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教学设计

《劝学》教学设计

肖文锋

一、教案背景:

《劝学》是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的第二篇文章,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聆听其中济世忠告,借鉴古人的议论艺术,学会清晰有力地表达思想和见解。

鉴于文言文读的训练重点是读准字音,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严抓学生读准字音的训练和文言基础知识(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掌握外,另外结合本册书的“表达交流”模块中的议论文写作训练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对本文的内容和艺术特色来讲,可以为学生就如何选取理论角度,如何选择和使用论据,提供典型的说理材料。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荀子及其思想核心;

2.背诵全文,掌握文言基础知识,包括掌握“强、假、闻、”等实词的意义,积累通假字和“于、而”等文言虚词。

3.把握文章脉络,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应持态度的论述。

4.学习比喻、对比论证方法,提高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二)方法与过程:

1.结合江西教育出版社高中达标训练之《全程设计》语文必修三,学生可以了解有关荀子的基本常识和掌握文言基础知识。

2.通过反复诵读学生养成诵读文言文的好习惯。

3.通过讨论学生明确并深刻理解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应持的态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端正对学习的认识,理解到学习的重要性及明白学习必须要做到积累、坚持和专一的道理。

三、教学重点:

1.诵读并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2.把握文章行文脉络。

四、教学难点:

1.在诵读中落实本文的文言语法知识教学。在诵读中正字正音、辨词析句、疏理文意语言鉴赏等多项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

2.掌握全文比喻和对比论证的特点。

五、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结合《全程设计》以及课后思考练习题预习课文。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学生齐背《三字经》的前面几句内容,进而由“人之初 性本善”的句子引出荀子的

核心思想之一“性本恶”。顺势引导学生进入到了解荀子及其思想核心的学习环节中来。

(二)了解荀子及其思想核心。

• 战国末思想家,先秦儒家代表

•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

• 主张明礼义而化之即后天的环境可以改善人性的恶

• 所以他很重视教育的 作用,强调教育的功能,他的思想体现在荀子一书中。 • 荀子是后人为其编,大部分是荀子的作品。(共32篇,前26篇为荀子所作。) • 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多用比喻排比,这些在《劝学》中有所体现

(三)课文学习

1.解题:“劝”:劝勉。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作者以《劝学》为题目,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弥补自身不足,完善自己。

2.学生听课文朗诵音频,边听边标上小节号,给生字注音,尝试标出节奏记号。 听完后检查学生掌握情况。然后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最后学生一齐朗诵全文,注意停顿和发音的标准。

3.解读第一自然段:

明确:

1)这句话告诉一个观点?(明确:学习不可以停止。)

4.解读第二自然段:

先让学生一起大声朗读背诵。教师解读第二自然段:

1)字词:中(zhònɡ)绳、輮(róu)使之然、虽有槁暴(pù )、参省(xǐnɡ) 虽有(通“又”)槁暴(通“曝”)、知(通“智”)明 、輮,使„„弯曲

2)翻译第二自然段。

3)荀子用了一组比喻的手法,请大家找出有几个比喻?

(明确:共有“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五个比喻。即染料靛青是从蓝草中提炼取得的,但比蓝草更青;冰是水所结成,可是比水更寒冷;木材本是笔直而符合墨线要求的,但用火熏烤把木材制作成车轮,它的曲度就符合了圆规的要求,即使把它晒干也不再重新挺直;木材经墨线量过,就能取直;金属放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锋利。)

4)学生课堂背诵第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

1.解读第三自然段:

1)翻译本段,落实重点字词。

须臾(yú)、跂(qì)而望 、君子生(通“性”)非异也 、非能水(用作动词“游水”)也

2). 难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句中“舟楫”是合成双音词,偏义复词,联系上下文,偏指舟。“水”,名词用如动词,“游泳”。“绝”是会意字,从“丝”,从“刀”,从“卩”(像人形),意思是人用刀横断丝织品,“绝江河”很像横断水流,所以“绝”引申为“横渡”。“江河”古人专指长江、黄河,现在的词义扩大了,泛指一切江、河。译为: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

3)提问:

A.和第二自然段一样,荀子依然用一组比喻来阐述他的观点,请问有几组比喻? (明确:五组比喻,见课件)

B.这些比喻得出了什么结论?

(明确:荀子由一系列的比喻推论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学习可以弥补人的不足。)

3)学生当堂背诵第三自然段。

2.解读第四自然段:

1)翻译本段,落实重点字词。

2)难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分析:句中两个“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爪牙”在本文中是两个单音词,它们的本义是爪子、牙齿。后来形成褒义的比喻义:帮手、武士;现代又转为贬义的比喻义:帮凶、走狗,词义的感情色彩有了变化。“强”,坚硬的意思。“上”、“下”方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黄泉”是特殊的双音单纯词。“用心”不是合成双音词,“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词,译作“由于、因为”、“心”是“心思”的意思。“一”,作动词,专一的意思。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硬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由于心思专一(的缘故)。

3)提问:说完了学习的意义和作用,接下来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学生也许七嘴八舌地说很多,可以根据《荀子》原文作出肯定和评价,但最终引到第四段的内容“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上来。)荀子是如何论述的呢?还是用比喻的形式吗?„„

4)学生齐读并背诵第四自然段。

3.文章思路回顾

对思路的回顾目的有三:一是从技巧上来看,让学生学习借鉴议论文的写作思路与方法;二是从内容上来看,让学生领会理解学习的重要性等等,三是为下一课时讲解议论文写作做准备。

(五)小结:

结合时代,反观自身,阐述学习的重要性、意义和态度等。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结合自身实际,总结在学习上的经验和教训。

(七)板书设计(重在明白行文脉络):

七、教学反思:

《劝学》说理性很强的名篇,但文章以喻代议、内容生动、寓意丰富,所以在讲析时不能以理说理,否则易流于说教,为学生厌倦。

这个教学设计的实践使我真切地感受到,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寓教于乐,趣味生动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不易,所以我在讲解的过程中充分让学生借助资料书的情况下,着重讲解几个重点难句,做到重难点层次分明,让学生读读背背,使课堂节奏缓急有度,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做到的真正的寓教于乐。

《劝学》教学设计

肖文锋

一、教案背景:

《劝学》是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的第二篇文章,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聆听其中济世忠告,借鉴古人的议论艺术,学会清晰有力地表达思想和见解。

鉴于文言文读的训练重点是读准字音,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严抓学生读准字音的训练和文言基础知识(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掌握外,另外结合本册书的“表达交流”模块中的议论文写作训练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对本文的内容和艺术特色来讲,可以为学生就如何选取理论角度,如何选择和使用论据,提供典型的说理材料。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荀子及其思想核心;

2.背诵全文,掌握文言基础知识,包括掌握“强、假、闻、”等实词的意义,积累通假字和“于、而”等文言虚词。

3.把握文章脉络,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应持态度的论述。

4.学习比喻、对比论证方法,提高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二)方法与过程:

1.结合江西教育出版社高中达标训练之《全程设计》语文必修三,学生可以了解有关荀子的基本常识和掌握文言基础知识。

2.通过反复诵读学生养成诵读文言文的好习惯。

3.通过讨论学生明确并深刻理解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应持的态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端正对学习的认识,理解到学习的重要性及明白学习必须要做到积累、坚持和专一的道理。

三、教学重点:

1.诵读并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2.把握文章行文脉络。

四、教学难点:

1.在诵读中落实本文的文言语法知识教学。在诵读中正字正音、辨词析句、疏理文意语言鉴赏等多项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

2.掌握全文比喻和对比论证的特点。

五、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结合《全程设计》以及课后思考练习题预习课文。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学生齐背《三字经》的前面几句内容,进而由“人之初 性本善”的句子引出荀子的

核心思想之一“性本恶”。顺势引导学生进入到了解荀子及其思想核心的学习环节中来。

(二)了解荀子及其思想核心。

• 战国末思想家,先秦儒家代表

•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

• 主张明礼义而化之即后天的环境可以改善人性的恶

• 所以他很重视教育的 作用,强调教育的功能,他的思想体现在荀子一书中。 • 荀子是后人为其编,大部分是荀子的作品。(共32篇,前26篇为荀子所作。) • 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多用比喻排比,这些在《劝学》中有所体现

(三)课文学习

1.解题:“劝”:劝勉。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作者以《劝学》为题目,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弥补自身不足,完善自己。

2.学生听课文朗诵音频,边听边标上小节号,给生字注音,尝试标出节奏记号。 听完后检查学生掌握情况。然后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最后学生一齐朗诵全文,注意停顿和发音的标准。

3.解读第一自然段:

明确:

1)这句话告诉一个观点?(明确:学习不可以停止。)

4.解读第二自然段:

先让学生一起大声朗读背诵。教师解读第二自然段:

1)字词:中(zhònɡ)绳、輮(róu)使之然、虽有槁暴(pù )、参省(xǐnɡ) 虽有(通“又”)槁暴(通“曝”)、知(通“智”)明 、輮,使„„弯曲

2)翻译第二自然段。

3)荀子用了一组比喻的手法,请大家找出有几个比喻?

(明确:共有“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五个比喻。即染料靛青是从蓝草中提炼取得的,但比蓝草更青;冰是水所结成,可是比水更寒冷;木材本是笔直而符合墨线要求的,但用火熏烤把木材制作成车轮,它的曲度就符合了圆规的要求,即使把它晒干也不再重新挺直;木材经墨线量过,就能取直;金属放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锋利。)

4)学生课堂背诵第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

1.解读第三自然段:

1)翻译本段,落实重点字词。

须臾(yú)、跂(qì)而望 、君子生(通“性”)非异也 、非能水(用作动词“游水”)也

2). 难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句中“舟楫”是合成双音词,偏义复词,联系上下文,偏指舟。“水”,名词用如动词,“游泳”。“绝”是会意字,从“丝”,从“刀”,从“卩”(像人形),意思是人用刀横断丝织品,“绝江河”很像横断水流,所以“绝”引申为“横渡”。“江河”古人专指长江、黄河,现在的词义扩大了,泛指一切江、河。译为: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

3)提问:

A.和第二自然段一样,荀子依然用一组比喻来阐述他的观点,请问有几组比喻? (明确:五组比喻,见课件)

B.这些比喻得出了什么结论?

(明确:荀子由一系列的比喻推论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学习可以弥补人的不足。)

3)学生当堂背诵第三自然段。

2.解读第四自然段:

1)翻译本段,落实重点字词。

2)难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分析:句中两个“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爪牙”在本文中是两个单音词,它们的本义是爪子、牙齿。后来形成褒义的比喻义:帮手、武士;现代又转为贬义的比喻义:帮凶、走狗,词义的感情色彩有了变化。“强”,坚硬的意思。“上”、“下”方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黄泉”是特殊的双音单纯词。“用心”不是合成双音词,“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词,译作“由于、因为”、“心”是“心思”的意思。“一”,作动词,专一的意思。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硬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由于心思专一(的缘故)。

3)提问:说完了学习的意义和作用,接下来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学生也许七嘴八舌地说很多,可以根据《荀子》原文作出肯定和评价,但最终引到第四段的内容“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上来。)荀子是如何论述的呢?还是用比喻的形式吗?„„

4)学生齐读并背诵第四自然段。

3.文章思路回顾

对思路的回顾目的有三:一是从技巧上来看,让学生学习借鉴议论文的写作思路与方法;二是从内容上来看,让学生领会理解学习的重要性等等,三是为下一课时讲解议论文写作做准备。

(五)小结:

结合时代,反观自身,阐述学习的重要性、意义和态度等。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结合自身实际,总结在学习上的经验和教训。

(七)板书设计(重在明白行文脉络):

七、教学反思:

《劝学》说理性很强的名篇,但文章以喻代议、内容生动、寓意丰富,所以在讲析时不能以理说理,否则易流于说教,为学生厌倦。

这个教学设计的实践使我真切地感受到,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寓教于乐,趣味生动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不易,所以我在讲解的过程中充分让学生借助资料书的情况下,着重讲解几个重点难句,做到重难点层次分明,让学生读读背背,使课堂节奏缓急有度,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做到的真正的寓教于乐。


相关内容

  • [孙权劝学]公开课教学设计及说课稿
  • 定远中学课堂教学设计 题目:<孙权劝学> 姓名:侯宏东 学科:语文 时间:2014年4月1日 地点:七(6)班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一些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品位文中人物对话,揣摩人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预习,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通过 ...

  • [劝学]说课稿
  • <劝学>说课稿 单位:****** 姓名:**** 2015年7月22日 <劝学>说课稿 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荀子的经典散文<劝学>.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几个方面来谈谈我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及教学设想.恳请批 ...

  • 15.[孙权劝学]说课稿
  • <孙权劝学>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孙权劝学>.希望各位老师多多指教. 说教材:<孙权劝学>一文是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最后一课.在延续前面四课展现名人风采的同时,又产生一些新的变化.就内容而言,本文情节简单,语言通 ...

  • [孙权劝学][祖逖北伐]教学设计
  • <孙权劝学><祖逖北伐>教学设计 会员:爬墙等红杏 友情提供 古文二则 孙权劝学 文言文<孙权劝学>,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教学 ...

  •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 石室联中高仁辉 教学目的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重点.难点 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q ...

  • 孙权劝学导学案及答案
  • <孙权劝学>导学案及答案 主备教师 :习志国 焦立伟 杨明杰 时间:2014.2 共计 2 课时 课题 :<孙权劝学> 课型:讲读课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掌握文言字词. 3.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 ...

  • 荀子[劝学]篇之"美"深层探原
  • 摘 要:荀子的<劝学>篇不单论证了一个千古不变的重要命题――"学不可以已",而且给人以非常恒久又独特的美感:每当面对这篇名文赏读之时,都会感到眼清而心畅,并且还会感到捧读数遍并不觉得厌倦,这其中的深层原因究竟是什么呢?经过对于<劝学>全篇长期和深入的探究, ...

  • 八年级语文下册22[古文二则]孙权劝学教学案(新版)语文版
  • 22 孙权劝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过程与方法 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情感.态度与 ...

  • 薪火相传中国古代医学的劝学思想略论
  • 中国古代医学的劝学思想略论* 许盈,谢雪姣,黄政德 湖南长沙410208)(湖南中医药大学, [摘要] 源头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古代医者对"学"的重视,往往与"道"密切相关,主张在学中国古代医学中的劝学观念, 师者劝勉学医者的一个重点就是学习方法,包括博观约取. ...

  • 孙权劝学教案
  •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教学此课前,学生初中阶段已学过几篇文言文,初步掌握了借助工具书与课文注释疏通浅显文言文文意的能力,本课的主题与学习有关,易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联系实际选准切入点,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在读中质疑文题,圈点勾画,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