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说课稿

《隆中对》说课稿

棋盘中学 王燏隆

一、教材分析

三国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中最精彩的部分莫过于诸葛亮。《隆中对》即是以历史的方式客观记录刘玄德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出山相助这段历史佳话。做为二十四史中最著名的前四史之一的《三国志》,既继承了前人对历史的客观、忠实的记录的特点,又表现了纪传文学以简笔勾画人物性格的写作风格。课文节选的《隆中对》片断更是集中表现了诸葛亮高超的分析能力和卓越的政治远见。学习这篇文章,既可以感受到诸葛亮作为“智慧之化身”的聪明才智,也可以体会到刘备做为一代枭雄的非同寻常的气质,更可以借此感受整个的三国文化,把智、诚做为我们后人终身追求的典范。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应该学什么?他们与七、八年级学生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我想一是知识容量的拓宽,二是学习深度的增加。对于九年级的语文课堂,仅仅围绕一篇课文并进行简单拓展是无法满足他们的学习要求的。语文课堂应该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入的思考。同时,九年级学生应该更多地接触中外文化,对不同文化的接触和理解应该成为语文课堂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教学目标

1、 理解文章内容,把握诸葛亮隆中对策对天下形势的准确分析和决策的科学预见性,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2、认识、了解诸葛亮作为中国古代第一智者的生平经历及主要功绩,培养爱国主义情操,了解三国文化。

四、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隆中对所体现出来的诸葛亮的卓越才能。

五、学法指导

1、将课文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利用网络查阅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形成对三国文化的初步感知。

2、将语文学习与历史学习结合起来。俗话说文史不分家,学习本课将文史结合起来势在必行。从东汉末年到三国再到西晋统一天下的这段历史应在课文当中有所体现。

六、教学流程

(一)、导入

请学生猜一个谜语:有一诗如下:

“先生晦迹卧山林,三顾那逢圣主寻。 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便为霖。”

这首诗写的是谁?他第一次的才智展示是一件什么事?

(二)、整体感知。

全班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三)、“隆中对”赏析。

1、了解东汉末年的社会形势。(借助地图)

首先让我们一起回到1800年前的东汉末年。朝廷中政治腐败,民间爆发黄巾起义。许多豪强武装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占据地盘,互

相混战,形成割据局面。较为强大的有袁绍、刘表、孙氏、吕布、张鲁、刘璋、曹操等,而汉室皇族后裔的刘备也有匡汉室之志。

2、刘备是在什么样的情形之下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呢? 请学生根据所占有的资料回答。教师补充。

要点:刘备靠镇压黄巾起义,纠集了几千人马,但没有地盘,先后依附曹操、袁绍等人,公元201年,到荆州依附刘表。屯兵于新野县已有七年了。公元207年,经徐庶推荐,三次到隆中(襄阳县城西二十里)访问诸葛亮(“三顾茅庐”),向诸葛亮请教复兴汉室的大计,并请他出山辅佐自己。概而言之:无兵、无将、士,无地盘。

3、诸葛亮是如何让刘备折服的呢?(重点突破)

先请学生讨论三分钟,然后再回答小组意见。

A、对天下形势的准确分析。

a、如何对曹操?理由?“此诚不可与争锋。”三点优势:军事优势——“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政治优势——“挟天子而令诸侯”;人才优势——“抑亦人谋也”。(可举一例,如深夜未穿鞋接见许攸。教师或学生举例皆可)

b、如何对孙权?理由?“此可为援而不可图也。”三点优势:地理优势——“国险”;民众优势——“民附”;人才优势——“贤能为之用”。(依上举一例)

c、如何对荆州?理由?“将军岂有意乎?”必要性——交通便利,物资丰富;可能性——“其主不能守”(为什么?刘表将死,内部有矛盾。老师讲之。)

d、如何对益州?理由?占据。必要性——地理优势(险塞,易守难攻)、资源优势(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可能性——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e、如何看自己?政治优势——帝室之胄(汉宇正统,得民心)。信义优势——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举例,如张松献图)

B、科学决策。

a、占地盘——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b、调整内部关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解决后顾之忧),内修政理

c、调整外部关系——结好孙权(联吴抗曹)

d、逐鹿中原——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e、实现目标——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总结:此番隆中对策体现了诸葛亮准确的分析能力和高超的决策能力。

4、再读“隆中对”这段文字,体会诸葛亮的高超智慧。

(四)、课外拓展。

诸葛亮的功绩很多,大家还知道哪些?

主要请学生讲一讲诸葛亮的故事,如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布八阵图、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等。

总结:诸葛亮在军事(如火烧赤壁、收二川)、政治(如治理蜀汉)、

外交(如智激孙权、周瑜)、天文(如草船借箭)、奇门八卦(如摆八阵图)、工具制造(如诸葛弩、木牛流马)等方面都有非常杰出的成就。

(五)、课外作业。

可借助有关资料思考这个问题:诸葛亮除了他的聪明才智之外也有不足之处,那么他的“不智”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活动设计

1、课前准备以下资料:①刘备②诸葛亮③曹操④孙权⑤刘表⑥刘璋

2、课中:①朗读课文。②讨论诸葛亮是如何折服刘备的。③查找资料,举出相关的事例。

《隆中对》说课稿

棋盘中学 王燏隆

一、教材分析

三国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中最精彩的部分莫过于诸葛亮。《隆中对》即是以历史的方式客观记录刘玄德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出山相助这段历史佳话。做为二十四史中最著名的前四史之一的《三国志》,既继承了前人对历史的客观、忠实的记录的特点,又表现了纪传文学以简笔勾画人物性格的写作风格。课文节选的《隆中对》片断更是集中表现了诸葛亮高超的分析能力和卓越的政治远见。学习这篇文章,既可以感受到诸葛亮作为“智慧之化身”的聪明才智,也可以体会到刘备做为一代枭雄的非同寻常的气质,更可以借此感受整个的三国文化,把智、诚做为我们后人终身追求的典范。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应该学什么?他们与七、八年级学生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我想一是知识容量的拓宽,二是学习深度的增加。对于九年级的语文课堂,仅仅围绕一篇课文并进行简单拓展是无法满足他们的学习要求的。语文课堂应该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入的思考。同时,九年级学生应该更多地接触中外文化,对不同文化的接触和理解应该成为语文课堂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教学目标

1、 理解文章内容,把握诸葛亮隆中对策对天下形势的准确分析和决策的科学预见性,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2、认识、了解诸葛亮作为中国古代第一智者的生平经历及主要功绩,培养爱国主义情操,了解三国文化。

四、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隆中对所体现出来的诸葛亮的卓越才能。

五、学法指导

1、将课文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利用网络查阅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形成对三国文化的初步感知。

2、将语文学习与历史学习结合起来。俗话说文史不分家,学习本课将文史结合起来势在必行。从东汉末年到三国再到西晋统一天下的这段历史应在课文当中有所体现。

六、教学流程

(一)、导入

请学生猜一个谜语:有一诗如下:

“先生晦迹卧山林,三顾那逢圣主寻。 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便为霖。”

这首诗写的是谁?他第一次的才智展示是一件什么事?

(二)、整体感知。

全班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三)、“隆中对”赏析。

1、了解东汉末年的社会形势。(借助地图)

首先让我们一起回到1800年前的东汉末年。朝廷中政治腐败,民间爆发黄巾起义。许多豪强武装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占据地盘,互

相混战,形成割据局面。较为强大的有袁绍、刘表、孙氏、吕布、张鲁、刘璋、曹操等,而汉室皇族后裔的刘备也有匡汉室之志。

2、刘备是在什么样的情形之下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呢? 请学生根据所占有的资料回答。教师补充。

要点:刘备靠镇压黄巾起义,纠集了几千人马,但没有地盘,先后依附曹操、袁绍等人,公元201年,到荆州依附刘表。屯兵于新野县已有七年了。公元207年,经徐庶推荐,三次到隆中(襄阳县城西二十里)访问诸葛亮(“三顾茅庐”),向诸葛亮请教复兴汉室的大计,并请他出山辅佐自己。概而言之:无兵、无将、士,无地盘。

3、诸葛亮是如何让刘备折服的呢?(重点突破)

先请学生讨论三分钟,然后再回答小组意见。

A、对天下形势的准确分析。

a、如何对曹操?理由?“此诚不可与争锋。”三点优势:军事优势——“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政治优势——“挟天子而令诸侯”;人才优势——“抑亦人谋也”。(可举一例,如深夜未穿鞋接见许攸。教师或学生举例皆可)

b、如何对孙权?理由?“此可为援而不可图也。”三点优势:地理优势——“国险”;民众优势——“民附”;人才优势——“贤能为之用”。(依上举一例)

c、如何对荆州?理由?“将军岂有意乎?”必要性——交通便利,物资丰富;可能性——“其主不能守”(为什么?刘表将死,内部有矛盾。老师讲之。)

d、如何对益州?理由?占据。必要性——地理优势(险塞,易守难攻)、资源优势(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可能性——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e、如何看自己?政治优势——帝室之胄(汉宇正统,得民心)。信义优势——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举例,如张松献图)

B、科学决策。

a、占地盘——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b、调整内部关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解决后顾之忧),内修政理

c、调整外部关系——结好孙权(联吴抗曹)

d、逐鹿中原——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e、实现目标——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总结:此番隆中对策体现了诸葛亮准确的分析能力和高超的决策能力。

4、再读“隆中对”这段文字,体会诸葛亮的高超智慧。

(四)、课外拓展。

诸葛亮的功绩很多,大家还知道哪些?

主要请学生讲一讲诸葛亮的故事,如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布八阵图、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等。

总结:诸葛亮在军事(如火烧赤壁、收二川)、政治(如治理蜀汉)、

外交(如智激孙权、周瑜)、天文(如草船借箭)、奇门八卦(如摆八阵图)、工具制造(如诸葛弩、木牛流马)等方面都有非常杰出的成就。

(五)、课外作业。

可借助有关资料思考这个问题:诸葛亮除了他的聪明才智之外也有不足之处,那么他的“不智”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活动设计

1、课前准备以下资料:①刘备②诸葛亮③曹操④孙权⑤刘表⑥刘璋

2、课中:①朗读课文。②讨论诸葛亮是如何折服刘备的。③查找资料,举出相关的事例。


相关内容

  • 古隆中导游词
  • 古隆中 各位嘉宾,大家好!今天我们游览历史文化名城襄樊.襄樊是我们这次三国之旅的第二站,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古战场.希望我的导游能进一步加深大家对三国历史的了解,也希望我的导游能使大家玩得高兴.玩得开心. 三国故事湖北多,这可不是吹牛.三国演义120回,其中的75回就发生在我们湖北,而这75回中又有44 ...

  • 旅游资源推广策划书
  • 第一部分古隆中整体资源盘点及品牌扫描 一.整体资源盘点 1.资源层面 在古隆中风景名胜区众多的自然人文景观中,最为重要,最有市场价值的是以诸葛亮为核心人物载体,有其参与的历史史实及遗迹,尤其是体现其高超智慧的"隆中对"和延伸的智谋文化,更是在整个三国文化旅游市场中独占的资源. 2 ...

  • 湖北导游词之襄樊古隆中
  • 女士们.先生们: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历史文化名城--襄樊游览观光!我们今天要参观的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古战场--古隆中. 三国故事湖北多,这可不是在吹牛.三国演义120 回,其中的75回就发生在我们湖北,而这75回中又有44回发生在襄樊. 古隆中,又名诸葛庙,它位于历史文化名城襄阳以西13公里的西山环 ...

  • [端午襄阳]之三顾茅庐古隆中
  • (2012-09-04 20:56:45) 标签: 襄阳 古隆中 诸葛亮 三顾茅庐 武侯祠 分类: 行走/全国 古隆中:古隆中位于湖北省襄阳市以西13公里的西山环拱之中.据<舆地志>记载:"隆中者,空中也.行其上空空然有声."隆中因此而名之.历史上著名的刘备三顾茅庐的 ...

  • 湖北省襄樊市古隆中导游词
  • 各位嘉宾,大家好!今天我们游览历史文化名城襄樊.襄樊是我们这次三国之旅的第二站,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古战场.希望我的导游能进一步加深大家对三国历史的了解,也希望我的导游能使大家玩得高兴.玩得开心. 三国故事湖北多,这可不是吹牛.三国演义120回,其中的75回就发生在我们湖北,而这75回中又有44回发生在 ...

  • 机械厂中秋节晚会节目三句半: 隆中花开节节高
  • (唱)各位朋友谢谢你,百忙之中来到这里.今晚相聚在一起,为了庆祝隆中十周年厂庆.相会在这中秋月圆时,我们的心情高兴无比.啊, 我们的心情高兴无比. 恰逢八月十五日,又值隆中厂庆时.双喜盈门好光景,真高兴!宾朋满座趁今宵,隆中发展业绩骄.借此舞台赊月色,表一表.浙东玉环碧波涛,江山如画多姿娇.隆隆春雷 ...

  • 习凿齿:亮(诸葛亮)躬耕于南阳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乃备三
  • 2016-08-02 23:14 (作者:断鹰攀崖)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诸葛亮躬耕地至今没有定论.我们知道:蜀汉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做<前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南阳说"由此而来.200年后,东晋襄阳人习凿齿说[亮家于南阳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 ...

  • 隆中对教案
  • 隆中对教案 周龙华中学 魏纪成 本教案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必是巧合 一.教学目标 掌握文言实词 把握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 理解隆中对策的影响 学习古人说理叙事的方式 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二.教学重点 掌握文言实词 把握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 理解隆中对策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理解隆中对策的 ...

  • 襄阳古隆中:孔明隐居躬耕 刘备三顾茅庐
  • 襄阳古隆中:孔明隐居躬耕 刘备三顾茅庐 2017-01-07 10:06:48 阿峰视界 (本文转自:北京时间) 位于湖北襄阳市内的古隆中距今已有1800年历史,罗贯中曾这样描写古隆中: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篁交翠. 这里人文底蕴深厚,刘备三往此地,诚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