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鼎立的教学设计与评课稿

《三 国 鼎 立》教 学 设 计

合山市实验初级中学:彭新连

一、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㈠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同时,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3、通过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历史作用。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4、通过学习三国时期英雄人物的优秀品质,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价值观。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认识到英雄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启迪自己的学习生活。

㈡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2、难点: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二、教学设计说明

这堂课基本设计为以教师为主导, 提出问题,学生先自读课文,熟悉课文基本内容,再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和生成新的问题,改变过去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法,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于“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曹操、诸葛亮等事件和人物,多少都有一定的了解。讲解时,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加以深化。为此我设计安排了三个教学活动:1、通过播放《三国演义》歌曲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文学作品与真实历史之间的关系。2、鼓励学生看图讲《三顾茅庐》故事,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也增强了教学过程的趣味性。3、分组讨论“喜欢曹操还是诸葛亮”,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平常了解的三国知识相结合,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的正确方法。

在这堂课上,通过展示与三国历史有关的诗词、动画,设置情境教学,使学生能深层次的体味历史,如播放FLASH《赤壁之战》,引导学生了解官渡之战的经过;引导学生朗读《龟虽寿》,体会官渡之战后曹操当时心境,更好的理解曹操率大军南下,企图一统天下等内容;讲授《赤壁之战》时,欣赏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怀历史的同时引出问题,自然过渡。

三、学法设计

1.学习本节内容时,引导学生要注意将历史的真实情况和自己以前从小说或电视剧中了解到的有关三国的故事进行比较,分辨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经过艺术加工了的。

2.透过现象看本质。本节课许多历史现象,要引导学生分析历史现象背后所反映的本质的东西。如:袁绍的一个谋士许攸投奔曹操的故事,反映了袁绍和曹操对人才的不同态度,也反映了曹操善于抓住人心的特点。再联系到曹操恢复北方经济方面的措施,更能看出他胜人一筹的政治家品格。

3.分清主要与次要。学生在分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胜败原因时,会发现许许多多的因素。教师应引导学生找出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可让学生对诸多因素进行比较,看看是哪个因素决定着其他因素,找出这个决定性的因素,便可找到战争胜败的最主要原因。

四、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视频):“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同时放映曹操、诸葛亮、刘备等人物的图片。

导入:《三国演义》成功的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如曹操、诸葛亮。历史上也确有其人。但《三国演义》是否真实的再现了这些历史人物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今天这堂课一起来学习第18课《三国鼎立》。 探究新知

一、官渡之战

1、展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

设疑:东汉末年形势如何?当时北方的割据势力中哪两个人的实力最强?袁绍盘踞在哪里?曹操盘踞在哪里?

两雄不并立,必须一决雌雄。他们之间以什么方式进行了较量?——打仗。其中关键性的战役就是——官渡之战。、

2、简单的讲述官渡之战的经过,引导学生思考:作战双方、结果、特点、作用。

3、设疑:再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曹操在官渡之战中能以少胜多?(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二、赤壁之战

1、朗读《龟虽寿》,体会曹操当时心境。

师导:曹操不想激流勇退,他还想继续南下, 一统天下

2、引导学生思考:

①南方有哪两股重要的割据势力?

②面对曹操的大军压境,刘备和孙权有何对策?

③联孙抗曹的计策是谁给刘备出的?

3、介绍诸葛亮,鼓励学生讲述三顾茅庐的故事。

4、播放《火烧赤壁》片段。

引导学生思考:赤壁之战的作战双方、结果、特点、作用。

5、欣赏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师导:词中的周郎指的是谁?

引导学生思考:《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是位年轻俊朗的武将,而诸葛亮是位足智多谋的长者。而实际情况呢?说明文学作品和真实的历史之间还是有区别的。

三、三国鼎立的形成

1、展示三国鼎立形势图

引导学生思考:三国是哪三股割据势力呢?建立的时间?地点?建立者?

2、填表:考察同学们的即时记忆

3、把学生分成三部分,代表三国,分别介绍三国经济恢复、发展的情况。

介绍吴国造船业,强调卫温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地区和内地的联系。同时说明台湾岛的台独势力大肆宣扬台湾独立,这是一种分裂祖国的行为。应为民族所不耻,应该受到严厉的谴责。

五、结课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教师:总结

五、板书设计

第18课 三国鼎立

一、曹操统一比方

1、官渡之战:以少胜多,统一北方的关键一战

2、统一北方的原因: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

二、魏蜀吴的鼎立

1、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2、三国鼎立: 魏 220年 曹丕 洛阳

蜀 221年 刘备 成都

吴 222年 孙权 建业 六、活动与探究

1、选择题(略)

2、猜历史谜语

3、辨析题:曹操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他率军在赤壁之战中大败袁绍的军队。

4、分组讨论:你喜欢曹操还是诸葛亮,为什么?

《三 国 鼎 立》课 例 评 析

合山市实验初级中学:彭新连

《三国鼎立》中三国这一话题人人熟悉,入手应该不难,但其中人物繁多,事件错综,时空转换较大,要讲清讲好非易事,所以现行的教材截取了其中最重要的三个代表事件:一、官渡之战;二、赤壁之战;三、三国鼎立的形成。

本堂课的导入部分采用了《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在雄浑、低沉的乐曲声中把学生带到了那段历史,接着从军阀混战的历史背景入手,讲到曹操的崛起,然后引到官渡之战,这框内容不仅让学生知道时间、人物、结果、影响等基本的史实,还着重分析了曹操以少胜多的原因。在过渡到赤壁之战这一框中呈现了曹操在统一北方后所写的一首诗,以此点明他还想一统天下的雄心。赤壁之战中的火攻有一段较详细的描述,学生比较感兴趣,最后一框三国鼎立的形成关键是让学生掌握三国建立的人、时间、都城以及三足鼎立之后各自经济发展情况。

看完这节课后,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一、可取之处

1.三环设计的思路明晰。三大框内容通过情境设计带领着学生一步一步,渐渐进入每个内容去解决每个任务,让学生非常自然的领会本课的知识要点,及事件脉络。各框衔接自然。

2.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对比能力。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并透过现象抓住事物本质的能力。

3.运用图片音乐诗歌等直观素材,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4.适时进行情感培养。通过本课学习,还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如:在学习生活中我们要发扬谦虚的精神,台湾自古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等。

二、不足之处

1. 教学设计中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不够。任务的设置与完成大都以提问题为主,只有两处是采用了学生讨论形式,如果能先提供给学生一些相关素材,让学生自己来扮演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再现一二个历史情景。如“曹操迎许攸”“三顾茅庐”“诸葛亮献火攻之计”等,这样课堂会更生动,学生对历史事件会记得更牢,也可以给他们表现自我的机会。当然我们要注意利用这种教学方法,作为老师首先要充分准备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掌握不好有时会控制不了局面。

2.部分教学设计内容偏深。如:对曹操这一人物的评价可以简化一些,介绍他推

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是正面人物,这一点甚至可以不讲。随着历史教学改革的深入,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日益受到重视。虽然设计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历史,课上得有深度,但是对于初一学生要求有些过高。 3.有些问题讨论不充分。其中两次战争曹操一成一败的原因分析过于粗糙,应当加以更详细的探讨;两次战争最好列表进行比较,以便学生清晰的认识与掌握。

4.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能力还有待提高,《火烧赤壁》这一框可以用视频,视觉冲击力会比图片展示更强。

5.本节课教学内容较多,时间分配上有点问题,最后的课堂操作稍微有些仓促。 总之,历史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今后在课堂教学上要多下功夫,还要多看一些相关的书籍,以提升教学水平。

《三 国 鼎 立》教 学 设 计

合山市实验初级中学:彭新连

一、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㈠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同时,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3、通过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历史作用。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4、通过学习三国时期英雄人物的优秀品质,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价值观。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认识到英雄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启迪自己的学习生活。

㈡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2、难点: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二、教学设计说明

这堂课基本设计为以教师为主导, 提出问题,学生先自读课文,熟悉课文基本内容,再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和生成新的问题,改变过去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法,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于“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曹操、诸葛亮等事件和人物,多少都有一定的了解。讲解时,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加以深化。为此我设计安排了三个教学活动:1、通过播放《三国演义》歌曲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文学作品与真实历史之间的关系。2、鼓励学生看图讲《三顾茅庐》故事,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也增强了教学过程的趣味性。3、分组讨论“喜欢曹操还是诸葛亮”,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平常了解的三国知识相结合,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的正确方法。

在这堂课上,通过展示与三国历史有关的诗词、动画,设置情境教学,使学生能深层次的体味历史,如播放FLASH《赤壁之战》,引导学生了解官渡之战的经过;引导学生朗读《龟虽寿》,体会官渡之战后曹操当时心境,更好的理解曹操率大军南下,企图一统天下等内容;讲授《赤壁之战》时,欣赏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怀历史的同时引出问题,自然过渡。

三、学法设计

1.学习本节内容时,引导学生要注意将历史的真实情况和自己以前从小说或电视剧中了解到的有关三国的故事进行比较,分辨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经过艺术加工了的。

2.透过现象看本质。本节课许多历史现象,要引导学生分析历史现象背后所反映的本质的东西。如:袁绍的一个谋士许攸投奔曹操的故事,反映了袁绍和曹操对人才的不同态度,也反映了曹操善于抓住人心的特点。再联系到曹操恢复北方经济方面的措施,更能看出他胜人一筹的政治家品格。

3.分清主要与次要。学生在分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胜败原因时,会发现许许多多的因素。教师应引导学生找出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可让学生对诸多因素进行比较,看看是哪个因素决定着其他因素,找出这个决定性的因素,便可找到战争胜败的最主要原因。

四、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视频):“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同时放映曹操、诸葛亮、刘备等人物的图片。

导入:《三国演义》成功的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如曹操、诸葛亮。历史上也确有其人。但《三国演义》是否真实的再现了这些历史人物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今天这堂课一起来学习第18课《三国鼎立》。 探究新知

一、官渡之战

1、展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

设疑:东汉末年形势如何?当时北方的割据势力中哪两个人的实力最强?袁绍盘踞在哪里?曹操盘踞在哪里?

两雄不并立,必须一决雌雄。他们之间以什么方式进行了较量?——打仗。其中关键性的战役就是——官渡之战。、

2、简单的讲述官渡之战的经过,引导学生思考:作战双方、结果、特点、作用。

3、设疑:再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曹操在官渡之战中能以少胜多?(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二、赤壁之战

1、朗读《龟虽寿》,体会曹操当时心境。

师导:曹操不想激流勇退,他还想继续南下, 一统天下

2、引导学生思考:

①南方有哪两股重要的割据势力?

②面对曹操的大军压境,刘备和孙权有何对策?

③联孙抗曹的计策是谁给刘备出的?

3、介绍诸葛亮,鼓励学生讲述三顾茅庐的故事。

4、播放《火烧赤壁》片段。

引导学生思考:赤壁之战的作战双方、结果、特点、作用。

5、欣赏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师导:词中的周郎指的是谁?

引导学生思考:《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是位年轻俊朗的武将,而诸葛亮是位足智多谋的长者。而实际情况呢?说明文学作品和真实的历史之间还是有区别的。

三、三国鼎立的形成

1、展示三国鼎立形势图

引导学生思考:三国是哪三股割据势力呢?建立的时间?地点?建立者?

2、填表:考察同学们的即时记忆

3、把学生分成三部分,代表三国,分别介绍三国经济恢复、发展的情况。

介绍吴国造船业,强调卫温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地区和内地的联系。同时说明台湾岛的台独势力大肆宣扬台湾独立,这是一种分裂祖国的行为。应为民族所不耻,应该受到严厉的谴责。

五、结课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教师:总结

五、板书设计

第18课 三国鼎立

一、曹操统一比方

1、官渡之战:以少胜多,统一北方的关键一战

2、统一北方的原因: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

二、魏蜀吴的鼎立

1、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2、三国鼎立: 魏 220年 曹丕 洛阳

蜀 221年 刘备 成都

吴 222年 孙权 建业 六、活动与探究

1、选择题(略)

2、猜历史谜语

3、辨析题:曹操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他率军在赤壁之战中大败袁绍的军队。

4、分组讨论:你喜欢曹操还是诸葛亮,为什么?

《三 国 鼎 立》课 例 评 析

合山市实验初级中学:彭新连

《三国鼎立》中三国这一话题人人熟悉,入手应该不难,但其中人物繁多,事件错综,时空转换较大,要讲清讲好非易事,所以现行的教材截取了其中最重要的三个代表事件:一、官渡之战;二、赤壁之战;三、三国鼎立的形成。

本堂课的导入部分采用了《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在雄浑、低沉的乐曲声中把学生带到了那段历史,接着从军阀混战的历史背景入手,讲到曹操的崛起,然后引到官渡之战,这框内容不仅让学生知道时间、人物、结果、影响等基本的史实,还着重分析了曹操以少胜多的原因。在过渡到赤壁之战这一框中呈现了曹操在统一北方后所写的一首诗,以此点明他还想一统天下的雄心。赤壁之战中的火攻有一段较详细的描述,学生比较感兴趣,最后一框三国鼎立的形成关键是让学生掌握三国建立的人、时间、都城以及三足鼎立之后各自经济发展情况。

看完这节课后,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一、可取之处

1.三环设计的思路明晰。三大框内容通过情境设计带领着学生一步一步,渐渐进入每个内容去解决每个任务,让学生非常自然的领会本课的知识要点,及事件脉络。各框衔接自然。

2.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对比能力。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并透过现象抓住事物本质的能力。

3.运用图片音乐诗歌等直观素材,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4.适时进行情感培养。通过本课学习,还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如:在学习生活中我们要发扬谦虚的精神,台湾自古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等。

二、不足之处

1. 教学设计中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不够。任务的设置与完成大都以提问题为主,只有两处是采用了学生讨论形式,如果能先提供给学生一些相关素材,让学生自己来扮演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再现一二个历史情景。如“曹操迎许攸”“三顾茅庐”“诸葛亮献火攻之计”等,这样课堂会更生动,学生对历史事件会记得更牢,也可以给他们表现自我的机会。当然我们要注意利用这种教学方法,作为老师首先要充分准备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掌握不好有时会控制不了局面。

2.部分教学设计内容偏深。如:对曹操这一人物的评价可以简化一些,介绍他推

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是正面人物,这一点甚至可以不讲。随着历史教学改革的深入,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日益受到重视。虽然设计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历史,课上得有深度,但是对于初一学生要求有些过高。 3.有些问题讨论不充分。其中两次战争曹操一成一败的原因分析过于粗糙,应当加以更详细的探讨;两次战争最好列表进行比较,以便学生清晰的认识与掌握。

4.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能力还有待提高,《火烧赤壁》这一框可以用视频,视觉冲击力会比图片展示更强。

5.本节课教学内容较多,时间分配上有点问题,最后的课堂操作稍微有些仓促。 总之,历史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今后在课堂教学上要多下功夫,还要多看一些相关的书籍,以提升教学水平。


相关内容

  • 教学设计三国鼎立
  • ----教学设计·中学历史----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设计 教 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0课 教材分析: 本单元讲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包括.南方经济的发展.北方的民族汇聚.科技和文化等专题.本课主要讲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

  • 初一历史第20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 初一历史第20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烟台奇山中学 何花 [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及三国鼎立的形成等史实:分析两次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了解曹操.诸葛亮的有关事迹. 2.过程与方法:通过战役胜败原因得分析,初步 ...

  • 第18课三国鼎立说课稿
  • 第18课 <三国鼎立>说课稿 柳林中心学校 熊元芬 一.说教材 (一).本课地位 本课是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三国鼎立>.第四单元是本册书的最后一单元,对于本书来说是总结的单元,可以说是本书的一个缩影.从夏商周的交替到春秋战国的分裂,再到 ...

  •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案)
  • 第17课 从三国鼎立到南北朝对峙 北京师范大学 武德娇 一.教学目标 1. 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 认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实现了局面统一,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边疆开发和民族融合,奠定全面统一的基础. 二.教材分析 第四单元以中国历史上的三国两晋南北朝为时序,展示此时中国 ...

  • 16课三国鼎立教案
  • 第16课 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4) ...

  •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案例
  •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案例 一.导学目标设计 1.教材内容分析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主题第一课,本课所讲述史实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结果,最后实现了局部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为我们学习以后的历史奠定了基础,因而成为了 ...

  • 三国鼎立教学案例
  • 历史教学案例 --三国鼎立 案例背景: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在让学生了解基本的历史史实的情况下,培养他们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应该是最首要的教学目标.所以,在本次历史课堂上,我通过采用多媒体这一现代教学手段,将本课内容<三国鼎立>用一些历史故事和历史典故穿插起来,从而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

  • 七年级历史上册4.1三国鼎立教案中图版
  • 第1课 三国鼎立 一.课程目标 (一)内容标准:了解三国鼎立的事实.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经过和历史作用:通过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兵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 ...

  •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设计 一.识记和理解记住东汉末年著名军阀的名字: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战争结果:知道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者.建国时间.国号和都城.理解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特点及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影响:诸葛亮的外交政一.重点赤壁之战.三国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