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几瓶牛奶]教学反思

《有几瓶牛奶》教学反思

《有几瓶牛奶》教学反思一、教材的解读“9加几”的内容,是进位加法的起始课,也是后续学习的基础。所以,在本节内容中,教材中安排了比较多的篇幅,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索出计算的方法和“凑十”的策略,为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打下基础。教材这样呈现:1. 出示两个盒子分别装有9瓶牛奶和5瓶牛奶的情境,接着围绕“一共有几瓶牛奶”的问题展开讨论。2. 通过摆小棒得出三种方法,方法一:数出来的,9根接着往下数,10,11,12,13,14,一共有14瓶牛奶。方法二:从5根小棒里拿出1根和9放在一起,再加上剩下的4根就是14根。方法三:从9根小棒里拿出5根和5放在一起,再加上剩下的4根就是14根。3. 通过拨或观察计数器并说一说,借助对“10个一是1个十”的认识,进一步理解进位的道理“满十进一”。4. 通过读图,动手圈一圈,先把10个圈在一起,再算出结果,进一步体会在9加几的计算中,“凑十”的策略和计算的全部过程。解读:1.“9加几”是进位加法的起始课,正如校长常说的,小学阶段的学生的计算内容只有两个方面, 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法(也就是乘法口诀表的熟记),所以如果学生能知道9加几是怎么算的,那么后面的8加几、7加几、6、5加几的都很容易掌握了。2. 为什么要教学生“凑十法”,目的是把9加几转化成我们前面学过的10加几就是十几,方法很重要,这样处理是把新知转化成旧知,学生容易接受。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说出“凑十”的过程,让多个学生说,如学生说不出来,出示课件的示范,再引导学生说。适时抛出疑问:①为什么要从5里拿出1和9放在一起,怎么不拿出2,拿出3呢?②为什么要从9里拿出5和5放在一起,怎么不拿出6,拿出7呢?3. 计算方法不同,也就是策略不同,但是算理是一样的,满十进一,9加1凑成十,再加上剩下的几就是十几。4. 直观逐步过渡到抽象,由摆小棒、拨计数器到圈一圈就是一个发展的顺序,这个顺序不能乱,也不能太着急。二、教学环节的预设(一)回顾旧知,体会“10”。设计得数是10的加法和10加几就是十几的两种练习题,进一步体会“10”,为学生的数学思考找到了生活经验的支撑,尊重以学生的原有认知和生活经验出发,为本课时9加几的计算方法——“凑十法”做好铺垫,同时把数学中的10与生活中的10建立联系,体会方便、简便。(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设计意图:借助情境图,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达到课标中提出的“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的第一学段的目标。(三)动手操作,理解算理。设计意图:分三个层次掌握算法并渗透数形结合思想:1. 重视借助对小棒的直观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计算道理,重点放在通过摆小棒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凑十法”的两种方法(拆小数和拆大数),这是重要环节。2. 直观演示计数器的计算过程,理解10个一就是一个10的满十进一的道理。3. 通过圈一圈建立9加几的数学模型——凑十。(四)课堂回顾,总结收获。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回顾,梳现出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多种方法。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了算法,逐步从直观过渡到算式,明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五)灵活应用,巩固提升。设计意图:知识的巩固必须通过不断的练习而得,因此引导学生理解圈一圈的目的并巩固9加几进位加法的计算过程。(六)布置作业,强化算法。设计意图:布置与课时相关的练习作业,是一种练习的巩固,想通过一定量的练习让学生掌握并巩固9加几的计算方法。三、实际教后的反思1. 作为起始课,我认为本节课还是比较成功的。摆小棒一环节让学生明确怎么摆,课堂有秩序,不乱哄哄的。课堂中注重方法的引导,练习渗透进去。当学生在课堂中预设的问题回答不上来时,教师适当地进行引导。教学环节很清晰,特别摆小棒,学生不会说,老师示范说,课件示范说,但不要要求学生按规定的语言,学生理解为什么要拆小数,为什么

要转化与10加几,能用自己的语言组织就可以了。2. 学生能借助摆小棒说出凑十的过程,且算理理解比较透彻。并且在总结时学生懂得凑十法的目的是要把9加几变成10加几,而10加几就是十几,这样计算就得容易了。3.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语言比较少,这也是今后要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学习与积累的。4. 时间上的安排还是没能上完所有的教学环节,课堂上学生自主探究交流“9加5”的多种解法时,时间用得过多,导致后面比较仓促,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加注意。如预设的练习题是P80第1题和第4题。5拨计数器的环节太快了,要尊重教材,拨计数器如教材中的图,不要变成地上的五个珠子。凑十法中的拆小数和拆大数的优劣要讲但注意度,不宜讲太多。尤其是拆大数教材中的设计意图是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如一双手两个5等。

《有几瓶牛奶》教学反思

《有几瓶牛奶》教学反思一、教材的解读“9加几”的内容,是进位加法的起始课,也是后续学习的基础。所以,在本节内容中,教材中安排了比较多的篇幅,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索出计算的方法和“凑十”的策略,为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打下基础。教材这样呈现:1. 出示两个盒子分别装有9瓶牛奶和5瓶牛奶的情境,接着围绕“一共有几瓶牛奶”的问题展开讨论。2. 通过摆小棒得出三种方法,方法一:数出来的,9根接着往下数,10,11,12,13,14,一共有14瓶牛奶。方法二:从5根小棒里拿出1根和9放在一起,再加上剩下的4根就是14根。方法三:从9根小棒里拿出5根和5放在一起,再加上剩下的4根就是14根。3. 通过拨或观察计数器并说一说,借助对“10个一是1个十”的认识,进一步理解进位的道理“满十进一”。4. 通过读图,动手圈一圈,先把10个圈在一起,再算出结果,进一步体会在9加几的计算中,“凑十”的策略和计算的全部过程。解读:1.“9加几”是进位加法的起始课,正如校长常说的,小学阶段的学生的计算内容只有两个方面, 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法(也就是乘法口诀表的熟记),所以如果学生能知道9加几是怎么算的,那么后面的8加几、7加几、6、5加几的都很容易掌握了。2. 为什么要教学生“凑十法”,目的是把9加几转化成我们前面学过的10加几就是十几,方法很重要,这样处理是把新知转化成旧知,学生容易接受。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说出“凑十”的过程,让多个学生说,如学生说不出来,出示课件的示范,再引导学生说。适时抛出疑问:①为什么要从5里拿出1和9放在一起,怎么不拿出2,拿出3呢?②为什么要从9里拿出5和5放在一起,怎么不拿出6,拿出7呢?3. 计算方法不同,也就是策略不同,但是算理是一样的,满十进一,9加1凑成十,再加上剩下的几就是十几。4. 直观逐步过渡到抽象,由摆小棒、拨计数器到圈一圈就是一个发展的顺序,这个顺序不能乱,也不能太着急。二、教学环节的预设(一)回顾旧知,体会“10”。设计得数是10的加法和10加几就是十几的两种练习题,进一步体会“10”,为学生的数学思考找到了生活经验的支撑,尊重以学生的原有认知和生活经验出发,为本课时9加几的计算方法——“凑十法”做好铺垫,同时把数学中的10与生活中的10建立联系,体会方便、简便。(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设计意图:借助情境图,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达到课标中提出的“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的第一学段的目标。(三)动手操作,理解算理。设计意图:分三个层次掌握算法并渗透数形结合思想:1. 重视借助对小棒的直观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计算道理,重点放在通过摆小棒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凑十法”的两种方法(拆小数和拆大数),这是重要环节。2. 直观演示计数器的计算过程,理解10个一就是一个10的满十进一的道理。3. 通过圈一圈建立9加几的数学模型——凑十。(四)课堂回顾,总结收获。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回顾,梳现出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多种方法。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了算法,逐步从直观过渡到算式,明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五)灵活应用,巩固提升。设计意图:知识的巩固必须通过不断的练习而得,因此引导学生理解圈一圈的目的并巩固9加几进位加法的计算过程。(六)布置作业,强化算法。设计意图:布置与课时相关的练习作业,是一种练习的巩固,想通过一定量的练习让学生掌握并巩固9加几的计算方法。三、实际教后的反思1. 作为起始课,我认为本节课还是比较成功的。摆小棒一环节让学生明确怎么摆,课堂有秩序,不乱哄哄的。课堂中注重方法的引导,练习渗透进去。当学生在课堂中预设的问题回答不上来时,教师适当地进行引导。教学环节很清晰,特别摆小棒,学生不会说,老师示范说,课件示范说,但不要要求学生按规定的语言,学生理解为什么要拆小数,为什么

要转化与10加几,能用自己的语言组织就可以了。2. 学生能借助摆小棒说出凑十的过程,且算理理解比较透彻。并且在总结时学生懂得凑十法的目的是要把9加几变成10加几,而10加几就是十几,这样计算就得容易了。3.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语言比较少,这也是今后要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学习与积累的。4. 时间上的安排还是没能上完所有的教学环节,课堂上学生自主探究交流“9加5”的多种解法时,时间用得过多,导致后面比较仓促,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加注意。如预设的练习题是P80第1题和第4题。5拨计数器的环节太快了,要尊重教材,拨计数器如教材中的图,不要变成地上的五个珠子。凑十法中的拆小数和拆大数的优劣要讲但注意度,不宜讲太多。尤其是拆大数教材中的设计意图是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如一双手两个5等。


相关内容

  • [精打细算]教学反思
  • <精打细算> 教学反思 <精打细算>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3页的内容,是本单元的起始课.是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主要研究小数是整数,除到被除数末尾无余数,商不补0的各种情况,教学时首先创设"精打细算"的情境,贴近现实生活,提出了数学问题&quo ...

  • 诚信是金教学反思
  • 在每一节课上,我都十分强调新课的导入环节、情景设置、过渡以及问题的设计。因为导入关系到学生对本节课的喜欢程度,直接影响着对课程的学习兴趣;而好的情景设置,则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教学知识点的思考;自然的过渡,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完成对整堂课的学习;严谨的提问设计,起着对知识点的落实和培养学生分析 ...

  •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_解决问题的策略
  •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 [教材剖析]: 本单元首要教学用替换和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本单元共支配了二个例题,分三课时进行教学,本节课是其中的第一课时."替"即替换,"换"则替换,替换能使繁杂的题目变得简单.教学要求是,让学生在解决问 ...

  • 爱心项链的教学反思
  • 一节好课足以让学生受益终身 --<爱心项链>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感悟祖国语言之美,教学生领悟文章的内涵,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文本受到一些思想感情的教育.因此我在教学<爱心项链>一课时,只抓重点句的讲解,让学生通过文本明白什么是爱 ...

  • 认识液体教学反思
  • 反思一:认识液体教学反思 <认识液体>是江苏教育出版社三年科学下学期第三单元的第三课,这节课是在对固体有初步了解的基础上设置的一节课,以液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的观察和实验活动,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认识液体的性质,其内容主要分为两条线索,一条为知识线索,了解液体在颜色.形状.味道.气味.黏稠 ...

  • 12-13学年物理实验教学反思
  • 12-13学年物理实验教学反思 物理实施素质教育,是着眼于基础,着力于能力.笔者在教学深深体会到,物理教学仅物理知识的讲解,还要注重学生的能力的提高.不断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一.重视教材中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 我们农村中学没有配备专职实验员,教师往往充当物理教师和实验的教师双重角色,上课前,教师既 ...

  • 包装的学问教学设计
  • 包装的学问 高新大源学校 黄敏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82页-第83页.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特征及表面积计算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几个相同长方体组合成新长方体的多种方案以及使其表面积最小的最优策略.教材把<数学与购物>这一系列数学实践活动安排在第六 ...

  • 鄂教版第四册[面包房里的猫]教学设计及反思
  • 鄂教版第四册<面包房里的猫>教学设计及反思 文本解读: <面包房里的猫>是鄂教版二年级下学期的第六单元的童话故事.编者将这个故事分成了两篇课文,像一部连续剧.这次虽然选择的是上部,但因为故事的完整性,所以还是在思想上准备了两篇课文的教学! 一开始,我首先找来琼艾肯的原文读了又 ...

  • 光的行进教学反思
  • 反思一:光的行进教学反思 "光的行进"其实是"光的直线传播",是几何光学的基础,由此可引入几何光学的两个基本定律--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所以,在小学科学阶段,学生学习光的有关知识.认识光现象时,首先要建立"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