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区规划

第一章 序 言

一、项目背景和战略规划主要目标

根据南京市“十一五”规划和跨江发展战略,南京高新区将带动盘城镇加快推进江北城市化的进程。通过实施跨江发展,不断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不断提升城市辐射功能,不断推进江南江北融合互动,走出一条江南江北共同繁荣的发展之路。为了使规划到位、一次做对,南京高新区委托江苏省城市发展研究院首先进行了战略规划研究,重点解决南京高新区发展的综合定位、主导产业的选择、城市功能的定位、概念性空间规划描述等战略性问题。通过战略规划将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助于科学地安排好开发的时序、模式和步骤,实现南京高新区竞争力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

二、南京高新区战略规划研究的意义

以规划为先导,谋定而后动,这是城市发展所应遵循的原则。在南京跨江发展战略的推进的过程中,应始终坚持突出规划的龙头地位,凸现规划的财富性,以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规划引领江北的可持续发展发展,搭建江北城市的建设发展框架,构筑江北新的生产力布局。美国管理权威philip.kotler 曾指出:“只有当一个组织搞清楚其目的和目标时它才知道今后要往何处去。问题是如何通过最好的路线达到那里,我们需要有一个达到其目标的全盘计划,这叫做战略。”

南京高新区的战略规划是指在全球化竞争时代,城市面对快速多变、严峻挑战的环境,为了求得可持续发展而进行的全局性、长远性、抗争性和纲领性的谋划。

对南京高新区发展战略规划的研究,应从七个方面思考:

1.全球化视野——应用全球城市体系理论,审视高新区的综合定位;

2.城市竞争力——应用产业簇群理论,分析高新区产业集聚的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

3.空间经济学——注重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有机结合;

4.区域协调——把握“地区--城市--区域”的协调发展;

5.空间管制——注意规划与公共政策的配合;

6.可持续发展——从单纯经济目标转向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7.空间、历史和文化的综合性思考。

南京高新区的战略规划应坚持科学发展观,使有限的土地资源价值最大化。突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逐步形成产业聚集的优势。应坚持超前规划与现实基础相结合,先进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应突出主导产业特色,突出产业区与城市化的融合,突出创新创业环境的优化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完善高新区的“项目、人才、资金、环境、政策”五大支撑体系。

第二章 现状分析和问题界定

一、南京高新区发展历史

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由江苏省政府、南京市政府共同创建于1988 年9 月,在1991 年3 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首批也是江苏省首家国家级高新区。初创时期的高新区靠500 万元的财政借款滚动发展,从一片荒芜的丘陵地上起家,经过近20 年的艰苦奋斗,现已初具规模。规划面积16.5 平方公里,已开发10 平方公里近年来先后荣获全国火炬计划先进管理奖、建设新南京有功单位、南京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经过近 20 年的发展,高新区已发展成为南京市支柱产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车辆制造产业的基地。目

前,在园区注册的企业近2000 家,全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90 家,占南京市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40%,是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最密集的地区。是江苏省南京市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经济总量在国家级高新区中位居前列。2006 年是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施“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开局之年,其主要经济指标都实现了快速、稳定的增长。工业增加值超过200 亿元,在53 个国家高新区中,排名南京12 位;出口创汇名列前第5 名,达76.3 亿美元。南京高新区坚持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培育扶持了一大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高新技术企业。南京软件园、南京医药与生物工程科技园, 90%以上的产品和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列入国家“863”计划、火炬计划的高科技项目近30 项,并已初步发展成为集研发创新、孵化创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群体为一体的,“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江苏省技术创新基地。为了呼应沿江大开发和跨江发展,南京高新区正在按照“依靠做优促进做大,通过做特带动做强”的发展思路,继续坚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宗旨,以技术创新为先导,以建设国内一流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研发基地为目标,带动盘城镇加快建设,加快发展,争取在5--10 年时间把南京高新区发展到50 平方公里的规模。

二、问题界定与面临的挑战

1.南京高新区从一开始规划时,就没有解决好“区”与“城”的关系。使高新区白天热热闹闹,晚上冷冷清清,基本没有城市的生活配套,聚集不了人气,尤其是聚集不了与高科技产业相适应的人才。多年来,高新区自成体系的发展,与江北地区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 浦口地区的发展二元结构非常明显,还停留在一个比较落后的阶段,没有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服务中心。各个时期遗留下来的建筑“片断”,记录了南京历届政府在不同历史阶段试图发展江北的努力。但由于城市扩张的动力不足,大规模开发江北的努力基本上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未来的浦口要发展为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和具有区域职能服务中心,当务之急是对各个局部地区资源进行城市化的整合。

3. 由于采用政府主导型的开发模式,即利用外资+大项目落地+强势政府,市场化程度不够,内生变量发展动力不足,没有形成产业簇群的效应和良性竞争的企业生态环境;

4.高新区特色产业不突出,企业规模偏小,市场覆面为区域性的,国际化水平较低,辐射带动能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创新创业氛围尚未形成,技术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需进一步完善。

第三章 高新区及盘城镇的发展综合定位分折

战略规划的核心是解决高新区的发展“定位”,阐明高新区的使命和责任,解决好“做什么”的问题。发展定位的关键要解决好“魂”和“体”的关系,即主导产业选择和空间优化布局的关系,单一产业功能的开发区和综合城市功能的新城区的关系。高新区及盘城镇的发展综合定位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这涉及江苏省政府和南京市政府的期望和要求,涉及到主要决策者价值取向和偏好,涉及到高新区的发展的历史和责任,涉及到相关利益者的平衡;同时取决于对宏观环境变化所带来的机会与威胁准确把掌握,取决于对高新区资源的发掘和核心竞争能力的运用。

一、主要决策者的价值偏好

2007 年南京市委市政府开启了以江为轴、跨江发展新征程。南京将深入推进“以江为轴、跨江发展”战略,形成了《市委关于加快推进跨江发展战略实施意见》,全面启动“整体提升江南、加快建设江北”的新篇章,南京已经从“秦淮河时代”跨越到“长江时代”。

“加快推进跨江发展、加快建设五个中心” 是南京市委着眼全局,对发展大势的科学把握,是结合南京实

际对重要发展机遇期的科学把握;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为全面达小康、建设新南京而努力奋斗”的战略重点;是用五到十年的时间,把南京建设成为经济发展更具活力、文化特色更加鲜明、人居环境更为优美、社会更加和谐安定的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的核心工作内容。

高新区和盘城镇的发展综合定位,要深刻认识南京实施跨江发展的时代背景和战略意图。当前南京存在的最大差距是江南江北的差距,实施跨江发展,缩小南北差距和城乡差距,最大的问题是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实施跨江发展,缩小南北差距和城乡差距,是符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是应对激烈城市竞争的需要,是全面达小康、建设新南京的必然要求,也是基于南京特别是江北发展实际的现实选择。跨江发展战略的适时提出为高新区发展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高新区和盘城镇要做好与全市的指标、规划、产业、建设的全面对接,努力实现与主城空间形态的融合,成为全市跨江发展的战略核心承载区。

二、相关利益者分析

从经济学角度评价,为了使决策可行,必须满足相关利益者,符合“帕累托改进”原理。

[1]国家科委1998 年8 月,中国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计划-火炬计划开始实施,创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被明确列入火炬计划的重要内容。在火炬计划的推动下,各地纷纷结合当地特点和条件,积极创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1 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共批准建立了53 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区以来,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得到了超常规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道路。当前国家高新区的建设正步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必须承担起新的历史使命,进一步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化重要基地的优势,努力成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基地;加速成果转化和科技创新创业的示范区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深化改革和加快体制创新的试验区;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和对外开放的展示区;培养、造就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家的学校;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辐射源;体现社会主义现代文明的新社区。

[2]南京市政府

南京市通过一城三区、沿江开发战略的实施,江北实施跨江发展战略的基础和条件已经成熟,此时提出跨江发展战略,是要在更高层次上推进江南江北协调发展,跨江发展不是对过去工作的简单重复,而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实现江南江北统筹、联动、融合、平衡发展。市委书记罗志军指出,浦口区建设新农村不可能完全依靠南京主城的辐射,可以通过不断发展形成自己相对独立的城市化氛围,以加快浦口新市区建设全面带动新农村建设,以加快城市化进程解决农村发展相对滞后的问题。市长蒋宏坤指出, 高新区要实现与浦口区的“互融互动、共进共荣”,浦口区要发挥土地、人力资源优势,成为高新区发展的坚强后盾,高新区则要凸显国家级开发区的政策优势,成为浦口区发展的最大平台。加快推进浦口城市化进程,要紧紧围绕彰显滨江景观特色、体现生态环境优势、抓住组团式带状发展特点,全面提升城乡建设水平,积极打造具有现代城市形态的新市区。

[3]浦口区政府

浦口有土地 902 公里,还有还有47 万亩的农田,100 平方公里的山,53 公里的长江岸线,森林覆盖率 达到了38%,山清水秀、富有文化底蕴。浦口50 多万人,去年GDP 达126 亿,人均GDP 是3000 美金。在长江上,将会有11 个通道。浦口目前的发展定位是“生态、富裕、和谐”。生态就是在发展上要保持它的滨江风貌,把山和人处理得更好;富裕主要是在未来的5 年当中,把现在的经济指标翻一翻,使我们的老百姓特别是农民收人增加;和谐主要是社会的和谐,更好的把社会的各个层面组织起来,来建设和发展自己的家乡。

在强化历史机遇意识,抢抓跨江发展先机方面。浦江正依托主城,吸纳主城辐射,形成相对独立的新市区;在打造江北现代化新市区的同时,还要建设富有地方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浦口的特点所决定的。浦口区政府希望高新区与浦口有机结合,通过高新区的扩张带动盘城镇发展。“浦口是南京主城的近郊区域,城乡差距相对较小,最有条件在全市率先走出一条城乡统筹发展的新路。”

[4]盘城镇政府

盘城镇占地面积52.2 平方公里,人口28000 人。辖1 个社区:盘城街;9 个村委会:盘城、双城、新华、江北、渡桥、落桥、板桥、永丰、老幼岗。盘城镇江北村以前农民的主要收入依赖种田、贩蔬菜、打短工,收入较低。近年来,江北村抓住沿江开发的机遇,积极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使农民的收入大幅度增加。盘城镇的发展思路一是要以工业大项目为突破口,紧贴高新区加工业发展这一主线,做好工业集中区延伸、设施配套等工作,把盘城的工业发展就是高新区一部分来定位思考;二是要把盘城作为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做强做大,创出特色品牌。三是要紧紧抓住房地产开发的机遇,为全镇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和农民增收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撑。

[5]南京高新区

高新区对口统筹帮扶和管理盘城镇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在统一思想和认识的基础上,高新区已把盘城镇列产业发展新的空间,在盘城镇51.5 平方公里内规划的总长度为42 公里、总投资3.5 亿元的“三横三纵”道路,在盘城工业集中区建设100 万平方标准厂房的规划和设想。高新区对口帮扶和管理盘城镇,将从管理、人才、资源、财政、社会发展和有效对接等诸多方面提出了许多措施和办法。明确了对口统筹帮扶的目标,明确了各自的责任,明确时间节点,加强沟通,相互协作,通力合作,力争把对口统筹帮扶工作做的更好,让盘城镇得到更快发展。

三、外部环境和机会分析

[1]全球化趋势:制造业向中国转移制造业的国际生产网络快速扩张,国际产业转移由产业结构的梯度转移逐步演变为增值环节的梯度转移;国际产业转移呈现结构高度化、知识化的趋势。世界银行统计资料显示,国际产业转移的重心开始由初级工业向高附加值工业、传统工业向新兴工业、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国际产业转移呈组团式、产业链整体转移趋势。

[2]长三角与南京都市圈

长三角经济继续保持协调快速发展。随着江苏加大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低附加值制造业开始向内地转移。南京作为长三角的一极,接受上海的辐射比苏、锡、常地区小。但以南京为中心的都市圈正在形成。南京都市圈包括南京1 个中心城市,7个大城市,27 个中等城市,和一批小城市。南京都市圈是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将成为长三角城市群中潜力大、后劲足、活力强的重要区域之一。将成为辐射苏北、带动皖东、全面融入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平台。将充分彰显生态景观特色和文化特色,成为富有特色的生态型和文化型都市圈。江北城市发展要与主城互补,必须在南京都市圈中找准定位。一方面接受南京主城的辐射,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不断发展形成自己相对独立的城市化氛围,对苏北和安徽地区产生吸引力和辐射力。

[3]沿江开发战略带来发展机遇

根据《江苏省沿江开发总体规划》,沿江开发的范围包括了南京、镇江、常州、扬州、泰州、南通6 个市区和句容、扬中、丹阳、江阴、张家港、常熟、太仓、仪征、江都、泰兴、靖江、如泉、通知、海门、启东15 个县(市)。

沿江开发作为江苏发展的第三次机遇,也是南京沿江开发最大的现实机遇。这种机遇反映在针对性的发展导向、高层次的组织领导、有计划的推进实施、具体性的政策支持等多个方面,必将使南京沿江开发获得最有利的外部环境,得以快速推进。高新区在沿江开发战略中应找准定位、把握机会、发挥优势。成为承接国际制造业与资本转移的重要载体,展现古都风貌与现代文明的重要窗口,带动江南、江北共同发展的重要纽带,促进都市圈共同繁荣和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平台。

[4]跨江发展战略带来发展机遇

南京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跨江发展战略” ,浦口新市区将成为南京未来城市建设的一个重点。南京

市政府2007 年发出了1 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跨江发展的若干政策》鼓励高新技术、生物医药及装备制造业等招商引资项目向江北地区集聚。鼓励国际知名服务企业到江北投资兴业,支持大型商贸企业在江北地区设立专营公司、连锁店,特别是对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市第三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软件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专项资金等给予补助或贷款贴息,并帮助争取国家和江苏省专项扶持资金。

根据分析,我们对高新区及盘城镇发展的综合定位是:

 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生态型科技新城; 应用生物技术的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 跨江发展的桥头堡和核心承载区。

根据我们的考察和分析,高新区主导产业发展应有以下方向:

1. 以软件产业为先导,促进 IT 产业全面发展

2. 以南汽名爵为龙头,带动车辆制造与零部件产业发展

3. 以浦镇轨道交通车辆公司为核心,推动轨道交通产业发展

4. 以生物技术为特色,推动生物医药与高效农业的产业化

5. 以周边大厂为依托,发展自动化和仪器仪表产业

6. 以科技新城配套为起点,促进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六、功能定位和概念性空间规划描述

一、历史背景与存在问题

首先我们必须认真面对浦口高新区在空间规划上所存在的问题。到目前为止,浦口高新区由于历史上空间战略决策定位的原因,致使高新区的发展还停留在一个较落后的阶段。显然这是个“命题作文”,因此历任高新区执政者在体制和政策的约束下,只能以“园区建设”这个命题试图推进与作为。殊不知,历史阶段的认知与定位孤立的理解了“开发区”的作用,没有考虑园区的科学发展如何有机地融入到城市的网络,寻求自南而北的南京城市的发展动力。也没有能充分考虑园区和城市产业、经济、就业与人居的相关协作与互动,不仅对自身可持续发展缺乏能力,更无从谈起对江北、苏北发展的带动。和中国二十几年来开发区发展建设所遇到的困惑一样,只关注了园区的经济发展,而忽略了城市化的发展,这种思维方式的局限,最终使园区的建设滞后于城市化的高速发展进程。浦口高新区在空间战略上一直未能很好解决这样两个问题:

第一,这个空间可能带来的产业发展对于南京是比较先进的,有推动力的,可以有利于提升南京城市经济实力,

完善经济结构,有利于促成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第二、依靠便宜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这个城市政府可以有所作为的领域,抓住城市化建设之魂,改善高新区环境质量,使定居江北的人群,情系高新区,试问,人们如果生活定居的信心尚且不足,又谈何潜心安心在高新区从事研发工作,又哪里来的产业集聚,人气旺盛。仅靠区县政策的一些优惠政策(其实各地都有),是无法实现高新区的理想目标的。

二、创新思维与发展时机

如何思考浦口高新区的发展战略,不应该只从浦口高新区的角度或浦口区的角度,甚至不仅仅是只思考南京市跨江发展的角度,而首先去认识南京跨江发展的背景与动力,江苏省域沿江发展的战略定位与南京未来重要产业空间发展方向,充分了解南京可能形成的城市优先发展次序,把握在市域或区域中心区完善的时序和相应的机会,积极整合盘点资源,提升放大资源价值。

[1]沿江发展与长三角发展战略带来的机会

南京处在长三角地区高新技术密集区靠近上海中心的位置上,长江下游新兴产业的发展的上海为龙头,已经向西扩展,新兴产业沿长江高科技走廊的发展,虽处在各自为政,缺乏合作,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的阶段,但这种发展的动力与惯性是以城市化与产业经济的发展需求继续向长江下游漫延推进,这是联合发展、集中发展的战略性必然选择。

在长江下游地区已形成两条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带,第一条传统产业带从江北东端的南通起,经泰兴、扬州、仪征、南京大厂,经南京板桥、马鞍山、芜湖到铜陵,第二条是新兴产业带,东起上海,经苏锡常到南京,跨江延伸到合肥,将已经有所发展的高新技术研发和产业联系起来,这两条产业带在南京交汇。

(中国城市规划研究院,2001 年1 月“南京未来重要产业发展方向‘X’型构想”)

事实上,随着长三角与全球化的融入和产业的国际转移,南京已显现出成为长三角西延发展的重要节点,并蕴存着极大的潜力,而在沿江发展的经济产业链上,南京的江北高新区明显的区位优势当然应承载着这一历史责任。当轨道交通、MG 汽车等国际产业转移实施形成后,浦口高新区在南京新的产业布局结构中已取得的决定性的优势,这里的窗口平台,将与整个长三角经济产业带保持密切的联系,有效的合作,为南京区域的产业发展带来机会。也为浦口高新区自身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机会。

[2]城市化快速发展赋予高新区的历史责任

南京市域现状的发展实际上已具有很强的轴向特征,1990 年城市规划就提出“长江两岸沿江东北交通走廊是市域城镇发展主轴,„„”,轴向的发展使市域各城市组团与主城外围的轴向发展建立了良好的结构衔接关系。在各轴向发展结构中,跨江发展战略中的浦口发展轴、六合发展轴、大厂发展轴数轴交汇点,就是长江大桥过江后江北大道的泰山、沿江至高新区区域的空间节点。近几年城市化快速向江北的发展已开发建造商品房近1800 万平方,将形成聚集40 万~50 万人口的密集城市生活中心。与主城联系的交通、“钟摆效应”、就业、生活配套等严重问题已经摆在江北城市化思考的面前。起码在 5 年之内,南京市主城与江北新城之间主要的情感纽带、生存纽带依然是南京长江大桥这一空间轴线,我们不得不为城市发展做出研究思考,以沿江、泰山、高新区为核心的新江北都市生活圈在未来浦口区域职能的服务中心,发育成为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地区之前或之后无疑高新区这块具有科技生活新城概念的区域空间,都是南京跨江发展的主要城市节点,亦是辐射浦口、六合、大厂乃至苏北腹地的城市动力“中转站”“加油站”“助力器”,同时为南京一小时都市圈起到整合与引力的作用。

城市化发展向高新区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不仅是产业经济的集聚地,而是具有生态和景观标准,具有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标准的优秀宜居城市生活中心。这已经不是高新区想不想,愿意不愿意发展的问题,是必须承担起的历史责任,更是发展的机遇。这是对高新区科学发展观的责任体现。

三、空间现状基本判断分析

浦口高新区地处环境是一个有先进工业与落后农业,城市与乡村,大型国有企业与小城镇企业并存的边缘交叉地区,既要提高改善江北地区生活服务中心的综合性与系统性,又要提供面向农业地区的技术和信息服务,以及一定规模的文化教育和科技服务。形成具有一定独立性的区域服务中心,从结构和功能基础上减少跨江交通联系的需求。但目前空间形态的评价则是:

[1]区内人口密度偏弱且分散。城市化集中度不高,建设分散,土地使用不够集约,空间有机度不高。

[2]大量非农建设沿主要公路呈线形延伸,整体空间布局较为无序随意,而建设用地与耕地的分散,又使得城市和城镇的生产与消费活动分散,致使第三产业发育不够,难以形成集聚经济。

[3]除已建成园区办公大楼外,其他已建设施,政府设施建设难以规模化集中配建。

[4]各类建成区的景观品位和档次不够高,缺少精品建筑及整体形象规划。

[5]打造特色生态型园区的城市化建设思路不明确,单纯追求空间数量和经济数量,忽视了空间质量和可持续经济质量。

[6]空间致命的问题是土地性质,由于在“开发区思维模式”的指导下,严重阻碍了高新区城市化标准的建立,工业用地的单一土地政策,无法实现凝聚生活、商业、现代服务业的城市化综合配套发展,因此在新的发展机遇面前,将可能束手无策,无能为力,坐失良机。

四、功能定位与空间描述

[1]空间功能

南京市 2002 年在编制的“南京沿江空间战略规划”中提出:“一体化推进沿江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推进沿江综合功能的完善,一体化推进沿江景观开发,建成全省沿江地区的重化工业中心,高新技术产业与研发中心和港口经济中心”的基本思路,确定了以产业化核心、产业化、城镇化、功能化“三化”联动原则,和“以江为轴,两岸联动”三个圈层的总体空间布局框架。在针对推进城市化进程策略指出:“江南主城段重点优化提升城市功能,江北浦口新市区要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沿江其他新城要以产业化带动城市化调整优化沿江城镇布局。” 高新区的空间功能定位应在上位规划的基础上,继续实施现有主题产业的培育、完善,形成有集聚功能的空间布局,整合,挖掘提升原规划确定的地块资源的价值,用足用活已建成区的空间资源。对新城发展的功能定位,建议为“三大基地,四大中心”;

三大基地即:①国际性制造业基地②全国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③农业高科技实验生产基地

四大中心即:①创新研发人才中心②信息化配置中心③IT 软件外包中心④地区性现代商务生活服务中心。 同时对城市功能的选择思路:a、以信息化提升现代制造产业;b、推进高新技术的产业化转化;c、培育地区性商务服务功能;d、提升物流中心功能;e、强化文化游憩功能;

科学的功能定位是加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灵魂,从历史长轴来看,城市与地区的一切“外在比较优势”都是靠不住的,城市与地区获得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在既有比较优势耗尽之前创造出新的优势”因此城市“核心竞争力是城市功能动态的能力”,而非“静态不变的优势”。最终表现为:能使资本在区域中获得最大价值,企

业具有广阔发展前景,人力拥有更多的创业机会与更美好的生活环境。

[2]空间形态

由于长期以来的“开发区建设思维”导致高新区的空间形态和城市表情单一,加之各个历史时期的行政地域性的平行发展,则进一步助长了这种格局。为此,高新区新一轮的城市化建设未来的优化发展,需要建立在较高的规划建设标准之上,从已建成区与周边村镇现状看,下步的建设不应停留在传统的园区和小城镇的状态,而应该是以城市组团的概念来引导调整和发展,同时某些现状的小城镇应根据产业集群需要,建立生态工业社区,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态农业社区等手段予以撤并、改造,达到规划理想的空间形态。

建设遵照以下原则:

①以“产业集群”的战略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通过对地区土地空间资源的统一调控,推动关联产业,企业的空间集聚,健全整个地区的土地市场标准,通过土地极差促进产业链在空间上的梯度分布;

②以“社区建设”的战略来组织城市化生活空间形态。在各区域的基础上,推行新旧空间有机结合,规模化改造建设,综合配套保障的商住生活性房地产开发,发展都市型社区管理。

③以“绿色生态”的战略来安排景观性的开敝空间体系。使地区的生态环境与地方经济发展得以良性均衡关系。提出新城的建设成为“生活花园、企业花园、城市花园。”

[3]空间结构

基于高新区的客观地域性质和条件,建议确定城乡空间结构原则为:

a、规模化发展城市组团,推动城市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以新城生活区与产业园区的规模化发展,来引导集中式的城市化和专业化,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并将主要城镇发展为现代化城市组团

b、控制开敝生态空间,通过生态环境建设与基本农田的保护,确保区域内生态环境质量以及田园风光景观形象。在农田相对集中,产业化经营的同时,预留并控制生态绿地、生态廊道、经济林和防护林带等开敝性、景观性的空间。

c、“多心开敝”主要指依托新、旧区域的规则而形成的综合性“城市”区,使其完善产业集群和社区生活的各类中心的城市结构,加强“都市公共设施”“生活服务中心”等各个中心都不尽相同的配备和设施的互补性提升。 d、“绿楔穿插、联组成轴”在组合城市的建设空间结构下,使主团空间绿核、绿带、绿廊,联系有序,成为城市发展的绿轴。富有特色的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城乡的空间结构,才是我们理想中的都市田园。

五、空间规划实施建议

[1]做好总规和详规,经领导、专家研讨论证后,纳入法规途径以保证实施。

[2]根据规划所涉及城市化建设的土地需求,寻找解决的方法和路径。

[3]对于新一轮的园区或新城区的建设,首先应对道路、城市管网、电力、污水处理、水源及生态保护、节能、区域内和区域外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做出认真思考,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和实施计划。

[4]如何能顺利有效实施新的建设计划,离不开行政管理制度创新及采纳新型都市区治理模式。

[5]加强以政府为背景的招商引资的专业机构,进行市场运营。

[6]根据现有相关政策条件和已建成区的存量空间以及招商引资进程,制定动态的建设开发时序,并具有可操作性资本运作方案,确保规划到位,一次做对。(南京都市区远景规划——高新区容纳50 万人口的城市化目标)

结语

今后 5--8 年,既是高新区及盘城镇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黄金期,也是高新区加快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突破期。放眼全球,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高新区具备广阔的发展空间。纵观全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快,高新区具备良好的发展环境。聚焦长三角,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不断拓展,南京都市圈建设和宁镇扬经济板块实质启动,全省新一轮沿江开发深度推进,高新区具有优势优先的有利条件。审视高新区,综合实力全面提升,比较优势十分明显。“跨江发展”,使江北地区成为南京科学发展新的战略空间,成为南京向西北拓展、带动都市圈的发展枢纽,使南京成为长江流域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

因此,高新区的发展应更加突出“三大战略取向”:一是着力提升国际化水平,用世界眼光谋划发展,不断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市民整体素质和对外开放能力,为南京向国际性城市迈进做出贡献。二是着力提升区域竞争力,以更大的力度拓展区域发展空间,集聚区域发展要素,在江北实现自我提升,在自我提升中更好地服务区域发展,奠定国家级开发区和江北中心城区的重要地位。三是着力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发展模式转型,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打造山更青、水更绿、天更蓝的美丽人居环境,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相得益彰、协调推进,实现一代接一代永续和谐发展。高新区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必须以“好”为前提,“好”中求“快”,“快”中求“效”。在更高的起点上坚持“五个有效统一”:扩大经济规模与调整产业结构的有效统一、推动经济增长和提升发展能力的有效统一、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有效统一、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有效统一、扩大内需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有效统一。力争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取得新突破、在推动城市现代化协调发展上取得新突破、在建设南京特色新农村上取得新突破、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上取得新突破、在做响绿色南京品牌上取得新突破、在提升城市和谐度上取得新突破、在大力彰显文化南京特色上取得新突破。

第一章 序 言

一、项目背景和战略规划主要目标

根据南京市“十一五”规划和跨江发展战略,南京高新区将带动盘城镇加快推进江北城市化的进程。通过实施跨江发展,不断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不断提升城市辐射功能,不断推进江南江北融合互动,走出一条江南江北共同繁荣的发展之路。为了使规划到位、一次做对,南京高新区委托江苏省城市发展研究院首先进行了战略规划研究,重点解决南京高新区发展的综合定位、主导产业的选择、城市功能的定位、概念性空间规划描述等战略性问题。通过战略规划将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助于科学地安排好开发的时序、模式和步骤,实现南京高新区竞争力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

二、南京高新区战略规划研究的意义

以规划为先导,谋定而后动,这是城市发展所应遵循的原则。在南京跨江发展战略的推进的过程中,应始终坚持突出规划的龙头地位,凸现规划的财富性,以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规划引领江北的可持续发展发展,搭建江北城市的建设发展框架,构筑江北新的生产力布局。美国管理权威philip.kotler 曾指出:“只有当一个组织搞清楚其目的和目标时它才知道今后要往何处去。问题是如何通过最好的路线达到那里,我们需要有一个达到其目标的全盘计划,这叫做战略。”

南京高新区的战略规划是指在全球化竞争时代,城市面对快速多变、严峻挑战的环境,为了求得可持续发展而进行的全局性、长远性、抗争性和纲领性的谋划。

对南京高新区发展战略规划的研究,应从七个方面思考:

1.全球化视野——应用全球城市体系理论,审视高新区的综合定位;

2.城市竞争力——应用产业簇群理论,分析高新区产业集聚的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

3.空间经济学——注重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有机结合;

4.区域协调——把握“地区--城市--区域”的协调发展;

5.空间管制——注意规划与公共政策的配合;

6.可持续发展——从单纯经济目标转向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7.空间、历史和文化的综合性思考。

南京高新区的战略规划应坚持科学发展观,使有限的土地资源价值最大化。突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逐步形成产业聚集的优势。应坚持超前规划与现实基础相结合,先进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应突出主导产业特色,突出产业区与城市化的融合,突出创新创业环境的优化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完善高新区的“项目、人才、资金、环境、政策”五大支撑体系。

第二章 现状分析和问题界定

一、南京高新区发展历史

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由江苏省政府、南京市政府共同创建于1988 年9 月,在1991 年3 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首批也是江苏省首家国家级高新区。初创时期的高新区靠500 万元的财政借款滚动发展,从一片荒芜的丘陵地上起家,经过近20 年的艰苦奋斗,现已初具规模。规划面积16.5 平方公里,已开发10 平方公里近年来先后荣获全国火炬计划先进管理奖、建设新南京有功单位、南京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经过近 20 年的发展,高新区已发展成为南京市支柱产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车辆制造产业的基地。目

前,在园区注册的企业近2000 家,全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90 家,占南京市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40%,是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最密集的地区。是江苏省南京市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经济总量在国家级高新区中位居前列。2006 年是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施“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开局之年,其主要经济指标都实现了快速、稳定的增长。工业增加值超过200 亿元,在53 个国家高新区中,排名南京12 位;出口创汇名列前第5 名,达76.3 亿美元。南京高新区坚持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培育扶持了一大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高新技术企业。南京软件园、南京医药与生物工程科技园, 90%以上的产品和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列入国家“863”计划、火炬计划的高科技项目近30 项,并已初步发展成为集研发创新、孵化创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群体为一体的,“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江苏省技术创新基地。为了呼应沿江大开发和跨江发展,南京高新区正在按照“依靠做优促进做大,通过做特带动做强”的发展思路,继续坚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宗旨,以技术创新为先导,以建设国内一流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研发基地为目标,带动盘城镇加快建设,加快发展,争取在5--10 年时间把南京高新区发展到50 平方公里的规模。

二、问题界定与面临的挑战

1.南京高新区从一开始规划时,就没有解决好“区”与“城”的关系。使高新区白天热热闹闹,晚上冷冷清清,基本没有城市的生活配套,聚集不了人气,尤其是聚集不了与高科技产业相适应的人才。多年来,高新区自成体系的发展,与江北地区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 浦口地区的发展二元结构非常明显,还停留在一个比较落后的阶段,没有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服务中心。各个时期遗留下来的建筑“片断”,记录了南京历届政府在不同历史阶段试图发展江北的努力。但由于城市扩张的动力不足,大规模开发江北的努力基本上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未来的浦口要发展为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和具有区域职能服务中心,当务之急是对各个局部地区资源进行城市化的整合。

3. 由于采用政府主导型的开发模式,即利用外资+大项目落地+强势政府,市场化程度不够,内生变量发展动力不足,没有形成产业簇群的效应和良性竞争的企业生态环境;

4.高新区特色产业不突出,企业规模偏小,市场覆面为区域性的,国际化水平较低,辐射带动能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创新创业氛围尚未形成,技术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需进一步完善。

第三章 高新区及盘城镇的发展综合定位分折

战略规划的核心是解决高新区的发展“定位”,阐明高新区的使命和责任,解决好“做什么”的问题。发展定位的关键要解决好“魂”和“体”的关系,即主导产业选择和空间优化布局的关系,单一产业功能的开发区和综合城市功能的新城区的关系。高新区及盘城镇的发展综合定位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这涉及江苏省政府和南京市政府的期望和要求,涉及到主要决策者价值取向和偏好,涉及到高新区的发展的历史和责任,涉及到相关利益者的平衡;同时取决于对宏观环境变化所带来的机会与威胁准确把掌握,取决于对高新区资源的发掘和核心竞争能力的运用。

一、主要决策者的价值偏好

2007 年南京市委市政府开启了以江为轴、跨江发展新征程。南京将深入推进“以江为轴、跨江发展”战略,形成了《市委关于加快推进跨江发展战略实施意见》,全面启动“整体提升江南、加快建设江北”的新篇章,南京已经从“秦淮河时代”跨越到“长江时代”。

“加快推进跨江发展、加快建设五个中心” 是南京市委着眼全局,对发展大势的科学把握,是结合南京实

际对重要发展机遇期的科学把握;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为全面达小康、建设新南京而努力奋斗”的战略重点;是用五到十年的时间,把南京建设成为经济发展更具活力、文化特色更加鲜明、人居环境更为优美、社会更加和谐安定的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的核心工作内容。

高新区和盘城镇的发展综合定位,要深刻认识南京实施跨江发展的时代背景和战略意图。当前南京存在的最大差距是江南江北的差距,实施跨江发展,缩小南北差距和城乡差距,最大的问题是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实施跨江发展,缩小南北差距和城乡差距,是符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是应对激烈城市竞争的需要,是全面达小康、建设新南京的必然要求,也是基于南京特别是江北发展实际的现实选择。跨江发展战略的适时提出为高新区发展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高新区和盘城镇要做好与全市的指标、规划、产业、建设的全面对接,努力实现与主城空间形态的融合,成为全市跨江发展的战略核心承载区。

二、相关利益者分析

从经济学角度评价,为了使决策可行,必须满足相关利益者,符合“帕累托改进”原理。

[1]国家科委1998 年8 月,中国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计划-火炬计划开始实施,创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被明确列入火炬计划的重要内容。在火炬计划的推动下,各地纷纷结合当地特点和条件,积极创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1 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共批准建立了53 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区以来,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得到了超常规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道路。当前国家高新区的建设正步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必须承担起新的历史使命,进一步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化重要基地的优势,努力成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基地;加速成果转化和科技创新创业的示范区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深化改革和加快体制创新的试验区;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和对外开放的展示区;培养、造就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家的学校;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辐射源;体现社会主义现代文明的新社区。

[2]南京市政府

南京市通过一城三区、沿江开发战略的实施,江北实施跨江发展战略的基础和条件已经成熟,此时提出跨江发展战略,是要在更高层次上推进江南江北协调发展,跨江发展不是对过去工作的简单重复,而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实现江南江北统筹、联动、融合、平衡发展。市委书记罗志军指出,浦口区建设新农村不可能完全依靠南京主城的辐射,可以通过不断发展形成自己相对独立的城市化氛围,以加快浦口新市区建设全面带动新农村建设,以加快城市化进程解决农村发展相对滞后的问题。市长蒋宏坤指出, 高新区要实现与浦口区的“互融互动、共进共荣”,浦口区要发挥土地、人力资源优势,成为高新区发展的坚强后盾,高新区则要凸显国家级开发区的政策优势,成为浦口区发展的最大平台。加快推进浦口城市化进程,要紧紧围绕彰显滨江景观特色、体现生态环境优势、抓住组团式带状发展特点,全面提升城乡建设水平,积极打造具有现代城市形态的新市区。

[3]浦口区政府

浦口有土地 902 公里,还有还有47 万亩的农田,100 平方公里的山,53 公里的长江岸线,森林覆盖率 达到了38%,山清水秀、富有文化底蕴。浦口50 多万人,去年GDP 达126 亿,人均GDP 是3000 美金。在长江上,将会有11 个通道。浦口目前的发展定位是“生态、富裕、和谐”。生态就是在发展上要保持它的滨江风貌,把山和人处理得更好;富裕主要是在未来的5 年当中,把现在的经济指标翻一翻,使我们的老百姓特别是农民收人增加;和谐主要是社会的和谐,更好的把社会的各个层面组织起来,来建设和发展自己的家乡。

在强化历史机遇意识,抢抓跨江发展先机方面。浦江正依托主城,吸纳主城辐射,形成相对独立的新市区;在打造江北现代化新市区的同时,还要建设富有地方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浦口的特点所决定的。浦口区政府希望高新区与浦口有机结合,通过高新区的扩张带动盘城镇发展。“浦口是南京主城的近郊区域,城乡差距相对较小,最有条件在全市率先走出一条城乡统筹发展的新路。”

[4]盘城镇政府

盘城镇占地面积52.2 平方公里,人口28000 人。辖1 个社区:盘城街;9 个村委会:盘城、双城、新华、江北、渡桥、落桥、板桥、永丰、老幼岗。盘城镇江北村以前农民的主要收入依赖种田、贩蔬菜、打短工,收入较低。近年来,江北村抓住沿江开发的机遇,积极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使农民的收入大幅度增加。盘城镇的发展思路一是要以工业大项目为突破口,紧贴高新区加工业发展这一主线,做好工业集中区延伸、设施配套等工作,把盘城的工业发展就是高新区一部分来定位思考;二是要把盘城作为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做强做大,创出特色品牌。三是要紧紧抓住房地产开发的机遇,为全镇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和农民增收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撑。

[5]南京高新区

高新区对口统筹帮扶和管理盘城镇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在统一思想和认识的基础上,高新区已把盘城镇列产业发展新的空间,在盘城镇51.5 平方公里内规划的总长度为42 公里、总投资3.5 亿元的“三横三纵”道路,在盘城工业集中区建设100 万平方标准厂房的规划和设想。高新区对口帮扶和管理盘城镇,将从管理、人才、资源、财政、社会发展和有效对接等诸多方面提出了许多措施和办法。明确了对口统筹帮扶的目标,明确了各自的责任,明确时间节点,加强沟通,相互协作,通力合作,力争把对口统筹帮扶工作做的更好,让盘城镇得到更快发展。

三、外部环境和机会分析

[1]全球化趋势:制造业向中国转移制造业的国际生产网络快速扩张,国际产业转移由产业结构的梯度转移逐步演变为增值环节的梯度转移;国际产业转移呈现结构高度化、知识化的趋势。世界银行统计资料显示,国际产业转移的重心开始由初级工业向高附加值工业、传统工业向新兴工业、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国际产业转移呈组团式、产业链整体转移趋势。

[2]长三角与南京都市圈

长三角经济继续保持协调快速发展。随着江苏加大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低附加值制造业开始向内地转移。南京作为长三角的一极,接受上海的辐射比苏、锡、常地区小。但以南京为中心的都市圈正在形成。南京都市圈包括南京1 个中心城市,7个大城市,27 个中等城市,和一批小城市。南京都市圈是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将成为长三角城市群中潜力大、后劲足、活力强的重要区域之一。将成为辐射苏北、带动皖东、全面融入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平台。将充分彰显生态景观特色和文化特色,成为富有特色的生态型和文化型都市圈。江北城市发展要与主城互补,必须在南京都市圈中找准定位。一方面接受南京主城的辐射,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不断发展形成自己相对独立的城市化氛围,对苏北和安徽地区产生吸引力和辐射力。

[3]沿江开发战略带来发展机遇

根据《江苏省沿江开发总体规划》,沿江开发的范围包括了南京、镇江、常州、扬州、泰州、南通6 个市区和句容、扬中、丹阳、江阴、张家港、常熟、太仓、仪征、江都、泰兴、靖江、如泉、通知、海门、启东15 个县(市)。

沿江开发作为江苏发展的第三次机遇,也是南京沿江开发最大的现实机遇。这种机遇反映在针对性的发展导向、高层次的组织领导、有计划的推进实施、具体性的政策支持等多个方面,必将使南京沿江开发获得最有利的外部环境,得以快速推进。高新区在沿江开发战略中应找准定位、把握机会、发挥优势。成为承接国际制造业与资本转移的重要载体,展现古都风貌与现代文明的重要窗口,带动江南、江北共同发展的重要纽带,促进都市圈共同繁荣和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平台。

[4]跨江发展战略带来发展机遇

南京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跨江发展战略” ,浦口新市区将成为南京未来城市建设的一个重点。南京

市政府2007 年发出了1 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跨江发展的若干政策》鼓励高新技术、生物医药及装备制造业等招商引资项目向江北地区集聚。鼓励国际知名服务企业到江北投资兴业,支持大型商贸企业在江北地区设立专营公司、连锁店,特别是对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市第三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软件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专项资金等给予补助或贷款贴息,并帮助争取国家和江苏省专项扶持资金。

根据分析,我们对高新区及盘城镇发展的综合定位是:

 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生态型科技新城; 应用生物技术的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 跨江发展的桥头堡和核心承载区。

根据我们的考察和分析,高新区主导产业发展应有以下方向:

1. 以软件产业为先导,促进 IT 产业全面发展

2. 以南汽名爵为龙头,带动车辆制造与零部件产业发展

3. 以浦镇轨道交通车辆公司为核心,推动轨道交通产业发展

4. 以生物技术为特色,推动生物医药与高效农业的产业化

5. 以周边大厂为依托,发展自动化和仪器仪表产业

6. 以科技新城配套为起点,促进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六、功能定位和概念性空间规划描述

一、历史背景与存在问题

首先我们必须认真面对浦口高新区在空间规划上所存在的问题。到目前为止,浦口高新区由于历史上空间战略决策定位的原因,致使高新区的发展还停留在一个较落后的阶段。显然这是个“命题作文”,因此历任高新区执政者在体制和政策的约束下,只能以“园区建设”这个命题试图推进与作为。殊不知,历史阶段的认知与定位孤立的理解了“开发区”的作用,没有考虑园区的科学发展如何有机地融入到城市的网络,寻求自南而北的南京城市的发展动力。也没有能充分考虑园区和城市产业、经济、就业与人居的相关协作与互动,不仅对自身可持续发展缺乏能力,更无从谈起对江北、苏北发展的带动。和中国二十几年来开发区发展建设所遇到的困惑一样,只关注了园区的经济发展,而忽略了城市化的发展,这种思维方式的局限,最终使园区的建设滞后于城市化的高速发展进程。浦口高新区在空间战略上一直未能很好解决这样两个问题:

第一,这个空间可能带来的产业发展对于南京是比较先进的,有推动力的,可以有利于提升南京城市经济实力,

完善经济结构,有利于促成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第二、依靠便宜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这个城市政府可以有所作为的领域,抓住城市化建设之魂,改善高新区环境质量,使定居江北的人群,情系高新区,试问,人们如果生活定居的信心尚且不足,又谈何潜心安心在高新区从事研发工作,又哪里来的产业集聚,人气旺盛。仅靠区县政策的一些优惠政策(其实各地都有),是无法实现高新区的理想目标的。

二、创新思维与发展时机

如何思考浦口高新区的发展战略,不应该只从浦口高新区的角度或浦口区的角度,甚至不仅仅是只思考南京市跨江发展的角度,而首先去认识南京跨江发展的背景与动力,江苏省域沿江发展的战略定位与南京未来重要产业空间发展方向,充分了解南京可能形成的城市优先发展次序,把握在市域或区域中心区完善的时序和相应的机会,积极整合盘点资源,提升放大资源价值。

[1]沿江发展与长三角发展战略带来的机会

南京处在长三角地区高新技术密集区靠近上海中心的位置上,长江下游新兴产业的发展的上海为龙头,已经向西扩展,新兴产业沿长江高科技走廊的发展,虽处在各自为政,缺乏合作,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的阶段,但这种发展的动力与惯性是以城市化与产业经济的发展需求继续向长江下游漫延推进,这是联合发展、集中发展的战略性必然选择。

在长江下游地区已形成两条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带,第一条传统产业带从江北东端的南通起,经泰兴、扬州、仪征、南京大厂,经南京板桥、马鞍山、芜湖到铜陵,第二条是新兴产业带,东起上海,经苏锡常到南京,跨江延伸到合肥,将已经有所发展的高新技术研发和产业联系起来,这两条产业带在南京交汇。

(中国城市规划研究院,2001 年1 月“南京未来重要产业发展方向‘X’型构想”)

事实上,随着长三角与全球化的融入和产业的国际转移,南京已显现出成为长三角西延发展的重要节点,并蕴存着极大的潜力,而在沿江发展的经济产业链上,南京的江北高新区明显的区位优势当然应承载着这一历史责任。当轨道交通、MG 汽车等国际产业转移实施形成后,浦口高新区在南京新的产业布局结构中已取得的决定性的优势,这里的窗口平台,将与整个长三角经济产业带保持密切的联系,有效的合作,为南京区域的产业发展带来机会。也为浦口高新区自身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机会。

[2]城市化快速发展赋予高新区的历史责任

南京市域现状的发展实际上已具有很强的轴向特征,1990 年城市规划就提出“长江两岸沿江东北交通走廊是市域城镇发展主轴,„„”,轴向的发展使市域各城市组团与主城外围的轴向发展建立了良好的结构衔接关系。在各轴向发展结构中,跨江发展战略中的浦口发展轴、六合发展轴、大厂发展轴数轴交汇点,就是长江大桥过江后江北大道的泰山、沿江至高新区区域的空间节点。近几年城市化快速向江北的发展已开发建造商品房近1800 万平方,将形成聚集40 万~50 万人口的密集城市生活中心。与主城联系的交通、“钟摆效应”、就业、生活配套等严重问题已经摆在江北城市化思考的面前。起码在 5 年之内,南京市主城与江北新城之间主要的情感纽带、生存纽带依然是南京长江大桥这一空间轴线,我们不得不为城市发展做出研究思考,以沿江、泰山、高新区为核心的新江北都市生活圈在未来浦口区域职能的服务中心,发育成为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地区之前或之后无疑高新区这块具有科技生活新城概念的区域空间,都是南京跨江发展的主要城市节点,亦是辐射浦口、六合、大厂乃至苏北腹地的城市动力“中转站”“加油站”“助力器”,同时为南京一小时都市圈起到整合与引力的作用。

城市化发展向高新区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不仅是产业经济的集聚地,而是具有生态和景观标准,具有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标准的优秀宜居城市生活中心。这已经不是高新区想不想,愿意不愿意发展的问题,是必须承担起的历史责任,更是发展的机遇。这是对高新区科学发展观的责任体现。

三、空间现状基本判断分析

浦口高新区地处环境是一个有先进工业与落后农业,城市与乡村,大型国有企业与小城镇企业并存的边缘交叉地区,既要提高改善江北地区生活服务中心的综合性与系统性,又要提供面向农业地区的技术和信息服务,以及一定规模的文化教育和科技服务。形成具有一定独立性的区域服务中心,从结构和功能基础上减少跨江交通联系的需求。但目前空间形态的评价则是:

[1]区内人口密度偏弱且分散。城市化集中度不高,建设分散,土地使用不够集约,空间有机度不高。

[2]大量非农建设沿主要公路呈线形延伸,整体空间布局较为无序随意,而建设用地与耕地的分散,又使得城市和城镇的生产与消费活动分散,致使第三产业发育不够,难以形成集聚经济。

[3]除已建成园区办公大楼外,其他已建设施,政府设施建设难以规模化集中配建。

[4]各类建成区的景观品位和档次不够高,缺少精品建筑及整体形象规划。

[5]打造特色生态型园区的城市化建设思路不明确,单纯追求空间数量和经济数量,忽视了空间质量和可持续经济质量。

[6]空间致命的问题是土地性质,由于在“开发区思维模式”的指导下,严重阻碍了高新区城市化标准的建立,工业用地的单一土地政策,无法实现凝聚生活、商业、现代服务业的城市化综合配套发展,因此在新的发展机遇面前,将可能束手无策,无能为力,坐失良机。

四、功能定位与空间描述

[1]空间功能

南京市 2002 年在编制的“南京沿江空间战略规划”中提出:“一体化推进沿江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推进沿江综合功能的完善,一体化推进沿江景观开发,建成全省沿江地区的重化工业中心,高新技术产业与研发中心和港口经济中心”的基本思路,确定了以产业化核心、产业化、城镇化、功能化“三化”联动原则,和“以江为轴,两岸联动”三个圈层的总体空间布局框架。在针对推进城市化进程策略指出:“江南主城段重点优化提升城市功能,江北浦口新市区要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沿江其他新城要以产业化带动城市化调整优化沿江城镇布局。” 高新区的空间功能定位应在上位规划的基础上,继续实施现有主题产业的培育、完善,形成有集聚功能的空间布局,整合,挖掘提升原规划确定的地块资源的价值,用足用活已建成区的空间资源。对新城发展的功能定位,建议为“三大基地,四大中心”;

三大基地即:①国际性制造业基地②全国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③农业高科技实验生产基地

四大中心即:①创新研发人才中心②信息化配置中心③IT 软件外包中心④地区性现代商务生活服务中心。 同时对城市功能的选择思路:a、以信息化提升现代制造产业;b、推进高新技术的产业化转化;c、培育地区性商务服务功能;d、提升物流中心功能;e、强化文化游憩功能;

科学的功能定位是加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灵魂,从历史长轴来看,城市与地区的一切“外在比较优势”都是靠不住的,城市与地区获得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在既有比较优势耗尽之前创造出新的优势”因此城市“核心竞争力是城市功能动态的能力”,而非“静态不变的优势”。最终表现为:能使资本在区域中获得最大价值,企

业具有广阔发展前景,人力拥有更多的创业机会与更美好的生活环境。

[2]空间形态

由于长期以来的“开发区建设思维”导致高新区的空间形态和城市表情单一,加之各个历史时期的行政地域性的平行发展,则进一步助长了这种格局。为此,高新区新一轮的城市化建设未来的优化发展,需要建立在较高的规划建设标准之上,从已建成区与周边村镇现状看,下步的建设不应停留在传统的园区和小城镇的状态,而应该是以城市组团的概念来引导调整和发展,同时某些现状的小城镇应根据产业集群需要,建立生态工业社区,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态农业社区等手段予以撤并、改造,达到规划理想的空间形态。

建设遵照以下原则:

①以“产业集群”的战略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通过对地区土地空间资源的统一调控,推动关联产业,企业的空间集聚,健全整个地区的土地市场标准,通过土地极差促进产业链在空间上的梯度分布;

②以“社区建设”的战略来组织城市化生活空间形态。在各区域的基础上,推行新旧空间有机结合,规模化改造建设,综合配套保障的商住生活性房地产开发,发展都市型社区管理。

③以“绿色生态”的战略来安排景观性的开敝空间体系。使地区的生态环境与地方经济发展得以良性均衡关系。提出新城的建设成为“生活花园、企业花园、城市花园。”

[3]空间结构

基于高新区的客观地域性质和条件,建议确定城乡空间结构原则为:

a、规模化发展城市组团,推动城市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以新城生活区与产业园区的规模化发展,来引导集中式的城市化和专业化,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并将主要城镇发展为现代化城市组团

b、控制开敝生态空间,通过生态环境建设与基本农田的保护,确保区域内生态环境质量以及田园风光景观形象。在农田相对集中,产业化经营的同时,预留并控制生态绿地、生态廊道、经济林和防护林带等开敝性、景观性的空间。

c、“多心开敝”主要指依托新、旧区域的规则而形成的综合性“城市”区,使其完善产业集群和社区生活的各类中心的城市结构,加强“都市公共设施”“生活服务中心”等各个中心都不尽相同的配备和设施的互补性提升。 d、“绿楔穿插、联组成轴”在组合城市的建设空间结构下,使主团空间绿核、绿带、绿廊,联系有序,成为城市发展的绿轴。富有特色的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城乡的空间结构,才是我们理想中的都市田园。

五、空间规划实施建议

[1]做好总规和详规,经领导、专家研讨论证后,纳入法规途径以保证实施。

[2]根据规划所涉及城市化建设的土地需求,寻找解决的方法和路径。

[3]对于新一轮的园区或新城区的建设,首先应对道路、城市管网、电力、污水处理、水源及生态保护、节能、区域内和区域外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做出认真思考,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和实施计划。

[4]如何能顺利有效实施新的建设计划,离不开行政管理制度创新及采纳新型都市区治理模式。

[5]加强以政府为背景的招商引资的专业机构,进行市场运营。

[6]根据现有相关政策条件和已建成区的存量空间以及招商引资进程,制定动态的建设开发时序,并具有可操作性资本运作方案,确保规划到位,一次做对。(南京都市区远景规划——高新区容纳50 万人口的城市化目标)

结语

今后 5--8 年,既是高新区及盘城镇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黄金期,也是高新区加快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突破期。放眼全球,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高新区具备广阔的发展空间。纵观全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快,高新区具备良好的发展环境。聚焦长三角,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不断拓展,南京都市圈建设和宁镇扬经济板块实质启动,全省新一轮沿江开发深度推进,高新区具有优势优先的有利条件。审视高新区,综合实力全面提升,比较优势十分明显。“跨江发展”,使江北地区成为南京科学发展新的战略空间,成为南京向西北拓展、带动都市圈的发展枢纽,使南京成为长江流域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

因此,高新区的发展应更加突出“三大战略取向”:一是着力提升国际化水平,用世界眼光谋划发展,不断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市民整体素质和对外开放能力,为南京向国际性城市迈进做出贡献。二是着力提升区域竞争力,以更大的力度拓展区域发展空间,集聚区域发展要素,在江北实现自我提升,在自我提升中更好地服务区域发展,奠定国家级开发区和江北中心城区的重要地位。三是着力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发展模式转型,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打造山更青、水更绿、天更蓝的美丽人居环境,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相得益彰、协调推进,实现一代接一代永续和谐发展。高新区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必须以“好”为前提,“好”中求“快”,“快”中求“效”。在更高的起点上坚持“五个有效统一”:扩大经济规模与调整产业结构的有效统一、推动经济增长和提升发展能力的有效统一、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有效统一、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有效统一、扩大内需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有效统一。力争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取得新突破、在推动城市现代化协调发展上取得新突破、在建设南京特色新农村上取得新突破、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上取得新突破、在做响绿色南京品牌上取得新突破、在提升城市和谐度上取得新突破、在大力彰显文化南京特色上取得新突破。


相关内容

  • 规划局2009年创新工作年终工作总结
  • 练内功 夯基础 抓服务全力推进落实规划创新工作 2009年,面对经济环境形势的严峻挑战和复杂局面,在工委、管委会的正确领导下,我局规划工作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以优质服务年的各项措施为抓手,稳步推进城乡规划编制,完善规划信息系统建设,优化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着重服务重点建设项目,对内练内 ...

  • 创新发展理念引领城市新区建设
  • 新理念新发展·聚焦"十三五"系列调研 创新发展理念引领城市新区建设 --我国大都市新城新区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作者:光明日报城乡调查研究中心 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 <光明日报>( 2016年01月13日 10版) 西安咸阳西咸新区效果图.资料图片 成都.武汉. ...

  • 城市工业园区转型跨越发展
  • ·34· 第38卷第32期2012年11月 SHANXI 山西 ARCHITECTURE 建筑 Vol.38No.32Nov.2012 文章编号:1009-6825(2012)32-0034-03 城市工业园区转型跨越发展研究 王 摘 键 (太原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山西太原030002) 要:以太 ...

  • 国家级新区
  • 国家级新区 武汉滨湖新区.河南郑汴新区.郑东新区.沈阳沈北新区.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大连金州新区.成都天府新区.珠海横琴新区.福建平潭综合实验区.深圳前海新区 GDP:滨海.浦东.西海岸.两江.金州.舟山.南沙 国家级新区,是指新区的成立乃至于开发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总体发展目标.发展定位等由国务院 ...

  • 郑州高新区西四环以西最新发展规划
  • 郑州高新区西四环以西最新发展规划 一.项目名称 [郑州"高新新城"] "高新新城"为郑州高新城五大功能组团之一位于高新区西北部是郑州 高新城"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区域. "高新新城"的范围为东至西四环路.西至绕城高速 ...

  • 浦东新区总体规划
  • 浦东新区总体规划方案 浦东地处黄浦江以东.上海开埠以来,浦东地区的开发,在历次城市总体规划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规划设想.1985年2月,国务院在批复<上海经济发展战略汇报提纲>中,肯定了上海市人民政府提出的关于开发浦东的建议.1986年10月13日,国务院在关于<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方 ...

  • 西咸新区总体规划发布 提升为国家战略(图)
  • 西咸新区效果图西咸新区规划图 西咸新区效果图西咸新区规划图 国新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关天经济区建设和<西咸新区总体规划> 西咸联一体 建设大西安 赵正永江泽林介绍有关情况 郭卫民主持 陈宝根等参加会议 本报北京讯 (特派记者 程慧) 6月13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 ...

  • 河南平原新区总体规划
  • 河南省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平原新区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 豫政 [2010]23号 有关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现将<平原新区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平原新区作为科学发展示范区,是新乡市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 ...

  • 深圳高新区介绍
  • 根据<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专项规划(2009-2015年)>,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覆盖的空间范围包括深圳湾.留仙洞.大学城.福永北-沙井南.光明.石岩.观澜.龙华.坂雪岗.宝龙.碧岭.坪山(深圳出口加工区).葵涌.大鹏等园区以及市政府划定的其他高技术产业发展区域,面积185.6平方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