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渊明诗传

从生存雾霭中向纯粹之境的眺望——读《陶渊明诗传》(作者:章红)

一直认为自己是个没有故乡的人,不光没有地理上的故乡,也没有文化上的故乡。像我这样的人,以“我爱北京天安门”和“毛主席万岁”开始启蒙,不认得几个字便学会了琅琅有声地读唱“阶级斗争是纲,纲举目张”、“《水浒》这本书,好就好在投降”……唉,对一颗小心灵而言,这些话除了不知所云还是不知所云。稍及长大,又一头扎进实用主义泥潭,头悬梁锥刺股,为上一所好大学。这之后,就更是身不由己了,由生存焦虑驱使着在人海中浮沉,一个单薄可怜的自我徒然地变得芜杂了。

有一次出差回宁,坐在长途大巴上,移动电视放着公益广告,从“代表……代表……代表……”到“树立……建设……”到“狠抓……严惩……”,心中突然一阵惊动:原来,我们的汉语,已经变得这么空乏、粗鄙、简陋!它还是从前的中国人说的汉语吗?汉语之名徒存,形态与精神皆已沦亡。我们浸淫在这死去的语言中,也变成与这语言类似的贫乏粗陋之人。意识形态对语言的屠戮,经由半个多世纪时间的作用,成功地埋葬了古中国。我的优美深厚,明净如这秋日天空的古中国早已坍塌,它是另一座庞贝古城,语言灰烬之下无尽的废墟。

当我收到明光兄寄来的《陶渊明诗传》,是以课室里一名学生的心情打开的,其虔敬如同预备开启一场启蒙之旅。的确,我愿意把这本书首先理解成一种启蒙,而它也足以担当此任。

这是一本干干净净的书。《田园将芜胡不归》,书名选择了最能代表陶潜精神价值、也最广为人知的诗句,副书名为“陶渊明诗传”。 “诗传”两字我极喜欢,陶渊明留下的史料必不会太多,作者忠实于这有限的材料,以对诗的解读来梳理陶氏生平和精神轨迹。我本浅陋,不知这种做传方式是否早已有之,总之对明光兄独具只眼选择以诗传方式结构全篇很是赞赏,一种既有美感又显示出谨严的写作。

全书以时间为经线,以诗篇为纬,勾勒出陶氏精神世界,解读了他所有重要诗作。这是了解陶渊明最好的读本。作者笔蘸激情,文采灼灼,但字字句句都从文本出发,无学究之迂腐沉闷,又免穿凿附会之嫌。引申皆有所本,领悟与感喟都源自于最大限度贴近陶渊明诗句,而诗就是心灵。

在学术与散文之间,吕明光走出一条高蹈的道路。我特别喜欢每首诗后面的解读文字,那是一种舒展的、读起来恍若有风穿过的文字,不是拘泥地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而是既解读了诗意,又以个人化的理解与领悟,引领读者进入陶渊明的诗歌世界。

显而易见这本书的写作源于热爱,对汉语诗篇的爱,对某种人生高度的爱,对我们曾有过的古中国寥廓苍茫的大地山河的爱。饱满激情在字里行间激荡,到最后一字尚有余响,作者的热爱始终没有倦怠。这是非常难得的情形。每一个阅读者都将被写作者的激情感染。

一个人热爱陶渊明,选择陶渊明作为书写对象,这足以看出他的精神向度。书中偶尔离开诗句荡开的片言只语,也透露了一个现代人疲倦而又无力自拔的灵魂。

“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这是渊明自述,而我们每个人,不都为这华丽的世界所囚禁?“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独悲岂止渊明,我们都为生命的劳役所驱使。

不同的是,陶渊明终于迷途而知返,终生返归田园。

我相信人是自私的。这没什么。正是每一个个体自利的冲动在推动社会的运行。但多数人的自私是一种小自私,为了追逐莫须有的安全感,为了要在这世界分一杯羹,生存焦虑鞭挞着他们如陀螺一般旋转。而陶渊明的自私是“大自私”,他忠实于那个仅有的自我,一切顾念都可以抛开,人人都要的那点子东西可以不要,只为帮助自己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对自然的向往、热爱,对劳动与享乐的需求,对一种恬然自洽境遇的渴望,我相信天然就是存在的,像基因一样埋藏在人这种动物体内。

只是作为高度社会化的群居动物,社会属性被过多强调,人的本性的渴望反而可以退居其次,被忽略被忘记。

所以回到自身,首先就意味着回归人性。忠实自我,就是尽可能多地保有人性。

唯有如此才能免于分裂,复归完整,重获身心的安宁。这就是为什么在《归园田居》中,你简直能读出狂喜,因为分裂的自我即将合二为一。

分裂意味着痛苦,意味着软弱。完整意味强大,意味宁和,意味着成为一个人而不是一架社会机器。陶渊明的选择,这千年前的灵魂之光,就在于他抗拒机器的命运,选择当一个人。

在一切困境中,对你自身的人性给与礼遇,回到你的人性,我发现这常常是最简单又最正确的选择。

吕明光书中言,世人在陶渊明面前,“都不够热爱自己”。信然。

异化是现代人必然的命运,身心合一几乎是不可企及的高度。阅读陶渊明,就成了身处生存雾霭之中,向纯粹之境的一次眺望。

现代人的情形更为复杂。家园已失,田园荒芜,无枝可依。我们已没有一个具体的回返之地。

但是否愿意返回,选择依然存在,我们自身的命运也皆系于此。只不过所有的返回都在内心进行。而这并不更简单轻松。对吕明光,书写陶渊明的过程,是他与自身抵抗,与生活抵抗,艰难回返的写照;对于我,阅读《陶渊明诗传》亦是同样的努力。

这种努力本身便昭示着价值。价值就是力量。当我们朝向异化的路上疾奔,这力量将成为一种阻抗,让我们免除像一个空易拉罐一样被压扁的命运。

原帖地址:http://www4.tianya.cn/new/publicforum/Content.asp?strItem=books&idArticle=152767&flag=1

从生存雾霭中向纯粹之境的眺望——读《陶渊明诗传》(作者:章红)

一直认为自己是个没有故乡的人,不光没有地理上的故乡,也没有文化上的故乡。像我这样的人,以“我爱北京天安门”和“毛主席万岁”开始启蒙,不认得几个字便学会了琅琅有声地读唱“阶级斗争是纲,纲举目张”、“《水浒》这本书,好就好在投降”……唉,对一颗小心灵而言,这些话除了不知所云还是不知所云。稍及长大,又一头扎进实用主义泥潭,头悬梁锥刺股,为上一所好大学。这之后,就更是身不由己了,由生存焦虑驱使着在人海中浮沉,一个单薄可怜的自我徒然地变得芜杂了。

有一次出差回宁,坐在长途大巴上,移动电视放着公益广告,从“代表……代表……代表……”到“树立……建设……”到“狠抓……严惩……”,心中突然一阵惊动:原来,我们的汉语,已经变得这么空乏、粗鄙、简陋!它还是从前的中国人说的汉语吗?汉语之名徒存,形态与精神皆已沦亡。我们浸淫在这死去的语言中,也变成与这语言类似的贫乏粗陋之人。意识形态对语言的屠戮,经由半个多世纪时间的作用,成功地埋葬了古中国。我的优美深厚,明净如这秋日天空的古中国早已坍塌,它是另一座庞贝古城,语言灰烬之下无尽的废墟。

当我收到明光兄寄来的《陶渊明诗传》,是以课室里一名学生的心情打开的,其虔敬如同预备开启一场启蒙之旅。的确,我愿意把这本书首先理解成一种启蒙,而它也足以担当此任。

这是一本干干净净的书。《田园将芜胡不归》,书名选择了最能代表陶潜精神价值、也最广为人知的诗句,副书名为“陶渊明诗传”。 “诗传”两字我极喜欢,陶渊明留下的史料必不会太多,作者忠实于这有限的材料,以对诗的解读来梳理陶氏生平和精神轨迹。我本浅陋,不知这种做传方式是否早已有之,总之对明光兄独具只眼选择以诗传方式结构全篇很是赞赏,一种既有美感又显示出谨严的写作。

全书以时间为经线,以诗篇为纬,勾勒出陶氏精神世界,解读了他所有重要诗作。这是了解陶渊明最好的读本。作者笔蘸激情,文采灼灼,但字字句句都从文本出发,无学究之迂腐沉闷,又免穿凿附会之嫌。引申皆有所本,领悟与感喟都源自于最大限度贴近陶渊明诗句,而诗就是心灵。

在学术与散文之间,吕明光走出一条高蹈的道路。我特别喜欢每首诗后面的解读文字,那是一种舒展的、读起来恍若有风穿过的文字,不是拘泥地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而是既解读了诗意,又以个人化的理解与领悟,引领读者进入陶渊明的诗歌世界。

显而易见这本书的写作源于热爱,对汉语诗篇的爱,对某种人生高度的爱,对我们曾有过的古中国寥廓苍茫的大地山河的爱。饱满激情在字里行间激荡,到最后一字尚有余响,作者的热爱始终没有倦怠。这是非常难得的情形。每一个阅读者都将被写作者的激情感染。

一个人热爱陶渊明,选择陶渊明作为书写对象,这足以看出他的精神向度。书中偶尔离开诗句荡开的片言只语,也透露了一个现代人疲倦而又无力自拔的灵魂。

“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这是渊明自述,而我们每个人,不都为这华丽的世界所囚禁?“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独悲岂止渊明,我们都为生命的劳役所驱使。

不同的是,陶渊明终于迷途而知返,终生返归田园。

我相信人是自私的。这没什么。正是每一个个体自利的冲动在推动社会的运行。但多数人的自私是一种小自私,为了追逐莫须有的安全感,为了要在这世界分一杯羹,生存焦虑鞭挞着他们如陀螺一般旋转。而陶渊明的自私是“大自私”,他忠实于那个仅有的自我,一切顾念都可以抛开,人人都要的那点子东西可以不要,只为帮助自己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对自然的向往、热爱,对劳动与享乐的需求,对一种恬然自洽境遇的渴望,我相信天然就是存在的,像基因一样埋藏在人这种动物体内。

只是作为高度社会化的群居动物,社会属性被过多强调,人的本性的渴望反而可以退居其次,被忽略被忘记。

所以回到自身,首先就意味着回归人性。忠实自我,就是尽可能多地保有人性。

唯有如此才能免于分裂,复归完整,重获身心的安宁。这就是为什么在《归园田居》中,你简直能读出狂喜,因为分裂的自我即将合二为一。

分裂意味着痛苦,意味着软弱。完整意味强大,意味宁和,意味着成为一个人而不是一架社会机器。陶渊明的选择,这千年前的灵魂之光,就在于他抗拒机器的命运,选择当一个人。

在一切困境中,对你自身的人性给与礼遇,回到你的人性,我发现这常常是最简单又最正确的选择。

吕明光书中言,世人在陶渊明面前,“都不够热爱自己”。信然。

异化是现代人必然的命运,身心合一几乎是不可企及的高度。阅读陶渊明,就成了身处生存雾霭之中,向纯粹之境的一次眺望。

现代人的情形更为复杂。家园已失,田园荒芜,无枝可依。我们已没有一个具体的回返之地。

但是否愿意返回,选择依然存在,我们自身的命运也皆系于此。只不过所有的返回都在内心进行。而这并不更简单轻松。对吕明光,书写陶渊明的过程,是他与自身抵抗,与生活抵抗,艰难回返的写照;对于我,阅读《陶渊明诗传》亦是同样的努力。

这种努力本身便昭示着价值。价值就是力量。当我们朝向异化的路上疾奔,这力量将成为一种阻抗,让我们免除像一个空易拉罐一样被压扁的命运。

原帖地址:http://www4.tianya.cn/new/publicforum/Content.asp?strItem=books&idArticle=152767&flag=1


相关内容

  • 别开生面的"田园诗人"--范成大--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诗浅尝
  • 在范成人的描写农村生活的诗歌中,<四时田园杂兴>组诗六十首也很有名.这是范成人晚年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退 居石湖时,在对农村生活经过较长时期的观察体会的基础上写成的.诗前小序:"淳熙丙午,沉疴少舒,复至石湖归隐,野外即事,终岁得六十篇,号<四时田园杂 兴> ...

  • 论唐代山水田园诗的特点
  • 论唐代山水田园诗的特点 摘要:山水田园诗起源于晋代,其中代表是东晋时期的谢灵运和晋代的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已是代代经典相传的佳句,到了唐代,山水田园诗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王维和孟浩然成为当时的主流.这类诗歌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优美典 ...

  • 古诗词常见题材
  • 古诗词常见题材分类 边塞诗 边塞诗是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 唐代边塞诗:这一时期的边塞诗主张以诗歌来反映边塞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表现从军边塞.杀敌报国的意志:讴歌边塞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抒发御敌建功的愿望和安边定远的思想: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讽 ...

  • 古代作家作品
  • [1] <诗经>十五国风中"王风"之"王"是王城的简称,故址是在今天的 C A 河南郑州 B 陕西西安 C 河南洛阳 D 山西芮城 [2] 突破经血桎梏,开始从文学角度研究<诗经>的专著是 B A <毛诗正义> B < ...

  • 中国文人之性格
  • 看中国文人之性格 -―读<品中国文人>随笔 李志勘 从小那些响当当的名字就在耳边回荡,吃粽子因为悼屈平:床前明月光三岁小儿能背,便知道了李太白,离离原上草便知道了白居易,大些了像东坡,杜甫,陆游,怪老头王安石诸多的名字从嘴边滑过,嘴角浮起了一丝浅笑,华夏文明之璀璨,心里涌起的满是自豪.但 ...

  • 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画意与禅意
  • 王维是盛唐时期一位才华横溢的杰出诗人,他一生流传下来的诗歌有四百多首,其中山水田园诗尤为人所称道.盛唐的殷 在<河岳英灵集>中评价王维的诗曰:"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成珠,着壁成绘:一字一句,皆出常境".北宋的苏轼也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 ...

  • "法家""拂士"究竟应当是什么人?---学习笔记四则
  • 1,"法家""拂士"究竟应当是什么人?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朱熹集注>云:"拂士,辅弼之贤士."后人每袭用这一注解,把"拂"当成了" 弼"的 ...

  • [文选]卷二十六 作者:萧统选编
  • <文选>卷二十六   作者:萧统选编 赠答四 行旅上主 [赠答四]知 赠王太常五言 萧子显齐书曰:王僧达除太常.古 ※颜延年斋 玉水记方流,璇源载圆折.尸子曰:凡水,其方折者有玉,其圆折者有珠也.蓄宝每希声,虽秘犹彰彻.老子曰:大音希声.左氏传,君子曰:若险危大人而有名彰彻也.聆龙祭九 ...

  • 2017古代诗歌散文专题小抄(整理版)
  • 古代诗歌散文专题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 课程及教学内容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古代诗歌散文专题>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一门必修课程. 其教学目的是利用以往已经获得的文学史知识,引导学生更深入地学习自先秦至清代的诗歌 散文.本课程以文体作为基本架构,介绍诗.词.散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