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变迁与发展

从两次鸦片战争看中国之变迁与发展

【关键词】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自然经济、洋务运动、海关

【摘要】中国社会在鸦片战争后,进入了近代的进程,并且随之发生了众多的变化。工业革命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殖民地疯狂攫取政治经济特权, 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物产丰富,经济发达的中国成为殖民者梦寐以求的地方。鸦片战争,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西方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进行渗透侵略。从1861年洋务运动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仁人志士一直都在为中国的崛起而奋斗。本文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角度分析中国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变化,中国人是如何站起来的。

中国经济的变化

鸦片战争前中国式一个自给自足为特征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清政府废除“公行”制度,增加通商口岸,丧失关税主权,外国的廉价商品源源不断地涌入中国。这种商品“重炮”,逐渐摧毁了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使中国日益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供给地。

洋务运动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口号,引进了同封建生产关系所不相容的新的生产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客观上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从而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由于洋务民用工业的兴办,部分地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19世纪末,中国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代表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维新派掀起了旨在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代表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的革命派,发动了旨在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辛亥革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不仅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奠定了新的阶级基础,而且也为19世纪初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经济前提和内在动力,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的瓦解和崩溃,使中国的近代化由器物层面开始推进到制度层面。

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由于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的压迫,中国民族工业日益萎缩。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日本在沦陷区的野蛮掠夺,四大家族在国统区加强对工业的垄断,尤其是钢铁工业的官僚资本占有明显优势,中国民族工业遭到破产。

建国以后,经过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了利用、限制、改造的方法。到1956年底,中国基本上完成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此,民族工业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打破了帝国主义资本和官僚资本控制着中国的经济命脉,封建地主

经济主宰着农村经济的局面。

中国文化的变化

鸦片战争后,三千年的儒家思想受到西方先进的文化冲击,科学技术开始被人们所重视。以龚自珍、魏源为代表的先进地主阶级开始放眼看世界,呼吁对文化教育进行改革。

洋务运动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在沟通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和学习西方近代科技方面,打开了窗口。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来改变现状。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西学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学技术。“中学为体”,是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是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技,仿效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武备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来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

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思想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文化相结合,一些知识分子摆脱封建思想束缚,形成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始用民主革命思想来改造中国,提出了三民主义,要求实行民主共和政体,发展资本主义。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高潮的到来。

辛亥革命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中国先进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寻找新的出路;新文化运动的出现既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经历长期的物质、思想准备基础上的必然结果。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它既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补课,又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曲。运动中“民主”与“科学”旗帜的树立,使中国社会许多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拜托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局面,从此君权不再神授,人们更多的是用科学的眼光看待世界,不断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中国走向了富强民主独立的道路。

结束语:思想文化观的改变带动了经济体制的变化,经济的发展又促进了政治格局的改变,而政治制度的变化又对经济,思想文化带来了积极影响。可以说,中国人站立起来是中国思想文化,政治,经济的改变结果,思想的独立,能够客观的看待世界是中国人站起来的标志。

从两次鸦片战争看中国之变迁与发展

【关键词】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自然经济、洋务运动、海关

【摘要】中国社会在鸦片战争后,进入了近代的进程,并且随之发生了众多的变化。工业革命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殖民地疯狂攫取政治经济特权, 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物产丰富,经济发达的中国成为殖民者梦寐以求的地方。鸦片战争,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西方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进行渗透侵略。从1861年洋务运动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仁人志士一直都在为中国的崛起而奋斗。本文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角度分析中国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变化,中国人是如何站起来的。

中国经济的变化

鸦片战争前中国式一个自给自足为特征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清政府废除“公行”制度,增加通商口岸,丧失关税主权,外国的廉价商品源源不断地涌入中国。这种商品“重炮”,逐渐摧毁了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使中国日益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供给地。

洋务运动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口号,引进了同封建生产关系所不相容的新的生产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客观上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从而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由于洋务民用工业的兴办,部分地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19世纪末,中国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代表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维新派掀起了旨在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代表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的革命派,发动了旨在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辛亥革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不仅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奠定了新的阶级基础,而且也为19世纪初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经济前提和内在动力,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的瓦解和崩溃,使中国的近代化由器物层面开始推进到制度层面。

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由于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的压迫,中国民族工业日益萎缩。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日本在沦陷区的野蛮掠夺,四大家族在国统区加强对工业的垄断,尤其是钢铁工业的官僚资本占有明显优势,中国民族工业遭到破产。

建国以后,经过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了利用、限制、改造的方法。到1956年底,中国基本上完成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此,民族工业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打破了帝国主义资本和官僚资本控制着中国的经济命脉,封建地主

经济主宰着农村经济的局面。

中国文化的变化

鸦片战争后,三千年的儒家思想受到西方先进的文化冲击,科学技术开始被人们所重视。以龚自珍、魏源为代表的先进地主阶级开始放眼看世界,呼吁对文化教育进行改革。

洋务运动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在沟通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和学习西方近代科技方面,打开了窗口。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来改变现状。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西学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学技术。“中学为体”,是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是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技,仿效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武备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来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

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思想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文化相结合,一些知识分子摆脱封建思想束缚,形成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始用民主革命思想来改造中国,提出了三民主义,要求实行民主共和政体,发展资本主义。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高潮的到来。

辛亥革命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中国先进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寻找新的出路;新文化运动的出现既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经历长期的物质、思想准备基础上的必然结果。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它既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补课,又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曲。运动中“民主”与“科学”旗帜的树立,使中国社会许多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拜托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局面,从此君权不再神授,人们更多的是用科学的眼光看待世界,不断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中国走向了富强民主独立的道路。

结束语:思想文化观的改变带动了经济体制的变化,经济的发展又促进了政治格局的改变,而政治制度的变化又对经济,思想文化带来了积极影响。可以说,中国人站立起来是中国思想文化,政治,经济的改变结果,思想的独立,能够客观的看待世界是中国人站起来的标志。


相关内容

  • 世界贸易组织前行的制度摩擦力
  • 作者:崔新健 <国际经贸探索> 2001年01期 世界贸易组织(简称WTO)在西雅图召开的第三届部长会议经过4天艰苦磋商,仍未能就启动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达成共识,导致这一"千年回合"不得不无果而终,从而成为WTO诞生以来第一次没有通过宣言的部长会议.农业问题.履行协议 ...

  • 从强制性制度变迁到诱致性制度变迁
  • 从强制性制度变迁到诱致性制度变迁 ------中国期货市场产生的案例分析及其现实意义 所谓制度变迁,是指制度创立.变更及随着时间变化而被打破的方式.诺斯(1994)在<制度变迁理论纲要--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演讲>中认为,制度变迁是一个制度不均衡时追求潜在获利机会的自发交替行为. ...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村落变迁文献研究综述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村落变迁文献研究综述 李昱熹*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村落发生了巨大变迁.本文在归纳和总结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将改革开放以来这段时期放在大的历史背景中,并将中国村落变迁的特征归纳为区域研究的不均衡.微观的转向.多学科的交织三个方面:并认为这一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村落组织内部的整合.村落文 ...

  • 历史气候变迁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 历史气候变迁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摘 要:气候变迁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关系密不可分,将二者结合观察,发现气候温暖有利于社会安定,王朝兴盛,反之,便会引起战争,甚至威胁到王朝的统治.本文从历史气候变迁对中国的经济,政治两方面论述气候变迁的重大影响. 关键词:气候变迁 中国古代 社会稳定 引 言 自 ...

  •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初)──历史展览
  • 探究活动课一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初)──历史展览 一.教学目标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1.活动形式 教材提供的活动形式是举办历史展览. 在中国百年历史的发展中(20世纪初-21世纪初),民生的变迁涉及诸多领域.教材中还提供了多个领域及多个生活侧面的思考,如交通.器物.习俗.环境 ...

  • 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区别
  • 比较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的区别 --结合中国.俄罗斯原有改革实际 制度变迁是个演讲的过程,是通过复杂规则.标准和实施的边际成本调整实现的.在新制度经济学家看来,制度变迁的来源是相对价格的变化以及偏好的变化.而新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变迁的理论分析,既继承了西方正统经济理论的某些传统,又超越了正 ...

  • 经济史中农业技术发展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
  • 摘要: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对我国历史进程有着重要影响,直接决定着社会变革的方向.农业技术影响着农业生产方式.产业结构,决定着社会发展进程.春秋时期铁器与牛耕技术在农业中的使用推动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而现在自动化农业对工业社会发展也产生了促进.研究农业技术发展,解释农业技术与社会变迁的关系, ...

  • 历史研究性学习
  •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 学校:象山中学 班级:201 小组成员: 张路遥 陈鸿祎 张倩倩 1 研究背景 社会风俗的变迁既是一百年来政治变迁,经济转型,外来影响等作用下的产物.又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变革的表现.社会风俗不是细枝末节的小事,而是关系的社会发展的大事,,很 ...

  • 人类活动的环境效应及生态环境变迁研究述评
  • 人类活动的环境效应及生态环境变迁研究述评 一.前言 由于环境问题日趋严重,从历史学.社会学.民族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人文)地理学等学科背景出发研究人类历史进程中的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社会变迁长期互动关系,已成为近20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和发展方向之一.这一领域的研究不仅对于进一步再现历史时期的生 ...

  • 社会变迁经典理论简述及再认识
  • 第31卷第4期2010年4月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ChifengUniversity(Soc.Sci) V01.31N0.4Apr.2010 社会变迁经典理论简述及再认识米 闫磊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天津300071) 摘要:人类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