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届六中全会宣讲稿

迈向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

——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辅导

10月15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第一次由党的中央委员会研究部署文化建设与发展的会议。1986年,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决议》涉及到文化,但不是专门为文化问题而召开的,精神文明建设的范围更广;1996年,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再一次涉及到文化建设的有关问题,但也不是专门为文化问题而召开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我们党的历史上第一次专门讨论文化问题的会议;也是我们党第一次以中央决定的形式就文化改革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做出决定;也是共和国60多年的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和战略任务。所以这次全会和全会通过的《决定》,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标志着我国文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为我们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重要举措,是我国文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其意义不亚于毛泽东1942年5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之后近70年文艺事业的指导性作用。

《决定》从今年的4月份就开始酝酿,从调研到起草、审议通过历时半年时间。4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和政治局会议决定:十七届六中全会重点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问题。同时决定:成立十七届六中全会文件起草组,由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具体负责起草组工作。

期间,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政治局常委带着对文化建设的深刻思考,深入城市社区、企业车间、田间地头、学校课堂,就新形势下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和重要意见。

5月6日至19日,李长春、刘云山、刘延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分别到山西、广东、吉林、辽宁、北京、江苏、陕西等7个省市13个地区进行调研和实地考察,听取了关于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汇报和意见。

5月上旬,起草小组分成8个调研组分赴天津、河北、黑龙江、上海、江苏、安徽、河南、湖南、广东、重庆、云南、陕西等12个省市和军队系统,就文化建设进行深入调研,了解各地文化改革发展实际情况。

9月份,起草小组又到了四川地震灾区考察,亲身感受灾后恢复重建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灾区发生的巨大变化,受到了一次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深刻教育。

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向党中央报送了121份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起草组邀请29个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围绕一系列重大问题组织了27个专题研究,提交了48份成果报告。

6月份的时候起草组拿出了决定的初稿。几易其稿,在六中全会召开期间,又征得123条修改意见。起草组在决定稿中进行了认真吸收和反映,最终才审议通过了《决定》。从《决定》的产生过程来看,虽然只有短短的17454多字,但却是沉甸甸的17454字,凝结了从最高领导人到专家学者、干部群众,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各类工作人员的心血,体现了党中央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

《决定》除引言和结束语外,共9个部分,分为3个板块。

第一、二部分构成第一板块,主要阐述新形势下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奋斗目标、重要方针。

第三——八6个部分构成第二板块,主要部署文化改革发展重点任务。

第九部分是第三板块,阐述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

讲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个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第二个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重要方针; 第三个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举措。

一、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把文化作为重要议题列入党的全会上来布署,这是历史的必然,更是现实发展的需要。我国文化建设既面临许多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抓住机遇我们就能融入世界,在世界民族之林有一席之位,在国际社会上拥有更多的话语权;错过机遇,我们和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将会进一步拉大。《决定》就是基于这样的背景而出台的。“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紧迫性——是适应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必然选择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但是国际文化领域的斗争依然深刻复杂;西方国家 “西化”、 “分化”中国的图谋依然存在;西方在社会经

济、文化发展方面对我们的压力依然存在。基于这种情况,《决定》对我国文化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是这样把握的:

1.从国际形势看:《决定》有一段结论性的判断:概括成“四个更加”。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①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②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③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④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

这“四个更加”具体表现为这样三种情况:

(1)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提升国际话语权的关键

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趋势更加明显,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许多国家都从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出发,把加快文化发展、增强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基本战略。

比如上世纪80年代美国就提出了它的全球化的战略:导弹+经济+文化的战略,其实质也就是“硬实力”加“软实力”的战略。

1995年日本、1998年韩国提出了“文化立国”战略,都把加快文化发展、增强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的基本战略。

这里的“软实力”是在我国古已有之的思想,我们常说的“文可安邦,武可定国”,其中的“文”就是软实力,“武”就是硬实力。

而现在公认的 “软实力”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约色夫·奈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它是同国家军事、经济力量等组成的“硬实力”相对应的概念。我国在十七大第一次提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大命题。文化软实力说到底就是文化竞争力,它集中体现为文化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文化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文化品牌的社会影响力,文化人才的开拓创新能力。是“一国通过吸引和说服别国服从你的目标从而使你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能力”。实质是一种精神力量,这种力量有三个来源:文化,政治价值观,对外政策。现在还有第三种说法即“巧实力”,就是把硬实力和软实力二都巧妙的结合起来,发挥最佳效果。

一个大国要在国际上立足,在国际上有话语权,就必须是“硬实力”和“软实力”相结合的综合实力,这一点是被历史证明了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快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事关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20世纪上半叶的主流是军事竞赛,以军事“威胁”为主,也就是挥舞大棒来显示实力;20世纪下半叶的主流是经济竞争;而21世纪的主流很有可能是文化的竞赛,也就是“软实力”指示。我国文化软实力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与我国的经济地位还很不相称,与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还不相称,

国际文化格局“西强我弱”的状况并没有改变。

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中国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等单位联合发布的2010年《文化软实力研究蓝皮书》指出:我国在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外汇储备以及军事装备等组成的国家硬实力方面,发展得相当快。国内生产总值已跃居世界第二,外汇储备已位居世界第一。然而,中国的软实力与硬实力相比差距很大,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也存在巨大差距。蓝皮书指出,中国的文化产业在世界文化市场中所占比例不足4%,仅为美国的约1/10。

从量上看:文化产业在世界文化市场中所占份额:美国43%、欧盟34%、亚太地区10%(日本10%、韩国5%、中国及其他亚太国家仅占4%);

从质上看:我国文化软实力不足表现为四方面:①文化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东部和中西部发展不平衡、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文化发展不平衡)、②文化管理体制的制约、③文化产业市场发育不成熟,④文化出口能力弱。

现在的国际形势是,一个国家如果硬实力不行,可能一打就败;而如果软实力不行,则可能不打自败;如果都不行,那就要亡国灭种。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谁就有了国际舆论话语权,仅有经济繁荣还不能算真正的强国,既有经济繁荣又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才能成为真正的强国。文化的征服是人心的征服,人心的征服才是真正的征服。

前苏联的解体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原苏联部长会议主席雷日科夫2008年出版了《大国悲剧——苏联解体的前因后果》一书中这样写到:“我们的悲剧就在于我们丢失了 ‘苏维埃价值’,我们没有把过去的一切正面的东西带到新时期来。非但如此,许多对我们格格不入的、不为大多数人民所接受的教义,也被强加给我们这个社会。我们的国家缺少一种起核心作用的思想,有的只是起瓦解作用的、外来的思想和价值。”其实就是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体系、思想意识形态和软实力作用不强的表现。当时的苏联在军事上是可以和美国抗衡的,它在重工业、科技、教育、基础设施各个方面也都比较先进,这一点在建国初期苏联对我们的帮助中我们有切身感受。但所有的这些都没能挽救苏联的解体,就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不堪一击,软实力不堪一击。西方国家早在苏联解体之前就通过卫星插播电台频率、空投传单等多种形式对苏联民众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进行渗透,之后,随着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后又提出“新思维”,使得人们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更加混乱了,在这种情况下就没人去巩固苏联政权、支持苏联共产党去维护,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就这样快速解体。苏联的解体让西方国家看到了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不可思议”的力量,让他们不费一兵一卒就让一

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大国彻底解体。 这就是《孙子兵法》中所说的“不战而屈人之兵”。而这种不可思议的力量就是“软实力”所表现出来的力量。

同时,一个国家的“软实力”还直接影响着一国的话语权。美国及其追随者无休止的在联大提出人权反华议案,每年我们就此耗费大量的人、财及时间来应对这一问题,这就是我们在人权问题上缺少话语权的一真实写照。在气候变化和国际温室气体减排标准:发达国家一味要求发展中国家来减少排,对我们提出苛刻的要求,很少谈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汇率争端和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方案:美国多次施压要求人民币升值,其实就是转嫁危机,几乎都表现为国际话语权之争。这些年,国际社会有“中国威胁论”一说,以至咱们的外交官在各种场合不厌其烦强调中国重在“和平崛起”。“威胁论”其实不足虑,真正该冷静反思和应对的可能是另一种声音——“中国成不了大国!”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其著作中说过这样一句话:今天的中国只能出口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中国没有那种可用来推进自己的实力,从而削弱其它国家的具有国际影响的学说”。 这里的“学说”可以理解为一种知识体系,更是一种软实力,也正如一些学者所说,我们没有话语权归根到底缺乏的是自己的知识体系,总是在借用别人的、尤其是西方的知识体系来认识自己、解释自己。借用他人的话语权来推广自己,这是我国丧失话语权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中国成不了超级大国!”。

从某种程度上说,国际政治日益变成了“话语权政治”, 而提升话语权就必须发展软实力。因此,为了摆脱这种在国际交往中的种困境和被动地位,首先要摆脱这种思想“被殖民”的现状,构建我国知识体系、理论体系、学术体系,发展国家软实力,进而达到提升话语权的目的。为此,六中全会中提出“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 “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建设一批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一批具有专业优势的思想库,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信息化建设。”通过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来建立自己的学术体系、知识体系、理论体系,不断提升我国学术国际话语权,进而提升我国各个方面的话语权。

(2)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

1999年6月美国中情局向美国政府提出了对付中国的《十条诫令》,其中有四条就赤裸裸的讲到了通过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来瓦解我们,重点放在青年一代身上。第一条:“尽量用物质来引诱和败坏他们的青年,鼓励他们藐视、鄙视、进一步公开反对他们原来所受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共产主义教育。一定要毁掉他们强调过的刻苦耐劳精神。”

第二条:“一定要尽一切可能,做好传播工作,包括电影、书籍、电视、无

线电波和新式的宗教传播。只要他们向往我们的衣、食、住、行、娱乐和教育方式,就是成功了一半。”

第三条:“一定要把他们青年的注意力,从以政府为中心的传统引开来。让他们的头脑集中于:体育表演、色情书籍、享乐、游戏、犯罪性电影,以及宗教迷信。”

第九条:“要利用所有资源,甚至举手投足,一言一笑,都足以破坏他们的传统价值。我们要利用一切来毁灭他们的道德人心。摧毁他们自尊自信的钥匙,就是尽量打击他们刻苦耐劳的精神。”

美国人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侵略”的目的是赤裸裸的、公开的,毫不隐瞒,美国前驻意大利大使理查德·加得勒很多年前就发表文章说:“决定美国资本主义命运和前途的是意识形态,而不是武装力量。”

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说:“美国应该确保:如果世界向统一语言方向发展,那么这种语言就应该是英语;如果世界向统一的电信、安全和质量标准发展,那么这些标准就应该是美国的标准;如果世界逐渐被电视、广播和音乐联系在一起,那么节目的编排者就应该是美国的;如果世界正形成共同的价值观,那么这些价值观就应该是符合美国人意愿的价值观。”

美国人有这样发展文化的结果就是:一是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二是把别人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促进文化的繁荣发展,既要占领市场,又要占领头脑。《决定》明确提出在发展文化产业时,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文化产品首先要对社会负责,要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形式和内容为主。

比如说对于中央芭蕾舞团应该说已经转企改制了,但是国家对它的现有投资并没有改变或减少。对于出版社、期刊社、文化产品进出口公司要坚持国有独资或国有多元,实行特许经营和许可证经营,也就是说这些行业不是外资可以随便进入的,也不是民营资本可以控股的。对于出版发行、新闻广播、电台和电视台、非时政类节目制作、电影院线民营企业可以参与,但是必须是国资控股。因为电影院线和电台掌握在谁的手里,谁就有放映权制作权,我们每年都进口一些国外的电视电影,有的能放,有的不能放,有的在什么时段放,广电总局都要审批,也都是涉及到了意识形态的宣传问题,涉及到了国家文化安全的问题,这个认识是坚定不移的。

文化产品的对外贸易也直接关系着国家的文化安全。据核计:全世界每100本图书,85本由发达国家流向不发达国家;全世界每100小时的音像制品,74个小时由发达国家流向不发达国家;美国生产的电影占全球10%,却占用了全

世界一半的观影时间。美国现在出口产业方面,排在第一位的是文化产业,目前控制世界75%的电视节目和 60%以上的广播电视节目的生产和制作。就我国而言,据估算,文化产品的进出口比大约为10∶1,中国书刊版权贸易上的逆差更高达10—15倍。在文艺演出市场,引进演出和输出每场收入比为10∶1;出版市场引进与输出比为6.84∶1;版权贸易引进与输出比为10.3∶1。减少文化贸易逆差,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途径。因为,文化产品它是各自国家核心价值体系的载体。

对文化市场的争夺不仅仅是争夺票房和经济的效益,更主要的是对受众的争夺,确切地说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争夺。国外的一些思想意识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悄悄地改变着我们的思想行为和生活方式。我们国家的80、90、00后就是吃着肯德基,麦当劳,喝的是可口可乐,看着美国大片和卡通动漫。美国的摇滚乐、爵士乐吸引着世界各国的年青人,大量的年青人都向往美国和美国人的生活方式。为了坚守巩固我们的意识形态领域,为了赢得人心,我们必须面向世界,面向现代代,面向未来,在繁荣发展我国文化的同时,让我们的文化走出去宣传我们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让西方民众不仅、仅听到我们的声音,还要展示我国改革开放的崭新形象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以及优秀的传统文化所蕴涵的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让他们把对我们的认识从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理解我们言行、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进而支持我们。

(3)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

世界各国的竞争是一个综合国力的竞争,它是一个国家的资源力、经济力、政治力、军事力、外交力、文化力的整体性、综合性的实力体系。这其中,软实力有政治力、外交力、文化力,达到50%,就这种实力体系的评价,学界出了一本《国家竞争力蓝皮书》,这是讲国家的综合竞争力,综合竞争力决不仅仅是GDP,其中包括经济增长、创新、效率、结构等。排在前4名的第一是美国,第二是欧盟,第三是日本,第四是韩国。这一排名与文化产业在世界文化市场占有率排名惊人的一致,在世界文化产业市场上,美国:43%,欧盟:34%,日本:10%,韩国:5%,中国:不足4%。但在综合国力的排名上中仅为第17位。

这个比较能说明这样几个问题:第一,我国文化资源大国的地位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很不平衡。第二,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还没有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第三,我国综合国力在国际上的竞争仍然处于劣势的地位。虽然文化产业排在第五,但是一排综合国力一下子就落后了很多。

可以说,以美国为首的文化产业大国早已在世界文化市场上建立起了文化霸权。美国早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建立起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框架,影视娱

乐方面有好莱坞、迪士尼,出版业方面有时代华纳(创建于1923)、时代周刊,都是在第一次世界经济危机之后建立起来的文化产业大集团。现在,美国文化产业已超过了军火和航天工业。可见,文化产业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综合国力的提升有着无穷的空间。

我国文化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受到的关注程度却很高。六中全会提出文化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要使其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加之文化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的特点,是典型的“低碳经济”、“朝阳产业”, 这将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和综合国力提升发挥重大的推进作用。

2.从国内形势上

2002年十六大提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已认识到了文化与国家的关系、与民族的关系。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七节里提出了“三个越来越”: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当时没有提到 “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2010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其中就提出了文化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六中全会提出:“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社会主要矛盾。”对这一基本国情我们要辩证地看,辩证地认识。

第一, 现阶段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不是说我们要加强文化 建设是要转移工作重心。发展文化的根本目的是要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我们通过发展文化来凝聚人心,团结人民,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这是基于文化自身的特殊功能而言的。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我们一说到方块字、京剧、孔子,、长城,那就是中国,中华民族。如果抛弃历史文化传统,割断民族文化血脉,就会迷失方向和目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也会失去正确方向。

第二,随着世界经济的二次探底,我们看到了实体经济的不足与弊端(投机、诚信缺失问题),而这正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机遇。因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有着反周期调节的规律:实体经济,传统经济下滑的情况下,人们为寻求心理

上的慰藉转而去消费一些廉价的非必需的产品,文化产品就是其中之一。这也就是为什么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袭来的时候,我们国家的文化产业却是一支独秀,逆势上扬,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的原因。现在,世界经济还没有完全复苏,在这个时候,我们要抓住机遇继续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再加发展文化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市场需求强、,消费空间大,开发价值高、投资机会多的特点都符合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符合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的要求,所以文化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这也是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政策依据。

第三,由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的物质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而文化的发展水平还远没有跟上来。老百姓手中有钱了,有闲暇的时间了,怎么办?所以人们渴望有更多的文化产品来满足精神上的需求,人们越来越关注文化消费、精神消费的需求,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使我们的农村文化建设这些年来是一个弱项,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让农民、农民工远离赌桌、酒桌、牌桌,更多地亲近、接近文明、文化、文艺,远离家长里短的闲言碎语,踊跃参加积极、健康、向上的各种文化生活当中,树立文明乡村乡风。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坚持以人为本,促进文化繁荣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成为我们要建设文化强国的最主要的国情。

(二)重要性

1.是实现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十七大明确确立了“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我们要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障,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指出,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强调我们必须抓好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2.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在世界上,每一个大国崛起的时候都有一个文化准备的阶段。2006年11月在中央电视台播放了《大国崛起》,一共12集,前11集讲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法、德、日、俄、美9个国家崛起的经过。直到今天,这些国家依然是世界舞台的主角,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文化在崛起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第12集是它的总结陈词,标题是“大道行思”,中央电视台派出大批记者去世界各国采访了100多位专家、学者来求解大国之谜,国内外的专家、学者提供的答案众说纷纭,但有一个统一的观点,就是这些大国都十分重视思想、道德、信仰以及文化的影响力在大国崛起中所起的作用。英国首相丘吉尔有句名言: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个莎士比亚。正因为我们意识到了思想文化以及文化人在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

3.是我们党领导文化改革发展,担负起历史责任的必然要求

十七大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新高潮的战略任务,而且明确提出了小康社会的文化目标。胡锦涛同志在今年的“七一”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十七届六中全会研究文化问题就对十七大提出的具体目标的进一步落实。《决定》强调:“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在当代中国发展中,我们党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的文化理想,担负起领导文化改革发展的历史重任。”

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重要方针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我们今后文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在《决定》中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决定》第二部分突出阐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问题。这是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实践探索的基本结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识的丰富和深化,鲜明回答了我国文化改革发展走什么路、朝着什么样的目标迈进这个带有方向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决定》提出的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要方针都是围绕这个重大问题展开的。

(一)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二)总体要求:概括说就是两个着力推动,四个重点领域,最后达到两个

效果。这就是: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三)阶段性的目标:提出了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

公民素质明显提高;2、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精品力作不断涌现;

3、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4、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全面形成;5、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6、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文化繁荣发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

(四)重要方针:

《决定》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方针:

一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保文化改革发展沿着正确道路前进。这

强调的是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

二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

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强调的是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性质。

三是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发挥人民在文化建

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这强调的是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目的。

四是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推动文

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强调的是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要求。

五是坚持改革开放,着力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

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这强调的是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动力。

三、建设文化强国的重大新举措(六个方面)

(一)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

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一个一盘散沙的民族和国家是没有国际地位的,一

个没有文化凝聚力的民族和国家也是不会被人尊敬的,这种文化凝聚力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在整个文化建设中居于统摄和支配地位。没有核心价值体系,一种文化就立不起来、强不起来,一个民族就没有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一个国家就没有统一意志和共同行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核心价值体系,我国古代有:礼、义、廉、耻—国之四维,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

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十七大以来,国家非常重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巩固全党统一思想当中的作用。十七届六全会中又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在党的决议中是一种全新的提法),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

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1)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2)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用中国特色社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坚定广大干部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念。

(3)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

《决定》提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思想传统,最能感召中华儿女

团结奋斗;改革创新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征,最能激励中华儿女锐意进取。要广泛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和时代精神教育,大力弘扬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发扬艰苦奋斗、劳动光荣、

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

(4)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决定》

提出,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要求。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拓展各类道德实践活动,全面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要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抓紧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加

我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逻辑关联就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是共同理想,为了实现这一共同理想,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其次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以改革创新时代精神来凝聚人心,以生活中的道德楷模为自已的榜样,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和思想文化水平;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标准衡量社会成员行为的一把尺子,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最终实现最高理想。

(二)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

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是文化

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必须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立足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1.坚持正确创作方向。 2.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3.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 4.推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

5.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 6.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三)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决定》提出,必

须坚持政府主导,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决定》就此作出工作部署。

1.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决定》提出,要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

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以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关于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决定》提出,提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辐射力和影

响力,必须加快构建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

3.关于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决定》提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

大对失信行为惩戒力度。

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加强国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建设,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

4.关于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决定》提出,要以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为重

点,加强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支持和帮扶力度。中央、省、市三级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保证一定数量的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乡镇和村文化建设。

(四)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文化产业是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之一,对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

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作用。金融危机使我国传统制造业产能过剩、资源消耗过大、污染严重、结构不合理,以及依靠投资和外需的粗放式发展问题充分显现。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文化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无疑可以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为什么要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第一、发展速度快。2004年到2008年,我们文化产业的增加值是23.3%,

高于同期GDP是5个百分点,从2008年到2010年,是24.2%,高于同期GDP一倍。鉴于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态势,对于我们国家文化产业今后的

发展会起到一个巨大的推进和带动作用。要占到国民经济的5%,去年仅仅是

2.75%。我们的目标是占到8-10%。

第二、市场需求旺盛。随着我们改革开放这三十年来经济的迅速发展,人

民解决了衣食住行问题,人民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特别旺盛。 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在1千美金的时候,人们的收入主要是用于物质的消费;到3千美金的时候,用于物质和精神的消费需求是同等水平;当人均GDP到了5千美金的时候,人们的消费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和调整,这个时候对

文化产品和精神服务的需求将呈现“井喷式”发展。2009年,我国人均GDP

已达3600美元。2010年我国人均GDP可接近4382美元,2020年将突破8000美元,提前进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我国人口众多,内需市场庞大,目前正

处于消费结构转换的节点和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消

费需求增长强劲。

第三、产业链长。文化产业的每一个产业门类都可以带动相关的产业,产

业的关联度较。如2010年网络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323.7亿元,带动电信、IT、媒体广告等相关产业产值631.2亿元。

第四、就业量大。文化产业这一行业当中,既能够让高端的技术人才施展自已的才华,又能为一般的低端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提供简单的劳动和服务,能够吸纳大量的社会就业。截至2008年底,我国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总数为1182万人,占全国从业人员的1.53%,占城镇从业人员的3.91%。到2015年,我国的特色文化产业及其相关产业将能吸纳约4千万人就业、创业,可以大大缓解我国就业难问题。

《决定》从4个方面作出工作部署。

1. 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决定》提出,必须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 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2. 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决定》提出,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毫不动摇地支持和壮大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毫不动摇地鼓励和引导各种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健康发展。在国家许可范围内,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营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和法制环境。

3.推进文化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

4.扩大文化消费。增加文化消费总量,提高文化消费水平,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决定》:要拓展大众文化消费市场,开发特色文化消费,扩大文化服务消费,提高基层文化消费水平,有条件的地方要为困难群众和农民工文化消费提供适当补贴。要积极发展文化旅游,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

(五)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文化繁荣发展构建设科学的体制与机制

原因:1.我国的文化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我们在很多方面还习惯用计划经济的手段来管文化和办文化。以前是全党办文化,现在不能再这样了,如今在进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时都要招标,有一套完整的招标体系。现在不仅党已经不办文化了,政府也不办文化了,党和政府只是起监督和服务的作用,政府的主要职能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2.我国的文化体制不适应我国的文化发展现状。公益性的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和经营性的文化产业相混淆。应该由政府主导的公益性的文化事业长期投入不足,应该由市场主导的经营性的文化产业长期依赖政府,束缚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这是体制改革最重要的原因。

围绕这项任务,《决定》从6个方面作出工作部署。

1.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决定》提出,要推进一般国有文艺院团、非时

政类报刊社、新闻网站转企改制。要全面推进文化事业单位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要推动一般时政类报刊社、公益性出版社、代表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文艺院团等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增强面向市场、面向群众提供服务能力。

2.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促进文化产品和要素在全国范围内合理流动,必须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决定》提出,要重点发展图书报刊、电子音像制品、演出娱乐、影视剧、动漫游戏等产品市场,发展现代流通组织和流通形式,加快培育要素市场,办好重点文化产权交易所。

3.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决定》提出,要深化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推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完善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结合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健全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加快文化立法,提高文化建设法制化水平。要落实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原则,深入开展“扫黄打非”,完善文化市场管理,坚决扫除毒害人们心灵的腐朽文化垃圾。

4.完善政策保障机制。《决定》提出,要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落实和完善文化经济政策,设立国家文化发展基金,扩大有关文化基金和专项资金规模,提高各级彩票公益金用于文化事业比重,继续执行文化体制改革配套政策。

5.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决定》提出,要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创新对外宣传方式方法,实施文化走出去工程,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和中介机构,加强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和孔子学院建设,支持海外侨胞积极开展中外人文交流。

6.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决定》提出,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机制。

(六)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决定》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要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

1.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决定》提出,要造就一批人民喜爱、有国际影响的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抓紧培养善于开拓文化新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人才、懂经营善管理的复

合型人才、适应文化走出去需要的国际化人才。

2.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决定》提出,要制定实施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规划,设立城乡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岗位,对服务期满高校毕业生报考文化部门公务员、相关专业研究生实行定向招录,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形成专兼结合的基层文化工作队伍。

3.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决定》,要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特别是名家名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责任感,努力追求德艺双馨。

上面所说的六个方面的战略反映了我们党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既充分考虑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又考虑了当今时代文化发展的新趋势,还考虑了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的新期待,始终贯穿着科学发展理念。这些重要战略部署既体现我们党一以贯之的文化思想和政策,又有许多新理念、新观点,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新部署,具有很强的战略性、前瞻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是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指南。

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是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内在要求。

《决定》从4个方面作出工作部署。

一是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

二是加强文化领域领导班子和党组织建设。

三是健全共同推进文化建设工作机制。

四是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

迈向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

——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辅导

10月15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第一次由党的中央委员会研究部署文化建设与发展的会议。1986年,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决议》涉及到文化,但不是专门为文化问题而召开的,精神文明建设的范围更广;1996年,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再一次涉及到文化建设的有关问题,但也不是专门为文化问题而召开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我们党的历史上第一次专门讨论文化问题的会议;也是我们党第一次以中央决定的形式就文化改革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做出决定;也是共和国60多年的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和战略任务。所以这次全会和全会通过的《决定》,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标志着我国文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为我们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重要举措,是我国文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其意义不亚于毛泽东1942年5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之后近70年文艺事业的指导性作用。

《决定》从今年的4月份就开始酝酿,从调研到起草、审议通过历时半年时间。4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和政治局会议决定:十七届六中全会重点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问题。同时决定:成立十七届六中全会文件起草组,由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具体负责起草组工作。

期间,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政治局常委带着对文化建设的深刻思考,深入城市社区、企业车间、田间地头、学校课堂,就新形势下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和重要意见。

5月6日至19日,李长春、刘云山、刘延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分别到山西、广东、吉林、辽宁、北京、江苏、陕西等7个省市13个地区进行调研和实地考察,听取了关于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汇报和意见。

5月上旬,起草小组分成8个调研组分赴天津、河北、黑龙江、上海、江苏、安徽、河南、湖南、广东、重庆、云南、陕西等12个省市和军队系统,就文化建设进行深入调研,了解各地文化改革发展实际情况。

9月份,起草小组又到了四川地震灾区考察,亲身感受灾后恢复重建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灾区发生的巨大变化,受到了一次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深刻教育。

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向党中央报送了121份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起草组邀请29个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围绕一系列重大问题组织了27个专题研究,提交了48份成果报告。

6月份的时候起草组拿出了决定的初稿。几易其稿,在六中全会召开期间,又征得123条修改意见。起草组在决定稿中进行了认真吸收和反映,最终才审议通过了《决定》。从《决定》的产生过程来看,虽然只有短短的17454多字,但却是沉甸甸的17454字,凝结了从最高领导人到专家学者、干部群众,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各类工作人员的心血,体现了党中央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

《决定》除引言和结束语外,共9个部分,分为3个板块。

第一、二部分构成第一板块,主要阐述新形势下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奋斗目标、重要方针。

第三——八6个部分构成第二板块,主要部署文化改革发展重点任务。

第九部分是第三板块,阐述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

讲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个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第二个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重要方针; 第三个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举措。

一、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把文化作为重要议题列入党的全会上来布署,这是历史的必然,更是现实发展的需要。我国文化建设既面临许多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抓住机遇我们就能融入世界,在世界民族之林有一席之位,在国际社会上拥有更多的话语权;错过机遇,我们和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将会进一步拉大。《决定》就是基于这样的背景而出台的。“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紧迫性——是适应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必然选择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但是国际文化领域的斗争依然深刻复杂;西方国家 “西化”、 “分化”中国的图谋依然存在;西方在社会经

济、文化发展方面对我们的压力依然存在。基于这种情况,《决定》对我国文化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是这样把握的:

1.从国际形势看:《决定》有一段结论性的判断:概括成“四个更加”。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①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②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③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④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

这“四个更加”具体表现为这样三种情况:

(1)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提升国际话语权的关键

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趋势更加明显,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许多国家都从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出发,把加快文化发展、增强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基本战略。

比如上世纪80年代美国就提出了它的全球化的战略:导弹+经济+文化的战略,其实质也就是“硬实力”加“软实力”的战略。

1995年日本、1998年韩国提出了“文化立国”战略,都把加快文化发展、增强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的基本战略。

这里的“软实力”是在我国古已有之的思想,我们常说的“文可安邦,武可定国”,其中的“文”就是软实力,“武”就是硬实力。

而现在公认的 “软实力”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约色夫·奈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它是同国家军事、经济力量等组成的“硬实力”相对应的概念。我国在十七大第一次提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大命题。文化软实力说到底就是文化竞争力,它集中体现为文化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文化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文化品牌的社会影响力,文化人才的开拓创新能力。是“一国通过吸引和说服别国服从你的目标从而使你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能力”。实质是一种精神力量,这种力量有三个来源:文化,政治价值观,对外政策。现在还有第三种说法即“巧实力”,就是把硬实力和软实力二都巧妙的结合起来,发挥最佳效果。

一个大国要在国际上立足,在国际上有话语权,就必须是“硬实力”和“软实力”相结合的综合实力,这一点是被历史证明了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快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事关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20世纪上半叶的主流是军事竞赛,以军事“威胁”为主,也就是挥舞大棒来显示实力;20世纪下半叶的主流是经济竞争;而21世纪的主流很有可能是文化的竞赛,也就是“软实力”指示。我国文化软实力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与我国的经济地位还很不相称,与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还不相称,

国际文化格局“西强我弱”的状况并没有改变。

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中国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等单位联合发布的2010年《文化软实力研究蓝皮书》指出:我国在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外汇储备以及军事装备等组成的国家硬实力方面,发展得相当快。国内生产总值已跃居世界第二,外汇储备已位居世界第一。然而,中国的软实力与硬实力相比差距很大,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也存在巨大差距。蓝皮书指出,中国的文化产业在世界文化市场中所占比例不足4%,仅为美国的约1/10。

从量上看:文化产业在世界文化市场中所占份额:美国43%、欧盟34%、亚太地区10%(日本10%、韩国5%、中国及其他亚太国家仅占4%);

从质上看:我国文化软实力不足表现为四方面:①文化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东部和中西部发展不平衡、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文化发展不平衡)、②文化管理体制的制约、③文化产业市场发育不成熟,④文化出口能力弱。

现在的国际形势是,一个国家如果硬实力不行,可能一打就败;而如果软实力不行,则可能不打自败;如果都不行,那就要亡国灭种。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谁就有了国际舆论话语权,仅有经济繁荣还不能算真正的强国,既有经济繁荣又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才能成为真正的强国。文化的征服是人心的征服,人心的征服才是真正的征服。

前苏联的解体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原苏联部长会议主席雷日科夫2008年出版了《大国悲剧——苏联解体的前因后果》一书中这样写到:“我们的悲剧就在于我们丢失了 ‘苏维埃价值’,我们没有把过去的一切正面的东西带到新时期来。非但如此,许多对我们格格不入的、不为大多数人民所接受的教义,也被强加给我们这个社会。我们的国家缺少一种起核心作用的思想,有的只是起瓦解作用的、外来的思想和价值。”其实就是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体系、思想意识形态和软实力作用不强的表现。当时的苏联在军事上是可以和美国抗衡的,它在重工业、科技、教育、基础设施各个方面也都比较先进,这一点在建国初期苏联对我们的帮助中我们有切身感受。但所有的这些都没能挽救苏联的解体,就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不堪一击,软实力不堪一击。西方国家早在苏联解体之前就通过卫星插播电台频率、空投传单等多种形式对苏联民众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进行渗透,之后,随着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后又提出“新思维”,使得人们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更加混乱了,在这种情况下就没人去巩固苏联政权、支持苏联共产党去维护,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就这样快速解体。苏联的解体让西方国家看到了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不可思议”的力量,让他们不费一兵一卒就让一

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大国彻底解体。 这就是《孙子兵法》中所说的“不战而屈人之兵”。而这种不可思议的力量就是“软实力”所表现出来的力量。

同时,一个国家的“软实力”还直接影响着一国的话语权。美国及其追随者无休止的在联大提出人权反华议案,每年我们就此耗费大量的人、财及时间来应对这一问题,这就是我们在人权问题上缺少话语权的一真实写照。在气候变化和国际温室气体减排标准:发达国家一味要求发展中国家来减少排,对我们提出苛刻的要求,很少谈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汇率争端和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方案:美国多次施压要求人民币升值,其实就是转嫁危机,几乎都表现为国际话语权之争。这些年,国际社会有“中国威胁论”一说,以至咱们的外交官在各种场合不厌其烦强调中国重在“和平崛起”。“威胁论”其实不足虑,真正该冷静反思和应对的可能是另一种声音——“中国成不了大国!”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其著作中说过这样一句话:今天的中国只能出口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中国没有那种可用来推进自己的实力,从而削弱其它国家的具有国际影响的学说”。 这里的“学说”可以理解为一种知识体系,更是一种软实力,也正如一些学者所说,我们没有话语权归根到底缺乏的是自己的知识体系,总是在借用别人的、尤其是西方的知识体系来认识自己、解释自己。借用他人的话语权来推广自己,这是我国丧失话语权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中国成不了超级大国!”。

从某种程度上说,国际政治日益变成了“话语权政治”, 而提升话语权就必须发展软实力。因此,为了摆脱这种在国际交往中的种困境和被动地位,首先要摆脱这种思想“被殖民”的现状,构建我国知识体系、理论体系、学术体系,发展国家软实力,进而达到提升话语权的目的。为此,六中全会中提出“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 “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建设一批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一批具有专业优势的思想库,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信息化建设。”通过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来建立自己的学术体系、知识体系、理论体系,不断提升我国学术国际话语权,进而提升我国各个方面的话语权。

(2)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

1999年6月美国中情局向美国政府提出了对付中国的《十条诫令》,其中有四条就赤裸裸的讲到了通过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来瓦解我们,重点放在青年一代身上。第一条:“尽量用物质来引诱和败坏他们的青年,鼓励他们藐视、鄙视、进一步公开反对他们原来所受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共产主义教育。一定要毁掉他们强调过的刻苦耐劳精神。”

第二条:“一定要尽一切可能,做好传播工作,包括电影、书籍、电视、无

线电波和新式的宗教传播。只要他们向往我们的衣、食、住、行、娱乐和教育方式,就是成功了一半。”

第三条:“一定要把他们青年的注意力,从以政府为中心的传统引开来。让他们的头脑集中于:体育表演、色情书籍、享乐、游戏、犯罪性电影,以及宗教迷信。”

第九条:“要利用所有资源,甚至举手投足,一言一笑,都足以破坏他们的传统价值。我们要利用一切来毁灭他们的道德人心。摧毁他们自尊自信的钥匙,就是尽量打击他们刻苦耐劳的精神。”

美国人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侵略”的目的是赤裸裸的、公开的,毫不隐瞒,美国前驻意大利大使理查德·加得勒很多年前就发表文章说:“决定美国资本主义命运和前途的是意识形态,而不是武装力量。”

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说:“美国应该确保:如果世界向统一语言方向发展,那么这种语言就应该是英语;如果世界向统一的电信、安全和质量标准发展,那么这些标准就应该是美国的标准;如果世界逐渐被电视、广播和音乐联系在一起,那么节目的编排者就应该是美国的;如果世界正形成共同的价值观,那么这些价值观就应该是符合美国人意愿的价值观。”

美国人有这样发展文化的结果就是:一是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二是把别人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促进文化的繁荣发展,既要占领市场,又要占领头脑。《决定》明确提出在发展文化产业时,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文化产品首先要对社会负责,要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形式和内容为主。

比如说对于中央芭蕾舞团应该说已经转企改制了,但是国家对它的现有投资并没有改变或减少。对于出版社、期刊社、文化产品进出口公司要坚持国有独资或国有多元,实行特许经营和许可证经营,也就是说这些行业不是外资可以随便进入的,也不是民营资本可以控股的。对于出版发行、新闻广播、电台和电视台、非时政类节目制作、电影院线民营企业可以参与,但是必须是国资控股。因为电影院线和电台掌握在谁的手里,谁就有放映权制作权,我们每年都进口一些国外的电视电影,有的能放,有的不能放,有的在什么时段放,广电总局都要审批,也都是涉及到了意识形态的宣传问题,涉及到了国家文化安全的问题,这个认识是坚定不移的。

文化产品的对外贸易也直接关系着国家的文化安全。据核计:全世界每100本图书,85本由发达国家流向不发达国家;全世界每100小时的音像制品,74个小时由发达国家流向不发达国家;美国生产的电影占全球10%,却占用了全

世界一半的观影时间。美国现在出口产业方面,排在第一位的是文化产业,目前控制世界75%的电视节目和 60%以上的广播电视节目的生产和制作。就我国而言,据估算,文化产品的进出口比大约为10∶1,中国书刊版权贸易上的逆差更高达10—15倍。在文艺演出市场,引进演出和输出每场收入比为10∶1;出版市场引进与输出比为6.84∶1;版权贸易引进与输出比为10.3∶1。减少文化贸易逆差,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途径。因为,文化产品它是各自国家核心价值体系的载体。

对文化市场的争夺不仅仅是争夺票房和经济的效益,更主要的是对受众的争夺,确切地说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争夺。国外的一些思想意识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悄悄地改变着我们的思想行为和生活方式。我们国家的80、90、00后就是吃着肯德基,麦当劳,喝的是可口可乐,看着美国大片和卡通动漫。美国的摇滚乐、爵士乐吸引着世界各国的年青人,大量的年青人都向往美国和美国人的生活方式。为了坚守巩固我们的意识形态领域,为了赢得人心,我们必须面向世界,面向现代代,面向未来,在繁荣发展我国文化的同时,让我们的文化走出去宣传我们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让西方民众不仅、仅听到我们的声音,还要展示我国改革开放的崭新形象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以及优秀的传统文化所蕴涵的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让他们把对我们的认识从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理解我们言行、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进而支持我们。

(3)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

世界各国的竞争是一个综合国力的竞争,它是一个国家的资源力、经济力、政治力、军事力、外交力、文化力的整体性、综合性的实力体系。这其中,软实力有政治力、外交力、文化力,达到50%,就这种实力体系的评价,学界出了一本《国家竞争力蓝皮书》,这是讲国家的综合竞争力,综合竞争力决不仅仅是GDP,其中包括经济增长、创新、效率、结构等。排在前4名的第一是美国,第二是欧盟,第三是日本,第四是韩国。这一排名与文化产业在世界文化市场占有率排名惊人的一致,在世界文化产业市场上,美国:43%,欧盟:34%,日本:10%,韩国:5%,中国:不足4%。但在综合国力的排名上中仅为第17位。

这个比较能说明这样几个问题:第一,我国文化资源大国的地位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很不平衡。第二,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还没有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第三,我国综合国力在国际上的竞争仍然处于劣势的地位。虽然文化产业排在第五,但是一排综合国力一下子就落后了很多。

可以说,以美国为首的文化产业大国早已在世界文化市场上建立起了文化霸权。美国早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建立起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框架,影视娱

乐方面有好莱坞、迪士尼,出版业方面有时代华纳(创建于1923)、时代周刊,都是在第一次世界经济危机之后建立起来的文化产业大集团。现在,美国文化产业已超过了军火和航天工业。可见,文化产业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综合国力的提升有着无穷的空间。

我国文化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受到的关注程度却很高。六中全会提出文化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要使其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加之文化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的特点,是典型的“低碳经济”、“朝阳产业”, 这将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和综合国力提升发挥重大的推进作用。

2.从国内形势上

2002年十六大提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已认识到了文化与国家的关系、与民族的关系。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七节里提出了“三个越来越”: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当时没有提到 “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2010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其中就提出了文化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六中全会提出:“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社会主要矛盾。”对这一基本国情我们要辩证地看,辩证地认识。

第一, 现阶段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不是说我们要加强文化 建设是要转移工作重心。发展文化的根本目的是要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我们通过发展文化来凝聚人心,团结人民,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这是基于文化自身的特殊功能而言的。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我们一说到方块字、京剧、孔子,、长城,那就是中国,中华民族。如果抛弃历史文化传统,割断民族文化血脉,就会迷失方向和目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也会失去正确方向。

第二,随着世界经济的二次探底,我们看到了实体经济的不足与弊端(投机、诚信缺失问题),而这正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机遇。因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有着反周期调节的规律:实体经济,传统经济下滑的情况下,人们为寻求心理

上的慰藉转而去消费一些廉价的非必需的产品,文化产品就是其中之一。这也就是为什么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袭来的时候,我们国家的文化产业却是一支独秀,逆势上扬,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的原因。现在,世界经济还没有完全复苏,在这个时候,我们要抓住机遇继续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再加发展文化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市场需求强、,消费空间大,开发价值高、投资机会多的特点都符合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符合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的要求,所以文化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这也是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政策依据。

第三,由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的物质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而文化的发展水平还远没有跟上来。老百姓手中有钱了,有闲暇的时间了,怎么办?所以人们渴望有更多的文化产品来满足精神上的需求,人们越来越关注文化消费、精神消费的需求,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使我们的农村文化建设这些年来是一个弱项,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让农民、农民工远离赌桌、酒桌、牌桌,更多地亲近、接近文明、文化、文艺,远离家长里短的闲言碎语,踊跃参加积极、健康、向上的各种文化生活当中,树立文明乡村乡风。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坚持以人为本,促进文化繁荣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成为我们要建设文化强国的最主要的国情。

(二)重要性

1.是实现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十七大明确确立了“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我们要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障,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指出,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强调我们必须抓好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2.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在世界上,每一个大国崛起的时候都有一个文化准备的阶段。2006年11月在中央电视台播放了《大国崛起》,一共12集,前11集讲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法、德、日、俄、美9个国家崛起的经过。直到今天,这些国家依然是世界舞台的主角,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文化在崛起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第12集是它的总结陈词,标题是“大道行思”,中央电视台派出大批记者去世界各国采访了100多位专家、学者来求解大国之谜,国内外的专家、学者提供的答案众说纷纭,但有一个统一的观点,就是这些大国都十分重视思想、道德、信仰以及文化的影响力在大国崛起中所起的作用。英国首相丘吉尔有句名言: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个莎士比亚。正因为我们意识到了思想文化以及文化人在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

3.是我们党领导文化改革发展,担负起历史责任的必然要求

十七大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新高潮的战略任务,而且明确提出了小康社会的文化目标。胡锦涛同志在今年的“七一”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十七届六中全会研究文化问题就对十七大提出的具体目标的进一步落实。《决定》强调:“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在当代中国发展中,我们党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的文化理想,担负起领导文化改革发展的历史重任。”

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重要方针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我们今后文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在《决定》中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决定》第二部分突出阐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问题。这是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实践探索的基本结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识的丰富和深化,鲜明回答了我国文化改革发展走什么路、朝着什么样的目标迈进这个带有方向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决定》提出的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要方针都是围绕这个重大问题展开的。

(一)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二)总体要求:概括说就是两个着力推动,四个重点领域,最后达到两个

效果。这就是: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三)阶段性的目标:提出了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

公民素质明显提高;2、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精品力作不断涌现;

3、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4、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全面形成;5、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6、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文化繁荣发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

(四)重要方针:

《决定》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方针:

一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保文化改革发展沿着正确道路前进。这

强调的是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

二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

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强调的是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性质。

三是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发挥人民在文化建

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这强调的是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目的。

四是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推动文

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强调的是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要求。

五是坚持改革开放,着力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

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这强调的是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动力。

三、建设文化强国的重大新举措(六个方面)

(一)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

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一个一盘散沙的民族和国家是没有国际地位的,一

个没有文化凝聚力的民族和国家也是不会被人尊敬的,这种文化凝聚力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在整个文化建设中居于统摄和支配地位。没有核心价值体系,一种文化就立不起来、强不起来,一个民族就没有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一个国家就没有统一意志和共同行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核心价值体系,我国古代有:礼、义、廉、耻—国之四维,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

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十七大以来,国家非常重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巩固全党统一思想当中的作用。十七届六全会中又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在党的决议中是一种全新的提法),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

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1)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2)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用中国特色社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坚定广大干部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念。

(3)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

《决定》提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思想传统,最能感召中华儿女

团结奋斗;改革创新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征,最能激励中华儿女锐意进取。要广泛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和时代精神教育,大力弘扬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发扬艰苦奋斗、劳动光荣、

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

(4)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决定》

提出,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要求。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拓展各类道德实践活动,全面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要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抓紧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加

我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逻辑关联就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是共同理想,为了实现这一共同理想,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其次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以改革创新时代精神来凝聚人心,以生活中的道德楷模为自已的榜样,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和思想文化水平;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标准衡量社会成员行为的一把尺子,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最终实现最高理想。

(二)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

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是文化

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必须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立足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1.坚持正确创作方向。 2.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3.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 4.推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

5.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 6.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三)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决定》提出,必

须坚持政府主导,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决定》就此作出工作部署。

1.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决定》提出,要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

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以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关于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决定》提出,提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辐射力和影

响力,必须加快构建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

3.关于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决定》提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

大对失信行为惩戒力度。

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加强国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建设,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

4.关于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决定》提出,要以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为重

点,加强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支持和帮扶力度。中央、省、市三级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保证一定数量的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乡镇和村文化建设。

(四)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文化产业是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之一,对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

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作用。金融危机使我国传统制造业产能过剩、资源消耗过大、污染严重、结构不合理,以及依靠投资和外需的粗放式发展问题充分显现。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文化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无疑可以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为什么要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第一、发展速度快。2004年到2008年,我们文化产业的增加值是23.3%,

高于同期GDP是5个百分点,从2008年到2010年,是24.2%,高于同期GDP一倍。鉴于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态势,对于我们国家文化产业今后的

发展会起到一个巨大的推进和带动作用。要占到国民经济的5%,去年仅仅是

2.75%。我们的目标是占到8-10%。

第二、市场需求旺盛。随着我们改革开放这三十年来经济的迅速发展,人

民解决了衣食住行问题,人民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特别旺盛。 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在1千美金的时候,人们的收入主要是用于物质的消费;到3千美金的时候,用于物质和精神的消费需求是同等水平;当人均GDP到了5千美金的时候,人们的消费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和调整,这个时候对

文化产品和精神服务的需求将呈现“井喷式”发展。2009年,我国人均GDP

已达3600美元。2010年我国人均GDP可接近4382美元,2020年将突破8000美元,提前进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我国人口众多,内需市场庞大,目前正

处于消费结构转换的节点和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消

费需求增长强劲。

第三、产业链长。文化产业的每一个产业门类都可以带动相关的产业,产

业的关联度较。如2010年网络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323.7亿元,带动电信、IT、媒体广告等相关产业产值631.2亿元。

第四、就业量大。文化产业这一行业当中,既能够让高端的技术人才施展自已的才华,又能为一般的低端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提供简单的劳动和服务,能够吸纳大量的社会就业。截至2008年底,我国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总数为1182万人,占全国从业人员的1.53%,占城镇从业人员的3.91%。到2015年,我国的特色文化产业及其相关产业将能吸纳约4千万人就业、创业,可以大大缓解我国就业难问题。

《决定》从4个方面作出工作部署。

1. 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决定》提出,必须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 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2. 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决定》提出,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毫不动摇地支持和壮大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毫不动摇地鼓励和引导各种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健康发展。在国家许可范围内,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营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和法制环境。

3.推进文化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

4.扩大文化消费。增加文化消费总量,提高文化消费水平,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决定》:要拓展大众文化消费市场,开发特色文化消费,扩大文化服务消费,提高基层文化消费水平,有条件的地方要为困难群众和农民工文化消费提供适当补贴。要积极发展文化旅游,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

(五)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文化繁荣发展构建设科学的体制与机制

原因:1.我国的文化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我们在很多方面还习惯用计划经济的手段来管文化和办文化。以前是全党办文化,现在不能再这样了,如今在进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时都要招标,有一套完整的招标体系。现在不仅党已经不办文化了,政府也不办文化了,党和政府只是起监督和服务的作用,政府的主要职能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2.我国的文化体制不适应我国的文化发展现状。公益性的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和经营性的文化产业相混淆。应该由政府主导的公益性的文化事业长期投入不足,应该由市场主导的经营性的文化产业长期依赖政府,束缚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这是体制改革最重要的原因。

围绕这项任务,《决定》从6个方面作出工作部署。

1.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决定》提出,要推进一般国有文艺院团、非时

政类报刊社、新闻网站转企改制。要全面推进文化事业单位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要推动一般时政类报刊社、公益性出版社、代表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文艺院团等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增强面向市场、面向群众提供服务能力。

2.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促进文化产品和要素在全国范围内合理流动,必须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决定》提出,要重点发展图书报刊、电子音像制品、演出娱乐、影视剧、动漫游戏等产品市场,发展现代流通组织和流通形式,加快培育要素市场,办好重点文化产权交易所。

3.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决定》提出,要深化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推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完善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结合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健全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加快文化立法,提高文化建设法制化水平。要落实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原则,深入开展“扫黄打非”,完善文化市场管理,坚决扫除毒害人们心灵的腐朽文化垃圾。

4.完善政策保障机制。《决定》提出,要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落实和完善文化经济政策,设立国家文化发展基金,扩大有关文化基金和专项资金规模,提高各级彩票公益金用于文化事业比重,继续执行文化体制改革配套政策。

5.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决定》提出,要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创新对外宣传方式方法,实施文化走出去工程,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和中介机构,加强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和孔子学院建设,支持海外侨胞积极开展中外人文交流。

6.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决定》提出,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机制。

(六)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决定》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要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

1.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决定》提出,要造就一批人民喜爱、有国际影响的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抓紧培养善于开拓文化新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人才、懂经营善管理的复

合型人才、适应文化走出去需要的国际化人才。

2.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决定》提出,要制定实施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规划,设立城乡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岗位,对服务期满高校毕业生报考文化部门公务员、相关专业研究生实行定向招录,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形成专兼结合的基层文化工作队伍。

3.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决定》,要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特别是名家名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责任感,努力追求德艺双馨。

上面所说的六个方面的战略反映了我们党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既充分考虑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又考虑了当今时代文化发展的新趋势,还考虑了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的新期待,始终贯穿着科学发展理念。这些重要战略部署既体现我们党一以贯之的文化思想和政策,又有许多新理念、新观点,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新部署,具有很强的战略性、前瞻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是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指南。

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是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内在要求。

《决定》从4个方面作出工作部署。

一是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

二是加强文化领域领导班子和党组织建设。

三是健全共同推进文化建设工作机制。

四是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


相关内容

  • 自治区宣讲团来我盟宣讲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
  • 自治区宣讲团来我盟宣讲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 来源:锡盟日报社 作者: 时间:2015-11-26 [打印] [关闭] 11月25日上午,自治区宣讲团来我盟宣讲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自治区宣讲团成员.实践杂志社巡视员.执行副总编辑徐钢作了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政治宣言和行动指南--学习党的 ...

  • 2010年驻村宣讲工作总结
  • 根据中共大荔县委《关于选派干部驻村宣讲党的十七大三中全会精神实施意见》的通知精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和双泉镇政府选派驻村干部组成的宣讲组,从10月21日至28日,进驻大荔县双泉镇北石铁村,在北石铁村党支部有力配合下,深入开展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活动,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现将驻村宣讲工作情况汇 ...

  • 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理论宣讲骨干研讨班-浙大高端培训
  • 浙江大学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理论宣讲 2009年中组部经过考察研究,在全国范围内遴选13所著名高校建立了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基地.浙江大学凭借其雄厚的办学实力和干部教育培训的良好基础,成为中组部在全国高校中设立的13个基地之一. 浙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作为浙江大学干训基地的具体执行单位,充分发挥 ...

  • 十七届六中主持词
  • 自治区党委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宣讲团在满报告会主持词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年10月15日到18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文化改革发展重要阶段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第一次由党的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专题 ...

  • 2016年文化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 XUANCHUANZAIXIAN 刘云山:我国文化改革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闭幕后,中宣部在京召开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出席会议并讲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话.他强调, 召开为标志,我国文化改革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要按照 ...

  • 主持人的发言稿
  • 言稿 各位____班幼儿家长: 晚上好! 非常感谢你们能抽出宝贵的时间来参加我们大井幼儿园的早期教育培训.我们的家长学校今天晚上就正式开学了!今天我们邀请了____________________ 为本次活动主讲,希望通过专家及教师的讲解,让家长与幼儿园教育达成共识,更好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新学年开 ...

  • 陇南市宣讲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孙雪涛作专题辅导报告
  • 孙雪涛在宣讲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时强调 维护党的领导核心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为建设幸福美好新陇南提供坚强保证 11月30日上午,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宣讲报告会在武都召开,市委书记孙雪涛围绕学习贯彻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作了专题辅导报告.他强调,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 ...

  • 十七届六中全会主持词
  • 同志们: 根据县委的统一安排,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县委宣讲团党的十七届六中全及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报告会,我们很荣幸地邀请到了县委宣讲团成员、县委党校党风廉政科梁晓丹科长为我们作专题辅导报告。首先,我提议,让我们以掌声对梁科长百忙之中来前进为我们讲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出席今天报告会的有: ...

  • 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报告会上的主持辞
  • 在市委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宣讲团 赴南报告会上的主持辞 (2004年10月18日) 同志们: 2004年9月16日至19日在北京召开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是我国改革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贯彻落实好这次全会精神,对于推进我县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协调发展,推动建设宜宾经济强县.四川文化名县和 ...

  • 把六中全会精神转化为推动振兴生动实践
  • 按照省委统一部署,市委中心组(扩大)学习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报告会昨天举行,省委六中全会宣讲团成员.省委党校副校长韩健鹏以<新形势下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部署>为题作宣讲报告. 市领导王颖.姜国文.王铁强.康翰卿.曲磊.王小溪.石嘉兴.刘兴东.张万平.贾剑涛出席会议.市领导赵坤.黄玉生.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