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觉秋窗愁不尽

  【解题谈俗】   自古以来,在文人墨客的笔下,“悲秋”也是他们热衷表现的主题。“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愁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曹雪芹在四句诗中用了五个低调的“秋”字,刻划了多愁善感林黛玉的忧郁心态,真是贴切至致。不过这不是他的创造,关于“悲秋”的绝唱在他之前已屡见不鲜了:“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杜甫)“海畔尖山似箭芒,秋来处处割愁肠。”(柳宗元)“试上铜台歌舞处,惟有秋风愁煞人。”(张说)“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马戴)“今日山川对垂泪,伤心不独为悲秋。”(李益)“骚人故多感,悲秋更寥,栗。”(苏东坡)“新来瘦,非于病酒,不是悲秋。”(李清照)……它们描述的也是秋天的季节特点、气候征象、人文个性,把秋天的另一副面孔也表现得淋漓尽致了。   【健康说道】   为何秋天让人有如此不适之感?一日季节特点:秋风肃瑟。万木凋零,大地苍茫,阴雨绵绵,环境让人兴奋不起来;二日身体因素:天人相应,五行相对,人体自然要表现出相应的征象。   ★“悲秋”原委   从人的生理角度讲,“悲秋”不是无病呻吟,而是具有一定道理的。人们在经历了漫长夏季酷暑的折磨之后,能量过于消耗的机体处于非常疲乏的状态。秋风送来的凉爽,使人体新陈代谢的速度开始放慢,机体进入了周期性的休整,于是就产生了一种莫名其妙的疲惫感。而此时人们面对的又是时热时寒的风――为百病之长,它带来了空气流通,也带来了复杂的季节病:阴霾多雨的天――为重浊之气,它带来了凉意,也带来了病源的温床。按照五行,秋天又为金所主,金主燥,那燥气让人难受;内应于肺,肺主忧悲,那情绪自然欠佳。此情此景,一种凄凉、忧郁、低沉、伤感、迟暮的感受油然而生,这就是“悲秋”。有调查说,秋天,尤其是深秋,是一年之中精神病和自杀现象发生最多的季节,也是各种疾病发生率、死亡率最高的季节。秋天常见的疾病有以呼吸系统症状为主的感冒、咳嗽、哮喘、鼻衄等,以消化系统症状为主的细菌性食物中毒、腹泻、痢疾等,以循环系统症状为主的冠心病、高血压、中风等,以及皮肤瘙痒、关节疼痛等疾病,难怪人们把这个季节叫做“多事之秋”。现代研究也为“悲秋”找到了根据,认为它是人体生物钟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内激素变化引起的情绪异常变化。原来人的大脑中有一个仅有豌豆大小的腺体――松果体,它分泌的褪黑激素会使人情绪低落、昏昏欲睡、悲哀伤感。它的分泌受到自然规律的控制,白天强烈的太阳光能够抑制其释放,因而人们能够精神充沛地工作;夜晚它的分泌量增多,正好可以让人们安眠。秋天多雨,光照不足,松果体分泌的褪黑激素明显增多,所以悲秋的情绪就会明显地表现出来。这种情况的发生,一般女性多于男性,这与女性过于敏感的思维方式和应变能力有关。以前医学书籍上对于“悲秋”虽有记载,但人们对此病的认识普遍不足,近代它有了“季节抑郁症”的称谓,实际上属于心身疾病的一种。   ★“悲秋”预防   悲秋是可以预防的,这是肯定的答案。晒太阳,是基本的方法,因为光照可以减少褪黑激素的分泌,使人的情绪增高。加拿大人有每年秋冬季节飞往赤道生活一段时间的习惯,实际上就是针对这一情况而采取的应对措施。增加户外活动,开展必要的体育锻炼,也是切实可行的方法,一些不良情绪会在运动中消失。调节饮食和睡眠也有一定的作用,饮食应以清淡甘润为主,防燥防热;要有足够的睡眠时间,起居有常。最重要是情绪调整,尽快使机体适应气候的变化,用积极的态度、积极的精神状态去对待秋天的冷漠。刘禹锡的《秋词》写得好:“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假设我们有了刘子诗中的博大胸怀、广阔眼界、浩荡气势。再加上科学的态度,是足可以把“悲秋”变为“欢秋”的。   【相关链接】   秋韵   秋天,是一年中收获的季节。黄花遍野,层林尽染,天高风清,硕果累累。是一幅美妙的画,是一首多情的歌!自古以来,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都是他们热衷表现的主题。王勃有“时维九月,序属三秋”之句,把秋称为“三秋”;张协有“唏三春之溢露,溯九秋之鸣飙”之句,把秋称为“九秋”;陈子昂有“金秋方肃杀,白露始专征”之句,把秋称为“金秋”;马祖常有“素商凄清扬微风,草根之秋有鸣蛰”之句,把秋称为“素商”;欧阳修有“我来夏云初,素节今已届”之句,把秋称为“素节”。此外,首秋、初秋、早秋、上秋、新秋、正秋、中秋、晚秋、凉秋、高秋、清秋、霜天等众多称谓,都是说秋的。它们或表现出秋天的季节特点,或表现出秋天的气候征象,或表现出秋天的人文个性,把秋的主题抒发得淋漓尽致了。民间关于秋的风俗也很多,有立秋之日“迎秋”的,有欢庆丰收“咬秋”的,有秋天进补“贴秋膘”的,有适应气候变化提倡“秋冻”的,围绕秋天的活动真是够丰富的了。

  【解题谈俗】   自古以来,在文人墨客的笔下,“悲秋”也是他们热衷表现的主题。“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愁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曹雪芹在四句诗中用了五个低调的“秋”字,刻划了多愁善感林黛玉的忧郁心态,真是贴切至致。不过这不是他的创造,关于“悲秋”的绝唱在他之前已屡见不鲜了:“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杜甫)“海畔尖山似箭芒,秋来处处割愁肠。”(柳宗元)“试上铜台歌舞处,惟有秋风愁煞人。”(张说)“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马戴)“今日山川对垂泪,伤心不独为悲秋。”(李益)“骚人故多感,悲秋更寥,栗。”(苏东坡)“新来瘦,非于病酒,不是悲秋。”(李清照)……它们描述的也是秋天的季节特点、气候征象、人文个性,把秋天的另一副面孔也表现得淋漓尽致了。   【健康说道】   为何秋天让人有如此不适之感?一日季节特点:秋风肃瑟。万木凋零,大地苍茫,阴雨绵绵,环境让人兴奋不起来;二日身体因素:天人相应,五行相对,人体自然要表现出相应的征象。   ★“悲秋”原委   从人的生理角度讲,“悲秋”不是无病呻吟,而是具有一定道理的。人们在经历了漫长夏季酷暑的折磨之后,能量过于消耗的机体处于非常疲乏的状态。秋风送来的凉爽,使人体新陈代谢的速度开始放慢,机体进入了周期性的休整,于是就产生了一种莫名其妙的疲惫感。而此时人们面对的又是时热时寒的风――为百病之长,它带来了空气流通,也带来了复杂的季节病:阴霾多雨的天――为重浊之气,它带来了凉意,也带来了病源的温床。按照五行,秋天又为金所主,金主燥,那燥气让人难受;内应于肺,肺主忧悲,那情绪自然欠佳。此情此景,一种凄凉、忧郁、低沉、伤感、迟暮的感受油然而生,这就是“悲秋”。有调查说,秋天,尤其是深秋,是一年之中精神病和自杀现象发生最多的季节,也是各种疾病发生率、死亡率最高的季节。秋天常见的疾病有以呼吸系统症状为主的感冒、咳嗽、哮喘、鼻衄等,以消化系统症状为主的细菌性食物中毒、腹泻、痢疾等,以循环系统症状为主的冠心病、高血压、中风等,以及皮肤瘙痒、关节疼痛等疾病,难怪人们把这个季节叫做“多事之秋”。现代研究也为“悲秋”找到了根据,认为它是人体生物钟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内激素变化引起的情绪异常变化。原来人的大脑中有一个仅有豌豆大小的腺体――松果体,它分泌的褪黑激素会使人情绪低落、昏昏欲睡、悲哀伤感。它的分泌受到自然规律的控制,白天强烈的太阳光能够抑制其释放,因而人们能够精神充沛地工作;夜晚它的分泌量增多,正好可以让人们安眠。秋天多雨,光照不足,松果体分泌的褪黑激素明显增多,所以悲秋的情绪就会明显地表现出来。这种情况的发生,一般女性多于男性,这与女性过于敏感的思维方式和应变能力有关。以前医学书籍上对于“悲秋”虽有记载,但人们对此病的认识普遍不足,近代它有了“季节抑郁症”的称谓,实际上属于心身疾病的一种。   ★“悲秋”预防   悲秋是可以预防的,这是肯定的答案。晒太阳,是基本的方法,因为光照可以减少褪黑激素的分泌,使人的情绪增高。加拿大人有每年秋冬季节飞往赤道生活一段时间的习惯,实际上就是针对这一情况而采取的应对措施。增加户外活动,开展必要的体育锻炼,也是切实可行的方法,一些不良情绪会在运动中消失。调节饮食和睡眠也有一定的作用,饮食应以清淡甘润为主,防燥防热;要有足够的睡眠时间,起居有常。最重要是情绪调整,尽快使机体适应气候的变化,用积极的态度、积极的精神状态去对待秋天的冷漠。刘禹锡的《秋词》写得好:“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假设我们有了刘子诗中的博大胸怀、广阔眼界、浩荡气势。再加上科学的态度,是足可以把“悲秋”变为“欢秋”的。   【相关链接】   秋韵   秋天,是一年中收获的季节。黄花遍野,层林尽染,天高风清,硕果累累。是一幅美妙的画,是一首多情的歌!自古以来,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都是他们热衷表现的主题。王勃有“时维九月,序属三秋”之句,把秋称为“三秋”;张协有“唏三春之溢露,溯九秋之鸣飙”之句,把秋称为“九秋”;陈子昂有“金秋方肃杀,白露始专征”之句,把秋称为“金秋”;马祖常有“素商凄清扬微风,草根之秋有鸣蛰”之句,把秋称为“素商”;欧阳修有“我来夏云初,素节今已届”之句,把秋称为“素节”。此外,首秋、初秋、早秋、上秋、新秋、正秋、中秋、晚秋、凉秋、高秋、清秋、霜天等众多称谓,都是说秋的。它们或表现出秋天的季节特点,或表现出秋天的气候征象,或表现出秋天的人文个性,把秋的主题抒发得淋漓尽致了。民间关于秋的风俗也很多,有立秋之日“迎秋”的,有欢庆丰收“咬秋”的,有秋天进补“贴秋膘”的,有适应气候变化提倡“秋冻”的,围绕秋天的活动真是够丰富的了。


相关内容

  •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 卷第三百四十七
  •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初分嘱累品第五十八之二 「庆喜当知!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于此般若波罗蜜多甚深经典,受持.读诵.究竟通利.如理思惟.广为他说.分别开示.令其易了,则为受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所证无上正等菩提. 「庆喜当知!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于此般若波罗蜜多甚深经典,受持.读诵.究竟通利.如 ...

  • 3.12植树节祝福语
  • 种一棵树,愿你一生一世好运挡不住;种两棵树,愿你二话不说走上青云路;种三棵树,愿你三羊开泰幸福永固.祝你植树节快乐! 让你我执手同栽一株苗,你拿锄我拿树.用我们的汗水浇灌,以我们的心血抚养,让我们共同的地球村庄重回往日的容光.祝你植树节快乐. 植树节到了,愿您有"树"不尽的快乐, ...

  • 黄豆豆:言不尽舞蹈之妙,舞不尽赤诚之心
  • 黄豆豆,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舞蹈艺术家之一,被西方媒体评为全世界最优秀的三大年轻编舞家之一,他的生命早已与舞蹈融为一体.这些年,他一直在探索舞蹈与不同艺术门类之间多元跨界的可能性,并以更贴近当代人的方式推广中国舞蹈. 演讲中他分享了自己舞蹈生涯中的点滴感悟:"舞蹈是人类历史长河中诞生的最早 ...

  • 景公使晏子予鲁地而鲁使不尽受第十八
  • 谦让而赢得尊重的问题 景公予鲁君地,山阴数百社1,使晏子致2之,鲁使子叔昭伯受地,不尽受也.晏子曰:"寡君献地,忠廉也,曷3为不尽受?" 子叔昭伯曰:"臣受命于君曰:'诸侯相见,交让,争处其卑,礼之文也:交委4多,争受少,行之实也.礼成文于前,行成章5于后,交之所以长久 ...

  • 赋得古原草送别
  •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解]: 赋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例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这种作法起源于‚应制诗‛,后来广泛用于科举‚试帖诗‛.此诗为作者准备科举考试而拟题的习作,所以也加了‚赋得‛ ...

  • 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
  • [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 ...

  • 如将不尽,与古为新--学习"解放思想"有感
  • 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学习"解放思想"有感 温家宝总理曾经说过:"我一直很重视两句话:一句话来自<诗经>,一句话来自<诗品>,就是'周虽旧邦,其命惟新''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中国是一个既老又新的国家,五千多年来,中国 ...

  • 小学五年级语文[秋思]教案
  • 秋 思(教案) 黄水小学:周福忠 教学目标:1.会写生字:"洛".能正确读写"洛阳"."匆匆"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这首古诗,并能背诵. 3.通过看注释,查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的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 ...

  • 大班幼儿观察记录学会关爱他人
  • 幼教见闻 班级 大九班 幼儿姓名 毛毛 时间 009.04.4 活动内容 活动室--绘画活动 填表人 宋亚男 备注 毛毛案例 观 察 记 录 绘画活动后,我组织幼儿喝水,孩子们陆陆续续起身过来站队,毛毛并没有理会我,他仍然在埋头画画--这是他转入我班一个月以来的一大进步,因为刚转入我班时,动手操作的 ...

  • 昨夜梦 载不尽今天的殇
  • 昨夜梦 载不尽今天的殇 作者:suiyue   编辑:喜好喜好 犹记曾经执子手,而今人走物空留. 文/张天 一片落叶知秋凉,丝丝细雨画秋殇,秋风吹.秋雨飘.秋风秋雨惹秋泣.岁月如烟,季节如烟,如烟的秋季淹没了我的思念.站在窗前,点燃一根烟,飘散的烟,朦胧了视线模糊了那片天,思念如潮,泪流满面.抬头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