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鉴赏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鉴赏

07中本(5)班 邹抽合 2007014525

116

Let me not to the marriage of true minds

Admit impediments. Love is not love

Which alters when it alteration finds,

Or bends with the remover to remove:

O, no! it is an ever-fix`ed mark,

That looks on tempests and is never shaken

It is the star to every wand'ring bark,

Whose worth's unknown, although his heighth be taken.

Love's not Time's fool, though rosy lips and cheeks

Within his bending sickle's compass come;

Love alters not with his brief hours and weeks,

But bears it out even to the edge of doom:

If this be error and upon me proved,

I never writ, nor no man ever loved

第一百一十六首

真诚心智之合,请容我说,

不允许承认阻碍之存在;

爱若见异思迁,见风转舵,

随彼之变而变,就不是爱:

噢,不,爱是“岸标”,永远坚定,

俯视下方风雨,永立不摇;

对飘泊海船,它是北斗星----

其奥虽秘,其仰角却可晓。

爱情非时间之小丑,虽然

红唇粉颊皆难逃其弯刀;

爱情不随短暂岁月改变,

而是坚忍持至世界终老。

此话若错,且于我身验获,

说我无作,世间无人爱过。

结构性和语言美:十四行诗是来源于意大利民间的一种

抒情短诗,文艺复兴初期时盛行于整个欧洲,其结构十分严谨,分为上下两部分,上段为八行,下段为六行,每行十一个音节,韵脚排列:abba abba cdc ded。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的结构却更严谨,这可以看到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做了大胆的革新,他将十四个诗行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三个四行,第二部分为两行,每行十个音节,韵脚为:abab cdcd efef gg。各种声音按照一定的节奏、旋律、和声等规范组合起来,塑造出一定的音乐形象,表达一定的思想情感。这样的格式后来被称为“莎士比亚式”或“伊丽莎白式”。叔本华认为,“音乐绝不是表象着现象,而只是表现一切现象的内在本质,一切现象的自在本身,只是表现着意志本身”。对诗人而言,诗的结构越严谨就越难抒情,而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却毫不拘谨,自由奔放,正如他的剧作天马行空,其诗歌的语言也富于想象,充满感情。通过形象去刻画现实、表现思想,诗歌是感性与理性的融合,具象与抽象的交叉,理论与作品互渗。尽管我们不能在音乐的意境与现实事物之间找到准确的对应关系,但这两者所唤起的情感体验却必然是一致或相近的。这首诗的前三节是围绕主题进

行叙述,辩论或抒情,结论在最后两行,画龙点睛,使主题更加明确,往往成为全诗的警句。

莎士比亚的写作对象:一个是关于一位已婚皮肤黝黑女子

的不可控制的欲望;另一个是关于一位白皙的年轻男子纯洁的爱。如今仍不清楚是否这些人物代表了真实的人,也不清楚诗中的“我”是代表了莎士比亚自己还是别人?这还是个谜,但能模糊地摸索到一条隐隐约约的线索,把这154首十四行诗连串起来,形成一个整体,那就是1—126首是写给一个年轻的贵族青年,127—154是写给一位黑黝的夫人。而这首诗就是献给这个年轻貌美的青年,并借此来歌颂莎士比亚与他之间的love。莎士比亚描绘的情感世界是丰富,复杂的,诗歌的意境给我们留下一个广阔的遐想空间,创造出“意外之意”和“意在言外”,意象既展示诗人丰富内心世界,又寓抽象模糊之义于具体丰腴物象,具有题外之言和强烈艺术召唤力,而他的十四行诗的主要魅力之一就是他的情感美,他在宣扬情爱观中渗透着他对美的理解、欣赏和追求。爱情和友谊是诗人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为诗人提供了创作的宝库,他的爱情观包括了生理属性和社会属性,体现着对人性之美、精神之美的发掘和体验。而这首诗歌就是诗人的爱情诗歌。

情感性和思想性:这首诗的感情丰富,寓意深刻,语言优美,节奏鲜明。在莎士比亚的眼里友情是比爱情重要的,而这首诗歌却好是献给一位年轻的美男子,而诗人的爱情和友谊不全是

罗曼蒂克式的,他塑造了一个弃恶从善、惩恶扬善的社会秩序,这种善事抨击虚伪、丑恶的旧伦理体系,通过道德熏陶、理性引导和人为努力达到和谐社会的理想境界;他强调爱情和友谊都必须真实、忠贞,不能三心二意,见异思迁,或喜新厌旧,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压力的考验,也要经得起利诱的考验,诗人歌颂的就是这种至死不渝的爱情,诗曰:“Admit

impediments/ Love is not love /Which alters when it alteration finds/ O, no! it is an ever-fix`ed mark” (不允许承认阻碍之存在;爱若见异思迁,见风转舵,噢,不,爱是‘岸标’,永远坚定)爱,如果不历经风雨,怎么会体会到彩虹的绚丽?接着诗人说出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应该是怎样的,诗曰:“That looks on tempests and is never shaken/It is the star to every wandering bark/Whose worth's unknown, although his height be taken”(俯视下方风雨,永立不摇 /对飘泊海船,它是北斗星/其奥虽秘,其仰角却可晓)爱应该是永不褪色的印记,是永不磨灭的痕迹,纵使有狂风暴雨,也绝不动摇呵!爱如蒲草和磐石,蒲草韧如丝,磐石无转移。爱,如海枯石烂,至死不渝,说出爱情的强烈性和不可背叛性,闪耀着理想主义和完美主义的光辉。最后诗人提出了自己的爱情观点,诗曰:“Love alters not with his brief hours and weeks/ But bears it out even to the edge of doom/ If this be error and upon me proved/ I never writ, nor

no man ever loved.”(爱情不随短暂岁月改变,而是坚忍持至世界终老。此话若错,且于我身验获,说我无作,世间无人爱过),只有真心相爱的人才能享受爱情的甜蜜,但并不是所有相爱的人都能珍惜彼此之间的爱情并且享用终生。人世间的一切都如此,不经风雨便无法见彩虹,不经受考验便无以显示真爱的力量。这也可以体现出诗人追求真,善,美的一面。 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段:艺术上的不事雕琢、崇尚自然,这

种真又是以美为客观对象,通过善的引导而最终实现的,是与美、善、高度统一的真。诗人在诗歌中采用了拟人和隐喻等修辞手法,有助于诗意的表达,增强了表达效果。在拟人手法上,诗人把事物拟人化,更具有人情味,更加贴近生活,增加了语言的生动和形象性,可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可感受到对该事物的强烈的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诗人说爱“looks on tempests and is never shaken”,俯视下方风雨,永立不摇,诗句形象生动,令人深思,带出另一种韵味。隐喻是把两个不同事物之间作比较,而高于明喻,主要是或化平淡为生动;或化深奥为浅显;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冗长为简洁。隐喻能诱发你去深思考虑,隐喻表达的效果要比明喻强烈,如“an ever-fix`ed mark” 爱是“岸标”,使诗歌更具有诗意。莎士比亚对于诗歌艺术的极大自信,诗歌能够记载和传承美,所以美能够在诗歌中实现永恒,既是世界上一切的都消失和灭亡,美却能永恒。

总结:基督教主张禁欲主义,限制人的本能欲望和生活 ,而人文主义者主张人性自由,激发人们对爱情的大胆向往,对美的热烈追求。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是以歌颂爱情、友谊为主题的,而且这一主题既是通过赞颂美表现出来,也最终通过赞颂美来提升其价值内涵的。在这首诗里看不到肉体的放纵,只有最大限度的心灵结合,他对爱友的思念从不因为时间、空间的阻隔而中断,而是始终如一的强烈。他与爱友之间的感情也容不下半点不忠、间隙、隔膜和不和谐,爱对他来说就是灵感的源泉。诗人向往的世界是一个充满爱的世界,因此诗人在诗中极力称赞爱的伟大和超越。它不仅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伦理概貌,而且包含了对伦理道德思索和探询,充满了对建立新的社会道德伦理秩序的理想。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鉴赏

07中本(5)班 邹抽合 2007014525

116

Let me not to the marriage of true minds

Admit impediments. Love is not love

Which alters when it alteration finds,

Or bends with the remover to remove:

O, no! it is an ever-fix`ed mark,

That looks on tempests and is never shaken

It is the star to every wand'ring bark,

Whose worth's unknown, although his heighth be taken.

Love's not Time's fool, though rosy lips and cheeks

Within his bending sickle's compass come;

Love alters not with his brief hours and weeks,

But bears it out even to the edge of doom:

If this be error and upon me proved,

I never writ, nor no man ever loved

第一百一十六首

真诚心智之合,请容我说,

不允许承认阻碍之存在;

爱若见异思迁,见风转舵,

随彼之变而变,就不是爱:

噢,不,爱是“岸标”,永远坚定,

俯视下方风雨,永立不摇;

对飘泊海船,它是北斗星----

其奥虽秘,其仰角却可晓。

爱情非时间之小丑,虽然

红唇粉颊皆难逃其弯刀;

爱情不随短暂岁月改变,

而是坚忍持至世界终老。

此话若错,且于我身验获,

说我无作,世间无人爱过。

结构性和语言美:十四行诗是来源于意大利民间的一种

抒情短诗,文艺复兴初期时盛行于整个欧洲,其结构十分严谨,分为上下两部分,上段为八行,下段为六行,每行十一个音节,韵脚排列:abba abba cdc ded。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的结构却更严谨,这可以看到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做了大胆的革新,他将十四个诗行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三个四行,第二部分为两行,每行十个音节,韵脚为:abab cdcd efef gg。各种声音按照一定的节奏、旋律、和声等规范组合起来,塑造出一定的音乐形象,表达一定的思想情感。这样的格式后来被称为“莎士比亚式”或“伊丽莎白式”。叔本华认为,“音乐绝不是表象着现象,而只是表现一切现象的内在本质,一切现象的自在本身,只是表现着意志本身”。对诗人而言,诗的结构越严谨就越难抒情,而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却毫不拘谨,自由奔放,正如他的剧作天马行空,其诗歌的语言也富于想象,充满感情。通过形象去刻画现实、表现思想,诗歌是感性与理性的融合,具象与抽象的交叉,理论与作品互渗。尽管我们不能在音乐的意境与现实事物之间找到准确的对应关系,但这两者所唤起的情感体验却必然是一致或相近的。这首诗的前三节是围绕主题进

行叙述,辩论或抒情,结论在最后两行,画龙点睛,使主题更加明确,往往成为全诗的警句。

莎士比亚的写作对象:一个是关于一位已婚皮肤黝黑女子

的不可控制的欲望;另一个是关于一位白皙的年轻男子纯洁的爱。如今仍不清楚是否这些人物代表了真实的人,也不清楚诗中的“我”是代表了莎士比亚自己还是别人?这还是个谜,但能模糊地摸索到一条隐隐约约的线索,把这154首十四行诗连串起来,形成一个整体,那就是1—126首是写给一个年轻的贵族青年,127—154是写给一位黑黝的夫人。而这首诗就是献给这个年轻貌美的青年,并借此来歌颂莎士比亚与他之间的love。莎士比亚描绘的情感世界是丰富,复杂的,诗歌的意境给我们留下一个广阔的遐想空间,创造出“意外之意”和“意在言外”,意象既展示诗人丰富内心世界,又寓抽象模糊之义于具体丰腴物象,具有题外之言和强烈艺术召唤力,而他的十四行诗的主要魅力之一就是他的情感美,他在宣扬情爱观中渗透着他对美的理解、欣赏和追求。爱情和友谊是诗人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为诗人提供了创作的宝库,他的爱情观包括了生理属性和社会属性,体现着对人性之美、精神之美的发掘和体验。而这首诗歌就是诗人的爱情诗歌。

情感性和思想性:这首诗的感情丰富,寓意深刻,语言优美,节奏鲜明。在莎士比亚的眼里友情是比爱情重要的,而这首诗歌却好是献给一位年轻的美男子,而诗人的爱情和友谊不全是

罗曼蒂克式的,他塑造了一个弃恶从善、惩恶扬善的社会秩序,这种善事抨击虚伪、丑恶的旧伦理体系,通过道德熏陶、理性引导和人为努力达到和谐社会的理想境界;他强调爱情和友谊都必须真实、忠贞,不能三心二意,见异思迁,或喜新厌旧,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压力的考验,也要经得起利诱的考验,诗人歌颂的就是这种至死不渝的爱情,诗曰:“Admit

impediments/ Love is not love /Which alters when it alteration finds/ O, no! it is an ever-fix`ed mark” (不允许承认阻碍之存在;爱若见异思迁,见风转舵,噢,不,爱是‘岸标’,永远坚定)爱,如果不历经风雨,怎么会体会到彩虹的绚丽?接着诗人说出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应该是怎样的,诗曰:“That looks on tempests and is never shaken/It is the star to every wandering bark/Whose worth's unknown, although his height be taken”(俯视下方风雨,永立不摇 /对飘泊海船,它是北斗星/其奥虽秘,其仰角却可晓)爱应该是永不褪色的印记,是永不磨灭的痕迹,纵使有狂风暴雨,也绝不动摇呵!爱如蒲草和磐石,蒲草韧如丝,磐石无转移。爱,如海枯石烂,至死不渝,说出爱情的强烈性和不可背叛性,闪耀着理想主义和完美主义的光辉。最后诗人提出了自己的爱情观点,诗曰:“Love alters not with his brief hours and weeks/ But bears it out even to the edge of doom/ If this be error and upon me proved/ I never writ, nor

no man ever loved.”(爱情不随短暂岁月改变,而是坚忍持至世界终老。此话若错,且于我身验获,说我无作,世间无人爱过),只有真心相爱的人才能享受爱情的甜蜜,但并不是所有相爱的人都能珍惜彼此之间的爱情并且享用终生。人世间的一切都如此,不经风雨便无法见彩虹,不经受考验便无以显示真爱的力量。这也可以体现出诗人追求真,善,美的一面。 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段:艺术上的不事雕琢、崇尚自然,这

种真又是以美为客观对象,通过善的引导而最终实现的,是与美、善、高度统一的真。诗人在诗歌中采用了拟人和隐喻等修辞手法,有助于诗意的表达,增强了表达效果。在拟人手法上,诗人把事物拟人化,更具有人情味,更加贴近生活,增加了语言的生动和形象性,可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可感受到对该事物的强烈的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诗人说爱“looks on tempests and is never shaken”,俯视下方风雨,永立不摇,诗句形象生动,令人深思,带出另一种韵味。隐喻是把两个不同事物之间作比较,而高于明喻,主要是或化平淡为生动;或化深奥为浅显;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冗长为简洁。隐喻能诱发你去深思考虑,隐喻表达的效果要比明喻强烈,如“an ever-fix`ed mark” 爱是“岸标”,使诗歌更具有诗意。莎士比亚对于诗歌艺术的极大自信,诗歌能够记载和传承美,所以美能够在诗歌中实现永恒,既是世界上一切的都消失和灭亡,美却能永恒。

总结:基督教主张禁欲主义,限制人的本能欲望和生活 ,而人文主义者主张人性自由,激发人们对爱情的大胆向往,对美的热烈追求。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是以歌颂爱情、友谊为主题的,而且这一主题既是通过赞颂美表现出来,也最终通过赞颂美来提升其价值内涵的。在这首诗里看不到肉体的放纵,只有最大限度的心灵结合,他对爱友的思念从不因为时间、空间的阻隔而中断,而是始终如一的强烈。他与爱友之间的感情也容不下半点不忠、间隙、隔膜和不和谐,爱对他来说就是灵感的源泉。诗人向往的世界是一个充满爱的世界,因此诗人在诗中极力称赞爱的伟大和超越。它不仅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伦理概貌,而且包含了对伦理道德思索和探询,充满了对建立新的社会道德伦理秩序的理想。


相关内容

  • 旧日时光三首诗歌教案
  • <旧日时光>教案 礼嘉中学 施孝丹 教学目标: 1. 知识和能力:了解诗歌的特征和感情表达的基本方法.掌握阅读鉴赏诗歌的基本 步骤和方法.能够从诗歌意象入手,准确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 2. 过程和方法:理解语言的深层意蕴,评价感情的表达效果,提高解读作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

  • 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必修五
  • 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必修五 第一专题:科学之光 一.探索与发现 内容目标 1.从人类在科学领域的探究及对客观世界内在规律的把握的角度,引导学生享受发现与探索的乐趣. 2.感悟科学家严谨而审慎的科学态度以及对人类负责的精神,使学生对科学家的精神品格,对科学的价值进行深刻的认识与思考. 3.能够 ...

  • 文艺复兴时期诗歌评价
  • 文艺复兴时期诗歌评价 08级高校教师在职研究生 陈冬云 [摘要]:伊丽莎白时代,即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的激情大增,这一时期的文学出现了新的体裁,如十四行诗.长.短篇小说以及打破悲喜剧界限的戏剧等等.这时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最常见的主题是:时间在飞快地流逝,爱情永恒不灭,死亡不可避免,要抓住时光及时 ...

  • 10典型案例:[死亡诗社]的教育冲突
  • <死亡诗社>的教育冲突 在现代知识教育领域,古典的体验式学习(师傅带徒弟式的.老人陪伴儿童式的.田野式的"做中学")不再被视为有效学习.现代教育制度中的有效学习的信念是:集体坐在专门的教室里,集体阅读专家精心编制的课本,集体听那些毕业于师范学校的专职老师(而不是亲自劳 ...

  • 心理学视域下[星期天早晨]中的中国元素
  • 心理学视域下<星期天早晨>中的中国元素 作者:齐彩卉 姜涛 来源:<学理论·下>2014年第09期 摘 要:诗人华莱士·史蒂文斯是20世纪美国意象派诗人.他对中国文化具有浓厚的兴趣.他的诗歌<星期天早晨>中描摹了大量意象,意象并置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古诗简 ...

  • 英国文学(1)
  • 英国文学(1) 一.课程概况 课程名称:英国文学(1) 英文名称:English Literature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程 课程编号:0903041 学 分:2 学 时: 36 开课学期:五 预修课程:基础英语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对英国文学形成与发展的全貌有基本的了解,掌握英国文学发 ...

  •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结构及意象特征
  • Literature 诗苑品鉴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结构及意象特征 曹润宇 一.简 介 王莹 本文以国内针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赏析.评论文本为研究对象,首先从全局出发,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结构和意象进行研究.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研究首先体现在对诗作的结构和意象的研究上.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结构并非全 ...

  • 艺术生命的沉潜
  • 摘 要:"节奏"赋予了宇宙和生命恒久不息的运行,也使艺术与生活相互依存.节奏的普遍存在为我们对艺术活动的鉴赏.探究.共通提供可能的前提,成为艺术魅力源远流长的活泉.本文从文学.书法.绘画.建筑与雕刻五种主要艺术门类入手,对中.西方艺术中的"节奏"美进行异同比较 ...

  • 论中国古诗的女性隐喻与翻译策略_以_关雎_英译为例
  • 作家杂志WriterMagazine2010No.12思考与言说 论中国古诗的女性隐喻与翻译策略 ---以<关雎>英译为例 王方路 摘要中国文学史中有一个传统,用美人与爱情故事隐喻诗人的内心活动与政治抱负和理想世界.这与古代 社会(包括中国封建社会)无处不在的等级观念有很大关系.女人从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