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海豚湾]分析

纪录片《海豚湾》评价与分析

——对比《圆明园》,反观中外纪录片之差异

时光如梭,人们渴望纪录那些令人为之震撼的瞬间,纪录片应运而生。随着时代的发展,纪录片的纪录样态、纪录手法等也在发生着变化。中外关于纪录片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下面通过纪录片《海豚湾》和《圆明园》的比较分析,来了解一下中外关于纪录片的不同理解。

一、了解纪录片首先得了解什么是纪录片。对于纪录片的界定,中外也各有说法。

纪录片,是一种排除虚构的影片,它具有一种吸引人有说服力的主题或观点,但它是从现实生活汲取素材,并用剪辑和音响来增进作品的感染力。这是美国1979年出版的《电影术语词典》中对于纪录片的界定;纪录片,是一种非虚构的影视艺术,他通过摄影和摄像手段对于真实的环境里、真实的环境内,发生在真实人物身上的事件所做的记录报道,并给人一定的审美愉悦功能的影视作品,真实是纪录片最根本的特性,是纪录片的灵魂。这是我国对于纪录片的定义。 纪录片《海豚湾》的拍摄真正契合了外国关于纪录片的界定。《海豚湾》的拍摄具有一定危险性,因为它触及到一个庞大的捕鲸产业的利益。在拍摄中,有暗拍、偷拍,还有利用红外线摄影设备拍下的,拍摄画面的摇摆不定,使观众更感觉到拍摄人员所处环境的危险性,为他们暗自捏把汗,拍摄画面也无不触目惊心。画面的真实客观纪录,将一个个海豚保护者的心境、行动表现的淋漓尽致,同时也将捕杀海豚的头目的丑陋狰狞的面目暴露无遗。

相较之《海豚湾》,《圆明园》在拍摄过程中没有那么多的惊心动魄的场面,而且前者是当时发生时的客观纪录;而后者是当今时代对已去历史的再现。 在拍摄手法上,前者完完全全是客观的纪录,没有任何的再现表演或补拍成分;后者则大量的运用了演员的再现表演,圆明园的那山那景也是利用现代科技根据历史资料复原的。

从片子节奏编辑和画面的编辑上来说,前者多是表现捕杀场面的惨烈、海豚生活的凄惨、人们的不人道,画面节奏紧凑;后者则有张有弛,在表现圆明园的

宏伟壮丽时,节奏舒缓,在表现八国联军侵华时,节奏紧凑。

在音响音乐效果上,前者在表现捕杀场面时多用悲哀凄惨的音乐,再加上海豚凄惨的哀鸣声,不觉让人不寒而栗。而在表现海豚自由穿梭于大海的画面时,则运用轻快地音乐,又有海豚发出的高兴的叫声。两者形成鲜明对比,其意欲何在不言自明;《圆明园》在表现时根据画面节奏的不断变化,音乐的应用也呈现出

二、从纪录片的类型来看,中外划分各有标准。

中外纪录片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呈现流派多样化、多元化的特点。19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现直接电影与真实理电影。《海豚湾》在拍摄编辑过程中流露出的主观倾向,归属为真理电影;《圆明园》的诗画般的纪录归属直接电影。

国外将纪录片分为:解说式、印象式、观察式、自省式;我国将纪录片分为:纪实型专题节目、创意型节目。

对于《海豚湾》的类型,个人认为,按国外划分标准属于解说式和观察式。《海豚湾》在编辑过程中加入了大量的参与纪录人员的旁白,对画面内容作进一步的解说或补充,同时纪录者又再时时刻刻纪录下发生的每件事情,例如当日本捕鲸人在阻止他们入场时甚至出现暴力行为,纪录者也未关机,而是继续纪录,虽然画面有些不稳定,但我们能从中感受到双方的争斗,有身临其境之感;按我国划分标准则为创意型节目。拍摄者的意图显而易见,其个人主张也清晰明了,直接表达出来。在编辑过程中更是体现了拍摄者的个人主观意识,即呼吁全社会行动起来保护海豚。

《圆明园》按国外标准属于印象式纪录片。从三维动画的复原圆明园的富丽堂皇到现实的被烧残垣断壁,运用抒情、诗化、暗喻等,游走于纪实与虚构之间,虽未直接说教却让观众感受到了那段屈辱的历史;按我国标准属于纪实型专题节目。虽然观看完此片,浓浓的中华情会涌上心头,但在片子中拍摄者并未明显的流露,只是将那段地大物博的泱泱大国的历史和八国联军侵华的受辱史客观再现了出来。

三、纪录片的片种属性。

纪录片的片种属性包括:表现对象的非虚构性、表现内容的丰富性、艺术手法的多样性、语言元素的综合性。

《海豚湾》是对现实正在发生的事实的客观纪录,《圆明园》是对历史的客观再现。《海豚湾》和《圆明园》分别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抗衡的两大重要主题。《海豚湾》在表现手法上主要是客观纪录,再加上相关者的解说或采访;《圆明园》则运用了抒情、诗化、暗喻、再现表演等手法综合表现。《海豚湾》和《圆明园》在语言运用上都具有综合性,形成字幕、镜头语言、画面语言、音响语言、文学语言、音乐语言等视听结合,完美呈现纪录内容。其中解说词的运用更是起到了一定的叙事、补充提示和提炼升华的作用。

四、纪录片的功能。

纪录片具有以下功能:传播知识和舆论导向的功能、记录历史和解释历史的功能、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的功能、给人以愉悦的功能。

《海豚湾》主要是呼吁全社会行动起来保护海豚,起到舆论导向和情感沟通的作用。《圆明园》目的在于客观纪录历史,并对历史加以解释,起到传播知识和信息交流的功能。

五、纪录片的选题

纪录片的素材来源丰富广泛,取材相对困难些,犹如大海捞针,题材的确定更有不确定性。但通观所有纪录片,其选材又遵循一定的标准,即史料知识性、社会普遍性、形象趣味性、突破常规。

现在人与自然的矛盾不断升级,关于动物的纪录片也不少见。《海豚湾》独树一帜,露骨的没有一点遮挡的将人与自然的矛盾彻彻底底的表现出来,同时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呼吁全社会保护海豚,禁止肆虐的捕杀海豚,还海豚以自然生长的自由环境。

《圆明园》也体现了当今纪录片的一个趋势,即纪录历史时刻。《圆明园》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客观再现,历史的场景、历史的景观、历史的人物,都通过当今的科技手段、人员表演客观的表现出来,同时又有现存历史遗骸的画面,历史与现实不断交织,完美的解说已经逝去的历史。

六、纪录片创作的理性思辨。

(一)真实与非真实。何为真实?对于某件事实来说会很容易说出什么是真实什么是非真实的,但对于纪录片中事实的应用我们却很难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但真实性依然是纪录片的灵魂,毋庸置疑,否则将不是纪录片,而只能是故事片等。这里对于纪录片的真实与非真实的讨论主要集中在纪实与真实这两个特殊概念。所谓纪录片是通过纪实的方式将真实的已经发生过的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纪录下来。没有绝对的真实,真实都是相对的。尤其对于已经发生的不可复原的历史事实的纪录,就是根据现有的遗存的资料,经过科学的解剖分析,运用三维动画等高科技手段复原历史画面、通过演员的历史情境的再现表演,结合解说、旁白、音响效果等来纪实的。说它非真实,是因为没有那时的人那时的景那时的情,一切由人们的主观意志根据现有历史资料编排出的;说它真实,是因为这并非凭空捏造,而是有历史科学依据,不同于故事片。

《海豚湾》是对正在发生的事实的客观纪录,其真实性毋庸置疑。《圆明园》大量运用科技复原、演员场景再现等手段,将一段不争的历史事实客观的表现了出来,而拍摄者并未流露其任何主观意志,而是完全由观看者自我领会。

(二)主观与客观。任何纪录片都会有纪录者的主观意识的体现,但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经过纪录者的主观意识的参与,合理编辑纪录画面,更客观的表现事实给观众。

《海豚湾》在这方面表现的更为明显,纪录者主观意图的露骨表达,对客观事实的真实纪录,所纪录事实都是在主观意识的主导下完成的,根据主观需要纪录下可以表达主观目的的客观事实,二者相结合。

《圆明园》则是经过纪录者或导演的主观刻意安排,根据科学客观的分析史实资料,运用科技和演员再现,完美纪录当时情景,并呈现给广大受众。在拍摄的同时并未将拍摄者的主观目的或说选题目的明显表现出来,而是化有形于无形,化无形于有形,将片子的精神内涵赋予片子本身,最终完全由观看者自我领悟。

(三)旁观与介入。这也是相对而言,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旁观,像国外的观点“墙上的苍蝇”那样几乎很难做到。

《海豚湾》中明显可体现出纪录者的介入,纪录者根据自己的纪录目的,有

意识的纪录日本捕杀海豚的血腥场面,并将此画面公之于众。

《圆明园》在一定意义上说是相对的旁观。纪录者根据导演的创作意图,将演员表演、三维场景的搭建完美结合,将有意表现的情景客观的纪录,当然现在的纪录并非与历史完全符合,但是最接近历史的表现。

(四)再现与表现。《海豚湾》是对发生事实的真实的客观纪录,《圆明园》则是对历史事实的再现纪录。虽表现手法不同,但都以客观事实,或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的真实事实,为依据,不容虚构。

(五)纪实性与艺术性。《海豚湾》更多的是表现纪实性,《圆明园》则更多的是表现艺术性,通过纪实表现出艺术的魅力。

七、纪录片中导演的工作。

纪录片是客观的纪录,为何还需要导演?当然需要,哪怕是自己拍摄一段纪录画面,也有着自己想表达的思想。不论是客观纪录还是主观可以引导,在拍摄过程中都讲究一定的拍摄技巧,以求画面的美观协调。在这里导演的作用可分为两点,即主观介入和客观品格。

在纪录片的拍摄过程中,主观介入主要指拍摄者根据已确定的反映客观事物的视角,适当运用某种拍摄手法作用于被拍摄者的做法。主观介入有其负面影响,比如对拍摄对象的干扰,造成拍摄画面的失真等。须知,即使是纪实性最强的纪录片,当摄像机出现时,当拍摄者与拍摄对象交流时,干扰是不可避免的。但若我们对负面影响加深认识,力求回避,保持纪录片创作的平视态度,客观品格,发挥主观介入的积极功用。在纪录片中,适当的主观介入,能够更好的体现平视态度,能够使拍摄者和被拍摄者以及观众之间产生更有效的思想交流。

《海豚湾》在拍摄海豚被杀的画面时有两种,一种是拍摄者自己拿着摄像机直接面对被拍摄者拍摄时,被拍摄者表现出的是暴力、愤怒和胆怯,这是由拍摄者(或导演)参与其中,激怒了被拍摄者,被拍摄者极力掩饰自己的罪行的才表现出的丑陋嘴脸;一种是海豚保护者将摄像机放于石头模型中、架于树枝间、放置于热气球上等,让摄像机自己去客观的去,在这里的人员不知道摄像机的存在,这时的表现是最真实最自然的,而这更能说明捕杀者内心的残酷和无知,同时在反击所谓的生物保护协会和保护海豚方面更具说服力。

《圆明园》表现更突出的是导演的主观介入,大量的高科技、特效的运用,以及演员的表演,场景的布置,无不体现着导演的主观创作。但它又是站在一定的平视的高度去实现主观创作的,这就是历史的不容虚构性,一切以史料为准,不加修饰的表现给观众,一切由观众自己评判。

八、纪录片的叙事。

纪录片的叙事不同于普通的叙述。叙述的内容可以是故事、可以是传奇人物的传奇事迹、可以是传说、童话等等,叙述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适当的加些内容,或夸大或贬低,完全由叙述者个人掌控。但纪录片的叙事有其根本特征和特点,当然在叙事中也要遵循一定原则。

纪录片的叙事有别于一般的叙事艺术的根本特征之处在于它不安排完整的情节,他处理的不是情节,而是事件,事件比情节在概念上更为宽泛,更接近于生活事实的本身的发展。

《海豚湾》从整体来看它叙述了一个事件,即日本大肆捕杀海豚。在表现整体事件的同时,每一个行动都为整体事件的叙事服务。比如有一段是保护者SOP成员深夜冒险去架设摄像机、防止水下声音采集器等,画面摇摆不定,人们急促的喘气声、小心翼翼的说话声,无不透露出惊险。

纪录片叙事的特点有:纪实性本质、多维度倾向、心理化潮流、哲理化趋势。 《海豚湾》记录的客观性体现了纪实性本质;在纪录片中有现场画面、人物采访、影片节选片段、动画节选片段,再加上高科技红外线设备的应用等,视听语言的高度的自由穿梭,从多角度客观的纪录日本捕杀海豚的血腥场面,具有极强的震撼力;记录中不单单表现事件的过程,更多的加入了拍摄者的心理表现,比如,在拍摄捕杀海豚画面时,有一条小海豚冲破几道防线奋力的向海岸方向游来,这时SOP成员,尤其是那名女志愿者表现的是同情怜悯心痛和悲愤,在采访中,她哭了,她心理的自然流露正是体现了纪录片叙事的心理化趋势;任何一部纪录片都是在一定时代背景下的产物,从中都透露着某种时代气息,甚至上升为一种哲理性高度。《海豚湾》则通过海豚来影射整个海洋生物甚至整个自然世界的和谐,表现出人与自然矛盾的升级必然带来灭亡。

纪录片叙事的基本原则包括:脉络清晰、层次分明,详略得当、虚实相生,

题材的片段性和主题的集中性,“举类迩而见义远”和叙事的思想性,张弛缓急与叙事性情节。

《海豚湾》主要采用的是他叙,仰俯结合,对SOP采用仰叙,对捕杀者采用俯叙,形成鲜明对比,使高者更高低着更低。截叙的手法使画面更具有跳跃感,不至于是观众产生疲劳感。明叙事件,直接表达个人思想,主题更加明显。整体脉络清晰,寻一根主线叙事,主题集中,在事件的叙述中传达出和谐的渴望,有缓有急,张弛有度,悲惨血腥的画面与轻松愉悦的画面、凄惨的哀鸣与愉快的叫声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保护海豚的重要性与急迫性。

《圆明园》整个结构更为突出,整体采用的是倒叙。圆明园现在的残垣断壁,在历史上却是富丽堂皇的皇家园林,是西方蒙昧以求得地方,更是东方泱泱大国的骄傲,而也是因为这样,最终“酿造”了灾祸。

九、纪录片的结构

纪录片也要讲究一定的谋篇布局,要求扣紧主题、完整统一、谨严周密和新鲜多样,并非杂乱无章,一般形式是:开头、中段、结尾、完美的结构,总是正确的反映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及其内在联系,总是建立在对观众接受心理的妥帖照顾和充分适应的基础上,这是千古不易的。

《海豚湾》开头即吸引人,白色的画面,隐约有任务在动,充满神秘感。中间部分则是客观纪录捕杀者的丑恶嘴脸及捕杀场面的血腥残酷。结尾部分则是以平淡收场,但交待出捕杀组织某些成员的退职失职,这是SOP成员努力的结果,是所有海豚保护者努力地结果,鼓舞人心,最后宣言,号召全社会行动起来去保护海豚,坚决打好持久战,同时又渗透着一种艰难。

《圆明园》以雨果的一句话开头,引出那段辉煌又屈辱的历史,中间画面的完美呈现以及外国传教士的叙述将这个壮观的皇家园林展现给观众,最后八国联军侵华、圆明园被毁,之前观众一度达到至高点的情绪瞬间摔落下来,形成强烈落差,惋惜之情、民族之情悠然心上,久久不能平息。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看到中外关于纪录片的理解与拍摄制作有其相似点,不用多说,同时也有很大的区别,集中在以下几点:

1、选题上:题材广泛,国外侧重大的世界性的主题;我国以民为本,多是反映民生的最真实最朴实的生活场景,尤其是反映老、边、区的主题特别多。

2、拍摄者的主观介入:中外纪录片都有主观介入,但在表达运用上国外较为理性客观,而我国常常将纪录者自己的思想意识强加于被纪录者,甚至出现失真现象。

3、思想感情的表达:相较之中国比较保守的思想,国外则更为开放。在纪录片中他们畅所欲言,尽情表达,或悲或喜或笑或怒,直接流露;我国的纪录片则更多的含而不露,“润物细无声”,善于用意境去感悟观众,。

4、结构表达上:国外纪录片往往进入主题快,收尾也快;我国纪录片则喜欢“循序渐进”、“淡入淡出”,表达某种意蕴。

纪录片是一个很大的市场,无论是从社会价值还是经济价值,都需要我们重视。对于纪录片在保持其客观纪录本质的基础上,中外可相互借鉴,弥补缺陷,共同发展。

纪录片《海豚湾》评价与分析

——对比《圆明园》,反观中外纪录片之差异

时光如梭,人们渴望纪录那些令人为之震撼的瞬间,纪录片应运而生。随着时代的发展,纪录片的纪录样态、纪录手法等也在发生着变化。中外关于纪录片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下面通过纪录片《海豚湾》和《圆明园》的比较分析,来了解一下中外关于纪录片的不同理解。

一、了解纪录片首先得了解什么是纪录片。对于纪录片的界定,中外也各有说法。

纪录片,是一种排除虚构的影片,它具有一种吸引人有说服力的主题或观点,但它是从现实生活汲取素材,并用剪辑和音响来增进作品的感染力。这是美国1979年出版的《电影术语词典》中对于纪录片的界定;纪录片,是一种非虚构的影视艺术,他通过摄影和摄像手段对于真实的环境里、真实的环境内,发生在真实人物身上的事件所做的记录报道,并给人一定的审美愉悦功能的影视作品,真实是纪录片最根本的特性,是纪录片的灵魂。这是我国对于纪录片的定义。 纪录片《海豚湾》的拍摄真正契合了外国关于纪录片的界定。《海豚湾》的拍摄具有一定危险性,因为它触及到一个庞大的捕鲸产业的利益。在拍摄中,有暗拍、偷拍,还有利用红外线摄影设备拍下的,拍摄画面的摇摆不定,使观众更感觉到拍摄人员所处环境的危险性,为他们暗自捏把汗,拍摄画面也无不触目惊心。画面的真实客观纪录,将一个个海豚保护者的心境、行动表现的淋漓尽致,同时也将捕杀海豚的头目的丑陋狰狞的面目暴露无遗。

相较之《海豚湾》,《圆明园》在拍摄过程中没有那么多的惊心动魄的场面,而且前者是当时发生时的客观纪录;而后者是当今时代对已去历史的再现。 在拍摄手法上,前者完完全全是客观的纪录,没有任何的再现表演或补拍成分;后者则大量的运用了演员的再现表演,圆明园的那山那景也是利用现代科技根据历史资料复原的。

从片子节奏编辑和画面的编辑上来说,前者多是表现捕杀场面的惨烈、海豚生活的凄惨、人们的不人道,画面节奏紧凑;后者则有张有弛,在表现圆明园的

宏伟壮丽时,节奏舒缓,在表现八国联军侵华时,节奏紧凑。

在音响音乐效果上,前者在表现捕杀场面时多用悲哀凄惨的音乐,再加上海豚凄惨的哀鸣声,不觉让人不寒而栗。而在表现海豚自由穿梭于大海的画面时,则运用轻快地音乐,又有海豚发出的高兴的叫声。两者形成鲜明对比,其意欲何在不言自明;《圆明园》在表现时根据画面节奏的不断变化,音乐的应用也呈现出

二、从纪录片的类型来看,中外划分各有标准。

中外纪录片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呈现流派多样化、多元化的特点。19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现直接电影与真实理电影。《海豚湾》在拍摄编辑过程中流露出的主观倾向,归属为真理电影;《圆明园》的诗画般的纪录归属直接电影。

国外将纪录片分为:解说式、印象式、观察式、自省式;我国将纪录片分为:纪实型专题节目、创意型节目。

对于《海豚湾》的类型,个人认为,按国外划分标准属于解说式和观察式。《海豚湾》在编辑过程中加入了大量的参与纪录人员的旁白,对画面内容作进一步的解说或补充,同时纪录者又再时时刻刻纪录下发生的每件事情,例如当日本捕鲸人在阻止他们入场时甚至出现暴力行为,纪录者也未关机,而是继续纪录,虽然画面有些不稳定,但我们能从中感受到双方的争斗,有身临其境之感;按我国划分标准则为创意型节目。拍摄者的意图显而易见,其个人主张也清晰明了,直接表达出来。在编辑过程中更是体现了拍摄者的个人主观意识,即呼吁全社会行动起来保护海豚。

《圆明园》按国外标准属于印象式纪录片。从三维动画的复原圆明园的富丽堂皇到现实的被烧残垣断壁,运用抒情、诗化、暗喻等,游走于纪实与虚构之间,虽未直接说教却让观众感受到了那段屈辱的历史;按我国标准属于纪实型专题节目。虽然观看完此片,浓浓的中华情会涌上心头,但在片子中拍摄者并未明显的流露,只是将那段地大物博的泱泱大国的历史和八国联军侵华的受辱史客观再现了出来。

三、纪录片的片种属性。

纪录片的片种属性包括:表现对象的非虚构性、表现内容的丰富性、艺术手法的多样性、语言元素的综合性。

《海豚湾》是对现实正在发生的事实的客观纪录,《圆明园》是对历史的客观再现。《海豚湾》和《圆明园》分别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抗衡的两大重要主题。《海豚湾》在表现手法上主要是客观纪录,再加上相关者的解说或采访;《圆明园》则运用了抒情、诗化、暗喻、再现表演等手法综合表现。《海豚湾》和《圆明园》在语言运用上都具有综合性,形成字幕、镜头语言、画面语言、音响语言、文学语言、音乐语言等视听结合,完美呈现纪录内容。其中解说词的运用更是起到了一定的叙事、补充提示和提炼升华的作用。

四、纪录片的功能。

纪录片具有以下功能:传播知识和舆论导向的功能、记录历史和解释历史的功能、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的功能、给人以愉悦的功能。

《海豚湾》主要是呼吁全社会行动起来保护海豚,起到舆论导向和情感沟通的作用。《圆明园》目的在于客观纪录历史,并对历史加以解释,起到传播知识和信息交流的功能。

五、纪录片的选题

纪录片的素材来源丰富广泛,取材相对困难些,犹如大海捞针,题材的确定更有不确定性。但通观所有纪录片,其选材又遵循一定的标准,即史料知识性、社会普遍性、形象趣味性、突破常规。

现在人与自然的矛盾不断升级,关于动物的纪录片也不少见。《海豚湾》独树一帜,露骨的没有一点遮挡的将人与自然的矛盾彻彻底底的表现出来,同时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呼吁全社会保护海豚,禁止肆虐的捕杀海豚,还海豚以自然生长的自由环境。

《圆明园》也体现了当今纪录片的一个趋势,即纪录历史时刻。《圆明园》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客观再现,历史的场景、历史的景观、历史的人物,都通过当今的科技手段、人员表演客观的表现出来,同时又有现存历史遗骸的画面,历史与现实不断交织,完美的解说已经逝去的历史。

六、纪录片创作的理性思辨。

(一)真实与非真实。何为真实?对于某件事实来说会很容易说出什么是真实什么是非真实的,但对于纪录片中事实的应用我们却很难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但真实性依然是纪录片的灵魂,毋庸置疑,否则将不是纪录片,而只能是故事片等。这里对于纪录片的真实与非真实的讨论主要集中在纪实与真实这两个特殊概念。所谓纪录片是通过纪实的方式将真实的已经发生过的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纪录下来。没有绝对的真实,真实都是相对的。尤其对于已经发生的不可复原的历史事实的纪录,就是根据现有的遗存的资料,经过科学的解剖分析,运用三维动画等高科技手段复原历史画面、通过演员的历史情境的再现表演,结合解说、旁白、音响效果等来纪实的。说它非真实,是因为没有那时的人那时的景那时的情,一切由人们的主观意志根据现有历史资料编排出的;说它真实,是因为这并非凭空捏造,而是有历史科学依据,不同于故事片。

《海豚湾》是对正在发生的事实的客观纪录,其真实性毋庸置疑。《圆明园》大量运用科技复原、演员场景再现等手段,将一段不争的历史事实客观的表现了出来,而拍摄者并未流露其任何主观意志,而是完全由观看者自我领会。

(二)主观与客观。任何纪录片都会有纪录者的主观意识的体现,但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经过纪录者的主观意识的参与,合理编辑纪录画面,更客观的表现事实给观众。

《海豚湾》在这方面表现的更为明显,纪录者主观意图的露骨表达,对客观事实的真实纪录,所纪录事实都是在主观意识的主导下完成的,根据主观需要纪录下可以表达主观目的的客观事实,二者相结合。

《圆明园》则是经过纪录者或导演的主观刻意安排,根据科学客观的分析史实资料,运用科技和演员再现,完美纪录当时情景,并呈现给广大受众。在拍摄的同时并未将拍摄者的主观目的或说选题目的明显表现出来,而是化有形于无形,化无形于有形,将片子的精神内涵赋予片子本身,最终完全由观看者自我领悟。

(三)旁观与介入。这也是相对而言,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旁观,像国外的观点“墙上的苍蝇”那样几乎很难做到。

《海豚湾》中明显可体现出纪录者的介入,纪录者根据自己的纪录目的,有

意识的纪录日本捕杀海豚的血腥场面,并将此画面公之于众。

《圆明园》在一定意义上说是相对的旁观。纪录者根据导演的创作意图,将演员表演、三维场景的搭建完美结合,将有意表现的情景客观的纪录,当然现在的纪录并非与历史完全符合,但是最接近历史的表现。

(四)再现与表现。《海豚湾》是对发生事实的真实的客观纪录,《圆明园》则是对历史事实的再现纪录。虽表现手法不同,但都以客观事实,或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的真实事实,为依据,不容虚构。

(五)纪实性与艺术性。《海豚湾》更多的是表现纪实性,《圆明园》则更多的是表现艺术性,通过纪实表现出艺术的魅力。

七、纪录片中导演的工作。

纪录片是客观的纪录,为何还需要导演?当然需要,哪怕是自己拍摄一段纪录画面,也有着自己想表达的思想。不论是客观纪录还是主观可以引导,在拍摄过程中都讲究一定的拍摄技巧,以求画面的美观协调。在这里导演的作用可分为两点,即主观介入和客观品格。

在纪录片的拍摄过程中,主观介入主要指拍摄者根据已确定的反映客观事物的视角,适当运用某种拍摄手法作用于被拍摄者的做法。主观介入有其负面影响,比如对拍摄对象的干扰,造成拍摄画面的失真等。须知,即使是纪实性最强的纪录片,当摄像机出现时,当拍摄者与拍摄对象交流时,干扰是不可避免的。但若我们对负面影响加深认识,力求回避,保持纪录片创作的平视态度,客观品格,发挥主观介入的积极功用。在纪录片中,适当的主观介入,能够更好的体现平视态度,能够使拍摄者和被拍摄者以及观众之间产生更有效的思想交流。

《海豚湾》在拍摄海豚被杀的画面时有两种,一种是拍摄者自己拿着摄像机直接面对被拍摄者拍摄时,被拍摄者表现出的是暴力、愤怒和胆怯,这是由拍摄者(或导演)参与其中,激怒了被拍摄者,被拍摄者极力掩饰自己的罪行的才表现出的丑陋嘴脸;一种是海豚保护者将摄像机放于石头模型中、架于树枝间、放置于热气球上等,让摄像机自己去客观的去,在这里的人员不知道摄像机的存在,这时的表现是最真实最自然的,而这更能说明捕杀者内心的残酷和无知,同时在反击所谓的生物保护协会和保护海豚方面更具说服力。

《圆明园》表现更突出的是导演的主观介入,大量的高科技、特效的运用,以及演员的表演,场景的布置,无不体现着导演的主观创作。但它又是站在一定的平视的高度去实现主观创作的,这就是历史的不容虚构性,一切以史料为准,不加修饰的表现给观众,一切由观众自己评判。

八、纪录片的叙事。

纪录片的叙事不同于普通的叙述。叙述的内容可以是故事、可以是传奇人物的传奇事迹、可以是传说、童话等等,叙述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适当的加些内容,或夸大或贬低,完全由叙述者个人掌控。但纪录片的叙事有其根本特征和特点,当然在叙事中也要遵循一定原则。

纪录片的叙事有别于一般的叙事艺术的根本特征之处在于它不安排完整的情节,他处理的不是情节,而是事件,事件比情节在概念上更为宽泛,更接近于生活事实的本身的发展。

《海豚湾》从整体来看它叙述了一个事件,即日本大肆捕杀海豚。在表现整体事件的同时,每一个行动都为整体事件的叙事服务。比如有一段是保护者SOP成员深夜冒险去架设摄像机、防止水下声音采集器等,画面摇摆不定,人们急促的喘气声、小心翼翼的说话声,无不透露出惊险。

纪录片叙事的特点有:纪实性本质、多维度倾向、心理化潮流、哲理化趋势。 《海豚湾》记录的客观性体现了纪实性本质;在纪录片中有现场画面、人物采访、影片节选片段、动画节选片段,再加上高科技红外线设备的应用等,视听语言的高度的自由穿梭,从多角度客观的纪录日本捕杀海豚的血腥场面,具有极强的震撼力;记录中不单单表现事件的过程,更多的加入了拍摄者的心理表现,比如,在拍摄捕杀海豚画面时,有一条小海豚冲破几道防线奋力的向海岸方向游来,这时SOP成员,尤其是那名女志愿者表现的是同情怜悯心痛和悲愤,在采访中,她哭了,她心理的自然流露正是体现了纪录片叙事的心理化趋势;任何一部纪录片都是在一定时代背景下的产物,从中都透露着某种时代气息,甚至上升为一种哲理性高度。《海豚湾》则通过海豚来影射整个海洋生物甚至整个自然世界的和谐,表现出人与自然矛盾的升级必然带来灭亡。

纪录片叙事的基本原则包括:脉络清晰、层次分明,详略得当、虚实相生,

题材的片段性和主题的集中性,“举类迩而见义远”和叙事的思想性,张弛缓急与叙事性情节。

《海豚湾》主要采用的是他叙,仰俯结合,对SOP采用仰叙,对捕杀者采用俯叙,形成鲜明对比,使高者更高低着更低。截叙的手法使画面更具有跳跃感,不至于是观众产生疲劳感。明叙事件,直接表达个人思想,主题更加明显。整体脉络清晰,寻一根主线叙事,主题集中,在事件的叙述中传达出和谐的渴望,有缓有急,张弛有度,悲惨血腥的画面与轻松愉悦的画面、凄惨的哀鸣与愉快的叫声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保护海豚的重要性与急迫性。

《圆明园》整个结构更为突出,整体采用的是倒叙。圆明园现在的残垣断壁,在历史上却是富丽堂皇的皇家园林,是西方蒙昧以求得地方,更是东方泱泱大国的骄傲,而也是因为这样,最终“酿造”了灾祸。

九、纪录片的结构

纪录片也要讲究一定的谋篇布局,要求扣紧主题、完整统一、谨严周密和新鲜多样,并非杂乱无章,一般形式是:开头、中段、结尾、完美的结构,总是正确的反映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及其内在联系,总是建立在对观众接受心理的妥帖照顾和充分适应的基础上,这是千古不易的。

《海豚湾》开头即吸引人,白色的画面,隐约有任务在动,充满神秘感。中间部分则是客观纪录捕杀者的丑恶嘴脸及捕杀场面的血腥残酷。结尾部分则是以平淡收场,但交待出捕杀组织某些成员的退职失职,这是SOP成员努力的结果,是所有海豚保护者努力地结果,鼓舞人心,最后宣言,号召全社会行动起来去保护海豚,坚决打好持久战,同时又渗透着一种艰难。

《圆明园》以雨果的一句话开头,引出那段辉煌又屈辱的历史,中间画面的完美呈现以及外国传教士的叙述将这个壮观的皇家园林展现给观众,最后八国联军侵华、圆明园被毁,之前观众一度达到至高点的情绪瞬间摔落下来,形成强烈落差,惋惜之情、民族之情悠然心上,久久不能平息。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看到中外关于纪录片的理解与拍摄制作有其相似点,不用多说,同时也有很大的区别,集中在以下几点:

1、选题上:题材广泛,国外侧重大的世界性的主题;我国以民为本,多是反映民生的最真实最朴实的生活场景,尤其是反映老、边、区的主题特别多。

2、拍摄者的主观介入:中外纪录片都有主观介入,但在表达运用上国外较为理性客观,而我国常常将纪录者自己的思想意识强加于被纪录者,甚至出现失真现象。

3、思想感情的表达:相较之中国比较保守的思想,国外则更为开放。在纪录片中他们畅所欲言,尽情表达,或悲或喜或笑或怒,直接流露;我国的纪录片则更多的含而不露,“润物细无声”,善于用意境去感悟观众,。

4、结构表达上:国外纪录片往往进入主题快,收尾也快;我国纪录片则喜欢“循序渐进”、“淡入淡出”,表达某种意蕴。

纪录片是一个很大的市场,无论是从社会价值还是经济价值,都需要我们重视。对于纪录片在保持其客观纪录本质的基础上,中外可相互借鉴,弥补缺陷,共同发展。


相关内容

  • 纪录片[海豚湾]与[灰熊人]之比较分析
  • 纪录片<海豚湾>与<灰熊人>之比较分析 我以为,纪录片是枯燥的.它真实地向我们展现某些客观的亦或隐秘的事实,却也失去了大多数人追求的浪漫色彩.可是,原来纪录片也能拍得这样激荡而深沉. <海豚湾>就是这样突兀地出现在我面前,它是第82届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用故事化的 ...

  • 海豚湾评价与赏析
  • 甘肃农业大学 班级:12级地信 姓名:张永伟 学号:2012083053 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 <环境保护概论>论文 记录电影<海豚湾>有感 美国西部时间2010年3月7日,美国第82届奥斯卡金像奖把最佳纪录长片奖颁给了<海豚湾>."湛蓝的海豚湾泛起猩红 ...

  • 海豚湾的悲鸣20151025
  • 海豚湾的悲鸣 [摘要]<海豚湾>是一部由路易·西霍尤斯执导.里克·奥巴瑞主演,拍摄于2009年的纪录片,该片记录了日本太地町当地的渔民每年捕杀海豚的经过.整部影片讲述的是在著名的海洋哺乳类动物专家的带领下,一群动物保护人士冒着生命危险.突破重重阻碍走进了这 ① 一海湾,深入现场记录下大量 ...

  • 灰熊人与海豚湾纪录片
  • 赏析<灰熊人>跟<海豚湾>的异同 纪录片<海豚湾>讲述的是日本太地町的渔民对海豚大规模屠杀的故事.海豚是世界上最聪明的动物,也是人类的好朋友,当看到湛蓝的海豚湾蓝色的海水被海豚的鲜血猩红地覆盖时,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而也让我真正地感受到纪录片带给我的震撼和真实,还 ...

  • 海豚湾读后感电视编辑制作
  • <海豚湾>观后感 说起海豚,很多人脑海中都立刻会浮现那柔美灵活的身躯瞬间跃出水面的样子.很多人心目中的她们有着可爱可亲又聪明活泼的形象,无论是海洋馆里卖力表演的她们还是度过的 海洋故事里海中救人的她们,我们视野里的她们似乎也一直是人类最好最亲近的朋友之一. 她们也一直都是那么美好的存在在 ...

  • 十大纪录片
  • 1.寿司之神(2011) Czech Taxi 豆瓣评分:8.8 <寿司之神>是由大卫·贾柏拍摄的一部关于寿司的纪录片.他是一个道道地地的纽约客!从小热爱寿司的他被小野二郎的职人精神而感动,干脆扛着摄影机至日本拍摄. 现年86岁的小野二郎是全球最年长的三星大厨,被称为"寿司之神 ...

  • 文化与生活期中测试题
  •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期中考试试题 一.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大学生 志愿者活动开展以来,收到了积极效果.不仅给老.少.边地区送去了知识和技术,为这些 地区脱贫致富作出了贡献,同时也让参加志愿者行动的青年学生们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学到了 在大学里学不到的知识,使自身的素质得到了提高.大学生 ...

  • [美人鱼]观后感
  • <美人鱼>观后感 <美人鱼>观后感 在儿时的童话故事里,美人鱼就是纯洁.美丽.善良的象征,她和王子之间的爱情感天动地,也能以"他们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结尾.然而当星爷版的<美人鱼>展示在我们眼前时,美人鱼却与"王子"成了死 ...

  • 爱它就请尊重它的生命
  • 6月16日傍晚,一只受伤的海豚在三亚大东海搁浅,情况紧急,许多市民和游客却在渔政人员赶来之前,抱起海豚合影.在微博曝光的图片中,兴奋的游客和奄奄一息的海豚组成一幅丑恶的图景,令人扼腕.这立即引来了网友对海豚的关注和对游客的谴责.短短几个小时后,海豚还是不治而亡,谴责的声浪达到了高潮. 看到这条新闻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