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认知维度主持人话语

2007年第2期

总第135期        外语学刊

F ORE I G N LANG UAGE RESE ARCH           2007, No . 2

Serial No . 135

●语言学

○语言的认知维度

特约主持人:王寅 教授

主持人简介:王寅, 四川外语学院外国语文研究中心教授, 认知科学研究所所长, 博士生导师。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副会长, 全国语言符号学研究会副会长, 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副会长,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语义学、英汉语对比研究。出版专著和教材20多部, 发表各类论文和文章130多篇。近年来, 分别访问Lakoff, Langacker, Tayl or 等世界著名认知语言学家, 并出版相应专著6部, 发表论文八十多篇, 有十多篇论文分别被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和教育部高校文科学报文摘转载。在中西人文精神世界纵横驰骋, 是其人生主旋律。主持人话语:认知语言学主要指上世纪70年代末源于美国西部地区, 80-90年代得到迅猛发展并盛行于欧洲和北美及其他国家, 目前已经渐成主流的新兴语言学流派。该学派的基本观点和研究方法得到我国学者的广泛响应。他们从90年代初开始零散介绍国外这方面的理论和研究成果, 具规模。特别是进入新千年后, , 出版了十多部专著, 国内各大语言研究刊物所发此类论文稳步增多, , , 开出课程, 举办研讨会, 使其渐成显学。, :从介绍综述走向专题研究, , , 从理论基础阐述走向对8, 这是实现语言研究新增长点的根本出路, 只有通过长期的努力, 才能使我国学者在国际语言学舞台上进行学术对话有“出场”和“在场”的可能, 很多学者为其倾注了大量心血。本期8篇论文的作者不仅有引进介绍, 而且更为值得称道的是都能立足于“发展和创新”, 将“实现新增长点”的理想付诸实践。

徐盛桓教授数年前所倡导的“常规理论模型”是对国外认知语言学理论的一个很好补充和发展, 近来他又基于国外认知语法理论分析了“自主和依存”关系, 不仅阐述了这一关系在语言运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而且还尝试将该理论与常规理论模型紧密结合起来, 创建了一个“自主-依存分析框架”, 并以此为基础深入探讨语言运作的机理, 确实能为分析很多语言现象提供一个新工具。

双及物构造一直受到很多语言学家的密切关注, 特别自G oldberg 于1995年对其从论元结构作出分析之后, 再次引起认知语言学家的密切关注。严辰松教授在此基础上尝试运用转喻和注意窗理论对双及物构造表示“给予”义作出了有创意的新解释。他在文中将“给予”事件视为一个复杂事件, 在英汉语表达中常用事件中的部分要素, 如前因、后果、方式、途径、目的等来表示整个事件。通过英汉语对比他还发现, 这种转喻现象在英汉语中都有体现, 并且在英语中尤为明显。

牛保义教授在国内首次尝试从识解角度深入分析相对反义词的语义特征, 基于凸显原则建立起以常规量度(Qn ) 为认知参照点的思路来分析相对反义词。他在分析了相对反义词的5个特征(同一性、模糊性、内包性、对比性、标记性) 之后, 提出了分析此类反义词的认知假说:此类反义词的语义表达了人们建立在某一标量之上两种识解间的关系, 比常规量度强或大的识解为A , 比常规量度弱或小的识解为B; 凸显度高的优先被使用, 且频率也高, 凸现度低的使用频率则低。他在文中用大量例句对其进行了验证。

刘辰诞教授在题为《“界”与有界化》的论文中指出, 认知语言学中的“界”理论不仅揭示人类对客观外界事物认识的本质特征, 而且对语言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特别重要的是, 他发现当前这方面的研究尚局限于对语言词层面所象征的述题范围, 他认为, “界”是自然语言表达式的典型特征, 语言表达式结构必须是“结构-边界”的统一体, 必须实现有界化。语言表达式的有界化是人类认知特征———完型感知的必然要求。无界的表达式结构不是完型的结构, 可能成为不可接受或受到质疑。

33

2007年             徐盛桓 自主和依存               第2期认知语言学坚持非客观主义哲学观(体验哲学) , 认为语言不可能仅仅是对客观事件的“直笔实录”, 其中必定包含讲话人的立场和态度, 这就是当今语言学界讨论得较多的“主观性”与“主观化”问题, 并认为这一现象体现于语言的不同层面。文旭教授在《话语主观性在时体范畴中的体现》一文中, 重点从认知角度探讨话语的主观性在时体范畴中的体现, 并发现, 说话人除通过句子结构、词语、语调及身体语言来体现“自我”外, 还可以根据语用目的选择恰当的时体表达自己对所说内容以及对听话人的态度、立场和情感。听话人也可根据话语所采用的时体来推断讲话人的立场、态度和情感。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直作为我们治学的基本原则之一。认知语言学理论能为语言实践提供崭新的理论基础, 后者更为前者提供应用前景。作为身处教学第一线的外语教师来说, 首先当考虑如何将理论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紧密结合起来。段峰教授的论文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 将认知语言学与翻译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他在文中重点论述了在认知语言学体验认知观影响下产生的翻译身体学, 解释了文学翻译主体性(包括译者的翻译体验和基于体验的翻译认知) 的内在结构及其内涵。认知语言学的体验认知观为反思翻译研究文化转向问题, 理解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 以及讨论翻译本体研究的回归问题等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自古至今有多路学者曾论述了时间的种种属性, 因而在学术界出现了时间的物理学问题, 时间的哲学问题, 时间的心理学问题, 时间的语言学问题等。现介绍两篇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论述时间的论文。张建理教授和骆蓉同志运用对比研究的方法重点分析了汉英语时间系统中对“前(ore ) /后(after ) ”的时间表征模式, 。他通过大量的例证说明, 尽管两语言都用到了两种表征模式, 。汉民族较频繁地使用“面向过去型+静态时间式”, , 在表征将来时较频繁地使用“这一分析显然比以往学者停留于, 认为人类对时, 时间具有体验性, 并且概括出时间体验性的6种具体表现, 即时间之6大体验属性:隐喻性、观念性、可裁剪性、社会规约性、实体性和不可复得性。他还运用自己获得的有关英汉习语语料较为详细地解释了这6条属性, 丰富了学界对时间的论述。

我们历来认为, 在言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时, 万万不可忘却“我山之石也可攻玉”的事实。在语言理论研究中外语界学者不可仅将眼光聚焦于西方学者的专著和理论上, 还当密切关注我国学者的研究成果, 他们同样对语言学理论作出了很多重要贡献。在近年来的研究中, 我们深切地感受“语言是我们的家园”, 但“他人之言并非完全能言自家院内之事”, 外语界学者必须走“洋为中用”、“中西结合”的研究之路, 在引进介绍的基础上不断开发本土文化, 迈开两腿方可大步前进。两条腿走路总比一条腿要走得好、走得稳、走得快、走得心里踏实, 能走出一条通向学术殿堂的光明大道。

自主和依存

———语言表达形式生成机理的一种分析框架

徐盛桓

(河南大学, 开封475001)

提 要: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 研究自主和依存关系在语言运作中的地位与作用, 并试图在“基于心理模型的常规推理理论”框架内, 以相邻和相似关系为中介, 构建一个“自主-依存分析框架”来探讨语言运作特别是语言表达形式形成的机理。

关键词:自主/依存; 相邻/相似; 生成机理

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100(2007) 02-0034-7

34

2007年第2期

总第135期        外语学刊

F ORE I G N LANG UAGE RESE ARCH           2007, No . 2

Serial No . 135

●语言学

○语言的认知维度

特约主持人:王寅 教授

主持人简介:王寅, 四川外语学院外国语文研究中心教授, 认知科学研究所所长, 博士生导师。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副会长, 全国语言符号学研究会副会长, 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副会长,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语义学、英汉语对比研究。出版专著和教材20多部, 发表各类论文和文章130多篇。近年来, 分别访问Lakoff, Langacker, Tayl or 等世界著名认知语言学家, 并出版相应专著6部, 发表论文八十多篇, 有十多篇论文分别被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和教育部高校文科学报文摘转载。在中西人文精神世界纵横驰骋, 是其人生主旋律。主持人话语:认知语言学主要指上世纪70年代末源于美国西部地区, 80-90年代得到迅猛发展并盛行于欧洲和北美及其他国家, 目前已经渐成主流的新兴语言学流派。该学派的基本观点和研究方法得到我国学者的广泛响应。他们从90年代初开始零散介绍国外这方面的理论和研究成果, 具规模。特别是进入新千年后, , 出版了十多部专著, 国内各大语言研究刊物所发此类论文稳步增多, , , 开出课程, 举办研讨会, 使其渐成显学。, :从介绍综述走向专题研究, , , 从理论基础阐述走向对8, 这是实现语言研究新增长点的根本出路, 只有通过长期的努力, 才能使我国学者在国际语言学舞台上进行学术对话有“出场”和“在场”的可能, 很多学者为其倾注了大量心血。本期8篇论文的作者不仅有引进介绍, 而且更为值得称道的是都能立足于“发展和创新”, 将“实现新增长点”的理想付诸实践。

徐盛桓教授数年前所倡导的“常规理论模型”是对国外认知语言学理论的一个很好补充和发展, 近来他又基于国外认知语法理论分析了“自主和依存”关系, 不仅阐述了这一关系在语言运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而且还尝试将该理论与常规理论模型紧密结合起来, 创建了一个“自主-依存分析框架”, 并以此为基础深入探讨语言运作的机理, 确实能为分析很多语言现象提供一个新工具。

双及物构造一直受到很多语言学家的密切关注, 特别自G oldberg 于1995年对其从论元结构作出分析之后, 再次引起认知语言学家的密切关注。严辰松教授在此基础上尝试运用转喻和注意窗理论对双及物构造表示“给予”义作出了有创意的新解释。他在文中将“给予”事件视为一个复杂事件, 在英汉语表达中常用事件中的部分要素, 如前因、后果、方式、途径、目的等来表示整个事件。通过英汉语对比他还发现, 这种转喻现象在英汉语中都有体现, 并且在英语中尤为明显。

牛保义教授在国内首次尝试从识解角度深入分析相对反义词的语义特征, 基于凸显原则建立起以常规量度(Qn ) 为认知参照点的思路来分析相对反义词。他在分析了相对反义词的5个特征(同一性、模糊性、内包性、对比性、标记性) 之后, 提出了分析此类反义词的认知假说:此类反义词的语义表达了人们建立在某一标量之上两种识解间的关系, 比常规量度强或大的识解为A , 比常规量度弱或小的识解为B; 凸显度高的优先被使用, 且频率也高, 凸现度低的使用频率则低。他在文中用大量例句对其进行了验证。

刘辰诞教授在题为《“界”与有界化》的论文中指出, 认知语言学中的“界”理论不仅揭示人类对客观外界事物认识的本质特征, 而且对语言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特别重要的是, 他发现当前这方面的研究尚局限于对语言词层面所象征的述题范围, 他认为, “界”是自然语言表达式的典型特征, 语言表达式结构必须是“结构-边界”的统一体, 必须实现有界化。语言表达式的有界化是人类认知特征———完型感知的必然要求。无界的表达式结构不是完型的结构, 可能成为不可接受或受到质疑。

33

2007年             徐盛桓 自主和依存               第2期认知语言学坚持非客观主义哲学观(体验哲学) , 认为语言不可能仅仅是对客观事件的“直笔实录”, 其中必定包含讲话人的立场和态度, 这就是当今语言学界讨论得较多的“主观性”与“主观化”问题, 并认为这一现象体现于语言的不同层面。文旭教授在《话语主观性在时体范畴中的体现》一文中, 重点从认知角度探讨话语的主观性在时体范畴中的体现, 并发现, 说话人除通过句子结构、词语、语调及身体语言来体现“自我”外, 还可以根据语用目的选择恰当的时体表达自己对所说内容以及对听话人的态度、立场和情感。听话人也可根据话语所采用的时体来推断讲话人的立场、态度和情感。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直作为我们治学的基本原则之一。认知语言学理论能为语言实践提供崭新的理论基础, 后者更为前者提供应用前景。作为身处教学第一线的外语教师来说, 首先当考虑如何将理论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紧密结合起来。段峰教授的论文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 将认知语言学与翻译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他在文中重点论述了在认知语言学体验认知观影响下产生的翻译身体学, 解释了文学翻译主体性(包括译者的翻译体验和基于体验的翻译认知) 的内在结构及其内涵。认知语言学的体验认知观为反思翻译研究文化转向问题, 理解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 以及讨论翻译本体研究的回归问题等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自古至今有多路学者曾论述了时间的种种属性, 因而在学术界出现了时间的物理学问题, 时间的哲学问题, 时间的心理学问题, 时间的语言学问题等。现介绍两篇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论述时间的论文。张建理教授和骆蓉同志运用对比研究的方法重点分析了汉英语时间系统中对“前(ore ) /后(after ) ”的时间表征模式, 。他通过大量的例证说明, 尽管两语言都用到了两种表征模式, 。汉民族较频繁地使用“面向过去型+静态时间式”, , 在表征将来时较频繁地使用“这一分析显然比以往学者停留于, 认为人类对时, 时间具有体验性, 并且概括出时间体验性的6种具体表现, 即时间之6大体验属性:隐喻性、观念性、可裁剪性、社会规约性、实体性和不可复得性。他还运用自己获得的有关英汉习语语料较为详细地解释了这6条属性, 丰富了学界对时间的论述。

我们历来认为, 在言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时, 万万不可忘却“我山之石也可攻玉”的事实。在语言理论研究中外语界学者不可仅将眼光聚焦于西方学者的专著和理论上, 还当密切关注我国学者的研究成果, 他们同样对语言学理论作出了很多重要贡献。在近年来的研究中, 我们深切地感受“语言是我们的家园”, 但“他人之言并非完全能言自家院内之事”, 外语界学者必须走“洋为中用”、“中西结合”的研究之路, 在引进介绍的基础上不断开发本土文化, 迈开两腿方可大步前进。两条腿走路总比一条腿要走得好、走得稳、走得快、走得心里踏实, 能走出一条通向学术殿堂的光明大道。

自主和依存

———语言表达形式生成机理的一种分析框架

徐盛桓

(河南大学, 开封475001)

提 要: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 研究自主和依存关系在语言运作中的地位与作用, 并试图在“基于心理模型的常规推理理论”框架内, 以相邻和相似关系为中介, 构建一个“自主-依存分析框架”来探讨语言运作特别是语言表达形式形成的机理。

关键词:自主/依存; 相邻/相似; 生成机理

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100(2007) 02-0034-7

34


相关内容

  • 话语分析与新媒体研究_李战子
  • 话语分析与新媒体研究 李战子 (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南京210039) 提要本文选取新媒体研究中与话语分析有关的领域,从互联网话语的语类多样性.网络民 舆情分析的关注点对话语分析的启示等三个方面展开讨论.本文认为以功能语言学意话语的特点. 为框架的话语分析能够为新媒体研究中所关注的话语提供系统而精微 ...

  • 课堂师生互动行为研究
  • 作者:杜永强陈柏华 教育科学研究 2015年05期 一.研究问题 师生互动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在课堂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具有促进性或抑制性的相互作用或影响"[1].有效的师生互动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提高学生学习质量,而互动不够或具有抑制性的师生互动,容易阻碍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 ...

  • 概念隐喻的认知阐释及概念隐喻能力
  •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3卷第3期 双月刊2007年5月出版 概念隐喻的认知阐释及概念隐喻能力 陆国君,宋建清 (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通226007) 摘要:概念隐喻体现的是语言的概念(经验)功能.一方面,通过在词汇语法层面产生名词化,话语者可 以对所构建的经验意义(事件.关系.范畴等)进 ...

  • 现代语义学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 2000年第7期总第135期 外语与外语教学 For 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 2000, l 7Serial l 135 现代语义学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束定芳 (上海外国语大学5外国语6编辑部, 上海 210083) 提 要:本文简要回顾了语义学发展的几个重 ...

  • (10)河南师范大学培训之二十七:走向专业化的听评课
  • 2013年8月22日上午,由新乡市基础教研室语文教研员刘萍萍老师为我们做<走向专业化的听评课>讲座. 我在读了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的<听王荣生教授评课>一书后,对如何进行专业化的评课有了初步的理解.可对于如何听课,却从未认真地去思考过.刘萍萍老师高人之处在于,在看似寻常的教 ...

  • 批评话语在商业广告话语中的运用
  • 批评话语分析在商业广告话语分析中的运用 韩坤 (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宜昌443002) [摘要]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商业广告在经济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本文在讨论批评话语分析理论框架及其主要分析方法的基础上,从词汇分类.及物性.意识形态三方面,阐释批评话语分析在商业广告话语分析中的运用 ...

  • 意义.真实与有效性:奥斯汀言语行动沟通论探析
  • 第29卷第4期2013年 7月 (社会科学版) Vol畅29,No畅4意义.真实与有效性: 奥斯汀言语行动沟通论探析 陈 太 明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摘 要] 奥斯汀通过日常语言的研究引申出一种不同于语义学意义理论的言语行动理论.奥斯汀从意义.真实与有效性三个角度 ...

  • 文本价值,坚守那一份美好的约定
  •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正确引导儿童精神世界的健康成长.但在当下语文教学中运用能力大行其道的今天,课标中这样的呼吁似乎大有作壁上观之感.如何实现文本价值的理性回归,实现"人言两立"的双重效应呢? 一.言意兼得 ...

  • 初中英语教师基本素养
  • 初中英语教师基本素养:内涵与提升途径 二.初中英语教师基本素养的内涵 初中英语教师的基本素养内涵包括基本的三个方面:基本意识,基本能力和基本学识.基本意识是指作为初中英语教师已经具备的专业气质,专业品格和专业个性.我们通过看基本意识可以辨别这个教师处于教师专业生涯的哪个时期.基本能力主要指解决问题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