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农业区位选择导学案

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导学案

【学习重点】

1、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了解主要农业区位因素。

2、分析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形成条件。 【自主学习】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 ,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 , 这些因素就是 。农业的区位选择,实质就是对农业土地的 。 2、影响因素及其变化:

主要因素有: 、 、 、 、 、 、 、 、 等。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相比之下, 因素是比较 稳定的,而 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

1、概念:农业地域是指在一定的,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 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2、标志: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的等具有相同 的特征。

3、形成:农业地域的形成,是的结果。

4、澳大利亚混合农业:该国家农业主要是和相结合的农业地域类型。澳大利亚 既是世界 的 【知识梳理】

知识点① 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在影响农业区位因素,一般来说 因素是比较稳定的,也是早期农业选择的决定性因素,

但并非一直起决定性作用,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可以改造和利用自然因素,从而削弱了对农业区位的影响;而 对农业区位的选择越来越重要。

知识点②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生产: 1

1、影响当地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气候 B、水源 C、地形 D、土壤

1

2、随着城市发展,城市郊区的农业结构将发生变化。下无土地利用类型在该地农业用地中的比重最有可能降低的是( )

A、稻田 B、鱼塘 C、果园 D、菜地花圃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的主导因素,以及读图判断能力。难度低。由题图,该地A.气候 B.地形 C.土壤 D.市场 4. 受交通运输影响最明显的是( )

A.春小麦 B.棉花 C.奶牛业 D.玉米

5. 当前,我国农民在不同年份扩大或缩小某种农作物种植面积,引起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地势西高东低,山麓脚下是鱼塘,往上依次是地形平坦地带是稻田、坡地是菜地花圃、山坡平坦地带是居住用地、再往上坡度较陡地带为果园,本题很直观地就可以判断出影响当地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的主导因素是地形。

2.本题主要考查城市郊区农业布局结构的调整。难度中等。据题意,城市郊区农业结构一般会随着城市布局结构的特征而发生变化。一般地,城市郊区农业中,因稻田占地面积广,产值相对较低,经济效益也不是很高;而鱼、水果、蔬菜及花卉等农业副产品的城市需求量相对较大,经济效益高,所以,选项A符合题意要求。 【例2】(2009山东文综)图1是世界某区域农业地带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 1. 农业地带沿0°经线变化所反映出的 地域分异规律形成的基础是 A水分 B热量 C地形 D土壤

2. 甲地区是世界上著名的棉花产区, 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A 光照 B热量

C 水源 D土壤

【解析】本题主要借助非洲区域农业地带分布图,考查自然地域分异规律与尼罗河河谷农业。1.农业地带沿0°经线变化反映地域分异规律,关键抓住沿0°经线变化是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则以热量为基础。2. 首先,明确甲区域是尼罗河三角洲及棉花的生长习性喜温、好光是棉花是喜温作物,一生都需要较高的温度;其次,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棉花集中产区逐步向干旱、半干旱地区转移,主要由于这里光照充足,灌溉条件较好,病虫害少,棉花品质优良,单产也较高。最后,棉花产区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共性都有光照充足,关键是否能形成棉花产区主要考虑灌溉水源有保证的区域,则尼罗河谷地形成棉花产区的主导因素是水源。 【知识巩固】

一.选择题

1. 下列农业生产成果是通过对自然因素的改造而取得的是( ) A. 城市农业的重点转向以蔬菜、肉、蛋、奶以及园艺业为主 B. 通过改造地形,我国将小麦的种植高限发展到海拔4000米的高度

C. 通过大棚、玻璃温室,生产反季节蔬菜 D、农业在大范围内形成区域专业化生产 2.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是决定性的 B、一地农业的选择,应充分考虑气候因素 B.

人们通过垦荒可扩大农作物的区位范围 D、限制我国西北地区农业发展因素的是地形3. 影响冬小麦和春小麦种植的最重要的区位因素是( )

A.自然条件 B.政策 C.技术条件 D.市场 6. 较陡的山坡不适宜修梯田的原因是( )

A.技术力量达不到 B.不利于水土保持 C.不能耕作 D.交通不便 7. 我国东南丘陵适宜种植茶树,最主要的区位因素是( ) A.市场 B.土壤 C.地形 D.水分

8. 我国南方粮食作物是水稻,而北方主要粮食作物为小麦,形成此差异的区位因素是(A.气候 B.土壤 C.市场 D.政策

9. 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类型和规模的是( ) A.政策 B.交通运输 C.科技 D.市场 10. 我国20世纪90年代初苹果畅销,但1996年苹果价格大跌,主要由于( )

A.政策变化 B.市场需求变化 C人口增长趋缓 D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

2

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导学案

【学习重点】

1、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了解主要农业区位因素。

2、分析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形成条件。 【自主学习】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 ,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 , 这些因素就是 。农业的区位选择,实质就是对农业土地的 。 2、影响因素及其变化:

主要因素有: 、 、 、 、 、 、 、 、 等。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相比之下, 因素是比较 稳定的,而 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

1、概念:农业地域是指在一定的,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 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2、标志: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的等具有相同 的特征。

3、形成:农业地域的形成,是的结果。

4、澳大利亚混合农业:该国家农业主要是和相结合的农业地域类型。澳大利亚 既是世界 的 【知识梳理】

知识点① 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在影响农业区位因素,一般来说 因素是比较稳定的,也是早期农业选择的决定性因素,

但并非一直起决定性作用,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可以改造和利用自然因素,从而削弱了对农业区位的影响;而 对农业区位的选择越来越重要。

知识点②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生产: 1

1、影响当地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气候 B、水源 C、地形 D、土壤

1

2、随着城市发展,城市郊区的农业结构将发生变化。下无土地利用类型在该地农业用地中的比重最有可能降低的是( )

A、稻田 B、鱼塘 C、果园 D、菜地花圃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的主导因素,以及读图判断能力。难度低。由题图,该地A.气候 B.地形 C.土壤 D.市场 4. 受交通运输影响最明显的是( )

A.春小麦 B.棉花 C.奶牛业 D.玉米

5. 当前,我国农民在不同年份扩大或缩小某种农作物种植面积,引起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地势西高东低,山麓脚下是鱼塘,往上依次是地形平坦地带是稻田、坡地是菜地花圃、山坡平坦地带是居住用地、再往上坡度较陡地带为果园,本题很直观地就可以判断出影响当地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的主导因素是地形。

2.本题主要考查城市郊区农业布局结构的调整。难度中等。据题意,城市郊区农业结构一般会随着城市布局结构的特征而发生变化。一般地,城市郊区农业中,因稻田占地面积广,产值相对较低,经济效益也不是很高;而鱼、水果、蔬菜及花卉等农业副产品的城市需求量相对较大,经济效益高,所以,选项A符合题意要求。 【例2】(2009山东文综)图1是世界某区域农业地带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 1. 农业地带沿0°经线变化所反映出的 地域分异规律形成的基础是 A水分 B热量 C地形 D土壤

2. 甲地区是世界上著名的棉花产区, 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A 光照 B热量

C 水源 D土壤

【解析】本题主要借助非洲区域农业地带分布图,考查自然地域分异规律与尼罗河河谷农业。1.农业地带沿0°经线变化反映地域分异规律,关键抓住沿0°经线变化是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则以热量为基础。2. 首先,明确甲区域是尼罗河三角洲及棉花的生长习性喜温、好光是棉花是喜温作物,一生都需要较高的温度;其次,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棉花集中产区逐步向干旱、半干旱地区转移,主要由于这里光照充足,灌溉条件较好,病虫害少,棉花品质优良,单产也较高。最后,棉花产区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共性都有光照充足,关键是否能形成棉花产区主要考虑灌溉水源有保证的区域,则尼罗河谷地形成棉花产区的主导因素是水源。 【知识巩固】

一.选择题

1. 下列农业生产成果是通过对自然因素的改造而取得的是( ) A. 城市农业的重点转向以蔬菜、肉、蛋、奶以及园艺业为主 B. 通过改造地形,我国将小麦的种植高限发展到海拔4000米的高度

C. 通过大棚、玻璃温室,生产反季节蔬菜 D、农业在大范围内形成区域专业化生产 2.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是决定性的 B、一地农业的选择,应充分考虑气候因素 B.

人们通过垦荒可扩大农作物的区位范围 D、限制我国西北地区农业发展因素的是地形3. 影响冬小麦和春小麦种植的最重要的区位因素是( )

A.自然条件 B.政策 C.技术条件 D.市场 6. 较陡的山坡不适宜修梯田的原因是( )

A.技术力量达不到 B.不利于水土保持 C.不能耕作 D.交通不便 7. 我国东南丘陵适宜种植茶树,最主要的区位因素是( ) A.市场 B.土壤 C.地形 D.水分

8. 我国南方粮食作物是水稻,而北方主要粮食作物为小麦,形成此差异的区位因素是(A.气候 B.土壤 C.市场 D.政策

9. 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类型和规模的是( ) A.政策 B.交通运输 C.科技 D.市场 10. 我国20世纪90年代初苹果畅销,但1996年苹果价格大跌,主要由于( )

A.政策变化 B.市场需求变化 C人口增长趋缓 D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

2


相关内容

  • 3.1农业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 3.1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赵洁 教学目标 1.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通过活动和案例说明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3.培养分析.归纳.运用地理基础知识的能力. 4.运用"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等基础知识,综合分析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 和主导 ...

  • 3.1农业的区位选择导学案(一)
  • 3.1农业的区位选择 (一) [学习目标] 1.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了解主要农业区位因素. 2.根据相关文字资料和图片,能分析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3.结合案例,能够分析影响某一地区农业生产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并结合事例说明如何进行农业区位的选择. [课前预习]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

  • 3.1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第一课时)
  • 内容:3.1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 课时: 1 年级:高一 编号: 12 [学习目标] 1.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 2.产业活动中地域联系的四种方式. [自主学习任务] 一.区位的含义是什么? 小组讨论下面的问题:1.购买日常用品,你会选择到哪里去买? 2.假设你是老板,你想建制糖厂,你会选择在什么地方建 ...

  • 高一地理导学案
  • 高一地理导学案 课题:3.1农业的区位选择(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明确农业的概念,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重点难点] 1. 重点:农业区位因素: 2. 难点: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学法指导] 通过案例和活动说明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知识链接] 农业 ...

  • 3.1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1
  • 黑龙江省 铁力市第二高级中学 地理教师:邓立辉 3.1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 探究材料:本堂所学 探究问题:7.(B)产业活动与区位条件的关系. 第1课时 导学案 [使用说明]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思考导学案中的问题,并在书中画出或导学案上写上相关答案.受知识的限 制,可以本组讨论或质疑时提出共 ...

  • 必修二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
  •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 一.[学习目标] 1. 掌握农业的概念,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2. 掌握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理解农业地域形成的深层原因及其发展变化. 二.[重点难点] 1.农业区位因素. 2.世界主要农业生产类型. 三.[课前预习]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 ...

  • 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人教doc
  •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1.1人口的数量变化 1[记忆] 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4(理解记忆) 公 ...

  •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1.1人口的数量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共同决定的.[记忆] 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70亿人口日"(2010/10/31):中国13亿人口(2005/1/6).[记忆] 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 过 ...

  • 高一必修二地理总复习
  •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1.1人口的数量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记忆] 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60亿人口日"(1999/10/12)::中国13亿人口(2005/1/6). 3 4.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