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觞一咏总关情李清照词的抒情艺术赏析

第!

!!!!!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01234*150)6178

!!!!!

3’,9!

!&+*(+)9!$$%$%!!$%;8

一觞一咏总关情

!!!李清照词的抒情艺术赏析

陆承刚

!十堰广播电视大学!教育学院

摘!要#语言

号易安居士%是宋代一位杰出的女词人#她!!李清照%

的词作虽然不多%但绝大多数是艺术珍品%它以娴熟和美自然平淡的语言%清新深邃的意境%鲜明生动的艺的音律%

术形象%吸引着古往今来的读者#

李清照是词家大宗#她出身在一个官宦家庭里%父母父亲李格非是北宋后四学士之一%都是饱读诗书的文人%

母亲亦善文藻#李清照自幼耳濡目染%更兼天资聪颖%浓厚的文学氛围及广泛的爱好养成了她超群的艺术才华#前人评她的词&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李调元)雨村词话*+$&当与秦七

分为两个时李清照的词作以##!?年赵宋南渡为界%期,南渡前的词作%主要运用自然朴实的语言和女性所特有的委婉细腻的手法%或刻画少女天真烂漫的形象和心理%或抒发少妇独居的寂寞和相思%或描绘自然风光的绚南渡后%词人由于连续遭受国破

系列灾难%所写词篇主要是反映自己四处漂泊的处境%国破家亡的苦痛%和思乡悼夫的凄楚%词作由前期抒发个人展现出饱经世态炎凉的情感发展到关切国家存亡的情感%悲苦心情#

其早年词作如两首)如梦令*%写得清新活泼%体现了词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非凡的艺术概括力,

常记溪亭日暮

昨夜雨疏风骤

前一首%沉醉的游人乘舟而归%误入藕花丛中%滩上悠人物和景物

成了一副生动的水乡风光图%给人以清新愉快的美的感受#后一首%三十几个字便揭示了自然景物的变化%写出

显示了词人对春光一瞬和好花不常的惋惜心了人物活动%

情%表现了词人纯净的心灵和高雅的情趣#李清照这些热洋溢着青春光彩与生命活力%体现出情描绘自然的小令%词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词人对女性世界的描绘%具有大胆的独创精神#如,蹴罢秋千

一个天真活泼%顽皮娇羞的少女无忧无虑的生活%被写得活灵活现%展现在读者面前的不是那种藏在深闺中的纤弱的所谓大家闺秀%而是一位个性鲜明%充满青春朝气把个稚气可掬又含情脉脉的少的纯真少女#特别是结句%女形象写得活灵活现#

李清照婚后夫妻感情笃厚%志趣相投%生活美满#可有仕途之累%时常离由于丈夫赵明诚历任州郡行政长官%

家远出%此时李清照便有刻骨的思念%反映在词作中#这个时期%她的词作则是以描写爱情和离别相思为主要内容#李清照在抒发相思情感时%善用委婉细腻的笔触以及用景物寄托女性特有的敏感来捕捉稍纵既逝的真切感受%自己的心情%显示形象特征#如,

薄雾浓云愁永昼

消魂

佳节倍思亲%但词人始终不明说%只是平平地直叙周描述重阳节把酒东篱的活动#用&东篱’%围的客观景物%

&暗香’%&黄花’喻菊花%&人比黄花瘦’一句%形象地表达了词人由菊花随着气候变冷而逐渐变瘦这一刹那的感触%来委婉地暗喻自己因相思而比黄花还要瘦的细腻感情#情景交融%把刻骨相思真切地表达出来%从而显示出她对爱情的专注与深挚#)点绛唇*写的也是她思夫之情%是一首&寂寞深闺%柔肠闺怨之作#词一开头就抒发自己的情怀,

一寸愁千缕’%这种大胆

万方数据

第#期

陆承刚!一觞一咏总关情

%

地表现了作者内心千回百结的愁思

综观李清照前期的词$抒情深刻细腻

由于李清照在词的理论上$主张词只是用来写儿女之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因而$她的前期词作在词的选材和情$

作品的深度上$受到一定的影响#南渡后$李清照经历了国破

使她往往以凄苦的情调倾诉深沉抑郁的愁怀$孤单寂寞$

文辞悲切$真挚感人$形成了她在抒情词艺术上极高的成就#如!

或是庄重典雅$或是含蓄蕴藉$或是锋芒毕是幽默风趣$

露$或是清淡朴素$或是浓墨重彩$因而各自构成了作品语言的不同风格#读者往往能从语言上一下子就把不同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作家辨认出来#如一读到%

戚戚&$%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等词句$我们便会知这是李清照的词作$这种朴素

美的语言风格$非李清照莫属#

李清照在(词论)中说!%盖诗分平仄$而歌分五音$又又分清浊轻重&$可见她很重视音律声韵#从她的分六律$

我们可以看出她很善于掌握声调韵律错综变化的词作中$

不同节奏$以适应自己思想或感情的起伏变化#所以我们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

$清平乐%&作者在回忆往事中产生了无限感慨!风物依旧$而人事已非$

怎不叫她伤心落泪!她慨叹自己孤身瓢泊于海角天涯$如今两鬓清霜$而时局尚趋危急$前路茫茫#这里$作者真实而深刻地写出了一个在兵荒马乱中的孀妇的沉痛悲哀#这悲哀已远非他丈夫健在时的那种离愁别绪可比拟$是国破家亡夫死而使她所遭遇到一切苦难

在她晚年的词作中虽然表达不一!或是说%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

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添字采桑子)*+或是说%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啼&’(好事近)*+或是说%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

香消酒未消&’(菩萨蛮)*$等等#但那悲愤幽怨的语调$饱含着作者深层的家国之思$身世之感$却是一致的#(武陵春)一词$可谓是李清照后期生活的总结!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这首词概括了她惨痛的经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其中有亡国之恨

载不动许多愁&$更是心灵备受摧残的写照#没有切肤之痛是写不出这样的词句的#

综上所述$李清照的词由前期主要反映闺阁相思$转变为后期反映亡国之恨

她书写自己的生活和思想$显示青春的活力$展示热爱生活

国土的破碎$扩大了词人的视野$使词人一改过去抒发个人感情的格调$而将家破国亡之恨揉和在一起$

词风更显成熟#词中主人公的形象已不再是因相思而%人比黄花瘦&$或对着%楼前流水&终日凝眸的深闺少妇+

她的哀思和忧叹$也远非昔日的相思离别之苦所能相比了#个人的不幸和民族的灾难给词人带来深刻而巨大的影响$使她的词作表现出沉郁

在形式诸因素中$李清照词的抒情艺术$首先鲜明地突出地表现在语言上#优秀的作家都是语言艺术家$

每个作家都有独特的叙述方式万 方数据$并饱含着独特的感情色彩$或

读她的词$总觉得音律和谐$声调优美$富于感情和韵味#这首先表现在她运用叠字上$如(声声慢)一开头就连用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七个叠字$下面又有%到黄昏$点点滴滴&$这就使词在声调上抑扬顿挫$和谐悦耳+同时在感情表达上也层层深入$步步加浓#又如(蝶恋花)

的%萧萧微雨闻孤馆&$(浣溪纱)的%重帘未卷影沉沉&$(鹧鸪天)的%寒日萧萧上锁窗&$(念奴娇)的%种种恼人天气&

$(临江仙)的%庭院深深深几许&$(清平乐)的%年年雪里&$%萧萧两鬓生华&$(摊破浣溪纱)的%剪成碧玉叶层层&$(蝶恋花)的%永夜厌厌欢意少&$%随意杯盘虽草草&$(

浣溪纱)的%淡云来往月疏疏&$等等#这些叠字既增强了词的音乐性$又抒发了作者内心真挚

作者在运用这些叠字时$是有独创性的#如%凄凄惨惨戚戚&句$依词谱是%平平仄平平仄&+而第一个%惨&字和第一个%戚&字都是仄声$虽然和词谱不符$但读起来高低抑扬却很分明$这是因为%惨惨&二字都是上声$上声的声调是由低向上的#%

戚戚&二字都是入声$入声字是短促的#这样%惨惨戚戚&四个字$声调由低到高而趋于急促$就显得起伏高低而自然了#所以尽管这句不合谱式$却很有节奏感#这正表明了李清照是懂得音律的$有意使用单字叠用这种手法$并对叠字的声调做些改动$使之更具韵律美#其次$

叠句与对偶句的运用$也加强了词的节奏#叠句的如!%阴满中庭$阴满中庭&$%点滴霖霪$点滴霖霪&

’(添字采桑子)*+%纵浮槎来$浮槎去&#%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行香子)*+%更残蕊$更捻余香$更得些时&’(

诉衷情)*#对偶句的如!%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念奴娇)*+%村归秣陵树$人老建安城&$%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临江仙)*+%天上星海罢$人间暮帘垂&$%翠巾莲蓬小$

金销藕叶稀&’(南歌子)*+%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秋已尽$日犹长&’(鹧鸪天)*+%人悄悄$月依依&’(

诉衷情)*%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小重山)*+%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摊破浣溪纱)*$等等#前者声调和谐而又富于口语化

形象化的特点+后者不仅平仄协调$属对工整$而且自然朴素$和美流转$圆润如珠#

李清照的词不仅音律和谐$声调优美$而且语言浅白$涵义深远#她的大部分词作都是通俗自然

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孤雁儿)的%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勘寄&$(菩萨蛮)的%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

香消酒未消&$(声声慢)的%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次第$怎一

%;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第#期

个愁字了得!

使人听来亲切

李清照词的抒情艺术

比兴

塑造了一个个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桂花的颜色和特征的描绘与称赞

怀’(满庭芳)小阁藏春*写的是梅花的寂寞处境

以喻人

那消瘦的姿容是怎样的高雅清秀&磊落不凡’在李清照词有一种用法颇为特殊#一般是用物喻人

有好些地方用人喻物

比喻淡红色的梅花

神状态通过这景物描写巧妙地表达了出来

里已知春信至

是用美人来比梅花’初放的梅花

为了表现作者自己的神态和品质’

在李清照的词中

箫*,

愁人看物

,

舍不得她离开

李清照的词给人印象很深的还有一个特点

庭院深深!云窗雾阁常扃

憔悴更雕零

词中

二者的差距之间

宵*通过描绘北宋$盛日!卞京城的繁华

殊的对照

应该指出

总之

新深邃

义的境界

!责任编辑

G

---*%)’()’+*%$+’*)’

#

#%%A7$

万方数据 

一觞一咏总关情--李清照词的抒情艺术赏析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引用次数:

陆承刚, LU Cheng-gang

十堰广播电视大学,教育学院,湖北,十堰,442000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JOURNAL OF HUBEI TV UNIVERSITY2006,23(1)0次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 潘慧琼 论南朝永明文学之

南朝永明时期,诗坛审美趣味从刘宋元嘉时期的追求

2.期刊论文 吴石虹 肺肝出千愁凄清铸婉词--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论 -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0,14(1)

李清照的词其突出特征是,处处着眼于描写诗人作为宋代仕宦家庭的知识妇女对理想执著追求而失落、速茫以至于愁肠百结的忧患心态.该文针对这一特征,从艺术特色的角度,对李清照的词在艺术特色方面的曲折含蓄、真情实惑、音律和谐、白描直叙等四个方面做了深入浅出的分析与研究.认为,李清照的词遣词造句不少创新,她的描写曲折深透,出奇制胜.在婉约派中,比较秦观,实已跨进了一大步,达到成熟阶段.

3.学位论文 彭晓玲 金圣叹批评《西厢记》研究 2007

本文旨在通过与王实甫本《西厢记》对比,从戏曲体制特征、戏曲文体特征和戏曲评改特征三方面分析研究金圣叹对《西厢记》的评改。 金批本《西厢记》在结构体制、音律体制和语言体制三个方面对原作有所改动。

王本《西厢记》遵循元杂剧“四折一楔子”的结构体制(除第二本有五折外)。金圣叹将王本的五个楔子全部取消,直接将楔子里的宾白和套曲合并到随后一折(在他断为“续书”的第五本中也是如此)。

王本《西厢记》遵循曲牌联套体的音律体制,即“一折一宫调”。由于金圣叹将《西厢记》的折数做了变动,并“合并”了楔子,这就导致一折之中出现了两个押不同韵的宫调,“一折一宫调”的音律体制遭受破坏。另外,他还删除了某些体现舞台演出特色的插曲,如每本最后出现的【络丝娘煞尾】和有科诨性质的一些插曲。

王本《西厢记》也刻下元杂剧语言特制的烙印。人物上场采用“某扮某上”模式,并吟一首上场诗。脚色设置和说明也有固定语言模式,一律采用生、旦、徕等脚色名称指代人物。金圣叹对《西厢记》的上述语言模式均做了改动。他将唯一一首杜将军的上场诗删去,用张生、崔莺莺来直接称呼人物,王本中“某扮某上”的说明语言也相应变成“某上”,如“外扮老夫人上开”改为“夫人引莺莺、红娘、欢郎上云”。

对金批本《西厢记》戏曲文体特征的论述是本文的重点,从戏曲结构、戏曲语言和戏曲人物三方面展开论述。戏曲结构是分析金圣叹对《西厢记》“一部书,十六章”的结构概括。戏曲语言是指金圣叹批评、添加、删改的《西厢记》曲文、宾白和科范。《西厢记》戏曲人物批评是本章的重点,着重阐述金圣叹是如何具体修改崔莺莺和张生的形象,区别金批本崔莺莺和张生与王本的不同,并从中揭示金圣叹的人物塑造观。

金批本《西厢记》具有“雅化”和“案头化”的特点。雅化是指金圣叹修改和删除了王本中具有市井气息的科范和科诨,注入了文人化的审美情趣。案头化是指金圣叹的《西厢记》曲文评语有补充曲文叙事的功能;对人物情感和心理进行了深入分析,和小说中的细腻描写类似;此外,在金圣叹的点评中,还随处可见点评者充满个人情感的感慨。传奇的影响、叙事文学的影响和作者身份的变化是金批本《西厢记》雅化和案头化的原因。

4.期刊论文 王令 试论李清照词的意境创造 -中州学刊2008(4)

李清照词前期清新爽朗、婉约隽秀,后期悲愤苍凉、沉郁凄怆,达到了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在整体上她的词以女性独有的柔情、敏感呈现出别具一格的意境.她所创造出的意境给人的美感是多方面的,既有感情表达的情景交融,又有词的精巧和谐的形式;既有栩栩如生的形象塑造和深刻含蓄的情感表达,又有富于美感的音律.

5.学位论文 陆钰明 多恩爱情诗研究 2007

多恩(John Donne,1572---1631)是英国文学史上最受争议的诗人之一。从17世纪初期起一直到现在,多恩及其诗歌不断经历着人们高度的赞扬和尖锐的批评。这一现象说明了多恩及其诗歌的矛盾性和复杂性。而最能代表多恩诗歌艺术成就的是他的爱情诗,即以《歌和十四行诗》命名的55首抒情短诗。历来的多恩研究者往往从某一个特定的角度(如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新批评、陌生化理论等)对多恩的所有诗歌进行研究。本文试图以多恩的爱情诗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研究,以探讨多恩的思想、情感和艺术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本文第一章探讨了多恩爱情诗中的宗教裂痕。多恩在宗教生活中的叛教行为在他的爱情诗中留下了痕迹。首先,多恩爱情诗中忠贞与背叛主题的反复吟咏,显示出他的叛教行为在他心理上留下了难以摆脱的阴影。其次,多恩在爱情诗中把自己想象成圣徒、殉教者,显示出他宗教情感上的一种虚幻意识,即希望自己的灵魂获得拯救的虚幻意识。再次,多恩爱情诗中到处散布着的一些表示对人类残酷迫害的词语,如“女杀手”、“谋杀”、“大屠杀”、“囚禁”、“开膛”、“肢解”、“尸体”等,显示了英国伊丽莎白一世时代的宗教迫害在多恩的宗教情感上留下的伤痕。

本文第二章探讨了多恩爱情诗中的矛盾与融合。多恩博览群书,各种思想与观念兼收并蓄,导致了他思想与情感上的矛盾性与复杂性。在男人与女人的关系问题上,多恩显示出对女性既蔑视又崇拜、既嘲讽又赞美的复杂情感;在理性与荒谬这一对矛盾上,多恩的爱情诗显示出理性与荒谬并存的现象;在灵魂与肉体的关系问题上,多恩显示出既沉迷于感官上的肉体之爱又向往灵魂上的精神之爱;在对待生与死的态度上,多恩把生存看作是死亡的开始,而死亡是获得永生的开始,是生存的另一种状态。生即是死,死即是生。

本文第三章对多恩爱情诗中一些常用的意象进行了解读。多恩爱情诗中有关“天球”、“新星”的意象,显示了传统宇宙观与多恩那个时代的新天文学给多恩的影响;炼金术的意象,在不同的场合分别具有不同的含义,多恩有时用炼金术暗喻爱情的虚幻、欺骗,有时则象征着爱情从死亡中获得新生;圆的意象则象征着完美、无限、永恒与神圣;有关子弹、火药、战争的意象,充分反映出多恩所处的时代的社会现实和他的自身经历;多恩爱情诗中各种有关死亡的意象的碎片,反映出多恩对死亡的思考与感受。

本文第四章探讨了多恩爱情诗的诗歌艺术。多恩的爱情诗大体体现了以下特征:1.“音律粗糙”的强悍诗风。多恩音律粗糙、话语直白的强悍诗风是对伊丽莎白时代浪漫甜美的靡丽诗风的一种冲击。2.情感与思辨的交织。多恩常常把情感隐藏于思辨之中,通过一波三折的理性运作(有时这种理性运作往往显得荒谬可笑、充满矛盾而又符合逻辑),情感得以显现。3.意象的陌生化构建。多恩爱情诗中的意象往往反映出一种反传统的特点,显示出语出惊人的艺术效果。4.隐晦、悖论、荒谬感。多恩爱情诗中有时表现出的意义上的隐晦与深奥、他的看似符合逻辑实则荒谬的悖论、以及他带有中世纪玄学色彩的诡辩术,都使他的诗歌产生一种强烈的荒谬感。

本文第五章探讨了多恩爱情诗的翻译。我国的多恩爱情诗的翻译已取得不小的成果,但对多恩爱情诗的翻译的研究尚待深入。一方面要尽量避免因语言差异、文化差异、多恩诗歌独特性所引起的误解、误译,另一方面,对多恩爱情诗所显示的一些独特的审美因素、独特的艺术特征应予以重视,应让它们在译文中得到创造性的再现。

6.期刊论文 徐枫.XU Feng 论周济的词学音律观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7(3)

周济是常州词派中论及音律的第一人。周济的音律论主要体现在《词调选集》及《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中,周济从三个方面,分别从词的押韵特色、四声、句式及相关的

7.学位论文 刘军华 明清女性作家戏曲创作研究 2007

考察明清时代众多的女性文学创作,我们发现明清的女作家们不仅创作了大量的诗、文、词,而且对体式繁杂的散曲、杂剧、传奇、弹词、小说也积极参与创作和评论,而长期以来,对于她们的创作和文学评论是大多数学者们所不关注和重视的,尤其明清女性的戏曲创作是被学术界倍加冷落的,无论是单篇论文还是学术专著都少的可怜,女性戏曲作品乏人问津,既往的很多戏曲研究者也只有徐扶明先生、叶长海先生、王永宽先生、陆萼庭先生等少数学者对有些明清女性戏曲作家的生平做了相关的考证;一些学者对叶小纨、吴藻等个别女性戏曲作家进行了个案研究。但是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里,很多明清女性戏曲作品都是处于被埋没、贬低甚或误读的状况中,而当我们站在21世纪的今天,在重新整理、考证明清女性戏曲创作的同时,应该用冷静而客观的态度审视明清女性戏曲创作的真实面貌,分析明清女性戏曲创作中所呈现的思想意蕴与戏曲表现方式,及其对中国戏曲传统的继承与开拓,以此给她们在中国戏曲史上客观的定位和评价。为此,本论文试图以女性的视角和女性的经验,在整理和考证明清女性戏曲文本的基础上,细读明清女性戏曲作品中所表达的女性作家自身的真实创作目的和女性的情感与理想,去倾听、还原和展示湮灭于历史记忆中的明清女剧作家们鲜活的个体生命和多姿多彩的创作风貌,把那些真正属于女性创作的主题、意向和叙述方式凸现出来。

论文第一章首先审视了明清女性作家戏曲创作的历史文化背景,分析了明清女性戏曲创作兴起的历史文化因缘。明清女性面对着社会“言须得体”的规范,其内心“恐伤大雅”的焦虑、复杂的曲学与音律知识的掌握,在吟咏性情而“不得恣意直言”的表达困境中创作戏曲必然十分困难。但是,明清一些女性在通晓音律、开通的家庭教育、亲戚师友的切磋、蓬勃的戏曲活动、文人士大夫的广泛参与、剧本的普遍流传等因素影响下,亦孜孜不倦地加入了戏曲创作的行列。

论文第二章主要进行了基础性的明清女性作家戏曲文本的整理与考证研究。笔者通过对全国主要图书馆、相关地方志、有关专家的相关戏曲书目论著的检索、查询和考证,得知明清女性戏曲创作者有26人,现著录戏曲有65种,其中杂剧14种,传奇51种。现存戏曲文本有24种,其中杂剧7种,传奇15种,残存2种传奇。从笔者目前文献的整理和考证来看,女性的戏曲创作最早可考者是从晚明万历年间金陵名妓马湘兰开始的,一直到晚清光绪年间闺秀刘清韵与刘氏,明清女性戏曲家们为后人留下了可贵的文化遗产。

论文第三章通过对现存明清女性作家戏曲文本的阅读和审视,认为,明清女性作家戏曲创作在题材的选择上主要继承传统的戏曲表现内容,但明清的女戏曲家们却用与男性不同的女性视角,躲在虚构的戏曲人物背后真实而深切的表达了女性自身的情感欲望、生存境遇、价值追求、人生理想,以及时代女性内在精神的深沉焦虑与无奈,完全没有男性剧作家笔下女性人物的积极热情、主动大胆的情感表现,女性人物对她们的人生前景是非常悲观的,剧作更突出表现和考虑的是女性自我价值实现的追求与性别、婚姻、家庭或宿命间所蕴涵之各种冲突,这其中与传统伦理意识形态的对话与质疑,不仅透视出明清女性真实的生存现状,而且具有呈现时代的思想演变,阐释女权解放历程的意义。

论文第四章主要分析明清女性作家戏曲创作在戏曲传统艺术表现上的继承与突破。明清女剧作家们延续了明清以抒情为主流的戏曲传统,但在戏曲叙事的架构内却以其自身扮演之行动主体作为其抒情叙事的主要表现形式,不注重表现人物之间的戏剧冲突,而多利用舞台空间的虚拟转化,以舞台独白的方式来推动剧情,构建曲折有致的情节结构。此外明清女剧作家在沿用梦、画、仙等舞台意象之男性戏曲创作传统时,也并不仅止于蹈袭,而从女性视角出发,呈现了此类舞台意象不同于男性的表现内涵和审美理想。

论文第五章评论了明清女性作家戏曲文本中普遍存在的戏曲人物女扮男装的现象。女扮男装是明清戏曲创作之重要艺术传统之一,而明清女剧作家们在刻画剧中主角时,人物亦男亦女的身份刻意突破了传统的性别定位和束缚,在张扬自我才情的同时,力求探询女性实践自我的途径,甚至如吴藻的《乔影》更传达出女性与男性文学传统对话,并期望为中国历代才女寻找文学传统内定位的欲望与意图,这与男性剧作家同类题材有着完全不同的内涵。也使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质疑、反思男女性别的定见以及女性角色的社会规范,从而具有“颠覆与重构”社会性别、文化之意义。

论文第六章专题性评论了占据现存明清女性作家戏曲文本一半的多产女戏曲家刘清韵。其剧作真实再现了晚清女性在社会动荡与个人内在压抑的双重缝隙间的思想与情感追求,女性在传统与现代思潮之间的徘徊与彷徨。

总之,明清女性作家戏曲创作不仅在数量上是可观的,而且女戏曲家们以女性的视角和表现方式,为我们真实再现了明清女性的生命历程和现实生存状态,表达了女性的创作态度与创作目的,尤其是不同于男剧作家的对女性形象的细腻、深切的呈现,应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同时,明清女性戏曲文本为我们提供的这个聆听女性真实生命情感之心曲的重要平台,对中国妇女史的研究同样具有重要价值意义。

8.期刊论文 黎志敏 汉语诗歌的音律原则 -山东文学(下半月)2008(3)

中国著名诗人梁宗岱针对中国新诗的缺点,呼吁要

9.学位论文 程水英 译诗“译气”可能性的探讨 2003

10.期刊论文 王虹.杨保建.Wang Hong.Yang Baojian 卓立千古别是一家--李清照词简论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7(2)

李清照是我国南北宋之交的一位著名女词人,其作品历来受人喜爱.本文分两大部分,从题材内容、思想情感、风格特色、表现手法等方面对李清照的词进行分析和论述,指出:李清照的词是一份难得的文化遗产,是一个独特的审美领域,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意义.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hubgbdsdxxb200601023.aspx

下载时间:2010年5月16日

第!

!!!!!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01234*150)6178

!!!!!

3’,9!

!&+*(+)9!$$%$%!!$%;8

一觞一咏总关情

!!!李清照词的抒情艺术赏析

陆承刚

!十堰广播电视大学!教育学院

摘!要#语言

号易安居士%是宋代一位杰出的女词人#她!!李清照%

的词作虽然不多%但绝大多数是艺术珍品%它以娴熟和美自然平淡的语言%清新深邃的意境%鲜明生动的艺的音律%

术形象%吸引着古往今来的读者#

李清照是词家大宗#她出身在一个官宦家庭里%父母父亲李格非是北宋后四学士之一%都是饱读诗书的文人%

母亲亦善文藻#李清照自幼耳濡目染%更兼天资聪颖%浓厚的文学氛围及广泛的爱好养成了她超群的艺术才华#前人评她的词&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李调元)雨村词话*+$&当与秦七

分为两个时李清照的词作以##!?年赵宋南渡为界%期,南渡前的词作%主要运用自然朴实的语言和女性所特有的委婉细腻的手法%或刻画少女天真烂漫的形象和心理%或抒发少妇独居的寂寞和相思%或描绘自然风光的绚南渡后%词人由于连续遭受国破

系列灾难%所写词篇主要是反映自己四处漂泊的处境%国破家亡的苦痛%和思乡悼夫的凄楚%词作由前期抒发个人展现出饱经世态炎凉的情感发展到关切国家存亡的情感%悲苦心情#

其早年词作如两首)如梦令*%写得清新活泼%体现了词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非凡的艺术概括力,

常记溪亭日暮

昨夜雨疏风骤

前一首%沉醉的游人乘舟而归%误入藕花丛中%滩上悠人物和景物

成了一副生动的水乡风光图%给人以清新愉快的美的感受#后一首%三十几个字便揭示了自然景物的变化%写出

显示了词人对春光一瞬和好花不常的惋惜心了人物活动%

情%表现了词人纯净的心灵和高雅的情趣#李清照这些热洋溢着青春光彩与生命活力%体现出情描绘自然的小令%词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词人对女性世界的描绘%具有大胆的独创精神#如,蹴罢秋千

一个天真活泼%顽皮娇羞的少女无忧无虑的生活%被写得活灵活现%展现在读者面前的不是那种藏在深闺中的纤弱的所谓大家闺秀%而是一位个性鲜明%充满青春朝气把个稚气可掬又含情脉脉的少的纯真少女#特别是结句%女形象写得活灵活现#

李清照婚后夫妻感情笃厚%志趣相投%生活美满#可有仕途之累%时常离由于丈夫赵明诚历任州郡行政长官%

家远出%此时李清照便有刻骨的思念%反映在词作中#这个时期%她的词作则是以描写爱情和离别相思为主要内容#李清照在抒发相思情感时%善用委婉细腻的笔触以及用景物寄托女性特有的敏感来捕捉稍纵既逝的真切感受%自己的心情%显示形象特征#如,

薄雾浓云愁永昼

消魂

佳节倍思亲%但词人始终不明说%只是平平地直叙周描述重阳节把酒东篱的活动#用&东篱’%围的客观景物%

&暗香’%&黄花’喻菊花%&人比黄花瘦’一句%形象地表达了词人由菊花随着气候变冷而逐渐变瘦这一刹那的感触%来委婉地暗喻自己因相思而比黄花还要瘦的细腻感情#情景交融%把刻骨相思真切地表达出来%从而显示出她对爱情的专注与深挚#)点绛唇*写的也是她思夫之情%是一首&寂寞深闺%柔肠闺怨之作#词一开头就抒发自己的情怀,

一寸愁千缕’%这种大胆

万方数据

第#期

陆承刚!一觞一咏总关情

%

地表现了作者内心千回百结的愁思

综观李清照前期的词$抒情深刻细腻

由于李清照在词的理论上$主张词只是用来写儿女之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因而$她的前期词作在词的选材和情$

作品的深度上$受到一定的影响#南渡后$李清照经历了国破

使她往往以凄苦的情调倾诉深沉抑郁的愁怀$孤单寂寞$

文辞悲切$真挚感人$形成了她在抒情词艺术上极高的成就#如!

或是庄重典雅$或是含蓄蕴藉$或是锋芒毕是幽默风趣$

露$或是清淡朴素$或是浓墨重彩$因而各自构成了作品语言的不同风格#读者往往能从语言上一下子就把不同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作家辨认出来#如一读到%

戚戚&$%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等词句$我们便会知这是李清照的词作$这种朴素

美的语言风格$非李清照莫属#

李清照在(词论)中说!%盖诗分平仄$而歌分五音$又又分清浊轻重&$可见她很重视音律声韵#从她的分六律$

我们可以看出她很善于掌握声调韵律错综变化的词作中$

不同节奏$以适应自己思想或感情的起伏变化#所以我们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

$清平乐%&作者在回忆往事中产生了无限感慨!风物依旧$而人事已非$

怎不叫她伤心落泪!她慨叹自己孤身瓢泊于海角天涯$如今两鬓清霜$而时局尚趋危急$前路茫茫#这里$作者真实而深刻地写出了一个在兵荒马乱中的孀妇的沉痛悲哀#这悲哀已远非他丈夫健在时的那种离愁别绪可比拟$是国破家亡夫死而使她所遭遇到一切苦难

在她晚年的词作中虽然表达不一!或是说%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

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添字采桑子)*+或是说%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啼&’(好事近)*+或是说%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

香消酒未消&’(菩萨蛮)*$等等#但那悲愤幽怨的语调$饱含着作者深层的家国之思$身世之感$却是一致的#(武陵春)一词$可谓是李清照后期生活的总结!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这首词概括了她惨痛的经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其中有亡国之恨

载不动许多愁&$更是心灵备受摧残的写照#没有切肤之痛是写不出这样的词句的#

综上所述$李清照的词由前期主要反映闺阁相思$转变为后期反映亡国之恨

她书写自己的生活和思想$显示青春的活力$展示热爱生活

国土的破碎$扩大了词人的视野$使词人一改过去抒发个人感情的格调$而将家破国亡之恨揉和在一起$

词风更显成熟#词中主人公的形象已不再是因相思而%人比黄花瘦&$或对着%楼前流水&终日凝眸的深闺少妇+

她的哀思和忧叹$也远非昔日的相思离别之苦所能相比了#个人的不幸和民族的灾难给词人带来深刻而巨大的影响$使她的词作表现出沉郁

在形式诸因素中$李清照词的抒情艺术$首先鲜明地突出地表现在语言上#优秀的作家都是语言艺术家$

每个作家都有独特的叙述方式万 方数据$并饱含着独特的感情色彩$或

读她的词$总觉得音律和谐$声调优美$富于感情和韵味#这首先表现在她运用叠字上$如(声声慢)一开头就连用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七个叠字$下面又有%到黄昏$点点滴滴&$这就使词在声调上抑扬顿挫$和谐悦耳+同时在感情表达上也层层深入$步步加浓#又如(蝶恋花)

的%萧萧微雨闻孤馆&$(浣溪纱)的%重帘未卷影沉沉&$(鹧鸪天)的%寒日萧萧上锁窗&$(念奴娇)的%种种恼人天气&

$(临江仙)的%庭院深深深几许&$(清平乐)的%年年雪里&$%萧萧两鬓生华&$(摊破浣溪纱)的%剪成碧玉叶层层&$(蝶恋花)的%永夜厌厌欢意少&$%随意杯盘虽草草&$(

浣溪纱)的%淡云来往月疏疏&$等等#这些叠字既增强了词的音乐性$又抒发了作者内心真挚

作者在运用这些叠字时$是有独创性的#如%凄凄惨惨戚戚&句$依词谱是%平平仄平平仄&+而第一个%惨&字和第一个%戚&字都是仄声$虽然和词谱不符$但读起来高低抑扬却很分明$这是因为%惨惨&二字都是上声$上声的声调是由低向上的#%

戚戚&二字都是入声$入声字是短促的#这样%惨惨戚戚&四个字$声调由低到高而趋于急促$就显得起伏高低而自然了#所以尽管这句不合谱式$却很有节奏感#这正表明了李清照是懂得音律的$有意使用单字叠用这种手法$并对叠字的声调做些改动$使之更具韵律美#其次$

叠句与对偶句的运用$也加强了词的节奏#叠句的如!%阴满中庭$阴满中庭&$%点滴霖霪$点滴霖霪&

’(添字采桑子)*+%纵浮槎来$浮槎去&#%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行香子)*+%更残蕊$更捻余香$更得些时&’(

诉衷情)*#对偶句的如!%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念奴娇)*+%村归秣陵树$人老建安城&$%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临江仙)*+%天上星海罢$人间暮帘垂&$%翠巾莲蓬小$

金销藕叶稀&’(南歌子)*+%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秋已尽$日犹长&’(鹧鸪天)*+%人悄悄$月依依&’(

诉衷情)*%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小重山)*+%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摊破浣溪纱)*$等等#前者声调和谐而又富于口语化

形象化的特点+后者不仅平仄协调$属对工整$而且自然朴素$和美流转$圆润如珠#

李清照的词不仅音律和谐$声调优美$而且语言浅白$涵义深远#她的大部分词作都是通俗自然

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孤雁儿)的%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勘寄&$(菩萨蛮)的%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

香消酒未消&$(声声慢)的%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次第$怎一

%;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第#期

个愁字了得!

使人听来亲切

李清照词的抒情艺术

比兴

塑造了一个个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桂花的颜色和特征的描绘与称赞

怀’(满庭芳)小阁藏春*写的是梅花的寂寞处境

以喻人

那消瘦的姿容是怎样的高雅清秀&磊落不凡’在李清照词有一种用法颇为特殊#一般是用物喻人

有好些地方用人喻物

比喻淡红色的梅花

神状态通过这景物描写巧妙地表达了出来

里已知春信至

是用美人来比梅花’初放的梅花

为了表现作者自己的神态和品质’

在李清照的词中

箫*,

愁人看物

,

舍不得她离开

李清照的词给人印象很深的还有一个特点

庭院深深!云窗雾阁常扃

憔悴更雕零

词中

二者的差距之间

宵*通过描绘北宋$盛日!卞京城的繁华

殊的对照

应该指出

总之

新深邃

义的境界

!责任编辑

G

---*%)’()’+*%$+’*)’

#

#%%A7$

万方数据 

一觞一咏总关情--李清照词的抒情艺术赏析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引用次数:

陆承刚, LU Cheng-gang

十堰广播电视大学,教育学院,湖北,十堰,442000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JOURNAL OF HUBEI TV UNIVERSITY2006,23(1)0次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 潘慧琼 论南朝永明文学之

南朝永明时期,诗坛审美趣味从刘宋元嘉时期的追求

2.期刊论文 吴石虹 肺肝出千愁凄清铸婉词--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论 -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0,14(1)

李清照的词其突出特征是,处处着眼于描写诗人作为宋代仕宦家庭的知识妇女对理想执著追求而失落、速茫以至于愁肠百结的忧患心态.该文针对这一特征,从艺术特色的角度,对李清照的词在艺术特色方面的曲折含蓄、真情实惑、音律和谐、白描直叙等四个方面做了深入浅出的分析与研究.认为,李清照的词遣词造句不少创新,她的描写曲折深透,出奇制胜.在婉约派中,比较秦观,实已跨进了一大步,达到成熟阶段.

3.学位论文 彭晓玲 金圣叹批评《西厢记》研究 2007

本文旨在通过与王实甫本《西厢记》对比,从戏曲体制特征、戏曲文体特征和戏曲评改特征三方面分析研究金圣叹对《西厢记》的评改。 金批本《西厢记》在结构体制、音律体制和语言体制三个方面对原作有所改动。

王本《西厢记》遵循元杂剧“四折一楔子”的结构体制(除第二本有五折外)。金圣叹将王本的五个楔子全部取消,直接将楔子里的宾白和套曲合并到随后一折(在他断为“续书”的第五本中也是如此)。

王本《西厢记》遵循曲牌联套体的音律体制,即“一折一宫调”。由于金圣叹将《西厢记》的折数做了变动,并“合并”了楔子,这就导致一折之中出现了两个押不同韵的宫调,“一折一宫调”的音律体制遭受破坏。另外,他还删除了某些体现舞台演出特色的插曲,如每本最后出现的【络丝娘煞尾】和有科诨性质的一些插曲。

王本《西厢记》也刻下元杂剧语言特制的烙印。人物上场采用“某扮某上”模式,并吟一首上场诗。脚色设置和说明也有固定语言模式,一律采用生、旦、徕等脚色名称指代人物。金圣叹对《西厢记》的上述语言模式均做了改动。他将唯一一首杜将军的上场诗删去,用张生、崔莺莺来直接称呼人物,王本中“某扮某上”的说明语言也相应变成“某上”,如“外扮老夫人上开”改为“夫人引莺莺、红娘、欢郎上云”。

对金批本《西厢记》戏曲文体特征的论述是本文的重点,从戏曲结构、戏曲语言和戏曲人物三方面展开论述。戏曲结构是分析金圣叹对《西厢记》“一部书,十六章”的结构概括。戏曲语言是指金圣叹批评、添加、删改的《西厢记》曲文、宾白和科范。《西厢记》戏曲人物批评是本章的重点,着重阐述金圣叹是如何具体修改崔莺莺和张生的形象,区别金批本崔莺莺和张生与王本的不同,并从中揭示金圣叹的人物塑造观。

金批本《西厢记》具有“雅化”和“案头化”的特点。雅化是指金圣叹修改和删除了王本中具有市井气息的科范和科诨,注入了文人化的审美情趣。案头化是指金圣叹的《西厢记》曲文评语有补充曲文叙事的功能;对人物情感和心理进行了深入分析,和小说中的细腻描写类似;此外,在金圣叹的点评中,还随处可见点评者充满个人情感的感慨。传奇的影响、叙事文学的影响和作者身份的变化是金批本《西厢记》雅化和案头化的原因。

4.期刊论文 王令 试论李清照词的意境创造 -中州学刊2008(4)

李清照词前期清新爽朗、婉约隽秀,后期悲愤苍凉、沉郁凄怆,达到了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在整体上她的词以女性独有的柔情、敏感呈现出别具一格的意境.她所创造出的意境给人的美感是多方面的,既有感情表达的情景交融,又有词的精巧和谐的形式;既有栩栩如生的形象塑造和深刻含蓄的情感表达,又有富于美感的音律.

5.学位论文 陆钰明 多恩爱情诗研究 2007

多恩(John Donne,1572---1631)是英国文学史上最受争议的诗人之一。从17世纪初期起一直到现在,多恩及其诗歌不断经历着人们高度的赞扬和尖锐的批评。这一现象说明了多恩及其诗歌的矛盾性和复杂性。而最能代表多恩诗歌艺术成就的是他的爱情诗,即以《歌和十四行诗》命名的55首抒情短诗。历来的多恩研究者往往从某一个特定的角度(如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新批评、陌生化理论等)对多恩的所有诗歌进行研究。本文试图以多恩的爱情诗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研究,以探讨多恩的思想、情感和艺术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本文第一章探讨了多恩爱情诗中的宗教裂痕。多恩在宗教生活中的叛教行为在他的爱情诗中留下了痕迹。首先,多恩爱情诗中忠贞与背叛主题的反复吟咏,显示出他的叛教行为在他心理上留下了难以摆脱的阴影。其次,多恩在爱情诗中把自己想象成圣徒、殉教者,显示出他宗教情感上的一种虚幻意识,即希望自己的灵魂获得拯救的虚幻意识。再次,多恩爱情诗中到处散布着的一些表示对人类残酷迫害的词语,如“女杀手”、“谋杀”、“大屠杀”、“囚禁”、“开膛”、“肢解”、“尸体”等,显示了英国伊丽莎白一世时代的宗教迫害在多恩的宗教情感上留下的伤痕。

本文第二章探讨了多恩爱情诗中的矛盾与融合。多恩博览群书,各种思想与观念兼收并蓄,导致了他思想与情感上的矛盾性与复杂性。在男人与女人的关系问题上,多恩显示出对女性既蔑视又崇拜、既嘲讽又赞美的复杂情感;在理性与荒谬这一对矛盾上,多恩的爱情诗显示出理性与荒谬并存的现象;在灵魂与肉体的关系问题上,多恩显示出既沉迷于感官上的肉体之爱又向往灵魂上的精神之爱;在对待生与死的态度上,多恩把生存看作是死亡的开始,而死亡是获得永生的开始,是生存的另一种状态。生即是死,死即是生。

本文第三章对多恩爱情诗中一些常用的意象进行了解读。多恩爱情诗中有关“天球”、“新星”的意象,显示了传统宇宙观与多恩那个时代的新天文学给多恩的影响;炼金术的意象,在不同的场合分别具有不同的含义,多恩有时用炼金术暗喻爱情的虚幻、欺骗,有时则象征着爱情从死亡中获得新生;圆的意象则象征着完美、无限、永恒与神圣;有关子弹、火药、战争的意象,充分反映出多恩所处的时代的社会现实和他的自身经历;多恩爱情诗中各种有关死亡的意象的碎片,反映出多恩对死亡的思考与感受。

本文第四章探讨了多恩爱情诗的诗歌艺术。多恩的爱情诗大体体现了以下特征:1.“音律粗糙”的强悍诗风。多恩音律粗糙、话语直白的强悍诗风是对伊丽莎白时代浪漫甜美的靡丽诗风的一种冲击。2.情感与思辨的交织。多恩常常把情感隐藏于思辨之中,通过一波三折的理性运作(有时这种理性运作往往显得荒谬可笑、充满矛盾而又符合逻辑),情感得以显现。3.意象的陌生化构建。多恩爱情诗中的意象往往反映出一种反传统的特点,显示出语出惊人的艺术效果。4.隐晦、悖论、荒谬感。多恩爱情诗中有时表现出的意义上的隐晦与深奥、他的看似符合逻辑实则荒谬的悖论、以及他带有中世纪玄学色彩的诡辩术,都使他的诗歌产生一种强烈的荒谬感。

本文第五章探讨了多恩爱情诗的翻译。我国的多恩爱情诗的翻译已取得不小的成果,但对多恩爱情诗的翻译的研究尚待深入。一方面要尽量避免因语言差异、文化差异、多恩诗歌独特性所引起的误解、误译,另一方面,对多恩爱情诗所显示的一些独特的审美因素、独特的艺术特征应予以重视,应让它们在译文中得到创造性的再现。

6.期刊论文 徐枫.XU Feng 论周济的词学音律观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7(3)

周济是常州词派中论及音律的第一人。周济的音律论主要体现在《词调选集》及《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中,周济从三个方面,分别从词的押韵特色、四声、句式及相关的

7.学位论文 刘军华 明清女性作家戏曲创作研究 2007

考察明清时代众多的女性文学创作,我们发现明清的女作家们不仅创作了大量的诗、文、词,而且对体式繁杂的散曲、杂剧、传奇、弹词、小说也积极参与创作和评论,而长期以来,对于她们的创作和文学评论是大多数学者们所不关注和重视的,尤其明清女性的戏曲创作是被学术界倍加冷落的,无论是单篇论文还是学术专著都少的可怜,女性戏曲作品乏人问津,既往的很多戏曲研究者也只有徐扶明先生、叶长海先生、王永宽先生、陆萼庭先生等少数学者对有些明清女性戏曲作家的生平做了相关的考证;一些学者对叶小纨、吴藻等个别女性戏曲作家进行了个案研究。但是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里,很多明清女性戏曲作品都是处于被埋没、贬低甚或误读的状况中,而当我们站在21世纪的今天,在重新整理、考证明清女性戏曲创作的同时,应该用冷静而客观的态度审视明清女性戏曲创作的真实面貌,分析明清女性戏曲创作中所呈现的思想意蕴与戏曲表现方式,及其对中国戏曲传统的继承与开拓,以此给她们在中国戏曲史上客观的定位和评价。为此,本论文试图以女性的视角和女性的经验,在整理和考证明清女性戏曲文本的基础上,细读明清女性戏曲作品中所表达的女性作家自身的真实创作目的和女性的情感与理想,去倾听、还原和展示湮灭于历史记忆中的明清女剧作家们鲜活的个体生命和多姿多彩的创作风貌,把那些真正属于女性创作的主题、意向和叙述方式凸现出来。

论文第一章首先审视了明清女性作家戏曲创作的历史文化背景,分析了明清女性戏曲创作兴起的历史文化因缘。明清女性面对着社会“言须得体”的规范,其内心“恐伤大雅”的焦虑、复杂的曲学与音律知识的掌握,在吟咏性情而“不得恣意直言”的表达困境中创作戏曲必然十分困难。但是,明清一些女性在通晓音律、开通的家庭教育、亲戚师友的切磋、蓬勃的戏曲活动、文人士大夫的广泛参与、剧本的普遍流传等因素影响下,亦孜孜不倦地加入了戏曲创作的行列。

论文第二章主要进行了基础性的明清女性作家戏曲文本的整理与考证研究。笔者通过对全国主要图书馆、相关地方志、有关专家的相关戏曲书目论著的检索、查询和考证,得知明清女性戏曲创作者有26人,现著录戏曲有65种,其中杂剧14种,传奇51种。现存戏曲文本有24种,其中杂剧7种,传奇15种,残存2种传奇。从笔者目前文献的整理和考证来看,女性的戏曲创作最早可考者是从晚明万历年间金陵名妓马湘兰开始的,一直到晚清光绪年间闺秀刘清韵与刘氏,明清女性戏曲家们为后人留下了可贵的文化遗产。

论文第三章通过对现存明清女性作家戏曲文本的阅读和审视,认为,明清女性作家戏曲创作在题材的选择上主要继承传统的戏曲表现内容,但明清的女戏曲家们却用与男性不同的女性视角,躲在虚构的戏曲人物背后真实而深切的表达了女性自身的情感欲望、生存境遇、价值追求、人生理想,以及时代女性内在精神的深沉焦虑与无奈,完全没有男性剧作家笔下女性人物的积极热情、主动大胆的情感表现,女性人物对她们的人生前景是非常悲观的,剧作更突出表现和考虑的是女性自我价值实现的追求与性别、婚姻、家庭或宿命间所蕴涵之各种冲突,这其中与传统伦理意识形态的对话与质疑,不仅透视出明清女性真实的生存现状,而且具有呈现时代的思想演变,阐释女权解放历程的意义。

论文第四章主要分析明清女性作家戏曲创作在戏曲传统艺术表现上的继承与突破。明清女剧作家们延续了明清以抒情为主流的戏曲传统,但在戏曲叙事的架构内却以其自身扮演之行动主体作为其抒情叙事的主要表现形式,不注重表现人物之间的戏剧冲突,而多利用舞台空间的虚拟转化,以舞台独白的方式来推动剧情,构建曲折有致的情节结构。此外明清女剧作家在沿用梦、画、仙等舞台意象之男性戏曲创作传统时,也并不仅止于蹈袭,而从女性视角出发,呈现了此类舞台意象不同于男性的表现内涵和审美理想。

论文第五章评论了明清女性作家戏曲文本中普遍存在的戏曲人物女扮男装的现象。女扮男装是明清戏曲创作之重要艺术传统之一,而明清女剧作家们在刻画剧中主角时,人物亦男亦女的身份刻意突破了传统的性别定位和束缚,在张扬自我才情的同时,力求探询女性实践自我的途径,甚至如吴藻的《乔影》更传达出女性与男性文学传统对话,并期望为中国历代才女寻找文学传统内定位的欲望与意图,这与男性剧作家同类题材有着完全不同的内涵。也使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质疑、反思男女性别的定见以及女性角色的社会规范,从而具有“颠覆与重构”社会性别、文化之意义。

论文第六章专题性评论了占据现存明清女性作家戏曲文本一半的多产女戏曲家刘清韵。其剧作真实再现了晚清女性在社会动荡与个人内在压抑的双重缝隙间的思想与情感追求,女性在传统与现代思潮之间的徘徊与彷徨。

总之,明清女性作家戏曲创作不仅在数量上是可观的,而且女戏曲家们以女性的视角和表现方式,为我们真实再现了明清女性的生命历程和现实生存状态,表达了女性的创作态度与创作目的,尤其是不同于男剧作家的对女性形象的细腻、深切的呈现,应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同时,明清女性戏曲文本为我们提供的这个聆听女性真实生命情感之心曲的重要平台,对中国妇女史的研究同样具有重要价值意义。

8.期刊论文 黎志敏 汉语诗歌的音律原则 -山东文学(下半月)2008(3)

中国著名诗人梁宗岱针对中国新诗的缺点,呼吁要

9.学位论文 程水英 译诗“译气”可能性的探讨 2003

10.期刊论文 王虹.杨保建.Wang Hong.Yang Baojian 卓立千古别是一家--李清照词简论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7(2)

李清照是我国南北宋之交的一位著名女词人,其作品历来受人喜爱.本文分两大部分,从题材内容、思想情感、风格特色、表现手法等方面对李清照的词进行分析和论述,指出:李清照的词是一份难得的文化遗产,是一个独特的审美领域,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意义.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hubgbdsdxxb200601023.aspx

下载时间:2010年5月16日


相关内容

  • 词五首赏析题(2)
  • 望江南 1."梳洗罢"这三个字能揭示出这位女子的什么心态? "女为悦己者容"倚楼眺望之前用心梳洗修饰的经过和急切盼望重逢的心情.她精心梳洗说明她相信爱人一定会回来,心中充满希望. 2."独倚望江楼"中哪个字最能说明女子怎样的生活状态? &q ...

  • 诗歌鉴赏教案
  • 诗歌鉴赏 勉县第八中学 刘懿仁 <中考说明>考点概要: (1)初步欣赏诗词的形象特点.体味意境.(2)初步鉴赏诗词的语言特征及表达技巧.(3)初步分析概括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一.诗词的形象: (一)1.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 ...

  • 4.12.[声声慢]教案
  • 学校: 临清二中 学科:语文 编写人:刘春燕 审核人: 赵贵友 孙东云 声声慢 一.教材分析 李清照的<声声慢>属于苏教版必修四"笔落惊风雨"这一模块.<声声慢>是李清照 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当时, ...

  • 1.语文---古诗文鉴赏
  • 古诗文鉴赏 易混淆概念辨析 一.表达技巧和表现手法的区别: (一).表达技巧:在诗歌鉴赏里,表达技巧往往就是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表达技巧包括: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衬托.借代.对比 1. 表达方式:描写.议论.抒情.抒情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间 ...

  • 诗歌鉴赏常用艺术手法大全
  • 表达方式 记叙 [概念]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例句]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赏析]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描写 [概念]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例句] (杜甫<漫成一首 ...

  • 诗词鉴赏常用艺术手法
  • 诗词鉴赏常用艺术手法 表达方式 记叙 [概念]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例句]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赏析]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描写 [概念]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例句] ...

  • 诗歌表达技巧(教室用)
  • 2010.11.18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菩 萨 蛮① 李清照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②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注:①此词是作者晚年流寓越中的作品:②沉水,沉香的别称,是一种名贵的熏香. ⑴请赏析"沉水卧 ...

  • 语文高考诗歌鉴赏
  • 语文高考押题专题:诗歌鉴赏 [专题综述] 诗歌鉴赏是近几年语文高考的必考内容,在命题的形式上每年都在进行创新,从选材上讲,不单是唐诗,历代诗词佳作均可入题:从形式上说,单一诗作鉴赏和比较鉴赏并存.本专题涵盖的考点讲述如下: 一.鉴赏古代诗词的形象(鉴赏评价 E) 诗歌形象的考查主要是赏析诗歌人物形象 ...

  • 眼界始大感慨遂深_李煜_相见欢_无言独上西楼_品味赏析
  • 年第期第卷眼界始大感慨遂深―李煌带目见欢?? 无言独上西栏爵品味赏析刘欣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 云南潞西, 摘要]南唐后主李煌在艺术上极富天才, 其词在词学发展史上有很高的成就, 尤其是后期的词抒写亡国之痛, 感情真挚, 意境深远, 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伽见欢>无言独上西楼即为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