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

全国2012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

三、简答题 (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请在答题卡上作答。 41.简述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以及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这个问题上的错误。

答:(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第一性,意识是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又有能动的反作用。

(2)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肯定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但却忽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反作用。 42.简述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含义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答:认识主体是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

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具体说来,它们的关系表现如下:

(1)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

(2)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

(3)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

43.简述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答:资本家提高对工人剥削程度的方法多种多样,概括起来有两种基本方法:

(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

44.简述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

答:其内容包括:

(1)生产全球化

(2)贸易全球化

(3)资本全球化 45.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主要体现在:

(1)思想领导方面。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需要不断探索,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2)政治领导方面。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中,在对社会各项事业进行政治领导的实践中,党要起到政治领导核心的作用,保证社会主义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3)组织领导方面。

社会主义建设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要在执政党的领导下,有组织、有系统、有管理、有序地进行。

四、论述题 (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请在答题卡上作答。 46.试述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并说明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答:我国改革的性质和特点:

(1)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2)我国的改革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过程。

(3)我国的改革是在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中的社会主义自我完善过程。

(4)我国的改革必须正确处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这两个党的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之间的关系。

我国的改革之所以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1)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2)它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

(3)改革革除不适合生产力发展、不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部分和环节。

(4)改革的目的是兴利除弊,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

47.试述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答: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有两个因素:

一、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

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越短,资本周转速度就越快。

1、生产时间包括劳动时间和非劳动时间。劳动时间是指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生产出某种产品所需要的时间。非劳动时间是指生产资料已进入生产领域,但尚未或暂时未同劳动力相结合的时间,它包括自然力对劳动对象发生作用的时间、停工时间以及生产资料的流通时间。

2、流通时间是指产业资本停留在流通领域内的时间。它包括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等生产要素的购买时间和销售产品的销售时间。

二、生产资本的构成

生产资本依据其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两个部分。

生产资本的构成对产业资本家预付的全部资本的周转速度具有重大影响,这种影响来自两个方面:

1、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

2、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本身的周转速度。

201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试题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41.简述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1-72

答:

第一,必然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由此为自己开辟道路,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

第二,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并受其支配,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

第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辩证的统一,把二者割裂开来,只强调一方面而否认另一方面,就会导致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或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的错误观点。

42.简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2-95

答: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需要、新的研究课题,推动认识的发展。

第二,社会实践为认识不断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

第三,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43.简述资本积累的实质与后果。 4-206

答:

一、资本积累的实质就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来增大资本的规模,以便继续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占有不断增大的资本来扩大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二、资本积累的后果

1、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2、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

3、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

44.简述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和源泉。 5-260/261

答:

资本主义绝对地租就是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私有权垄断所获取的地租,它是由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低于价值的超额利润所构成的。

一、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农业中的土地私有权垄断。

1、土地私有制的垄断,使农业产品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余额,有可能留在农业部门形成绝对地租。

2、土地私有权的垄断,使农产品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必须留在农业部门形成绝对地租。

二、绝对地租的源泉是农业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即超额剩余价值,绝对地租就是这部分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45.简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7-327

答:

(1)各国在社会主义革命时,其生产力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是不同的,由此决定,不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2)各国的历史传统、文化习俗及具体国情各不相同,这是各国的发展道路不同的另一原因。

(3)在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各国都在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时代在前进,实践在发展,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因此而更具多样。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6.根据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谈谈你对以人为本的理解。 3-173/174/175

答: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的基本原理出发,认为人类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群众史观。

人民群众既有量的规定性,又有质的规定性。它是指一切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社会力量。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

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既然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

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但人民群众却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既定的历史条件的制约。

47.试述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原因及主要内容。 6-291/292

答:一、经济全球化的本质

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资源配置的国际化。

二、经济全球化的原因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明显加快,促成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是:

1、新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通信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和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加强了国际经济联系。

2、国际贸易的自由程度大大提高

3、国际资本流动的大幅增加。

三、经济全球化的内容

其内容包括:

1、生产全球化

2、贸易全球化

3、资本全球化

2012年7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

一、简答题

41.为什么说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42.简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43.简述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的区别。

44.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45.为什么说共产主义社会要建立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

二、论述题

46.用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说明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重要意义。

47.试述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2012年7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答案及评分参考

一、 简答题

4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

(2)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因此,在

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42.(1)实践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推动认识发展。

(2)实践不断为认识提供经验材料和认识工具,使认识不断发展。

(3)实践锻炼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

43.(1)社会革命是人类社会的根本质变,是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社会改革则是同一社会制度总的量

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不改变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

(2)社会革命是由被统治阶级发动的,目的是推翻反动统治阶级的国家政权,建立新的革命阶级的国家政权;

社会改革则是由统治阶级发动的,目的是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3)社会革命往往采取暴力革命的形式;社会改革一般不发生激烈的外部冲突。

44.(1)劳动过程是人们通过生产劳动创造出具有特定使用价值的产品的过程,它为一切社会所共有。

由于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是资本家的各种生产要素相结合的过程,其劳动成果归资本家所有,劳动过程也

就成为价值增值过程的手段。

(2)资本家一定会使工人的劳动时间超过创造其自身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从而为其创造出剩余价值,资本主

义生产过程也因此转化为价值增值过程。

45.(1)社会生产力是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是全部社会历史的物质基础。

(2)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社会形态,它的物质基础应该是远远高于以往社会的高度发达的社

会生产力。

(3)只有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建立起共产主义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从而进入共产

主义社会。

二、 论述题

46.(1)内因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是: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

用。这一原理是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方针的理论基础。

(2)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实现的基本条件是:第一部类原有及追加的可变资本价值,以及第一部类资本家用

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三者的总和应等于第二部类原有及追加的不变资本价值之和,即1(v+△v+m/X)= II ( c+△c)

(3) 由这一基本条件引申出两个派生条件:

①第一部类所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的价值,应等于两大部类原有及追加的不变资本价值的总和,即:

I(C+V+M)=I(C+△C)+II(C+△C).

②第二部类所生产的全部消费资料的价值,应等于两大部类原有及追加的可变资本价值,以及资本家用

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的总和,即II (c+v+m)=I(v+△v+m/x)+II(v+△v+m/x).

1. 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主要内容。

(l )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2分)(2)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第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意识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2分)(3)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其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2分)对其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1分)

2. 意识的能动性及其表现形式是什么?

意识的能动性是指人的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并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意识反映世界是自觉的有目的的反映,具有目的性和自觉性。②意识对客体信息进行选择和重构,具有能动创造性。 ③意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这是意识能动性的突出表现④此外,意识还能影响、调控人体生理活动。 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实现:①必须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进行,要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②并借助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巧妇难为无米之炊)。③意识发挥作用的根本途径是实践。

3.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在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 在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一系列规律、范畴构成的唯物辩证法的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其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4.运用质量互变规律原理分析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的关系。

量变引起质变,一点一滴的工作积累起来,才能形成一个一个小的胜利,一点一点胜利积累起来,才能完成远大的目标。革命不是一口吃个胖子,需要一步一步踏实工作。质变引起量变,只有树立远大的目标,有了理想的向往,才能不断鼓励自己安心踏实的工作。思想上的升华,目标上的明确,才能引起一点一滴行动上的落实。

就要求我们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尊重客观实际、认识客观实际,使我们的思想、认识符合客观实际。物质世界在时空中运动、变化、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使主观符合客观并实现历史的具体的统一。客观实际是变化发展的,因此,认识和实践也要从变化发展了的客观实际出发。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这就要求我们认识规律,尊重规律,使认识和实践符合客观规律。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是既反对思想僵化,落后于实际,又要反对思想超越实际。所以我们无论是学习或是工作当中都应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

5. 简述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的唯一标准。即离开了实践,再也没有另外的标准。(2)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则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即任何时间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有一定的局限。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辩证统一。

6. 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什么?为什么?

私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经济的基础矛盾是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贯穿于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全过程,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是因为:第一,它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商品经济是与交换为目的经济形式,交换体现了商品经济的本质。而商品经济的交换本质正是由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的。第二,它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存在着诸多的矛盾,如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只有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具体劳动才能还原为抽象劳动,这意味着商品的价值得到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得以解决。第三,它你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商品的售卖过程,是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过程,这个过程进行的是否顺利,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经济利益甚至命运

7. 什么是货币?货币的职能包括哪些方面?

任何一种能执行交换媒介、价值尺度、延期支付标准和完全流动的财富储藏手段等功能的商品,都可被看作是货币,货币:它是特殊的商品,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1价值尺度2流通手段3贮藏手段4支付手段5世界货币。1、支付手段职能 作用:支付债务、地租、利息、税款、工资等。需要现实的货币,是随商品赊账买卖的产生而出现2、世界货币职能 作用:在世界市场上购买国外商品、支付国际收支差额。需要现实的货币,是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在国与国之间转移时产生的。3、价值尺度是货币作为社会劳动的直接体现。货币本身作为一种商品,可以以自己为标准,与其他商品进行量的比较,而此时商品的价值形式就转化为价格形式,商品通过货币进行表达的价值形式即为价格

8. 价值规律的内容和作用是什么?2、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经济规律 即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按照价值相等的原则互相交换。1)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但并不是商品经济中唯一的经济规律。商品经济中有许多经济规律,价值规律是基本的规律。(2)价值规律作为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同其他任何规律一样,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价值规律的作用:1、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分的分配; 2、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3、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9. 简述不变资本、可变资本的含义以及二者划分的依据和意义。

根据是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把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叫做不变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仅创造出自身的价值,而且还创造出一定量的剩余价值。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价值是一个可变的量,所以叫做可变资本。

2)依据 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区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依据是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转移和价值周转方式上的不同

(3)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它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预付资本产生的,而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第二,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剩余价值率,提供了科学依据。

10. 简述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马克思分析了剩余价值的生产、积累、流通以及分配,提示了剩余价值的运动规律及其作用,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这一理论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明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发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第一, 它从经济上建立了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的可行性和科学依据. 从而为政治上对资产阶级的统治进行反对找到了方向和基础. 第二, 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础. 马克思主义者哲学的一个主要的方面就是对异化 的批判. 而这个哲学观点的出现的经济学基础就在于此. 第三, 它马克思主义优势占有道义上的优势. 而这种道义上的优势是政治合理性的根本基础. 第四, 它对未来社会制度的构想和设计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1. 如何理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及其实质?

1)科技革命和生产社会化的高度发展, 私人垄断资本的积累已无法满足社会再生产所必需的条件,必须由国家进行投资或者由国家给予私人资本以资助。

2)私人垄断统治扩大了资本主义生产与消费的矛盾, 必须由国家采取一定手段干预国民经济,减轻经济危机的程度,缓和社会矛盾。

3)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 单纯依靠私人垄断资本的力量和市场的自发调节已难以解决由结构失衡所造成的经济动荡,必须依靠国家采取行政的或经济的措施调整国民经济结构。

以上种种原因,导致国家及其职能发生巨大变化,促使国家力量与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所以,私人垄断向国家垄断的转变,具有客观必然性。

实质:

实质上是垄断资产阶级最大限度地支配社会资本和剥削劳动人民的一种形式,它的活动主要是促进私人垄断资本的运动,保证私人垄断资本获得高额利润。它以低价向私人垄断组织供应商品和劳务,以高价从私人垄断组织购买商品和劳务。它促进国民经济技术水平的提高和部门结构和地区结构的改造,为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

创造有利条件。国家垄断资本是比私人垄断企业更高的、更集中的资本社会化形式,它在一定程度上更加适应生产社会化发展的要求;但另一方面它的出现和发展也反映了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已经过时,这对资本主义制度无疑构成了一种很大的威胁,因而垄断资产阶级又力图限制国有垄断企业的发展,并在条件有利时实行“非国有化”,将国有企业重新改为私营企业。

12.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及其局限性是什么?

(1)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贡献:第一、深刻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及其产生的一系列弊端;第二、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许多合理的主张和天才的猜测;第三、初步认识了人来社会发展的过程性和规律性,其历史观中包含着趋向历史唯物主义的合理因素。

(2)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局限性:由于历史条件、阶级地位和唯心史观的限制,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中也存在一系列根本性缺陷。第一、坚持理性支配世界和唯心主义的天才史观,从抽象的理性出发设想出种种社会改革方案,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规律;第二、不能正确认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找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阶级力量,把改造世界的希望寄托在各国统治者身上;第三、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拒绝一切政治行动,否定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幻想用情感和理性感化资产阶级,用和平方式实现社会主义

13.如何理解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相互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矛盾普遍性

原 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务中,并且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是中,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

茅盾的特殊性

原 理:矛盾的特殊性,是指茅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1)区别:任何一般(普遍)只是大致包括个别(特殊),只是包括了个别的某一部分属性、某一方面特征或共同本质;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被包括在一般之中。(2)联系: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都是一般。都具有一般的本质或属性。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普遍和特殊的区分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意义: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它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又是科学的认识方法。所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际上就是分析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全面地把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不仅是理解和解决具体矛盾的出发点,而且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论基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14.运用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说明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1)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第一,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第二,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第三,经济基础的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其变革方向。另一方面,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会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也是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客观依据。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和那法律,是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但是,原油的政治体制,随着社会主义的建设进行,逐渐暴露出一些弊端,如官僚主义、权力过于集中、家长制、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等现象,有是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相矛盾的,只有改革原油的政治体制,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才能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扫清道路,才能巩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成果,从而促进社会现代化建设。

15.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供给全世界以衣食等等社会物质生活资料,创造了人类的物质文明。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不仅以其实践活动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取之不尽的源泉,而且以其千百万创造者的伟大的力量和智慧,为人类社会提供不可胜计的精神财富的成品。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类社会经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演变,都必须通过人民群众自觉的革命斗争,劳动人民是革命斗争的主力军。总之,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民群

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正是人民群众的活动,而不是哪一个个人的活动, 体现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历史发展的趋势,决定历史发展的方向和历史的结局。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正如毛泽东所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的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这并 不等于说,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可以不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人民群众只能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在已有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顺应社会发展的规律来创造历史. 历史唯物主义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也充分肯定个人特别是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肯定无产阶级领袖能够对社会发展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思想,是群众观点的一个最基本的内容,也是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依据

全国2012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

三、简答题 (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请在答题卡上作答。 41.简述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以及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这个问题上的错误。

答:(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第一性,意识是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又有能动的反作用。

(2)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肯定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但却忽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反作用。 42.简述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含义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答:认识主体是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

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具体说来,它们的关系表现如下:

(1)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

(2)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

(3)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

43.简述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答:资本家提高对工人剥削程度的方法多种多样,概括起来有两种基本方法:

(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

44.简述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

答:其内容包括:

(1)生产全球化

(2)贸易全球化

(3)资本全球化 45.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主要体现在:

(1)思想领导方面。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需要不断探索,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2)政治领导方面。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中,在对社会各项事业进行政治领导的实践中,党要起到政治领导核心的作用,保证社会主义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3)组织领导方面。

社会主义建设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要在执政党的领导下,有组织、有系统、有管理、有序地进行。

四、论述题 (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请在答题卡上作答。 46.试述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并说明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答:我国改革的性质和特点:

(1)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2)我国的改革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过程。

(3)我国的改革是在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中的社会主义自我完善过程。

(4)我国的改革必须正确处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这两个党的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之间的关系。

我国的改革之所以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1)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2)它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

(3)改革革除不适合生产力发展、不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部分和环节。

(4)改革的目的是兴利除弊,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

47.试述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答: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有两个因素:

一、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

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越短,资本周转速度就越快。

1、生产时间包括劳动时间和非劳动时间。劳动时间是指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生产出某种产品所需要的时间。非劳动时间是指生产资料已进入生产领域,但尚未或暂时未同劳动力相结合的时间,它包括自然力对劳动对象发生作用的时间、停工时间以及生产资料的流通时间。

2、流通时间是指产业资本停留在流通领域内的时间。它包括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等生产要素的购买时间和销售产品的销售时间。

二、生产资本的构成

生产资本依据其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两个部分。

生产资本的构成对产业资本家预付的全部资本的周转速度具有重大影响,这种影响来自两个方面:

1、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

2、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本身的周转速度。

201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试题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41.简述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1-72

答:

第一,必然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由此为自己开辟道路,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

第二,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并受其支配,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

第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辩证的统一,把二者割裂开来,只强调一方面而否认另一方面,就会导致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或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的错误观点。

42.简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2-95

答: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需要、新的研究课题,推动认识的发展。

第二,社会实践为认识不断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

第三,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43.简述资本积累的实质与后果。 4-206

答:

一、资本积累的实质就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来增大资本的规模,以便继续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占有不断增大的资本来扩大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二、资本积累的后果

1、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2、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

3、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

44.简述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和源泉。 5-260/261

答:

资本主义绝对地租就是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私有权垄断所获取的地租,它是由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低于价值的超额利润所构成的。

一、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农业中的土地私有权垄断。

1、土地私有制的垄断,使农业产品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余额,有可能留在农业部门形成绝对地租。

2、土地私有权的垄断,使农产品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必须留在农业部门形成绝对地租。

二、绝对地租的源泉是农业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即超额剩余价值,绝对地租就是这部分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45.简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7-327

答:

(1)各国在社会主义革命时,其生产力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是不同的,由此决定,不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2)各国的历史传统、文化习俗及具体国情各不相同,这是各国的发展道路不同的另一原因。

(3)在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各国都在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时代在前进,实践在发展,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因此而更具多样。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6.根据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谈谈你对以人为本的理解。 3-173/174/175

答: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的基本原理出发,认为人类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群众史观。

人民群众既有量的规定性,又有质的规定性。它是指一切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社会力量。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

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既然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

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但人民群众却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既定的历史条件的制约。

47.试述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原因及主要内容。 6-291/292

答:一、经济全球化的本质

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资源配置的国际化。

二、经济全球化的原因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明显加快,促成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是:

1、新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通信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和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加强了国际经济联系。

2、国际贸易的自由程度大大提高

3、国际资本流动的大幅增加。

三、经济全球化的内容

其内容包括:

1、生产全球化

2、贸易全球化

3、资本全球化

2012年7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

一、简答题

41.为什么说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42.简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43.简述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的区别。

44.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45.为什么说共产主义社会要建立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

二、论述题

46.用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说明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重要意义。

47.试述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2012年7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答案及评分参考

一、 简答题

4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

(2)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因此,在

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42.(1)实践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推动认识发展。

(2)实践不断为认识提供经验材料和认识工具,使认识不断发展。

(3)实践锻炼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

43.(1)社会革命是人类社会的根本质变,是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社会改革则是同一社会制度总的量

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不改变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

(2)社会革命是由被统治阶级发动的,目的是推翻反动统治阶级的国家政权,建立新的革命阶级的国家政权;

社会改革则是由统治阶级发动的,目的是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3)社会革命往往采取暴力革命的形式;社会改革一般不发生激烈的外部冲突。

44.(1)劳动过程是人们通过生产劳动创造出具有特定使用价值的产品的过程,它为一切社会所共有。

由于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是资本家的各种生产要素相结合的过程,其劳动成果归资本家所有,劳动过程也

就成为价值增值过程的手段。

(2)资本家一定会使工人的劳动时间超过创造其自身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从而为其创造出剩余价值,资本主

义生产过程也因此转化为价值增值过程。

45.(1)社会生产力是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是全部社会历史的物质基础。

(2)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社会形态,它的物质基础应该是远远高于以往社会的高度发达的社

会生产力。

(3)只有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建立起共产主义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从而进入共产

主义社会。

二、 论述题

46.(1)内因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是: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

用。这一原理是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方针的理论基础。

(2)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实现的基本条件是:第一部类原有及追加的可变资本价值,以及第一部类资本家用

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三者的总和应等于第二部类原有及追加的不变资本价值之和,即1(v+△v+m/X)= II ( c+△c)

(3) 由这一基本条件引申出两个派生条件:

①第一部类所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的价值,应等于两大部类原有及追加的不变资本价值的总和,即:

I(C+V+M)=I(C+△C)+II(C+△C).

②第二部类所生产的全部消费资料的价值,应等于两大部类原有及追加的可变资本价值,以及资本家用

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的总和,即II (c+v+m)=I(v+△v+m/x)+II(v+△v+m/x).

1. 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主要内容。

(l )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2分)(2)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第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意识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2分)(3)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其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2分)对其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1分)

2. 意识的能动性及其表现形式是什么?

意识的能动性是指人的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并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意识反映世界是自觉的有目的的反映,具有目的性和自觉性。②意识对客体信息进行选择和重构,具有能动创造性。 ③意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这是意识能动性的突出表现④此外,意识还能影响、调控人体生理活动。 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实现:①必须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进行,要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②并借助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巧妇难为无米之炊)。③意识发挥作用的根本途径是实践。

3.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在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 在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一系列规律、范畴构成的唯物辩证法的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其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4.运用质量互变规律原理分析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的关系。

量变引起质变,一点一滴的工作积累起来,才能形成一个一个小的胜利,一点一点胜利积累起来,才能完成远大的目标。革命不是一口吃个胖子,需要一步一步踏实工作。质变引起量变,只有树立远大的目标,有了理想的向往,才能不断鼓励自己安心踏实的工作。思想上的升华,目标上的明确,才能引起一点一滴行动上的落实。

就要求我们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尊重客观实际、认识客观实际,使我们的思想、认识符合客观实际。物质世界在时空中运动、变化、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使主观符合客观并实现历史的具体的统一。客观实际是变化发展的,因此,认识和实践也要从变化发展了的客观实际出发。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这就要求我们认识规律,尊重规律,使认识和实践符合客观规律。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是既反对思想僵化,落后于实际,又要反对思想超越实际。所以我们无论是学习或是工作当中都应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

5. 简述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的唯一标准。即离开了实践,再也没有另外的标准。(2)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则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即任何时间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有一定的局限。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辩证统一。

6. 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什么?为什么?

私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经济的基础矛盾是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贯穿于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全过程,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是因为:第一,它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商品经济是与交换为目的经济形式,交换体现了商品经济的本质。而商品经济的交换本质正是由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的。第二,它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存在着诸多的矛盾,如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只有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具体劳动才能还原为抽象劳动,这意味着商品的价值得到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得以解决。第三,它你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商品的售卖过程,是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过程,这个过程进行的是否顺利,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经济利益甚至命运

7. 什么是货币?货币的职能包括哪些方面?

任何一种能执行交换媒介、价值尺度、延期支付标准和完全流动的财富储藏手段等功能的商品,都可被看作是货币,货币:它是特殊的商品,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1价值尺度2流通手段3贮藏手段4支付手段5世界货币。1、支付手段职能 作用:支付债务、地租、利息、税款、工资等。需要现实的货币,是随商品赊账买卖的产生而出现2、世界货币职能 作用:在世界市场上购买国外商品、支付国际收支差额。需要现实的货币,是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在国与国之间转移时产生的。3、价值尺度是货币作为社会劳动的直接体现。货币本身作为一种商品,可以以自己为标准,与其他商品进行量的比较,而此时商品的价值形式就转化为价格形式,商品通过货币进行表达的价值形式即为价格

8. 价值规律的内容和作用是什么?2、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经济规律 即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按照价值相等的原则互相交换。1)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但并不是商品经济中唯一的经济规律。商品经济中有许多经济规律,价值规律是基本的规律。(2)价值规律作为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同其他任何规律一样,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价值规律的作用:1、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分的分配; 2、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3、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9. 简述不变资本、可变资本的含义以及二者划分的依据和意义。

根据是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把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叫做不变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仅创造出自身的价值,而且还创造出一定量的剩余价值。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价值是一个可变的量,所以叫做可变资本。

2)依据 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区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依据是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转移和价值周转方式上的不同

(3)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它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预付资本产生的,而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第二,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剩余价值率,提供了科学依据。

10. 简述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马克思分析了剩余价值的生产、积累、流通以及分配,提示了剩余价值的运动规律及其作用,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这一理论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明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发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第一, 它从经济上建立了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的可行性和科学依据. 从而为政治上对资产阶级的统治进行反对找到了方向和基础. 第二, 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础. 马克思主义者哲学的一个主要的方面就是对异化 的批判. 而这个哲学观点的出现的经济学基础就在于此. 第三, 它马克思主义优势占有道义上的优势. 而这种道义上的优势是政治合理性的根本基础. 第四, 它对未来社会制度的构想和设计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1. 如何理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及其实质?

1)科技革命和生产社会化的高度发展, 私人垄断资本的积累已无法满足社会再生产所必需的条件,必须由国家进行投资或者由国家给予私人资本以资助。

2)私人垄断统治扩大了资本主义生产与消费的矛盾, 必须由国家采取一定手段干预国民经济,减轻经济危机的程度,缓和社会矛盾。

3)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 单纯依靠私人垄断资本的力量和市场的自发调节已难以解决由结构失衡所造成的经济动荡,必须依靠国家采取行政的或经济的措施调整国民经济结构。

以上种种原因,导致国家及其职能发生巨大变化,促使国家力量与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所以,私人垄断向国家垄断的转变,具有客观必然性。

实质:

实质上是垄断资产阶级最大限度地支配社会资本和剥削劳动人民的一种形式,它的活动主要是促进私人垄断资本的运动,保证私人垄断资本获得高额利润。它以低价向私人垄断组织供应商品和劳务,以高价从私人垄断组织购买商品和劳务。它促进国民经济技术水平的提高和部门结构和地区结构的改造,为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

创造有利条件。国家垄断资本是比私人垄断企业更高的、更集中的资本社会化形式,它在一定程度上更加适应生产社会化发展的要求;但另一方面它的出现和发展也反映了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已经过时,这对资本主义制度无疑构成了一种很大的威胁,因而垄断资产阶级又力图限制国有垄断企业的发展,并在条件有利时实行“非国有化”,将国有企业重新改为私营企业。

12.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及其局限性是什么?

(1)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贡献:第一、深刻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及其产生的一系列弊端;第二、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许多合理的主张和天才的猜测;第三、初步认识了人来社会发展的过程性和规律性,其历史观中包含着趋向历史唯物主义的合理因素。

(2)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局限性:由于历史条件、阶级地位和唯心史观的限制,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中也存在一系列根本性缺陷。第一、坚持理性支配世界和唯心主义的天才史观,从抽象的理性出发设想出种种社会改革方案,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规律;第二、不能正确认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找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阶级力量,把改造世界的希望寄托在各国统治者身上;第三、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拒绝一切政治行动,否定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幻想用情感和理性感化资产阶级,用和平方式实现社会主义

13.如何理解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相互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矛盾普遍性

原 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务中,并且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是中,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

茅盾的特殊性

原 理:矛盾的特殊性,是指茅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1)区别:任何一般(普遍)只是大致包括个别(特殊),只是包括了个别的某一部分属性、某一方面特征或共同本质;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被包括在一般之中。(2)联系: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都是一般。都具有一般的本质或属性。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普遍和特殊的区分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意义: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它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又是科学的认识方法。所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际上就是分析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全面地把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不仅是理解和解决具体矛盾的出发点,而且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论基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14.运用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说明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1)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第一,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第二,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第三,经济基础的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其变革方向。另一方面,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会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也是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客观依据。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和那法律,是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但是,原油的政治体制,随着社会主义的建设进行,逐渐暴露出一些弊端,如官僚主义、权力过于集中、家长制、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等现象,有是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相矛盾的,只有改革原油的政治体制,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才能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扫清道路,才能巩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成果,从而促进社会现代化建设。

15.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供给全世界以衣食等等社会物质生活资料,创造了人类的物质文明。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不仅以其实践活动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取之不尽的源泉,而且以其千百万创造者的伟大的力量和智慧,为人类社会提供不可胜计的精神财富的成品。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类社会经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演变,都必须通过人民群众自觉的革命斗争,劳动人民是革命斗争的主力军。总之,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民群

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正是人民群众的活动,而不是哪一个个人的活动, 体现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历史发展的趋势,决定历史发展的方向和历史的结局。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正如毛泽东所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的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这并 不等于说,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可以不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人民群众只能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在已有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顺应社会发展的规律来创造历史. 历史唯物主义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也充分肯定个人特别是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肯定无产阶级领袖能够对社会发展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思想,是群众观点的一个最基本的内容,也是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依据


相关内容

  • 全国2014年4月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题及答案
  •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题及答案 课程代码:03709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 (附:各章简答.论述) 一.课程性质与要求. 1.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各个专业的公共必考课,是为培养和检验自学应考者对马克思主义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掌握及运用能力而设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 ...

  • 17年4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自考本科真题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题集 2017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 (课程代码:0370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在"答题纸&quo ...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版)简答题
  • 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他们是有机统一的. 2. 马克思主义 ...

  • 自考企业管理概论复习
  • 自考企业管理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企业 第一节企业的概念与类型 一.企业的概念及要点(★重点,常考★) 企业是指适应市场需要,以获取盈利,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并承担民事责任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单位. 要点:①以市场为导向.盈利为目的.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的经济组织 ②自主经营.自负 ...

  • 暨南大学汉语言文学考试大纲14年
  • 2014年暨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各专业 "语言文学基础理论"考试大纲 Ⅰ.考查目标 中文各学科的基本概念.知识.原理和相关重要作品.人物,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科阶段所学全部内容,具有初步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Ⅱ.考查范围 本课程主要考查本科阶段所学的<文学概论> ...

  • 复旦国际关系考研经验
  • 我是2010年考上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专业的.现在把自己备考的一些经验写下来,希望能给后来的考生一些帮助. 首先我想先说一下,大家一定要有考复旦的信心和勇气.我是跨地区跨学校跨专业考的复旦,本科学校也不好.复试时我才第一次去复旦.复旦真的很公平,只要你有实力,不用过分担心杂七杂八的问题.我见过很多想考复 ...

  • 2016年4月高等教育自考试毛概论试题及答案
  •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是( ) A.将马克思主义运用到中国B.将马克思主义照搬到中国 C.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D.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 2.1938年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上首次提出了( ) A.实事求是B.反对本本主义 C.没有调查研究就 ...

  • 马原历年考试题及答案
  • 河北农业大学课程考试试卷 2006--2007学年第 二 学期 学院 专业卷别:A 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06级(本) 考核方式: 闭卷 姓 名: 学号: 专业班级: (注: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本试卷共( 4 )页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