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教育模式

中国教育史: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教育模式的初

时间:2011-07-22 16:28来源:三人行教育 作者:教育

中国教育制度史往往与朝代紧密联系在一起,复习教育史时需要注意不同朝代的学校教育制度、教育改革及其教育机构的主要类型。其中,书院制度、科举制度、近代学制的发展、演变和改革,是贯穿我国教育制度史的重要轴线。我国具有特色的教育机构如稷下学宫、京师同文馆。

一、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教学模式的初步形成

1.“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

主要措施为设五经博士(前136年)、建立博士弟子制(前124年)、以儒术取士(察举制度,以儒家的经术和才德观举秀才、孝廉)、视学制度;

2. 太学

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汉代太学建立,汉代太学教师称为博士,博士的首席西汉时称仆射,东汉时称祭酒,初为个别教学,后因人数增多改为集体授课,称“大都授”,主讲教师称“都讲”。考核方式称为“设科射策”;

3. 鸿都门学

创设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178年),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所文学艺术专科学校;

鸿都门学

4. 郡国学

创于景帝末年,受“文翁兴学”推动,设在郡国的称为“学”,设在县的称为“校”,设在乡的称为“庠”,设在村落(“聚”)的称为“序”。汉元帝时期设五经百石卒史。

5. 察举制度

始于汉高祖。后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重选举取士,察举正式成为一种制度。州举秀才,郡举孝廉。

6. 董仲舒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1)《对贤良策》与三大文教政策

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兴学校以养士,行教化美习俗

③重选举以选用贤才;

(2)论人性与教育作用

性三品说(“圣人之性”、“中民之性”与“斗筲之性”);

(3)论道德教育:董仲舒的教育思想中,道德教育是其核心,因为它是董仲舒德治政治思想在教育上的自然延伸,是成就理想人格的必由之路。

1)道德教育的内容“三纲五常(“三纲”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仁、义、礼、智、信);

2)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①正谊明道

②以仁安人,以义正我

③强勉行道

④必仁且智

⑤明于性情

7. 王充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1)对谶纬神学的批判:唯物论者,代表作《论衡》;

(2)人性论和教育作用:有生来就善的是中人以上的人;有生来就恶的人是中人以下的人;有无善无恶或善恶混杂的人是中人。人的善恶在于教育,他特别强调统治者应该重视教育,发挥教育在治国化民中的重要作用。王充理想的培养目标是“鸿儒”。他把人才分为鸿儒、文人、通人、儒生和文吏;

(3)论学习:

①学知与闻见

②思考与求是

③问难与距师

三人行教育推荐教育史考研参考书:

王炳照主编的《简明中国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孙培青主编的《中国教育史》(修订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教育史重难点:各家的教育思想

时间:2011-07-22 15:49来源:三人行教育 作者:教育思想

中外教育史这部分在教育学考研约占100分,但是它的难度相比较,要比教育学原理稍简单,但是中国教育史的知识点零碎,内容颇多,是考查考生记忆能力的部分。各种教育思想也是中国教育史中重点的部分,考生要加强记忆。

一、孟轲的教育思想

(1)“性善论”与教育作用:“四善端”(恻隐之心为仁之端,羞恶之心为义之端,恭敬之心为礼之端,是非之心为智之端),教育的作用在于“求放心”;

(2)“明人伦”与教育目的:“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3)“大丈夫”的人格理想:“大丈夫”有崇高的精神境界----浩然之气;

(4)道德修养的方法: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已

(5)教学方法:深造自得、循序渐进、因材施教、专心致志

孟子的教育思想

二、荀况的教育思想

(1)“六经传人”、先秦儒家学派之集大成者;

(2)“性恶论”:“性伪之分”说明教育的必要性,“性伪之合”说明教育的可能性,教育作用在于“化性起伪”;

(3)以“大儒”为培养目标:教育培养人才的基本层次为“贤能之士”,理想层次在于培养“圣人”,把当时的儒者分为几个层次(俗儒、雅儒、大儒)

(4)以儒经为教学内容:以《礼》为重点;

(5)“闻见知行”结合的教学方法:提出“虚一而静”的学习心理状态;

(6)论教师:维护教师尊严和学术统一,“天地君亲师”的观点即出自《荀子·礼论》。提出对教师的要求为“尊严有惮,耄艾有信,诵说不陵不犯,知微而论”;

三、墨家的教育思想

(1)“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其思想以兼爱、非攻为核心,以尚贤、节用为基本点

(2)“素丝说”与教育作用;

(3)以“兼士”为培养目标:兼士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4)以科技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

①政治和道德教育

②科学技术教育

③文史教育培养

④思维能力的教育;

(5)主动、创造的教育方法:

①主动

②创造

③实践

四、道家的教育思想

(1)“法自然”与教育作用:“不言之教”

(2)“逍遥”的人格理想

(3)提倡怀疑的学习方法

五、法家的教育实践与思想

(1)“人性利己说”与教育作用:“人性利己说”出自荀子的性恶论,法家认为不用进行道德教育,只需进行法律教育;

(2)禁诗书与“以法为教”;

(3)禁私学与“以吏为师”

六、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

1、《大学》:《礼记》里一篇是儒家学者讨论大学教育的一篇篇论文。对大学的教育目的、任务、途径作了一个总的概括,提出了一个完整而概括的政治、道德教育的纲领和程序。

“三纲领”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八条目”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实现“三纲领”的具体步骤;

2、《中庸》:《礼记》中的一篇,教育哲学论文集。教育的本质与作用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教育方法“自诚明与自明诚,尊德性与道问学”,实质就是强调内心修养以及外在努力学习合二为一;最高的道德准则为“中庸”;学习的过程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问思辨行);

3、《学记》:《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1)、教育作用与教育目的:“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

(2)、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把大学教育定为两段,九年。七年谓之“小成”,九年谓之“大成”;其中一三五七九年都有考试,分别是“视离经辨志”、“视敬业乐群”、“视博习亲师”、“视论学取友”、“知类通达,强力尔不返”,考察内容为学生的德行和道艺;

(3)、教育教学的原则:

豫时孙摩(未发先豫、及时施教、循序渐进、相观而善)

长善救失

启发诱导

藏息相辅

教学相长;

(4)、历史地位;

4、《乐记》:《礼记》中的一篇,先秦儒家专门论述乐教的论著。

教育思想史是指人类对教育现象和活动的认识过程。这是教育史中相对重要的部分。教育思想史研究的主要是教育思想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古代的孔子、孟子、康有为、梁启超、陶行知等人的教育思想;历史上的著名教育论著如《大学》《中庸》《学记》《师说》《劝学篇》等中包含的教育思想;近代一些著名的教育思潮如职业教育思潮、实用主义教育思潮等。这些都是很重要的。

中国教育史重难点:孔子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时间:2011-07-22 15:20来源:三人行教育 作者:教育学考研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首创私学,广收门徒,号称弟子三千,达者七十二,为继承、发展和传播古代文化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的教育主张、教育目的、教育方法和治学方法,直到今天仍然闪耀着思想的光辉。

一、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1、孔子的“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2、“庶、富、教”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教育的社会作用);孔子认为教育对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是立国治国三大要素之一。

3、孔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很接近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与教育的个体发展作用:但孔子并未完全摆脱先天决定论的羁绊,仍然认为有少数生而知之的圣人和学而不能的下民不能接受教育。孔子是第一个从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上论述教育的作用的思想家,为他实施“有教无类”提供了理论依据。

4、孔子有“有教无类”的招生原则,打破了贵族垄断学术格局,与教育对象和有教无类的作用;

孔子

5、“学而优则仕”与教育目的及其历史意义;

孔子认为学习和做官应该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6、教学内容:孔子的教育内容是“六艺”。其中孔子特别注重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把道德教育作为其教育思想的核心,认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特点在于偏重文事,偏重社会人事,忽视了自然知识和科学技术的传播,鄙视生产劳动的知识技能。

7、教学方法:

①学--思--行并重

②因材施教

孔子认为实现因材施教的关键在于知人,即对学生要有准确、全面的了解,准确的掌握学生的特点。孔子注意从学生具体实际出发进行教育,扬长避短,帮助学生成长。 ③启发诱导(孔子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启发式教学的人)

孔子认为,掌握知识应该是一个主动探索的过程。

8、道德教育:

①孔子的道德教育以“仁”为核心,“仁”(内发)和“礼”(外烁)为主要内容;

②孔子的道德教育原则(立志、克己、力行、中庸、自省、改过)

9、论教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热爱学生;以身作则;教学相长;

孔子在文化教育上的贡献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开始了私人自由讲学的风气,而是整理和保存了中国古代的文化典籍。在孔子看来,教育是最基本的,他把教育提高很高的地位,具有一定的历史作用。

中国教育史: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

时间:2011-07-22 14:47来源:三人行教育 作者:教育学考研

三人行教育总结中国教育史笔记。在教育学考研复习中,要抓重点进行学习。记笔记是很重要的一点,可以在笔记中标明了大致的重点和非重点。学习文科知识抓重点进行学习是非常有效和有利的。由于考研的书较多,尤其需要记忆的知识较多,不可能全部都记住。抓重点是很有效的学习方式。

一.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

1、学校萌芽的传说

(1)舜、虞时期:庠和成均;

(2)夏朝:序和校;

(3)商朝:大学、小学、庠、序、瞽宗;

2、西周的教育制度

(1)“学在官府”;

(2)国学和乡学:国学分大学和小学;乡学分闾塾、党庠、州序、乡校等,学习内容为“乡三物”,由大司徒负责;

(3)大学与小学:天子设大学称辟雍;诸侯设大学称“泮宫”;

(4)家庭教育:7岁开始分男女进行教学;

教育

3、“六艺”教育

(1)礼的作用:明确等级关系,强化等级制度,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

(2)乐的作用:是一切艺术教育的总称,包括德智体美多种教育因素;

(3)礼乐的关系:“礼”是外在的道德行为规范,“乐”是内在的道德精神修养;

(4)射御:军事技能训练;

(5)书数:小学的学习内容;《史蒥篇》是西周的小学文字教学用书;

教育学考研复习中,考生很有可能复习到最后,该记忆的阶段,发现自己什么都没有记住,很是失望,所以抓重点是很有必要的,而且考生可以最后在考前突击一下重点。很有可能考试题就在重点里。

教育学考研教育学原理:师生关系

时间:2011-07-08 17:16来源:三人行教育 作者: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相信是每个考生都很熟悉的,在上学的过程中,师生关系是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影响着教学质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很必要的。下面是三人行总结教育学考研,教育学原理中关于师生关系的一些知识。相信考生会深有体会的。

一、 学生

1、学生的权利:①使用教育资源权;②获得物质帮助权;③获得公正评价权;④程序性权利;⑤学生享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它权利等;

2、学生的义务:①遵守法律、法规;②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③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④遵守其所在学校或其它教育机构管理制度;

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师生关系

1、师生关系的特点: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以“教”和“学”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其特点是①在教育教学中是主导-主体关系;②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③在社会道德和心理层面是互相影响的关系;2. 类型:(1)学生中心论(杜威)(2)教师中心论(赫尔巴特);

2、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作为教师,(1)转变观念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前提. ①教师要有正确的学生观;②有正确的人才观;③教师要有平等的师生观;(2)尊重与理解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途径。①充分信任学生;②主动接近学生,了解学生,善于和学生交往;③民主公正地对待学生;④尊重和理解学生;⑤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健全人格,以自身的形象影响学生;作为学生,要尊重和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尊重教师的人格,尊重教师的劳动;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自律自尊自爱自强,努力完成学习任务;主动和教师交流,努力和教师保持良好关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无论是大学以前还是研究生,师生关系都是很重要的,考生要活学活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要和老师建立良好的关系。考研过程中如果遇到困难,找老师寻求帮助也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

中国教育史: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教育模式的初

时间:2011-07-22 16:28来源:三人行教育 作者:教育

中国教育制度史往往与朝代紧密联系在一起,复习教育史时需要注意不同朝代的学校教育制度、教育改革及其教育机构的主要类型。其中,书院制度、科举制度、近代学制的发展、演变和改革,是贯穿我国教育制度史的重要轴线。我国具有特色的教育机构如稷下学宫、京师同文馆。

一、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教学模式的初步形成

1.“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

主要措施为设五经博士(前136年)、建立博士弟子制(前124年)、以儒术取士(察举制度,以儒家的经术和才德观举秀才、孝廉)、视学制度;

2. 太学

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汉代太学建立,汉代太学教师称为博士,博士的首席西汉时称仆射,东汉时称祭酒,初为个别教学,后因人数增多改为集体授课,称“大都授”,主讲教师称“都讲”。考核方式称为“设科射策”;

3. 鸿都门学

创设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178年),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所文学艺术专科学校;

鸿都门学

4. 郡国学

创于景帝末年,受“文翁兴学”推动,设在郡国的称为“学”,设在县的称为“校”,设在乡的称为“庠”,设在村落(“聚”)的称为“序”。汉元帝时期设五经百石卒史。

5. 察举制度

始于汉高祖。后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重选举取士,察举正式成为一种制度。州举秀才,郡举孝廉。

6. 董仲舒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1)《对贤良策》与三大文教政策

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兴学校以养士,行教化美习俗

③重选举以选用贤才;

(2)论人性与教育作用

性三品说(“圣人之性”、“中民之性”与“斗筲之性”);

(3)论道德教育:董仲舒的教育思想中,道德教育是其核心,因为它是董仲舒德治政治思想在教育上的自然延伸,是成就理想人格的必由之路。

1)道德教育的内容“三纲五常(“三纲”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仁、义、礼、智、信);

2)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①正谊明道

②以仁安人,以义正我

③强勉行道

④必仁且智

⑤明于性情

7. 王充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1)对谶纬神学的批判:唯物论者,代表作《论衡》;

(2)人性论和教育作用:有生来就善的是中人以上的人;有生来就恶的人是中人以下的人;有无善无恶或善恶混杂的人是中人。人的善恶在于教育,他特别强调统治者应该重视教育,发挥教育在治国化民中的重要作用。王充理想的培养目标是“鸿儒”。他把人才分为鸿儒、文人、通人、儒生和文吏;

(3)论学习:

①学知与闻见

②思考与求是

③问难与距师

三人行教育推荐教育史考研参考书:

王炳照主编的《简明中国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孙培青主编的《中国教育史》(修订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教育史重难点:各家的教育思想

时间:2011-07-22 15:49来源:三人行教育 作者:教育思想

中外教育史这部分在教育学考研约占100分,但是它的难度相比较,要比教育学原理稍简单,但是中国教育史的知识点零碎,内容颇多,是考查考生记忆能力的部分。各种教育思想也是中国教育史中重点的部分,考生要加强记忆。

一、孟轲的教育思想

(1)“性善论”与教育作用:“四善端”(恻隐之心为仁之端,羞恶之心为义之端,恭敬之心为礼之端,是非之心为智之端),教育的作用在于“求放心”;

(2)“明人伦”与教育目的:“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3)“大丈夫”的人格理想:“大丈夫”有崇高的精神境界----浩然之气;

(4)道德修养的方法: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已

(5)教学方法:深造自得、循序渐进、因材施教、专心致志

孟子的教育思想

二、荀况的教育思想

(1)“六经传人”、先秦儒家学派之集大成者;

(2)“性恶论”:“性伪之分”说明教育的必要性,“性伪之合”说明教育的可能性,教育作用在于“化性起伪”;

(3)以“大儒”为培养目标:教育培养人才的基本层次为“贤能之士”,理想层次在于培养“圣人”,把当时的儒者分为几个层次(俗儒、雅儒、大儒)

(4)以儒经为教学内容:以《礼》为重点;

(5)“闻见知行”结合的教学方法:提出“虚一而静”的学习心理状态;

(6)论教师:维护教师尊严和学术统一,“天地君亲师”的观点即出自《荀子·礼论》。提出对教师的要求为“尊严有惮,耄艾有信,诵说不陵不犯,知微而论”;

三、墨家的教育思想

(1)“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其思想以兼爱、非攻为核心,以尚贤、节用为基本点

(2)“素丝说”与教育作用;

(3)以“兼士”为培养目标:兼士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4)以科技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

①政治和道德教育

②科学技术教育

③文史教育培养

④思维能力的教育;

(5)主动、创造的教育方法:

①主动

②创造

③实践

四、道家的教育思想

(1)“法自然”与教育作用:“不言之教”

(2)“逍遥”的人格理想

(3)提倡怀疑的学习方法

五、法家的教育实践与思想

(1)“人性利己说”与教育作用:“人性利己说”出自荀子的性恶论,法家认为不用进行道德教育,只需进行法律教育;

(2)禁诗书与“以法为教”;

(3)禁私学与“以吏为师”

六、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

1、《大学》:《礼记》里一篇是儒家学者讨论大学教育的一篇篇论文。对大学的教育目的、任务、途径作了一个总的概括,提出了一个完整而概括的政治、道德教育的纲领和程序。

“三纲领”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八条目”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实现“三纲领”的具体步骤;

2、《中庸》:《礼记》中的一篇,教育哲学论文集。教育的本质与作用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教育方法“自诚明与自明诚,尊德性与道问学”,实质就是强调内心修养以及外在努力学习合二为一;最高的道德准则为“中庸”;学习的过程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问思辨行);

3、《学记》:《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1)、教育作用与教育目的:“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

(2)、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把大学教育定为两段,九年。七年谓之“小成”,九年谓之“大成”;其中一三五七九年都有考试,分别是“视离经辨志”、“视敬业乐群”、“视博习亲师”、“视论学取友”、“知类通达,强力尔不返”,考察内容为学生的德行和道艺;

(3)、教育教学的原则:

豫时孙摩(未发先豫、及时施教、循序渐进、相观而善)

长善救失

启发诱导

藏息相辅

教学相长;

(4)、历史地位;

4、《乐记》:《礼记》中的一篇,先秦儒家专门论述乐教的论著。

教育思想史是指人类对教育现象和活动的认识过程。这是教育史中相对重要的部分。教育思想史研究的主要是教育思想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古代的孔子、孟子、康有为、梁启超、陶行知等人的教育思想;历史上的著名教育论著如《大学》《中庸》《学记》《师说》《劝学篇》等中包含的教育思想;近代一些著名的教育思潮如职业教育思潮、实用主义教育思潮等。这些都是很重要的。

中国教育史重难点:孔子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时间:2011-07-22 15:20来源:三人行教育 作者:教育学考研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首创私学,广收门徒,号称弟子三千,达者七十二,为继承、发展和传播古代文化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的教育主张、教育目的、教育方法和治学方法,直到今天仍然闪耀着思想的光辉。

一、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1、孔子的“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2、“庶、富、教”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教育的社会作用);孔子认为教育对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是立国治国三大要素之一。

3、孔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很接近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与教育的个体发展作用:但孔子并未完全摆脱先天决定论的羁绊,仍然认为有少数生而知之的圣人和学而不能的下民不能接受教育。孔子是第一个从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上论述教育的作用的思想家,为他实施“有教无类”提供了理论依据。

4、孔子有“有教无类”的招生原则,打破了贵族垄断学术格局,与教育对象和有教无类的作用;

孔子

5、“学而优则仕”与教育目的及其历史意义;

孔子认为学习和做官应该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6、教学内容:孔子的教育内容是“六艺”。其中孔子特别注重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把道德教育作为其教育思想的核心,认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特点在于偏重文事,偏重社会人事,忽视了自然知识和科学技术的传播,鄙视生产劳动的知识技能。

7、教学方法:

①学--思--行并重

②因材施教

孔子认为实现因材施教的关键在于知人,即对学生要有准确、全面的了解,准确的掌握学生的特点。孔子注意从学生具体实际出发进行教育,扬长避短,帮助学生成长。 ③启发诱导(孔子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启发式教学的人)

孔子认为,掌握知识应该是一个主动探索的过程。

8、道德教育:

①孔子的道德教育以“仁”为核心,“仁”(内发)和“礼”(外烁)为主要内容;

②孔子的道德教育原则(立志、克己、力行、中庸、自省、改过)

9、论教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热爱学生;以身作则;教学相长;

孔子在文化教育上的贡献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开始了私人自由讲学的风气,而是整理和保存了中国古代的文化典籍。在孔子看来,教育是最基本的,他把教育提高很高的地位,具有一定的历史作用。

中国教育史: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

时间:2011-07-22 14:47来源:三人行教育 作者:教育学考研

三人行教育总结中国教育史笔记。在教育学考研复习中,要抓重点进行学习。记笔记是很重要的一点,可以在笔记中标明了大致的重点和非重点。学习文科知识抓重点进行学习是非常有效和有利的。由于考研的书较多,尤其需要记忆的知识较多,不可能全部都记住。抓重点是很有效的学习方式。

一.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

1、学校萌芽的传说

(1)舜、虞时期:庠和成均;

(2)夏朝:序和校;

(3)商朝:大学、小学、庠、序、瞽宗;

2、西周的教育制度

(1)“学在官府”;

(2)国学和乡学:国学分大学和小学;乡学分闾塾、党庠、州序、乡校等,学习内容为“乡三物”,由大司徒负责;

(3)大学与小学:天子设大学称辟雍;诸侯设大学称“泮宫”;

(4)家庭教育:7岁开始分男女进行教学;

教育

3、“六艺”教育

(1)礼的作用:明确等级关系,强化等级制度,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

(2)乐的作用:是一切艺术教育的总称,包括德智体美多种教育因素;

(3)礼乐的关系:“礼”是外在的道德行为规范,“乐”是内在的道德精神修养;

(4)射御:军事技能训练;

(5)书数:小学的学习内容;《史蒥篇》是西周的小学文字教学用书;

教育学考研复习中,考生很有可能复习到最后,该记忆的阶段,发现自己什么都没有记住,很是失望,所以抓重点是很有必要的,而且考生可以最后在考前突击一下重点。很有可能考试题就在重点里。

教育学考研教育学原理:师生关系

时间:2011-07-08 17:16来源:三人行教育 作者: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相信是每个考生都很熟悉的,在上学的过程中,师生关系是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影响着教学质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很必要的。下面是三人行总结教育学考研,教育学原理中关于师生关系的一些知识。相信考生会深有体会的。

一、 学生

1、学生的权利:①使用教育资源权;②获得物质帮助权;③获得公正评价权;④程序性权利;⑤学生享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它权利等;

2、学生的义务:①遵守法律、法规;②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③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④遵守其所在学校或其它教育机构管理制度;

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师生关系

1、师生关系的特点: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以“教”和“学”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其特点是①在教育教学中是主导-主体关系;②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③在社会道德和心理层面是互相影响的关系;2. 类型:(1)学生中心论(杜威)(2)教师中心论(赫尔巴特);

2、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作为教师,(1)转变观念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前提. ①教师要有正确的学生观;②有正确的人才观;③教师要有平等的师生观;(2)尊重与理解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途径。①充分信任学生;②主动接近学生,了解学生,善于和学生交往;③民主公正地对待学生;④尊重和理解学生;⑤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健全人格,以自身的形象影响学生;作为学生,要尊重和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尊重教师的人格,尊重教师的劳动;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自律自尊自爱自强,努力完成学习任务;主动和教师交流,努力和教师保持良好关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无论是大学以前还是研究生,师生关系都是很重要的,考生要活学活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要和老师建立良好的关系。考研过程中如果遇到困难,找老师寻求帮助也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


相关内容

  • 中国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考查目标 1.系统掌握中国教育史的基本知识,把握教育思想演变.教育制度发展.教育实施进程的基本线索,特别是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重要的教育制度.重大的教育事件. 2.认真阅读和准确理解有关中国教育史的基本文献,特别是其中的代表性材料,培养严谨.踏实的学风,掌握学习教育历史的基本方法. 3 ...

  • 对"李约瑟难题的思考"
  • 对"李约瑟难题"的思考 一.什么是"李约瑟难题" 要讨论"李约瑟难题"我们应该首先弄明自这个"难题"到底是什么.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Joseph Nccdham, 1900-1995)在其科学史巨著<中国科学技术 ...

  •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见解
  • 谈谈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见解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对中国传统文化见解 曾子在<论语"学而>中说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风俗淳厚.文化底蕴厚重是先前哲人们所推崇的人类生活.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上下五千年,未曾有任何怠慢.自诸子百家争鸣,传统 ...

  • 高二历史知识点总结
  • 一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评价 1.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2)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 ...

  • 中国教育史真题
  • 一.名词解释 1. 六艺:西周国学的教学内容,以礼.乐.射.御.书.数为基本内容. 3. 有教无类:主张打破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允许的人都能入学,不论贫富.贵贱以及"国别",都可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4. < ...

  • 第1课儒学演变
  • 主题一:古代三大文明区域的形成与演变 第1课 儒学演变 重 点:儒学演变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单独看,儒家思想是静止的:综合看,儒家思想是流动的,有其演化与变迁的过程.) 春秋:儒家学派兴起于春秋,由孔子创始.孔子发展了周公的礼治思想,创造出"仁"这一核心观念,为"礼& ...

  • 孔子和严君平,会不会成为中国乃至于全世界教师们的行业祖师
  • 孔子和严君平,会不会成为中国乃至于全世界教师们的行业祖师--写在教师节来临之际 中国近现代史,是一部教育思想文化的激烈动荡史,这从设置教师节的曲折上,就可见一斑.1931年5月,在经历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激烈反孔运动之后,南京中央大学教授爽秋等所发起,拟定每年6月6日为教师节.1939年,国民党政府教 ...

  • 董仲舒:正其谊不谋其利
  • ■韦明铧 孔子之后的又一个大儒 扬州人对于董仲舒怀有特殊的敬意,因为他曾经做过汉代江都国的相.扬州北柳巷中的董子祠,现在已经修缮一新,它可以说是汉代扬州历史的一个坐标.王振世先生<扬州览胜录>云: 董子祠在北柳巷,祀汉江都王相董仲舒.汉孝景徙汝南王非王江都,董子为汉代大儒,相王多所匡正. ...

  •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6届高考模拟押题卷语文试题
  •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6届高考模拟押题卷语文试题(金卷 一) 第I 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 -3题. 百年中国,再没有其他学说像儒家思想这样,经历了如此长时间的反复跌宕和严峻拷问.读经和反对读经,曾成为学界和舆论界争吵不休的一桩公案.反对者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