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动物学

实验动物学

实验动物:经人工培育,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及寄生虫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来源清楚,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物制品或药品鉴定以及其它科学实验的动物。

实验用动物:用于实验的动物的统称,它包括实验动物、家畜、家禽和野生动物。实验动物来源于野生动物或家畜家禽,但又不同于野生动物和家畜家禽。

3R 原则:

Replacement 替换:指使用其他方法而不用动物所进行的实验或其他研究课题,即用无生命的如计算机系统取代动物的绝对替代品,或用进化程度低等的脊椎动物取代高等脊椎动物的相对替代品。

Reduction 减少:指在科学研究中,使用较少量的动物获取同样多的实验数据或使用一定数量的动物能获得更多实验数据的方法。

Refinement 优化:指通过改进和完善实验程序,减少给动物造成的疼痛和不安,尽量减低非人道方法的使用频率或危害程度,提高动物福利的方法。

相关法律法规:

1、1988年科委2号令《实验动物管理条例》2002年修订。

2、1989年卫生部55号令《医学实验动物管理实施细则》

3、1997年1月1日实施《北京市实验动物管理条例》

国际实验动物组织及法规

1、实验动物科学委员会(ICLAS )。

2、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 )的药物安全性评价工作质量管理原则(GLP )。

3、 美国实验动物科学学会(AALAS )

4、Jackson Laboratory

发展趋势:以标准化为中心,加强新技术的应用。优化实验动物, 有效的研究使用实验动物。 标准化意义:保证动物实验结果具有好的敏感性、准确性和重要性。

标准化内容:

1. 实验动物质量的标准化:微生物、遗传学控制。

2. 生产和实验条件的标准化:环境设施、营养控制。

3. 实验操作标准化。

标准化实施:

1. 建立实验动物标准化法规体系。

2 . 推行合格证制度。

3. 形成全方位的标准化实验动物生产、应用及管理系统。

实验动物环境控制:环境因素分类:气候、理化、居住、营养、生物因素

不同实验动物对环境有一定要求,哺乳动物在一定环境范围内有自身调节功能。

环境因素包括:温度、湿度、气流、洁净度、光照、噪声及有害气体。

温度:日温差

湿度:40% ~ 70%,50%±5% 最佳

环境设施及控制

设施分类:

1、隔离系统:以隔离器为主及其它附属装置组成的饲养系统,送入空气洁净度为100级。

2、屏障系统:设有恒温、恒湿、除菌换气系统的相对封闭环境,空气洁净度达1000级,室内保持正压,有严格的微生物控制。(SPF 动物基础要求设施)

3、开放系统:饲养室与外界相通,无空气净化装置。

人员移动

一更衣室 → 淋浴 → 二更衣室 → 风淋 → 清洁走廊(内准备间) → 饲养室或动物实验室 → 亚清洁走廊 → 一更衣室 → 外部

物品移动

物品 → 高压灭菌(包装的消毒物品可经传递窗、笼具泡入有消毒液的液槽) → 清洁准备室(内准备间) → 清洁物品储藏室 → 饲养室或动物实验室 → 废物经包装处理后 → 亚清洁走廊 → 外部

实验动物移动

外来实验动物 → 验证 → 检疫 → 传递窗 → 清洁走廊(内准备间) → 饲养室或动物实验室 → 亚清洁走廊 → 外部

微生物控制和等级分类

1. 普通级,普通动物:要求无人畜共患病和动物烈性传染病的病原,饲养于开放系统。

2. 清洁级:普通级基础上加不携带对动物危害大和对科学研究干扰大的病原,饲养于屏障系统或IVC 系统中。

3. SPF 动物,无特殊病原体动物:(在普通级和清洁级的基础上)动物体内无特定微生物和寄生虫,但有非特定微生物和寄生虫,并排除主要潜在感染或条件致病和对科研实验干扰大的病原。来源于无菌动物,饲养于屏障系统或IVC 系统内。

4. GF 动物,无菌动物:用现有检测技术在动物体内外的任何部位均检不出任何活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必须生来就是无菌的,饲养于隔离系统。

5. 悉生动物:指在无菌动物体内植入已知微生物的动物,又称已知菌动物或已知菌丛动物,饲养于隔离系统。可分为单菌、双菌、三菌、多菌动物。

动物模型

人类疾病动物模型:医学研究中建立的具有人类疾病模拟表现的动物实验对象和相关材料。

动物模型的意义

1. 避免人体实验造成的危害。

2. 可研究平时不易见到的疾病.

3. 可提供发病率低, 潜伏期和病程长的疾病动物模型.

4. 克服复杂因素,增加方法学上的可比性。

5. 样品收集方便,结果易于分析。

6. 有利于更全面地认识疾病的本质。

模型的设计原则

1. 相似性

2. 重复性

3. 可靠性

4. 适用性和可控性

5. 易行性和经济性

动物模型的分类

1. 按产生原因分

(1)诱发性动物模型:物理、化学、生物因素,复合致病因素。

(2)自发性动物模型:实验动物未经任何人工处置, 在自然条件下自发产生或由于基因突变的异常表现通过遗传育种手段保留下来的动物模型. (近交系、突变系)

(3)抗疾病动物模型

(4)生物医学动物模型

2. 按模型种类分

(1)整体动物

(2)离体器官和组织

(3)细胞株

(4)教学模型

3. 按系统范围分

(1)疾病的基本病理过程动物模型 :各种疾病共同性的一些病理变化过程模型

(2)各系统疾病动物模型 :与人类各系统疾病相应的人类疾病动物模型

4. 按中医药体系分类

阴虚、阳虚,气虚、血虚,脾虚、肾虚、厥脱症

影响动物模型的因素

1. 致模因素

2. 动物:种类、品系、年龄、体重、性别、生理状况和健康因素

3. 实验技术:季节、昼夜变化、麻醉深度、手术技巧、实验给药、对照组

4. 环境和营养

种属间存在共性与个性,

对某一刺激表现为相同的反应为共性,该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则为个性

种属的差异表现为:

致病因素敏感性不同

基础代谢不同

药物反应不同

激素反应水平不同

神经反应类型不同

药物代谢动力学不同

肿瘤发生也有不同

同时同一种属不同品系动物,对同一刺激的反应有很大差异,各个品系均有其独特的品系特征。

实验动物年龄与体重一般呈正相关,体重依赖于一定营养水平及饲养条件,

实验结果会受到实验动物年龄与体重的影响。

一般说来,应选择性成熟的青壮年动物为宜。

同时优先选雄性动物或雌雄各半做实验。

研究发现:雌性动物对毒物的敏感性稍大于雄性。

健康动物对药物的耐受量比有病的动物要大。

动物的生理状态如怀孕、哺乳等对实验结果影响很大。

DBA/2小鼠100%的可发生听源性癫痫发生;而C57BL 小鼠根本不出现这种反应。 BALB /cAnN 小鼠对放射线极敏感;而C57BR /CdJN 小鼠对放射线却具有抗力。

C57L /N 小鼠对疟源虫易感,而C58/LwN 、DBA /1JN 小鼠对疟原虫感染有抗力。

同种但不同品系的小鼠对同一刺激具有不同反应,而且各个品系均有其独特的品系特征。 STR /N 小鼠对牙周病易感,而 DBA /2N 对牙周病具有抗力。

乙烯雌酚可引起BALB /c 小鼠的睾丸瘤,而C3H 小鼠则不能。

DBA /1、DBA /2、BALB /C 、A 和C3H 品系小鼠对鼠痘病毒易感,而C57BL /6和AKR 品系小鼠对鼠痘病毒感染有抵抗力,能迅速产生免疫反应。

DBA /2及C3H 小鼠对同一病毒(Newcastle病毒) 的反应和DBA /1小鼠完全不同,前者引起肺炎而后者引起脑炎。

常见的动物模型

(一)基因突变动物及应用。

(二)肿瘤动物模型。

(三)各系统常见的动物模型

(一)基因突变动物及应用。

1. 自发突变:生物不经任何处理而自然发生的突然变异。

突变程度:显著:显露与外;微弱:隐藏在机体内部。

致死基因:性状无法借个体显露出来。

2. 诱发突变:应用各种物理、化学因素引起的基因突变。

与自发突变在表形上和遗传规律上没有区别.

同一诱变因素:条件不同, 结果不同.

诱变利用:(常见动物模型)

实验动物遗传分类和应用

封闭群:

以非近亲交配的方式进行繁殖生产的实验动物种群,在不从其外部引入新个体的条件下,至少连续繁殖4代以上。

近交系:

至少经过20代以上连续全同胞或亲子交配,品系内所有个体都可追溯到起源于第20代或以后代数的一对共同祖先的动物群。近交系数达98.6%以上。

杂交F1代动物:不同品系之间杂交产生的后代,简称F1.

突变系:指带有突变基因的动物,包括同源突变近交系、同源导入近交系、分离近交系。 亚系:近交系因残余杂合性和突变而导致部分遗传组成的改变所形成。

支系:近交系或亚系内部因为环境等的差异而形成。可因引种到另一实验室或经过技术处理等原因产生。

(1)远交种

封闭群: 品种

(2)突变种

封闭群特征:

1. 遗传组成具有很高的杂合性——生产基础群,遗传力研究,药理学研究

2. 繁殖力和生活能力很强——大量供应教学等

3. 携带有大量隐性基因——模型动物

突变种:携带个别突变基因的封闭群。

远交种:长期与外界隔离,雌雄个体间随机交配,遗传组成接近于自然状态下的动物群体。

近交系特征:

1. 基因位点纯合性

2. 遗传组成同源性

3. 表型一致性

4. 长期遗传稳定性

5. 遗传特征可分辨性

6. 遗传组成的独特性

7. 敏感性

8. 近交衰退

9. 分布广泛

10. 背景资料和数据完整

杂交群特征:

1. 遗传和表型一致性

2. 杂交优势

3. 遗传组成的杂合性

4. 同基因性

5. 两个亲本互交,能表达所用品系性别

近交系:品系

(1)普通近交系:1. 个体极为一致,实验反应一致,动物用量少

2. 组织相容性抗原一致

3. 隐性基因暴露,具有明显生物学特点

4. 多个近交系对比使用用于遗传分析

(2)重组近交系:两个近交系杂交后再经连续20代以上兄妹交配育成的近交系。

1. 遗传成分限于祖系,但不均等

2. 高度纯合性

3. 基因重组

(3)同源突变近交系:两个近交系仅在一个指明位点等位基因不同,其他遗传基因均相同

(4)同源导入近交系:通过回交方式形成的一个与原来的近交系只在一个很小的染色体片段 上有不同的新近交系

(5)同源分离近交系:将特定的等位基因或遗传变异以杂合子的形式保存的近交系

(6)杂交F1代动物:不同品系之间杂交产生的后代,简称F1.

品种和品系

1. 相似的外貌特征:毛色

2. 独特的生物学特征:品种, 品系存在基础

3. 稳定的遗传性能:一定的育种价值

4. 具有共同遗传来源和一定遗传结构:共同的祖先, 独特的遗传结构

纯交:相同基因型个体 AA ×AA aa ×aa

回交:纯合子和杂合子 AA ×Aa

互交:相同杂合子 Aa ×Aa

近交衰退:生长, 成活, 生育, 抗病, 适应性减退

原因:隐性有害基因暴露,破坏多基因平衡

育成的近交系为保持遗传特点,必须继续近交,并不得有遗传漂变、突变和遗传污染发生。

近交系基本特点:

近交:群体中有意识地选用遗传学上血缘关系较近的雌雄个体, 即有共同祖先的个体(兄妹, 父女, 母子) 之间进行交配.

作用:种群接近纯和。培养近交系必须手段, 以兄妹交配为多,连续20代,近交系数99.6% 近交系数:根据近亲交配的世代数, 将基因的纯化度用百分比来表示。即群体中某个体通过遗传携带两个同源等位基因的概率。

微生物控制

饲料处理:

1. 高温高压灭菌

温度121℃,压力1.0kg/cm2,时间15min 以上

最常用、最可靠,存在营养损失

2. 干热灭菌

烤箱70-80℃ 放置6h

较少使用,营养损失极大,饲料干硬,适口性下降

3. 射线照射灭菌

Co60-射线照射, 灭菌总剂量为3-5Mrad

最方便,营养损失最少,但成本高昂

4. 药物熏蒸灭菌

化学药品(氧化乙烯消毒剂气雾等)对饲料进行熏蒸消毒

操作麻烦,易残留有毒有害物质

常用实验动物特点及应用

小鼠

特点:

1. 小鼠的器官组织结构、发育、生化代谢及生理特点和人类相似,小鼠模型可以基本上模拟人类疾病的发病过程及对药物的反应。

2. 体型小、生长快、全年多发情动物。繁殖率高、世代间隔短、母鼠能自己接产。生存能力强、饲养成本低、可任意交配、取材,方便研究工作。

3. 研究工作开展早,培育了众多品系、积累了大量资料,各种新技术在小鼠研究中得到充分应用,是唯一实现基因敲除技术的哺乳动物。

喜暗胆小怕惊,昼伏夜动,傍晚和黎明最为活跃。群居动物,其信息激素是传递信息的主要机制。

“阴道栓”:雌性小鼠在交配后10-12h, 在阴道口形成白色栓塞,是受孕的标志。

“血配”:雌鼠还可产后发情,边哺乳边怀孕,但妊娠期长些,达31-35天。

雌鼠与不发育雄鼠交配后可产生假性妊娠,维持10-12天,有时达3周。

面部尖突,嘴脸前部有19根触须。耳半圆形、耸立,小白鼠眼睛大而鲜红。尾长与体长相等,无汗腺,尾有散热、平衡、自卫等功能。前肢4趾,后肢5趾。

齿式:1003/1003=16,门齿终身生长。

出生时体重:1.5g ,体长2cm ,1-1.5月龄达18-22g ,最重达30-40g 。体长11cm 。

成熟:雌35-50日,雄45-60日龄,但配对繁殖应60-90日龄为佳。性周期4-5天,

妊娠期19-21天,哺乳期20-21天,每胎产仔6-15只,年产6-9胎。

染色体20对。

食道约2厘米,内壁有一层厚的角质化鳞状上皮,有利于灌胃操作。

胃容量小(1.0-1.5毫升)

肠道相对较短,盲肠不发达,排空快,有胆囊。

胰脏分散在十二指肠,胃底及脾门处,色淡红,不规则,似脂肪组织。

脾脏有造血功能。雄鼠脾脏比雌鼠大50%。

小鼠骨髓为红髓,终身造血。

淋巴系统发达,可是没有腭或咽扁桃体,胸腺在性成熟前后最大,35-80日龄退化。 乳腺发达,胸部有3对,腹部有2对,哺乳期小鼠胸部乳腺可延伸至颈部和背部。 雌鼠子宫呈Y 形双子宫型,卵巢由系膜包绕不与腹腔相通。

小鼠体温在正常情况下为37~ 39℃ 。生存临界温度为-10~ 39℃ ,适宜温度在21~ 25℃。 小鼠没有汗腺,不能加大喘气,唾液分泌能力有限。

小鼠对饮水不足更为敏感。每天饮水量4-7毫升。

小鼠可通过呼出的气体在鼻腔内冷却以及尿液的高度浓缩来保持水份。

可用于研究应用:

1. 药物评价

2. 毒性试验

3. 肿瘤研究

4. 传染病研究

5. 遗传学及遗传病研究

6. 免疫学

7. 老年病

8. 计划生育研究

9. 放射学研究等。

不宜采用小鼠制作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 :

1. 研究体温变化的试验, 因为小鼠体温变化不稳定;

2. 慢性支气管炎的试验, 因为小鼠气管及支气管腺不发达;

3. 催吐试验, 因为小鼠无呕吐反应;

4. 动脉粥样硬化试验, 因为小鼠不形成动脉粥样硬化。

常用品种品系

近交系小鼠

1. C57BL /6(B6):最重要的近交系小鼠

黑色。乳腺癌发病率低,对放射物质耐受力强,眼畸形,口唇裂的发生率达20%。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发病率为6%。对结核杆菌、百日咳组织胺易感因子敏感。嗜酒精性高。是肿瘤学、生理学、遗传学研究常用品系。

2. C3H /He (C3):乳腺癌发病率为97%

野生色。对致肝癌因素敏感,对狂犬病病毒敏感,对炭疽杆菌有抗力。用于肿瘤学、生理学、核医学、免疫学的研究。

3. BALB /c (C):白化。

乳腺肿瘤发生率低,但对致癌因子敏感。肺癌发病率雌性26%,雄性29%。对放射性照射极为敏感。广泛应用于肿瘤学、生理学、免疫学、核医学和单克隆抗体等研究中。

4.DBA /2 (D2):听源性癫痫发作36日龄小鼠为100%,55日龄后为5%。

乳腺癌发病率经产鼠为66%

浅灰色。对鼠伤寒沙门氏菌补体有抗力,对百日咳组织胺易感因子敏感。常用于肿瘤学、遗传学和免疫学的研究。

5. CBA :野生色。对麻疹病毒敏感。

6. A :白化。对麻疹病毒高度敏感,对 X 射线非常敏感。肺肿瘤发病率高。常用于肿瘤学、免疫学等的研究。

7. AKR :白化。为高发白血病品系,对百日咳组织胺易感因子敏感。常用于肿瘤学和免疫学等的研究。

8. TAl (津白1号) 和TA2 (津白2号) :白化。

TAl 为自发低乳腺癌系,TA2为自发高乳腺癌系,为乳腺癌MA737的宿主。

9. 615:肺腺癌发病率高。

深褐色。8月龄后开始出现衰老现象,表现为肥胖、增重。对津638白血病病毒敏感。

大鼠

1. 性情温顺,聪敏,易于调教和捉取。

2. 嗅觉发达、味觉差、杂食性、对营养缺乏敏感。

3. 胆小怕惊、喜安静环境、昼伏夜动

4. 对环境湿度敏感,相对湿度低于40%导致环尾病

5. 对环境中的粉尘、氨气、硫化氢敏感,肺部易被感染

6. 大鼠较少群殴打斗,喜群居而和平相处

7. 甲状腺、肾上腺、脑垂体等内分泌器官比较独立,容易摘除

8. 寿命短,2.5—3年,最长寿命5年。妊娠期:19-23d 。

9. 口腔后部有硬腭和软腭存在,鼻后孔后移直接通向咽,该特点使大鼠在口腔充满食物时仍可进行呼吸。

10. 胃分前胃和后胃。胃中有一条皱褶,收缩时会堵住贲门口,因此不能呕吐。

11. 肝脏再生能力极强。

12. 大鼠无胆囊。皮肤缺少汗腺。

13. 雌性大鼠为双子宫,呈“Y ”型。有阴道栓(受孕标志)。

14. 雄性生殖器由睾丸、附睾、输精管、储精囊、凝固腺、前列腺、尿道球腺和阴茎组成,阴茎有阴茎软骨。

可用于研究

1. 药物学研究

2. 行为学研究

3. 肿瘤学研究

4. 内分泌学研究

5. 传染病研究

6. 营养、代谢性疾病研究

7. 肝胆研究

8. 老年病学研究

9. 心血管疾病研究

10. 环境污染研究

11. 口腔医学研究

12. 放射学研究

13. 中医中药学研究等

SHR/Oka大鼠,血压常180-200mmHg ,其生育力、寿命尚可。

正常对照组WKY 大鼠,血压140-150mmHg 。

常用品系:

(一)封闭群

1.Wistar 大鼠 常用于药物实验和行为学实验

产仔数多,性周期稳定,早熟,繁殖力强,性格温顺。抗病力强。自发性肿瘤发病率低。雄鼠耳朵比其他品系稍长,尾长短于身长。

2.SD(Sprague Dawley,SD) 大鼠 常用于药物实验和行为学实验

比wistar 大鼠生长发育快,产仔也较高。白化,红眼,尾长几乎等于身长。多用于营养实验,对性激素敏感性高,自发性肿瘤发病率低。

Wistar 和SD 的一些区别

● Wistar 大鼠头部较宽,耳朵较长,尾的长度小于身长Wistar 大鼠对各种营养物质敏感,

适用于各种营养、代谢性疾病研究。垂体肾上腺系统发达,应激反应灵敏,适用于神经-内分泌实验研究。还用于药物、肿 瘤、传染病、关节炎、肝外可等医学研究领域。是生物医学研究中使用历史最长的大鼠品系。

● SD 大鼠是用Wistar 大鼠培育而成的,头部狭长,尾长接近于身长,其性情较 Wistar

大鼠为凶猛,比Wistar 大鼠生长发育快,产仔也较多。大多用于安全性试验及营养与生长发育有关 的研究。该品系对性激素敏感,对呼吸道疾病有较强的抵抗力。广泛用于药理、毒理、药效及GLP 实验。

3.Long-Evans 大鼠

Long 和Evnas 用雄性野生褐家鼠和雌性白化大鼠交配育成头颈部为黑色,背部有一条黑线。

(4. 其它封闭群大鼠:Osborne-Mended 、Sherman 、August 、Brown-Norway 等。)

(二)近交系

1、SHR 大鼠:

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白色。严重的自发性高血压(200mmHg ),心血管疾病发生率高,而且无明显原发性肾脏和肾上腺损伤。对抗高血压药物有反应,是筛选抗高血压药物的良好模型。

2、LEW 大鼠:

Wistar 远交群大鼠培育而来,白化。激素水平含量高

3、WKY 为SHR 大鼠正常对照组

4、F344/N大鼠: 用于毒理、肿瘤、生理学研究。

起源:1920 年由哥仑比亚大学肿瘤研究所Curtis 培育,1949年引入Heston 之后又到NIH 。我国从NIH 引进。

白化,红眼。原发和继发性的脾脏红细胞的免疫反应性低。肿瘤自发率较高, 该品系大鼠可使多种肿瘤移植生长。

病毒感染

1. 鼠痘病毒 MPV

呈砖形, 颗粒外有脂蛋白囊膜.300~450X170~260nm ,中央为哑铃状蛋白质或病毒DNA 核心,外包一层核心膜,核心两侧各有一个侧体。核心和侧体又有一包膜包裹, 膜上嵌有排列不规则的管形结构。

鼠痘(脱脚病):四肢, 尾和头部肿胀, 溃烂, 坏死, 甚至脚趾脱落. 致病性强, 全身感染, 爆发流行, 传播快, 病死率高. 为小鼠烈性传染病。急性感染可致突然死亡,慢性感染污染实验动物,使结果混乱。隐性感染可能因病毒激活而导致流行,干扰实验。大剂量内毒素或脾切除, 可改变吞噬细胞的反应, 降低吞噬细胞功能, 增加易感性.

最明显病理变化:肝出血和坏死,肉眼可见肝脾大,有的可见倡导全部出血和充血。

病毒在胞浆内复制----区别于其它DNA 病毒的特点之一.

在组织培养细胞中增殖良好. 病变细胞有多个包涵体. 多数毒株能在鸡胚绒毛尿囊膜上增殖, 形成痘斑. 对干燥和冷抵抗力强, 对热抵抗力弱.

干燥和室温下可存活几个月.

溶液中60度,10分钟可灭活.

紫外线,a 射线,X 射线等可杀死病毒.

0.5%福尔马林,3%石炭酸,2%烧碱均能在数分钟内杀灭.

诊断:血清学方法: 血凝抑制试验HIA

补体结合试验CF , 免疫荧光IFA,

免疫酶IEA 试验 ,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等.

2. 仙台病毒全身症状:类似感冒,打“呼噜”。极难控制,可由空气传播而感染。

副粘病毒科, 副粘病毒属, 微球形RNA 病毒. 直径100~200nm,有相对坚固核衣壳, 外面包有布满长8~15nm 宽2~4 nm纤突的含脂囊膜.

在鸡胚中繁殖较快. 以羊膜腔途径接种最敏感, 尿囊腔传代接种生长良好

较易感小鼠: NIH , DBA/2 , C3H/Bi , 129/J

抵抗力较强小鼠:C57BL/6 , AKR/J , BALA/cJ

感染DBA/2小鼠:白血病病毒不能在脾内复制, 不发生白血病.

免疫干扰:严重影响体液和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致瘤作用干扰:感染后遗留的组织学改变酷似浸润性肺癌,易误诊,抑制氨基甲酸乙酯诱发肺腺瘤。

生殖影响:对着床前受精卵及早期胚胎具有亲噬性,使胚胎死亡。

妊辰:4~5天:胚胎吸收,11~12天:妊期延长,产后24小时内乳鼠死亡率升高。

被毛粗乱,弓背,发育迟缓,体重下降,易继发支原体感染。

主要引起呼吸道疾病,肺炎,还可引发全身感染。

传播快,流行广,呈急性肺炎变化。仔鼠,幼鼠发病。成年鼠呈隐性感染。

3. 鼠肝炎病毒

冠状病毒,近似球形的囊膜RNA 病毒。直径60~160nm长约12nm 。核酸为不分段单股RNA ,可在小鼠原代巨噬细胞上生长。对理化因子抵抗力弱,对脂溶剂,紫外线均敏感。

诊断:血清学,酶联免疫和免疫荧光法较灵敏。

大多呈亚临床或隐性感染

应激,混合感染,可发生急性致死性病变。

一般症状为抑郁倦怠,营养不良,体重减轻,尿色变深。

急性型:乳鼠 3~4W : 8~9W

嗜肝型:肝坏死,黄疸,腹水

嗜神经型:中枢神经系统坏死,导致后肢松弛麻痹,也可见惊厥和旋转,结膜炎。 嗜肠型:肠内壁损伤,内容物水样黄色黏液,有时肠内出血,粘连,坏死。

主要影响免疫应答参数;酶系统改变

裸鼠感染:可作“哨兵”

4. 细小病毒

体积最小,单链线状DNA 。直径18~26nm,呈20面对称.

抵抗力强:室温下保存数年,65度30min 不失感染性,耐酸和甲醛.

对氯化剂和紫外线敏感

危害:有严格的宿主专一性.

● 兔出血症病毒(兔瘟)

急性发病,爆发流行,死亡率高。侵袭青壮年兔群(60日龄以上)。

症状:(超急性,急性,慢性)

多饮多尿,精神萎顿,食欲减退废绝,呼吸急促,体温41℃以上,濒死有神经症状,天然孔流淡红色液体。脏器广泛出血,瘀血,血液凝固不良。

气管:多量血色泡沫液体,鼻腔喉头气管黏膜淤血出血。

肺:高度淤血,水肿,散在出血点或弥漫性出血斑。

肝脏:淤血肿大,质脆,土黄色,有淡黄色或灰白色条纹与坏死灶,小叶间质增宽。 脾:淤血肿大,边缘钝圆,蓝紫色,个别有灰黄色坏死区。

肾脏:淤血肿大,暗红色,散在出血点或灰白,灰黄色坏死区。

胃,大小肠:黏膜脱落。散在出血点和淤血块。

● 大小鼠:有高度抗癌特异性,对肿瘤研究造成干扰

● 犬:急性出血性肠炎

5. 犬肝炎病毒

传染性犬肝炎(Infectious Canine Hepatitis,ICH) 是由犬腺病毒l 型(CAV-1)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犬,也可见于其他犬科动物。在犬主要表现肝炎和眼睛疾患。犬不分年龄、性别、品种均可发病,但1岁以内的幼犬多发。幼犬死亡率高,可达25%~40%,

成年犬很少出现临床症状。

主要早期影响

(1)犬肝炎型:Ⅰ型犬腺病毒,临床表现与免疫状态有关

(2)犬呼吸道型: Ⅱ型犬腺病毒,只对呼吸道上皮有亲和力,不引起犬肝炎

6. 狂犬病毒 狂犬病毒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病。

● 脑海马、大脑皮质、小脑和延髓等部位Purkinje 细胞胞质内可见界限明显、圆形或卵

圆形嗜酸性包含体(内氏小体)。

● 脑血管扩张充血、出血和轻度水变性,血管周围淋巴间隙有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

构成明显的血管“袖套”现象。

● 白质和灰质忠可见神经胶质小结。

分型

1. 狂暴型

(1)前驱期 (沉郁期) 精神抑郁,喜暗,喜食异物,吞咽障碍,后躯软弱,反射亢进

(2)兴奋期 (狂暴期) 狂暴不安,喜攻击,反射紊乱,喉肌麻痹

(3)麻痹期 消瘦,张口垂舌,后躯麻痹,行走不稳,因衰竭和呼吸麻痹而死

2. 麻痹型 同上,麻痹期。

7. 流行性出血热 EHF 人畜共患病

主要发生于大鼠的烈性传染病,也是一种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自然宿主主要是小型啮齿动物,如姬鼠属、家鼠属、仓鼠属和小鼠属的动物。

传播:气溶胶吸入。接触宿主动物及排泄物。

症状:

人:发热,发热,头痛,肌肉痛,结膜水肿充血(点状),出血性肾损伤(肾综合症出血热), 最后肾衰竭,出现尿毒症,严重可导致死亡。

大小鼠:多为隐性感染,长期排毒。大鼠一般无临床症状,也不死亡。一般不影响实验进程。

8. 猴B 病毒(疱疹病毒) 人和猴共患的一种传染病

● 猴是B 病毒的自然宿主,感染率可达10%~60%。

● 多数情况下仅在口腔黏膜出现疱疹和溃疡,之后病毒可长期潜伏在呼吸道或泌尿生殖器

官附近的神经节,也可长期潜伏在组织器官内,产生B 病毒抗体。大多数猴呈隐性感染。

● 人类感染主要表现脑炎或脑脊髓炎症状,多数病人发生死亡。种族差异明显,白种人死

亡率高,黄种人不高。

9. 其他病毒

● 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 (人畜共患病)

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病毒(LCMV )引起

人感染后:流感样症状和脑膜炎

小鼠:多数无症状,少数可分为:大脑型,内脏型,迟发型。

● 乳鼠流行性腹泻(小鼠轮状病毒引起的爆发性肠道传染病)

● 乳酸脱氢酶病毒感染(多数无症状,但污染生物材料及移植肿瘤,影响免疫功能,干扰实验)

细菌感染

1. 沙门菌病

沙门革兰阴性杆菌:鼠伤寒菌、肠炎沙门菌多见。

● 爆发型:4~5天内大批死亡

● 亚急性型:行为呆滞,腹泻,7~10天死亡

● 慢性型:下痢为主要症状,哺乳期小鼠发病率高达70%

BALB/c敏感 CDF1不敏感

人感染后呈食物中毒症状。

2. 泰泽菌病

泰泽菌(毛发状芽胞杆菌)隐性感染为主

病原:革兰氏阴性,多形性,能形成偏端芽胞,周身鞭毛,易被碱性苯胺染料着色,PAS 反应阳性,对温度敏感。

● 肠型(湿尾病):严重腹泻,水样或粘液状,常沾污肛门及尾巴,出血性坏死性肠炎。 ● 肝型:无腹泻而突然死亡,弥漫性肝灶性坏死。

均突然发病,致死。

3. 巴斯德杆菌病

多杀性巴斯德杆菌,嗜肺巴斯德杆菌多见。

鼻炎、肺炎、中耳炎、脓肿,连续且剧烈的喷嚏,浆液性、脓性鼻涕,感染的群体死亡率不高,但实验动物易死亡。

4. 志贺菌病

志贺痢疾杆菌引起

急性典型:高热呕吐、拒食、脓血便、脱水、循环衰竭、死亡。

急性非典型:水样腹泻、黏液样物质逐渐增加,可排脓血便,及时治疗可痊愈。 慢性菌急性发作型:过去有感染病史,发作呈急性典型。

慢性迟缓型:过去有感染病史,经常发作,非典型样表现,无脓血便,症状消失后排羊粪硬质粪便

5. 链球菌病

6.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猴的发病率最高)

7. 支气管败血性波氏杆菌感染(竖毛、流脓涕)

8. 鼠棒状杆菌病(脏器化脓坏死,皮肤破溃,少数有急性败血症表现)

9. 布鲁菌病(人畜共患,可致流产)

真菌感染

大多为人兽共患病

分为:

浅部感染:侵染毛发, 皮肤等浅表部位

深部感染:累及内脏器官

条件致病真菌:在机体免疫功能损伤, 内环境出现紊乱情况下才具有致病性.

● 浅部真菌 侵染毛发, 皮肤等浅表部位

1. 石膏样小孢子菌:丝状真菌, 引起狗, 猫的皮肤黄廯

2. 石膏样毛廯菌(须发廯菌) :丝状真菌, 人和动物毛发和皮肤廯病的致病菌.

3. 羊毛状小孢子菌:丝状真菌, 主要引起狗的皮肤廯病, 又叫狗小孢子菌.

● 深部真菌 累及内脏器官

1. 荚膜组织胞浆菌:形态独特,呈二相性,烈性真菌病,主要侵犯猫、狗、啮齿类肺脏及网状内皮系统。

2. 新生隐球菌:是一种酵母菌,引起狗、猫等动物脑膜炎、脑炎和肺炎。

3. 粗球孢子菌:具有二相性,可感染狗、羊、牛等动物。主要侵犯肺脏的烈性真菌。

● 条件致病真菌

1. 白色念珠菌:酵母样真菌,呈圆形或卵圆形。寄生于人和动物体表、肠道、阴道等处,一般不致病,免疫力下降或正常菌群紊乱,可引起全身或局部感染。

2. 曲霉菌:属丝状真菌,以菊花样孢子囊为形态特征。主要病原为烟曲霉和杂色曲霉,多侵犯呼吸道。部分产生毒素,引起中毒和诱发肿瘤。

3. 毛霉菌:属丝状真菌,以巨大菌丝为形态特征。具有条件致病性。可感染人和多种动物,累及脑、肺、消化道。

寄生虫感染

螨、虱、弓形体、球虫

(1).弓形体:人兽共患病, 小鼠、大鼠、地鼠、豚鼠、犬和猴为中间宿主,猫为终末宿主。 常无明显症状。

人:多数为无症状的隐性感染

实验动物:少数被毛疏松不整,淋巴结肿大,出现流产或死胎现象。

a.. 先天性:流产, 死胎, 婴儿弓形虫病症状

b. 获得性:最常见

(2)球虫:主要感染兔, 鸡

影响:

1. 掠夺宿主营养

2. 对动物骚扰

3. 对机体产生机械性损伤

4. 产生毒性

5. 影响生理, 生化和免疫系统

寄生虫潜在感染

● 如观察肝功能在实验前后变化时,必须要排除实验用的家兔是否患有球虫病,不然家兔

的肝脏上已有很多球虫囊,肝功能必然发生变化,所测结果波动很大。

● 如膜壳绦虫分泌的毒素,可导致肠粘膜发生局灶充血和出血,甚至造成溃疡坏死。溶组

织阿米巴浸入肠粘膜和肝脏时分泌的蛋白溶解酶,可使所在组织细胞大量破坏。肝片吸虫虫体进入胆管后,由于虫体及有毒代谢产物的作用,会致使胆管发炎,胆管上皮增生和胆管纤维变性,逐渐引起胆管堵塞,肝脏萎缩硬化。棘球蚴的囊液破裂后可产生强烈的过敏反应,使之产生呼吸困难,体温升高,腹泻等症状。

实验动物学

实验动物:经人工培育,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及寄生虫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来源清楚,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物制品或药品鉴定以及其它科学实验的动物。

实验用动物:用于实验的动物的统称,它包括实验动物、家畜、家禽和野生动物。实验动物来源于野生动物或家畜家禽,但又不同于野生动物和家畜家禽。

3R 原则:

Replacement 替换:指使用其他方法而不用动物所进行的实验或其他研究课题,即用无生命的如计算机系统取代动物的绝对替代品,或用进化程度低等的脊椎动物取代高等脊椎动物的相对替代品。

Reduction 减少:指在科学研究中,使用较少量的动物获取同样多的实验数据或使用一定数量的动物能获得更多实验数据的方法。

Refinement 优化:指通过改进和完善实验程序,减少给动物造成的疼痛和不安,尽量减低非人道方法的使用频率或危害程度,提高动物福利的方法。

相关法律法规:

1、1988年科委2号令《实验动物管理条例》2002年修订。

2、1989年卫生部55号令《医学实验动物管理实施细则》

3、1997年1月1日实施《北京市实验动物管理条例》

国际实验动物组织及法规

1、实验动物科学委员会(ICLAS )。

2、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 )的药物安全性评价工作质量管理原则(GLP )。

3、 美国实验动物科学学会(AALAS )

4、Jackson Laboratory

发展趋势:以标准化为中心,加强新技术的应用。优化实验动物, 有效的研究使用实验动物。 标准化意义:保证动物实验结果具有好的敏感性、准确性和重要性。

标准化内容:

1. 实验动物质量的标准化:微生物、遗传学控制。

2. 生产和实验条件的标准化:环境设施、营养控制。

3. 实验操作标准化。

标准化实施:

1. 建立实验动物标准化法规体系。

2 . 推行合格证制度。

3. 形成全方位的标准化实验动物生产、应用及管理系统。

实验动物环境控制:环境因素分类:气候、理化、居住、营养、生物因素

不同实验动物对环境有一定要求,哺乳动物在一定环境范围内有自身调节功能。

环境因素包括:温度、湿度、气流、洁净度、光照、噪声及有害气体。

温度:日温差

湿度:40% ~ 70%,50%±5% 最佳

环境设施及控制

设施分类:

1、隔离系统:以隔离器为主及其它附属装置组成的饲养系统,送入空气洁净度为100级。

2、屏障系统:设有恒温、恒湿、除菌换气系统的相对封闭环境,空气洁净度达1000级,室内保持正压,有严格的微生物控制。(SPF 动物基础要求设施)

3、开放系统:饲养室与外界相通,无空气净化装置。

人员移动

一更衣室 → 淋浴 → 二更衣室 → 风淋 → 清洁走廊(内准备间) → 饲养室或动物实验室 → 亚清洁走廊 → 一更衣室 → 外部

物品移动

物品 → 高压灭菌(包装的消毒物品可经传递窗、笼具泡入有消毒液的液槽) → 清洁准备室(内准备间) → 清洁物品储藏室 → 饲养室或动物实验室 → 废物经包装处理后 → 亚清洁走廊 → 外部

实验动物移动

外来实验动物 → 验证 → 检疫 → 传递窗 → 清洁走廊(内准备间) → 饲养室或动物实验室 → 亚清洁走廊 → 外部

微生物控制和等级分类

1. 普通级,普通动物:要求无人畜共患病和动物烈性传染病的病原,饲养于开放系统。

2. 清洁级:普通级基础上加不携带对动物危害大和对科学研究干扰大的病原,饲养于屏障系统或IVC 系统中。

3. SPF 动物,无特殊病原体动物:(在普通级和清洁级的基础上)动物体内无特定微生物和寄生虫,但有非特定微生物和寄生虫,并排除主要潜在感染或条件致病和对科研实验干扰大的病原。来源于无菌动物,饲养于屏障系统或IVC 系统内。

4. GF 动物,无菌动物:用现有检测技术在动物体内外的任何部位均检不出任何活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必须生来就是无菌的,饲养于隔离系统。

5. 悉生动物:指在无菌动物体内植入已知微生物的动物,又称已知菌动物或已知菌丛动物,饲养于隔离系统。可分为单菌、双菌、三菌、多菌动物。

动物模型

人类疾病动物模型:医学研究中建立的具有人类疾病模拟表现的动物实验对象和相关材料。

动物模型的意义

1. 避免人体实验造成的危害。

2. 可研究平时不易见到的疾病.

3. 可提供发病率低, 潜伏期和病程长的疾病动物模型.

4. 克服复杂因素,增加方法学上的可比性。

5. 样品收集方便,结果易于分析。

6. 有利于更全面地认识疾病的本质。

模型的设计原则

1. 相似性

2. 重复性

3. 可靠性

4. 适用性和可控性

5. 易行性和经济性

动物模型的分类

1. 按产生原因分

(1)诱发性动物模型:物理、化学、生物因素,复合致病因素。

(2)自发性动物模型:实验动物未经任何人工处置, 在自然条件下自发产生或由于基因突变的异常表现通过遗传育种手段保留下来的动物模型. (近交系、突变系)

(3)抗疾病动物模型

(4)生物医学动物模型

2. 按模型种类分

(1)整体动物

(2)离体器官和组织

(3)细胞株

(4)教学模型

3. 按系统范围分

(1)疾病的基本病理过程动物模型 :各种疾病共同性的一些病理变化过程模型

(2)各系统疾病动物模型 :与人类各系统疾病相应的人类疾病动物模型

4. 按中医药体系分类

阴虚、阳虚,气虚、血虚,脾虚、肾虚、厥脱症

影响动物模型的因素

1. 致模因素

2. 动物:种类、品系、年龄、体重、性别、生理状况和健康因素

3. 实验技术:季节、昼夜变化、麻醉深度、手术技巧、实验给药、对照组

4. 环境和营养

种属间存在共性与个性,

对某一刺激表现为相同的反应为共性,该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则为个性

种属的差异表现为:

致病因素敏感性不同

基础代谢不同

药物反应不同

激素反应水平不同

神经反应类型不同

药物代谢动力学不同

肿瘤发生也有不同

同时同一种属不同品系动物,对同一刺激的反应有很大差异,各个品系均有其独特的品系特征。

实验动物年龄与体重一般呈正相关,体重依赖于一定营养水平及饲养条件,

实验结果会受到实验动物年龄与体重的影响。

一般说来,应选择性成熟的青壮年动物为宜。

同时优先选雄性动物或雌雄各半做实验。

研究发现:雌性动物对毒物的敏感性稍大于雄性。

健康动物对药物的耐受量比有病的动物要大。

动物的生理状态如怀孕、哺乳等对实验结果影响很大。

DBA/2小鼠100%的可发生听源性癫痫发生;而C57BL 小鼠根本不出现这种反应。 BALB /cAnN 小鼠对放射线极敏感;而C57BR /CdJN 小鼠对放射线却具有抗力。

C57L /N 小鼠对疟源虫易感,而C58/LwN 、DBA /1JN 小鼠对疟原虫感染有抗力。

同种但不同品系的小鼠对同一刺激具有不同反应,而且各个品系均有其独特的品系特征。 STR /N 小鼠对牙周病易感,而 DBA /2N 对牙周病具有抗力。

乙烯雌酚可引起BALB /c 小鼠的睾丸瘤,而C3H 小鼠则不能。

DBA /1、DBA /2、BALB /C 、A 和C3H 品系小鼠对鼠痘病毒易感,而C57BL /6和AKR 品系小鼠对鼠痘病毒感染有抵抗力,能迅速产生免疫反应。

DBA /2及C3H 小鼠对同一病毒(Newcastle病毒) 的反应和DBA /1小鼠完全不同,前者引起肺炎而后者引起脑炎。

常见的动物模型

(一)基因突变动物及应用。

(二)肿瘤动物模型。

(三)各系统常见的动物模型

(一)基因突变动物及应用。

1. 自发突变:生物不经任何处理而自然发生的突然变异。

突变程度:显著:显露与外;微弱:隐藏在机体内部。

致死基因:性状无法借个体显露出来。

2. 诱发突变:应用各种物理、化学因素引起的基因突变。

与自发突变在表形上和遗传规律上没有区别.

同一诱变因素:条件不同, 结果不同.

诱变利用:(常见动物模型)

实验动物遗传分类和应用

封闭群:

以非近亲交配的方式进行繁殖生产的实验动物种群,在不从其外部引入新个体的条件下,至少连续繁殖4代以上。

近交系:

至少经过20代以上连续全同胞或亲子交配,品系内所有个体都可追溯到起源于第20代或以后代数的一对共同祖先的动物群。近交系数达98.6%以上。

杂交F1代动物:不同品系之间杂交产生的后代,简称F1.

突变系:指带有突变基因的动物,包括同源突变近交系、同源导入近交系、分离近交系。 亚系:近交系因残余杂合性和突变而导致部分遗传组成的改变所形成。

支系:近交系或亚系内部因为环境等的差异而形成。可因引种到另一实验室或经过技术处理等原因产生。

(1)远交种

封闭群: 品种

(2)突变种

封闭群特征:

1. 遗传组成具有很高的杂合性——生产基础群,遗传力研究,药理学研究

2. 繁殖力和生活能力很强——大量供应教学等

3. 携带有大量隐性基因——模型动物

突变种:携带个别突变基因的封闭群。

远交种:长期与外界隔离,雌雄个体间随机交配,遗传组成接近于自然状态下的动物群体。

近交系特征:

1. 基因位点纯合性

2. 遗传组成同源性

3. 表型一致性

4. 长期遗传稳定性

5. 遗传特征可分辨性

6. 遗传组成的独特性

7. 敏感性

8. 近交衰退

9. 分布广泛

10. 背景资料和数据完整

杂交群特征:

1. 遗传和表型一致性

2. 杂交优势

3. 遗传组成的杂合性

4. 同基因性

5. 两个亲本互交,能表达所用品系性别

近交系:品系

(1)普通近交系:1. 个体极为一致,实验反应一致,动物用量少

2. 组织相容性抗原一致

3. 隐性基因暴露,具有明显生物学特点

4. 多个近交系对比使用用于遗传分析

(2)重组近交系:两个近交系杂交后再经连续20代以上兄妹交配育成的近交系。

1. 遗传成分限于祖系,但不均等

2. 高度纯合性

3. 基因重组

(3)同源突变近交系:两个近交系仅在一个指明位点等位基因不同,其他遗传基因均相同

(4)同源导入近交系:通过回交方式形成的一个与原来的近交系只在一个很小的染色体片段 上有不同的新近交系

(5)同源分离近交系:将特定的等位基因或遗传变异以杂合子的形式保存的近交系

(6)杂交F1代动物:不同品系之间杂交产生的后代,简称F1.

品种和品系

1. 相似的外貌特征:毛色

2. 独特的生物学特征:品种, 品系存在基础

3. 稳定的遗传性能:一定的育种价值

4. 具有共同遗传来源和一定遗传结构:共同的祖先, 独特的遗传结构

纯交:相同基因型个体 AA ×AA aa ×aa

回交:纯合子和杂合子 AA ×Aa

互交:相同杂合子 Aa ×Aa

近交衰退:生长, 成活, 生育, 抗病, 适应性减退

原因:隐性有害基因暴露,破坏多基因平衡

育成的近交系为保持遗传特点,必须继续近交,并不得有遗传漂变、突变和遗传污染发生。

近交系基本特点:

近交:群体中有意识地选用遗传学上血缘关系较近的雌雄个体, 即有共同祖先的个体(兄妹, 父女, 母子) 之间进行交配.

作用:种群接近纯和。培养近交系必须手段, 以兄妹交配为多,连续20代,近交系数99.6% 近交系数:根据近亲交配的世代数, 将基因的纯化度用百分比来表示。即群体中某个体通过遗传携带两个同源等位基因的概率。

微生物控制

饲料处理:

1. 高温高压灭菌

温度121℃,压力1.0kg/cm2,时间15min 以上

最常用、最可靠,存在营养损失

2. 干热灭菌

烤箱70-80℃ 放置6h

较少使用,营养损失极大,饲料干硬,适口性下降

3. 射线照射灭菌

Co60-射线照射, 灭菌总剂量为3-5Mrad

最方便,营养损失最少,但成本高昂

4. 药物熏蒸灭菌

化学药品(氧化乙烯消毒剂气雾等)对饲料进行熏蒸消毒

操作麻烦,易残留有毒有害物质

常用实验动物特点及应用

小鼠

特点:

1. 小鼠的器官组织结构、发育、生化代谢及生理特点和人类相似,小鼠模型可以基本上模拟人类疾病的发病过程及对药物的反应。

2. 体型小、生长快、全年多发情动物。繁殖率高、世代间隔短、母鼠能自己接产。生存能力强、饲养成本低、可任意交配、取材,方便研究工作。

3. 研究工作开展早,培育了众多品系、积累了大量资料,各种新技术在小鼠研究中得到充分应用,是唯一实现基因敲除技术的哺乳动物。

喜暗胆小怕惊,昼伏夜动,傍晚和黎明最为活跃。群居动物,其信息激素是传递信息的主要机制。

“阴道栓”:雌性小鼠在交配后10-12h, 在阴道口形成白色栓塞,是受孕的标志。

“血配”:雌鼠还可产后发情,边哺乳边怀孕,但妊娠期长些,达31-35天。

雌鼠与不发育雄鼠交配后可产生假性妊娠,维持10-12天,有时达3周。

面部尖突,嘴脸前部有19根触须。耳半圆形、耸立,小白鼠眼睛大而鲜红。尾长与体长相等,无汗腺,尾有散热、平衡、自卫等功能。前肢4趾,后肢5趾。

齿式:1003/1003=16,门齿终身生长。

出生时体重:1.5g ,体长2cm ,1-1.5月龄达18-22g ,最重达30-40g 。体长11cm 。

成熟:雌35-50日,雄45-60日龄,但配对繁殖应60-90日龄为佳。性周期4-5天,

妊娠期19-21天,哺乳期20-21天,每胎产仔6-15只,年产6-9胎。

染色体20对。

食道约2厘米,内壁有一层厚的角质化鳞状上皮,有利于灌胃操作。

胃容量小(1.0-1.5毫升)

肠道相对较短,盲肠不发达,排空快,有胆囊。

胰脏分散在十二指肠,胃底及脾门处,色淡红,不规则,似脂肪组织。

脾脏有造血功能。雄鼠脾脏比雌鼠大50%。

小鼠骨髓为红髓,终身造血。

淋巴系统发达,可是没有腭或咽扁桃体,胸腺在性成熟前后最大,35-80日龄退化。 乳腺发达,胸部有3对,腹部有2对,哺乳期小鼠胸部乳腺可延伸至颈部和背部。 雌鼠子宫呈Y 形双子宫型,卵巢由系膜包绕不与腹腔相通。

小鼠体温在正常情况下为37~ 39℃ 。生存临界温度为-10~ 39℃ ,适宜温度在21~ 25℃。 小鼠没有汗腺,不能加大喘气,唾液分泌能力有限。

小鼠对饮水不足更为敏感。每天饮水量4-7毫升。

小鼠可通过呼出的气体在鼻腔内冷却以及尿液的高度浓缩来保持水份。

可用于研究应用:

1. 药物评价

2. 毒性试验

3. 肿瘤研究

4. 传染病研究

5. 遗传学及遗传病研究

6. 免疫学

7. 老年病

8. 计划生育研究

9. 放射学研究等。

不宜采用小鼠制作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 :

1. 研究体温变化的试验, 因为小鼠体温变化不稳定;

2. 慢性支气管炎的试验, 因为小鼠气管及支气管腺不发达;

3. 催吐试验, 因为小鼠无呕吐反应;

4. 动脉粥样硬化试验, 因为小鼠不形成动脉粥样硬化。

常用品种品系

近交系小鼠

1. C57BL /6(B6):最重要的近交系小鼠

黑色。乳腺癌发病率低,对放射物质耐受力强,眼畸形,口唇裂的发生率达20%。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发病率为6%。对结核杆菌、百日咳组织胺易感因子敏感。嗜酒精性高。是肿瘤学、生理学、遗传学研究常用品系。

2. C3H /He (C3):乳腺癌发病率为97%

野生色。对致肝癌因素敏感,对狂犬病病毒敏感,对炭疽杆菌有抗力。用于肿瘤学、生理学、核医学、免疫学的研究。

3. BALB /c (C):白化。

乳腺肿瘤发生率低,但对致癌因子敏感。肺癌发病率雌性26%,雄性29%。对放射性照射极为敏感。广泛应用于肿瘤学、生理学、免疫学、核医学和单克隆抗体等研究中。

4.DBA /2 (D2):听源性癫痫发作36日龄小鼠为100%,55日龄后为5%。

乳腺癌发病率经产鼠为66%

浅灰色。对鼠伤寒沙门氏菌补体有抗力,对百日咳组织胺易感因子敏感。常用于肿瘤学、遗传学和免疫学的研究。

5. CBA :野生色。对麻疹病毒敏感。

6. A :白化。对麻疹病毒高度敏感,对 X 射线非常敏感。肺肿瘤发病率高。常用于肿瘤学、免疫学等的研究。

7. AKR :白化。为高发白血病品系,对百日咳组织胺易感因子敏感。常用于肿瘤学和免疫学等的研究。

8. TAl (津白1号) 和TA2 (津白2号) :白化。

TAl 为自发低乳腺癌系,TA2为自发高乳腺癌系,为乳腺癌MA737的宿主。

9. 615:肺腺癌发病率高。

深褐色。8月龄后开始出现衰老现象,表现为肥胖、增重。对津638白血病病毒敏感。

大鼠

1. 性情温顺,聪敏,易于调教和捉取。

2. 嗅觉发达、味觉差、杂食性、对营养缺乏敏感。

3. 胆小怕惊、喜安静环境、昼伏夜动

4. 对环境湿度敏感,相对湿度低于40%导致环尾病

5. 对环境中的粉尘、氨气、硫化氢敏感,肺部易被感染

6. 大鼠较少群殴打斗,喜群居而和平相处

7. 甲状腺、肾上腺、脑垂体等内分泌器官比较独立,容易摘除

8. 寿命短,2.5—3年,最长寿命5年。妊娠期:19-23d 。

9. 口腔后部有硬腭和软腭存在,鼻后孔后移直接通向咽,该特点使大鼠在口腔充满食物时仍可进行呼吸。

10. 胃分前胃和后胃。胃中有一条皱褶,收缩时会堵住贲门口,因此不能呕吐。

11. 肝脏再生能力极强。

12. 大鼠无胆囊。皮肤缺少汗腺。

13. 雌性大鼠为双子宫,呈“Y ”型。有阴道栓(受孕标志)。

14. 雄性生殖器由睾丸、附睾、输精管、储精囊、凝固腺、前列腺、尿道球腺和阴茎组成,阴茎有阴茎软骨。

可用于研究

1. 药物学研究

2. 行为学研究

3. 肿瘤学研究

4. 内分泌学研究

5. 传染病研究

6. 营养、代谢性疾病研究

7. 肝胆研究

8. 老年病学研究

9. 心血管疾病研究

10. 环境污染研究

11. 口腔医学研究

12. 放射学研究

13. 中医中药学研究等

SHR/Oka大鼠,血压常180-200mmHg ,其生育力、寿命尚可。

正常对照组WKY 大鼠,血压140-150mmHg 。

常用品系:

(一)封闭群

1.Wistar 大鼠 常用于药物实验和行为学实验

产仔数多,性周期稳定,早熟,繁殖力强,性格温顺。抗病力强。自发性肿瘤发病率低。雄鼠耳朵比其他品系稍长,尾长短于身长。

2.SD(Sprague Dawley,SD) 大鼠 常用于药物实验和行为学实验

比wistar 大鼠生长发育快,产仔也较高。白化,红眼,尾长几乎等于身长。多用于营养实验,对性激素敏感性高,自发性肿瘤发病率低。

Wistar 和SD 的一些区别

● Wistar 大鼠头部较宽,耳朵较长,尾的长度小于身长Wistar 大鼠对各种营养物质敏感,

适用于各种营养、代谢性疾病研究。垂体肾上腺系统发达,应激反应灵敏,适用于神经-内分泌实验研究。还用于药物、肿 瘤、传染病、关节炎、肝外可等医学研究领域。是生物医学研究中使用历史最长的大鼠品系。

● SD 大鼠是用Wistar 大鼠培育而成的,头部狭长,尾长接近于身长,其性情较 Wistar

大鼠为凶猛,比Wistar 大鼠生长发育快,产仔也较多。大多用于安全性试验及营养与生长发育有关 的研究。该品系对性激素敏感,对呼吸道疾病有较强的抵抗力。广泛用于药理、毒理、药效及GLP 实验。

3.Long-Evans 大鼠

Long 和Evnas 用雄性野生褐家鼠和雌性白化大鼠交配育成头颈部为黑色,背部有一条黑线。

(4. 其它封闭群大鼠:Osborne-Mended 、Sherman 、August 、Brown-Norway 等。)

(二)近交系

1、SHR 大鼠:

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白色。严重的自发性高血压(200mmHg ),心血管疾病发生率高,而且无明显原发性肾脏和肾上腺损伤。对抗高血压药物有反应,是筛选抗高血压药物的良好模型。

2、LEW 大鼠:

Wistar 远交群大鼠培育而来,白化。激素水平含量高

3、WKY 为SHR 大鼠正常对照组

4、F344/N大鼠: 用于毒理、肿瘤、生理学研究。

起源:1920 年由哥仑比亚大学肿瘤研究所Curtis 培育,1949年引入Heston 之后又到NIH 。我国从NIH 引进。

白化,红眼。原发和继发性的脾脏红细胞的免疫反应性低。肿瘤自发率较高, 该品系大鼠可使多种肿瘤移植生长。

病毒感染

1. 鼠痘病毒 MPV

呈砖形, 颗粒外有脂蛋白囊膜.300~450X170~260nm ,中央为哑铃状蛋白质或病毒DNA 核心,外包一层核心膜,核心两侧各有一个侧体。核心和侧体又有一包膜包裹, 膜上嵌有排列不规则的管形结构。

鼠痘(脱脚病):四肢, 尾和头部肿胀, 溃烂, 坏死, 甚至脚趾脱落. 致病性强, 全身感染, 爆发流行, 传播快, 病死率高. 为小鼠烈性传染病。急性感染可致突然死亡,慢性感染污染实验动物,使结果混乱。隐性感染可能因病毒激活而导致流行,干扰实验。大剂量内毒素或脾切除, 可改变吞噬细胞的反应, 降低吞噬细胞功能, 增加易感性.

最明显病理变化:肝出血和坏死,肉眼可见肝脾大,有的可见倡导全部出血和充血。

病毒在胞浆内复制----区别于其它DNA 病毒的特点之一.

在组织培养细胞中增殖良好. 病变细胞有多个包涵体. 多数毒株能在鸡胚绒毛尿囊膜上增殖, 形成痘斑. 对干燥和冷抵抗力强, 对热抵抗力弱.

干燥和室温下可存活几个月.

溶液中60度,10分钟可灭活.

紫外线,a 射线,X 射线等可杀死病毒.

0.5%福尔马林,3%石炭酸,2%烧碱均能在数分钟内杀灭.

诊断:血清学方法: 血凝抑制试验HIA

补体结合试验CF , 免疫荧光IFA,

免疫酶IEA 试验 ,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等.

2. 仙台病毒全身症状:类似感冒,打“呼噜”。极难控制,可由空气传播而感染。

副粘病毒科, 副粘病毒属, 微球形RNA 病毒. 直径100~200nm,有相对坚固核衣壳, 外面包有布满长8~15nm 宽2~4 nm纤突的含脂囊膜.

在鸡胚中繁殖较快. 以羊膜腔途径接种最敏感, 尿囊腔传代接种生长良好

较易感小鼠: NIH , DBA/2 , C3H/Bi , 129/J

抵抗力较强小鼠:C57BL/6 , AKR/J , BALA/cJ

感染DBA/2小鼠:白血病病毒不能在脾内复制, 不发生白血病.

免疫干扰:严重影响体液和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致瘤作用干扰:感染后遗留的组织学改变酷似浸润性肺癌,易误诊,抑制氨基甲酸乙酯诱发肺腺瘤。

生殖影响:对着床前受精卵及早期胚胎具有亲噬性,使胚胎死亡。

妊辰:4~5天:胚胎吸收,11~12天:妊期延长,产后24小时内乳鼠死亡率升高。

被毛粗乱,弓背,发育迟缓,体重下降,易继发支原体感染。

主要引起呼吸道疾病,肺炎,还可引发全身感染。

传播快,流行广,呈急性肺炎变化。仔鼠,幼鼠发病。成年鼠呈隐性感染。

3. 鼠肝炎病毒

冠状病毒,近似球形的囊膜RNA 病毒。直径60~160nm长约12nm 。核酸为不分段单股RNA ,可在小鼠原代巨噬细胞上生长。对理化因子抵抗力弱,对脂溶剂,紫外线均敏感。

诊断:血清学,酶联免疫和免疫荧光法较灵敏。

大多呈亚临床或隐性感染

应激,混合感染,可发生急性致死性病变。

一般症状为抑郁倦怠,营养不良,体重减轻,尿色变深。

急性型:乳鼠 3~4W : 8~9W

嗜肝型:肝坏死,黄疸,腹水

嗜神经型:中枢神经系统坏死,导致后肢松弛麻痹,也可见惊厥和旋转,结膜炎。 嗜肠型:肠内壁损伤,内容物水样黄色黏液,有时肠内出血,粘连,坏死。

主要影响免疫应答参数;酶系统改变

裸鼠感染:可作“哨兵”

4. 细小病毒

体积最小,单链线状DNA 。直径18~26nm,呈20面对称.

抵抗力强:室温下保存数年,65度30min 不失感染性,耐酸和甲醛.

对氯化剂和紫外线敏感

危害:有严格的宿主专一性.

● 兔出血症病毒(兔瘟)

急性发病,爆发流行,死亡率高。侵袭青壮年兔群(60日龄以上)。

症状:(超急性,急性,慢性)

多饮多尿,精神萎顿,食欲减退废绝,呼吸急促,体温41℃以上,濒死有神经症状,天然孔流淡红色液体。脏器广泛出血,瘀血,血液凝固不良。

气管:多量血色泡沫液体,鼻腔喉头气管黏膜淤血出血。

肺:高度淤血,水肿,散在出血点或弥漫性出血斑。

肝脏:淤血肿大,质脆,土黄色,有淡黄色或灰白色条纹与坏死灶,小叶间质增宽。 脾:淤血肿大,边缘钝圆,蓝紫色,个别有灰黄色坏死区。

肾脏:淤血肿大,暗红色,散在出血点或灰白,灰黄色坏死区。

胃,大小肠:黏膜脱落。散在出血点和淤血块。

● 大小鼠:有高度抗癌特异性,对肿瘤研究造成干扰

● 犬:急性出血性肠炎

5. 犬肝炎病毒

传染性犬肝炎(Infectious Canine Hepatitis,ICH) 是由犬腺病毒l 型(CAV-1)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犬,也可见于其他犬科动物。在犬主要表现肝炎和眼睛疾患。犬不分年龄、性别、品种均可发病,但1岁以内的幼犬多发。幼犬死亡率高,可达25%~40%,

成年犬很少出现临床症状。

主要早期影响

(1)犬肝炎型:Ⅰ型犬腺病毒,临床表现与免疫状态有关

(2)犬呼吸道型: Ⅱ型犬腺病毒,只对呼吸道上皮有亲和力,不引起犬肝炎

6. 狂犬病毒 狂犬病毒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病。

● 脑海马、大脑皮质、小脑和延髓等部位Purkinje 细胞胞质内可见界限明显、圆形或卵

圆形嗜酸性包含体(内氏小体)。

● 脑血管扩张充血、出血和轻度水变性,血管周围淋巴间隙有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

构成明显的血管“袖套”现象。

● 白质和灰质忠可见神经胶质小结。

分型

1. 狂暴型

(1)前驱期 (沉郁期) 精神抑郁,喜暗,喜食异物,吞咽障碍,后躯软弱,反射亢进

(2)兴奋期 (狂暴期) 狂暴不安,喜攻击,反射紊乱,喉肌麻痹

(3)麻痹期 消瘦,张口垂舌,后躯麻痹,行走不稳,因衰竭和呼吸麻痹而死

2. 麻痹型 同上,麻痹期。

7. 流行性出血热 EHF 人畜共患病

主要发生于大鼠的烈性传染病,也是一种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自然宿主主要是小型啮齿动物,如姬鼠属、家鼠属、仓鼠属和小鼠属的动物。

传播:气溶胶吸入。接触宿主动物及排泄物。

症状:

人:发热,发热,头痛,肌肉痛,结膜水肿充血(点状),出血性肾损伤(肾综合症出血热), 最后肾衰竭,出现尿毒症,严重可导致死亡。

大小鼠:多为隐性感染,长期排毒。大鼠一般无临床症状,也不死亡。一般不影响实验进程。

8. 猴B 病毒(疱疹病毒) 人和猴共患的一种传染病

● 猴是B 病毒的自然宿主,感染率可达10%~60%。

● 多数情况下仅在口腔黏膜出现疱疹和溃疡,之后病毒可长期潜伏在呼吸道或泌尿生殖器

官附近的神经节,也可长期潜伏在组织器官内,产生B 病毒抗体。大多数猴呈隐性感染。

● 人类感染主要表现脑炎或脑脊髓炎症状,多数病人发生死亡。种族差异明显,白种人死

亡率高,黄种人不高。

9. 其他病毒

● 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 (人畜共患病)

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病毒(LCMV )引起

人感染后:流感样症状和脑膜炎

小鼠:多数无症状,少数可分为:大脑型,内脏型,迟发型。

● 乳鼠流行性腹泻(小鼠轮状病毒引起的爆发性肠道传染病)

● 乳酸脱氢酶病毒感染(多数无症状,但污染生物材料及移植肿瘤,影响免疫功能,干扰实验)

细菌感染

1. 沙门菌病

沙门革兰阴性杆菌:鼠伤寒菌、肠炎沙门菌多见。

● 爆发型:4~5天内大批死亡

● 亚急性型:行为呆滞,腹泻,7~10天死亡

● 慢性型:下痢为主要症状,哺乳期小鼠发病率高达70%

BALB/c敏感 CDF1不敏感

人感染后呈食物中毒症状。

2. 泰泽菌病

泰泽菌(毛发状芽胞杆菌)隐性感染为主

病原:革兰氏阴性,多形性,能形成偏端芽胞,周身鞭毛,易被碱性苯胺染料着色,PAS 反应阳性,对温度敏感。

● 肠型(湿尾病):严重腹泻,水样或粘液状,常沾污肛门及尾巴,出血性坏死性肠炎。 ● 肝型:无腹泻而突然死亡,弥漫性肝灶性坏死。

均突然发病,致死。

3. 巴斯德杆菌病

多杀性巴斯德杆菌,嗜肺巴斯德杆菌多见。

鼻炎、肺炎、中耳炎、脓肿,连续且剧烈的喷嚏,浆液性、脓性鼻涕,感染的群体死亡率不高,但实验动物易死亡。

4. 志贺菌病

志贺痢疾杆菌引起

急性典型:高热呕吐、拒食、脓血便、脱水、循环衰竭、死亡。

急性非典型:水样腹泻、黏液样物质逐渐增加,可排脓血便,及时治疗可痊愈。 慢性菌急性发作型:过去有感染病史,发作呈急性典型。

慢性迟缓型:过去有感染病史,经常发作,非典型样表现,无脓血便,症状消失后排羊粪硬质粪便

5. 链球菌病

6.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猴的发病率最高)

7. 支气管败血性波氏杆菌感染(竖毛、流脓涕)

8. 鼠棒状杆菌病(脏器化脓坏死,皮肤破溃,少数有急性败血症表现)

9. 布鲁菌病(人畜共患,可致流产)

真菌感染

大多为人兽共患病

分为:

浅部感染:侵染毛发, 皮肤等浅表部位

深部感染:累及内脏器官

条件致病真菌:在机体免疫功能损伤, 内环境出现紊乱情况下才具有致病性.

● 浅部真菌 侵染毛发, 皮肤等浅表部位

1. 石膏样小孢子菌:丝状真菌, 引起狗, 猫的皮肤黄廯

2. 石膏样毛廯菌(须发廯菌) :丝状真菌, 人和动物毛发和皮肤廯病的致病菌.

3. 羊毛状小孢子菌:丝状真菌, 主要引起狗的皮肤廯病, 又叫狗小孢子菌.

● 深部真菌 累及内脏器官

1. 荚膜组织胞浆菌:形态独特,呈二相性,烈性真菌病,主要侵犯猫、狗、啮齿类肺脏及网状内皮系统。

2. 新生隐球菌:是一种酵母菌,引起狗、猫等动物脑膜炎、脑炎和肺炎。

3. 粗球孢子菌:具有二相性,可感染狗、羊、牛等动物。主要侵犯肺脏的烈性真菌。

● 条件致病真菌

1. 白色念珠菌:酵母样真菌,呈圆形或卵圆形。寄生于人和动物体表、肠道、阴道等处,一般不致病,免疫力下降或正常菌群紊乱,可引起全身或局部感染。

2. 曲霉菌:属丝状真菌,以菊花样孢子囊为形态特征。主要病原为烟曲霉和杂色曲霉,多侵犯呼吸道。部分产生毒素,引起中毒和诱发肿瘤。

3. 毛霉菌:属丝状真菌,以巨大菌丝为形态特征。具有条件致病性。可感染人和多种动物,累及脑、肺、消化道。

寄生虫感染

螨、虱、弓形体、球虫

(1).弓形体:人兽共患病, 小鼠、大鼠、地鼠、豚鼠、犬和猴为中间宿主,猫为终末宿主。 常无明显症状。

人:多数为无症状的隐性感染

实验动物:少数被毛疏松不整,淋巴结肿大,出现流产或死胎现象。

a.. 先天性:流产, 死胎, 婴儿弓形虫病症状

b. 获得性:最常见

(2)球虫:主要感染兔, 鸡

影响:

1. 掠夺宿主营养

2. 对动物骚扰

3. 对机体产生机械性损伤

4. 产生毒性

5. 影响生理, 生化和免疫系统

寄生虫潜在感染

● 如观察肝功能在实验前后变化时,必须要排除实验用的家兔是否患有球虫病,不然家兔

的肝脏上已有很多球虫囊,肝功能必然发生变化,所测结果波动很大。

● 如膜壳绦虫分泌的毒素,可导致肠粘膜发生局灶充血和出血,甚至造成溃疡坏死。溶组

织阿米巴浸入肠粘膜和肝脏时分泌的蛋白溶解酶,可使所在组织细胞大量破坏。肝片吸虫虫体进入胆管后,由于虫体及有毒代谢产物的作用,会致使胆管发炎,胆管上皮增生和胆管纤维变性,逐渐引起胆管堵塞,肝脏萎缩硬化。棘球蚴的囊液破裂后可产生强烈的过敏反应,使之产生呼吸困难,体温升高,腹泻等症状。


相关内容

  • 广东省实广东省实验动物管理条例的应用
  • [法规名称]广东省实验动物管理条例 [发布单位]广东省人大常委会 [发布文号]公告第41号 [发布日期]2010-06-02 [生效日期]2010-10-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广东省实验动物管理条例 (公告第41号) (2010年6月2日广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 ...

  • 动物实验室管理规定
  • 动物实验室管理规定 为加强对动物实验室的规范化管理,保证实验动物质量,确保实验研究和检测结果准确可靠以及安全评价符合标准,同时为了防止人畜共患病的发生及蔓延,根据我动物实验室实际情况规定如下: 1.实验动物的管理及使用必须严格按照<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和<广东省实验动物管理条例> ...

  • 江苏省实验动物管理办法
  • 江苏省人民政府令 第 45 号 <江苏省实验动物管理办法>已于2008年8月19日经省人民政府第14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发布,自2008年10月1日起施行. 省 长 二○○八年九月二日 - 1 - 江苏省实验动物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实验动物管理工作,保证实验动物质 ...

  • 善待实验动物的伦理学原则
  • 摘要:动物是否应该得到伦理学的善待,一直是哲学家们思考的问题.早期的哲学家大都认为动物是没有道德地位的.19世纪以后的哲学家普遍认为动物有自己的道德地位,人们应该善待动物.例如,汤姆?雷根(Tom Regan)就认为人和动物拥有完全一样的权利.彼得・辛格(Peter Singer)则提出了动物解放论 ...

  • 论实验动物的福利保护
  • 第24卷 第1期2007年2月实验动物科学 LABORATORYANIMALSCIENCEVol.24 No.1February2007 3R专栏 论实验动物的福利保护 欧阳华 李兆荣 (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武汉 430062) 摘要: 阐述了实验动物在教学实验操作中的福利状况,提出应该注意 ...

  • 实验动物伦理问题探讨
  • 实验动物福利与伦理问题探讨 摘要: 动物实验是生物医学研究中必须采用的手段,对生物医学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实验动物伦理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对动物实验的伦理学争论及实验动物伦理问题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立法状况.实施的必要性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对如何正确认识和 ...

  • 实验动物学复习要点
  • 实验动物学复习题(一) 1. 生命科学的四大要素(AEIR )? 动物(Animal ),仪器设备(Equipment ),信息(Information ),试剂(Reagent ) 2. 实验动物(laboratiory animal)定义? 是指经人工培育,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 ...

  • 实验动物学考试版
  • 名词解释 1. 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ecific Pathogen free, SPF) )是指动物机体内无特定的(潜在)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存在的动物.除清洁级动物应排除的病原外,不携带主要潜在感染和对科学实验干扰大的病原(肺炎病毒和呼肠狐病毒III型)的动物,又称SPF动物.饲养于屏障环境. 2 ...

  • [法律法规]实验动物管理实施细则(试行草案)
  • [阅读全文]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国家科委<实验动物管理条例>的规定和国家医药管理局(91)第6号令<实验动物管理办法>的要求,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本细则适用于医药生产.科研.教学中使用或饲育实验动物的单位和个人. 第三条 本细则由国家医药管理局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组织指导和 ...

  • 实验动物福利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2004年10月第14卷 第5期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HINESEJOURNALOFCOMPARATIVEMEDICINEOctober,2004 Vol.14 No.5 动物福利 实验动物福利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王禄增,于洪涛,董婉维,王 捷,尚昌连 1 1 1 2 3 (11中国医科大学,沈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