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责任纠纷案件举证责任

这是产品责任案件需要解决的关健法律问题。法律对该类案件作了举证责任分配:即产品生产者需证明三项免责事由。但没有对原告方的举证责任作出非常具体规定。笔者从下列几个方面进行论证试图提出一些看法。

第一、待证事项

一般侵权行为构成要件是:过错的存在,损害的发生,过错与损害发生之间的因果关系。依照侵权责任法以及民法通则和产品质量法的规定,产品责任是一种典型的严格责任。其构成要件为:缺陷存在,损害的发生,存在的缺陷与损害之间因果关系。与一般侵权责任构成要件相比;缺陷替代了过错,其余部分相同。具体案件法律关系中要查明的法律事实,即待证事项。在产品责任中,笔者认为依构成要件而产生的需要证明的法律事实与待证事项是相同的。即缺陷存在,损害之发生,缺陷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事实的缺失导致构成要件的缺失或无法证成,其后果是诉请法律关系不成立。但是待证事项本身未表明举证责任分配。举证责任源于民事诉讼法及证据规则的规定,举证责任分配目前有三种方式:1、民诉法原则规定:谁举张谁举证;2、法律具体规定;3、法官根据案件情况,适当分配。如张某诉某燃气热水器有限公司赔偿案中,原告用技术监督部门的检测报告证明产品的缺陷——一种直排式烟道,不符合国家标准来证明产品存在的缺陷。用法医报告以及环境检测报告证明受害人系吸入过量的一氧化碳中毒死亡来证明损害事实及因果关系。法院审理认为,该产品责任案件事实清楚,证据充分而支持了原告的诉请。

第二、产品缺陷的证明

在我国,产品责任中举证责任原则上未发生根本性变动。原告要证明1、产品缺陷之存在;2、损害发生事实;3、损害系产品缺陷造成的(即因果关系)。而无须证明被告有过错,举证责任并没有发生倒置。具体案情千差万别,但是要原告完成全面的举证责任很困难。下面分类讨论关于缺陷以及因果关系的举证责任。在因果关系损害事实比较明确的情况下,往往就缺陷举证责任的争议很大。这是个难点,如何处理,我们从具体案例中寻找答案。

最高院编选的100个侵权案例中的陈梅金、 梅德鑫诉日本三菱汽车工业株式会社损害赔偿案中,原告使用交警勘验笔录、事故认定书等证据证实汽车在正常行使下挡风玻璃突然炸裂,进而证明汽车存在缺陷事实。笔者认为,汽车挡风玻璃均存在着爆裂的危险(即缺陷),这种缺陷是一种可能性。是一种潜在的趋势。就产品性能而言汽车挡风玻璃是不能在行驶中爆裂的。而客观事实是爆裂了的,即潜在危险爆发了,实现了,现实化了。因此,笔者理解为原告证明缺陷的具体表现形式就完成了对产品缺陷的举证责任。

要原告证明法定标准式的缺陷是件困难的事,因使用者或受害者在产品知识上缺乏而无法完成。如按缺陷的一般标准考虑:任何产品都应能正常使用,而不致于在使用时自毁自灭甚至伤及人身,这是产品应具有正常功能,如彩电、冰箱、插座、汽车等在使用时是不能爆炸起火的,也不能带电伤人。而如发生这样的情形,则产品显然存在缺陷。因此,如受害人能证明产品在正常使用情况下,出现自毁、自灭、伤人毁物情形存在,即是证成了产品存在缺陷。那么被告要证明为什么会爆裂,即是内在质量原因还是其他外在原因造成爆裂。不能证明,则因举证不能,而认定存在质量原因——缺陷。

但问题又产生了,如果证明该产品符合法定标准,是不是意味着产品不存在缺陷呢?笔者认为不能。符合法定标准,仍然要满足一般安全标准。如张廷杰诉丰田汽车公司产品责任一案,终审判决就是采纳这一观点的[(1996)海民初字第3216号判决书]

第三、举证责任转换

有观点认为上述案例中原告的举证仅为缺陷的表面证据(法律关系存在的证据),尚不能完全证实产品存在缺陷,因为没有排除其他原因造成损害的可能。笔者认为这是对的。如果被告能证明是其它原因造成的,则不能认定产品存在缺陷;如果被告不能证明是其他外在原因造成,则因举证不能,而认定存在质量问题。此时,就出现了因谁主张谁举证这一基本原则要求而导致举证责任转换。被告仅仅抗辩或发表质质证意见是不足以推翻原告证明事实的。在这种情况下,应当由生产者承担了产品不具缺陷的举证责任。实践中亦有法院主动进行举证责任适当分配的判例,给生产者赋予一种义务和证明机会。否则会导致所有产品都有缺陷的错误命题,无限制的加大生产者责任。

外国法院对上述问题亦有相同经验可供借鉴。台湾民法学家王泽鉴在《商品制造人责任》一文中认为,如何克服产品缺陷的举证责任问题:判例有的采用表面证据,亦有采用事实说明原因之法则。德国联邦法院利用举证转换之技术,解决商品制造人责任之难题,具体内容是制造人需证明商品并无缺陷事实,如肇事损害原因不能澄清,后果应由制造人承担。

第四、因果关系的证明。

因果关系的证明,在缺陷损害事实比较明了情况下,诉讼双方争议很大。这是有些产品责任案件不同于一般侵权案件之处。如啤酒瓶爆炸伤人案,无须就因果关系进行单独举证,比较直观。有些产品责任案件,因果关系不十分明了,如中毒,就需要举证。但是,由原告证明也是件困难的事,个中涉及到很多技术方面的难题。笔者认为思路也是从案例中寻找。

胡爱苗诉上海黄海制药厂赔偿案中,原告服用了被告生产的药物,但包装上删除了有皮疹等20项不良反映之内容。原告不知,继续服用,产品严重后果。该案中药品说明书删除20项不良反映的事实被告承认,关于损害的事实也明了。原告用医疗诊断书证明不良反映--皮疹产生原因(即因果关系)。法院采信,并驳回被告关于因果关系部分的抗辩理由:认为被告应就不具因果关系抗辩事由进行举证,由于被告未能举证而认定原告关于因果关系举证成立。

笔者认为这个案例中法院亦使用了举证转换技术,原告仅提出因果关系表面证据即可,要被告就不具因果关系进行举证,类似于上述缺陷部分的论述结论。这一点上,类似医疗损害案中院方举证责任,不过后者是法定倒置的举证责任,而该案适用举证责任转换技术亦达到殊途同归之效果,说明笔者观点的合理性。

在胡某诉江苏A药物保健品有限公司因使用杀虫剂中毒赔偿案中上述观点更显突出。胡某之父购得该公司生产气雾型的杀虫剂,按说明书对人畜、环境无害,不含敌敌畏。但使用后致胡某中毒。经查:该杀虫剂含敌敌畏,产品存在缺陷无疑(与说明书不一致)。原告用医疗诊断:“印象为杀虫剂中毒”来证明因果关系。被告抗辩,法院进行了举证责任转换,要求被告方提供证据,被告遂申请鉴定。鉴定结论是有机磷中毒(敌敌畏主要成份为有机磷)。笔者认为实际上被告在进行不具因果关系证明,因客观事实而未达予期,相反证明了有因果关系,使案件事实明了。

5、举证妨碍的处理。

举证妨碍是指诉讼当事人以某种原由拒绝提出或由于自己的原因使对方当事人不能提出证据,使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不可能提出证据,使待证事项无证据可资证明,形成待证事项存否不明的状态。此情形下,如果法院依然通过“谁主张,谁举证”证明责任规范判定负有证明责任的当事人败诉,结果明显不公平。

在产品责任案件中举证妨碍是大量存在的。往往生产者用自己专业优势蒙骗消费者、使用者,利用和解、调解了解真相之机,使之将诉争产品交于厂家,而导致诉讼举证困难。笔者认为,举证妨碍的行为违背了诚实信用原则,并导致攻防平衡的诉讼结构失衡,不但损害了相对方的程序利益和实体利益,而且严重千扰了正常的诉讼活动和诉讼秩序。

因妨碍人的举证妨碍行为,应依《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75条的规定,而认定被妨碍人的主张成立。此时妨碍人必须对该主张提出有效的反证,才能达到免责的预期。

在前述汽车案例中,虽然产品是否存在缺陷的证明责任交由原告承担,但由于被告三菱公司将能够证明是否存在缺陷的唯一物证爆破后的前挡风玻璃灭失,致诉争事实无法查明真伪,三菱公司的行为已构成举证妨碍。此时,应认定前档风玻璃存在缺陷——即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财产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险,然后实行举证责任的转换,由妨碍人三菱公司就前挡风玻璃不存在缺陷进行证明。妨碍人三菱公司无法证明不存在缺陷,就应承担举证不能的败诉责任,因而认定原告的主张成立。

这是产品责任案件需要解决的关健法律问题。法律对该类案件作了举证责任分配:即产品生产者需证明三项免责事由。但没有对原告方的举证责任作出非常具体规定。笔者从下列几个方面进行论证试图提出一些看法。

第一、待证事项

一般侵权行为构成要件是:过错的存在,损害的发生,过错与损害发生之间的因果关系。依照侵权责任法以及民法通则和产品质量法的规定,产品责任是一种典型的严格责任。其构成要件为:缺陷存在,损害的发生,存在的缺陷与损害之间因果关系。与一般侵权责任构成要件相比;缺陷替代了过错,其余部分相同。具体案件法律关系中要查明的法律事实,即待证事项。在产品责任中,笔者认为依构成要件而产生的需要证明的法律事实与待证事项是相同的。即缺陷存在,损害之发生,缺陷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事实的缺失导致构成要件的缺失或无法证成,其后果是诉请法律关系不成立。但是待证事项本身未表明举证责任分配。举证责任源于民事诉讼法及证据规则的规定,举证责任分配目前有三种方式:1、民诉法原则规定:谁举张谁举证;2、法律具体规定;3、法官根据案件情况,适当分配。如张某诉某燃气热水器有限公司赔偿案中,原告用技术监督部门的检测报告证明产品的缺陷——一种直排式烟道,不符合国家标准来证明产品存在的缺陷。用法医报告以及环境检测报告证明受害人系吸入过量的一氧化碳中毒死亡来证明损害事实及因果关系。法院审理认为,该产品责任案件事实清楚,证据充分而支持了原告的诉请。

第二、产品缺陷的证明

在我国,产品责任中举证责任原则上未发生根本性变动。原告要证明1、产品缺陷之存在;2、损害发生事实;3、损害系产品缺陷造成的(即因果关系)。而无须证明被告有过错,举证责任并没有发生倒置。具体案情千差万别,但是要原告完成全面的举证责任很困难。下面分类讨论关于缺陷以及因果关系的举证责任。在因果关系损害事实比较明确的情况下,往往就缺陷举证责任的争议很大。这是个难点,如何处理,我们从具体案例中寻找答案。

最高院编选的100个侵权案例中的陈梅金、 梅德鑫诉日本三菱汽车工业株式会社损害赔偿案中,原告使用交警勘验笔录、事故认定书等证据证实汽车在正常行使下挡风玻璃突然炸裂,进而证明汽车存在缺陷事实。笔者认为,汽车挡风玻璃均存在着爆裂的危险(即缺陷),这种缺陷是一种可能性。是一种潜在的趋势。就产品性能而言汽车挡风玻璃是不能在行驶中爆裂的。而客观事实是爆裂了的,即潜在危险爆发了,实现了,现实化了。因此,笔者理解为原告证明缺陷的具体表现形式就完成了对产品缺陷的举证责任。

要原告证明法定标准式的缺陷是件困难的事,因使用者或受害者在产品知识上缺乏而无法完成。如按缺陷的一般标准考虑:任何产品都应能正常使用,而不致于在使用时自毁自灭甚至伤及人身,这是产品应具有正常功能,如彩电、冰箱、插座、汽车等在使用时是不能爆炸起火的,也不能带电伤人。而如发生这样的情形,则产品显然存在缺陷。因此,如受害人能证明产品在正常使用情况下,出现自毁、自灭、伤人毁物情形存在,即是证成了产品存在缺陷。那么被告要证明为什么会爆裂,即是内在质量原因还是其他外在原因造成爆裂。不能证明,则因举证不能,而认定存在质量原因——缺陷。

但问题又产生了,如果证明该产品符合法定标准,是不是意味着产品不存在缺陷呢?笔者认为不能。符合法定标准,仍然要满足一般安全标准。如张廷杰诉丰田汽车公司产品责任一案,终审判决就是采纳这一观点的[(1996)海民初字第3216号判决书]

第三、举证责任转换

有观点认为上述案例中原告的举证仅为缺陷的表面证据(法律关系存在的证据),尚不能完全证实产品存在缺陷,因为没有排除其他原因造成损害的可能。笔者认为这是对的。如果被告能证明是其它原因造成的,则不能认定产品存在缺陷;如果被告不能证明是其他外在原因造成,则因举证不能,而认定存在质量问题。此时,就出现了因谁主张谁举证这一基本原则要求而导致举证责任转换。被告仅仅抗辩或发表质质证意见是不足以推翻原告证明事实的。在这种情况下,应当由生产者承担了产品不具缺陷的举证责任。实践中亦有法院主动进行举证责任适当分配的判例,给生产者赋予一种义务和证明机会。否则会导致所有产品都有缺陷的错误命题,无限制的加大生产者责任。

外国法院对上述问题亦有相同经验可供借鉴。台湾民法学家王泽鉴在《商品制造人责任》一文中认为,如何克服产品缺陷的举证责任问题:判例有的采用表面证据,亦有采用事实说明原因之法则。德国联邦法院利用举证转换之技术,解决商品制造人责任之难题,具体内容是制造人需证明商品并无缺陷事实,如肇事损害原因不能澄清,后果应由制造人承担。

第四、因果关系的证明。

因果关系的证明,在缺陷损害事实比较明了情况下,诉讼双方争议很大。这是有些产品责任案件不同于一般侵权案件之处。如啤酒瓶爆炸伤人案,无须就因果关系进行单独举证,比较直观。有些产品责任案件,因果关系不十分明了,如中毒,就需要举证。但是,由原告证明也是件困难的事,个中涉及到很多技术方面的难题。笔者认为思路也是从案例中寻找。

胡爱苗诉上海黄海制药厂赔偿案中,原告服用了被告生产的药物,但包装上删除了有皮疹等20项不良反映之内容。原告不知,继续服用,产品严重后果。该案中药品说明书删除20项不良反映的事实被告承认,关于损害的事实也明了。原告用医疗诊断书证明不良反映--皮疹产生原因(即因果关系)。法院采信,并驳回被告关于因果关系部分的抗辩理由:认为被告应就不具因果关系抗辩事由进行举证,由于被告未能举证而认定原告关于因果关系举证成立。

笔者认为这个案例中法院亦使用了举证转换技术,原告仅提出因果关系表面证据即可,要被告就不具因果关系进行举证,类似于上述缺陷部分的论述结论。这一点上,类似医疗损害案中院方举证责任,不过后者是法定倒置的举证责任,而该案适用举证责任转换技术亦达到殊途同归之效果,说明笔者观点的合理性。

在胡某诉江苏A药物保健品有限公司因使用杀虫剂中毒赔偿案中上述观点更显突出。胡某之父购得该公司生产气雾型的杀虫剂,按说明书对人畜、环境无害,不含敌敌畏。但使用后致胡某中毒。经查:该杀虫剂含敌敌畏,产品存在缺陷无疑(与说明书不一致)。原告用医疗诊断:“印象为杀虫剂中毒”来证明因果关系。被告抗辩,法院进行了举证责任转换,要求被告方提供证据,被告遂申请鉴定。鉴定结论是有机磷中毒(敌敌畏主要成份为有机磷)。笔者认为实际上被告在进行不具因果关系证明,因客观事实而未达予期,相反证明了有因果关系,使案件事实明了。

5、举证妨碍的处理。

举证妨碍是指诉讼当事人以某种原由拒绝提出或由于自己的原因使对方当事人不能提出证据,使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不可能提出证据,使待证事项无证据可资证明,形成待证事项存否不明的状态。此情形下,如果法院依然通过“谁主张,谁举证”证明责任规范判定负有证明责任的当事人败诉,结果明显不公平。

在产品责任案件中举证妨碍是大量存在的。往往生产者用自己专业优势蒙骗消费者、使用者,利用和解、调解了解真相之机,使之将诉争产品交于厂家,而导致诉讼举证困难。笔者认为,举证妨碍的行为违背了诚实信用原则,并导致攻防平衡的诉讼结构失衡,不但损害了相对方的程序利益和实体利益,而且严重千扰了正常的诉讼活动和诉讼秩序。

因妨碍人的举证妨碍行为,应依《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75条的规定,而认定被妨碍人的主张成立。此时妨碍人必须对该主张提出有效的反证,才能达到免责的预期。

在前述汽车案例中,虽然产品是否存在缺陷的证明责任交由原告承担,但由于被告三菱公司将能够证明是否存在缺陷的唯一物证爆破后的前挡风玻璃灭失,致诉争事实无法查明真伪,三菱公司的行为已构成举证妨碍。此时,应认定前档风玻璃存在缺陷——即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财产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险,然后实行举证责任的转换,由妨碍人三菱公司就前挡风玻璃不存在缺陷进行证明。妨碍人三菱公司无法证明不存在缺陷,就应承担举证不能的败诉责任,因而认定原告的主张成立。


相关内容

  • 最新版民事案件案由规定
  • 最新版民事案件案由规定 [发布单位]最高人民法院 [发布文号]法发[2011]41号 [发布日期]2011-02-18 [生效日期]2011-04-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最高人民法院 为了正确适用法律,统一确定案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 ...

  • 最新民事案件案由规定
  • 最新民事案件案由规定(2013年修订) 为了正确适用法律,统一确定案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等法律规定,结合人民法院民 ...

  • 拆迁纠纷案件中举证责任倒置原则
  • 中国法网 www.cnLaw.net [  ] 1118 所谓拆迁纠纷,是指城市房屋拆迁过程中的民事纠纷,主要包括拆迁补偿安置纠纷和拆迁补偿安置协议纠纷.前者是指拆迁当事人对补偿形式.补偿金额.安置房面积.安置地点.搬迁过渡方式和过渡期限等经协商达不成一致而产生的民事争议.后者是指在拆迁补偿安置协议 ...

  • 民事案由规定(2011-2-18)
  • 民事案件案由规定 (2007年10月29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438次会议通过根据2011年2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民事案件案由规定〉的决定>(法[2011]41号)第一次修正) 为了正确适用法律,统一确定案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 ...

  • 指导案例56号:韩凤彬诉内蒙古九郡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等产品责任纠纷管辖权异议案
  • 指导案例56号 韩凤彬诉内蒙古九郡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等产品责任纠纷管辖权异议案 (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讨论通过 2015年11月19日发布) 关键词 民事诉讼/管辖异议/再审期间 裁判要点 当事人在一审提交答辩状期间未提出管辖异议,在二审或者再审发回重审时提出管辖异议的,人民法院不予审查. 相关法条 ...

  • 最新合同法律司法解释汇编
  • 最新合同法律司法解释汇编 [本书目录] 目录 一.总类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1999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1987年1月1日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 1988年1月26日 合同鉴证办法1997年11月3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 ...

  • 论汽车质量纠纷的责任主体
  • 一.问题的提出: 最近,随着三菱帕杰罗越野车事件.奔驰汽车质量问题引发的"砸车"事件以及北京国际汽车展上消费者与汽车厂商的质量纠纷引发的"砸场子"事件等汽车产品质量纠纷的发生,引发了中国汽车消费者(用户)一系列的涉外维权活动.但实践中,汽车消费者的一桩桩维权案 ...

  • 关于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
  • 1.民事诉讼的专属管辖是如何规定的 (1)定义:专属管辖,是指法律规定某些特殊类型的案件专门由特定的法院来审理. (2)效力:专属管辖排除一般地域管辖.特殊地域管辖和协议管辖的适用. (3)种类:1.因不动产纠纷引起的诉讼,由不动产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2.因港口作业中发生纠纷引起的诉讼,由港口所在 ...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犯专利权纠纷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的理解与适用
  • <关于审理侵犯专利权纠纷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的理解与适用 文/宋晓明 王 闯 李 剑 2016年1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讨论通过<关于审理侵犯专利权纠纷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以下简称<解释二>),将于4月1日起施行.<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