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历史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大汶口文化:出现贫富分化(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第3课 华夏之祖

一、为什么中华民族常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1、炎帝、黄帝是华夏族的始祖: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在涿鹿大败蚩尤,从此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也就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

2、黄帝:人文初祖。建宫室,制衣裳,挖井,发明舟车。(嫘祖养蚕缫丝、仓颉造字、伶伦编乐谱)

二、禅让制: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用“禅让制”推举出的首领有尧、舜、禹。)

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治水有功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第4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

一、夏、商、周的更替

桀、纣残暴失民心;商汤和武王仁义之举得民心;任用贤人(伊尹、姜尚),联合周边小国。

三、夏商周的政治

1、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2、夏朝设置了各种国家机构(包括政府机构、军队、刑法和监狱等)标志着早期国家的产生。

3、西周的分封制(目的:巩固统治)

内容:①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功臣,封他们为诸侯。

②诸侯的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意义: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第5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

农业、畜牲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著名的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商周青铜铸造的特点: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分布广。

二、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夏、商、西周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品种已基本完备。

三、奴隶的悲惨生活:这时的灿烂文明是以奴隶的悲惨生活为代价的

第6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

一、春秋争霸

1、著名霸主:齐桓公(标志:葵丘会盟),晋文公(标志:城濮大战胜利),楚庄王

2、齐桓公和晋文公成为霸主的共同原因是什么?(改革:发展生产、训练军队、整顿内政)

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以“尊王攘夷”为口号,在晋楚争霸中取

得胜利。

3、影响: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但在争霸战争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

二、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注意方位)

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长平之战,东方六国再也

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 本课相关成语: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注意

是哪个战争中的)

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

一、经济上

1、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牛耕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2、著名的都江堰:秦国蜀郡太守李冰 地点:成都平原 泯江中游

③意义: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

二、政治上——商鞅变法

①时间:公元前356年 ②人物: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展变法。 ③目的: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以便在群雄争霸中保持不败地位。

和有效的惩罚

第三单元 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10课 “秦王扫六合”

一、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 都城:咸阳 开国皇帝:秦始皇嬴政 意义: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长达数百年之久的分裂割据、混战不已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从此,统一始终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史实);总体功大于过。 ★ 、评价秦始皇:

功: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作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封建皇帝。他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他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意了全国的度量衡、货币、文字,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过:秦始皇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秦朝建立后,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兵役和徭役、严酷的法律,给人民带来了无比的痛苦和极大的灾难;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去。第二年,农民起义爆发。 功过相比,秦始皇功大于过。

第11课 “伐无道,诛暴秦”

一、秦的暴政

①繁重的徭役和赋税(上交三分之二) ②严酷的刑法 ③二世更加残暴(赵高“指鹿为马”)

秦朝的暴政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和苦难,激起人民的反抗。

二、陈胜吴广起义(揭竿而起)

时间:公元前209年 起义地点:大泽乡 经过:略 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三、农民起义军推翻秦朝

项羽:巨鹿之战,大败秦军主力。(破釜沉舟)

刘邦:直逼咸阳,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 相关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楚河汉界、四面楚歌、霸王别姬等 故事:鸿门宴

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刘邦是汉高祖。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一、文景之治(历史上把文帝景帝统治时期称为是“文景之治”) 1、原因:①汉初的形势:经济萧条、国家贫困。②总结秦朝亡于暴政的教训。

2、措施:①注意发展农业生产,减轻人民的负担; ②提倡节约; ③提倡“以德化民”

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四、东汉的建立:公元25年 都城:洛阳 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一、治理黄河:西汉,武帝下令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派王景主持修河。 农业的进步:西汉出现了犁壁(翻土碎土)、耧车(播种工具)、二牛

抬杠的方法。

二、丝织:使用提花机;染色技术也很高,丝绸得到外国人喜欢。

冶炼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治铁工具),比欧洲早一千多年。铁制兵器取代青铜兵器。

三、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汉武帝把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

造五铢钱(经济大一统)商业的繁荣:东西二京(西京长安、东京洛阳);

专门的商业区:市。(但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1、匈奴的生活习俗:过着游牧生活,逐水草迁徙。 2、冒顿单于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

3、匈奴族生产的发展(畜牧业兴旺发达;学会农耕,开始垦田种谷)

★ 总结:汉武帝的大一统表现在哪些方面?(经济、政治、军事、思想) ★ 、汉武帝的大一统的措施:

1、政治: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2、经济:将地方的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3、思想: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

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

4、军事:多次反击匈奴,取得胜利;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西汉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5、意义:西汉进入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一、张骞通西域

1.西域: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今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

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38年(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意义:了解了西域的见闻,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

3、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目的:与西域各国进行友好政治经济交往。

4、西域都护的设立:公元前60年(标志着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丝绸之路

1、陆上丝绸之路(以主要运输丝绸到西方而得名)

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

2、海上丝绸之路(从广州出发)

第16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一、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

1. 纸的发明(时间:西汉早期) 2.蔡伦改进造纸术(蔡侯纸) 3.造纸术的传播

二、《九章算术》和地动仪

1、《九章算术》(总结了春秋战国到东汉时期的数学成就) 2、张衡发明的地动仪(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 三、名医辈出

1、华佗(神医):麻醉药剂“麻沸散”、“五禽戏”

2、张仲景(医圣):《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

★ 我国秦汉时期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发明和改进造纸术;张衡发明地动仪;华佗制成“麻沸散”;《九章算术》里的某些成就

(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还有祖冲之把圆周率算到小数点后七位)

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1、佛教的传入

①起源于古印度 ②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③东汉明帝时兴建了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马寺。

④教义:人死后能够转生来世,人的今生能忍受苦难,虔诚地信佛,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

2、道教的兴起

①道教是土生土长的宗教 ②创始人:张陵 ③东汉时在民间兴起 ④教义: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求长生不老和得道成仙。 二、司马迁和《史记》

鲁迅对《史记》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学成就:①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②成为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 文学成就:文笔简洁,语言生动,刻画人物栩栩如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

三、轰动世界的秦兵马俑:泥土烧制,秦汉时期我国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18课 三国鼎立

一、官渡之战

形势: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时间:公元200年 作战双方:袁绍VS曹操

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军,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二、赤壁之战

形势: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想要统一全国;南方刘备、孙权势力有所发展。

时间:公元208年 作战双方:曹操VS孙刘联军 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魏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蜀国: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

吴国:造船业发达,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现在的台湾),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

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一、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

1、西晋的统一(三国灭亡顺序:蜀、魏、吴) ①魏灭蜀;②265年,西晋代魏;(开国皇帝:司马炎;都城:洛阳)③280,西晋灭吴,实现了统一。

2、内迁的各族(东汉末年开始;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 3、西晋的灭亡

原因:①统治集团腐朽,西晋皇族为争夺皇位,混战了十几年,耗竭了西晋的国力。

②西晋的官僚地主残酷压迫内迁的少数民族,激起他们的反抗。 公元316年,内迁匈奴人的一支武装力量灭亡了西晋。 二、淝水之战

1、形势:①南方: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史称“东晋”。

②北方:氐族人苻坚建立的前秦政权强大起来,统一了黄河流域。

2、时间:公元383年 作战双方:前秦VS东晋 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3、影响:前秦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状态,

东晋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江南经济的发展

1、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①江南地区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②南迁人口,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主要原因) ③江南战争较少,社会比较安定。

2、表现:①大量的荒地被开垦为农田。②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③农业技

术的进步: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得到推广。④小麦推广到江南地区。

3、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北方的统一

439年,在东北地区兴起的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二、民族大融合

1、黄河流域的民族融合逐渐成为大趋势(孝文帝改革能够成功的原因之一) 2、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北方的统一和民族大融合。

2、政权:鲜卑族建立北魏,定都平城,后孝文帝迁都洛阳。 3、改革的内容——汉化政策:

即:说汉语、改汉姓、穿汉服、通汉婚、用汉律、学汉风。

4、作用: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

第21、22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要求记住夏、商、西周、东周、秦、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建立时间、都城、开国君主) 周朝 汉朝

北朝

1.现代著名史学家郭沫若说:“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①郭沫若所说的是什么事件? ——“焚书坑儒”。

②这件事是秦始皇接受了谁的建议?—— 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只有哪些书不烧?②李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只有医药、卜筮和种树的书不烧。

③我们应该怎样评价这件事? ——“焚书坑儒”是在秦朝刚刚完成统一后不久,为了统一人们的思想,加强思想控制,巩固统一而采取的措施,对巩固国家的统一有一定的作用,但手段是极其野蛮、粗暴的,禁锢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2、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飞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① 秦王是指谁?他扫六合后自称什么——赢政、秦始皇。

② “秦王扫六合”是在什么时间灭掉哪六诸侯国?——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陆续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③ 什么战役后,东方六国无法抗拒秦的进攻?——公元前206年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

④ 秦扫六合后,建立了一个什么样的国家?——中国历史潮流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⑤ 秦的统一,对今天我国的统一大业的实现有何启示?——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主流,符合两岸人民的心愿。我们要坚定不移在贯彻“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但也不承诺放弃武力;我们要坚决反对“台独”积极推进两岸交往,争取早日实现祖国统一的统一大业。

3.皇帝说:“如果名不正言不顺,那么各种制度就不能确立。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那些年龄在30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习惯,可以允许他们不立即改变。但是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1)上文中“皇帝”指谁?——北魏孝文帝。

(2)他进行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3)除上文内容外,他还有哪些改革措施?—— 迁都洛阳;穿汉服;改用汉姓;同汉族通婚

(4) 请站在中华民族立场上对这位皇帝的改革进行评价。—— 促进了民族融合,也促进了鲜卑族的发展,使鲜卑族最终汇入中华民族大家庭。

4材料一:不到长城非好汉。 --毛泽东

材料二:秦代修筑长城开始于公元前214年,由大将蒙恬主持。整个工程是在

原来赵、秦、燕旧长城基础上修缮增筑而成。据估计,当时全国有2000万人口,秦始皇征调青壮年男子三十万,„„每年征调服役的不下三百万,占全国人口的15%。当时全国青壮年男子仅有三四百万。

(1)材料一说明了长城在中华民族历史中有什么地位?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在中华民族历史中具 有重要的地位。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 ——秦朝当时的徭役非常繁重

(3)后人对于秦始皇的评价有着不同的说法。

有人说秦始皇功大于过,有人说秦始皇过大于功。你同意哪种说法?为什么?——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是因为:1.他统一六国,结束战乱。2.他制定一套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推行郡县制,影响深远。3.他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有利经济文化发展和国家统一。4.北御匈奴,修建长城;(修建灵渠,开发南疆)。 说他是个暴君,是因为:1.他下令“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2.他修建阿房宫和长城等,给人民带来繁重的劳役负担;统治时期,赋税沉重,刑罚严酷。

5其一:“壮士悲歌出塞频,中原萧瑟半无人。”汉武帝时连年对匈奴用兵,也给西汉带来了经济萧条,国库空虚的困扰。 -----宋·王安石《汉武帝诗》

其二:“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多。”汉元帝时,昭君出塞和亲。将士解甲归田。边塞出现农牧业兴旺发展的和平景象。 -----唐·张仲素《王昭君》 ⑴ 汉匈之间的战与和分别给两族人民带来了什么影响? 请联系材料回答。 ——战给匈奴带来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民族也出现分裂,部分人西迁。同时,也给汉朝带来经济萧条,国库空虚,人民生活困顿的局面,西汉国势也逐渐衰退。和带来了边塞兴旺发展的和平景象。⑵昭君何时嫁给哪个匈奴单于?------西汉(汉元帝)时嫁给匈奴单于:呼韩邪.

(3)昭君出塞体现了当时西汉与少数民族匈奴族的什么政策?---------和亲政策.

(4)昭君出塞有何历史意义?--------促进了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

(5)从王昭君身上,你学到了什么?-------以国家利益为重,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为民族大团结和繁荣作奉献.(6)你认为怎样才能处理好民族关系? ——处理好民族之间的关系,应该和为贵。民族之间友好相处,互通有无,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互相攻伐,战争连绵,只会给民族带来灾难。但从西汉当时的实际看,西汉初年的“和亲”并没有带来汉匈民族的和平相处,因此,有时,必要的战争也是和平的前提。

6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请回答:

(1)这是谁提出的建议?他生活在哪个朝代?当时在位的皇帝是谁?董仲舒,在西汉,在位是汉武帝

(2)他提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目的是巩固中央集权

(3)这一建议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巩固了中央集权,同时使儒家思想逐步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4)这位皇帝在经济、民族和外交方面还有哪些作为?

经济:将铸币和盐铁的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五铢钱,还治理黄河。民族:派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外交:派张骞出使西域

4)哪位皇帝对待儒家的态度与其相反?能否据此说明他们的目的完全不同? 秦始皇的态度与其相反;不能,因为他们的目的都是为了加强思想统治巩固中央

集权。

7蒲松龄有一幅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1) 此联的上联合下联讲述的事件分别发生在何时?上联是秦末,下联是春秋

2)上联和下联描述的分别是哪一位历史人物? 上联是项羽、下联是越王勾践

3)上联描述了那一次著名的战役?这次战役有何意义?巨鹿之战,打败秦军主力,使秦朝一蹶不振

4)下联描述的是什么历史事件中的故事?初秋时期诸侯争霸、吴越争霸的故事。

8.“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1)是谁说的?——司马迁(汉武帝时著名的史学家)

(2)司马迁的主要成就是什么?写了一篇不朽的史学巨著、文学名著《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3)这部作记述了什么时期的史实?——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

(4 鲁迅如何评价这一著作?——“史学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既是一部不朽的的史学名著,又是一部纪传文学,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学价值。

(5) 哪些历史人物分别从正、反个方面印证了这句名言?

正面:战国时期楚国伟大诗人屈原,因不同流合污,报国无门而投江自杀,他以身殉国,死重干泰山;解放战争时期的刘胡兰在敌人铡刀面前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她的死重于泰山。

反面:抗日战争时期,汪精卫成立伪国民政府,公开投敌,当了汉奸,他的生命没有价值,死轻于鸿毛。

(6)他和屈原的经历和成就,你如何看待这句话?我们可以从中领悟出哪些人生道理?(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示?)——司马迁忍辱负重,为了成就《史记》;屈原愤而投江,为了表达对楚国的忠贞。一生一死,虽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但他们都是为了理想和抱负,体现了两位伟人的崇高人格。因此,他们都受到人民的尊敬、热爱和推崇。启示:要勤奋学习,开拓创新,忍辱负重;要勇于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勇于向困难挑战;要珍怜惜生命,要活得有意义有价值。

9.《沁园春·雪》里写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还看今朝。”----毛泽东

(1)词中提到的秦皇汉武分别指哪两位著名帝王?

(2)这两位帝王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思想方面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秦始皇: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有人说秦皇是千古一帝,有人说他是暴君,你眼中的他是个什么样的人?(答案见第12题)

10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回答问题:

(1) 上述内容出自哪一作品?作者是谁?他生活在什么时期的哪个国家?——《离骚》、 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人。

(2) 他创作的新体诗歌被后人称为什么?——楚辞体。

(3) 这两句诗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情怀?——热爱祖国,同情劳动人民的情怀。

(4) 他与什么节日有关?人们用什么样习俗纪念他?——端午节。划龙舟、吃粽子。

(5) 我们应该向他学习什么?——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的前途、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至死不屈的精神,为理想、真理执着追求、探索奋斗。

1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1 )这句是谁说的?②"烈士"指什么?③"壮心"在这里指什么?④作者最伟大的功绩是什么?他为什么能有如此的作为?①曹操。 ②指怀有雄心壮志的人。 ③"壮心"指统一全国统一北方,结束了北方军阀割据的局面。他能统一北方,是因为他在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占了优势,招贤纳士,重视人才。在经济上实行屯田,奖励农耕。在军事上官渡之战,以少胜多,大败袁军,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2)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吗?——不是。

(3)你能说出与曹操有关的两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吗?——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 4 )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发?——学习他为统一大业努力奋斗,积极进取的精神。

( 5 )为什么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中却以多败于少?——官渡之战前曹操招募流民、组织兵士屯田,官渡之战时曹操采纳谋士建议火烧袁军粮草,大败袁绍。赤壁之战时,曹操骄傲轻敌,导致大败。曹操在两次战争中的不同结局,给我们哪些启示?----骄兵必败

13材料一:丞相李斯曰:“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 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所不去者医药卜噬种树之书。---《史记》

材料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董仲舒 ( 1)材料一中李斯的建议被哪位皇帝接受?他采取了什么措施?

秦始皇 焚书坑儒

( 2)材料而中董仲舒的建议被哪位皇帝接受?他采取了什么措施? 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3)两位皇帝采取的措施虽然不同,但其根本目的都是什么?巩固中央集权,加强思想控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大汶口文化:出现贫富分化(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第3课 华夏之祖

一、为什么中华民族常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1、炎帝、黄帝是华夏族的始祖: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在涿鹿大败蚩尤,从此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也就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

2、黄帝:人文初祖。建宫室,制衣裳,挖井,发明舟车。(嫘祖养蚕缫丝、仓颉造字、伶伦编乐谱)

二、禅让制: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用“禅让制”推举出的首领有尧、舜、禹。)

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治水有功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第4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

一、夏、商、周的更替

桀、纣残暴失民心;商汤和武王仁义之举得民心;任用贤人(伊尹、姜尚),联合周边小国。

三、夏商周的政治

1、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2、夏朝设置了各种国家机构(包括政府机构、军队、刑法和监狱等)标志着早期国家的产生。

3、西周的分封制(目的:巩固统治)

内容:①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功臣,封他们为诸侯。

②诸侯的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意义: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第5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

农业、畜牲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著名的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商周青铜铸造的特点: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分布广。

二、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夏、商、西周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品种已基本完备。

三、奴隶的悲惨生活:这时的灿烂文明是以奴隶的悲惨生活为代价的

第6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

一、春秋争霸

1、著名霸主:齐桓公(标志:葵丘会盟),晋文公(标志:城濮大战胜利),楚庄王

2、齐桓公和晋文公成为霸主的共同原因是什么?(改革:发展生产、训练军队、整顿内政)

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以“尊王攘夷”为口号,在晋楚争霸中取

得胜利。

3、影响: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但在争霸战争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

二、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注意方位)

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长平之战,东方六国再也

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 本课相关成语: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注意

是哪个战争中的)

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

一、经济上

1、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牛耕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2、著名的都江堰:秦国蜀郡太守李冰 地点:成都平原 泯江中游

③意义: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

二、政治上——商鞅变法

①时间:公元前356年 ②人物: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展变法。 ③目的: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以便在群雄争霸中保持不败地位。

和有效的惩罚

第三单元 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10课 “秦王扫六合”

一、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 都城:咸阳 开国皇帝:秦始皇嬴政 意义: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长达数百年之久的分裂割据、混战不已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从此,统一始终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史实);总体功大于过。 ★ 、评价秦始皇:

功: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作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封建皇帝。他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他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意了全国的度量衡、货币、文字,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过:秦始皇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秦朝建立后,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兵役和徭役、严酷的法律,给人民带来了无比的痛苦和极大的灾难;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去。第二年,农民起义爆发。 功过相比,秦始皇功大于过。

第11课 “伐无道,诛暴秦”

一、秦的暴政

①繁重的徭役和赋税(上交三分之二) ②严酷的刑法 ③二世更加残暴(赵高“指鹿为马”)

秦朝的暴政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和苦难,激起人民的反抗。

二、陈胜吴广起义(揭竿而起)

时间:公元前209年 起义地点:大泽乡 经过:略 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三、农民起义军推翻秦朝

项羽:巨鹿之战,大败秦军主力。(破釜沉舟)

刘邦:直逼咸阳,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 相关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楚河汉界、四面楚歌、霸王别姬等 故事:鸿门宴

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刘邦是汉高祖。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一、文景之治(历史上把文帝景帝统治时期称为是“文景之治”) 1、原因:①汉初的形势:经济萧条、国家贫困。②总结秦朝亡于暴政的教训。

2、措施:①注意发展农业生产,减轻人民的负担; ②提倡节约; ③提倡“以德化民”

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四、东汉的建立:公元25年 都城:洛阳 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一、治理黄河:西汉,武帝下令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派王景主持修河。 农业的进步:西汉出现了犁壁(翻土碎土)、耧车(播种工具)、二牛

抬杠的方法。

二、丝织:使用提花机;染色技术也很高,丝绸得到外国人喜欢。

冶炼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治铁工具),比欧洲早一千多年。铁制兵器取代青铜兵器。

三、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汉武帝把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

造五铢钱(经济大一统)商业的繁荣:东西二京(西京长安、东京洛阳);

专门的商业区:市。(但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1、匈奴的生活习俗:过着游牧生活,逐水草迁徙。 2、冒顿单于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

3、匈奴族生产的发展(畜牧业兴旺发达;学会农耕,开始垦田种谷)

★ 总结:汉武帝的大一统表现在哪些方面?(经济、政治、军事、思想) ★ 、汉武帝的大一统的措施:

1、政治: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2、经济:将地方的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3、思想: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

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

4、军事:多次反击匈奴,取得胜利;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西汉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5、意义:西汉进入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一、张骞通西域

1.西域: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今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

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38年(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意义:了解了西域的见闻,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

3、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目的:与西域各国进行友好政治经济交往。

4、西域都护的设立:公元前60年(标志着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丝绸之路

1、陆上丝绸之路(以主要运输丝绸到西方而得名)

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

2、海上丝绸之路(从广州出发)

第16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一、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

1. 纸的发明(时间:西汉早期) 2.蔡伦改进造纸术(蔡侯纸) 3.造纸术的传播

二、《九章算术》和地动仪

1、《九章算术》(总结了春秋战国到东汉时期的数学成就) 2、张衡发明的地动仪(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 三、名医辈出

1、华佗(神医):麻醉药剂“麻沸散”、“五禽戏”

2、张仲景(医圣):《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

★ 我国秦汉时期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发明和改进造纸术;张衡发明地动仪;华佗制成“麻沸散”;《九章算术》里的某些成就

(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还有祖冲之把圆周率算到小数点后七位)

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1、佛教的传入

①起源于古印度 ②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③东汉明帝时兴建了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马寺。

④教义:人死后能够转生来世,人的今生能忍受苦难,虔诚地信佛,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

2、道教的兴起

①道教是土生土长的宗教 ②创始人:张陵 ③东汉时在民间兴起 ④教义: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求长生不老和得道成仙。 二、司马迁和《史记》

鲁迅对《史记》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学成就:①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②成为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 文学成就:文笔简洁,语言生动,刻画人物栩栩如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

三、轰动世界的秦兵马俑:泥土烧制,秦汉时期我国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18课 三国鼎立

一、官渡之战

形势: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时间:公元200年 作战双方:袁绍VS曹操

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军,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二、赤壁之战

形势: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想要统一全国;南方刘备、孙权势力有所发展。

时间:公元208年 作战双方:曹操VS孙刘联军 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魏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蜀国: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

吴国:造船业发达,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现在的台湾),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

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一、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

1、西晋的统一(三国灭亡顺序:蜀、魏、吴) ①魏灭蜀;②265年,西晋代魏;(开国皇帝:司马炎;都城:洛阳)③280,西晋灭吴,实现了统一。

2、内迁的各族(东汉末年开始;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 3、西晋的灭亡

原因:①统治集团腐朽,西晋皇族为争夺皇位,混战了十几年,耗竭了西晋的国力。

②西晋的官僚地主残酷压迫内迁的少数民族,激起他们的反抗。 公元316年,内迁匈奴人的一支武装力量灭亡了西晋。 二、淝水之战

1、形势:①南方: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史称“东晋”。

②北方:氐族人苻坚建立的前秦政权强大起来,统一了黄河流域。

2、时间:公元383年 作战双方:前秦VS东晋 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3、影响:前秦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状态,

东晋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江南经济的发展

1、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①江南地区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②南迁人口,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主要原因) ③江南战争较少,社会比较安定。

2、表现:①大量的荒地被开垦为农田。②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③农业技

术的进步: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得到推广。④小麦推广到江南地区。

3、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北方的统一

439年,在东北地区兴起的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二、民族大融合

1、黄河流域的民族融合逐渐成为大趋势(孝文帝改革能够成功的原因之一) 2、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北方的统一和民族大融合。

2、政权:鲜卑族建立北魏,定都平城,后孝文帝迁都洛阳。 3、改革的内容——汉化政策:

即:说汉语、改汉姓、穿汉服、通汉婚、用汉律、学汉风。

4、作用: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

第21、22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要求记住夏、商、西周、东周、秦、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建立时间、都城、开国君主) 周朝 汉朝

北朝

1.现代著名史学家郭沫若说:“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①郭沫若所说的是什么事件? ——“焚书坑儒”。

②这件事是秦始皇接受了谁的建议?—— 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只有哪些书不烧?②李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只有医药、卜筮和种树的书不烧。

③我们应该怎样评价这件事? ——“焚书坑儒”是在秦朝刚刚完成统一后不久,为了统一人们的思想,加强思想控制,巩固统一而采取的措施,对巩固国家的统一有一定的作用,但手段是极其野蛮、粗暴的,禁锢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2、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飞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① 秦王是指谁?他扫六合后自称什么——赢政、秦始皇。

② “秦王扫六合”是在什么时间灭掉哪六诸侯国?——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陆续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③ 什么战役后,东方六国无法抗拒秦的进攻?——公元前206年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

④ 秦扫六合后,建立了一个什么样的国家?——中国历史潮流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⑤ 秦的统一,对今天我国的统一大业的实现有何启示?——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主流,符合两岸人民的心愿。我们要坚定不移在贯彻“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但也不承诺放弃武力;我们要坚决反对“台独”积极推进两岸交往,争取早日实现祖国统一的统一大业。

3.皇帝说:“如果名不正言不顺,那么各种制度就不能确立。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那些年龄在30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习惯,可以允许他们不立即改变。但是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1)上文中“皇帝”指谁?——北魏孝文帝。

(2)他进行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3)除上文内容外,他还有哪些改革措施?—— 迁都洛阳;穿汉服;改用汉姓;同汉族通婚

(4) 请站在中华民族立场上对这位皇帝的改革进行评价。—— 促进了民族融合,也促进了鲜卑族的发展,使鲜卑族最终汇入中华民族大家庭。

4材料一:不到长城非好汉。 --毛泽东

材料二:秦代修筑长城开始于公元前214年,由大将蒙恬主持。整个工程是在

原来赵、秦、燕旧长城基础上修缮增筑而成。据估计,当时全国有2000万人口,秦始皇征调青壮年男子三十万,„„每年征调服役的不下三百万,占全国人口的15%。当时全国青壮年男子仅有三四百万。

(1)材料一说明了长城在中华民族历史中有什么地位?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在中华民族历史中具 有重要的地位。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 ——秦朝当时的徭役非常繁重

(3)后人对于秦始皇的评价有着不同的说法。

有人说秦始皇功大于过,有人说秦始皇过大于功。你同意哪种说法?为什么?——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是因为:1.他统一六国,结束战乱。2.他制定一套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推行郡县制,影响深远。3.他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有利经济文化发展和国家统一。4.北御匈奴,修建长城;(修建灵渠,开发南疆)。 说他是个暴君,是因为:1.他下令“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2.他修建阿房宫和长城等,给人民带来繁重的劳役负担;统治时期,赋税沉重,刑罚严酷。

5其一:“壮士悲歌出塞频,中原萧瑟半无人。”汉武帝时连年对匈奴用兵,也给西汉带来了经济萧条,国库空虚的困扰。 -----宋·王安石《汉武帝诗》

其二:“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多。”汉元帝时,昭君出塞和亲。将士解甲归田。边塞出现农牧业兴旺发展的和平景象。 -----唐·张仲素《王昭君》 ⑴ 汉匈之间的战与和分别给两族人民带来了什么影响? 请联系材料回答。 ——战给匈奴带来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民族也出现分裂,部分人西迁。同时,也给汉朝带来经济萧条,国库空虚,人民生活困顿的局面,西汉国势也逐渐衰退。和带来了边塞兴旺发展的和平景象。⑵昭君何时嫁给哪个匈奴单于?------西汉(汉元帝)时嫁给匈奴单于:呼韩邪.

(3)昭君出塞体现了当时西汉与少数民族匈奴族的什么政策?---------和亲政策.

(4)昭君出塞有何历史意义?--------促进了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

(5)从王昭君身上,你学到了什么?-------以国家利益为重,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为民族大团结和繁荣作奉献.(6)你认为怎样才能处理好民族关系? ——处理好民族之间的关系,应该和为贵。民族之间友好相处,互通有无,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互相攻伐,战争连绵,只会给民族带来灾难。但从西汉当时的实际看,西汉初年的“和亲”并没有带来汉匈民族的和平相处,因此,有时,必要的战争也是和平的前提。

6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请回答:

(1)这是谁提出的建议?他生活在哪个朝代?当时在位的皇帝是谁?董仲舒,在西汉,在位是汉武帝

(2)他提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目的是巩固中央集权

(3)这一建议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巩固了中央集权,同时使儒家思想逐步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4)这位皇帝在经济、民族和外交方面还有哪些作为?

经济:将铸币和盐铁的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五铢钱,还治理黄河。民族:派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外交:派张骞出使西域

4)哪位皇帝对待儒家的态度与其相反?能否据此说明他们的目的完全不同? 秦始皇的态度与其相反;不能,因为他们的目的都是为了加强思想统治巩固中央

集权。

7蒲松龄有一幅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1) 此联的上联合下联讲述的事件分别发生在何时?上联是秦末,下联是春秋

2)上联和下联描述的分别是哪一位历史人物? 上联是项羽、下联是越王勾践

3)上联描述了那一次著名的战役?这次战役有何意义?巨鹿之战,打败秦军主力,使秦朝一蹶不振

4)下联描述的是什么历史事件中的故事?初秋时期诸侯争霸、吴越争霸的故事。

8.“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1)是谁说的?——司马迁(汉武帝时著名的史学家)

(2)司马迁的主要成就是什么?写了一篇不朽的史学巨著、文学名著《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3)这部作记述了什么时期的史实?——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

(4 鲁迅如何评价这一著作?——“史学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既是一部不朽的的史学名著,又是一部纪传文学,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学价值。

(5) 哪些历史人物分别从正、反个方面印证了这句名言?

正面:战国时期楚国伟大诗人屈原,因不同流合污,报国无门而投江自杀,他以身殉国,死重干泰山;解放战争时期的刘胡兰在敌人铡刀面前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她的死重于泰山。

反面:抗日战争时期,汪精卫成立伪国民政府,公开投敌,当了汉奸,他的生命没有价值,死轻于鸿毛。

(6)他和屈原的经历和成就,你如何看待这句话?我们可以从中领悟出哪些人生道理?(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示?)——司马迁忍辱负重,为了成就《史记》;屈原愤而投江,为了表达对楚国的忠贞。一生一死,虽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但他们都是为了理想和抱负,体现了两位伟人的崇高人格。因此,他们都受到人民的尊敬、热爱和推崇。启示:要勤奋学习,开拓创新,忍辱负重;要勇于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勇于向困难挑战;要珍怜惜生命,要活得有意义有价值。

9.《沁园春·雪》里写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还看今朝。”----毛泽东

(1)词中提到的秦皇汉武分别指哪两位著名帝王?

(2)这两位帝王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思想方面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秦始皇: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有人说秦皇是千古一帝,有人说他是暴君,你眼中的他是个什么样的人?(答案见第12题)

10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回答问题:

(1) 上述内容出自哪一作品?作者是谁?他生活在什么时期的哪个国家?——《离骚》、 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人。

(2) 他创作的新体诗歌被后人称为什么?——楚辞体。

(3) 这两句诗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情怀?——热爱祖国,同情劳动人民的情怀。

(4) 他与什么节日有关?人们用什么样习俗纪念他?——端午节。划龙舟、吃粽子。

(5) 我们应该向他学习什么?——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的前途、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至死不屈的精神,为理想、真理执着追求、探索奋斗。

1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1 )这句是谁说的?②"烈士"指什么?③"壮心"在这里指什么?④作者最伟大的功绩是什么?他为什么能有如此的作为?①曹操。 ②指怀有雄心壮志的人。 ③"壮心"指统一全国统一北方,结束了北方军阀割据的局面。他能统一北方,是因为他在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占了优势,招贤纳士,重视人才。在经济上实行屯田,奖励农耕。在军事上官渡之战,以少胜多,大败袁军,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2)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吗?——不是。

(3)你能说出与曹操有关的两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吗?——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 4 )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发?——学习他为统一大业努力奋斗,积极进取的精神。

( 5 )为什么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中却以多败于少?——官渡之战前曹操招募流民、组织兵士屯田,官渡之战时曹操采纳谋士建议火烧袁军粮草,大败袁绍。赤壁之战时,曹操骄傲轻敌,导致大败。曹操在两次战争中的不同结局,给我们哪些启示?----骄兵必败

13材料一:丞相李斯曰:“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 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所不去者医药卜噬种树之书。---《史记》

材料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董仲舒 ( 1)材料一中李斯的建议被哪位皇帝接受?他采取了什么措施?

秦始皇 焚书坑儒

( 2)材料而中董仲舒的建议被哪位皇帝接受?他采取了什么措施? 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3)两位皇帝采取的措施虽然不同,但其根本目的都是什么?巩固中央集权,加强思想控


相关内容

  • 高中地理会考复习提纲:高中地理必修一.二.三复习要点
  • 返回 导航 首页 分类 专题 客户端 充值 建筑 考研 小说 微案例 日报 分享 收藏 下载 1/31 高中地理会考复习提纲:高中地理必修一.二.三复习要点 上传人:lflvpeipei 2012-03-31 举报 相关文档 doc初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提纲及要点)(人教版) 热度: doc高一地理 ...

  • [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复习提纲 第五单元 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 1.我国辽阔疆域(P3图5-2) 960万km2,≈欧洲,世界No.3(<俄,加) 234 67.比较黄河.长江(P17 ~P21) 89.我国东西部差异 12345.工业和人口分布特点:分布在西部地区(西部开发历史悠 ...

  •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
  •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文科)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 1.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学派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儒家 孔子 ⑴提出"仁"与"礼"的学说:⑵政治思想:主张"德治"(含民本思想):⑶注 ...

  •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复习提纲
  • ◎导学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复习, 使学生掌握中国近代化过程中, 各政治派别的救国主张.主要活动及历史作用.影响; 认识到中国学习西方经历的过程.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熟读中考总复习15分钟, 达到即问即答的熟悉程度, 完成以下问题: 1.洋务运动的前期以 口号, 创办的军事工业有: 创办的 ...

  • 七上历史复习提纲
  • 七上历史复习提纲 1. 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距今年代,发现地点,生产生活情况?比较河姆渡与半坡原始居民两者的异同点(基训8页) 2. 黄帝为何称为人文初祖?(平蚩尤+多发明) 黄帝之后,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有哪些?主要品质?他们如何成为部落联盟首领? 3. 禹 ...

  • 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
  • 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 一.鸦片战争:1840年6月---1842年8月 英国走私鸦片:清闭关锁国政策和自给自足经济形态抵制英国工业品倾销 1.林则徐禁烟 鸦片的危害: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禁烟措施:令外商交出鸦片:不禁止正当贸易:183 ...

  • 初一历史下册9-14复习提纲201506
  • 初一历史下册第9-14课复习提纲 1. 政权更替与政权内容 → → → 2.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⑴.南方战乱少,社会稳定:⑵.北方人南迁,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⑶.南方自然条件好:⑷.南北方人民的辛勤努力. 3.知识点:陈桥驿.澶州.澶渊之盟.郾城.占城稻.浙江哥窑.景德镇.临安.市 ...

  • 八上期末历史社会复习提纲
  •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史前时代 第一课 人猿相揖别 1.直立行走对人类体质产生了哪些影响?P5 两足行走不仅是一种重大的生物学上的改变,也是一种重大的适应性改变.由于直立行走使上肢解放出来,手脚逐渐形成:直立使喉头的声道角变小,促使发音器官出现很大变化,语言产生 ...

  •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提纲
  •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提纲 四.红色政权的建立 1.南昌起义:时间:1927年8月1日(建军节),领导人:周恩来.贺龙.朱德等人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意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 2.秋收起义:时间:1927年9月,领导人: ...

  • 高二历史备课组小结
  • 蓦然回首,一学期已经结束,当机遇一个个迎面扑来,当挑战一个个被战胜,我们不得不像孔子一样发出相同的感慨:逝者如斯矣,不舍昼夜!在这短短的半年时间里,我们高二备课组在探索中前进,在压力下成长. 一.基本情况 1.教师 本学期高二历史备课组由我和另一老师组成,负责高二的历史课教学.我教7.8.10班,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