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专题补充赏析

诗歌鉴赏专题学案补充资料

1、寻陆鸿渐不遇

【白话译文】

他把家迁徙到了城郭一带,乡间小路通向桑麻的地方。

近处篱笆边都种上了菊花,秋天到了却尚未见它开放。

敲门竟连一声犬吠都没有,要去向西家邻居打听情况。

邻人报说他是到山里去了,回来时总要西山映着斜阳。

【文学赏析】

陆羽和皎然是好友。这首诗当是陆羽迁居后,皎然过访不遇所作。

陆羽的新居离城不远,但已很幽静,沿着野外小径,直走到桑麻丛中才能见到。开始两句,颇有陶渊明“结庐在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隐士风韵。

陆羽住宅外的菊花,大概是迁来以后才种上的,虽到了秋天,还未曾开花。这二句,自然平淡,点出诗人造访的时间是在清爽的秋天。然后,诗人又去敲他的门,不但无人应答,连狗吠的声音都没有。此时的诗人也许有些茫然,立刻就回转去,似有些眷恋不舍,还是问一问西边的邻居吧。邻人回答:陆羽往山中去了,经常要到太阳西下的时候才回来。这二句和贾岛的《寻隐者不遇》的后二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恰为同趣。“每日斜”的“每”字,活脱地勾画出西邻说话时,对陆羽整天流连山水而迷惑不解和怪异的神态,这就从侧面烘托出陆羽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的襟怀和风度。

这首诗前半写陆羽隐居之地的景;后半写不遇的情况,似都不在陆羽身上着笔,而最终还是为了咏人。偏僻的住处,篱边未开的菊花,无犬吠的门户,西邻对陆羽行踪的叙述,都刻画出陆羽生性疏放不俗。全诗四十字,清空如话,别有隽味。

2、咏山泉

【白话译文】

山中有一股泉水,向别人询问这股泉水叫什么名字,却没有人知道。天空倒映在泉水面上,整个地面的颜色和天空的颜色是一样的,泉水从高高的山崖上飞流直下如雨声作响。

这股泉水自高山流出,涨满了一条条山涧和小溪,分出的支流也注满了一个个小池塘。这股泉水的清静和淡泊没有人看见,但不论怎样,这股泉水年复一年地依旧是那么清澈。

【文学赏析】

这是一首山水诗。作为一首较为工整的五律,此诗的内容组合与行文结构颇具特色。首联叙事点题,紧扣“泉”字,起得平和自然。静寂的深山里,一股清泉徐徐流动,给这僻远之所平添一活气;面对此番景象,诗人真想问山泉有无一个让人记得住的名字,可是无从知晓。其既惊喜又遗憾的心情充溢于字里行间。颔联承接上文,从正面立意,描绘山泉的出俗形象。诗人从广阔的立体空间着笔,生动地摹绘出山泉的澄澈与灵动:它流淌在平地之时,恰似一面新亮的镜子将蔚蓝的天宇尽映水底;它飞泻于山下之际,又如潇潇春雨般泼洒半空,煞是壮观。此联取景清晰,摹象精致,对仗谨严,通过大胆的想象,细腻的刻画,把飘逸的山泉的形象描绘得生动可感。颈联从反面角度立意,转写山泉遭遇冷落的境况:尽管山泉清净而鲜活,可是当它流入深涧,水满溢出,分引到小池的时候,山泉原先的那种清澄和,那种灵气,被这窒息的环境遮盖了,仿佛有谁不愿意看到山泉的“映地”“飞空”。这些描写,意在为后文蓄势。尾联关合全诗,由叙而议,点明诗旨:山泉的“恬淡”无人关注,可它仍然年复一年,自洁自清,保持着一尘不染的秉性。 《咏山泉》作为一首别致的山水诗,其独特的艺术技巧可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媲美:全诗形象生动,画面清新鲜丽,诗人既泼墨渲染,又精雕细刻,把清泠丰溢的山间清泉逼真地展示于读者面前。《咏山泉》又是一首有所寄托的咏物诗——作品采用拟人手法,寓情于景,写山泉

的“不知名”,说山泉的“无人问”;写山泉的“恬淡”,说山泉的“长自清”这一切,都在暗示人们:山泉即诗人自己,山泉的特点即诗人要追求的个性,其崇尚恬淡自然、飘逸出俗的高洁境界了了可观,耐人回味。总之,咏山泉与明心志的高度和谐统一,使此诗“格高调逸,趣远情深,削尽常言”(殷璠《河岳英灵集》)。

3、绝句二首(其一)

【白话译文】

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文学赏析】

清代的诗论家陶虞开在《说杜》一书中指出,杜集中有不少“以诗为画”的作品。这一首写于成都草堂的五言绝句,就是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诗一开始,就从大处着墨,描绘出在初春灿烂阳光的照耀下,浣花溪一带明净绚丽的春景,用笔简洁而色彩浓艳。“迟日”即春日,语出《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迟迟”。这里用以突出初春的阳光,以统摄全篇。同时用一“丽”字点染“江山”,表现了春日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溪水映日的秀丽景色。这虽是粗笔勾画,笔底却是春光骀荡。

第二句诗人进一步以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芳香来展现明媚的大好春光。因为诗人把春风、花草及其散发的馨香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所以通过联想,可以有惠风和畅、百花竞放、风送花香的感受,收到如临其境的艺术效果。在明丽阔远的图景之上,三、四两句转向具体而生动的初春景物描绘。

第三句诗人选择初春最常见,也是最具有特征性的动态景物来勾画。春暖花开,泥融土湿,秋去春归的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这生动的描写,使画面更加充满勃勃生机,春意盎然,还有一种动态美。杜甫对燕子的观察十分细致,“泥融”紧扣首句,因春回大地,阳光普照才“泥融”;紫燕新归,衔泥做巢而不停地飞翔,显出一番春意闹的情状。

第四句是勾勒静态景物。春日冲融,日丽沙暖,鸳鸯也要享受这春天的温暖,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这也和首句紧相照应,因为“迟日”才沙暖,沙暖才引来成双成对的鸳鸯出水,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中,是那样悠然自适。从景物的描写来看,和第三句动态的飞燕相对照,动静相间,相映成趣。这两句以工笔细描衔泥飞燕、静睡鸳鸯,与一、二两句粗笔勾画阔远明丽的景物相配合,使整个画面和谐统一,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生意勃发,具有美感的初春景物图。就诗中所含蕴的思想感情而言,反映了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三年饥走荒山道”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草堂的安适心情,也是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欢悦情怀的表露。

这首五言绝句,意境明丽悠远,格调清新。全诗对仗工整,但又自然流畅,毫不雕琢;描摹景物清丽工致,浑然无迹,是杜集中别具风格的篇章。

4、春居杂兴二首(其一)

【白话译文】

两株桃树和杏树斜映着篱笆,点缀着商山团练副使的家。

为什么春风竟然容不得这些,惊走了黄莺又吹折数枝花。

【文学赏析】

诗人住所的竹篱下侧生长着桃杏树各一株,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的诗人简陋的住房就靠它装饰点缀着。可是这一日无情的春风不但吹断了几根花枝,连正在树头啭鸣的黄莺也给惊走了。于是诗人责问春风:你为什么容不得我家这点可怜的装饰呢?春风无知,诗人责问得无理,但正是这无理的责问真切地描摹出了诗人心头的恼恨,由此也反衬出了诗人对那倾斜于篱前的桃杏和啭鸣于花间的黄莺的深厚感情,曲折地反映出了诗入生活的孤寂凄凉。同时,这一责问还另有含意。

灼灼桃杏和呖呖莺声本是妆点这明媚春光的,而春风又正是召唤花开鸟啭的春天主宰。这有功无过的桃杏装点了明媚的春光,却不为春风所容,正是隐喻诗人的遭遇。作者以桃花杏花自比,用春风暗指皇帝和佞臣,既抒发自己蒙冤受贬之情,也有对皇帝昏庸无知的谴责。以篇幅短小的绝句,不用一典而能包含十分丰富、深远的意蕴,技巧已臻化境。

5、春怨

【白话译文】

我敲打树枝把黄莺儿赶走,

不让它在那里声声啼鸣。

鸣声会惊破我的好梦,

到不了辽西去会见亲人。

【文学赏析】

这首小诗以妍美的生活意象体现幽怨的情思:在一家庭院的树梢头上,有几只爱唱歌的黄莺儿正在欢唱着,突然,住室的门被打开了从里面走出一位红颜少妇,嗔怒地把唱得正欢的黄莺儿赶跑了,口里还喃喃不已地自言自语着。

这就是此诗要描绘的一幅生活画面,春光如此可爱,黄莺儿婉转的歌声又那么悦耳动听,这位少妇为何无心欣赏良辰美景,反而要把黄莺儿赶走。原来,她的丈夫久戍边疆,遥遥千里,音容杳无,她寂寞惆怅而又无可奈何,只能寄希望于梦中和亲人相见。此刻,也许她在梦境中正走在去边地的路上,满心欢喜地盼望着和丈夫的会面,不知趣的黄莺儿偏偏在这个时候惊扰了她的美梦,她连这种虚幻的安慰也不能得到,必会把一腔怅恨无端地向着黄莺儿发泄。

五言绝句妙在以小见大,语短意长,这首诗正是如此。它摄取了一位少妇日常生活中一个饶有趣味的细节,反映了一个重大的社会课题。诗中所说的辽西,为唐朝东北边境军事要地,据史载,当时在唐朝东北边境上居住着奚、契丹等少数民族,唐王朝和契丹族之间多次发生战争,朝廷曾先后派武攸宜、张守珪等进击契丹人。天宝之后,契丹族更加强大。由于边事频仍,到辽西一带戍守的士卒往往长期不得还家,甚至埋骨荒陲。因此,广大人民希望统治者能够安抚边庭,过安定团聚的生活。它以颇富民歌风味的清新的语言,通过一个意蕴丰富的动作性细节的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广大人民在当时所承受的精神痛苦与哀怨情绪。

这首诗,语言生动活泼,具有民歌色彩,而且在章法上还有其与众不同的特点:它通篇词意联属,句句相承,环环相扣,四句诗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同于惯常的起承转合的思路,而是突如其来地先写一个“打起黄莺儿”的动作意象,然后层层递进地叙明原因。为何“打起黄莺儿”,是因为不让黄莺在枝间啼叫;为何“莫教枝上啼”,是因为黄莺的歌声惊扰了佳人的好梦;为何特别恼怒黄莺“惊妾梦”,是因为它把佳人在梦中到辽西与丈夫会面这一线可怜的希望也给无情地打消了。四句小诗,句句设疑,句句作答,犹如抽蕉剥笋,剥去一层,还有一层。所以,它不仅篇法圆净,而且在结构上也曲尽其妙。

6、落日怅望

【白话译文】

片片孤云和那归林鸟儿,顷刻间已是飞驰千余里。

想起了我长久离开家园,滞留在异乡只能空叹息。

斜阳余辉洒落高大树木,秋山上的落日好似火烧。

临水却不敢看我的倒影,是因为害怕容颜已变改。

【文学赏析】

沈德潜评此诗云:“意格俱好”(《唐诗别裁》)这里所说的“意”,是指诗的思想感情,全诗以乡愁为主题,曲折地表现了诗人的坎坷不遇,而不显得衰飒;所谓“格”,主要地是指谋篇布

局方面的艺术技巧。这首诗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色,可以说就是:情景分写。情与景,是抒情诗的主要内涵;情景交融,是许多优秀诗作的重要艺术手段。然而此诗用情景分写之法,却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开头二句写诗人在黄昏日落之时,满怀惆怅地遥望乡关,首先跃入眼帘的是仰视所见的景物:“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晚云孤飞于天际,归鸟投宿于林间,凭着它们有形和无形的羽翼,虽有千里之远也片时可达。诗以“千里”与“片时”作强烈比照,写出云、鸟的自由无碍和飞行之速;但是,这绝不是纯客观的景物描写,而是诗人“怅望”所见,而且这种景物又是触发诗人情思的契机和媒介:“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原来,诗人久客异地,他的乡关之思早已深深地郁积在胸中了。因此,颔联由外界景物的描绘自然地转入内心情感的直接抒发,不言惆怅而满纸生愁,不言归心似箭而实际上早已望穿秋水。

前面写情之后,颈联又变换笔墨写景,景物描写不但切合诗人眼前的情境,而且由近到远,层次分明。夕阳从近处的树梢往下沉落,它的余晖返照秋山,一片火红,像野火在远远的秋山上燃烧,渐渐地隐没在山的后面。“入”字写出夕照的逐渐暗淡,也表明了诗人伫望之久,忆念之殷。不仅如此,这种夕阳西下余晖返照之景,不但加重了诗人的乡愁,而且更深一层地触发了诗人内心深处感时伤逝的情绪。客中久滞,渐老岁华;日暮登临,益添愁思,徘徊水边,不敢临流照影,恐怕照见自己颜貌非复平昔而心惊。其实诗人何尝不知自己容颜渐老,其所以“临水不敢照”者,怕一见一生悲,又增怅闷耳。“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尾联充溢着一种惆怅落寞的心绪,以此收束,留下了袅袅余音。

炼字潜词形象传神,“孤云”“归鸟”“微阳”“秋山”营造了秋日傍晚的萧瑟与清冷,寄托着作者的伤感之情。“烧”字的使用,是静中有动;“远”字又写出了意境的空阔,增强了对孤寂之情的表现。

7、清明 黄庭坚

【白话译文】

清明时节,春雷万钧,惊醒万物,宇宙给大地带来了勃勃生机。 春雨绵绵,使大地上一片芳草萋萋,桃李盛开。 野田荒芜之处,是埋葬着死者的墓地,死去的人们长眠地下,使活着的人心里感到难过。 诗人由清明的美景想到死者,从死想到了生,想到人生的意义。 诗人指出,人生各不相同。 古代的某个齐人天天到墓地偷吃别人祭奠亲人的饭菜,吃得油嘴腻脸。回到家里,还要对妻子和小妾撒谎吹嘘,他是在某个当大官的朋友家里吃喝,主人如何盛情招待他。 这种人的人生萎琐卑下,毫无人格尊严。 而另有一些高士,如春秋战国时代的介子推,他帮助晋文公建国以后,不要高官厚碌,宁可隐居山中。 晋文公想让他出来做官,下令放火烧山,但是,介子推其志不可动摇,意抱树焚死在绵山中。 黄庭坚由清明的百花盛开想到荒原的逝者,想到人生的价值。他感叹地说,虽然无论智愚高低, 最后都是篷蒿一丘,但是人生的意义却大不相同。

【文学赏析】

这是诗人触景生情之作,通篇运用对比手法,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慨叹。首联以清明节时桃李欢笑与荒冢生愁构成对比,流露出对世事无情的叹息。二联笔锋一转,展现了自然界万物复苏的景象,正与后面两联的满眼蓬蒿荒丘,构成了强烈的对比。由清明扫墓想到齐人乞食,由寒食禁烟想到介子推焚死,不论贤愚,到头来都是一抔黄土。诗人看到大自然的一片生机,想到的却是人世间不可逃脱的死亡的命运,表达了一种消极虚无的思想,悲凉的情绪缠绕于诗行间。这与诗人一生政治上的坎坷以及他所受的禅宗思想的浓厚影响是分不开的。但作品体现了作者的人生价值取向,鞭挞了人生丑恶,看似消极,实则愤激。

诗歌鉴赏专题学案补充资料

1、寻陆鸿渐不遇

【白话译文】

他把家迁徙到了城郭一带,乡间小路通向桑麻的地方。

近处篱笆边都种上了菊花,秋天到了却尚未见它开放。

敲门竟连一声犬吠都没有,要去向西家邻居打听情况。

邻人报说他是到山里去了,回来时总要西山映着斜阳。

【文学赏析】

陆羽和皎然是好友。这首诗当是陆羽迁居后,皎然过访不遇所作。

陆羽的新居离城不远,但已很幽静,沿着野外小径,直走到桑麻丛中才能见到。开始两句,颇有陶渊明“结庐在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隐士风韵。

陆羽住宅外的菊花,大概是迁来以后才种上的,虽到了秋天,还未曾开花。这二句,自然平淡,点出诗人造访的时间是在清爽的秋天。然后,诗人又去敲他的门,不但无人应答,连狗吠的声音都没有。此时的诗人也许有些茫然,立刻就回转去,似有些眷恋不舍,还是问一问西边的邻居吧。邻人回答:陆羽往山中去了,经常要到太阳西下的时候才回来。这二句和贾岛的《寻隐者不遇》的后二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恰为同趣。“每日斜”的“每”字,活脱地勾画出西邻说话时,对陆羽整天流连山水而迷惑不解和怪异的神态,这就从侧面烘托出陆羽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的襟怀和风度。

这首诗前半写陆羽隐居之地的景;后半写不遇的情况,似都不在陆羽身上着笔,而最终还是为了咏人。偏僻的住处,篱边未开的菊花,无犬吠的门户,西邻对陆羽行踪的叙述,都刻画出陆羽生性疏放不俗。全诗四十字,清空如话,别有隽味。

2、咏山泉

【白话译文】

山中有一股泉水,向别人询问这股泉水叫什么名字,却没有人知道。天空倒映在泉水面上,整个地面的颜色和天空的颜色是一样的,泉水从高高的山崖上飞流直下如雨声作响。

这股泉水自高山流出,涨满了一条条山涧和小溪,分出的支流也注满了一个个小池塘。这股泉水的清静和淡泊没有人看见,但不论怎样,这股泉水年复一年地依旧是那么清澈。

【文学赏析】

这是一首山水诗。作为一首较为工整的五律,此诗的内容组合与行文结构颇具特色。首联叙事点题,紧扣“泉”字,起得平和自然。静寂的深山里,一股清泉徐徐流动,给这僻远之所平添一活气;面对此番景象,诗人真想问山泉有无一个让人记得住的名字,可是无从知晓。其既惊喜又遗憾的心情充溢于字里行间。颔联承接上文,从正面立意,描绘山泉的出俗形象。诗人从广阔的立体空间着笔,生动地摹绘出山泉的澄澈与灵动:它流淌在平地之时,恰似一面新亮的镜子将蔚蓝的天宇尽映水底;它飞泻于山下之际,又如潇潇春雨般泼洒半空,煞是壮观。此联取景清晰,摹象精致,对仗谨严,通过大胆的想象,细腻的刻画,把飘逸的山泉的形象描绘得生动可感。颈联从反面角度立意,转写山泉遭遇冷落的境况:尽管山泉清净而鲜活,可是当它流入深涧,水满溢出,分引到小池的时候,山泉原先的那种清澄和,那种灵气,被这窒息的环境遮盖了,仿佛有谁不愿意看到山泉的“映地”“飞空”。这些描写,意在为后文蓄势。尾联关合全诗,由叙而议,点明诗旨:山泉的“恬淡”无人关注,可它仍然年复一年,自洁自清,保持着一尘不染的秉性。 《咏山泉》作为一首别致的山水诗,其独特的艺术技巧可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媲美:全诗形象生动,画面清新鲜丽,诗人既泼墨渲染,又精雕细刻,把清泠丰溢的山间清泉逼真地展示于读者面前。《咏山泉》又是一首有所寄托的咏物诗——作品采用拟人手法,寓情于景,写山泉

的“不知名”,说山泉的“无人问”;写山泉的“恬淡”,说山泉的“长自清”这一切,都在暗示人们:山泉即诗人自己,山泉的特点即诗人要追求的个性,其崇尚恬淡自然、飘逸出俗的高洁境界了了可观,耐人回味。总之,咏山泉与明心志的高度和谐统一,使此诗“格高调逸,趣远情深,削尽常言”(殷璠《河岳英灵集》)。

3、绝句二首(其一)

【白话译文】

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文学赏析】

清代的诗论家陶虞开在《说杜》一书中指出,杜集中有不少“以诗为画”的作品。这一首写于成都草堂的五言绝句,就是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诗一开始,就从大处着墨,描绘出在初春灿烂阳光的照耀下,浣花溪一带明净绚丽的春景,用笔简洁而色彩浓艳。“迟日”即春日,语出《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迟迟”。这里用以突出初春的阳光,以统摄全篇。同时用一“丽”字点染“江山”,表现了春日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溪水映日的秀丽景色。这虽是粗笔勾画,笔底却是春光骀荡。

第二句诗人进一步以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芳香来展现明媚的大好春光。因为诗人把春风、花草及其散发的馨香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所以通过联想,可以有惠风和畅、百花竞放、风送花香的感受,收到如临其境的艺术效果。在明丽阔远的图景之上,三、四两句转向具体而生动的初春景物描绘。

第三句诗人选择初春最常见,也是最具有特征性的动态景物来勾画。春暖花开,泥融土湿,秋去春归的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这生动的描写,使画面更加充满勃勃生机,春意盎然,还有一种动态美。杜甫对燕子的观察十分细致,“泥融”紧扣首句,因春回大地,阳光普照才“泥融”;紫燕新归,衔泥做巢而不停地飞翔,显出一番春意闹的情状。

第四句是勾勒静态景物。春日冲融,日丽沙暖,鸳鸯也要享受这春天的温暖,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这也和首句紧相照应,因为“迟日”才沙暖,沙暖才引来成双成对的鸳鸯出水,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中,是那样悠然自适。从景物的描写来看,和第三句动态的飞燕相对照,动静相间,相映成趣。这两句以工笔细描衔泥飞燕、静睡鸳鸯,与一、二两句粗笔勾画阔远明丽的景物相配合,使整个画面和谐统一,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生意勃发,具有美感的初春景物图。就诗中所含蕴的思想感情而言,反映了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三年饥走荒山道”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草堂的安适心情,也是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欢悦情怀的表露。

这首五言绝句,意境明丽悠远,格调清新。全诗对仗工整,但又自然流畅,毫不雕琢;描摹景物清丽工致,浑然无迹,是杜集中别具风格的篇章。

4、春居杂兴二首(其一)

【白话译文】

两株桃树和杏树斜映着篱笆,点缀着商山团练副使的家。

为什么春风竟然容不得这些,惊走了黄莺又吹折数枝花。

【文学赏析】

诗人住所的竹篱下侧生长着桃杏树各一株,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的诗人简陋的住房就靠它装饰点缀着。可是这一日无情的春风不但吹断了几根花枝,连正在树头啭鸣的黄莺也给惊走了。于是诗人责问春风:你为什么容不得我家这点可怜的装饰呢?春风无知,诗人责问得无理,但正是这无理的责问真切地描摹出了诗人心头的恼恨,由此也反衬出了诗人对那倾斜于篱前的桃杏和啭鸣于花间的黄莺的深厚感情,曲折地反映出了诗入生活的孤寂凄凉。同时,这一责问还另有含意。

灼灼桃杏和呖呖莺声本是妆点这明媚春光的,而春风又正是召唤花开鸟啭的春天主宰。这有功无过的桃杏装点了明媚的春光,却不为春风所容,正是隐喻诗人的遭遇。作者以桃花杏花自比,用春风暗指皇帝和佞臣,既抒发自己蒙冤受贬之情,也有对皇帝昏庸无知的谴责。以篇幅短小的绝句,不用一典而能包含十分丰富、深远的意蕴,技巧已臻化境。

5、春怨

【白话译文】

我敲打树枝把黄莺儿赶走,

不让它在那里声声啼鸣。

鸣声会惊破我的好梦,

到不了辽西去会见亲人。

【文学赏析】

这首小诗以妍美的生活意象体现幽怨的情思:在一家庭院的树梢头上,有几只爱唱歌的黄莺儿正在欢唱着,突然,住室的门被打开了从里面走出一位红颜少妇,嗔怒地把唱得正欢的黄莺儿赶跑了,口里还喃喃不已地自言自语着。

这就是此诗要描绘的一幅生活画面,春光如此可爱,黄莺儿婉转的歌声又那么悦耳动听,这位少妇为何无心欣赏良辰美景,反而要把黄莺儿赶走。原来,她的丈夫久戍边疆,遥遥千里,音容杳无,她寂寞惆怅而又无可奈何,只能寄希望于梦中和亲人相见。此刻,也许她在梦境中正走在去边地的路上,满心欢喜地盼望着和丈夫的会面,不知趣的黄莺儿偏偏在这个时候惊扰了她的美梦,她连这种虚幻的安慰也不能得到,必会把一腔怅恨无端地向着黄莺儿发泄。

五言绝句妙在以小见大,语短意长,这首诗正是如此。它摄取了一位少妇日常生活中一个饶有趣味的细节,反映了一个重大的社会课题。诗中所说的辽西,为唐朝东北边境军事要地,据史载,当时在唐朝东北边境上居住着奚、契丹等少数民族,唐王朝和契丹族之间多次发生战争,朝廷曾先后派武攸宜、张守珪等进击契丹人。天宝之后,契丹族更加强大。由于边事频仍,到辽西一带戍守的士卒往往长期不得还家,甚至埋骨荒陲。因此,广大人民希望统治者能够安抚边庭,过安定团聚的生活。它以颇富民歌风味的清新的语言,通过一个意蕴丰富的动作性细节的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广大人民在当时所承受的精神痛苦与哀怨情绪。

这首诗,语言生动活泼,具有民歌色彩,而且在章法上还有其与众不同的特点:它通篇词意联属,句句相承,环环相扣,四句诗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同于惯常的起承转合的思路,而是突如其来地先写一个“打起黄莺儿”的动作意象,然后层层递进地叙明原因。为何“打起黄莺儿”,是因为不让黄莺在枝间啼叫;为何“莫教枝上啼”,是因为黄莺的歌声惊扰了佳人的好梦;为何特别恼怒黄莺“惊妾梦”,是因为它把佳人在梦中到辽西与丈夫会面这一线可怜的希望也给无情地打消了。四句小诗,句句设疑,句句作答,犹如抽蕉剥笋,剥去一层,还有一层。所以,它不仅篇法圆净,而且在结构上也曲尽其妙。

6、落日怅望

【白话译文】

片片孤云和那归林鸟儿,顷刻间已是飞驰千余里。

想起了我长久离开家园,滞留在异乡只能空叹息。

斜阳余辉洒落高大树木,秋山上的落日好似火烧。

临水却不敢看我的倒影,是因为害怕容颜已变改。

【文学赏析】

沈德潜评此诗云:“意格俱好”(《唐诗别裁》)这里所说的“意”,是指诗的思想感情,全诗以乡愁为主题,曲折地表现了诗人的坎坷不遇,而不显得衰飒;所谓“格”,主要地是指谋篇布

局方面的艺术技巧。这首诗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色,可以说就是:情景分写。情与景,是抒情诗的主要内涵;情景交融,是许多优秀诗作的重要艺术手段。然而此诗用情景分写之法,却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开头二句写诗人在黄昏日落之时,满怀惆怅地遥望乡关,首先跃入眼帘的是仰视所见的景物:“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晚云孤飞于天际,归鸟投宿于林间,凭着它们有形和无形的羽翼,虽有千里之远也片时可达。诗以“千里”与“片时”作强烈比照,写出云、鸟的自由无碍和飞行之速;但是,这绝不是纯客观的景物描写,而是诗人“怅望”所见,而且这种景物又是触发诗人情思的契机和媒介:“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原来,诗人久客异地,他的乡关之思早已深深地郁积在胸中了。因此,颔联由外界景物的描绘自然地转入内心情感的直接抒发,不言惆怅而满纸生愁,不言归心似箭而实际上早已望穿秋水。

前面写情之后,颈联又变换笔墨写景,景物描写不但切合诗人眼前的情境,而且由近到远,层次分明。夕阳从近处的树梢往下沉落,它的余晖返照秋山,一片火红,像野火在远远的秋山上燃烧,渐渐地隐没在山的后面。“入”字写出夕照的逐渐暗淡,也表明了诗人伫望之久,忆念之殷。不仅如此,这种夕阳西下余晖返照之景,不但加重了诗人的乡愁,而且更深一层地触发了诗人内心深处感时伤逝的情绪。客中久滞,渐老岁华;日暮登临,益添愁思,徘徊水边,不敢临流照影,恐怕照见自己颜貌非复平昔而心惊。其实诗人何尝不知自己容颜渐老,其所以“临水不敢照”者,怕一见一生悲,又增怅闷耳。“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尾联充溢着一种惆怅落寞的心绪,以此收束,留下了袅袅余音。

炼字潜词形象传神,“孤云”“归鸟”“微阳”“秋山”营造了秋日傍晚的萧瑟与清冷,寄托着作者的伤感之情。“烧”字的使用,是静中有动;“远”字又写出了意境的空阔,增强了对孤寂之情的表现。

7、清明 黄庭坚

【白话译文】

清明时节,春雷万钧,惊醒万物,宇宙给大地带来了勃勃生机。 春雨绵绵,使大地上一片芳草萋萋,桃李盛开。 野田荒芜之处,是埋葬着死者的墓地,死去的人们长眠地下,使活着的人心里感到难过。 诗人由清明的美景想到死者,从死想到了生,想到人生的意义。 诗人指出,人生各不相同。 古代的某个齐人天天到墓地偷吃别人祭奠亲人的饭菜,吃得油嘴腻脸。回到家里,还要对妻子和小妾撒谎吹嘘,他是在某个当大官的朋友家里吃喝,主人如何盛情招待他。 这种人的人生萎琐卑下,毫无人格尊严。 而另有一些高士,如春秋战国时代的介子推,他帮助晋文公建国以后,不要高官厚碌,宁可隐居山中。 晋文公想让他出来做官,下令放火烧山,但是,介子推其志不可动摇,意抱树焚死在绵山中。 黄庭坚由清明的百花盛开想到荒原的逝者,想到人生的价值。他感叹地说,虽然无论智愚高低, 最后都是篷蒿一丘,但是人生的意义却大不相同。

【文学赏析】

这是诗人触景生情之作,通篇运用对比手法,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慨叹。首联以清明节时桃李欢笑与荒冢生愁构成对比,流露出对世事无情的叹息。二联笔锋一转,展现了自然界万物复苏的景象,正与后面两联的满眼蓬蒿荒丘,构成了强烈的对比。由清明扫墓想到齐人乞食,由寒食禁烟想到介子推焚死,不论贤愚,到头来都是一抔黄土。诗人看到大自然的一片生机,想到的却是人世间不可逃脱的死亡的命运,表达了一种消极虚无的思想,悲凉的情绪缠绕于诗行间。这与诗人一生政治上的坎坷以及他所受的禅宗思想的浓厚影响是分不开的。但作品体现了作者的人生价值取向,鞭挞了人生丑恶,看似消极,实则愤激。


相关内容

  • 诗歌鉴赏说课稿
  • 诗歌鉴赏小专题说课稿(第一课时) 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诗歌鉴赏小专题.下面我从指导思想.教学内容.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几个部分进行说明. 能力的既需要依托完备的知识体系,需要依托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个体经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能力形成物质载体,本课程主要讲解阅读诗歌的相关知识 ...

  • 写景抒情诗歌专题讲座
  • 专题讲座 高中语文"写景抒情"诗词赏析教学研究 李冬梅(北京市永定路中学.中学高级教师) 一.古典诗歌"写景抒情"专题教学之价值 (一)古典诗歌在民族文化传承上的重要地位 中国是诗的国度.余秋雨先生说:" 在欧洲,作为古代经典最醒目的标志,是一尊尊名 ...

  • 高中诗歌鉴赏专题训练
  •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金谷园 杜牧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注]①金谷园:西晋豪富石崇的别墅.②坠楼人:指石崇的爱妾.③这首诗写作者途经金谷园故地,因见眼前的景象而引起的怀古之思. (1).请赏析诗句&qu ...

  • 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教案
  • 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教案 中安街道一中 肖植竹 复习目标: 1.明确中考考点 2.熟悉常考题型 3.掌握答题技巧 教学重点: 1.初步鉴赏浅易的古诗词,鉴赏诗词的语言.形象和表达技巧. 2.评价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及情感. 教学难点: 1.句子画面描写,鉴赏用词之妙. 2.品析思想情感. ...

  • 2015高考语文题型步步衔接 专题8 诗歌意象.意境
  • 专题8 诗歌意象.意境 [母题来源] 2015年高考语文安徽卷第9题 [母题原题] [2015年高考语文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月圆(1) [唐]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2) 未缺(3)空山静,高悬列宿(4)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1 ...

  • 如何指导学生撰写诗词鉴赏文章
  •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学参考书>在<致教师>一文中,明确指出:以"写"促"读",推动鉴赏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也就是说,在教授<唐诗宋词选读>时,可以在鉴赏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诗话.词话,扩写.拟写对联,改写唐诗宋词(如改为 ...

  • 语文高考诗歌鉴赏
  • 语文高考押题专题:诗歌鉴赏 [专题综述] 诗歌鉴赏是近几年语文高考的必考内容,在命题的形式上每年都在进行创新,从选材上讲,不单是唐诗,历代诗词佳作均可入题:从形式上说,单一诗作鉴赏和比较鉴赏并存.本专题涵盖的考点讲述如下: 一.鉴赏古代诗词的形象(鉴赏评价 E) 诗歌形象的考查主要是赏析诗歌人物形象 ...

  • 古诗词鉴赏专题
  • 古诗词鉴赏专题(2012) 一.(全国.大纲版)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 落叶 注修睦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二不与君同. [注]修睦:晚唐诗人. (1)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 ...

  •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边塞诗"解读
  •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边塞诗"解读 一.边塞诗概况 (一).概念 边塞诗派:是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 边塞诗高产期在"大唐盛世",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经济繁荣,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