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雾袅袅的圈子

  2009年元旦下午,像往常一样,王承驾车来到上海近郊的余山风景区,宝马车在山路上盘旋几圈后,停在香樟掩映的一栋别墅前,负责停车的Boy把车开走后,王承走进大堂,刚要踏上通往二楼的台阶,突然飘来一股熟悉的味道――别墅的某个房间里,一定燃着一支又粗又胖的Tatuaje。王承差不多每周都要抽一支,他对这种雪茄的味道再熟悉不过,甚至能分辨出这支Tatuaje是用多米尼加旱季烟草制成。   身为上海王氏集团(Wang’s)掌门人的王承是一位雪茄酷客,与大多数富豪不同,除了雪茄,王承没有其他嗜好。刚开始吸雪茄的时候,王承是个门外汉,只认价格贵得离谱的古巴货。他自己也承认,吸第一支雪茄完全是为了证实自己的身价、提高自己的地位。直到四年前加入“雪茄赏”,才明白原来雪茄并不只是一种高档烟草,更是一种享受、一种艺术。此后,除非出国和召开董事会,每月一号下午,他必定准时出现在“雪茄赏”会所的VIP包房。   在上海林林总总的私人圈子中,“雪茄赏”也许是姿态最低、范围最小的一个――低到人们茫然不知其所在,小到圈内只有不足100人。和其他刻意在上海滩扬名立万的圈子诸如“雍福会”、“鸿艺会”以及“CEO丽池”不同,“雪茄赏”自成立之初始终恪守“低调奢华”的宗旨,会员不能擅自透露会所信息。更不得炫耀圈子的奢华,再精明的媒体和记者也无法一窥全豹。久而久之,“雪茄赏”几乎成为上海滩一个神秘传说。      亚瑟・卡利斯的发现      事实上,“雪茄赏”(Taste Cigars)的发起者是一位客居上海的欧洲人亚瑟・卡利斯(Arhur Carlisle),圈内习惯称他老亚瑟(Old Arthur)。亚瑟出生在苏格兰古都爱丁堡(Edinbugh),在瑞士读完大学后开始周游列国,是欧洲颇有名气的旅行家和旅游作家,用英法双语写作,每年都有探险旅行方面的作品问世。   亚瑟一生有两大转折,一是上世纪80年代,因为不可救药地迷恋古巴雪茄,在哈瓦那一住就是七年,专门向英国出口血统正宗的极品雪茄。由于美国一直对古巴实行经济封锁,近在咫尺的两个国家没有任何形式的经济贸易。美国人只能通过第三国购买古巴雪茄,亚瑟公司的主要业务其实是让古巴雪茄绕道欧洲再返销美国。二是2001年夏季亚瑟造访上海,不可救药地喜欢上这里,回国后时常梦回上海滩,一番思量后,亚瑟将其旗下大部分资产――遍布欧洲数国的户外用品连锁店、英国本土的雅典娜出版社(Athena Press)、肯尼亚的“泛非旅行社”以及瑞士小城英格堡(Engelberg)的一家滑雪学校,全部转手他人,然后携家带口定居上海。当然,作为一名成功的富商,亚瑟不可能踏踏实实做一名退休老头儿,他早就瞄准了上海刚刚兴起的雪茄阶层――这也是他保留下古巴那家雪茄出口公司的唯一理由。   2002年春天,亚瑟出资近亿元人民币在上海静安区西康路254弄的“西康公寓”购下整层楼房,作为“雪茄赏”会所。起初,亚瑟看中的是这里优越的地理位置――公寓距离静安寺和恒隆广场都很便捷,很多世界500强公司的驻沪高管就住在附近几家高档外销公寓。但是,圈子发起之初,只有六人加入,一位是亚瑟的老友、也是引介他来到上海的查理・哈珀,查理是全球最大工程发包商柏克德(Bechtel)大中华地区总裁。另外几人分别是英国驻沪总领事馆的经济参赞、俄罗斯驻沪总领事和两名台湾富商,只有一位上海人――时任王氏集团董事长的王承父亲。   2002年,作为中国乃至世界快速崛起的国际大都市,上海已经形成一个规模庞大的富豪阶层,经济学家称之为“新兴资产阶级”,以区别新中国成立前上海的民族资产阶级。这个阶层不仅财力雄厚,消费力强劲,而且积极参与各种时尚活动,说他们“人在上海、心在巴黎”也好,说他们“与世界同步”也罢,总之这是一个最能拉近上海与世界距离的一支力量。同时,这也成为立志在上海弘扬“雪茄主义”的亚瑟迷惑的原因――既然上海富豪能在国际商界呼风唤雨,为什么没有人舍得花费五万元人民币的年费加入他的“雪茄赏”做一个雪茄客呢?   “雪茄赏”痛不欲生的运行了半年之后,亚瑟才恍然大悟:并不是上海新兴资产阶级中间没有雪茄客,也不是他们舍不得这笔年费。与亚瑟预料的恰恰相反,上海是聚集中国高级雪茄客最多的城市,他们宁可飞到泰国加入台湾“寒舍”集团蔡辰洋的雪茄圈子,也不愿意把钱花在上海。原因何在?亚瑟在熟悉了中国经济发展史后才明白,在大部分人并不富裕的时期,富豪们不想太过张扬,更不想被戴上“奢侈”、“颓废”、“花天酒地”一顶接一顶的大帽子,成为众矢之的,引来舆论的声讨。   于是,亚瑟开始重新规划他的“雪茄赏”。先是把会所搬迁到偏僻的余山,避开都市的喧嚣和众人的目光,那里环境优雅,流泉淙淙,是上海唯一的国家级自然山林风景区,山上有远东第一大教堂,山下有余山绿茶林,适合在商海里鏖战的董事长、CEO们怡神养性。随后,亚瑟把“雪茄赏”的年费提高到一万八千美元,同时给圈子定调为“低调奢华”。说是“低调”,亚瑟还是按照欧美高档雪茄圈子布置会所――这里的每套烟具都超过2万美元,从雪茄剪、打火机、保温盒到穿刺器、烟灰缸,无一不是国际一流品牌。就连雪茄后的饮品,也是极品的拉特・马驰亚特(Latte Macchiato)咖啡、泰亭哲伯爵(Taittinger)白中白大香槟、法国波尔多圣艾米丽永飞卓(France-Bordeaux-St.Emilion Figeacus)一级红酒。为了照顾圈子成员的个人癖好,亚瑟还推出私人化服务(Personal Service)――他永远不会让两个商界的竞争对手同时出现在会所,或者身处同一烟室。   当然,亚瑟的王牌是他设在古巴的那家雪茄出口公司,从“雪茄赏”成立的那天起,亚瑟夫人就在古巴亲自督阵,除将古巴三大著名雪茄品牌“瓦尔塔・阿瓦霍”(Vuelta Abajo)、“罗密欧与朱丽叶之吻”(Romeo&Julia’s Kiss)和“帕塔加斯”(Partagas)引入上海外,还将多米尼加、尼加拉瓜和伯利兹这三个雪茄大国的精品全部采购齐全。到2003年底,“雪茄赏”已经成为全国乃至东南亚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雪茄会所――单支雪茄最贵700美元,最低50美元;盒装最贵2000美元,最便宜的也要400美元一盒。2004年“雪茄赏”在年费之外盈利130万美元,即使遭受金融危机的2008年,盈利仍然达到270万美元。      帮派      和上海滩其他圈子一样,“雪茄赏”也分帮派――保守派和时尚派,另外还有一个“老大帮”。   保守派由一些传统行业的富商组成,大部分是上海地产、餐厅、建筑界的名宿。他们极少参加圈子聚会,每周末喜欢占据一

个大厅聊聊家常,怀念一下逝去的时光。谈谈改革开放初期的创业……然后就是闷头吸烟。保守派人数不多,大约只有15至21人,其中包括亚瑟的老友查理・哈珀和几位老成持重的驻沪领事。他们明显区别于其他圈子、其他人的标志就是从来不用什么Zippo、Dupont打火机点烟,而是使用亚瑟从英国带来的长支无硫火柴。   时尚派主要由各路CEO和“海归”投资商组成,他们之间基本使用英语交流,间或也能听到法语和德语。时尚派的主要特点是人数众多,里面不乏只用烟斗烧雪茄丝的另类,更不乏只吸用食用白绢包裹的枫赛卡(Fonseca)雪茄的女士。在“雪茄赏”的聚会上,看到这些人到中年的名媛,衣香鬓影的夹杂在男人帮里,翘起兰花指,一边谈笑风生,一边神态优雅的喷云吐雾,绝对令人惊艳。不过,这种场面实属罕见,因为大部分时间名媛们都留在“雪茄赏”后楼专为女性辟出的“柔厅”(Soft Hall),“柔厅”后面有一条上山的石板路,可以直接通往山顶的缆车站。这是至今无人破解的秘密,为什么男士必须开车上山再开车离去,而女士可以沿小路步行到山顶乘坐缆车下山呢?   “老大帮”则是一个谑称,指的是“雪茄赏”创始之初就加入会所的前辈们,这几位“老大”在圈子拥有至高无上的尊崇和权利,比如他们可以享受每人一间的VIP室,可以提前品鉴新烟,可以在亚瑟的地窖里拥有自己的保湿箱,也可以直闯亚瑟的办公室与他坐而论道――当然,如果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最好还是别去,万一撞见亚瑟正蹲在保险柜前点钞怎么办?   有意思的是,圈儿里个人地位的高低与他们的财富和社会地位无关,而是按照入会时间论资排辈,即使是上海首富或者社会名流,也别指望圈子里其他人多看一眼,更别奢望会有人过来索要签名――这里都是有钱人,人人都是腕儿、人人都有范儿,彼此之间远远点头致意已经相当客气了,如果不是为了雪茄这个共同目标走到一起,这些人或许一生一世不愿见面。      酷客      事实上,圈子里很少会有人聚在一起聊一些关于雪茄档次高低、产地、口感、价格等话题。因为这样的话题对于这个圈子里的人来讲有些菜鸟级,对于喜欢谈论这些话题以及时常炫耀自己拥有什么牌子雪茄的人,不能引起其他人的任何兴趣,只能表示他们距离雪茄“酷客”还很遥远,只能勉强算作“嫩客”。   真正的“酷客”不谈这些,他们喜欢研究雪茄的历史和掌故,以及萦绕在雪茄身上的神秘光辉,这样的话题越深奥、越独家越受欢迎。如果某个圈内人士擅长此道,不管是不是圈子里的老大,不管他的财富多寡,只要此人的雪茄知识够深远、讲起来够漫长,他就是公认的“雪茄绅士”(cigarGentleman)。当然,圈子里还有很多讲究,比如关于雪茄的英文称呼,凡是跟随大众叫做Cigar或者跟随小众叫做Cigarer的,都会被视为土鳖一圈子里雪茄的纯正叫法应该是Sid’ar,中文发音西达尔。这是中美洲雪茄产地一个古老的玛雅词汇,意思是“吸烟”。   这一说法来自亚瑟,在一次“雪茄之夜”上他向圈子炫耀这个词的时候,很多人不相信。为了证实自己的权威性,2007年夏天,亚瑟出资30万美元,组织圈内30多位同仁远赴中美洲加勒比雪茄产区,经过两个星期的艰苦跋涉,终于在墨西哥和伯利兹(Belize)两国交界处的热带雨林深处找到一座古代玛雅金字塔,塔下地洞的墙壁上镌刻着由动物、花朵和水果构成的玛雅文字,上面清楚记载公元前625年玛雅人就已经种植并吸食雪茄。      少不了的独行侠      在亚瑟眼中,这个圈子最繁盛的时期是2006年和2007年。那两年正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阶段。不仅世界500强企业竞相落户上海,上海本土富商也日渐增多,“雪茄赏”会员在2007年10月达到103人――超过“雪茄赏”肇建之初规定的100人名额限制。关于这三个名额,向来恪守规章的亚瑟苦笑着解释:“他们会开出一张3万美元的支票微笑着放在你面前,这种做法任谁都无法拒绝。我毕竟是一名商人,而他们也不是心血来潮。”不用亚瑟解释,圈内人都知道这三位其实都是证券公司或者基金公司老总,那两年正是中国股市牛气冲天的宏大年代,对证券界高层而言,3万美金不过盘中一个红点而已。   进入2009年,金融危机还在蔓延,“雪茄赏”的会员也日渐流失,能在这场浩劫中毫发无损的富豪毕竟不多。但对王承而言,“雪茄赏”不单纯是个休闲圈子,还是他寄托思念的地方。像王承这样的人也堪称圈内的独行侠,他不属于任何一派,他始终坚守中庸之道。   事实上,把王承领入雪茄圈的不是别人,恰好是他父亲。时至今日。王承依然清楚记得在一次董事会上,他主持的一桩海外投资被否定后,气愤之余拂袖而去。他父亲把他叫到办公室,递给他一支雪茄,并亲自帮他点燃,对他说:“吸一口,雪茄能帮你变得冷静和睿智。”这句话让王承格外震惊,那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对雪茄感兴趣,从此以后深陷其中乐此不疲。2005年父亲去世,王承全面接手家族生意,他一直感激父亲传授给他“变得冷静和睿智”的方式。在王承心中,即使圈子只剩下一个人,也只能是他。

  2009年元旦下午,像往常一样,王承驾车来到上海近郊的余山风景区,宝马车在山路上盘旋几圈后,停在香樟掩映的一栋别墅前,负责停车的Boy把车开走后,王承走进大堂,刚要踏上通往二楼的台阶,突然飘来一股熟悉的味道――别墅的某个房间里,一定燃着一支又粗又胖的Tatuaje。王承差不多每周都要抽一支,他对这种雪茄的味道再熟悉不过,甚至能分辨出这支Tatuaje是用多米尼加旱季烟草制成。   身为上海王氏集团(Wang’s)掌门人的王承是一位雪茄酷客,与大多数富豪不同,除了雪茄,王承没有其他嗜好。刚开始吸雪茄的时候,王承是个门外汉,只认价格贵得离谱的古巴货。他自己也承认,吸第一支雪茄完全是为了证实自己的身价、提高自己的地位。直到四年前加入“雪茄赏”,才明白原来雪茄并不只是一种高档烟草,更是一种享受、一种艺术。此后,除非出国和召开董事会,每月一号下午,他必定准时出现在“雪茄赏”会所的VIP包房。   在上海林林总总的私人圈子中,“雪茄赏”也许是姿态最低、范围最小的一个――低到人们茫然不知其所在,小到圈内只有不足100人。和其他刻意在上海滩扬名立万的圈子诸如“雍福会”、“鸿艺会”以及“CEO丽池”不同,“雪茄赏”自成立之初始终恪守“低调奢华”的宗旨,会员不能擅自透露会所信息。更不得炫耀圈子的奢华,再精明的媒体和记者也无法一窥全豹。久而久之,“雪茄赏”几乎成为上海滩一个神秘传说。      亚瑟・卡利斯的发现      事实上,“雪茄赏”(Taste Cigars)的发起者是一位客居上海的欧洲人亚瑟・卡利斯(Arhur Carlisle),圈内习惯称他老亚瑟(Old Arthur)。亚瑟出生在苏格兰古都爱丁堡(Edinbugh),在瑞士读完大学后开始周游列国,是欧洲颇有名气的旅行家和旅游作家,用英法双语写作,每年都有探险旅行方面的作品问世。   亚瑟一生有两大转折,一是上世纪80年代,因为不可救药地迷恋古巴雪茄,在哈瓦那一住就是七年,专门向英国出口血统正宗的极品雪茄。由于美国一直对古巴实行经济封锁,近在咫尺的两个国家没有任何形式的经济贸易。美国人只能通过第三国购买古巴雪茄,亚瑟公司的主要业务其实是让古巴雪茄绕道欧洲再返销美国。二是2001年夏季亚瑟造访上海,不可救药地喜欢上这里,回国后时常梦回上海滩,一番思量后,亚瑟将其旗下大部分资产――遍布欧洲数国的户外用品连锁店、英国本土的雅典娜出版社(Athena Press)、肯尼亚的“泛非旅行社”以及瑞士小城英格堡(Engelberg)的一家滑雪学校,全部转手他人,然后携家带口定居上海。当然,作为一名成功的富商,亚瑟不可能踏踏实实做一名退休老头儿,他早就瞄准了上海刚刚兴起的雪茄阶层――这也是他保留下古巴那家雪茄出口公司的唯一理由。   2002年春天,亚瑟出资近亿元人民币在上海静安区西康路254弄的“西康公寓”购下整层楼房,作为“雪茄赏”会所。起初,亚瑟看中的是这里优越的地理位置――公寓距离静安寺和恒隆广场都很便捷,很多世界500强公司的驻沪高管就住在附近几家高档外销公寓。但是,圈子发起之初,只有六人加入,一位是亚瑟的老友、也是引介他来到上海的查理・哈珀,查理是全球最大工程发包商柏克德(Bechtel)大中华地区总裁。另外几人分别是英国驻沪总领事馆的经济参赞、俄罗斯驻沪总领事和两名台湾富商,只有一位上海人――时任王氏集团董事长的王承父亲。   2002年,作为中国乃至世界快速崛起的国际大都市,上海已经形成一个规模庞大的富豪阶层,经济学家称之为“新兴资产阶级”,以区别新中国成立前上海的民族资产阶级。这个阶层不仅财力雄厚,消费力强劲,而且积极参与各种时尚活动,说他们“人在上海、心在巴黎”也好,说他们“与世界同步”也罢,总之这是一个最能拉近上海与世界距离的一支力量。同时,这也成为立志在上海弘扬“雪茄主义”的亚瑟迷惑的原因――既然上海富豪能在国际商界呼风唤雨,为什么没有人舍得花费五万元人民币的年费加入他的“雪茄赏”做一个雪茄客呢?   “雪茄赏”痛不欲生的运行了半年之后,亚瑟才恍然大悟:并不是上海新兴资产阶级中间没有雪茄客,也不是他们舍不得这笔年费。与亚瑟预料的恰恰相反,上海是聚集中国高级雪茄客最多的城市,他们宁可飞到泰国加入台湾“寒舍”集团蔡辰洋的雪茄圈子,也不愿意把钱花在上海。原因何在?亚瑟在熟悉了中国经济发展史后才明白,在大部分人并不富裕的时期,富豪们不想太过张扬,更不想被戴上“奢侈”、“颓废”、“花天酒地”一顶接一顶的大帽子,成为众矢之的,引来舆论的声讨。   于是,亚瑟开始重新规划他的“雪茄赏”。先是把会所搬迁到偏僻的余山,避开都市的喧嚣和众人的目光,那里环境优雅,流泉淙淙,是上海唯一的国家级自然山林风景区,山上有远东第一大教堂,山下有余山绿茶林,适合在商海里鏖战的董事长、CEO们怡神养性。随后,亚瑟把“雪茄赏”的年费提高到一万八千美元,同时给圈子定调为“低调奢华”。说是“低调”,亚瑟还是按照欧美高档雪茄圈子布置会所――这里的每套烟具都超过2万美元,从雪茄剪、打火机、保温盒到穿刺器、烟灰缸,无一不是国际一流品牌。就连雪茄后的饮品,也是极品的拉特・马驰亚特(Latte Macchiato)咖啡、泰亭哲伯爵(Taittinger)白中白大香槟、法国波尔多圣艾米丽永飞卓(France-Bordeaux-St.Emilion Figeacus)一级红酒。为了照顾圈子成员的个人癖好,亚瑟还推出私人化服务(Personal Service)――他永远不会让两个商界的竞争对手同时出现在会所,或者身处同一烟室。   当然,亚瑟的王牌是他设在古巴的那家雪茄出口公司,从“雪茄赏”成立的那天起,亚瑟夫人就在古巴亲自督阵,除将古巴三大著名雪茄品牌“瓦尔塔・阿瓦霍”(Vuelta Abajo)、“罗密欧与朱丽叶之吻”(Romeo&Julia’s Kiss)和“帕塔加斯”(Partagas)引入上海外,还将多米尼加、尼加拉瓜和伯利兹这三个雪茄大国的精品全部采购齐全。到2003年底,“雪茄赏”已经成为全国乃至东南亚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雪茄会所――单支雪茄最贵700美元,最低50美元;盒装最贵2000美元,最便宜的也要400美元一盒。2004年“雪茄赏”在年费之外盈利130万美元,即使遭受金融危机的2008年,盈利仍然达到270万美元。      帮派      和上海滩其他圈子一样,“雪茄赏”也分帮派――保守派和时尚派,另外还有一个“老大帮”。   保守派由一些传统行业的富商组成,大部分是上海地产、餐厅、建筑界的名宿。他们极少参加圈子聚会,每周末喜欢占据一

个大厅聊聊家常,怀念一下逝去的时光。谈谈改革开放初期的创业……然后就是闷头吸烟。保守派人数不多,大约只有15至21人,其中包括亚瑟的老友查理・哈珀和几位老成持重的驻沪领事。他们明显区别于其他圈子、其他人的标志就是从来不用什么Zippo、Dupont打火机点烟,而是使用亚瑟从英国带来的长支无硫火柴。   时尚派主要由各路CEO和“海归”投资商组成,他们之间基本使用英语交流,间或也能听到法语和德语。时尚派的主要特点是人数众多,里面不乏只用烟斗烧雪茄丝的另类,更不乏只吸用食用白绢包裹的枫赛卡(Fonseca)雪茄的女士。在“雪茄赏”的聚会上,看到这些人到中年的名媛,衣香鬓影的夹杂在男人帮里,翘起兰花指,一边谈笑风生,一边神态优雅的喷云吐雾,绝对令人惊艳。不过,这种场面实属罕见,因为大部分时间名媛们都留在“雪茄赏”后楼专为女性辟出的“柔厅”(Soft Hall),“柔厅”后面有一条上山的石板路,可以直接通往山顶的缆车站。这是至今无人破解的秘密,为什么男士必须开车上山再开车离去,而女士可以沿小路步行到山顶乘坐缆车下山呢?   “老大帮”则是一个谑称,指的是“雪茄赏”创始之初就加入会所的前辈们,这几位“老大”在圈子拥有至高无上的尊崇和权利,比如他们可以享受每人一间的VIP室,可以提前品鉴新烟,可以在亚瑟的地窖里拥有自己的保湿箱,也可以直闯亚瑟的办公室与他坐而论道――当然,如果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最好还是别去,万一撞见亚瑟正蹲在保险柜前点钞怎么办?   有意思的是,圈儿里个人地位的高低与他们的财富和社会地位无关,而是按照入会时间论资排辈,即使是上海首富或者社会名流,也别指望圈子里其他人多看一眼,更别奢望会有人过来索要签名――这里都是有钱人,人人都是腕儿、人人都有范儿,彼此之间远远点头致意已经相当客气了,如果不是为了雪茄这个共同目标走到一起,这些人或许一生一世不愿见面。      酷客      事实上,圈子里很少会有人聚在一起聊一些关于雪茄档次高低、产地、口感、价格等话题。因为这样的话题对于这个圈子里的人来讲有些菜鸟级,对于喜欢谈论这些话题以及时常炫耀自己拥有什么牌子雪茄的人,不能引起其他人的任何兴趣,只能表示他们距离雪茄“酷客”还很遥远,只能勉强算作“嫩客”。   真正的“酷客”不谈这些,他们喜欢研究雪茄的历史和掌故,以及萦绕在雪茄身上的神秘光辉,这样的话题越深奥、越独家越受欢迎。如果某个圈内人士擅长此道,不管是不是圈子里的老大,不管他的财富多寡,只要此人的雪茄知识够深远、讲起来够漫长,他就是公认的“雪茄绅士”(cigarGentleman)。当然,圈子里还有很多讲究,比如关于雪茄的英文称呼,凡是跟随大众叫做Cigar或者跟随小众叫做Cigarer的,都会被视为土鳖一圈子里雪茄的纯正叫法应该是Sid’ar,中文发音西达尔。这是中美洲雪茄产地一个古老的玛雅词汇,意思是“吸烟”。   这一说法来自亚瑟,在一次“雪茄之夜”上他向圈子炫耀这个词的时候,很多人不相信。为了证实自己的权威性,2007年夏天,亚瑟出资30万美元,组织圈内30多位同仁远赴中美洲加勒比雪茄产区,经过两个星期的艰苦跋涉,终于在墨西哥和伯利兹(Belize)两国交界处的热带雨林深处找到一座古代玛雅金字塔,塔下地洞的墙壁上镌刻着由动物、花朵和水果构成的玛雅文字,上面清楚记载公元前625年玛雅人就已经种植并吸食雪茄。      少不了的独行侠      在亚瑟眼中,这个圈子最繁盛的时期是2006年和2007年。那两年正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阶段。不仅世界500强企业竞相落户上海,上海本土富商也日渐增多,“雪茄赏”会员在2007年10月达到103人――超过“雪茄赏”肇建之初规定的100人名额限制。关于这三个名额,向来恪守规章的亚瑟苦笑着解释:“他们会开出一张3万美元的支票微笑着放在你面前,这种做法任谁都无法拒绝。我毕竟是一名商人,而他们也不是心血来潮。”不用亚瑟解释,圈内人都知道这三位其实都是证券公司或者基金公司老总,那两年正是中国股市牛气冲天的宏大年代,对证券界高层而言,3万美金不过盘中一个红点而已。   进入2009年,金融危机还在蔓延,“雪茄赏”的会员也日渐流失,能在这场浩劫中毫发无损的富豪毕竟不多。但对王承而言,“雪茄赏”不单纯是个休闲圈子,还是他寄托思念的地方。像王承这样的人也堪称圈内的独行侠,他不属于任何一派,他始终坚守中庸之道。   事实上,把王承领入雪茄圈的不是别人,恰好是他父亲。时至今日。王承依然清楚记得在一次董事会上,他主持的一桩海外投资被否定后,气愤之余拂袖而去。他父亲把他叫到办公室,递给他一支雪茄,并亲自帮他点燃,对他说:“吸一口,雪茄能帮你变得冷静和睿智。”这句话让王承格外震惊,那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对雪茄感兴趣,从此以后深陷其中乐此不疲。2005年父亲去世,王承全面接手家族生意,他一直感激父亲传授给他“变得冷静和睿智”的方式。在王承心中,即使圈子只剩下一个人,也只能是他。


相关内容

  • 关爱生命远离烟草
  •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 我是来自高二10班的杨聪辉,很荣幸今天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一起交流.我今天要演讲的题目是<关爱生命 远离烟草>.首先我想问大家的是在座的各位你们或者你们身边的人吸烟吗?我想答案是肯定的吧!(.....交流互动中).那你们真正了解过香烟的危害吗?我想答案依然 ...

  • 清明节寄语20寄语
  • 清明节寄语 1.清明时节扫墓忙,焚香祭祖拜先人,纸钱纷扬诉哀思,默默无语泪两行,故人已逝节哀思,一杯浊酒洒祝福,先人安息天堂上,佑我亲朋皆安康! 2.清酒一杯,盛满了对亲人的思念:菊花一朵,包裹着对逝者的牵挂:泪水千行,寄托着对往昔的回忆:青烟缕缕,飘荡着对祖先的怀念.清明节到了,愿逝者安息. 3. ...

  • 清月共婵娟
  • 来自:[email protected] (花花)  2014-07-08 23:41:51 | 阅读原文 盈一颗清逸的心,漾一抹清新的绿,邀清风与明月,在紫陌红尘中,谱写纯净澄澈的心曲,弹奏美妙动听的天籁,与山水共清欢.---题记 无论何时,邂逅一阙美妙的诗词,总会有一种美不胜收的感觉.从诗词 ...

  • 七年上古诗词鉴赏
  • <观沧海> 1.作者登临碣石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请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述. 答:那苍茫浩瀚的大海上,无边无际,海中山岛突兀耸立.山岛之上树木丰茂,生机盎然.随着阵阵萧瑟的秋风,海面上洪波巨澜,汹涌起伏. 2.自选角度赏析诗句. (1)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 ...

  • 描写春天的雨景.树木.小草.山林好词好句
  • 描写春天的树木.草.雨景.山林的好词好句 雨景: 蒙蒙细雨.霏霏烟雨.细雨如丝.牛毛细雨.如烟如雾 1.毛毛细雨,悄悄无声地飘落着,像是无数蚕娘吐出的银丝.千万条细丝,荡漾在半空中,迷迷漫漫的轻纱,披上了绿油油山野. 2.雨像烟雾一样又轻又小,让天空蒙蒙胧胧的,像童话中的仙境.雨珠顺着小草的茎滚下来 ...

  • 教你如何拍出色香味俱全的美食
  • 教你如何拍出色香味俱全的美食 来自:小白厨艺班 主题站 作者:爱吃的书签 2013-09-02 14:14:06 8968次阅读 亲,有没有发现,你的菜品做的很棒,但是拍出来的照片就显得档次降了很多,其实是你没找对方法哦,有的亲说,是不是买个专业的相机就万事大吉啦?设备固然重要,但是,技巧更是马虎不 ...

  • 构建我们的和谐社会
  • 构建我们的和谐社会 ――从利用秸杆开始 近年来,在一些偏远的农村里,经常可以看到许许多多的烟雾从地上袅袅升起.这些烟雾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一些农民伯伯焚烧秸杆产生的.大量的烟雾严重污染了我们的空气.为了保护我们的环境,一些环保部门严防死守,不让焚烧秸杆,可还是屡禁不止.为了图省事省力,农民们还在偷偷 ...

  • 道教圣地,扶沟八景之一-------雾烟山
  • 雾烟山 雾烟山位于河南省扶沟县韭园镇,雾烟山位于桐丘城西北,又名烟雾山.乌鸦山,为原是我国"五岳"之一"中岳"嵩山山脉余支.道教圣地,相传为老子出鹿邑讲道的第一站,战乱时是民众避难之所,而今则是善男信女烧香求愿之圣地,每年三月庙会时人山人海很是热闹.久羡其名, ...

  • 关于秋天的美文
  • 秋光秋色,总会让人不由自主便陷进忧郁惆怅.情由境生,聊填一词以自娱. 苏幕遮 雁南飞,长空尽,残阳如血,玉颜独憔悴.琴声喑哑人先醉,分分合合,知己能几何? 离人泪,心成灰,白云朵朵,苇花满天飞.班马萧萧不得催,天涯海角,佳人可再得? 秋水长天,极目四顾,百花落尽,黄叶纷飞,一派秋色,万种愁绪.近日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