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届诺贝尔奖得主(五)]1956年物理学奖得主

物理学奖

美国,布拉顿(WalterHouserBrattain1902-1987),研究半导体、发明晶体管

获奖理由:因对半导体的研究和发现了晶体管效应,与肖克利和巴丁分享了1956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金。

简 历

布拉顿(Brattain,WalterHouser)美国物理学家。1902年2月10日生于中国(父母是美国人)厦门。布拉顿的少年时期是在牧场上度过的。他1924年毕业于惠特曼学院(在华盛顿州沃拉沃拉),1929年在明尼苏达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同年,他进入贝尔电话实验室,成为一名物理学研究人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那里从事潜艇磁探测的工作。他同肖克利和巴丁共同获得195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67年,他接受惠特曼学院的聘请,担任了自己母校的教授。

美国,巴丁(JohnBardeen1908-1991),研究半导体、发明晶体管

生平

1908年5月23日生于威斯康星州麦迪逊城,1923年入威斯康星大学电机工程系就学,毕业后即留在该校担任电机工程研究助理。1930-1933年在匹兹堡海湾实验研究所从事地球磁场及重力场勘测方法的研究。1928年获威斯康星大学理学士学位,1929年获硕士学位。1936年获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1933年到普林斯顿大学,在E·P·维格纳的指导下,从事固态理论的研究。1935-1938年任哈佛大学研究员。1936年以《金属功函数理论》的论文从普林斯顿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938-1941年任明尼苏达大学物理学助理教授,1941-1945年在华盛顿海军军械实验室工作,1945-1951年在贝尔电话公司实验研究所研究半导体及金属的导电机制、半导体表面性能等基本问题。1947年和其同事W·H·布喇顿共同发明第一个半导体三极管,一个月后,W·肖克莱发明PN结晶体管。这一发明使他们三人获得195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巴丁并被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科研方向与获奖情况

1951年迄今,他同时任伊利诺伊大学物理系和电机工程系教授。他和L·N·库珀、J·R·施里弗合作,于1957年提出低温超导理论(BCS理论),为此,他们三人被授予197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在同一领域(固态理论)中,一个人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晚年他研究如何用简单而基本的成分理解大自然非常复杂的性质,对整个近代理论物理学发展提出明确的见解。1980年他发表题为《物质结构的概念统一》的总结性论文,强调相同的基本物理概念可以广泛地用于表面上似乎悬殊的各个问题上,包括固体、液晶、核物质、高能粒子等领域。

巴丁发明了晶体管.1956年和肖拉克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1972年巴丁,库柏,施里弗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巴丁于1991年1月30日上午8时45分去世

美国,肖克利(WilliamBradfordShockley1910-1989),研究半导体、发明晶体管

发明创造

获奖理由:因对半导体的研究和发现了晶体管效应,与巴丁和布拉顿分享了1956年度

物理学奖

美国,布拉顿(WalterHouserBrattain1902-1987),研究半导体、发明晶体管

获奖理由:因对半导体的研究和发现了晶体管效应,与肖克利和巴丁分享了1956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金。

简 历

布拉顿(Brattain,WalterHouser)美国物理学家。1902年2月10日生于中国(父母是美国人)厦门。布拉顿的少年时期是在牧场上度过的。他1924年毕业于惠特曼学院(在华盛顿州沃拉沃拉),1929年在明尼苏达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同年,他进入贝尔电话实验室,成为一名物理学研究人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那里从事潜艇磁探测的工作。他同肖克利和巴丁共同获得195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67年,他接受惠特曼学院的聘请,担任了自己母校的教授。

美国,巴丁(JohnBardeen1908-1991),研究半导体、发明晶体管

生平

1908年5月23日生于威斯康星州麦迪逊城,1923年入威斯康星大学电机工程系就学,毕业后即留在该校担任电机工程研究助理。1930-1933年在匹兹堡海湾实验研究所从事地球磁场及重力场勘测方法的研究。1928年获威斯康星大学理学士学位,1929年获硕士学位。1936年获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1933年到普林斯顿大学,在E·P·维格纳的指导下,从事固态理论的研究。1935-1938年任哈佛大学研究员。1936年以《金属功函数理论》的论文从普林斯顿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938-1941年任明尼苏达大学物理学助理教授,1941-1945年在华盛顿海军军械实验室工作,1945-1951年在贝尔电话公司实验研究所研究半导体及金属的导电机制、半导体表面性能等基本问题。1947年和其同事W·H·布喇顿共同发明第一个半导体三极管,一个月后,W·肖克莱发明PN结晶体管。这一发明使他们三人获得195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巴丁并被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科研方向与获奖情况

1951年迄今,他同时任伊利诺伊大学物理系和电机工程系教授。他和L·N·库珀、J·R·施里弗合作,于1957年提出低温超导理论(BCS理论),为此,他们三人被授予197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在同一领域(固态理论)中,一个人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晚年他研究如何用简单而基本的成分理解大自然非常复杂的性质,对整个近代理论物理学发展提出明确的见解。1980年他发表题为《物质结构的概念统一》的总结性论文,强调相同的基本物理概念可以广泛地用于表面上似乎悬殊的各个问题上,包括固体、液晶、核物质、高能粒子等领域。

巴丁发明了晶体管.1956年和肖拉克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1972年巴丁,库柏,施里弗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巴丁于1991年1月30日上午8时45分去世

美国,肖克利(WilliamBradfordShockley1910-1989),研究半导体、发明晶体管

发明创造

获奖理由:因对半导体的研究和发现了晶体管效应,与巴丁和布拉顿分享了1956年度


相关内容

  • [历届诺贝尔奖得主(六)]1974年文学奖得主
  • 文学奖 瑞典作家约翰松因小说<克里隆三部曲>.瑞典作家马丁松因"其作品透过一滴露珠反映了整个世界"而共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埃温特·约翰逊(1900-1976)瑞典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乌洛夫的故事>等.1974年作品<乌洛夫的故事>获诺贝尔文 ...

  • [历届诺贝尔奖得主(五)]1965年化学奖得主
  • 化学奖 美国科学家伍德沃德因人工合成类固醇.叶绿素等物质获诺贝尔化学奖. 罗伯特·伯恩斯·伍德沃德(1917年4月10日–1979年7月8日,)美国有机化学家,对现代有机合成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尤其是在合成和具有复杂结构的天然有机分子结构阐明方面.获1965年诺贝尔化学奖.与其同事罗尔德·霍夫曼共同 ...

  • [历届诺贝尔奖得主(四)]1945年物理学奖
  • 物理学奖 奥地利, 泡利(WolfgangPauli1900-1958),发现泡利不相容原理 美籍奥地利科学家沃尔夫冈·泡利(WolfgangE.Pauli ,1900-1958),是迎着20世纪一同来到世界的,父亲是维也纳大学的物理化学教授,教父是奥地利的物理学家兼哲学家. 人物生平 沃尔夫冈·泡 ...

  • [历届诺贝尔奖得主(六)]1969年和平奖得主
  • 和平奖 1919年成立的国际劳工组织因在半个世纪中为反对失业和贫困所作出的贡献获诺贝尔和平奖. 1919年,国际劳工组织(InternationalLaborOrganization--ILO)根据<凡尔赛和约>,作为国际联盟的附属机构成立.1946年12月14日,成为联合国的一个专门机 ...

  • [华裔诺奖得主简介]丁肇中
  • 丁肇中(Samuel Chao Chung Ting ,1936-)美籍华裔实验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密执安州安娜堡,祖籍山东省日照市涛雒,父母都是大学教授:丁肇中先后在重庆.南京和青岛上小学,1948年随父母去台湾,又在台中读了一年小学:1949年先考入台北成功中学 ...

  •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作者作品
  •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作者作品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作者作品 line 2014年度: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获奖作品: 获奖理由:用出色的"回忆艺术"唤醒了最难以道明的人类命运. -------------------------------------------------------- ...

  • 博弈论思想及其在经济领域的运用
  • 博弈论是关于策略相互作用的理论,也即关于社会局势中理性行为的理论,其中每个局中人对自己行动的选择必须以他对其他局中人将如何反应的判断为基础.经济生活中普遍存在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这使得博弈论在经济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空间.如何在竞争环境下战胜对手或合作共赢,博弈论为此提供了介于"事理&quo ...

  • 苏维埃的海归
  • 作者:华新民 科学文化评论 2012年10期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历史是短暂的,始于1917年,终于1991年.不过,公平地说,这个短暂的"朝代"曾经有过辉煌的科学技术.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就是在苏联时期发射的.如果诺贝尔奖也算是一个国家科学发展的标志的话,那么在这个时期 ...

  • 华文文学的"三个世界"·余光中
  • 中国网 | 时间: 2002-09-05  | 文章来源: 文汇报 [自90年代中期以来,每两年举行一次的"东南亚华文文学研讨会",至今已是第五届了.在本届研讨会主办者之一.亚洲华文作家文艺基金会董事长林忠民先生盛情相邀之下,台湾中山大学外文所教授.著名作家余光中先生欣然前来厦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