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馈线性化 理论研究

2011年7月 第26卷第7期

电 工 技 术 学 报

TRANSACTIONS OF CHINA ELECTROTECHNICAL SOCIETY

Vol.26 No. 7

Jul. 2011

基于反馈线性化原理的

直驱风力发电机组控制系统设计

王利兵 毛承雄 陆继明 王 丹

(华中科技大学电力安全与高效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武汉 430074)

摘要 提出一种基于反馈线性化原理的控制策略来设计直驱型风力发电机组(D-DPMSG)控制系统。为了使系统稳定运行在最大功率区域和快速追踪最大功率特性曲线,建立了系统各部分的动态模型并推导出了该非线性控制策略。在随机风速扰动下,相对于传统的PID控制策略,基于反馈线性化原理设计的非线性控制器使系统的转速响应超调更小,响应速度和恢复速度更快,效果更好。最后,大量仿真证明了该控制策略在追踪最优功率曲线的有效性。

关键词:直驱式永磁同步发电机机组 PID控制 反馈线性化控制 最大功率运行 中图分类号:TM614

Feedback-Linearization Control of Direct-Driven 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Generator Wind Turbines

Wang Libing Mao Chengxiong Lu Jiming Wang Dan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74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proposed a control strategy based on feedback-linearization control theory to design the controller of the direct-driven 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generators (D-DPMSG) system.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D-DPMSG system stably operating on the optimal regimes, tracking the wind turbines’ optimal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quickly, a nonlinear control strategy based on dynamic models of the components of the system is derived. Comparing to the conventional PID control strategy, this new nonlinear controller based on feedback-linearization control theory shows better performance of rotor speed with smaller overshot and faster response when subjecting to stochastic wind. Intensive simulations are shown to demonstr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posed scheme in tracking the maximum power operating curve.

Keywords: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generator, PID control, feedback-linearization control, MPPT

速恒频风力发电机组(WECS)逐渐取代传统的恒速恒频异步风力发电机组,而永磁直驱型风力发电机组(PMSG)具有无齿轮箱、效率高、可靠性高和维护成本低等优点[1],逐渐成为市场上变速恒频风力发电机组的主流机型之一。

国内外学者对变速恒频风力发电机组的控制系统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滑模控制[2]、增益调节控制[3]和智能控制[4]等方法,较好地解决了风力发电机组在部分负荷阶段,实现最大功率追踪控制的问题。传统的最大功率追踪(MPPT)控制主要有

1 引言

随着全球气候问题的突显和传统一次能源的逐渐消耗,世界各国对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高度关注,并积极进行研究和开发。风力发电作为一种具有很强竞争力的新能源发电技术,近些年来,得到了高度重视,风能的装机容量也开始快速发展。其中变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973计划(2009CB219702)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807020,50837003)资助项目。 收稿日期 2010-11-01 改稿日期 2011-02-10

2

电 工 技 术 学 报 2011年7月

尖速比控制[5]、功率信号反馈控制[6]和爬山法控制[7]等方法,但没有考虑到风力发电系统的非线性、大惯性和存在随机扰动等特点。

文献[13]阐述了精确反馈线性化技术在自治混合供电系统中应用。本文在此基础之上,考虑变流器的动态影响,运用精确反馈线性化技术和PID技术分别设计了直驱风力发电系统的控制系统,控制系统能稳定在最大功率轨迹(ORC)上运行,并进行实际风速的动态仿真,验证了该非线性控制策略的正确性和相对优越性。

2 风力发电机组模型

2.1 风力机的输出特性

风力机的输出功率PW[8]为

P1

W=

2

ρπR2v3CP(λ,β) (1) 式中,ρ是空气密度;R使风轮机的叶片半径;v是风速;CP(λ,β)是风能利用系数,是关于尖速比

λ=RΩ l/v和桨距角β 的函数;Ω l为风力机转速。考虑在风力机部分负荷阶段,假定β 恒为某一定值。

风力机的输出转矩TW为

TW=0.5ρR3v2πCT(λ,β) (2)

其中转矩利用系数CT(λ,β )为

Cβ)

T(λ,β)=

CP(λ,λ

(3)

CT(λ,β )一般用六次多项式进行拟合,即

6

CT(λ,β)=

∑aiλ

i

(4)

i=0

当风机运行于最佳叶尖速比λ=λopt时,此时风能利用系数最大CPmax,此时风力机转轴上输出最大功率和最大转矩为

TρCWopt=

0.5PmaxπR5

λ3Ωl2=KoptΩl2 (5)

optPWopt=

KoptΩl3

(6)

图1所示为风力机的输出功率曲线,当风力机运行于图中的BC段时,控制风力机的转速Ωl使得风机位于最优功率曲线ORC之上。

风力机传动系统的一阶简化系统模型为

JdΩldt

=TW−TG−KΩl (7)

式中,J为机组的等效转动惯量;K为转动粘滞系数;TG为电磁转矩。

图1 风力机的输出功率曲线 Fig.1 Out power characteristics of WT

2.2 PMSG系统的动态模型

考虑到风力发电系统中的机械部分和永磁同步发电机的动态行为慢于电力电子变流器的动态行为[9],

同时同步发电机的负载转矩随着风速不同而变化,因此可将变流器部分等效为可变负载Rs和Ls。

考虑可变负载时,在dq同步旋转坐标系建立系统的动态数学模型为[10]

⎧⎪(Ld+Ls)i d=−(Rr+Rs)id+p(Lq+L⎨s)iqΩl

⎪⎩(Lq

+Ls)i q=−(Rr+Rs)iq−p(Ld+Ls)idΩl+pΦmΩ l(8)

电磁转矩为

TG=p⎡⎣Φmiq+(Ld−Lq)idiq⎤⎦ (9)

式中,Rr为定子电阻;p为极对数;Ld和Lq为定子

d轴和q轴电感;id和iq为定子d轴和q轴电流;

Φm为永磁同步电机磁通;Rs和Ls发电机侧的等效负载。

3 控制系统设计原理

3.1 基于PID原理的控制器设计

为了使得风机运行在ORC曲线之上,可以采用转速反馈或者功率反馈的原理来设计PID控制器,使得尖速比追踪λopt。

本文采取常见的功率反馈来设计控制器[9],其控制框图如图2所示。其中G(s)为变流器的一阶传递函数,其形式为1/(Tzs+1),PID控制器参数KP和Ti,采用极点配置的方法进行设计。

图2 PID控制器的控制框图

Fig.2 Block diagram of PID controller design

第26卷第7期

王利兵等 基于反馈线性化原理的直驱风力发电机组控制系统设计 3

基于PID方法设计的控制器结构简单,易于数字控制器的实现,但没有考虑风力发电系统的非线性、时滞性和随机扰动等特点,PID设计的控制器不能充分反映整个系统的信息。 3.2 反馈非线性化设计原理

给定单输入单输出非线性系统(SISO)[11-12]

如下:

⎧⎨

x

=f(x)+g(x)u⎩

y=h(x) (10) 式中,x是状态向量;x∈Rn,y∈R1,u∈R1

,f(x)和

g(x)为向量场。

若非线性系统(10)在x=x0的邻域内相对阶γ =n时,则该系统可实现状态反馈精确线性化,若γ <n时,可实现部分反馈线性化。对于可实现线性化的

部分,必定存在微分同呸φ:Ω∈Rn,使得系统在坐标变换z=φ(x)转化为如下标准型

z

=Az+Bv (11) 式中

⎛⎜010"00⎞

⎛01"00⎟

⎜0⎞

=⎜0A⎜⎜0⎟⎜#

####⎟⎟

B=⎜⎜0⎟

⎜#⎟

⎟ (12)

00"01⎜⎟⎜0⎟⎝

000"00⎟⎠

⎜⎟⎝1⎟⎠

系统的控制输入为

u=−α(x)1β(x)+

β(x)

v (13) 式中,α(x)=Lnfh(x),β(x)=LgLnf−1h(x)≠0,新坐标下 的最优控制解v可以通过求解Riccati矩阵方程获得,具体求解方法见文献[12],结果为

v=−k1z1−k2z2−"−knzn (14) 将式(14)和式(11)代入式(13)中得到最优控制为

n1u=−

Lfh(x)+knLnf−1h(x)+"+k2Lfh(x)+k1h(x)

LgLnf−1h(x)

(15)

式中,ki是最优反馈增益矩阵中的元素。

若系统的相对阶γ <n,则需要选择另外的输出方程y=ω(x),使得系统全部状态解耦。

若系统实现输入和输出解耦,则当i=0,1,…,

γ −2

时,LgLif

h(x)=0,且LgLγf−1

h(x)有界不等于0,

则控制律为

u=

1Lh(x)

(−Lγf

h(x)+v) (16) gLγf−1

可得到输入为v,输出为y的γ 阶线性系统

y(γ )=v (17)

新的控制输入v由有界跟踪误差确定,利用极点配置法确定输出误差方程的系数。

4 基于反馈非线性化原理的控制器设计

4.1 系统的标准化模型

为了建立如式(10)的标准形式,选取状态变量x=(id iq Ω l)T,控制输入为u=Rs,输出为转速

y=Ω l,对有关公式化简为[13]

f(x)=

⎛⎛⎜f⎜1L⎡−Rrx1+p(Lq+Ls)x2x3⎤⎦⎞⎟1⎞

⎜d+Ls⎣

⎟⎜f⎜2⎟⎜1

L⎟⎟=⎜[−Rrx2−p(d+Ls)x1x3+pΦmx⎝

f3⎟⎠⎜L3]d+L⎟(18)

s⎜⎟⎜1

⎝J(T⎟Wt−pΦmx2)⎟⎠

⎛⎜−1x⎞

⎛⎜Ld+L1s⎟

⎟ g(x)=⎜g1⎞⎜g⎟

=⎜⎜2⎜−1x⎟

2⎟ (19) ⎝g⎟

3⎟⎠

⎜Lq+Ls⎜⎟⎝0⎟⎠

h(x)=x3 (20)

使用反馈非线性化控制器设计时,CT(λ,β)是λ 的六次多项式函数并进行模拟,代入式(5)得到转矩公式

6

TWt=

∑rix3iv2−i (21)

i=0

其中系数ri表达式为

r1

i=

2

πρR3+iai (22) 式中,ri是与ai相关的系数。

整个风力发电系统的简化模型如图3所示[13]。

图中,

PMSG为永磁直驱风力发电系统的动态模型,变换器的动态性能用一阶环节G(s)来模拟,

G(s)=

Kin,K是等效增益,T是时间常数;R

1+Ts

inzs

z和Ls是等效的可变负载,为系统控制输入变量。

该控制系统的简图基于以下原理:风力发电系统向电网传输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调度中心给出),因此,经过变换器后,电网侧相当于有源负载,故简化为等效阻抗表示。

4

电 工 技 术 学 报 2011年7月

图3 PMSG控制系统简图

Fig.3 Simplied block diagram of PMSG’s control system

4.2 反馈非线性化原理的控制器设计

本文给出该简化系统的一般性设计方法。首先计算系统的相对阶。其中Lie导数计算如下:

⎧∑

6⎪⎨Lfh(x)=

rixi3v2−i

−dx2⎪i=0

(23) ⎩LgLf

h(x)=−dkx2≠0

故系统的相对度γ =2<n=3,故只能实现部分反馈线性化。一般性的坐标变化z=φ(x)为

x3

⎞⎛⎟

⎜φ⎜

1(x1,x2,x3)⎞⎜∑

6z=⎜φ⎟⎜rixi3v2−i

−dx2⎟

⎜2(x1,x2,x3)⎟=⎜i=0

⎟ (24) ⎜⎝φ3(x1,x2,x3)⎟⎟⎠⎜⎜

n

⎟⎜⎜k⎛⎝

⎜x1⎞

⎟⎝x⎟⎟2⎠⎟⎠

式中,d=pΦm;v为风速,k可取任意常数,幂次n可以取任意值,为了方便控制器设计,设定

a3=k=−1/(Ld+Lq),且验证该变换矩阵非奇异。

相应的z坐标到x坐标的逆坐标变换为

⎧6

⎪x1=⎪⎪⎨⎪

⎪⎪x2 (25)

⎩x3=z1

得到控制输入为

u=

1L⎡−L2fh(x)+uv⎤ gLfh(x)⎣

⎦ (26)

式中

⎧⎪2

5i−12−i

⎨Lfh(x)=−df2+∑

ix3rivf3

(27)⎪i=0

⎩LgLf

h(x)=−dkx

2控制输入u中uv为线性系统的控制输入,其解

可以从线性系统的状态反馈设计方法得到,过程如下:

z坐标下的线性系统方程为

⎧⎪⎛⎪⎜z

1⎞⎛01⎞⎛z1⎞⎛0⎞⎨

⎝z 2⎟⎠=⎜⎝

00⎟⎠⎜⎝z⎟+⎜⎟⎠u2⎠⎝1 ⎪⎪

y=10⎛z(28) ⎩

()⎜1⎞

⎝z2⎟⎠利用状态空间极点配置技术得到控制输入

⎛z uv=−(k1k2

k3)⎜1⎞

⎜z2⎟

⎟ (29) ⎜⎝ε⎟⎠

ε 为系统的跟踪误差

ε

=yref−y (30)

定义扩张的状态向量为=(zT

1z2ε),在新的 状态向量下线性系统描述如下: ⎛⎜z

1⎞⎛⎛010⎞⎛0⎞⎞⎜z 2⎟⎟=⎜⎜⎜⎜000⎟⎟−⎜⎜1⎟

k2

−k⎟⎛3)⎟⎜z1⎞⎛0⎞

⎜z2⎟⎟+⎜⎜0⎟⎟yref

⎝ε⎟⎠⎜⎝⎜⎟(k⎜1

⎝−100⎟⎠⎜⎝0⎟⎠

⎟⎠⎜⎝ε⎟⎠⎜⎝1⎟⎠

(31)

式中,k1、k2、k3采用极点配置法,且定义一对在复平面左半平面的主导极点,在本例中,定义等效二阶典型系统的剪切频率ωc=30rad/s,阻尼系数

ξ =0.95,可得到k1、k2、k3的值。

线性系统的反馈控制框图如图4所示,其中为了消除稳态跟踪误差,增加了积分控制环节。

图4 反馈系统设计简图

Fig.4 Block diagram of state-feedback control

5 仿真分析

为了验证所设计控制器的正确性和有效性,设计单台小型PMSG风力发电系统。依据以上设计原理,设计两种控制器,比较风速阶跃变化时的响应,并验证在随机风速扰动下,系统保持最大功率运行的能

力。其中PMSG系统的参数和控制器的参数见附录。 5.1 风速阶跃变化

当时间t =50s时,风速从v=7m/s阶跃到v=8m/s时,风力机转速响应和尖速比响应如图5和图6所示。

第26卷第7期

王利兵等 基于反馈线性化原理的直驱风力发电机组控制系统设计

5

图5 转速响应 Fig.5 Rotor speed

response

图6 尖速比响应 Fig.6 Tip speed ratio response

从图中可以看出,基于反馈线性化原理设计的控制器在风速阶跃扰动时,表现出比常规的PI控制器更优越的性能,能够无超调且快速的恢复到稳定情况,这有利于风力发电系统时刻保持最大功率运行,和减小风力机负荷波动,延长使用寿命。 5.2 随机风速变化

图7所示的风速分布为平均风速vavr=7m/s,并在5m/s和11m/s之间随机波动。

从图8和图9所示可以看出,系统在该随机扰动下,动态跟踪风速变

图7 风速曲线

Fig.7 Characteristics of wind

图8 风能利用系数曲线 Fig.8 Characteristics of CP

图9 尖速比曲线 Fig.9 Characteristics of STR

化,保持为预先设定的最优值CP_opt=0.477和λopt=7附近波动,即运行ORC曲线之上,验证了所设计的控制器良好的性能。

图10表示转速的控制输出曲线。转速随着风速变化,在Ω l=137rad/s附近波动。图11为控制量Rs变化时STR的变化情况,风速标本如图7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控制输入变化时,尖速比仍然保持在最优值附近,且控制输入越大时,尖速比波动越小,这是由于风机重负载阻碍转速变化引起的。

图10 转速曲线

Fig.10 Characteristics of rotor speed

6

电 工 技 术 学 报 2011年7月

图11 尖速比与输入阻抗关系

Fig.11 Characteristics of STR vs. variable Rs

6 结论

本文应用反馈线性化原理设计了直驱型风力发电系统的控制器,使得系统能稳定运行在最大功率曲线之上。与传统的PID控制器相比,该控制器能够使转速响应超调小且快速地恢复到稳定情况,这有利于风力发电系统时刻保持最大功率运行,减小风力机负荷波动,减少疲劳损伤。仿真实验还表明利用该控制器,系统在随机扰动下能够快速保持在设定的最优状态,这对于实际风力发电系统的控制系统设计具有积极意义。

附 录

PMSG参数(pu):

Rr=3.3,Ld=Lq=0.042,p=3,Φ m=0.433, Rs=80,Ls=0.08,Kin=1,Tz=0.005s。 风力机系数:

R=2.5,ρ =1.25,J=0.052,λopt=7,CP_max=0.47。 控制器参数:

kp=0.1,Ti=1.4s,k1=3500,k2=150,k3=40000。 二阶风能系数:

r0=3.8442 r1=−0.3605 r2=−0.096。

参考文献

[1] 雷亚洲, Lightbody G. 国外风力发电导则及动态模

型简介[J]. 电网技术, 2005, 29(12): 27-32.

Lei Yazhou, Lightbody G. An introduction on wind power grid code and dynamic simulation[J]. Power System Technology, 2005, 29(12): 27-32.

[2] De Battista H, Mantz R J, Christiansen C F.

Dynamical sliding mode power control of wind driven induction generators[J]. IEEE Transactions on Energy Conversion, 2000, 15(4): 451-457.

[3] Bianchi F D, Mantz R J, Christiansen C F. Gain

scheduling control of variable-speed wind energy

conversion systems using quasi-LPV models[J]. Control Engineering Practice, 2005, 13(2): 247-255. [4] Simoes M G, Bose B K, Spiegel R J. Fuzzy logic

based intelligentcontrol of a variable speed cage machine wind generation system[J]. IEEE Trans- 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 1997, 12(1): 87-95.

[5] 刘其辉, 贺益康, 赵仁德. 变速恒频风力发电系统

最大风能追踪控制[J].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2003, 27(20): 62-67.

Liu Qihui, He Yikang, Zhao Rende. The maximal wind-energy tracing control of a variable-speed constant-frequency wind power generation system[J]. Autor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 2003, 27(20): 62-67.

[6] Tan K, Island S. Optimum control strategies in energy

conversion of PMSG wind turbine system without mechanical sensors[J]. IEEE Transactions Energy Conversion, 2004, 19(2): 392-399.

[7] Raju A B, Chatterje K, Fernandes B G. A simple

maximum point tracker for grid connected variable speed wind energy conversion system with reduced switch count power converters[C]. Proceedings of IEEE PESC, 2003, 2: 748-753.

[8] 李晶, 王伟胜, 宋家骅. 变速恒频风力发电机组建

模与仿真[J]. 电网技术, 2003, 27(9): 14-17. Li Jing, Wang Weisheng, Song Jiahua. Modeling and dynamic simulation of variable speed wind turbine[J]. Power System Technology, 2003, 27(9): 14-17. [9] 耿华, 许德伟, 吴斌, 等. 永磁直驱变速风电系统

的控制及稳定性分析[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9, 29(33): 68-75.

Geng Hua, Xu Dewei, Wu Bin. Control and stability analysis for the permanent magnetic synchronous generator based direct driven variable speed wind energy conversion system[J]. Proceedings of the CESS, 2009, 29(33): 68-75.

[10] 尹明, 李庚银, 张建成. 直驱式永磁同步风力发电

机组建模及其控制策略[J]. 电网技术, 2007, 31(15): 61-65.

Yin Ming, Li Gengyin, Zhang Jiancheng. Modeling and control strategies of directly driven wind turbine with 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generator[J]. Power System Technology, 2007, 31(15): 61-65.

(下转第20页)

20

电 工 技 术 学 报 2011年7月

6 结论

为增大直驱式风力发电变流系统容量,提出了基于功率模块并联和变流器并联的系统拓扑方案,并通过实验进行了初步验证,得出如下结论:

(1)采用功率模块并联扩大单台变流器容量,简单易行,只需很小的差模电感来抑制功率模块之间开关时刻微小差异导致的动态环流。

(2)在功率模块并联基础上,利用变流器并联,能够进一步扩大系统容量,增加系统冗余性,同时可以借助错时矢量调制技术实现谐波对消,减小注入电网电流谐波。

参考文献

[1] 叶杭冶. 风力发电机组的控制技术[M]. 北京: 机械

工业出版社, 2002.

technologies of power module for traction power supply with energy feedback[J]. Transactions of China Electrotechnical Society, 2010, 25(6): 77-82. [7] 张钢, 刘志刚, 沈茂盛, 等. 组合式变流器错时矢

量调制技术及并联控制方案[J].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8, 32(2): 35-38.

Zhang Gang, Liu Zhigang, Shen Maosheng, et al. Interleaved space vector modulation technique and parallel control scheme of multi-modular converter[J]. Journal of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2008, 32(2): 35-38.

[8] 李建林, 王立乔, 刘兆燊, 等. 一种新型的组合变

流器错时采样空间矢量调制技术分析[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4, 24(1): 142-146.

Li Jianlin, Wang Liqiao, Liu Zhaoshen, et al. Analysis on a novel multi-modular converter with sample time staggered SVM technique[J]. Proceedings of the CSEE, 2004, 24(1): 142-146.

[9] Weihao H, Yue W, Xianwen S, et al. An improved

DC-link voltage control method for multiple grid connected converter in direct drive wind power generation system[C]. Proceedings of IEEE APEC, 2009: 1939-1944.

[10] 伍小杰, 罗悦华, 乔树通. 三相电压型PWM整流器

控制技术综述[J]. 电工技术学报, 2005, 20(12): 7-12.

[2] 高峰. 风力发电机组建模与变桨距控制研究[D]. 保

定: 华北电力大学, 2008.

[3] 陈瑶. 直驱型风力发电系统全功率并网变流技术的研

究[D]. 北京: 北京交通大学, 2008.

[4] 刘其辉, 贺益康, 赵仁德. 交流励磁变速恒频风力发

电系统的运行与控制[J]. 电工技术学报, 2008, 23(1):

129-136.

Liu Qihui, He Yikang, Zhao Rende. Operation and control of AC-excited variable-speed constant- frequency wind power generation system[J]. Transactions of China Electrotechnical Society, 2008, 23(1): 129-136.

[5] Letor R. Static and dynamic behavior of paralleled

IGBTs[J]. 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y Applica- tions, 1992, 28(2): 395-402.

[6] 张钢, 刘志刚, 王磊, 等. 能馈式牵引供电功率模

块并联技术[J]. 电工技术学报, 2010, 25(6): 77-82.

Wu Xiaojie, Luo Yuehua, Qiao Shutong. A control technical summary of three-phase voltage-source PWM rectifiers[J]. Transactions of China Electro- technical Society, 2005, 20(12): 7-12.

作者简介

张 钢 男,1982年生,博士,研究方向为风力发电技术。 柴建云 男,1961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风力发电。

Zhang Gang, Liu Zhigang, Wang Lei, et al. Parallel

(上接第6页)

[11] 卢强, 孙元章. 电力系统非线性控制[M]. 北京: 科

学出版社, 1993.

2006, 12(9): 399-419.

作者简介

王利兵 男,1987年生,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应用和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

毛承雄 男,1964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大型同步发电机最佳励磁控制、大功率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以及电力系统动态仿真方面的研究。

[12] 刘豹. 现代控制理论[M]. 2版. 北京: 机械工业出

版社, 2000.

[13] Nicolas Antonio Cutululis, Emil Ceanga, Anca

Daniela Hansen. Robust multi-model control of an autonomous wind power system[J]. Wind Energy,

2011年7月 第26卷第7期

电 工 技 术 学 报

TRANSACTIONS OF CHINA ELECTROTECHNICAL SOCIETY

Vol.26 No. 7

Jul. 2011

基于反馈线性化原理的

直驱风力发电机组控制系统设计

王利兵 毛承雄 陆继明 王 丹

(华中科技大学电力安全与高效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武汉 430074)

摘要 提出一种基于反馈线性化原理的控制策略来设计直驱型风力发电机组(D-DPMSG)控制系统。为了使系统稳定运行在最大功率区域和快速追踪最大功率特性曲线,建立了系统各部分的动态模型并推导出了该非线性控制策略。在随机风速扰动下,相对于传统的PID控制策略,基于反馈线性化原理设计的非线性控制器使系统的转速响应超调更小,响应速度和恢复速度更快,效果更好。最后,大量仿真证明了该控制策略在追踪最优功率曲线的有效性。

关键词:直驱式永磁同步发电机机组 PID控制 反馈线性化控制 最大功率运行 中图分类号:TM614

Feedback-Linearization Control of Direct-Driven 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Generator Wind Turbines

Wang Libing Mao Chengxiong Lu Jiming Wang Dan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74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proposed a control strategy based on feedback-linearization control theory to design the controller of the direct-driven 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generators (D-DPMSG) system.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D-DPMSG system stably operating on the optimal regimes, tracking the wind turbines’ optimal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quickly, a nonlinear control strategy based on dynamic models of the components of the system is derived. Comparing to the conventional PID control strategy, this new nonlinear controller based on feedback-linearization control theory shows better performance of rotor speed with smaller overshot and faster response when subjecting to stochastic wind. Intensive simulations are shown to demonstr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posed scheme in tracking the maximum power operating curve.

Keywords: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generator, PID control, feedback-linearization control, MPPT

速恒频风力发电机组(WECS)逐渐取代传统的恒速恒频异步风力发电机组,而永磁直驱型风力发电机组(PMSG)具有无齿轮箱、效率高、可靠性高和维护成本低等优点[1],逐渐成为市场上变速恒频风力发电机组的主流机型之一。

国内外学者对变速恒频风力发电机组的控制系统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滑模控制[2]、增益调节控制[3]和智能控制[4]等方法,较好地解决了风力发电机组在部分负荷阶段,实现最大功率追踪控制的问题。传统的最大功率追踪(MPPT)控制主要有

1 引言

随着全球气候问题的突显和传统一次能源的逐渐消耗,世界各国对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高度关注,并积极进行研究和开发。风力发电作为一种具有很强竞争力的新能源发电技术,近些年来,得到了高度重视,风能的装机容量也开始快速发展。其中变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973计划(2009CB219702)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807020,50837003)资助项目。 收稿日期 2010-11-01 改稿日期 2011-02-10

2

电 工 技 术 学 报 2011年7月

尖速比控制[5]、功率信号反馈控制[6]和爬山法控制[7]等方法,但没有考虑到风力发电系统的非线性、大惯性和存在随机扰动等特点。

文献[13]阐述了精确反馈线性化技术在自治混合供电系统中应用。本文在此基础之上,考虑变流器的动态影响,运用精确反馈线性化技术和PID技术分别设计了直驱风力发电系统的控制系统,控制系统能稳定在最大功率轨迹(ORC)上运行,并进行实际风速的动态仿真,验证了该非线性控制策略的正确性和相对优越性。

2 风力发电机组模型

2.1 风力机的输出特性

风力机的输出功率PW[8]为

P1

W=

2

ρπR2v3CP(λ,β) (1) 式中,ρ是空气密度;R使风轮机的叶片半径;v是风速;CP(λ,β)是风能利用系数,是关于尖速比

λ=RΩ l/v和桨距角β 的函数;Ω l为风力机转速。考虑在风力机部分负荷阶段,假定β 恒为某一定值。

风力机的输出转矩TW为

TW=0.5ρR3v2πCT(λ,β) (2)

其中转矩利用系数CT(λ,β )为

Cβ)

T(λ,β)=

CP(λ,λ

(3)

CT(λ,β )一般用六次多项式进行拟合,即

6

CT(λ,β)=

∑aiλ

i

(4)

i=0

当风机运行于最佳叶尖速比λ=λopt时,此时风能利用系数最大CPmax,此时风力机转轴上输出最大功率和最大转矩为

TρCWopt=

0.5PmaxπR5

λ3Ωl2=KoptΩl2 (5)

optPWopt=

KoptΩl3

(6)

图1所示为风力机的输出功率曲线,当风力机运行于图中的BC段时,控制风力机的转速Ωl使得风机位于最优功率曲线ORC之上。

风力机传动系统的一阶简化系统模型为

JdΩldt

=TW−TG−KΩl (7)

式中,J为机组的等效转动惯量;K为转动粘滞系数;TG为电磁转矩。

图1 风力机的输出功率曲线 Fig.1 Out power characteristics of WT

2.2 PMSG系统的动态模型

考虑到风力发电系统中的机械部分和永磁同步发电机的动态行为慢于电力电子变流器的动态行为[9],

同时同步发电机的负载转矩随着风速不同而变化,因此可将变流器部分等效为可变负载Rs和Ls。

考虑可变负载时,在dq同步旋转坐标系建立系统的动态数学模型为[10]

⎧⎪(Ld+Ls)i d=−(Rr+Rs)id+p(Lq+L⎨s)iqΩl

⎪⎩(Lq

+Ls)i q=−(Rr+Rs)iq−p(Ld+Ls)idΩl+pΦmΩ l(8)

电磁转矩为

TG=p⎡⎣Φmiq+(Ld−Lq)idiq⎤⎦ (9)

式中,Rr为定子电阻;p为极对数;Ld和Lq为定子

d轴和q轴电感;id和iq为定子d轴和q轴电流;

Φm为永磁同步电机磁通;Rs和Ls发电机侧的等效负载。

3 控制系统设计原理

3.1 基于PID原理的控制器设计

为了使得风机运行在ORC曲线之上,可以采用转速反馈或者功率反馈的原理来设计PID控制器,使得尖速比追踪λopt。

本文采取常见的功率反馈来设计控制器[9],其控制框图如图2所示。其中G(s)为变流器的一阶传递函数,其形式为1/(Tzs+1),PID控制器参数KP和Ti,采用极点配置的方法进行设计。

图2 PID控制器的控制框图

Fig.2 Block diagram of PID controller design

第26卷第7期

王利兵等 基于反馈线性化原理的直驱风力发电机组控制系统设计 3

基于PID方法设计的控制器结构简单,易于数字控制器的实现,但没有考虑风力发电系统的非线性、时滞性和随机扰动等特点,PID设计的控制器不能充分反映整个系统的信息。 3.2 反馈非线性化设计原理

给定单输入单输出非线性系统(SISO)[11-12]

如下:

⎧⎨

x

=f(x)+g(x)u⎩

y=h(x) (10) 式中,x是状态向量;x∈Rn,y∈R1,u∈R1

,f(x)和

g(x)为向量场。

若非线性系统(10)在x=x0的邻域内相对阶γ =n时,则该系统可实现状态反馈精确线性化,若γ <n时,可实现部分反馈线性化。对于可实现线性化的

部分,必定存在微分同呸φ:Ω∈Rn,使得系统在坐标变换z=φ(x)转化为如下标准型

z

=Az+Bv (11) 式中

⎛⎜010"00⎞

⎛01"00⎟

⎜0⎞

=⎜0A⎜⎜0⎟⎜#

####⎟⎟

B=⎜⎜0⎟

⎜#⎟

⎟ (12)

00"01⎜⎟⎜0⎟⎝

000"00⎟⎠

⎜⎟⎝1⎟⎠

系统的控制输入为

u=−α(x)1β(x)+

β(x)

v (13) 式中,α(x)=Lnfh(x),β(x)=LgLnf−1h(x)≠0,新坐标下 的最优控制解v可以通过求解Riccati矩阵方程获得,具体求解方法见文献[12],结果为

v=−k1z1−k2z2−"−knzn (14) 将式(14)和式(11)代入式(13)中得到最优控制为

n1u=−

Lfh(x)+knLnf−1h(x)+"+k2Lfh(x)+k1h(x)

LgLnf−1h(x)

(15)

式中,ki是最优反馈增益矩阵中的元素。

若系统的相对阶γ <n,则需要选择另外的输出方程y=ω(x),使得系统全部状态解耦。

若系统实现输入和输出解耦,则当i=0,1,…,

γ −2

时,LgLif

h(x)=0,且LgLγf−1

h(x)有界不等于0,

则控制律为

u=

1Lh(x)

(−Lγf

h(x)+v) (16) gLγf−1

可得到输入为v,输出为y的γ 阶线性系统

y(γ )=v (17)

新的控制输入v由有界跟踪误差确定,利用极点配置法确定输出误差方程的系数。

4 基于反馈非线性化原理的控制器设计

4.1 系统的标准化模型

为了建立如式(10)的标准形式,选取状态变量x=(id iq Ω l)T,控制输入为u=Rs,输出为转速

y=Ω l,对有关公式化简为[13]

f(x)=

⎛⎛⎜f⎜1L⎡−Rrx1+p(Lq+Ls)x2x3⎤⎦⎞⎟1⎞

⎜d+Ls⎣

⎟⎜f⎜2⎟⎜1

L⎟⎟=⎜[−Rrx2−p(d+Ls)x1x3+pΦmx⎝

f3⎟⎠⎜L3]d+L⎟(18)

s⎜⎟⎜1

⎝J(T⎟Wt−pΦmx2)⎟⎠

⎛⎜−1x⎞

⎛⎜Ld+L1s⎟

⎟ g(x)=⎜g1⎞⎜g⎟

=⎜⎜2⎜−1x⎟

2⎟ (19) ⎝g⎟

3⎟⎠

⎜Lq+Ls⎜⎟⎝0⎟⎠

h(x)=x3 (20)

使用反馈非线性化控制器设计时,CT(λ,β)是λ 的六次多项式函数并进行模拟,代入式(5)得到转矩公式

6

TWt=

∑rix3iv2−i (21)

i=0

其中系数ri表达式为

r1

i=

2

πρR3+iai (22) 式中,ri是与ai相关的系数。

整个风力发电系统的简化模型如图3所示[13]。

图中,

PMSG为永磁直驱风力发电系统的动态模型,变换器的动态性能用一阶环节G(s)来模拟,

G(s)=

Kin,K是等效增益,T是时间常数;R

1+Ts

inzs

z和Ls是等效的可变负载,为系统控制输入变量。

该控制系统的简图基于以下原理:风力发电系统向电网传输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调度中心给出),因此,经过变换器后,电网侧相当于有源负载,故简化为等效阻抗表示。

4

电 工 技 术 学 报 2011年7月

图3 PMSG控制系统简图

Fig.3 Simplied block diagram of PMSG’s control system

4.2 反馈非线性化原理的控制器设计

本文给出该简化系统的一般性设计方法。首先计算系统的相对阶。其中Lie导数计算如下:

⎧∑

6⎪⎨Lfh(x)=

rixi3v2−i

−dx2⎪i=0

(23) ⎩LgLf

h(x)=−dkx2≠0

故系统的相对度γ =2<n=3,故只能实现部分反馈线性化。一般性的坐标变化z=φ(x)为

x3

⎞⎛⎟

⎜φ⎜

1(x1,x2,x3)⎞⎜∑

6z=⎜φ⎟⎜rixi3v2−i

−dx2⎟

⎜2(x1,x2,x3)⎟=⎜i=0

⎟ (24) ⎜⎝φ3(x1,x2,x3)⎟⎟⎠⎜⎜

n

⎟⎜⎜k⎛⎝

⎜x1⎞

⎟⎝x⎟⎟2⎠⎟⎠

式中,d=pΦm;v为风速,k可取任意常数,幂次n可以取任意值,为了方便控制器设计,设定

a3=k=−1/(Ld+Lq),且验证该变换矩阵非奇异。

相应的z坐标到x坐标的逆坐标变换为

⎧6

⎪x1=⎪⎪⎨⎪

⎪⎪x2 (25)

⎩x3=z1

得到控制输入为

u=

1L⎡−L2fh(x)+uv⎤ gLfh(x)⎣

⎦ (26)

式中

⎧⎪2

5i−12−i

⎨Lfh(x)=−df2+∑

ix3rivf3

(27)⎪i=0

⎩LgLf

h(x)=−dkx

2控制输入u中uv为线性系统的控制输入,其解

可以从线性系统的状态反馈设计方法得到,过程如下:

z坐标下的线性系统方程为

⎧⎪⎛⎪⎜z

1⎞⎛01⎞⎛z1⎞⎛0⎞⎨

⎝z 2⎟⎠=⎜⎝

00⎟⎠⎜⎝z⎟+⎜⎟⎠u2⎠⎝1 ⎪⎪

y=10⎛z(28) ⎩

()⎜1⎞

⎝z2⎟⎠利用状态空间极点配置技术得到控制输入

⎛z uv=−(k1k2

k3)⎜1⎞

⎜z2⎟

⎟ (29) ⎜⎝ε⎟⎠

ε 为系统的跟踪误差

ε

=yref−y (30)

定义扩张的状态向量为=(zT

1z2ε),在新的 状态向量下线性系统描述如下: ⎛⎜z

1⎞⎛⎛010⎞⎛0⎞⎞⎜z 2⎟⎟=⎜⎜⎜⎜000⎟⎟−⎜⎜1⎟

k2

−k⎟⎛3)⎟⎜z1⎞⎛0⎞

⎜z2⎟⎟+⎜⎜0⎟⎟yref

⎝ε⎟⎠⎜⎝⎜⎟(k⎜1

⎝−100⎟⎠⎜⎝0⎟⎠

⎟⎠⎜⎝ε⎟⎠⎜⎝1⎟⎠

(31)

式中,k1、k2、k3采用极点配置法,且定义一对在复平面左半平面的主导极点,在本例中,定义等效二阶典型系统的剪切频率ωc=30rad/s,阻尼系数

ξ =0.95,可得到k1、k2、k3的值。

线性系统的反馈控制框图如图4所示,其中为了消除稳态跟踪误差,增加了积分控制环节。

图4 反馈系统设计简图

Fig.4 Block diagram of state-feedback control

5 仿真分析

为了验证所设计控制器的正确性和有效性,设计单台小型PMSG风力发电系统。依据以上设计原理,设计两种控制器,比较风速阶跃变化时的响应,并验证在随机风速扰动下,系统保持最大功率运行的能

力。其中PMSG系统的参数和控制器的参数见附录。 5.1 风速阶跃变化

当时间t =50s时,风速从v=7m/s阶跃到v=8m/s时,风力机转速响应和尖速比响应如图5和图6所示。

第26卷第7期

王利兵等 基于反馈线性化原理的直驱风力发电机组控制系统设计

5

图5 转速响应 Fig.5 Rotor speed

response

图6 尖速比响应 Fig.6 Tip speed ratio response

从图中可以看出,基于反馈线性化原理设计的控制器在风速阶跃扰动时,表现出比常规的PI控制器更优越的性能,能够无超调且快速的恢复到稳定情况,这有利于风力发电系统时刻保持最大功率运行,和减小风力机负荷波动,延长使用寿命。 5.2 随机风速变化

图7所示的风速分布为平均风速vavr=7m/s,并在5m/s和11m/s之间随机波动。

从图8和图9所示可以看出,系统在该随机扰动下,动态跟踪风速变

图7 风速曲线

Fig.7 Characteristics of wind

图8 风能利用系数曲线 Fig.8 Characteristics of CP

图9 尖速比曲线 Fig.9 Characteristics of STR

化,保持为预先设定的最优值CP_opt=0.477和λopt=7附近波动,即运行ORC曲线之上,验证了所设计的控制器良好的性能。

图10表示转速的控制输出曲线。转速随着风速变化,在Ω l=137rad/s附近波动。图11为控制量Rs变化时STR的变化情况,风速标本如图7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控制输入变化时,尖速比仍然保持在最优值附近,且控制输入越大时,尖速比波动越小,这是由于风机重负载阻碍转速变化引起的。

图10 转速曲线

Fig.10 Characteristics of rotor speed

6

电 工 技 术 学 报 2011年7月

图11 尖速比与输入阻抗关系

Fig.11 Characteristics of STR vs. variable Rs

6 结论

本文应用反馈线性化原理设计了直驱型风力发电系统的控制器,使得系统能稳定运行在最大功率曲线之上。与传统的PID控制器相比,该控制器能够使转速响应超调小且快速地恢复到稳定情况,这有利于风力发电系统时刻保持最大功率运行,减小风力机负荷波动,减少疲劳损伤。仿真实验还表明利用该控制器,系统在随机扰动下能够快速保持在设定的最优状态,这对于实际风力发电系统的控制系统设计具有积极意义。

附 录

PMSG参数(pu):

Rr=3.3,Ld=Lq=0.042,p=3,Φ m=0.433, Rs=80,Ls=0.08,Kin=1,Tz=0.005s。 风力机系数:

R=2.5,ρ =1.25,J=0.052,λopt=7,CP_max=0.47。 控制器参数:

kp=0.1,Ti=1.4s,k1=3500,k2=150,k3=40000。 二阶风能系数:

r0=3.8442 r1=−0.3605 r2=−0.096。

参考文献

[1] 雷亚洲, Lightbody G. 国外风力发电导则及动态模

型简介[J]. 电网技术, 2005, 29(12): 27-32.

Lei Yazhou, Lightbody G. An introduction on wind power grid code and dynamic simulation[J]. Power System Technology, 2005, 29(12): 27-32.

[2] De Battista H, Mantz R J, Christiansen C F.

Dynamical sliding mode power control of wind driven induction generators[J]. IEEE Transactions on Energy Conversion, 2000, 15(4): 451-457.

[3] Bianchi F D, Mantz R J, Christiansen C F. Gain

scheduling control of variable-speed wind energy

conversion systems using quasi-LPV models[J]. Control Engineering Practice, 2005, 13(2): 247-255. [4] Simoes M G, Bose B K, Spiegel R J. Fuzzy logic

based intelligentcontrol of a variable speed cage machine wind generation system[J]. IEEE Trans- 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 1997, 12(1): 87-95.

[5] 刘其辉, 贺益康, 赵仁德. 变速恒频风力发电系统

最大风能追踪控制[J].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2003, 27(20): 62-67.

Liu Qihui, He Yikang, Zhao Rende. The maximal wind-energy tracing control of a variable-speed constant-frequency wind power generation system[J]. Autormation of Electric Power Systems, 2003, 27(20): 62-67.

[6] Tan K, Island S. Optimum control strategies in energy

conversion of PMSG wind turbine system without mechanical sensors[J]. IEEE Transactions Energy Conversion, 2004, 19(2): 392-399.

[7] Raju A B, Chatterje K, Fernandes B G. A simple

maximum point tracker for grid connected variable speed wind energy conversion system with reduced switch count power converters[C]. Proceedings of IEEE PESC, 2003, 2: 748-753.

[8] 李晶, 王伟胜, 宋家骅. 变速恒频风力发电机组建

模与仿真[J]. 电网技术, 2003, 27(9): 14-17. Li Jing, Wang Weisheng, Song Jiahua. Modeling and dynamic simulation of variable speed wind turbine[J]. Power System Technology, 2003, 27(9): 14-17. [9] 耿华, 许德伟, 吴斌, 等. 永磁直驱变速风电系统

的控制及稳定性分析[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9, 29(33): 68-75.

Geng Hua, Xu Dewei, Wu Bin. Control and stability analysis for the permanent magnetic synchronous generator based direct driven variable speed wind energy conversion system[J]. Proceedings of the CESS, 2009, 29(33): 68-75.

[10] 尹明, 李庚银, 张建成. 直驱式永磁同步风力发电

机组建模及其控制策略[J]. 电网技术, 2007, 31(15): 61-65.

Yin Ming, Li Gengyin, Zhang Jiancheng. Modeling and control strategies of directly driven wind turbine with 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generator[J]. Power System Technology, 2007, 31(15): 61-65.

(下转第20页)

20

电 工 技 术 学 报 2011年7月

6 结论

为增大直驱式风力发电变流系统容量,提出了基于功率模块并联和变流器并联的系统拓扑方案,并通过实验进行了初步验证,得出如下结论:

(1)采用功率模块并联扩大单台变流器容量,简单易行,只需很小的差模电感来抑制功率模块之间开关时刻微小差异导致的动态环流。

(2)在功率模块并联基础上,利用变流器并联,能够进一步扩大系统容量,增加系统冗余性,同时可以借助错时矢量调制技术实现谐波对消,减小注入电网电流谐波。

参考文献

[1] 叶杭冶. 风力发电机组的控制技术[M]. 北京: 机械

工业出版社, 2002.

technologies of power module for traction power supply with energy feedback[J]. Transactions of China Electrotechnical Society, 2010, 25(6): 77-82. [7] 张钢, 刘志刚, 沈茂盛, 等. 组合式变流器错时矢

量调制技术及并联控制方案[J].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8, 32(2): 35-38.

Zhang Gang, Liu Zhigang, Shen Maosheng, et al. Interleaved space vector modulation technique and parallel control scheme of multi-modular converter[J]. Journal of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2008, 32(2): 35-38.

[8] 李建林, 王立乔, 刘兆燊, 等. 一种新型的组合变

流器错时采样空间矢量调制技术分析[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4, 24(1): 142-146.

Li Jianlin, Wang Liqiao, Liu Zhaoshen, et al. Analysis on a novel multi-modular converter with sample time staggered SVM technique[J]. Proceedings of the CSEE, 2004, 24(1): 142-146.

[9] Weihao H, Yue W, Xianwen S, et al. An improved

DC-link voltage control method for multiple grid connected converter in direct drive wind power generation system[C]. Proceedings of IEEE APEC, 2009: 1939-1944.

[10] 伍小杰, 罗悦华, 乔树通. 三相电压型PWM整流器

控制技术综述[J]. 电工技术学报, 2005, 20(12): 7-12.

[2] 高峰. 风力发电机组建模与变桨距控制研究[D]. 保

定: 华北电力大学, 2008.

[3] 陈瑶. 直驱型风力发电系统全功率并网变流技术的研

究[D]. 北京: 北京交通大学, 2008.

[4] 刘其辉, 贺益康, 赵仁德. 交流励磁变速恒频风力发

电系统的运行与控制[J]. 电工技术学报, 2008, 23(1):

129-136.

Liu Qihui, He Yikang, Zhao Rende. Operation and control of AC-excited variable-speed constant- frequency wind power generation system[J]. Transactions of China Electrotechnical Society, 2008, 23(1): 129-136.

[5] Letor R. Static and dynamic behavior of paralleled

IGBTs[J]. 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y Applica- tions, 1992, 28(2): 395-402.

[6] 张钢, 刘志刚, 王磊, 等. 能馈式牵引供电功率模

块并联技术[J]. 电工技术学报, 2010, 25(6): 77-82.

Wu Xiaojie, Luo Yuehua, Qiao Shutong. A control technical summary of three-phase voltage-source PWM rectifiers[J]. Transactions of China Electro- technical Society, 2005, 20(12): 7-12.

作者简介

张 钢 男,1982年生,博士,研究方向为风力发电技术。 柴建云 男,1961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风力发电。

Zhang Gang, Liu Zhigang, Wang Lei, et al. Parallel

(上接第6页)

[11] 卢强, 孙元章. 电力系统非线性控制[M]. 北京: 科

学出版社, 1993.

2006, 12(9): 399-419.

作者简介

王利兵 男,1987年生,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应用和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

毛承雄 男,1964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大型同步发电机最佳励磁控制、大功率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以及电力系统动态仿真方面的研究。

[12] 刘豹. 现代控制理论[M]. 2版. 北京: 机械工业出

版社, 2000.

[13] Nicolas Antonio Cutululis, Emil Ceanga, Anca

Daniela Hansen. Robust multi-model control of an autonomous wind power system[J]. Wind Energy,


相关内容

  • 阿克曼公式在连续系统极点配置中的应用
  • 第27卷第6期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V01.27No.6 2005年12月 JOURNALoFEEE I)ec.2005 阿克曼公式在连续系统极点配置中的应用 李 娟1,于文娟1,肖传强2 (1.莱阳农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山东莱阳265200:2.莱阳农学院 植物保护学院,山东莱阳265200) 摘要: ...

  • 非线性系统控制论文
  • 非线性系统的状态反馈线性化 汪赛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自动化学院,北京 100192) 摘要:本文从微分几何概念入手,介绍了单输入仿射非线性系统状态反馈线性化成立的条件与多输入仿射非线性系统状态反馈线性化,并以锅炉电机为例利用多输入多输出状态反馈线性化理论将其转化为一个线性系统.最后指出非线性系统状 ...

  • 飞行器控制系统设计
  • 飞行器控制系统设计方法学科综述 1. 飞行控制系统对总体设计的影响 传统飞机设计方法中,在总体布局设计时,根据任务需求主要考虑飞行器的气动.结构与动力系统的设计因素,通过三者之间的协调使飞行器满足任务目标的要求.飞行控制系统是在飞机总体设计基本完成后进行设计的,只能对飞行器的性能起到被动补偿作用,对 ...

  • [2010年08月][通信技术][一种可重构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设计]
  • 2010年第08期,第43卷 通 信 技 术 Vol.43,No.08,2010 总第224期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No.224,Totally 一种可重构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设计 杨 鹤 (保密通信重点实验室,四川 成都 610041) [摘 要]提出了一种可重构线性 ...

  • 文氏桥振荡电路
  • 文氏桥振荡电路 一. 问题背景 将RC 串并联选频网络和放大器结合起来即可构成RC 振荡电路,放大器件可采用集成运算放大器. RC 串并联选频网络接在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和同相输入端之间,构成正反馈,接在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和反相输入端之间的电阻,构成负反馈.正反馈电路和负反馈电路构成一文氏电桥电桥. ...

  • 第七讲:序列密码
  • 密码学 (第七讲) 序列密码 张焕国 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 目录 1.密码学密码学的基本概念的基本概念 2.古典.古典密码密码 3.数据加密标准(.数据加密标准(DESDES)) 4.高级高级数据加密标准(数据加密标准(AESAES)) 5.中国商用密码(.中国商用密码(SMS4SMS4)) 6.分组 ...

  • 现代控制理论
  • 现代控制理论知识结构 (研究的顺序符合控制理论的一般步骤:系统建模.模型求解.提出性能指标.系统设计校正.) 一.系统的状态空间建模 1. 从2个角度4种方法建立状态空间表达式. 2. 状态空间表达式的线性变换 3. 由状态空间表达式反推传递函数 4. 建立离散系统的状态空间表达式 5. 需要注意的 ...

  • 自抗扰控制技术简介
  • 自抗扰控制技术简介 1.自抗扰控制技术概述 1.1 什么是自抗扰控制技术 自抗扰控制器(Auto/Active Disturbances Rejection Controler,ADRC)技术,是发扬PID控制技术的精髓并吸取现代控制理论的成就,运用计算机仿真实验结果的归纳和总结和综合中探索而来的, ...

  • 职称考试资料-电气中级
  • 二.简答题 1.什么叫阻抗匹配? 阻抗匹配是选择适当的输入阻抗和输出阻抗,以获取最大增益,获取最佳效果的匹配方法. 2.在放大电路中,阻抗匹配的意义是什么? 对于电压放大的输入级和中间放大级,提高输入阻抗可以获得更高的信号电压:降低输出阻抗可以获得更大的带负载能力,即可以允许更大的输出电流. 对于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