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人格的论述

・・110ChineseJournalofClinicalPsychologyVol.16No.12008

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人格的论述

燕良轼,王雅倩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摘要】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人格的论述包括类型说与境界说。类型说有:三类型说,主要以孔子为代表;五类型说,包括《黄帝内经》的五类型说与刘劭的五类型说;九类型说,主要以《尚书》和刘劭为代表;十二类型说,主要以刘劭为大人”人格与“小人”人格为代表;三境界说,以荀子的勇敢三境界、言论三代表。境界说主要有:二境界说,以孟子的“

境界说为代表;四境界说,有荀子的勇敢四境界与智慧四境界的观点。境界说在本质上也是一种类型说,是类型说的变式。这些学说对于今天的人格类型研究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关键词】想象论;神与物游;联类不穷;虚静中图分类号:R39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611(2008)01-0110-03

AncientChineseThinkers’RemarksonPersonlity

YANLiang-shi,WANGYa-qian

CollegeofEducationScience,HunanNormalUniversity,Changsha410081,China

【Abstract】ExplorationsofAncientChineseThinkersremarksofonpersonalityincludeTypetheoryandRealmtheory.ThetheoryofTypesareasfollows:Three-typedoctrine,ofwhichConfuciusistherepresentative;Five-typedoctrine,whichincludesthetheoryof“Huan-di’sInternalclassic”andLiuShao’sfive-typedoctrine;Nine-typedoctrine,ofwhich“ShangShu”andLiuShaoaretherepresentatives;andTwelve-typedoctrine,LiuShaoisconsideredasitsrepresentative.ThediscussionofAncientChineseonthetheoryofRealmaremainlyasfollows:Two-Realmdoctrine,ofwhichMencius’s“goodman”personalityand“badman”personalityareconsideredastherepresentative;Three-Realmdoctrine,whichin-cludesXunZi’sThree-Realmtheoryofcourageandspeech;Four-Realmdoctrine,whichcontainsFour-RealmtheoryofcourageandwisdomofXunZi.RealmtheoryisessentiallyakindofTypetheory.Thesetheorieshavereferencemeaninginmodernresearchofpersonalitytypes.【Keywords】Imaginationtheory;Thesprithoveredtogetherwiththematter;Unceasinglyrelatedvarioustypes;Mod-estpeace

人格“一词,最初源于古希腊persona,其原意personality”是指希腊戏剧中演员戴的面具。面具随人物角色的不同而变换,体现了角色特点和人物性格。心理学沿用面具的含义,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指一个人在人生舞台上所表现出来的种种言行,人遵循社会文化习俗的要求做出的反应。人格就像舞台上根据角色要求所带的面具,表现一个人外在的人格品质。二是隐藏在面具后面真实的自我,这是人格的内在特征。二者可能是一致的,也可能是不一致的。中国古代没有人格这个概念,但是却有丰富的人格思想,本文试图对这些思想进行一些梳理。

古罗马医生盖伦(Galea,约130—200)的四体液气质类型说以及斯普兰格(Spranger,1928)人类文化六型说等。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人格类型的探讨有些与西方人格类型是吻合的,而有些则以完全不同的视角丰富了人格理论。中国古代关于人格类型的思想非常丰富,主要有三类型说、五类型说、九类型说和十二类型说。

1.1人格三类型说

瑞士心理学家、苏黎世学派领导人荣格曾把性格划分为

三种类型,即:外倾型,倾向于外部世界,对人对物均感兴趣,这是些活泼、开朗、特别善于交际的人;内倾型,倾向于内部世界,只对自己感兴趣,这是些冷淡、孤僻、不喜交际的人;大多数人属中间型。其实,关于性格类型的这种划分,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已开其端了。他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1]”。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假狂者”和“狷如找不到“中行”的人做朋友,那就一定会交上“者”。孔子不自觉地将性格划分为三种类型,即“狂者”、“狷者”、“中行”。他认为:“狂者进取”、“志大言大”,并强烈表现于外;“狷者”比较拘谨,常常“有所谨畏不为”,“中行”介乎狂者和狷者之间,是所谓“依中庸而行”的人。孔子所说的狂者相当于外倾型,狷者相当于内倾型,中行相当于中间型。同时,孔子从自己的中庸思想出发,对中行者是特别青睐的。因为在他看来,这种人的性格最好,既不过分进取,也不过分拘谨,而居于两极端的狂者和狷者的性格,是不如中行者那么

1人格类型论

有关人格类型的理论是20世纪30—40年代在德国产

生的人格理论,主要用来描述一类人与另一类人的心理差异,即人格类型(personalitytype)的差异。现代西方的人格类型理论主要有三种,即单一类型说、对立类型说和多元类型说等理论。单一类型说是依据一群人是否具有某一特殊人格来确定的。比如T型人格(Ttypepersonality)是一种好冒险,受刺激的人格特征。对立类型人格是指某一人格维度包含两内—外向人格等。多元个相反方向的特征。如A—B型人格、

类型理论是指由几种不同质的人格特性构成的人格。如古希腊医生西波克拉特(Hippocrates,公元前460—公元前377)和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不偏不倚的。

2008年第16卷第1期・・111

皋陶曰“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彰厥有常吉(祥善,指九德)哉?”

1.2

1.2.1

人格五类型说

《黄帝内经》的五类型说

在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

金履祥《尚书表注》对“九德”的解释是可取的:“九德凡十八个字,而合为九德者,上九字其资质,下九字则进修,亦有德行之全美者。宽者易弛,宽而坚栗则为德。柔者易弱,柔而卓立则为德。谨厚曰愿,愿者易同流合污而不庄,愿而严恭则为德。治乱曰乱,乱者持有治乱解纷之才则易忽,乱而敬谨则为德。简者多率略,简而有廉隅则为德。刚者多无蓄,刚而塞实则为德。强者持勇而不审宜,故以强而为德也。”主张将两种特点结合才能形成某种美德。从现代人格心理学视角来看,“九德”就是九种人格类型:一类人是宽宏大量而又能严肃敬谨,二类人是性格温柔而又能坚持主见,三类人是行为

著作《黄帝内经》中即采用阴阳与五行观念对人格进行划分。《黄帝内经》按人秉持阴阳的多少,将人格或气质划分为五种类型:即太阴之人、少阴之人、阴阳和平之人、少阳之人、太阳之人。《黄帝内经》又从五行的角度,将人格划分为五种类型:金形之人、木形之人、火形之人、土形之人。前者侧重于心理,后者侧重于生理,可以看成是前者的生理机制。在此基础上,又可将二者搭配,再结合音乐上的五音,将人格划分为二十五种。

表1

《黄帝内经》五行、阴阳人格特征及表现

谦逊而又能庄重自尊,四类人是具有才干而又能谨慎认真,五类人是柔顺虚心而又能刚毅果断,六类人是正直厘时毫不阿而又能态度温和,七类人是大处着眼而又能小处着手,八类人是性格刚正而又能不卤莽从事,九类人是坚强勇敢而又能诚实善良。

刘劭在《材理》篇中分析了九种性格对聪明(智力)的影响,从而先显示出九种性格类型的基本特征,即:刚略之人—不能理微,抗厉之人—不能回挠;坚劲宽恕之人—不能速捷;温柔之人—力不休强;好奇之人—横逸而求异。

1.4

1.2.2

刘劭的五类型说

三国魏刘劭的人格类型思想最为

人格十二类型说

刘劭在《体别》篇中又把性格区分为十二种类型,并对其

中一种类型的基本特征的优缺点,进行了详细而深入的剖析。现仅将十二种类型列举出来:强毅之人,柔顺之人,雄悍之人,惧慎之人,凌楷之人,辩博之人,宏普之人,狷介之人,休动之人,沉静之人,朴露之人,韬谲之人。见表3。

表3

十二种性格类型及其特点

丰富。五类型说便是其一。在《人物志・九征》篇中,刘劭从五五行观念出发,认为五行的特征各自显现在人体上,成为“体”;有了这五种形体,又产生出五种性格特征,称为“五质”;这五种品质具有永恒不变的性质,因此又叫做“五常”或“五德”。其对应关系是:木—骨骼—弘毅—仁;土—筋腱—勇敢(刚强而充实)—义;火—体气—文理(简单而明畅)—礼;土—肌肉—真固(宽柔而严实)—信;水—血液—通微(通晓微妙)—智。刘劭认识到性格的个别差异是十分悬殊的,有的人“心小志大”,属于“圣贤之伦”;有的人“心大志大”,属于“豪杰之隽”;有的人“心大志小”,属于“傲荡之类”;有的人“”

[2]

心小志小,属于“拘慎之人”。他根据五行、形体和性格特征

的对应关系,把性格划分为五种类型。见表2。

表2

五行、形体和性格特征的对应关系

2人格境界说

我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根据个人对人生意义

的认识和觉解程度不同将人生的境界从低到高划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3]。中国古代思想家非常重视对人格的境界的探讨,现略做梳理。

1.3人格九类型说

人格就是做人或人性的规格,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格是

2.1人格二境界说

早在先秦时期的孟子就按照理性程度将人格划分为“大

人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中国对于人格的探讨可以追溯到《尚书・皋陶谟》。《皋陶谟》将人格划分为九种类型,所谓“九都(叹词),亦行有九德。・・・・・・・”禹曰“何?”德”。皋陶曰:“

人”人格与“小人”人格。且看:公都子问曰:“钧是人也,或为孟子曰:“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大人,或为小人,何也?”

为小人。”曰:“钧是人也,或从其大体,或从其小体,何也?”

・・112

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

冯友兰先生曾引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来评价孟子的这段话。他说:“亚力士多德《伦理学》谓饮食及情欲乃人与禽兽所共有,人之所以别于禽兽者,惟在其有理性耳。‘心之官则思’,能思即有理性也[5]。”也就是说理性程度高的是“大人”,理性程度低的是“小人”。所以一个人要提高自己的人格层次必须具有能思之心。

[4]

ChineseJournalofClinicalPsychologyVol.16No.120082.3.1

荀子勇敢四境界

荀子在《荣辱篇》中对人勇敢的性

质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在对现实中大量喜欢私斗的人研究的过程中,荀子发现,那些善于私斗的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勇敢人格,往往是傲慢、轻佻,对人缺乏恭敬和节制,常常“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视“己君子而人小人”,荀子将这种“下忘其身,内忘其亲,上忘其君”的械斗与争吵看成是“狗彘之

[6]

不若”的行为。据此他根据勇敢的性质将人的勇敢划分为狗

彘之勇、贾盗之勇、小人之勇和士君子之勇:“有狗彘之勇者,有贾盗之勇者,有小人之勇者,有士君子之勇者。争饮食,无廉耻,不知是非,不辟死伤,不畏众强,侔侔然唯饮食之见,是

2.2

2.2.1

人格三境界说

荀子的勇敢三境界

战国时代的荀子根据人的勇敢

狗彘之勇也。为事利,争货财,无辞让,果敢而狠,猛贪而戾,侔侔然唯利见,是贾盗之勇也。轻死而暴,是小人之勇也。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举国而与之不为改视,重死而持义不挠,是士君子之勇也[6]。”荀子认为,那些只知道争夺吃喝,没有廉耻,不知是非,不躲避死亡或危险,贪婪得只看到吃喝的东西,这是猪狗的勇敢,是动物性勇敢。做事为了获利,争夺货物财宝,毫不谦让,果断勇敢又狠心,极端想得到财务而残暴,贪婪得只看到有利可图,这是商人和盗贼的勇敢。不怕死而残暴凶狠,是小人的勇敢。崇尚仁义,不屈服权势,不计利害,只要是认为正确的,即使全国人都反对也不改变看法,虽然爱惜生命但为了坚持仁义而不屈从,这是士君子的勇敢。

程度将人格划分为上勇之人、中勇之人和下勇之人三种不同境界:“有上勇者,有中勇者,有下勇者。天下者中,敢直其身;先王有道,敢行其意;上不循于乱世之君,下不俗于乱世之民;仁之所在无贫穷,仁之所亡无富贵,天下知之,则欲与天下共乐之;天下不知之,则傀然独立天地之间而不畏,是上勇也。礼恭而意俭,大齐信焉而轻货财;贤者敢推而尚之,不肖者敢援而废之,是中勇也。轻身而重货,恬祸而广解苟免;不恤是非、然不然之情,以期胜人为意,是下勇也[6]。”从心理学角度看,上等勇敢的人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为了道德可以挺身而出;二是无论在治世还是在乱世都能坚持自己正确的主张,在治世敢于实行君主的治国之道,在乱世不因循混乱的君主,不随从混乱人民;三是无论贫穷还是富贵都能坚守仁德;四是当天下人理解自己时愿意与天下人共享欢乐,当天下人不理解自己时,仍然能够无所畏惧地岿然屹立于天地之间。中等勇敢的人礼貌恭顺而心意谦逊,重视信用而轻视财货,敢于把贤人推荐上去,也敢于把不肖的人拉下来。下等勇敢的人轻视自己而重视财货,安于祸乱而多方面设法解脱,逃避罪责,不顾是非,无论是非对错,只以胜过别人为满足。

2.3.2荀子的智慧四境界在《荀子・性恶》篇中,荀子根据

有圣人的知识与智慧不同将人格划分为四种不同的水平:“人之知者,有士君子之知者,有小人之知者,有役夫之知者。多言则文而类,终日议其所以,言之千举万变,其统类一也,是圣人之知也。少言则径而省,论而法,若扶之以绳,是士君子之知也。其言也谄,其行也悖,其举事多悔,是小人之知也。齐给便敏而无类,杂能旁魄而无用,析速粹孰而不急,不恤是荀子认为,那非,不论曲直,以其胜人为意,是役夫之知也[6]。”

些话说得很多,但条理清晰而合乎礼仪法度,整天谈论他之所以这样主张的理由,说起来千变万化,但总的原则只有一个,这是圣人的智慧。话说得少,直截了当,发表的议论都符合法度,好像用绳墨校正过一样,这是士君子的智慧。说话荒诞,行为背离正道,做事多过错,这是小人的智慧。口齿伶俐但不符合礼仪法度,技能杂多而没有用处,分析问题快而熟练却不适合急需,不顾是非,不论曲直,只是以胜过别人为满足。这是役夫的智慧。

君此外,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将人格划分为将小人、子、贤人、圣人四种人格境界的思想家。庄子人格划分为“圣人”、“神人”、“真人”、“至人”也是四种人格境界,这些我们将在理想人格研究的论文中加以阐述。

2.2.2荀子言论三境界《荀子・非相》篇中根据人们的谈论

将人格划分为小人之辩者、士君子之辩者,圣人之辩。荀子说:“有小人之辩者,有士君子之辩者,有圣人之辩者。不先迁徙,应变不穷,是圣虑,不早谋,发之而当,成文而类,居错、

人之辩者也;先虑之,早谋之,斯须之言而足听,文而致实,博而党正,是士君子之辩者也。听其言则辞辩而无统,用其身则多诈而无功,上不足以顺明王,下不足以和齐百姓;然而口舌偃却之属;夫是之谓奸人之雄。之均,谵唯则节,足以为奇伟、

圣王起,所以先诛也,然后盗贼次之。盗贼得变,此不得变也。”在荀子看来不同人格境界往往通过其言论的水平体现出来的。他认为,那些不用事先思考,不用事前计谋,说出话来就能恰如其分,条理清晰,对随时发生的动静变化应付自如,这种水平的谈论是圣人水平的谈论;预先需要考虑,事先要有谋划,话虽说的不多,却能使人明白,条理清楚且符合实际,知识渊博,说话干脆正确,这是士君子的谈论;一听到他的言论就觉得言辞狡辩而没有抓住根本,一旦被任用就反复使用诈谋却没有成就,对上不能顺应名君的意志行事,对下反不能使百姓和谐一致;但他却巧舌如簧,发一些夸大其辞、复无常的议论,完全可以归于自大、高傲那一类人中去,这样的人是奸人中最奸的,而且是不能转变的,是应当被圣王杀戮和镇压的盗贼。

123456

蒋沛昌.论语今释.岳麓书社出版社,2003.199刘劭.四部丛刊初编・人物志.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30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291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82.270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97张觉.荀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47-515

2.3人格四境界说

(收稿日期:2007-06-25)

・・110ChineseJournalofClinicalPsychologyVol.16No.12008

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人格的论述

燕良轼,王雅倩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摘要】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人格的论述包括类型说与境界说。类型说有:三类型说,主要以孔子为代表;五类型说,包括《黄帝内经》的五类型说与刘劭的五类型说;九类型说,主要以《尚书》和刘劭为代表;十二类型说,主要以刘劭为大人”人格与“小人”人格为代表;三境界说,以荀子的勇敢三境界、言论三代表。境界说主要有:二境界说,以孟子的“

境界说为代表;四境界说,有荀子的勇敢四境界与智慧四境界的观点。境界说在本质上也是一种类型说,是类型说的变式。这些学说对于今天的人格类型研究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关键词】想象论;神与物游;联类不穷;虚静中图分类号:R39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611(2008)01-0110-03

AncientChineseThinkers’RemarksonPersonlity

YANLiang-shi,WANGYa-qian

CollegeofEducationScience,HunanNormalUniversity,Changsha410081,China

【Abstract】ExplorationsofAncientChineseThinkersremarksofonpersonalityincludeTypetheoryandRealmtheory.ThetheoryofTypesareasfollows:Three-typedoctrine,ofwhichConfuciusistherepresentative;Five-typedoctrine,whichincludesthetheoryof“Huan-di’sInternalclassic”andLiuShao’sfive-typedoctrine;Nine-typedoctrine,ofwhich“ShangShu”andLiuShaoaretherepresentatives;andTwelve-typedoctrine,LiuShaoisconsideredasitsrepresentative.ThediscussionofAncientChineseonthetheoryofRealmaremainlyasfollows:Two-Realmdoctrine,ofwhichMencius’s“goodman”personalityand“badman”personalityareconsideredastherepresentative;Three-Realmdoctrine,whichin-cludesXunZi’sThree-Realmtheoryofcourageandspeech;Four-Realmdoctrine,whichcontainsFour-RealmtheoryofcourageandwisdomofXunZi.RealmtheoryisessentiallyakindofTypetheory.Thesetheorieshavereferencemeaninginmodernresearchofpersonalitytypes.【Keywords】Imaginationtheory;Thesprithoveredtogetherwiththematter;Unceasinglyrelatedvarioustypes;Mod-estpeace

人格“一词,最初源于古希腊persona,其原意personality”是指希腊戏剧中演员戴的面具。面具随人物角色的不同而变换,体现了角色特点和人物性格。心理学沿用面具的含义,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指一个人在人生舞台上所表现出来的种种言行,人遵循社会文化习俗的要求做出的反应。人格就像舞台上根据角色要求所带的面具,表现一个人外在的人格品质。二是隐藏在面具后面真实的自我,这是人格的内在特征。二者可能是一致的,也可能是不一致的。中国古代没有人格这个概念,但是却有丰富的人格思想,本文试图对这些思想进行一些梳理。

古罗马医生盖伦(Galea,约130—200)的四体液气质类型说以及斯普兰格(Spranger,1928)人类文化六型说等。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人格类型的探讨有些与西方人格类型是吻合的,而有些则以完全不同的视角丰富了人格理论。中国古代关于人格类型的思想非常丰富,主要有三类型说、五类型说、九类型说和十二类型说。

1.1人格三类型说

瑞士心理学家、苏黎世学派领导人荣格曾把性格划分为

三种类型,即:外倾型,倾向于外部世界,对人对物均感兴趣,这是些活泼、开朗、特别善于交际的人;内倾型,倾向于内部世界,只对自己感兴趣,这是些冷淡、孤僻、不喜交际的人;大多数人属中间型。其实,关于性格类型的这种划分,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已开其端了。他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1]”。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假狂者”和“狷如找不到“中行”的人做朋友,那就一定会交上“者”。孔子不自觉地将性格划分为三种类型,即“狂者”、“狷者”、“中行”。他认为:“狂者进取”、“志大言大”,并强烈表现于外;“狷者”比较拘谨,常常“有所谨畏不为”,“中行”介乎狂者和狷者之间,是所谓“依中庸而行”的人。孔子所说的狂者相当于外倾型,狷者相当于内倾型,中行相当于中间型。同时,孔子从自己的中庸思想出发,对中行者是特别青睐的。因为在他看来,这种人的性格最好,既不过分进取,也不过分拘谨,而居于两极端的狂者和狷者的性格,是不如中行者那么

1人格类型论

有关人格类型的理论是20世纪30—40年代在德国产

生的人格理论,主要用来描述一类人与另一类人的心理差异,即人格类型(personalitytype)的差异。现代西方的人格类型理论主要有三种,即单一类型说、对立类型说和多元类型说等理论。单一类型说是依据一群人是否具有某一特殊人格来确定的。比如T型人格(Ttypepersonality)是一种好冒险,受刺激的人格特征。对立类型人格是指某一人格维度包含两内—外向人格等。多元个相反方向的特征。如A—B型人格、

类型理论是指由几种不同质的人格特性构成的人格。如古希腊医生西波克拉特(Hippocrates,公元前460—公元前377)和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不偏不倚的。

2008年第16卷第1期・・111

皋陶曰“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彰厥有常吉(祥善,指九德)哉?”

1.2

1.2.1

人格五类型说

《黄帝内经》的五类型说

在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

金履祥《尚书表注》对“九德”的解释是可取的:“九德凡十八个字,而合为九德者,上九字其资质,下九字则进修,亦有德行之全美者。宽者易弛,宽而坚栗则为德。柔者易弱,柔而卓立则为德。谨厚曰愿,愿者易同流合污而不庄,愿而严恭则为德。治乱曰乱,乱者持有治乱解纷之才则易忽,乱而敬谨则为德。简者多率略,简而有廉隅则为德。刚者多无蓄,刚而塞实则为德。强者持勇而不审宜,故以强而为德也。”主张将两种特点结合才能形成某种美德。从现代人格心理学视角来看,“九德”就是九种人格类型:一类人是宽宏大量而又能严肃敬谨,二类人是性格温柔而又能坚持主见,三类人是行为

著作《黄帝内经》中即采用阴阳与五行观念对人格进行划分。《黄帝内经》按人秉持阴阳的多少,将人格或气质划分为五种类型:即太阴之人、少阴之人、阴阳和平之人、少阳之人、太阳之人。《黄帝内经》又从五行的角度,将人格划分为五种类型:金形之人、木形之人、火形之人、土形之人。前者侧重于心理,后者侧重于生理,可以看成是前者的生理机制。在此基础上,又可将二者搭配,再结合音乐上的五音,将人格划分为二十五种。

表1

《黄帝内经》五行、阴阳人格特征及表现

谦逊而又能庄重自尊,四类人是具有才干而又能谨慎认真,五类人是柔顺虚心而又能刚毅果断,六类人是正直厘时毫不阿而又能态度温和,七类人是大处着眼而又能小处着手,八类人是性格刚正而又能不卤莽从事,九类人是坚强勇敢而又能诚实善良。

刘劭在《材理》篇中分析了九种性格对聪明(智力)的影响,从而先显示出九种性格类型的基本特征,即:刚略之人—不能理微,抗厉之人—不能回挠;坚劲宽恕之人—不能速捷;温柔之人—力不休强;好奇之人—横逸而求异。

1.4

1.2.2

刘劭的五类型说

三国魏刘劭的人格类型思想最为

人格十二类型说

刘劭在《体别》篇中又把性格区分为十二种类型,并对其

中一种类型的基本特征的优缺点,进行了详细而深入的剖析。现仅将十二种类型列举出来:强毅之人,柔顺之人,雄悍之人,惧慎之人,凌楷之人,辩博之人,宏普之人,狷介之人,休动之人,沉静之人,朴露之人,韬谲之人。见表3。

表3

十二种性格类型及其特点

丰富。五类型说便是其一。在《人物志・九征》篇中,刘劭从五五行观念出发,认为五行的特征各自显现在人体上,成为“体”;有了这五种形体,又产生出五种性格特征,称为“五质”;这五种品质具有永恒不变的性质,因此又叫做“五常”或“五德”。其对应关系是:木—骨骼—弘毅—仁;土—筋腱—勇敢(刚强而充实)—义;火—体气—文理(简单而明畅)—礼;土—肌肉—真固(宽柔而严实)—信;水—血液—通微(通晓微妙)—智。刘劭认识到性格的个别差异是十分悬殊的,有的人“心小志大”,属于“圣贤之伦”;有的人“心大志大”,属于“豪杰之隽”;有的人“心大志小”,属于“傲荡之类”;有的人“”

[2]

心小志小,属于“拘慎之人”。他根据五行、形体和性格特征

的对应关系,把性格划分为五种类型。见表2。

表2

五行、形体和性格特征的对应关系

2人格境界说

我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根据个人对人生意义

的认识和觉解程度不同将人生的境界从低到高划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3]。中国古代思想家非常重视对人格的境界的探讨,现略做梳理。

1.3人格九类型说

人格就是做人或人性的规格,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格是

2.1人格二境界说

早在先秦时期的孟子就按照理性程度将人格划分为“大

人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中国对于人格的探讨可以追溯到《尚书・皋陶谟》。《皋陶谟》将人格划分为九种类型,所谓“九都(叹词),亦行有九德。・・・・・・・”禹曰“何?”德”。皋陶曰:“

人”人格与“小人”人格。且看:公都子问曰:“钧是人也,或为孟子曰:“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大人,或为小人,何也?”

为小人。”曰:“钧是人也,或从其大体,或从其小体,何也?”

・・112

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

冯友兰先生曾引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来评价孟子的这段话。他说:“亚力士多德《伦理学》谓饮食及情欲乃人与禽兽所共有,人之所以别于禽兽者,惟在其有理性耳。‘心之官则思’,能思即有理性也[5]。”也就是说理性程度高的是“大人”,理性程度低的是“小人”。所以一个人要提高自己的人格层次必须具有能思之心。

[4]

ChineseJournalofClinicalPsychologyVol.16No.120082.3.1

荀子勇敢四境界

荀子在《荣辱篇》中对人勇敢的性

质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在对现实中大量喜欢私斗的人研究的过程中,荀子发现,那些善于私斗的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勇敢人格,往往是傲慢、轻佻,对人缺乏恭敬和节制,常常“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视“己君子而人小人”,荀子将这种“下忘其身,内忘其亲,上忘其君”的械斗与争吵看成是“狗彘之

[6]

不若”的行为。据此他根据勇敢的性质将人的勇敢划分为狗

彘之勇、贾盗之勇、小人之勇和士君子之勇:“有狗彘之勇者,有贾盗之勇者,有小人之勇者,有士君子之勇者。争饮食,无廉耻,不知是非,不辟死伤,不畏众强,侔侔然唯饮食之见,是

2.2

2.2.1

人格三境界说

荀子的勇敢三境界

战国时代的荀子根据人的勇敢

狗彘之勇也。为事利,争货财,无辞让,果敢而狠,猛贪而戾,侔侔然唯利见,是贾盗之勇也。轻死而暴,是小人之勇也。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举国而与之不为改视,重死而持义不挠,是士君子之勇也[6]。”荀子认为,那些只知道争夺吃喝,没有廉耻,不知是非,不躲避死亡或危险,贪婪得只看到吃喝的东西,这是猪狗的勇敢,是动物性勇敢。做事为了获利,争夺货物财宝,毫不谦让,果断勇敢又狠心,极端想得到财务而残暴,贪婪得只看到有利可图,这是商人和盗贼的勇敢。不怕死而残暴凶狠,是小人的勇敢。崇尚仁义,不屈服权势,不计利害,只要是认为正确的,即使全国人都反对也不改变看法,虽然爱惜生命但为了坚持仁义而不屈从,这是士君子的勇敢。

程度将人格划分为上勇之人、中勇之人和下勇之人三种不同境界:“有上勇者,有中勇者,有下勇者。天下者中,敢直其身;先王有道,敢行其意;上不循于乱世之君,下不俗于乱世之民;仁之所在无贫穷,仁之所亡无富贵,天下知之,则欲与天下共乐之;天下不知之,则傀然独立天地之间而不畏,是上勇也。礼恭而意俭,大齐信焉而轻货财;贤者敢推而尚之,不肖者敢援而废之,是中勇也。轻身而重货,恬祸而广解苟免;不恤是非、然不然之情,以期胜人为意,是下勇也[6]。”从心理学角度看,上等勇敢的人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为了道德可以挺身而出;二是无论在治世还是在乱世都能坚持自己正确的主张,在治世敢于实行君主的治国之道,在乱世不因循混乱的君主,不随从混乱人民;三是无论贫穷还是富贵都能坚守仁德;四是当天下人理解自己时愿意与天下人共享欢乐,当天下人不理解自己时,仍然能够无所畏惧地岿然屹立于天地之间。中等勇敢的人礼貌恭顺而心意谦逊,重视信用而轻视财货,敢于把贤人推荐上去,也敢于把不肖的人拉下来。下等勇敢的人轻视自己而重视财货,安于祸乱而多方面设法解脱,逃避罪责,不顾是非,无论是非对错,只以胜过别人为满足。

2.3.2荀子的智慧四境界在《荀子・性恶》篇中,荀子根据

有圣人的知识与智慧不同将人格划分为四种不同的水平:“人之知者,有士君子之知者,有小人之知者,有役夫之知者。多言则文而类,终日议其所以,言之千举万变,其统类一也,是圣人之知也。少言则径而省,论而法,若扶之以绳,是士君子之知也。其言也谄,其行也悖,其举事多悔,是小人之知也。齐给便敏而无类,杂能旁魄而无用,析速粹孰而不急,不恤是荀子认为,那非,不论曲直,以其胜人为意,是役夫之知也[6]。”

些话说得很多,但条理清晰而合乎礼仪法度,整天谈论他之所以这样主张的理由,说起来千变万化,但总的原则只有一个,这是圣人的智慧。话说得少,直截了当,发表的议论都符合法度,好像用绳墨校正过一样,这是士君子的智慧。说话荒诞,行为背离正道,做事多过错,这是小人的智慧。口齿伶俐但不符合礼仪法度,技能杂多而没有用处,分析问题快而熟练却不适合急需,不顾是非,不论曲直,只是以胜过别人为满足。这是役夫的智慧。

君此外,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将人格划分为将小人、子、贤人、圣人四种人格境界的思想家。庄子人格划分为“圣人”、“神人”、“真人”、“至人”也是四种人格境界,这些我们将在理想人格研究的论文中加以阐述。

2.2.2荀子言论三境界《荀子・非相》篇中根据人们的谈论

将人格划分为小人之辩者、士君子之辩者,圣人之辩。荀子说:“有小人之辩者,有士君子之辩者,有圣人之辩者。不先迁徙,应变不穷,是圣虑,不早谋,发之而当,成文而类,居错、

人之辩者也;先虑之,早谋之,斯须之言而足听,文而致实,博而党正,是士君子之辩者也。听其言则辞辩而无统,用其身则多诈而无功,上不足以顺明王,下不足以和齐百姓;然而口舌偃却之属;夫是之谓奸人之雄。之均,谵唯则节,足以为奇伟、

圣王起,所以先诛也,然后盗贼次之。盗贼得变,此不得变也。”在荀子看来不同人格境界往往通过其言论的水平体现出来的。他认为,那些不用事先思考,不用事前计谋,说出话来就能恰如其分,条理清晰,对随时发生的动静变化应付自如,这种水平的谈论是圣人水平的谈论;预先需要考虑,事先要有谋划,话虽说的不多,却能使人明白,条理清楚且符合实际,知识渊博,说话干脆正确,这是士君子的谈论;一听到他的言论就觉得言辞狡辩而没有抓住根本,一旦被任用就反复使用诈谋却没有成就,对上不能顺应名君的意志行事,对下反不能使百姓和谐一致;但他却巧舌如簧,发一些夸大其辞、复无常的议论,完全可以归于自大、高傲那一类人中去,这样的人是奸人中最奸的,而且是不能转变的,是应当被圣王杀戮和镇压的盗贼。

123456

蒋沛昌.论语今释.岳麓书社出版社,2003.199刘劭.四部丛刊初编・人物志.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30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291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82.270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97张觉.荀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47-515

2.3人格四境界说

(收稿日期:2007-06-25)


相关内容

  •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
  •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书笔记 2010年11月25日08:21 东方法眼何习虎11188人次浏览 评论0条字号:T |T 内容摘要:<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是瞿同祖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该书主要是通过对家族.婚姻.生活方式.婚丧祭祀.法律特权等方面研究,阐述了中国古代的法律和社会 ...

  • 中国古代人格心理学思想[1]
  • 作者:杨春晓 心理学动态 1997年07期 [摘要]本文对我国古代人格心理学思想给以综论.涉及的方面有:人格形成思想.人格分类思想.人格鉴定思想.希望增益于人生实践和现代心理科学之发展. 关键词 人格形成,人格分类,人格鉴定 人格心理学(Personality Psychology),亦称个性心理学 ...

  • 学年论文选题
  • 1.政治在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 2.网络发展与政治现代化研究 3.中国行政文化创新研究 4.市民社会研究 5.我国地方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现状与路径研究 6.社会转型与政治稳定研究 7.政治合法性研究 8.当代中国社会中介组织发展与规模研究 9.我国构建服务型政府的阻力因素分析 10.村民自治与 ...

  • 儒家和谐思想
  • 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谈儒家和 谐思想 人读过 2008-10-15 00:00 我来说两句 ??奥运会,从1896年第一把圣火在奥林匹亚山上熊熊燃烧至今,一直是雄踞在遥远的东方文明圣土上的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2008年8月8日,这一梦想终于实现了.当鸟巢上空圣火点燃时,奥运会徐徐拉开帷幕!这 ...

  • 传统文化看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
  • 2006年第12期(总第186期) 教玄探圣 No.12,2006General,No.186 从中国传统文化看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 甘开鹏 (云南财贸学院法学院,昆明650221)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看,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是好的,能够正确认识和处理与他人的 ...

  • 中文系论文选题
  • 2008级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中国古代神话> 1.中国神话的演变和发展 2.中国神话的历史化研究 3.神话和仙话的比较研究 4.<山海经>的神话学价值 5.中国神话的审美特征 6.楚辞神话研究 <诗经今注> 1.论<诗经>所反映的上古社会风俗 2. ...

  • 近二十年孟子研究资料综述
  • 近二十年孟子研究资料综述自从<孟子>一书问世以来,经历了各代知识分子推崇,其影响也一天天广 泛和深刻.关于孟子学的研究论著,如夏日繁星,指不胜屈.而焦循<孟子正义> 三十卷. 是古代孟子研究与注疏中集大成的著作. 近代人解孟著作最著名的有康 有为<孟子微>和钱穆& ...

  • 文化一脉说家训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文化一脉说家训 家训,是中国历史上的家长用于训诫.教育子弟后代的文字.它包括家诫.家规.家书.家范.家箴.家诰.遗训等形式. 家训的产生和发展源远流长,从周文王的<诏太子发>算起,成文的家训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历代的名人志士.文豪学者.文武大臣多以家 ...

  • 蔡元培音乐美育思想初探
  • 蔡元培音乐美育思想初探 马军红 (河北省唐山师范学院音乐系 063000) 摘要:蔡元培先生的音乐美育思想,受中西文化的双重影响,以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高尚的全面发展人才为目标.蔡元培提出了一系列开放和有进步意义的美育方针,将美育思想贯彻到音乐教育实践中,促进了我国近代音乐及音乐教育的发展,对我国音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