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关于依法治企的重要性

浅谈对依法治企的思考和认识

2015年,中央巡视将反腐“利剑”直指中管国企,强化国企反腐成为了新常态。

国有企业作为“国之长子”,是现代国家公共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应廉洁发展,但近两年来,却成为硝烟弥漫的反腐败“战场”。据不完全统计,党的十八以来,已有上百名国企高管相继落马,涉及石油、电力、通信、航空等多个领域。出现这种现象,除了国企高管个人原因外,法治约束的缺乏值得我们反思。 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党培养一个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是很不容易的。培养一名国企高管也并非容易的事。在这个意义上,如何把国资国企相关法律法规落到实处,加强对国企高管的法治约束,关系到当前反腐败成果的维护,关系到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的成败。当前国资国企改革涉及诸多复杂法律关系,不可控因素增加,蕴含着相当多的法律风险。法治工作的缺位,不仅可能造成国有资产贬值和流失,也会损害国企整体形象,激发社会矛盾和负面情绪,给当前国资国企改革蒙上阴影。

国企高管落马的教训不可不汲取。在以前一些国企改革过程中,出现了管理者违法的“灯下黑”现象,一些高管利用手中权力“寻租”,在一片改革声浪中把国有资产变成了牟取暴利的机会,国资改革变成了少数人瓜分国有资产的盛宴。国有资产属于全民财产,属全国人民所有,人民群众必须要有所有权、知情权和监

督权的法定体现。究其原因在于权力运行不规范、不公开、不透明,企业日常管理中预防和监督机制的缺位或流于形式。在这个意义上,完善国资国企的法治监督体系和保障体系,不仅事关人民对国资国企改革的监督权的实现,也关乎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确定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决策。这次会议对中国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等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如何把这些法律制度体系的建设同当前国资国企改革更好地结合起来,也是摆在所有国企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由此可见,“依法治企”成为呼之欲出的重大改革命题和紧迫的现实选择。依法治企就是依照国家法律法规来治理企业,使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制度。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是依法治企的基础。目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法治在规范市场秩序、调整利益关系中的作用将愈发突出。如何抓好依法治企这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呢。首先应提高认识依法治企中的“依”,就是依据,即指应当把法律作为管理企业、开展经营活动的基本依据和最高权威之意。企业管理千头万绪,但始终应当确立法律的最高权威,坚持以法律作为企业行为的基本依据,让依法治企真正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理念。否则,长官意志、我行我素,企业迟早都会陷入“人治”困境,难以自拔。企业能否始终坚持走依法治企之路,企业主要负责人的思想认识是否到位至关重要。关键要积极推行企业“法治”文

化建设,努力培养干部员工对法律的忠诚与信仰,让依法治企、“按规则出牌”真正成为自觉的行动,这是确保企业始终沿着“法治”轨道健康发展的重要思想保障。其次是完善制度是加快企业发展的“安全带”和“助推器”,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是依法治企的基础,是企业实行法治化管理的重要手段。公司应依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上级部门的政策规定,来制定、完善企业的规章制度,把国家法律和上级的管控要求,内化为企业的规定,让企业的各种行为都有明确的制度来加以规范。通过制定和完善规章制度,完善工作程序,强化内部管理,堵塞经营漏洞,从制度上保障和促进企业改革和发展。三是强化执行。如果没有出色的执行,那么即使企业有再好的发展战略,再细的管理制度,也只能是沙盘上的宏伟蓝图,永远无法实现。同样,企业依照国家的法律法规来制定的企业各项规章制度,如果不能得到严格的执行或在执行过程中走样,依法治企也就成了一句空谈。四是加强监督。在大众心里,怕的不是法律,而是执法者。所以,有了完善的法律法规或科学的规章制度还不行,还要加强监督。要通过建立协同监督机制,加强监督,强化执行,才能提高依法治企工作水平。这里的协同监督不仅是纪检监察和审计的监督,同时也包括各级组织的监督,包括企业各项业务的监督,包括群众的监督。其中,把监督纳入各项业务工作,在各类管理中强化监督职能,开展各个层面的协同配合。同时需要建立纵向的监督制约机制和横向的监督协调机制。公司监督部门和业务部门,协同合作,形成合力,发挥“大监督”作用,在协同监督的总框架下,保证依法治企各

项工作落到实处。

确保依法治企取得实效,还要把握和正确处理好以下五方面关系。第一,要全员牢固树立依法经营意识。明确开展依法治企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自我保护、自我防范、自我约束和自我免疫的能力,主动摒弃过去种种不规范的行事模式、习惯做法和陈旧过时的思维观念,消除风险的隐患和死角,把大家的思想凝聚到企业的整体安排和部署上。第二,要全面完善内部控制建设。明确各个部门的工作职责和工作要求,协调统一地稳步推进依法治企工作的长期开展。第三,要形成切实可行的工作机制。实现管理流程制度化和标准化,严格关键点控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整改,以“立说立行、边查边改、立查立改”为要求,务实工作,做好工作监督。第四,要加大依法治企工作的宣传力度,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第五,要将依法治企工作作为企业一项长期重点工作常抓不懈,不能有丝毫的放松。

黄荣 丁皓

浅谈对依法治企的思考和认识

2015年,中央巡视将反腐“利剑”直指中管国企,强化国企反腐成为了新常态。

国有企业作为“国之长子”,是现代国家公共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应廉洁发展,但近两年来,却成为硝烟弥漫的反腐败“战场”。据不完全统计,党的十八以来,已有上百名国企高管相继落马,涉及石油、电力、通信、航空等多个领域。出现这种现象,除了国企高管个人原因外,法治约束的缺乏值得我们反思。 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党培养一个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是很不容易的。培养一名国企高管也并非容易的事。在这个意义上,如何把国资国企相关法律法规落到实处,加强对国企高管的法治约束,关系到当前反腐败成果的维护,关系到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的成败。当前国资国企改革涉及诸多复杂法律关系,不可控因素增加,蕴含着相当多的法律风险。法治工作的缺位,不仅可能造成国有资产贬值和流失,也会损害国企整体形象,激发社会矛盾和负面情绪,给当前国资国企改革蒙上阴影。

国企高管落马的教训不可不汲取。在以前一些国企改革过程中,出现了管理者违法的“灯下黑”现象,一些高管利用手中权力“寻租”,在一片改革声浪中把国有资产变成了牟取暴利的机会,国资改革变成了少数人瓜分国有资产的盛宴。国有资产属于全民财产,属全国人民所有,人民群众必须要有所有权、知情权和监

督权的法定体现。究其原因在于权力运行不规范、不公开、不透明,企业日常管理中预防和监督机制的缺位或流于形式。在这个意义上,完善国资国企的法治监督体系和保障体系,不仅事关人民对国资国企改革的监督权的实现,也关乎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确定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决策。这次会议对中国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等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如何把这些法律制度体系的建设同当前国资国企改革更好地结合起来,也是摆在所有国企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由此可见,“依法治企”成为呼之欲出的重大改革命题和紧迫的现实选择。依法治企就是依照国家法律法规来治理企业,使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制度。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是依法治企的基础。目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法治在规范市场秩序、调整利益关系中的作用将愈发突出。如何抓好依法治企这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呢。首先应提高认识依法治企中的“依”,就是依据,即指应当把法律作为管理企业、开展经营活动的基本依据和最高权威之意。企业管理千头万绪,但始终应当确立法律的最高权威,坚持以法律作为企业行为的基本依据,让依法治企真正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理念。否则,长官意志、我行我素,企业迟早都会陷入“人治”困境,难以自拔。企业能否始终坚持走依法治企之路,企业主要负责人的思想认识是否到位至关重要。关键要积极推行企业“法治”文

化建设,努力培养干部员工对法律的忠诚与信仰,让依法治企、“按规则出牌”真正成为自觉的行动,这是确保企业始终沿着“法治”轨道健康发展的重要思想保障。其次是完善制度是加快企业发展的“安全带”和“助推器”,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是依法治企的基础,是企业实行法治化管理的重要手段。公司应依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上级部门的政策规定,来制定、完善企业的规章制度,把国家法律和上级的管控要求,内化为企业的规定,让企业的各种行为都有明确的制度来加以规范。通过制定和完善规章制度,完善工作程序,强化内部管理,堵塞经营漏洞,从制度上保障和促进企业改革和发展。三是强化执行。如果没有出色的执行,那么即使企业有再好的发展战略,再细的管理制度,也只能是沙盘上的宏伟蓝图,永远无法实现。同样,企业依照国家的法律法规来制定的企业各项规章制度,如果不能得到严格的执行或在执行过程中走样,依法治企也就成了一句空谈。四是加强监督。在大众心里,怕的不是法律,而是执法者。所以,有了完善的法律法规或科学的规章制度还不行,还要加强监督。要通过建立协同监督机制,加强监督,强化执行,才能提高依法治企工作水平。这里的协同监督不仅是纪检监察和审计的监督,同时也包括各级组织的监督,包括企业各项业务的监督,包括群众的监督。其中,把监督纳入各项业务工作,在各类管理中强化监督职能,开展各个层面的协同配合。同时需要建立纵向的监督制约机制和横向的监督协调机制。公司监督部门和业务部门,协同合作,形成合力,发挥“大监督”作用,在协同监督的总框架下,保证依法治企各

项工作落到实处。

确保依法治企取得实效,还要把握和正确处理好以下五方面关系。第一,要全员牢固树立依法经营意识。明确开展依法治企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自我保护、自我防范、自我约束和自我免疫的能力,主动摒弃过去种种不规范的行事模式、习惯做法和陈旧过时的思维观念,消除风险的隐患和死角,把大家的思想凝聚到企业的整体安排和部署上。第二,要全面完善内部控制建设。明确各个部门的工作职责和工作要求,协调统一地稳步推进依法治企工作的长期开展。第三,要形成切实可行的工作机制。实现管理流程制度化和标准化,严格关键点控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整改,以“立说立行、边查边改、立查立改”为要求,务实工作,做好工作监督。第四,要加大依法治企工作的宣传力度,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第五,要将依法治企工作作为企业一项长期重点工作常抓不懈,不能有丝毫的放松。

黄荣 丁皓


相关内容

  • 依法行政纲要
  • 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试题(共50题) 单项选择题 1.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以及依法治国的客观要求相比,下列不是依法行政存在的差距的是( ) A.行政管理体制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还不适应,依法行政面临诸多体制性障碍 B.制度建设反映客观规律 ...

  • 2015全会十八届三中
  • 2015年公务员考试必考:十八届四中全会考点汇总 考点填空 答案 1.( )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1.依法治国 2.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 ...

  •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公需科目培训考试参考答案
  • 一.单选题. 1.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依法治国) 2. 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核心内涵)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 统一. 3. 西方的文官制度最早形成于(19世纪中叶) 4. "为保证政府工作联系性和稳定性,各国对公务员都坚持("政治中立"原则) ...

  • 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建设关于纲[分享]
  • 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建设关于纲 增强公务员依法行政观念和能力,是公务员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推 进依法行政和实现执政为民的要求.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实施纲要> 对公务员观念和能力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贯彻执行<实施纲要>的有关 规定,要充分认识公务员依法行政观念和 ...

  • 依法行政试题库
  • 依法行政试题库 一. 单项选择题 1. ( D )是指政府权力要依法取得. A 程序法定 B行为法定 C责任法定 D职权法定 2. ( A )是法治政府的内在要求. A权责统一 B依法决策 C依法履责 D严格执法 3.( D )一般指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政府情报公开.行政公开.透明行政等. A有 ...

  • 论分析法学派
  • 论分析法学派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应当依法报送备案.对报送备案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政府( )应当依法严格审查,做到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 A.法制机构 B.人事机构 C.监察机构 D.执法机构 2.依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 ...

  • 依法行政试题
  • 依法行政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是指政府权力要依法取得. A 程序法定 B行为法定 C责任法定 D职权法定 2. ( )是法治政府的内在要求. A权责统一 B依法决策 C依法履责 D严格执法 3.( )一般指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政府情报公开.行政公开.透明行政等. A有限政府 B责 ...

  • 行政许可法试题及答案(一)
  • 行政许可法试题及答案(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胡某系某个体音像行老板,因为被怀疑出售黄色淫秽光盘,而被县行政执法机关将其全部光盘没收.胡某不服,于是向市一级行政主管机关提起行政复议.复议机关经过复议后不仅没有撤销原具体行政行为,反而对胡某又处以1000元的罚款 ...

  •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开创法治中国新天地(上)
  • 课件名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开创法治中国新天地(上) 测试题目共:30 ,总分值:100 ,测试时间:60 分钟 第 1 题. 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专题讨论了依法治国的问题.(是否题) (分值:3) A. 对 B. 错 第 2 题. 全面性就是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否题) (分值:3) A. 对 B ...

  • 司法部关于贯彻[全国依法行政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
  • [时效性]:现行有效 [发文字号]:司发通[1999]112号 [颁布日期]:1999-09-21 [生效日期]:1999-09-21 [效力级别]:部门规章 [颁布机构]:司法部 司法部关于贯彻<全国依法行政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 (1999年9月21日 司发通[1999]112号) 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