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摆的摆动快慢到底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教学谈起

用数据不断地修正自己的科学概念

从“摆的摆动快慢到底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教学谈起

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凤鸣小学 朱长林

关于单摆的摆动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的问题,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除了少数学生看到过机械摆钟内的摆以外,几乎是没有什么概念的。正因为如此,倒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一个比较整齐划一的逻辑起点;使我们可以比较从容地按照科学探究的规律,引领学生构建“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长有关,摆长越长,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动越快;而与摆动幅度、摆锤重量无关”这样一个科学概念。而这一概念的构建,却是需要引领学生经历一个从笼统到逐步精确,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本文试从教科版五下《机械摆钟》、《摆的研究》、《做一个钟摆》三个主题的教学,讨论如何用自身观测获得的实验数据,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认识,构建真正的科学概念,并在此基础上经历一次对科学本质的认识。

一、与摆幅关系,连续观测中的副产品

教材编写者的设计,在《机械摆钟》的教学中,引领学生建立“同一个摆,在自由摆动过程中,其快慢是不变的”的概念,而没有涉及摆的摆动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的问题。我觉得将可能影响摆的摆动快慢的摆幅大小、摆锤重量、摆绳长短等三个因素全部放在《摆的研究》中去探究,不但课时容量太大,不易重复实验;而如果采用教科书的设计,将摆幅这一因素通过讨论,把它排除出去,又不符合实证原则。

因而我认为,可以将“摆幅大小是否对摆的摆动快慢有影响”的探究,融合镶嵌在“摆在自由摆动过程中,快慢是否会发生变化”这一探究的过程中。如可以在“每隔10秒钟记录一次摆动的次数”时,增加一项观察内容,就是摆动的幅度是否发生了变化。即将观察记录表从表1(教科书提供)改成表2即可。

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对各实验组表2中数据的汇总与分析,自然就能获得“摆幅大小与摆的摆动快慢无关”的科学认识。这样一来,看似上述认识来自研究摆的等时性研究的副产品,实际上不但避免了脱离观察数据,用思辨揭示科学规律的弊端,而且为在《摆的研究》教学中,集中探究摆锤重量、摆绳长短是否对摆动快慢产生影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与摆绳关系,多次重复观测的结晶

在排除了摆幅大小与摆动快慢的关系后,我们就可以引领学生集中探究摆锤重量、摆绳长短是否与摆动快慢有关,如果有关,又是怎样的关系的问题了。由

于在《机械摆钟》“摆在自由摆动过程中,快慢是否有变化”的探究时,各个小组都观察记录过自己制作的摆,在一定时间内,如10秒、20秒、30秒、40秒的摆动次数(教科书设计安排),因此,在《摆的研究》教学的起始阶段,我们只要让学生回顾各组不同的观察数据,学生自然会发现“摆的摆动快慢是否与摆锤重量、摆绳长短有关”这样一些新的探究问题。

接下来的探究活动,只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规范的实验(图1、图2),忠实地记录好表3、表4,最后经过对数据的汇总、分析,就不难获得相应的科学认识,建立起初步的概念: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有关,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而与摆动幅度、摆锤重量无关。

图1 图2

由于我们通常把一个班级的学生分成12个实验小组,汇总后的数据,就相当于全班重复进行36次实验,因此,学生完全有理由根据科学探究的实证原则得出:“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长度有关,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而与摆动幅度、摆锤重量无

关”的“正确”认识,从而建立起自己的“科学概念”。当然这个概念相对于真正的,关于摆的摆动快慢的科学概念,还是相当模糊、笼统的。

三、与摆长关系,旧概念失灵的新解释

学生经过《摆的研究》,已经建立起有关摆的摆动快慢的初步概念,但是这个概念还是十分模糊的、笼统的概念,不是真正的科学概念。可是学生们却觉得自己已经发现科学规律,要是没有与此不相符的事实、数据摆在他们面前,就很难促使学生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建立起真正的科学概念。

正因为如此,在《摆的研究》教学之后,《做一个钟摆》的起始阶段,我们完全有必要引导学生设计这样的实验:以较短的(如5厘米)、相等的摆绳,用长短不一、且差别较大的(如分别为10厘米和30厘米),粗细、质地相同的条形物做摆锤,做成摆绳相等的两个摆(图1),进行实验并用表5观察记录它们的摆动快慢。

图3

实验的结果,实验数据肯定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即1号摆的摆动比2号摆的摆动要慢。可以想象,在这样的事实和数据面前,学生受到了多么强烈的冲击,产生多么大的困惑:用摆绳长度来解释,摆绳是相等的呀,应该是这两个摆动快慢也相同才对呀!用摆锤重量来解

释,那么根据前面的研究,摆动快慢与摆锤重量无关的呀。这时我们就可以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将摆动快慢的概念,修正为“摆的摆动快慢与包括摆绳和摆锤总长度的摆长有关,摆长越长,摆得越慢,摆长越短,摆得越快。”

四、摆长是什么,建立真正的科学概念

当学生觉得自己终于发现了,是摆长影响摆的摆动快慢的科学规律时,我们就应该引导他们设计更能进一步揭示科学规律的实验,使其在事实和数据面前,认识到经过修正的概念,还存在着难于克服的缺憾,它还不是真正的科学规律,必须搜集更丰富的证据,再次对概念加以修正,最终揭示关于摆的摆动快慢的科学规律,在自身的认识上建立起真正的科学概念。

例如可以取一个较重的、有孔的金属圆片,并将它挂在原来当作摆锤的30厘米长的条形物的下端稍上的位置,使其下缘与条形物下端平齐(图4),进行表6所提示的操作,并将表6记录完整。

图4

表6 15秒钟摆动次数记录表

实验结果当然是加上金属圆片的摆的摆动比没有金属圆片的摆要慢。这又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为什么摆长没有改变,而摆动快慢却改变了呢?唯一的解释是,问题出在这金属圆片上,它的出现,虽然没有改变摆的长度,但是实实在在地改变了摆的重心位置。那么,摆的重心位置是否真的对摆的摆动快慢产生影响呢?当学生产生这样的疑问时,正是我们引导学生更进一步地设计实验进行探究的最佳时机。

故而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设计这样的实验,来验证学生的假说:在条形物的不同位置加上金属

圆片(图5),进行比较,并完成表7的记录。

图5

同样情况,实验结果一定是出现一边倒的现象,即金属圆片挂得越高,摆动次数越多。到这里,我们就可以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获得关于摆的摆动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正确认识,构建学生自己的,清晰的,而不是模糊的,准确的,而不是笼统的科学概念,特别是对所谓“摆长”进行重新的认识或定义。即我们这里所说的摆长,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摆的上端到下端的距离,而是特指摆的上端到摆的重心的距离。

同时引导学生认识,用重新定义的摆长,就能解释我们发现的有关摆的摆动快慢实验时发现的现象,观察获得的数据:在第二轮的实验中(图2),之所以能够用“摆绳长度”来解释摆的摆动快慢,是因为在此轮实验中,摆绳的长度几乎就等于是摆的上端到摆的重心的距离的缘故;在第三轮的实验中(图3),之所以能够用“摆长”来解释摆的摆动快慢,是因为无论是用摆的上端到下端的距离来度量,还是用摆的上端到摆的重心来度量,都没有改变两个摆彼此之间的长短关系。

引领学生经历如上所述的探究过程,其教学价值在于:不但使他们不断地遇到认知冲突,产生探究的欲望,促使自身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处于积极地、主动状态之中,顺利地达成教学目标,主动构建起真正的科学概念。更重要的教学价值在于:使学生体验到,一条科学规律的揭示,一个科学概念的建立,并不是通过一次实验就能做到的,而是要用一次又一次更精

确、更有针对性的实验来搜集更丰富的证据,并对已有的解释做出一次次的修正,才能对客观事物获得准确的认识,最终揭示科学规律,建立科学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对科学科学本质的认识。

用数据不断地修正自己的科学概念

从“摆的摆动快慢到底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教学谈起

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凤鸣小学 朱长林

关于单摆的摆动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的问题,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除了少数学生看到过机械摆钟内的摆以外,几乎是没有什么概念的。正因为如此,倒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一个比较整齐划一的逻辑起点;使我们可以比较从容地按照科学探究的规律,引领学生构建“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长有关,摆长越长,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动越快;而与摆动幅度、摆锤重量无关”这样一个科学概念。而这一概念的构建,却是需要引领学生经历一个从笼统到逐步精确,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本文试从教科版五下《机械摆钟》、《摆的研究》、《做一个钟摆》三个主题的教学,讨论如何用自身观测获得的实验数据,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认识,构建真正的科学概念,并在此基础上经历一次对科学本质的认识。

一、与摆幅关系,连续观测中的副产品

教材编写者的设计,在《机械摆钟》的教学中,引领学生建立“同一个摆,在自由摆动过程中,其快慢是不变的”的概念,而没有涉及摆的摆动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的问题。我觉得将可能影响摆的摆动快慢的摆幅大小、摆锤重量、摆绳长短等三个因素全部放在《摆的研究》中去探究,不但课时容量太大,不易重复实验;而如果采用教科书的设计,将摆幅这一因素通过讨论,把它排除出去,又不符合实证原则。

因而我认为,可以将“摆幅大小是否对摆的摆动快慢有影响”的探究,融合镶嵌在“摆在自由摆动过程中,快慢是否会发生变化”这一探究的过程中。如可以在“每隔10秒钟记录一次摆动的次数”时,增加一项观察内容,就是摆动的幅度是否发生了变化。即将观察记录表从表1(教科书提供)改成表2即可。

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对各实验组表2中数据的汇总与分析,自然就能获得“摆幅大小与摆的摆动快慢无关”的科学认识。这样一来,看似上述认识来自研究摆的等时性研究的副产品,实际上不但避免了脱离观察数据,用思辨揭示科学规律的弊端,而且为在《摆的研究》教学中,集中探究摆锤重量、摆绳长短是否对摆动快慢产生影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与摆绳关系,多次重复观测的结晶

在排除了摆幅大小与摆动快慢的关系后,我们就可以引领学生集中探究摆锤重量、摆绳长短是否与摆动快慢有关,如果有关,又是怎样的关系的问题了。由

于在《机械摆钟》“摆在自由摆动过程中,快慢是否有变化”的探究时,各个小组都观察记录过自己制作的摆,在一定时间内,如10秒、20秒、30秒、40秒的摆动次数(教科书设计安排),因此,在《摆的研究》教学的起始阶段,我们只要让学生回顾各组不同的观察数据,学生自然会发现“摆的摆动快慢是否与摆锤重量、摆绳长短有关”这样一些新的探究问题。

接下来的探究活动,只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规范的实验(图1、图2),忠实地记录好表3、表4,最后经过对数据的汇总、分析,就不难获得相应的科学认识,建立起初步的概念: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有关,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而与摆动幅度、摆锤重量无关。

图1 图2

由于我们通常把一个班级的学生分成12个实验小组,汇总后的数据,就相当于全班重复进行36次实验,因此,学生完全有理由根据科学探究的实证原则得出:“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长度有关,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而与摆动幅度、摆锤重量无

关”的“正确”认识,从而建立起自己的“科学概念”。当然这个概念相对于真正的,关于摆的摆动快慢的科学概念,还是相当模糊、笼统的。

三、与摆长关系,旧概念失灵的新解释

学生经过《摆的研究》,已经建立起有关摆的摆动快慢的初步概念,但是这个概念还是十分模糊的、笼统的概念,不是真正的科学概念。可是学生们却觉得自己已经发现科学规律,要是没有与此不相符的事实、数据摆在他们面前,就很难促使学生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建立起真正的科学概念。

正因为如此,在《摆的研究》教学之后,《做一个钟摆》的起始阶段,我们完全有必要引导学生设计这样的实验:以较短的(如5厘米)、相等的摆绳,用长短不一、且差别较大的(如分别为10厘米和30厘米),粗细、质地相同的条形物做摆锤,做成摆绳相等的两个摆(图1),进行实验并用表5观察记录它们的摆动快慢。

图3

实验的结果,实验数据肯定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即1号摆的摆动比2号摆的摆动要慢。可以想象,在这样的事实和数据面前,学生受到了多么强烈的冲击,产生多么大的困惑:用摆绳长度来解释,摆绳是相等的呀,应该是这两个摆动快慢也相同才对呀!用摆锤重量来解

释,那么根据前面的研究,摆动快慢与摆锤重量无关的呀。这时我们就可以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将摆动快慢的概念,修正为“摆的摆动快慢与包括摆绳和摆锤总长度的摆长有关,摆长越长,摆得越慢,摆长越短,摆得越快。”

四、摆长是什么,建立真正的科学概念

当学生觉得自己终于发现了,是摆长影响摆的摆动快慢的科学规律时,我们就应该引导他们设计更能进一步揭示科学规律的实验,使其在事实和数据面前,认识到经过修正的概念,还存在着难于克服的缺憾,它还不是真正的科学规律,必须搜集更丰富的证据,再次对概念加以修正,最终揭示关于摆的摆动快慢的科学规律,在自身的认识上建立起真正的科学概念。

例如可以取一个较重的、有孔的金属圆片,并将它挂在原来当作摆锤的30厘米长的条形物的下端稍上的位置,使其下缘与条形物下端平齐(图4),进行表6所提示的操作,并将表6记录完整。

图4

表6 15秒钟摆动次数记录表

实验结果当然是加上金属圆片的摆的摆动比没有金属圆片的摆要慢。这又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为什么摆长没有改变,而摆动快慢却改变了呢?唯一的解释是,问题出在这金属圆片上,它的出现,虽然没有改变摆的长度,但是实实在在地改变了摆的重心位置。那么,摆的重心位置是否真的对摆的摆动快慢产生影响呢?当学生产生这样的疑问时,正是我们引导学生更进一步地设计实验进行探究的最佳时机。

故而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设计这样的实验,来验证学生的假说:在条形物的不同位置加上金属

圆片(图5),进行比较,并完成表7的记录。

图5

同样情况,实验结果一定是出现一边倒的现象,即金属圆片挂得越高,摆动次数越多。到这里,我们就可以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获得关于摆的摆动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正确认识,构建学生自己的,清晰的,而不是模糊的,准确的,而不是笼统的科学概念,特别是对所谓“摆长”进行重新的认识或定义。即我们这里所说的摆长,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摆的上端到下端的距离,而是特指摆的上端到摆的重心的距离。

同时引导学生认识,用重新定义的摆长,就能解释我们发现的有关摆的摆动快慢实验时发现的现象,观察获得的数据:在第二轮的实验中(图2),之所以能够用“摆绳长度”来解释摆的摆动快慢,是因为在此轮实验中,摆绳的长度几乎就等于是摆的上端到摆的重心的距离的缘故;在第三轮的实验中(图3),之所以能够用“摆长”来解释摆的摆动快慢,是因为无论是用摆的上端到下端的距离来度量,还是用摆的上端到摆的重心来度量,都没有改变两个摆彼此之间的长短关系。

引领学生经历如上所述的探究过程,其教学价值在于:不但使他们不断地遇到认知冲突,产生探究的欲望,促使自身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处于积极地、主动状态之中,顺利地达成教学目标,主动构建起真正的科学概念。更重要的教学价值在于:使学生体验到,一条科学规律的揭示,一个科学概念的建立,并不是通过一次实验就能做到的,而是要用一次又一次更精

确、更有针对性的实验来搜集更丰富的证据,并对已有的解释做出一次次的修正,才能对客观事物获得准确的认识,最终揭示科学规律,建立科学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对科学科学本质的认识。


相关内容

  • 37做一个钟摆
  • 37做一个钟摆 教材分析: "做一个钟摆"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第7课.在第6课中学生通过研究摆,已经认识到摆锤重量与摆动快慢无关,摆绳长度与摆动快慢有关,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本节课将紧紧结合第6课 ...

  • [摆的秘密]教学设计
  • <摆的秘密>教学设计 莱州市虎头崖镇中心小学 张 磊 [课程标准] 1.认识摆,知道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 2.学习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探究影响摆摆动快慢因素的实验. 3.愿意用学过的摆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能做控制 ...

  •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
  •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第 一 单 元<骨 骼> 一.骨骼 教学目标: ●能够借助于直接摸.看图片.对照模型等多种方法了解人体内骨骼的分布与构成,会拼装一个完整的人体骨骼模型: ●通过自己制作人体骨骼模型,激发学生关注人体结构.研究人体的兴趣:通过多种活动体验到人体骨骼对于人体的重要作用: ...

  • 五下科学 时间的测量
  • 第三单元 时间的测量 1.时间在流逝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时间有时指某一时刻,有时指时间间隔:知道借助自然界有规律运动的事物和现象可以估计时间. 过程与方法:经历各种活动,感知.体验1分钟时间的长短,进而合理估计10 分钟.1小时持续的时间. 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流逝的时间,培养学生珍惜 ...

  • 新版教科版五年级下册
  • 新版教科版五年级下册 科 学 教 案 2012年2月 执教:杨明金 教科版修订版五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 沉和浮 1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2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4 造一艘小船 5浮力 6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7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8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第 ...

  •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整理版doc
  • 第一单元 骨骼与肌肉 1.骨骼 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知道人体骨骼的结构及其作用,并能在自己的身上指出部分骨的位置.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思维能力. 3.向学生进行有关骨骼的卫生保健教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问,我们曾经学习过人体的知识,谁能说一说:我们的身体可以分为哪几部分? ...

  • 摆的研究说课稿
  • 摆的研究说课稿 度假区中心小学--李君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单三元<时间的测量>的第六课时<摆的研究>. 这课是在学生研究了<机械摆钟>的基础上进行的. 学生其实已对影响摆每分钟摆多少次的因素有自己的初步认识,但有不少学 ...

  • 摆的研究教学反思
  • 反思一:摆的研究教学反思 我执教<摆的研究>一课,是在学生对摆的结构.摆动的快慢与摆幅的大小无关的认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今天的执教,我对该课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和反思,具体总结如下: 一.课堂教学要依据学生实际水平有效处理教材 我在实验设计.材料选择等方面,依据学生实际情况做了处理.教 ...

  • 做一个钟摆教案
  • 3.7 做一个摆钟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长有关. 2.同一个摆,摆长越长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动越快.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相同的绳长,摆锤重心高低不同的放法研究摆长的定义. 2.用比较的方法研究钟摆的摆动快慢. 3.对比摆长不同会影响摆的快慢,调整摆长,做一个30秒摆30次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