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导学案(1)

“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展示课学案

课题《愚公移山》

主备人:屈秀菊 参备人:张卫 华 王国华 审阅:初一语文组

包科领导签字:_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指导学生顺畅朗读,识记文言字词的意思,了解故事的大意。

2、分析愚公这一艺术形象,领悟其思想意义。

3、拓展思维空间,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行多角度的阅读。

知识链接:

1、关于《列子》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篇。《列子》相传为战国时期郑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列御寇所撰。《汉书·艺文志》中录有《列子》八篇,今已亡佚。今《列子》,一般认为是晋人张湛注释编写而成。其中保存了不少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本文就是一篇有浪漫主义神奇色彩的寓言故事。它使我们形象地看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2、关于寓言: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幅短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3、关于神话:

神话,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

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马克思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形象化。”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所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有着本质的不同。

【链接材料】——翻译课文的方法指导。

(1)加。文言词以单音节为主,而现代文则以双音节为主。有些文言实词的基本意义保留至今,只需在原词上加一个字,变成现代的双音节词。如“方”即“方圆”指面积。

(2)改。有些文言实词至今已不用了,可以改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来代替。如“仞”可改为“丈”。当然,“仞”的长度不等于“丈”,但这里的“万仞”是虚

数,所以,可以用“万丈”来代替。

(3)补。文言文中通常有省略主语、介词的宾语和量词等,所以翻译时,必须补出。如“二山”即“两座山”。

(4)调。文言文的语序有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需要调整。如“甚矣,汝之不惠”这是谓语提前的倒装句,翻译时可作“你太不聪明了!”

(5)省。文言文中的发语句,即句首的助词,或句中语气助词,如果省略后不影响原意的可省去。如“虽我之死”“之”字是助词,在句中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翻译时可省略不译。

第一课时

【预习导航】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查阅资料,结合学案中的预设问题,积极思考,力争解决问题;大胆质疑并提出自己费解的问题,准备参与课题讨论。

【预习自测】(相信自己,才能成就自己!)

1、字音

仞( )箕畚( )孀( )龀( )匮( )荷( ) ......

2、词语

(1)重点实词解释。

许: 彻: 惧: 负: 匮:

(2)通假字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通___,意思:

甚矣,汝之不惠 通___,意思:

河曲智叟亡以应 通___,意思: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通___,意思:

无陇断焉 通___,意思:

(3)古今异义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方: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曾: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

何.苦.而不平曾: 何苦: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

(4)一词多义

且 年且九十 ( ) 且焉置土石( )

焉 且焉置土石( ) 始一反焉 ( )

而 而山不加增( ) 何苦而不平( )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

其 其如土石何( ) 其妻献疑曰( )惧其不已 ( )

(5)词类活用现象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____词活用作____词,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吾与汝毕力平险 险:____词活用作____词,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聚室而谋 聚:____词活用作____词,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重点句子翻译

(1)甚矣,汝之不惠。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3)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4)河曲智叟无以应。

4、作者简介

列子,名 ,又称御寇, 国人, 前期 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净无为。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写而成的,里面保存了不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合作探究】(会学习、会合作,定会成功!)

第二课时

1、请自由朗读课文后,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益处?

原因:

益处:

②你从文中哪些地方可看出移山任务的艰巨?

③在艰巨的移山任务面前,愚公的妻子、子孙、遗男、智叟他们分别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

妻子:

子孙:

遗男:

智叟:

④愚公认为山能移走的理由是什么?愚公智叟辨论的结果是什么?

理由:

辩论结果:

2、学生朗读并试背课文,讨论以下问题

(1)同样是面对移山这件事,可为什么愚公和智叟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呢?

(2)这样看来,愚公和智叟到底哪个人聪明,哪个愚笨呢?那么,作者在人名前加上“愚”和“智”有何用意?

(3)故事结尾,两座山还是靠神仙相助才移走的,有人认为,愚公到底还是无能的人。大家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提示:从文中找出依据加以说明)

(4) 这篇课文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拓展延伸】

有人说:“谁说愚公不愚,我看就很愚。高山挡了路,自己去挖山本来就很傻,为什么还叫子子孙孙去吃这苦头呢?绕山开道或干脆搬家不就行了吗?”你对此是怎样看的?

第三课时

【达标检测】(当堂的知识当堂掌握,我掌握、我轻松、我快乐。)

(一)基础知识

1、《愚公移山》选自

2、给下列字注音:

龀( ) 匮( ) 厝( ) 孀( ) 箕畚( )( ) ......

3、解释句中的字:

⑴杂然相许(许: ) ⑵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 ) ⑶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且: ) ⑷帝感其诚(感: )

⑸而山不加增(加: ) ⑹聚室而谋曰(聚室: )

4、引用原文回答问题。

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愚公移山的目的是:

愚公认为移山一定能实现的原因是:

5、翻译下列句子。

⑴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⑵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二)、同步解读

6.表明愚公移山任务艰巨的两句话

是 。

7、指出下列“其”和“之”的不同用法。

其:其妻献疑曰( )惧其不已也( )其如土石何( )帝感其诚( )

之:河阳之北( ) 以君之力( ) 笑而止之曰 ( ) 毁山之一毛( )

8、智叟认为愚公很“愚”的原因有二,一是,二是 。

9、分析“其妻献疑”和“智叟笑而止之”的内容,回答:

其妻对愚公的举动是从 角度说的,话语中带有 的语气,其目的是 。智叟对愚公的举动是从 角度说的,话语中带有 的语气,其目的是 。

10、“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无穷匮也”一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运用

这种句式,其目的是表现愚公( )

A、思想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B、把希望寄托在难以实现的幻想中。

C、要世世代代移山,不达目的不罢休。D、要造福子孙后代,创建千秋伟业。

课后拓展提升

反馈矫正: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这篇寓言故事相当完整,有背景、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也写出了一些生动的细节。

B、本文塑造了愚公的生动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C、本文结尾写大力神夸娥氏两个儿子把山背走了,这是一种封建迷信思想。

D、愚公跟智叟的对比是文中的主要对比,是故事寓意之所在,反映了我国古代人们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两种对立的观点。

2..选出“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

A、河阳之北 B、汝之不惠 C、操蛇之神 D、渤海之尾

3.选出“其”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

A、其妻献疑曰 B、其如土石何 C、帝感其诚 D、惧其不已

4.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这两个人物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

5.说说下列句子使用的语气:

⑴且焉置土石?( )

⑵如太行、王屋何?( )

⑶何苦而不平?( )

⑷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

6.译句:

⑴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⑵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7.“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北山愚公长息曰”中“笑”和“长息”分别有什么表达作用?

“笑”:

“长息”:

拓展提升:(一)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生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8.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虽多之死,有子存焉(虽: )

⑵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彻: )

⑶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匮: )

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负: )

9.对于寓言的神话结尾,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

A、愚公的行动感动了天帝,反映了古代讲究迷信,这是这篇寓言的不足之处。

B、愚公的精神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这跟宣传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的区别。

C、天帝在愚公的坚强意志面前惧怕了,屈服了,说明只要有信心,目标总能实现。

D、天帝在劳动人民的伟大力量前屈服了,说明人定胜天。

10.写智叟讽刺愚公的句子是,他的根据是

11.愚公斥责智叟的句子是 。

12.表明愚公取得辩论胜利的句子是 。

13.智叟和愚公的矛盾实质是( )

A、对待困难的截然不同的态度。

B、静止的观点和发展观点的矛盾。

C、人如何正确的估价自己的力量。

D、智者有时不“智”,愚者有时不“愚”。

14.文中画线句子包含怎样的思想意义?

(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注释]逮:达到。大学:大学者。

15、下列四个句子中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邑人(城里人)大姓文不识

B、勤学(勤奋读书)而无烛

C、邻舍(邻居家)有烛而不逮

D、主人怪问(奇怪地问)衡

16、本文重点写了匡衡的 精神,文中能具体表现这种精神的两个句子是: 。

17、翻译下列句子:

⑴衡乃穿壁引其光。

⑵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18、匡衡的这种精神后人用一四字词语概括,即。

第三部分:片断写作练习

愚公的形象一直被称作是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正面形象,学完本文后,想必你对愚公的形象,也有自己的看法,请以一个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一看愚公的形象吧,把你的观点写下来。

【课后作业】

1、用现代汉语把这个故事说给你的亲朋听一听

2、写作:在你前进的道路上,或许有时也会面对有如大山一般的艰难险阻,你应该怎样做?

课后反思:

“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展示课学案

课题《愚公移山》

主备人:屈秀菊 参备人:张卫 华 王国华 审阅:初一语文组

包科领导签字:_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指导学生顺畅朗读,识记文言字词的意思,了解故事的大意。

2、分析愚公这一艺术形象,领悟其思想意义。

3、拓展思维空间,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行多角度的阅读。

知识链接:

1、关于《列子》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篇。《列子》相传为战国时期郑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列御寇所撰。《汉书·艺文志》中录有《列子》八篇,今已亡佚。今《列子》,一般认为是晋人张湛注释编写而成。其中保存了不少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本文就是一篇有浪漫主义神奇色彩的寓言故事。它使我们形象地看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2、关于寓言: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幅短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3、关于神话:

神话,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

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马克思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形象化。”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所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有着本质的不同。

【链接材料】——翻译课文的方法指导。

(1)加。文言词以单音节为主,而现代文则以双音节为主。有些文言实词的基本意义保留至今,只需在原词上加一个字,变成现代的双音节词。如“方”即“方圆”指面积。

(2)改。有些文言实词至今已不用了,可以改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来代替。如“仞”可改为“丈”。当然,“仞”的长度不等于“丈”,但这里的“万仞”是虚

数,所以,可以用“万丈”来代替。

(3)补。文言文中通常有省略主语、介词的宾语和量词等,所以翻译时,必须补出。如“二山”即“两座山”。

(4)调。文言文的语序有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需要调整。如“甚矣,汝之不惠”这是谓语提前的倒装句,翻译时可作“你太不聪明了!”

(5)省。文言文中的发语句,即句首的助词,或句中语气助词,如果省略后不影响原意的可省去。如“虽我之死”“之”字是助词,在句中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翻译时可省略不译。

第一课时

【预习导航】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查阅资料,结合学案中的预设问题,积极思考,力争解决问题;大胆质疑并提出自己费解的问题,准备参与课题讨论。

【预习自测】(相信自己,才能成就自己!)

1、字音

仞( )箕畚( )孀( )龀( )匮( )荷( ) ......

2、词语

(1)重点实词解释。

许: 彻: 惧: 负: 匮:

(2)通假字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通___,意思:

甚矣,汝之不惠 通___,意思:

河曲智叟亡以应 通___,意思: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通___,意思:

无陇断焉 通___,意思:

(3)古今异义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方: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曾: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

何.苦.而不平曾: 何苦: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

(4)一词多义

且 年且九十 ( ) 且焉置土石( )

焉 且焉置土石( ) 始一反焉 ( )

而 而山不加增( ) 何苦而不平( )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

其 其如土石何( ) 其妻献疑曰( )惧其不已 ( )

(5)词类活用现象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____词活用作____词,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吾与汝毕力平险 险:____词活用作____词,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聚室而谋 聚:____词活用作____词,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重点句子翻译

(1)甚矣,汝之不惠。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3)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4)河曲智叟无以应。

4、作者简介

列子,名 ,又称御寇, 国人, 前期 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净无为。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写而成的,里面保存了不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合作探究】(会学习、会合作,定会成功!)

第二课时

1、请自由朗读课文后,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益处?

原因:

益处:

②你从文中哪些地方可看出移山任务的艰巨?

③在艰巨的移山任务面前,愚公的妻子、子孙、遗男、智叟他们分别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

妻子:

子孙:

遗男:

智叟:

④愚公认为山能移走的理由是什么?愚公智叟辨论的结果是什么?

理由:

辩论结果:

2、学生朗读并试背课文,讨论以下问题

(1)同样是面对移山这件事,可为什么愚公和智叟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呢?

(2)这样看来,愚公和智叟到底哪个人聪明,哪个愚笨呢?那么,作者在人名前加上“愚”和“智”有何用意?

(3)故事结尾,两座山还是靠神仙相助才移走的,有人认为,愚公到底还是无能的人。大家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提示:从文中找出依据加以说明)

(4) 这篇课文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拓展延伸】

有人说:“谁说愚公不愚,我看就很愚。高山挡了路,自己去挖山本来就很傻,为什么还叫子子孙孙去吃这苦头呢?绕山开道或干脆搬家不就行了吗?”你对此是怎样看的?

第三课时

【达标检测】(当堂的知识当堂掌握,我掌握、我轻松、我快乐。)

(一)基础知识

1、《愚公移山》选自

2、给下列字注音:

龀( ) 匮( ) 厝( ) 孀( ) 箕畚( )( ) ......

3、解释句中的字:

⑴杂然相许(许: ) ⑵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 ) ⑶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且: ) ⑷帝感其诚(感: )

⑸而山不加增(加: ) ⑹聚室而谋曰(聚室: )

4、引用原文回答问题。

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愚公移山的目的是:

愚公认为移山一定能实现的原因是:

5、翻译下列句子。

⑴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⑵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二)、同步解读

6.表明愚公移山任务艰巨的两句话

是 。

7、指出下列“其”和“之”的不同用法。

其:其妻献疑曰( )惧其不已也( )其如土石何( )帝感其诚( )

之:河阳之北( ) 以君之力( ) 笑而止之曰 ( ) 毁山之一毛( )

8、智叟认为愚公很“愚”的原因有二,一是,二是 。

9、分析“其妻献疑”和“智叟笑而止之”的内容,回答:

其妻对愚公的举动是从 角度说的,话语中带有 的语气,其目的是 。智叟对愚公的举动是从 角度说的,话语中带有 的语气,其目的是 。

10、“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无穷匮也”一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运用

这种句式,其目的是表现愚公( )

A、思想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B、把希望寄托在难以实现的幻想中。

C、要世世代代移山,不达目的不罢休。D、要造福子孙后代,创建千秋伟业。

课后拓展提升

反馈矫正: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这篇寓言故事相当完整,有背景、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也写出了一些生动的细节。

B、本文塑造了愚公的生动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C、本文结尾写大力神夸娥氏两个儿子把山背走了,这是一种封建迷信思想。

D、愚公跟智叟的对比是文中的主要对比,是故事寓意之所在,反映了我国古代人们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两种对立的观点。

2..选出“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

A、河阳之北 B、汝之不惠 C、操蛇之神 D、渤海之尾

3.选出“其”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

A、其妻献疑曰 B、其如土石何 C、帝感其诚 D、惧其不已

4.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这两个人物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

5.说说下列句子使用的语气:

⑴且焉置土石?( )

⑵如太行、王屋何?( )

⑶何苦而不平?( )

⑷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

6.译句:

⑴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⑵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7.“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北山愚公长息曰”中“笑”和“长息”分别有什么表达作用?

“笑”:

“长息”:

拓展提升:(一)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生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8.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虽多之死,有子存焉(虽: )

⑵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彻: )

⑶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匮: )

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负: )

9.对于寓言的神话结尾,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

A、愚公的行动感动了天帝,反映了古代讲究迷信,这是这篇寓言的不足之处。

B、愚公的精神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这跟宣传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的区别。

C、天帝在愚公的坚强意志面前惧怕了,屈服了,说明只要有信心,目标总能实现。

D、天帝在劳动人民的伟大力量前屈服了,说明人定胜天。

10.写智叟讽刺愚公的句子是,他的根据是

11.愚公斥责智叟的句子是 。

12.表明愚公取得辩论胜利的句子是 。

13.智叟和愚公的矛盾实质是( )

A、对待困难的截然不同的态度。

B、静止的观点和发展观点的矛盾。

C、人如何正确的估价自己的力量。

D、智者有时不“智”,愚者有时不“愚”。

14.文中画线句子包含怎样的思想意义?

(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注释]逮:达到。大学:大学者。

15、下列四个句子中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邑人(城里人)大姓文不识

B、勤学(勤奋读书)而无烛

C、邻舍(邻居家)有烛而不逮

D、主人怪问(奇怪地问)衡

16、本文重点写了匡衡的 精神,文中能具体表现这种精神的两个句子是: 。

17、翻译下列句子:

⑴衡乃穿壁引其光。

⑵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18、匡衡的这种精神后人用一四字词语概括,即。

第三部分:片断写作练习

愚公的形象一直被称作是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正面形象,学完本文后,想必你对愚公的形象,也有自己的看法,请以一个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一看愚公的形象吧,把你的观点写下来。

【课后作业】

1、用现代汉语把这个故事说给你的亲朋听一听

2、写作:在你前进的道路上,或许有时也会面对有如大山一般的艰难险阻,你应该怎样做?

课后反思:


相关内容

  • 赋予愚公移山精神时代内涵(治理之道)
  • 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激发人的斗志,转化为改造世界的强大正能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弘扬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宝贵精神.愚公移山精神在我们党领导人民推进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发挥过巨大作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进一步弘扬愚公移山 ...

  •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1
  • <愚公移山> 教学设计 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 09016071 王丽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

  •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4
  •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2.能力目标:文言文的诵读:多种学法的体验.运用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学习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

  • 愚公移山的精神还要发扬
  • "愚公移山"的精神还要发扬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愚公移山"的精神在当今的现实意义. 2.学习本文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来驳倒错误观点并摆出自己的观点的写法. 3.仔细阅读课文,思考作者是如何驳倒错误观点并树立自己观点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 ...

  • 辩论_愚公应该搬家
  • 1.首先,愚公的决心和坚定的信念是不容置疑的,不可否定的,这需要大家学习. 不过,任何行动都要建立在可行,有利的基础之上.凭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愚公的做法显然是不科学的,是不可能实现的,即使实现了,也要花费巨大的人力资源,这造成的不便真是有点"顾此失彼"了.我认为愚公应灵活些,选 ...

  • 9251.苏教版初中语文16 [愚公移山] 教案
  • <愚公移山> 教案 教学目标: 一 学习愚公移山精神,用顽强的艰苦奋斗精神去战胜困难. 二 了解文言文表疑问的几种句式:正确解释下列词语:加.亡.且.焉.诸.以. 教学重点 一 采用启发式教学,运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二 从讨论思想内容,带动对词语句子的深入研究,解决词语句子 ...

  • 柞岗小学[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柞岗镇中心小学校 杨秀娟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科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第十四课. 教材分析:<愚公移山>是六年制小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 一篇精读课文.这是一篇具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通过对一个年近 九十的老人带领全家每天挖山不止 ...

  • [愚公移山]优质课教案
  • 芙蓉镇中学语文组电子教案 课题 愚公移山 了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难解的字.词.句,能读准"仞.畚.孀.龀. 知识目标(乐学) 厝.陇"等字. 学会辨认一词多义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 教 学 目 标 能力目标(会学) 情感目标(学会) 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 ...

  • 关于[愚公移山]创新设计
  • <愚公移山>创新设计 张国生 (一) 自主学习 [教学设计] 今天让让同学们当一回"老师"--当老师当然首先要"备课"--要自己把课文搞懂,并且自己确定哪些字容易读错.写错,哪些词语需要解释,哪些句子需要翻译,哪些问题需要理解„„其实,这是最好的预 ...

  • 愚公移山新解看看方法
  • "愚公移山"老话新说 古代的时候,有个老头,很愚笨,所以,人们都管他叫"愚公". 在愚公的家门口,有两座大山,挡住了他们一家子外出打工的去路.愚公为此很苦恼,总想把这两座大山搬走,以便子孙们可以外出打工,早日致富. 于是,他就拿来锄头,叫上一群子孙,去搬大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