孙犁文集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我第三次见到孙犁先生,是和几位同行一道。那天他没捡豆粒,也没糊窗缝,他坐在写字台前,桌面摊开着纸和笔,大约是在写作。看见我们,他立即停下工作,招呼客人就坐。我特别注意了一下他的袖子,又看见了那副套袖。记得那天他很高兴,随便地和大家聊着天,并没有摘去套袖的意思。这时我才意识到,戴套袖并不是孙犁先生的临时“武装”。一副棉布套袖到底联系着什么,我从来就说不清楚。联系着质朴、节俭?联系着勤劳、创造和开拓?好像都不完全。

  我没有问过孙犁先生为什么总戴着套袖,若问,可能他会用简单的话告诉我是为了爱护衣服。但我以为,孙犁先生珍爱的不仅仅是衣服。为什么一位山里老人的靛蓝衣裤能引他写出《山地回忆》那样的名篇?尽管《山地回忆》里的一切和套袖并无瓜葛,但它联系着织布、买布。作家没有忘记,战争年代山里一个单纯、善良的女孩子为他缝过一双结实的布袜子。而作家更珍爱的,是那女孩子为缝制袜子所付出的真诚劳动和在这劳动中倾注的难以估价的感情,倾注的一个民族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天性。z9养作家心灵的,始终是这种感情和天性。所以,当多年以后,有一次我把友人赠我的几函宣纸精印的华笺寄给孙犁先生时,会收到他这样的回信,他说:“同时收到你的来信和惠赠的华笺,我十分喜欢。”但又说:“我一向珍惜纸张,平日写稿写信,用纸亦极不讲究。每遇好纸,笔墨就要拘束,深怕把纸糟蹋了……”如果我不曾见过习惯戴套袖的孙犁先生,或许我会猜测这是一个名作家的“矫情”,但是我见过了戴着套袖的孙犁,见过了他写给我的所有信件,那信纸不是《天津日报》那种微黄且脆硬的稿纸就是邮局出售的明信片,信封则永远是印有红色“天津日报”字样的那种。我相信他对纸张有着对棉布、对衣服同样的珍惜之情。他更加珍重的是劳动的尊严与德行,是人生的质朴和美丽。

  我第四次与孙犁先生见面是去年10月16日。这时他已久病在床,住医院多年。我知道病弱的孙犁先生肯定不希望被频频打扰,但是去医院看望他的想法又是那么固执。感谢《天津日报》文艺部的宋曙光同志和孙犁的女儿孙晓玲女士,他们满足了我的要求,细心安排,并一同陪我去了医院。病床上的孙犁先生已是半昏迷状态,他的身材不再高大,他那双目光温厚、很少朝你直视的眼睛也几近失明。但是当我握住他微凉的瘦弱的手,孙晓玲告诉他“铁凝看您来了”时,孙犁先生竟很快作出了反应,他紧握住我的手高声说:“你好吧?我们很久没有见面了!”他那洪亮的声音与他的病体形成的巨大反差,让在场的人十分惊异。我想眼前这位老人是要倾尽心力才能发出这么洪亮的声音的,这真挚的问候让我这个晚辈又难过,又觉得担待不起。在四五分钟的时间里,我也大声说了一些问候的话,孙犁先生的嘴唇一直r*动着,却没有能知道他在说什么。在他身上,盖有一床蓝底儿、小红花的薄棉被,这不是医院的寝具,一定是家人为他缝制的吧,真的棉布里絮着真的棉花,仿佛孙犁先生仍然亲近着人间的烟火,也使呆板的病房变得温暖。

  这是我最后一次见到孙犁先生。

  “我们很久没有见面了!”直到今年7月10日孙犁先生逝世,我经常想孙犁先生在病床上高声对我说的话。

  以我仅仅同孙犁先生见过四面的微薄感受,要理解这位大家是困难的。他一直淡泊名利,自寻寂寞,深居简出,粗茶淡饭,或者还给人以孤傲的印象。但在我的感觉里,或许他的孤傲与谦逊是并存的,如同他文章的清新秀丽与突然的冷峻ru@智并存。倘若我们读过他为《孙犁文集》所写的前言,便会真切地知道他对自己有着多少不满。因此我更愿意揣测,在他“孤傲”的背后始终埋藏着一个大家真正的谦逊。没有这份谦逊,他又怎能甘用一生的时间来苛刻地磨l@他所有的篇章呢。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①z9(  )养  ②r*(  )动  ③ru@(  )智  ④磨l@(  )

(2)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指代的具体内容。

①这时我才意识到,戴套袖并不是孙犁先生的临时“武装”。

②如果我不曾见过习惯戴套袖的孙犁先生,或许我会猜测这是一个名作家的“矫情”。

(3)作者说:“一副棉布套袖到底联系着什么,我从来就说不清楚。”读了本文,你清楚吗?谈谈你的看法。

(4)“真的棉布里絮着真的棉花”句中两个“真”是否多余?

(5)“这是我最后一次见到孙犁先生。”朗读时应重读哪几个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6)从文章看,孙犁是一个怎样的人?文章对孙犁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

阅读答案:

答案:略

解析:

(1)1)滋 2)蠕 3)睿 4)砺

(2)1)做事时为了保护衣服临时戴上的东西,这里指套袖。2)“我一向珍惜纸张,平日写稿写信,用纸亦极不讲究,每遇好纸,笔墨就要拘束,深怕把纸糟蹋了……”

(3)孙犁所珍重的是劳动的尊严与德行,是人生的质朴和美丽。

(4)不多余。两个“真”强调的是孙犁自始至终的那种质朴、节俭、不失劳动人民本色的风格。

(5)“最后一次”,抒发了作者对孙犁先生无限怀念的感情。

(6)①从文章看,孙犁是个淡泊名利,质朴节俭,孤傲而又谦逊的人。②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

提示:

(3)点拨:找出关键句,进行深入归纳。

(4)点拨:去掉后,比较效果,得出结论。

(5)点拨:“最后一次”充满了遗憾之情。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我第三次见到孙犁先生,是和几位同行一道。那天他没捡豆粒,也没糊窗缝,他坐在写字台前,桌面摊开着纸和笔,大约是在写作。看见我们,他立即停下工作,招呼客人就坐。我特别注意了一下他的袖子,又看见了那副套袖。记得那天他很高兴,随便地和大家聊着天,并没有摘去套袖的意思。这时我才意识到,戴套袖并不是孙犁先生的临时“武装”。一副棉布套袖到底联系着什么,我从来就说不清楚。联系着质朴、节俭?联系着勤劳、创造和开拓?好像都不完全。

  我没有问过孙犁先生为什么总戴着套袖,若问,可能他会用简单的话告诉我是为了爱护衣服。但我以为,孙犁先生珍爱的不仅仅是衣服。为什么一位山里老人的靛蓝衣裤能引他写出《山地回忆》那样的名篇?尽管《山地回忆》里的一切和套袖并无瓜葛,但它联系着织布、买布。作家没有忘记,战争年代山里一个单纯、善良的女孩子为他缝过一双结实的布袜子。而作家更珍爱的,是那女孩子为缝制袜子所付出的真诚劳动和在这劳动中倾注的难以估价的感情,倾注的一个民族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天性。z9养作家心灵的,始终是这种感情和天性。所以,当多年以后,有一次我把友人赠我的几函宣纸精印的华笺寄给孙犁先生时,会收到他这样的回信,他说:“同时收到你的来信和惠赠的华笺,我十分喜欢。”但又说:“我一向珍惜纸张,平日写稿写信,用纸亦极不讲究。每遇好纸,笔墨就要拘束,深怕把纸糟蹋了……”如果我不曾见过习惯戴套袖的孙犁先生,或许我会猜测这是一个名作家的“矫情”,但是我见过了戴着套袖的孙犁,见过了他写给我的所有信件,那信纸不是《天津日报》那种微黄且脆硬的稿纸就是邮局出售的明信片,信封则永远是印有红色“天津日报”字样的那种。我相信他对纸张有着对棉布、对衣服同样的珍惜之情。他更加珍重的是劳动的尊严与德行,是人生的质朴和美丽。

  我第四次与孙犁先生见面是去年10月16日。这时他已久病在床,住医院多年。我知道病弱的孙犁先生肯定不希望被频频打扰,但是去医院看望他的想法又是那么固执。感谢《天津日报》文艺部的宋曙光同志和孙犁的女儿孙晓玲女士,他们满足了我的要求,细心安排,并一同陪我去了医院。病床上的孙犁先生已是半昏迷状态,他的身材不再高大,他那双目光温厚、很少朝你直视的眼睛也几近失明。但是当我握住他微凉的瘦弱的手,孙晓玲告诉他“铁凝看您来了”时,孙犁先生竟很快作出了反应,他紧握住我的手高声说:“你好吧?我们很久没有见面了!”他那洪亮的声音与他的病体形成的巨大反差,让在场的人十分惊异。我想眼前这位老人是要倾尽心力才能发出这么洪亮的声音的,这真挚的问候让我这个晚辈又难过,又觉得担待不起。在四五分钟的时间里,我也大声说了一些问候的话,孙犁先生的嘴唇一直r*动着,却没有能知道他在说什么。在他身上,盖有一床蓝底儿、小红花的薄棉被,这不是医院的寝具,一定是家人为他缝制的吧,真的棉布里絮着真的棉花,仿佛孙犁先生仍然亲近着人间的烟火,也使呆板的病房变得温暖。

  这是我最后一次见到孙犁先生。

  “我们很久没有见面了!”直到今年7月10日孙犁先生逝世,我经常想孙犁先生在病床上高声对我说的话。

  以我仅仅同孙犁先生见过四面的微薄感受,要理解这位大家是困难的。他一直淡泊名利,自寻寂寞,深居简出,粗茶淡饭,或者还给人以孤傲的印象。但在我的感觉里,或许他的孤傲与谦逊是并存的,如同他文章的清新秀丽与突然的冷峻ru@智并存。倘若我们读过他为《孙犁文集》所写的前言,便会真切地知道他对自己有着多少不满。因此我更愿意揣测,在他“孤傲”的背后始终埋藏着一个大家真正的谦逊。没有这份谦逊,他又怎能甘用一生的时间来苛刻地磨l@他所有的篇章呢。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①z9(  )养  ②r*(  )动  ③ru@(  )智  ④磨l@(  )

(2)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指代的具体内容。

①这时我才意识到,戴套袖并不是孙犁先生的临时“武装”。

②如果我不曾见过习惯戴套袖的孙犁先生,或许我会猜测这是一个名作家的“矫情”。

(3)作者说:“一副棉布套袖到底联系着什么,我从来就说不清楚。”读了本文,你清楚吗?谈谈你的看法。

(4)“真的棉布里絮着真的棉花”句中两个“真”是否多余?

(5)“这是我最后一次见到孙犁先生。”朗读时应重读哪几个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6)从文章看,孙犁是一个怎样的人?文章对孙犁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

阅读答案:

答案:略

解析:

(1)1)滋 2)蠕 3)睿 4)砺

(2)1)做事时为了保护衣服临时戴上的东西,这里指套袖。2)“我一向珍惜纸张,平日写稿写信,用纸亦极不讲究,每遇好纸,笔墨就要拘束,深怕把纸糟蹋了……”

(3)孙犁所珍重的是劳动的尊严与德行,是人生的质朴和美丽。

(4)不多余。两个“真”强调的是孙犁自始至终的那种质朴、节俭、不失劳动人民本色的风格。

(5)“最后一次”,抒发了作者对孙犁先生无限怀念的感情。

(6)①从文章看,孙犁是个淡泊名利,质朴节俭,孤傲而又谦逊的人。②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

提示:

(3)点拨:找出关键句,进行深入归纳。

(4)点拨:去掉后,比较效果,得出结论。

(5)点拨:“最后一次”充满了遗憾之情。


相关内容

  • 综合素质真题及答案
  • 2015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笔试真题及解析 综合素质(中学) 科目代码:301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9小题.每小题2分,共5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符 ...

  • 孙犁小说的语言特色一席谈
  • 摘要:孙犁最可贵的艺术品质就是对于美的崇尚和追求.读过孙犁作品,难免被一种独特的艺术美所打动,这不仅表现其描述上的诗情画意,构思上的精巧别致,更表现为语言上的简洁秀美.本文从语言这个切入口论述了孙犁小说的语言特色,从而完成本人电大中文本科毕业论文命题写作之工作. 关键词:语言 特色 乡土 自然 口语 ...

  • 躲在书后面的孙犁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选考) 躲在书后面的孙犁 舒乙 作家不必像演员,尤其不必像明星.作家的名字可以很响亮:但是读者不认识他们,没见过他们,不知道他们长什么样.他们有名,是他们的作品频繁地在杂志上.报纸上.书上出现. 作家是躲在书后面的人.最典型的要数孙犁先生. 孙犁从不出席各种热 ...

  • 带套袖的孙犁先生阅读答案
  • 带套袖的孙犁先生①我产生要当作家的妄想是在初中阶段.为了验证我成为作家的可能性,父亲还领我拜会了<小兵张嘎>的作者徐光耀老师.记得有一次徐光耀老师对我说:"在中国作家里你应该读一读孙犁."我立即大言不惭地答曰:"孙犁的书我都读过."他又问:&quo ...

  • 2015-2016学年山西省榆社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 2015-2016学年山西省榆社中学高一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满分:100分,测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 共50分) 一.现代文阅读(4分 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国家战略分析 丝绸之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之前数千年.张骞 ...

  • [亡人逸事]微型教学设计
  • <亡人逸事>微型教学设计 作者:张法欣 张宁海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1年第01期 [文本定位] 1.品味文章的细节美和人物性格美 2.借鉴本文的表达技巧,学会用细节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文本切入] 以细节见长的散文--孙犁的忙人逸事>,虽然作者选择了 ...

  • 听朗诵孙犁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听朗诵 孙犁 一九八五年,九月十五日晚间,收音机里,一位教师正在朗诵<为了忘却的记念>. 这篇散文,是我青年时最喜爱的.每次阅读,都忍不住热泪盈眶.在战争年代,我还屡次抄录.油印,给学生讲解,自己也能背诵如流. 现在,在这空旷寂静的房间里,在昏暗孤独的灯光下, ...

  • 孙犁[相片]阅读理解及答案
  • 相片孙犁正月里我常替抗属写信.那些青年妇女们总是在口袋里带来一个信封两张信纸.如果她们是有孩子的,就拿在孩子的手里.信封信纸使起来并不方便,纸多半是她们剪鞋样或是糊窗户剩下来的,信封是她们亲手折叠成的.可是她们看得非常珍贵,非叫我使这个写不可.这是因为觉得只有这样,才真正完全地表达她们的心意.那天, ...

  •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docxlqq
  •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 平时作业1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所谓"十七年"文学,是指_1949__年至"文革"前的文学. 2.赵树理的<登记>.谷峪的<新事新办>.孙犁的<村歌>.周立波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