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重点整理

城市地理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

1. 城市地理学的概念: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

构变化规律,既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又是城市科学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城市这一复杂的动态系统。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 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

4. 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

性。

5. 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

l 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

l 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

l 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

l 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l 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

6. 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简史

A.宏观城市空间:城市间构成的空间,集中在城市体系研究上。包括空间的形成—城市化、

城市规模分析、空间格局、职能结构和网络形式。

B.微观城市空间:城市的内部空间,集中在城市土地利用模式。主要内容包括城市用地分异

过程、各功能要素的区位分析和土地利用模式。

第二章

10.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

产业构成:城镇以从事非农人口活动的居民为主

规模:城镇聚居较多人口

景观:城镇比乡村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都高

物质构成:城镇有水电电话广场街道影剧院博物馆等公共设施

职能: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另:生活方式 价值观念 人口素质

11.城市的概念:城市是以非农人口据几位特点的非农产业为特征的在中国表现为有行政建

制的市与镇。

12.城市地域概念:行政地域概念、实体地域概念、功能地域概念。

13.中心地:城市化地区中一个或几个人口最多的设有建制的地方。人口至少15000人。

15.都市区:是外国常用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

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做单位。

16.大都市带:戈特曼提出的由许多市区首尾连成一片,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存在密

切联系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

其特点:a.多核心b.交通走廊c.密集的交互作用,不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d.规模庞大e.国家

的核心区域

世界六大都市带:美国东北部波士华;芝匹兹;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英格兰大都市带;西

北欧大都市带;以上海为中心的城市密集区。

17.都市连绵区:以都市区为基本单位,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边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

用和密切社会经济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地区。

几个大都市带相互连接,形成有许多大的节点或发展极联结成网络的更大的城市地域空间,

称之为世界性大都市带。

第三章

21.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城市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2.自然地理条件: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是人类生存环境,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发展。 世界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分布有在中纬度范围内向低位方向缓慢移动的趋势。 大多数城市的分布要求气温适中、适度的降水。

25.区域经济地理条件:矿产、淡水、水热、动植物资源的丰饶程度及其组合,基础设施的状况,区域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经济发展的历史传统,现状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结构特征。未来的开发潜力等都可以影响区域的城市发展。

29.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三大类:A为满足广大农村物资集散和综合服务需要而形成的中心地城市,如大多数集镇,城镇,县城等。

B为满足区际贸易和交通转运的需要形成的,以交通运输为主要职能的城市,如港口城市,铁路枢纽,公路中心等。

C为满足某种专门需要,在聚集和规模经济的作用下形成的以某种专门职能为主的城市,如工业、风景旅游城市、大学城等。

第四章:

36.乡村-城市间的四种转型

人口结构、经济结构、地域空间、生活方式的转型。

弗里德曼:城市化︱:人口和非农活动在规模不同的城市环境中的地域集中过程、非城市型景观转化为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过程。物化了的实体性的过程。城市化‖:城市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地域的扩展。抽象的、精神上的过程。

37.农业对城市发展的贡献:产品、市场、要素、外汇贡献。剩余粮食生产能力是城市生存的必要前提条件。农业剩余劳动力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第二前提。

38.斯科特 (工业向城市集中) 他称整个生产系统的核心是劳动过程,在不同劳动过程中存在各种连接方式,可能是在独立的生产单位中进行的,也可能是在一家公司内进行的,前者成为竖向分离,后者成为竖向结合。

40.伯格:从宏观上分析了影响人口迁移的经济原因。提出了“推拉”假说。认为人口迁移是其原住地的推力和迁入地的拉力两种力的共同作用结果。

41.哈维提出“三次循环”的概念,资本的第一次循环包括在生产中,在劳动率不变的情况下,经过价值和剩余价值的生产,第二次循环包括固定资本投资和消费资金两方面。 资本的第三次循环指在科研和技术及各种社会消费方面的投资。

52.城市化的类型: 向心型与离心型、外延型与飞地型、景观型和职能型、积极型和消极型、自上而下型和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53. ↓自上而下型城市化指的是国家投资于城市经济部门,随着经济发展产生的劳动力需求而引起的城市化,具体的表现为原有城市发展和新兴工矿业城市产生两方面。

自下而上型城市化指农村地区通过自筹资金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农业生产活动,首先实现农村人口职业转化,进而通过发展小城市(集)镇,实现人口居住地的空间转化。

55.城市化近域推进的主要动力:对外交通设施的延伸、工业扩张、住宅扩散。

56.与在城市化相关的一个概念,绅士化:(格拉斯)肯尼迪:在一个街区中,较高收入的家庭取代较低收入居民的过程,期间,整个街区的本质和文化品味也发生了改变。

第六章:

59.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部分:

基本活动部分:为本城市以外的需要服务的从城市以外为城市创造收入的部分,是城市得以存在发展的经济基础。分为离心型(工业产品报刊向外销售)、向心型基本活动(外地人来

旅游购物就医)。

非基本活动部分:满足内部需求的随基本服务发展而发展。包括满足本市基本部分的生产所派生的需要和满足本市居民正常生活所派生的需要。

60.上题的划分方法:普查法、残差法、区位商法、正常城市法、最小需要法。

61.影响城市基本非基本比率的因素:城市人口规模的增大、专业化程度的不同、城市生产生活体系的完善程度、城市人口的年龄性别收入水平的差别。

62.乘数效应:城市基本部分的每一次的投资,收入和职工的增加,最后在城市所产生的连锁反应的结果总是数倍于原来投资、收入、和职工的增加。是由城市基本活动所引起的。

63.城市职能: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所承担的分工。

64.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确认城市性质要进行城市职能分析。

65.联系在于他们都是反映城市为外部服务的作用,在国家或区域中的分工;确定城市性质一定要先进行城市职能分析。

区别在于城市性质不等于城市职能,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城市职能一般指现状,城市性质一般指规划;城市职能是客观存在,可能合理也可能不合理,城市性质加进了主观意念,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

第七章:

68.(城市首位律):在规模上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了全国城市人口的很大部分,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定义为首尾城市。

69.首位度: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城市人口的比值。

首位度:S=P1/P2 四城市指数:S=P1/(P2+P3+P4) 十一城市指数:S=2P1/(P2+P3+„„+P11)

70.城市金字塔:城市数量随着规模等级而变动,规模等级越高城市数量越少反之越多。

71.序位规模法则: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考察一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

74.中国城市发展战略几种观点:

小城市重点论:两者相似发展小城镇是中国城镇化的唯一途径。

城乡一体化论或城乡融合论:

大城市重点论:(大城市人口增长速度比城市人口增长快,比总人口增长更快。大城市在聚集效益和规模效益高于中小城市、大城市具有环境规模社会规模建设规模效益等)主张积极发展大城市,反对把小城镇作为中国城镇化的主要或唯一途径。

中等城市论:确立以发展中等城市为中心的城乡网络结构。

大中小合理结构论:完善城市规模结构,形成合理的城市体系。

第八章:

75.空间相互作用:为保障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行,城市和区域之间不断的物质能量人员信息的交换。互相作用需要借助各种媒介,交通通信设施是主要手段。

76.城市间的联系可表现为:货物和人口的移动,财政和金融上的往来,信息的流动。 通勤人员的流动方向,报纸发行范围,电话呼唤方向,公司、银行负责人的办公地点。

79.赖利:零售引力规律:一个城市对周围地区的吸引力与其规模成正比,与离它的距离成反比。

82.空间扩散的类型:传染扩散,等级扩散,重新区位扩散。

84.六边形网络和城镇等级体系的形成

基于长时期农业市场服务中心的演化,一个地区会形成一套中心地等级体系,同一等级的中心地有同样大小的服务范围,也称市场区或附属区,市场区的范围是六边形。

K=3、4、7

90.廖什景观建立在假设的均值平原上,具有资源分布平衡,交通成本均一,人口及相应的消费需求呈有规则的连续分布特征。 他从最低级货物的门槛需求开始,向上建立中心地体系,通过改变六边形的方向和大小,得到不同规模的市场区。

91.廖什经济景观:在网络重叠不同大小的六边形时,使它们至少有一个共同的中心,该点由于能够供应地方所有需求形成最高级中心地,而后把各六边形网络绕大城市旋转,从中心城市放射出6个60°的扇面,每一个扇面由两个30°扇面组成,一个是城市密集的扇面另一个是城市稀少扇面。总共有十二个扇面。

优点:满足中心地体系需求所需的运输量,缩短交通路线的长度。在当地实现最大购买量。

92.克里斯塔勒与廖什学说的比较

假设条件:理想平原,但是后者假设因素更多。都得出市场区的最佳形式是六边形,廖通过推理演绎的方法得出。

出发点: 最高级货物的最大销售距离;最低级货物的最小必须销售。

原则:利润最大化;超额利润最低化。

构建顺序:由上至下;由下至上。

各级中心地数量不同

严格程度:体系非常严格;灵活性大。

解释对象:第三产业;第二产业。

96.均衡增长与不均衡增长:

纳克斯均衡增长:落后国家地区容易产生供给和需求方面导致的恶性循环。储蓄不足,资金不足。主张落后国家地区维持各部门均衡发展,可以避免供给方面的困难。多部门平衡投资可以使各部门互为顾客,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提高收入提高购买力扩大国内需求,诱发投资,扩大生产。认为平衡增长是提高增长速度的工具。

赫希曼不均衡增长: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开发策略的制定与资本同等重要。要在各部门之间保持某种比例的不均衡增长。集中有限资金投入重点地区和主导部门,通过横向水平关联效应吸引相通产业的发展和集中,通过向前关联效应利用主导部门的产品发展再加工的企业,通过后向关联效应诱发原材料生产,扩大经济效应。必须认真选择重点地区和主导产业。

97.生长极理论(据点发展-点轴发展。是重点建设中心城镇的理论依据):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理空间上,而是以不同的强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按各种传播途径,对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不同影响,这些点就是具有成长以及空间聚集意义的生长极。

98.发动型工业:能带动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工业部门。

99.核心-边缘模式:

核心区与边缘区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空间系统。一个空间系统发展的动力是核心区生产大量革新。此模式包括四个基本的空间作用过程,联系空间系统中的核心区和边缘区:革新的扩散决策移民和投资,从核心与边缘间的控制依赖关系不平等,这种不对称在空间系统的组织中产生了一系列不均衡。

100.网络城市论:以当前相互独立位功能存在潜在互补的两个或者更多城市在快速和通信设施支撑下,争取合作并与增加就业机会经济,网络城市应运而生。它利用城市规模在单中心形态下形成产生的不经济,它们独有的多中心结构和弹性功能形成垄断优势。

101.城市空间分布是动态的,其发展演变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有明显阶段性:

离散阶段:对应于自给自足式,以农业为主体的阶段小城镇发展为主没有核心结构,构不成等级系统。

极化阶段:对应于工业化兴起迅速成长并成为主导产业的阶段,中心城市强化。

扩散阶段:对应于工业结构高度化阶段,中心城市的轴向扩散带动中小城市发展。点轴系统

形成。

成熟阶段:对应于信息化与产业高技术化发展阶段,区域生产力向均衡化发展,空间结构网络化,形成点轴网络系统。呈现高度发达的城市化区域。

102.城市经济区:以大中城市为核心,与其紧密相连的广大地区共同组成的经济上紧密联系、生产上互相协作、社会地域分工过程中形成的城市地域综合体。

103.城镇体系:也称城市体系或城市系统,指的是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者国家中,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不同只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互相依存的城镇组成的集合。以一个区域内的城镇群体为研究对象。

第十章

104.城市土地是城市区域内的陆地,水面以及他们上下一定空间所构成的自然综合体。 105.城市土地的特征:

A自然特征:位置固定性(空间位置不能移动决定了人们只能就地利用土地)

面积有限性(土地利用只是改变了土地形态面积不变)

质量差异性(组成土地的要素不同形成各具特色的土地,此为土地级差生产力的基础)

功能永久性(合理利用土地质量就可以维持或提高)

B经济特征:土地资源稀缺性

区位的效益性(土地区位是其价格的决定性因素)

边际效益递减性(开发越高投资收益越高但到一定程度后经济利益也会受损)

土地利用方式变更的困难性

市场交易的低效性

C法律特征:城市土地是经济物品,是伴随城市土地的一种法律权利。

第十一章

107.城市地域结构:城市各功能区的地理位置及其分布特征和组合关系。是城市功能组织在空间上的投影。

108.城市形态:由结构(要素的空间布置)、形状(城市外部的空间轮廓)和相互关系(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所组成的一个空间系统。

109.均质性:城市地域在职能分化中表现出的一种保持等质排斥异质的特性。是动态相对的。 110.熵:信息论中度量随机事件在某项实验中不肯定程度的概念。越大越混乱。

111.均质地域:在均质性能作用下城市地域中表现的与周围毗邻地域存在着明显职能差别的联系地段。

114.CBD的界定:

伯吉斯1923:城市的中心是商业会聚之处,主要以零售业和服务业为主。

普劳德冨特,奥尔森:城市街区中的零售业贸易额、商店租金及临街商店的长度指标来确定CBD。

墨菲和万斯认为地价峰值区PLVI是CBD最明显的特征。界定指标:中心商务高度指数CBHI。中心商务强度指数CBII。

戴维斯1959:硬核。CBHI>4 ,CBII>80%的地区为硬核。也就是真正具有市里的CBD,其余称为核缘。

118.宏观区位:新产业空间总体具有较强的沿海指向性。呈现从沿海起步向内陆滚动式推进的发展特征。

中观 :具有较强的区域首位城市指向性。

微观 :一般都位于城市建成区边缘、城市市政设施延伸可及、生态环境较好的地段。距市中心较远。

119.城中村的概念:位于城乡边缘地带,一方面具有城市的某些特征,享有城市的某些基础设施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还保持乡村的某些景观,小农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农村社区。

第十二章

120.城市内部的商业布局:1多层次商业中心2带状商业网点3专业化商业区

122.地理学所研究的社会空间通常包括邻里社区社会区三个层次,以社会区为主。 邻里:是城市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相同社会特征的人群的汇集。

社区:占据一定地域,彼此相互作用,不同社会特征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社会区:占据一定地域,具有大致相同生活标准,相通生活方式以及相通社会地位的同质人口的汇集。

124.居民构想图:感应空间包括三个层次:结构性的、评估性的、个人感情的。城市空间结构的感应,最基础的是居民构想图。林奇曾调查过波士顿新泽西洛杉矶,画出略图。简化了所感应环境的空间结构。林奇认为居民构想图主要由五项要素构成:

A路径:人能够移动同行的道路,包括市内交往和交通的渠道。

B界限或边沿:区与区之间的分割线,包括线性的自然或人为的各种边线。

C区或区域:城内有特殊文化或经济属性的区域。

D枢纽或节点:为交通交汇或群众喜欢聚集的地点。

E标志:人们用以识别方向和区位的参考物。

第十三章

125.城市的主要问题:

A环境问题: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垃圾污染

B城市交通问题:交通堵塞、交通事故、公共交通问题、停车问题、交通污染问题。 C城市住宅问题:

国外城市住宅问题:住宅质量低劣,高比例空房率,灰区大量存在,贫民窟与棚户区,住房费用的飞涨。

中国住宅问题:房价偏高,房地产项目结构不够合理。低收入人群无法改善住房。缺乏以财政为主的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无法大量建房,造成恶性循环,居住条件难以改善。 D城市社会问题:就业问题,贫困问题,老年人问题,种族与社会争端,内城问题。

E城市安全问题:安全防灾问题,防卫问题(治安性犯罪问题,恐怖袭击问题),公共卫生问题,化学品事故问题。

126.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通过城市建设与管理谋求城市内人口资源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既为当代城市居民的发展、城市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提供方便,又为后代城市居民的更大发展提供基础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思想。

城市地理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

1. 城市地理学的概念: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

构变化规律,既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又是城市科学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城市这一复杂的动态系统。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 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

4. 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

性。

5. 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

l 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

l 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

l 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

l 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l 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

6. 西方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简史

A.宏观城市空间:城市间构成的空间,集中在城市体系研究上。包括空间的形成—城市化、

城市规模分析、空间格局、职能结构和网络形式。

B.微观城市空间:城市的内部空间,集中在城市土地利用模式。主要内容包括城市用地分异

过程、各功能要素的区位分析和土地利用模式。

第二章

10.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

产业构成:城镇以从事非农人口活动的居民为主

规模:城镇聚居较多人口

景观:城镇比乡村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都高

物质构成:城镇有水电电话广场街道影剧院博物馆等公共设施

职能: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另:生活方式 价值观念 人口素质

11.城市的概念:城市是以非农人口据几位特点的非农产业为特征的在中国表现为有行政建

制的市与镇。

12.城市地域概念:行政地域概念、实体地域概念、功能地域概念。

13.中心地:城市化地区中一个或几个人口最多的设有建制的地方。人口至少15000人。

15.都市区:是外国常用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

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做单位。

16.大都市带:戈特曼提出的由许多市区首尾连成一片,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存在密

切联系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

其特点:a.多核心b.交通走廊c.密集的交互作用,不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d.规模庞大e.国家

的核心区域

世界六大都市带:美国东北部波士华;芝匹兹;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英格兰大都市带;西

北欧大都市带;以上海为中心的城市密集区。

17.都市连绵区:以都市区为基本单位,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边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

用和密切社会经济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地区。

几个大都市带相互连接,形成有许多大的节点或发展极联结成网络的更大的城市地域空间,

称之为世界性大都市带。

第三章

21.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城市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2.自然地理条件: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是人类生存环境,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发展。 世界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分布有在中纬度范围内向低位方向缓慢移动的趋势。 大多数城市的分布要求气温适中、适度的降水。

25.区域经济地理条件:矿产、淡水、水热、动植物资源的丰饶程度及其组合,基础设施的状况,区域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经济发展的历史传统,现状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结构特征。未来的开发潜力等都可以影响区域的城市发展。

29.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三大类:A为满足广大农村物资集散和综合服务需要而形成的中心地城市,如大多数集镇,城镇,县城等。

B为满足区际贸易和交通转运的需要形成的,以交通运输为主要职能的城市,如港口城市,铁路枢纽,公路中心等。

C为满足某种专门需要,在聚集和规模经济的作用下形成的以某种专门职能为主的城市,如工业、风景旅游城市、大学城等。

第四章:

36.乡村-城市间的四种转型

人口结构、经济结构、地域空间、生活方式的转型。

弗里德曼:城市化︱:人口和非农活动在规模不同的城市环境中的地域集中过程、非城市型景观转化为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过程。物化了的实体性的过程。城市化‖:城市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地域的扩展。抽象的、精神上的过程。

37.农业对城市发展的贡献:产品、市场、要素、外汇贡献。剩余粮食生产能力是城市生存的必要前提条件。农业剩余劳动力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第二前提。

38.斯科特 (工业向城市集中) 他称整个生产系统的核心是劳动过程,在不同劳动过程中存在各种连接方式,可能是在独立的生产单位中进行的,也可能是在一家公司内进行的,前者成为竖向分离,后者成为竖向结合。

40.伯格:从宏观上分析了影响人口迁移的经济原因。提出了“推拉”假说。认为人口迁移是其原住地的推力和迁入地的拉力两种力的共同作用结果。

41.哈维提出“三次循环”的概念,资本的第一次循环包括在生产中,在劳动率不变的情况下,经过价值和剩余价值的生产,第二次循环包括固定资本投资和消费资金两方面。 资本的第三次循环指在科研和技术及各种社会消费方面的投资。

52.城市化的类型: 向心型与离心型、外延型与飞地型、景观型和职能型、积极型和消极型、自上而下型和自下而上型城市化。

53. ↓自上而下型城市化指的是国家投资于城市经济部门,随着经济发展产生的劳动力需求而引起的城市化,具体的表现为原有城市发展和新兴工矿业城市产生两方面。

自下而上型城市化指农村地区通过自筹资金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农业生产活动,首先实现农村人口职业转化,进而通过发展小城市(集)镇,实现人口居住地的空间转化。

55.城市化近域推进的主要动力:对外交通设施的延伸、工业扩张、住宅扩散。

56.与在城市化相关的一个概念,绅士化:(格拉斯)肯尼迪:在一个街区中,较高收入的家庭取代较低收入居民的过程,期间,整个街区的本质和文化品味也发生了改变。

第六章:

59.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部分:

基本活动部分:为本城市以外的需要服务的从城市以外为城市创造收入的部分,是城市得以存在发展的经济基础。分为离心型(工业产品报刊向外销售)、向心型基本活动(外地人来

旅游购物就医)。

非基本活动部分:满足内部需求的随基本服务发展而发展。包括满足本市基本部分的生产所派生的需要和满足本市居民正常生活所派生的需要。

60.上题的划分方法:普查法、残差法、区位商法、正常城市法、最小需要法。

61.影响城市基本非基本比率的因素:城市人口规模的增大、专业化程度的不同、城市生产生活体系的完善程度、城市人口的年龄性别收入水平的差别。

62.乘数效应:城市基本部分的每一次的投资,收入和职工的增加,最后在城市所产生的连锁反应的结果总是数倍于原来投资、收入、和职工的增加。是由城市基本活动所引起的。

63.城市职能: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所承担的分工。

64.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确认城市性质要进行城市职能分析。

65.联系在于他们都是反映城市为外部服务的作用,在国家或区域中的分工;确定城市性质一定要先进行城市职能分析。

区别在于城市性质不等于城市职能,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城市职能一般指现状,城市性质一般指规划;城市职能是客观存在,可能合理也可能不合理,城市性质加进了主观意念,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

第七章:

68.(城市首位律):在规模上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了全国城市人口的很大部分,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定义为首尾城市。

69.首位度: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城市人口的比值。

首位度:S=P1/P2 四城市指数:S=P1/(P2+P3+P4) 十一城市指数:S=2P1/(P2+P3+„„+P11)

70.城市金字塔:城市数量随着规模等级而变动,规模等级越高城市数量越少反之越多。

71.序位规模法则: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考察一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

74.中国城市发展战略几种观点:

小城市重点论:两者相似发展小城镇是中国城镇化的唯一途径。

城乡一体化论或城乡融合论:

大城市重点论:(大城市人口增长速度比城市人口增长快,比总人口增长更快。大城市在聚集效益和规模效益高于中小城市、大城市具有环境规模社会规模建设规模效益等)主张积极发展大城市,反对把小城镇作为中国城镇化的主要或唯一途径。

中等城市论:确立以发展中等城市为中心的城乡网络结构。

大中小合理结构论:完善城市规模结构,形成合理的城市体系。

第八章:

75.空间相互作用:为保障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行,城市和区域之间不断的物质能量人员信息的交换。互相作用需要借助各种媒介,交通通信设施是主要手段。

76.城市间的联系可表现为:货物和人口的移动,财政和金融上的往来,信息的流动。 通勤人员的流动方向,报纸发行范围,电话呼唤方向,公司、银行负责人的办公地点。

79.赖利:零售引力规律:一个城市对周围地区的吸引力与其规模成正比,与离它的距离成反比。

82.空间扩散的类型:传染扩散,等级扩散,重新区位扩散。

84.六边形网络和城镇等级体系的形成

基于长时期农业市场服务中心的演化,一个地区会形成一套中心地等级体系,同一等级的中心地有同样大小的服务范围,也称市场区或附属区,市场区的范围是六边形。

K=3、4、7

90.廖什景观建立在假设的均值平原上,具有资源分布平衡,交通成本均一,人口及相应的消费需求呈有规则的连续分布特征。 他从最低级货物的门槛需求开始,向上建立中心地体系,通过改变六边形的方向和大小,得到不同规模的市场区。

91.廖什经济景观:在网络重叠不同大小的六边形时,使它们至少有一个共同的中心,该点由于能够供应地方所有需求形成最高级中心地,而后把各六边形网络绕大城市旋转,从中心城市放射出6个60°的扇面,每一个扇面由两个30°扇面组成,一个是城市密集的扇面另一个是城市稀少扇面。总共有十二个扇面。

优点:满足中心地体系需求所需的运输量,缩短交通路线的长度。在当地实现最大购买量。

92.克里斯塔勒与廖什学说的比较

假设条件:理想平原,但是后者假设因素更多。都得出市场区的最佳形式是六边形,廖通过推理演绎的方法得出。

出发点: 最高级货物的最大销售距离;最低级货物的最小必须销售。

原则:利润最大化;超额利润最低化。

构建顺序:由上至下;由下至上。

各级中心地数量不同

严格程度:体系非常严格;灵活性大。

解释对象:第三产业;第二产业。

96.均衡增长与不均衡增长:

纳克斯均衡增长:落后国家地区容易产生供给和需求方面导致的恶性循环。储蓄不足,资金不足。主张落后国家地区维持各部门均衡发展,可以避免供给方面的困难。多部门平衡投资可以使各部门互为顾客,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提高收入提高购买力扩大国内需求,诱发投资,扩大生产。认为平衡增长是提高增长速度的工具。

赫希曼不均衡增长: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开发策略的制定与资本同等重要。要在各部门之间保持某种比例的不均衡增长。集中有限资金投入重点地区和主导部门,通过横向水平关联效应吸引相通产业的发展和集中,通过向前关联效应利用主导部门的产品发展再加工的企业,通过后向关联效应诱发原材料生产,扩大经济效应。必须认真选择重点地区和主导产业。

97.生长极理论(据点发展-点轴发展。是重点建设中心城镇的理论依据):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理空间上,而是以不同的强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按各种传播途径,对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不同影响,这些点就是具有成长以及空间聚集意义的生长极。

98.发动型工业:能带动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工业部门。

99.核心-边缘模式:

核心区与边缘区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空间系统。一个空间系统发展的动力是核心区生产大量革新。此模式包括四个基本的空间作用过程,联系空间系统中的核心区和边缘区:革新的扩散决策移民和投资,从核心与边缘间的控制依赖关系不平等,这种不对称在空间系统的组织中产生了一系列不均衡。

100.网络城市论:以当前相互独立位功能存在潜在互补的两个或者更多城市在快速和通信设施支撑下,争取合作并与增加就业机会经济,网络城市应运而生。它利用城市规模在单中心形态下形成产生的不经济,它们独有的多中心结构和弹性功能形成垄断优势。

101.城市空间分布是动态的,其发展演变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有明显阶段性:

离散阶段:对应于自给自足式,以农业为主体的阶段小城镇发展为主没有核心结构,构不成等级系统。

极化阶段:对应于工业化兴起迅速成长并成为主导产业的阶段,中心城市强化。

扩散阶段:对应于工业结构高度化阶段,中心城市的轴向扩散带动中小城市发展。点轴系统

形成。

成熟阶段:对应于信息化与产业高技术化发展阶段,区域生产力向均衡化发展,空间结构网络化,形成点轴网络系统。呈现高度发达的城市化区域。

102.城市经济区:以大中城市为核心,与其紧密相连的广大地区共同组成的经济上紧密联系、生产上互相协作、社会地域分工过程中形成的城市地域综合体。

103.城镇体系:也称城市体系或城市系统,指的是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者国家中,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不同只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互相依存的城镇组成的集合。以一个区域内的城镇群体为研究对象。

第十章

104.城市土地是城市区域内的陆地,水面以及他们上下一定空间所构成的自然综合体。 105.城市土地的特征:

A自然特征:位置固定性(空间位置不能移动决定了人们只能就地利用土地)

面积有限性(土地利用只是改变了土地形态面积不变)

质量差异性(组成土地的要素不同形成各具特色的土地,此为土地级差生产力的基础)

功能永久性(合理利用土地质量就可以维持或提高)

B经济特征:土地资源稀缺性

区位的效益性(土地区位是其价格的决定性因素)

边际效益递减性(开发越高投资收益越高但到一定程度后经济利益也会受损)

土地利用方式变更的困难性

市场交易的低效性

C法律特征:城市土地是经济物品,是伴随城市土地的一种法律权利。

第十一章

107.城市地域结构:城市各功能区的地理位置及其分布特征和组合关系。是城市功能组织在空间上的投影。

108.城市形态:由结构(要素的空间布置)、形状(城市外部的空间轮廓)和相互关系(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所组成的一个空间系统。

109.均质性:城市地域在职能分化中表现出的一种保持等质排斥异质的特性。是动态相对的。 110.熵:信息论中度量随机事件在某项实验中不肯定程度的概念。越大越混乱。

111.均质地域:在均质性能作用下城市地域中表现的与周围毗邻地域存在着明显职能差别的联系地段。

114.CBD的界定:

伯吉斯1923:城市的中心是商业会聚之处,主要以零售业和服务业为主。

普劳德冨特,奥尔森:城市街区中的零售业贸易额、商店租金及临街商店的长度指标来确定CBD。

墨菲和万斯认为地价峰值区PLVI是CBD最明显的特征。界定指标:中心商务高度指数CBHI。中心商务强度指数CBII。

戴维斯1959:硬核。CBHI>4 ,CBII>80%的地区为硬核。也就是真正具有市里的CBD,其余称为核缘。

118.宏观区位:新产业空间总体具有较强的沿海指向性。呈现从沿海起步向内陆滚动式推进的发展特征。

中观 :具有较强的区域首位城市指向性。

微观 :一般都位于城市建成区边缘、城市市政设施延伸可及、生态环境较好的地段。距市中心较远。

119.城中村的概念:位于城乡边缘地带,一方面具有城市的某些特征,享有城市的某些基础设施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还保持乡村的某些景观,小农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农村社区。

第十二章

120.城市内部的商业布局:1多层次商业中心2带状商业网点3专业化商业区

122.地理学所研究的社会空间通常包括邻里社区社会区三个层次,以社会区为主。 邻里:是城市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相同社会特征的人群的汇集。

社区:占据一定地域,彼此相互作用,不同社会特征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社会区:占据一定地域,具有大致相同生活标准,相通生活方式以及相通社会地位的同质人口的汇集。

124.居民构想图:感应空间包括三个层次:结构性的、评估性的、个人感情的。城市空间结构的感应,最基础的是居民构想图。林奇曾调查过波士顿新泽西洛杉矶,画出略图。简化了所感应环境的空间结构。林奇认为居民构想图主要由五项要素构成:

A路径:人能够移动同行的道路,包括市内交往和交通的渠道。

B界限或边沿:区与区之间的分割线,包括线性的自然或人为的各种边线。

C区或区域:城内有特殊文化或经济属性的区域。

D枢纽或节点:为交通交汇或群众喜欢聚集的地点。

E标志:人们用以识别方向和区位的参考物。

第十三章

125.城市的主要问题:

A环境问题: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垃圾污染

B城市交通问题:交通堵塞、交通事故、公共交通问题、停车问题、交通污染问题。 C城市住宅问题:

国外城市住宅问题:住宅质量低劣,高比例空房率,灰区大量存在,贫民窟与棚户区,住房费用的飞涨。

中国住宅问题:房价偏高,房地产项目结构不够合理。低收入人群无法改善住房。缺乏以财政为主的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无法大量建房,造成恶性循环,居住条件难以改善。 D城市社会问题:就业问题,贫困问题,老年人问题,种族与社会争端,内城问题。

E城市安全问题:安全防灾问题,防卫问题(治安性犯罪问题,恐怖袭击问题),公共卫生问题,化学品事故问题。

126.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通过城市建设与管理谋求城市内人口资源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既为当代城市居民的发展、城市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提供方便,又为后代城市居民的更大发展提供基础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思想。


相关内容

  • 陕西测绘地理信息局把地理国情监测
  • 今年我们陕西测绘地理信息局把地理国情监测这件大事向省委省政府领导做了汇报以后,省委书记和省长高度重视,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因此在今年的5月份由省长到北京和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签订了地理国情监测的试点工作协议.试点工作的目标我们确定有这么几个,一个是形成一些可供发布或者可以使用的全省的基本地理省情信 ...

  • 浅谈高三地理后期复习策略
  •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68-01 高三地理后期复习是在前期一轮复习基础上的深入.综合和提高,是在前期量的积累的基础上,进行质的飞跃的一个重要阶段,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复习呢? 一.认真研读国家考试中心发布的<考试说明> ...

  • 高考地理区位问题分析与复习策略
  • 高考地理区位问题分析与复习策略 引自"圭臬高考研究中心"/教育教学 地理纵横 成长导航 区位论主要从自然条件(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和社经济会条件(交通.市场.劳动力.科技.政策等)来探讨地理事物的存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紧密关系.这是人文地理的"核心" ...

  • 高三学法指导
  • 高三地理复习策略 第一轮 复习 (2014年8月---2015年1月)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是夯实基础,培养能力的关键时期,务必掌握好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的思维过程和基本的地理素养,而这些基础的复习应以教材为载体.在紧抓教材.巩固知识的同时,对地理科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同时配以单元训 ...

  • 区域地理经纬网空间定位考点总览
  • 区域地理经纬网空间定位考点总览 (一)粗化阶段--选取重要经纬线: 1. 感知区域的空间跨越范围,在头脑中建立起一个粗略的心理地图. 2. 世界地理: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40°.南北极圈.经线:20°W.160°E.0°.75°E.105°E. 120°E.180°.75°W 在脑 ...

  • 临近高考如何复习人文地理
  • 临近高考如何复习人文地理 山东/刘爱萍 一. 人文地理考试与学习中的基本问题 人文地理内容在文科综合测试中的特点是:(1)试题分数比重越来越大:(2)多与自然地理和区域地理综合在一起考查,关注区域人文特征和区域发展,强调理论联系生产生活实际问题:(3)人文地理内容变化大,试题多比较新颖,选材为最新的 ...

  • 好的高中地理学习方法
  • 一.文理交融,学法兼用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包括宇宙.大气.海洋.陆地等,主要属于理科内容.特别是其中的地球运动及时间计算.太阳高度角.各种日照图以及气候.洋流.各种等值线图等内容,具有鲜明的理科特点,需要较多的逻辑思维.学习时,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对 ...

  • 第一单元第二课[城市聚落]教学设计(2012版)
  • 第一单元第二课<城市聚落>教学设计(2012版) 平湖市东湖中学 主笔 刘莉 参与:刘华忠.朱明华.金凤.韩秋雅 2012.9.14 一.[课标解读]: 课标: 1-2-2 以及居民生活内容的异同:找出影响聚落特征的自然和人文因素. 解读: 选择的区域:乡村与城市 学习内容:说出聚落的含 ...

  • 高考地理 通过风向符号图.指向标.风玫瑰图来判读风向
  • 本篇日志主题:2014年高考地理做题技巧--通过等压线分布图来判读风向,希望对你备战2014年高考有所帮助.如果你喜欢"高考直通车认证空间"(QQ 号80796072),就请关注我们并加入"特别关心"吧,你就可以持续收到我们发布的精彩实用的2014年高考备考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