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材料作文审题

  摘要:本文主要从求同、求异的两个角度剖析了多材料作文审题的问题。各则材料相同,其相同点即为立意点。各则材料内涵不同,做法(或观点)有明显的对错,正确的就是立意点;做法(或观点)都有道理,应结合二者辩证来看。

  关键词:多材料 审题 求同 求异 辩证

  

  多材料作文即给了两则以上的材料的作文,面对多则材料,我们如何审题呢?最重要的是在把握所给不同材料间的相同点的基础之上,把握好材料间的关系。所给材料的关系,主要有下面两种方法:

  

  一、求同分析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各则材料内涵相同的多则材料。其方法是先逐则分析材料的内涵(或意义点),然后比较几则材料的内涵(或意义点),找出共同点,这共同点就是作文的立意所在。

  例一:阅读以下三则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2.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3.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审题点拨:

  第一则: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第二则:《晏子春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几句话

  第三则:成语故事“一傅众咻”。

  共同点:

  客观环境条件影响着事物的发展

  这也就是文章的立意点。

  例二:阅读以下三则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材料一:阿基米德是古希腊数学家、力学家。在他75岁的时候,一天正蹲在地上看他画的几何图形,残暴的罗马士兵闯进来,拔出了利剑。阿基米德坦然说:“等一下杀我的头,给我一会儿工夫,让我把几条定理证完,不能给后人留下不完整的定理呵!”可是罗马士兵的剑已经落下,阿基米德大叫:“我还没完成……”便离开了人世。

  材料二:瑞典化学家诺贝尔,经无数次失败后,终于成功地发明了黄色炸药。在进行最后一次火药制作实验时,火药爆炸了。他从爆炸的火与硝烟中跑出来,全身多处都流着鲜血,而他却高兴地大呼:“我成功了!”

  材料三:居里夫人成年累月在实验室里与镭、钍、铀等放射性元素打交道。由于长期受到放射性物质的照射,居里夫人后来患了恶性贫血而死。她所发现的放射性元素镭,曾用来治疗癌症,医好了许多病人,而她自己却死在镭的手中。

  提示:

  三位科学家不同国度、不同时代,研究领域也各自不同,但他们有着相似点:对所从事的科研事业,都具有执着忘我的可贵精神。

  

  二、求异分析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几则材料虽有一个共同的范围,但内涵相对相反,构成鲜明的对比关系的多则材料。其方法也是先分析各则材料的内涵,再比较出相异点,这相异点就是这组材料的作文立意所在。具体而言,又可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一)观点(做法)不同,是非明显型

  即给出的不同内容的材料在内容上虽具有相同或相似点,但人们的态度和做法却是不同的,不同的态度和做法间有着明显的是非对错,那么我们在抓住相同或相似点的基础上选择正确的态度和做法,这就是作文的立意所在。

  例一:①报载一:有位美国老太太听说中国人很聪明,决心试一试。她从许多中国孩子中挑出一个10岁的女孩,一个7岁的男孩,一个5岁的女孩。她宣布的游戏规则是:三个用线系着的小球代表三个小孩并由他们各自牵着,三个小球都放在一个代表井的瓶中:“井”口仅容一“人”进出。“现在”“井”里突然冒出大水,三个孩子必须在7秒钟内“逃出”井口,否则就会被“淹死”。这个游戏在许多国家的试验结果都一样:三个孩子争先恐后,互不相让,全都“淹死”在那口“井”里。在中国的试验却让这位老太太感动得热泪盈眶。三个孩子在10岁女孩的指挥下,5岁女孩先逃出,7岁男孩次之,10岁女孩作为姐姐,最后逃出,总共只用5秒钟。

  ②报载二;1994年11月下旬:辽宁阜新市一家卡拉OK厅起火。由于大家惊惶失措,没有打开安全门进行疏导,厅里的人个个争先恐后,互不相让,竟有233人拥挤在门口,也死在了门口。

  共同范围:在大难面前如何逃脱的问题

  不同点:一个有组织指挥,长幼有序,先人后己,全部安全“逃出”;一个混乱无序,不讲仁爱礼让,全都葬身火海。

  这告诉我们(正确做法):

  在大难面前,能临危不乱,指挥有序,可能安全逃离;而混乱争逃,互不相让,可能导致同归于尽。

  (二)材料不同,观点都对型

  即所给的材料内容不同,但所说的都有一定的道理,那么,我们在抓材料间相同点的同时,注意将材料结合起来,注意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观点要全面。

  例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找出文章立意所在。

  1.志愿军英雄马玉祥曾说:“我不是什么英雄,当年在朝鲜战场上我是个兵,后来转业到地方,我也是个‘兵’,现在离休了,我还愿当个老‘兵’,这辈子我掂量自己,只要够个兵的份量就心满意足了。”

  2.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一个好士兵。”

  共同范围:理想和自我价值的问题。

  不同点:对马玉祥的话,应抓住关键的一句,“这辈子我掂量自己,只要够个兵的份量就心满意足了”,理想的确立应从自身实际出发,在普普通通的岗位上照样能干出成绩来,能实现自身的价值,要正确理解“兵的份量”的具体内涵。而对拿破仑的话我们要作具体分析,不宜笼统地肯定或否定,想当元帅的兵是有目标有理想的,但要明确为谁而当、为什么要当元帅这些问题,才能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可立意为:

  人生既要有拿破仑那种雄心壮志,也需要马玉祥那样甘于从平凡做起的精神,因为任何雄心壮志的实现,都离不开脚踏实地地苦干。

  例二:根据材料审题。

  材料一:《细节决定成败》是汪中求先生总结多年管理、咨询工作的实践经验,并借鉴国外企业管理的经验写成的一部细节管理专著。汪中求先生“细节决定成败”的观点一时风靡中国。

  材料二:宋太宗赵光义拟任吕端为相,有人反对说:“端为人糊涂。”太宗说:“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共同范围:生活与工作中如何处理小事(细节)与大事的关系。

  不同点:汪中求先生所强调的细节是生活与工作不可忽视的、有时甚至决定成败的小事,宋太宗所说的则是看问题要从主要方面入手,所谓“大行不顾细谨”。

  将二者结合,立意点可辩证地表述为:

  重视工作中的小节是做到工作大事不糊涂的基础。只有重视工作中的小节,才能做到工作中的大事不糊涂。

  摘要:本文主要从求同、求异的两个角度剖析了多材料作文审题的问题。各则材料相同,其相同点即为立意点。各则材料内涵不同,做法(或观点)有明显的对错,正确的就是立意点;做法(或观点)都有道理,应结合二者辩证来看。

  关键词:多材料 审题 求同 求异 辩证

  

  多材料作文即给了两则以上的材料的作文,面对多则材料,我们如何审题呢?最重要的是在把握所给不同材料间的相同点的基础之上,把握好材料间的关系。所给材料的关系,主要有下面两种方法:

  

  一、求同分析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各则材料内涵相同的多则材料。其方法是先逐则分析材料的内涵(或意义点),然后比较几则材料的内涵(或意义点),找出共同点,这共同点就是作文的立意所在。

  例一:阅读以下三则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2.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3.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审题点拨:

  第一则: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第二则:《晏子春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几句话

  第三则:成语故事“一傅众咻”。

  共同点:

  客观环境条件影响着事物的发展

  这也就是文章的立意点。

  例二:阅读以下三则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材料一:阿基米德是古希腊数学家、力学家。在他75岁的时候,一天正蹲在地上看他画的几何图形,残暴的罗马士兵闯进来,拔出了利剑。阿基米德坦然说:“等一下杀我的头,给我一会儿工夫,让我把几条定理证完,不能给后人留下不完整的定理呵!”可是罗马士兵的剑已经落下,阿基米德大叫:“我还没完成……”便离开了人世。

  材料二:瑞典化学家诺贝尔,经无数次失败后,终于成功地发明了黄色炸药。在进行最后一次火药制作实验时,火药爆炸了。他从爆炸的火与硝烟中跑出来,全身多处都流着鲜血,而他却高兴地大呼:“我成功了!”

  材料三:居里夫人成年累月在实验室里与镭、钍、铀等放射性元素打交道。由于长期受到放射性物质的照射,居里夫人后来患了恶性贫血而死。她所发现的放射性元素镭,曾用来治疗癌症,医好了许多病人,而她自己却死在镭的手中。

  提示:

  三位科学家不同国度、不同时代,研究领域也各自不同,但他们有着相似点:对所从事的科研事业,都具有执着忘我的可贵精神。

  

  二、求异分析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几则材料虽有一个共同的范围,但内涵相对相反,构成鲜明的对比关系的多则材料。其方法也是先分析各则材料的内涵,再比较出相异点,这相异点就是这组材料的作文立意所在。具体而言,又可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一)观点(做法)不同,是非明显型

  即给出的不同内容的材料在内容上虽具有相同或相似点,但人们的态度和做法却是不同的,不同的态度和做法间有着明显的是非对错,那么我们在抓住相同或相似点的基础上选择正确的态度和做法,这就是作文的立意所在。

  例一:①报载一:有位美国老太太听说中国人很聪明,决心试一试。她从许多中国孩子中挑出一个10岁的女孩,一个7岁的男孩,一个5岁的女孩。她宣布的游戏规则是:三个用线系着的小球代表三个小孩并由他们各自牵着,三个小球都放在一个代表井的瓶中:“井”口仅容一“人”进出。“现在”“井”里突然冒出大水,三个孩子必须在7秒钟内“逃出”井口,否则就会被“淹死”。这个游戏在许多国家的试验结果都一样:三个孩子争先恐后,互不相让,全都“淹死”在那口“井”里。在中国的试验却让这位老太太感动得热泪盈眶。三个孩子在10岁女孩的指挥下,5岁女孩先逃出,7岁男孩次之,10岁女孩作为姐姐,最后逃出,总共只用5秒钟。

  ②报载二;1994年11月下旬:辽宁阜新市一家卡拉OK厅起火。由于大家惊惶失措,没有打开安全门进行疏导,厅里的人个个争先恐后,互不相让,竟有233人拥挤在门口,也死在了门口。

  共同范围:在大难面前如何逃脱的问题

  不同点:一个有组织指挥,长幼有序,先人后己,全部安全“逃出”;一个混乱无序,不讲仁爱礼让,全都葬身火海。

  这告诉我们(正确做法):

  在大难面前,能临危不乱,指挥有序,可能安全逃离;而混乱争逃,互不相让,可能导致同归于尽。

  (二)材料不同,观点都对型

  即所给的材料内容不同,但所说的都有一定的道理,那么,我们在抓材料间相同点的同时,注意将材料结合起来,注意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观点要全面。

  例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找出文章立意所在。

  1.志愿军英雄马玉祥曾说:“我不是什么英雄,当年在朝鲜战场上我是个兵,后来转业到地方,我也是个‘兵’,现在离休了,我还愿当个老‘兵’,这辈子我掂量自己,只要够个兵的份量就心满意足了。”

  2.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一个好士兵。”

  共同范围:理想和自我价值的问题。

  不同点:对马玉祥的话,应抓住关键的一句,“这辈子我掂量自己,只要够个兵的份量就心满意足了”,理想的确立应从自身实际出发,在普普通通的岗位上照样能干出成绩来,能实现自身的价值,要正确理解“兵的份量”的具体内涵。而对拿破仑的话我们要作具体分析,不宜笼统地肯定或否定,想当元帅的兵是有目标有理想的,但要明确为谁而当、为什么要当元帅这些问题,才能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可立意为:

  人生既要有拿破仑那种雄心壮志,也需要马玉祥那样甘于从平凡做起的精神,因为任何雄心壮志的实现,都离不开脚踏实地地苦干。

  例二:根据材料审题。

  材料一:《细节决定成败》是汪中求先生总结多年管理、咨询工作的实践经验,并借鉴国外企业管理的经验写成的一部细节管理专著。汪中求先生“细节决定成败”的观点一时风靡中国。

  材料二:宋太宗赵光义拟任吕端为相,有人反对说:“端为人糊涂。”太宗说:“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共同范围:生活与工作中如何处理小事(细节)与大事的关系。

  不同点:汪中求先生所强调的细节是生活与工作不可忽视的、有时甚至决定成败的小事,宋太宗所说的则是看问题要从主要方面入手,所谓“大行不顾细谨”。

  将二者结合,立意点可辩证地表述为:

  重视工作中的小节是做到工作大事不糊涂的基础。只有重视工作中的小节,才能做到工作中的大事不糊涂。


相关内容

  • 九年级中考语文总复习作文指导
  • 第一课时:审题--把握写作方向 [复习内容]审题方法及应对策略 [复习目标]1.学习命题.半命题.话题.给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 2.审题失误的分析 审题,就是写作之前对命题意思和要求的审定,是对作文题目(包括材料)的认真分析,最终把握题旨的过程.无论是平时测试还是中考,审题的准确与否,都直接影响甚至决 ...

  • 中考作文审题方法指要
  • 宋朝绘画之风盛行.宋子房做画院博士时,曾以"深山藏古寺"为题让考生作画.画作中有的着意表现"深山",有的着意表现"古寺".然而,宋子房认为这些画作都很平庸,其原因就是不切题,因为最关键的"藏"字并没表现出来.那" ...

  • 作文的审题立意教案
  • 教案:作文的审题立意 一.教学目的: 1.让学生学会如何根据所给的文题审题. 2.了解立意的三种方法. 3.提高对人生的品位与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隐含在文题字面后的含义. 2.怎样才使学生把握材料所透视出来的意思,以便确立较为深刻的主题. 三.教学过程: 1.明确审题立意的重要性 ...

  • 材料作文题的发展思路分析
  • 材料作文题的发展思路分析 向志国,顺德一中高中部(广东 顺德 528300). 2012年语文高考一结束,语文老师傻了眼:全国19套语文高考试卷,竟然有15套试卷的作文题是材料作文题!老师们犯疑惑:材料作文题怎么又回来了?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你方唱罢我登台?这么多省市采用材料作文题,是巧合,还是 ...

  • 作文审题 专项突破训练(1)doc
  • 2017届吉安县中高二作文专题训练 作文审题 专项突破训练(1) 温馨寄语 考前作文如何复习?不少同学把它置于一边,"无事可做":另一些同学还能坚持写写.其实,考前作文必须"有为",除了梳理自己写过的作文,坚持写作,打造自己最优秀的范文外,最重要的当属审题.草 ...

  • [如何审题立意?]
  •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1)了解新材料作文的特点. (2)学会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的步骤和方法. (3)熟练运用审题立意步骤和方法. 2. 过程与方法: 教师指导----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代表阐述--师生总结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 ...

  • 谈高考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 谈高考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日期:2009-08-11] 来源:甘肃省静宁县第一中学 作者:郑喜利 [字体:大 中 小] 新材料作文是在材料作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介于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之间的一种新的作文样式.这种命题形式从本质上讲,是材料作文(讲究审题),有严格的限制性,"三不" ...

  • "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教学设计
  • 创意无限/rbhz@163.COm "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材料作文的类型和特点. 2帮助学生掌握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 [课时安捧]・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 高考作文的命题形式一般有话题作文.命题作文(全命题和半命题).材料作文三种.近几年,话题作文渐 ...

  • 作文审题2
  • 2017年高考语文作文审题训练精编(作文审题训练) 作文审题类型 1.命题作文 [完全式.填充式(半命题).倾向式(材料+题目)] 2.材料作文(文字材料.图画材料) 3.话题作文(联想想象型.比喻象征型.定向暗示型.关系型) 审题应怎样切合题意呢 "切合题意"是作文命题都每一忠 ...

  • 高三作文审题好材料
  • 把握内涵,把握胜利 --材料作文审题指导 浦东外国语学校 岳化宇 知识要点: 1.审题是写好材料作文的关键. 2.审题就是要快速准确弄清文章的写作范围和角度,确定写作的重点.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材料的隐含信息,结合不同类型材料总结审题要领. 教学方法:讨论法 课 时:一课时 一.导入:进入高三,占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