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课程教学基本信息

第二章 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教学目的】了解心理学的各个流派、内容及其主要观点,为以后的理论知识铺路。

【教学重点】心理学的各个流派。

【教学难点】心理学各个流派的主要观点。

【教学方式及手段】采用班级授课,讲课讨论结合的方式,采用多媒体手段教学。 【教学过程及内容】 教学过程中采取系统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系统讲授就是将课本的内容多视角,多方位的展开给学生进行讲解,学生将自己大脑中的疑问或不懂的地方拿出来共同探讨。 内容:

• • •

一、冯特的生平

二、意识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三、冯特心理学的主要贡献 第一部分

冯特与意识心理学 “功成名就”的冯特

1857年,获得海德堡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857-1874年在该校任教,曾开设生理心理学课程,出版《生理学原理》。

1858-1862年冯特完成了《感官知觉理论的贡献》,此书正式提出了“实验心理学”是他的第一本心理学著作。

1875年改任莱比锡大学哲学教授,长达45年之久。

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此举被视为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1920年,冯特去世前,他完成自传《经历与认识》。 第二部分

意识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冯特主张心理学应以意识内容(直接经验)为对象,意识可以分成各种心理元素,意识是以各种心理元素的复合形式出现的。

心理学的任务就是要分析意识的结构和内容,心理学应该是一门研究意识内容的科学。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冯特认为,经验包括经验的主体(或自身)和经验的客体(或对象)两个因素。从经验的主体来看,感觉、感情、意志等心理过程是主体直接经验到的,是直接经验(immediate experience)这是心理学的对象;从经验的客体来看,人对于外部世界

• •

• • • • •

的经验是通过间接推论而认知的,是间接经验(mediate experience),它是自然科学的对象,冯特认为对其的认识不属于心理学范畴。因此,冯特把心理学称为“直接经验之学”。

•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 冯特认为,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的科学,并将经验分为感觉、

意象和激情状态三种元素。“直接经验”可以理解为对经验的直接的、同一的认识,这意味着对直接经验的认识依赖于“经验者”本身。 • 元素主义的认识论

冯特认为心理可以分析为各种元素(最终的不可分解的部分),复杂的心理过程都是由这些元素结合而成,但具有与构成它的元素不同的新的性质。心理元素结合成复杂的过程都有一定的规律。

• 二、意识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 心理学与哲学

• 心理学不同于哲学,心理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 二、意识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 心理学与生理学

• 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实验精神为心理学所用。但是心理学不是生理学一个分支。因

为心理现象不同于生理现象。

• 冯特在身心关系上主张身心平行论(parallelism)。他认为心理过程和大脑的生理过

程是两个独立的系列,二者有一致的协调,但不存在因果关系。即生理和心理平行运作,互不影响。 • 身心平行论

冯特的身心平行论否定心理的客观来源和生理基础,主张精神和肉体是彼此独立的序列和过程,因而陷入了唯心主义的二元论。

在实验研究中,接受心理刺激的只能是生理意义上的感官,因而身心平行论与实验科学论形成了冯特理论体系中一个基本矛盾。 • 主张纯理论研究,反对应用研究 • 第三部分

实验内省法 • 第四部分

心理学的任务

冯特认为,心理学的任务就是研究心理复合体的元素及其构造的方式和规律或原则。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必须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心理有哪些元素?二是心理复合体的结构如何?三是心理复合体形成有哪些规律? (一)、心理元素的分析:冯特认为,一切心理现象都是由心里元素构成的,心理复合体就是心里元素的联合,心里元素是最终不可再分的心理结构单位,包括感觉和感情两个元素。 感觉是心里元素的基本单位,呈现人的经验的客观内容。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和肌觉。而感情是显示人的经验的主观内容,是感觉元素的主观补充。感觉和感情都具有性质和强度的特性。

• 冯特意识心理学的主要贡献

• 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 冯特创立了实验心理学或意识心理学。

冯特培养了一大批心理学家 第二节 精神分析理论 一、精神分析理论的产生 社会历史文化根源 思想渊源

心理病理学成果与发展

二、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 意识—无意识理论(冰山理论) 1、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 (潜意识理论) • 意识 consciousness

可以直接感知到的有关的心理部分。由个人当前觉知到的心理内容组成。具有逻辑性、时空规定性和现实性。

• 前意识 preconsciousness

介于意识与无意识之间,存储近期经历的内容,处于注意范围之外的意识成分。很容易进入注意,所包含的内容可以回到意识中去,是我们加以注意就能觉察到的心理内容。主要作用是检查。

• 无意识(或潜意识 ) unconsciousness 指个人不可能觉察的心理现象,但对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影 响极大。其特点为无矛盾性、无时间性、无是非性、非现实性和最具活力和能量。

1、人们对自己的一些行为的真正原因和动机不能意识到。其中包含一些是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或者个人生活准则的原始欲望;早期被压抑的愿望,被压抑的童年经历与事件;来自种族天赋遗传经验。

2、人们在清醒的意识下面还有潜在的心理活动在进行着 。

3、潜意识会在检查功能弱的情况,如梦中浮现并获得满足;也会通过口误、笔误、一些神经症症状等表现。 无意识存在的证据:

• 催眠 • 梦

• 日常生活中错误的行为(笔误、口误、错事) • 灵感和直觉 • 某些心身疾病 • 神经症

意识、前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

• 三者间保持一种动态平衡 。

• 冰山理论:意识、前意识(检查者,在本能朝向意识的道路上建筑了防御线)、潜意识

(生物本能,欲望的储藏库)

• 前意识与意识之间有界限却可逾越,因而前意识之中的内容与意识之中的内容的相

互转换非常容易。但是,无意识部分的东西要进入意识中来则非常困难。

• 无意识心理是不能轻易就回忆起来并到达意识领域的,但可以影响人的行为。例如

强迫性洗手的患者

• 无意识里面包含的人的本能冲动、被压抑一点欲望和压抑已久的创伤和不幸。。 • 硕士生怕黄瓜

无意识里面包含的人的本能冲动、被压抑一点欲望和压抑已久的创伤和不幸。

• • • • • • • • •

本我(id)

是一个原始的、与生俱来的和非组织性的结构,它是人出生时人格的唯一成分,也是建立人格的基础。本我过程是无意识的是非道德的,是本能和欲望的体现者,为人的整个心理活动提供能量,强烈地要求得到发泄的机会。 遵循“唯乐原则”

即追求快乐,逃避痛苦。

• 本我、自我和超我

(人格结构理论)

人格构成: 本我 id

• 本我是人格中最原始、最模糊和最不易把握的部分。它是由一切与生俱来的本能冲

动组成的。 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 ego

• 自我是现实化了的本能,是在现实的反复教训之下,从本我分化出来的一部分。遵

循“现实原则”。

超我 superego

• 超我是从自我发展起来的一部分,是道德化了的自我。遵循“道德原则”。 超我(superego)

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它是从儿童早期体验的奖赏和惩罚的内化模式中产生的,当自我控制取代了环境和父母的控制时,超我就形成了。

超我有“良心”和“自我理想”两部分。良心是儿童受惩罚而内化了经验,它负责对违反道德的行为做惩罚(内疚);自我理想是儿童获得奖赏而内化了的经验,它规定着道德的标准。

遵循“道德原则” ,控制行为,使其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

• 简要地说:

• 本我代表不受控制的生物驱力 • 超我是社会良心之声

• 自我是调节本我和自我并与现实打交道的理性思维 • 三我结构的比较

• 人格结构内部的动力过程导致外显行为

食欲 去食品市场 偷吃别人的东西是犯罪 憎恨父亲 离家出走 仇恨父亲是罪过 求生欲望 神经症 逃避战场是胆小鬼 性欲 结婚 非婚性行为不道德

• 人格结构理论 • 两种理论的关系

“在通常情况下,本我、自我和超我是处于协调和平衡状态的,从而保证了人格的正常发展,如果三者失调乃至破坏,就会产生神经病,危及人格的发展。” ——弗洛伊德

健康的人,要把本我中的欲望和超我中的道德、准则、理想整合起来,形成现实的、能够应对各种困难与挑战的健康人格。

• 动力心理学的基本前提是:人体是一个复杂的能量系统,其中操纵人格三部结构运

转和作用的能叫心理能。

• 人格可以获得的能量是一定的,人格中某一系统获得能量后,就意味着其它系统已

本我(id)

是一个原始的、与生俱来的和非组织性的结构,它是人出生时人格的唯一成分,也是建立人格的基础。本我过程是无意识的是非道德的,是本能和欲望的体现者,为人的整个心理活动提供能量,强烈地要求得到发泄的机会。

遵循“唯乐原则”

即追求快乐,逃避痛苦。

• 本我、自我和超我

(人格结构理论)

人格构成:

本我 id

• 本我是人格中最原始、最模糊和最不易把握的部分。它是由一切与生俱来的本能冲

动组成的。 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 ego

• 自我是现实化了的本能,是在现实的反复教训之下,从本我分化出来的一部分。遵

循“现实原则”。

超我 superego

• 超我是从自我发展起来的一部分,是道德化了的自我。遵循“道德原则”。

超我(superego)

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它是从儿童早期体验的奖赏和惩罚的内化模式中产生的,当自我控制取代了环境和父母的控制时,超我就形成了。

超我有“良心”和“自我理想”两部分。良心是儿童受惩罚而内化了经验,它负责对违反道德的行为做惩罚(内疚);自我理想是儿童获得奖赏而内化了的经验,它规定着道德的标准。

遵循“道德原则” ,控制行为,使其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

• 简要地说:

• 本我代表不受控制的生物驱力

• 超我是社会良心之声

• 自我是调节本我和自我并与现实打交道的理性思维

• 三我结构的比较

• 人格结构内部的动力过程导致外显行为

食欲 去食品市场 偷吃别人的东西是犯罪 憎恨父亲 离家出走 仇恨父亲是罪过

求生欲望 神经症 逃避战场是胆小鬼

性欲 结婚 非婚性行为不道德

• 人格结构理论

• 两种理论的关系

“在通常情况下,本我、自我和超我是处于协调和平衡状态的,从而保证了人格的正常发展,如果三者失调乃至破坏,就会产生神经病,危及人格的发展。”

——弗洛伊德

健康的人,要把本我中的欲望和超我中的道德、准则、理想整合起来,形成现实的、能够应对各种困难与挑战的健康人格。

• 动力心理学的基本前提是:人体是一个复杂的能量系统,其中操纵人格三部结构运

转和作用的能叫心理能。

• 人格可以获得的能量是一定的,人格中某一系统获得能量后,就意味着其它系统已

• 生本能:

所有与生命保存有关的本能都称为生本能,不仅包括性,而且包括饥饿、渴等所有与生命延续有关的本能能量。饮食本能,求安避险本能、性本能。

生本能代表爱与建设的力量,派生出母爱本能、亲子本能、对家庭集体祖国的爱、生育子女的欲望、对别人的亲和和友谊的需要等等。

• 死本能:

是促使人类返回生命前非生命状态的力量。死亡是生命的终结,是生命的最后稳定状态,生命只有在这时才不再需要为满足生理欲望而斗争。只有在此时,生命不再有焦虑和抑郁,所以所有生命的最终目标是死亡。

死本能表现为“求杀”,派生出攻击、被坏、战争等一切毁灭行为。当它转向机体内部时,导致个体的自责,甚至自伤自杀,当它转向外部世界时,导致对他人的攻击、仇恨、谋杀等。

心理防御机制是自我的一种防卫功能,很多时候,超我与本我之间、本我与现实之间,经常会有矛盾和冲突,这时人就会感到痛苦和焦虑,这时自我可以在不知不觉之中,以某种方式,调整一个冲突双方的关系,使超我的监察可以接受,同时本我的欲望又可以得到某种形式的满足,从而缓和焦虑,消除痛苦,这就是心理防御机制。

• 焦虑和自我防御机制

(1)焦虑( anxiety)

• 定义:一种由紧张、不安、焦急、忧虑、惊恐等感受交织在一起的情绪体验。 • 来源:本我和超我之间以及本我和现实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 分类:现实焦虑、神经质焦虑和道德焦虑

• 现实焦虑(与真实的威胁程度相当)

• 神经质焦虑(害怕本能失去控制而受罚之焦虑)

• 道德性焦虑(害怕受到良心谴责而焦虑)

• (2)自我防御机制

(Ego Defense mechanisms )

• 定义

– 通过某些歪曲或否定现实的方式,应付焦虑、避免自我受到伤害,以保护自

己的潜意识过程。

• 特征

– 或多或少都有歪曲现实或否定现实的倾向

– 经由潜意识的历程来运作,包括压抑、否定、投射、内射、合理化、退化、

反向、转换替代、升华、认同、补偿等

• 作用

对付焦虑,保护自我,达到心理平衡。

• 主要的自我防御机制

1、压抑depression

– 把超我不允许的欲望和动机在不知不觉中被抑制到无意识之中,使自己意识丧失能量。 本能 instinct 对人的一个基本看法:人是一个能量系统,且能量有限。 驱动人行动的能量,主要包括一些非理性因素(本能、潜意识等) 。 机械决定论观点。人不能做自己的主人,而是由本能决定的。

不到其存在,也就感觉不到焦虑和痛苦。 这是最基本的防御机制。

– 2、 升华 sublimation

– 把为社会不能接受的冲动的能量转化为建设性的活动能量。这是心理防御机

制中最为积极的形式。

• 升华

3、替代displacement

– 把对某事物的强烈感情不自觉地转移到另一事物上,例如替罪羊、迁怒,通

过迁怒可以减轻情感上的痛苦。

4、拒绝(否认)denial

– 拒绝承认使人感到焦虑和痛苦的事件,似乎其根本未发生过。常用语言:“这

不可能”、“绝对不会”等。

– 与压抑不同,否认不是说不记得了,而是坚持某些事不是真实的。

5、反向形成reaction formation

• 自认为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内心欲望或冲动会引起自我和超我的抵制,表现出来

会被社会惩罚或引起内心焦虑,故朝相反的途径释放导致反向形成。

• 如果老公突然对你好,这是有外遇的信号”其背后的理论依据是:内心感到内疚,

反向形成的防御就会对老婆好起来。

• 洁癖,实际上特别喜欢、关注脏东西。

• 6、理智化intellectualization

– 用抽象的、理智的方式处理压力情境以获得超脱。

7、投射projection

– 投射:把自己的不良动机或恶意投射到别人身上,断言别人有此动机,以免

除自我责备的痛苦。

8、合理化 rationalization

– 不是指“合乎理性的行为”,而是指为我们所做的事赋予符合逻辑的或为社

会所欢迎的动机,以便看起来我们所做的事是合情合理的。

(1)酸葡萄 sour grapes

– 当人得不到自己希望的东西时,内心会相当失望和沮丧,有人会刻意贬低自

己过去追求的东西。这就是“酸葡萄”。

(2)甜柠檬 sweet lemon

– 虽然生活中发生不如意的事情,但个体努力强调事情的美好的一面。

• 9.利他

• 抛开道德的批判标准——过度利他,是没有能力自私的表现;

• 过度利他,对自己好一点一点就会内疚,就完全利他,平衡自己的内疚感,来享受

自己的道德优越感;无休止照顾自己。喂孩子的饭,其实自己想吃,嘴在动。

• 无私、自私是人格发展的疾病;人格正常的人可以轻松的获得金钱并把钱作为获得

快乐的途径。自私是一种无钱型人格障碍的表现。

• 幽 默——是指以幽默的语言或行为来应付紧张的情境或表达潜意识的欲望。通过

幽默来表达攻击性或性欲望,可以不必担心自我或超我的抵制。

在人类的幽默中关于性爱,死亡、淘汰,攻击等话题是最受人欢迎的,它们包含着大量的受压抑的思想。

• 防御机制的运作

• 多种防御机制可能同时使用

• 防御机制有积极作用,但不能使之成为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

•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主要使用的防御机制会发生变化(Cramer,1987)

• 年龄因素对防御机制选择的影响

学前 小学 青年前期 青年后期

• 新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

• 沙利文

• 霍妮

• 弗洛姆

• 人类的全部活动都取决于两种心理需要,一种是人与同类交往以逃避孤独,一种是

人对自由的需求以排除其“个性化”发展和“内在成长潜能”的障碍。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由于切断了与母体、他人的联系,因而缺乏先前的相与感、安全感,日趋孤独,甚而导致个人放弃其独立自由的倾向,而希望与自己不相干的某人或某事结合起来,以便获得他所缺乏的力量,这种放弃独立自由的倾向就是逃避自由。

没有一件事是偶然的,梦也不例外,绝不是偶然形成的联想,而是欲望的满足,在睡眠时,超我的检查松懈,潜意识中的欲望绕过抵抗,并以伪装的方式,乘机闯入意识而形成梦,可见梦是对清醒时被压抑到潜意识中的欲望的一种委婉表达。梦是通向潜意识的一条秘密通道。通过对梦的分析可以窥见人的内部心理,探究其潜意识中的欲望和冲突。通过释梦可以治疗神经症。

详见《梦的解析》

• 梦的本质

人性中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矛盾冲突,压抑的愿望中道德意义在梦前和梦中的不断作用,才导致了梦的发生。

• 梦的形式及其改装手段

直接的梦和改装的梦

• 梦的目的

满足愿望

• 梦的材料和来源

来源于生活,但受到道德的制约。

• 早期行为主义心理学

•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历史背景

• 哲学背景

• 实证主义

• 可以说行为主义乃是实证主义的心理学。实证主义是19世纪中叶法国哲学家孔德首

创的一种科学哲学。孔德始终倡导“以被观察到的事实为基础”的实证精神,实在、确定和实证是实证精神的要素。孔德的实证主义原则是:一切科学知识都必须建立在来自观察和实验的经验事实的基础上。

• 华生等人的早期行为主义正是根据这样一种标准,放弃研究不可观察的意识而改之

以可观察的行为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抛弃主观的内省法而改之以自然科学的客观方法作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 实用主义

• 实用主义的英文名为pragmatism,源于希腊文pragma,其含义是行为和行动。实用

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都声称,实用主义就是强调行为、实践和生活的哲学。

• 杜威、詹姆士等都是这种观点。

• 陶行知,先行后知

• 自然科学背景

• 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自然科学背景主要是生理学。特别是俄国谢切诺夫、巴甫洛

夫和别赫切列夫的思想和观点,对毕生创立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很大。

• 巴甫洛夫在20世纪初首创并运用条件反射方法对人的高级神经活动进行了严格而

客观的实验研究,提出了以条件反射学说为核心的高级神经活动规律理论。

• 华生几乎整个地接受了巴甫洛夫的条件作用理论和方法,并运用于其行为主义心理

学体系的阐释中。在巴甫洛夫的影响下,华生不仅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包括人的一切智慧行为和随意行动,都是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形成的条件反射

• 俄国生理学家别赫切列夫提出客观心理学思想,把心理理解为客观的东西,理解为

脑的物质过程。心理过程是伴随着行为动作产生的,因而又把心理学解释为行为的科学。

• 心理学背景

• 包括传统意识心理学的危机、动物心理学客观化进程和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发展三个

方面。可以说行为主义也是心理学自身发展的产物。

• 传统意识心理学的危机

• 心理学独立后的发展初期,心理学一直以意识为研究对象,故称为意识心理学。 • 但是在对意识的具体理解以及如何研究上,意见分歧且对立,造成心理学派别纷争,

先是内容心理学与意动心理学之争.接着是构造主义与机能主义的对立。更重要的是心理学以意识为研究对象,难以适应当时美国社会对心理学的需要。面对美国当时面临的许多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深居学院的意识心理学基本上是束手无策的。这样,学术上的纷争和实践上的无能致使意识心理学发生危机。

• 构造主义与机能主义

• (1)即机能心理学不仅研究意识内容,还应研究意识是如何进行和为什么进行。 • (2)机能心理学是关于意识基本效用的心理学。安吉尔认为,意识的机能或效用是适

应,心理、意识是有机体适应环境的工具。

• (3)机能心理学是研究心物关系的心理学。

• 内容与意动心理学

• 内容心理学派观点内容心理学派主张对人的直接经验进行研究。所谓直接经验就是

人在具体的心理过程中可以直接体验动的,如感觉、知觉、情感等。不过,冯特这里研究的并不是感觉、知觉等心理活动的本身,而是感觉或知觉到的心理内容,即感觉到了什么,知觉到了什么。冯特认为,人的这种直接经验(心理或意识)是可以进行分析的。

• 我们看见或思考事物,所看、所思的事物(意象,观念)是意识的内容,看和思的

对象,并非心理学的对象;看和思等意识的动作才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布伦塔诺提出“意向性”概念,以为任何心理动作都指向对象,没有无对象的动作,也无没有动作的对象,对象(内容)和动作不可分开,都要 研究,但心理学主要研究意动。 • 1910年之后,美国人开始反思对心理学重新界定。许多心理学家都把心理学界定为

对行为的研究。

• 第一个把心理学界定为行为科学的人是麦独孤。他早在1905年出版的《生理心理学》

• 一书中就有这种说法。 动物心理学的发展 华生曾明确宣称,行为主义是20世纪前十年动物行为研究的直接结果。 1872年达尔文发表《人类与动物的表情》一书,指出动物与人类各种不同情绪所特有的表情在发生上具有共同的根源,论证了人与动物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但达尔文忽视了人与动物心理之间的本质差异。 后来摩尔根提出“吝啬率”,认为在动物研究过程中,只要能用更低级的心灵作用解释活动,就绝不用更高级的心灵作用来解释。而且他用“比较心理学”这个术语来代表自己的研究。美籍德裔生物学家洛布比摩尔根的观点更激进,提出了“向性学说”,主张从无机物运动的物理化学规律来解释植物的运动乃至动物的运动。 桑代克遵循摩尔根的吝裔律,系统研究了动物的行为,提出了学习的联结观。动物心理学的研究既然有助于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动物心理学就迅速发展起来。到1900年,在美国已有哈佛等八所大学建立了动物心理学实验室。华生明确承认,正是在芝加哥大学长期从事动物心理的研究,使他形成了一种观念:既然能对动物的行为进行纯客观的观察和解释,那么也就能够对人的行为进行同样纯客观的观察和解释。为此,华生彻底地贯彻了摩尔根的吝音律,抛弃了意识和内省而走上行为主义的道路。 机能主义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 华生作为机能主义心理学集大成者安吉尔的学生,深受机能主义的影响。机能主义心理学把人的心理、意识作为适应环境的工具,这样也就抹杀了人在意识指导下的行为与动物本能行为之间的本质差异,把人的行为等同于动物的行为,为华生提出行为主义原则做了必要的理论准备。华生的行为主义是把机能主义心理学合乎逻辑地推向极端。 安吉尔在1900年就已预见到、就像灵魂这个词一样,意识这个词也很可能从心理学中消失。而后安吉尔更加明确地认为,如果取消意识范畴的存在,而代之以客观地描述动物和人的行为,这将对心理学是十分有益的。 所以,华生宣布取消意识,反对内省,并不是对机能主义方向的背叛,而是这种方向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John John Broadus Watson 一、早期行为主义的观点 (一)心理学的性质和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 把行为作为研究对象。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 观察法 2、条件反射法 3、言语报告法 本能论 前后不一致的本能论 本能是一种在适当的刺激作用下系统地展现出现来的先天性反应组合。 他后来却主张在心理学中取消本能的概念,认为在心理学中不再需要本能概念。他

说:“请给我十几个健康而没有缺陷的婴儿,让我在我的特殊世界中教养,那么我可以担保,在这十几个婴儿之中,我随便拿出一个来,都可以训练他成为任何一种专家--无论他的能力、嗜好、趋向、才能、职业及种族是怎样的,我都能够训练他成为

• 一个医生,或一个律师,或一个艺术家,或一个商界首领,或者甚至也可以训练他成为一个乞丐或窃贼。”这段话一直被人们公认为环境决定论的经典表述 我们习惯称之为本能的东西大多是训练的结果。 动流说:行为起源于不学而能的简单反应,随着环境影响的不断扩展,简单的反应变成复杂的行为动作。 他把人一生的全部行为制成一个由简到繁的图表,认为人的一生的行为是川流不息的动作流,从受精卵开始,随年龄增长日趋复杂。一些非学习的动作在很短时期便消失,有些则保留时间较长。华生把这个动作流图表称为他的行为主义观点的表达,并认为行为主义正是通过这些动作流来理解人的行为。动作流为行为主义观察人的心理提供了现实的背景。 情绪论 华生认为情绪是一种模式化的反应,这种反应最初是通过遗传而获得的,包括整个身体机制的变化,特别是内脏和腺体提的深刻变化。 这就是说情绪是遗传的、原初的、其反应是模式化的、类型化的,即反应的各个细节表现出一定的恒常性、规则性及顺序性。 华生认为婴儿有三种内在的情绪反应:恐惧、愤怒和爱。人的各种复杂情绪都是在前述三种原始情绪的基础上,通过条件作用而逐渐形成的。 思维论 华生反对思维完全是大脑的事的中枢思维论,提出了思维的外周论。 思维是整个身体的技机能、思维必然是必然运动的行动。 言语和思维都归结于语言的习惯,言语是外显的语言习惯,而思维则是内隐的语言习惯。两者并无本质区别。内隐的语言习惯是由外显的语言习惯逐渐演变而来的。 开始是儿童独自一人不断地对自己讲话,以后在大人与社会的要求下,变为小声的讲话,最后又变为只在嘴唇之内出现。华生注意到了言语与思维的联系。 华生认为,人类除了语言形式的思维之外,还有非语言的形式的思维。他提出,聋哑人说话时就是用肢体运动代替词汇的,他们的言语和思维都是以同样的肢体反应进行的。甚至正常的人也并非总是用词汇来进行思维的,当一个人在思维的时候,他不仅发生着潜伏的语言活动,而且还在发生着潜伏的肢体活动和潜伏的内脏活动。而在后面这两种活动占据优势的时候,就发生了没有语言形成的思维 新行为主义的基本观点 产生背景 心理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华生行为主义迅速推向顶峰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早期行为主义的衰落为期不远了。很显然,因为人脑的机能问题、意识问题等难以直接观察证实、研究而被排斥、被否定,这种做法不是过于武断,就是过于无知,心理学也因而变得非常简单,而这种客观的研究方法或原则本身也不免过于极端。可以说,华生的行为主义在力图争取心理学的科学地位的同时,也妨碍了心理学的科学研究的进步。华生把心理学变成没有“心理”或无“头脑”的心理学,不仅遭到了行为主义以外的其他派别的批评,在行为主义内部也引起不满。 新行为主义者正是看到了这一根本缺陷,而在不同程度上修正和发展了早期的行为

主义,并形成了各富特色的理论体系。这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古斯里接近联想行为主义、赫尔的逻辑行为主义、托尔曼的认知行为主义和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新行为主义者既贯彻早期行为主义者基本原则,立场和客观方法论的根本观点,又不像华生等人那样回避传统心理学的概念,只是对之加以行为主义的客观的解释而已。

• 他们既保留了早期行为主义的以行为而不以意识为心理学研究对象这一根本特征,又不像华生等人那样忽视对有机体内部条件的研究。这些是新行为主义的共同特征。 逻辑实证主义的影响 实证主义是一切行为主义的哲学基础。到了20世纪20年代,实证主义已经从孔德的激进实证主义经马赫的经验实证主义发展到维也纳集团的逻辑实证主义,仍然坚持它的可观察证实的基本原则,但也发展了可间接观察证实的原则,即一个不能被直接观察证实的命题,如能通过间接的观察或逻辑推理而证实,也是可以接受的。 新行为主义者正是受逻辑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启发,冲破了早期行为主义因有机体内部因素不能直接被观察证实而不予研究的局限,使得面对而不是绝然回避意识这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并得以作出不同程度的解释。一些新行为主义者如赫尔和托尔曼都假设了介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不可直接观察的中介变量。 操作主义的影响 操作主义严格地说起来并不是一种哲学流派,它只不过是逻辑实证主义与美国的实用主义相结合的一种产物,由美国物理学家和自然哲学家布里其曼于本世纪20年代后期创立,旨在于以“操作分析”的方法来探讨科学概念的精确定义。在布里奇曼看来,科学概念既不是对客观实在的反映,也不是一些其他别的东西,而仅仅是科学家自身的操作活动。“概念仅止于一组操作,概念就是相应的一组操作的同义语。”概念如此,命题亦如此,如果不能用可观察的操作来描述、证实它,则是虚假的、客观上不存在的,因而也不具有科学意义或价值。 操作主义赋予行为主义者具有启迪意义的是,如果意识的东西、有机体内在的因素等可以操作定义来表达,那我们不惜接受它。新行为主义者正是在这一点上表明了他们操作主义的立场。所以说“新行为主义者就是操作主义者”。 托尔曼的目的行为主义 1.托尔曼的生平 1918年他受聘于加利福尼亚大学贝克莱分校,任心理学教授。他的学术生涯主要是在那里度过的。1950年,他由于拒绝麦卡锡泡制的忠诚宣誓而被解聘。在这之后,他曾先后在芝加哥大学和哈佛大学任教。在这期间,托尔曼作为美国公民自由联盟(American CivilLiberties Union)的一名成员,为促进学术自由而作了不少努力。这种努力的结果之一,是他于1953年重新回到贝克莱分校任教,恢复原职,一年后退休。 托尔曼在其基本立场方面,是一个十足的行为主义者。他强烈反对内省,坚持研究行为,这一点他与华生等早期行为主义者没有两样。但托尔曼与华生等人不同的突出一点是,他反对华生对行为所作的分子性的定义,而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整体行为,而且,这种整体行为具有目的性和认知性。 整体行为有它自身的特征。 第一,整体行为总是坚持指向一定的目标-对象。例如白鼠走迷津总是奔向食物;与朋友的谈话是为寻求下一步共同行动的计划等。动物和人类行为莫不如此。 第二,整体行为为实现指向目标-对象,总是选择一定的途径和方式。例如,白鼠总是选择一定的通道而非另外一些通道通过迷津;我们外出旅行为到达目的地,总是选择一定的路径和交通工具等。 第三,整体行为在指向特定的目标-对象时,总是选择那些较短的路径或较容易的手段,即所谓最小努力的原则。如白鼠在进行多通道迷津实验时,总是选择那些较短的、通过迷律时间较少的通道获得食物;我们总是选择一种较为便利、快捷的交通工具到达旅行目的地。 托尔曼认为以上第一点代表行为的目的性,第二、三点则表明了行为的认知性。他

• 强调说:“目的和认知是行为的血和肉,是行为的直接特征。” 符号学习理论 符号学习理论又称“符号-完形-期待理论”。他认为学习者不是学习简单的、机械的运动反应,而是学习达到目的的符号及其所代表的意义,建立一种“符号格式模式”或叫做“认知地图”,从而达到整个情景的认知。 经典实验举例: “记忆性期待”、(托尔曼还引用-些白鼠跑迷津的实验证明白鼠能够形成记忆性期待。一些实验表明,如果改变白鼠跑过的迷津通道的长短,那么,白鼠的行为就会出现“凌乱”,实验中白鼠表现出还是按照跑道原来的长度行事的特点。这说明白鼠对走过的路径形成了记忆性期待。这种记忆性期待是在先前的活动中形成的,并支配后续行为。记忆性期待的存在说明,动物不仅能对目标-对象形成期待,而且还能对走过的路径或道路的特征形成期待。这种对路径、道路或途径的期待就是所谓的“认知地图”。) 麦克法兰训练白鼠在迷津里游泳。这种迷津与心理学家们通常训练白鼠的迷津没什么不同,只是里面灌满了水。白鼠在通道里只能游泳摸索,游到目的箱后可爬上去获得食物。白鼠学会游到目的箱后,就产生了一个问题:白鼠学到的是以往行为主义者所说的一系列刺激-反应联结,还是像托尔曼所说的是认知方面的内容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麦克法兰把迷津里的水抽干,然后把白鼠放进去。这样,白鼠是跑到目的箱,而不是游到目的箱。结果发现,所有白鼠都能很顺利地把游泳迁移到奔跑上去,即白鼠都丝毫不错地跑到目的箱。 托尔曼提醒人们注意,游泳与奔跑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反应,它们所涉及的肌肉系统也是不同的。当然,刺激也是不同的:现在的迷津是干的而不是湿的;温度是温和的而不是冰冷的;脚下是地板而不是支撑着身体的水。很显然,白鼠学到的不是一系列动作,即不是对特定刺激作出的特定反应,而是某种比较抽象的和整体性的东西——迷津本身的空间布局。也就是说,白鼠习得的是迷津的地图。 白鼠学到的是:食物在哪里;哪几个通道不通;哪些通道通向目的箱。一旦白鼠把这些信息同化到它的某种认知地图中去,它就知道目标在哪里以及应该怎么走,而不需要凭借任何一种固定的位移系统来做到这一点。这实际上是要用位置学习来替代反应学习。 为了进一步证实这一点,在另一项实验中,实验者先训练一些白鼠走迷津,然后通过手术使白鼠因小脑受伤而无法行走,使这些白鼠仍能缩成一团滚动身体,准确无误地到达目的箱。在这类学习中,有机体都不可能依靠原来习得的一系列动觉习惯来完成,但它们都正确地到达了目的箱,这说明有机体学会的是目的箱的位置。 空间记忆和认知地图方面的实验 奥尔顿和塞缪尔森在1976年设计的“高架辐射式”迷律实验充分地证实了白鼠的短时空间记忆能力。“高架辐射式”迷津的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它由八支呈辐射状的通道构成。实验时,在每一条支路的终端都藏有一粒食物,让

白鼠探索八条支路,直至找到八粒食物。当然,完成这个任务的最好方法是依次走完八条支路,找到全部食物。白鼠在实验中很快地学会了完成这个任务。在实验中,白鼠在依次巡查完八条支路后,记住了它们刚刚走过的路径,而且不走老路。奥尔顿和塞缪尔森还明确指出,白鼠即使采用迷津内的线索,如利用食物的气味线索,或学用规则运动的线索,如总从一条路向左转出来,都不能取得如此高的作业水平。相反,白鼠主要依靠它们能够从高架迷津支路看到的迷津外的视觉线索,在记忆中“查巡”已经走过的支路。这充分地显示出白鼠有更为令人注目的空间地点的短时

• •

• 记忆。 中介变量概念 中介变量是介于刺激与反应之间因外在刺激二引起的内在变化过程。为了把行为的最初原因和行为本身加以规定,托尔曼提出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概念,并用下面的公式表述二者之间的函数关系:(体育比赛听到发令枪起跑) B=ƒ(S、P、H、T、A) B代表行为,S代表环境刺激(或情境),P代表生理内驱力,H代表遗传,T代表过去的经验或训练,A代表年龄。B为因变量,而S、P、H、T、A均为自变量 托尔曼早年认为中介变量有两类,即需求变量和认知变量。前者实际上就是动机,包括饥、渴及性等需求,后者指对情境、目标的认知,如动作、技能等。 案例:对奖励期待的研究 托尔曼把欲望或预期作为一个重要的中介变量,强调它们在学习中所起的作用。这一观点得到了廷克尔波的奖励预期(reward expectation)实验的支持(Tinklepaugh,1928)。他训练猴子从事一项辨别任务。他当着猴子的面把它们喜欢吃的香蕉用两个容器中的一个盖住。隔一会儿,让猴子走近,让他们选择打开其中的一个容器。猴子很快就学会了这种游戏。然后,实验者当着猴子的面用一个容器把香蕉盖好后,又偷偷地把香蕉换成生菜叶子(这是猴子不喜欢吃的食物)。当猴子发现是生菜叶子时,一般都拒绝吃它,而是仔细察看容器内外,然后观看房顶和房间四周,寻找预期的香蕉。在寻找失败后,感到十分沮丧,对着房间里的人大声叫唤。托尔曼解释道:猴子预期的不仅仅是食物,而是某种特定的食物。改变食物的结果表明,有机体的行为不是受它们行动的直接结果支配的,而是受它们预期行为将会带来什么结果支配的。 有机体对特定食物的预期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在托尔曼的实验室里也得到了证实。爱略特(Elliot,1928)训练两组白鼠走迷津。甲组白鼠到达目的箱后得到的是葵花籽;乙组白鼠得到的是麦芽糖。看来,麦芽糖比葵花籽更受欢迎,因为乙组白鼠跑得比甲组更快些。但训练10天后,实验者把两组白鼠的食物对换了一下,即现在甲组获得的是麦芽糖,而乙组获得的是葵花籽。结果表现出一种明显的对比效应(contrast effect), 即原来吃得好、现在吃得差的乙组比原来跑得慢了;而原来吃得差、现在吃得好的甲组比原来跑得更快了。这表明,在有机体的预期没有实现的情况下,即奖励物不如预期的奖励物时,不仅不能保持原有的操作水平,而且还会降低操作水平。在托尔曼看来,有机体对特定目标具有某种预期。 赫尔的假设—演绎行为主义 1.生平简介 克拉克·赫尔 。美国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代表人物之一。他生于美国纽约州的阿克伦市(Akron)附近的一个农村家庭,。 他童年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密歇根的农村里度过的。他小时候身体一直不好,视力又很差,加上家庭贫穷,多次辍学,所以延迟了正规教育。16 岁才正式入学,17 岁即通过考试担任小学教师。1905 年进入阿尔玛学院学习数学和工程学,24 岁时罹患小儿麻痹症,造成终身瘫痪,终生依赖其自行设计的铁拐行走。1909-1910 年,曾在密歇根的溪克地方任公立学校校长,1910 年插班进入密歇根大学二年级,分别获得学士学位(1913)和硕士学位(1916),在此期间,他先学习采矿工程学,后改学心理学。毕业后再入威斯康辛大学,1918 年获得心理学哲学博士学位,时年 34 岁。 赫尔接受了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影响,认为有机体行为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对环境

的适应行为。至于这种适应性行为的性质是物理的或机械的,还是非物理的或心理

• 的,赫尔毫不犹豫地采取了前者的观点,并进一步发挥说,要检验以上两种对立观点孰是孰非,就必须彻底研究科学的方法论问题,建立一种可靠的科学理论体系 。 赫尔从逻辑实证主义和操作主义方法论出发,认为这种科学体系必须具备以下三个特征: 即他的理论的基本思路是, 首先,提出一个假设,对这些假设作明确的或操作性定义其次,从假设出发,以最严密的逻辑演绎出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定理,包括有关领域的具体现象的定理; 第三,以实验验证这些定理。如果定理与经验事实一致,则证明假设是真的,反之则是虚假的。因此被称为“假设-演绎”体系。 学习理论:刺激——反应的联结 S—s—r—R公式 其中S为外在环境刺激,s为刺激痕迹,r为运动神经冲动,R为外部行为反应。赫尔认为,外在环境刺激消失后仍持续存在一段时间,成为刺激痕迹。该刺激痕迹导致了运动神经冲动,而该运动神经冲动最终导致了外部行为反应。赫尔希望借这样的修改能回避心理或意识的作用。 反应势能 反应势能是赫尔根据假设-演绎理论构成的有一个行为原理。它指个体在一定刺激作用之下可能产生某种反应倾向的能量,其作用在于驱动个体在一定方向上行动。反应势能是由内驱力和习惯强度两个因素交互作用的。反应势能就是内驱力和习惯强度的递增函数。 一、斯金纳的生平 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1904-1990)是20世纪后半叶最卓越、最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之一,是新行为主义中极端行为主义的代表,是操作条件作用学习理论的建构者,也是力图将心理科学在实际生活中推展应用的著名心理学家。在20世纪100位最著名的心理学家中排名第一。 斯金纳1904年生于宾夕法尼亚州的一个小镇,父亲是当地的律师,他从小就爱制作各种小玩艺,成为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后,又发明并改造了很多动物实验的装置。他15岁时曾与几个小伙伴驾独木舟沿河而下,漂流300英里。他还试制过简易滑翔机,曾把一台废锅炉改造成一门蒸汽炮,把土豆和萝卜当炮弹射到邻居的屋顶上。在中学和大学期间,他曾立志当一名作家,并曾获得希腊文特别奖,他曾经试图进行文学创作,但很快,他就发现无论是自己还是其他作家对人的行为的理解都少得可怜,为了更深入的理解人的行为,他转向了心理学。在哈佛大学攻读心理学硕士的时候,在哈佛大学学习期间,他为自己制定了一张极严格的日程表,从早晨6点至晚上9点的分分秒秒几乎都用来钻研心理学和生理学。他不看电影不看戏,谢绝一切约会。功夫不负有心人,斯金纳于1930年获哈佛大学心理学硕士学位,1931年又获心理学博士学位。 他受到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吸引,成为了一名彻头彻尾的行为主义者,从此开始了他一生的心理学家生涯。他在华生等人的基础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提出了有别于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的另一种条件反射行为,并将二者做了区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行为主义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他长期致力于研究鸽子和老鼠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行为,提出了“及时强化”的概念以及强化的时间规律,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斯金纳把行为本身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认为心理学是一门关于行为的科学,

• 其任务就是要对行为进行直接的、描述性的研究,因此,他有时又把心理学称为行为科学。 老鼠学习动机研究 通过他的试验他发现老鼠不仅由“事先”的刺激激发拨动开关,而且也由“事后”的刺激拨动开关。他发现动物的行动不仅仅是简单的“刺激-反应”,动物的行动也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比如事后的磁疗奖赏。斯金纳将这个行为称为“条件性刺激”,他不用“学习”这个词,因为他认为学习这个词含有动物有意图地做一件事的含义,而这个意图并没有在这个试验中反映出来,因此是不科学的。 战鸽研究 1944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开始使用火箭攻击英国,而盟军当时还没有类似的武器,因此斯金纳又开始了他的试验研究。他的研究(今天看来非常古怪)是一个绝对保密的军事研究。他打算训练鸽子,让它们用它们的啄的动作来控制火箭的飞行。后来这个控制由雷达来指挥,没有用鸽子。但他的试验也获得了一些科学结果。 (一)、应答性行为与操作性行为 斯金纳把有机体的行为分为两种:应答性行为(respondent behavior)和操作性行为(operant behavior)。应答性行为是由先行刺激所引发的,是对刺激物的回答,这种行为比较被动,要受刺激物的控制;操作性行为是有机体自发操作的行为,这种行为是主动的,代表着有机体对环境的主动适应,与行为的结果有特定的关联。经典条件反射 S→R 操作条件反射 R→S (二)、操作性条件作用的规律 1.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建立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建立依赖于两个因素:操作及其强化。操作以及伴随其后的强化是操作性条件反射形成的关键。 2.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消退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消退是由于强化的停止而导致的。也就是说,当一个经过条件化而增强的操作性行为发生之后,不再伴随有强化刺激物,反应发生的频率就会逐渐降低。 3.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分化 指通过对动物条件反射的某一个特征,如速度、持续时间和强度等,进行有选择性的强化安排,则动物逐渐形成有选择性的反应。看来,与反射的建立与消退一样,分化的关键仍是强化。 强化理论 斯金纳在对学习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强化理论,十分强调强化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强化就是通过强化物增强某种行为的过程,而强化物就是增加反应可能性的任何刺激。 斯金纳把强化分成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两种。积极强化是获得强化物以加强某个反应,如鸽子啄键可得到食物。消极强化是去掉可厌的刺激物,是由于刺激的退出而加强了那个行为。如鸽子用啄键来去除电击伤害。教学中的积极强化是教师的赞许等,消极强化是教师的皱眉等。这两种强化都增加了反应再发生的可能性。 斯金纳认为不能把消极强化与惩罚混为一谈。他通过系统的实验观察得出了一条重

要结论:惩罚就是企图呈现消极强化物或排除积极强化物去刺激某个反应,仅是一种治标的方法,它对被惩罚者和惩罚者都是不利的。他的实验证明,惩罚只能暂时降低反应率,而不能减少消退过程中反应的总次数。在他的实验中,当白鼠已牢固

• 建立按杠杆得到食物的条件反射后,在它再按杠杆时给予电刺激,这时反应率会迅速下降。如果以后杠杆不带电了,按压率又会直线上升。斯金纳对惩罚的科学研究,对改变当时美国和欧洲盛行的体罚教育起了一定作用。 第四节 认知心理学 第四节 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是二十世纪50年代中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是作为人类行为基础的心理机制,其核心是输入和输出之间发生的内部心理过程。即人的高级心理过程,主要是认知过程,注重对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语言等高级心理过程的研究。 与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相反,认知心理学家研究那些不能观察的内部机制和过程,如记忆的加工、存储、提取和记忆力的改变。 1967年奈瑟尔的《认知心理学》是现代认知心理学形成的标志 认知心理学的目的在于研究和揭示人的认知过程的本质,但由于大脑本身的不可直接研究性,使其不得不在孕育和诞生之时就以假设、模拟、类比的方式来进行认知过程的研究 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 20世纪50-60年代,西蒙和纽厄尔把人类所具有的概念、观念、表征等大脑的内部过程看做是物理符号过程。这一假设在人脑的思维活动和计算机信息操作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从而可以计算机程序来模拟人的心理过程,特别是思维、问题解决等高级心理活动。 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把人脑看作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 强调人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对人的行为和当前的认识活动有决定作用 强调认知过程的整体性 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1.实验法 2.口语报告法 3.计算机模拟法 联结主义心理学 产生在机能心理学之后,行为主义心理学之前,美国心理学家E.L.桑代克在对动物进行实验研究的过程中提出来的一种学习心理学理论。“联结”原指实验动物对笼内情境感觉和反应动作的冲动之间形成联系或联想,桑代克称它为联结,以便与观念联想区别开 。 联结主义把认知过程类比为神经网络的整体活动。 联结主义范式试图构建一个更接近于神经活动的认知模型.联结主义模式的基本构

成成分包括段元和联结。单元是带有活性值 的简单加工器;联结则是单元之间相互作用的中介,单元与单元之间的联结成为网络。单元都是加权的,因此特定的输入将根据权数的提示而决定接受它的单元是兴奋型还是抑制型。这些联结权重决定着联结的重要性以及对通过它所联结的单元是兴奋还是抑制。知识是储存在加工单元的联结之中,单元的激活表征将引起其他单元的新的激活模式。观念是由一组单元来完成的。

课程教学基本信息

第二章 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教学目的】了解心理学的各个流派、内容及其主要观点,为以后的理论知识铺路。

【教学重点】心理学的各个流派。

【教学难点】心理学各个流派的主要观点。

【教学方式及手段】采用班级授课,讲课讨论结合的方式,采用多媒体手段教学。 【教学过程及内容】 教学过程中采取系统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系统讲授就是将课本的内容多视角,多方位的展开给学生进行讲解,学生将自己大脑中的疑问或不懂的地方拿出来共同探讨。 内容:

• • •

一、冯特的生平

二、意识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三、冯特心理学的主要贡献 第一部分

冯特与意识心理学 “功成名就”的冯特

1857年,获得海德堡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857-1874年在该校任教,曾开设生理心理学课程,出版《生理学原理》。

1858-1862年冯特完成了《感官知觉理论的贡献》,此书正式提出了“实验心理学”是他的第一本心理学著作。

1875年改任莱比锡大学哲学教授,长达45年之久。

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此举被视为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1920年,冯特去世前,他完成自传《经历与认识》。 第二部分

意识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冯特主张心理学应以意识内容(直接经验)为对象,意识可以分成各种心理元素,意识是以各种心理元素的复合形式出现的。

心理学的任务就是要分析意识的结构和内容,心理学应该是一门研究意识内容的科学。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冯特认为,经验包括经验的主体(或自身)和经验的客体(或对象)两个因素。从经验的主体来看,感觉、感情、意志等心理过程是主体直接经验到的,是直接经验(immediate experience)这是心理学的对象;从经验的客体来看,人对于外部世界

• •

• • • • •

的经验是通过间接推论而认知的,是间接经验(mediate experience),它是自然科学的对象,冯特认为对其的认识不属于心理学范畴。因此,冯特把心理学称为“直接经验之学”。

•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 冯特认为,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的科学,并将经验分为感觉、

意象和激情状态三种元素。“直接经验”可以理解为对经验的直接的、同一的认识,这意味着对直接经验的认识依赖于“经验者”本身。 • 元素主义的认识论

冯特认为心理可以分析为各种元素(最终的不可分解的部分),复杂的心理过程都是由这些元素结合而成,但具有与构成它的元素不同的新的性质。心理元素结合成复杂的过程都有一定的规律。

• 二、意识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 心理学与哲学

• 心理学不同于哲学,心理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 二、意识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 心理学与生理学

• 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实验精神为心理学所用。但是心理学不是生理学一个分支。因

为心理现象不同于生理现象。

• 冯特在身心关系上主张身心平行论(parallelism)。他认为心理过程和大脑的生理过

程是两个独立的系列,二者有一致的协调,但不存在因果关系。即生理和心理平行运作,互不影响。 • 身心平行论

冯特的身心平行论否定心理的客观来源和生理基础,主张精神和肉体是彼此独立的序列和过程,因而陷入了唯心主义的二元论。

在实验研究中,接受心理刺激的只能是生理意义上的感官,因而身心平行论与实验科学论形成了冯特理论体系中一个基本矛盾。 • 主张纯理论研究,反对应用研究 • 第三部分

实验内省法 • 第四部分

心理学的任务

冯特认为,心理学的任务就是研究心理复合体的元素及其构造的方式和规律或原则。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必须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心理有哪些元素?二是心理复合体的结构如何?三是心理复合体形成有哪些规律? (一)、心理元素的分析:冯特认为,一切心理现象都是由心里元素构成的,心理复合体就是心里元素的联合,心里元素是最终不可再分的心理结构单位,包括感觉和感情两个元素。 感觉是心里元素的基本单位,呈现人的经验的客观内容。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和肌觉。而感情是显示人的经验的主观内容,是感觉元素的主观补充。感觉和感情都具有性质和强度的特性。

• 冯特意识心理学的主要贡献

• 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 冯特创立了实验心理学或意识心理学。

冯特培养了一大批心理学家 第二节 精神分析理论 一、精神分析理论的产生 社会历史文化根源 思想渊源

心理病理学成果与发展

二、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 意识—无意识理论(冰山理论) 1、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 (潜意识理论) • 意识 consciousness

可以直接感知到的有关的心理部分。由个人当前觉知到的心理内容组成。具有逻辑性、时空规定性和现实性。

• 前意识 preconsciousness

介于意识与无意识之间,存储近期经历的内容,处于注意范围之外的意识成分。很容易进入注意,所包含的内容可以回到意识中去,是我们加以注意就能觉察到的心理内容。主要作用是检查。

• 无意识(或潜意识 ) unconsciousness 指个人不可能觉察的心理现象,但对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影 响极大。其特点为无矛盾性、无时间性、无是非性、非现实性和最具活力和能量。

1、人们对自己的一些行为的真正原因和动机不能意识到。其中包含一些是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或者个人生活准则的原始欲望;早期被压抑的愿望,被压抑的童年经历与事件;来自种族天赋遗传经验。

2、人们在清醒的意识下面还有潜在的心理活动在进行着 。

3、潜意识会在检查功能弱的情况,如梦中浮现并获得满足;也会通过口误、笔误、一些神经症症状等表现。 无意识存在的证据:

• 催眠 • 梦

• 日常生活中错误的行为(笔误、口误、错事) • 灵感和直觉 • 某些心身疾病 • 神经症

意识、前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

• 三者间保持一种动态平衡 。

• 冰山理论:意识、前意识(检查者,在本能朝向意识的道路上建筑了防御线)、潜意识

(生物本能,欲望的储藏库)

• 前意识与意识之间有界限却可逾越,因而前意识之中的内容与意识之中的内容的相

互转换非常容易。但是,无意识部分的东西要进入意识中来则非常困难。

• 无意识心理是不能轻易就回忆起来并到达意识领域的,但可以影响人的行为。例如

强迫性洗手的患者

• 无意识里面包含的人的本能冲动、被压抑一点欲望和压抑已久的创伤和不幸。。 • 硕士生怕黄瓜

无意识里面包含的人的本能冲动、被压抑一点欲望和压抑已久的创伤和不幸。

• • • • • • • • •

本我(id)

是一个原始的、与生俱来的和非组织性的结构,它是人出生时人格的唯一成分,也是建立人格的基础。本我过程是无意识的是非道德的,是本能和欲望的体现者,为人的整个心理活动提供能量,强烈地要求得到发泄的机会。 遵循“唯乐原则”

即追求快乐,逃避痛苦。

• 本我、自我和超我

(人格结构理论)

人格构成: 本我 id

• 本我是人格中最原始、最模糊和最不易把握的部分。它是由一切与生俱来的本能冲

动组成的。 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 ego

• 自我是现实化了的本能,是在现实的反复教训之下,从本我分化出来的一部分。遵

循“现实原则”。

超我 superego

• 超我是从自我发展起来的一部分,是道德化了的自我。遵循“道德原则”。 超我(superego)

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它是从儿童早期体验的奖赏和惩罚的内化模式中产生的,当自我控制取代了环境和父母的控制时,超我就形成了。

超我有“良心”和“自我理想”两部分。良心是儿童受惩罚而内化了经验,它负责对违反道德的行为做惩罚(内疚);自我理想是儿童获得奖赏而内化了的经验,它规定着道德的标准。

遵循“道德原则” ,控制行为,使其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

• 简要地说:

• 本我代表不受控制的生物驱力 • 超我是社会良心之声

• 自我是调节本我和自我并与现实打交道的理性思维 • 三我结构的比较

• 人格结构内部的动力过程导致外显行为

食欲 去食品市场 偷吃别人的东西是犯罪 憎恨父亲 离家出走 仇恨父亲是罪过 求生欲望 神经症 逃避战场是胆小鬼 性欲 结婚 非婚性行为不道德

• 人格结构理论 • 两种理论的关系

“在通常情况下,本我、自我和超我是处于协调和平衡状态的,从而保证了人格的正常发展,如果三者失调乃至破坏,就会产生神经病,危及人格的发展。” ——弗洛伊德

健康的人,要把本我中的欲望和超我中的道德、准则、理想整合起来,形成现实的、能够应对各种困难与挑战的健康人格。

• 动力心理学的基本前提是:人体是一个复杂的能量系统,其中操纵人格三部结构运

转和作用的能叫心理能。

• 人格可以获得的能量是一定的,人格中某一系统获得能量后,就意味着其它系统已

本我(id)

是一个原始的、与生俱来的和非组织性的结构,它是人出生时人格的唯一成分,也是建立人格的基础。本我过程是无意识的是非道德的,是本能和欲望的体现者,为人的整个心理活动提供能量,强烈地要求得到发泄的机会。

遵循“唯乐原则”

即追求快乐,逃避痛苦。

• 本我、自我和超我

(人格结构理论)

人格构成:

本我 id

• 本我是人格中最原始、最模糊和最不易把握的部分。它是由一切与生俱来的本能冲

动组成的。 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 ego

• 自我是现实化了的本能,是在现实的反复教训之下,从本我分化出来的一部分。遵

循“现实原则”。

超我 superego

• 超我是从自我发展起来的一部分,是道德化了的自我。遵循“道德原则”。

超我(superego)

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它是从儿童早期体验的奖赏和惩罚的内化模式中产生的,当自我控制取代了环境和父母的控制时,超我就形成了。

超我有“良心”和“自我理想”两部分。良心是儿童受惩罚而内化了经验,它负责对违反道德的行为做惩罚(内疚);自我理想是儿童获得奖赏而内化了的经验,它规定着道德的标准。

遵循“道德原则” ,控制行为,使其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

• 简要地说:

• 本我代表不受控制的生物驱力

• 超我是社会良心之声

• 自我是调节本我和自我并与现实打交道的理性思维

• 三我结构的比较

• 人格结构内部的动力过程导致外显行为

食欲 去食品市场 偷吃别人的东西是犯罪 憎恨父亲 离家出走 仇恨父亲是罪过

求生欲望 神经症 逃避战场是胆小鬼

性欲 结婚 非婚性行为不道德

• 人格结构理论

• 两种理论的关系

“在通常情况下,本我、自我和超我是处于协调和平衡状态的,从而保证了人格的正常发展,如果三者失调乃至破坏,就会产生神经病,危及人格的发展。”

——弗洛伊德

健康的人,要把本我中的欲望和超我中的道德、准则、理想整合起来,形成现实的、能够应对各种困难与挑战的健康人格。

• 动力心理学的基本前提是:人体是一个复杂的能量系统,其中操纵人格三部结构运

转和作用的能叫心理能。

• 人格可以获得的能量是一定的,人格中某一系统获得能量后,就意味着其它系统已

• 生本能:

所有与生命保存有关的本能都称为生本能,不仅包括性,而且包括饥饿、渴等所有与生命延续有关的本能能量。饮食本能,求安避险本能、性本能。

生本能代表爱与建设的力量,派生出母爱本能、亲子本能、对家庭集体祖国的爱、生育子女的欲望、对别人的亲和和友谊的需要等等。

• 死本能:

是促使人类返回生命前非生命状态的力量。死亡是生命的终结,是生命的最后稳定状态,生命只有在这时才不再需要为满足生理欲望而斗争。只有在此时,生命不再有焦虑和抑郁,所以所有生命的最终目标是死亡。

死本能表现为“求杀”,派生出攻击、被坏、战争等一切毁灭行为。当它转向机体内部时,导致个体的自责,甚至自伤自杀,当它转向外部世界时,导致对他人的攻击、仇恨、谋杀等。

心理防御机制是自我的一种防卫功能,很多时候,超我与本我之间、本我与现实之间,经常会有矛盾和冲突,这时人就会感到痛苦和焦虑,这时自我可以在不知不觉之中,以某种方式,调整一个冲突双方的关系,使超我的监察可以接受,同时本我的欲望又可以得到某种形式的满足,从而缓和焦虑,消除痛苦,这就是心理防御机制。

• 焦虑和自我防御机制

(1)焦虑( anxiety)

• 定义:一种由紧张、不安、焦急、忧虑、惊恐等感受交织在一起的情绪体验。 • 来源:本我和超我之间以及本我和现实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 分类:现实焦虑、神经质焦虑和道德焦虑

• 现实焦虑(与真实的威胁程度相当)

• 神经质焦虑(害怕本能失去控制而受罚之焦虑)

• 道德性焦虑(害怕受到良心谴责而焦虑)

• (2)自我防御机制

(Ego Defense mechanisms )

• 定义

– 通过某些歪曲或否定现实的方式,应付焦虑、避免自我受到伤害,以保护自

己的潜意识过程。

• 特征

– 或多或少都有歪曲现实或否定现实的倾向

– 经由潜意识的历程来运作,包括压抑、否定、投射、内射、合理化、退化、

反向、转换替代、升华、认同、补偿等

• 作用

对付焦虑,保护自我,达到心理平衡。

• 主要的自我防御机制

1、压抑depression

– 把超我不允许的欲望和动机在不知不觉中被抑制到无意识之中,使自己意识丧失能量。 本能 instinct 对人的一个基本看法:人是一个能量系统,且能量有限。 驱动人行动的能量,主要包括一些非理性因素(本能、潜意识等) 。 机械决定论观点。人不能做自己的主人,而是由本能决定的。

不到其存在,也就感觉不到焦虑和痛苦。 这是最基本的防御机制。

– 2、 升华 sublimation

– 把为社会不能接受的冲动的能量转化为建设性的活动能量。这是心理防御机

制中最为积极的形式。

• 升华

3、替代displacement

– 把对某事物的强烈感情不自觉地转移到另一事物上,例如替罪羊、迁怒,通

过迁怒可以减轻情感上的痛苦。

4、拒绝(否认)denial

– 拒绝承认使人感到焦虑和痛苦的事件,似乎其根本未发生过。常用语言:“这

不可能”、“绝对不会”等。

– 与压抑不同,否认不是说不记得了,而是坚持某些事不是真实的。

5、反向形成reaction formation

• 自认为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内心欲望或冲动会引起自我和超我的抵制,表现出来

会被社会惩罚或引起内心焦虑,故朝相反的途径释放导致反向形成。

• 如果老公突然对你好,这是有外遇的信号”其背后的理论依据是:内心感到内疚,

反向形成的防御就会对老婆好起来。

• 洁癖,实际上特别喜欢、关注脏东西。

• 6、理智化intellectualization

– 用抽象的、理智的方式处理压力情境以获得超脱。

7、投射projection

– 投射:把自己的不良动机或恶意投射到别人身上,断言别人有此动机,以免

除自我责备的痛苦。

8、合理化 rationalization

– 不是指“合乎理性的行为”,而是指为我们所做的事赋予符合逻辑的或为社

会所欢迎的动机,以便看起来我们所做的事是合情合理的。

(1)酸葡萄 sour grapes

– 当人得不到自己希望的东西时,内心会相当失望和沮丧,有人会刻意贬低自

己过去追求的东西。这就是“酸葡萄”。

(2)甜柠檬 sweet lemon

– 虽然生活中发生不如意的事情,但个体努力强调事情的美好的一面。

• 9.利他

• 抛开道德的批判标准——过度利他,是没有能力自私的表现;

• 过度利他,对自己好一点一点就会内疚,就完全利他,平衡自己的内疚感,来享受

自己的道德优越感;无休止照顾自己。喂孩子的饭,其实自己想吃,嘴在动。

• 无私、自私是人格发展的疾病;人格正常的人可以轻松的获得金钱并把钱作为获得

快乐的途径。自私是一种无钱型人格障碍的表现。

• 幽 默——是指以幽默的语言或行为来应付紧张的情境或表达潜意识的欲望。通过

幽默来表达攻击性或性欲望,可以不必担心自我或超我的抵制。

在人类的幽默中关于性爱,死亡、淘汰,攻击等话题是最受人欢迎的,它们包含着大量的受压抑的思想。

• 防御机制的运作

• 多种防御机制可能同时使用

• 防御机制有积极作用,但不能使之成为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

•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主要使用的防御机制会发生变化(Cramer,1987)

• 年龄因素对防御机制选择的影响

学前 小学 青年前期 青年后期

• 新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

• 沙利文

• 霍妮

• 弗洛姆

• 人类的全部活动都取决于两种心理需要,一种是人与同类交往以逃避孤独,一种是

人对自由的需求以排除其“个性化”发展和“内在成长潜能”的障碍。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由于切断了与母体、他人的联系,因而缺乏先前的相与感、安全感,日趋孤独,甚而导致个人放弃其独立自由的倾向,而希望与自己不相干的某人或某事结合起来,以便获得他所缺乏的力量,这种放弃独立自由的倾向就是逃避自由。

没有一件事是偶然的,梦也不例外,绝不是偶然形成的联想,而是欲望的满足,在睡眠时,超我的检查松懈,潜意识中的欲望绕过抵抗,并以伪装的方式,乘机闯入意识而形成梦,可见梦是对清醒时被压抑到潜意识中的欲望的一种委婉表达。梦是通向潜意识的一条秘密通道。通过对梦的分析可以窥见人的内部心理,探究其潜意识中的欲望和冲突。通过释梦可以治疗神经症。

详见《梦的解析》

• 梦的本质

人性中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矛盾冲突,压抑的愿望中道德意义在梦前和梦中的不断作用,才导致了梦的发生。

• 梦的形式及其改装手段

直接的梦和改装的梦

• 梦的目的

满足愿望

• 梦的材料和来源

来源于生活,但受到道德的制约。

• 早期行为主义心理学

•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历史背景

• 哲学背景

• 实证主义

• 可以说行为主义乃是实证主义的心理学。实证主义是19世纪中叶法国哲学家孔德首

创的一种科学哲学。孔德始终倡导“以被观察到的事实为基础”的实证精神,实在、确定和实证是实证精神的要素。孔德的实证主义原则是:一切科学知识都必须建立在来自观察和实验的经验事实的基础上。

• 华生等人的早期行为主义正是根据这样一种标准,放弃研究不可观察的意识而改之

以可观察的行为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抛弃主观的内省法而改之以自然科学的客观方法作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 实用主义

• 实用主义的英文名为pragmatism,源于希腊文pragma,其含义是行为和行动。实用

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都声称,实用主义就是强调行为、实践和生活的哲学。

• 杜威、詹姆士等都是这种观点。

• 陶行知,先行后知

• 自然科学背景

• 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自然科学背景主要是生理学。特别是俄国谢切诺夫、巴甫洛

夫和别赫切列夫的思想和观点,对毕生创立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很大。

• 巴甫洛夫在20世纪初首创并运用条件反射方法对人的高级神经活动进行了严格而

客观的实验研究,提出了以条件反射学说为核心的高级神经活动规律理论。

• 华生几乎整个地接受了巴甫洛夫的条件作用理论和方法,并运用于其行为主义心理

学体系的阐释中。在巴甫洛夫的影响下,华生不仅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包括人的一切智慧行为和随意行动,都是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形成的条件反射

• 俄国生理学家别赫切列夫提出客观心理学思想,把心理理解为客观的东西,理解为

脑的物质过程。心理过程是伴随着行为动作产生的,因而又把心理学解释为行为的科学。

• 心理学背景

• 包括传统意识心理学的危机、动物心理学客观化进程和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发展三个

方面。可以说行为主义也是心理学自身发展的产物。

• 传统意识心理学的危机

• 心理学独立后的发展初期,心理学一直以意识为研究对象,故称为意识心理学。 • 但是在对意识的具体理解以及如何研究上,意见分歧且对立,造成心理学派别纷争,

先是内容心理学与意动心理学之争.接着是构造主义与机能主义的对立。更重要的是心理学以意识为研究对象,难以适应当时美国社会对心理学的需要。面对美国当时面临的许多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深居学院的意识心理学基本上是束手无策的。这样,学术上的纷争和实践上的无能致使意识心理学发生危机。

• 构造主义与机能主义

• (1)即机能心理学不仅研究意识内容,还应研究意识是如何进行和为什么进行。 • (2)机能心理学是关于意识基本效用的心理学。安吉尔认为,意识的机能或效用是适

应,心理、意识是有机体适应环境的工具。

• (3)机能心理学是研究心物关系的心理学。

• 内容与意动心理学

• 内容心理学派观点内容心理学派主张对人的直接经验进行研究。所谓直接经验就是

人在具体的心理过程中可以直接体验动的,如感觉、知觉、情感等。不过,冯特这里研究的并不是感觉、知觉等心理活动的本身,而是感觉或知觉到的心理内容,即感觉到了什么,知觉到了什么。冯特认为,人的这种直接经验(心理或意识)是可以进行分析的。

• 我们看见或思考事物,所看、所思的事物(意象,观念)是意识的内容,看和思的

对象,并非心理学的对象;看和思等意识的动作才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布伦塔诺提出“意向性”概念,以为任何心理动作都指向对象,没有无对象的动作,也无没有动作的对象,对象(内容)和动作不可分开,都要 研究,但心理学主要研究意动。 • 1910年之后,美国人开始反思对心理学重新界定。许多心理学家都把心理学界定为

对行为的研究。

• 第一个把心理学界定为行为科学的人是麦独孤。他早在1905年出版的《生理心理学》

• 一书中就有这种说法。 动物心理学的发展 华生曾明确宣称,行为主义是20世纪前十年动物行为研究的直接结果。 1872年达尔文发表《人类与动物的表情》一书,指出动物与人类各种不同情绪所特有的表情在发生上具有共同的根源,论证了人与动物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但达尔文忽视了人与动物心理之间的本质差异。 后来摩尔根提出“吝啬率”,认为在动物研究过程中,只要能用更低级的心灵作用解释活动,就绝不用更高级的心灵作用来解释。而且他用“比较心理学”这个术语来代表自己的研究。美籍德裔生物学家洛布比摩尔根的观点更激进,提出了“向性学说”,主张从无机物运动的物理化学规律来解释植物的运动乃至动物的运动。 桑代克遵循摩尔根的吝裔律,系统研究了动物的行为,提出了学习的联结观。动物心理学的研究既然有助于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动物心理学就迅速发展起来。到1900年,在美国已有哈佛等八所大学建立了动物心理学实验室。华生明确承认,正是在芝加哥大学长期从事动物心理的研究,使他形成了一种观念:既然能对动物的行为进行纯客观的观察和解释,那么也就能够对人的行为进行同样纯客观的观察和解释。为此,华生彻底地贯彻了摩尔根的吝音律,抛弃了意识和内省而走上行为主义的道路。 机能主义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 华生作为机能主义心理学集大成者安吉尔的学生,深受机能主义的影响。机能主义心理学把人的心理、意识作为适应环境的工具,这样也就抹杀了人在意识指导下的行为与动物本能行为之间的本质差异,把人的行为等同于动物的行为,为华生提出行为主义原则做了必要的理论准备。华生的行为主义是把机能主义心理学合乎逻辑地推向极端。 安吉尔在1900年就已预见到、就像灵魂这个词一样,意识这个词也很可能从心理学中消失。而后安吉尔更加明确地认为,如果取消意识范畴的存在,而代之以客观地描述动物和人的行为,这将对心理学是十分有益的。 所以,华生宣布取消意识,反对内省,并不是对机能主义方向的背叛,而是这种方向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John John Broadus Watson 一、早期行为主义的观点 (一)心理学的性质和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 把行为作为研究对象。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 观察法 2、条件反射法 3、言语报告法 本能论 前后不一致的本能论 本能是一种在适当的刺激作用下系统地展现出现来的先天性反应组合。 他后来却主张在心理学中取消本能的概念,认为在心理学中不再需要本能概念。他

说:“请给我十几个健康而没有缺陷的婴儿,让我在我的特殊世界中教养,那么我可以担保,在这十几个婴儿之中,我随便拿出一个来,都可以训练他成为任何一种专家--无论他的能力、嗜好、趋向、才能、职业及种族是怎样的,我都能够训练他成为

• 一个医生,或一个律师,或一个艺术家,或一个商界首领,或者甚至也可以训练他成为一个乞丐或窃贼。”这段话一直被人们公认为环境决定论的经典表述 我们习惯称之为本能的东西大多是训练的结果。 动流说:行为起源于不学而能的简单反应,随着环境影响的不断扩展,简单的反应变成复杂的行为动作。 他把人一生的全部行为制成一个由简到繁的图表,认为人的一生的行为是川流不息的动作流,从受精卵开始,随年龄增长日趋复杂。一些非学习的动作在很短时期便消失,有些则保留时间较长。华生把这个动作流图表称为他的行为主义观点的表达,并认为行为主义正是通过这些动作流来理解人的行为。动作流为行为主义观察人的心理提供了现实的背景。 情绪论 华生认为情绪是一种模式化的反应,这种反应最初是通过遗传而获得的,包括整个身体机制的变化,特别是内脏和腺体提的深刻变化。 这就是说情绪是遗传的、原初的、其反应是模式化的、类型化的,即反应的各个细节表现出一定的恒常性、规则性及顺序性。 华生认为婴儿有三种内在的情绪反应:恐惧、愤怒和爱。人的各种复杂情绪都是在前述三种原始情绪的基础上,通过条件作用而逐渐形成的。 思维论 华生反对思维完全是大脑的事的中枢思维论,提出了思维的外周论。 思维是整个身体的技机能、思维必然是必然运动的行动。 言语和思维都归结于语言的习惯,言语是外显的语言习惯,而思维则是内隐的语言习惯。两者并无本质区别。内隐的语言习惯是由外显的语言习惯逐渐演变而来的。 开始是儿童独自一人不断地对自己讲话,以后在大人与社会的要求下,变为小声的讲话,最后又变为只在嘴唇之内出现。华生注意到了言语与思维的联系。 华生认为,人类除了语言形式的思维之外,还有非语言的形式的思维。他提出,聋哑人说话时就是用肢体运动代替词汇的,他们的言语和思维都是以同样的肢体反应进行的。甚至正常的人也并非总是用词汇来进行思维的,当一个人在思维的时候,他不仅发生着潜伏的语言活动,而且还在发生着潜伏的肢体活动和潜伏的内脏活动。而在后面这两种活动占据优势的时候,就发生了没有语言形成的思维 新行为主义的基本观点 产生背景 心理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华生行为主义迅速推向顶峰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早期行为主义的衰落为期不远了。很显然,因为人脑的机能问题、意识问题等难以直接观察证实、研究而被排斥、被否定,这种做法不是过于武断,就是过于无知,心理学也因而变得非常简单,而这种客观的研究方法或原则本身也不免过于极端。可以说,华生的行为主义在力图争取心理学的科学地位的同时,也妨碍了心理学的科学研究的进步。华生把心理学变成没有“心理”或无“头脑”的心理学,不仅遭到了行为主义以外的其他派别的批评,在行为主义内部也引起不满。 新行为主义者正是看到了这一根本缺陷,而在不同程度上修正和发展了早期的行为

主义,并形成了各富特色的理论体系。这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古斯里接近联想行为主义、赫尔的逻辑行为主义、托尔曼的认知行为主义和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新行为主义者既贯彻早期行为主义者基本原则,立场和客观方法论的根本观点,又不像华生等人那样回避传统心理学的概念,只是对之加以行为主义的客观的解释而已。

• 他们既保留了早期行为主义的以行为而不以意识为心理学研究对象这一根本特征,又不像华生等人那样忽视对有机体内部条件的研究。这些是新行为主义的共同特征。 逻辑实证主义的影响 实证主义是一切行为主义的哲学基础。到了20世纪20年代,实证主义已经从孔德的激进实证主义经马赫的经验实证主义发展到维也纳集团的逻辑实证主义,仍然坚持它的可观察证实的基本原则,但也发展了可间接观察证实的原则,即一个不能被直接观察证实的命题,如能通过间接的观察或逻辑推理而证实,也是可以接受的。 新行为主义者正是受逻辑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启发,冲破了早期行为主义因有机体内部因素不能直接被观察证实而不予研究的局限,使得面对而不是绝然回避意识这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并得以作出不同程度的解释。一些新行为主义者如赫尔和托尔曼都假设了介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不可直接观察的中介变量。 操作主义的影响 操作主义严格地说起来并不是一种哲学流派,它只不过是逻辑实证主义与美国的实用主义相结合的一种产物,由美国物理学家和自然哲学家布里其曼于本世纪20年代后期创立,旨在于以“操作分析”的方法来探讨科学概念的精确定义。在布里奇曼看来,科学概念既不是对客观实在的反映,也不是一些其他别的东西,而仅仅是科学家自身的操作活动。“概念仅止于一组操作,概念就是相应的一组操作的同义语。”概念如此,命题亦如此,如果不能用可观察的操作来描述、证实它,则是虚假的、客观上不存在的,因而也不具有科学意义或价值。 操作主义赋予行为主义者具有启迪意义的是,如果意识的东西、有机体内在的因素等可以操作定义来表达,那我们不惜接受它。新行为主义者正是在这一点上表明了他们操作主义的立场。所以说“新行为主义者就是操作主义者”。 托尔曼的目的行为主义 1.托尔曼的生平 1918年他受聘于加利福尼亚大学贝克莱分校,任心理学教授。他的学术生涯主要是在那里度过的。1950年,他由于拒绝麦卡锡泡制的忠诚宣誓而被解聘。在这之后,他曾先后在芝加哥大学和哈佛大学任教。在这期间,托尔曼作为美国公民自由联盟(American CivilLiberties Union)的一名成员,为促进学术自由而作了不少努力。这种努力的结果之一,是他于1953年重新回到贝克莱分校任教,恢复原职,一年后退休。 托尔曼在其基本立场方面,是一个十足的行为主义者。他强烈反对内省,坚持研究行为,这一点他与华生等早期行为主义者没有两样。但托尔曼与华生等人不同的突出一点是,他反对华生对行为所作的分子性的定义,而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整体行为,而且,这种整体行为具有目的性和认知性。 整体行为有它自身的特征。 第一,整体行为总是坚持指向一定的目标-对象。例如白鼠走迷津总是奔向食物;与朋友的谈话是为寻求下一步共同行动的计划等。动物和人类行为莫不如此。 第二,整体行为为实现指向目标-对象,总是选择一定的途径和方式。例如,白鼠总是选择一定的通道而非另外一些通道通过迷津;我们外出旅行为到达目的地,总是选择一定的路径和交通工具等。 第三,整体行为在指向特定的目标-对象时,总是选择那些较短的路径或较容易的手段,即所谓最小努力的原则。如白鼠在进行多通道迷津实验时,总是选择那些较短的、通过迷律时间较少的通道获得食物;我们总是选择一种较为便利、快捷的交通工具到达旅行目的地。 托尔曼认为以上第一点代表行为的目的性,第二、三点则表明了行为的认知性。他

• 强调说:“目的和认知是行为的血和肉,是行为的直接特征。” 符号学习理论 符号学习理论又称“符号-完形-期待理论”。他认为学习者不是学习简单的、机械的运动反应,而是学习达到目的的符号及其所代表的意义,建立一种“符号格式模式”或叫做“认知地图”,从而达到整个情景的认知。 经典实验举例: “记忆性期待”、(托尔曼还引用-些白鼠跑迷津的实验证明白鼠能够形成记忆性期待。一些实验表明,如果改变白鼠跑过的迷津通道的长短,那么,白鼠的行为就会出现“凌乱”,实验中白鼠表现出还是按照跑道原来的长度行事的特点。这说明白鼠对走过的路径形成了记忆性期待。这种记忆性期待是在先前的活动中形成的,并支配后续行为。记忆性期待的存在说明,动物不仅能对目标-对象形成期待,而且还能对走过的路径或道路的特征形成期待。这种对路径、道路或途径的期待就是所谓的“认知地图”。) 麦克法兰训练白鼠在迷津里游泳。这种迷津与心理学家们通常训练白鼠的迷津没什么不同,只是里面灌满了水。白鼠在通道里只能游泳摸索,游到目的箱后可爬上去获得食物。白鼠学会游到目的箱后,就产生了一个问题:白鼠学到的是以往行为主义者所说的一系列刺激-反应联结,还是像托尔曼所说的是认知方面的内容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麦克法兰把迷津里的水抽干,然后把白鼠放进去。这样,白鼠是跑到目的箱,而不是游到目的箱。结果发现,所有白鼠都能很顺利地把游泳迁移到奔跑上去,即白鼠都丝毫不错地跑到目的箱。 托尔曼提醒人们注意,游泳与奔跑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反应,它们所涉及的肌肉系统也是不同的。当然,刺激也是不同的:现在的迷津是干的而不是湿的;温度是温和的而不是冰冷的;脚下是地板而不是支撑着身体的水。很显然,白鼠学到的不是一系列动作,即不是对特定刺激作出的特定反应,而是某种比较抽象的和整体性的东西——迷津本身的空间布局。也就是说,白鼠习得的是迷津的地图。 白鼠学到的是:食物在哪里;哪几个通道不通;哪些通道通向目的箱。一旦白鼠把这些信息同化到它的某种认知地图中去,它就知道目标在哪里以及应该怎么走,而不需要凭借任何一种固定的位移系统来做到这一点。这实际上是要用位置学习来替代反应学习。 为了进一步证实这一点,在另一项实验中,实验者先训练一些白鼠走迷津,然后通过手术使白鼠因小脑受伤而无法行走,使这些白鼠仍能缩成一团滚动身体,准确无误地到达目的箱。在这类学习中,有机体都不可能依靠原来习得的一系列动觉习惯来完成,但它们都正确地到达了目的箱,这说明有机体学会的是目的箱的位置。 空间记忆和认知地图方面的实验 奥尔顿和塞缪尔森在1976年设计的“高架辐射式”迷律实验充分地证实了白鼠的短时空间记忆能力。“高架辐射式”迷津的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它由八支呈辐射状的通道构成。实验时,在每一条支路的终端都藏有一粒食物,让

白鼠探索八条支路,直至找到八粒食物。当然,完成这个任务的最好方法是依次走完八条支路,找到全部食物。白鼠在实验中很快地学会了完成这个任务。在实验中,白鼠在依次巡查完八条支路后,记住了它们刚刚走过的路径,而且不走老路。奥尔顿和塞缪尔森还明确指出,白鼠即使采用迷津内的线索,如利用食物的气味线索,或学用规则运动的线索,如总从一条路向左转出来,都不能取得如此高的作业水平。相反,白鼠主要依靠它们能够从高架迷津支路看到的迷津外的视觉线索,在记忆中“查巡”已经走过的支路。这充分地显示出白鼠有更为令人注目的空间地点的短时

• •

• 记忆。 中介变量概念 中介变量是介于刺激与反应之间因外在刺激二引起的内在变化过程。为了把行为的最初原因和行为本身加以规定,托尔曼提出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概念,并用下面的公式表述二者之间的函数关系:(体育比赛听到发令枪起跑) B=ƒ(S、P、H、T、A) B代表行为,S代表环境刺激(或情境),P代表生理内驱力,H代表遗传,T代表过去的经验或训练,A代表年龄。B为因变量,而S、P、H、T、A均为自变量 托尔曼早年认为中介变量有两类,即需求变量和认知变量。前者实际上就是动机,包括饥、渴及性等需求,后者指对情境、目标的认知,如动作、技能等。 案例:对奖励期待的研究 托尔曼把欲望或预期作为一个重要的中介变量,强调它们在学习中所起的作用。这一观点得到了廷克尔波的奖励预期(reward expectation)实验的支持(Tinklepaugh,1928)。他训练猴子从事一项辨别任务。他当着猴子的面把它们喜欢吃的香蕉用两个容器中的一个盖住。隔一会儿,让猴子走近,让他们选择打开其中的一个容器。猴子很快就学会了这种游戏。然后,实验者当着猴子的面用一个容器把香蕉盖好后,又偷偷地把香蕉换成生菜叶子(这是猴子不喜欢吃的食物)。当猴子发现是生菜叶子时,一般都拒绝吃它,而是仔细察看容器内外,然后观看房顶和房间四周,寻找预期的香蕉。在寻找失败后,感到十分沮丧,对着房间里的人大声叫唤。托尔曼解释道:猴子预期的不仅仅是食物,而是某种特定的食物。改变食物的结果表明,有机体的行为不是受它们行动的直接结果支配的,而是受它们预期行为将会带来什么结果支配的。 有机体对特定食物的预期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在托尔曼的实验室里也得到了证实。爱略特(Elliot,1928)训练两组白鼠走迷津。甲组白鼠到达目的箱后得到的是葵花籽;乙组白鼠得到的是麦芽糖。看来,麦芽糖比葵花籽更受欢迎,因为乙组白鼠跑得比甲组更快些。但训练10天后,实验者把两组白鼠的食物对换了一下,即现在甲组获得的是麦芽糖,而乙组获得的是葵花籽。结果表现出一种明显的对比效应(contrast effect), 即原来吃得好、现在吃得差的乙组比原来跑得慢了;而原来吃得差、现在吃得好的甲组比原来跑得更快了。这表明,在有机体的预期没有实现的情况下,即奖励物不如预期的奖励物时,不仅不能保持原有的操作水平,而且还会降低操作水平。在托尔曼看来,有机体对特定目标具有某种预期。 赫尔的假设—演绎行为主义 1.生平简介 克拉克·赫尔 。美国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代表人物之一。他生于美国纽约州的阿克伦市(Akron)附近的一个农村家庭,。 他童年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密歇根的农村里度过的。他小时候身体一直不好,视力又很差,加上家庭贫穷,多次辍学,所以延迟了正规教育。16 岁才正式入学,17 岁即通过考试担任小学教师。1905 年进入阿尔玛学院学习数学和工程学,24 岁时罹患小儿麻痹症,造成终身瘫痪,终生依赖其自行设计的铁拐行走。1909-1910 年,曾在密歇根的溪克地方任公立学校校长,1910 年插班进入密歇根大学二年级,分别获得学士学位(1913)和硕士学位(1916),在此期间,他先学习采矿工程学,后改学心理学。毕业后再入威斯康辛大学,1918 年获得心理学哲学博士学位,时年 34 岁。 赫尔接受了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影响,认为有机体行为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对环境

的适应行为。至于这种适应性行为的性质是物理的或机械的,还是非物理的或心理

• 的,赫尔毫不犹豫地采取了前者的观点,并进一步发挥说,要检验以上两种对立观点孰是孰非,就必须彻底研究科学的方法论问题,建立一种可靠的科学理论体系 。 赫尔从逻辑实证主义和操作主义方法论出发,认为这种科学体系必须具备以下三个特征: 即他的理论的基本思路是, 首先,提出一个假设,对这些假设作明确的或操作性定义其次,从假设出发,以最严密的逻辑演绎出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定理,包括有关领域的具体现象的定理; 第三,以实验验证这些定理。如果定理与经验事实一致,则证明假设是真的,反之则是虚假的。因此被称为“假设-演绎”体系。 学习理论:刺激——反应的联结 S—s—r—R公式 其中S为外在环境刺激,s为刺激痕迹,r为运动神经冲动,R为外部行为反应。赫尔认为,外在环境刺激消失后仍持续存在一段时间,成为刺激痕迹。该刺激痕迹导致了运动神经冲动,而该运动神经冲动最终导致了外部行为反应。赫尔希望借这样的修改能回避心理或意识的作用。 反应势能 反应势能是赫尔根据假设-演绎理论构成的有一个行为原理。它指个体在一定刺激作用之下可能产生某种反应倾向的能量,其作用在于驱动个体在一定方向上行动。反应势能是由内驱力和习惯强度两个因素交互作用的。反应势能就是内驱力和习惯强度的递增函数。 一、斯金纳的生平 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1904-1990)是20世纪后半叶最卓越、最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之一,是新行为主义中极端行为主义的代表,是操作条件作用学习理论的建构者,也是力图将心理科学在实际生活中推展应用的著名心理学家。在20世纪100位最著名的心理学家中排名第一。 斯金纳1904年生于宾夕法尼亚州的一个小镇,父亲是当地的律师,他从小就爱制作各种小玩艺,成为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后,又发明并改造了很多动物实验的装置。他15岁时曾与几个小伙伴驾独木舟沿河而下,漂流300英里。他还试制过简易滑翔机,曾把一台废锅炉改造成一门蒸汽炮,把土豆和萝卜当炮弹射到邻居的屋顶上。在中学和大学期间,他曾立志当一名作家,并曾获得希腊文特别奖,他曾经试图进行文学创作,但很快,他就发现无论是自己还是其他作家对人的行为的理解都少得可怜,为了更深入的理解人的行为,他转向了心理学。在哈佛大学攻读心理学硕士的时候,在哈佛大学学习期间,他为自己制定了一张极严格的日程表,从早晨6点至晚上9点的分分秒秒几乎都用来钻研心理学和生理学。他不看电影不看戏,谢绝一切约会。功夫不负有心人,斯金纳于1930年获哈佛大学心理学硕士学位,1931年又获心理学博士学位。 他受到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吸引,成为了一名彻头彻尾的行为主义者,从此开始了他一生的心理学家生涯。他在华生等人的基础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提出了有别于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的另一种条件反射行为,并将二者做了区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行为主义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他长期致力于研究鸽子和老鼠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行为,提出了“及时强化”的概念以及强化的时间规律,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斯金纳把行为本身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认为心理学是一门关于行为的科学,

• 其任务就是要对行为进行直接的、描述性的研究,因此,他有时又把心理学称为行为科学。 老鼠学习动机研究 通过他的试验他发现老鼠不仅由“事先”的刺激激发拨动开关,而且也由“事后”的刺激拨动开关。他发现动物的行动不仅仅是简单的“刺激-反应”,动物的行动也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比如事后的磁疗奖赏。斯金纳将这个行为称为“条件性刺激”,他不用“学习”这个词,因为他认为学习这个词含有动物有意图地做一件事的含义,而这个意图并没有在这个试验中反映出来,因此是不科学的。 战鸽研究 1944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开始使用火箭攻击英国,而盟军当时还没有类似的武器,因此斯金纳又开始了他的试验研究。他的研究(今天看来非常古怪)是一个绝对保密的军事研究。他打算训练鸽子,让它们用它们的啄的动作来控制火箭的飞行。后来这个控制由雷达来指挥,没有用鸽子。但他的试验也获得了一些科学结果。 (一)、应答性行为与操作性行为 斯金纳把有机体的行为分为两种:应答性行为(respondent behavior)和操作性行为(operant behavior)。应答性行为是由先行刺激所引发的,是对刺激物的回答,这种行为比较被动,要受刺激物的控制;操作性行为是有机体自发操作的行为,这种行为是主动的,代表着有机体对环境的主动适应,与行为的结果有特定的关联。经典条件反射 S→R 操作条件反射 R→S (二)、操作性条件作用的规律 1.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建立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建立依赖于两个因素:操作及其强化。操作以及伴随其后的强化是操作性条件反射形成的关键。 2.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消退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消退是由于强化的停止而导致的。也就是说,当一个经过条件化而增强的操作性行为发生之后,不再伴随有强化刺激物,反应发生的频率就会逐渐降低。 3.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分化 指通过对动物条件反射的某一个特征,如速度、持续时间和强度等,进行有选择性的强化安排,则动物逐渐形成有选择性的反应。看来,与反射的建立与消退一样,分化的关键仍是强化。 强化理论 斯金纳在对学习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强化理论,十分强调强化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强化就是通过强化物增强某种行为的过程,而强化物就是增加反应可能性的任何刺激。 斯金纳把强化分成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两种。积极强化是获得强化物以加强某个反应,如鸽子啄键可得到食物。消极强化是去掉可厌的刺激物,是由于刺激的退出而加强了那个行为。如鸽子用啄键来去除电击伤害。教学中的积极强化是教师的赞许等,消极强化是教师的皱眉等。这两种强化都增加了反应再发生的可能性。 斯金纳认为不能把消极强化与惩罚混为一谈。他通过系统的实验观察得出了一条重

要结论:惩罚就是企图呈现消极强化物或排除积极强化物去刺激某个反应,仅是一种治标的方法,它对被惩罚者和惩罚者都是不利的。他的实验证明,惩罚只能暂时降低反应率,而不能减少消退过程中反应的总次数。在他的实验中,当白鼠已牢固

• 建立按杠杆得到食物的条件反射后,在它再按杠杆时给予电刺激,这时反应率会迅速下降。如果以后杠杆不带电了,按压率又会直线上升。斯金纳对惩罚的科学研究,对改变当时美国和欧洲盛行的体罚教育起了一定作用。 第四节 认知心理学 第四节 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是二十世纪50年代中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是作为人类行为基础的心理机制,其核心是输入和输出之间发生的内部心理过程。即人的高级心理过程,主要是认知过程,注重对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语言等高级心理过程的研究。 与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相反,认知心理学家研究那些不能观察的内部机制和过程,如记忆的加工、存储、提取和记忆力的改变。 1967年奈瑟尔的《认知心理学》是现代认知心理学形成的标志 认知心理学的目的在于研究和揭示人的认知过程的本质,但由于大脑本身的不可直接研究性,使其不得不在孕育和诞生之时就以假设、模拟、类比的方式来进行认知过程的研究 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 20世纪50-60年代,西蒙和纽厄尔把人类所具有的概念、观念、表征等大脑的内部过程看做是物理符号过程。这一假设在人脑的思维活动和计算机信息操作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从而可以计算机程序来模拟人的心理过程,特别是思维、问题解决等高级心理活动。 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把人脑看作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 强调人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对人的行为和当前的认识活动有决定作用 强调认知过程的整体性 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1.实验法 2.口语报告法 3.计算机模拟法 联结主义心理学 产生在机能心理学之后,行为主义心理学之前,美国心理学家E.L.桑代克在对动物进行实验研究的过程中提出来的一种学习心理学理论。“联结”原指实验动物对笼内情境感觉和反应动作的冲动之间形成联系或联想,桑代克称它为联结,以便与观念联想区别开 。 联结主义把认知过程类比为神经网络的整体活动。 联结主义范式试图构建一个更接近于神经活动的认知模型.联结主义模式的基本构

成成分包括段元和联结。单元是带有活性值 的简单加工器;联结则是单元之间相互作用的中介,单元与单元之间的联结成为网络。单元都是加权的,因此特定的输入将根据权数的提示而决定接受它的单元是兴奋型还是抑制型。这些联结权重决定着联结的重要性以及对通过它所联结的单元是兴奋还是抑制。知识是储存在加工单元的联结之中,单元的激活表征将引起其他单元的新的激活模式。观念是由一组单元来完成的。


相关内容

  • 当代管理理论的主要流派特征以及发展趋势
  • 当代管理理论的主要流派特征及发展趋势 回顾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20世纪30-40年代的发展时期后,管理学进入蓬勃发展阶段.特别是二战以后,经济复苏,管理领域中出现百花齐放,百家纷呈局面.其中既有沿着历史线索逐步丰富和完善的历史源流,也有新出现的思想和主张.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孔茨将之概括为&quo ...

  • 评述美国的结构主义语言学流派
  • 对美国的结构主义语言学流派的评述 摘要: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期间,作为一种很有影响力的语言学流派,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一直占据着语言学研究领域的主导地位.本文在总结此流派产生的背景.基本观点.代表人物及其重要贡献后,从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对它做了简单的评述,从而对美国的结构主义语言学流派有一个基本 ...

  • 汉语教师志愿者培训资料[第二语言教学法理论
  • 第二语言教学法理论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前一个"法"指的是教学规律,或称之为方法论,又可成为教学法(methodology ): 后一个"法",指的是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技巧. 我们这里要讲的是对外汉语的教学规律.方法论.教学法理论. 对外汉语的教学法理论是借鉴 ...

  • 心理学主要流派介绍
  • 心理学主要流派介绍 一.构造主义 科学的心理学创始于十九世纪末,1879年是现代心理学创始的一年,心理学的创始者是德国的一位哲学家.生理学家冯特(1823-1920),他作为独立科学的心理学的创始人,建立了现代心理学第一个学派--构造主义,该学派从1879年开始,兴盛了二.三十年. 构造派认为,人的 ...

  • 外国文学专题1
  • <外国文学专题>期末复习 外国文学专题,中央电大必修课程.4学分,开设一学期. 四次平时形成性考核,占30分(见沧州电大在线).期末开卷考试,占70分. 绪论 第一编现实主义文学 包括二章: 第一章 20世纪西欧及美国的现实主义文学:第二章 20世纪俄苏现实主义文学. 第二编现代主义文学 ...

  • 8.思潮流派研究
  • 第五章 思潮流派研究 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的含义.异同及联系 定义: 一般而言,文学流派是由有着共同审美追求与相似艺术风格的作家组成的一种群体性结构.如"竹林七贤"."新月派"."京派"."海派". 文学思潮则是在一定历史 ...

  • [艺术概论]考研笔记彭吉象
  • 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艺术史上的主要说法: 客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德体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式最早对艺术的本质进行哲 客观精神说 学探讨的学者.他认为,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仅仅 ...

  • 职业指导与职业教育的理论比较.doc
  • 职业指导与职业教育的理论比较 作者:梁瑞升 邹彩屏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7年第09期 [摘要]通过对职业指导与职业教育各自理论基础的分析,可以发现二者的理论来源为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但是从教育学角度看,职业指导的目标是培养择业能力,而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就业素养:从心 ...

  • [管理学原理]教案
  • 管理学原理 授课人:韩永军 宜昌广播电视大学 二O一O年九月---二O一一年七月 <管理学原理>教案 主讲人:韩永军 一. 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管理学原理为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是企业管理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和主干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使学生具备 ...

  • 文学理论重难点
  • 文学理论部分(一.二.三) 绪 论 两对基本概念:文艺学与文学史 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 一个文学本质:文学发展史上关于文学(艺术)本质的认识 ★★★★第一章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一.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1.从发生学角度看,文学源于生活. (中古"感物说",西方"摹仿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