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理论小结

人格理论小结

1937年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发表名著《人格:心理学的解释》,这也标志着人格心理学的诞生。奥尔波特认为所谓人格,即是“一个人真正是什么”。他所定义的人格是指“在个体内心心理物理系统中的动力组织,它决定人对环境适应的独特性。”

就我们而言人格是后天学习所得的,包括知识等内容,是人的特性。它使得一个人产生与他人不同的独特行为的倾向,给予他人影响的刺激作用和社会性的作用。它是某一个人具有特征性的行为倾向,具有持续性和一贯性,包含身体、心理、社会等多个层面的综合特性。

所以我们可以将人格定义为:各种心理特征的整和,也是各种心理特性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它都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使他具有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心理品质。

人格的结构:主要是人格的倾向性和人格的心理特征两个方面。人格的心理特征:包括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这里需要重点阐述的是人格的基本特性。人格的基本特性有如下五点:

1.独特性,体现在人的心理与行为的个别特性以及整体行为模式上。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绿叶。”世界上也没有两个人格完全相同的人。即使是同卵双生子,在遗传上完全相同但人格是在遗传、环境、成熟和学习许多因素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所以人格也不完全相同。

2.相对稳定性,人格表现在跨时间的持续性和跨情境的一致性上,个人在行为中的偶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质不能算是他的人格特质,只有比较稳定的心理特质才能算他的人格特质。

3.整体性,人格不是指单一的人格特质,也不是指许多人格特质的整合。

4.功能性,人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人格具有可塑性。儿童的人格还不稳定,受环境影响较大;成年人的人格比较稳定,但自我调节对人格改变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5.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性,人格中的社会性和生物性,遗传和环境,先天和后天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共同关心的重要问题。

以上人格的概述只是为了更好的认识各种的人格理论。所谓的人格理论是指一套正规的符号系统,用来组织人格研究材料,解释和说明人格、人性、人格结构、人格发展动力、条件以及阶段性等等理论问题,以反映人格心理学现象的本质与规律,并提出可验证的理论假设和启发人格研究的新观点、新方法。 人格心理学的发展有六大理论,其代表人物以及主要观点如下:

1.古典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无意识、防御机制、性欲。认为无意识心理影响人的行为方式。

2.新精神分析学派——荣格、阿德勒、霍妮、埃里克森等:社会文化、早期经验。认为无意识和社会文化共同影响人的行为方式。

3.特质论——奥尔波特、卡特尔、艾森克:认为人处在人格特征连续体的某个位置上,人格由特质组成,具有持久性和一致性。

4.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理论——华生、斯金纳、班杜拉等:S-R(刺激-反应),观察学习。认为人格即惯常的行为方式,通过塑造行为可以学习人格。

5.人本主义——马斯洛、罗杰斯:人的潜能、自我实现。认为应重视人的内

在体验,相信人有自我实现的愿望和能力。

6.认知学派——威特金、凯利、米歇尔:认知过程内部心理机制、信息加工。认为信息加工模式不同而导致行为差异。 首先,提到人格理论大家往往第一个想到的便是古典精神分析学派的鼻祖弗洛伊德的原欲与人格。然而此处我们将会将精力转向新精神分析学派的文化与人格。新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无意识和社会文化共同影响人的行为。

我所要阐述的是新精神分析学派中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和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其理论认为人格包括意识和潜意识。可分为三层,即意识、个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

意识——个人心中唯一被自己直接知晓的部分,自我是意识的中心。

个人潜意识——曾经被意识但又被压抑或遗忘,或在一开始就没有形成有意识的印象的内容所组成。包括一切被遗忘了的记忆、知觉以及被压抑的经验。个人潜意识中对自己生活至关重要的特性为情结。情结:一个人富有情绪色彩的一连串的观念或思想。情结控制着个体的思想和行为。

集体潜意识——处于个体人格的最低层,主要内容为原型。原型:以特定方式对外界进行反应的潜在性、可能性,原型的集合构成集体潜意识,影响人的精神层面,带有民族烙印。其包括:1. 人格面具:人格最外层,人在公共场所的外在表现;2. 阿尼玛(人格内部形象):阴性基质,男性精神中带有女性特质;阿尼姆斯(人格内部形象):阳性基质、女性精神中带有男性特质;3.阴影:人身上最好和最坏东西的发源地,具有动物性;4.自身:集体潜意识的核心,是自我的本性,用以协调人格各组成部分,使人格处于和谐状态、统一体、对整合的追求、具有稳定性和自我实现。

荣格将心理能量作为人格的动力。

其次荣格将人格按其态度类型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内向型:心理活动常指向自己的内心世界,好沉思、谨慎、多虑、爱独处、交际面较窄,有时难于适应环境的变化。外向型:关心外部事物,活泼开朗、不拘小节、善交际、情感外露、独立、果断、容易适应环境的变化。又将人格按其根本机能分为思维、情感、感觉与直觉。思维和情感是理性机能。感觉和直觉是非理性机能。

故而荣格进一步将人格分为:

思维外向型——按规则办事,但武断、压抑,缺乏鲜明个性。

情感外向型——容易动感情,爱交际,但思维压抑,寻求和谐。

感觉外向型——寻求感官刺激,追求新经验,情感浅薄,直觉压抑。

直觉外向型——凭预感做决定,但感觉压抑,新事物敏感,但不能坚持到底。 思维内向性——智力高,但适应性差,情感压抑,冷漠、固执。

情感内向型——思想丰富,但是思维压抑,沉默、忧郁。

感觉内向型——受情境影响做决定,不关心他人,艺术性强。

直觉内向型——偏执,观点稀奇古怪,以自己内部经验引导自己的生活,脱离实际,艺术家属于这类。

荣格还提出了健康人格指标:即个体化——把个人内部各种对立极统一在一起,形成一种自我内在统一、一致。1.实现个体化,使人格面具影响减到最低。

2.让个体的阿尼玛、阿尼姆斯被觉察,并使其进入意识领域。3.内向或外向的态度达到适当的平衡,既不极端外向也不极端内向。4.四种功能达到优势位置。

由上可知虽然分析心理学难以理解,缺乏验证性且不够简捷。但其开创了心

理类型学说,开创了人格理论的个体研究新领域,成功的提出了集体潜意识这一概念实在是功不可没。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所谓个体心理学,是把个体视为独特的一个整体,部分只有通过整体才能得到理解。其理论强调社会性,认为人与社会不可分割。整体人格内在于每个人的存在之中。每一个体代表了人格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同时每一个体又为其整体人格所塑造。每一个体既是一幅画作,又是画作的作者。个体是他自己人格的画作者。阿德勒的人性观是积极的。可以将阿德勒的人格理论概括如下:人的行为的动力是追求成功或卓越;人的主观知觉塑造他们的行为和人格;人格是统一的,并且具有内在一致性;所有的人类活动价值必须从社会关注的角度给以判定;内在一致的人格结构形成个体的生活风格;生活风格由个体创造力塑造。阿德勒认为自卑感和向优越的努力是正常的、内在的,是人的行为的动力因素。

此理论的重点便是阿德勒构建的人性观。阿德勒的人性观包括六个方面:

1.虚构的目的:在阿德勒看来,这个虚构的目的就是追求人生的意义、追求优越性、超越、完美,他称之为追求优越感。他将人类精神的所有外在表现均视为朝向这一目标的运动。

2.寻求优越:阿德勒主张,每个人一生下来就有一种自卑感,弱小无助的儿童依赖于更大更强壮的成人照顾才能生存下来,这就是自卑感的证明。阿德勒认为,这种感觉标志着人生一开始就为克服自卑感而抗争。他把这种抗争叫做寻求优越。寻求优越是人生的推动力,所有其他动机都可归入其中。

3.自卑与补偿:阿德勒把自卑与补偿看作是追求优越的动力根源。

4.生活风格:阿德勒把个体追求优越目标的方式称为生活风格。他认为,一个人的生活风格也就是一个人自己的人格,是人格的统一性、个体性,也是一个人面对问题时的方法和希望对人生做出贡献的愿望等。阿德勒认为,生活风格在5岁左右就基本形成了,不过只是潜意识地表现出来。健康的生活风格表现为行为有弹性,能屈能伸。不健康的生活风格表现为为自己订立死规则,不知道变通,标准太死板、太教条。故阿德勒提出了三种途径来帮助理解一个人的生活风格。第一是出生顺序(环境的影响);第二是早期记忆(一个人目前的世界观,揭露个人生活现实的最佳线索引导);第三是梦的分析(潜意识梦境,梦是对现在问题的感觉,可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

5.社会兴趣:社会兴趣是指个体对所有社会成员的一种情感,或是对人类本性的一种态度,表现为个体为了社会进步而不是个人利益而与他人进行合作。是人类价值的唯一判断标准。

6.创造性自我:阿德勒认为,每个人在形成自己的生活风格时并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能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遗传积极地建构它。创造性自我能够使我们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决定了人的心理健康与否、社会兴趣正确与否。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注重遗传、环境对人格形成的双重作用,并且持积极的人性观,强调意识作用、人的主观能动性,成功的确立了心理学的社会研究方向。但其理论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此理论忽视了人格结构及其内在矛盾的分析;无客观标准来确定成功与卓越,有主观唯心之嫌;其社会环境也过于狭隘只指家庭环境。 其次,在特质论中着重讨论现代特质理论的艾森克人格特质理论和人格五因素模型。

. 艾森克的人格特质理论:艾森克从特质理论出发,以因素分析方法和

传统的实验心理学方法相结合长期研究人格问题,并把研究兴趣从特质转向维度,从而确立了自己的人格理论,即人格的“三因素模型”。这三个因素是:1.外倾性(E):表现为内、外倾向的差异;2.神经质(N):表现在情绪稳定性上的差异;3.精神质(P):表现为孤独、冷酷、敌视、怪异等负面人格特征上。这三个因素上不同程度的表现构成了千姿百态的人格特点。艾森克依据这一模型编制了艾森克人格问卷,这个量表在人格评价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虽然如此但其所提的基本人格类型究竟有多少种呢?而且这一人格理论虽有生物学倾向,但过于倾向于遗传了吧。

. 人格五因素模型:塔佩斯用词汇学方法对卡特尔的特质变量进行再分析,发现五个相对稳定的人格因素,提出了人格的大五模式。

“大五”人格特质有:

1.外倾性(extraversion):好交际对不好交际,爱娱乐对严肃,感情丰富对含蓄;表现出热情、社交、果断、活跃、冒险、乐观等特点。

2.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neuroticism):烦恼对平静,不安全感对安全感,自怜对自我满意,包括焦虑、敌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脆弱等特质。

3.开放性(openness): 富于想象对务实,寻求变化对遵守惯例,自主对顺从。具有想象、审美、情感丰富、求异、创造、智慧等特征。

4.随和性(agreeableness):热心对无情,信赖对怀疑,乐于助人对不合作。包括信任、利他、直率、谦虚、移情等品质。

5.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有序对无序,谨慎细心对粗心大意,自律对意志薄弱。包括胜任、公正、条理、尽职、成就、自律、谨慎、克制等特点。

由于这五个特质的头一个字母构成了“OCEAN”一词,代表了人格的海洋。麦可雷和可斯塔编制了“大五人格因素测定量表”。这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人格测定量表之一。

故心理学家们普遍认为只要对人进行描述的题目足够广泛,具有代表性,无论是用他人评定法还是自我报告法,均可证实存在5个强健因素构成人格总体。5个因素分别反映了人格的一般心理倾向 (内外倾向性),人际关系性向(社交性),对规则认同与遵循倾向(责任感),情绪反应性(情绪稳定性)和智能倾向(开放性或智能)。5个广义的人格特质是普遍适于存在的,不以语言、文化、种族等的不同而不同。各个特质的分数组合形态众多;各种分数组合形态的意义和心理机制尚未被有效地揭示出来。

特质理论虽然貌似复杂,究其实质,它是我们最易理解,最易接受的人格理论。前面理论旨在探讨人格的成因,即“为什么”的问题;而特质论旨在将人格逐层剥离、提取,使我们能从微观的水平来审视构筑人格大厦的砖石,因此它是一种静态的人格分析理论,它所关注的是人格的元素,即“是什么”的问题。人与人之间的异同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特质论力图为我们勾勒出人格的框架,形同一个坐标,为个体的心理定位提供标准与尺度。 再次,在行为主义人格理论中,主要代表人物有华生、斯金纳、班杜拉等人。该理论主要把人格等同于行为,人格是个人行为的综合,是个体稳定的行为方式。认为所有行为都是学习而来的,通过塑造行为可以学习人格。而且可以通过测量行为来研究人格,很重视环境对个性的影响作用。研究的主要问题是行为是如何习得的。采用的研究方法是严格的实验法,强调提出可验证性的假设,操纵实验变量,控制无关变量,以测量行为反应的变化。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论,其理论中讲到学习即行为反应概率的变

化,一切行为都是由反射构成的,而反射的基本要素是刺激和反应比。行为学习理论所面临的任务,就是指出引起行为反应概率变化的条件,并提出一种分析各种环境刺激的功能的方法,以决定和预测有机体的行为如何习得、如何改变、如何消退。人格仅仅是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强化而形成的一种惯常性的行为方式。如果我们能认识、操纵、预测人的行为,那么也就没有什么人格问题是不能解释和解决的。这便将人格等同于行为。

斯金纳的人格观点是:人格可以看作是个体的独特行为方式或这些方式的组合。不接受那些决定和指导行为的人格或自我概念。人格研究就是去发现有机体的行为和行为的强化之间的独特联系。当然,做这种分析时,不要违背有机体对环境作出反应的遗传能力;并且,人格研究只有建立了科学的判断标准才是合理的。

人格研究途径为:选择从个人所处环境的强化程序来考察人格的发展与改变。反对成熟理论,因为他们没有考虑事件的控制或操纵,而后者正是行为科学的关键所在。科学的最基本目的是事件的控制和预测,而阶段理论却是描述性的。因此,斯金纳更乐于从学习角度研究人格。

正常与异常人格的发展按斯金纳的观点,“正常的”和“异常的”行为个体,他们在本质上无差别,没有必要用不同的强化原则解释他们的行为,同样的强化原则适用于所有个体的行为。更强调环境因素决定行为而不是内部因素决定行为。认为人格发展是通过条件反射的建立而发展起来的。

人格理论应用于行为矫正:采用强化相倚原理来提高愚鲁者的社会生活技能;减少青少年犯罪者的过失行为;改善学生的学习习惯;减肥、减少吸烟量或戒烟;矫正口吃;控制精神病患者的不良行为等。有代币法、厌恶疗法、程序教学法、系统脱敏等疗法。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在学校教育中,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有重要的影响。强调个体的外部力量而忽视个体的内部力量,认为个体行为或人格的差异来自或主要来自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学习经验的差异。

班杜拉对行为主义人格理论的最大贡献就是为此理论加入了认知成分。他提出的相互决定论,认为奖励和惩罚之类的外因和信念,思维和期望之类的内因都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影响系统中的一部分。在班杜拉的这个模型中,不仅认为环境会影响行为,而且行为也会影响环境。这里,班杜拉将环境分为潜在环境和实际环境,潜在环境对每个人都是一样的,而实际环境是由我们的行为创造出来的。班杜拉认为,大部分行为是在没有外部强化或惩罚的情况下发生的,我们日常的大部分行为为自我调节的机制所控制。尽管人们经常为得到外部奖励而工作,但我们也会为了获得内部奖励而向着我们自己制定的目标而努力。班杜拉还认为,学习并不仅仅发生在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中,我们也能通过看,读或听别人行为来学习。即观察学习或替代学习。

观察学习是指人们仅仅通过观察别人(榜样)的行为就能学会某种行为,又称替代学习、模仿学习。观察学习效率高、错误率低。观察学习是一种间接的学习。观察学习的心理过程包括:1.注意过程即对榜样的知觉;2.保持过程即示范信息的贮存;3.动作复现过程即记忆向行为的转变;4.动机过程即从观察到行为。

自我效能感理论,即对自己在特定的情境中是否有能力操作行为的预期。预期分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结果预期是指对某种行为导致某种结果的个人预期。效能预期是指个人对自己能否顺利进行某种行为以产生一定结果的预期。被感知到的自我效能结果即自我效能感。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行为的成败经验、

替代性强化、言语劝说、情绪唤醒、情境条件。

自我调节是个人的内在强化过程,是个体通过将自己对行为的计划和预期与行为的现实成果加以对比和评价,来调节自己行为的过程。由三个过程组成:自我观察、自我判断、自我反应。

班杜拉认为不适应行为也和正常行为的学习一样,是通过直接经验和观察不当习得的。他认为,不必从个人的早期经验中去寻求创伤性事件,也不必去发掘潜在的冲突,更不必去追究病态行为最初获得的强化史。强调认知的作用,认为个体对自己的期望和信念很重要,成为个人烦恼的一个持久的根源是设置过高的目标。治疗的方法是让受辅者观察他人的行为而学习新的行为。班杜拉的治疗方法还有系统脱敏法、代币法、模仿疗法、厌恶疗法、自我反馈疗法(内在行为疗法)。 然后,人本主义人格理论重视人的内在经验,相信人有自我实现的愿望和能力。其观点如下:具有强烈的现象学的倾向,强调主观体验。坚持人在本质上的统一与完善。认为人具有自由与自主倾向,人能够克服自身发展的限制。反对还原论,主张按意识的本来面貌来看待意识经验。认为人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人能实现自己的潜能,能超越自我。

在这里主要讲述的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罗洛·梅的分析性人格。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需求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在他看来,人的需求有一个从低到高的逐级上升的发展层次。低层次的需要是生理需要,向上依次是安全、爱与归属、被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指创造潜能的充分发挥,追求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动机。在马斯洛看来,生理需求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和欲望。人类不会安于底层的需求,较低层的需求被满足之后,就会往高处发展。高层次的需要为人类所有,有更多条件,不易被察觉,易被忽略,但其一旦被满足就会使人们体会到幸福感。所以满足生理需求之后人们就追求心理满足和社会认同,之后就想被爱,被尊重,希望人格与自身价值被承认。这是人类共同的特质。

自我实现的过程是一个发展真实自我,发展现有的或潜在的能力的过程。自我实现的人其实是人格和谐统一的结果。自我实现很脆弱,易消失。故人们缺乏自我认知,无法认识到自己的潜能;文化环境的约束;人的发展和持续的成长过于依赖与自己的潜能都会影响自我实现。可见非自我实现的人为基本需要不足所驱动,自我实现则被生命价值或共同动机所驱动。

此处有必要对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弗洛伊德的原欲与人格理论加以区别:马斯洛是从需求层次上来描述个体的人格。弗洛伊德则从本能、行动力上来描述个体的人格。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发展有一个终点(青春期),而马斯洛则认为人格发展是没有终点的。两者划定的人格发展的标准是不一样的;人格发展的动力是不同的。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的动力主要是性本能,而马斯洛则认为是发展的需要;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而马斯洛则更像是一个思潮,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 罗洛·梅的分析性人格,是倾向于对存在的分析的存在主义观。罗洛·梅将人格定义为是与社会整合且具有宗教紧张的自由、独特的个体生活过程的现实化。其人格特征有以下几点:1.中心性:个体在本质上是一个与众不同的独特存在体。2.自我肯定:其勇气包括生理勇气、道德勇气、社会勇气、创造勇气。3.参与:即为卷入,参与的程度要把握好,参与过多就会丧失自我中心性。4.知觉:

发现外在、潜在的威胁或危险的能力。5.自我意识:人类独有的自己观察自己的能力。6.焦虑:个体对威胁他的存在的反应。

罗洛·梅认为原始生命力是能够使一个人完全置于其力量控制之下的自然功能,是一切生命肯定、确证、保持和发展自身的内在动力,来源于无意识。人的所作所为都是受原始生命力的推动。

罗洛·梅还认为所谓的影响到个体存在的形式的非存在形式对人格的影响如下:正是死亡等非存在威胁赋予生命最积极的现实意义,它使个体的存在真实化、绝对化、具体化。过于遵从非存在的形式会失去自我的存在。只有意识到死亡、焦虑对存在的威胁,才能理解它的身上的存在的潜在性,才能升华对自己和世界的认识,才能发展人格。

由此罗洛·梅给心理治疗提供了完整的哲学体系。但其存在主义的理论缺乏相应的技术,思想也过于抽象,术语上更是有些含糊,影响了人们对其理解、研究和应用。 最后,由于认知学派的凯利的个人建构理论已经很详尽,故此处不再多加阐述,只是另外提两个类型理论。类型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40年代的德国,主要用来描述一类人与另一类人的心理差异,即人格类型上的差异,可以通过人的行为直接观察到。类型理论主要有三种,当然荣格依据心理倾向来划分的人格类型,最先提出了内—外向人格类型学说,也属于此列。

. 单一类型理论,单一类型是根据一群人是否具有某一特殊人格来确定的。美国心理学家弗兰克·法利提出来T型人格理论就是单一类型理论。T型人格是一种好冒险、爱刺激的人格特征。T型人格的细分:根据冒险行为的性质分为:T+和T-。

T+:表示冒险行为朝向健康、积极、创造性方向。如赛车,探险等。T+型人格根据活动特点又可分为:体格T+类型和智力T+类型。体格T+:如运动员。智力T+:如科学家对科学技术的探新。

T-:表示冒险行为朝向破坏性质,如酗酒、吸毒、暴力等。

. 对立类型理论,认为人格类型包含了某一人格维度的两个相反的方向。此处讲A—B型人格。福利曼和罗斯曼描述了A—B型人格类型,人们在研究人格和工作压力的关系时,常用到这种人格类型。A型人格:性格急躁,缺乏耐性。成就欲高,上进心强,有苦干精神,工作投入,有时间紧迫感和竞争意识,动作敏捷,说话快,生活处于紧张状态。社会适应性差,属于一种不安定性人格。具有这种人格特征的人易患冠心病。B型人格:性情不温不火,举止稳当,对工作和生活的满足感强,喜欢慢节奏的生活,在需要耐心和谨慎思考的工作中,B型人往往比A型人好,他们属于较平凡之人。对于冠心病的调查表明,B型人格只占患者的三分之一。

从六大理论的整体来看,它们都隐含着一些相似之处:

人格理论中的基本问题或多或少的都有在如下假设中阐述:人性的态度是善是恶;人格心理发展的驱动力是理性还是非理性;人格心理发展的诱因是前动性还是反应性;人格心理现象的内容是可知还是不可知;人格心理现象存在的状态是稳态还是异态;人格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的影响因素的类型是主观还是客观;人格心理现象的的影响因素是属于素质决定论还是属于环境决定论;研究人格的角度是整体说还是元素说;关注未来的发展前景是可改变还是不可改变等等。

人格结构中隐含着人生种种的心理矛盾:弗洛依德的原欲与人格理论中的本我、自我和超我的矛盾,以及快乐原则、现实原则和道德原则之间的矛盾。阿德

勒的“自卑与超越”的矛盾。霍妮的“真我与假我”的矛盾。多拉德与米勒的“趋避”、“双趋”、“双避”、“双重趋避”的冲突;罗杰斯的“两我”理论,说明人生的基本心理矛盾,是“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矛盾,人的一生,就是不断地修正和改善“两我”。实质上这些理论都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剖析人生的心理矛盾。

人格发展隐含着根本动力:支持人类生存的,推动人类发展的最根本的“原始动力”就是“至高无上的求生欲望”。弗洛伊德的“力比多”;荣格的“心理能量”;阿德勒的“自卑感和向优越的努力”;奥尔波特的“机能自主性”;马斯洛的“需要”;凯利的“内部的认知动力”。

人格发展阶段隐含着人生发展的轨迹:人的一生就是从幼稚到成熟,再由成熟到衰老的一个过程。关于人格发展阶段的研究,实际上就是对于人生发展轨迹的研究。弗洛伊德的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的五阶段论。荣格的童年时期、青年时期、中年时期、老年时期四阶段。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渐成说的八阶段。奥尔波特的完善统我机能的发展八阶段。

不同的人格理论有之点睛的专有名词:如弗洛伊德的“力比多”、“潜意识”;荣格的“中年危机”、“集体潜意识”;阿德勒的“社会兴趣”、“社会风格”;奥尔波特的“特质”;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马斯洛的“高峰体验”;威特金的“场独立”、“场依存”;凯利的“构念”等。这些名词皆是其所在的人格理论的核心。

健康人格模式或指标隐含着理想的人生模式:人格模式就是人认识、适应和改造世界,从而创造幸福生活的思想行为方式。以怎样的方式解读世界,以便创造幸福的生活呢?归根到底是一个人的人格。例如:对于健康人格特点,荣格提出的个体化;艾里克森提了8标准;奥尔波特提了7标准;罗杰斯的机能健全者5标准;马斯洛提了15条标准,虽各不同,但却具有8个共同特征:A、客观性

B、人际关系融洽 C、有创造性 D、情绪上的安全感 E、独立性和自主性 F、强烈的道德感G、高峰体验、H、注重现在。

人格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有其相一致且相呼应的研究方法甚至是评判、治疗的工具:弗洛伊德有自由联想法、梦的解析、生活失误分析等研究方法。卡特尔的16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艾森克的个性问卷(EPQ);班杜拉的系统脱敏疗法、代币法、厌恶疗法、自我反馈疗法等;罗杰斯的患者中心疗法;凯利的“固定角色疗法”。

阐述完人格心理学的六大理论,以下便是我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不懂之处: 荣格的集体潜意识中的“阴影”是否可以看成是具有生物性倾向的人类的本性,而“自身”是否可以看成是具有社会性的倾向的人类的本性呢?如果说“人格面具”是外在的伪装,那么“自身”是否就是内在的本质呢?荣格在他的健康化指标中提到要“个体化”,所谓“个体化”首先就是要将“人格面具”的影响减到最低。我觉得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环境中多多少少都带有“人格面具”,这不仅是社会特殊环境的要求,更是对自我的一种保护。如果一个人将其“人格面具”的影响减到最低,这样一来这个人在社会化的环境中不是会与社会脱节吗?那么其人际关系能和谐吗?就如心理学上讲求“黄金法则”——向希望别人对待你那样去对待别人!可是当整个社会都在以“反黄金法则”行事,那么坚持“黄金法则”的人也许是纯粹的自然人,却不见得是完美的社会人吧?

在荣格所讲的“心理能量”中提到了“等量原则”和“熵增加原则”我不是太理解,故没有在阐述理论中提到。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有提到“约拿情结”——即人想展示自己的潜能,

但在现实中又必须掩饰这些潜能,而表现出来的心理矛盾。我觉得这就是一种低调,一种示弱。那么“约拿情结”究竟算是人的社会行为的进步还是倒退呢?应该怎样正确的处理“约拿情结”使人既不会焦虑又不会失礼于人前呢?

大五人格因素测定量表一些书中很少介绍,这种量表在什么时候用最为恰当呢?它是否真如它的创始人所说的那样涵盖全面呢?为什么在平时的人格测验中大家几乎都不使用它呢?

罗洛.梅的分析性人格理论认为原始生命力是能够使一个人完全置于其力量控制之下的自然功能,是一切生命肯定、确证、保持和发展自身的内在动力,来源于无意识。人的所作所为都是受原始生命力的推动。那么“原始生命力”在一个人的生命中究竟是什么?或者“原始生命力”究竟是以什么形式存在于人的一生当中的?当“原始生命力”占有了一个人的整个自身,无视他人的独特性和欲望,无视他人的整合需要,无视社会的共同准则时它是否就是一种于个人为“善”,于他人乃至社会为“恶”的生命推动力呢?那么这时这个“原始生命力”是否就意味着是自私呢?

通过这次的学习我对人格以及人格理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希望在未来的学习中可以更加全面的理解它。

人格理论小结

1937年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发表名著《人格:心理学的解释》,这也标志着人格心理学的诞生。奥尔波特认为所谓人格,即是“一个人真正是什么”。他所定义的人格是指“在个体内心心理物理系统中的动力组织,它决定人对环境适应的独特性。”

就我们而言人格是后天学习所得的,包括知识等内容,是人的特性。它使得一个人产生与他人不同的独特行为的倾向,给予他人影响的刺激作用和社会性的作用。它是某一个人具有特征性的行为倾向,具有持续性和一贯性,包含身体、心理、社会等多个层面的综合特性。

所以我们可以将人格定义为:各种心理特征的整和,也是各种心理特性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它都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使他具有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心理品质。

人格的结构:主要是人格的倾向性和人格的心理特征两个方面。人格的心理特征:包括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这里需要重点阐述的是人格的基本特性。人格的基本特性有如下五点:

1.独特性,体现在人的心理与行为的个别特性以及整体行为模式上。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绿叶。”世界上也没有两个人格完全相同的人。即使是同卵双生子,在遗传上完全相同但人格是在遗传、环境、成熟和学习许多因素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所以人格也不完全相同。

2.相对稳定性,人格表现在跨时间的持续性和跨情境的一致性上,个人在行为中的偶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质不能算是他的人格特质,只有比较稳定的心理特质才能算他的人格特质。

3.整体性,人格不是指单一的人格特质,也不是指许多人格特质的整合。

4.功能性,人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人格具有可塑性。儿童的人格还不稳定,受环境影响较大;成年人的人格比较稳定,但自我调节对人格改变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5.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性,人格中的社会性和生物性,遗传和环境,先天和后天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共同关心的重要问题。

以上人格的概述只是为了更好的认识各种的人格理论。所谓的人格理论是指一套正规的符号系统,用来组织人格研究材料,解释和说明人格、人性、人格结构、人格发展动力、条件以及阶段性等等理论问题,以反映人格心理学现象的本质与规律,并提出可验证的理论假设和启发人格研究的新观点、新方法。 人格心理学的发展有六大理论,其代表人物以及主要观点如下:

1.古典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无意识、防御机制、性欲。认为无意识心理影响人的行为方式。

2.新精神分析学派——荣格、阿德勒、霍妮、埃里克森等:社会文化、早期经验。认为无意识和社会文化共同影响人的行为方式。

3.特质论——奥尔波特、卡特尔、艾森克:认为人处在人格特征连续体的某个位置上,人格由特质组成,具有持久性和一致性。

4.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理论——华生、斯金纳、班杜拉等:S-R(刺激-反应),观察学习。认为人格即惯常的行为方式,通过塑造行为可以学习人格。

5.人本主义——马斯洛、罗杰斯:人的潜能、自我实现。认为应重视人的内

在体验,相信人有自我实现的愿望和能力。

6.认知学派——威特金、凯利、米歇尔:认知过程内部心理机制、信息加工。认为信息加工模式不同而导致行为差异。 首先,提到人格理论大家往往第一个想到的便是古典精神分析学派的鼻祖弗洛伊德的原欲与人格。然而此处我们将会将精力转向新精神分析学派的文化与人格。新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无意识和社会文化共同影响人的行为。

我所要阐述的是新精神分析学派中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和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其理论认为人格包括意识和潜意识。可分为三层,即意识、个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

意识——个人心中唯一被自己直接知晓的部分,自我是意识的中心。

个人潜意识——曾经被意识但又被压抑或遗忘,或在一开始就没有形成有意识的印象的内容所组成。包括一切被遗忘了的记忆、知觉以及被压抑的经验。个人潜意识中对自己生活至关重要的特性为情结。情结:一个人富有情绪色彩的一连串的观念或思想。情结控制着个体的思想和行为。

集体潜意识——处于个体人格的最低层,主要内容为原型。原型:以特定方式对外界进行反应的潜在性、可能性,原型的集合构成集体潜意识,影响人的精神层面,带有民族烙印。其包括:1. 人格面具:人格最外层,人在公共场所的外在表现;2. 阿尼玛(人格内部形象):阴性基质,男性精神中带有女性特质;阿尼姆斯(人格内部形象):阳性基质、女性精神中带有男性特质;3.阴影:人身上最好和最坏东西的发源地,具有动物性;4.自身:集体潜意识的核心,是自我的本性,用以协调人格各组成部分,使人格处于和谐状态、统一体、对整合的追求、具有稳定性和自我实现。

荣格将心理能量作为人格的动力。

其次荣格将人格按其态度类型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内向型:心理活动常指向自己的内心世界,好沉思、谨慎、多虑、爱独处、交际面较窄,有时难于适应环境的变化。外向型:关心外部事物,活泼开朗、不拘小节、善交际、情感外露、独立、果断、容易适应环境的变化。又将人格按其根本机能分为思维、情感、感觉与直觉。思维和情感是理性机能。感觉和直觉是非理性机能。

故而荣格进一步将人格分为:

思维外向型——按规则办事,但武断、压抑,缺乏鲜明个性。

情感外向型——容易动感情,爱交际,但思维压抑,寻求和谐。

感觉外向型——寻求感官刺激,追求新经验,情感浅薄,直觉压抑。

直觉外向型——凭预感做决定,但感觉压抑,新事物敏感,但不能坚持到底。 思维内向性——智力高,但适应性差,情感压抑,冷漠、固执。

情感内向型——思想丰富,但是思维压抑,沉默、忧郁。

感觉内向型——受情境影响做决定,不关心他人,艺术性强。

直觉内向型——偏执,观点稀奇古怪,以自己内部经验引导自己的生活,脱离实际,艺术家属于这类。

荣格还提出了健康人格指标:即个体化——把个人内部各种对立极统一在一起,形成一种自我内在统一、一致。1.实现个体化,使人格面具影响减到最低。

2.让个体的阿尼玛、阿尼姆斯被觉察,并使其进入意识领域。3.内向或外向的态度达到适当的平衡,既不极端外向也不极端内向。4.四种功能达到优势位置。

由上可知虽然分析心理学难以理解,缺乏验证性且不够简捷。但其开创了心

理类型学说,开创了人格理论的个体研究新领域,成功的提出了集体潜意识这一概念实在是功不可没。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所谓个体心理学,是把个体视为独特的一个整体,部分只有通过整体才能得到理解。其理论强调社会性,认为人与社会不可分割。整体人格内在于每个人的存在之中。每一个体代表了人格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同时每一个体又为其整体人格所塑造。每一个体既是一幅画作,又是画作的作者。个体是他自己人格的画作者。阿德勒的人性观是积极的。可以将阿德勒的人格理论概括如下:人的行为的动力是追求成功或卓越;人的主观知觉塑造他们的行为和人格;人格是统一的,并且具有内在一致性;所有的人类活动价值必须从社会关注的角度给以判定;内在一致的人格结构形成个体的生活风格;生活风格由个体创造力塑造。阿德勒认为自卑感和向优越的努力是正常的、内在的,是人的行为的动力因素。

此理论的重点便是阿德勒构建的人性观。阿德勒的人性观包括六个方面:

1.虚构的目的:在阿德勒看来,这个虚构的目的就是追求人生的意义、追求优越性、超越、完美,他称之为追求优越感。他将人类精神的所有外在表现均视为朝向这一目标的运动。

2.寻求优越:阿德勒主张,每个人一生下来就有一种自卑感,弱小无助的儿童依赖于更大更强壮的成人照顾才能生存下来,这就是自卑感的证明。阿德勒认为,这种感觉标志着人生一开始就为克服自卑感而抗争。他把这种抗争叫做寻求优越。寻求优越是人生的推动力,所有其他动机都可归入其中。

3.自卑与补偿:阿德勒把自卑与补偿看作是追求优越的动力根源。

4.生活风格:阿德勒把个体追求优越目标的方式称为生活风格。他认为,一个人的生活风格也就是一个人自己的人格,是人格的统一性、个体性,也是一个人面对问题时的方法和希望对人生做出贡献的愿望等。阿德勒认为,生活风格在5岁左右就基本形成了,不过只是潜意识地表现出来。健康的生活风格表现为行为有弹性,能屈能伸。不健康的生活风格表现为为自己订立死规则,不知道变通,标准太死板、太教条。故阿德勒提出了三种途径来帮助理解一个人的生活风格。第一是出生顺序(环境的影响);第二是早期记忆(一个人目前的世界观,揭露个人生活现实的最佳线索引导);第三是梦的分析(潜意识梦境,梦是对现在问题的感觉,可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

5.社会兴趣:社会兴趣是指个体对所有社会成员的一种情感,或是对人类本性的一种态度,表现为个体为了社会进步而不是个人利益而与他人进行合作。是人类价值的唯一判断标准。

6.创造性自我:阿德勒认为,每个人在形成自己的生活风格时并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能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遗传积极地建构它。创造性自我能够使我们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决定了人的心理健康与否、社会兴趣正确与否。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注重遗传、环境对人格形成的双重作用,并且持积极的人性观,强调意识作用、人的主观能动性,成功的确立了心理学的社会研究方向。但其理论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此理论忽视了人格结构及其内在矛盾的分析;无客观标准来确定成功与卓越,有主观唯心之嫌;其社会环境也过于狭隘只指家庭环境。 其次,在特质论中着重讨论现代特质理论的艾森克人格特质理论和人格五因素模型。

. 艾森克的人格特质理论:艾森克从特质理论出发,以因素分析方法和

传统的实验心理学方法相结合长期研究人格问题,并把研究兴趣从特质转向维度,从而确立了自己的人格理论,即人格的“三因素模型”。这三个因素是:1.外倾性(E):表现为内、外倾向的差异;2.神经质(N):表现在情绪稳定性上的差异;3.精神质(P):表现为孤独、冷酷、敌视、怪异等负面人格特征上。这三个因素上不同程度的表现构成了千姿百态的人格特点。艾森克依据这一模型编制了艾森克人格问卷,这个量表在人格评价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虽然如此但其所提的基本人格类型究竟有多少种呢?而且这一人格理论虽有生物学倾向,但过于倾向于遗传了吧。

. 人格五因素模型:塔佩斯用词汇学方法对卡特尔的特质变量进行再分析,发现五个相对稳定的人格因素,提出了人格的大五模式。

“大五”人格特质有:

1.外倾性(extraversion):好交际对不好交际,爱娱乐对严肃,感情丰富对含蓄;表现出热情、社交、果断、活跃、冒险、乐观等特点。

2.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neuroticism):烦恼对平静,不安全感对安全感,自怜对自我满意,包括焦虑、敌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脆弱等特质。

3.开放性(openness): 富于想象对务实,寻求变化对遵守惯例,自主对顺从。具有想象、审美、情感丰富、求异、创造、智慧等特征。

4.随和性(agreeableness):热心对无情,信赖对怀疑,乐于助人对不合作。包括信任、利他、直率、谦虚、移情等品质。

5.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有序对无序,谨慎细心对粗心大意,自律对意志薄弱。包括胜任、公正、条理、尽职、成就、自律、谨慎、克制等特点。

由于这五个特质的头一个字母构成了“OCEAN”一词,代表了人格的海洋。麦可雷和可斯塔编制了“大五人格因素测定量表”。这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人格测定量表之一。

故心理学家们普遍认为只要对人进行描述的题目足够广泛,具有代表性,无论是用他人评定法还是自我报告法,均可证实存在5个强健因素构成人格总体。5个因素分别反映了人格的一般心理倾向 (内外倾向性),人际关系性向(社交性),对规则认同与遵循倾向(责任感),情绪反应性(情绪稳定性)和智能倾向(开放性或智能)。5个广义的人格特质是普遍适于存在的,不以语言、文化、种族等的不同而不同。各个特质的分数组合形态众多;各种分数组合形态的意义和心理机制尚未被有效地揭示出来。

特质理论虽然貌似复杂,究其实质,它是我们最易理解,最易接受的人格理论。前面理论旨在探讨人格的成因,即“为什么”的问题;而特质论旨在将人格逐层剥离、提取,使我们能从微观的水平来审视构筑人格大厦的砖石,因此它是一种静态的人格分析理论,它所关注的是人格的元素,即“是什么”的问题。人与人之间的异同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特质论力图为我们勾勒出人格的框架,形同一个坐标,为个体的心理定位提供标准与尺度。 再次,在行为主义人格理论中,主要代表人物有华生、斯金纳、班杜拉等人。该理论主要把人格等同于行为,人格是个人行为的综合,是个体稳定的行为方式。认为所有行为都是学习而来的,通过塑造行为可以学习人格。而且可以通过测量行为来研究人格,很重视环境对个性的影响作用。研究的主要问题是行为是如何习得的。采用的研究方法是严格的实验法,强调提出可验证性的假设,操纵实验变量,控制无关变量,以测量行为反应的变化。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论,其理论中讲到学习即行为反应概率的变

化,一切行为都是由反射构成的,而反射的基本要素是刺激和反应比。行为学习理论所面临的任务,就是指出引起行为反应概率变化的条件,并提出一种分析各种环境刺激的功能的方法,以决定和预测有机体的行为如何习得、如何改变、如何消退。人格仅仅是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强化而形成的一种惯常性的行为方式。如果我们能认识、操纵、预测人的行为,那么也就没有什么人格问题是不能解释和解决的。这便将人格等同于行为。

斯金纳的人格观点是:人格可以看作是个体的独特行为方式或这些方式的组合。不接受那些决定和指导行为的人格或自我概念。人格研究就是去发现有机体的行为和行为的强化之间的独特联系。当然,做这种分析时,不要违背有机体对环境作出反应的遗传能力;并且,人格研究只有建立了科学的判断标准才是合理的。

人格研究途径为:选择从个人所处环境的强化程序来考察人格的发展与改变。反对成熟理论,因为他们没有考虑事件的控制或操纵,而后者正是行为科学的关键所在。科学的最基本目的是事件的控制和预测,而阶段理论却是描述性的。因此,斯金纳更乐于从学习角度研究人格。

正常与异常人格的发展按斯金纳的观点,“正常的”和“异常的”行为个体,他们在本质上无差别,没有必要用不同的强化原则解释他们的行为,同样的强化原则适用于所有个体的行为。更强调环境因素决定行为而不是内部因素决定行为。认为人格发展是通过条件反射的建立而发展起来的。

人格理论应用于行为矫正:采用强化相倚原理来提高愚鲁者的社会生活技能;减少青少年犯罪者的过失行为;改善学生的学习习惯;减肥、减少吸烟量或戒烟;矫正口吃;控制精神病患者的不良行为等。有代币法、厌恶疗法、程序教学法、系统脱敏等疗法。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在学校教育中,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有重要的影响。强调个体的外部力量而忽视个体的内部力量,认为个体行为或人格的差异来自或主要来自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学习经验的差异。

班杜拉对行为主义人格理论的最大贡献就是为此理论加入了认知成分。他提出的相互决定论,认为奖励和惩罚之类的外因和信念,思维和期望之类的内因都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影响系统中的一部分。在班杜拉的这个模型中,不仅认为环境会影响行为,而且行为也会影响环境。这里,班杜拉将环境分为潜在环境和实际环境,潜在环境对每个人都是一样的,而实际环境是由我们的行为创造出来的。班杜拉认为,大部分行为是在没有外部强化或惩罚的情况下发生的,我们日常的大部分行为为自我调节的机制所控制。尽管人们经常为得到外部奖励而工作,但我们也会为了获得内部奖励而向着我们自己制定的目标而努力。班杜拉还认为,学习并不仅仅发生在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中,我们也能通过看,读或听别人行为来学习。即观察学习或替代学习。

观察学习是指人们仅仅通过观察别人(榜样)的行为就能学会某种行为,又称替代学习、模仿学习。观察学习效率高、错误率低。观察学习是一种间接的学习。观察学习的心理过程包括:1.注意过程即对榜样的知觉;2.保持过程即示范信息的贮存;3.动作复现过程即记忆向行为的转变;4.动机过程即从观察到行为。

自我效能感理论,即对自己在特定的情境中是否有能力操作行为的预期。预期分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结果预期是指对某种行为导致某种结果的个人预期。效能预期是指个人对自己能否顺利进行某种行为以产生一定结果的预期。被感知到的自我效能结果即自我效能感。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行为的成败经验、

替代性强化、言语劝说、情绪唤醒、情境条件。

自我调节是个人的内在强化过程,是个体通过将自己对行为的计划和预期与行为的现实成果加以对比和评价,来调节自己行为的过程。由三个过程组成:自我观察、自我判断、自我反应。

班杜拉认为不适应行为也和正常行为的学习一样,是通过直接经验和观察不当习得的。他认为,不必从个人的早期经验中去寻求创伤性事件,也不必去发掘潜在的冲突,更不必去追究病态行为最初获得的强化史。强调认知的作用,认为个体对自己的期望和信念很重要,成为个人烦恼的一个持久的根源是设置过高的目标。治疗的方法是让受辅者观察他人的行为而学习新的行为。班杜拉的治疗方法还有系统脱敏法、代币法、模仿疗法、厌恶疗法、自我反馈疗法(内在行为疗法)。 然后,人本主义人格理论重视人的内在经验,相信人有自我实现的愿望和能力。其观点如下:具有强烈的现象学的倾向,强调主观体验。坚持人在本质上的统一与完善。认为人具有自由与自主倾向,人能够克服自身发展的限制。反对还原论,主张按意识的本来面貌来看待意识经验。认为人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人能实现自己的潜能,能超越自我。

在这里主要讲述的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罗洛·梅的分析性人格。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需求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在他看来,人的需求有一个从低到高的逐级上升的发展层次。低层次的需要是生理需要,向上依次是安全、爱与归属、被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指创造潜能的充分发挥,追求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动机。在马斯洛看来,生理需求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和欲望。人类不会安于底层的需求,较低层的需求被满足之后,就会往高处发展。高层次的需要为人类所有,有更多条件,不易被察觉,易被忽略,但其一旦被满足就会使人们体会到幸福感。所以满足生理需求之后人们就追求心理满足和社会认同,之后就想被爱,被尊重,希望人格与自身价值被承认。这是人类共同的特质。

自我实现的过程是一个发展真实自我,发展现有的或潜在的能力的过程。自我实现的人其实是人格和谐统一的结果。自我实现很脆弱,易消失。故人们缺乏自我认知,无法认识到自己的潜能;文化环境的约束;人的发展和持续的成长过于依赖与自己的潜能都会影响自我实现。可见非自我实现的人为基本需要不足所驱动,自我实现则被生命价值或共同动机所驱动。

此处有必要对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弗洛伊德的原欲与人格理论加以区别:马斯洛是从需求层次上来描述个体的人格。弗洛伊德则从本能、行动力上来描述个体的人格。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发展有一个终点(青春期),而马斯洛则认为人格发展是没有终点的。两者划定的人格发展的标准是不一样的;人格发展的动力是不同的。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的动力主要是性本能,而马斯洛则认为是发展的需要;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而马斯洛则更像是一个思潮,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 罗洛·梅的分析性人格,是倾向于对存在的分析的存在主义观。罗洛·梅将人格定义为是与社会整合且具有宗教紧张的自由、独特的个体生活过程的现实化。其人格特征有以下几点:1.中心性:个体在本质上是一个与众不同的独特存在体。2.自我肯定:其勇气包括生理勇气、道德勇气、社会勇气、创造勇气。3.参与:即为卷入,参与的程度要把握好,参与过多就会丧失自我中心性。4.知觉:

发现外在、潜在的威胁或危险的能力。5.自我意识:人类独有的自己观察自己的能力。6.焦虑:个体对威胁他的存在的反应。

罗洛·梅认为原始生命力是能够使一个人完全置于其力量控制之下的自然功能,是一切生命肯定、确证、保持和发展自身的内在动力,来源于无意识。人的所作所为都是受原始生命力的推动。

罗洛·梅还认为所谓的影响到个体存在的形式的非存在形式对人格的影响如下:正是死亡等非存在威胁赋予生命最积极的现实意义,它使个体的存在真实化、绝对化、具体化。过于遵从非存在的形式会失去自我的存在。只有意识到死亡、焦虑对存在的威胁,才能理解它的身上的存在的潜在性,才能升华对自己和世界的认识,才能发展人格。

由此罗洛·梅给心理治疗提供了完整的哲学体系。但其存在主义的理论缺乏相应的技术,思想也过于抽象,术语上更是有些含糊,影响了人们对其理解、研究和应用。 最后,由于认知学派的凯利的个人建构理论已经很详尽,故此处不再多加阐述,只是另外提两个类型理论。类型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40年代的德国,主要用来描述一类人与另一类人的心理差异,即人格类型上的差异,可以通过人的行为直接观察到。类型理论主要有三种,当然荣格依据心理倾向来划分的人格类型,最先提出了内—外向人格类型学说,也属于此列。

. 单一类型理论,单一类型是根据一群人是否具有某一特殊人格来确定的。美国心理学家弗兰克·法利提出来T型人格理论就是单一类型理论。T型人格是一种好冒险、爱刺激的人格特征。T型人格的细分:根据冒险行为的性质分为:T+和T-。

T+:表示冒险行为朝向健康、积极、创造性方向。如赛车,探险等。T+型人格根据活动特点又可分为:体格T+类型和智力T+类型。体格T+:如运动员。智力T+:如科学家对科学技术的探新。

T-:表示冒险行为朝向破坏性质,如酗酒、吸毒、暴力等。

. 对立类型理论,认为人格类型包含了某一人格维度的两个相反的方向。此处讲A—B型人格。福利曼和罗斯曼描述了A—B型人格类型,人们在研究人格和工作压力的关系时,常用到这种人格类型。A型人格:性格急躁,缺乏耐性。成就欲高,上进心强,有苦干精神,工作投入,有时间紧迫感和竞争意识,动作敏捷,说话快,生活处于紧张状态。社会适应性差,属于一种不安定性人格。具有这种人格特征的人易患冠心病。B型人格:性情不温不火,举止稳当,对工作和生活的满足感强,喜欢慢节奏的生活,在需要耐心和谨慎思考的工作中,B型人往往比A型人好,他们属于较平凡之人。对于冠心病的调查表明,B型人格只占患者的三分之一。

从六大理论的整体来看,它们都隐含着一些相似之处:

人格理论中的基本问题或多或少的都有在如下假设中阐述:人性的态度是善是恶;人格心理发展的驱动力是理性还是非理性;人格心理发展的诱因是前动性还是反应性;人格心理现象的内容是可知还是不可知;人格心理现象存在的状态是稳态还是异态;人格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的影响因素的类型是主观还是客观;人格心理现象的的影响因素是属于素质决定论还是属于环境决定论;研究人格的角度是整体说还是元素说;关注未来的发展前景是可改变还是不可改变等等。

人格结构中隐含着人生种种的心理矛盾:弗洛依德的原欲与人格理论中的本我、自我和超我的矛盾,以及快乐原则、现实原则和道德原则之间的矛盾。阿德

勒的“自卑与超越”的矛盾。霍妮的“真我与假我”的矛盾。多拉德与米勒的“趋避”、“双趋”、“双避”、“双重趋避”的冲突;罗杰斯的“两我”理论,说明人生的基本心理矛盾,是“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矛盾,人的一生,就是不断地修正和改善“两我”。实质上这些理论都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剖析人生的心理矛盾。

人格发展隐含着根本动力:支持人类生存的,推动人类发展的最根本的“原始动力”就是“至高无上的求生欲望”。弗洛伊德的“力比多”;荣格的“心理能量”;阿德勒的“自卑感和向优越的努力”;奥尔波特的“机能自主性”;马斯洛的“需要”;凯利的“内部的认知动力”。

人格发展阶段隐含着人生发展的轨迹:人的一生就是从幼稚到成熟,再由成熟到衰老的一个过程。关于人格发展阶段的研究,实际上就是对于人生发展轨迹的研究。弗洛伊德的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的五阶段论。荣格的童年时期、青年时期、中年时期、老年时期四阶段。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渐成说的八阶段。奥尔波特的完善统我机能的发展八阶段。

不同的人格理论有之点睛的专有名词:如弗洛伊德的“力比多”、“潜意识”;荣格的“中年危机”、“集体潜意识”;阿德勒的“社会兴趣”、“社会风格”;奥尔波特的“特质”;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马斯洛的“高峰体验”;威特金的“场独立”、“场依存”;凯利的“构念”等。这些名词皆是其所在的人格理论的核心。

健康人格模式或指标隐含着理想的人生模式:人格模式就是人认识、适应和改造世界,从而创造幸福生活的思想行为方式。以怎样的方式解读世界,以便创造幸福的生活呢?归根到底是一个人的人格。例如:对于健康人格特点,荣格提出的个体化;艾里克森提了8标准;奥尔波特提了7标准;罗杰斯的机能健全者5标准;马斯洛提了15条标准,虽各不同,但却具有8个共同特征:A、客观性

B、人际关系融洽 C、有创造性 D、情绪上的安全感 E、独立性和自主性 F、强烈的道德感G、高峰体验、H、注重现在。

人格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有其相一致且相呼应的研究方法甚至是评判、治疗的工具:弗洛伊德有自由联想法、梦的解析、生活失误分析等研究方法。卡特尔的16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艾森克的个性问卷(EPQ);班杜拉的系统脱敏疗法、代币法、厌恶疗法、自我反馈疗法等;罗杰斯的患者中心疗法;凯利的“固定角色疗法”。

阐述完人格心理学的六大理论,以下便是我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不懂之处: 荣格的集体潜意识中的“阴影”是否可以看成是具有生物性倾向的人类的本性,而“自身”是否可以看成是具有社会性的倾向的人类的本性呢?如果说“人格面具”是外在的伪装,那么“自身”是否就是内在的本质呢?荣格在他的健康化指标中提到要“个体化”,所谓“个体化”首先就是要将“人格面具”的影响减到最低。我觉得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环境中多多少少都带有“人格面具”,这不仅是社会特殊环境的要求,更是对自我的一种保护。如果一个人将其“人格面具”的影响减到最低,这样一来这个人在社会化的环境中不是会与社会脱节吗?那么其人际关系能和谐吗?就如心理学上讲求“黄金法则”——向希望别人对待你那样去对待别人!可是当整个社会都在以“反黄金法则”行事,那么坚持“黄金法则”的人也许是纯粹的自然人,却不见得是完美的社会人吧?

在荣格所讲的“心理能量”中提到了“等量原则”和“熵增加原则”我不是太理解,故没有在阐述理论中提到。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有提到“约拿情结”——即人想展示自己的潜能,

但在现实中又必须掩饰这些潜能,而表现出来的心理矛盾。我觉得这就是一种低调,一种示弱。那么“约拿情结”究竟算是人的社会行为的进步还是倒退呢?应该怎样正确的处理“约拿情结”使人既不会焦虑又不会失礼于人前呢?

大五人格因素测定量表一些书中很少介绍,这种量表在什么时候用最为恰当呢?它是否真如它的创始人所说的那样涵盖全面呢?为什么在平时的人格测验中大家几乎都不使用它呢?

罗洛.梅的分析性人格理论认为原始生命力是能够使一个人完全置于其力量控制之下的自然功能,是一切生命肯定、确证、保持和发展自身的内在动力,来源于无意识。人的所作所为都是受原始生命力的推动。那么“原始生命力”在一个人的生命中究竟是什么?或者“原始生命力”究竟是以什么形式存在于人的一生当中的?当“原始生命力”占有了一个人的整个自身,无视他人的独特性和欲望,无视他人的整合需要,无视社会的共同准则时它是否就是一种于个人为“善”,于他人乃至社会为“恶”的生命推动力呢?那么这时这个“原始生命力”是否就意味着是自私呢?

通过这次的学习我对人格以及人格理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希望在未来的学习中可以更加全面的理解它。


相关内容

  •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学习方案设计
  •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学习方案设计 教学对象:中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 教学内容:通过设计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行动导向教学法"学案,切实理解"行动课程"概念. 教学目标: 1.通过设计一节行动课,对"行动课程"概念有更清晰的了解: ...

  • 师德师风小结
  • 师德师风小结 >师德师风小结(一)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职责,教书者必先学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世范.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高尚的道德.自从踏上三尺讲台,十多年来我深感'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一光荣称号的沉重.作为教师,知识的传播者,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

  • 大学生个人小结范文
  • 大学生个人小结范文 大学生个人小结>范文(一) 回顾大学一学年,通过良师的教导和自身的刻苦学习,我已初步掌握如何运用英语知识进行一般商务活动,也养成了认真对待学习和工作的好习惯! 在思想品德上,本人有良好道德修养,并有坚定的政治方向.我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坚决拥护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遵纪 ...

  • 网络学习培训小结
  • 我很荣幸参加了xx年秋季甘肃平凉第三期网络研修学习,非常感谢网络为我们搭建了如此好的一个学习平台,使我得以有如此珍贵的机会从各方面提升自己,总的来说,这次的培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教育专家的专题报告,有学员围绕专题进行的观摩课,也有学员的互动讨论。 通过这一轮的培训,既有观念上的洗礼,也有理论上的 ...

  • 网络教育学习小结2篇
  • 使我得以有如此珍贵的机会从各方面提升自己,总的来说,这次的培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教育专家的专题报告,有学员围绕专题进行的观摩课,也有学员的互动讨论。通过这一轮的培训,既有观念上的洗礼,也有理论上的提高,既有知识上的积淀,也有教学技艺的增长。下面是我在培训中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乐观对待教育事业 ...

  • 心理社团小结2篇
  • 伴随着高一渐入尾声,我加入心理社团也近一年了。从简单地对社团报以好奇到真正参与管理、并带领大家把社团组织的更好,我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中从未学到的东西。 记得去年夏天,学长学姐来班级宣传的时候,带着对“心理”以及“社团”的好奇,我加入了心理社。最初的五次培训,用简单的游戏让我们彼此拉近距离,同时又隐约蕴 ...

  • [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大纲
  • <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大纲 一.上课时间 <自然辩证法概论>共36学时,第3-11周,每周授课4节 二.成绩考核 1.每位学生专题讲演2次,每次25%,合计占50% 2.平时讨论发言占10%:考勤占10% 3.期末考试,占30% 三.课程纪律 考勤按0分处理 四.教学安排 教 ...

  • 教师个人师德小结
  • 教师个人师德小结 1.教师个人师德小结 作为一个从事小学教育的教师,启蒙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如果没有一个扎实.良好的启蒙教育,就会影响其后更高层的发展.培养良好的师德修养刻不容缓.现将本年度师德方面总结如下: 一.爱教育.忠诚于教育事业.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服从领导.认真圆满完成领导分配的各项工作 ...

  • 第二单元 我们的人身权利 教学设计
  • 思路 ●○课前准备 教师:①准备影片<刮痧>中与教学相关的片段,并制成课件.②搜集生活中与学生相关的侵犯人格权.生命健康权的典型案例,并整理归类,根据教学需要,请学生帮助绘成漫画并制成课件.③认真学习有关人格权.生命健康权的法律条文和法律依据. 学生:寻找发生在自己身边有关侵犯人格权,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