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现代文文答题格式和诗歌赏析答题格式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与古诗鉴赏攻关秘籍

考查现代文(说明文、记叙文、议论文)

说明文阅读的主要试题类型

一、内容概括题型

二、结构分析题型

三、信息提取概括题型

四、词句理解题型

五、说明方法运用题型

六、语言品析题型

七、材料链接题型

八、开放拓展题型

一、内容概括题型 【 题型分类 】

1、对某一段或某几段内容的概括

2、对相关内容的概括

3、给概括出的内容找对应段落 【 题型示例 】

例1:北京市语文中考课标B 卷“人禽流感”第16题第②要说明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禽流感存在着人人相传的迹象,并造成人员死亡。

【方法技巧】

1、找段落中心句或关键词、关键句;

2、结合段落中说明特征或几方面的说明内容进行概括。

3、结合标点,尤其注意有分层作用的分号、 句号,归纳层意,并进行综合概括。 4、对语段中的关键词、句,摘要联合,并简明的表达。

二、结构分析题型

1、着眼全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说明对象的;

【方法技巧】

答这种题型,首先要对每一段的内容了解,并能对其进行归纳和概括。也有的需要在逐段概括要点的基础上,用“同类合并”的方法,把全文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几部分,概括出每部分的大意, 就能比较清楚地显示出全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进行说明的了。

2、能否调换段落的顺序;

3、文章结构:说明文的结构一般有两种:1、总分式;2、递进式(现阶段,以总分总式最为多见。先总写说明对象的特征,然后分写说明对象的特征。)

【方法技巧】

1、要准确理解文章局部或整体的说明顺序。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近几年说明文选段多为科技类说明文,此类说明文一般是事理说明文居多,故多用逻辑顺序。

2、不能调换段落顺序的理由是。

(1)原文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后不合逻辑。

(2)总分关系中分说部分与前文总说部分顺序相照应。

(3)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3、某一段落在全文的作用,或能否删去某段。

4、【方法技巧】

(1)立足全文,准确理解全文的结构特点;

(2)理清段与段之间的关系

(3)对局部内容在全文中的地位及作用做出阐述,并根据说明的顺序说明是否删掉的理

由。

(4)判断说明的顺序:时间、空间、逻辑

三、信息提取概括题型

【 题型分类 】

1、说明对象:答题技法:看题目或首尾段。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特征) 。(《病毒》一文的说明对象:病毒的危害), 需要强调的是,大多数说明文题目就是说明对象。

2、说明对象的特征:答题技法:尽量从原文中找原词原句,注意段意、中心句。每一段的开头或者结尾尤其是第一段的开头和结尾可多留意。

(1)直接找出说明事物的特征的句子。

对策: A 、看 题目B 、在首段中找C 、抓关键词句 (比如: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

(2)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

对策: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3、给被说明的对象下定义;

4、从几句话中提取概括信息;

5、从一个段落中提取概括信息;

6、从几个段落或全篇中提取概括信息

【方法技巧】

1、对重要的信息筛选整合及运用“定义”的方法说明事物,下定义要求准确、严密,语言应简明,常用的是判断句的形式,即“xx 是xx ”的句式。注意和作诠释作区分。

2、(1)要根据题目的指向意义,明确在文中搜索信息的范围;

(2)有的要求筛选的信息可能只涉及几句话,也有的可能涉及到一段甚或几段乃至全篇。有些信息,直接在筛选范围中摘录即可获取,但有的信息不是直接传递的,而需对该确定范围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后才能获得。

(3)将提取的内容进行优化与整合,最后以简洁、恰当的语言加以归纳。

四、词句理解题型

【 题型分类 】

1、理解重要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作用;

2、重要代词所指代的内容;

3、理解重要句子在文章中的意义和作用。

【 方法技巧 】

1、对重要词语、句子的在理解都要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理解。

2、 从文段中找出指代的内容,方法一般是从该代词的前面看这个代词所指的内容。

3、常见代词:“这样、这、这种、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的指代义,多指代上文距其最近的一句或几句内容。一般是往前找,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当通顺

五、说明方法运用题型

【 题型分类 】

1、判断运用的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

2、画线句子运用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选择一种运用说明方法的句子,说明其作用

4、引用传说、故事、诗句、名联、谜语等的作用

【 方法技巧 】

1、明确常用的10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分类别、打比方、下定义、作诠释、引用、摹状貌、列图表等。

(1)举例子:具体形象的的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多直接说明前面的一句话)

(2)列数字:科学准确的说明了…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3)分类别:条理清晰的说明了…的…特征;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4)作比较:清楚明白的说明了…的…特征(地位、影响等) (5)打比方:生动形象的说明了…的…特征,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6)下定义: 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7)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8)引用: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引起读者兴趣。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9)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10)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考查的一般模式是:“这段文字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科学准确/清楚明白的说明了 (说明对象)的 特点(特征)。

需要格外注意的是,一般情况下对说明方法的考查是2个甚至是3个。

2、在回答运用说明方法说明了什么时,要结合句子本身和文中的语境作答。

3、在具体回答运用说明方法作用时,不要笼统的答,必须结合原文,具体指出说明了什么东西的什么样的特征。

如:引用的传说、诗句、谜语等,除了联系上下文,前后语境,指明它说明了什么之外,还应注意它是否在说明结构上起了什么作用,或是增强了生动性和可读性。 (如《漫话对联》)

第一段引用几副名联的作用是什么?

①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②引出下文对联知识的介绍。(或引出文章的说明对象)

六、语言品析题型 【题型分类】

1、找出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词语或分析该词语的表达作用;

2、加点字能否去掉,为什么?

3、加点词能否换成另外一个,为什么? 某两个或多个加点词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答题技巧】:

1、先解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符合实际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

2、(1)表态(删还是不删)。

(2)解词。

(3)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 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4)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显得太绝对),不符合实际。

(5)xx 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不(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

例1:(《中国石拱桥》“几乎与河面平行”“几乎”表示差不多,说明桥面与河面平行的程度,去掉意思变为桥面与河面完全平行了,与实际不符,也影响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例2:( “走进森林” “第7段划线句子中的„缓解‟改成„消除‟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森林只是吸收部分二氧化碳,降低温室气体浓度,减轻温室效应;不能吸收所有温室气体,使温室效应消失。”)

例3: (“农药是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之一起限制作用, 用在这里表示除了农药外还有其它的污染源, 去掉后成了农药是主要来源, 显得太绝对。这与事实不符合, 也影响了说明文

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

备注:所考查到的一些副词,如“几乎、也许、大约”和数词“一倍、左右、大多数”等往往起限制作用,有的起强调作用,去掉后意思虽然没变化,但语气上有变化。

3. (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

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颠倒后与前文逻辑顺序不相符和。

4. 可找表程度的修饰词、代词(“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数字等。

5. 七、材料链接题型

【题型分类】1、链接一则材料

2、链接几则材料

【题型示例】

例 《海上花园里的生态杀手》(《指导》 P72)

【市民甲】可采用“生物防治法”,引进天敌,治理“猫爪藤”和“加拿大一枝黄花”。

【市民乙】应保护和培植本土植物,不要盲目引进外来植物,以维持本土植物多样性。

【市民丙】应尽早建立外来生物入侵的预警机制,早防早控,确保生态系统安全。

——例一:赞同市民甲的想法。“猫爪藤”和“加拿大一枝黄花” 成为生态杀手主要原因是缺少天敌的威胁。若适当引进其天敌,它们生长的环境阻力会变大,繁殖速度会变慢。这样就不会对本土植物的多样性构成严重威胁了。

——例二:赞同市民乙的想法。这种方法简便经济,可操作性强,可有效防御外来植物的入侵。而且市民对本土植物有一种亲切感,多培植本土植物可满足市民的情感需求。 ——例三:赞同市民丙的想法。早防早控,能防患于未然,确保生态系统安全。因为外来入侵生物一旦大量繁 衍便很难控制了,消除它们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

【方法技巧】

第一步,读清题。把握题干中关键词或短语,理解题意。

第二步,析材料。明确材料和文章的关系,把握材料的个性共性。抓筛选点提炼点。 第三步,看原文。把握文章内容主旨。

第四步,精表述。结合原文和材料的内容、中心写出探究结果。语言表述要准确、简洁、明了。

八、开放拓展题型

【 题型分类 】

1. 对说明内容进行创新性的表述;

2. 对某种现象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

3. 结合实际对某个问题谈出自己的认识;

4. 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推断;

5. 谈自然界对人类的启示;

6. 有创见地补写文章结尾;

7. 对人类关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

8. 针对生态环境情况,拟写建议等 1、

【 题型示例 】

例1:《枯木的妙用》

4.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在文末填上一句话,说说人与自然如何相处。 ——尊重自然的法则和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例2《恐龙灭绝与“核冬天” 》 有人说,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结合相关知识举一例谈谈你的理解。

例4 《人类水资源现状》针对我国目前水资源现状,请你提两条合理化建议,并简要说明理由。

——只要提出两条合理建议,并能说明理由即可,如:加强水的净化和再利用、保护环境,减少污染、控制水的使用,节约用水等。

【方法技巧】

1、答这类试题的答题要领,首先要有时代精神,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焦点问题和科技发展的前沿成果,关注国家、世界和人类的发展。

2、其次要善于从原文中找有用信息,对社会和自然,我们渗透这样的思想理念:“不仅要能认识它,还要能改造和利用它,让它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3、做感悟启示类题,答题时要注意深入挖掘事物、事理、人物背后隐含的意义,然后联系自身生活、联系时代特征作答。

4、做想象创新类题,要合乎科学,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

一。 九、文段作用

类型:说明某段或某句的作用 对策:这种题目答题的角度有二: (1)、结构、内容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前文。有时在文章在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 (2)、结合说明方法谈。

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 (1)、结构、内容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前文。有时在文章在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 (2)、结合说明方法谈。

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

记叙文与文学作品阅读

22、整体感知题

1)概括题

方法:(记叙类文章)“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某某人做某某事,结果怎样”

答题格式:(记叙类文章)记叙了 (人或组织单位)在 (时间)做 (事) (结果)。

(散文类文章)描写 (景或物)+ 特点。

2)情节(情感)梳理题

方法:A 、先根据答案提示给文章划分层次,再抓关键词概括每个层次的内容。

B 、根据答案所给的概括格式(句式) 来组织语言。

3)概括主旨或中心

答题格式:本文记叙了(描写了) 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

了、揭露了、批判了) 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 的感情。

23、品析题

1)词语品析题 词语的含义及作用

答题思路::回归原文,联系上下文,在语境中,把词语的比喻义/象征义/指代义等解释出来。 答题格式:“XX”一词原指„„,在这里是指„„,表达„„的感情(与人物心情或中心有关)。 注意:①如果这个词运用了„„修辞手法(比喻或拟人),要把修辞手法写出来。

如:“XX”一词原指„„,运用了„„(修辞),在这里是指„„,表达„„的感情。

②理解词语的本义的方法有:拆字法、近义词替换法、、描绘法、抓关键词法等。

③理解词语的语境义的方法:把词语回归到句子,联系上下文来回答,切忌断章取义。

2)句子品析题

答题思路:如有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等)/景物描写/写作手法(对比、照应、悬念、伏笔、铺垫、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先判断所运用的XX 修辞或XX 描写手法或XX 写作手法;如果没有,则提取句中的关键词。

答题格式:

①以比喻修辞手法为例: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 比作 ,生动形象地写出 (对象)的 特点(内容), 表达了作者 情感。

②以人物描写方法为例:

这句话运用 描写方法, 生动地写出(表现出) 情景(心理) ;表现出 性格(品质、情感) 。

③以环境描写(景物描写)为例:

答题思路:(1)写了什么景? 用什么手法表现景物的什么特征? (2)为什么这样写?

答题格式:

1、运用

2、渲染 的气氛(氛围),烘托人物的心情。

3、为下文的情节作铺垫。(或: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4、预示人物的

环境描写句子的作用一定要回归原文,联系上下文,来取舍(2-4点)。

④以写作手法为例:

(写作手法包括:渲染、烘托、设置悬念、伏笔、铺垫、动静结合、点面结合、对比、象征、讽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以小见大、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等) 以象征为例:这句话运用了象征的写作手法, 象征 ,作者把情感寄托在 (事物)上,表达了

情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注意:判断修辞手法和人物描写方法不要片面的认为只有一种修辞手法(或人物描写方法)。

3)句子作用:

答题思路:要从内容上+结构上这两个方面去回答(不要漏点)

(1)文首:

内容上:开篇点题、渲染 气氛、为 埋下伏笔(作铺垫)

结构上:总起全文,引出下文、设置悬念

(2)文中:(如果是内容上的作用要结合具体的上下文)

内容上:承接上文 (内容),引出下文 (内容)。

结构上: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总领下文、总领上文

(3)文末:

内容上:点明 中心、 揭示 主题、表达 情感或画龙点睛

结构上:总结全文、首尾照应、前后照应

24、句子含义题 方法:

25、文章题目的含义/作用题

方法:

题目的含义 第一步:指出修辞或写作手法(双关、比喻、拟人、象征等);

第二步:挖掘表层义、深层含义;

第三步:深层含义要联系中心,结合文章的主旨来分析。

题目的作用 (1)文章线索,贯穿全文;(2)概括文章主要内容;(3)揭示文章中心(突出主题);

(4)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注意和阅读兴趣等。

拓展感悟题

答题思路:

结合文中的内容或作者的思想感情+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感悟(一般与作者的写作意图有关)

答题格式:

文中记叙了„„(人物或事件),表达了„„的中心(情感);在生活中,我„„;我们应该„„(谈感悟或以后的做法)。

议论文阅读知识与技巧

一、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二、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

三、论证方式:立论、驳论。(议论文可由此标准分为立论文与驳论文二大类。)

四、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1、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作用二个要点。具体如下: 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⑤、引用论证: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格式: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2、分析论据的类型和作用:论据可分为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二种类型答题要点二个方面:(1)、明确论据类型;(2)、具体分析作用。这个题目就其实质是考查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无论是与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都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所以,规范性答题格式如下:

这是„„论据,在文中起着证明„„(论点,如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 补充论据作为一种新题型正在流行,做这种题目,注意以下二个方面:(1)、看清楚要求补充的论据类型,即看清楚要求的是名言还是事例;(2)、补充名人事例要注意字数限制。当然,作为应考,可以准备“勤奋”、“处世”等常见主题的名人事例和名言。名言字数要少,事情要熟悉,不要为求新而准备那些较长名言或不熟悉的名人事例。 3、文章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 ①、文章标题点明中心论点; ②、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 ③、文章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

④、文章中间用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论点。

⑤、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始终围绕„„展开论述。

4、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首先应该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其实,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做这个题目,尤其要注意开头结尾的表述。 开头的内容有:

(1)、提出中心论点;(2)、引出论题;以上二个方面,要具体回答出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论题的具体方试,有的是通过名人名言、有的是通过名人佚事、有的是通过趣闻笑话等。 结尾的内容:

(1)、深化中心论点,提出„„的结论; (2)、重复或强化„„的中心论点;

(3)、发出„„的号召或劝勉人们„„;

(4)、补充论证了„„。(有时候会考查这方面作用,其作用是使论证更严密。)

做这个题目,就是把文章的引论、本论、结论具体化地陈述出来。如《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文,我们可以这样表述:首先引用法国思想家帕斯卡的名言“人是一枝有思想的芦苇”提出中心论点“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然后举阿基米德、王尔德事例证明了“珍惜内在的精神财富甚于外在的物质财富”,最后举

一个火车上读书的少女为例向人们发出“人应该保持纯正的精神追求”的劝勉。 5、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

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固定,只有二个角度:(1)语言特点;(2)语体特点。做这类题目,要掌握语言风格一些关键词:简明平实、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含蓄委婉、富有文采等)。而语体特点,就是抓信逻辑严密四个字做文章就可以了。一个应特别注意的事项就是做这类的题目一定要有具体文句支撑,也就是用文章中的具体例句为例子进行分析。

6、议论文写作特点分析

议论文写作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多,如修辞手法、论证方法、写作手法等 (1)、修辞:如比喻,可结合比喻特点谈,那就是形象生动;如排比,增强了文章论证的气势;如引用古诗文,使文章富有文采等。 (2)、论证方法:参考论证方法的作用谈。

(3)、写作手法比较固定,常见的就是:(1)、举例论证与道理论证相结合(夹叙夹议);(2)、以„„论证方法为主。同样,做这类的题目一定要有具体文句支撑,也就是用文章中的具体例句为例子进行分析。

7、文段结构作用:

(1)、引出(全)下文;(2)、总结前(全)文;(3)承上启下。

作为议论文段的作用,必须结合文体特征具体加答。

如开头段作用往往起着引出中心论点(论题),那么,我们可以参考下面的二个具体答题规范格式的例子使用或变通使用:

①、开头通过写„„的事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

②、开头通过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

③开头通过引用名人趣事(或„„的奇闻趣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也起到吸引读者下读的作用,增强了论述的趣味性。 结尾段的作用,请参照4:“结尾的内容”回答。 说明文阅读知识与技巧

中考古诗词鉴赏的五种题型及答题技巧

古诗词鉴赏题是中考语文中经常出现的一种题型,纵观历年中考试题不难发现,这类题目一般文字浅易,学生对考点也比较熟悉,但答题结果却年年失分严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答题不规范,容易漏掉一些要点,以致于只能“意会”而不能有效地“言传”。答题自然要根据试题的要求给出相应的答案。

一、品味炼字类

[题目形式]

(1)诗歌中的“某”字或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2)“某”个字或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3)“某”字能否改为“某”字?

(4)你最欣赏哪个字或词?请赏析。

[应对策略]

这类题主要考查我们对精炼词语的感悟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题型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问题:首句中的“断”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解析:“断”字面上是“断绝、隔绝”的意思,结合“音书”一词,可以理解为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含义,再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这首诗是作者从被贬之地岭南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所作,突出了自己久居蛮荒之地的孤寂、苦闷及对家里人的思念之情,故答案应为:写出了

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境况,更突出了诗人的思家之情。

二、名句赏析类

[题目形式]

(1)某诗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该如何理解?

(2)诗歌的某联流传成了千古名句,请分析原因。

(3)从某句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

[应对策略]

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中被后人传诵的名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这类题多为开放题,答案不要求统一,要掌握常见的鉴赏评价的角度:能指出写景特点(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的结合等)或采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或用词的生动形象等,并且还要说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怎样的启示和思考。

[题型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问题:“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

解析:这两句诗之所以被后人传诵,是因为它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向人们揭示了深刻的哲理。

首先应明确景物的特点,可理解为: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的树木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然后说出这句诗所蕴含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三、主旨情感类

[题目形式]

(1)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描写了怎样的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3)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应对策略]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态度的领悟。解答这类题要用一句话概括诗歌形象的特点,并根据所描绘的形象特点及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沉郁顿挫)来推断诗人的情感态度。初中阶段所学诗歌情感大体可分为:离别思念、爱国思乡、友情、爱情、热爱大自然、关心民生等。

[题型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秋夜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问题: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这首诗是通过写景来抒情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前三句,作者描绘了计时的漏壶在静夜响起了“丁丁”滴水声、月亮时而遮住时而又露出、暗处的秋虫通宵在鸣叫的三幅画面,这是失眠的女主人公在秋夜的所见所闻,通过这些形象,再结合诗人婉约的诗风,我们可揣测诗人的思想感情为:思妇独守闺中的寂寞和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意对即可)

四、想象描述类

[题目形式]

(1)展开想象,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优美的意境。

(2)诗歌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应对策略]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题型示例]

欣赏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西江月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现。

问题: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100字以内)

解析:这是一道典型的想象描述类诗歌鉴赏题,有字数限制,题干中的关键词是“画面”——即要求将下片内容以“画面”的形式再现出来。描绘时要将天外之“星”、山前之“雨”、“路转溪头”忽然呈现出来的社林“茅店”等形象无一遗漏地一一再现。此外,答题时还需要注意用语的简洁优美。示例: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渐渐的,雨点飘落下来,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说来也巧,当年曾经见过的茅店,依然在社林边!

五、表达技巧类

[题目形式]

(1)诗歌某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2)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3)诗歌是怎样抒发作者的情感的?

[应对策略]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表达技巧,它包括:(1)修辞方法,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对比、比兴等;(2)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或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多角度描写等;

(3)表达方式,主要有描写,议论,抒情,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鉴赏时要准确指出诗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或表现手法或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句和具体词语作分析,分析时要指出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题型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问题:诗的三、四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解析:这是一道典型的表现手法类试题,要求赏析三、四句,注意题目要求中的“修辞的角度”,这两句写白雪盼春,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雪花比作“飞花”,是比喻,然后再说出这些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内容(或抒发了什么感情)。答案如下:用白雪盼春的拟人手法,表现了诗人渴望春天的急切心情,生动而传神;把白雪比喻成飞花,把初春的冷落写成了仲春的热闹,富有情趣。

中考语文文学类阅读赏析题入手方法

赏析题是初中阶段语文文学类阅读的重要题型,在平时考试及中考中都占到比较大的比重。此处针对初中文学类阅读的赏析题做一个全面的介绍。希望学生能够通过这个介绍全面了解文学类阅读中的赏析题,做题能更有针对性。

初中阶段文学类阅读的赏析题基本可细分为“赏析内容”、“赏析结构”和“赏析语言”三块。对初中学生而言,赏析重点又放在“赏析内容”与“赏析语言”两块,此处针对二者介绍。

(1)内容赏析

赏析内容即赏析文章的具体描写对象,可分成对人物,事件,景物以及物体的赏析。

1)赏析人物。表现在具体题干上,即分析人物形象。主要是从人物所具有的精神品质及性格特点这些方面按点分析。

2)赏析事件。通常在“材料与文章的关系”题型中涉及。考查方式主要是“文中描写了某件事,有什么作用?”需从此事在文章的内容,结构及主旨三方面的作用去赏析。

3)赏析景物。即赏析文章中的景物描写(环境描写)。其答题要点通常包括: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交代时令季节、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或主题。等等。

4)赏析物体。即赏析文中描写到的某个物体。会如此设问“文章中重点描写了(第×段描写了)××事物,你认为有什么好处?(你对这个事物有什么看法?你是否欣赏这个事物?„„)”。赏析物体题中需要注意这一物体上所寄托的情感或者这个物体上所承载的某种精神。

(2)语言赏析

一篇文章的语言从小到大可分为“字、词、句、段、篇”,故“赏析语言”类题目也可作如下细分:

1)字词赏析。即问某字/词为什么好。答案需分为三部分:解释字/词的含义+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体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简言之,即:本义+语境义+一般表达效果。

2)赏析句子。句子可分为“非修辞句”和“修辞句”两类。对“非修辞句”的赏析,通常还是对句中某核心词的赏析,因此需要抓住中心词,体会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双关意义,答题模式与“赏析字词”的模式相同。对“修辞句”的赏析更常见,答题模式是:修辞方法+具体分析+修辞的一般表达效果。

3)赏析段落。段落较短,且在文章结构中处于较重要的位置。如首段、过渡段、尾段。故除赏析段落内容(方同赏析句子)外,还需回答此段在结构上的作用。

4)赏析全篇。此类题考查方式分两种:第一,赏析全篇语言风格。常见风格有幽默、雄浑、华丽等。此类极少考。第二,赏析文章的表现手法或人物描写。

文学类阅读的常见表现手法如下:

间接表达技巧: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咏物寄情,以小见大。

直接表达技巧:直抒胸臆。

其他重要手法:衬托,对比,象征,欲扬先抑。

人物描写主要包括:细节描写(外语动神心)、用如上表现手法或八大修辞来描写。

中考古诗词鉴赏的五种题型及答题技巧

古诗词鉴赏题是中考语文中经常出现的一种题型,纵观历年中考试题不难发现,这类题目一般文字浅易,学生对考点也比较熟悉,但答题结果却年年失分严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答题不规范,容易漏掉一些要点,以致于只能“意会”而不能有效地“言传”。答题自然要根据试题的要求给出相应的答案。

一、品味炼字类

[题目形式]

(1)诗歌中的“某”字或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2)“某”个字或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3)“某”字能否改为“某”字?

(4)你最欣赏哪个字或词?请赏析。

[应对策略]

这类题主要考查我们对精炼词语的感悟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题型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问题:首句中的“断”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解析:“断”字面上是“断绝、隔绝”的意思,结合“音书”一词,可以理解为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含义,再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这首诗是作者从被贬之地岭南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所作,突出了自己久居蛮荒之地的孤寂、苦闷及对家里人的思念之情,故答案应为:写出了

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境况,更突出了诗人的思家之情。

二、名句赏析类

[题目形式]

(1)某诗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该如何理解?

(2)诗歌的某联流传成了千古名句,请分析原因。

(3)从某句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

[应对策略]

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中被后人传诵的名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这类题多为开放题,答案不要求统一,要掌握常见的鉴赏评价的角度:能指出写景特点(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的结合等)或采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或用词的生动形象等,并且还要说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怎样的启示和思考。

[题型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问题:“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

解析:这两句诗之所以被后人传诵,是因为它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向人们揭示了深刻的哲理。

首先应明确景物的特点,可理解为: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的树木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然后说出这句诗所蕴含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三、主旨情感类

[题目形式]

(1)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描写了怎样的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3)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应对策略]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态度的领悟。解答这类题要用一句话概括诗歌形象的特点,并根据所描绘的形象特点及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沉郁顿挫)来推断诗人的情感态度。初中阶段所学诗歌情感大体可分为:离别思念、爱国思乡、友情、爱情、热爱大自然、关心民生等。

[题型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秋夜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问题: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这首诗是通过写景来抒情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前三句,作者描绘了计时的漏壶在静夜响起了“丁丁”滴水声、月亮时而遮住时而又露出、暗处的秋虫通宵在鸣叫的三幅画面,这是失眠的女主人公在秋夜的所见所闻,通过这些形象,再结合诗人婉约的诗风,我们可揣测诗人的思想感情为:思妇独守闺中的寂寞和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意对即可)

四、想象描述类

[题目形式]

(1)展开想象,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优美的意境。

(2)诗歌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应对策略]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题型示例]

欣赏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西江月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现。

问题: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100字以内)

解析:这是一道典型的想象描述类诗歌鉴赏题,有字数限制,题干中的关键词是“画面”——即要求将下片内容以“画面”的形式再现出来。描绘时要将天外之“星”、山前之“雨”、“路转溪头”忽然呈现出来的社林“茅店”等形象无一遗漏地一一再现。此外,答题时还需要注意用语的简洁优美。示例: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渐渐的,雨点飘落下来,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说来也巧,当年曾经见过的茅店,依然在社林边!

五、表达技巧类

[题目形式]

(1)诗歌某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2)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3)诗歌是怎样抒发作者的情感的?

[应对策略]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表达技巧,它包括:(1)修辞方法,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对比、比兴等;(2)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或艺术手法),

主要包括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多角度描写等;

(3)表达方式,主要有描写,议论,抒情,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鉴赏时要准确指出诗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或表现手法或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句和具体词语作分析,分析时要指出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题型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问题:诗的三、四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解析:这是一道典型的表现手法类试题,要求赏析三、四句,注意题目要求中的“修辞的角度”,这两句写白雪盼春,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雪花比作“飞花”,是比喻,然后再说出这些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内容(或抒发了什么感情)。答案如下:用白雪盼春的拟人手法,表现了诗人渴望春天的急切心情,生动而传神;把白雪比喻成飞花,把初春的冷落写成了仲春的热闹,富有情趣。

中考语文文学类阅读赏析题入手方法

新浪教育 2012-08-28 09:39 【大 中 小】【我要纠错】

赏析题是初中阶段语文文学类阅读的重要题型,在平时考试及中考中都占到比较大的比重。此处针对初中文学类阅读的赏析题做一个全面的介绍。希望学生能够通过这个介绍全面了解文学类阅读中的赏析题,做题能更有针对性。

初中阶段文学类阅读的赏析题基本可细分为“赏析内容”、“赏析结构”和“赏析语言”三块。对初中学生而言,赏析重点又放在“赏析内容”与“赏析语言”两块,此处针对二者介绍。

(1)内容赏析

赏析内容即赏析文章的具体描写对象,可分成对人物,事件,景物以及物体的赏析。

1)赏析人物。表现在具体题干上,即分析人物形象。主要是从人物所具有的精神品质及性格特点这些方面按点分析。

2)赏析事件。通常在“材料与文章的关系”题型中涉及。考查方式主要是“文中描写了某件事,有什么作用?”需从此事在文章的内容,结构及主旨三方面的作用去赏析。

3)赏析景物。即赏析文章中的景物描写(环境描写)。其答题要点通常包括: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交代时令季节、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或主题。等等。

4)赏析物体。即赏析文中描写到的某个物体。会如此设问“文章中重点描写了(第×段描写了)××事物,你认为有什么好处?(你对这个事物有什么看法?你是否欣赏这个事物?„„)”。赏析物体题中需要注意这一物体上所寄托的情感或者这个物体上所承载的某种精神。

(2)语言赏析

一篇文章的语言从小到大可分为“字、词、句、段、篇”,故“赏析语言”类题目也可作如下细分:

1)字词赏析。即问某字/词为什么好。答案需分为三部分:解释字/词的含义+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体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简言之,即:本义+语境义+一般表达效果。

2)赏析句子。句子可分为“非修辞句”和“修辞句”两类。对“非修辞句”的赏析,通常还是对句中某核心词的赏析,因此需要抓住中心词,体会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双关意义,答题模式与“赏析字词”的模式相同。对“修辞句”的赏析更常见,答题模式是:修辞方法+具体分析+修辞的一般表达效果。

3)赏析段落。段落较短,且在文章结构中处于较重要的位置。如首段、过渡段、尾段。故除赏析段落内容(方同赏析句子)外,还需回答此段在结构上的作用。

4)赏析全篇。此类题考查方式分两种:第一,赏析全篇语言风格。常见风格有幽默、雄浑、华丽等。此类极少考。第二,赏析文章的表现手法或人物描写。

文学类阅读的常见表现手法如下:

间接表达技巧: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咏物寄情,以小见大。

直接表达技巧:直抒胸臆。

其他重要手法:衬托,对比,象征,欲扬先抑。

人物描写主要包括:细节描写(外语动神心)、用如上表现手法或八大修辞来描写。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与古诗鉴赏攻关秘籍

考查现代文(说明文、记叙文、议论文)

说明文阅读的主要试题类型

一、内容概括题型

二、结构分析题型

三、信息提取概括题型

四、词句理解题型

五、说明方法运用题型

六、语言品析题型

七、材料链接题型

八、开放拓展题型

一、内容概括题型 【 题型分类 】

1、对某一段或某几段内容的概括

2、对相关内容的概括

3、给概括出的内容找对应段落 【 题型示例 】

例1:北京市语文中考课标B 卷“人禽流感”第16题第②要说明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禽流感存在着人人相传的迹象,并造成人员死亡。

【方法技巧】

1、找段落中心句或关键词、关键句;

2、结合段落中说明特征或几方面的说明内容进行概括。

3、结合标点,尤其注意有分层作用的分号、 句号,归纳层意,并进行综合概括。 4、对语段中的关键词、句,摘要联合,并简明的表达。

二、结构分析题型

1、着眼全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说明对象的;

【方法技巧】

答这种题型,首先要对每一段的内容了解,并能对其进行归纳和概括。也有的需要在逐段概括要点的基础上,用“同类合并”的方法,把全文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几部分,概括出每部分的大意, 就能比较清楚地显示出全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进行说明的了。

2、能否调换段落的顺序;

3、文章结构:说明文的结构一般有两种:1、总分式;2、递进式(现阶段,以总分总式最为多见。先总写说明对象的特征,然后分写说明对象的特征。)

【方法技巧】

1、要准确理解文章局部或整体的说明顺序。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近几年说明文选段多为科技类说明文,此类说明文一般是事理说明文居多,故多用逻辑顺序。

2、不能调换段落顺序的理由是。

(1)原文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后不合逻辑。

(2)总分关系中分说部分与前文总说部分顺序相照应。

(3)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3、某一段落在全文的作用,或能否删去某段。

4、【方法技巧】

(1)立足全文,准确理解全文的结构特点;

(2)理清段与段之间的关系

(3)对局部内容在全文中的地位及作用做出阐述,并根据说明的顺序说明是否删掉的理

由。

(4)判断说明的顺序:时间、空间、逻辑

三、信息提取概括题型

【 题型分类 】

1、说明对象:答题技法:看题目或首尾段。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特征) 。(《病毒》一文的说明对象:病毒的危害), 需要强调的是,大多数说明文题目就是说明对象。

2、说明对象的特征:答题技法:尽量从原文中找原词原句,注意段意、中心句。每一段的开头或者结尾尤其是第一段的开头和结尾可多留意。

(1)直接找出说明事物的特征的句子。

对策: A 、看 题目B 、在首段中找C 、抓关键词句 (比如: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

(2)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

对策: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3、给被说明的对象下定义;

4、从几句话中提取概括信息;

5、从一个段落中提取概括信息;

6、从几个段落或全篇中提取概括信息

【方法技巧】

1、对重要的信息筛选整合及运用“定义”的方法说明事物,下定义要求准确、严密,语言应简明,常用的是判断句的形式,即“xx 是xx ”的句式。注意和作诠释作区分。

2、(1)要根据题目的指向意义,明确在文中搜索信息的范围;

(2)有的要求筛选的信息可能只涉及几句话,也有的可能涉及到一段甚或几段乃至全篇。有些信息,直接在筛选范围中摘录即可获取,但有的信息不是直接传递的,而需对该确定范围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后才能获得。

(3)将提取的内容进行优化与整合,最后以简洁、恰当的语言加以归纳。

四、词句理解题型

【 题型分类 】

1、理解重要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作用;

2、重要代词所指代的内容;

3、理解重要句子在文章中的意义和作用。

【 方法技巧 】

1、对重要词语、句子的在理解都要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理解。

2、 从文段中找出指代的内容,方法一般是从该代词的前面看这个代词所指的内容。

3、常见代词:“这样、这、这种、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的指代义,多指代上文距其最近的一句或几句内容。一般是往前找,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当通顺

五、说明方法运用题型

【 题型分类 】

1、判断运用的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

2、画线句子运用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选择一种运用说明方法的句子,说明其作用

4、引用传说、故事、诗句、名联、谜语等的作用

【 方法技巧 】

1、明确常用的10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分类别、打比方、下定义、作诠释、引用、摹状貌、列图表等。

(1)举例子:具体形象的的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多直接说明前面的一句话)

(2)列数字:科学准确的说明了…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3)分类别:条理清晰的说明了…的…特征;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4)作比较:清楚明白的说明了…的…特征(地位、影响等) (5)打比方:生动形象的说明了…的…特征,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6)下定义: 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7)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8)引用: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引起读者兴趣。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9)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10)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考查的一般模式是:“这段文字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科学准确/清楚明白的说明了 (说明对象)的 特点(特征)。

需要格外注意的是,一般情况下对说明方法的考查是2个甚至是3个。

2、在回答运用说明方法说明了什么时,要结合句子本身和文中的语境作答。

3、在具体回答运用说明方法作用时,不要笼统的答,必须结合原文,具体指出说明了什么东西的什么样的特征。

如:引用的传说、诗句、谜语等,除了联系上下文,前后语境,指明它说明了什么之外,还应注意它是否在说明结构上起了什么作用,或是增强了生动性和可读性。 (如《漫话对联》)

第一段引用几副名联的作用是什么?

①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②引出下文对联知识的介绍。(或引出文章的说明对象)

六、语言品析题型 【题型分类】

1、找出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词语或分析该词语的表达作用;

2、加点字能否去掉,为什么?

3、加点词能否换成另外一个,为什么? 某两个或多个加点词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答题技巧】:

1、先解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符合实际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

2、(1)表态(删还是不删)。

(2)解词。

(3)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 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4)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显得太绝对),不符合实际。

(5)xx 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不(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

例1:(《中国石拱桥》“几乎与河面平行”“几乎”表示差不多,说明桥面与河面平行的程度,去掉意思变为桥面与河面完全平行了,与实际不符,也影响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例2:( “走进森林” “第7段划线句子中的„缓解‟改成„消除‟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森林只是吸收部分二氧化碳,降低温室气体浓度,减轻温室效应;不能吸收所有温室气体,使温室效应消失。”)

例3: (“农药是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之一起限制作用, 用在这里表示除了农药外还有其它的污染源, 去掉后成了农药是主要来源, 显得太绝对。这与事实不符合, 也影响了说明文

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

备注:所考查到的一些副词,如“几乎、也许、大约”和数词“一倍、左右、大多数”等往往起限制作用,有的起强调作用,去掉后意思虽然没变化,但语气上有变化。

3. (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

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颠倒后与前文逻辑顺序不相符和。

4. 可找表程度的修饰词、代词(“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数字等。

5. 七、材料链接题型

【题型分类】1、链接一则材料

2、链接几则材料

【题型示例】

例 《海上花园里的生态杀手》(《指导》 P72)

【市民甲】可采用“生物防治法”,引进天敌,治理“猫爪藤”和“加拿大一枝黄花”。

【市民乙】应保护和培植本土植物,不要盲目引进外来植物,以维持本土植物多样性。

【市民丙】应尽早建立外来生物入侵的预警机制,早防早控,确保生态系统安全。

——例一:赞同市民甲的想法。“猫爪藤”和“加拿大一枝黄花” 成为生态杀手主要原因是缺少天敌的威胁。若适当引进其天敌,它们生长的环境阻力会变大,繁殖速度会变慢。这样就不会对本土植物的多样性构成严重威胁了。

——例二:赞同市民乙的想法。这种方法简便经济,可操作性强,可有效防御外来植物的入侵。而且市民对本土植物有一种亲切感,多培植本土植物可满足市民的情感需求。 ——例三:赞同市民丙的想法。早防早控,能防患于未然,确保生态系统安全。因为外来入侵生物一旦大量繁 衍便很难控制了,消除它们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

【方法技巧】

第一步,读清题。把握题干中关键词或短语,理解题意。

第二步,析材料。明确材料和文章的关系,把握材料的个性共性。抓筛选点提炼点。 第三步,看原文。把握文章内容主旨。

第四步,精表述。结合原文和材料的内容、中心写出探究结果。语言表述要准确、简洁、明了。

八、开放拓展题型

【 题型分类 】

1. 对说明内容进行创新性的表述;

2. 对某种现象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

3. 结合实际对某个问题谈出自己的认识;

4. 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推断;

5. 谈自然界对人类的启示;

6. 有创见地补写文章结尾;

7. 对人类关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

8. 针对生态环境情况,拟写建议等 1、

【 题型示例 】

例1:《枯木的妙用》

4.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在文末填上一句话,说说人与自然如何相处。 ——尊重自然的法则和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例2《恐龙灭绝与“核冬天” 》 有人说,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结合相关知识举一例谈谈你的理解。

例4 《人类水资源现状》针对我国目前水资源现状,请你提两条合理化建议,并简要说明理由。

——只要提出两条合理建议,并能说明理由即可,如:加强水的净化和再利用、保护环境,减少污染、控制水的使用,节约用水等。

【方法技巧】

1、答这类试题的答题要领,首先要有时代精神,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焦点问题和科技发展的前沿成果,关注国家、世界和人类的发展。

2、其次要善于从原文中找有用信息,对社会和自然,我们渗透这样的思想理念:“不仅要能认识它,还要能改造和利用它,让它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3、做感悟启示类题,答题时要注意深入挖掘事物、事理、人物背后隐含的意义,然后联系自身生活、联系时代特征作答。

4、做想象创新类题,要合乎科学,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

一。 九、文段作用

类型:说明某段或某句的作用 对策:这种题目答题的角度有二: (1)、结构、内容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前文。有时在文章在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 (2)、结合说明方法谈。

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 (1)、结构、内容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前文。有时在文章在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 (2)、结合说明方法谈。

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

记叙文与文学作品阅读

22、整体感知题

1)概括题

方法:(记叙类文章)“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某某人做某某事,结果怎样”

答题格式:(记叙类文章)记叙了 (人或组织单位)在 (时间)做 (事) (结果)。

(散文类文章)描写 (景或物)+ 特点。

2)情节(情感)梳理题

方法:A 、先根据答案提示给文章划分层次,再抓关键词概括每个层次的内容。

B 、根据答案所给的概括格式(句式) 来组织语言。

3)概括主旨或中心

答题格式:本文记叙了(描写了) 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

了、揭露了、批判了) 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 的感情。

23、品析题

1)词语品析题 词语的含义及作用

答题思路::回归原文,联系上下文,在语境中,把词语的比喻义/象征义/指代义等解释出来。 答题格式:“XX”一词原指„„,在这里是指„„,表达„„的感情(与人物心情或中心有关)。 注意:①如果这个词运用了„„修辞手法(比喻或拟人),要把修辞手法写出来。

如:“XX”一词原指„„,运用了„„(修辞),在这里是指„„,表达„„的感情。

②理解词语的本义的方法有:拆字法、近义词替换法、、描绘法、抓关键词法等。

③理解词语的语境义的方法:把词语回归到句子,联系上下文来回答,切忌断章取义。

2)句子品析题

答题思路:如有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等)/景物描写/写作手法(对比、照应、悬念、伏笔、铺垫、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先判断所运用的XX 修辞或XX 描写手法或XX 写作手法;如果没有,则提取句中的关键词。

答题格式:

①以比喻修辞手法为例: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 比作 ,生动形象地写出 (对象)的 特点(内容), 表达了作者 情感。

②以人物描写方法为例:

这句话运用 描写方法, 生动地写出(表现出) 情景(心理) ;表现出 性格(品质、情感) 。

③以环境描写(景物描写)为例:

答题思路:(1)写了什么景? 用什么手法表现景物的什么特征? (2)为什么这样写?

答题格式:

1、运用

2、渲染 的气氛(氛围),烘托人物的心情。

3、为下文的情节作铺垫。(或: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4、预示人物的

环境描写句子的作用一定要回归原文,联系上下文,来取舍(2-4点)。

④以写作手法为例:

(写作手法包括:渲染、烘托、设置悬念、伏笔、铺垫、动静结合、点面结合、对比、象征、讽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以小见大、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等) 以象征为例:这句话运用了象征的写作手法, 象征 ,作者把情感寄托在 (事物)上,表达了

情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注意:判断修辞手法和人物描写方法不要片面的认为只有一种修辞手法(或人物描写方法)。

3)句子作用:

答题思路:要从内容上+结构上这两个方面去回答(不要漏点)

(1)文首:

内容上:开篇点题、渲染 气氛、为 埋下伏笔(作铺垫)

结构上:总起全文,引出下文、设置悬念

(2)文中:(如果是内容上的作用要结合具体的上下文)

内容上:承接上文 (内容),引出下文 (内容)。

结构上: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总领下文、总领上文

(3)文末:

内容上:点明 中心、 揭示 主题、表达 情感或画龙点睛

结构上:总结全文、首尾照应、前后照应

24、句子含义题 方法:

25、文章题目的含义/作用题

方法:

题目的含义 第一步:指出修辞或写作手法(双关、比喻、拟人、象征等);

第二步:挖掘表层义、深层含义;

第三步:深层含义要联系中心,结合文章的主旨来分析。

题目的作用 (1)文章线索,贯穿全文;(2)概括文章主要内容;(3)揭示文章中心(突出主题);

(4)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注意和阅读兴趣等。

拓展感悟题

答题思路:

结合文中的内容或作者的思想感情+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感悟(一般与作者的写作意图有关)

答题格式:

文中记叙了„„(人物或事件),表达了„„的中心(情感);在生活中,我„„;我们应该„„(谈感悟或以后的做法)。

议论文阅读知识与技巧

一、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二、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

三、论证方式:立论、驳论。(议论文可由此标准分为立论文与驳论文二大类。)

四、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1、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作用二个要点。具体如下: 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⑤、引用论证: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格式: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2、分析论据的类型和作用:论据可分为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二种类型答题要点二个方面:(1)、明确论据类型;(2)、具体分析作用。这个题目就其实质是考查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无论是与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都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所以,规范性答题格式如下:

这是„„论据,在文中起着证明„„(论点,如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 补充论据作为一种新题型正在流行,做这种题目,注意以下二个方面:(1)、看清楚要求补充的论据类型,即看清楚要求的是名言还是事例;(2)、补充名人事例要注意字数限制。当然,作为应考,可以准备“勤奋”、“处世”等常见主题的名人事例和名言。名言字数要少,事情要熟悉,不要为求新而准备那些较长名言或不熟悉的名人事例。 3、文章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 ①、文章标题点明中心论点; ②、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 ③、文章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

④、文章中间用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论点。

⑤、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始终围绕„„展开论述。

4、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首先应该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其实,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做这个题目,尤其要注意开头结尾的表述。 开头的内容有:

(1)、提出中心论点;(2)、引出论题;以上二个方面,要具体回答出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论题的具体方试,有的是通过名人名言、有的是通过名人佚事、有的是通过趣闻笑话等。 结尾的内容:

(1)、深化中心论点,提出„„的结论; (2)、重复或强化„„的中心论点;

(3)、发出„„的号召或劝勉人们„„;

(4)、补充论证了„„。(有时候会考查这方面作用,其作用是使论证更严密。)

做这个题目,就是把文章的引论、本论、结论具体化地陈述出来。如《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文,我们可以这样表述:首先引用法国思想家帕斯卡的名言“人是一枝有思想的芦苇”提出中心论点“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然后举阿基米德、王尔德事例证明了“珍惜内在的精神财富甚于外在的物质财富”,最后举

一个火车上读书的少女为例向人们发出“人应该保持纯正的精神追求”的劝勉。 5、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

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固定,只有二个角度:(1)语言特点;(2)语体特点。做这类题目,要掌握语言风格一些关键词:简明平实、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含蓄委婉、富有文采等)。而语体特点,就是抓信逻辑严密四个字做文章就可以了。一个应特别注意的事项就是做这类的题目一定要有具体文句支撑,也就是用文章中的具体例句为例子进行分析。

6、议论文写作特点分析

议论文写作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多,如修辞手法、论证方法、写作手法等 (1)、修辞:如比喻,可结合比喻特点谈,那就是形象生动;如排比,增强了文章论证的气势;如引用古诗文,使文章富有文采等。 (2)、论证方法:参考论证方法的作用谈。

(3)、写作手法比较固定,常见的就是:(1)、举例论证与道理论证相结合(夹叙夹议);(2)、以„„论证方法为主。同样,做这类的题目一定要有具体文句支撑,也就是用文章中的具体例句为例子进行分析。

7、文段结构作用:

(1)、引出(全)下文;(2)、总结前(全)文;(3)承上启下。

作为议论文段的作用,必须结合文体特征具体加答。

如开头段作用往往起着引出中心论点(论题),那么,我们可以参考下面的二个具体答题规范格式的例子使用或变通使用:

①、开头通过写„„的事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

②、开头通过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

③开头通过引用名人趣事(或„„的奇闻趣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也起到吸引读者下读的作用,增强了论述的趣味性。 结尾段的作用,请参照4:“结尾的内容”回答。 说明文阅读知识与技巧

中考古诗词鉴赏的五种题型及答题技巧

古诗词鉴赏题是中考语文中经常出现的一种题型,纵观历年中考试题不难发现,这类题目一般文字浅易,学生对考点也比较熟悉,但答题结果却年年失分严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答题不规范,容易漏掉一些要点,以致于只能“意会”而不能有效地“言传”。答题自然要根据试题的要求给出相应的答案。

一、品味炼字类

[题目形式]

(1)诗歌中的“某”字或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2)“某”个字或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3)“某”字能否改为“某”字?

(4)你最欣赏哪个字或词?请赏析。

[应对策略]

这类题主要考查我们对精炼词语的感悟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题型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问题:首句中的“断”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解析:“断”字面上是“断绝、隔绝”的意思,结合“音书”一词,可以理解为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含义,再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这首诗是作者从被贬之地岭南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所作,突出了自己久居蛮荒之地的孤寂、苦闷及对家里人的思念之情,故答案应为:写出了

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境况,更突出了诗人的思家之情。

二、名句赏析类

[题目形式]

(1)某诗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该如何理解?

(2)诗歌的某联流传成了千古名句,请分析原因。

(3)从某句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

[应对策略]

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中被后人传诵的名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这类题多为开放题,答案不要求统一,要掌握常见的鉴赏评价的角度:能指出写景特点(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的结合等)或采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或用词的生动形象等,并且还要说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怎样的启示和思考。

[题型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问题:“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

解析:这两句诗之所以被后人传诵,是因为它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向人们揭示了深刻的哲理。

首先应明确景物的特点,可理解为: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的树木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然后说出这句诗所蕴含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三、主旨情感类

[题目形式]

(1)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描写了怎样的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3)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应对策略]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态度的领悟。解答这类题要用一句话概括诗歌形象的特点,并根据所描绘的形象特点及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沉郁顿挫)来推断诗人的情感态度。初中阶段所学诗歌情感大体可分为:离别思念、爱国思乡、友情、爱情、热爱大自然、关心民生等。

[题型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秋夜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问题: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这首诗是通过写景来抒情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前三句,作者描绘了计时的漏壶在静夜响起了“丁丁”滴水声、月亮时而遮住时而又露出、暗处的秋虫通宵在鸣叫的三幅画面,这是失眠的女主人公在秋夜的所见所闻,通过这些形象,再结合诗人婉约的诗风,我们可揣测诗人的思想感情为:思妇独守闺中的寂寞和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意对即可)

四、想象描述类

[题目形式]

(1)展开想象,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优美的意境。

(2)诗歌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应对策略]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题型示例]

欣赏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西江月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现。

问题: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100字以内)

解析:这是一道典型的想象描述类诗歌鉴赏题,有字数限制,题干中的关键词是“画面”——即要求将下片内容以“画面”的形式再现出来。描绘时要将天外之“星”、山前之“雨”、“路转溪头”忽然呈现出来的社林“茅店”等形象无一遗漏地一一再现。此外,答题时还需要注意用语的简洁优美。示例: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渐渐的,雨点飘落下来,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说来也巧,当年曾经见过的茅店,依然在社林边!

五、表达技巧类

[题目形式]

(1)诗歌某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2)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3)诗歌是怎样抒发作者的情感的?

[应对策略]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表达技巧,它包括:(1)修辞方法,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对比、比兴等;(2)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或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多角度描写等;

(3)表达方式,主要有描写,议论,抒情,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鉴赏时要准确指出诗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或表现手法或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句和具体词语作分析,分析时要指出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题型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问题:诗的三、四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解析:这是一道典型的表现手法类试题,要求赏析三、四句,注意题目要求中的“修辞的角度”,这两句写白雪盼春,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雪花比作“飞花”,是比喻,然后再说出这些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内容(或抒发了什么感情)。答案如下:用白雪盼春的拟人手法,表现了诗人渴望春天的急切心情,生动而传神;把白雪比喻成飞花,把初春的冷落写成了仲春的热闹,富有情趣。

中考语文文学类阅读赏析题入手方法

赏析题是初中阶段语文文学类阅读的重要题型,在平时考试及中考中都占到比较大的比重。此处针对初中文学类阅读的赏析题做一个全面的介绍。希望学生能够通过这个介绍全面了解文学类阅读中的赏析题,做题能更有针对性。

初中阶段文学类阅读的赏析题基本可细分为“赏析内容”、“赏析结构”和“赏析语言”三块。对初中学生而言,赏析重点又放在“赏析内容”与“赏析语言”两块,此处针对二者介绍。

(1)内容赏析

赏析内容即赏析文章的具体描写对象,可分成对人物,事件,景物以及物体的赏析。

1)赏析人物。表现在具体题干上,即分析人物形象。主要是从人物所具有的精神品质及性格特点这些方面按点分析。

2)赏析事件。通常在“材料与文章的关系”题型中涉及。考查方式主要是“文中描写了某件事,有什么作用?”需从此事在文章的内容,结构及主旨三方面的作用去赏析。

3)赏析景物。即赏析文章中的景物描写(环境描写)。其答题要点通常包括: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交代时令季节、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或主题。等等。

4)赏析物体。即赏析文中描写到的某个物体。会如此设问“文章中重点描写了(第×段描写了)××事物,你认为有什么好处?(你对这个事物有什么看法?你是否欣赏这个事物?„„)”。赏析物体题中需要注意这一物体上所寄托的情感或者这个物体上所承载的某种精神。

(2)语言赏析

一篇文章的语言从小到大可分为“字、词、句、段、篇”,故“赏析语言”类题目也可作如下细分:

1)字词赏析。即问某字/词为什么好。答案需分为三部分:解释字/词的含义+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体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简言之,即:本义+语境义+一般表达效果。

2)赏析句子。句子可分为“非修辞句”和“修辞句”两类。对“非修辞句”的赏析,通常还是对句中某核心词的赏析,因此需要抓住中心词,体会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双关意义,答题模式与“赏析字词”的模式相同。对“修辞句”的赏析更常见,答题模式是:修辞方法+具体分析+修辞的一般表达效果。

3)赏析段落。段落较短,且在文章结构中处于较重要的位置。如首段、过渡段、尾段。故除赏析段落内容(方同赏析句子)外,还需回答此段在结构上的作用。

4)赏析全篇。此类题考查方式分两种:第一,赏析全篇语言风格。常见风格有幽默、雄浑、华丽等。此类极少考。第二,赏析文章的表现手法或人物描写。

文学类阅读的常见表现手法如下:

间接表达技巧: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咏物寄情,以小见大。

直接表达技巧:直抒胸臆。

其他重要手法:衬托,对比,象征,欲扬先抑。

人物描写主要包括:细节描写(外语动神心)、用如上表现手法或八大修辞来描写。

中考古诗词鉴赏的五种题型及答题技巧

古诗词鉴赏题是中考语文中经常出现的一种题型,纵观历年中考试题不难发现,这类题目一般文字浅易,学生对考点也比较熟悉,但答题结果却年年失分严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答题不规范,容易漏掉一些要点,以致于只能“意会”而不能有效地“言传”。答题自然要根据试题的要求给出相应的答案。

一、品味炼字类

[题目形式]

(1)诗歌中的“某”字或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2)“某”个字或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3)“某”字能否改为“某”字?

(4)你最欣赏哪个字或词?请赏析。

[应对策略]

这类题主要考查我们对精炼词语的感悟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题型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问题:首句中的“断”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解析:“断”字面上是“断绝、隔绝”的意思,结合“音书”一词,可以理解为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含义,再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这首诗是作者从被贬之地岭南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所作,突出了自己久居蛮荒之地的孤寂、苦闷及对家里人的思念之情,故答案应为:写出了

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境况,更突出了诗人的思家之情。

二、名句赏析类

[题目形式]

(1)某诗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该如何理解?

(2)诗歌的某联流传成了千古名句,请分析原因。

(3)从某句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

[应对策略]

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中被后人传诵的名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这类题多为开放题,答案不要求统一,要掌握常见的鉴赏评价的角度:能指出写景特点(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的结合等)或采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或用词的生动形象等,并且还要说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怎样的启示和思考。

[题型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问题:“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

解析:这两句诗之所以被后人传诵,是因为它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向人们揭示了深刻的哲理。

首先应明确景物的特点,可理解为: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的树木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然后说出这句诗所蕴含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三、主旨情感类

[题目形式]

(1)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描写了怎样的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3)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应对策略]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态度的领悟。解答这类题要用一句话概括诗歌形象的特点,并根据所描绘的形象特点及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沉郁顿挫)来推断诗人的情感态度。初中阶段所学诗歌情感大体可分为:离别思念、爱国思乡、友情、爱情、热爱大自然、关心民生等。

[题型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秋夜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问题: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这首诗是通过写景来抒情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前三句,作者描绘了计时的漏壶在静夜响起了“丁丁”滴水声、月亮时而遮住时而又露出、暗处的秋虫通宵在鸣叫的三幅画面,这是失眠的女主人公在秋夜的所见所闻,通过这些形象,再结合诗人婉约的诗风,我们可揣测诗人的思想感情为:思妇独守闺中的寂寞和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意对即可)

四、想象描述类

[题目形式]

(1)展开想象,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优美的意境。

(2)诗歌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应对策略]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题型示例]

欣赏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西江月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现。

问题: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100字以内)

解析:这是一道典型的想象描述类诗歌鉴赏题,有字数限制,题干中的关键词是“画面”——即要求将下片内容以“画面”的形式再现出来。描绘时要将天外之“星”、山前之“雨”、“路转溪头”忽然呈现出来的社林“茅店”等形象无一遗漏地一一再现。此外,答题时还需要注意用语的简洁优美。示例: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渐渐的,雨点飘落下来,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说来也巧,当年曾经见过的茅店,依然在社林边!

五、表达技巧类

[题目形式]

(1)诗歌某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2)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3)诗歌是怎样抒发作者的情感的?

[应对策略]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表达技巧,它包括:(1)修辞方法,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对比、比兴等;(2)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或艺术手法),

主要包括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多角度描写等;

(3)表达方式,主要有描写,议论,抒情,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鉴赏时要准确指出诗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或表现手法或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句和具体词语作分析,分析时要指出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题型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问题:诗的三、四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解析:这是一道典型的表现手法类试题,要求赏析三、四句,注意题目要求中的“修辞的角度”,这两句写白雪盼春,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雪花比作“飞花”,是比喻,然后再说出这些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内容(或抒发了什么感情)。答案如下:用白雪盼春的拟人手法,表现了诗人渴望春天的急切心情,生动而传神;把白雪比喻成飞花,把初春的冷落写成了仲春的热闹,富有情趣。

中考语文文学类阅读赏析题入手方法

新浪教育 2012-08-28 09:39 【大 中 小】【我要纠错】

赏析题是初中阶段语文文学类阅读的重要题型,在平时考试及中考中都占到比较大的比重。此处针对初中文学类阅读的赏析题做一个全面的介绍。希望学生能够通过这个介绍全面了解文学类阅读中的赏析题,做题能更有针对性。

初中阶段文学类阅读的赏析题基本可细分为“赏析内容”、“赏析结构”和“赏析语言”三块。对初中学生而言,赏析重点又放在“赏析内容”与“赏析语言”两块,此处针对二者介绍。

(1)内容赏析

赏析内容即赏析文章的具体描写对象,可分成对人物,事件,景物以及物体的赏析。

1)赏析人物。表现在具体题干上,即分析人物形象。主要是从人物所具有的精神品质及性格特点这些方面按点分析。

2)赏析事件。通常在“材料与文章的关系”题型中涉及。考查方式主要是“文中描写了某件事,有什么作用?”需从此事在文章的内容,结构及主旨三方面的作用去赏析。

3)赏析景物。即赏析文章中的景物描写(环境描写)。其答题要点通常包括: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交代时令季节、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或主题。等等。

4)赏析物体。即赏析文中描写到的某个物体。会如此设问“文章中重点描写了(第×段描写了)××事物,你认为有什么好处?(你对这个事物有什么看法?你是否欣赏这个事物?„„)”。赏析物体题中需要注意这一物体上所寄托的情感或者这个物体上所承载的某种精神。

(2)语言赏析

一篇文章的语言从小到大可分为“字、词、句、段、篇”,故“赏析语言”类题目也可作如下细分:

1)字词赏析。即问某字/词为什么好。答案需分为三部分:解释字/词的含义+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体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简言之,即:本义+语境义+一般表达效果。

2)赏析句子。句子可分为“非修辞句”和“修辞句”两类。对“非修辞句”的赏析,通常还是对句中某核心词的赏析,因此需要抓住中心词,体会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双关意义,答题模式与“赏析字词”的模式相同。对“修辞句”的赏析更常见,答题模式是:修辞方法+具体分析+修辞的一般表达效果。

3)赏析段落。段落较短,且在文章结构中处于较重要的位置。如首段、过渡段、尾段。故除赏析段落内容(方同赏析句子)外,还需回答此段在结构上的作用。

4)赏析全篇。此类题考查方式分两种:第一,赏析全篇语言风格。常见风格有幽默、雄浑、华丽等。此类极少考。第二,赏析文章的表现手法或人物描写。

文学类阅读的常见表现手法如下:

间接表达技巧: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咏物寄情,以小见大。

直接表达技巧:直抒胸臆。

其他重要手法:衬托,对比,象征,欲扬先抑。

人物描写主要包括:细节描写(外语动神心)、用如上表现手法或八大修辞来描写。


相关内容

  • 中考语文考前指导2012年
  • 中考语文考前指导--临门一脚 心态调整: 六月十三日八点半,你昂首挺胸进入考场后,找到位置,掸掸灰尘,轻轻坐下,放置文具,环顾四周,和你认识的同学微笑点头示意--你的每个动作那么自信潇洒,大有"舍我其谁"的气魄,其他的考生隐隐从你身上感到压力!好了,原本"硬件" ...

  • 中考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历年高考古诗词鉴赏
  • 中考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 历年中考古诗词鉴赏,考生失分严重,得分率低,而各地中考的古诗词鉴赏(3~5分),也是学生的难点,表现在对诗歌的题材.主题.写法没有明确的思路,答题时没有鉴赏的步骤,语言组织混乱.根据全国各地中考诗词鉴赏的要求,归纳鉴赏四步法. 一 抓修辞 古诗词奖赏中的修辞,最多的当算比喻. ...

  • 记叙文开头作用
  • 记叙文开头作用----开篇点题.议论抒情.引出下文.设置悬念.交待背景.交待写作缘由等. 中间句或段的作用-----过渡(承上.启下.承上启下) 说明文开头句作用-----说明特征.说明对象 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或转换空间顺序.) 议论文开头作用-----中心论点.论题. 中 ...

  • 初中语文知识点和学科特点
  • 1.语文学科的特点 一.基础性.工具性 多年来,这是一种比较公认和权威的观点.过去的几本<大纲>都作了肯定,新的<教学大纲>继续这样表达.新版高中.初中<语文教学大纲>都写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 ...

  • 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教案
  • 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教案 中安街道一中 肖植竹 复习目标: 1.明确中考考点 2.熟悉常考题型 3.掌握答题技巧 教学重点: 1.初步鉴赏浅易的古诗词,鉴赏诗词的语言.形象和表达技巧. 2.评价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及情感. 教学难点: 1.句子画面描写,鉴赏用词之妙. 2.品析思想情感. ...

  • 中考语文诗词鉴赏技巧
  • 中考语文诗词鉴赏技巧 一.思想感情.语言特色 1.体会思想情感 情感是诗词的灵魂.诗词中的情感:有的委婉缠绵,有的激昂澎湃,有的沉郁,有的张扬.情感的抒发方式也有所不同: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借景抒情,有的托物言志.体会诗词的思想情感就是要把握诗词的情感基调,站在时代的高度,对古诗词中流露出来的情感.观 ...

  • 中考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
  • 中考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 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 (1)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携带需要解答的题目,使阅览具有明确的目标. (2)读文时,要注意群体把握文章的首要内部实质意义和中心意思. (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 ...

  • 2016年中考诗歌鉴赏题答题格式
  • 中考诗歌鉴赏题答题格式 1.表达方式: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2.结构形式: 常见的有首尾照应.开 ...

  • [中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教学设计
  • 古诗词鉴赏 一.透视诗词鉴赏的考点(六点) 1.对名句的理解和鉴赏 2.理解内容主旨.思想情感 3.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 4.品析语言特点 / 体味炼字 5.品味表达技巧 6.感知艺术形象 二.鉴赏知识的"盘点"与"内存" (一)内容主旨.思想情感 1.边塞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