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的七大节日

汉族的七大节日

(一)春节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春节原名“元旦”,“元”的本意为“头”,引申为“开始”,“旦”即早晨,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

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则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要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以示庆祝,如祭灶、掸尘、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贴剪纸、贴福字、放鞭炮、饮屠苏酒、吃团年饭(年夜饭)、守岁、祭祀神佛、祭奠祖先、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逛花市、闹社火等,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二)元宵节

每年正月十五是中国民间的元宵节。正月也叫元月,“宵”是夜晚的意思,所以正月十五晚上的这个节日就叫元宵节。元宵节在中国道教里则称为“上元节”。在这个节日里,中国人有赏灯和吃元宵的习俗。俗语说“正月十五闹花灯”,因此元宵节也叫“灯节”、“灯夕”。

元宵节赏灯的习俗是从汉朝时开始的,最初源自佛教的“燃灯礼佛”。一到夜晚,家家户户都要挂彩灯,放焰火,人们成群结队地去看花灯,有的花灯上还写有谜语,让看灯的人们都来猜灯谜。现在每到元宵节,很多地方都要举行灯展。在中国北方的寒冷地区,人们还制作出千姿百态的冰灯,给元宵节的夜晚增添了新的光彩。

按照传统的习惯,元宵节这天,家家户户还要吃元宵(即汤圆)。

(三)清明节

“清明”,在我国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富有诗意的传统节日。作为节气,清明时节正是春光明媚、桃红柳绿的阳春三月,此时,万物生长,一派生机勃勃、清净明丽的景色,所以称之为“清明”。对于农业生产来说,清明是一年中非常关键的时刻,春耕春种就在这时开始,因此清明的迟早和天气的好坏,都会对全年的农业生产带来重大的影响。

清明节的主要节日习俗是扫墓和踏青。

清明扫墓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春祭,野外扫墓的风俗始于隋唐时期,唐朝时开始盛行,并把家家户户的扫

活动固定在清明节举行。以后则代代相传,一直沿袭至今。

清明时节,寒暖适宜,鸟语花香,本来就是旅游的季节。加上男女老幼都去扫墓,于是兴起了“踏青”春游的风俗。至少在唐代时,踏青春游之风已经兴起;宋代以后,清明踏青的风俗已经十分盛行,此后盛行不衰。

(四)端午节

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又称端五、重五、端阳节,还有沐兰节、女儿节、天中节、诗人节、蒲节、龙船节等称谓。

端午节的有诸种说法。一说源于夏、商、周三代的夏至习俗;一说起源于恶月、恶日之说;一说是为纪念诗人屈原五月初五自沉汨罗江而确立的;也有说是于古代吴越民族祭祀图腾龙的活动;还有说是为了纪念孝女曹娥或是吴国大将伍子胥的。

端午节的民俗活动很多,挂菖蒲、钉艾草、佩香囊、挂钟馗像、喝雄黄酒主要是为了驱虫杀菌、解毒避邪;赛龙舟和吃棕子主要是为了纪念屈原。

(五)七夕节

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节”,又叫“乞巧节”,七夕乞巧的仪式源自古代织女桑神的原始信仰,这种信仰结合了牛郎织女每年七月七日相会的说法,成为了我们的乞巧节民间信仰。

人们心中的织女是个勤劳善良、心灵手巧的天仙,所以七月七这天晚上,年轻的姑娘和少妇都要出来行拜祭的礼仪,并向织女乞巧,希望自己也能像织女一样有双灵巧的手,有颗聪慧的心,会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汉代时,民间便开始向织女乞巧了。比较风行的乞巧形式有对月穿针、盆水浮针和卜蛛丝等。在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又衍变为“七娘会”,历代民间还有“水上浮”、“种谷板”、“乞双七水”、“听私语”、“接牛女泪”、“香桥会”等风俗。

在这一天,人们不但祈求心灵手巧,还祈求得到甜蜜的爱情和美满的婚姻,因此,农历七月初七也被誉为中国人的“情人节”。

(六)中秋节

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又称“八月节”、“八月半”、“团圆节”。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如浙江宁波、舟山、台州。

中秋节源于古人对月神的崇拜。中秋节赏月的风俗起于唐朝,到宋朝,中秋节才成为正式的节日,赏月活动成为全民性的风俗。人们在赏月的过程中,想象出了许多有关月亮的故事,同时也替月亮造出了嫦娥、太阴星君和月光普照菩萨等月神,于是中秋节又增添了祭月、拜月的风俗。瓜果与月饼是中秋的节令食品,也是祭祀月神的供品。月饼在宋代已经出现,但以月饼为中秋特色食品及祭月供品的风俗大概始于明朝。在北京等地,中秋节还有玩兔儿爷的习俗。

(七)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名重九节、登高节、女儿节、茱萸节、菊花节。在《易经》中,“九”为极阳之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重阳节之所以有名,是因为这个节日和历史上许多有名的文学家有关,如陶渊明饮酒赏菊、谢灵运制作登高用的“谢公屐”、王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等,这些故事都成了有名的典故,庆祝重阳节的活动也因而显得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饮菊花酒、吃重阳糕、遍插茱萸等活动。

九九重阳,又与“久久”谐音,有祝愿长久长寿的含意,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重阳节定为老人节,各地总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汉族的七大节日

(一)春节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春节原名“元旦”,“元”的本意为“头”,引申为“开始”,“旦”即早晨,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

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则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要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以示庆祝,如祭灶、掸尘、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贴剪纸、贴福字、放鞭炮、饮屠苏酒、吃团年饭(年夜饭)、守岁、祭祀神佛、祭奠祖先、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逛花市、闹社火等,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二)元宵节

每年正月十五是中国民间的元宵节。正月也叫元月,“宵”是夜晚的意思,所以正月十五晚上的这个节日就叫元宵节。元宵节在中国道教里则称为“上元节”。在这个节日里,中国人有赏灯和吃元宵的习俗。俗语说“正月十五闹花灯”,因此元宵节也叫“灯节”、“灯夕”。

元宵节赏灯的习俗是从汉朝时开始的,最初源自佛教的“燃灯礼佛”。一到夜晚,家家户户都要挂彩灯,放焰火,人们成群结队地去看花灯,有的花灯上还写有谜语,让看灯的人们都来猜灯谜。现在每到元宵节,很多地方都要举行灯展。在中国北方的寒冷地区,人们还制作出千姿百态的冰灯,给元宵节的夜晚增添了新的光彩。

按照传统的习惯,元宵节这天,家家户户还要吃元宵(即汤圆)。

(三)清明节

“清明”,在我国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富有诗意的传统节日。作为节气,清明时节正是春光明媚、桃红柳绿的阳春三月,此时,万物生长,一派生机勃勃、清净明丽的景色,所以称之为“清明”。对于农业生产来说,清明是一年中非常关键的时刻,春耕春种就在这时开始,因此清明的迟早和天气的好坏,都会对全年的农业生产带来重大的影响。

清明节的主要节日习俗是扫墓和踏青。

清明扫墓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春祭,野外扫墓的风俗始于隋唐时期,唐朝时开始盛行,并把家家户户的扫

活动固定在清明节举行。以后则代代相传,一直沿袭至今。

清明时节,寒暖适宜,鸟语花香,本来就是旅游的季节。加上男女老幼都去扫墓,于是兴起了“踏青”春游的风俗。至少在唐代时,踏青春游之风已经兴起;宋代以后,清明踏青的风俗已经十分盛行,此后盛行不衰。

(四)端午节

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又称端五、重五、端阳节,还有沐兰节、女儿节、天中节、诗人节、蒲节、龙船节等称谓。

端午节的有诸种说法。一说源于夏、商、周三代的夏至习俗;一说起源于恶月、恶日之说;一说是为纪念诗人屈原五月初五自沉汨罗江而确立的;也有说是于古代吴越民族祭祀图腾龙的活动;还有说是为了纪念孝女曹娥或是吴国大将伍子胥的。

端午节的民俗活动很多,挂菖蒲、钉艾草、佩香囊、挂钟馗像、喝雄黄酒主要是为了驱虫杀菌、解毒避邪;赛龙舟和吃棕子主要是为了纪念屈原。

(五)七夕节

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节”,又叫“乞巧节”,七夕乞巧的仪式源自古代织女桑神的原始信仰,这种信仰结合了牛郎织女每年七月七日相会的说法,成为了我们的乞巧节民间信仰。

人们心中的织女是个勤劳善良、心灵手巧的天仙,所以七月七这天晚上,年轻的姑娘和少妇都要出来行拜祭的礼仪,并向织女乞巧,希望自己也能像织女一样有双灵巧的手,有颗聪慧的心,会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汉代时,民间便开始向织女乞巧了。比较风行的乞巧形式有对月穿针、盆水浮针和卜蛛丝等。在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又衍变为“七娘会”,历代民间还有“水上浮”、“种谷板”、“乞双七水”、“听私语”、“接牛女泪”、“香桥会”等风俗。

在这一天,人们不但祈求心灵手巧,还祈求得到甜蜜的爱情和美满的婚姻,因此,农历七月初七也被誉为中国人的“情人节”。

(六)中秋节

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又称“八月节”、“八月半”、“团圆节”。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如浙江宁波、舟山、台州。

中秋节源于古人对月神的崇拜。中秋节赏月的风俗起于唐朝,到宋朝,中秋节才成为正式的节日,赏月活动成为全民性的风俗。人们在赏月的过程中,想象出了许多有关月亮的故事,同时也替月亮造出了嫦娥、太阴星君和月光普照菩萨等月神,于是中秋节又增添了祭月、拜月的风俗。瓜果与月饼是中秋的节令食品,也是祭祀月神的供品。月饼在宋代已经出现,但以月饼为中秋特色食品及祭月供品的风俗大概始于明朝。在北京等地,中秋节还有玩兔儿爷的习俗。

(七)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名重九节、登高节、女儿节、茱萸节、菊花节。在《易经》中,“九”为极阳之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重阳节之所以有名,是因为这个节日和历史上许多有名的文学家有关,如陶渊明饮酒赏菊、谢灵运制作登高用的“谢公屐”、王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等,这些故事都成了有名的典故,庆祝重阳节的活动也因而显得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饮菊花酒、吃重阳糕、遍插茱萸等活动。

九九重阳,又与“久久”谐音,有祝愿长久长寿的含意,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重阳节定为老人节,各地总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相关内容

  • 全国性传统节庆的历史演变及其时代价值分析
  • 第31卷第2期(2013年第2期)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 No.2Vol.31No.22013 全国性传统节庆的历史演变及其时代价 ...

  • 野外地理综合实习报告
  • 野外地理综合实习报告 一.综合实习概述 此次滇西地理综合野外实习,提前查找了有关于此次实习的具体内容,比如,实习过程中的地貌与河流的名称.位置及形成原因,实习当地的少数民族的历史.习俗.服饰.历法,实习地的人口.农村聚落的类型等. 野外工作: 2014年4月8日,早8点,我们从学校出发.9点半时到达 ...

  • 五年级下品德复习答案
  • 泰山版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期末复习汇总 我会填: 1.(自尊自爱)作为一种力求完善的动力,是一切伟大事业的渊源.一个自尊自 爱的人,一定是严于律己的人. 2.(知耻近乎勇)是说一个知道羞耻,能够认识到错误,是勇敢的表现. 认识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树立自信心,也是(自爱)的表现. 3.( ...

  • 汉族的风俗习惯
  • 汉族的风俗习惯 汉族的风俗传统:中国56个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是原称为"华夏"的中原居民,后同其他民族逐渐同化.融合,汉代开始,称为汉族. 汉语属汉藏语系汉语族,有七大方言.现代汉语以北方方言为基础,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

  • 中国民族概论大纲
  • 中国民族概论是一门全面介绍中国民族基本情况的课程.是民族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学分数2,周学时2.总学分数36. 课程前三章属于总论性质,分别介绍"中国民族多元一体"的基本观点.中国少数民族社会经济的历史演变,以及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结构分析.希望从经济.文化方面整体把握中国民族的 ...

  • 浙教版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知识点
  • 浙教版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复习题汇总 一.知识点 1.社区里有(邮政局).(卫生所)(图书馆)(阅览室)(储蓄所)(超市)等公共设施,社区成员每天的生活都离不开公共设施.学会爱护社区的(公共设施),关心社区的(安全),用实际行动证明我们是社区的(小主人). 2.社区是我们的(家园),(邻里和睦)对社 ...

  • 民族团结应知应会100题
  • 民族团结应知应会100题 1.塔城地区辖区有几个县(市)?面积有多大? 答:塔城地区辖2市.5县:塔城市.乌苏市.额敏县.裕民县.托里县.沙湾县.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辖区总面积10.5万平方公里. 2.创建塔城地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七个一"标准是指? 答:一个优秀的讲解员,一 ...

  • 洛阳文化产业发展--民俗文化民间工艺
  • 洛阳文化产业发展概况 --民间工艺与民俗文化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亚欧大陆桥东段,横跨黄河中游两岸, "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之称,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之一,因地处洛河之阳而得名.洛阳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 城和中国七大古都之一.洛阳民俗文化 ...

  • 中国地理常识
  • 中国三大古楼 黄鹤楼(湖北) 岳阳楼(湖南) 滕王阁(江西) 中国三大殿 北京故宫太和殿 曲阜孔庙大成殿 泰安岱庙天贶殿 中国三大九龙壁 北京北海九龙壁 大同九龙壁 北京故宫九龙壁 中国三山 蓬莱 方丈 瀛州 四大名关 山海关 玉门关 嘉峪关 友谊关 四大佛教名山 九华山 普陀山 五台山 峨眉山 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