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心理委员工作手册

西华大学心理健康服务与研究中心

2014年4月

班级心理委员工作手册

第一章 心理委员工作职责................................................................................................................. 2

一、心理委员的职责 ............................................................................................................................ 2

二、心理委员的管理 ............................................................................................................................ 3

1、心理委员的选拔 . .......................................................... 4

2、心理委员的考核与奖励 . .......................................................................................................... 4

第二章 心理委员基本知识................................................................................................................... 4

1、什么是心理学 . ............................................................ 4

2、什么是心理健康 . .......................................................... 5

3、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是什么 . ................................................ 5

4、心理健康水平一般分为哪三个等级 . .......................................... 5

5、什么是心理问题 . .......................................................... 5

6、出了心理问题怎么办 . ...................................................... 5

7、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类型 . .................................................. 6

8、如果同学出现心理异常现象,如何有效地帮助他们 ............................. 6

9、如何面对抑郁症 . .......................................................... 7

10、什么是失眠,引起失眠的原因有哪些 . ....................................... 7

11、怎样自我调节可以改善失眠 . ............................................... 8

12、心理委员主要关注对象是哪些人 . ........................................... 8

第三章 心理委员对自身的要求..................................................... 9

1、班级心理委员的基本素养有哪些 . ............................................ 9

2、班级心理委员应掌握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有哪些 ........................ 10

3、班级心理委员应掌握的会谈技巧 . ........................................... 10

第四章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及其应对 . ...................................................................................... 14

1、大学生常见的自我意识困扰 . ............................................... 14

2、如何培养健康的自我意识 . ................................................. 14

3、大学生常见人际交往中存在的困扰 . ......................................... 15

4、应对人际关系困扰的心理策略 . ............................................. 16

5、大学生的学习心理困扰 . ................................................... 17

6、大学生健康学习心理的培养 . ............................................... 18

7、大学生常见心理障碍的表现 . ............................................... 19

第五章 心理委员对有自杀倾向的同学的做法 . ....................................... 20

1、班级心理委员怎么对存在较高自杀危险的同学有效识别? ....................... 20

2、班级心理委员如何帮助有自杀征兆的同学 .................................... 21

第六章 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枚举 . ............................................... 22

附录 .......................................................................... 30

第一章 心理委员的工作职责

一、心理委员的职责

1、心理委员是传播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员,是学校心理教育工作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其工作职责的核心是:学会观察、学会倾听、学会助人、保守秘密。

2、关心班级同学的情绪、心理状况,尤其是那些近期生活中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同学,如亲人故去、考试成绩低于自己的预期、失恋、受处分、家庭发生重大变故等,发挥朋辈心理辅导的作用(对于同学的情况必须遵循保密性原则)。在适当情况下,可以向同学委婉地介绍心理咨询室。

3、加强与其他班干部尤其是寝室长的联系, 及时发现问题, 善于帮助有心理困惑和烦恼的同学, 当个别同学有严重心理问题时, 要及时报告学院领导和老师, 并劝说其尽快到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

4、负责收集本班同学的心理健康信息, 对本班同学的心理健康状况定期向班主任, 辅导员做汇报。

5、遇到危机情况,立即向辅导员或中心汇报。

6、积极参加中心组织的各种活动,包括心理讲座、心理健康知识培训等。

7、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阅读有关心理健康的书籍,努力营造积极健康的心理氛围。定期组织开展全班性的相关心理活动。

8、及时反映班级中出现异常的心理状态,对一般性的心理困惑进行及时解答。

9、积极参加各项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活动, 认真完成心理健康中心和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安排的有关工作。

10、按照要求写好工作总结, 并上报学生处和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

11、完成其他所要求的职责。

二、心理委员的管理

1、班级心理委员的选拔标准

(1)选拔条件

①、在同学中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助人,有奉献精神。 ②、关心集体、关心同学,热心班级心理健康工作,具有服务于人的意识。 ③、为人开朗、乐观,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人缘关系较好。

④、善于与人沟通,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

⑤、对心理学比较感兴趣。

⑥、能严格遵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保密原则。

⑦、工作责任心强,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⑧、个人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个性比较沉静,情绪稳定;善于合作,保密诚实;善解人意,有敏锐的观察能力。

(2) 选拔方式

通过自我报名、同学推选与班主任审核三者相结合的办法,产生出侯选人名单,然后在全班公示征求同学的意见。

选拔过程有以下几个环节:第一是组织考察;第二征求候选人本人和学生意见,确保心理委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热情和责任心;第三是发扬民主,进行差额选举,确保当选的心理委员有较好的群众基础,为即将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打好基础。

(3)聘请的原则

①、自愿的原则:被聘请的学生必须对“心理委员”这一光荣的称号有较好的认同感,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较感兴趣。

②、服务的原则:被聘请的学生要有较强的服务意识,责任感要强,能吃苦耐劳。

2、考核与奖励

心理委员纳入班干部系统,考核与奖励与一般班干部相同,由学院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反馈给心理健康中心与学工部,学院根据考核结果在综合素质测评中给予加分。对于表现突出的班级心理委员,我们将给予另外的奖励。

心理委员可以优先使用中心现有的资源(杂志、场地及设备等),优先参加中心举办的团体辅导活动、培训班或其他活动。

凡未尽心理委员之职责者,学院可取消其综合素质测评中的加分,并对其进行规劝及沟通辅导,规劝不成者,从心理委员名单中予以除名。

第二章 心理委员基本知识

1、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一词源于古希腊语,意即“灵魂之科学”,源于哲学与生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什么是心理健康?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成立宪章中,对健康下的定义是:“不但没有身体

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可见,心理健康是完整健康概念的组成部分,人们不仅应关心自己的躯体健康,还应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以及自己与社会相融合的程度。

3、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是什么?

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

(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

(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

(3)有幸福感;

(4)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4、心理健康水平一般分为哪三个等级?

心理健康的水平大致分为一般常态心理、轻度失调心理、严重病态心理三个等级。

(1)一般常态心理者表现为经常有愉快的心理体验,适应能力强,善于与别人相处,能较好地完成同龄人发展水平应做的活动,具有调节情绪的能力。生活中大多数人属于一般常态心理者。

(2) 轻度失调心理者表现出不具有同龄人所应有的愉快,与他人相处略感困难,生活自理有些吃力。若主动调节或通过心理辅导专业人员的帮助,就会消除或缓解心理问题,逐步恢复常态。

(3)严重病态心理。表现为严重的心理适应失调,不能维持正常的生活、工作。如不及时治疗就有可能恶化,成为精神病患者。精神病是严重的心理疾病。

5、什么是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是指那些近期发生的内容比较局限,心理活动反应不甚强烈,且未影响思维逻辑的暂时性的心理紊乱。日常生活中可能因为某件事情造成心理上的不愉快,产生短暂的焦虑、烦恼,表现为情绪低落或急躁。初期人员常会出现上述的心理问题。

6、出现了心理问题怎么办 ?

如果出现了心理障碍之类的心理问题,就应主动到心理咨询机构(如心理咨询所、电话心理咨询热线等)找心理学专家进行咨询,以求得心理调整的指导,

在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学专家的帮助下尽快地消除不健康的心理,使心理状态恢复正常。 另外,人们需要学习一点心理学的知识,对于心理卫生、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书籍应多看看,用这方面的知识作指导以调节自己的心理,将会得到很大的好处。

7、大学生心理问题有哪些主要类型?

引起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有:

1)难以适应生活环境的转变

新生入学首先面临的生活环境的变化。在上大学前,不少学生没有远离过家门,而进入大学后,失去了往日家庭的特殊照顾,有的学生因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一时生活上不能自理;大学新生在遇到很多问题时,常常束手无策,郁郁寡欢,致使有的学生出现烦躁、痛苦、紧张不安等焦虑情绪和疲倦、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神经衰弱症状。

2)学习紧张与竞争压力造成心理负担过重

进入大学校园之后,突然发觉自己站在“山顶”的感觉没有了。无形中在心理上产生了一种失落感。学生要认识到考上大学只是人生征途中的一次胜利,今后的路还很长。

3)人际关系失调造成社交障碍

这类人往往心理自卑,行为畏缩,面对挑战采取逃避态度或无力去应付。想与人交往,又怕被人拒绝、嫌弃。想得到别人的关心与体贴,又害羞不敢与人接近。不与人交往并非出于自愿,内心矛盾重重。

4)理想、目标落空造成内心困惑

进入大学后,学习失去了中小学时的动力,又不可避免地接触到了社会市侩、阴暗的一面,习惯于只读圣贤书的学子们在现实面前感觉到困惑。

5)情感受挫促成心灵苦闷

时下的大学校园,恋爱已是公开的秘密,部分大学生匆匆加入“恋爱族”,由于对爱或被爱缺乏正确的理解,往往饱受失恋之苦,但又难以自我调适,轻者陷入情感的漩涡难以自拔,重者则会痛不欲生,寻死觅活,甚至导致精神失常、自杀等严重后果。

8、如果同学出现心理异常现象,如何有效地帮助他们?

如果有同学出现轻度心理异常现象,你可以:

(1)试着跟他沟通,做一个好的倾听者,给他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陪伴他走出心理危机。

(2)尽量理解他的感受而不是简单地批评和教导他。

(3)建议他去做心理咨询和辅导,也可以陪伴他去。

如果是严重的心理异常,如:精神疾病发作、有自杀倾向等,要立即采取措施:

(1)首先要尽可能安抚对方的情绪,试图跟对方讲话,了解原因,分散他们的注意力。

(2)避免自伤或伤害他人事件的发生。例如:清除对方身边的刀、针、绳索等。

(3)迅速跟辅导员老师、校医院、保卫处、心理健康中心联系。

(4)切忌评价、激惹、嘲讽和冷漠的做法。

9、如何面对抑郁症?

(1)自觉努力学习心理卫生知识。可通过心理卫生课或讲座,通过阅读心理卫生书刊等途径接受心理卫生教育,并把知识运用于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去。

(2)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多参加社会劳动和各种社会活动,锻炼自己,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增强意志,丰富经验,从而促进心理健康。

(3)增强自我心理调节。自我心理调节包括调整认知结构,完善自我意识,塑造健全人格,学会情绪控制,提高适应能力,掌握自我调节的方法。

(4)及时寻求心理咨询帮助。

10、什么是失眠,引起失眠的原因有哪些?

(1)违反生物钟引起失眠。这种失眠通常是短暂的状态。

(2)突然受到重大事件的冲击造成情绪不稳、失落、惊慌,以致夜夜难眠。但通常一两个月就会恢复,是短期的失眠,但少数也会演变成慢性失眠。

(3)原发性失眠。此类失眠者并无特殊内科疾病或精神疾病,平时有时睡眠质量也不好,遇到重大压力、精神负荷增大时,就更睡不着。久而久之,就成了慢性失眠。

(4)一些精神疾病如忧郁症常伴有失眠,其它广泛性焦虑症、恐慌症、精神分裂症病人,都可能时常睡不着。

(5)药物作用。药物如类固醇,有些人服少量会失眠,大量则精神异常。

(6)刺激性饮料:茶、咖啡等刺激性饮料食品扰乱正常睡眠。

(7)医源性引起的失眠。医生给病人安眠药或病人自己服用安眠药,日久成习,最后安眠药也失效了,渐渐增加药量或联合几种药物服用也无法入睡,只好夜夜失眠。

11、怎样自我调节可以改善失眠?

(1)生活作息要规律,养成每天同一时间上床睡觉的习惯;

(2)每天有规律的运动,每周至少四次,每次三十分钟以上;

(3)避免在吵闹环境中睡觉;

(4)太冷、太热的环境会影响入睡;

(5)睡前勿喝酒、咖啡、茶、吃大餐等;

(6)睡前避免观看紧张刺激的电视、电影、报纸,如凶杀案、绑架案等,造成心理不安而影响入睡;

(7)辗转难眠几刻后仍不能入睡,干脆起床做些轻松活动,继续躺在床上只会使你更加紧张,更难入睡。

12、心理委员主要关注对象是哪些人?

(1) 遭遇突发事件而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如家庭发生重大变故、遭遇性危机、受到自然或社会意外刺激的学生等;

(2) 情绪低落且持续时间在2周以上;

(3) 性格过于内向,孤僻,缺乏社会支持的;

(4) 解决困难能力较弱;

(5) 冲动个性;

(6) 学习压力大,学习困难而出现心理异常的学生;

(7)个人感情受挫;

(8)家境贫困,经济负担重,深感自卑的学生;

(9)人际关系失调后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

(10)其他有情绪困扰、行为异常的学生。

第三章 心理委员对自身的要求

一、 班级心理委员的基本素养有哪些?

1. 人格素养

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点的总和,包括气质、性格、兴趣、信念和能力等。班级心理委员应具备的人格素养包括:

(1)情绪稳定。情绪是乐观而稳定的,能自我悦纳、自我调节。

(2)乐观向上的人生观。能积极、热情开朗地对待生活,善解人意,坚韧、知足、勇气、乐观、现实、客观、冷静、自信,这样才能具备帮助来访者解决问题的素质。

(3)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人际关系有深刻的理解,尊重他人的价值,信任他人。亲切、宽容、和蔼、平易近人。

(4)真诚关心同学。理解同学,乐于助人,热情地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真心愿意提供帮助。使受助的同学有安全感。

(5)不断完善自我。心理委员在接受专业培训的同时要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正确认识自我,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修炼自我人格。在帮助同学的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完善自我。

(6)与人协作配合的能力。心理委员应善于倾听、沟通、合作,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7)为理解人的本质而不懈努力。要不断地去探索人的本质。理解人的本质是一件难事,也许一生探索和努力也达不到完全理解的程度。

2. 知识素养

阅读并掌握《开掘心智的金矿----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成长》、《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学》、《青年心理学》等书籍中的心理学知识。

3. 技巧条件

具备心理反应敏感、积极倾听、有效提问、合理转介的能力。

二、 班级心理委员应掌握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有哪些?

(1)较高水平的安全感。自信乐观,相信自己的努力可以改变自己的现状, 可以适应或改善自己的处境。

(2)智力正常。有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能从学习活动中获得快乐。

(3)情绪健康。乐观开朗,善于控制与调节自己的情绪,既能克制又能合理宣泄;情绪反映与环境相适应。

(4)人际关系和谐。交往动机端正,乐于交往。;既有广泛的人际交往,又有知心朋友;交往中能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

(5)意志品质健全。有明确合理的学习和生活的目的,并能支配自己的行为,能辨别是非真伪,信守原则,能排除不符合活动目的的主客观诱惑和干扰,为既定目标不懈的努力。

(6)积极的自我观念和健全的人格。能够立足现实,正确地看待自己。了解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并对此有适当的自我评价。

(7)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角色。朝气蓬勃、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勤学好问、容易接受新事物、喜欢探索和创新;开朗活泼、举止言谈有修养。

三、 班级心理委员应掌握的会谈技巧

1、会谈法简介

熟练的会谈技术在临床上是最难掌握也是最难做好的事情,有人称为“伟大的艺术”。是通过倾听了解求助者的感受、想法、困惑等,并通过言语表达对其的共情和理解,帮助求助者去探索困惑背后的原因并发展出新的行为模式。

2、会谈法的工作程序

①做好会谈前的准备工作。

②礼貌的接待方式和礼貌用语。

③间接询问求助者希望得到哪些方面的帮助,不可直接逼问。

④询问结束后,明确表明态度,但不可做绝对的承诺。

⑤向求助者说明保密原则。

⑥向求助者说明朋辈帮助的性质。

⑦说明求助者的权利与义务。

⑧与求助者进行协商,明确使用哪种辅导方式。

3、摄入性会谈

在多种会谈法中,摄入性会谈法是最常用的,主要用于收集资料。通过会谈了解病史,了解健康状况、生活状况和家庭状况等。其工作程序包括: ①确定目标、内容与范围;

②确定提问方式,根据会谈目的和收集资料的内容和性质来确定提问方式,主要有:

a. 开放式提问,答案是多种可能的,如“你对他的行为怎么看?”;

b. 封闭式提问,答案是“是”或“否”这样限定的,如“你对这个提议是否接受呢?”;

c. 半开放式提问,答案是限定在一定范围内的,如“你对这件事有什么负面的感受?”;

③倾听

a. 全神贯注地、倾心地听。

b. 在听的过程中,不能随便打断求助者的话,不能插入自己对会谈内容的评价。 c. 注意思考,及时而迅速地判断求助者的谈话是否合乎常理,是否合逻辑。 d. 把握关键点。

④控制会谈内容与方向, 控制会谈内容和转换话题的技巧:

a. 释义。征得求助者同意后,把求助者的话重复一下并做解释,解释完以后,立即顺便提出另一个问题。这样做可让求助者感觉很自然,会感到辅导者的问题提得合理。

b. 中断。在会谈中暂时停止一下,当求助者因情绪激动或思维混乱而喋喋不休时,不能硬行迫使其停止会谈,这时可给他倒杯水,请他帮着递一样东西,或者建议换一地方再谈,如时间有限可建议暂时停止会谈下次再来。

C. 情感的反射作用。辅导者有意识地激一下求助者,使他将会谈转向某类问题。但初次会谈不宜使用,容易引起求助者情绪紊乱难以控制。

⑤对会谈内容归类

⑥结束会谈

4、正确使用会谈法

①会谈中听比说更重要。学习倾听对方的情绪、感受和不合理的观念。

②态度:辅导者与求助者会谈时只能持一种非批判性态度,不指责、不评判。非批评性态度可让求助者感到轻松,无所顾忌地把内心世界展现在辅导者面前,辅导者从表情到语言都要注意。

③区别:对求助者的会谈内容进行区分和鉴别(根据会谈内容区分对方所处的状态、区分关系的信任程度、区分不同的会谈目标等等,并进行可能的鉴别诊断) 。

5、怎样提问题

凯利曾对临床交谈不成功的提问方式进行归类:

①“为什么…”的问题

这类问题对求助者有强烈暗示的,可以改为 “怎样”和“什么”的形式,如“是什么原因让你有这样的想法?”。

②多重选择性问题

如“你有什么感觉,是沮丧还是生气?”

③多重问题

如“你认为他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怎样?”

④修饰性反问

这类问题实际上并不构成问题,因它不需要回答也无法回答。如“你只谈教师教得不好,可当今的学生素质和学校纪律又是个什么情况呢?”

⑤责备性反问(建议尽可能不用), 如“现在这样,当初你干什么来着?”

6、会谈内容的选择

选择会谈内容的原则:

①适合求助者的接受能力,符合求助者的兴趣;

②对求助者的病因有直接或间接的针对性;

③对求助者的个性发展或矫正起关键作用;

④对深入探索求助者的深层病因有意义;

⑤对求助者症状的鉴别诊断有意义;

⑥对改变求助者的态度有积极作用,对帮助求助者改善认知和正确理解问题有帮助;

7、会谈法的有效性

有的研究者表明,会谈法有以下局限:

①辅导者的热情不一定能使求助者如实讲述自己的情况;

②求助者和辅导者若来自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会谈法局限性更明显; ③会谈法对于预测学习成绩几乎是无效的;

④会谈法在信度和效度上是不可靠的;

8、注意事项

①态度必须保持中立;

②提问避免失误;

③辅导人员在摄入性会谈中,除提问和引导性语言外,不能讲任何题外话; ④不能用指责、批判性语言阻止或扭转求助者的会谈内容;

⑤在摄入性会谈后不应该给出绝对性的结论;

⑥结束语要诚恳、客气,不能用生硬的话做结束话,以免引起求助者的误解;

9、选择会谈内容的原则:

①适合求助者的接受能力,符合求助者的兴趣;

②对求助者的病因有直接或间接的针对性;

③对求助者的个性发展或矫正起关键作用;

④对深入探索求助者的深层病因有意义;

⑤对求助者症状的鉴别诊断有意义;

⑥对改变求助者的态度有积极作用,对帮助求助者改善认知和正确理解问题有帮助;

7、会谈法的有效性

有的研究者表明,会谈法有以下局限:

①辅导者的热情不一定能使求助者如实讲述自己的情况;

②求助者和辅导者若来自不同民族,会谈法局限性更明显;

③会谈法对于预测学习成绩几乎是无效的;

④会谈法在信度和效度上是不可靠的;

8、注意事项

①态度必须保持中立;

②提问应委婉、温和,避免攻击、质问;

③辅导人员在摄入性会谈中,除提问和引导性语言外,不能讲任何题外话; ④不能用指责、批判性语言阻止或扭转求助者的会谈内容;

⑤在摄入性会谈后不应该给出绝对性的结论;

⑥结束语要诚恳、客气,不能用生硬的话做结束话,以免引起求助者的误解;

第四章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及其应对

一、大学生有哪些常见的自我意识困扰?

1、扭曲的自尊——虚荣

虚荣心,是一种追求虚假荣誉,以期获得尊重的心理行为。

2、消极的自我觉察——自卑

自卑,即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作出偏低的评价,总觉得自己不如人、悲观失望, 丧失信心等。自卑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是实现理想或某种愿望的巨大心理障碍。

3、退缩的自主——从众

从众心理人皆有之,但过分从众的学生,没有独立思考,常常被别人的意见左右,缺乏主见,丧失自我,有碍心理发展。

4、变态的自立——逆反

表现为多种行为,如对抗、拖延等。青年大学生在成人眼里是孩子,在孩子眼里是成人。他们渴望在思想上、行为上乃至经济上尽快独立。

5、极端的自信——自负

自负是个体自以为是、自命不凡的一种情感体验和情绪表现。自信是大学生重要的优秀品质,但自信过了度,听不进师长的教诲,听不进父母的嘱托,听不进同学的意见,一意孤行,那就会对自身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6、放纵的自我——任性

任性是做事只从自身的角度出发,不考虑他人想法的态度。

二、如何培养健康的自我意识?

健康的自我意识是客观的自我评价,积极的自我体验,适度的自我控制,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加以培养。

1、 正确认识自我

正确认识自我,就是要全面地了解自我,其中特别重要的是要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把握自己与群体的关系,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的位臵,对自我有恰如其分的评价. 要做到正确认识自我,有以下几种方法:

——在经常的自省中认识自我。

——通过他人的认识与评价来认识自我。

——通过自我比较来认识自我.

2、积极悦纳自我

心理研究表明,心理健康者更多地表现出对自我的接受和认可,而心理障碍者则明显表现出对自我的不满和排斥。应注意强化四个信念:

——只要真正付出努力,同等条件下,别人行,我也一定能行。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要恰当认识自己,不苛求自己。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正视自己的短处,扬长也要补短。

——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和失败是相辅相成的。

3、科学塑造自我

——确立明确的行动目标。个体的行为是否有目的性,结果是不一样的。一般说来,有目标指向的行为要比无目标指向的行为成就大得多。

——培养坚强的自控能力。在实现目标的路途上,有很多诱惑让你偏离目标。 这时候就必须要一定的自控能力。

——塑造健全的人格。积极、和谐、健全的人格,对健康的自我意识的发展,有着良好的生成和促进作用。

三、大学生常见人际交往中存在的困扰?

1、嫉妒

嫉妒是对与自己有联系的、而强过自己的人的一种不服、不悦、失落、仇视、甚至带有某种破坏性的危险情绪,是通过把自己与他人进行对比,而产生的一种消极心态。当看到与自己有某种联系的人取得了比自己优越的地位或成绩,便产生一种忌恨心理;当对方面临或陷入灾难时,就隔岸观火,幸灾乐祸;甚至借助造谣、中伤、刁难、穿小鞋等手段贬低他人,安慰自己。嫉妒的特点是:针对性

—与自己有联系的人;对等性—往往是对和自己职业、层次、年龄相似而超过自己的人;潜隐性—大多数嫉妒心理潜伏较深,体现在行动时较为隐秘。

2、多疑

多疑可以说是友谊之树的蚀虫。具有多疑心理的人,往往先在主观上设定他人对自己不满,然后在生活中寻找证据。带着以邻为壑的心理,必然把无中生有的事实强加于人,甚至把别人的善意曲解为恶意。

3、自卑

自卑的浅层感受是别人看不起自己,而深层的理解是自己看不起自己,即缺乏自信。要克服自卑,就要自信。

4、干涉

人人都需要有一个自我的心理空间。再亲密的朋友,也有个人的内心隐秘,有一个不愿向他人坦露的内心世界。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如果可以的话尽量别去过多的打听别人的私事。

5、羞怯

羞怯心理是绝大多数人都会有的一种心理。具有这种心理的人,往往在大庭广众之下,羞于启齿或害怕见人。由于过分的焦虑和不必要的担心,使得人们在言语上吱吱唔唔,行动上手足失措。长此下来,会不利于同他人正常交往。

6、敌视

这是交际中比较严重的一种心理障碍。这种人总是以仇视的目光对待别人。对使周围的人随时有遭受其伤害的危险,而不愿与之往来。

四、应对人际关系困扰的心理策略有哪些?

1. 发现优点

花点时间来发掘自己的优点,增强自信,消除交往中的自卑心理。

2. 换位思考

人际关系出现不和谐后,双方心情都比较失落,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想想自己的言语和行动,多考虑一下他人的感受,以一种宽容的心态去面对。

3. 学会微笑

微笑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不经意间的一个浅浅的微笑就可以让一颗落魄、

孤独的心找到归宿。不要吝啬你的微笑,舒展开你的笑容吧!

4. 心怀感激

牢记朋友对你的帮助,心怀感激地对待每一个人,心怀感激地帮助你的朋友,让感激之情感染你周围的人。

5. 完善自己

优秀的人往往更受人欢迎,不断地完善自己,改掉生活中的不良习惯,用你的人格魅力吸引大家,相信大家会更喜欢你的。

五、大学生的学习心理困扰有哪些?

在学习方面,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大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适应不良

具体表现有:

a. 对学习缺乏应有的兴趣、紧迫感和自觉性。

b. 学习缺乏独立性,习惯于中学时的学习方法。

c. 不理解大学的学习特点和规律,不知道如何有效地开展学习活动。 d. 学习中精力投入不足,对本专业的知识、技能、要求认识不足。

2、学习缺乏动力

主要表现为:

a. 学习松弛。新的目标还没有明确形成,所以学习的动力不如中学时强。 b. 没有学习的热情,把主要精力放在娱乐等与学习无关的活动上。

c. 学习肤浅,满足于一知半解。

3、学习过度焦虑

具体表现在:

a. 学习中心理压力太大,情绪压抑。

b. 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信心不足。

c. 夸大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为此惶惶不安,焦虑万分。

4、学习心理疲劳

学习心理疲劳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思想迟钝,情绪躁动,精神萎靡不振,学习效率下降,错误增多,出现失眠等。造成大学生心理疲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学习内容单调,时间过于长,生活缺乏劳逸结合; 学习的内容难度较大,学习

过于紧张; 对学习缺乏兴趣、厌烦、畏难等。

5、考试焦虑和怯场

考试焦虑是指担心自己考试失败而忧虑的一种负性情绪反应,考试怯场是指考生在应试中的应激反应。考试紧张是一种正常现象,但是要 “适度”。适度焦虑会使人的活动变得积极,思维变得清晰。“过度”紧张使人的活动受到抑制。考试怯场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自信。这种缺乏自信是由于过去考试失败而造成了心理定势,生怕考试再遭失败而产生的心理压力。

六、大学生怎么培养健康的学习心理?

1、进入角色,熟悉生活,提高自身适应能力

随着大学环境的变化,要使自己进入“角色”,在新的大学生活中寻找自己的方位,确立最佳位臵。此外,培养自信心,在大学生学习中尤为重要。

2、培养健康心理,提高学习效率

首先要增强学习动力,主要是确立学习目标。在目标的确定中应该注意使个人目标与社会责任联系起来,把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结合起来,否则这一目标就难以实现。其次,要培养学习兴趣。兴趣是情感的凝聚,一个人如果对某件事情感兴趣,那么,他就会深入持久地去做这件事,力争达到预期目的。在学习中,大学生要善于发现激发自己兴趣的事情,努力培养这种乐趣。

3、克服学习过度焦虑

第一,增强自信和毅力,不怕困难与失败,勇于迎接学习中的挑战,保持适度的自信心,克服虚荣心理。第二,加强心理调节,保持情绪愉快和稳定。

4、预防、消除心理疲劳

劳逸结合是预防心理疲劳的重要措施。在学习之余,参加一些文体活动,使身心得到调节和放松,还应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此外,要学会科学用脑,掌握学习效率最高的时间。

5、正确对待考试,提高应试技巧

要充分认识到考试是衡量学习好坏的手段之一,也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大学生应重视考试,但不过分要求高分。要考得轻松,学得愉快。提高应试技巧,首先要做好考前准备,即认真复习,有计划,有安排,有轻重缓急。其次,要有

应付“怯场”的办法,考试时先做确有把握的题,难题放在后面做,这样可以消除考试紧张情绪。

七、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的识别

1、抑郁症有哪些主要临床表现?

(1)心境低落或持续的压抑感。主观感觉高兴不起来,或没有愉快的感觉;

(2)兴趣减退或兴趣丧失。表现为丧失既往生活、工作的热忱和乐趣,或对任何事都兴趣索然。体验不出天伦之乐,对既往爱好不屑一顾,常闭门独居,疏远亲友,回避社交。

(3)思维和反应迟钝、言语行为迟缓。

(4)自我评价过低:病人往往过分贬低自己的能力,以批判、消极和否定的态度看待自己的现在、过去和将来,这也不行,那也不对,把自己说得一无是处,前途一片黑暗。常常伴随强烈的自责、内疚、无用感、无价值感、无助感、甚至绝望感,严重时可出现自罪、疑病观念。

(5)精力丧失,疲乏无力,洗漱、着衣等生活小事困难费劲,力不从心。

(6)躯体不适与睡眠障碍:表现为腹胀、腹泻、腹痛、食欲减退或头痛等全身各处的症状,并常伴失眠或早醒等。

对策:尽快报告辅导员或心理健康中心,严重者需要药物治疗。

2、双相障碍的识别:

双相障碍过去称为躁郁症:它是以抑郁状态和躁狂状态交替发作为表现的一组精神障碍。表现为情感高涨、活动增多、联想加快、极度兴奋与情绪低落、意志消沉、思维迟缓交替出现的。

躁狂状态常表现为情绪高涨,具有强烈而持久的喜悦与兴奋;思维奔逸,联想过程明显加快,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行为活动明显增多,喜交往,爱凑热闹,好管闲事或打抱不平,整天忙忙碌碌,不知疲倦;食欲和性欲亢进;自我感觉良好,言辞夸大;脾气差,动辄大动肝火,易激惹。抑郁状态则表现为情绪低落、无精打彩、沮丧忧郁;思维迟钝、麻木,行动明显减少,动作迟缓乃至木僵,兴趣减退,信心下降,动力缺乏,性欲减退,体重减轻,有自杀念头。 对策:尽快报告辅导员或心理健康中心,需要药物治疗。

3、强迫症的表现:

强迫症是以反复出现强迫观念或强迫行为为基本特征的一类神经症性障碍。

(1)强迫观念是某些思想、表象、意向以刻板的形式不由自主地出现在患者的意识中,患者明知没有必要,是多余的,没有现实意义的,很想摆脱,但无能为力,因而感到痛苦。例如,怕脏、怕被细菌污染的想法;手拿尖锐物品时就有想拿尖锐物扎自己眼睛的冲动,并担心自己会真的做到(强迫意向);(2)强迫行为是指重复出现的刻板的单调的动作或行为,患者明知不合理,但不得不做,无力摆脱。如,反复洗手,反复检查门窗是否关好等。

强迫症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强迫症患者病前的人格多注重细节,不能从宏观上操纵全局,过分循规蹈矩,墨守成规,不知变通,遇事优柔寡断,无所适从,难以作出决定,缺乏幽默感,思虑过多,喜钻牛角尖等。强迫性格的形成与其成长环境和幼年的教育方式有很大关系。 对策:建议到医院心理卫生科就诊,需要药物治疗。

4、精神分裂症的表现:

最常见的一种精神病,病因未明,多发于青春期,主要症状有感知障碍、思维障碍、情感失调、行为脱离现实、精神活动与周围环境不相协调。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共同特征有:行为上怪异或退缩,与现实环境、情境极不相称;思维上没有清晰的思路脉络,思维过程混乱不堪,讲话语无伦次,答非所问;常常伴有幻觉,听到别人议论他的声音或看到引起其强烈焦虑的、虚构的事物;常觉有人想害他(被害妄想),有很多人针对他(关系妄想),有被跟踪感、被控制感、被洞悉感;情感淡漠、不协调;生活懒散,意志减退或缺乏,自知力缺乏。 对策:尽快报告辅导员或心理健康中心,需要药物治疗。

第五章 心理委员对有自杀倾向的同学的做法

一、班级心理委员怎么对存在较高自杀危险的同学有效识别?

当个体处于下列疾病或状态中时,都会存在一定的自杀风险。我国首次自杀死因调查显示,虽然63%的自杀者都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但仅有7%的自杀者在死前曾求助心理医生。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真正从事心理咨询的专业人才太缺乏;另一方面是认为进行心理咨询就意味着暴露隐私的传统想法,在很大程度上阻止了一部分有精神障碍甚至自杀倾向的患者向心理医生吐露心扉。所以班级心理委员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识别有精神障碍的同学。

1、精神分裂症

患者会在幻觉的支配下出现自杀行为,其自杀率约为10%-15%。

2、抑郁症

抑郁症状及自我封闭同时出现被称为青少年自杀的前兆。许多调查表明四分之三的自杀青少年存在多项抑郁症状,许多人患有严重抑郁症。虽然抑郁症状常见于自杀儿童,抑郁并非是自杀未遂或自杀的绝对诱因。青少年可以在没有抑郁的情况下自杀;也可以出现抑郁,但并非自杀。抑郁症的自杀率约为15%。

3、焦虑

极度焦虑容易使人产生自杀冲动,以此来回避极度焦虑的痛苦;可以通过评估和治疗青少年的焦虑程度来判断自杀的危险性。

4、酒精及毒品成瘾

青少年中酒精及毒品成瘾者的自杀率比预计要高。该年龄段,每四个自杀儿童就有一个在自杀前曾服用毒品或酒精。

5、饮食失常

因为许多青少年对自己的体形不满意,所以经常节食。1%到2%的女孩患有厌食或贪食症。患有厌食症的女孩也常伴有抑郁症,她们的自杀危险性比同龄女孩高20倍。

6、其他精神疾病

虽然较少青少年患严重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和狂躁抑郁症,但青少年若患有这些重症精神病其自杀危险极高。当这些患者同时伴有烟、酒或毒品成瘾时,其自杀危险性大为提高。严重创伤也会存在自杀风险。

7、自杀未遂史

无论有无上述精神疾病,曾有一次或多次自杀未遂都是重要自杀危险因素。最近负性生活事件也是自杀行为的重要诱因。

(二) 班级心理委员如何帮助有自杀征兆的同学

1.保持冷静和耐心倾听。

2.让她/他倾诉自己的感受。

3.认可他表露出自己的情感,也不试图说服他们改变自己的感受。

4.询问他们是否想自杀:“你是否觉得那样痛苦、绝望,以至于想结束自己

的生命。”

5.相信他说的话;当他说要自杀时,应认真对待。

6.如他要你对其想自杀的事情给予保密时,不要答应。

7.让他相信他人的帮助能缓解面临的困境,并鼓励他们寻求帮助。

8.说服其相关人员共同承担帮助他的责任。

9.如果你认为他当时自杀的危险性很高,不要让其独处,首先要立即上报班级辅导员和学院领导、学校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或陪他去心里卫生服务机构或医院接受评估和治疗。

10.对刚刚出现自杀行为(服毒、割腕等)的人,要立即送到最近的急诊室进行抢救,并及时上报班级辅导员、学院领导、学校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

第五章 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枚举

活动1 优点大轰炸

目的:培养学生自信心、认同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精神,缓解人际关系的紧张、敏感,学会人际沟通能力、走出自我中心的圈子,能从别人角度看问题。

具体做法:

让学生站到讲台前,“虚心”听取大家的表扬。同学们则用“优点”作为炸弹,轮番“轰炸”。练习要求是只讲优点,小提缺点。

活动2 信任跌倒

目的:信任感的建立;人际沟通中合作能力的培养。

具体做法:

一对一方式:两人一组,A 背对着B 站在前面,静静的站着,当组织者喊“倒”

时,A 身体垂直地向后倒,脚跟直直的倒下,B 在A 倒一半时,应很平稳地接住A 。

团体方式:邀请一位成员到团体中间,其余成员围着该成员成一圆圈。让该成员闭上眼睛,圆圈上的成员站好位臵,准备接住倒下地成员,他可以在自觉舒适的地方倒向任何一方,圆圈上的成员应该很平稳地接住该成员,再缓慢地把他推回中间位臵,如此循环。

活动3 盲行活动

目的:建立信任感;培养协作精神和对他人的依赖,从而积极乐观的投入生活。

具体做法:

两人一组。其中一人的眼睛被沙巾蒙住,充当“盲人”,另一人充当“拐杖”,指引“盲人”完成上楼下楼的动作。两人不得讲话,只能用一些体势语言来交流。

活动4 突围开关

目的:卸除社会面具,促进人际沟通;助人打入群体,培养团队精神;增强团体活动,消除孤独感觉;鼓励行动自由,消除心理压抑。

具体做法:

突围:由一位成员自动站到团体中央;其他成员站立,用手臂互相勾结,形成包围;受包围的成员,可任意采取钻、跳、推、拉、诱骗等任何方式,力求突围挣脱;外围的成员各尽全身力气、心计,绝不让被围者逃出。若被围成员灰心失望,其他成员可鼓励他继续努力。一段时间后,换其它成员试之。共同分享突围的感受。

开关:全体成员面向四周站立,彼此以手臂紧紧勾结;由一位成员站在圈外,设法竭力打入成员里面,而其他成员竭力排拒,直到开关者取胜。为免于受骗、排拒,关卡的成员可以不理睬开关者的甜言蜜语。一段时间后,换其他成员。共同分享开关的感受。

目的:学会使用和接受非语言信息的传递;训练自己敏锐地观察他人的感受。 具体做法:

全体围成一个圆形,然后闭上眼睛回忆一下这一周内生活的感受,使疲乏、兴奋、轻松、愉快,还是焦虑、郁闷。然后每个人用手势和表情、体态语言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让其他同学猜猜动作及表情所反映的感受是什么。被猜者说明他人的猜测是否正确,为什么?最后讨论感受。

活动6 请你为我做件事

目的:体验施与受的感觉;促进人际沟通的觉察。

具体做法:

两人一组,分饰施与受方。由受方请求施方为他做件事。例如:“请你为我梳头”、“请你为我唱歌”、“请你为我讲个笑话”等可行的事。在接受帮助后,受方可以任何方式表达谢意,然后双方角色互换,进行同样的活动。最后讨论施与受的经验。

活动7 镜中人

目的:从观察对方中了解自己;从学习对方的动作了解对方;观察谁是主动,谁是跟随者;从动作中表达自己,了解对方,并学习双方配合达成和谐。

具体做法:

两人面对面不说话,完全用动作、眼神传送。一人自由做动作,另一人就做他的镜影,可坐可站,可以掌碰掌、指碰指或完全不碰,双方尽量保持和善的双眼接触,用心体会对方的意思,有了默契后,可自行互换角色,或不分主从一致行动。

目的:让同学们学会沟通的技巧

具体做法:

● 组内分成两组,围成内两个圆,外圈脸朝内,内圈脸朝外,两人面对面站好;

● 由老师说出话题,内圈先讲,外圈先听,两分钟后交换,外圈讲内圈听,也是两分钟;

● 老师换第二个题目,此时内圈人向左移一个位子,外圈人不动,以同样方式进行。如此进行六个题目。

活动9 倾听技巧

目的:1、学习人际沟通的基本态度(技巧) -倾听。

2、体会「倾听」与「回馈」在人际沟通时所产生的效果。

具体做法:

1、三人一组,未满三人者,则分派到他组成四人一组。

2、每组三人(或四人) 轮流当说话者(一次一人) ,倾听者(一次一人) 、与观察者(一至二人) ,每人皆须分别当过三种角色,体会每种角色的立场与感觉。

3、三种角色的任务如下:

说话者:在五分钟内主动引发各种话题。

倾听者:只扮演听与响应的角色,不主动引发任何话题。

观察者:不介入说话者与倾听者的对话,只负责观察两人的对话情形。

4、事后讨论:每人皆当过三种角色后,小组成员作经验分享的活动,说话者与倾听者分享彼此的感觉,观察者则说出所观察到的情形。

备注:在人际沟通中,并不只是把自己的意见、想法表达出来,更重要的是也要用心听对方所传达的讯息,如此才能真正达到双向沟通的目的。此种倾听的能力,是种基本的沟通态度,也是一种可习得的技巧。

活动10 针线情

目的:1. 加强学生适应团体及有效处理人际关系之能力。

2. 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及尊重他人的美德。

具体做法:

1、二人一组,一人拿针,一人拿线,限时一分钟(或更短),将线穿入针眼内就算完成。要两人合作,不得一人完成(穿针时不限单或双手),穿完线后,收拾起备用。

2、准备心形卡片(以西卡纸或书面纸制成,数量为活动总人数的一半)将心形卡剪成任意的两半,分开臵于二个纸盒内。分二组,分至二盒,每人各抽出一张,写出姓名。

3、持半颗心形卡寻找另外半颗心配对,然后取针线将它缝起来成为一颗完整的心。

4、小组内分享感受。

活动11 Circle the circle(圈中圈)

目的:培养合作来完成任务的能力。

具体做法:

1、分组,分成两组,每组20人左右。

2.所有成员手牵手围成一个圆圈,并在成员手中套入一个呼拉圈,将呼拉圈穿过一个每个人的身体回到原点即完成任务,看哪一组完成得快,完成较慢的一组出一个节目。

3. 注意事项:(1)过程中成员之间不可松手。(2)不可用手指去勾呼拉圈。

活动12 撕纸

目的:放松自己,明白每人的理解是不同,明确交流的重要性。

具体做法:

指导者让成员准备一张纸,闭上眼睛。指导者发令,成员按照听到的指令动作。指导者发令:将纸张对折,再对折,旋转90度,撕掉纸的右上角,再将纸张旋转180度,撕掉右上角。睁开眼睛,展开纸张,互相观察纸张,互相交流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

活动13 瞎子背瘸子

目的:沟通配合能力,增递同学间感情。

具体做法:

当场选六名同学,三男三女,男生背女生,男生当“瞎子”,用纱巾蒙住眼睛,女生扮“瘸子”,为“瞎子”指引路,绕过路障,达到终点,最早到达者,为赢。其中路障设臵可摆放椅子,须绕行;汽球,须踩破;鲜花,须拾起,递给女生。

活动14 方寸之地

目的:要取得团队的成功,只有通过全体成员的合作。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每一个成员的思路都是重要的,团队的合作和思考是保证成功的重要因素。

具体做法:

指导人员将大报纸分别摊开放在不同地方,要求各小组的所有人都要站到各自的报纸上。不论何种方式均可,但是不可以将脚站在报纸外面或延伸到报纸外

面。时间限制10分钟。

在各组完成否,指导教师将报纸对折。游戏重新开始,规则同上。各组若有成员被挤出报纸外,该组游戏宣告失败。

活动15 盲人拾物

目的:培养人与人之间信心。

具体做法:

首先以二人为一组,其中一人(A)蒙上眼晴,而另外一人(B)则要背向主持人,而主持人就要拋出一件物品(如一串锁匙)。

A 的任务是要拾回该物,B 的任务则是对A 作出提示,而这些提示只能够是:“前行三步”或“转右三步”等。

但因为B 自己其实也看不见那串锁匙,而只能凭自己的听觉(该物落地是所发出的声音)而作出猜测和提示。

每次B 发出指示后,A 都需要依照他指示做,而主持人则会告诉他们到底 “到了没有”。

活动16 盲哑人排队

目的:你平时主要是依靠什么方式与他人进行交流沟通的?如果我们现在成为又聋又哑的人,你如何与他人沟通? 如果还要又聋又哑的人按顺序排队,那结果会怎样?通过这个活动,你将体会到沟通方式的多样性,当外界的环境和条件发生变化或产生限制时,你可以通过改变沟通方式来解决问题。

具体做法:

给每一个人发一个眼罩,请他们带好;指导者声明:在整个活动完成之前,不许说话,不许摘下眼罩,否则活动重新开始,但是不延长时间。在整个活动中一定注意安全!给每一个人发一个号,指导者在耳边悄悄告诉他,保证这个号只有他本人知道。请大家按照号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成一条直线。活动结束后,指导

者引导大家一起回顾本游戏涉及的心理点,如:在排序过程中,你用什么方法把你的号告诉别人?在活动中遇到了什么困难?解决了吗?是怎样解决的?这个心理训练活动给你什么启示,等等,所有参与学生一起分享活动中的体会和感悟。

活动17 福尔摩斯

目的:培养在人际沟通中的观察能力。

具体做法:

1、让队员们结对儿。

2、每人仔细观看自己的搭档一分钟。

3、一分钟后,彼此转过脸去,再不能看自己的搭档。

4、做5处以上的外观改变,改变可以是细微的,也可以一目了然。

5、让搭档们再次相互观察,依次说出对方都做了哪些改变。

附录:

我们身边的心理咨询机构和热线信息

心理健康委员可以使用的资源:

大学生心理网:www.dxsxl.com

西华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http://psy.xhu.edu.cn/

中国红十字会心灵阳光关爱中心:http://www.nphe.org

北京京师慧心心理咨询中心:http://www.jiangshixinli.com/Index.html 中国大中学生心理健康在线:www.psyhealth.cn

西华大学心理健康服务与研究中心

2014年4月

班级心理委员工作手册

第一章 心理委员工作职责................................................................................................................. 2

一、心理委员的职责 ............................................................................................................................ 2

二、心理委员的管理 ............................................................................................................................ 3

1、心理委员的选拔 . .......................................................... 4

2、心理委员的考核与奖励 . .......................................................................................................... 4

第二章 心理委员基本知识................................................................................................................... 4

1、什么是心理学 . ............................................................ 4

2、什么是心理健康 . .......................................................... 5

3、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是什么 . ................................................ 5

4、心理健康水平一般分为哪三个等级 . .......................................... 5

5、什么是心理问题 . .......................................................... 5

6、出了心理问题怎么办 . ...................................................... 5

7、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类型 . .................................................. 6

8、如果同学出现心理异常现象,如何有效地帮助他们 ............................. 6

9、如何面对抑郁症 . .......................................................... 7

10、什么是失眠,引起失眠的原因有哪些 . ....................................... 7

11、怎样自我调节可以改善失眠 . ............................................... 8

12、心理委员主要关注对象是哪些人 . ........................................... 8

第三章 心理委员对自身的要求..................................................... 9

1、班级心理委员的基本素养有哪些 . ............................................ 9

2、班级心理委员应掌握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有哪些 ........................ 10

3、班级心理委员应掌握的会谈技巧 . ........................................... 10

第四章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及其应对 . ...................................................................................... 14

1、大学生常见的自我意识困扰 . ............................................... 14

2、如何培养健康的自我意识 . ................................................. 14

3、大学生常见人际交往中存在的困扰 . ......................................... 15

4、应对人际关系困扰的心理策略 . ............................................. 16

5、大学生的学习心理困扰 . ................................................... 17

6、大学生健康学习心理的培养 . ............................................... 18

7、大学生常见心理障碍的表现 . ............................................... 19

第五章 心理委员对有自杀倾向的同学的做法 . ....................................... 20

1、班级心理委员怎么对存在较高自杀危险的同学有效识别? ....................... 20

2、班级心理委员如何帮助有自杀征兆的同学 .................................... 21

第六章 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枚举 . ............................................... 22

附录 .......................................................................... 30

第一章 心理委员的工作职责

一、心理委员的职责

1、心理委员是传播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员,是学校心理教育工作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其工作职责的核心是:学会观察、学会倾听、学会助人、保守秘密。

2、关心班级同学的情绪、心理状况,尤其是那些近期生活中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同学,如亲人故去、考试成绩低于自己的预期、失恋、受处分、家庭发生重大变故等,发挥朋辈心理辅导的作用(对于同学的情况必须遵循保密性原则)。在适当情况下,可以向同学委婉地介绍心理咨询室。

3、加强与其他班干部尤其是寝室长的联系, 及时发现问题, 善于帮助有心理困惑和烦恼的同学, 当个别同学有严重心理问题时, 要及时报告学院领导和老师, 并劝说其尽快到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

4、负责收集本班同学的心理健康信息, 对本班同学的心理健康状况定期向班主任, 辅导员做汇报。

5、遇到危机情况,立即向辅导员或中心汇报。

6、积极参加中心组织的各种活动,包括心理讲座、心理健康知识培训等。

7、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阅读有关心理健康的书籍,努力营造积极健康的心理氛围。定期组织开展全班性的相关心理活动。

8、及时反映班级中出现异常的心理状态,对一般性的心理困惑进行及时解答。

9、积极参加各项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活动, 认真完成心理健康中心和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安排的有关工作。

10、按照要求写好工作总结, 并上报学生处和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

11、完成其他所要求的职责。

二、心理委员的管理

1、班级心理委员的选拔标准

(1)选拔条件

①、在同学中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助人,有奉献精神。 ②、关心集体、关心同学,热心班级心理健康工作,具有服务于人的意识。 ③、为人开朗、乐观,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人缘关系较好。

④、善于与人沟通,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

⑤、对心理学比较感兴趣。

⑥、能严格遵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保密原则。

⑦、工作责任心强,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⑧、个人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个性比较沉静,情绪稳定;善于合作,保密诚实;善解人意,有敏锐的观察能力。

(2) 选拔方式

通过自我报名、同学推选与班主任审核三者相结合的办法,产生出侯选人名单,然后在全班公示征求同学的意见。

选拔过程有以下几个环节:第一是组织考察;第二征求候选人本人和学生意见,确保心理委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热情和责任心;第三是发扬民主,进行差额选举,确保当选的心理委员有较好的群众基础,为即将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打好基础。

(3)聘请的原则

①、自愿的原则:被聘请的学生必须对“心理委员”这一光荣的称号有较好的认同感,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较感兴趣。

②、服务的原则:被聘请的学生要有较强的服务意识,责任感要强,能吃苦耐劳。

2、考核与奖励

心理委员纳入班干部系统,考核与奖励与一般班干部相同,由学院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反馈给心理健康中心与学工部,学院根据考核结果在综合素质测评中给予加分。对于表现突出的班级心理委员,我们将给予另外的奖励。

心理委员可以优先使用中心现有的资源(杂志、场地及设备等),优先参加中心举办的团体辅导活动、培训班或其他活动。

凡未尽心理委员之职责者,学院可取消其综合素质测评中的加分,并对其进行规劝及沟通辅导,规劝不成者,从心理委员名单中予以除名。

第二章 心理委员基本知识

1、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一词源于古希腊语,意即“灵魂之科学”,源于哲学与生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什么是心理健康?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成立宪章中,对健康下的定义是:“不但没有身体

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可见,心理健康是完整健康概念的组成部分,人们不仅应关心自己的躯体健康,还应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以及自己与社会相融合的程度。

3、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是什么?

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

(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

(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

(3)有幸福感;

(4)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4、心理健康水平一般分为哪三个等级?

心理健康的水平大致分为一般常态心理、轻度失调心理、严重病态心理三个等级。

(1)一般常态心理者表现为经常有愉快的心理体验,适应能力强,善于与别人相处,能较好地完成同龄人发展水平应做的活动,具有调节情绪的能力。生活中大多数人属于一般常态心理者。

(2) 轻度失调心理者表现出不具有同龄人所应有的愉快,与他人相处略感困难,生活自理有些吃力。若主动调节或通过心理辅导专业人员的帮助,就会消除或缓解心理问题,逐步恢复常态。

(3)严重病态心理。表现为严重的心理适应失调,不能维持正常的生活、工作。如不及时治疗就有可能恶化,成为精神病患者。精神病是严重的心理疾病。

5、什么是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是指那些近期发生的内容比较局限,心理活动反应不甚强烈,且未影响思维逻辑的暂时性的心理紊乱。日常生活中可能因为某件事情造成心理上的不愉快,产生短暂的焦虑、烦恼,表现为情绪低落或急躁。初期人员常会出现上述的心理问题。

6、出现了心理问题怎么办 ?

如果出现了心理障碍之类的心理问题,就应主动到心理咨询机构(如心理咨询所、电话心理咨询热线等)找心理学专家进行咨询,以求得心理调整的指导,

在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学专家的帮助下尽快地消除不健康的心理,使心理状态恢复正常。 另外,人们需要学习一点心理学的知识,对于心理卫生、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书籍应多看看,用这方面的知识作指导以调节自己的心理,将会得到很大的好处。

7、大学生心理问题有哪些主要类型?

引起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有:

1)难以适应生活环境的转变

新生入学首先面临的生活环境的变化。在上大学前,不少学生没有远离过家门,而进入大学后,失去了往日家庭的特殊照顾,有的学生因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一时生活上不能自理;大学新生在遇到很多问题时,常常束手无策,郁郁寡欢,致使有的学生出现烦躁、痛苦、紧张不安等焦虑情绪和疲倦、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神经衰弱症状。

2)学习紧张与竞争压力造成心理负担过重

进入大学校园之后,突然发觉自己站在“山顶”的感觉没有了。无形中在心理上产生了一种失落感。学生要认识到考上大学只是人生征途中的一次胜利,今后的路还很长。

3)人际关系失调造成社交障碍

这类人往往心理自卑,行为畏缩,面对挑战采取逃避态度或无力去应付。想与人交往,又怕被人拒绝、嫌弃。想得到别人的关心与体贴,又害羞不敢与人接近。不与人交往并非出于自愿,内心矛盾重重。

4)理想、目标落空造成内心困惑

进入大学后,学习失去了中小学时的动力,又不可避免地接触到了社会市侩、阴暗的一面,习惯于只读圣贤书的学子们在现实面前感觉到困惑。

5)情感受挫促成心灵苦闷

时下的大学校园,恋爱已是公开的秘密,部分大学生匆匆加入“恋爱族”,由于对爱或被爱缺乏正确的理解,往往饱受失恋之苦,但又难以自我调适,轻者陷入情感的漩涡难以自拔,重者则会痛不欲生,寻死觅活,甚至导致精神失常、自杀等严重后果。

8、如果同学出现心理异常现象,如何有效地帮助他们?

如果有同学出现轻度心理异常现象,你可以:

(1)试着跟他沟通,做一个好的倾听者,给他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陪伴他走出心理危机。

(2)尽量理解他的感受而不是简单地批评和教导他。

(3)建议他去做心理咨询和辅导,也可以陪伴他去。

如果是严重的心理异常,如:精神疾病发作、有自杀倾向等,要立即采取措施:

(1)首先要尽可能安抚对方的情绪,试图跟对方讲话,了解原因,分散他们的注意力。

(2)避免自伤或伤害他人事件的发生。例如:清除对方身边的刀、针、绳索等。

(3)迅速跟辅导员老师、校医院、保卫处、心理健康中心联系。

(4)切忌评价、激惹、嘲讽和冷漠的做法。

9、如何面对抑郁症?

(1)自觉努力学习心理卫生知识。可通过心理卫生课或讲座,通过阅读心理卫生书刊等途径接受心理卫生教育,并把知识运用于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去。

(2)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多参加社会劳动和各种社会活动,锻炼自己,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增强意志,丰富经验,从而促进心理健康。

(3)增强自我心理调节。自我心理调节包括调整认知结构,完善自我意识,塑造健全人格,学会情绪控制,提高适应能力,掌握自我调节的方法。

(4)及时寻求心理咨询帮助。

10、什么是失眠,引起失眠的原因有哪些?

(1)违反生物钟引起失眠。这种失眠通常是短暂的状态。

(2)突然受到重大事件的冲击造成情绪不稳、失落、惊慌,以致夜夜难眠。但通常一两个月就会恢复,是短期的失眠,但少数也会演变成慢性失眠。

(3)原发性失眠。此类失眠者并无特殊内科疾病或精神疾病,平时有时睡眠质量也不好,遇到重大压力、精神负荷增大时,就更睡不着。久而久之,就成了慢性失眠。

(4)一些精神疾病如忧郁症常伴有失眠,其它广泛性焦虑症、恐慌症、精神分裂症病人,都可能时常睡不着。

(5)药物作用。药物如类固醇,有些人服少量会失眠,大量则精神异常。

(6)刺激性饮料:茶、咖啡等刺激性饮料食品扰乱正常睡眠。

(7)医源性引起的失眠。医生给病人安眠药或病人自己服用安眠药,日久成习,最后安眠药也失效了,渐渐增加药量或联合几种药物服用也无法入睡,只好夜夜失眠。

11、怎样自我调节可以改善失眠?

(1)生活作息要规律,养成每天同一时间上床睡觉的习惯;

(2)每天有规律的运动,每周至少四次,每次三十分钟以上;

(3)避免在吵闹环境中睡觉;

(4)太冷、太热的环境会影响入睡;

(5)睡前勿喝酒、咖啡、茶、吃大餐等;

(6)睡前避免观看紧张刺激的电视、电影、报纸,如凶杀案、绑架案等,造成心理不安而影响入睡;

(7)辗转难眠几刻后仍不能入睡,干脆起床做些轻松活动,继续躺在床上只会使你更加紧张,更难入睡。

12、心理委员主要关注对象是哪些人?

(1) 遭遇突发事件而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如家庭发生重大变故、遭遇性危机、受到自然或社会意外刺激的学生等;

(2) 情绪低落且持续时间在2周以上;

(3) 性格过于内向,孤僻,缺乏社会支持的;

(4) 解决困难能力较弱;

(5) 冲动个性;

(6) 学习压力大,学习困难而出现心理异常的学生;

(7)个人感情受挫;

(8)家境贫困,经济负担重,深感自卑的学生;

(9)人际关系失调后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

(10)其他有情绪困扰、行为异常的学生。

第三章 心理委员对自身的要求

一、 班级心理委员的基本素养有哪些?

1. 人格素养

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点的总和,包括气质、性格、兴趣、信念和能力等。班级心理委员应具备的人格素养包括:

(1)情绪稳定。情绪是乐观而稳定的,能自我悦纳、自我调节。

(2)乐观向上的人生观。能积极、热情开朗地对待生活,善解人意,坚韧、知足、勇气、乐观、现实、客观、冷静、自信,这样才能具备帮助来访者解决问题的素质。

(3)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人际关系有深刻的理解,尊重他人的价值,信任他人。亲切、宽容、和蔼、平易近人。

(4)真诚关心同学。理解同学,乐于助人,热情地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真心愿意提供帮助。使受助的同学有安全感。

(5)不断完善自我。心理委员在接受专业培训的同时要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正确认识自我,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修炼自我人格。在帮助同学的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完善自我。

(6)与人协作配合的能力。心理委员应善于倾听、沟通、合作,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7)为理解人的本质而不懈努力。要不断地去探索人的本质。理解人的本质是一件难事,也许一生探索和努力也达不到完全理解的程度。

2. 知识素养

阅读并掌握《开掘心智的金矿----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成长》、《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学》、《青年心理学》等书籍中的心理学知识。

3. 技巧条件

具备心理反应敏感、积极倾听、有效提问、合理转介的能力。

二、 班级心理委员应掌握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有哪些?

(1)较高水平的安全感。自信乐观,相信自己的努力可以改变自己的现状, 可以适应或改善自己的处境。

(2)智力正常。有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能从学习活动中获得快乐。

(3)情绪健康。乐观开朗,善于控制与调节自己的情绪,既能克制又能合理宣泄;情绪反映与环境相适应。

(4)人际关系和谐。交往动机端正,乐于交往。;既有广泛的人际交往,又有知心朋友;交往中能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

(5)意志品质健全。有明确合理的学习和生活的目的,并能支配自己的行为,能辨别是非真伪,信守原则,能排除不符合活动目的的主客观诱惑和干扰,为既定目标不懈的努力。

(6)积极的自我观念和健全的人格。能够立足现实,正确地看待自己。了解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并对此有适当的自我评价。

(7)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角色。朝气蓬勃、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勤学好问、容易接受新事物、喜欢探索和创新;开朗活泼、举止言谈有修养。

三、 班级心理委员应掌握的会谈技巧

1、会谈法简介

熟练的会谈技术在临床上是最难掌握也是最难做好的事情,有人称为“伟大的艺术”。是通过倾听了解求助者的感受、想法、困惑等,并通过言语表达对其的共情和理解,帮助求助者去探索困惑背后的原因并发展出新的行为模式。

2、会谈法的工作程序

①做好会谈前的准备工作。

②礼貌的接待方式和礼貌用语。

③间接询问求助者希望得到哪些方面的帮助,不可直接逼问。

④询问结束后,明确表明态度,但不可做绝对的承诺。

⑤向求助者说明保密原则。

⑥向求助者说明朋辈帮助的性质。

⑦说明求助者的权利与义务。

⑧与求助者进行协商,明确使用哪种辅导方式。

3、摄入性会谈

在多种会谈法中,摄入性会谈法是最常用的,主要用于收集资料。通过会谈了解病史,了解健康状况、生活状况和家庭状况等。其工作程序包括: ①确定目标、内容与范围;

②确定提问方式,根据会谈目的和收集资料的内容和性质来确定提问方式,主要有:

a. 开放式提问,答案是多种可能的,如“你对他的行为怎么看?”;

b. 封闭式提问,答案是“是”或“否”这样限定的,如“你对这个提议是否接受呢?”;

c. 半开放式提问,答案是限定在一定范围内的,如“你对这件事有什么负面的感受?”;

③倾听

a. 全神贯注地、倾心地听。

b. 在听的过程中,不能随便打断求助者的话,不能插入自己对会谈内容的评价。 c. 注意思考,及时而迅速地判断求助者的谈话是否合乎常理,是否合逻辑。 d. 把握关键点。

④控制会谈内容与方向, 控制会谈内容和转换话题的技巧:

a. 释义。征得求助者同意后,把求助者的话重复一下并做解释,解释完以后,立即顺便提出另一个问题。这样做可让求助者感觉很自然,会感到辅导者的问题提得合理。

b. 中断。在会谈中暂时停止一下,当求助者因情绪激动或思维混乱而喋喋不休时,不能硬行迫使其停止会谈,这时可给他倒杯水,请他帮着递一样东西,或者建议换一地方再谈,如时间有限可建议暂时停止会谈下次再来。

C. 情感的反射作用。辅导者有意识地激一下求助者,使他将会谈转向某类问题。但初次会谈不宜使用,容易引起求助者情绪紊乱难以控制。

⑤对会谈内容归类

⑥结束会谈

4、正确使用会谈法

①会谈中听比说更重要。学习倾听对方的情绪、感受和不合理的观念。

②态度:辅导者与求助者会谈时只能持一种非批判性态度,不指责、不评判。非批评性态度可让求助者感到轻松,无所顾忌地把内心世界展现在辅导者面前,辅导者从表情到语言都要注意。

③区别:对求助者的会谈内容进行区分和鉴别(根据会谈内容区分对方所处的状态、区分关系的信任程度、区分不同的会谈目标等等,并进行可能的鉴别诊断) 。

5、怎样提问题

凯利曾对临床交谈不成功的提问方式进行归类:

①“为什么…”的问题

这类问题对求助者有强烈暗示的,可以改为 “怎样”和“什么”的形式,如“是什么原因让你有这样的想法?”。

②多重选择性问题

如“你有什么感觉,是沮丧还是生气?”

③多重问题

如“你认为他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怎样?”

④修饰性反问

这类问题实际上并不构成问题,因它不需要回答也无法回答。如“你只谈教师教得不好,可当今的学生素质和学校纪律又是个什么情况呢?”

⑤责备性反问(建议尽可能不用), 如“现在这样,当初你干什么来着?”

6、会谈内容的选择

选择会谈内容的原则:

①适合求助者的接受能力,符合求助者的兴趣;

②对求助者的病因有直接或间接的针对性;

③对求助者的个性发展或矫正起关键作用;

④对深入探索求助者的深层病因有意义;

⑤对求助者症状的鉴别诊断有意义;

⑥对改变求助者的态度有积极作用,对帮助求助者改善认知和正确理解问题有帮助;

7、会谈法的有效性

有的研究者表明,会谈法有以下局限:

①辅导者的热情不一定能使求助者如实讲述自己的情况;

②求助者和辅导者若来自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会谈法局限性更明显; ③会谈法对于预测学习成绩几乎是无效的;

④会谈法在信度和效度上是不可靠的;

8、注意事项

①态度必须保持中立;

②提问避免失误;

③辅导人员在摄入性会谈中,除提问和引导性语言外,不能讲任何题外话; ④不能用指责、批判性语言阻止或扭转求助者的会谈内容;

⑤在摄入性会谈后不应该给出绝对性的结论;

⑥结束语要诚恳、客气,不能用生硬的话做结束话,以免引起求助者的误解;

9、选择会谈内容的原则:

①适合求助者的接受能力,符合求助者的兴趣;

②对求助者的病因有直接或间接的针对性;

③对求助者的个性发展或矫正起关键作用;

④对深入探索求助者的深层病因有意义;

⑤对求助者症状的鉴别诊断有意义;

⑥对改变求助者的态度有积极作用,对帮助求助者改善认知和正确理解问题有帮助;

7、会谈法的有效性

有的研究者表明,会谈法有以下局限:

①辅导者的热情不一定能使求助者如实讲述自己的情况;

②求助者和辅导者若来自不同民族,会谈法局限性更明显;

③会谈法对于预测学习成绩几乎是无效的;

④会谈法在信度和效度上是不可靠的;

8、注意事项

①态度必须保持中立;

②提问应委婉、温和,避免攻击、质问;

③辅导人员在摄入性会谈中,除提问和引导性语言外,不能讲任何题外话; ④不能用指责、批判性语言阻止或扭转求助者的会谈内容;

⑤在摄入性会谈后不应该给出绝对性的结论;

⑥结束语要诚恳、客气,不能用生硬的话做结束话,以免引起求助者的误解;

第四章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及其应对

一、大学生有哪些常见的自我意识困扰?

1、扭曲的自尊——虚荣

虚荣心,是一种追求虚假荣誉,以期获得尊重的心理行为。

2、消极的自我觉察——自卑

自卑,即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作出偏低的评价,总觉得自己不如人、悲观失望, 丧失信心等。自卑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是实现理想或某种愿望的巨大心理障碍。

3、退缩的自主——从众

从众心理人皆有之,但过分从众的学生,没有独立思考,常常被别人的意见左右,缺乏主见,丧失自我,有碍心理发展。

4、变态的自立——逆反

表现为多种行为,如对抗、拖延等。青年大学生在成人眼里是孩子,在孩子眼里是成人。他们渴望在思想上、行为上乃至经济上尽快独立。

5、极端的自信——自负

自负是个体自以为是、自命不凡的一种情感体验和情绪表现。自信是大学生重要的优秀品质,但自信过了度,听不进师长的教诲,听不进父母的嘱托,听不进同学的意见,一意孤行,那就会对自身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6、放纵的自我——任性

任性是做事只从自身的角度出发,不考虑他人想法的态度。

二、如何培养健康的自我意识?

健康的自我意识是客观的自我评价,积极的自我体验,适度的自我控制,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加以培养。

1、 正确认识自我

正确认识自我,就是要全面地了解自我,其中特别重要的是要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把握自己与群体的关系,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的位臵,对自我有恰如其分的评价. 要做到正确认识自我,有以下几种方法:

——在经常的自省中认识自我。

——通过他人的认识与评价来认识自我。

——通过自我比较来认识自我.

2、积极悦纳自我

心理研究表明,心理健康者更多地表现出对自我的接受和认可,而心理障碍者则明显表现出对自我的不满和排斥。应注意强化四个信念:

——只要真正付出努力,同等条件下,别人行,我也一定能行。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要恰当认识自己,不苛求自己。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正视自己的短处,扬长也要补短。

——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和失败是相辅相成的。

3、科学塑造自我

——确立明确的行动目标。个体的行为是否有目的性,结果是不一样的。一般说来,有目标指向的行为要比无目标指向的行为成就大得多。

——培养坚强的自控能力。在实现目标的路途上,有很多诱惑让你偏离目标。 这时候就必须要一定的自控能力。

——塑造健全的人格。积极、和谐、健全的人格,对健康的自我意识的发展,有着良好的生成和促进作用。

三、大学生常见人际交往中存在的困扰?

1、嫉妒

嫉妒是对与自己有联系的、而强过自己的人的一种不服、不悦、失落、仇视、甚至带有某种破坏性的危险情绪,是通过把自己与他人进行对比,而产生的一种消极心态。当看到与自己有某种联系的人取得了比自己优越的地位或成绩,便产生一种忌恨心理;当对方面临或陷入灾难时,就隔岸观火,幸灾乐祸;甚至借助造谣、中伤、刁难、穿小鞋等手段贬低他人,安慰自己。嫉妒的特点是:针对性

—与自己有联系的人;对等性—往往是对和自己职业、层次、年龄相似而超过自己的人;潜隐性—大多数嫉妒心理潜伏较深,体现在行动时较为隐秘。

2、多疑

多疑可以说是友谊之树的蚀虫。具有多疑心理的人,往往先在主观上设定他人对自己不满,然后在生活中寻找证据。带着以邻为壑的心理,必然把无中生有的事实强加于人,甚至把别人的善意曲解为恶意。

3、自卑

自卑的浅层感受是别人看不起自己,而深层的理解是自己看不起自己,即缺乏自信。要克服自卑,就要自信。

4、干涉

人人都需要有一个自我的心理空间。再亲密的朋友,也有个人的内心隐秘,有一个不愿向他人坦露的内心世界。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如果可以的话尽量别去过多的打听别人的私事。

5、羞怯

羞怯心理是绝大多数人都会有的一种心理。具有这种心理的人,往往在大庭广众之下,羞于启齿或害怕见人。由于过分的焦虑和不必要的担心,使得人们在言语上吱吱唔唔,行动上手足失措。长此下来,会不利于同他人正常交往。

6、敌视

这是交际中比较严重的一种心理障碍。这种人总是以仇视的目光对待别人。对使周围的人随时有遭受其伤害的危险,而不愿与之往来。

四、应对人际关系困扰的心理策略有哪些?

1. 发现优点

花点时间来发掘自己的优点,增强自信,消除交往中的自卑心理。

2. 换位思考

人际关系出现不和谐后,双方心情都比较失落,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想想自己的言语和行动,多考虑一下他人的感受,以一种宽容的心态去面对。

3. 学会微笑

微笑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不经意间的一个浅浅的微笑就可以让一颗落魄、

孤独的心找到归宿。不要吝啬你的微笑,舒展开你的笑容吧!

4. 心怀感激

牢记朋友对你的帮助,心怀感激地对待每一个人,心怀感激地帮助你的朋友,让感激之情感染你周围的人。

5. 完善自己

优秀的人往往更受人欢迎,不断地完善自己,改掉生活中的不良习惯,用你的人格魅力吸引大家,相信大家会更喜欢你的。

五、大学生的学习心理困扰有哪些?

在学习方面,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大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适应不良

具体表现有:

a. 对学习缺乏应有的兴趣、紧迫感和自觉性。

b. 学习缺乏独立性,习惯于中学时的学习方法。

c. 不理解大学的学习特点和规律,不知道如何有效地开展学习活动。 d. 学习中精力投入不足,对本专业的知识、技能、要求认识不足。

2、学习缺乏动力

主要表现为:

a. 学习松弛。新的目标还没有明确形成,所以学习的动力不如中学时强。 b. 没有学习的热情,把主要精力放在娱乐等与学习无关的活动上。

c. 学习肤浅,满足于一知半解。

3、学习过度焦虑

具体表现在:

a. 学习中心理压力太大,情绪压抑。

b. 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信心不足。

c. 夸大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为此惶惶不安,焦虑万分。

4、学习心理疲劳

学习心理疲劳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思想迟钝,情绪躁动,精神萎靡不振,学习效率下降,错误增多,出现失眠等。造成大学生心理疲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学习内容单调,时间过于长,生活缺乏劳逸结合; 学习的内容难度较大,学习

过于紧张; 对学习缺乏兴趣、厌烦、畏难等。

5、考试焦虑和怯场

考试焦虑是指担心自己考试失败而忧虑的一种负性情绪反应,考试怯场是指考生在应试中的应激反应。考试紧张是一种正常现象,但是要 “适度”。适度焦虑会使人的活动变得积极,思维变得清晰。“过度”紧张使人的活动受到抑制。考试怯场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自信。这种缺乏自信是由于过去考试失败而造成了心理定势,生怕考试再遭失败而产生的心理压力。

六、大学生怎么培养健康的学习心理?

1、进入角色,熟悉生活,提高自身适应能力

随着大学环境的变化,要使自己进入“角色”,在新的大学生活中寻找自己的方位,确立最佳位臵。此外,培养自信心,在大学生学习中尤为重要。

2、培养健康心理,提高学习效率

首先要增强学习动力,主要是确立学习目标。在目标的确定中应该注意使个人目标与社会责任联系起来,把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结合起来,否则这一目标就难以实现。其次,要培养学习兴趣。兴趣是情感的凝聚,一个人如果对某件事情感兴趣,那么,他就会深入持久地去做这件事,力争达到预期目的。在学习中,大学生要善于发现激发自己兴趣的事情,努力培养这种乐趣。

3、克服学习过度焦虑

第一,增强自信和毅力,不怕困难与失败,勇于迎接学习中的挑战,保持适度的自信心,克服虚荣心理。第二,加强心理调节,保持情绪愉快和稳定。

4、预防、消除心理疲劳

劳逸结合是预防心理疲劳的重要措施。在学习之余,参加一些文体活动,使身心得到调节和放松,还应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此外,要学会科学用脑,掌握学习效率最高的时间。

5、正确对待考试,提高应试技巧

要充分认识到考试是衡量学习好坏的手段之一,也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大学生应重视考试,但不过分要求高分。要考得轻松,学得愉快。提高应试技巧,首先要做好考前准备,即认真复习,有计划,有安排,有轻重缓急。其次,要有

应付“怯场”的办法,考试时先做确有把握的题,难题放在后面做,这样可以消除考试紧张情绪。

七、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的识别

1、抑郁症有哪些主要临床表现?

(1)心境低落或持续的压抑感。主观感觉高兴不起来,或没有愉快的感觉;

(2)兴趣减退或兴趣丧失。表现为丧失既往生活、工作的热忱和乐趣,或对任何事都兴趣索然。体验不出天伦之乐,对既往爱好不屑一顾,常闭门独居,疏远亲友,回避社交。

(3)思维和反应迟钝、言语行为迟缓。

(4)自我评价过低:病人往往过分贬低自己的能力,以批判、消极和否定的态度看待自己的现在、过去和将来,这也不行,那也不对,把自己说得一无是处,前途一片黑暗。常常伴随强烈的自责、内疚、无用感、无价值感、无助感、甚至绝望感,严重时可出现自罪、疑病观念。

(5)精力丧失,疲乏无力,洗漱、着衣等生活小事困难费劲,力不从心。

(6)躯体不适与睡眠障碍:表现为腹胀、腹泻、腹痛、食欲减退或头痛等全身各处的症状,并常伴失眠或早醒等。

对策:尽快报告辅导员或心理健康中心,严重者需要药物治疗。

2、双相障碍的识别:

双相障碍过去称为躁郁症:它是以抑郁状态和躁狂状态交替发作为表现的一组精神障碍。表现为情感高涨、活动增多、联想加快、极度兴奋与情绪低落、意志消沉、思维迟缓交替出现的。

躁狂状态常表现为情绪高涨,具有强烈而持久的喜悦与兴奋;思维奔逸,联想过程明显加快,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行为活动明显增多,喜交往,爱凑热闹,好管闲事或打抱不平,整天忙忙碌碌,不知疲倦;食欲和性欲亢进;自我感觉良好,言辞夸大;脾气差,动辄大动肝火,易激惹。抑郁状态则表现为情绪低落、无精打彩、沮丧忧郁;思维迟钝、麻木,行动明显减少,动作迟缓乃至木僵,兴趣减退,信心下降,动力缺乏,性欲减退,体重减轻,有自杀念头。 对策:尽快报告辅导员或心理健康中心,需要药物治疗。

3、强迫症的表现:

强迫症是以反复出现强迫观念或强迫行为为基本特征的一类神经症性障碍。

(1)强迫观念是某些思想、表象、意向以刻板的形式不由自主地出现在患者的意识中,患者明知没有必要,是多余的,没有现实意义的,很想摆脱,但无能为力,因而感到痛苦。例如,怕脏、怕被细菌污染的想法;手拿尖锐物品时就有想拿尖锐物扎自己眼睛的冲动,并担心自己会真的做到(强迫意向);(2)强迫行为是指重复出现的刻板的单调的动作或行为,患者明知不合理,但不得不做,无力摆脱。如,反复洗手,反复检查门窗是否关好等。

强迫症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强迫症患者病前的人格多注重细节,不能从宏观上操纵全局,过分循规蹈矩,墨守成规,不知变通,遇事优柔寡断,无所适从,难以作出决定,缺乏幽默感,思虑过多,喜钻牛角尖等。强迫性格的形成与其成长环境和幼年的教育方式有很大关系。 对策:建议到医院心理卫生科就诊,需要药物治疗。

4、精神分裂症的表现:

最常见的一种精神病,病因未明,多发于青春期,主要症状有感知障碍、思维障碍、情感失调、行为脱离现实、精神活动与周围环境不相协调。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共同特征有:行为上怪异或退缩,与现实环境、情境极不相称;思维上没有清晰的思路脉络,思维过程混乱不堪,讲话语无伦次,答非所问;常常伴有幻觉,听到别人议论他的声音或看到引起其强烈焦虑的、虚构的事物;常觉有人想害他(被害妄想),有很多人针对他(关系妄想),有被跟踪感、被控制感、被洞悉感;情感淡漠、不协调;生活懒散,意志减退或缺乏,自知力缺乏。 对策:尽快报告辅导员或心理健康中心,需要药物治疗。

第五章 心理委员对有自杀倾向的同学的做法

一、班级心理委员怎么对存在较高自杀危险的同学有效识别?

当个体处于下列疾病或状态中时,都会存在一定的自杀风险。我国首次自杀死因调查显示,虽然63%的自杀者都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但仅有7%的自杀者在死前曾求助心理医生。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真正从事心理咨询的专业人才太缺乏;另一方面是认为进行心理咨询就意味着暴露隐私的传统想法,在很大程度上阻止了一部分有精神障碍甚至自杀倾向的患者向心理医生吐露心扉。所以班级心理委员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识别有精神障碍的同学。

1、精神分裂症

患者会在幻觉的支配下出现自杀行为,其自杀率约为10%-15%。

2、抑郁症

抑郁症状及自我封闭同时出现被称为青少年自杀的前兆。许多调查表明四分之三的自杀青少年存在多项抑郁症状,许多人患有严重抑郁症。虽然抑郁症状常见于自杀儿童,抑郁并非是自杀未遂或自杀的绝对诱因。青少年可以在没有抑郁的情况下自杀;也可以出现抑郁,但并非自杀。抑郁症的自杀率约为15%。

3、焦虑

极度焦虑容易使人产生自杀冲动,以此来回避极度焦虑的痛苦;可以通过评估和治疗青少年的焦虑程度来判断自杀的危险性。

4、酒精及毒品成瘾

青少年中酒精及毒品成瘾者的自杀率比预计要高。该年龄段,每四个自杀儿童就有一个在自杀前曾服用毒品或酒精。

5、饮食失常

因为许多青少年对自己的体形不满意,所以经常节食。1%到2%的女孩患有厌食或贪食症。患有厌食症的女孩也常伴有抑郁症,她们的自杀危险性比同龄女孩高20倍。

6、其他精神疾病

虽然较少青少年患严重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和狂躁抑郁症,但青少年若患有这些重症精神病其自杀危险极高。当这些患者同时伴有烟、酒或毒品成瘾时,其自杀危险性大为提高。严重创伤也会存在自杀风险。

7、自杀未遂史

无论有无上述精神疾病,曾有一次或多次自杀未遂都是重要自杀危险因素。最近负性生活事件也是自杀行为的重要诱因。

(二) 班级心理委员如何帮助有自杀征兆的同学

1.保持冷静和耐心倾听。

2.让她/他倾诉自己的感受。

3.认可他表露出自己的情感,也不试图说服他们改变自己的感受。

4.询问他们是否想自杀:“你是否觉得那样痛苦、绝望,以至于想结束自己

的生命。”

5.相信他说的话;当他说要自杀时,应认真对待。

6.如他要你对其想自杀的事情给予保密时,不要答应。

7.让他相信他人的帮助能缓解面临的困境,并鼓励他们寻求帮助。

8.说服其相关人员共同承担帮助他的责任。

9.如果你认为他当时自杀的危险性很高,不要让其独处,首先要立即上报班级辅导员和学院领导、学校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或陪他去心里卫生服务机构或医院接受评估和治疗。

10.对刚刚出现自杀行为(服毒、割腕等)的人,要立即送到最近的急诊室进行抢救,并及时上报班级辅导员、学院领导、学校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

第五章 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枚举

活动1 优点大轰炸

目的:培养学生自信心、认同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精神,缓解人际关系的紧张、敏感,学会人际沟通能力、走出自我中心的圈子,能从别人角度看问题。

具体做法:

让学生站到讲台前,“虚心”听取大家的表扬。同学们则用“优点”作为炸弹,轮番“轰炸”。练习要求是只讲优点,小提缺点。

活动2 信任跌倒

目的:信任感的建立;人际沟通中合作能力的培养。

具体做法:

一对一方式:两人一组,A 背对着B 站在前面,静静的站着,当组织者喊“倒”

时,A 身体垂直地向后倒,脚跟直直的倒下,B 在A 倒一半时,应很平稳地接住A 。

团体方式:邀请一位成员到团体中间,其余成员围着该成员成一圆圈。让该成员闭上眼睛,圆圈上的成员站好位臵,准备接住倒下地成员,他可以在自觉舒适的地方倒向任何一方,圆圈上的成员应该很平稳地接住该成员,再缓慢地把他推回中间位臵,如此循环。

活动3 盲行活动

目的:建立信任感;培养协作精神和对他人的依赖,从而积极乐观的投入生活。

具体做法:

两人一组。其中一人的眼睛被沙巾蒙住,充当“盲人”,另一人充当“拐杖”,指引“盲人”完成上楼下楼的动作。两人不得讲话,只能用一些体势语言来交流。

活动4 突围开关

目的:卸除社会面具,促进人际沟通;助人打入群体,培养团队精神;增强团体活动,消除孤独感觉;鼓励行动自由,消除心理压抑。

具体做法:

突围:由一位成员自动站到团体中央;其他成员站立,用手臂互相勾结,形成包围;受包围的成员,可任意采取钻、跳、推、拉、诱骗等任何方式,力求突围挣脱;外围的成员各尽全身力气、心计,绝不让被围者逃出。若被围成员灰心失望,其他成员可鼓励他继续努力。一段时间后,换其它成员试之。共同分享突围的感受。

开关:全体成员面向四周站立,彼此以手臂紧紧勾结;由一位成员站在圈外,设法竭力打入成员里面,而其他成员竭力排拒,直到开关者取胜。为免于受骗、排拒,关卡的成员可以不理睬开关者的甜言蜜语。一段时间后,换其他成员。共同分享开关的感受。

目的:学会使用和接受非语言信息的传递;训练自己敏锐地观察他人的感受。 具体做法:

全体围成一个圆形,然后闭上眼睛回忆一下这一周内生活的感受,使疲乏、兴奋、轻松、愉快,还是焦虑、郁闷。然后每个人用手势和表情、体态语言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让其他同学猜猜动作及表情所反映的感受是什么。被猜者说明他人的猜测是否正确,为什么?最后讨论感受。

活动6 请你为我做件事

目的:体验施与受的感觉;促进人际沟通的觉察。

具体做法:

两人一组,分饰施与受方。由受方请求施方为他做件事。例如:“请你为我梳头”、“请你为我唱歌”、“请你为我讲个笑话”等可行的事。在接受帮助后,受方可以任何方式表达谢意,然后双方角色互换,进行同样的活动。最后讨论施与受的经验。

活动7 镜中人

目的:从观察对方中了解自己;从学习对方的动作了解对方;观察谁是主动,谁是跟随者;从动作中表达自己,了解对方,并学习双方配合达成和谐。

具体做法:

两人面对面不说话,完全用动作、眼神传送。一人自由做动作,另一人就做他的镜影,可坐可站,可以掌碰掌、指碰指或完全不碰,双方尽量保持和善的双眼接触,用心体会对方的意思,有了默契后,可自行互换角色,或不分主从一致行动。

目的:让同学们学会沟通的技巧

具体做法:

● 组内分成两组,围成内两个圆,外圈脸朝内,内圈脸朝外,两人面对面站好;

● 由老师说出话题,内圈先讲,外圈先听,两分钟后交换,外圈讲内圈听,也是两分钟;

● 老师换第二个题目,此时内圈人向左移一个位子,外圈人不动,以同样方式进行。如此进行六个题目。

活动9 倾听技巧

目的:1、学习人际沟通的基本态度(技巧) -倾听。

2、体会「倾听」与「回馈」在人际沟通时所产生的效果。

具体做法:

1、三人一组,未满三人者,则分派到他组成四人一组。

2、每组三人(或四人) 轮流当说话者(一次一人) ,倾听者(一次一人) 、与观察者(一至二人) ,每人皆须分别当过三种角色,体会每种角色的立场与感觉。

3、三种角色的任务如下:

说话者:在五分钟内主动引发各种话题。

倾听者:只扮演听与响应的角色,不主动引发任何话题。

观察者:不介入说话者与倾听者的对话,只负责观察两人的对话情形。

4、事后讨论:每人皆当过三种角色后,小组成员作经验分享的活动,说话者与倾听者分享彼此的感觉,观察者则说出所观察到的情形。

备注:在人际沟通中,并不只是把自己的意见、想法表达出来,更重要的是也要用心听对方所传达的讯息,如此才能真正达到双向沟通的目的。此种倾听的能力,是种基本的沟通态度,也是一种可习得的技巧。

活动10 针线情

目的:1. 加强学生适应团体及有效处理人际关系之能力。

2. 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及尊重他人的美德。

具体做法:

1、二人一组,一人拿针,一人拿线,限时一分钟(或更短),将线穿入针眼内就算完成。要两人合作,不得一人完成(穿针时不限单或双手),穿完线后,收拾起备用。

2、准备心形卡片(以西卡纸或书面纸制成,数量为活动总人数的一半)将心形卡剪成任意的两半,分开臵于二个纸盒内。分二组,分至二盒,每人各抽出一张,写出姓名。

3、持半颗心形卡寻找另外半颗心配对,然后取针线将它缝起来成为一颗完整的心。

4、小组内分享感受。

活动11 Circle the circle(圈中圈)

目的:培养合作来完成任务的能力。

具体做法:

1、分组,分成两组,每组20人左右。

2.所有成员手牵手围成一个圆圈,并在成员手中套入一个呼拉圈,将呼拉圈穿过一个每个人的身体回到原点即完成任务,看哪一组完成得快,完成较慢的一组出一个节目。

3. 注意事项:(1)过程中成员之间不可松手。(2)不可用手指去勾呼拉圈。

活动12 撕纸

目的:放松自己,明白每人的理解是不同,明确交流的重要性。

具体做法:

指导者让成员准备一张纸,闭上眼睛。指导者发令,成员按照听到的指令动作。指导者发令:将纸张对折,再对折,旋转90度,撕掉纸的右上角,再将纸张旋转180度,撕掉右上角。睁开眼睛,展开纸张,互相观察纸张,互相交流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

活动13 瞎子背瘸子

目的:沟通配合能力,增递同学间感情。

具体做法:

当场选六名同学,三男三女,男生背女生,男生当“瞎子”,用纱巾蒙住眼睛,女生扮“瘸子”,为“瞎子”指引路,绕过路障,达到终点,最早到达者,为赢。其中路障设臵可摆放椅子,须绕行;汽球,须踩破;鲜花,须拾起,递给女生。

活动14 方寸之地

目的:要取得团队的成功,只有通过全体成员的合作。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每一个成员的思路都是重要的,团队的合作和思考是保证成功的重要因素。

具体做法:

指导人员将大报纸分别摊开放在不同地方,要求各小组的所有人都要站到各自的报纸上。不论何种方式均可,但是不可以将脚站在报纸外面或延伸到报纸外

面。时间限制10分钟。

在各组完成否,指导教师将报纸对折。游戏重新开始,规则同上。各组若有成员被挤出报纸外,该组游戏宣告失败。

活动15 盲人拾物

目的:培养人与人之间信心。

具体做法:

首先以二人为一组,其中一人(A)蒙上眼晴,而另外一人(B)则要背向主持人,而主持人就要拋出一件物品(如一串锁匙)。

A 的任务是要拾回该物,B 的任务则是对A 作出提示,而这些提示只能够是:“前行三步”或“转右三步”等。

但因为B 自己其实也看不见那串锁匙,而只能凭自己的听觉(该物落地是所发出的声音)而作出猜测和提示。

每次B 发出指示后,A 都需要依照他指示做,而主持人则会告诉他们到底 “到了没有”。

活动16 盲哑人排队

目的:你平时主要是依靠什么方式与他人进行交流沟通的?如果我们现在成为又聋又哑的人,你如何与他人沟通? 如果还要又聋又哑的人按顺序排队,那结果会怎样?通过这个活动,你将体会到沟通方式的多样性,当外界的环境和条件发生变化或产生限制时,你可以通过改变沟通方式来解决问题。

具体做法:

给每一个人发一个眼罩,请他们带好;指导者声明:在整个活动完成之前,不许说话,不许摘下眼罩,否则活动重新开始,但是不延长时间。在整个活动中一定注意安全!给每一个人发一个号,指导者在耳边悄悄告诉他,保证这个号只有他本人知道。请大家按照号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成一条直线。活动结束后,指导

者引导大家一起回顾本游戏涉及的心理点,如:在排序过程中,你用什么方法把你的号告诉别人?在活动中遇到了什么困难?解决了吗?是怎样解决的?这个心理训练活动给你什么启示,等等,所有参与学生一起分享活动中的体会和感悟。

活动17 福尔摩斯

目的:培养在人际沟通中的观察能力。

具体做法:

1、让队员们结对儿。

2、每人仔细观看自己的搭档一分钟。

3、一分钟后,彼此转过脸去,再不能看自己的搭档。

4、做5处以上的外观改变,改变可以是细微的,也可以一目了然。

5、让搭档们再次相互观察,依次说出对方都做了哪些改变。

附录:

我们身边的心理咨询机构和热线信息

心理健康委员可以使用的资源:

大学生心理网:www.dxsxl.com

西华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http://psy.xhu.edu.cn/

中国红十字会心灵阳光关爱中心:http://www.nphe.org

北京京师慧心心理咨询中心:http://www.jiangshixinli.com/Index.html 中国大中学生心理健康在线:www.psyhealth.cn


相关内容

  • 总结心理委员培训
  • 心理委员培训总结 最初作为心理委员,虽然怀着想为班里的同学出一份力的想法,但是有很多事是我无能为力的.因为我毕竟不是专业的心理医生,没有经过培训,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知识,想要解决大家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又不能涉及到个人隐私,想要做好心理委员是很困难的.通过这两次的培训,老师让我意识到心理委员是一个助人 ...

  • 班级心理委员在高校心理健康工作中的职责与角色定位
  • ·年第期 05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ofTaiYuanUrbanVocationalcollege 总第118期 May2011 期 班级心理委员在高校心理健康工作中的职责与角色定位 王 玲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陕西西安710300) [摘要]班级心理委员是目前国内高校普 ...

  • 心里委员工作总结
  • 心里委员工作总结 心里委员>工作总结(一) 担任心理委员已经一年有余,几多欢笑,几多辛酸,几多>收获.但无论如何,我始终以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较好地完成了去年的工作.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定期地在班级的内部宣传栏上宣传心理知识,向同学们宣传学校的心理求助机构和心理应急处理方案. ...

  • 班委工作职责
  • 班委工作职责 班委及团委委员构成: 班委: 班长 学习委员 生活委员 体育委员 心理委员 (5人) 团委:团支书 组织委员 宣传委员 (3人) 另外,根据需要,将各寝室长纳入班委辅助委员,以便更好配合班级工作。 班委及团委委员职责: 各班委成员的工作需透明公正,受全体团员的监督、指正。认真开展批评与 ...

  • 心理健康教育优秀评选
  • 2012―2013学年心理健康教育评选.表彰方案 在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教务处心理健康指导中心深入工作,学生心理健康社团.各系.各班级积极配合下,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方位.有序地开展,营造了良好的关爱心理健康的氛围,促使学生科学地认识心理健康.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必要的心理调适方法,形成正确的心理 ...

  • 大学2014年下半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
  • 大学xx年下半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在新学期认真贯彻学校心理健康的有关精神,积极配合院阳光心理工作部的各项工作,推动我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二、工作思路 以扎实开展心理危机预警工作为基础; 以朋辈辅导和心理委员辅导相结合为辅导模式 以寝室信息员、班级心理委员以及朋辈心理工作部 ...

  • 班级目标与工作计划
  • 财 经 系 13 财 务 管 理 9 班 工 级 作 目 计 标 划 财务管理9班 周林焕 2013年11月28日 班 班级目标与工作计划 财务管理9班 著名的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曾这样说过:"班级像一个大家庭,同学们如兄弟姐妹般互相关心着.帮助着,互相鼓舞着.照顾着,一起长大了,成熟了,便离 ...

  • 信计第一学年工作总结
  •   回想过去,信计0701班已走过了一年的历程。在这一年里,信计0701班全体同学已从相互陌生变得相互了解,从相互认识变得相互关心,班级上下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回视过去,现总结如下:   一. 班级简介:   信计0701班成立于xx年年9月,其专业全称为“信息与计算科学”,隶属于武汉理工大学理 ...

  • 心理委员培训--如何做一名心理委员
  • 心理委员培训方案--"与阳光做伴·和健康同行" 高校心理委员自诞生起,经过十年的探索和发展,心理委员工作制度在全国各高校已经逐步建立起来,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为更好的发挥心理委员的作用,特就心理委员的必要性与意义. (一)心理委员的必要性: 由于高校学生众多,心理教师 ...

  • 心理委员工作小结
  • 心理问题、贫困生问题、就业问题,是目前高院学生工作的三大焦点问题。本学年,学院及相关部门领导愈加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使宣传工作、咨询工作,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加强和提高,整体的心理咨询工作,有了长足的进展。同时,在工作中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和对问题的思考。现对xx-xx学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如下: 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