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震撼人心的照片 及其背后的故事]--- 周公逝世39周年纪念

1973-1-9 (总理去世前的三年), People's Hall, Beijing

by Giorgio Lotti

一副震撼人心的照片及其背后的故事

见过此张照片的人不少,不赞叹 不被震撼的人不多,这是一帧 不可多得的好照片。

徕卡 M4相机,90毫米的中焦镜头,光圈F/2.8,快门速度1/8秒,自然光,ASA200度柯达彩色负片(按ASA800度曝光), 手持拍摄者 为 意大利 著名 记者 摄影师 焦尔乔·洛迪。

邓颖超生前也非常喜爱这张照片。

几年之后 当洛迪再次来到中国见到邓颖超时,她紧紧握住洛迪的双手,对他说:

“你拍了一张很好的照片,这是周总理生前拍的姿势和神情最好的照片之一。”

洛迪先生感动不已,一时激动得说不出话来,过了一会才喃喃说道:“不,这要感谢周总理。”

在江苏淮安周恩来纪念馆主馆陈列大厅里,有一张周恩来的巨幅照片,

每天都吸引着众多的参观者摄影留念。照片上的周恩来微侧身躯,面容刚毅;双眉微蹙,眉峰间凝聚着无穷的魄力、意志和信心。

这幅照片就是记录周恩来晚年形象的一幅风靡世界的摄影作品《沉思中的周恩来》。

照片的作者是意大利摄影师 焦尔乔·洛迪,照片拍摄背后的故事也感人至深。

1973年1月6日,洛迪先生作为意大利《时代》周刊的记者,随同意大利外长朱塞佩·梅迪奇访华。

9日下午,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会见意大利外长梅迪奇率领的访华代表团及随行记者,双方进行了友好会谈。长期以来,周恩来总理伟大的人格和豁达的风度给洛迪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早就产生要为总理拍张单人像的强烈愿望。

因此,尽管此次接见前意大利使馆向洛迪等记者叮嘱,不允许携带照相机,但他却向意大利驻华大使撒了个谎,悄悄地带上了照相机。

会谈后,代表团一行排着队等候周总理的一一接见,洛迪排在队伍的中间。

当听到周总理向人们打招呼和致谢的声音时,洛迪向排在前面的大使询问,除了中文外,周总理会讲什么语言?大使说:“周恩来的法语讲得很流利。” 洛迪先生想,这也是我的运气,因为这样可以直接向周总理说明拍照要求了。队伍排到一半时,洛迪意识到,即使向周总理只要求一分钟的时间,可能也不能得到满足,因为身后还有三四十人在排队。

于是,洛迪从队伍里走了出来,一直走到队尾,这样就成了最后一个接近总理的人了。

当临到洛迪先生被总理接见时,他坦诚地对总理说:“总理先生,我有生以来第一次撒了谎。我向别人谎称没带照相机,但实际上我带了。

因为这是我唯一的机会,再也不可能有像今天这么好的运气给您拍照了。”

洛迪先生是位“少白头”,年方中年已经满头银发了。周总理看了看洛迪,诙谐地对他说:“满头白发的人也会说谎吗?”

“是的。但是,如果可能的话,请您给我一小会儿时间让我为您照一张相。”

周总理又笑了笑说:“对有白头发人的请求,我是不会拒绝的。”

总理同意后,洛迪先生请总理坐在沙发上,凭着自己丰富的经验,敏锐的观察力,没用闪光灯,没用测光表,利用当时现场的自然光,用随身携带的德国小型徕卡 M4相机,90毫米的中焦镜头,光圈F/2.8,快门速度1/8秒,ASA200度柯达彩色负片(按ASA800度曝光),拍下了第一张照片。洛迪先生后来说,总理的胳膊肘是那样自然、那样完美地放在扶手上,根本不需作任何提示。但此时总理的视线有些偏向下方,洛迪先生认为自己拍得还不够满意,于是他走近总理,对总理说:“总理先生,我不是一个出色的摄影师,您能给我一个机会再拍一张吗?”

总理同意了,洛迪先生重新回到了摄影位置。这次总理目光移向了远方,洛迪抓住了这千载难逢的时机,拍下了这具有历史意义的瞬间。

洛迪先生拍完这两张照片后,立即就把整卷胶卷取下来并将这个胶卷寸步不离地带在身边,直到12天后回到意大利才进入暗房亲手冲印出来,一幅珍贵的经典力作终于问世。

这幅照片首先刊登在意大利《时代》周刊上并占了中心页整整两页篇幅。

照片的艺术感染力和政治效果,很快为人们所关注。

1974年,该幅照片荣获美国最有名的新闻照片奖———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颁发的“认识世界奖”。

据洛迪回忆说,这幅照片的授奖原因是:照片逼真地刻画出一位杰出政治家的形象,用光、构图都有独到之处,巧妙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在性格。

据洛迪先生回忆,他此次访华回国后,曾通过意大利驻华使馆向周总理处赠送过他拍的这张照片。

但由于种种原因,这张原版照片国内未能保存下来。

1997年7 月,为纪念周总理诞辰一百周年而摄制大型电视专题艺术片《百年恩来》,应摄制组的约请,洛迪先生专程从意大利米兰飞到法国巴黎接受采访,动情地谈了上述经过,并把原版照片赠送给摄制组制片人、周总理侄儿周尔均,总导演、周总理侄媳邓在军,他还在照片上题字:“百年恩来———一位世纪伟人”。

(周恩来 1898-3-5~~~1976-1-8)

仔细观察此帧照片 神情 仪态 气魄 老年斑 历历在目 潇洒 倜傥 从容 栩栩如生背景 构图 用光 在不是影棚理想条件下的 现场实拍摄影师之 眼力 功力 令人钦佩 叹服!

这是 摄影师拍摄的第一张其本人不甚满意的照片

却给后生留下了遐想 摄影师构思的心历

以及揣度当时总理的心迹

给我们无尽的联想空间

Giorgio Lotti at work

洛迪先生1937年生于米兰,1964年起担任意大利《时代》周刊的摄影记者,在华访问期间,还拍摄了大量的照片,配合《与周恩来交谈》、《北京的古迹》、《中国行程两千里》、《在中国的心脏》等专题采访文章,发表在《时代》周刊上。

他拍的许多图片对增进意大利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对加强中意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1973-1-9 (总理去世前的三年), People's Hall, Beijing

by Giorgio Lotti

一副震撼人心的照片及其背后的故事

见过此张照片的人不少,不赞叹 不被震撼的人不多,这是一帧 不可多得的好照片。

徕卡 M4相机,90毫米的中焦镜头,光圈F/2.8,快门速度1/8秒,自然光,ASA200度柯达彩色负片(按ASA800度曝光), 手持拍摄者 为 意大利 著名 记者 摄影师 焦尔乔·洛迪。

邓颖超生前也非常喜爱这张照片。

几年之后 当洛迪再次来到中国见到邓颖超时,她紧紧握住洛迪的双手,对他说:

“你拍了一张很好的照片,这是周总理生前拍的姿势和神情最好的照片之一。”

洛迪先生感动不已,一时激动得说不出话来,过了一会才喃喃说道:“不,这要感谢周总理。”

在江苏淮安周恩来纪念馆主馆陈列大厅里,有一张周恩来的巨幅照片,

每天都吸引着众多的参观者摄影留念。照片上的周恩来微侧身躯,面容刚毅;双眉微蹙,眉峰间凝聚着无穷的魄力、意志和信心。

这幅照片就是记录周恩来晚年形象的一幅风靡世界的摄影作品《沉思中的周恩来》。

照片的作者是意大利摄影师 焦尔乔·洛迪,照片拍摄背后的故事也感人至深。

1973年1月6日,洛迪先生作为意大利《时代》周刊的记者,随同意大利外长朱塞佩·梅迪奇访华。

9日下午,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会见意大利外长梅迪奇率领的访华代表团及随行记者,双方进行了友好会谈。长期以来,周恩来总理伟大的人格和豁达的风度给洛迪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早就产生要为总理拍张单人像的强烈愿望。

因此,尽管此次接见前意大利使馆向洛迪等记者叮嘱,不允许携带照相机,但他却向意大利驻华大使撒了个谎,悄悄地带上了照相机。

会谈后,代表团一行排着队等候周总理的一一接见,洛迪排在队伍的中间。

当听到周总理向人们打招呼和致谢的声音时,洛迪向排在前面的大使询问,除了中文外,周总理会讲什么语言?大使说:“周恩来的法语讲得很流利。” 洛迪先生想,这也是我的运气,因为这样可以直接向周总理说明拍照要求了。队伍排到一半时,洛迪意识到,即使向周总理只要求一分钟的时间,可能也不能得到满足,因为身后还有三四十人在排队。

于是,洛迪从队伍里走了出来,一直走到队尾,这样就成了最后一个接近总理的人了。

当临到洛迪先生被总理接见时,他坦诚地对总理说:“总理先生,我有生以来第一次撒了谎。我向别人谎称没带照相机,但实际上我带了。

因为这是我唯一的机会,再也不可能有像今天这么好的运气给您拍照了。”

洛迪先生是位“少白头”,年方中年已经满头银发了。周总理看了看洛迪,诙谐地对他说:“满头白发的人也会说谎吗?”

“是的。但是,如果可能的话,请您给我一小会儿时间让我为您照一张相。”

周总理又笑了笑说:“对有白头发人的请求,我是不会拒绝的。”

总理同意后,洛迪先生请总理坐在沙发上,凭着自己丰富的经验,敏锐的观察力,没用闪光灯,没用测光表,利用当时现场的自然光,用随身携带的德国小型徕卡 M4相机,90毫米的中焦镜头,光圈F/2.8,快门速度1/8秒,ASA200度柯达彩色负片(按ASA800度曝光),拍下了第一张照片。洛迪先生后来说,总理的胳膊肘是那样自然、那样完美地放在扶手上,根本不需作任何提示。但此时总理的视线有些偏向下方,洛迪先生认为自己拍得还不够满意,于是他走近总理,对总理说:“总理先生,我不是一个出色的摄影师,您能给我一个机会再拍一张吗?”

总理同意了,洛迪先生重新回到了摄影位置。这次总理目光移向了远方,洛迪抓住了这千载难逢的时机,拍下了这具有历史意义的瞬间。

洛迪先生拍完这两张照片后,立即就把整卷胶卷取下来并将这个胶卷寸步不离地带在身边,直到12天后回到意大利才进入暗房亲手冲印出来,一幅珍贵的经典力作终于问世。

这幅照片首先刊登在意大利《时代》周刊上并占了中心页整整两页篇幅。

照片的艺术感染力和政治效果,很快为人们所关注。

1974年,该幅照片荣获美国最有名的新闻照片奖———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颁发的“认识世界奖”。

据洛迪回忆说,这幅照片的授奖原因是:照片逼真地刻画出一位杰出政治家的形象,用光、构图都有独到之处,巧妙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在性格。

据洛迪先生回忆,他此次访华回国后,曾通过意大利驻华使馆向周总理处赠送过他拍的这张照片。

但由于种种原因,这张原版照片国内未能保存下来。

1997年7 月,为纪念周总理诞辰一百周年而摄制大型电视专题艺术片《百年恩来》,应摄制组的约请,洛迪先生专程从意大利米兰飞到法国巴黎接受采访,动情地谈了上述经过,并把原版照片赠送给摄制组制片人、周总理侄儿周尔均,总导演、周总理侄媳邓在军,他还在照片上题字:“百年恩来———一位世纪伟人”。

(周恩来 1898-3-5~~~1976-1-8)

仔细观察此帧照片 神情 仪态 气魄 老年斑 历历在目 潇洒 倜傥 从容 栩栩如生背景 构图 用光 在不是影棚理想条件下的 现场实拍摄影师之 眼力 功力 令人钦佩 叹服!

这是 摄影师拍摄的第一张其本人不甚满意的照片

却给后生留下了遐想 摄影师构思的心历

以及揣度当时总理的心迹

给我们无尽的联想空间

Giorgio Lotti at work

洛迪先生1937年生于米兰,1964年起担任意大利《时代》周刊的摄影记者,在华访问期间,还拍摄了大量的照片,配合《与周恩来交谈》、《北京的古迹》、《中国行程两千里》、《在中国的心脏》等专题采访文章,发表在《时代》周刊上。

他拍的许多图片对增进意大利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对加强中意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相关内容

  • 从曹聚仁遗札看他为两岸和平统一所作的斡旋
  • 今年7月7日,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记者和杰出的爱国文化人士曹聚仁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日.他于1972年7月23日在澳门镜湖医院含憾病逝.他临终时念念不忘的仍是两岸和平统一大业,反复自语:"我有很多话要向毛主席.周总理说."去年7月5日,原国务院总理办公室副主任.中共中央对 ...

  • [乡土文学作家刘绍棠]
  • 主页│Blog 作者小传 生平图片 墓园 文库 其它 乡土文学作家刘绍棠 纪念专辑 置顶 纪念文章请继续往下浏览 Jun 1st, 2009 by 纪念 刘绍棠离开我们整整十年了. 连日来,天南地北的朋友,在报刊杂志和网络上,发表纪念文章,追思他们与刘绍棠的深厚情谊,以及刘绍棠一生为乡土文学所作出的 ...

  • 周武王的故事大纲
  • 周武王的故事大纲 公元前11世纪,商纣王昏庸残暴,不得人心.而在活动在渭河流域部落周---周文王仁慈爱民,礼贤下士.他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励精图治,以德治国,使周繁荣兴盛起来.引起商王朝的不安,纣王听信谗臣崇侯虎之言,将周文王囚禁于羑里(今河南,汤县).周文王在中狱7年期间精心致力"演易之 ...

  • 揭秘鲁迅后事:灵桌上放着笔纸和墨水
  • 2016年11月03日08:49  来源:北京晚报 原标题:揭秘鲁迅后事:灵桌上放着笔纸和墨水 宫门口三条二十一号鲁迅故居,是鲁迅先生在京的最后一处寓所,也是鲁迅在京四处故居中惟一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存最完整的一处遗址. 1923年10月30日,鲁迅买下这个6间旧屋的小宅院,议价800元.由 ...

  • 先总统蒋公语录铁血网
  • 揭秘越王勾践剑"再造"术 纪念先总统蒋公崩殂三十一周年 毛泽东老舍促膝长谈:满族了不起 中国历史上最能代表中国的城市是哪一个?<调查> 关于留美幼童的一桩历史公案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悍将 大家告诉我,如果汉武帝现在复活了~~ 为什么日本人挨了原子弹还崇拜美国人???? 揭开被遗忘的历史 秦 ...

  • 用好党性教育基地 补好党员精神之钙
  • 齐鲁网5月18日讯(记者 廖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必须在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中不断增强."山东充分发挥红色资源和传统文化资源优势,精心打造沂蒙党性教育基地.济宁干部政德教育基地和胶东党性教育基地,把课堂教学和现场体验相结合,切实加强理想 ...

  • 周恩来保卫[黄河大合唱]
  • 自从1940年音乐家刘良模把<黄河大合唱>的乐谱带到美国,并在纽约出版了它的英译本之后,它在世界上许多国家的著名音乐厅中便久演不衰.即使在日本,人们也曾听到过它那气势磅薄的旋律:1964年,神户的一个劳动者业余团体用日文演唱了<黄河大合唱>.他们不仅按照原词唱出了" ...

  • 口号陶瓷浓缩的历史呼喊
  • 口号陶瓷 浓缩的历史呼喊 陶瓷收藏名目繁多,"口号陶瓷"却是新兴的门类,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是荆门市档案局退休职工关明成. 走进关明成家,书架.茶几.阳台上,从辛亥革命时期到近现代3000余件瓷罐.瓷壶,瓷盘等摆得满满当当. 随手拿起一件,上写"光复大汉".&q ...

  • 周恩来与邹韬奋
  • 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邹韬奋在短暂的一生中,与周恩来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尊敬周恩来,依赖周恩来,在生命垂危之际仍呼唤着周恩来的名字,周恩来也了解邹韬奋,敬重邹韬奋,并给予邹韬奋高度的评价――"邹韬奋同志经历的道路是中国知识分子走向进步.走向革命的道路." 一 周恩来与邹韬奋第一次见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