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唐蝗变:一场蝗灾背后的唐朝兴衰|唐太宗|唐僖宗

资料图

历史现象往往在同一焦点上展示出惊人的相似或强烈的对比,从而引起人们的思索。

贞观二年(即公元628年),京畿闹蝗灾。有一天,唐太宗捉到几个蝗虫,他对蝗虫说:“民以谷为命,而汝食之,宁食吾肺肠。”说完这话,便不顾左右随从劝阻,硬是把蝗虫吞了下去。唐太宗“吞蝗”,或许是发之于真情,或许是演戏给人看,或许两者兼而有之。但有一点必须肯定:如果他不谙下情,不了解蝗虫给老百姓带来的灾难;如果他视黎民如草芥,不懂得老百姓的可悯与可畏,恐怕就不会有“吞蝗”之举,说不定还会闹出“何不食肉糜”的笑话。

“贺蝗”是唐僖宗乾符二年(公元875年)的事,是年七月,“飞蝗蔽日,所过赤地。京兆尹杨知至奏:‘蝗不食稼,皆抱荆棘而死。’宰相以下皆贺。”史书上的这几句话,并无一字说到唐僖宗,却几乎字字都鞭打在唐僖宗的身上。“飞蝗蔽日,所过赤地”,老百姓的命根子都已经被吃得精光,而唐僖宗竟然还会听信“蝗不食稼,皆抱荆棘而死”的天方夜谭。民不聊生,黄巢、王仙芝已揭竿而起,而唐僖宗竟然还陶醉在一片恭贺声中悠然自得,足见其对民情民意的漠然与无知。

从贞观二年到乾符二年,相隔247个春秋。从“吞蝗”到“贺蝗”,见证了唐代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

亲眼目睹隋朝覆灭的唐太宗,懂得“载舟之水,亦能覆舟”,并“常以此思之,不敢纵欲”,这种自觉性非常重要,不然,就不会有唐初的贞观之治。但从较长的时间跨度上去考察,这种自觉性又有很大局限,要使唐朝的历代帝王都能自觉以隋为鉴,牢记覆舟之理,毕竟是不可能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自觉性终究会逐渐淡化。唐僖宗时,“奢侈日甚,赋敛愈急,连年灾荒,不以实闻,百姓流殍,无所控诉”,唐统治者已经成为食民的蝗虫,但唐僖宗显然没有“自觉”到这一点。

知晓民间疾苦的唐太宗,也懂得生长于深宫之中的龙子龙孙的先天不足。因而,李治被立为太子之后,唐太宗就没少给他补上这“必要的一课”。据史书记载:“上自立太子,遇物则诲之,见其饭,则曰:‘汝知稼穑之艰难,则常有斯饭矣。’见其乘马,则曰:‘汝知其劳,而不竭其力,则常得乘之矣。’”按现在的说法,这就叫“传帮带”。永徽之初,颇有贞观遗风,大致就与唐太宗的“传帮带”有直接联系。但从较长的时间跨度上去考察,这种“传帮带”的作用也十分有限。唐太宗带得了唐高宗,还能带得了唐僖宗么?

靠当权者的“自觉性”和老一辈的“传帮带”或许能够保证一代、二代、三代,却难以保证十代、二十代、三十代。唐太宗当然希望贞观之风“代代相传”,然而他毕竟是封建帝王,不可能找到更不可能实行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周期律的新路——让人民监督政府,让人人起来负责,那他的子孙们还当得成皇帝吗?

由此看来,唐代从“吞蝗”到“贺蝗”的演变,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

原标题:李唐蝗变

资料图

历史现象往往在同一焦点上展示出惊人的相似或强烈的对比,从而引起人们的思索。

贞观二年(即公元628年),京畿闹蝗灾。有一天,唐太宗捉到几个蝗虫,他对蝗虫说:“民以谷为命,而汝食之,宁食吾肺肠。”说完这话,便不顾左右随从劝阻,硬是把蝗虫吞了下去。唐太宗“吞蝗”,或许是发之于真情,或许是演戏给人看,或许两者兼而有之。但有一点必须肯定:如果他不谙下情,不了解蝗虫给老百姓带来的灾难;如果他视黎民如草芥,不懂得老百姓的可悯与可畏,恐怕就不会有“吞蝗”之举,说不定还会闹出“何不食肉糜”的笑话。

“贺蝗”是唐僖宗乾符二年(公元875年)的事,是年七月,“飞蝗蔽日,所过赤地。京兆尹杨知至奏:‘蝗不食稼,皆抱荆棘而死。’宰相以下皆贺。”史书上的这几句话,并无一字说到唐僖宗,却几乎字字都鞭打在唐僖宗的身上。“飞蝗蔽日,所过赤地”,老百姓的命根子都已经被吃得精光,而唐僖宗竟然还会听信“蝗不食稼,皆抱荆棘而死”的天方夜谭。民不聊生,黄巢、王仙芝已揭竿而起,而唐僖宗竟然还陶醉在一片恭贺声中悠然自得,足见其对民情民意的漠然与无知。

从贞观二年到乾符二年,相隔247个春秋。从“吞蝗”到“贺蝗”,见证了唐代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

亲眼目睹隋朝覆灭的唐太宗,懂得“载舟之水,亦能覆舟”,并“常以此思之,不敢纵欲”,这种自觉性非常重要,不然,就不会有唐初的贞观之治。但从较长的时间跨度上去考察,这种自觉性又有很大局限,要使唐朝的历代帝王都能自觉以隋为鉴,牢记覆舟之理,毕竟是不可能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自觉性终究会逐渐淡化。唐僖宗时,“奢侈日甚,赋敛愈急,连年灾荒,不以实闻,百姓流殍,无所控诉”,唐统治者已经成为食民的蝗虫,但唐僖宗显然没有“自觉”到这一点。

知晓民间疾苦的唐太宗,也懂得生长于深宫之中的龙子龙孙的先天不足。因而,李治被立为太子之后,唐太宗就没少给他补上这“必要的一课”。据史书记载:“上自立太子,遇物则诲之,见其饭,则曰:‘汝知稼穑之艰难,则常有斯饭矣。’见其乘马,则曰:‘汝知其劳,而不竭其力,则常得乘之矣。’”按现在的说法,这就叫“传帮带”。永徽之初,颇有贞观遗风,大致就与唐太宗的“传帮带”有直接联系。但从较长的时间跨度上去考察,这种“传帮带”的作用也十分有限。唐太宗带得了唐高宗,还能带得了唐僖宗么?

靠当权者的“自觉性”和老一辈的“传帮带”或许能够保证一代、二代、三代,却难以保证十代、二十代、三十代。唐太宗当然希望贞观之风“代代相传”,然而他毕竟是封建帝王,不可能找到更不可能实行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周期律的新路——让人民监督政府,让人人起来负责,那他的子孙们还当得成皇帝吗?

由此看来,唐代从“吞蝗”到“贺蝗”的演变,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

原标题:李唐蝗变


相关内容

  • 唐朝:皇后的命运很凄惨
  • 唐朝有很多皇后都是死于非命的,即使善终也往往不得高寿. <旧唐书>后妃列传两卷,传皇后(包括太后,也包括废后)24位,分别是:高祖太穆皇后窦氏.太宗文德皇后长孙氏.高宗废后王氏.中宗和思皇后赵氏.中宗韦庶人.睿宗肃明皇后刘氏.睿宗昭成皇后窦氏.玄宗废后王氏.玄宗贞顺皇后武氏.玄宗元献皇后 ...

  • 大明宫绣口一吐半盛唐
  • 余光中在<寻李白>中写道:"酒入豪肠,七分酿成月光,剩下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诗人写的是人,笔者总感觉写的是一座城.每次到西安,都十分羡慕古城的人们,不像其他地方,翻遍古籍,搜索百科,找出有限的历史资源,去拼接一幅不太完整的地方文化地图:西安,随处吹 ...

  • 唐朝皇帝列表及简介
  • 唐朝皇帝列表 高祖 李渊(566年-635年),618年-626年在位,共8年.是唐朝的开国皇帝,在玄武门之变后,被迫将皇位传给李世民,自己做太上皇,他的管理为贞观之治打下了基础.635年病死,享年69岁,谥号太武皇帝,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葬在献陵.朝代故事:玄武门之变. 太宗 李世民(599年-6 ...

  • 深山幽幽藏古寺:唐王驻锡 遁入空门忘却名利|佛教旅游|灵空山
  • 圣寿寺(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圣寿寺(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灵空山居太岳山脉的极深处,山中心三条沟壑交汇,形成一处奇险的深谷.灵空山的"灵"就源自这鬼斧神工的险峰峻谷.根深叶茂的奇松怪林,峰回路转,山木为盟,浑然一体,好似一幅灵气十足的天然画卷! 灵空山的"空" ...

  • 唐太宗如何提升民心指数
  • 唐太宗如何提升民心指数 (转自人民网< 人民论坛 >)(2012第35期) 刘后滨 唐太宗即位以后,连续三四年遭遇灾害与饥荒,老百姓生活之艰辛可想而知.然而,唐朝的统治却是在这样的基础上牢固地稳定下来,并且迅速迎来了天下大治的良好局面 贞观时期民心指数之高,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可谓空前 唐太 ...

  • 大型纪录片[大明宫]解说词
  • <大明宫>解说词 第一集 幻影迷城 西安,一个充满了传奇和荣耀的城市.公元前十一世纪,周王朝第一次在这里建都.在随后的时间里,数以百计的帝王以西安为都城,统治中国长达一千多年.历史给这个城市留下了无与伦比的文化遗产.在今天西安市的北部,有一个大型的文化遗址.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里曾经耸 ...

  • 建立空前繁荣的唐朝的李家到底是汉人还是胡人
  •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空前繁盛的王朝,他继承了隋的政治遗产,并将其发扬光大,而唐朝的建立者唐高祖李渊他们家祖上到底是汉人还是五胡十六国时期迁入中原的胡人哪?关于这个问题,史学界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息.而不同的史学家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种.第一种观点则认为李渊祖上即是胡人,只是逐步汉化 ...

  • 唐朝皇后列表及简介
  • 唐高祖李渊--1.太穆窦皇后 唐高祖窦皇后(约569年-约613年),谥称太穆皇后,是定州总管神武公窦毅与北周武帝姐姐襄阳长公主的女儿.据说太穆皇后生来不凡,刚出娘胎头发就长过颈项,三岁时这头发就已经与她的身高一样长短了.周武帝对这位外甥女非常喜爱,自幼就将她养在宫中.太穆皇后聪慧刚毅,颇有才华.嫁 ...

  • 嫦娥的悲哀
  • 自:湘滨文学网 和朋友聊起中国历史的时候,心里总会有许多的感慨,一部部难以历数的王朝兴亡史,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渲染得时而大气磅礴,时而荒凉孤寂.兴盛时,宫阙万间,繁华万里:败落时,颓垣断壁,荒草凄迷.这两种相差甚远的景象,成了我国历史画卷中的一组奇趣组合.从秦王嬴政一统天下,到李唐王朝的荣枯兴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