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畏难情绪

克服畏难情绪,巧拿关键8分(高2012级复习专用)

鉴赏古代诗歌考点阐释

1、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诗歌鉴赏的常见出题点:

从重点字词处设置,要分析重点字词 从关键语句处设置,要读懂关键语句 从抒情意象上设置,要把握抒情意象 从意境氛围处设置,要体味意境氛围 从内容情感处设置,要理解情感主旨 从风格情调处设置,要琢磨用词特点 从表达技巧处设置,要品味表达构思 1鉴赏形象意境

 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 →把握形象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

型意义 2鉴赏语言风格

 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  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

 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 3赏析表达技巧

 修辞手法:比喻、对比、比拟、对偶、借代、夸张、互文、双关、反问、设问、反复、反语、

引用等;

 表现手法:想象、联想、对照、衬托、渲染、 烘托、用典、悬念、赋比兴、象征、动静结 合、

虚实相生、借古抒怀、借古讽 今、托物言志、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等。  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 艺术构思:篇章结构:首尾照应、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点面结合、承上启下、以

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画龙点睛等。 4评价作品思想内容  概括主旨

 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

 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局限性。 明白三个问题

诗人作诗的目的:言情言志 言情言志的方式:写作技巧 言情言志凭借的媒介:境

解读标题 明确类别 推断情志 捕捉意象 形成画面 品味意境

识别技法 表现手法 表达方式与修辞手法

古代诗词的类别

咏物诗 山水田园诗 惜别送别诗 思乡怀人诗 怀古咏史诗 边塞诗 说理诗

一、直写物象,表达作者的喜好和情趣。 【咏柳】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抒发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二、托物寓意,表达作者的志向和节操。 【梅花】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表明了自己的志向。) 【蝉】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1、诵读解意

2、形象特点:一只在高树上饮着清露、自在鸣叫的夏蝉。

3、思想内容:只要品性高洁,声名自然远扬,无须任何外在凭借。 4、手法:托物言志 特点归纳:

1.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①以物象为题;②咏(题、赠、赞)+物象

2.内容特点: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志趣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

3.分析角度:物与人的相同点(物我合一的结合点),赏析时要重点把握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②寄托什么志。 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咏物诗的写作技巧或拟人,或比喻,或正面描写,或侧面烘托等。 (象征) 咏物诗有两大特点:

①是借物寄托、借物抒怀。或发其志士之悲、爱国之忧;或写其怀才不遇、秋士迟暮的感受。

②是所借之物,既是作者的理想、旨趣、节操的化身,更是作品主旨和形象的载体。我们在复习时,对同类的诗歌,如果能从“咏物”的特征入手,那将会事半功倍。

牛刀小试:

【白云泉】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⑴简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 。 ⑵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试简要分析。

诗人把山水景物、田园风光以及人文景观作为对象,加以生动形象的描摹刻画,使之成为世人抒发情怀、表情达意、寄托理想、娱乐遣兴的手段--即借景抒情。 山水田园诗的特点

山水田园诗: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诗的中间两联往往对仗工整,诗的语言特点:明快、清新、简洁、质朴。

明确鉴赏中常用到的术语

1.思想内容——热爱自然 向往自由 归(退)隐 闲适淡泊 悠然自得 2.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常用白描、衬托、对比。 3.语言特点——清新自然 质朴自然 清新洗练 4.分析重点:景物特征;

5.山水田园诗的主题: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巧 (1).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 (2).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的运用。 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鉴赏 1、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 2、体味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 3、体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4、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宿建得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1、诗中点题兼写环境的诗句什么?有什么作用?

移舟泊烟渚。“移舟“点出“江行”,“泊”点出题面上的“宿”字, 而”烟渚“二字,既写出了江边烟雾茫茫的时空环境,逗引出日暮无归的莫名惆怅,又为下面抒写羁旅客愁作了铺垫。 2、体会“日暮客愁新”中“新”的内涵

“ 新”内涵丰富。一方面它明说“日暮”引发了“新”的客愁,日之夕矣,而自己无归之愁,另一方面又暗示了“新愁”之外,自己心中还有许多旧忧。 【滁州西涧】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夜渡无人舟自横。

这首诗用了什么手法?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 。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 ,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2.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3.感情色彩:

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 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一、直接写别情: 【送友人】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二、间接写别情 【赠 别】唐-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通过写宴席上燃烧的蜡烛与故乡的江水,借物抒情,表现自己留恋惜别之情。) 【渡荆门送别】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三、写送别场景,以景写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四、回忆相聚欢娱,遥想分别后的孤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晚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雨霖铃》)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雁、笛、柳),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鉴赏这类诗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确定情感类别;抓住意象,构建图景;抓住关键词语,体味 艺术特点。

行旅诗:主要表现行旅之人旅途的艰辛、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闺怨诗:一是表现妇女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鼓励丈夫建功立业的情怀;二是表达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女子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三是表现宫中女子对自由被禁锢、遭人冷落的处境的怨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1、了解常见思想情感。

羁旅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 思念亲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征人思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闺中怀人:王昌龄《闺怨》 2、分析人们思乡缘由。

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 3、人们在诗中如何表达思乡之情?

触景伤情;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除夕; 伤春悲秋;日暮思归

托物传情;月、雁、笛、柳 因梦寄情;1、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 2、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妙喻传情:乡愁 鉴赏举隅

【旅次寄湖南张郎中】 戎昱

寒江近户漫流声,竹影当窗乱月明。 归梦不知湖水阔,夜来还到洛阳城。

前人评说,“归梦”是这首诗的诗眼。诗中写“归梦”突出了什么?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1、写梦中返乡是那么容易,突出了乡思之深,之切。

2、“归梦”因旅次见闻引发,前两句中江水漫流之声、月下竹影之形,是“归梦”之因;而“归梦”则是思乡之情的集中表现。所以可以说“归梦”是这首诗的诗眼。) 2003年北京春季高考题: 【闻雁】 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寒塘】 赵 嘏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1)填空: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 ,这两首都是抒发 。 (2)简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答: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 ①征铎:车行时发声的铃。 ②杜陵:在长安城南,是诗人的安家之地。 ⑴诗中除了“晨起”、“鸡声”表现了早行之外,还有什么词语也表现了早行?此诗颔联上下句除对仗外,其构成形式还有什么特点?

答: 。 ⑵“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怎样的意境?联系首联解说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答: 。

【越中览古】 李白 .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故国的没落荒凉 ,诗中句句是景,然而无景不融合着诗人对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

(一)、弄清史实: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些历史知识。在阅读一首诗时,一定要读好注解,这也是读懂材料的一把钥匙。 (二)、要体会意图

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慨的媒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被贬黄洲,到过当地一处叫赤鼻矶的地方——传闻就是当年三国时的古战场赤壁——凭吊,这赤鼻矶也可以说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诗人登上京口北固亭,从历史上的孙权、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坚持抗击北方劲敌,联想到南宋小朝廷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这京口北固亭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自己报国无门,是诗人引发诗情的现实原因。 (三)、领悟感情

诗人怀古咏古,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

一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诗人自己不置身其中。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诗。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江东弟子多俊才,卷土重来未可知。”然而王安石却感到项羽的失败历史的必然:“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二是把史实和现实扭和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评击社会现实。我们中学里学过的两首宋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和《京口北固亭怀古》,便是如此。

三是只抓住历史的影子,故意借题发挥,如李商隐的《贾生》就是这么一首借古讽今和杰作。 (四)、分析写法

在构思上,怀古咏史诗可以说百花齐放,有以景衬情的,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有议论引发的,在章法上,或作正对比,或侧面烘托等。

诗歌里面的“人、事、景、物”,只是作者抒发感慨、寄寓自己对历史的思索的“传媒”和宣泄物而已。所以,咏史诗里面的景物或者其他的人和事和现实中的人和事有一定的距离,都是“有我之景”,是用来传达作者的某种理念和情感的。

1. 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

“咏怀”等。 2. 内容特点:

①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②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但由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④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鉴赏示例:

【汴河曲】 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 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 风起杨花愁杀人。 【汴河怀古】 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教多。 (《汴河曲》第一句就是景物描写,曾经是隋朝宫殿的地方,现已经长满杨柳,着重表现的是昔盛今衰之情。《汴河怀古》以议论起笔,从通常所说“隋亡为此河”说开,认为隋炀帝南巡,仅就开通大运河而言,他的功劳不次于治水的大禹。)

一、借古讽今,写兴亡之感 《越中览古》 《石头城 》 (写情,事为主)

二、借古抒怀,发不遇之恨《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人为主) 【台城】 刘禹锡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1、“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相传为陈后主所创,一般被认为在其诗《》中也用了这个典故。诗句是 。

2、这首诗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用什么手法来强调这个主题的? 答: 。 鉴赏举隅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台城】[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释】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1) 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答: 。

(2) 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答: 。

㈠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繁,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

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盛唐时期的边塞诗其基调是豪迈、爽朗、一往无前。如“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即使是艰苦的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到了中、晚唐,国势渐衰,虽然诗人也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悲壮惋伤的成分多了起来。如“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征战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为或报国无门的愤懑,如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或为归家无望的哀痛,如“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但是不管什么时期的边塞诗都回旋着爱国的主旋律。 (二)、注意区别各自的思想内容感情特点。

在边塞征战的大题材下,边塞征战诗的思想内容异彩纷呈: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有报效祖国的激情;有抒写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反映对帝王开边的不满和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因此,我们在鉴赏要注意区别。 ㈢.分析边塞诗的不同艺术风格。

边塞诗的艺术风格也是异彩纷呈。有的豪放旷达,有的雄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只有通过对诗歌字句的细细体会,才能准确地领会到由于不同时代、不同内容、不同诗人的不同艺术素养、不同生活遭遇,反映在边塞征战诗这个大主题下异彩纷呈的艺术风格。

1.形式标志:题目中多出现“塞”、“征”、“军”等字眼;也有用乐府旧题的,如《凉州词》、《少年行》、《关山月》、《从军行》等; 2.分析重点:鉴赏边塞诗要结合作者的生平思想和诗歌创作的具体时间,体味诗人在诗中写的是什么,抒发的哪一类型 的情感,要注意富有边塞特征的景物和富有战争特征的事件、心理。 【闺怨】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上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诗题作《闺怨》,有“怨”必有“愁”。诗的开头却出其不意地从题意的反面入手,独劈蹊径,以退为进用反说起笔,说这位与丈夫阔别、独处深闺的少妇,似乎已经习惯了躲在这与世隔绝的封闭式的小圈子里,反而精神麻痹、已“不知愁”了。当她“春日凝妆上翠楼”之后,“忽见陌上杨柳色”,明显地感到了良辰美景的巨大诱惑力,触景生情,油然而生出青春难再、红颜易逝的闺怨之情:悔不该让夫从军以求功名,却辜负了这番良辰美景。一个“悔”字道出了这位少妇的“闺怨”浓愁。先说春色撩拔得少妇春心荡漾而“不知愁”,以乐景起笔,反衬出愁怨,以反起强化题旨,使得行文波澜起伏,跌宕生姿,更令醒目。总之,这首诗不说别而别情自露,不言愁而愁绪倍增,表现了高超的艺术手法。)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天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解说]:这首律诗直接落笔在边塞前线,通过描写边塞的景色,将士们的生活,表现了将士们的思想活动。后四句写战争的激烈,表现将士高昂的激情。)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形象:[景物]黄沙蔽日,北风劲吹,大雪飘飞。荒凉寒冷的沙漠景象。 人物:劝别友人,前路莫愁。 内容: 旷达胸襟,豪迈情怀。

表达:一、二句描绘了一幅荒凉寒冷的沙漠景象:黄沙蔽日,北风劲吹,大雪飘飞。三、四句写诗人劝别友人,前路莫愁,天下人都能成为你的朋友。表现了一种旷达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形象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的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

力的具体生动的生活图景。 (二)①客观性:形象是可以感受到的生动的客观生活图景。

视觉感受有:明暗 阔狭 虚实 动静 强弱 急缓等.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明暗相衬,动静结合。

听觉感受有:闹 静 美妙动听 不堪入耳等。如:“千里莺啼绿映红,”一片莺歌燕舞,春意繁闹。 嗅觉感受有:香 臭等。如:“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味觉感受有:酸 甜 苦 辣 咸等。如“腊月草根甜,天街雪似盐。”

触觉感受有:寒冷 温暖 凉爽 燥热 疼痛 舒适等。如“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②抒情性:一切景语皆情语。形象中蕴涵了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喜怒哀乐、爱憎、敬仰羡慕、向往、思念等等。

③感染性:对读者具有强烈的感染、陶冶作用。

柔媚和谐、明丽能给人以轻松愉快、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如《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婉约感伤的美带给人淡淡的哀伤,《雨霖铃》;

粗犷激昂、刚健雄伟的美能给人以惊心动魄的审美感受,使人受到鼓舞,从中得到力量,如〈念奴娇.赤壁怀古〉

。 (三) 诗歌中的形象是个广义的概念,包括人物、景色、事物(后两种合称景物)。人物又分作品中人物形象和抒情主人公。但在诗歌中,多注重形象的“神”,即内在的精神形象。

(1)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叙事诗或有叙事成分的诗多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如〈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

抒情诗大多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运用奇特的想象,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神游无极的形象。 (2)景物形象。(自然景象或意象)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

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人物形象A、 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偏重抒情的诗歌)

B、作品中其他人物。(偏重叙事的诗歌)

景物形象:诗人借以表达主观感情的载体

意象(山川草木等客观物象)-------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偏重写景的诗歌) (四)对形象的认知理解——抒情主体形象 例①:贺知章《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答问题:诗中第一、二句是如何概括出作者久客他乡的事实的?

答:第一句“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在句中自对;第二句以“鬓毛衰”具体写出了“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这样就写出了作者久客他乡的事实,也为下两句作了铺垫。 (自我形象) 例② 元稹《行宫》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回答问题:宫女的形象是如何通过诗句来展现的?

答: 。 叙事诗中的人物形象:

《木兰辞》中的木兰:替父从军,孝勇双全

《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坚守爱情,忠贞不渝 抒情诗中的人物形象:

《归园田居》中的抒情主人公:厌恶官场,向往田园

《声声慢》中的抒情主人公:孤独寂寞,郁闷愁苦 1、解读描写手段(叙事性强) 2、借助诗中意象(抒情性强) 3、分析关键词句(议论抒情处) 4、学会知人论世(作者、注解)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首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垂钓小儿的这个形象的?这个形象有哪些特点,试作分析。 (从形神两个方面(或从外貌、动作、心理等方面)刻画的。 特点:聪明(机灵),天真可爱;“蓬头”“侧坐”等表面小孩的天真可爱,从“遥招手”“怕”等可看出小孩的聪明(机灵)。)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问: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东坡①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 请结合全诗解读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从“野人”一词中体会出了诗人的幽默和自嘲,从“莫嫌”和“自爱”中读出了旷达和恬淡,从“铿然曳杖声”中听到了一位智者与自然的交流。联系第三句诗对道路坎坷的交代,注释中对写诗背景的交待,可看出抒情主人公即作者被贬后不避坎坷、 超脱旷达的形象。)

阅读李白诗《独坐敬亭山》,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解答1:我双手背在身后,抬头仰望天上那群鸟儿不停地向远处飞去,眼睛充满无限的忧伤。天空的最后一片云彩随着冷冷的风闲散地飘向远方,这时,我的衣襟被风吹起。望着那高高的敬亭山,无语,望着它,渐渐地,我觉得我变得与它一样高大,我用我忧伤的眼神看着它,而它也用那浑然的自然的眼神看着我,一样的无语,但我俩彼此都不觉得厌烦,此时我孤独寂寞的心情大概只有敬亭山了解了。

简评: 。

解答2:一个山头,一座亭子,一个人,所有的鸟儿都飞走了,连云儿都不愿停留。清冷的环境中,诗人守望山头,“相看两不厌”写出了作者的凄凉,最后“只有敬亭山”道出了作者内心的感受。 简评: 。

解答3:诗人李白是一位豪放不羁的才子,在敬亭山之上,与敬亭山厮守,不去理睬“众鸟”与“孤云”,清高自傲的诗人形象自然流露,但从诗中我们隐约可见诗人的寂寞心情,或为功名,或为宦海

浮沉。也许只有人格化的敬亭山才能与李白比孤比傲比豪迈。 简评: 。 正确解答(参考答案):全诗塑造了一个不与世俗同列,自由、闲适又有点孤傲的诗人的形象。(总括) 众鸟之“高飞”与孤云的“独去”,写出了山静而空的特点,暗示了世俗对诗人的冷遇,表现出诗人自由而闲适的孤身生活;只有“相看不厌”的敬亭山才是自己惟一的知己。同时,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从而又写出了诗人孤独寂寞之中的傲岸倔强的性格。(分析)表现出诗人从自然中寻求快乐,忘怀得失的思想感情。 (总结)

答案一般有三部分构成:

(1)概括形象特点(一两个词或短语);(概括特点) (2)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分析特征) (3)指出形象的意义(或作者情感)。 (意义情感) 鉴赏人物形象常用到的重要词语

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慷慨愤世、矢志报国、报国无门、建功立业、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爱恨情长、悯农怜农、热爱山川、哀叹昔盛今衰等。 练习: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提示】分析诗歌形象要把握作者经历,写作背景以及人物外貌、动作、神态、心理等,深入理解诗歌,挖掘内涵,概括出形象的特征和意义。

答:

 意: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 境:是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

 意境: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词中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

境界

意境:意象+意象=意境。

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而意象不过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

是诗人的主观情意和客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意象与意境的关系:

如果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春天; 如果意象是美人,意境就是良宵;

如果意象是鬼火,意境就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夜色;

如果意象是狼狗、铁丝网、警棍、坦克,意境即白色恐怖。 用这样简单的关系式来表示: 意象=物象×情思 意境=意象+氛围

【例】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意象:小楼深巷——静谧幽邃,诗人客居临安的寂寞

春雨杏花——江南早春的气息,预告一个万紫千红的局面即将到来

意境:寂寞的诗人躺在深巷小楼里,春天的脚步随着雨声来到深巷,进入小楼,给诗人带来一个不眠之夜,诗人设想明天早晨该能听到深巷传来的卖花声了,这两句构成的意境,其中有春天到来的喜悦,也有流光易逝的感喟。 李白《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意象:一片月色,家家户户捣衣声——浓郁的秋意,深切的思念。 秋风、玉关——寒衣送给戍守边关的亲人。

意境:境界阔大。秋风乍起,明月高悬,长安城笼在浓浓的月色之中。家家户户传出捣衣之声,那急促而凄凉的声音散布出浓郁的秋意,这寒衣是送给戍守边关的亲人,声声寒砧都传递着对于边关的思念。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 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意境可由一个意象来表现,但更多是由多个意象共同来表现的。 (1)明确诗人创造意境的常用手法: A、触景生情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都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 、 “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之静,并透露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B、寓情于景

清平乐 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此词写普通农家的生活场景,除“谁家”的发问和“最喜”的流露,都是生活场景的描写,表面看来,作者没表示态度,但在生活场景的描写之中,寄有作者的思想感情,那就是,对农村生活的热爱,这正是此词的意境所在。) C、以景托情

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此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写“不尽”的“边愁”,结句以景托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片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意境壮阔而悲凉。) D、情景分列 蜀相 杜甫

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首诗上半部分写景,画出了蜀相祠堂这一古庙的景象,下半部分抒情,对诸葛亮的远见和勤奋进行了讴歌,并惋惜其事业未竟。上、下部分虽分写景和情,但景与情是融合的。) E、景略情在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此诗是登幽州台时所发出的慨叹,从这不满现状的呼声中,不仅可以领会出幽州台的氛围,而且也可觉察出当时的社会环境。因而,景虽略了,但意境很完美。) 2、形成比较规范的答题模式。 (1)运用什么手法,(表现手法) (2)抓住什么意象,(形成和谐画面)(说明图画) (3)营造什么意境(气氛、氛围)(或表达什么情感)。(意境情感) 3、了解形容意境特点的常用形容词

孤寂、凄凉、幽静、空灵、恬淡闲适、清新自然、安谧娴静、苍凉雄浑、旷远等 分析诗歌意境

秋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答: 。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答: 。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通过白日依山和共黄河入海两组意象不仅表现了一幅登楼远眺的无限广阔的艺术图画,而且寄寓了一种催人奋进的哲理。)

诗歌语言题一般出题方式

一.结合全诗,看精练词语在诗歌中所起的作用

二.结合全诗,看诗句在诗歌中所起的作用 三.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

还原语序 1.主语后置 2.宾语前置 3.主、宾换位

4.以宾语面貌出现的状语。

5.定语位置。 A.定语挪前 B.定语挪后 6.其他

1.主语后置 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象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 2.宾语前置 杜甫《月夜》:“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实即“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诗人想象他远在鄜州的妻子也正好在闺中望月,那散发着幽香的蒙蒙雾气仿佛沾湿了她的头发,清朗的月光也使得她洁白的双臂感到寒意。这里的“湿”和“寒”都是所谓使动用法,

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诗:“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怜新雨后之竹,爱夕阳时之山。) 3.主、宾换位

叶梦得《贺新郎》词:“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也显然是“黄花报霜信”的意思。 白居易《长恨歌》“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门户生光彩) 卢纶《塞下曲》诗“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林暗风惊草)。 4.以宾语面貌出现的状语。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笑春风”表面上是动宾词组,实际上是 “在春风中笑”的意思。

5.定语位置 A.定语挪前 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下句的“孤城”即指玉门关,为“玉门关”的同位性定语,现却被挪在动词“遥望”之前,很容易使人误解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遥望玉门。 刘叉《从军行》诗:“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闻横笛声)都是同类的例子。 陆游《昼卧》诗:“香生帐里雾,书积枕边山。”(帐里生香雾,枕边积书山。) 5.定语位置 B.定语挪后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意即“一月夜飞渡镜湖”。“月夜”这个偏正词组本为句首的时间状语,现被分拆为二,定语“月”远离中心语而居于句末,仿佛成了宾语的中心部分,但作者“飞渡”的显然只能是“镜湖”,而不可能是“月”。 《春夜喜雨》诗:“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锦官城花重) 6、其他:

例1.苏轼《念奴娇》:“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应“笑我多情”。 例2.毛泽东《沁园春》: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应为“寒秋,(我)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湘江北去”。

例3.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欲目穷千里”。

1.是声律的要求

例: 晁无咎《临江仙》“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时” 2.出于修辞上的特殊需要

例:王维《山居秋暝》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动词 一般动词

1、陶潜:悠然见南山 2. 张先《天仙子》:云破月来花弄影 3. 宋祁《玉楼春》:红杏枝头春意闹

4. 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 5.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6.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见”字表现出自然而然的悠闲。

“弄”字使人联想到不仅花在风中摇动,影子也在舞动,描绘出一幅影随花动的和谐画面。 “闹”字把无声的姿态描摹得好像有声音,写尽一派盎然的春意,蓬勃的生机。

一个“剩”字引人注目,作者并没有用“留”、“见”,其妙处就在“剩”虽与“留”意思相近,但“剩”字一般是被动的,而且有“残存”,“残余”的意思;另外“剩”字有时间性,给人一种“无可奈何”之感。“留”则无这么多含义。“见”只就眼前而言,不能给人以今昔对比的变迁感。

“怨”。

“溅”、“惊”二字。 (由景及情考虑) 活用动词

写景抒情,丰富意蕴,强化情感 春风又绿江南岸

“绿”作动词来用,从视角带出无限的想象空间,令人自然想到春天的生机形象。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

雏莺在风中长成了,梅子在雨中肥大了。既写出了其形态,又见出其动态。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一个悦字,既是鸟悦,也是诗人见到青山欢鸟后的那种愉悦心情的写照。 一个空字, 是说潭水涤除了尘世的杂念,使人心空明。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以上各句中的“老”、“肥” 、“悦”“空”、“绿”、“红”,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形容词、副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答: 。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曰细,脉脉绵绵,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数词

①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数)枝开。

“一枝”比“数枝”更能突出梅花先于百花开的特点,更能突出诗题中的“早”字。 ②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上句追忆京城相聚之乐,下句抒写别后相思之深。 叠词

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其一》刘禹锡)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王安石)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声声慢》李清照) 拟声词

作 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浪淘沙》李煜)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杜甫)

表颜色的词

作用: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归,莺啼山客犹眠。” (王维)

把红色同绿色相对,让它们相互映衬,相互对照,构成富有情调的和谐画面,来表现大自然的绚丽多彩。粉红的桃花,翠绿的细柳,缀着隔夜明亮的雨珠,又笼在灰白的晨雾之中,再加上黄莺婉转的啼鸣,好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村春晓图。这里红绿对照,洋溢着一种蓬勃、热烈的气息。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王昌龄)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李白)

在一些边塞、征戍诗中,多以黄白两色相对使用,表现出一种悲怆、苍凉、空旷、寥廓、广袤、萧瑟的意境。

“青枫江上秋天远,白帝城边古木疏。”(高适)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岑参)

在表现岁月流逝、感慨世事沧桑的诗中,常见青色与白色相对,烘托出一种孤独寂寞的意境。在这些诗句中常常以亘古不易的事物,如青山、青松等来反衬年华易逝的蹉跎人生 。 鉴赏字词的角度

字词营造的意境 字词揭示的内容主旨 字词中包含的作者情感

回答“精炼词语在诗歌中所起的作用”这类题的思考步骤: (1)寻找并鉴赏诗句中精练的词语: 1.鉴赏精炼的动词 2.

(2 第一、把这个词放在句中作具体解释。(具体含义)

第二、看这个字或者词有没有构成语法现象,有没有用到什么修辞手法以及其他的表达技巧,然后加一些描述性的术语,如精练传神、绘声绘色、生动形象等。(表现手法) 第三、回答它这样用有什么作用(意境、感情)。(表达作用) (2006辽宁卷)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坡①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 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5分) 第一步:(联系句意)解释字意

“铿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声音, 第二步:有无表达技巧的运用?

答: 。 第三步:从内容上分析字词 思考:从哪个角度鉴赏呢?

联系前文,表现了作者_________的情怀。

答: 。 课堂示例

例如:请分析鉴赏“依”字的艺术效果。 咏柳 宋 ·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依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答案:: 。 检测练习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直”写出烽烟之劲拔、坚毅,“圆”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真切的感受,把孤寂的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之中。 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答:。 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

“蒸”写出湖面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云梦泽都受到洞庭的滋养哺育,“撼”写出洞庭湖汹涌澎湃的气势,极为有力。

4、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答: 5、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转”表明山色愈来愈深,愈来愈浓,山是静止的,但凭颜色的渐变就写出它的动态来。“日”即“天天”之意,水是流动的,用一“日”字,令人感觉它始终如一的守恒。 6、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

“尽”与“闲”把读者引入一个寂静的世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地清幽平静,写动见静,以动衬静,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 7、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答: 。 8、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界定词语:清新 平淡 绚丽 明快 含蓄 自然

能用来答语言风格的词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简练生动、婉

约缠绵、委婉含蓄、雄浑豪放、慷慨悲凉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概括风格)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具体分析)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思想情感)

课堂示例

谈谈下面这首诗的语言艺术。 春 怨 唐·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概括风格),“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具体分析)。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思想情感)。 问题:本诗在语言运用方面有何特色? 横江词(其一) 李白

人道横江好,侬道横江恶。猛风吹倒天门山,白浪高于瓦官阁。 答:概括风格: 。

具体分析: 思想情感: 。

主要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 表达方式:

描写(白描—渲染,正面—侧面,实写—虚写,动景—静景,近景—远景、细节) 议论

抒情(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②间接抒情(也叫以景衬情、烘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

 表现手法:

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象征)、衬托、借古讽今(喻今、伤今)(用典)、虚实相生、先抑

后扬、借形象说理(寓道理于形象之中)

(比喻、拟人、对比、借代、夸张、排比、衬托(①正衬——喜景衬喜情,哀景衬哀情 情乐则景乐,情哀则景哀 ②以乐景衬哀情 反衬——以乐景写哀,更见其哀 )、用典、设问、反问) 常见修辞格表达效果

比喻、比拟:描绘事物生动、形象、鲜明。增强了感染力。比喻用在议论中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易于理解,接受。

借代: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夸张:引起丰富的联想,突出了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便于抒发强烈的感情。 双关:使语言幽默,饶有风趣;生动活泼,含蓄曲折地表达微妙的神态和情思。 对偶:音节整齐匀称,节奏鲜明,有结构美和音乐美。 排比:增强语势,强化感情。

对比:使事物特征鲜明突出,表达强烈的感情。 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

用典:使语言精炼,内容丰富。古人常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表达上增强艺术感染力。 表达技巧[考题设计]

鉴赏诗词的表达技巧就是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在作品中起了什么作用,表达了什么内容情感。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1)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2)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指出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分析依据)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思想情感)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1)主要用了手法(步骤一)。

(步骤二)。

(步骤三)。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或“字眼”或“诗眼”),为什么?

提问变体:哪字词(句)是理解全诗的关键(或“字眼”或“诗眼”)?

答题注意:“提问变体”问题作答,千万不要只回答出哪字就草率收兵了,应该象“提问方式”中要求回答“为什么”才可。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或全诗的感情基调,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查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解答分析注意:切入分析一般抓两点:①如是从内容或结构上去问哪句是领全诗词时,分析时一般抓在内容上能起总领的句子或结构上能起承上启下的句子,如下答题示例第②步骤;②当问哪个字时,一般宜抓住能体现或表现诗人情感的动词或形容词去理解分析,如:

“喜”“惜”“悲”“痛”“怒”“哀”“愤”“怨”“叹”“笑”“喜”“愁”“乐”“冷”“凉”“闲”等,或体现冷、热色调的词(如“暗”“灰”“黑”“明”“亮”“红”等)去把握分析。 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概括作用) (2)从该词在全诗的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具体分析) (3)说明诗人抒发的思想情感。(思想情感) 答题示例(例一):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珠帘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问:“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2002年全国卷)

明确:同意。/“柳”,“留”也(谐音)。古“折柳”的寓意含有“惜别怀远”之意思,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抒发思乡之情的。(步骤①——指出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这种思乡之情是由“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②——指出该词在全诗结构内容上所起的作用)可见“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回应问题归结肯定你的观点,这点也很有必要)

提问方式: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觉得呢?

提问变体:有人认为某字用得好,有人认为某字用得不好,你认为呢? 解答分析:依据原诗词作答,一定要从原诗词中找到原因、理由。 答题步骤:

(1)说明你对这个问题同不同意。(明确观点)

(2)找到原诗词句中的关键几点,分条作答,用翻译的形式就可以。 (3)说明诗人抒发的思想情感。(思想情感) 答题示例:(2005年福建卷第10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问(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答:“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 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相当于步骤中说的译句方法),/ 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从而有力地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后的高兴心情。/ “引愁心”比“别秋江”更新颖且富有感情色彩和吻合此时特定情境。

提问方式:两首诗词出现进行内容、主题、方法等方面的对比;也有与学过的课文诗句的对比。 提问变体:说出相同点或不同点。有的指氛围、感情,有的指风格、方法。 解答分析:依据原诗词作答,要从原诗词中找理由。 答题步骤:

相同点作答,应从诗词中找出有共同点的相关原句或关键字眼(有时也可对句子或词语作一解释)来说出他们共同的地方;(指出相同的内容并说明依据)

不同点作答,关键是抓住其能体现或说明不同点的相关语句或字眼,让原句中的词语去说话,体现或说明不同之处。(分别说明不同点并说明依据) 答题示例:(2005年北京卷第12题第③问)

问: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不同点:本词句中“有谁知”抒发不被理解的感叹,“鬓虽残,心未死”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己的心境;陆游的诗中“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则表达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不同点作答时关键是应抓住原诗句中的能显示不同点的关键字词,让其来说话证明,进行比较分析其不同之处。)

相同点:“自许封侯在万里”“塞上长城”“自许”(答题分析和答题步骤中的抓关键语句或词语),共同地表达他们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通过关键语句评析共同的思想情感)

古诗词中所抒写的思想感情非常宽广,涉及最多的是以下几方面:

思想——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绪、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等。

情感:

 寂寞(愁绪万端、欲说还休、凄清冷落、感伤失落、报国无门、物是人非)  超脱(寄情山水、向往安宁)  豪放(咏史述志、状景抒怀)

 婉约(闺中独处、思念情郎、泪洒楼台、月影自怜)

 思乡、怀友、题赠。愉悦、欣喜;郁闷、忧愁;孤独、凄清;悲观、失落、伤感;激昂、奔

放;乐观、豁达、仰慕、激愤;恬淡、闲适等。

忧国伤时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如:杜牧《过华清宫》 反映离乱的痛苦 如:杜甫《春望》 同情人民的疾苦 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如:杜甫《登楼》 建功报国

建功立业的渴望 如:陆游《书愤》 保家卫国的决心 如:王昌龄《从军行》

报国无门的悲伤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山河沦丧的痛苦 如:文天祥《过零丁洋》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如:苏轼《赤壁怀古》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如:杜甫《兵车行》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如:屈原《涉江》 思乡怀人

羁旅愁思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早行》 思亲念友 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边关思乡 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闺中怀人 如:王昌龄《闺怨》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生活杂感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昔胜今衰的感慨 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借古讽今的情怀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青春易逝的伤感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仕途失意的苦闷 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告慰平生的喜悦 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送别感怀

依依不舍的留念 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情深意长的勉励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坦陈心志的告白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评价情感和主旨

解题技巧:先用一两个词表明自己的立场,再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作者的这种感情、态度或自己的看法等。 解题步骤:(1)概括地指出诗人的思想情感或自己的立场观点:(概括说明) (2)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具体分析) (3)指出诗人的时代背景或个人特征。(说明根源) 例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06年全国Ⅱ卷)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

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答题兵法】①解答思路:本题考查的是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要分析下阕内容,而这里的内容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诗所表现的内容,另一方面是诗人的思想内容。分析这两方面的内容可以联系诗句进行分析。上面的第二个问题要求分析诗人所抒发的情感。从全诗看,诗人写景物,写农民,抒感叹,都是为了表现出诗人对农民的同情。

②语言组织方法:诗歌写了(通过)什么内容+抒发了(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作者通过对农民辛劳生活的感叹,抒发了怜悯农民的思想感情。

例2、下面这首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和矛盾的心理?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这首诗描绘了落木萧萧,鸿雁南飞,北风呼啸,江上寒气袭人的景象,⑵抒发了作者的

乡之情及隐居与从政的矛盾心理。⑶也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孤帆天际看”两句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而“迷津欲有问”一句借用孔子使 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从诗中领悟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简析〕通过“林中鸟”与“笼中鸟”不同境遇的对比,表达了对自由的热情赞美,对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定。

例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偶成 程颢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试从内容主旨方面赏析这首诗。

〔简析〕这首诗描绘了风和日丽的春天景色。一二两句写景:天空中有淡淡的白云、柔和的春风、和煦的日光,地上有红花、绿柳、碧水。上下辉映,生机盎然。三四句抒发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偷闲学少年”,平淡之中寓深意,表达了诗人怡然自得之情

一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登 高 杜 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

问题(1)这首诗充分体现了作者怎样的诗歌风格?

答前说明:问题(1)是“分析语言风格型”的指出,就题要求而言,只要指出何风格即可了; 答案: 。 问题(2):颔联“萧萧”、“滚滚”两个叠词用得好,试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前说明:此是“炼字型”的分析。

答案: 二.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春山夜月 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呜钟处,楼台深翠微。 问题(1):诗中哪个句子起到提纲挈领、统率全篇作用?

答题前说明:问题(1)属“一词(句)领全诗型”题,它问的是能“哪个句子起到了提纲挈领、统率全篇作用”的,则可从内容或意旨上去找寻。

答案: 。 问题(2):你认为诗中哪一联写得最为精妙?谈谈你的理解。

答题前说明:问题(2)是属于“炼字句型”,可尽量从多角度多层面上去评析。 答案:

。 三.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蜀 相 杜 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问:试结合诗句分析这首诗歌表达技巧(重点分析一个方面即可)。 答前说明:此题属于“分析技巧型”,可从抒情手法(抒情表达方式)、描写(表现)手法、修辞方法(方式)上去琢磨评析;/ 另外,作答时要结合语句去有的放矢地评析,/ 还要说出运用此法的表达作用。

答案: 。 四.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三江小渡 杨万里

溪水将注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 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将:行,流过。

问(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答前说明:问题(1)属“炼字型分析”题,从题目要求看,只要回答出何字即可了(有别于“为什么”的问题,如是则要分析说明了)。 答案:(1)交情(交情得似山溪渡)

问题(2):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前说明:问题(2)是属于“分析技巧型”,则可从抒情手法(抒情表达方式)、描写(表现)手法、修辞方法(方式)去琢磨确定,并结合具体诗句去评析了。

答案: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或托物抒情或借物喻人)等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五.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 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注:①侬:我。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问(1):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 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而 意象 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

答前说明:问题(1)是指出意象物,回答是要善于从题干中找出能暗示或体现其特点的词语,这就迎刃而解了。

答案: 。

问题(2):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依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答前说明:问题(2)属“分析意境型”的题目,这就应从景、情、境界等方面去分析评价。

答案:“却原来依家鹦鹉洲边住”,①点明渔父(隐士)居住的环境是与世隔绝、远离红尘的“世外桃源”,(景、境界)表现其对所处环境的喜爱、自豪之情;(情)/②写出渔父(隐士)超然尘世的情怀和隐逸的情趣。(情、境界)

六.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送柴侍御注 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

李 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送柴侍御》诗大约是诗人被贬龙标尉时的作品。柴侍御要从龙标前往武冈,诗是王昌龄为他送行而写的。 问(1):《送柴侍御》诗中,诗人说“送君不觉有离伤”的理由有哪些?请用自己的话简述。

答前说明:问题(1)属“一句领全诗型”的分析。这句可视为是统领全文情感的句子而,这句中的关键词语(或诗眼)是“不觉有离伤”即不伤感。回答时应结合具体诗句来诠释怎样体现“不觉有离伤”。 答案:

问题(2):这两首诗都表达了送别友人的离情,试简要分析两首诗感情的不同之处。

答前说明:问题(2)是属于“对比鉴赏型”,据题要求是要说出其感情的不同之处,作答时可抓关键语句或字词去把握或品味不同的情感。

答案: 七.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 严 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问题(1):这首诗就体裁而言属于 ,就内容而言属于 。 答: 。 问题(2)诗贵凝练含蓄,试品味“两地秋”的内涵。

答前说明:此题属“语言特色分析型”。答题步骤为:①先用一两个词语准确点明诗歌的语言特色。②然后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怎样体现这种特色。③最后指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①题干中已点明“含蓄”的特点,所以作答主要放在②③。

答案: 。 问题(3):诗的三、四两句情景交融,写对韦参军深切思念,试作简要分析。

答前说明:此题属“分析意境型”。答题步骤:①用生动的较有文采的语言去描绘诗句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描述时注意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运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去理解描绘画面,语言表达要力求准确优美。②要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尽量多用几个双音节词表述,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与之相吻合的情调的特点的词语。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述切忌空洞,问答要具体。[或简要地说就是据题干要求,要把诗人对韦参军的深切思念的“情”怎样通过“景”来表达说明说透,体现“情景交融”] 答案: 。 八.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寄全椒山中道士 韦应物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问题(1):仔细品味这首诗,它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答前说明:是属“分析意境型”题,据题干要求,只要回答出“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就可,此意旨不难。

答案: 。 问题(2):你认为这首诗最凝练传神的是哪两个字?为什么?

答前说明:此题属于“炼字型”题。从上答题注意得:最生动传神的字词(或“诗眼”“字眼”“题眼”),一般是动词、形容词……从解答分析知: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须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来分析。从答题步骤知方法:①首先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即字解。②然后展开联想,把该字放人原句中去用生动的较有文采的语言去描述该字所在句子的景象。③最后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何表达效果。有的还可

答案:

九.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孤 雁 杜 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问题(1):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呜叫、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试以二、四联中任意一联为例,分析其表现手法与艺术效果。

答题说明:此题属“分析技巧型”。答题步骤为:①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②结合诗句阐释从什么方面体现用了这手法③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分析诗人何时何景下的什么情感)。 答案 问题(2):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诗人以孤雁比喻自己(自况),表达了他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十.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幽居初夏 陆 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①已过头番笋,木笔②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①箨龙:笋。②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问题(1):诗人写景是从哪几个方面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试作简要分析。 答前说明:问题(1)属“分析技巧型”。既然是“技巧”就应明了其运用了什么手法,从诗中看,显然是“衬托”,然后想想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幽(幽静、幽美酒)”的。

答案: 问题(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

答前说明:属“分析意境型”,回答时要体现“复杂”,即有多种心情。

答案: 十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题大庾岭注 北驿 宋之问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注:大庾岭:在今江西大庾,古人认为此岭是南北分界线,故有“北雁南飞至此回”的传说 问(1):这诗在抒发感情方面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请你对其中一种手法作简要赏析。 答前说明:此题是属“分析技巧型”,可从抒情方式、表现手法、修辞去入手]

答案: 。

问题(2):这首诗最后一句中的“应”字极为耐人寻味。请简要分析该字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前说明:此题属“炼字型”题。答题步骤:①先解释该字在句中含义,即字解。②然后展开联想,把该字放人原句中去用生动的较有文采的语言去描述该字所在句子景象。③最后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怎样的感情或有何表达效果。

答案: 。 十二.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定风波 苏 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问题(1):在风雨中,“同行皆狼狈”,而词人却能“吟啸且徐行”“竹杖轻胜马”,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 答题说明:属“分析意境型”。是简答题,答题时,只要回答什么心情即可) 答案:闲适、轻松、自如。

问题(2):“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题说明:属“炼句型分析”题。答题步骤:②然后展开联想,把该字放人原句中去用生动的较有文采的语言去描述该字所在句子的景象。③最后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何表达效果。

答案: 。 问题(3):“也无风雨也无晴”中“风雨”“晴”的含义是什么?

答前说明:此题说是语言特点(含蓄)的把握,也可以说是对表现手法(双关)的理解,总之要理解其言外之意。

答案 。 问题(4):这首词与《念奴娇》“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感情基调是否相同?为什么?

答前说明:此属于“对比鉴赏型”题。答题步骤:对不同点作答,关键是抓住其能体现或说明不同点的相关语句或字眼,让原句中的词语去说话,体现或说明不同之处。

答案: 十三、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卜算子 · 黄洲定慧院寓居作 苏 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问题1:上片开头两句写夜深人静。其中的“缺”“疏”“断”几个字极写了作者 的心境。第三句中的“幽人”是指 。

答案: 。

问题2:下片“拣尽寒枝不肯栖”采用的是 的修辞方法和 的表现手法,表面上写的是 ,但实际上却写出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答案: 。 十四、闽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登 高 杜 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

问题1:首联两句中,“渚清沙白鸟飞回”既有“渚清沙白”这样的 ① 描写,也有“鸟飞回”这样的 ② 描写,整句属于 ③的写法。而“哀”字写猿啸声哀,但也微微透露出作者愁苦的思绪,这里采用的是 ④ 写法。颔联两句中,“萧萧”写出了⑤ 的情态,“滚滚”写出了 的 ⑥ 气势,这两句意境更加 ⑦ ,感情更加 ⑧。整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甫 ⑨ 的风格。

答案:①静态描写;/②动态描写;/③动静结合;/④寓情于景;/⑤秋风扫落叶的声态;/⑥大江东去的雄迈气势;/⑦雄浑开阔;/⑧慷慨低沉苍凉悲痛;/⑨沉郁顿挫。 问题2:根据“艰难苦恨繁霜鬓”句,联系杜甫的身世遭遇,你认为杜甫的“艰难苦恨”包含着哪些寄寓? 答案:包含着对个人病困潦倒生活的深沉感叹;/对终生壮志难酬的激愤与哀怨;/对祖国多灾多难现实的忧愁与焦虑;/对人民艰苦命运的关切。 十五、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登岳阳楼 杜 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问题1:作者登楼为什么会流泪?可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

问题2:颔联写的是在岳阳楼上看到的洞庭湖广阔无边、水势浩瀚的雄奇壮观阔大景象,而颈联写的却是作者身世的孤苦和处境的凄凉,两者对于表达中心思想分别有什么作用? 答案: 。 十六、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滕王阁 王 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于今何在?槛外长江空白流。

问题1:全诗采用的是 ① 的表现手法,其中前四句写景,描写的是 ② 的景象,后四句抒情,表达 的 ③ 感情。整首诗的风格是 ④ 的,最能表现这种风格的诗句是 ⑤ 。

答案: 。

问题2:根据诗歌推知,“阁中帝子今何在”中的“帝子”应该是指 ,理由是 。 答案: 。 十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月下独酌 李 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 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问题(1):诗人笔下,月亮不仅是美好事物的象征,也成了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月”的形象有什么特点?

答案:

问题(2):诗人与明月之间亲密欢洽的举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十八、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问题1.请你谈谈该词为什么连用三个“溪”字?

答案:连用三个“溪”字,使得词作的画面布局十分紧凑,在全词结构上起到栋梁的作用。 问题2.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具有“澹语清新”的特点,请你具体谈谈辛弃疾这首词的这一特点。 答案:这首词“澹语清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白描手法、结构和构思三个方面。全词没有一句使用浓墨重彩,而是用纯粹白描的手法描绘了农家环境和一家五口的生活画面。/艺术结构上,全词紧紧围绕小溪来布置画面,展开人物活动。/词的构思也十分巧妙,在写景上,把农村中一些司空见惯的东西组合成一幅清新优美的图画;在写人上,通过简单的情节安排,真实地描绘了充满生机、和平安静、朴实安适的农村生活景象。

问题3.“溪头卧剥莲蓬”中“卧”一向有一字千金之誉(一字用得恰到好处,给全句或全词增辉)。你同意此说吗?为什么?

答案: 十九、 移①家别湖上亭 (唐)戎昱

好足春风湖上亭, 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③相识,欲别频④啼四五声。

注:①移:迁移。②系:拴缚。③浑:完全。④频:连续几次。

鉴赏:这是一首写离情的小诗,可是诗人却不写情而状景,把离情寓于春景的描写之中且运用了拟人化手法。春风吹拂,藤柳轻摇,黄莺鸣啭,这些本来就是往日常见的景物,但是当诗人将要离开这里的时候,它们仿佛都在系别情,唱离曲,对诗人倾诉着绵绵不尽的惜别之情。这首诗因情设景,情景之间浑然无迹。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1、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2、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

3、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借景 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4、意象:作品中具体的人、物、景等。

5、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等。 1.表达的过程要完整

一种感悟、一份情感,它的表达,一定有一个过程。我们在表达这种感悟、情感时,一定要把过程讲清楚。如”请分析《鸟鸣涧》(2001年春季高考题)一诗春山月夜图”这样的一个题目,我们就要在月出前的“人闲”、“花落”,到月出后“鸟鸣”这一过程中来分析。 诗歌赏析的一般的步骤是叙析评。“叙”即概括地引述原句;“析”就是作过程的简析;“评”就是旗帜鲜明的亮出观点。

2.按要求回答,重点明确

题目要求你回答什么,你就回答什么,要求你分析意境、环境描写、语言特点、修辞运用,等等,一定要看清,看清了,表达才能有的放矢,重点明确。 3.表达流畅

表达流畅,一是指文句通畅,二是指先后有序,三是反映用语准确、表达到位。只要真正地理解了,表达流畅应该是能做到的。 1.从题目认识对象 2、从字面读出感觉 3、从注释破解难点 4、从作者了解背景 5、从原作找到根据 6、从题干得到启示 7、从首联找到特点 8、从尾句参透主旨 9、从景物把握情感 10.从意境洞察心胸。

克服畏难情绪,巧拿关键8分(高2012级复习专用)

鉴赏古代诗歌考点阐释

1、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诗歌鉴赏的常见出题点:

从重点字词处设置,要分析重点字词 从关键语句处设置,要读懂关键语句 从抒情意象上设置,要把握抒情意象 从意境氛围处设置,要体味意境氛围 从内容情感处设置,要理解情感主旨 从风格情调处设置,要琢磨用词特点 从表达技巧处设置,要品味表达构思 1鉴赏形象意境

 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 →把握形象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

型意义 2鉴赏语言风格

 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  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

 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 3赏析表达技巧

 修辞手法:比喻、对比、比拟、对偶、借代、夸张、互文、双关、反问、设问、反复、反语、

引用等;

 表现手法:想象、联想、对照、衬托、渲染、 烘托、用典、悬念、赋比兴、象征、动静结 合、

虚实相生、借古抒怀、借古讽 今、托物言志、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等。  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 艺术构思:篇章结构:首尾照应、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点面结合、承上启下、以

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画龙点睛等。 4评价作品思想内容  概括主旨

 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

 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局限性。 明白三个问题

诗人作诗的目的:言情言志 言情言志的方式:写作技巧 言情言志凭借的媒介:境

解读标题 明确类别 推断情志 捕捉意象 形成画面 品味意境

识别技法 表现手法 表达方式与修辞手法

古代诗词的类别

咏物诗 山水田园诗 惜别送别诗 思乡怀人诗 怀古咏史诗 边塞诗 说理诗

一、直写物象,表达作者的喜好和情趣。 【咏柳】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抒发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二、托物寓意,表达作者的志向和节操。 【梅花】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表明了自己的志向。) 【蝉】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1、诵读解意

2、形象特点:一只在高树上饮着清露、自在鸣叫的夏蝉。

3、思想内容:只要品性高洁,声名自然远扬,无须任何外在凭借。 4、手法:托物言志 特点归纳:

1.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①以物象为题;②咏(题、赠、赞)+物象

2.内容特点: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志趣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

3.分析角度:物与人的相同点(物我合一的结合点),赏析时要重点把握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②寄托什么志。 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咏物诗的写作技巧或拟人,或比喻,或正面描写,或侧面烘托等。 (象征) 咏物诗有两大特点:

①是借物寄托、借物抒怀。或发其志士之悲、爱国之忧;或写其怀才不遇、秋士迟暮的感受。

②是所借之物,既是作者的理想、旨趣、节操的化身,更是作品主旨和形象的载体。我们在复习时,对同类的诗歌,如果能从“咏物”的特征入手,那将会事半功倍。

牛刀小试:

【白云泉】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⑴简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 。 ⑵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试简要分析。

诗人把山水景物、田园风光以及人文景观作为对象,加以生动形象的描摹刻画,使之成为世人抒发情怀、表情达意、寄托理想、娱乐遣兴的手段--即借景抒情。 山水田园诗的特点

山水田园诗: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诗的中间两联往往对仗工整,诗的语言特点:明快、清新、简洁、质朴。

明确鉴赏中常用到的术语

1.思想内容——热爱自然 向往自由 归(退)隐 闲适淡泊 悠然自得 2.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常用白描、衬托、对比。 3.语言特点——清新自然 质朴自然 清新洗练 4.分析重点:景物特征;

5.山水田园诗的主题: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巧 (1).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 (2).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的运用。 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鉴赏 1、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 2、体味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 3、体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4、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宿建得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1、诗中点题兼写环境的诗句什么?有什么作用?

移舟泊烟渚。“移舟“点出“江行”,“泊”点出题面上的“宿”字, 而”烟渚“二字,既写出了江边烟雾茫茫的时空环境,逗引出日暮无归的莫名惆怅,又为下面抒写羁旅客愁作了铺垫。 2、体会“日暮客愁新”中“新”的内涵

“ 新”内涵丰富。一方面它明说“日暮”引发了“新”的客愁,日之夕矣,而自己无归之愁,另一方面又暗示了“新愁”之外,自己心中还有许多旧忧。 【滁州西涧】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夜渡无人舟自横。

这首诗用了什么手法?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 。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 ,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2.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3.感情色彩:

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 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一、直接写别情: 【送友人】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二、间接写别情 【赠 别】唐-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通过写宴席上燃烧的蜡烛与故乡的江水,借物抒情,表现自己留恋惜别之情。) 【渡荆门送别】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三、写送别场景,以景写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四、回忆相聚欢娱,遥想分别后的孤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晚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雨霖铃》)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雁、笛、柳),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鉴赏这类诗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确定情感类别;抓住意象,构建图景;抓住关键词语,体味 艺术特点。

行旅诗:主要表现行旅之人旅途的艰辛、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闺怨诗:一是表现妇女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鼓励丈夫建功立业的情怀;二是表达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女子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三是表现宫中女子对自由被禁锢、遭人冷落的处境的怨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1、了解常见思想情感。

羁旅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 思念亲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征人思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闺中怀人:王昌龄《闺怨》 2、分析人们思乡缘由。

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 3、人们在诗中如何表达思乡之情?

触景伤情;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除夕; 伤春悲秋;日暮思归

托物传情;月、雁、笛、柳 因梦寄情;1、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 2、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妙喻传情:乡愁 鉴赏举隅

【旅次寄湖南张郎中】 戎昱

寒江近户漫流声,竹影当窗乱月明。 归梦不知湖水阔,夜来还到洛阳城。

前人评说,“归梦”是这首诗的诗眼。诗中写“归梦”突出了什么?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1、写梦中返乡是那么容易,突出了乡思之深,之切。

2、“归梦”因旅次见闻引发,前两句中江水漫流之声、月下竹影之形,是“归梦”之因;而“归梦”则是思乡之情的集中表现。所以可以说“归梦”是这首诗的诗眼。) 2003年北京春季高考题: 【闻雁】 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寒塘】 赵 嘏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1)填空: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 ,这两首都是抒发 。 (2)简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答: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 ①征铎:车行时发声的铃。 ②杜陵:在长安城南,是诗人的安家之地。 ⑴诗中除了“晨起”、“鸡声”表现了早行之外,还有什么词语也表现了早行?此诗颔联上下句除对仗外,其构成形式还有什么特点?

答: 。 ⑵“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怎样的意境?联系首联解说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答: 。

【越中览古】 李白 .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故国的没落荒凉 ,诗中句句是景,然而无景不融合着诗人对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

(一)、弄清史实: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些历史知识。在阅读一首诗时,一定要读好注解,这也是读懂材料的一把钥匙。 (二)、要体会意图

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慨的媒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被贬黄洲,到过当地一处叫赤鼻矶的地方——传闻就是当年三国时的古战场赤壁——凭吊,这赤鼻矶也可以说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诗人登上京口北固亭,从历史上的孙权、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坚持抗击北方劲敌,联想到南宋小朝廷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这京口北固亭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自己报国无门,是诗人引发诗情的现实原因。 (三)、领悟感情

诗人怀古咏古,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

一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诗人自己不置身其中。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诗。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江东弟子多俊才,卷土重来未可知。”然而王安石却感到项羽的失败历史的必然:“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二是把史实和现实扭和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评击社会现实。我们中学里学过的两首宋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和《京口北固亭怀古》,便是如此。

三是只抓住历史的影子,故意借题发挥,如李商隐的《贾生》就是这么一首借古讽今和杰作。 (四)、分析写法

在构思上,怀古咏史诗可以说百花齐放,有以景衬情的,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有议论引发的,在章法上,或作正对比,或侧面烘托等。

诗歌里面的“人、事、景、物”,只是作者抒发感慨、寄寓自己对历史的思索的“传媒”和宣泄物而已。所以,咏史诗里面的景物或者其他的人和事和现实中的人和事有一定的距离,都是“有我之景”,是用来传达作者的某种理念和情感的。

1. 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

“咏怀”等。 2. 内容特点:

①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②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但由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④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鉴赏示例:

【汴河曲】 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 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 风起杨花愁杀人。 【汴河怀古】 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教多。 (《汴河曲》第一句就是景物描写,曾经是隋朝宫殿的地方,现已经长满杨柳,着重表现的是昔盛今衰之情。《汴河怀古》以议论起笔,从通常所说“隋亡为此河”说开,认为隋炀帝南巡,仅就开通大运河而言,他的功劳不次于治水的大禹。)

一、借古讽今,写兴亡之感 《越中览古》 《石头城 》 (写情,事为主)

二、借古抒怀,发不遇之恨《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人为主) 【台城】 刘禹锡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1、“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相传为陈后主所创,一般被认为在其诗《》中也用了这个典故。诗句是 。

2、这首诗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用什么手法来强调这个主题的? 答: 。 鉴赏举隅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台城】[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释】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1) 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答: 。

(2) 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答: 。

㈠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繁,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

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盛唐时期的边塞诗其基调是豪迈、爽朗、一往无前。如“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即使是艰苦的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到了中、晚唐,国势渐衰,虽然诗人也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悲壮惋伤的成分多了起来。如“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征战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为或报国无门的愤懑,如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或为归家无望的哀痛,如“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但是不管什么时期的边塞诗都回旋着爱国的主旋律。 (二)、注意区别各自的思想内容感情特点。

在边塞征战的大题材下,边塞征战诗的思想内容异彩纷呈: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有报效祖国的激情;有抒写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反映对帝王开边的不满和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因此,我们在鉴赏要注意区别。 ㈢.分析边塞诗的不同艺术风格。

边塞诗的艺术风格也是异彩纷呈。有的豪放旷达,有的雄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只有通过对诗歌字句的细细体会,才能准确地领会到由于不同时代、不同内容、不同诗人的不同艺术素养、不同生活遭遇,反映在边塞征战诗这个大主题下异彩纷呈的艺术风格。

1.形式标志:题目中多出现“塞”、“征”、“军”等字眼;也有用乐府旧题的,如《凉州词》、《少年行》、《关山月》、《从军行》等; 2.分析重点:鉴赏边塞诗要结合作者的生平思想和诗歌创作的具体时间,体味诗人在诗中写的是什么,抒发的哪一类型 的情感,要注意富有边塞特征的景物和富有战争特征的事件、心理。 【闺怨】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上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诗题作《闺怨》,有“怨”必有“愁”。诗的开头却出其不意地从题意的反面入手,独劈蹊径,以退为进用反说起笔,说这位与丈夫阔别、独处深闺的少妇,似乎已经习惯了躲在这与世隔绝的封闭式的小圈子里,反而精神麻痹、已“不知愁”了。当她“春日凝妆上翠楼”之后,“忽见陌上杨柳色”,明显地感到了良辰美景的巨大诱惑力,触景生情,油然而生出青春难再、红颜易逝的闺怨之情:悔不该让夫从军以求功名,却辜负了这番良辰美景。一个“悔”字道出了这位少妇的“闺怨”浓愁。先说春色撩拔得少妇春心荡漾而“不知愁”,以乐景起笔,反衬出愁怨,以反起强化题旨,使得行文波澜起伏,跌宕生姿,更令醒目。总之,这首诗不说别而别情自露,不言愁而愁绪倍增,表现了高超的艺术手法。)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天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解说]:这首律诗直接落笔在边塞前线,通过描写边塞的景色,将士们的生活,表现了将士们的思想活动。后四句写战争的激烈,表现将士高昂的激情。)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形象:[景物]黄沙蔽日,北风劲吹,大雪飘飞。荒凉寒冷的沙漠景象。 人物:劝别友人,前路莫愁。 内容: 旷达胸襟,豪迈情怀。

表达:一、二句描绘了一幅荒凉寒冷的沙漠景象:黄沙蔽日,北风劲吹,大雪飘飞。三、四句写诗人劝别友人,前路莫愁,天下人都能成为你的朋友。表现了一种旷达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形象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的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

力的具体生动的生活图景。 (二)①客观性:形象是可以感受到的生动的客观生活图景。

视觉感受有:明暗 阔狭 虚实 动静 强弱 急缓等.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明暗相衬,动静结合。

听觉感受有:闹 静 美妙动听 不堪入耳等。如:“千里莺啼绿映红,”一片莺歌燕舞,春意繁闹。 嗅觉感受有:香 臭等。如:“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味觉感受有:酸 甜 苦 辣 咸等。如“腊月草根甜,天街雪似盐。”

触觉感受有:寒冷 温暖 凉爽 燥热 疼痛 舒适等。如“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②抒情性:一切景语皆情语。形象中蕴涵了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喜怒哀乐、爱憎、敬仰羡慕、向往、思念等等。

③感染性:对读者具有强烈的感染、陶冶作用。

柔媚和谐、明丽能给人以轻松愉快、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如《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婉约感伤的美带给人淡淡的哀伤,《雨霖铃》;

粗犷激昂、刚健雄伟的美能给人以惊心动魄的审美感受,使人受到鼓舞,从中得到力量,如〈念奴娇.赤壁怀古〉

。 (三) 诗歌中的形象是个广义的概念,包括人物、景色、事物(后两种合称景物)。人物又分作品中人物形象和抒情主人公。但在诗歌中,多注重形象的“神”,即内在的精神形象。

(1)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叙事诗或有叙事成分的诗多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如〈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

抒情诗大多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运用奇特的想象,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神游无极的形象。 (2)景物形象。(自然景象或意象)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

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人物形象A、 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偏重抒情的诗歌)

B、作品中其他人物。(偏重叙事的诗歌)

景物形象:诗人借以表达主观感情的载体

意象(山川草木等客观物象)-------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偏重写景的诗歌) (四)对形象的认知理解——抒情主体形象 例①:贺知章《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答问题:诗中第一、二句是如何概括出作者久客他乡的事实的?

答:第一句“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在句中自对;第二句以“鬓毛衰”具体写出了“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这样就写出了作者久客他乡的事实,也为下两句作了铺垫。 (自我形象) 例② 元稹《行宫》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回答问题:宫女的形象是如何通过诗句来展现的?

答: 。 叙事诗中的人物形象:

《木兰辞》中的木兰:替父从军,孝勇双全

《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坚守爱情,忠贞不渝 抒情诗中的人物形象:

《归园田居》中的抒情主人公:厌恶官场,向往田园

《声声慢》中的抒情主人公:孤独寂寞,郁闷愁苦 1、解读描写手段(叙事性强) 2、借助诗中意象(抒情性强) 3、分析关键词句(议论抒情处) 4、学会知人论世(作者、注解)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首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垂钓小儿的这个形象的?这个形象有哪些特点,试作分析。 (从形神两个方面(或从外貌、动作、心理等方面)刻画的。 特点:聪明(机灵),天真可爱;“蓬头”“侧坐”等表面小孩的天真可爱,从“遥招手”“怕”等可看出小孩的聪明(机灵)。)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问: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东坡①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 请结合全诗解读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从“野人”一词中体会出了诗人的幽默和自嘲,从“莫嫌”和“自爱”中读出了旷达和恬淡,从“铿然曳杖声”中听到了一位智者与自然的交流。联系第三句诗对道路坎坷的交代,注释中对写诗背景的交待,可看出抒情主人公即作者被贬后不避坎坷、 超脱旷达的形象。)

阅读李白诗《独坐敬亭山》,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解答1:我双手背在身后,抬头仰望天上那群鸟儿不停地向远处飞去,眼睛充满无限的忧伤。天空的最后一片云彩随着冷冷的风闲散地飘向远方,这时,我的衣襟被风吹起。望着那高高的敬亭山,无语,望着它,渐渐地,我觉得我变得与它一样高大,我用我忧伤的眼神看着它,而它也用那浑然的自然的眼神看着我,一样的无语,但我俩彼此都不觉得厌烦,此时我孤独寂寞的心情大概只有敬亭山了解了。

简评: 。

解答2:一个山头,一座亭子,一个人,所有的鸟儿都飞走了,连云儿都不愿停留。清冷的环境中,诗人守望山头,“相看两不厌”写出了作者的凄凉,最后“只有敬亭山”道出了作者内心的感受。 简评: 。

解答3:诗人李白是一位豪放不羁的才子,在敬亭山之上,与敬亭山厮守,不去理睬“众鸟”与“孤云”,清高自傲的诗人形象自然流露,但从诗中我们隐约可见诗人的寂寞心情,或为功名,或为宦海

浮沉。也许只有人格化的敬亭山才能与李白比孤比傲比豪迈。 简评: 。 正确解答(参考答案):全诗塑造了一个不与世俗同列,自由、闲适又有点孤傲的诗人的形象。(总括) 众鸟之“高飞”与孤云的“独去”,写出了山静而空的特点,暗示了世俗对诗人的冷遇,表现出诗人自由而闲适的孤身生活;只有“相看不厌”的敬亭山才是自己惟一的知己。同时,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从而又写出了诗人孤独寂寞之中的傲岸倔强的性格。(分析)表现出诗人从自然中寻求快乐,忘怀得失的思想感情。 (总结)

答案一般有三部分构成:

(1)概括形象特点(一两个词或短语);(概括特点) (2)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分析特征) (3)指出形象的意义(或作者情感)。 (意义情感) 鉴赏人物形象常用到的重要词语

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慷慨愤世、矢志报国、报国无门、建功立业、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爱恨情长、悯农怜农、热爱山川、哀叹昔盛今衰等。 练习: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提示】分析诗歌形象要把握作者经历,写作背景以及人物外貌、动作、神态、心理等,深入理解诗歌,挖掘内涵,概括出形象的特征和意义。

答:

 意: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 境:是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

 意境: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词中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

境界

意境:意象+意象=意境。

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而意象不过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

是诗人的主观情意和客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意象与意境的关系:

如果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春天; 如果意象是美人,意境就是良宵;

如果意象是鬼火,意境就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夜色;

如果意象是狼狗、铁丝网、警棍、坦克,意境即白色恐怖。 用这样简单的关系式来表示: 意象=物象×情思 意境=意象+氛围

【例】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意象:小楼深巷——静谧幽邃,诗人客居临安的寂寞

春雨杏花——江南早春的气息,预告一个万紫千红的局面即将到来

意境:寂寞的诗人躺在深巷小楼里,春天的脚步随着雨声来到深巷,进入小楼,给诗人带来一个不眠之夜,诗人设想明天早晨该能听到深巷传来的卖花声了,这两句构成的意境,其中有春天到来的喜悦,也有流光易逝的感喟。 李白《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意象:一片月色,家家户户捣衣声——浓郁的秋意,深切的思念。 秋风、玉关——寒衣送给戍守边关的亲人。

意境:境界阔大。秋风乍起,明月高悬,长安城笼在浓浓的月色之中。家家户户传出捣衣之声,那急促而凄凉的声音散布出浓郁的秋意,这寒衣是送给戍守边关的亲人,声声寒砧都传递着对于边关的思念。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 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意境可由一个意象来表现,但更多是由多个意象共同来表现的。 (1)明确诗人创造意境的常用手法: A、触景生情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都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 、 “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之静,并透露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B、寓情于景

清平乐 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此词写普通农家的生活场景,除“谁家”的发问和“最喜”的流露,都是生活场景的描写,表面看来,作者没表示态度,但在生活场景的描写之中,寄有作者的思想感情,那就是,对农村生活的热爱,这正是此词的意境所在。) C、以景托情

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此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写“不尽”的“边愁”,结句以景托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片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意境壮阔而悲凉。) D、情景分列 蜀相 杜甫

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首诗上半部分写景,画出了蜀相祠堂这一古庙的景象,下半部分抒情,对诸葛亮的远见和勤奋进行了讴歌,并惋惜其事业未竟。上、下部分虽分写景和情,但景与情是融合的。) E、景略情在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此诗是登幽州台时所发出的慨叹,从这不满现状的呼声中,不仅可以领会出幽州台的氛围,而且也可觉察出当时的社会环境。因而,景虽略了,但意境很完美。) 2、形成比较规范的答题模式。 (1)运用什么手法,(表现手法) (2)抓住什么意象,(形成和谐画面)(说明图画) (3)营造什么意境(气氛、氛围)(或表达什么情感)。(意境情感) 3、了解形容意境特点的常用形容词

孤寂、凄凉、幽静、空灵、恬淡闲适、清新自然、安谧娴静、苍凉雄浑、旷远等 分析诗歌意境

秋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答: 。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答: 。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通过白日依山和共黄河入海两组意象不仅表现了一幅登楼远眺的无限广阔的艺术图画,而且寄寓了一种催人奋进的哲理。)

诗歌语言题一般出题方式

一.结合全诗,看精练词语在诗歌中所起的作用

二.结合全诗,看诗句在诗歌中所起的作用 三.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

还原语序 1.主语后置 2.宾语前置 3.主、宾换位

4.以宾语面貌出现的状语。

5.定语位置。 A.定语挪前 B.定语挪后 6.其他

1.主语后置 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象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 2.宾语前置 杜甫《月夜》:“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实即“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诗人想象他远在鄜州的妻子也正好在闺中望月,那散发着幽香的蒙蒙雾气仿佛沾湿了她的头发,清朗的月光也使得她洁白的双臂感到寒意。这里的“湿”和“寒”都是所谓使动用法,

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诗:“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怜新雨后之竹,爱夕阳时之山。) 3.主、宾换位

叶梦得《贺新郎》词:“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也显然是“黄花报霜信”的意思。 白居易《长恨歌》“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门户生光彩) 卢纶《塞下曲》诗“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林暗风惊草)。 4.以宾语面貌出现的状语。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笑春风”表面上是动宾词组,实际上是 “在春风中笑”的意思。

5.定语位置 A.定语挪前 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下句的“孤城”即指玉门关,为“玉门关”的同位性定语,现却被挪在动词“遥望”之前,很容易使人误解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遥望玉门。 刘叉《从军行》诗:“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闻横笛声)都是同类的例子。 陆游《昼卧》诗:“香生帐里雾,书积枕边山。”(帐里生香雾,枕边积书山。) 5.定语位置 B.定语挪后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意即“一月夜飞渡镜湖”。“月夜”这个偏正词组本为句首的时间状语,现被分拆为二,定语“月”远离中心语而居于句末,仿佛成了宾语的中心部分,但作者“飞渡”的显然只能是“镜湖”,而不可能是“月”。 《春夜喜雨》诗:“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锦官城花重) 6、其他:

例1.苏轼《念奴娇》:“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应“笑我多情”。 例2.毛泽东《沁园春》: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应为“寒秋,(我)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湘江北去”。

例3.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欲目穷千里”。

1.是声律的要求

例: 晁无咎《临江仙》“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时” 2.出于修辞上的特殊需要

例:王维《山居秋暝》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动词 一般动词

1、陶潜:悠然见南山 2. 张先《天仙子》:云破月来花弄影 3. 宋祁《玉楼春》:红杏枝头春意闹

4. 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 5.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6.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见”字表现出自然而然的悠闲。

“弄”字使人联想到不仅花在风中摇动,影子也在舞动,描绘出一幅影随花动的和谐画面。 “闹”字把无声的姿态描摹得好像有声音,写尽一派盎然的春意,蓬勃的生机。

一个“剩”字引人注目,作者并没有用“留”、“见”,其妙处就在“剩”虽与“留”意思相近,但“剩”字一般是被动的,而且有“残存”,“残余”的意思;另外“剩”字有时间性,给人一种“无可奈何”之感。“留”则无这么多含义。“见”只就眼前而言,不能给人以今昔对比的变迁感。

“怨”。

“溅”、“惊”二字。 (由景及情考虑) 活用动词

写景抒情,丰富意蕴,强化情感 春风又绿江南岸

“绿”作动词来用,从视角带出无限的想象空间,令人自然想到春天的生机形象。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

雏莺在风中长成了,梅子在雨中肥大了。既写出了其形态,又见出其动态。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一个悦字,既是鸟悦,也是诗人见到青山欢鸟后的那种愉悦心情的写照。 一个空字, 是说潭水涤除了尘世的杂念,使人心空明。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以上各句中的“老”、“肥” 、“悦”“空”、“绿”、“红”,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形容词、副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答: 。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曰细,脉脉绵绵,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数词

①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数)枝开。

“一枝”比“数枝”更能突出梅花先于百花开的特点,更能突出诗题中的“早”字。 ②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上句追忆京城相聚之乐,下句抒写别后相思之深。 叠词

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其一》刘禹锡)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王安石)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声声慢》李清照) 拟声词

作 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浪淘沙》李煜)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杜甫)

表颜色的词

作用: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归,莺啼山客犹眠。” (王维)

把红色同绿色相对,让它们相互映衬,相互对照,构成富有情调的和谐画面,来表现大自然的绚丽多彩。粉红的桃花,翠绿的细柳,缀着隔夜明亮的雨珠,又笼在灰白的晨雾之中,再加上黄莺婉转的啼鸣,好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村春晓图。这里红绿对照,洋溢着一种蓬勃、热烈的气息。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王昌龄)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李白)

在一些边塞、征戍诗中,多以黄白两色相对使用,表现出一种悲怆、苍凉、空旷、寥廓、广袤、萧瑟的意境。

“青枫江上秋天远,白帝城边古木疏。”(高适)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岑参)

在表现岁月流逝、感慨世事沧桑的诗中,常见青色与白色相对,烘托出一种孤独寂寞的意境。在这些诗句中常常以亘古不易的事物,如青山、青松等来反衬年华易逝的蹉跎人生 。 鉴赏字词的角度

字词营造的意境 字词揭示的内容主旨 字词中包含的作者情感

回答“精炼词语在诗歌中所起的作用”这类题的思考步骤: (1)寻找并鉴赏诗句中精练的词语: 1.鉴赏精炼的动词 2.

(2 第一、把这个词放在句中作具体解释。(具体含义)

第二、看这个字或者词有没有构成语法现象,有没有用到什么修辞手法以及其他的表达技巧,然后加一些描述性的术语,如精练传神、绘声绘色、生动形象等。(表现手法) 第三、回答它这样用有什么作用(意境、感情)。(表达作用) (2006辽宁卷)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坡①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 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5分) 第一步:(联系句意)解释字意

“铿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声音, 第二步:有无表达技巧的运用?

答: 。 第三步:从内容上分析字词 思考:从哪个角度鉴赏呢?

联系前文,表现了作者_________的情怀。

答: 。 课堂示例

例如:请分析鉴赏“依”字的艺术效果。 咏柳 宋 ·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依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答案:: 。 检测练习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直”写出烽烟之劲拔、坚毅,“圆”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真切的感受,把孤寂的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之中。 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答:。 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

“蒸”写出湖面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云梦泽都受到洞庭的滋养哺育,“撼”写出洞庭湖汹涌澎湃的气势,极为有力。

4、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答: 5、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转”表明山色愈来愈深,愈来愈浓,山是静止的,但凭颜色的渐变就写出它的动态来。“日”即“天天”之意,水是流动的,用一“日”字,令人感觉它始终如一的守恒。 6、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

“尽”与“闲”把读者引入一个寂静的世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地清幽平静,写动见静,以动衬静,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 7、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答: 。 8、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界定词语:清新 平淡 绚丽 明快 含蓄 自然

能用来答语言风格的词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简练生动、婉

约缠绵、委婉含蓄、雄浑豪放、慷慨悲凉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概括风格)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具体分析)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思想情感)

课堂示例

谈谈下面这首诗的语言艺术。 春 怨 唐·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概括风格),“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具体分析)。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思想情感)。 问题:本诗在语言运用方面有何特色? 横江词(其一) 李白

人道横江好,侬道横江恶。猛风吹倒天门山,白浪高于瓦官阁。 答:概括风格: 。

具体分析: 思想情感: 。

主要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 表达方式:

描写(白描—渲染,正面—侧面,实写—虚写,动景—静景,近景—远景、细节) 议论

抒情(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②间接抒情(也叫以景衬情、烘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

 表现手法:

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象征)、衬托、借古讽今(喻今、伤今)(用典)、虚实相生、先抑

后扬、借形象说理(寓道理于形象之中)

(比喻、拟人、对比、借代、夸张、排比、衬托(①正衬——喜景衬喜情,哀景衬哀情 情乐则景乐,情哀则景哀 ②以乐景衬哀情 反衬——以乐景写哀,更见其哀 )、用典、设问、反问) 常见修辞格表达效果

比喻、比拟:描绘事物生动、形象、鲜明。增强了感染力。比喻用在议论中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易于理解,接受。

借代: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夸张:引起丰富的联想,突出了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便于抒发强烈的感情。 双关:使语言幽默,饶有风趣;生动活泼,含蓄曲折地表达微妙的神态和情思。 对偶:音节整齐匀称,节奏鲜明,有结构美和音乐美。 排比:增强语势,强化感情。

对比:使事物特征鲜明突出,表达强烈的感情。 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

用典:使语言精炼,内容丰富。古人常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表达上增强艺术感染力。 表达技巧[考题设计]

鉴赏诗词的表达技巧就是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在作品中起了什么作用,表达了什么内容情感。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1)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2)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指出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分析依据)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思想情感)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1)主要用了手法(步骤一)。

(步骤二)。

(步骤三)。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或“字眼”或“诗眼”),为什么?

提问变体:哪字词(句)是理解全诗的关键(或“字眼”或“诗眼”)?

答题注意:“提问变体”问题作答,千万不要只回答出哪字就草率收兵了,应该象“提问方式”中要求回答“为什么”才可。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或全诗的感情基调,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查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解答分析注意:切入分析一般抓两点:①如是从内容或结构上去问哪句是领全诗词时,分析时一般抓在内容上能起总领的句子或结构上能起承上启下的句子,如下答题示例第②步骤;②当问哪个字时,一般宜抓住能体现或表现诗人情感的动词或形容词去理解分析,如:

“喜”“惜”“悲”“痛”“怒”“哀”“愤”“怨”“叹”“笑”“喜”“愁”“乐”“冷”“凉”“闲”等,或体现冷、热色调的词(如“暗”“灰”“黑”“明”“亮”“红”等)去把握分析。 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概括作用) (2)从该词在全诗的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具体分析) (3)说明诗人抒发的思想情感。(思想情感) 答题示例(例一):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珠帘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问:“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2002年全国卷)

明确:同意。/“柳”,“留”也(谐音)。古“折柳”的寓意含有“惜别怀远”之意思,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抒发思乡之情的。(步骤①——指出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这种思乡之情是由“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②——指出该词在全诗结构内容上所起的作用)可见“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回应问题归结肯定你的观点,这点也很有必要)

提问方式: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觉得呢?

提问变体:有人认为某字用得好,有人认为某字用得不好,你认为呢? 解答分析:依据原诗词作答,一定要从原诗词中找到原因、理由。 答题步骤:

(1)说明你对这个问题同不同意。(明确观点)

(2)找到原诗词句中的关键几点,分条作答,用翻译的形式就可以。 (3)说明诗人抒发的思想情感。(思想情感) 答题示例:(2005年福建卷第10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问(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答:“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 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相当于步骤中说的译句方法),/ 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从而有力地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后的高兴心情。/ “引愁心”比“别秋江”更新颖且富有感情色彩和吻合此时特定情境。

提问方式:两首诗词出现进行内容、主题、方法等方面的对比;也有与学过的课文诗句的对比。 提问变体:说出相同点或不同点。有的指氛围、感情,有的指风格、方法。 解答分析:依据原诗词作答,要从原诗词中找理由。 答题步骤:

相同点作答,应从诗词中找出有共同点的相关原句或关键字眼(有时也可对句子或词语作一解释)来说出他们共同的地方;(指出相同的内容并说明依据)

不同点作答,关键是抓住其能体现或说明不同点的相关语句或字眼,让原句中的词语去说话,体现或说明不同之处。(分别说明不同点并说明依据) 答题示例:(2005年北京卷第12题第③问)

问: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不同点:本词句中“有谁知”抒发不被理解的感叹,“鬓虽残,心未死”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己的心境;陆游的诗中“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则表达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不同点作答时关键是应抓住原诗句中的能显示不同点的关键字词,让其来说话证明,进行比较分析其不同之处。)

相同点:“自许封侯在万里”“塞上长城”“自许”(答题分析和答题步骤中的抓关键语句或词语),共同地表达他们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通过关键语句评析共同的思想情感)

古诗词中所抒写的思想感情非常宽广,涉及最多的是以下几方面:

思想——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绪、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等。

情感:

 寂寞(愁绪万端、欲说还休、凄清冷落、感伤失落、报国无门、物是人非)  超脱(寄情山水、向往安宁)  豪放(咏史述志、状景抒怀)

 婉约(闺中独处、思念情郎、泪洒楼台、月影自怜)

 思乡、怀友、题赠。愉悦、欣喜;郁闷、忧愁;孤独、凄清;悲观、失落、伤感;激昂、奔

放;乐观、豁达、仰慕、激愤;恬淡、闲适等。

忧国伤时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如:杜牧《过华清宫》 反映离乱的痛苦 如:杜甫《春望》 同情人民的疾苦 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如:杜甫《登楼》 建功报国

建功立业的渴望 如:陆游《书愤》 保家卫国的决心 如:王昌龄《从军行》

报国无门的悲伤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山河沦丧的痛苦 如:文天祥《过零丁洋》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如:苏轼《赤壁怀古》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如:杜甫《兵车行》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如:屈原《涉江》 思乡怀人

羁旅愁思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早行》 思亲念友 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边关思乡 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闺中怀人 如:王昌龄《闺怨》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生活杂感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昔胜今衰的感慨 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借古讽今的情怀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青春易逝的伤感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仕途失意的苦闷 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告慰平生的喜悦 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送别感怀

依依不舍的留念 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情深意长的勉励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坦陈心志的告白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评价情感和主旨

解题技巧:先用一两个词表明自己的立场,再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作者的这种感情、态度或自己的看法等。 解题步骤:(1)概括地指出诗人的思想情感或自己的立场观点:(概括说明) (2)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具体分析) (3)指出诗人的时代背景或个人特征。(说明根源) 例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06年全国Ⅱ卷)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

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答题兵法】①解答思路:本题考查的是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要分析下阕内容,而这里的内容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诗所表现的内容,另一方面是诗人的思想内容。分析这两方面的内容可以联系诗句进行分析。上面的第二个问题要求分析诗人所抒发的情感。从全诗看,诗人写景物,写农民,抒感叹,都是为了表现出诗人对农民的同情。

②语言组织方法:诗歌写了(通过)什么内容+抒发了(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作者通过对农民辛劳生活的感叹,抒发了怜悯农民的思想感情。

例2、下面这首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和矛盾的心理?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这首诗描绘了落木萧萧,鸿雁南飞,北风呼啸,江上寒气袭人的景象,⑵抒发了作者的

乡之情及隐居与从政的矛盾心理。⑶也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孤帆天际看”两句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而“迷津欲有问”一句借用孔子使 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从诗中领悟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简析〕通过“林中鸟”与“笼中鸟”不同境遇的对比,表达了对自由的热情赞美,对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定。

例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偶成 程颢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试从内容主旨方面赏析这首诗。

〔简析〕这首诗描绘了风和日丽的春天景色。一二两句写景:天空中有淡淡的白云、柔和的春风、和煦的日光,地上有红花、绿柳、碧水。上下辉映,生机盎然。三四句抒发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偷闲学少年”,平淡之中寓深意,表达了诗人怡然自得之情

一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登 高 杜 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

问题(1)这首诗充分体现了作者怎样的诗歌风格?

答前说明:问题(1)是“分析语言风格型”的指出,就题要求而言,只要指出何风格即可了; 答案: 。 问题(2):颔联“萧萧”、“滚滚”两个叠词用得好,试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前说明:此是“炼字型”的分析。

答案: 二.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春山夜月 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呜钟处,楼台深翠微。 问题(1):诗中哪个句子起到提纲挈领、统率全篇作用?

答题前说明:问题(1)属“一词(句)领全诗型”题,它问的是能“哪个句子起到了提纲挈领、统率全篇作用”的,则可从内容或意旨上去找寻。

答案: 。 问题(2):你认为诗中哪一联写得最为精妙?谈谈你的理解。

答题前说明:问题(2)是属于“炼字句型”,可尽量从多角度多层面上去评析。 答案:

。 三.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蜀 相 杜 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问:试结合诗句分析这首诗歌表达技巧(重点分析一个方面即可)。 答前说明:此题属于“分析技巧型”,可从抒情手法(抒情表达方式)、描写(表现)手法、修辞方法(方式)上去琢磨评析;/ 另外,作答时要结合语句去有的放矢地评析,/ 还要说出运用此法的表达作用。

答案: 。 四.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三江小渡 杨万里

溪水将注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 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将:行,流过。

问(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答前说明:问题(1)属“炼字型分析”题,从题目要求看,只要回答出何字即可了(有别于“为什么”的问题,如是则要分析说明了)。 答案:(1)交情(交情得似山溪渡)

问题(2):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前说明:问题(2)是属于“分析技巧型”,则可从抒情手法(抒情表达方式)、描写(表现)手法、修辞方法(方式)去琢磨确定,并结合具体诗句去评析了。

答案: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或托物抒情或借物喻人)等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五.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 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注:①侬:我。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问(1):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 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而 意象 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

答前说明:问题(1)是指出意象物,回答是要善于从题干中找出能暗示或体现其特点的词语,这就迎刃而解了。

答案: 。

问题(2):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依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答前说明:问题(2)属“分析意境型”的题目,这就应从景、情、境界等方面去分析评价。

答案:“却原来依家鹦鹉洲边住”,①点明渔父(隐士)居住的环境是与世隔绝、远离红尘的“世外桃源”,(景、境界)表现其对所处环境的喜爱、自豪之情;(情)/②写出渔父(隐士)超然尘世的情怀和隐逸的情趣。(情、境界)

六.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送柴侍御注 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

李 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送柴侍御》诗大约是诗人被贬龙标尉时的作品。柴侍御要从龙标前往武冈,诗是王昌龄为他送行而写的。 问(1):《送柴侍御》诗中,诗人说“送君不觉有离伤”的理由有哪些?请用自己的话简述。

答前说明:问题(1)属“一句领全诗型”的分析。这句可视为是统领全文情感的句子而,这句中的关键词语(或诗眼)是“不觉有离伤”即不伤感。回答时应结合具体诗句来诠释怎样体现“不觉有离伤”。 答案:

问题(2):这两首诗都表达了送别友人的离情,试简要分析两首诗感情的不同之处。

答前说明:问题(2)是属于“对比鉴赏型”,据题要求是要说出其感情的不同之处,作答时可抓关键语句或字词去把握或品味不同的情感。

答案: 七.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 严 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问题(1):这首诗就体裁而言属于 ,就内容而言属于 。 答: 。 问题(2)诗贵凝练含蓄,试品味“两地秋”的内涵。

答前说明:此题属“语言特色分析型”。答题步骤为:①先用一两个词语准确点明诗歌的语言特色。②然后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怎样体现这种特色。③最后指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①题干中已点明“含蓄”的特点,所以作答主要放在②③。

答案: 。 问题(3):诗的三、四两句情景交融,写对韦参军深切思念,试作简要分析。

答前说明:此题属“分析意境型”。答题步骤:①用生动的较有文采的语言去描绘诗句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描述时注意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运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去理解描绘画面,语言表达要力求准确优美。②要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尽量多用几个双音节词表述,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与之相吻合的情调的特点的词语。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述切忌空洞,问答要具体。[或简要地说就是据题干要求,要把诗人对韦参军的深切思念的“情”怎样通过“景”来表达说明说透,体现“情景交融”] 答案: 。 八.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寄全椒山中道士 韦应物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问题(1):仔细品味这首诗,它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答前说明:是属“分析意境型”题,据题干要求,只要回答出“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就可,此意旨不难。

答案: 。 问题(2):你认为这首诗最凝练传神的是哪两个字?为什么?

答前说明:此题属于“炼字型”题。从上答题注意得:最生动传神的字词(或“诗眼”“字眼”“题眼”),一般是动词、形容词……从解答分析知: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须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来分析。从答题步骤知方法:①首先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即字解。②然后展开联想,把该字放人原句中去用生动的较有文采的语言去描述该字所在句子的景象。③最后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何表达效果。有的还可

答案:

九.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孤 雁 杜 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问题(1):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呜叫、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试以二、四联中任意一联为例,分析其表现手法与艺术效果。

答题说明:此题属“分析技巧型”。答题步骤为:①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②结合诗句阐释从什么方面体现用了这手法③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分析诗人何时何景下的什么情感)。 答案 问题(2):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诗人以孤雁比喻自己(自况),表达了他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十.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幽居初夏 陆 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①已过头番笋,木笔②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①箨龙:笋。②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问题(1):诗人写景是从哪几个方面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试作简要分析。 答前说明:问题(1)属“分析技巧型”。既然是“技巧”就应明了其运用了什么手法,从诗中看,显然是“衬托”,然后想想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幽(幽静、幽美酒)”的。

答案: 问题(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

答前说明:属“分析意境型”,回答时要体现“复杂”,即有多种心情。

答案: 十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题大庾岭注 北驿 宋之问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注:大庾岭:在今江西大庾,古人认为此岭是南北分界线,故有“北雁南飞至此回”的传说 问(1):这诗在抒发感情方面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请你对其中一种手法作简要赏析。 答前说明:此题是属“分析技巧型”,可从抒情方式、表现手法、修辞去入手]

答案: 。

问题(2):这首诗最后一句中的“应”字极为耐人寻味。请简要分析该字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前说明:此题属“炼字型”题。答题步骤:①先解释该字在句中含义,即字解。②然后展开联想,把该字放人原句中去用生动的较有文采的语言去描述该字所在句子景象。③最后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怎样的感情或有何表达效果。

答案: 。 十二.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定风波 苏 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问题(1):在风雨中,“同行皆狼狈”,而词人却能“吟啸且徐行”“竹杖轻胜马”,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 答题说明:属“分析意境型”。是简答题,答题时,只要回答什么心情即可) 答案:闲适、轻松、自如。

问题(2):“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题说明:属“炼句型分析”题。答题步骤:②然后展开联想,把该字放人原句中去用生动的较有文采的语言去描述该字所在句子的景象。③最后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何表达效果。

答案: 。 问题(3):“也无风雨也无晴”中“风雨”“晴”的含义是什么?

答前说明:此题说是语言特点(含蓄)的把握,也可以说是对表现手法(双关)的理解,总之要理解其言外之意。

答案 。 问题(4):这首词与《念奴娇》“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感情基调是否相同?为什么?

答前说明:此属于“对比鉴赏型”题。答题步骤:对不同点作答,关键是抓住其能体现或说明不同点的相关语句或字眼,让原句中的词语去说话,体现或说明不同之处。

答案: 十三、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卜算子 · 黄洲定慧院寓居作 苏 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问题1:上片开头两句写夜深人静。其中的“缺”“疏”“断”几个字极写了作者 的心境。第三句中的“幽人”是指 。

答案: 。

问题2:下片“拣尽寒枝不肯栖”采用的是 的修辞方法和 的表现手法,表面上写的是 ,但实际上却写出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答案: 。 十四、闽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登 高 杜 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

问题1:首联两句中,“渚清沙白鸟飞回”既有“渚清沙白”这样的 ① 描写,也有“鸟飞回”这样的 ② 描写,整句属于 ③的写法。而“哀”字写猿啸声哀,但也微微透露出作者愁苦的思绪,这里采用的是 ④ 写法。颔联两句中,“萧萧”写出了⑤ 的情态,“滚滚”写出了 的 ⑥ 气势,这两句意境更加 ⑦ ,感情更加 ⑧。整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甫 ⑨ 的风格。

答案:①静态描写;/②动态描写;/③动静结合;/④寓情于景;/⑤秋风扫落叶的声态;/⑥大江东去的雄迈气势;/⑦雄浑开阔;/⑧慷慨低沉苍凉悲痛;/⑨沉郁顿挫。 问题2:根据“艰难苦恨繁霜鬓”句,联系杜甫的身世遭遇,你认为杜甫的“艰难苦恨”包含着哪些寄寓? 答案:包含着对个人病困潦倒生活的深沉感叹;/对终生壮志难酬的激愤与哀怨;/对祖国多灾多难现实的忧愁与焦虑;/对人民艰苦命运的关切。 十五、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登岳阳楼 杜 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问题1:作者登楼为什么会流泪?可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

问题2:颔联写的是在岳阳楼上看到的洞庭湖广阔无边、水势浩瀚的雄奇壮观阔大景象,而颈联写的却是作者身世的孤苦和处境的凄凉,两者对于表达中心思想分别有什么作用? 答案: 。 十六、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滕王阁 王 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于今何在?槛外长江空白流。

问题1:全诗采用的是 ① 的表现手法,其中前四句写景,描写的是 ② 的景象,后四句抒情,表达 的 ③ 感情。整首诗的风格是 ④ 的,最能表现这种风格的诗句是 ⑤ 。

答案: 。

问题2:根据诗歌推知,“阁中帝子今何在”中的“帝子”应该是指 ,理由是 。 答案: 。 十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月下独酌 李 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 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问题(1):诗人笔下,月亮不仅是美好事物的象征,也成了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月”的形象有什么特点?

答案:

问题(2):诗人与明月之间亲密欢洽的举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十八、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问题1.请你谈谈该词为什么连用三个“溪”字?

答案:连用三个“溪”字,使得词作的画面布局十分紧凑,在全词结构上起到栋梁的作用。 问题2.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具有“澹语清新”的特点,请你具体谈谈辛弃疾这首词的这一特点。 答案:这首词“澹语清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白描手法、结构和构思三个方面。全词没有一句使用浓墨重彩,而是用纯粹白描的手法描绘了农家环境和一家五口的生活画面。/艺术结构上,全词紧紧围绕小溪来布置画面,展开人物活动。/词的构思也十分巧妙,在写景上,把农村中一些司空见惯的东西组合成一幅清新优美的图画;在写人上,通过简单的情节安排,真实地描绘了充满生机、和平安静、朴实安适的农村生活景象。

问题3.“溪头卧剥莲蓬”中“卧”一向有一字千金之誉(一字用得恰到好处,给全句或全词增辉)。你同意此说吗?为什么?

答案: 十九、 移①家别湖上亭 (唐)戎昱

好足春风湖上亭, 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③相识,欲别频④啼四五声。

注:①移:迁移。②系:拴缚。③浑:完全。④频:连续几次。

鉴赏:这是一首写离情的小诗,可是诗人却不写情而状景,把离情寓于春景的描写之中且运用了拟人化手法。春风吹拂,藤柳轻摇,黄莺鸣啭,这些本来就是往日常见的景物,但是当诗人将要离开这里的时候,它们仿佛都在系别情,唱离曲,对诗人倾诉着绵绵不尽的惜别之情。这首诗因情设景,情景之间浑然无迹。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1、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2、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

3、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借景 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4、意象:作品中具体的人、物、景等。

5、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等。 1.表达的过程要完整

一种感悟、一份情感,它的表达,一定有一个过程。我们在表达这种感悟、情感时,一定要把过程讲清楚。如”请分析《鸟鸣涧》(2001年春季高考题)一诗春山月夜图”这样的一个题目,我们就要在月出前的“人闲”、“花落”,到月出后“鸟鸣”这一过程中来分析。 诗歌赏析的一般的步骤是叙析评。“叙”即概括地引述原句;“析”就是作过程的简析;“评”就是旗帜鲜明的亮出观点。

2.按要求回答,重点明确

题目要求你回答什么,你就回答什么,要求你分析意境、环境描写、语言特点、修辞运用,等等,一定要看清,看清了,表达才能有的放矢,重点明确。 3.表达流畅

表达流畅,一是指文句通畅,二是指先后有序,三是反映用语准确、表达到位。只要真正地理解了,表达流畅应该是能做到的。 1.从题目认识对象 2、从字面读出感觉 3、从注释破解难点 4、从作者了解背景 5、从原作找到根据 6、从题干得到启示 7、从首联找到特点 8、从尾句参透主旨 9、从景物把握情感 10.从意境洞察心胸。


相关内容

  • 如何克服小学生作文的畏难情绪
  • 如何克服小学生作文的畏难情绪 [摘要]教师要采取积极方法,帮助学生解放思想,观察生活,积累材料,确定中心重点和选择安排写作顺序,是帮助小学生克服写作畏难情绪的方法. [关键词]作文教学 采取方法 克服畏难情绪 提高效率 在我二十几年的语文教学中,我总觉得大部分小学生作文时有一种"怕&quo ...

  • 工商局党组书记先进性教育活动党性分析材料
  • 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以来,我按照县委和局党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工作方案>要求,在认真学习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对照<共产党员先进性标准要求>和<党章>的要求,按照"两个务必"和"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对自己的实 ...

  • 交通系统党性分析材料
  • 我于xx年xx月毕业分配到公路局。在党组织的熏陶、教育、帮助下,我于xx年10月光荣的正式成为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党组织中的一员,并于xxxx支部委员换届选举中当选为党小组组长。 根据市、县党委的决定,我于今年1月13日起参加了全党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活动中我积极、主动地参加了各级举办的会 ...

  • 在公司样板党支部研讨会发言提纲
  • 在公司样板党支部研讨会发言提纲 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好: 我们xxxx厂维修二车间主要承担x钢重机.化工.无缝.冷轧,以及立山和xxxx调车场等区域的铁路线桥设备点检维修任务.车间党支部曾于2004年开始,连续5年被评为集团公司的先进党支部,2006.2007.2008年连续三年被xxxx钢集团公 ...

  • 浅谈新形势下如何开展新训工作
  • [摘要]消防部队新兵训练工作是把新兵由地方青年转变到合格军人的关键性工作.新训工作开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能否培养出高质量的消防兵.当前,国家鼓励在校大学生入伍并给予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使得消防部队的兵源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部队的新生力量,他们文化层次高,思想活跃,民主意识强,善于竞争,求知欲强, ...

  • 如何面对孩子的挫折教育
  • 如何面对孩子的挫折教育 所带班级的学生渐渐长大了,而教育的烦恼也渐渐多了,现今的孩子大都是在万千宠爱中长大的,任性.脆弱.自我,依赖性强,独立性差.这些 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挫折 任何生活中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都会存在或多或少的困难,要引导孩子认识困难再进一步去解决困难:学生在生活和学习时的确离不 ...

  • 文教局局长党性分析材料
  • 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通过学习.对照检查,我的思想认识有了很大提高,深深认识到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增强了努力文化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分析评议阶段,我通过广泛征求意见,与同志们座谈交流,认真反思了自己在思想.作风.工作.纪律等方面的情况,感到存在许多不足,现就自己存在 ...

  • 县文教局局长个人党性分析材料
  • 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通过学习.对照检查,我的思想认识有了很大提高,深深认识到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增强了努力文化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分析评议阶段,我通过广泛征求意见,与同志们座谈交流,认真反思了自己在思想.作风.工作.纪律等方面的情况,感到存在许多不足,现就自己存在 ...

  • 党员教师一创双优活动工作汇报
  • 党员教师一创双优活动工作汇报 作为一名中共党员,通过学习,我增强了努力做好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照深入开展"一创双优"集中教育活动的要求,也发现了自身存在的不足,现将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因和今后的努力方向总结如下: 一.存在的问题 一是理论学习不够深入.理论的学习不够系统,学习还 ...

  • 两建一转剖析材料
  • "两建一转"活动剖析材料 --铁厂镇政府 杨建国 在市委组织的"两建一转"活动中,通过学习毛泽东同志的<反对自由主义>.<为人民服务>.<改造我们的学习>.胡锦涛同志在中纪委三次全会上的讲话.<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作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