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研究方法期末重点整理1

社会研究方法期末重点整理(修改版)

题型:填空(20*1)、不定项选择(10*1)、名词解释(4*5)、简答(5*5)、论述(12+13)

一、导论

1、社会研究的概念:社会研究指的是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

社会研究的目标是探索和理解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社会世界。而从事这种活动所用的方法,就是社会研究方法。

2、社会研究的特点:

(1)研究的问题是科学的——科学性;

(2)研究的方式是实证的(价值中立)——实证性

(3)研究的主题是经验的(可检验,也重复)——经验性

(4)研究过程是客观的——客观性

3、社会研究的类型:

(1)按研究性质:理论性研究、应用性研究;

(2)按研究目的: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

(3)按研究对象的范围:普遍调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P15);

(4)按社会研究的应用领域:行政统计调查、学术性调查、民意调查、市场调查

(5)从时间性角度:横向研究、纵向研究(P18)

①横向研究/横剖研究:(瞬间取景)

在一个时间点上收集研究资料,并用以描述研究对象在这一时间点上的状况,或者探讨这一时间点上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

横剖研究通常是较简单、较省钱的方法,但缺点是无法捕捉社会过程或变迁状况。

②纵向研究/纵贯研究:

指的是在若干个不同的时间点上收集资料,用以描述现象的发展变化,以及解释不同现象前后之间的联系。

纵贯研究通常比横剖研究来得复杂,涉及的成本也比较高,但也比较有力,特别是当研究者想要寻找社会变迁问题的答案时。

●纵贯研究的三种主要类型:

①趋势研究/时间序列研究

在不同时点上所进行的若干次横向研究必须是具有同样的研究内容,采用的是同样的测量方法(总体的某一特征一直得到研究) 。

②同期群研究/人口特征组研究

对某一特殊人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的研究,每次研究的具体对象可以不一样,但他们必须都同属于这一特殊人群。如同一年出生的人、所有在同一时间受雇的人、所有在某年退休的人,所有在某年毕业的人等。

③同组研究/专题小组研究/定组研究/追踪研究——极为强大的纵贯研究。(小样本多次访问) 研究者在不同的时间里观察完全相同的一群人、一个团体或一个组织。

4、社会研究方法体系:

(1)社会研究的方法论

(2)社会研究的研究方式

①研究方式指的是研究所采取的具体形式或研究的具体类型。

②社会研究的研究方式分为四种主要类型: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实地研究和文献研究。

(3)社会研究的具体方法和技术

社会研究的具体方法指在研究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资料收集方法、资料分析方法,以及各种特定的操作程序和技术,具有专门性、技术性、操作性的特点。

(4)社会研究方法体系中各部分关系

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三大层次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方法论是社会研究方法体系的基础。

5、社会研究的一般过程(具体程序)

(1)确定课题阶段。确定研究课题,提出理想设想,建立研究假设,这是社会研究的第一步。

(2)研究设计阶段。是以研究目的为方向进行的选择和工具准备。研究设计是准备阶段最主要、最困难的工作。

(3)资料搜集阶段。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具体贯彻研究设计所确定的思路和策略,按照研究设计中所确定的方式、方法和技术收集调查资料。

(4)资料分析阶段。主要任务是,对调查收集到的原始资料进行系统的审核、整理、归纳、统计和分析。

(5)总结阶段。任务主要有:撰写研究报告、评估研究质量、交流研究成果。

二、课题的选择与研究设计

1、研究课题的概念:又称研究问题,指的是一项社会研究所要回答的具体问题,它是一个可以通过研究来进行回答的问题。

研究主题与研究课题的关系:研究主题:指的是社会研究所涉及的某一类现象领域或问题领域。一个研究主题中,可以包含许多研究问题。选择研究问题的过程常常是从宽泛的研究主题开始,逐步缩小到更为集中的研究问题。

2、研究课题的来源:

(1)现实社会生活

(2)个人特定经历

(3)相关文献资料

3、研究课题的明确化:指通过对研究问题进行某种界定,给予明确的陈述,以达到将最初头脑中比较含糊的想法,变成清楚明确的研究问题;将最初比较笼统、比较宽泛的研究范围或领域,变成特定领域中的特定现象或特定问题的目的。

方法:(P39)(1)缩小课题研究的范围。(2)明确陈述所要研究的课题

3、四种基本的研究方式: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实地研究。

4、分析单位:研究对象,即一项社会研究中将被分析和描述的对象(人或事物)。

分析单位的五种类型:

①个人(最常用)、

②群体(某团伙、家庭、邻里等)、

③组织(工厂、公司、学校、机构等)、

④社区(乡村、城市、街区、集镇等)、

⑤社会产品(书籍、服饰、建筑等)。

注意区别(如,家庭代际研究):

分析单位:一项社会研究所研究的对象

调查对象:收集资料所直接询问的对象

5、与分析单位有关的两种错误是:

区群谬误/层次谬误或体系错误:指的是在社会研究中,研究者用一种高层次的分析单位做研究,而用低层次的分析单位做结论现象。

简化论/不对等谬误:指的是研究者用特殊的个体资料来解释宏观层次的现象。

三、测量

1、概念化定义:在一致认识的条件下描述一个术语具体含义的过程。

2、测量四要素:

(1)测量客体,测量的对象,即要用数字或符号来表达、解释、说明的对象

(2)测量内容,测量客体的某种属性或特征

(3)测量法则,即用数字和符号表达事物各种属性或特征的操作规则

(4)数字与符号,即用来表示测量结果的工具。

3、测量的层次:(史蒂文斯传利测量层次分类法)

(1)定类测量(如性别、职业、种族)

(2)定序测量(如文化程度、成绩排名)

(3)定距测量(如智商分数、公元年代)Ps:零点有意义

(4)定比测量(如金钱收入、出生率)Ps:有绝对零点

对应的测量对象称为定类变量、定序变量、定距变量、定比变量。

4、四种测量层次的比较:P67表格

5、操作化:在调查研究中,为测量一个概念,还必须将抽象的定义转换为可以具体操作的程序或形式,这一转换过程,我们称之为操作化。操作化是对那些抽象层次较高的概念进行具体测量所采用的程序、步骤、方法、手段的详细说明。

6、操作化方法:操作化的过程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工作:

(1)澄清与界定概念(先弄清概念定义的范围;决定一个定义方式)(2)发展测量指标(列出概念维度;建立测量指标)

7、量表类型:

量表:是一种具有结构强度顺序的复合测量,即全部陈述或项目都是按一定的结构顺序来安排的,以反映出所测量的概念或态度具有的各种不同的程度。

①总加量表:反映人们对事物的态度或看法的陈述构成,根据回答者同意或不同意的程度分别给予不同的分数,然后将全部得分加起来,就得到了对这一事物的态度得分。

②李克特量表:

它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李克特(R.A.Likert)于1932年在原有的指数形式的基础上改进而成。 李克特量表由一组对某事物的态度或看法的陈述组成,由于回答者对这些陈述的回答答案类型的增多,人们在态度上的差别就能更清楚地反映出来。(回答者对陈述的回答分为五类,如“非常同意、同意、不知道、不同意、非常不同意”。)

李克特量表是是总加量表的一种特定形式,是社会研究中用得最多的一种量表形式。

③鲍格达斯社会距离量表:定量地测量人们相互间交往的程度、相互关系的程度或者对某一群体所持的态度及所保持的距离。

④语义差异量表:研究概念对于不同的人所具有的不同含义。主要用于文化的比较研究、个人及群体间差异的比较研究,以及人们对周围环境或事物的态度、看法的研究等。

8、★测量的信度:

(1)定义:信度即可靠性,它是指采取同样的方法对同意对象重复进行测量时,其所得结果相一致的程度。

(2)类型:

①再测信度(稳定性信度)——跨越时间的信度。最常用、最普遍的信度检查方法。缺点是容易受到时间因素影响;在有些情况下,可能无法进行复测。

②复本信度——跨越次总体或子群体的信度。

③折半信度——使用多个测量工具。

9、★测量的效度:

(1)定义:也称测量的有效度或准确度。它是指工具或测量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要测量的变量的程度。

(2)类型:

①表面效度——从表面来看,人们相信定义与测量方法相符吗?

②准则效度(预测效度、实用效度、共变效度)——A.同时效标效度;B.预测效标效度

③构念效度——最强有力的效力测定程序。

10、★信度和效度的关系

(1)信度主要回答测量结果的一致性、稳定性和可靠性;效度主要回答测量结果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2)信度和效度的关系的四种类型:可信且有效、可信但无效、不可信但有效、不可信亦无效。

(3)测量的信度是效度的基础、效度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四、抽样的方法

(一)概率抽样:又称随机抽样,是指依据概率论的基本原理,按照随机原则进行的抽样。

1、简单随机抽样(纯随机抽样)。常用方法有抽签法、随机数表法。

(1)定义:是指从总体N个元素中任取n个元素作为样本,使得每个可能的样本被抽取的概率相等的一种概率抽样方法。

(2)特点:总体中不仅每个元素被抽中的概率相等,每个样本被抽中的概率也是相等的

(3)技术:根据真正的随机程序抽取

2、系统抽样(等距抽样、机械抽样)

(1)定义:是指首先将总体中各元素按一定顺序排列,根据样本容量要求确定抽选间隔,然后随机确定起点,每隔一定的间隔抽取一个单位的一种概率抽样方法。

(2)优点:简单易行、增强样本代表性、减少抽样误差

(3)适用:大规模的调查研究

(5)技术:选择每个第K号的人(准随机)

3、分层抽样(类型抽样):

(1)定义:是指将总体中的所有单位按某种特征或标志(如性别、年龄、职业或地域等)划分成若干类型或层次,然后再在各个类型或层次中随机抽取样本单位的一种概率抽样方法。可分为等比分层抽样和不等比分层抽样。

(2)分层抽样的优点 :

①在不增加样本规模的前提下降低抽样误差,提高抽样的精度;

②非常便于了解总体内不同层次的情况,以及对总体小不同的层次进行单独研究,或者进行比较

(3)技术:从事先决定的团体中随机抽取

4、整群抽样(聚类抽样)

(1)定义:是指先将总体划分为几个群,然后从这些群中随机抽取若干个群,对这些群内所有元素均进行调查的一种概率抽样方法。

(2)优点:简化抽样、降低费用、扩大抽样应用范围;

(3)缺点:样本的分布面不广、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相对较差。

(4)适用:当不同子群体相互之间差别不大,而每个子群体内部的异质性程度比较大的时候,则特别适合采用整群抽样法。

(5)技术:在数个层级中的每一个都采取多阶段随机样本

5、多段抽样(多级抽样、多阶抽样、分段抽样)

(1)定义:是指在抽取样本时,分为两个及两个以上的阶段从总体中抽取样本的一种概率抽样方法。

(2)优点:比较灵活、便于开展

(3)缺点:误差较大

(4)适用:总体单位数庞大,分布范围广时

(5)技术:把抽样过程分为几个阶段来进行

(二)非概率抽样(非随机抽样):是指主要依据研究者的主观意愿、判断或是否方便等因素所进行的抽样。

1、任意(偶遇抽样、自然抽样、方便抽样)

(1)定义:是指凭借偶然的机会或方便的挑件,研究者任意选择样本的一种非概率抽样方法

(2)优点:简单易行,可及时取得所需资料,节约时间和费用

(3)缺点:抽样结果偏差较大,可信程度较低获取的样本没有足够的代表性

(4)适用:探索性调查研究或调查研究前的准备工作

(5)原则:用任何方便的方式随意抽取个案

2、立意抽样(判断抽样)

(1)定义:是指根据研究者的主观经验从总体中选择那些被判断为最具代表性的单位作样本的一种非概率抽样方法。

(2)优点:简便易行、符合调查目的和特殊需要,可以抽分利用调查样本的已知资料,被调查者配合较好,资料回收率高等优点。

(3)缺点:判断抽样结果不能直接用作推断总体特征,易受到研究人员自身倾向性的影响,一旦主观判断出现偏差,则会引起抽样误差。

(4)适用:多应用于总体小而内部差异大的情况,以及在总体边界无法确定或研究者的时间与人力、物力条件有限的场合

(5)原则:用不同方法获得符合特定标准的所有可能个案

3、配额抽样(定额抽样)

(1)定义:是指研究者将调查总体样本按一定标志分类或分层,确定各类(层)单位的样本数额,在配额内抽选样本的一种非概率抽样方法。

(2)优点:费用不高、易于实施,能满足总体比例要求

(3)缺点:容易掩盖不可忽略的偏差

(4)原则:任意从能够反映总体多样性的各个团体中随意选取预订数目的样本

4、雪球抽样

(1)定义:是指当研究通常为人们了解不多或者无法确定总体的研究对象时,可从总体中少数成员入手进行调查,然后通过他们再扩大样本范围的一种非概率抽样的特殊方法。

(2)原则:通过一些被选个案的介绍选择个案,再通过得到的个案来介绍新的个案,如此不断选取下去。

(三)影响样本规模的因素:

①总体的差异性

②抽样推断的可靠程度

③允许误差的大小

④抽样方法;

⑤经费、人力和时间等客观条件、

(四)抽样误差的定义:抽样误差是由于抽样本身的随机性所引起的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之间不可避免的偏差。

五、问卷法

1、问卷的基本类型

(1)按照问题形式的不同划分:结构型问卷、无结构型问卷、半结构型问卷

(2)按照填答方式的不同划分:自填式问卷、报刊式问卷(邮寄式问卷、送发式问卷)、代填式问卷、当面访问式问卷(电话访问式问卷)

2、问卷的基本结构:

(1)标题:主要概括说明了调查研究的主题。

(2)封面信

①调查者的主办单位和调查人员身份

②调查的内容和范围

③说明调查的主要目的

④说明调查对象的选取方法

⑤结果保密的措施

⑥调查的单位名称和时间

⑦调查单位的联系人和联系方式等

(3)指导语(卷首指导语、卷中指导语):用来指导被调查者填答问卷的各种解释和说明。

(4)问题及答案(问卷主体)——开放式问题和封闭式问题

(5)编码及其他资料——预编码和后编码

(6)其他资料。包括问卷的名称、编号、发放及回收日期、被调查者的地址与合作情况,调查员的姓名、编号和调查完成情况,审核员姓名、编号和审核意见等。

3、问题形式的设计:

(1)开放式问题的设计

(2)封闭式问题的设计

(3)多项限选式

(4)多项任选式

(5)多项排序式

(6)矩阵式

(7)表格式

(8)后续式

4、问题的语言及提问方式(应注意避免的几个问题):

(1)问题的语言要尽量简单: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避免太多的专业术语和抽象概念。

(2)问题的陈述要尽可能简短、明确,不能含糊。

(3)问题要避免带有双重或多重含义:一个问题中询问了两件以上的事情。

(4)问题不能带有倾向性:问题的提法和语言不能使被调查者感到应该填什么,或者感到调查者希望他填什么。也就是说,问题的提法不能对回答者产生某种诱导性。

(5)不要用否定形式提问:因为人们习惯于肯定形式的提问,而不习惯于否定形式的提问。

(6)不要问回答者不知道的问题

(7)尽量少询问敏感性问题(或不在问卷开头就询问敏感性问题)

(8)问题和答案要协调:不能答非所问。

5、答案的设计基本要求:

(1)相关性要求

(2)穷尽性要求

(3)互斥性要求

(4)现实性要求

(5)同层性要求

(6)对称性要求

(7)简洁性要求

6、问题表述的规则:

(1)客观性规则

(2)具体性规则

(3)单一性规则

(4)准确性规则

(5)通俗性规则

(6)简明性规则

(7)肯定性规则

(8)委婉性规则

7、问题的数目和顺序

1)数目:

(1)没有固定标准,问卷的长短一般要根据研究的目的、研究的内容、样本的性质、分析的方法、拥有的人力、财力、时间等多种因素而定。

(2)一般而言,小型调查的问题不宜太多,问卷不宜太长,20分钟以内答完为宜。

2)排列方式:

(1)先易后难

(2)把能引起兴趣的问题放在前面,把易引起他们紧张或产生顾虑的问题放在后面

(3)先熟悉后生疏

(4)先行为后态度

(5)个人背景资料一般放在结尾,也可放在开头

(6)开放式问题放最后

3)相依问题

指前后两个(或)多个相连的问题中,被调查者是否应当回答后一个(或后几个)问题,要有他对前一个问题的回答结果来决定。前一个问题即“过滤性问题” 。

8、问卷设计中常见错误:

(1)概念抽象

(2)问题含糊不清

(3)问题带有倾向性

(4)问题具有多重含义

(5)问题与答案不协调

(6)答案设计不合理

(7)表格设计中的问题

(8)其他设计问题

9、问卷法的优点:

(1)可以突破地域空间的限制

(2)可以避免人为的干扰

(3)具有很好的匿名性

(4)便于对调查资料进行定量分析和研究

(5)可以节约人力、财力和时间。

10、问卷法的缺点:

(1)获得的信息有限

(2)不适合文化程度较低的群体

(3)无法控制填答问卷的环境和质量

(4)难以保证问卷的回收率和有效率。

六、访问法

1、访问研究法的分类

(1)根据访问形式的自由程度:结构式访问(标准化访问)、无结构式访问(非标准化访问)

(2)根据访问对象的构成:个体访问、集体访问

(3)根据访问双方是否直接见面:直接访问、间接访问

(4)根据访问对象的特征:一般访问、特殊访问

2、结构式访问概念:也称标准化访问,就是按照统一设计的、有一定结构的问卷所进行的访问。

3、无结构式访问概念:也称非标准化访问,就是按照一个粗线条的访问提纲所进行的访问。

4、深度访问概念:又称临床式访问,是为搜集个人特定经验(例如偷窃、吸毒自杀等)的过程及其动机和情感资料所作的访问

5、访问的程序与技巧

(1)访问的准备:

①准备好必要的调查提纲或其他调查工具

②选择好访问的对象并作好必要的了解

③计划好访问的时间、地点和场合

④访问员的选择和训练

(2)进入访问:

①进入访问的现场

②和被访者建立接触

③形成较好的访问气氛

(3)控制访问:

①提问的技巧

②追问的技巧

③引导的技巧(对访问气氛的引导、离题太远时的引导、转换话题时的引导、访问中断后的引导、打破冷场的技巧)

④客观中立原则

★⑤对自我表情的控制:

访问员对自己的表情控制有双重作用,一是为了保持适当的访问气氛,二是为了不影响被访者的情绪和观点。因此访问员在倾听被访者的回答时,应尽量防止流露出不感兴趣、厌倦、嘲笑、盛气凌人等的消极表情、避免作出肯定或否定某种回答的表情,而应尽力作出中立的但又鼓励对方谈下去的表情,一般而言,作出对对方很有兴趣,注意力集中于对方以及谦虚诚恳的表情有利于交谈。 ★⑥对无回答现象的处理:

在访问中遇到“不清楚、不知道、不了解”等无回答情形时,应做追问以弄清无回答的原因。如发现不是真的无回答时,应努力引导对方作出真实的回答。

(4)访问记录

(5)结束访问

七、实验法

1、实验法要素:

(1)自变量与因变量

(2)前测与后测

(3)实验组与控制组

2、实验研究的类型:

①实验室实验——在高度控制的实验室内严格进行的实验。

②实地实验/现场实验——在接近现实社会生活的环境中进行的实验。

③标准实验——随机指派实验对象以形成两个或两个相同的组,前测和后测,实验环境的封闭,实验刺激的控制和操纵等。

④双盲实验:在一项实验中,实验刺激对于实验对象和参与实验的观察人员都是未知的。

3、实验设计的计算方法

(1)经典实验设计/古典实验设计:即双组前后测模式,包括全部要素: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自变量(实验刺激)、因变量、随机指派

实验组:前测1 实验刺激 后测1

控制组:前测2 后测2

实验刺激的影响=实验组差分—控制组差分=(后测1—前测1)—(后测2—前测2)

其中前测的影响=后测2-前测2

(2) 索罗门三组设计:

实验组: 前测e 实验刺激 后测e

控制组1:前测1 后测1

控制组2: 实验刺激 后测2

前测的影响=后测1-前测1

实验刺激的影响=后测2-前测2

交互作用的影响=(后测e-前测e)-(后测1-前测1)-(后测2-前测2)

(3)索罗门四组设计

实验组:前测e 实验刺激 后测e

控制组1:前测1 后测1

控制组2: 实验刺激 后测2

控制组3: 后测3

外部因素的影响=后测3-前测3

实验刺激的影响=(后测2-前测2)-外部影响

前测的影响=(后测1-前测1)-外部影响

交互作用的影响=(后测e-前测e)-(后测1-前测1)-(后测2-前测2)-(后测3-前测3)

4、影响实验正确性因素:

(1)、重大事件的影响:在出现某些与实验内容关系密切的重大事件时,实验对象的变化,很可能是实验刺激与其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实验对象的发育所造成的影响:在实验的前侧和后测之间,实验对象在生理上、心理上的成长、成熟的变化,这种自身变化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内部影响。

(3)、实验环境的人工化,无法避免前后测环境不一致的影响:要尽量控制,使前、后测的外部环境保持一致。

(4)、初试-复试效应的影响:在实验中,调查对象变得更加熟悉实验的形式、内容、更加清楚问题的含义和调查的目的、尤其更加明白他们作为被试者的角色,这些因素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可忽视、不可低

估的。

(5)、实验对象选择和缺损的影响:实验对象选择方式的固有局限性:自愿、征募、强制;实验对象中途退出、调动、搬迁、死亡

八、观察法

1、观察法的类型

(1)按照研究者是否隐匿身份和参与研究对象活动的程度划分:

①完全参与观察:指观察者隐匿研究者的身份,深入到研究对象中间,以成员方式参与研究对象的活动。

②半参与观察:指观察者并不掩饰研究者的身份,在得到研究对象许可后进行的深入观察活动。 ③非参与观察:也称局外观察,指观察者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特定的行为,而研究对象完全不知道自己正在被研究。

(2)根据观察内容是否有统一设计的结构性观察项目和要求划分:

①有结构观察:按照一定的程序、采用明确的观察提纲或观察记录表格对现象进行观察。

②无结构观察:没有任何统一的、固定不变的观察内容和观察表格,完全依据现象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所进行的自然观察。

(3)根据观察对象不同划分:

①直接观察:是对那些正在发生的社会行为和社会现象进行观察。

②间接观察:是对人们行动以后、事件发生以后所遗留下的痕迹这一中介物进行观察。

间接观察包括痕迹观察和行为标志观察两种类型。

A.痕迹观察解释对人们活动以后所遗留下的迹象进行观察,它有两种形式:一是磨损测量,另一种是累积测量。

B.行为标志观察是通过一些表面的或无意识的现象推测人们行为方式和价值观。

2、参与观察的类型

参与观察是指在自然场所里进行的直接的观察,而且多采用无结构观察的方式。按参与的程度和方式的不同,把角色划分为四种:

(1)完全的观察者。研究者身份是已知的。

优点:

①研究者生活在所研究的对象、群体以及社区之间,对许多现象都能够得到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 ②能够公开的询问想了解的任何问题,可收集到许多采用其他方法难以得到的资料。

缺点:参与观察者在客观上必然会影响被观察者的行为。

(2)作为参与者的观察者

(3)作为观察者的观察者。要求观察者既能成为群体的一员,又能在不暴露研究者身份的情况下询问问题。要求研究者采取虚拟的角色。

(4)完全的参与者。间谍的类型。在整个观察过程中,被观察群体的成员都相信他是这一群体中的一个普通成员,一点也不知道他是一个观察者。完全参与最严重的问题是伦理道德问题而不是技术问题。

3、观察技巧:

(1)消除观察对象的戒备心理。

(2)深入观察对象的生活,尽可能参加观察对象的各项社会活动。

(3)尊重观察对象的风俗习惯、语言、道德规范,顺应观察对象的生活方式。

(4)参与群体活动和个别接触相结合。

(5)给观察对象提供帮助,取得他们的信任,增进同他们的友谊。

4、发生观察误差的原因:

(1)就观察主体——观察者而言:思想原因、知识因素、心理因素、生理因素、其他因素(如观察仪器的精确度、灵敏度不高等)

(2)就观察客体——观察对象而言:

①由于客观事物发展不成熟,其本质尚未通过现象充分暴露出来,观察就很难避免产生某些误差。 ②由于观察活动引起的被观察者的反应性心理和行为,必然会造成反应性观察误差。 ③人为的假象更是造成观察误差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5、如何减少观察误差:P233 (1)正确选择观察人员 (2)认真进行思想教育 (3)做好必要知识准备 (4)不断加强感官训练 (5)合理安排观察任务 (6)充分利用科学仪器 (7)努力控制观察活动 (8)对比观察和重复观察

九、文献法

1、文献的类别

(1)根据文献产生根源:第一手文献和第二手文献

(2)根据承载形式和记录技术的不同:印刷型文献(书面文献)、视听文献和网络文献等 (3)现实性文献和回顾性文献

2、统计资料文献研究:一般是指利用官方和半官方的统计资料所做的研究。 3、内容分析定义:内容分析是一种搜集与分析文章内容的研究技术。

它对各种信息传播形式的明显内容进行客观的、系统的和定量的描述与分析。通过考察人们所写的文章、书籍、日记、信件,所拍的电影、电视及照片、所创作的歌曲、图画等来了解人们的行为、态度和特征,进而了解和说明社会结构和文化变迁。 4、内容分析类型:

(1)计词法:确定与研究问题有关的关键词在各个样本中出现的频数或百分比。

(2)概念组分析:将与研究内容有关的关键词分成小组,每组代表一个概念,同时也是理论假设中的一个变量。这些概念组就是分析时所用的变量。

(3)语义强度分析:首先赋予词汇的“强度”,以区分人们态度的强弱程度,显示它们在使用时的差别。就可发现某些问题在质上的差别。

5、适合内容分析的主题(对三种类型的研究问题相当管用): (1)有助于处理数量相当庞大的文本;

(2)有助于研究那些发生在“千里之外”的主题 (3)能揭露随意观察文本时很难发掘的信息 5、二次分析:

(1)定义:又称第二手分析,是指对那些由其他人原先为别的目的收集和分析过的资料进行的新的分析。

①从别人为研究某一问题而收集的资料中,分析与该问题所不同的新的问题(把同一种资料用于对不同的问题的分析和研究中)

②用新的方法和技术去分析别人的资料,以对别人的研究结果进行检验(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处理同一资料)

(2)二次分析的资料来源

①别的研究者或研究机构通过实地调查所得到的原始数据

②各种统计部门所编制的统计资料。 ③数据档案网 ④档案库、图书馆 (3)二次分析的步骤

①选择研究的主题。在主题与资料的关系上,二次分析往往要求主题去适应资料,而不是相反。 ②寻找合适的资料

A.通过查阅过去一段时期的研究期刊而得到有关大型调查的数据资料的情况。 B.仔细阅读论文的资料部分对资料内容和收集方法等的描述。 ③对资料的再创造

A.从资料中寻找或重新定义你所要研究的变量 B.仔细再研究这些变量。

C.也可以只取样本中的一部分作为重新分析的对象。 ④分析资料。各种统计分析方法和技术。 (4)二次分析的优点:省时、省钱、省力

(5) 二次分析缺点:对所用资料的准确性或适用性不足。

(6) 二次分析危险性:适合性、研究者不了解实际题目、精确性谬误

十、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定量不考)

1、定性资料的审查主要集中在真实性、准确性和适用性上。定量资料审查主要集中在完整性、统一性和合格性上。P275-P278 2、理论分析的方法:

(1)比较分析法和类型分析法 (2)因果分析法和矛盾分析法 (3)归纳分析法和演绎分析法 (4)结构分析法和功能分析法 3、(P309)归纳推理:指从经验观察出发,通过对大量现象的客观描述,概括出现象的共同特征或一般属性,由此建立理论以说明各种具体现象或事物。从特殊到一般,从一组具体的观察结果推导出一般性的规律或法则。

4、(P311)演绎推理:则指从某一理论出发,依据这一理论推导出一些研究假设,然后到现实中观察具体现象以检验理论的正确性。如果观察到的事实与假设相符,则证实了原有的理论;如果事实与假设不相符,则要对理论作出修改或补充。从一般到特殊,从一个抽象的合乎逻辑的概念关系开始,然后向具体的实证证据前进。 5、定性资料分析策略: (1)叙述法:(类似于讲故事)讲述关于社会生活的某个特定剖面的具体故事。 (2)理想类型:将定性资料与一个关于社会生活的完美模型进行比较。

(3)连续接近法:在资料与理论之间来回揣摩,直到它们之间的断裂变小或消失。 (4)例证法:用定性资料填充理论的“空盒子”。

方式①:用于表明理论模式能够说明或澄清某个特定的个案或单一的情景;

方式②:通过同时列出多个个案(即单位或时期)来表明该理论适用于多个个案,以此对一个模型进行并列证明。

(5)路径分析:指一个独一无二的起点如何导致一系列事件的发生,并产生一种确定性的路径,规定着一连串后续事件的出现。 有两种路径依赖:

①自我强化:研究一个事件一旦开始,就会如何继续自行运转,或如何排除外界因素的影响朝某个方向推进后续事件的发展。

②反应序列:关注一个事件如何回应之前发生的事件。后续事件的反应也可能逆转事件发展的路径。 (6)主题分析:确定主概念、次级概念、和语意关系。

(7)比较分析法:确定许多特征和一个关键的结果,然后检查这些特征之间的一致性和差异性,以发掘哪一个特征与结果相关。方式①:取同法(一致性比较)方式②:取异法(差异性比较)。

(8)流程图方法:以历史和现时发展过程为标准,对定性资料所进行的描述。流程图能够很好的展现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

十一、研究报告的撰写

1、研究报告的结构: (1)导言。 (2)方法。 (3)结果。 (4)讨论。

(5)小结或摘要。 (6)参考文献。 (7)附录。

四种社会研究方法的比较

社会研究方法期末重点整理(修改版)

题型:填空(20*1)、不定项选择(10*1)、名词解释(4*5)、简答(5*5)、论述(12+13)

一、导论

1、社会研究的概念:社会研究指的是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

社会研究的目标是探索和理解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社会世界。而从事这种活动所用的方法,就是社会研究方法。

2、社会研究的特点:

(1)研究的问题是科学的——科学性;

(2)研究的方式是实证的(价值中立)——实证性

(3)研究的主题是经验的(可检验,也重复)——经验性

(4)研究过程是客观的——客观性

3、社会研究的类型:

(1)按研究性质:理论性研究、应用性研究;

(2)按研究目的: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

(3)按研究对象的范围:普遍调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P15);

(4)按社会研究的应用领域:行政统计调查、学术性调查、民意调查、市场调查

(5)从时间性角度:横向研究、纵向研究(P18)

①横向研究/横剖研究:(瞬间取景)

在一个时间点上收集研究资料,并用以描述研究对象在这一时间点上的状况,或者探讨这一时间点上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

横剖研究通常是较简单、较省钱的方法,但缺点是无法捕捉社会过程或变迁状况。

②纵向研究/纵贯研究:

指的是在若干个不同的时间点上收集资料,用以描述现象的发展变化,以及解释不同现象前后之间的联系。

纵贯研究通常比横剖研究来得复杂,涉及的成本也比较高,但也比较有力,特别是当研究者想要寻找社会变迁问题的答案时。

●纵贯研究的三种主要类型:

①趋势研究/时间序列研究

在不同时点上所进行的若干次横向研究必须是具有同样的研究内容,采用的是同样的测量方法(总体的某一特征一直得到研究) 。

②同期群研究/人口特征组研究

对某一特殊人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的研究,每次研究的具体对象可以不一样,但他们必须都同属于这一特殊人群。如同一年出生的人、所有在同一时间受雇的人、所有在某年退休的人,所有在某年毕业的人等。

③同组研究/专题小组研究/定组研究/追踪研究——极为强大的纵贯研究。(小样本多次访问) 研究者在不同的时间里观察完全相同的一群人、一个团体或一个组织。

4、社会研究方法体系:

(1)社会研究的方法论

(2)社会研究的研究方式

①研究方式指的是研究所采取的具体形式或研究的具体类型。

②社会研究的研究方式分为四种主要类型: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实地研究和文献研究。

(3)社会研究的具体方法和技术

社会研究的具体方法指在研究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资料收集方法、资料分析方法,以及各种特定的操作程序和技术,具有专门性、技术性、操作性的特点。

(4)社会研究方法体系中各部分关系

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三大层次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方法论是社会研究方法体系的基础。

5、社会研究的一般过程(具体程序)

(1)确定课题阶段。确定研究课题,提出理想设想,建立研究假设,这是社会研究的第一步。

(2)研究设计阶段。是以研究目的为方向进行的选择和工具准备。研究设计是准备阶段最主要、最困难的工作。

(3)资料搜集阶段。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具体贯彻研究设计所确定的思路和策略,按照研究设计中所确定的方式、方法和技术收集调查资料。

(4)资料分析阶段。主要任务是,对调查收集到的原始资料进行系统的审核、整理、归纳、统计和分析。

(5)总结阶段。任务主要有:撰写研究报告、评估研究质量、交流研究成果。

二、课题的选择与研究设计

1、研究课题的概念:又称研究问题,指的是一项社会研究所要回答的具体问题,它是一个可以通过研究来进行回答的问题。

研究主题与研究课题的关系:研究主题:指的是社会研究所涉及的某一类现象领域或问题领域。一个研究主题中,可以包含许多研究问题。选择研究问题的过程常常是从宽泛的研究主题开始,逐步缩小到更为集中的研究问题。

2、研究课题的来源:

(1)现实社会生活

(2)个人特定经历

(3)相关文献资料

3、研究课题的明确化:指通过对研究问题进行某种界定,给予明确的陈述,以达到将最初头脑中比较含糊的想法,变成清楚明确的研究问题;将最初比较笼统、比较宽泛的研究范围或领域,变成特定领域中的特定现象或特定问题的目的。

方法:(P39)(1)缩小课题研究的范围。(2)明确陈述所要研究的课题

3、四种基本的研究方式: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实地研究。

4、分析单位:研究对象,即一项社会研究中将被分析和描述的对象(人或事物)。

分析单位的五种类型:

①个人(最常用)、

②群体(某团伙、家庭、邻里等)、

③组织(工厂、公司、学校、机构等)、

④社区(乡村、城市、街区、集镇等)、

⑤社会产品(书籍、服饰、建筑等)。

注意区别(如,家庭代际研究):

分析单位:一项社会研究所研究的对象

调查对象:收集资料所直接询问的对象

5、与分析单位有关的两种错误是:

区群谬误/层次谬误或体系错误:指的是在社会研究中,研究者用一种高层次的分析单位做研究,而用低层次的分析单位做结论现象。

简化论/不对等谬误:指的是研究者用特殊的个体资料来解释宏观层次的现象。

三、测量

1、概念化定义:在一致认识的条件下描述一个术语具体含义的过程。

2、测量四要素:

(1)测量客体,测量的对象,即要用数字或符号来表达、解释、说明的对象

(2)测量内容,测量客体的某种属性或特征

(3)测量法则,即用数字和符号表达事物各种属性或特征的操作规则

(4)数字与符号,即用来表示测量结果的工具。

3、测量的层次:(史蒂文斯传利测量层次分类法)

(1)定类测量(如性别、职业、种族)

(2)定序测量(如文化程度、成绩排名)

(3)定距测量(如智商分数、公元年代)Ps:零点有意义

(4)定比测量(如金钱收入、出生率)Ps:有绝对零点

对应的测量对象称为定类变量、定序变量、定距变量、定比变量。

4、四种测量层次的比较:P67表格

5、操作化:在调查研究中,为测量一个概念,还必须将抽象的定义转换为可以具体操作的程序或形式,这一转换过程,我们称之为操作化。操作化是对那些抽象层次较高的概念进行具体测量所采用的程序、步骤、方法、手段的详细说明。

6、操作化方法:操作化的过程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工作:

(1)澄清与界定概念(先弄清概念定义的范围;决定一个定义方式)(2)发展测量指标(列出概念维度;建立测量指标)

7、量表类型:

量表:是一种具有结构强度顺序的复合测量,即全部陈述或项目都是按一定的结构顺序来安排的,以反映出所测量的概念或态度具有的各种不同的程度。

①总加量表:反映人们对事物的态度或看法的陈述构成,根据回答者同意或不同意的程度分别给予不同的分数,然后将全部得分加起来,就得到了对这一事物的态度得分。

②李克特量表:

它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李克特(R.A.Likert)于1932年在原有的指数形式的基础上改进而成。 李克特量表由一组对某事物的态度或看法的陈述组成,由于回答者对这些陈述的回答答案类型的增多,人们在态度上的差别就能更清楚地反映出来。(回答者对陈述的回答分为五类,如“非常同意、同意、不知道、不同意、非常不同意”。)

李克特量表是是总加量表的一种特定形式,是社会研究中用得最多的一种量表形式。

③鲍格达斯社会距离量表:定量地测量人们相互间交往的程度、相互关系的程度或者对某一群体所持的态度及所保持的距离。

④语义差异量表:研究概念对于不同的人所具有的不同含义。主要用于文化的比较研究、个人及群体间差异的比较研究,以及人们对周围环境或事物的态度、看法的研究等。

8、★测量的信度:

(1)定义:信度即可靠性,它是指采取同样的方法对同意对象重复进行测量时,其所得结果相一致的程度。

(2)类型:

①再测信度(稳定性信度)——跨越时间的信度。最常用、最普遍的信度检查方法。缺点是容易受到时间因素影响;在有些情况下,可能无法进行复测。

②复本信度——跨越次总体或子群体的信度。

③折半信度——使用多个测量工具。

9、★测量的效度:

(1)定义:也称测量的有效度或准确度。它是指工具或测量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要测量的变量的程度。

(2)类型:

①表面效度——从表面来看,人们相信定义与测量方法相符吗?

②准则效度(预测效度、实用效度、共变效度)——A.同时效标效度;B.预测效标效度

③构念效度——最强有力的效力测定程序。

10、★信度和效度的关系

(1)信度主要回答测量结果的一致性、稳定性和可靠性;效度主要回答测量结果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2)信度和效度的关系的四种类型:可信且有效、可信但无效、不可信但有效、不可信亦无效。

(3)测量的信度是效度的基础、效度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四、抽样的方法

(一)概率抽样:又称随机抽样,是指依据概率论的基本原理,按照随机原则进行的抽样。

1、简单随机抽样(纯随机抽样)。常用方法有抽签法、随机数表法。

(1)定义:是指从总体N个元素中任取n个元素作为样本,使得每个可能的样本被抽取的概率相等的一种概率抽样方法。

(2)特点:总体中不仅每个元素被抽中的概率相等,每个样本被抽中的概率也是相等的

(3)技术:根据真正的随机程序抽取

2、系统抽样(等距抽样、机械抽样)

(1)定义:是指首先将总体中各元素按一定顺序排列,根据样本容量要求确定抽选间隔,然后随机确定起点,每隔一定的间隔抽取一个单位的一种概率抽样方法。

(2)优点:简单易行、增强样本代表性、减少抽样误差

(3)适用:大规模的调查研究

(5)技术:选择每个第K号的人(准随机)

3、分层抽样(类型抽样):

(1)定义:是指将总体中的所有单位按某种特征或标志(如性别、年龄、职业或地域等)划分成若干类型或层次,然后再在各个类型或层次中随机抽取样本单位的一种概率抽样方法。可分为等比分层抽样和不等比分层抽样。

(2)分层抽样的优点 :

①在不增加样本规模的前提下降低抽样误差,提高抽样的精度;

②非常便于了解总体内不同层次的情况,以及对总体小不同的层次进行单独研究,或者进行比较

(3)技术:从事先决定的团体中随机抽取

4、整群抽样(聚类抽样)

(1)定义:是指先将总体划分为几个群,然后从这些群中随机抽取若干个群,对这些群内所有元素均进行调查的一种概率抽样方法。

(2)优点:简化抽样、降低费用、扩大抽样应用范围;

(3)缺点:样本的分布面不广、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相对较差。

(4)适用:当不同子群体相互之间差别不大,而每个子群体内部的异质性程度比较大的时候,则特别适合采用整群抽样法。

(5)技术:在数个层级中的每一个都采取多阶段随机样本

5、多段抽样(多级抽样、多阶抽样、分段抽样)

(1)定义:是指在抽取样本时,分为两个及两个以上的阶段从总体中抽取样本的一种概率抽样方法。

(2)优点:比较灵活、便于开展

(3)缺点:误差较大

(4)适用:总体单位数庞大,分布范围广时

(5)技术:把抽样过程分为几个阶段来进行

(二)非概率抽样(非随机抽样):是指主要依据研究者的主观意愿、判断或是否方便等因素所进行的抽样。

1、任意(偶遇抽样、自然抽样、方便抽样)

(1)定义:是指凭借偶然的机会或方便的挑件,研究者任意选择样本的一种非概率抽样方法

(2)优点:简单易行,可及时取得所需资料,节约时间和费用

(3)缺点:抽样结果偏差较大,可信程度较低获取的样本没有足够的代表性

(4)适用:探索性调查研究或调查研究前的准备工作

(5)原则:用任何方便的方式随意抽取个案

2、立意抽样(判断抽样)

(1)定义:是指根据研究者的主观经验从总体中选择那些被判断为最具代表性的单位作样本的一种非概率抽样方法。

(2)优点:简便易行、符合调查目的和特殊需要,可以抽分利用调查样本的已知资料,被调查者配合较好,资料回收率高等优点。

(3)缺点:判断抽样结果不能直接用作推断总体特征,易受到研究人员自身倾向性的影响,一旦主观判断出现偏差,则会引起抽样误差。

(4)适用:多应用于总体小而内部差异大的情况,以及在总体边界无法确定或研究者的时间与人力、物力条件有限的场合

(5)原则:用不同方法获得符合特定标准的所有可能个案

3、配额抽样(定额抽样)

(1)定义:是指研究者将调查总体样本按一定标志分类或分层,确定各类(层)单位的样本数额,在配额内抽选样本的一种非概率抽样方法。

(2)优点:费用不高、易于实施,能满足总体比例要求

(3)缺点:容易掩盖不可忽略的偏差

(4)原则:任意从能够反映总体多样性的各个团体中随意选取预订数目的样本

4、雪球抽样

(1)定义:是指当研究通常为人们了解不多或者无法确定总体的研究对象时,可从总体中少数成员入手进行调查,然后通过他们再扩大样本范围的一种非概率抽样的特殊方法。

(2)原则:通过一些被选个案的介绍选择个案,再通过得到的个案来介绍新的个案,如此不断选取下去。

(三)影响样本规模的因素:

①总体的差异性

②抽样推断的可靠程度

③允许误差的大小

④抽样方法;

⑤经费、人力和时间等客观条件、

(四)抽样误差的定义:抽样误差是由于抽样本身的随机性所引起的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之间不可避免的偏差。

五、问卷法

1、问卷的基本类型

(1)按照问题形式的不同划分:结构型问卷、无结构型问卷、半结构型问卷

(2)按照填答方式的不同划分:自填式问卷、报刊式问卷(邮寄式问卷、送发式问卷)、代填式问卷、当面访问式问卷(电话访问式问卷)

2、问卷的基本结构:

(1)标题:主要概括说明了调查研究的主题。

(2)封面信

①调查者的主办单位和调查人员身份

②调查的内容和范围

③说明调查的主要目的

④说明调查对象的选取方法

⑤结果保密的措施

⑥调查的单位名称和时间

⑦调查单位的联系人和联系方式等

(3)指导语(卷首指导语、卷中指导语):用来指导被调查者填答问卷的各种解释和说明。

(4)问题及答案(问卷主体)——开放式问题和封闭式问题

(5)编码及其他资料——预编码和后编码

(6)其他资料。包括问卷的名称、编号、发放及回收日期、被调查者的地址与合作情况,调查员的姓名、编号和调查完成情况,审核员姓名、编号和审核意见等。

3、问题形式的设计:

(1)开放式问题的设计

(2)封闭式问题的设计

(3)多项限选式

(4)多项任选式

(5)多项排序式

(6)矩阵式

(7)表格式

(8)后续式

4、问题的语言及提问方式(应注意避免的几个问题):

(1)问题的语言要尽量简单: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避免太多的专业术语和抽象概念。

(2)问题的陈述要尽可能简短、明确,不能含糊。

(3)问题要避免带有双重或多重含义:一个问题中询问了两件以上的事情。

(4)问题不能带有倾向性:问题的提法和语言不能使被调查者感到应该填什么,或者感到调查者希望他填什么。也就是说,问题的提法不能对回答者产生某种诱导性。

(5)不要用否定形式提问:因为人们习惯于肯定形式的提问,而不习惯于否定形式的提问。

(6)不要问回答者不知道的问题

(7)尽量少询问敏感性问题(或不在问卷开头就询问敏感性问题)

(8)问题和答案要协调:不能答非所问。

5、答案的设计基本要求:

(1)相关性要求

(2)穷尽性要求

(3)互斥性要求

(4)现实性要求

(5)同层性要求

(6)对称性要求

(7)简洁性要求

6、问题表述的规则:

(1)客观性规则

(2)具体性规则

(3)单一性规则

(4)准确性规则

(5)通俗性规则

(6)简明性规则

(7)肯定性规则

(8)委婉性规则

7、问题的数目和顺序

1)数目:

(1)没有固定标准,问卷的长短一般要根据研究的目的、研究的内容、样本的性质、分析的方法、拥有的人力、财力、时间等多种因素而定。

(2)一般而言,小型调查的问题不宜太多,问卷不宜太长,20分钟以内答完为宜。

2)排列方式:

(1)先易后难

(2)把能引起兴趣的问题放在前面,把易引起他们紧张或产生顾虑的问题放在后面

(3)先熟悉后生疏

(4)先行为后态度

(5)个人背景资料一般放在结尾,也可放在开头

(6)开放式问题放最后

3)相依问题

指前后两个(或)多个相连的问题中,被调查者是否应当回答后一个(或后几个)问题,要有他对前一个问题的回答结果来决定。前一个问题即“过滤性问题” 。

8、问卷设计中常见错误:

(1)概念抽象

(2)问题含糊不清

(3)问题带有倾向性

(4)问题具有多重含义

(5)问题与答案不协调

(6)答案设计不合理

(7)表格设计中的问题

(8)其他设计问题

9、问卷法的优点:

(1)可以突破地域空间的限制

(2)可以避免人为的干扰

(3)具有很好的匿名性

(4)便于对调查资料进行定量分析和研究

(5)可以节约人力、财力和时间。

10、问卷法的缺点:

(1)获得的信息有限

(2)不适合文化程度较低的群体

(3)无法控制填答问卷的环境和质量

(4)难以保证问卷的回收率和有效率。

六、访问法

1、访问研究法的分类

(1)根据访问形式的自由程度:结构式访问(标准化访问)、无结构式访问(非标准化访问)

(2)根据访问对象的构成:个体访问、集体访问

(3)根据访问双方是否直接见面:直接访问、间接访问

(4)根据访问对象的特征:一般访问、特殊访问

2、结构式访问概念:也称标准化访问,就是按照统一设计的、有一定结构的问卷所进行的访问。

3、无结构式访问概念:也称非标准化访问,就是按照一个粗线条的访问提纲所进行的访问。

4、深度访问概念:又称临床式访问,是为搜集个人特定经验(例如偷窃、吸毒自杀等)的过程及其动机和情感资料所作的访问

5、访问的程序与技巧

(1)访问的准备:

①准备好必要的调查提纲或其他调查工具

②选择好访问的对象并作好必要的了解

③计划好访问的时间、地点和场合

④访问员的选择和训练

(2)进入访问:

①进入访问的现场

②和被访者建立接触

③形成较好的访问气氛

(3)控制访问:

①提问的技巧

②追问的技巧

③引导的技巧(对访问气氛的引导、离题太远时的引导、转换话题时的引导、访问中断后的引导、打破冷场的技巧)

④客观中立原则

★⑤对自我表情的控制:

访问员对自己的表情控制有双重作用,一是为了保持适当的访问气氛,二是为了不影响被访者的情绪和观点。因此访问员在倾听被访者的回答时,应尽量防止流露出不感兴趣、厌倦、嘲笑、盛气凌人等的消极表情、避免作出肯定或否定某种回答的表情,而应尽力作出中立的但又鼓励对方谈下去的表情,一般而言,作出对对方很有兴趣,注意力集中于对方以及谦虚诚恳的表情有利于交谈。 ★⑥对无回答现象的处理:

在访问中遇到“不清楚、不知道、不了解”等无回答情形时,应做追问以弄清无回答的原因。如发现不是真的无回答时,应努力引导对方作出真实的回答。

(4)访问记录

(5)结束访问

七、实验法

1、实验法要素:

(1)自变量与因变量

(2)前测与后测

(3)实验组与控制组

2、实验研究的类型:

①实验室实验——在高度控制的实验室内严格进行的实验。

②实地实验/现场实验——在接近现实社会生活的环境中进行的实验。

③标准实验——随机指派实验对象以形成两个或两个相同的组,前测和后测,实验环境的封闭,实验刺激的控制和操纵等。

④双盲实验:在一项实验中,实验刺激对于实验对象和参与实验的观察人员都是未知的。

3、实验设计的计算方法

(1)经典实验设计/古典实验设计:即双组前后测模式,包括全部要素: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自变量(实验刺激)、因变量、随机指派

实验组:前测1 实验刺激 后测1

控制组:前测2 后测2

实验刺激的影响=实验组差分—控制组差分=(后测1—前测1)—(后测2—前测2)

其中前测的影响=后测2-前测2

(2) 索罗门三组设计:

实验组: 前测e 实验刺激 后测e

控制组1:前测1 后测1

控制组2: 实验刺激 后测2

前测的影响=后测1-前测1

实验刺激的影响=后测2-前测2

交互作用的影响=(后测e-前测e)-(后测1-前测1)-(后测2-前测2)

(3)索罗门四组设计

实验组:前测e 实验刺激 后测e

控制组1:前测1 后测1

控制组2: 实验刺激 后测2

控制组3: 后测3

外部因素的影响=后测3-前测3

实验刺激的影响=(后测2-前测2)-外部影响

前测的影响=(后测1-前测1)-外部影响

交互作用的影响=(后测e-前测e)-(后测1-前测1)-(后测2-前测2)-(后测3-前测3)

4、影响实验正确性因素:

(1)、重大事件的影响:在出现某些与实验内容关系密切的重大事件时,实验对象的变化,很可能是实验刺激与其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实验对象的发育所造成的影响:在实验的前侧和后测之间,实验对象在生理上、心理上的成长、成熟的变化,这种自身变化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内部影响。

(3)、实验环境的人工化,无法避免前后测环境不一致的影响:要尽量控制,使前、后测的外部环境保持一致。

(4)、初试-复试效应的影响:在实验中,调查对象变得更加熟悉实验的形式、内容、更加清楚问题的含义和调查的目的、尤其更加明白他们作为被试者的角色,这些因素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可忽视、不可低

估的。

(5)、实验对象选择和缺损的影响:实验对象选择方式的固有局限性:自愿、征募、强制;实验对象中途退出、调动、搬迁、死亡

八、观察法

1、观察法的类型

(1)按照研究者是否隐匿身份和参与研究对象活动的程度划分:

①完全参与观察:指观察者隐匿研究者的身份,深入到研究对象中间,以成员方式参与研究对象的活动。

②半参与观察:指观察者并不掩饰研究者的身份,在得到研究对象许可后进行的深入观察活动。 ③非参与观察:也称局外观察,指观察者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特定的行为,而研究对象完全不知道自己正在被研究。

(2)根据观察内容是否有统一设计的结构性观察项目和要求划分:

①有结构观察:按照一定的程序、采用明确的观察提纲或观察记录表格对现象进行观察。

②无结构观察:没有任何统一的、固定不变的观察内容和观察表格,完全依据现象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所进行的自然观察。

(3)根据观察对象不同划分:

①直接观察:是对那些正在发生的社会行为和社会现象进行观察。

②间接观察:是对人们行动以后、事件发生以后所遗留下的痕迹这一中介物进行观察。

间接观察包括痕迹观察和行为标志观察两种类型。

A.痕迹观察解释对人们活动以后所遗留下的迹象进行观察,它有两种形式:一是磨损测量,另一种是累积测量。

B.行为标志观察是通过一些表面的或无意识的现象推测人们行为方式和价值观。

2、参与观察的类型

参与观察是指在自然场所里进行的直接的观察,而且多采用无结构观察的方式。按参与的程度和方式的不同,把角色划分为四种:

(1)完全的观察者。研究者身份是已知的。

优点:

①研究者生活在所研究的对象、群体以及社区之间,对许多现象都能够得到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 ②能够公开的询问想了解的任何问题,可收集到许多采用其他方法难以得到的资料。

缺点:参与观察者在客观上必然会影响被观察者的行为。

(2)作为参与者的观察者

(3)作为观察者的观察者。要求观察者既能成为群体的一员,又能在不暴露研究者身份的情况下询问问题。要求研究者采取虚拟的角色。

(4)完全的参与者。间谍的类型。在整个观察过程中,被观察群体的成员都相信他是这一群体中的一个普通成员,一点也不知道他是一个观察者。完全参与最严重的问题是伦理道德问题而不是技术问题。

3、观察技巧:

(1)消除观察对象的戒备心理。

(2)深入观察对象的生活,尽可能参加观察对象的各项社会活动。

(3)尊重观察对象的风俗习惯、语言、道德规范,顺应观察对象的生活方式。

(4)参与群体活动和个别接触相结合。

(5)给观察对象提供帮助,取得他们的信任,增进同他们的友谊。

4、发生观察误差的原因:

(1)就观察主体——观察者而言:思想原因、知识因素、心理因素、生理因素、其他因素(如观察仪器的精确度、灵敏度不高等)

(2)就观察客体——观察对象而言:

①由于客观事物发展不成熟,其本质尚未通过现象充分暴露出来,观察就很难避免产生某些误差。 ②由于观察活动引起的被观察者的反应性心理和行为,必然会造成反应性观察误差。 ③人为的假象更是造成观察误差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5、如何减少观察误差:P233 (1)正确选择观察人员 (2)认真进行思想教育 (3)做好必要知识准备 (4)不断加强感官训练 (5)合理安排观察任务 (6)充分利用科学仪器 (7)努力控制观察活动 (8)对比观察和重复观察

九、文献法

1、文献的类别

(1)根据文献产生根源:第一手文献和第二手文献

(2)根据承载形式和记录技术的不同:印刷型文献(书面文献)、视听文献和网络文献等 (3)现实性文献和回顾性文献

2、统计资料文献研究:一般是指利用官方和半官方的统计资料所做的研究。 3、内容分析定义:内容分析是一种搜集与分析文章内容的研究技术。

它对各种信息传播形式的明显内容进行客观的、系统的和定量的描述与分析。通过考察人们所写的文章、书籍、日记、信件,所拍的电影、电视及照片、所创作的歌曲、图画等来了解人们的行为、态度和特征,进而了解和说明社会结构和文化变迁。 4、内容分析类型:

(1)计词法:确定与研究问题有关的关键词在各个样本中出现的频数或百分比。

(2)概念组分析:将与研究内容有关的关键词分成小组,每组代表一个概念,同时也是理论假设中的一个变量。这些概念组就是分析时所用的变量。

(3)语义强度分析:首先赋予词汇的“强度”,以区分人们态度的强弱程度,显示它们在使用时的差别。就可发现某些问题在质上的差别。

5、适合内容分析的主题(对三种类型的研究问题相当管用): (1)有助于处理数量相当庞大的文本;

(2)有助于研究那些发生在“千里之外”的主题 (3)能揭露随意观察文本时很难发掘的信息 5、二次分析:

(1)定义:又称第二手分析,是指对那些由其他人原先为别的目的收集和分析过的资料进行的新的分析。

①从别人为研究某一问题而收集的资料中,分析与该问题所不同的新的问题(把同一种资料用于对不同的问题的分析和研究中)

②用新的方法和技术去分析别人的资料,以对别人的研究结果进行检验(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处理同一资料)

(2)二次分析的资料来源

①别的研究者或研究机构通过实地调查所得到的原始数据

②各种统计部门所编制的统计资料。 ③数据档案网 ④档案库、图书馆 (3)二次分析的步骤

①选择研究的主题。在主题与资料的关系上,二次分析往往要求主题去适应资料,而不是相反。 ②寻找合适的资料

A.通过查阅过去一段时期的研究期刊而得到有关大型调查的数据资料的情况。 B.仔细阅读论文的资料部分对资料内容和收集方法等的描述。 ③对资料的再创造

A.从资料中寻找或重新定义你所要研究的变量 B.仔细再研究这些变量。

C.也可以只取样本中的一部分作为重新分析的对象。 ④分析资料。各种统计分析方法和技术。 (4)二次分析的优点:省时、省钱、省力

(5) 二次分析缺点:对所用资料的准确性或适用性不足。

(6) 二次分析危险性:适合性、研究者不了解实际题目、精确性谬误

十、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定量不考)

1、定性资料的审查主要集中在真实性、准确性和适用性上。定量资料审查主要集中在完整性、统一性和合格性上。P275-P278 2、理论分析的方法:

(1)比较分析法和类型分析法 (2)因果分析法和矛盾分析法 (3)归纳分析法和演绎分析法 (4)结构分析法和功能分析法 3、(P309)归纳推理:指从经验观察出发,通过对大量现象的客观描述,概括出现象的共同特征或一般属性,由此建立理论以说明各种具体现象或事物。从特殊到一般,从一组具体的观察结果推导出一般性的规律或法则。

4、(P311)演绎推理:则指从某一理论出发,依据这一理论推导出一些研究假设,然后到现实中观察具体现象以检验理论的正确性。如果观察到的事实与假设相符,则证实了原有的理论;如果事实与假设不相符,则要对理论作出修改或补充。从一般到特殊,从一个抽象的合乎逻辑的概念关系开始,然后向具体的实证证据前进。 5、定性资料分析策略: (1)叙述法:(类似于讲故事)讲述关于社会生活的某个特定剖面的具体故事。 (2)理想类型:将定性资料与一个关于社会生活的完美模型进行比较。

(3)连续接近法:在资料与理论之间来回揣摩,直到它们之间的断裂变小或消失。 (4)例证法:用定性资料填充理论的“空盒子”。

方式①:用于表明理论模式能够说明或澄清某个特定的个案或单一的情景;

方式②:通过同时列出多个个案(即单位或时期)来表明该理论适用于多个个案,以此对一个模型进行并列证明。

(5)路径分析:指一个独一无二的起点如何导致一系列事件的发生,并产生一种确定性的路径,规定着一连串后续事件的出现。 有两种路径依赖:

①自我强化:研究一个事件一旦开始,就会如何继续自行运转,或如何排除外界因素的影响朝某个方向推进后续事件的发展。

②反应序列:关注一个事件如何回应之前发生的事件。后续事件的反应也可能逆转事件发展的路径。 (6)主题分析:确定主概念、次级概念、和语意关系。

(7)比较分析法:确定许多特征和一个关键的结果,然后检查这些特征之间的一致性和差异性,以发掘哪一个特征与结果相关。方式①:取同法(一致性比较)方式②:取异法(差异性比较)。

(8)流程图方法:以历史和现时发展过程为标准,对定性资料所进行的描述。流程图能够很好的展现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

十一、研究报告的撰写

1、研究报告的结构: (1)导言。 (2)方法。 (3)结果。 (4)讨论。

(5)小结或摘要。 (6)参考文献。 (7)附录。

四种社会研究方法的比较


相关内容

  • 品德教研工作计划
  •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和贯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围绕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这一目标,深入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活动,切实抓好教师队伍建设。以市教研室与学区工作计划为指导,特制订以下学区教研教研计划 二、工作重点 1、积极引导他们在生活中饶有兴趣地学习、 ...

  • 期末复习方法
  • 如何做好期末复习 制作人:杨朝青.陈文颖 1.总体复习策略 (1)教材为本,整体复习.  以课本为主线进行整体复习,并非 简单地重复已学过的知识,而是对 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对某些 知识点进行归纳与对比.尤其对某 些似是而非的知识点,在复习中一 定要弄清楚,并能灵活运用. (2)制订看书计划. ...

  • 冀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工作总结
  • 冀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工作总结 河沿小学:邵华 科学学科有其本身的特殊性,转变育人观念,进一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加强学科质量意识,认真执行教学常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因此,我们非常重视课前的准备,包括认真备课,认真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准备教学材料.认真上课.这个学期,我们 ...

  • (最新完整版,四班整理)社会医学
  • 社会 目医录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刘平老师 第一章 第二章 第四章 第十七章 第十九章概论·····································2医学模式·································3社会经济因素与健康·················· ...

  • 期末考试复习方法及应试技巧
  • 高考制胜诀窍 一.面向基础,面向中低档题 --高考制胜的法宝 二.一看就会,一做就错,眼高手低 --高考失利的祸根 三.诚心合作,相互示醒,共同提升--人人升学的保证 四.用心计划,万念归一,高效学习-延长复习时间的最佳途径 五.跌倒了,爬起来,永不屈服--征服高考的第一利器 六.高考不结束,不存在 ...

  • 2015-2016学年太原理工大学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期末考试之十三五规划整理
  • 十三五规划简答题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必须遵循的原则("六个坚持"的发展原则) 答: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坚持依法治国,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党的领导.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 答:(1)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2)人民生活水平和 ...

  • 预防医学期末考试重点(天津中医药大学)
  • 1. 预防医学:预防医学是通过研究环境因素.行为和生活方式.医疗卫生服务.生物遗传因素等对健康的影响.疾病的分布规律,以及健康和疾病之间相互演变归路,已制定维护健康.防治疾病.提高生命质量.延长寿命的对策和措施的一门学科. 2. 预防医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内容①医学模式.健康观念与三级预防的策略和 ...

  • 小学教师个人工作目标
  • 伴着新年的鞭炮声和吉祥如意的亲朋好友的祝福我们开心地迎来了年。今年我的教师工作路在何方?我已给了自己明确的方向,以下是我的小学教师个人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十七大精神为动力,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教育科研为龙头,以课程改革为基本依托,以课堂教学为突破 ...

  • 小学教师第二学期个人工作计划
  • 一.指导思想 以十七大精神为动力,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教育科研为龙头,以课程改革为基本依托,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以管理评价改革为保障,进一步提高服务意识.质量意识.科研意识,致力于推进全镇小学教学改革,推进我镇素质教育的突破性进展,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