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3第1课至13课基础知识

必修3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1. 原因

(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

(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2. 历史影响:“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董仲舒的新儒学

1. 背景

(1)经济: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增强,为中央集权打下了物质基础。

(2)政治:诸侯国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西汉稳定。

(3)思想:汉初道家“无为而治”思想已不能满足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 内容

(1)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主张。

(2)针对加强君权需要: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3)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

(4)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3. 特点: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思想专制;神学色彩。

4. 影响: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有利于扭转内外松弛局势,被汉武帝接受,并付诸实行。

二、儒学成为正统

1.原因: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了巩固皇权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的推动。

2.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1)思想方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政治方面: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以儒学为选才授官标准。

(3)教育方面: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中央兴办太学,郡县设立学校。

3. 影响(结果):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第3课 宋明理学

一、程朱理学

1.背景

(1)魏晋南北朝: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发展。

(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

(3)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4)北宋: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同时又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

2. 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1)“二程”(程颢、程颐):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2)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三纲五常是天理,天理须存灭人欲,格物致知明德善。

3.地位及影响

(1)地位: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2)影响: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但扼杀了人性;传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形成“朱子学”学派。

二、陆王心学

1. 代表人物:陆九渊(南宋) ;王守仁,也叫王阳明(明朝) 。

2.思想主张

(1)陆九渊:“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就是“理”; 反省内心可以获得天理。

(2)王阳明:心学集大成者;“心外无物 ”“心外无理 ”;“致良知”“知行合一”。

3. 地位: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

三、对宋明理学的评价

1. 消极: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2.积极:宋明理学重视主观意志、气节、品德等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一、李贽的离经叛道(代表作是《焚书》《藏书》等)

1. 背景:中国社会内在矛盾尖锐;江南的市民工商业者已有相当强的经济实力;李贽

目睹了官场的黑暗和道学家的伪善。

2.李贽的进步思想主张: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强调人正当的私欲和个性发展。

3. 影响:李贽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2. 对明末清初进步思想的评价

(1)进步性: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

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2)局限性:没有提出建立新制度的设想,也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没有从根本上

动摇正统思想的主导地位。

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5课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一、智者学派——“人是万物的尺度”

1.背景:前5世纪,古希腊经济繁荣,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人的地位提高。

2.概况

(1)研究主题:人和人类社会。

(2)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

(3)思想主张

①强调人的价值,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②反对迷信,强调自由。

③在社会道德方面,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不应该强求一律。

3. 影响:是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起了思想启蒙和解放的作用。但过分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忽视道德。

二、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

1. 背景:智者学派重视人的作用,但忽视道德;雅典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沦丧。

2.主张

(1)“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2) “美德即知识”。

(3) 善是人的内在灵魂、“认识你自己”。

(4)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已有的美德。

3.影响: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1. 柏拉图:关注的焦点是人类社会,在《理想国》里把人分为三等,各尽其责。他的

思想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亚里士多德: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特别强调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强调理

性也承认感觉;创立了逻辑学;他是古希腊最博学的人。

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一、文艺复兴

1. 兴起于意大利的原因

(1)经济:十四五世纪,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政治:新兴资产阶级要求追求现世的享乐。

(3)人才:意大利汇聚众多人才。

(4)文化:意大利人能接触到大量的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存和典籍。

2. 实质:14~17世纪初反映欧洲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解放运动。

3. 核心:人文主义:以人为中心, 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追求现世生活自由和幸福;崇尚理性和科学。

4. 主要成就

(1)意大利文艺复兴“文学三杰”

①薄伽丘:《十日谈》抨击禁欲、提倡平等、张扬个性。

②但丁:《神曲》率先表达了对教会丑恶现象的憎恶;是文艺复兴的先驱。

③彼特拉克:《歌集》最早提出要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人文主义之父”。

(2)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三杰”:达·芬奇、 拉斐尔、米开朗琪罗。

(3)莎士比亚:英国卓越的戏剧家,创作了《哈姆雷特》等作品。《哈姆雷特》称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5. 扩展:16世纪以后,从意大利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

6. 影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文学艺术和科学的发展;对人文主义的过分推崇,造成了个人私欲的膨胀、泛滥和社会混乱。

二、宗教改革

1. 背景

(1)在文艺复兴影响下,人们要求改革教会的愿望日趋强烈。

(2)16世纪时,天主教会在德意志势力很大,教皇在此出售赎罪劵。

2. 概况

(1)序幕: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

(2)扩展:形成了不受罗马教皇控制的新教,除路德派以外,还有加尔文派和英国国教。

3. 马丁·路德的主张

(1)“因信称义”:只要信仰上帝,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

(2) 每个基督徒都可以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

(3) 简化宗教仪式,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

4. 实质:宗教改革是一场宗教外衣掩饰下的资产阶级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神权统治的政治运动。

5. 影响:民众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第7课 启蒙运动

一、理性时代的到来

1. 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

(1)经济:17-18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根本原因)

(2)阶级: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

(3)政治: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4)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5)科技:自然科学取得很大进展,挑战教会的权威。

2. 启蒙运动的概况

(1)进程:17世纪始于英国——18世纪中叶在法国进入高潮——扩展到其他国家。

(2)性质: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3)核心:“理性”。 所谓“理性”是指人自己思考,运用自己的智力去认识、判断和理解事物的能力。

(4)主要内容:呼唤理性的阳光;批判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和封建特权;提倡民主、 科学、自由、平等。

二、法国的启蒙思想家

1. 伏尔泰——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

(1)主要思想:抨击天主教会,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提倡“天赋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代表作:《哲学通信》《路易十四时代》等。

2. 孟德斯鸠

(1)主要思想: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制;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法律应当是理性的体现。

(2)意义: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合理性,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

(3)代表作:《论法的精神》

3. 卢梭

(1)主要思想:阐述了“天赋人权”“人民主权”和“社会契约”思想;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

(2)代表作:《社会契约论》

三、启蒙运动的扩展

1. 康德

(1)称谓:德意志著名的哲学家,对启蒙运动作了经典的总结。

(2)主要思想:人应该自己独立思考,理性判断;提出“人非工具”思想;相信主权在民,人要自由也要自律;自由和平等只能在法律范围之内。

(3)代表作:《纯粹理性批判》。

2. 启蒙运动的影响

(1)欧洲: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冲击着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动员。

(2)世界:极大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启蒙思想成为人们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与发现

二、数学

1. 约成书于东汉的《九章算术》

(1)内容:采用十进位值制记数法,汇集了许多算术命题。

(2)意义: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 计算工具:早期是算筹,后演变为算盘。明清时期,珠算应用得到普及和推广。

三、天文历法

1. 原因:为了采集、狩猎和农牧业活动的需要;不少朝代都设有专门的天象观测机构。

2. 成就:

(1) 有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太阳黑子以及哈雷彗星的记录。

(2)《石氏星表》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

(3) 创制了浑仪、简仪等先进的天文观测仪器。

(4)历法:夏朝时《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元朝时,郭守敬编订的《授时历》, 比现行公历的颁行早了三百年。

一、从《诗经》到唐诗

1. 《诗经》

(1)地位: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2)内容: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3)特点:四言为主,多用重章叠句, 现实感强。

(4)影响:《诗经》经孔子整理编定,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2. 楚辞

(1)创作者:屈原。

(2)特点: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情感。

(3)代表作:具有浪漫主义风格的《离骚》。

3. 汉赋

(1)含义:以楚辞为基础的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

(2)特点: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

(3)代表作: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东汉张衡的《二京赋》。

4. 唐诗

(1)繁荣原因:唐朝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科举考试以诗赋为主,促进了诗歌繁荣。

(2)代表人物

①初唐:王勃、陈子昂。

②盛唐:高适、岑参的边塞诗;孟浩然、王维的山水诗;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诗

仙”;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③中唐:白居易成就最高,创作了大量的讽喻诗。

二、宋词和元曲

1. 宋词

(1)起源:诗的另一种形式,起源于唐代。

(2)宋词繁荣的原因: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数量的不断增加。

(3)特点:句子长短不齐,更便于抒发感情。

(4) 宋词派别及代表:有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等。

2. 元曲:由散曲和元杂剧组成,以通俗生动,豪放飘逸为特点,关汉卿、马致远为代表。

三、明清小说

1. 小说的由来:魏晋南北朝兴起;唐朝出现短篇小说,称为传奇;宋代出现话本。

2. 明清小说

(1)繁荣原因:专制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

(2)特点:数量繁多,体裁多样,表现手法丰富,文学成就大大超过前代;批判现实。

(3)代表作:《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 第10课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一、汉字与书法艺术

1.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1)起源:六千多年前,“图画文字”。

(2)演变脉络: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

(3)总趋势:由繁到简。

2. 书法艺术

(1)两个阶段: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

二、笔墨丹青中国画

1. 中国画:又称国画,特点是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

2. 中国画的演变

(1)起源:原始社会的绘画艺术,彩陶画《鹳鱼石斧图》是其中的杰作。

(2)战国趋成熟:代表作是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驭龙图》。

三、京剧的出现

1. 中国戏曲演变:原始歌舞→春秋战国优伶→元杂剧把戏曲推向成熟→明朝昆曲流传广

2. 京剧:形成于道光年间,“徽汉合流”;同光年间,京剧走向成熟,涌现了程长庚、

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的著名艺人;民国以来,京剧逐步走向世界。

第四单元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第11课 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一、经典力学

1. 背景

(1)文艺复兴运动不仅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也对科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2)伽利略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的近代科学,为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建立的标志:1687年,牛顿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

3. 内容: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4. 特征: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适用于宏观低速运动的物体。

5. 意义: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对解释和预见物理现象具有决定性意义。后来,根据万有引力定律,人们发现了海王星等。

二、相对论的创立

1. 背景:到了19世纪,经典力学无法解释研究中遇到的一些新问题,面临着挑战。

2. 内容

(1)狭义相对论: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认为物体运动时,质量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增大而增加,同时,空间和时间也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即会发生尺缩效应和钟慢效应。

(2)广义相对论:1916年爱因斯坦提出;认为空间和时间的性质不仅取决于物质的运动情况,也取决于物质本身的分布状态。

3. 意义:相对论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发展了牛顿力学,将其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之中,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量子论的诞生与发展

1. 背景

(1)19世纪末20世纪初,电子和放射线的发现,打开了原子的大门。

(2)大量的实验表明,微观的粒子运动不能用经典力学的理论来说明。

2. 过程

(1)诞生: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说。

(2)发展:爱因斯坦利用量子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了有关原子的量子理论。20世纪30年代,量子力学建立起来。

3. 意义

(1)它与相对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推动了物理学自身的进步,改变了 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2)标志着人类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开始从宏观世界深入到了微观世界。

第12课 探索生命起源之谜

一、教会的禁锢

1. 神创造了人类和世界万物。

2. 基督教的上帝创世说和精神独裁。

二、生物进化论

1. 生物进化论的产生背景

(1)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冲击了基督教神学。

(2)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相继发生,拓宽了人们视野。

(3) 细胞学说的确立,为生命科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 早期生物进化思想的形成

(1)代表: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

(2)拉马克观点:生物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进化;提出了“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原则。

3. 达尔文创立了生物进化论

(1)创立的标志:1859年,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一书。

(2)主要观点:生物进化,适者生存,自然选择。

(3)历史意义:有力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达尔文被称为“生物学领域的牛顿”。 第13课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一、“蒸汽时代”的到来

1. 背景(或条件)

(1)17世纪末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为经济发展扫除了障碍。

(2)18世纪,随着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应用机器生产成为可能。

(3)科技为生产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发现和发明。

2.进程:瓦特改良蒸汽机;许多工业部门采用蒸汽机作动力;19世纪三四十年代,蒸汽机在欧洲和北美被广泛采用。

3.意义:“蒸汽时代”的到来;形成许多工业城市及工业国家;使得世界各地联系更加密切,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二、电气革命的出现

1. 背景

(1)各种工业生产的需要,科学家对电的不懈研究。

(2)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为发电机的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2. 过程

(1)1866年德意志科学家西门子制成发电机。

(2)1873年比利时人格拉姆发明了电动机。

(3) 1879年美国科学家爱迪生发明耐用电灯。

(4)长距离的输变电技术日趋成熟。

3. 意义(或影响)

(1)工业生产出现了新的技术革命浪潮,促进了工业的迅速发展。

(2)改变着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资产阶级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

(3)企业规模扩大,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促成了垄断组织的形成。

(4)使城市的面貌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

1. 概况

(1)1946年,美国研制成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奠定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

(2)1969年,国际互联网(Internet ,即因特网)首先在美国诞生了。

(3)20世纪90年代以后,互联网进一步发展为全球信息网。

2. 功能:互联网可以提供文件传输、电子邮箱、网络聊天、网上购物、浏览新闻、休闲游戏、网上远程教育等。

3. 特点:界面直观、音色兼备、链接灵活和高速传输。

4. 影响

(1)积极

①信息化社会开始出现,信息经济全面发展,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

②改变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社会交往方式。

(2)消极:带来诸多新问题,如信息泛滥、垃圾信息、网络安全与网络犯罪、沉迷网络等。

必修3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1. 原因

(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

(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2. 历史影响:“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董仲舒的新儒学

1. 背景

(1)经济: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增强,为中央集权打下了物质基础。

(2)政治:诸侯国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西汉稳定。

(3)思想:汉初道家“无为而治”思想已不能满足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 内容

(1)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主张。

(2)针对加强君权需要: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3)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

(4)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3. 特点: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思想专制;神学色彩。

4. 影响: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有利于扭转内外松弛局势,被汉武帝接受,并付诸实行。

二、儒学成为正统

1.原因: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了巩固皇权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的推动。

2.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1)思想方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政治方面: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以儒学为选才授官标准。

(3)教育方面: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中央兴办太学,郡县设立学校。

3. 影响(结果):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第3课 宋明理学

一、程朱理学

1.背景

(1)魏晋南北朝: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发展。

(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

(3)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4)北宋: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同时又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

2. 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1)“二程”(程颢、程颐):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2)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三纲五常是天理,天理须存灭人欲,格物致知明德善。

3.地位及影响

(1)地位: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2)影响: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但扼杀了人性;传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形成“朱子学”学派。

二、陆王心学

1. 代表人物:陆九渊(南宋) ;王守仁,也叫王阳明(明朝) 。

2.思想主张

(1)陆九渊:“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就是“理”; 反省内心可以获得天理。

(2)王阳明:心学集大成者;“心外无物 ”“心外无理 ”;“致良知”“知行合一”。

3. 地位: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

三、对宋明理学的评价

1. 消极: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2.积极:宋明理学重视主观意志、气节、品德等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一、李贽的离经叛道(代表作是《焚书》《藏书》等)

1. 背景:中国社会内在矛盾尖锐;江南的市民工商业者已有相当强的经济实力;李贽

目睹了官场的黑暗和道学家的伪善。

2.李贽的进步思想主张: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强调人正当的私欲和个性发展。

3. 影响:李贽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2. 对明末清初进步思想的评价

(1)进步性: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

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2)局限性:没有提出建立新制度的设想,也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没有从根本上

动摇正统思想的主导地位。

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5课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一、智者学派——“人是万物的尺度”

1.背景:前5世纪,古希腊经济繁荣,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人的地位提高。

2.概况

(1)研究主题:人和人类社会。

(2)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

(3)思想主张

①强调人的价值,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②反对迷信,强调自由。

③在社会道德方面,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不应该强求一律。

3. 影响:是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起了思想启蒙和解放的作用。但过分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忽视道德。

二、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

1. 背景:智者学派重视人的作用,但忽视道德;雅典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沦丧。

2.主张

(1)“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2) “美德即知识”。

(3) 善是人的内在灵魂、“认识你自己”。

(4)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已有的美德。

3.影响: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1. 柏拉图:关注的焦点是人类社会,在《理想国》里把人分为三等,各尽其责。他的

思想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亚里士多德: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特别强调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强调理

性也承认感觉;创立了逻辑学;他是古希腊最博学的人。

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一、文艺复兴

1. 兴起于意大利的原因

(1)经济:十四五世纪,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政治:新兴资产阶级要求追求现世的享乐。

(3)人才:意大利汇聚众多人才。

(4)文化:意大利人能接触到大量的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存和典籍。

2. 实质:14~17世纪初反映欧洲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解放运动。

3. 核心:人文主义:以人为中心, 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追求现世生活自由和幸福;崇尚理性和科学。

4. 主要成就

(1)意大利文艺复兴“文学三杰”

①薄伽丘:《十日谈》抨击禁欲、提倡平等、张扬个性。

②但丁:《神曲》率先表达了对教会丑恶现象的憎恶;是文艺复兴的先驱。

③彼特拉克:《歌集》最早提出要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人文主义之父”。

(2)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三杰”:达·芬奇、 拉斐尔、米开朗琪罗。

(3)莎士比亚:英国卓越的戏剧家,创作了《哈姆雷特》等作品。《哈姆雷特》称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5. 扩展:16世纪以后,从意大利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

6. 影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文学艺术和科学的发展;对人文主义的过分推崇,造成了个人私欲的膨胀、泛滥和社会混乱。

二、宗教改革

1. 背景

(1)在文艺复兴影响下,人们要求改革教会的愿望日趋强烈。

(2)16世纪时,天主教会在德意志势力很大,教皇在此出售赎罪劵。

2. 概况

(1)序幕: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

(2)扩展:形成了不受罗马教皇控制的新教,除路德派以外,还有加尔文派和英国国教。

3. 马丁·路德的主张

(1)“因信称义”:只要信仰上帝,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

(2) 每个基督徒都可以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

(3) 简化宗教仪式,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

4. 实质:宗教改革是一场宗教外衣掩饰下的资产阶级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神权统治的政治运动。

5. 影响:民众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第7课 启蒙运动

一、理性时代的到来

1. 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

(1)经济:17-18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根本原因)

(2)阶级: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

(3)政治: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4)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5)科技:自然科学取得很大进展,挑战教会的权威。

2. 启蒙运动的概况

(1)进程:17世纪始于英国——18世纪中叶在法国进入高潮——扩展到其他国家。

(2)性质: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3)核心:“理性”。 所谓“理性”是指人自己思考,运用自己的智力去认识、判断和理解事物的能力。

(4)主要内容:呼唤理性的阳光;批判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和封建特权;提倡民主、 科学、自由、平等。

二、法国的启蒙思想家

1. 伏尔泰——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

(1)主要思想:抨击天主教会,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提倡“天赋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代表作:《哲学通信》《路易十四时代》等。

2. 孟德斯鸠

(1)主要思想: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制;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法律应当是理性的体现。

(2)意义: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合理性,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

(3)代表作:《论法的精神》

3. 卢梭

(1)主要思想:阐述了“天赋人权”“人民主权”和“社会契约”思想;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

(2)代表作:《社会契约论》

三、启蒙运动的扩展

1. 康德

(1)称谓:德意志著名的哲学家,对启蒙运动作了经典的总结。

(2)主要思想:人应该自己独立思考,理性判断;提出“人非工具”思想;相信主权在民,人要自由也要自律;自由和平等只能在法律范围之内。

(3)代表作:《纯粹理性批判》。

2. 启蒙运动的影响

(1)欧洲: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冲击着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动员。

(2)世界:极大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启蒙思想成为人们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与发现

二、数学

1. 约成书于东汉的《九章算术》

(1)内容:采用十进位值制记数法,汇集了许多算术命题。

(2)意义: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 计算工具:早期是算筹,后演变为算盘。明清时期,珠算应用得到普及和推广。

三、天文历法

1. 原因:为了采集、狩猎和农牧业活动的需要;不少朝代都设有专门的天象观测机构。

2. 成就:

(1) 有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太阳黑子以及哈雷彗星的记录。

(2)《石氏星表》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

(3) 创制了浑仪、简仪等先进的天文观测仪器。

(4)历法:夏朝时《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元朝时,郭守敬编订的《授时历》, 比现行公历的颁行早了三百年。

一、从《诗经》到唐诗

1. 《诗经》

(1)地位: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2)内容: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3)特点:四言为主,多用重章叠句, 现实感强。

(4)影响:《诗经》经孔子整理编定,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2. 楚辞

(1)创作者:屈原。

(2)特点: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情感。

(3)代表作:具有浪漫主义风格的《离骚》。

3. 汉赋

(1)含义:以楚辞为基础的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

(2)特点: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

(3)代表作: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东汉张衡的《二京赋》。

4. 唐诗

(1)繁荣原因:唐朝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科举考试以诗赋为主,促进了诗歌繁荣。

(2)代表人物

①初唐:王勃、陈子昂。

②盛唐:高适、岑参的边塞诗;孟浩然、王维的山水诗;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诗

仙”;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③中唐:白居易成就最高,创作了大量的讽喻诗。

二、宋词和元曲

1. 宋词

(1)起源:诗的另一种形式,起源于唐代。

(2)宋词繁荣的原因: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数量的不断增加。

(3)特点:句子长短不齐,更便于抒发感情。

(4) 宋词派别及代表:有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等。

2. 元曲:由散曲和元杂剧组成,以通俗生动,豪放飘逸为特点,关汉卿、马致远为代表。

三、明清小说

1. 小说的由来:魏晋南北朝兴起;唐朝出现短篇小说,称为传奇;宋代出现话本。

2. 明清小说

(1)繁荣原因:专制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

(2)特点:数量繁多,体裁多样,表现手法丰富,文学成就大大超过前代;批判现实。

(3)代表作:《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 第10课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一、汉字与书法艺术

1.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1)起源:六千多年前,“图画文字”。

(2)演变脉络: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

(3)总趋势:由繁到简。

2. 书法艺术

(1)两个阶段: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

二、笔墨丹青中国画

1. 中国画:又称国画,特点是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

2. 中国画的演变

(1)起源:原始社会的绘画艺术,彩陶画《鹳鱼石斧图》是其中的杰作。

(2)战国趋成熟:代表作是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驭龙图》。

三、京剧的出现

1. 中国戏曲演变:原始歌舞→春秋战国优伶→元杂剧把戏曲推向成熟→明朝昆曲流传广

2. 京剧:形成于道光年间,“徽汉合流”;同光年间,京剧走向成熟,涌现了程长庚、

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的著名艺人;民国以来,京剧逐步走向世界。

第四单元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第11课 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一、经典力学

1. 背景

(1)文艺复兴运动不仅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也对科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2)伽利略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的近代科学,为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建立的标志:1687年,牛顿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

3. 内容: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4. 特征: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适用于宏观低速运动的物体。

5. 意义: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对解释和预见物理现象具有决定性意义。后来,根据万有引力定律,人们发现了海王星等。

二、相对论的创立

1. 背景:到了19世纪,经典力学无法解释研究中遇到的一些新问题,面临着挑战。

2. 内容

(1)狭义相对论: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认为物体运动时,质量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增大而增加,同时,空间和时间也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即会发生尺缩效应和钟慢效应。

(2)广义相对论:1916年爱因斯坦提出;认为空间和时间的性质不仅取决于物质的运动情况,也取决于物质本身的分布状态。

3. 意义:相对论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发展了牛顿力学,将其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之中,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量子论的诞生与发展

1. 背景

(1)19世纪末20世纪初,电子和放射线的发现,打开了原子的大门。

(2)大量的实验表明,微观的粒子运动不能用经典力学的理论来说明。

2. 过程

(1)诞生: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说。

(2)发展:爱因斯坦利用量子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了有关原子的量子理论。20世纪30年代,量子力学建立起来。

3. 意义

(1)它与相对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推动了物理学自身的进步,改变了 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2)标志着人类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开始从宏观世界深入到了微观世界。

第12课 探索生命起源之谜

一、教会的禁锢

1. 神创造了人类和世界万物。

2. 基督教的上帝创世说和精神独裁。

二、生物进化论

1. 生物进化论的产生背景

(1)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冲击了基督教神学。

(2)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相继发生,拓宽了人们视野。

(3) 细胞学说的确立,为生命科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 早期生物进化思想的形成

(1)代表: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

(2)拉马克观点:生物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进化;提出了“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原则。

3. 达尔文创立了生物进化论

(1)创立的标志:1859年,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一书。

(2)主要观点:生物进化,适者生存,自然选择。

(3)历史意义:有力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达尔文被称为“生物学领域的牛顿”。 第13课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一、“蒸汽时代”的到来

1. 背景(或条件)

(1)17世纪末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为经济发展扫除了障碍。

(2)18世纪,随着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应用机器生产成为可能。

(3)科技为生产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发现和发明。

2.进程:瓦特改良蒸汽机;许多工业部门采用蒸汽机作动力;19世纪三四十年代,蒸汽机在欧洲和北美被广泛采用。

3.意义:“蒸汽时代”的到来;形成许多工业城市及工业国家;使得世界各地联系更加密切,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二、电气革命的出现

1. 背景

(1)各种工业生产的需要,科学家对电的不懈研究。

(2)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为发电机的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2. 过程

(1)1866年德意志科学家西门子制成发电机。

(2)1873年比利时人格拉姆发明了电动机。

(3) 1879年美国科学家爱迪生发明耐用电灯。

(4)长距离的输变电技术日趋成熟。

3. 意义(或影响)

(1)工业生产出现了新的技术革命浪潮,促进了工业的迅速发展。

(2)改变着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资产阶级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

(3)企业规模扩大,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促成了垄断组织的形成。

(4)使城市的面貌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

1. 概况

(1)1946年,美国研制成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奠定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

(2)1969年,国际互联网(Internet ,即因特网)首先在美国诞生了。

(3)20世纪90年代以后,互联网进一步发展为全球信息网。

2. 功能:互联网可以提供文件传输、电子邮箱、网络聊天、网上购物、浏览新闻、休闲游戏、网上远程教育等。

3. 特点:界面直观、音色兼备、链接灵活和高速传输。

4. 影响

(1)积极

①信息化社会开始出现,信息经济全面发展,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

②改变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社会交往方式。

(2)消极:带来诸多新问题,如信息泛滥、垃圾信息、网络安全与网络犯罪、沉迷网络等。


相关内容

  •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专业师范类
  • 附件1: 本 科 课 程 计 划 东北师范大学本科课程计划 历史文化学院 历史学师范专业课程计划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培养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拥有健康体魄和完美人格.具备良好专业素质的历史学专门人才.本专业将按照"宽口径.厚基础.精专业" 的培养模式来培养本专业的学生,帮 ...

  • 部分省区部分省区高考改革实施方案
  • . . . . . . . 部分省区高考改革实施方案 率先于2004年进行高中课程改革的广东.山东.海南及宁夏将于2007年迎来第一次课改后的高考.目前几个省区的2007年新高考方案的修改稿或定稿已纷纷出炉.分文理,考综合能力,成为已有方案的省区的共同选择. 2007年海南 会考成绩进总分综合评价作 ...

  • 权威发布||河南2015级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方案敲定,范围.时间都在这儿
  • 11月3日,省教育厅公布了河南省2015级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方案,10个学科的考试将分两期进行.一起来了解具体内容! 按照规定 我省凡具有普通高中学籍的2015级在校学生 必须参加学业水平考试 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9个学科考试安排在2017年1月6日~8日: ...

  •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教学论文
  •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的研究与教学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深入改革,使我国教育更加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特色.高中历史教材的改革,更加的突出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一种完美的契合,突破以往的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的传统教育模式,更注重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本 ...

  • 高中课本目录
  • 高中课本目录 科目 书 名 适用年级 版本 思想政治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 高一 人教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 高一 人教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 高一 人教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 高一 人教 高中思想政治(选修2)经济学常识 高二(文科) 高中思想政治(选修3 ...

  • 从"差异"谈初高中历史衔接
  • 从"差异"谈初高中历史衔接 摘 要:高一新生如何尽快进入高中生角色,顺利实现初高中历 史学习的衔接,文章从"差异"入手,通过分析初高中历史体例. 课标.考题的差异,从而引导学生注重高中历史的通史意识.探究 意识和材料意识. 关键词:差异:历史:衔接 初中历史和 ...

  •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 不同的省份考试的科目与内容有所不同.总体来看,以高中必修模块为主,成绩呈现方式倾向于等级制赋分 从各省份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考试内容来看,不同的省份考试的科目与内容有所不同. 第一类是全部科目学业水平考试,代表性的省市有安徽.天津.山东.黑龙江等. 如安徽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测试设语文.数学. ...

  • 中高考政策
  • 二○一一年苏州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方案 2010年我市中考将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当前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指导意见>(教基一[2009]7号),落实江苏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等部门<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的通知>(苏办发[2009 ...

  • 高二历史第二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高二历史第二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1.认真贯彻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对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文科班把教学目标定位于完成历史选修I.III规定的各项教学任务.理科班完成历史必修I.II.III基础会考复习工作,争取在基础会考中取得优秀成绩. 2.历史教学要全面贯 ...

  • 高中历史课程设计有待改进_赵亚夫
  • ,((%年)期A4B)C,((%历史教学0123456789:;1?@A4B)-( 高中历史课程设计有待改进 赵 亚 夫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北京-(((&*)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模块设计"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