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世争议的"电车难题"是戏弄人的诡辩

2014-10-23 10:29 | PanSic | Wayne

.....................................................................................................................................................................................................

香港跟台湾社会最大的分别,在于香港人不热衷讨论思想与价值问题,然而受益于近年哈佛大学政治哲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Michael J. Sandel)就道德论题的公开讲学,使我在逛书店时或网上讨论也碰到人们谈起“道德两难”(Moral Dilemmas)的抉择,尤其那经典的——电车难题(Trolley problem)。可是,我们被这道“假”的道德两难戏弄太久,那暗含的诡辩浪费了许多时间。

一条戏弄人的经典问题

事实上,电车难题最终广为人知,却是由于哈佛大学的另一位教授,心理学家马克·豪塞(Marc Hauser)曾对三十万人重新提出这经典问题:

设想你眼前有列失控的电车,以时速六十英里迎面冲来,你却看到电车不远的前方分别有五个铁路工人,以及一个铁路工人在两条轨道上专心工作,将来不及逃离险境。正好在你的面前是可以令电车转辙轨道的控杆,如果你不操控转辙轨道,便会有五位工人被撞死,假如你及时转辙,便会有一个工人被撞死;面对这个紧急情况,你将如何抉择?

许多对道德议题敏感的人,面对这样的难题也不知所措,甚至有朋友跟我说,转辙轨道要自己亲手碰上那控杆,即使只有一人撞死,是我亲手促成他的死亡,但如果我不碰,那失控的电车撞死五人也不是我的责任!

也有些人变相支持了这一观点,他们最挣扎之处,是决定生命存亡的价值,怎可以单凭数量来衡量哩!于是,他们也认为选择转轨撞死一人的朋友,根本就是彻头彻尾的功利主义者!但是,实情真是这样吗?

根本不存在“两难”

首先我们要将问题除去一些旁枝末节,无论你碰不碰那控杆,依然是一个选择,等于是“选择去碰”或是“选择不去碰”的问题,而后果是人人都知道究竟是一人还是五人死亡的直接结果。不错,那列失控的电车撞死工人的悲剧不是你所促成的,可是你同样无法避免地置身其中,并需要进行抉择,不可能因为你刻意不碰那控杆,就等于取消了承担选择的责任,这显然是一种诡辩。

其二,一些朋友本来接近了难题的核心,却没有再思考下去。的确,假如被迫要去选择人的生死,怎能仅仅以数量来衡量呢?而且,两条轨道不过合共六人,不过,这正是电车难题最艰难与最浅白的关键之处:你根本无法从这六人的价值作出判断/抉择。

电车难题设置过于空洞,基本上取消了“两难”的困境,涉及如此少量的生命,在你抉择前,没有任何更多的内容加以考虑。于是令原本可无须以量化作为考虑的问题,被扭曲成只能选择一人撞死的定局,这也是如此设问底下,“唯一”没有违反道德的抉择。

你根本没想过撞死“谁”

我们看看德国哲学家理察·戴维·普列希特(Richard David Precht)如何将这问题发扬光大。他把握机会在德国四处访问人对电车难题如何抉择,发现四分之三的德国人都会转辙轨道,选择撞死一个人。接着,他相当“鬼马”地调整设问,问人们如果那站在轨道上的一人是你的子女呢?

结果,“没有任何受访者”会选择令电车转轨,宁愿去牺牲那五个工人。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人们回答调整后的难题是否违反道德,而是点出了电车难题最吊诡的地方:只要轻轻把轨道上的几个人填上生命内容,例如子女、某国总统、杀人犯、情人、某市长候选人等等,选择的困难便翻天覆地改变。

所以,桑德尔在课堂引用电车的第一重设问,旨在触发思考,问题并不属于“道德两难”。反而,到了第二重设问:如果我们站在天桥上,只要将眼前那位旁观意外的胖子推下去,触碰控杆转轨便能“杀一救五”,你将如何抉择?两难的本质立即呈现,因为你选择令胖子死亡,不同于那逼于无奈身陷险境的铁路工人,胖子本来就跟你一样,是事件中的“旁观者”,而且“身型肥胖”增添了一种意味,好像我们将他当成工具,因为他胖,所以活该被牺牲救人。

可见,涉及生命数量极少的道德抉择,除了具体的道德情境外,也必须了解生命对象的内容进行道德判断,假如我们对对象一无所知,不过就是抉择“ABCDEF君”的生死,变成了抽象的数字游戏,毫无“两难”可言。

演化直觉阴魂不散

然而更有趣的是,回到普列希特作出的回答,他发现只要将电车轨道上的受害者,转换成自己的亲人,便成了理性思考的强烈阻碍。人们必定认为自己的亲人比更多的生命来得重要,甚至比任何人都重要,犹如笔者在《从乱伦、凌虐、搭讪看道德直觉》一文提及海特教授(Jonathan Haidt)的“道德直觉”研究。或许,正如演化心理学家艾卡·佛兰(Eckart Voland)所言:“圈子里的人和外人的道德是有差别的。它在结构上总是双重道德的”。

的确,那些研究演化如何影响人类道德直觉的学者们,曾订立过一张道德模块列表,他们认为人类长年的演化形成了强烈的直觉反射,干预了我们的行为抉择,而且有普世性,这五大模块包括:互惠行为、苦难、阶级、内团体与外团体联盟、纯净。

其中,所谓“内团体与外团联盟模块”,简单来说就是“亲疏有别”,原始社会最直接的团体,首要是“亲属”,除了遗传因素以外,视为亲属的群体长年居住一起,形成互相照顾、联系、忠诚的团体,当然,也可以不断延伸开去,以肤色、打扮、嗜好等分成不同的亲疏团体。这类二分思维虽然简陋,迅速将对象分成“内外、敌我”范围,但面对远古的原始竞争,却非常好用,有利生存,极快决定谁人可以信任和合作,谁人应该攻击或戒惧,向谁分配有限的资源等等。

笔者并非藉解答思考难题,暗示我们进行道德抉择时,“只需”考虑演化而来的直觉感受,也并非说“亲疏有别”在生活上有何严重道德问题,却是希望带出一些经典的思考难题背后,涉及许多潜藏的人性规律。如此,人们判断时往往不是基于纯粹理性,也不易化成抽象概念加以推理,几乎无可避免地混入诸般错觉、直觉底下作出判断,假如过于高估自我的理性客观程度,不但自欺欺人,更无助提升生活上理智的程度。(文/王阳翎(于非))[心灵咖啡微信号:psycofe]

(阅读更多心理学文章请进入“心理学人” ——心理学圈子里的人都在这里!)

编辑推荐:

防范性侵既要防得了坏人,也需警惕“不冤枉好人”

“爱的教育”与“行为理论”是互相悖反的结论?

“教育专家”和“心理专家”,谁更容易在这个社会生存?

思想实验:你觉得“哲学僵尸”可不可能存在?

测试推荐:

你能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吗?(自信量表)

2014-10-23 10:29 | PanSic | Wayne

.....................................................................................................................................................................................................

香港跟台湾社会最大的分别,在于香港人不热衷讨论思想与价值问题,然而受益于近年哈佛大学政治哲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Michael J. Sandel)就道德论题的公开讲学,使我在逛书店时或网上讨论也碰到人们谈起“道德两难”(Moral Dilemmas)的抉择,尤其那经典的——电车难题(Trolley problem)。可是,我们被这道“假”的道德两难戏弄太久,那暗含的诡辩浪费了许多时间。

一条戏弄人的经典问题

事实上,电车难题最终广为人知,却是由于哈佛大学的另一位教授,心理学家马克·豪塞(Marc Hauser)曾对三十万人重新提出这经典问题:

设想你眼前有列失控的电车,以时速六十英里迎面冲来,你却看到电车不远的前方分别有五个铁路工人,以及一个铁路工人在两条轨道上专心工作,将来不及逃离险境。正好在你的面前是可以令电车转辙轨道的控杆,如果你不操控转辙轨道,便会有五位工人被撞死,假如你及时转辙,便会有一个工人被撞死;面对这个紧急情况,你将如何抉择?

许多对道德议题敏感的人,面对这样的难题也不知所措,甚至有朋友跟我说,转辙轨道要自己亲手碰上那控杆,即使只有一人撞死,是我亲手促成他的死亡,但如果我不碰,那失控的电车撞死五人也不是我的责任!

也有些人变相支持了这一观点,他们最挣扎之处,是决定生命存亡的价值,怎可以单凭数量来衡量哩!于是,他们也认为选择转轨撞死一人的朋友,根本就是彻头彻尾的功利主义者!但是,实情真是这样吗?

根本不存在“两难”

首先我们要将问题除去一些旁枝末节,无论你碰不碰那控杆,依然是一个选择,等于是“选择去碰”或是“选择不去碰”的问题,而后果是人人都知道究竟是一人还是五人死亡的直接结果。不错,那列失控的电车撞死工人的悲剧不是你所促成的,可是你同样无法避免地置身其中,并需要进行抉择,不可能因为你刻意不碰那控杆,就等于取消了承担选择的责任,这显然是一种诡辩。

其二,一些朋友本来接近了难题的核心,却没有再思考下去。的确,假如被迫要去选择人的生死,怎能仅仅以数量来衡量呢?而且,两条轨道不过合共六人,不过,这正是电车难题最艰难与最浅白的关键之处:你根本无法从这六人的价值作出判断/抉择。

电车难题设置过于空洞,基本上取消了“两难”的困境,涉及如此少量的生命,在你抉择前,没有任何更多的内容加以考虑。于是令原本可无须以量化作为考虑的问题,被扭曲成只能选择一人撞死的定局,这也是如此设问底下,“唯一”没有违反道德的抉择。

你根本没想过撞死“谁”

我们看看德国哲学家理察·戴维·普列希特(Richard David Precht)如何将这问题发扬光大。他把握机会在德国四处访问人对电车难题如何抉择,发现四分之三的德国人都会转辙轨道,选择撞死一个人。接着,他相当“鬼马”地调整设问,问人们如果那站在轨道上的一人是你的子女呢?

结果,“没有任何受访者”会选择令电车转轨,宁愿去牺牲那五个工人。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人们回答调整后的难题是否违反道德,而是点出了电车难题最吊诡的地方:只要轻轻把轨道上的几个人填上生命内容,例如子女、某国总统、杀人犯、情人、某市长候选人等等,选择的困难便翻天覆地改变。

所以,桑德尔在课堂引用电车的第一重设问,旨在触发思考,问题并不属于“道德两难”。反而,到了第二重设问:如果我们站在天桥上,只要将眼前那位旁观意外的胖子推下去,触碰控杆转轨便能“杀一救五”,你将如何抉择?两难的本质立即呈现,因为你选择令胖子死亡,不同于那逼于无奈身陷险境的铁路工人,胖子本来就跟你一样,是事件中的“旁观者”,而且“身型肥胖”增添了一种意味,好像我们将他当成工具,因为他胖,所以活该被牺牲救人。

可见,涉及生命数量极少的道德抉择,除了具体的道德情境外,也必须了解生命对象的内容进行道德判断,假如我们对对象一无所知,不过就是抉择“ABCDEF君”的生死,变成了抽象的数字游戏,毫无“两难”可言。

演化直觉阴魂不散

然而更有趣的是,回到普列希特作出的回答,他发现只要将电车轨道上的受害者,转换成自己的亲人,便成了理性思考的强烈阻碍。人们必定认为自己的亲人比更多的生命来得重要,甚至比任何人都重要,犹如笔者在《从乱伦、凌虐、搭讪看道德直觉》一文提及海特教授(Jonathan Haidt)的“道德直觉”研究。或许,正如演化心理学家艾卡·佛兰(Eckart Voland)所言:“圈子里的人和外人的道德是有差别的。它在结构上总是双重道德的”。

的确,那些研究演化如何影响人类道德直觉的学者们,曾订立过一张道德模块列表,他们认为人类长年的演化形成了强烈的直觉反射,干预了我们的行为抉择,而且有普世性,这五大模块包括:互惠行为、苦难、阶级、内团体与外团体联盟、纯净。

其中,所谓“内团体与外团联盟模块”,简单来说就是“亲疏有别”,原始社会最直接的团体,首要是“亲属”,除了遗传因素以外,视为亲属的群体长年居住一起,形成互相照顾、联系、忠诚的团体,当然,也可以不断延伸开去,以肤色、打扮、嗜好等分成不同的亲疏团体。这类二分思维虽然简陋,迅速将对象分成“内外、敌我”范围,但面对远古的原始竞争,却非常好用,有利生存,极快决定谁人可以信任和合作,谁人应该攻击或戒惧,向谁分配有限的资源等等。

笔者并非藉解答思考难题,暗示我们进行道德抉择时,“只需”考虑演化而来的直觉感受,也并非说“亲疏有别”在生活上有何严重道德问题,却是希望带出一些经典的思考难题背后,涉及许多潜藏的人性规律。如此,人们判断时往往不是基于纯粹理性,也不易化成抽象概念加以推理,几乎无可避免地混入诸般错觉、直觉底下作出判断,假如过于高估自我的理性客观程度,不但自欺欺人,更无助提升生活上理智的程度。(文/王阳翎(于非))[心灵咖啡微信号:psycofe]

(阅读更多心理学文章请进入“心理学人” ——心理学圈子里的人都在这里!)

编辑推荐:

防范性侵既要防得了坏人,也需警惕“不冤枉好人”

“爱的教育”与“行为理论”是互相悖反的结论?

“教育专家”和“心理专家”,谁更容易在这个社会生存?

思想实验:你觉得“哲学僵尸”可不可能存在?

测试推荐:

你能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吗?(自信量表)


相关内容

  • 18个虚词对应课本例子
  • 1.而 而在高中课本第6册<报任安书(节选)>内共出现了11次 1.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 2.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 3.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及其在槛阱之中,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 4.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 ...

  • 答案(第二课时)
  • 晏子使楚(第2课时) 二.课堂互动探究 (三)分析晏子与楚王的对话,体会晏子的外交语言艺术. 讨论:如果你是晏子,当时你会用什么话来回答楚王?比较一下,你的回答和晏子的回答,哪一种好?为什么? 从课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晏子外交语言的艺术,主要在于他成功地运用了逻辑严密的三段式推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比喻 ...

  • 辩论技巧之 诡辩
  • 辩论技巧之 诡辩 <现代汉语辞典>中,"诡辩"的意思是:" 外表上.形式上好像是运用正确的推理手段,实际上违反逻辑规律,做出似是而非的论段. 利:诡辩作为一门特殊的语言艺术, 它属于辩论的学科,但又超脱于辩论学中对理性乃至真理的界定.诡辩艺术的内涵在于灵巧性 ...

  • 善良为话题的作文
  • 威廉·比尔的故事 (善意的谎言呵护了弱小的心灵) 美国著名记者威廉•比尔曾经讲过一段自己的经历. 10岁那年,比尔成了孤儿.一天,靠卖报为生的比尔在纽约某电车站卖报,一个胖男子拿走了两份报纸,还戏弄比尔.之后,那个男子扬长而去. 这时,一辆马车停在比尔身边.车上一个眼里噙着泪花的妇人冲着电车骂道:& ...

  • 世界著名难题
  • 10.电车难题(The Trolley Problem) "电车难题"要数伦理学领域最为知名的思想实验之一,其内容大致是:一个疯子把五个无辜的人绑在电车轨道上.一辆失控的电车朝他们驶来,并且片刻后就要碾压到他们.幸运的是,你可以拉一个拉杆,让电车开到另一条轨道上.但是还有一个问题 ...

  • 德沃金:我们的法官必须成为哲学家吗?他们能成为哲学家吗?
  • 人文与社会 提交 2009/09/11 阅读: 79 来源:<清华法学>第五辑"法律思想与人文语境"研究专号 摘要:本文题目就表明了一种两难选择.在法官的寻常工作过程中,他们需要对很多问题作出决断,而这些问题至少从表面上来看也是一个重大哲学著作的主题. 关键词:傅蔚冈 ...

  • 十大思想实验
  • 十个著名的思想实验,看完请淡定 来源: 邵峰的日志 10.电车难题(The Trolley Problem) "电车难题"要数伦理学领域最为知名的思想实验之一,其内容大致是:一个疯子把五个无辜的人绑在电车轨道上.一辆失控的电车朝他们驶来,并且片刻后就要碾压到他们.幸运的是,你可以 ...

  • 10大逻辑矛盾
  • 10.电车难题(The Trolley Problem)52bt.org "电车难题"是伦理学领域最为知名的思想实验之一,其内容大致是:一个疯子把五个无辜的人绑在电车轨道上.一辆失控的电车朝他们驶来,并且片刻后就要碾压到他们.幸运的是,你可以拉一个拉杆,让电车开到另一条轨道上.但 ...

  • 十个经典思维悖论
  • 十个经典思维悖论 10. 电车难题(The Trolley Problem) "电车难题"要数伦理学领域最为知名的思想实验之一,其内容大致是:一个疯子把五个无辜的人绑在电车轨道上.一辆失控的电车朝他们驶来,并且片刻后就要碾压到他们.幸运的是,你可以拉一个拉杆,让电车开到另一条轨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