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是一篇纪游性写景抒情散文。文章从作者与友人一起雇“七板子”游秦淮河写起,巧妙地以“桨声灯影”为行文线索,由利涉桥到大中桥外,自夕阳西下到素月依人,表现了完整的游踪,形成明显的时空顺序。

同时,其中又贯串着作者的情感线索。在开始的游程中,作者的心境是平静的,从容品味,赏心悦目,陶醉于秦淮河入夜的景色。并且在描绘灯光、水色和月光时,将自己深沉的感情灌注了进去。而后秦淮河中的妓船,使朱自清“遇着了难解的纠纷”,文章就此出现了一个大转折。作者的心绪起了变化,由对美景的沉醉转为落入现实的怅惘。而文章的后半部分,就在作者表现自己“幻灭的情思”中,为读者造成了一个回味想象的空间。这篇散文结构的又一个突出之处在于作者紧扣秦淮河夏夜的特点,将月光、灯火、水色等景致作为描写对象,其中又以灯光为重点,不仅细致地描写了不同时间、不同水域的灯光、河水、月亮三者的变化,而且还表现了华灯映水,灯月交辉的独特意境,使读者也能品出

“天之所以厚秦淮河”,“天之所以厚我们”的许多新异的滋味。

纸醉金迷” 、“六朝金粉”的秦淮河,随着历史长河的流淌而逐渐失去了昔日风韵,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以浓墨重彩为它猛绘一笔,再次展现了浓装艳丽秦淮河的风采。 朱自清成名作《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记叙夏夜泛舟秦淮河的见闻感受,作者在声光色彩的协奏中,敏锐地捕捉到了秦淮河不同时地、不同情境中的绰约风姿,引入发思古之幽情。 富有诗情画意是文章的最大特色,秦淮河在作者笔下诗、如画、如梦一般。奇异的“七板子”船,足以让人发幽思之情;温柔飘香的绿水,仿佛六朝金粉所凝;飘渺的歌声,似是微风和河水的密语……平淡中见神奇,意味隽永,有诗的意境,画的境界,正所谓是文中有画,画中有文。作者的笔触是细致的,描绘秦淮河风光时,不求气势豪放,而以精巧展现美,具体细腻地描绘秦淮河的秀丽安逸,充分体现了作者细致的描写手法。船只、绿水、灯光、月光、大中桥、歌声……种种景物,作者抓住其光、形、色、味,细细描绘,却是明丽中不见雕琢,淡雅而不俗气,使得秦淮河在水、灯、月交相辉映。 历史是秦淮河的养料,可以说历史成就了秦淮河,没有历史的秦淮河失去了一切意义。 作者从现实走进历史回忆,从形态与神态两方面唤醒了秦淮河。“舱前的顶下,一律悬着灯彩;灯的多少,明暗,彩苏的精粗,艳晦,是不一的。但好歹总还你一个灯彩。” 这灯彩实在是最能钩人的东西:“在这薄霭和微漪里,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桨声,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只愁梦太多了,这些大小船儿如何载得起呀?我们这时模模糊糊的谈着明末的秦淮河的艳迹,如《桃花扇》及《板桥杂记》里所载的。我们真神往了。我们仿佛亲见那时华灯映水,画舫凌波的光景了。于是我们的船便成了历史的重载。”作者由灯开始堕入历史,模模糊糊中、恍惚中,实在是许多历史的影象使然了:行走的船只,雾里看花,尽是飘飘然,朦朦胧胧;飘渺的歌声,似幻似真……作者借助对历史影象缅怀,将秦淮河写得虚虚实实、朦朦胧胧,让人陶醉,令人神往。 作者本着力于秦淮河的自然景观,却以歌妓的出现淡化了自然和他的审美情趣。作者把自己当时那种想听歌,却又碍于道德律的束缚,一心想超越现实,但又不能忘却现实的矛盾心情剖析得淋漓尽致,真实具体,那种情真意却,给予读者极大的感染力,而意蕴深厚自然。为梦中回到现实,做好了铺垫。 总的来说,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这篇文章明显地体现了朱自清散文慎密、细致的特色。朱自清在描绘秦淮河

的景色时,将自然景色、历史影象、真实情感融会起来,洋溢着一股真挚深沉而又细腻的感情,给人以眷恋思慕、追怀的感受。《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展现一幅令人缅怀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影象。

(转)《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赏析》(作者不详)

“五四”以来的小品文,是在新文学与旧文学激烈的搏斗中产生的,它之所以出现,正是为了要显示新的文学创作,在思想上远非旧文学创作可以比拟,在艺术上也决不逊于唐宋八大家以及晚近的桐城派古文。从那时战斗过来的鲁迅,深深地理解这一点,他后来就曾明确地指出,“这是为了对于旧文学的示威,在表示旧文学之自以为特长者,白话文学也并非做不到”(《小品文的危机》)。 从这样的角度来说,朱自清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无疑是一篇出色的代表作,它相当突出地标志着“五四”散文创作所达到的艺术成就。

对于社会人生和自然景色,朱自清都很善于进行精确和缜密的观察,作出细腻和深入的描写。他曾这样谈论过创作的奥秘,“于每事每物,必要剥开来看,拆穿来看”,“这样可以辨出许多新异的滋味,乃是他们独得的秘密”,“只有这样“于人们忽略的地方,加倍地描写,使你于平常身历之境,也会有惊异之感”(《“山野掇拾”》)。《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正是如此“剥开来看,拆穿来看”,“于人们忽略的地方,加倍地描写”,才会使多少也曾游逛过秦淮河的读者,从中“辨出许多新异的滋味”,对作者的观察和描写产生“惊异之感”,而且更会使千万个无缘游览秦淮河的读者,犹如亲历其境地领略那旖旎迷人的风光。

无论是“剥开来看,拆穿来看”,还是“加倍地描写”,朱自清都是在读者不知不觉中,悄悄地完成的。这些委婉而富有韵味的描绘,在开始时似乎都是无关紧要的闲笔,你看他从各处名胜的游艇讲起,说到了秦淮河的小船(“七板子”),说到了这船上的“灯彩”,接着就扩展到多少条游船上的灯光,映出了河上的“薄霭和微漪”,然后又过渡到描写“碧阴阴的”、“厚而不腻”的河水,描写河上“薄薄的夜,淡淡的月”,描写清朗的月光和浑浊的灯光,及其相互交织在一起的景致。在这一束束五彩缤纷而又变幻莫测的光照底下,秦淮河的夜景显出“缠绵”和“渺渺”的丰富复杂的意境。

据说法国印象派的绘画大师们最善于捕捉住光线,分布在自己明亮的画幅上。莫奈的《日出印象》以水光的颤动和折射,烘托出太阳透过晨雾升腾的瞬间;德加的《舞台上的舞女》以强烈弥漫着的光照,渲染了刚劲和优美的舞姿。在表现光亮的这一点上,朱自清运用的并非形象的色彩,而是抽象的文字,因此他的任务显得更为艰巨,不过他取得的成就是惊人的,他驾驭起文字来象具有魔力似的,他绘出了多少光束,绘出了犹如印象派大师所作的五光十色的油画。至于比起柳宗元《小石潭记》写日光下的潭中鱼群,犹如悬空浮游;写潭水曲折流淌,造成了光亮的明暗;比起苏东坡《记承天寺夜游》写月光如积水空明,竹柏倒影如水草摇曳,也似乎都显得更为丰满和浑厚。这当然是由于作为现代人的朱自清,接受了中外文学艺术创作的许多有益的经验,对于宇宙万物的观察和理解,要比古人来得更为深刻的缘故,因此才能够作出这种有效的“加倍的描写”。

有涂抹鲜明丰富和浑厚浓郁的色彩,描绘灯光、水光和月光时,朱自清将自己深沉的感情灌注了进去。他一开始就神往于秦淮河的历史陈迹,因而产生了“空”和“静”的感觉,然而当圆润的歌声,凄厉的琴声,微风的吹漾,和水波的摇拂一起传来时,他“便疯狂似的不能自主了”,历史的引力和现实的纠缠,确实使他的感情动荡不止,他不是单纯地在作风景画,同时也剖析了这留在自己

心中的强烈感受,他将自己的感情与思绪,融合在技巧十分高超的风景描写中间,因而当读者在领略他笔下的秦淮河夜景时,也就领略了他情感与思绪的波澜,领略了他内心中的搏斗。做到了这样的情景交融,就起伏着绵密和蕴藉的情致,荡漾着丰满和邈远的想象,因而更能够洋溢出动人心弦的诗意,极耐咀嚼和寻味。郁达夫认为他的散文“满贮着那一种诗意”,(《〈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这种审美的感受是十分准确的。

当朱自清在聆听秦淮河上妓女的歌声时,又进一步写出了内心中剧烈的思想冲突,正如他自己所说,孔尚任《桃花扇》和余澹心《板桥杂记》所写的明末歌妓,对他产生了“奇异的吸引力”,早就想领略一番她们的声音,因为没有听到而觉得“寂寥”和“无端的怅怅”,可是当载着歌妓的轻舟出现在他面前,进行兜揽和纠缠时,却又十分窘迫起来,拒绝聆听她们的卖唱的歌声。他此时既被妓女们的歌声所“诱惑”和“降服”,又因为拒绝她们的要求而感到内疚和抱歉。他的这两种情绪都受到“道德律的压迫”,却依旧无法打消蕴藏在自己内心里的听歌的愿望,于是潮涌般的思绪使他陷入“重重的争斗里”,深感自己是一个被“道德律”所束缚的“自私的人”。与他同游的俞平伯,引用周作人洋溢着人道主义同情心的诗篇《小孩》,表示因同情歌妓而尊重她们的人格,经过细微的思想斗争后就决定不再听歌了,这使作者觉得俞平伯不像自己那样受到“道德律”的束缚,似乎比自己要来得高超。

其实对于一个正直的知识者来说,萌生人道主义的同情心并不是一桩困难的事情,倒是用道德观念来克制自己,无论这种观念合理与否,才并不那么容易。一个人在毕生迈步的过程中,如果能够长期坚持用合理和严肃的伦理原则,克服自己可能会出现的脆弱和晦暗的因子,而不是任意地放纵和发泄自己的私据诗集《雪朝》,《小孩》中的诗应为“我为了自己儿女才爱小孩,为了自己的妻子才爱女人。”

欲,他就能够通向纯洁、崇高和至善,当然这是一条艰苦的路途,朱自清写出自己在这方面的内心搏战,可以说是坦率和诚挚地流露了自己的至情,这正是文学艺术创作中最可宝贵的东西。朱自清通过自己所走的艰苦的人生历程之后,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痕迹。

俞平伯在与朱自清同游之后,也写了一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他追求的是“朦胧”和“浑然”的境界,在柔婉细腻的笔墨中显出了一种清幽和空灵的意境,却没有朱自清那种亢奋的情绪和执著的追求。至于他们在当时都很尊重的周作人,到后来连这种浮泛和肤浅的人道主义都摒弃了,一味地与世浮沉,甚至还贬抑和讥刺前进的潮流,最后竟堕落成为无耻的【和谐】,这自然是他们当时所未曾料到的。

朱自清在灯光、水光和月光的交织之中,未能很好领略使人想起六代繁华的笙歌,因此再度产生了“寂寞”和“惆怅”之感,“心里充满了幻灭的情思”,这是很自然的事情。此时“五四”思想启蒙运动的高潮已经过去,他在文化思想界处于暂时沉寂的苦闷的氛围中间,依旧踏踏实实地进行着探索和思考,他这种多少有些颓废的“幻灭的情思”,不是来源于厌倦人生的遁世哲学,而是来源于思索黑暗现实之后的失望情绪,正如俞平伯评论他一首长诗时所说的那样,“虽然根底上不免有些颓废气息,而在行为上却始终是积极的,肯定的,呐喊的,挣扎着的”(《读〈毁灭〉》),这些话儿说得相当中肯。

前面已经分析过了,朱自清是通过文字的描绘,构成油画般的效果的,这就不仅需要他在记述自然景色时,得写出自己细致独到的观察,进行“加倍的描写”,

运用泼墨似的技法作出充分的勾勒;这种工笔画的作风,也还需要他的词藻来得华美、纤秾和精雕细刻,只有像这样“加倍的描写”的文字本身,才能够保证他画幅中的许多形象,达到十分精确、丰满和浑厚的超度。他这些经过了千锤百炼的文字,尽管是够华丽和纤秾的了,却又一点儿不显出斧凿之痕,在这些读起来琅琅上口,颇有情韵的文字底下,更显得是蕴藏了十分饱满的形象,不象徐志摩散文的辞藻那样,显得过度的繁复和铺陈,简直是堆砌和雕琢到了极点,已经“浓得化不开”,变得十分滞涩,这就影响了形象的鲜明,阻塞了感情的倾泻。朱自清跟徐志摩不同,他尽力将文采去渲染和烘托形象,而不是用这来损害它,这正是他运用词藻的高超之处。

问题还在于朱自清华美的文采,与朴素的风格、平常的构思紧密结合在一起,他一路描写过来的景色和人事,都是从平凡常见的境界中显出新颖的发现,从朴素无华的构思中显出惊警的思想,杨振声说他的散文“风华从朴素出来”,“腴厚从平淡出来”(《朱自清先生与现代散文》),确实是讲出了这个散文大师取得成功的奥妙之处,极具艺术辩证法的见地。

朱自清的散文有着多样的风格,显出了华美与朴素相结合的多种间色,华美的极致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朴素的极致是《背影》,这些又都分别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都可以当成是“五四”散文创作的成功的标本,后人通过对这些篇章的欣赏和理解,一定能够大大地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和审美水平。

朱自清在描绘秦淮河的景色时,将自然景色、历史景象、真实情感融会起来,洋溢着一股真挚深沉而又细腻的感情,给人以眷恋思慕、追怀的感受。《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展现一幅令人缅怀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景象。擅长抓住一些典型场面,或朴素,自然,幽默的口语或用精练,形象的诗一般的文学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充满生活情趣的画面,以抒发自肺腑的浓浓之情。这一点在《背影》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全文有四处记载了父亲的话,即: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买几个桔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并不是那天父亲只讲了这么四句,而是这四句较为典型地代表了当时父亲的心情。作者惜墨如金,只用简单的几句话,就反映了当时父亲的体贴、爱怜、依依不舍之情,使我不仅体会了其中深层次的涵义,还仿佛听见了父亲当时的声音。

同时,他的散文秉承了中国温柔敦厚的视角传统,显出一种哀而不伤,伤而不怨的传统美学风格,虽强调感情适中,平和却不等于平淡大削价的学问与他的整个心情融为一体。二、绘景(即写景的诗情画意)朱自清长于写景,他的散文中蕴含着一种诗意。郁达夫称赞他的散文贮满着那一种诗意。朱自清散文的美,不仅在于形象地描绘出风物人情,而且在于有诗味。《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绿》都表现了他观察细致,描写精确,语言的诗化的特点。其中《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则是扣住了灯影这个典型材料,从各个角度进行细针密线的描绘和渲染,逼真地表现出当时当地独具的诗画般的境界。三、求韵(即结构的精致巧妙)对优雅和谐,含蓄节制的美德追求,一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追求,另一方面也含着嘴中国现实社会景象的逃逸和否定。

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不仅仅是鲁迅先生的个人推崇,也是新文学运动的根本任务之一。在白话与文言的战斗中,在建设白话文学的过程中,朱自清先生便是积

极响应并且真正做到了用白话文“表示旧文学之自以为特长”的人。特别是他的散文以委婉细腻、诚挚平易的风格描述了他所经历的各种生活,接触的各种风物;娓娓而叙亲情、友情、爱情,精雕细刻青山、碧水、鲜花;抒情坦荡如砥,沁人心脾,状物比喻丰美,形神俱至,令人耳目一新。而这一切无不基于自然清新、精炼明达的语言表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是我国现代散文艺术瑰宝中的“和氏壁”不是以其夺目的外表取胜,而是以“不娇饰、不撒谎的朴素自然的美和经过认真提炼的群众口语谨严质朴的美而引人的。

近年由孙玉石主编的《另现代散文八大家》里对朱自清这样评价道:“他那具有浓郁诗人气质的笔触又掺入文字之中,常令人于散文中感到一种诗的意境和蕴蓄的力量,”的确保,对古典诗歌的深厚功底,对国外诗歌的深入研究,对同期诗坛的关注和借鉴,以及诗集《踪迹》的问世,这种种经历带到散文创作中来,使朱先生的散文显出独特的诗化美。

先谈谈>的历史背景。在主张提倡白话文的新文学运动后,散文体被众多的文人学子所接受,用白话文抒发心中的感受。可以叙述、可以议论、可以描写、可以状物,灵活多样,这就是散文。突破了八股文章的死板规定和诗词戏曲的韵律要求。成为当时文章的创新体裁。有人说,五四新文化运动前没有散文,自六朝骈体有韵之文盛行后到唐宋,文人学士当中虽然有一些散体或散文,但没有被承认,明清以来的公安派和金陵派开始采用一些夹叙夹议的小品等,这大概就算现代散文的发展吧!以提倡白话文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以至新中国建立以后的大力提倡和推广,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散文已经成为一种主要的文学形式,体裁也变得多种多样了,有历史散文、抒情散文、学术散文等。除了余秋雨的历史散文外,真正的大家很少出现。

说到现代散文就不能不提到朱自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已经把朱自清定位为“散文创作的巨匠,他对我国现代散文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具有深远的影响”。朱自清在中国新文化或者确切地说是中国新文学运动中先是以诗出名的,他的新诗创作决定了他的文学地位,赢得了很高的荣誉。1928年,他在《背影·序》中说:“我写过诗,写过小说,写过散文……近几年诗情枯竭,搁笔已久。……写小说非常地难写,不用说长篇,就是短篇那种精炼的严密的结构,我一辈子也学不来!我不知怎样处置我的材料,使它们各得其所。至于戏剧,我更是始终不敢染指。我所写的大抵还是散文多。”直到1948年朱自清逝世,出版了有六、七种散文集。他的散文多uy种多样,有游记、随笔、特写、杂感。他的特点是把抒情、叙事、议论融合在一起。在他的全部散文中使用的最好的还是抒情散文。影响比较大的是《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给亡妇》等。作为他的代表作也是新散文经典明篇的是他写他父亲的《背影》。用细腻的笔触,深厚的内心情感,表达了对父亲的挚爱。写景物的要算《础,以神为升华 。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1923年8月,朱自清和俞平伯同游秦淮河,次年一月,两人同题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同时出现于《东方杂志》,“在那个时期的白话散文中,这两篇都颇动人,流传甚速”(王统照语)。朱自清正是因为此文引起了评论和读者的关注。当时刚刚开始的语体散文语言表达大都很简单,而朱文有着精确缜密的观察,丰富细腻的铺展,文字对画面的再现重塑力很强,有近景描绘,有远景勾勒,有静

景有动景,有实景有虚景,而且通篇清新。今天再读,似乎仍可以看到秦淮河昨晚的月、昨晚的河、昨晚的流光溢彩。

读此文,有种朦胧梦中航行的飘飘然御风而行感觉,航行的感觉来自水上动感的词: 晃荡, 吹漾, 摇拂, 袅娜, 浮沉, 摇曳,如随着大风而走,“身子顿然轻了”;朦胧的感觉来自光影的描绘:朦胧,黯黯,模模糊糊,偶然闪烁,雾里看花,人影的憧憧,影和波,光雾,满载着怅惘;作者在这里数次提到梦境感。油彩一样的水月灯光仍有清新秀丽的感觉,因为柔波是“恬静委婉”的,水影是“清清”的,月在水里的影子是“淡淡”的。在这样的刹那里看到了历史和风景共同造就的梦,当善感的作者多梦的青春同时在河面上铺展荡漾时,两种梦的相遇造就了这篇文章。 作者在本文用了很多叠字:黯黯,缕缕,漾漾,清清,薄薄,憧憧,扰扰,静静,冷冷,轻轻,曲曲,淡淡,盈盈。这使文字有着轻盈优美的摇曳。

1930年代苏雪林的评论,则从另一个角度认识此文:“作者与俞平伯共作《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把那“一沟臭水”点染得像意大利威尼斯一样,我已嫌其“描写力”之滥用;但那是夜间所游,所见景物本不明确,作家以想象力加以改造尚无不可。”(《俞平伯和他几个朋友的散文》)

纵观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真挚、深厚的情感投入。古语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朱自清那些以家庭生活为素材的作品中,或感伤、或温厚、或幽默的人伦之情,深深地感染着读者、拨动着读者的心弦。如《背影》中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步履艰难的老父亲的背影成为中国文学中一个经典镜头,感人至深;还有《给亡妇》中悼念亡妻与深深的自我忏悔之情;《儿女》中幽默的情趣和温馨的气氛等,无不真诚而亲切。二、情景交融的意境刻画。朱自清原本是一个诗人,曾认真研究过现代诗,且有很高的造诣,因此在散文创作中自然也不失其诗人的本色。“文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后人对他的评价。例如在《荷塘月色》中,淡淡的月色、田田的荷叶、薄薄的清雾、蓊蓊郁郁的树木以及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素淡朦胧,简直就象一幅意境幽美的工笔画啊!在朱自清的笔下,好景美不胜收:梅雨潭醉人的绿、秦淮河的灯影波光、威尼斯的异国情调、扬州城的风流与古朴……这些情景交融的意境营造,往往会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三、缜密精巧的构思。虽然朱自清的散文篇幅大多不长,但其构思却颇具匠心。《背影》的出奇制胜;《春》的多侧面描写,而把文眼(一年之计在于春)置于描写和叙述之中,毫无刀刻斧凿之痕;《荷塘月色》虽说为了写心中的不宁静,但一路下来,却处处见“静”。四、独特的语言艺术。朱自清散文的语言之美,是有口皆碑的。如《背影》语言的质朴、《荷塘月色》语言的清丽、《温州的踪迹。绿》语言的纤秾,而《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语言更是极富色彩感,呈现出视觉上的绘画美。爱用叠字及长短句的巧妙搭配,形成了朱自清散文所特有的节奏感和韵律美。据统计《荷塘月色》中用了26个叠字,而《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叠字则有72处之多;长短句的巧妙搭配,使其散文读来错落有致、琅琅上口,独具跌宕回环的听觉美感。总之,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及文学革命中,朱自清以其散文有力地证明了:取代文言文的白话文,也可以写出与文言散文媲美甚至超过它的精品。这是朱自清作为一位语言大师对现代汉语的重大贡献。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是一篇纪游性写景抒情散文。文章从作者与友人一起雇“七板子”游秦淮河写起,巧妙地以“桨声灯影”为行文线索,由利涉桥到大中桥外,自夕阳西下到素月依人,表现了完整的游踪,形成明显的时空顺序。

同时,其中又贯串着作者的情感线索。在开始的游程中,作者的心境是平静的,从容品味,赏心悦目,陶醉于秦淮河入夜的景色。并且在描绘灯光、水色和月光时,将自己深沉的感情灌注了进去。而后秦淮河中的妓船,使朱自清“遇着了难解的纠纷”,文章就此出现了一个大转折。作者的心绪起了变化,由对美景的沉醉转为落入现实的怅惘。而文章的后半部分,就在作者表现自己“幻灭的情思”中,为读者造成了一个回味想象的空间。这篇散文结构的又一个突出之处在于作者紧扣秦淮河夏夜的特点,将月光、灯火、水色等景致作为描写对象,其中又以灯光为重点,不仅细致地描写了不同时间、不同水域的灯光、河水、月亮三者的变化,而且还表现了华灯映水,灯月交辉的独特意境,使读者也能品出

“天之所以厚秦淮河”,“天之所以厚我们”的许多新异的滋味。

纸醉金迷” 、“六朝金粉”的秦淮河,随着历史长河的流淌而逐渐失去了昔日风韵,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以浓墨重彩为它猛绘一笔,再次展现了浓装艳丽秦淮河的风采。 朱自清成名作《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记叙夏夜泛舟秦淮河的见闻感受,作者在声光色彩的协奏中,敏锐地捕捉到了秦淮河不同时地、不同情境中的绰约风姿,引入发思古之幽情。 富有诗情画意是文章的最大特色,秦淮河在作者笔下诗、如画、如梦一般。奇异的“七板子”船,足以让人发幽思之情;温柔飘香的绿水,仿佛六朝金粉所凝;飘渺的歌声,似是微风和河水的密语……平淡中见神奇,意味隽永,有诗的意境,画的境界,正所谓是文中有画,画中有文。作者的笔触是细致的,描绘秦淮河风光时,不求气势豪放,而以精巧展现美,具体细腻地描绘秦淮河的秀丽安逸,充分体现了作者细致的描写手法。船只、绿水、灯光、月光、大中桥、歌声……种种景物,作者抓住其光、形、色、味,细细描绘,却是明丽中不见雕琢,淡雅而不俗气,使得秦淮河在水、灯、月交相辉映。 历史是秦淮河的养料,可以说历史成就了秦淮河,没有历史的秦淮河失去了一切意义。 作者从现实走进历史回忆,从形态与神态两方面唤醒了秦淮河。“舱前的顶下,一律悬着灯彩;灯的多少,明暗,彩苏的精粗,艳晦,是不一的。但好歹总还你一个灯彩。” 这灯彩实在是最能钩人的东西:“在这薄霭和微漪里,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桨声,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只愁梦太多了,这些大小船儿如何载得起呀?我们这时模模糊糊的谈着明末的秦淮河的艳迹,如《桃花扇》及《板桥杂记》里所载的。我们真神往了。我们仿佛亲见那时华灯映水,画舫凌波的光景了。于是我们的船便成了历史的重载。”作者由灯开始堕入历史,模模糊糊中、恍惚中,实在是许多历史的影象使然了:行走的船只,雾里看花,尽是飘飘然,朦朦胧胧;飘渺的歌声,似幻似真……作者借助对历史影象缅怀,将秦淮河写得虚虚实实、朦朦胧胧,让人陶醉,令人神往。 作者本着力于秦淮河的自然景观,却以歌妓的出现淡化了自然和他的审美情趣。作者把自己当时那种想听歌,却又碍于道德律的束缚,一心想超越现实,但又不能忘却现实的矛盾心情剖析得淋漓尽致,真实具体,那种情真意却,给予读者极大的感染力,而意蕴深厚自然。为梦中回到现实,做好了铺垫。 总的来说,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这篇文章明显地体现了朱自清散文慎密、细致的特色。朱自清在描绘秦淮河

的景色时,将自然景色、历史影象、真实情感融会起来,洋溢着一股真挚深沉而又细腻的感情,给人以眷恋思慕、追怀的感受。《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展现一幅令人缅怀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影象。

(转)《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赏析》(作者不详)

“五四”以来的小品文,是在新文学与旧文学激烈的搏斗中产生的,它之所以出现,正是为了要显示新的文学创作,在思想上远非旧文学创作可以比拟,在艺术上也决不逊于唐宋八大家以及晚近的桐城派古文。从那时战斗过来的鲁迅,深深地理解这一点,他后来就曾明确地指出,“这是为了对于旧文学的示威,在表示旧文学之自以为特长者,白话文学也并非做不到”(《小品文的危机》)。 从这样的角度来说,朱自清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无疑是一篇出色的代表作,它相当突出地标志着“五四”散文创作所达到的艺术成就。

对于社会人生和自然景色,朱自清都很善于进行精确和缜密的观察,作出细腻和深入的描写。他曾这样谈论过创作的奥秘,“于每事每物,必要剥开来看,拆穿来看”,“这样可以辨出许多新异的滋味,乃是他们独得的秘密”,“只有这样“于人们忽略的地方,加倍地描写,使你于平常身历之境,也会有惊异之感”(《“山野掇拾”》)。《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正是如此“剥开来看,拆穿来看”,“于人们忽略的地方,加倍地描写”,才会使多少也曾游逛过秦淮河的读者,从中“辨出许多新异的滋味”,对作者的观察和描写产生“惊异之感”,而且更会使千万个无缘游览秦淮河的读者,犹如亲历其境地领略那旖旎迷人的风光。

无论是“剥开来看,拆穿来看”,还是“加倍地描写”,朱自清都是在读者不知不觉中,悄悄地完成的。这些委婉而富有韵味的描绘,在开始时似乎都是无关紧要的闲笔,你看他从各处名胜的游艇讲起,说到了秦淮河的小船(“七板子”),说到了这船上的“灯彩”,接着就扩展到多少条游船上的灯光,映出了河上的“薄霭和微漪”,然后又过渡到描写“碧阴阴的”、“厚而不腻”的河水,描写河上“薄薄的夜,淡淡的月”,描写清朗的月光和浑浊的灯光,及其相互交织在一起的景致。在这一束束五彩缤纷而又变幻莫测的光照底下,秦淮河的夜景显出“缠绵”和“渺渺”的丰富复杂的意境。

据说法国印象派的绘画大师们最善于捕捉住光线,分布在自己明亮的画幅上。莫奈的《日出印象》以水光的颤动和折射,烘托出太阳透过晨雾升腾的瞬间;德加的《舞台上的舞女》以强烈弥漫着的光照,渲染了刚劲和优美的舞姿。在表现光亮的这一点上,朱自清运用的并非形象的色彩,而是抽象的文字,因此他的任务显得更为艰巨,不过他取得的成就是惊人的,他驾驭起文字来象具有魔力似的,他绘出了多少光束,绘出了犹如印象派大师所作的五光十色的油画。至于比起柳宗元《小石潭记》写日光下的潭中鱼群,犹如悬空浮游;写潭水曲折流淌,造成了光亮的明暗;比起苏东坡《记承天寺夜游》写月光如积水空明,竹柏倒影如水草摇曳,也似乎都显得更为丰满和浑厚。这当然是由于作为现代人的朱自清,接受了中外文学艺术创作的许多有益的经验,对于宇宙万物的观察和理解,要比古人来得更为深刻的缘故,因此才能够作出这种有效的“加倍的描写”。

有涂抹鲜明丰富和浑厚浓郁的色彩,描绘灯光、水光和月光时,朱自清将自己深沉的感情灌注了进去。他一开始就神往于秦淮河的历史陈迹,因而产生了“空”和“静”的感觉,然而当圆润的歌声,凄厉的琴声,微风的吹漾,和水波的摇拂一起传来时,他“便疯狂似的不能自主了”,历史的引力和现实的纠缠,确实使他的感情动荡不止,他不是单纯地在作风景画,同时也剖析了这留在自己

心中的强烈感受,他将自己的感情与思绪,融合在技巧十分高超的风景描写中间,因而当读者在领略他笔下的秦淮河夜景时,也就领略了他情感与思绪的波澜,领略了他内心中的搏斗。做到了这样的情景交融,就起伏着绵密和蕴藉的情致,荡漾着丰满和邈远的想象,因而更能够洋溢出动人心弦的诗意,极耐咀嚼和寻味。郁达夫认为他的散文“满贮着那一种诗意”,(《〈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这种审美的感受是十分准确的。

当朱自清在聆听秦淮河上妓女的歌声时,又进一步写出了内心中剧烈的思想冲突,正如他自己所说,孔尚任《桃花扇》和余澹心《板桥杂记》所写的明末歌妓,对他产生了“奇异的吸引力”,早就想领略一番她们的声音,因为没有听到而觉得“寂寥”和“无端的怅怅”,可是当载着歌妓的轻舟出现在他面前,进行兜揽和纠缠时,却又十分窘迫起来,拒绝聆听她们的卖唱的歌声。他此时既被妓女们的歌声所“诱惑”和“降服”,又因为拒绝她们的要求而感到内疚和抱歉。他的这两种情绪都受到“道德律的压迫”,却依旧无法打消蕴藏在自己内心里的听歌的愿望,于是潮涌般的思绪使他陷入“重重的争斗里”,深感自己是一个被“道德律”所束缚的“自私的人”。与他同游的俞平伯,引用周作人洋溢着人道主义同情心的诗篇《小孩》,表示因同情歌妓而尊重她们的人格,经过细微的思想斗争后就决定不再听歌了,这使作者觉得俞平伯不像自己那样受到“道德律”的束缚,似乎比自己要来得高超。

其实对于一个正直的知识者来说,萌生人道主义的同情心并不是一桩困难的事情,倒是用道德观念来克制自己,无论这种观念合理与否,才并不那么容易。一个人在毕生迈步的过程中,如果能够长期坚持用合理和严肃的伦理原则,克服自己可能会出现的脆弱和晦暗的因子,而不是任意地放纵和发泄自己的私据诗集《雪朝》,《小孩》中的诗应为“我为了自己儿女才爱小孩,为了自己的妻子才爱女人。”

欲,他就能够通向纯洁、崇高和至善,当然这是一条艰苦的路途,朱自清写出自己在这方面的内心搏战,可以说是坦率和诚挚地流露了自己的至情,这正是文学艺术创作中最可宝贵的东西。朱自清通过自己所走的艰苦的人生历程之后,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痕迹。

俞平伯在与朱自清同游之后,也写了一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他追求的是“朦胧”和“浑然”的境界,在柔婉细腻的笔墨中显出了一种清幽和空灵的意境,却没有朱自清那种亢奋的情绪和执著的追求。至于他们在当时都很尊重的周作人,到后来连这种浮泛和肤浅的人道主义都摒弃了,一味地与世浮沉,甚至还贬抑和讥刺前进的潮流,最后竟堕落成为无耻的【和谐】,这自然是他们当时所未曾料到的。

朱自清在灯光、水光和月光的交织之中,未能很好领略使人想起六代繁华的笙歌,因此再度产生了“寂寞”和“惆怅”之感,“心里充满了幻灭的情思”,这是很自然的事情。此时“五四”思想启蒙运动的高潮已经过去,他在文化思想界处于暂时沉寂的苦闷的氛围中间,依旧踏踏实实地进行着探索和思考,他这种多少有些颓废的“幻灭的情思”,不是来源于厌倦人生的遁世哲学,而是来源于思索黑暗现实之后的失望情绪,正如俞平伯评论他一首长诗时所说的那样,“虽然根底上不免有些颓废气息,而在行为上却始终是积极的,肯定的,呐喊的,挣扎着的”(《读〈毁灭〉》),这些话儿说得相当中肯。

前面已经分析过了,朱自清是通过文字的描绘,构成油画般的效果的,这就不仅需要他在记述自然景色时,得写出自己细致独到的观察,进行“加倍的描写”,

运用泼墨似的技法作出充分的勾勒;这种工笔画的作风,也还需要他的词藻来得华美、纤秾和精雕细刻,只有像这样“加倍的描写”的文字本身,才能够保证他画幅中的许多形象,达到十分精确、丰满和浑厚的超度。他这些经过了千锤百炼的文字,尽管是够华丽和纤秾的了,却又一点儿不显出斧凿之痕,在这些读起来琅琅上口,颇有情韵的文字底下,更显得是蕴藏了十分饱满的形象,不象徐志摩散文的辞藻那样,显得过度的繁复和铺陈,简直是堆砌和雕琢到了极点,已经“浓得化不开”,变得十分滞涩,这就影响了形象的鲜明,阻塞了感情的倾泻。朱自清跟徐志摩不同,他尽力将文采去渲染和烘托形象,而不是用这来损害它,这正是他运用词藻的高超之处。

问题还在于朱自清华美的文采,与朴素的风格、平常的构思紧密结合在一起,他一路描写过来的景色和人事,都是从平凡常见的境界中显出新颖的发现,从朴素无华的构思中显出惊警的思想,杨振声说他的散文“风华从朴素出来”,“腴厚从平淡出来”(《朱自清先生与现代散文》),确实是讲出了这个散文大师取得成功的奥妙之处,极具艺术辩证法的见地。

朱自清的散文有着多样的风格,显出了华美与朴素相结合的多种间色,华美的极致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朴素的极致是《背影》,这些又都分别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都可以当成是“五四”散文创作的成功的标本,后人通过对这些篇章的欣赏和理解,一定能够大大地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和审美水平。

朱自清在描绘秦淮河的景色时,将自然景色、历史景象、真实情感融会起来,洋溢着一股真挚深沉而又细腻的感情,给人以眷恋思慕、追怀的感受。《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展现一幅令人缅怀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景象。擅长抓住一些典型场面,或朴素,自然,幽默的口语或用精练,形象的诗一般的文学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充满生活情趣的画面,以抒发自肺腑的浓浓之情。这一点在《背影》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全文有四处记载了父亲的话,即: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买几个桔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并不是那天父亲只讲了这么四句,而是这四句较为典型地代表了当时父亲的心情。作者惜墨如金,只用简单的几句话,就反映了当时父亲的体贴、爱怜、依依不舍之情,使我不仅体会了其中深层次的涵义,还仿佛听见了父亲当时的声音。

同时,他的散文秉承了中国温柔敦厚的视角传统,显出一种哀而不伤,伤而不怨的传统美学风格,虽强调感情适中,平和却不等于平淡大削价的学问与他的整个心情融为一体。二、绘景(即写景的诗情画意)朱自清长于写景,他的散文中蕴含着一种诗意。郁达夫称赞他的散文贮满着那一种诗意。朱自清散文的美,不仅在于形象地描绘出风物人情,而且在于有诗味。《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绿》都表现了他观察细致,描写精确,语言的诗化的特点。其中《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则是扣住了灯影这个典型材料,从各个角度进行细针密线的描绘和渲染,逼真地表现出当时当地独具的诗画般的境界。三、求韵(即结构的精致巧妙)对优雅和谐,含蓄节制的美德追求,一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追求,另一方面也含着嘴中国现实社会景象的逃逸和否定。

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不仅仅是鲁迅先生的个人推崇,也是新文学运动的根本任务之一。在白话与文言的战斗中,在建设白话文学的过程中,朱自清先生便是积

极响应并且真正做到了用白话文“表示旧文学之自以为特长”的人。特别是他的散文以委婉细腻、诚挚平易的风格描述了他所经历的各种生活,接触的各种风物;娓娓而叙亲情、友情、爱情,精雕细刻青山、碧水、鲜花;抒情坦荡如砥,沁人心脾,状物比喻丰美,形神俱至,令人耳目一新。而这一切无不基于自然清新、精炼明达的语言表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是我国现代散文艺术瑰宝中的“和氏壁”不是以其夺目的外表取胜,而是以“不娇饰、不撒谎的朴素自然的美和经过认真提炼的群众口语谨严质朴的美而引人的。

近年由孙玉石主编的《另现代散文八大家》里对朱自清这样评价道:“他那具有浓郁诗人气质的笔触又掺入文字之中,常令人于散文中感到一种诗的意境和蕴蓄的力量,”的确保,对古典诗歌的深厚功底,对国外诗歌的深入研究,对同期诗坛的关注和借鉴,以及诗集《踪迹》的问世,这种种经历带到散文创作中来,使朱先生的散文显出独特的诗化美。

先谈谈>的历史背景。在主张提倡白话文的新文学运动后,散文体被众多的文人学子所接受,用白话文抒发心中的感受。可以叙述、可以议论、可以描写、可以状物,灵活多样,这就是散文。突破了八股文章的死板规定和诗词戏曲的韵律要求。成为当时文章的创新体裁。有人说,五四新文化运动前没有散文,自六朝骈体有韵之文盛行后到唐宋,文人学士当中虽然有一些散体或散文,但没有被承认,明清以来的公安派和金陵派开始采用一些夹叙夹议的小品等,这大概就算现代散文的发展吧!以提倡白话文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以至新中国建立以后的大力提倡和推广,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散文已经成为一种主要的文学形式,体裁也变得多种多样了,有历史散文、抒情散文、学术散文等。除了余秋雨的历史散文外,真正的大家很少出现。

说到现代散文就不能不提到朱自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已经把朱自清定位为“散文创作的巨匠,他对我国现代散文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具有深远的影响”。朱自清在中国新文化或者确切地说是中国新文学运动中先是以诗出名的,他的新诗创作决定了他的文学地位,赢得了很高的荣誉。1928年,他在《背影·序》中说:“我写过诗,写过小说,写过散文……近几年诗情枯竭,搁笔已久。……写小说非常地难写,不用说长篇,就是短篇那种精炼的严密的结构,我一辈子也学不来!我不知怎样处置我的材料,使它们各得其所。至于戏剧,我更是始终不敢染指。我所写的大抵还是散文多。”直到1948年朱自清逝世,出版了有六、七种散文集。他的散文多uy种多样,有游记、随笔、特写、杂感。他的特点是把抒情、叙事、议论融合在一起。在他的全部散文中使用的最好的还是抒情散文。影响比较大的是《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给亡妇》等。作为他的代表作也是新散文经典明篇的是他写他父亲的《背影》。用细腻的笔触,深厚的内心情感,表达了对父亲的挚爱。写景物的要算《础,以神为升华 。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1923年8月,朱自清和俞平伯同游秦淮河,次年一月,两人同题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同时出现于《东方杂志》,“在那个时期的白话散文中,这两篇都颇动人,流传甚速”(王统照语)。朱自清正是因为此文引起了评论和读者的关注。当时刚刚开始的语体散文语言表达大都很简单,而朱文有着精确缜密的观察,丰富细腻的铺展,文字对画面的再现重塑力很强,有近景描绘,有远景勾勒,有静

景有动景,有实景有虚景,而且通篇清新。今天再读,似乎仍可以看到秦淮河昨晚的月、昨晚的河、昨晚的流光溢彩。

读此文,有种朦胧梦中航行的飘飘然御风而行感觉,航行的感觉来自水上动感的词: 晃荡, 吹漾, 摇拂, 袅娜, 浮沉, 摇曳,如随着大风而走,“身子顿然轻了”;朦胧的感觉来自光影的描绘:朦胧,黯黯,模模糊糊,偶然闪烁,雾里看花,人影的憧憧,影和波,光雾,满载着怅惘;作者在这里数次提到梦境感。油彩一样的水月灯光仍有清新秀丽的感觉,因为柔波是“恬静委婉”的,水影是“清清”的,月在水里的影子是“淡淡”的。在这样的刹那里看到了历史和风景共同造就的梦,当善感的作者多梦的青春同时在河面上铺展荡漾时,两种梦的相遇造就了这篇文章。 作者在本文用了很多叠字:黯黯,缕缕,漾漾,清清,薄薄,憧憧,扰扰,静静,冷冷,轻轻,曲曲,淡淡,盈盈。这使文字有着轻盈优美的摇曳。

1930年代苏雪林的评论,则从另一个角度认识此文:“作者与俞平伯共作《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把那“一沟臭水”点染得像意大利威尼斯一样,我已嫌其“描写力”之滥用;但那是夜间所游,所见景物本不明确,作家以想象力加以改造尚无不可。”(《俞平伯和他几个朋友的散文》)

纵观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真挚、深厚的情感投入。古语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朱自清那些以家庭生活为素材的作品中,或感伤、或温厚、或幽默的人伦之情,深深地感染着读者、拨动着读者的心弦。如《背影》中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步履艰难的老父亲的背影成为中国文学中一个经典镜头,感人至深;还有《给亡妇》中悼念亡妻与深深的自我忏悔之情;《儿女》中幽默的情趣和温馨的气氛等,无不真诚而亲切。二、情景交融的意境刻画。朱自清原本是一个诗人,曾认真研究过现代诗,且有很高的造诣,因此在散文创作中自然也不失其诗人的本色。“文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后人对他的评价。例如在《荷塘月色》中,淡淡的月色、田田的荷叶、薄薄的清雾、蓊蓊郁郁的树木以及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素淡朦胧,简直就象一幅意境幽美的工笔画啊!在朱自清的笔下,好景美不胜收:梅雨潭醉人的绿、秦淮河的灯影波光、威尼斯的异国情调、扬州城的风流与古朴……这些情景交融的意境营造,往往会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三、缜密精巧的构思。虽然朱自清的散文篇幅大多不长,但其构思却颇具匠心。《背影》的出奇制胜;《春》的多侧面描写,而把文眼(一年之计在于春)置于描写和叙述之中,毫无刀刻斧凿之痕;《荷塘月色》虽说为了写心中的不宁静,但一路下来,却处处见“静”。四、独特的语言艺术。朱自清散文的语言之美,是有口皆碑的。如《背影》语言的质朴、《荷塘月色》语言的清丽、《温州的踪迹。绿》语言的纤秾,而《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语言更是极富色彩感,呈现出视觉上的绘画美。爱用叠字及长短句的巧妙搭配,形成了朱自清散文所特有的节奏感和韵律美。据统计《荷塘月色》中用了26个叠字,而《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叠字则有72处之多;长短句的巧妙搭配,使其散文读来错落有致、琅琅上口,独具跌宕回环的听觉美感。总之,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及文学革命中,朱自清以其散文有力地证明了:取代文言文的白话文,也可以写出与文言散文媲美甚至超过它的精品。这是朱自清作为一位语言大师对现代汉语的重大贡献。


相关内容

  • 比较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 比较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班级:12舞蹈班 姓名:付丽瑞 学号:[1**********]3 时间:2013年10月25日 "五四"以后,中国现代散文佳作迭出,繁花似锦,星光灿烂.本文在比较的视角中,就俞平伯.朱自清两位现代大师的同题美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从情 ...

  •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阅读答案
  • 阅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回答1-4题. 1923年8月的一晚,我和平伯同游秦淮河:平伯是初泛,我是重来了.我们雇了一只"七板子",在夕阳已去,皎月方来的时候,便下了船.于是桨声汩――汩,我们开始领略那晃荡着蔷薇色的历史的秦淮河的滋味了. 秦淮河的水 ...

  • 南京旅游口号2篇
  • 01:国际青奥城,智慧新南京 评:不像旅游口号,倒可以参加青奥会口号,南京的领导,专家们太有大智慧了. 02:郑和下西洋的起点,民歌茉莉花的故乡 评:南京还要拿郑和和茉莉花来吸引游客吗?不觉得过时了,难道到南京来寻找起点和听茉莉花歌吗? 03:桨声灯影秦淮梦,虎踞龙蟠帝王州 评:与江南佳丽地,金陵帝 ...

  • 朱自清散文集
  • 朱自清散文集 朱自清的早期散文,可分为写实议论和叙事抒情两大类.前者如 水漈>,更是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而脍炙人口的佳作,代表了他的散文艺术的最高成就. 朱自清的散文创作,从清秀隽永到质朴腴厚再到激进深邃,打上鲜明的时代印记,显示出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旨趣.郁达夫在,新文学大系·现代散文导 ...

  • 朱自清记事散文的特点和修辞手法
  • 回答 (2) 那一抹~微笑 2010-07-18 盗窃的,请见谅,我也不怎么懂. 朱自清散文比喻修辞手法欣赏--荷塘月色在文学作品中,一种恰当的修辞手法尤若闪光的珍珠,会使作品大大增色.每每阅读朱自清的散文,无不被那种种修辞手法所吸引.他的排比,如数家珍,五光十色一串串成列出来:拟人,好似神话,万物 ...

  • 秦淮河上寻桨声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 秦淮河上寻桨声 文 瑞 最早对秦淮河的认识,缘于唐代杜牧的诗<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雾霭如烟,酒肆飞歌,人家热闹,商女如花--从此,在我的印象中,秦淮河与风月,与商女.人家,与诗人是裹 ...

  • 现代名家描写夏天的散文选编
  • 现代名家描写夏天的散文选编 编辑:山间溪流 四季之夏 <云冈>郑振铎 <游武汉龟蛇二山>黎少岑 <游牧民族的摇篮>翦伯赞 <游孟姜女庙>韩少华 <游林国,谒林森墓>钟树梁 <幽静的峡谷--樱桃沟>周沙尘 <映日荷花别样红- ...

  • [精美散文]四季之夏[中国现代名家写景美文436篇]
  • <四季之夏> <云冈>郑振铎 <游武汉龟蛇二山>黎少岑 <游牧民族的摇篮>翦伯赞 <游孟姜女庙>韩少华 <游林国,谒林森墓>钟树梁 <幽静的峡谷--樱桃沟>周沙尘 <映日荷花别样红--新都桂湖游记>钟树梁 ...

  • 论朱自清的散文--余光中
  • 1948年,五十一岁的朱自清以犹盛的中年病逝于北平大医院,火葬于广济寺.他遗下的诗.散文.论评.共为26册,约19O万字.朱自清是五四以来重要的学者兼作家,他的批评兼论古典文学和新文学,他的诗并传新旧两体,但家喻户晓,享誉始终不衰的,却是他的散文.三十年来,<背影>.<荷塘月色&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