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课推动社会进步的科技成就

第十五课 推动社会进步的科技成就

课程标准

了解四大发明,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要求:

知道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了解活字印刷的优点,认识中国发明的活字印刷是世界印刷技术史上的一次重大革新,对传播知识、促进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了解指南针、火药的发明、改进、应用及其向外传播情况,认识指南针促进了欧洲航海业的发展,火药对欧洲社会产生了巨大震动。

了解黄道婆对棉纺织技术的革新、对元代棉纺织业的贡献,初步认识先进生产工具对社会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2.主要教学方法:

本课头绪多而杂,针对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抓住重点,拓展知识面。课前让学生搜集一些与本课内容相关的知识。

通过研讨比较分析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的区别,体会活字印刷术的创新性,认识此项发明对中国和世界的贡献。

通过阅读了解指南针的发明、改进、应用、传播情况,认识指南针对中国及欧洲航海业的促进作用。

回忆已学有关火药的知识,了解火药、火器的改进,应用情况,及其对中国作战技术的影响,对欧洲社会的巨大的震动。

讲述黄道婆的事迹,使学生认识到黄道婆对元朝棉纺织业的贡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通过学习宋元时期推动社会进步的科技成就,激励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学习热情。 三大发明及棉纺织技术革新多出自普通劳动者,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爱动脑筋的好习惯。

重点: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与传播。;

难点:四大发明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教学过程设计

课堂导入:

启发提问入手。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同学们能列出我国作为文明古国的标志吗?

(四大发明、文字、长城、唐诗、宋词、兵马俑、四大名著等等)

关于四大发明,我们都了解哪些相关的内容?

(学生能够说出四大发明,但宋以前的成就仅限于司南、造纸、雕版印刷术、火药) 到了宋元时期,中国的科技又有了巨大的进步,都有哪些呢?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一找?

(活字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棉纺织业的发展)进入新课的学习。

一、印刷术的发展创新:

1.教师提出问题。

动脑筋想一想:

雕版印刷术的优点和缺点?

活字印刷与雕版印刷相比,究竟好在哪里(或毕昇的贡献)?

活字印刷术又有什么发展?王桢还有什么贡献?

推一推、算一算:

从雕版印刷的出现到活字印刷的发明经历了多长时间?

2.教师应给出的材料:

实物刻章,并在纸上印出汉字;

宋太祖时,官方主持刻印《大藏经》,花费12年时间,雕版达13万块;

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

北宋平民毕昇画像及活字印刷的操作步骤;记载活字印刷的惟一著作《梦溪笔谈》及其作者沈括,可让学生看 “每课一得”,了解沈括是我国北宋时期以博学著称的科学家,其著作《梦溪笔谈》被英国科技史学者李约瑟誉为‘冲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3.学生讨论研究,得出答案,发现新问题:(结合给出的材料,阅读教材,分组进行讨论)

雕版印刷的缺点:麻烦、费时、效率低、数量少、易抄错漏抄、雕好的版片需精心存放,占大量房舍,发现错别字需整版重新雕刻,这些缺点促成了印刷术的改进。

活字印刷的优点:省时、省力、省料、省钱、灵活、方便、效率高,尤为让中国人感到自豪的是:我们的的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四百多年,为世界最早。

发现新问题:活字印刷术从发明到普及为什么经历了那么长的时间?

4.问题的延伸,学习内容的升华:(强调以下内容)

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传播极广,对传播知识和促进世界文明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最后请学生联系现实想一想,说说我国近年来印刷术的发展变化,体会科技日新月异的新局面,勉励学生认真学习,增长才干。活字印刷的发明无疑是世界印刷史上的一次划时代的革新。毕昇的伟大发明提高了印刷效率,提高了科学文化的发展。但是这一科技成果未被统治者重视,毕昇死后,也只在小范围内运用,又由于泥活字易损坏,难着墨,未大力推广;

王桢的贡献:制成木活字,还发明了圆盘形活字盘,大大的降低了劳动强度

此外明、清出现了锡、铜、铅铸成的金属活字。例如:清朝雍正年间用新制的铜活字印成《古今图书集成》,共五千零二十册,一万零四十卷。早在宋元时期还出现了套色印刷;

活字印刷在十四世纪走出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朝鲜人民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推陈出新,将木活字改为铜活字,铸成了二三百万个铜活字,并在1436年铸成了世界上最早的铅活字。约十五世纪活字印刷传入欧洲国家。1456年德国使用活字印成了欧洲第一部活字印本《四十二行本圣经》,比毕昇的发明晚四百多年。活字印刷又从德国传遍欧洲,为欧洲的科学文明走出中世纪漫长的黑夜,以及社会文化突飞猛进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条件,为推动世界历史的进程打下了基础。

拓展视野:想一想,印刷术在技术上的不断改进带给我们什么启示?我们手中精美的课本是怎么印制而成的呢?现代印刷手段有哪些?(扫描、静电复印、胶印、油印等等)印刷术未来会有什么发展?

(给学生思维想象的空间,使学生保持思维的活跃性,培养其发散性思维能力。)

二、指南针、火药的发展。

1.教师提出问题:

我国何时出现指示方向的仪器?

指南针何时出现?有何优势?除用于航海外,还可用于其他什么方面?

古人如何发明了火药?火药有哪些用途?

2.教师应给出的材料:

司南、指南鱼和地盘的复原模型图;

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写到:“风雨冥晦时,惟凭针盘而行,乃火长掌之,毫厘不敢差误,盖一舟人命所系也。”(火长:专管指南针的人)

补充介绍一些新式火器的名称、种类和性能:南宋制造出最早可发射“子窠”(现在的子弹,可能是碎铁片、瓷片、石头一类的东西)的突火枪。在枪简内装有子窠,当火药点燃时把子窠发射出去,杀伤敌人。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管形火器,它的发射原理成为后世步枪火炮发射原理的先导。宋朝军器制造工业发达,规模宏大,国家设军器监,总管全国军器制造工业。首都汴京的大型兵工厂,曾一天生产出火药箭7000支,弓火药箭10000支,蒺藜炮3000支,皮火炮20000支,其生产规模可想而知。许多兵器家研制新式火器,火器的种类增多,性能不断改进。《武经总要》对北宋的火器,做了详细的记述,列举了十余种火器名称。

3.讨论研究,得出答案:

古代司南:曾用于占卜。在平滑的地盘上自由旋转勺子,勺子静止时勺柄指向南方。后来又有了指南鱼。它用薄铁叶裁成鱼形,用地磁铁磁化法使它带有磁性。只要放在盛水的碗中,置于无风之处,就能指南。直到十九世纪,现代电磁铁出现以前,几乎所有的指南针都采用这一人工磁化法制成。

指南针及其发展:作为一种指向仪器,除航海外,在军事、生产、生活、地形测量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比如:航空、探险、勘探、旅游等。我国宋元时代航海事业的高度发展,明初郑和下西洋的空前壮举,都与指南针的应用密不可分。约1180年,与中国在海上频繁贸易的阿拉伯人把指南针带到近东地区,约十二世纪下半叶指南针传入欧洲,促成哥伦布对美洲大陆的发现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火药作用:制造鞭炮、制作武器弹药、开山修路、开采矿山等等。但最重要的作用是在军事应用中显示出来的。人们利用火药的燃烧、爆炸作用或发射弹丸制作出具有杀伤破坏力的武器,统称为火器。火器真正应用于唐代。唐末北宋的火箭是在箭头附近装上用火药制成的燃烧物,点燃后用弓箭射向敌营,燃烧敌人的营房、人员、军械。北宋的火器主要利用火药的燃烧性能,对人马的杀伤力不大,后期制造出爆炸性火器,如霹雳火炮,射出碎片可以杀伤敌人,威力较大。火器的发明是兵器史上的重大转折。以往的武器战争仅仅是机械力量和人的勇力智谋的厮杀,而火器的发明开始了军事方面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技术战术革命。它首次把化学力量和单兵战斗结合起来,在战争中显示出强大威力。

4.问题的延伸:

学生课下查找资料:现代军事技术发展的情况怎样?你怎样看待战争?

三、棉纺织业的发展。

提出问题:

元朝以前,人们的主要衣料是什么?

黄道婆对棉纺织业的贡献主要有哪些?

给出材料:

黄道婆对棉纺织业的贡献主要是改进纺织工具和提高生产技术两个方面。她改进了捍、弹、纺、织等一套生产工具。

“黄道婆”创制的纺车是同时可以纺三个纺锭的脚踏纺车,比以前使用的一个纺锭的手摇车,速度快,效率高。有诗云:莩繀随轮共一弦,车头霜缕入周旋,已知单紧匀堪爱,更欲双联作线棉。”

在纺织技术上,黄道婆教人们学会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技术。所织成的被、褥、带、手巾,上面织有折枝、团凤、棋局、图案字等花饰,十分鲜艳,像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她还把崖州被的织造方法传授给镇上的妇女,一时“乌泥泾被”闻名全国,远销各地。原来“民食不给”的乌泥泾,自从黄道婆传授了新工具、新技术后,棉织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到元末时,从事棉织业的居民已有一千多家。到了明代,乌泥泾所在的松江,成了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赢得了“衣被天下”的声誉。为纪念这位为我国纺织业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女纺织家,松江乌泥泾镇(上海华泾镇)人民为她建祠,岁时祭奠不辍。当地长期传诵着一首歌谣:“黄婆婆,黄婆婆,做是做,吃是吃,一天能织三个布。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 显示一些棉织品的图片。

棉布广为民众穿用,改善了人民生活。

学生讨论研究,得出答案:

4、问题的延伸:

今天人们的服装原料发生了哪些变化?设想未来人们衣料的发展?

可布置学生做一社会调查:现代社会服装衣料

小结:

宋元时期涌现出许多伟大的科技发明创新,极大地推动了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这些成就多出自普通劳动者的智慧和辛劳,你从毕异、黄道婆身上学到了什么?

让学生课后讨论。题目是:我国古代科技成就举世公认,但鲁迅先生却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来看风水;外国用鸦片看病,中国却用它来当饭吃。”对此,你怎样理解?(提示:中国的科技确曾辉煌过,但由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封建专制,缺乏开明的社会制度,缺乏良好的社会环境,明清之际闭关锁国,最终导致科技没能成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动力,给社会带来更多的实惠,以至落后于西方。因此科技能否成为第一生产力是有条件限制的)。

第十五课 推动社会进步的科技成就

课程标准

了解四大发明,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要求:

知道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了解活字印刷的优点,认识中国发明的活字印刷是世界印刷技术史上的一次重大革新,对传播知识、促进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了解指南针、火药的发明、改进、应用及其向外传播情况,认识指南针促进了欧洲航海业的发展,火药对欧洲社会产生了巨大震动。

了解黄道婆对棉纺织技术的革新、对元代棉纺织业的贡献,初步认识先进生产工具对社会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2.主要教学方法:

本课头绪多而杂,针对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抓住重点,拓展知识面。课前让学生搜集一些与本课内容相关的知识。

通过研讨比较分析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的区别,体会活字印刷术的创新性,认识此项发明对中国和世界的贡献。

通过阅读了解指南针的发明、改进、应用、传播情况,认识指南针对中国及欧洲航海业的促进作用。

回忆已学有关火药的知识,了解火药、火器的改进,应用情况,及其对中国作战技术的影响,对欧洲社会的巨大的震动。

讲述黄道婆的事迹,使学生认识到黄道婆对元朝棉纺织业的贡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通过学习宋元时期推动社会进步的科技成就,激励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学习热情。 三大发明及棉纺织技术革新多出自普通劳动者,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爱动脑筋的好习惯。

重点: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与传播。;

难点:四大发明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教学过程设计

课堂导入:

启发提问入手。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同学们能列出我国作为文明古国的标志吗?

(四大发明、文字、长城、唐诗、宋词、兵马俑、四大名著等等)

关于四大发明,我们都了解哪些相关的内容?

(学生能够说出四大发明,但宋以前的成就仅限于司南、造纸、雕版印刷术、火药) 到了宋元时期,中国的科技又有了巨大的进步,都有哪些呢?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一找?

(活字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棉纺织业的发展)进入新课的学习。

一、印刷术的发展创新:

1.教师提出问题。

动脑筋想一想:

雕版印刷术的优点和缺点?

活字印刷与雕版印刷相比,究竟好在哪里(或毕昇的贡献)?

活字印刷术又有什么发展?王桢还有什么贡献?

推一推、算一算:

从雕版印刷的出现到活字印刷的发明经历了多长时间?

2.教师应给出的材料:

实物刻章,并在纸上印出汉字;

宋太祖时,官方主持刻印《大藏经》,花费12年时间,雕版达13万块;

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

北宋平民毕昇画像及活字印刷的操作步骤;记载活字印刷的惟一著作《梦溪笔谈》及其作者沈括,可让学生看 “每课一得”,了解沈括是我国北宋时期以博学著称的科学家,其著作《梦溪笔谈》被英国科技史学者李约瑟誉为‘冲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3.学生讨论研究,得出答案,发现新问题:(结合给出的材料,阅读教材,分组进行讨论)

雕版印刷的缺点:麻烦、费时、效率低、数量少、易抄错漏抄、雕好的版片需精心存放,占大量房舍,发现错别字需整版重新雕刻,这些缺点促成了印刷术的改进。

活字印刷的优点:省时、省力、省料、省钱、灵活、方便、效率高,尤为让中国人感到自豪的是:我们的的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四百多年,为世界最早。

发现新问题:活字印刷术从发明到普及为什么经历了那么长的时间?

4.问题的延伸,学习内容的升华:(强调以下内容)

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传播极广,对传播知识和促进世界文明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最后请学生联系现实想一想,说说我国近年来印刷术的发展变化,体会科技日新月异的新局面,勉励学生认真学习,增长才干。活字印刷的发明无疑是世界印刷史上的一次划时代的革新。毕昇的伟大发明提高了印刷效率,提高了科学文化的发展。但是这一科技成果未被统治者重视,毕昇死后,也只在小范围内运用,又由于泥活字易损坏,难着墨,未大力推广;

王桢的贡献:制成木活字,还发明了圆盘形活字盘,大大的降低了劳动强度

此外明、清出现了锡、铜、铅铸成的金属活字。例如:清朝雍正年间用新制的铜活字印成《古今图书集成》,共五千零二十册,一万零四十卷。早在宋元时期还出现了套色印刷;

活字印刷在十四世纪走出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朝鲜人民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推陈出新,将木活字改为铜活字,铸成了二三百万个铜活字,并在1436年铸成了世界上最早的铅活字。约十五世纪活字印刷传入欧洲国家。1456年德国使用活字印成了欧洲第一部活字印本《四十二行本圣经》,比毕昇的发明晚四百多年。活字印刷又从德国传遍欧洲,为欧洲的科学文明走出中世纪漫长的黑夜,以及社会文化突飞猛进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条件,为推动世界历史的进程打下了基础。

拓展视野:想一想,印刷术在技术上的不断改进带给我们什么启示?我们手中精美的课本是怎么印制而成的呢?现代印刷手段有哪些?(扫描、静电复印、胶印、油印等等)印刷术未来会有什么发展?

(给学生思维想象的空间,使学生保持思维的活跃性,培养其发散性思维能力。)

二、指南针、火药的发展。

1.教师提出问题:

我国何时出现指示方向的仪器?

指南针何时出现?有何优势?除用于航海外,还可用于其他什么方面?

古人如何发明了火药?火药有哪些用途?

2.教师应给出的材料:

司南、指南鱼和地盘的复原模型图;

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写到:“风雨冥晦时,惟凭针盘而行,乃火长掌之,毫厘不敢差误,盖一舟人命所系也。”(火长:专管指南针的人)

补充介绍一些新式火器的名称、种类和性能:南宋制造出最早可发射“子窠”(现在的子弹,可能是碎铁片、瓷片、石头一类的东西)的突火枪。在枪简内装有子窠,当火药点燃时把子窠发射出去,杀伤敌人。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管形火器,它的发射原理成为后世步枪火炮发射原理的先导。宋朝军器制造工业发达,规模宏大,国家设军器监,总管全国军器制造工业。首都汴京的大型兵工厂,曾一天生产出火药箭7000支,弓火药箭10000支,蒺藜炮3000支,皮火炮20000支,其生产规模可想而知。许多兵器家研制新式火器,火器的种类增多,性能不断改进。《武经总要》对北宋的火器,做了详细的记述,列举了十余种火器名称。

3.讨论研究,得出答案:

古代司南:曾用于占卜。在平滑的地盘上自由旋转勺子,勺子静止时勺柄指向南方。后来又有了指南鱼。它用薄铁叶裁成鱼形,用地磁铁磁化法使它带有磁性。只要放在盛水的碗中,置于无风之处,就能指南。直到十九世纪,现代电磁铁出现以前,几乎所有的指南针都采用这一人工磁化法制成。

指南针及其发展:作为一种指向仪器,除航海外,在军事、生产、生活、地形测量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比如:航空、探险、勘探、旅游等。我国宋元时代航海事业的高度发展,明初郑和下西洋的空前壮举,都与指南针的应用密不可分。约1180年,与中国在海上频繁贸易的阿拉伯人把指南针带到近东地区,约十二世纪下半叶指南针传入欧洲,促成哥伦布对美洲大陆的发现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火药作用:制造鞭炮、制作武器弹药、开山修路、开采矿山等等。但最重要的作用是在军事应用中显示出来的。人们利用火药的燃烧、爆炸作用或发射弹丸制作出具有杀伤破坏力的武器,统称为火器。火器真正应用于唐代。唐末北宋的火箭是在箭头附近装上用火药制成的燃烧物,点燃后用弓箭射向敌营,燃烧敌人的营房、人员、军械。北宋的火器主要利用火药的燃烧性能,对人马的杀伤力不大,后期制造出爆炸性火器,如霹雳火炮,射出碎片可以杀伤敌人,威力较大。火器的发明是兵器史上的重大转折。以往的武器战争仅仅是机械力量和人的勇力智谋的厮杀,而火器的发明开始了军事方面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技术战术革命。它首次把化学力量和单兵战斗结合起来,在战争中显示出强大威力。

4.问题的延伸:

学生课下查找资料:现代军事技术发展的情况怎样?你怎样看待战争?

三、棉纺织业的发展。

提出问题:

元朝以前,人们的主要衣料是什么?

黄道婆对棉纺织业的贡献主要有哪些?

给出材料:

黄道婆对棉纺织业的贡献主要是改进纺织工具和提高生产技术两个方面。她改进了捍、弹、纺、织等一套生产工具。

“黄道婆”创制的纺车是同时可以纺三个纺锭的脚踏纺车,比以前使用的一个纺锭的手摇车,速度快,效率高。有诗云:莩繀随轮共一弦,车头霜缕入周旋,已知单紧匀堪爱,更欲双联作线棉。”

在纺织技术上,黄道婆教人们学会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技术。所织成的被、褥、带、手巾,上面织有折枝、团凤、棋局、图案字等花饰,十分鲜艳,像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她还把崖州被的织造方法传授给镇上的妇女,一时“乌泥泾被”闻名全国,远销各地。原来“民食不给”的乌泥泾,自从黄道婆传授了新工具、新技术后,棉织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到元末时,从事棉织业的居民已有一千多家。到了明代,乌泥泾所在的松江,成了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赢得了“衣被天下”的声誉。为纪念这位为我国纺织业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女纺织家,松江乌泥泾镇(上海华泾镇)人民为她建祠,岁时祭奠不辍。当地长期传诵着一首歌谣:“黄婆婆,黄婆婆,做是做,吃是吃,一天能织三个布。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 显示一些棉织品的图片。

棉布广为民众穿用,改善了人民生活。

学生讨论研究,得出答案:

4、问题的延伸:

今天人们的服装原料发生了哪些变化?设想未来人们衣料的发展?

可布置学生做一社会调查:现代社会服装衣料

小结:

宋元时期涌现出许多伟大的科技发明创新,极大地推动了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这些成就多出自普通劳动者的智慧和辛劳,你从毕异、黄道婆身上学到了什么?

让学生课后讨论。题目是:我国古代科技成就举世公认,但鲁迅先生却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来看风水;外国用鸦片看病,中国却用它来当饭吃。”对此,你怎样理解?(提示:中国的科技确曾辉煌过,但由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封建专制,缺乏开明的社会制度,缺乏良好的社会环境,明清之际闭关锁国,最终导致科技没能成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动力,给社会带来更多的实惠,以至落后于西方。因此科技能否成为第一生产力是有条件限制的)。


相关内容

  • 一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教案
  • 一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教案一 [课标要求] 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中国古代科技进步的基础知识,了解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了解纸.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的发明史.了解.认识科学领域中的其他相关知识. 了解科学 ...

  • 科技改变世界
  • 科技改变世界复习练习题 一.选择题: 1.据右图的演讲内容,该演讲者的主题是( ) A.科技革命在全球的扩展 B.英国是世界科技发展的中心 C.科技革命造就伟大的科学家 D.重大科技创新推动社会发展的伟大进程 2.职业是人们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谋生手段的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职业也会不断出现.以 ...

  •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人民版][教案
  •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第一部分 [专题学习目标] 1.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2.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3.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

  • 自然辩证法与中国发展
  • 研究生课程考核试卷 (适用于课程论文.提交报告) 科 目: 自然辩证法概论 教 师: 姓 名: 学 号: 专 业: 车辆工程 类 别: 学术型 上课时间: 20 14 年 2 月至20 14 年 4 月 考 生 成 绩: 阅卷评语: 阅卷教师 (签名) 重庆大学研究生院制 社会发展与科技文化之间的辩 ...

  • 第16课近代科学技术革命教案(岳麓版必修3)
  • 第16课近代科学技术革命教案(岳麓版必修3) [从容说课]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但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近代科学技术是建立在观察和试验的基础上.与数学逻辑推理相结合这个意义上的科学,它的诞生也不过几百年的历史.近代以来,天文学.物理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领域都有了巨大突破,科学领域的突破又 ...

  •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与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学案
  •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与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学案 高二历史组 学习目标: 能够熟练掌握课本基础知识,并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合作探究: 问题一:明清时期进步思潮出现的背景是什么? 问题二:明朝思想家李贽的主要思想主张与著作? 问题三: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的名字.各自思想主张. ...

  • 二轮历史必修三
  •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考纲要求]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宋明理学 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 [课程标准]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了解孔子.孟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 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朝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

  • 我国情报学理论体系建设的伟大成就
  • 作者:符福峘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6年11期 情报学是一门正在蓬勃发展的年轻学科,创建于20世纪40年代.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断发展,在学科体系建设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重大成就,目前已成为一门较为完整的学科理论体系而屹立于世界科学之林. 我国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情报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始于1956年我国科 ...

  • 人民日报重要言论
  • 迈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进军10月19日 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胜利闭幕了.这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召开的重要会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部署了深化文化体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