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考作文素材-道德

2012年高考作文素材

2011道德之问,今天的道德底线究竟在哪

感动与疼痛并存,谴责与反思交织,忧虑与希望同在——这正是2011年中国一系列道德事件勾勒出的复杂图景。时至年末,道德话题再次成为舆论热议的焦点。

近年来,关于道德的讨论从未停止,但从未达到今年的深度和广度。2011年,有理由被看作中国道德建设一个标志之年。

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十周年、改革开放步入第四个十年的大背景下,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回访了2011年广受关注的道德事件当事人,试图历史地、辩证地审视当代中国社会道德状况。

【一问】为何道德事件如此触动国人神经?

2011年10月中旬,一段监控视频带着一种尖锐的刺痛进入了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广东两岁女孩小悦悦相继被两车碾压,而18名路人视而不见,扬长而去。令人震撼的不仅是见死不救者的麻木与冷漠,最后一刻,58岁的拾荒阿婆陈贤妹把一双温暖的手伸给了小悦悦。

这个持续时间只有7分钟的场景仿佛一面多棱镜,引发了多侧面的解读,而每个国人也从中照见了自己。

“道德”,是2011年人们谈论最多的关键词之一,不仅因为小悦悦的遭遇,还因为一连串新闻事件一次又一次地触动着国人的神经,比如大学生药家鑫杀人案,比如集中曝光的食品安全问题。这些事远非“道德”二字所能概括,一些极端案例已经滑向了违法犯罪。

2011年道德事件并非只有灰暗的记忆。“7·23”动车事故中的特警邵曳戎、杭州“最美妈妈”吴菊萍,让人们再次见证了人性的光辉。

还有那些并非“非黑即白”的事,比如激起“助人为乐反被诬陷”争论的天津“许云鹤案”。

2011年道德景观的多面性指向一个难题:应当如何把脉当今中国社会的道德状况?

记者回访了“小悦悦事件”18个“见死不救”者,看到的是一种高度警惕的眼神。对于他们,邻居评价:平时多少都有接触,也不是那种特别冷漠的人。

如今,人们谴责的矛头已不再集中指向那18个路人,更多的人扪心自问:换了我又会怎样?这场波及全社会的谴责和反思本身就证明,中国人并未陷入集体麻木,中国人良知尚存。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民主、效率、开放、平等、人道等现代理念注入了人们的内心,激发了社会空前活力。但同时,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也比较突出。

中国市场经济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厚的物质财富,生活条件改善了,日子过好了,人们开始把更多的目光聚焦到精神层面。不久前,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的重要论断。 2011年,中国现代化进程走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关口,“道德重建”成为时代的呼唤。

【二问】今天的道德底线究竟在哪里?

“道德底线”一词,在2011年被反复提及。尽管突破底线的只是少数人,但对整个社会道德建设带来的危险却不可忽视。

“地沟油”流向餐桌,被认为是部分行业道德底线缺失的典型案例。为什么不法分子敢于铤而走险?记者见到河南惠康油脂有限公司制售“地沟油”案主要犯罪嫌疑人柳某时,他承认,收购泔水油成本每吨约5000元,加工

后卖价约8200元。据此算来,利润率约为40%。

这验证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引述的那段话:“一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会非常胆壮起来”。更值得深思的,是柳某这样的心理基础:“又不是只有我一家干这个。”

由此,人们看到的是一种“破窗效应”:在某种“不道德行为比道德行为获利更多且没有得到惩戒”的潜规则之下,一些人从事不道德行为,便竞相效仿,纷纷突破道德底线。

中央党校教授周熙明认为“如果作为现代制度得以正常运行的道德基:

础结构被破坏,则必然会造成公民信心的丧失。”一旦底线失守成为常态,我们将付出巨大代价,不论整个社会还是每个人。

值得欣慰的是,突破底线的行为并没有成为主流。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今天,尤其需要对基本道德底线形成共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总有一些基本准则人人都应当遵守。比如这样一些品格:爱国、诚信、守法、善良、友爱、敬业、公正、平等、孝敬父母、尊重他人、清正廉洁、关爱生命„„ 这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集体品格的传承,也为人类社会所广泛认同。

【三问】重建道德,我们每个人应当做些什么?

回访杭州“最美妈妈”吴菊萍时,记者对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印象深刻。吴菊萍经常会上班早一点,到办公室先给十几个同事电脑打开,这样运转速度会快一点,同事上班时就可以直接用了。

她这样做的理由很简单:“一个关心社会的人,首先要关心自己身边的人吧?”

的确,我们的社会不仅需要英雄惊天动地的壮举,更需要这样一点一滴的友爱与温暖的积累。

不论发生了多少不道德的极端案例,“世界上还是好人多”仍是大多数

人的牢固信念。而好人之所以被称为好人,就是因为一些举手之劳的小事,每个人都能做,区别仅仅在于他们做了,而我们没有,忘记了“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千年古训。

2011年诸多道德争议事件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批判这样一种态度:在网上是义愤填膺的批评者,在现实中又是冷漠麻木的旁观者。河北青县公益志愿者团队“快乐阳光QQ群”群主“小静”说:“与其围着几件坏事争来吵去,不如用心多去做点好事。”

周熙明说:“重新回归常识、常理、常情,那么我们这个时代、这个社会的道德秩序就会更加完善。”

重建道德,没有人能够置身事外。理应回归一个朴素的道理: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重建道德,需要人人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所谓“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四问】善良是美好的,也是脆弱的,该由谁来保护?

维护一个社会的道德秩序,仅靠良知是不够的,还需要硬性的约束。正如中央党校教授卓泽渊所说,“善良是美好的,也是脆弱的,它需要强有力的保护”。

一种保护来自于法律。法律自然不能与道德混为一谈,但是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对道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记者回访天津“许云鹤案”当事人发现,目前此案还不能定性为“助人为乐反遭诬陷”,二审仍未结束。而天津市红桥区人民法院的一审判决书却被舆论质疑为“和稀泥”式的裁判:推论已经隐含了“没撞”的判断,却宣判没撞人的人赔钱,无怪乎双方不服。

且不论具体是非,可以确定的是,某些司法环节把握不当挫伤了公众的

道德情感。

不能用法律强制道德,但法律的主旨是惩恶扬善,惩治了恶,也就张扬了善。如果没有做到这一点,就无异于鼓励了非道德。如何从法律、制度着眼,增加不道德行为的成本,让“想恶者不敢恶”,已成当务之急。

另一种保护来自于政府部门的有效引导。与此相关的是,各级领导干部理应成为道德表率。

媒体也对道德建设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何弘扬社会正气、推动道德重建,主流媒体尤其需要有更多担当。同时应当防止偏离道德底线、炒作负面新闻的现象。

对道德的关注和讨论,是一个民族的道德自觉,也是文化自觉。事实上,关于道德的讨论几乎伴随了市场经济诞生、发育的全过程。

中国伦理学会名誉会长陈瑛认为,面对社会道德在转型时期的波折,历史上诸多有识之士没有焦灼、冲动,更不只是叹息、悲观,而是清醒地看待、理性地分析,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道路和方法。这理应是我们当下的选择。

2012年高考作文素材

2011道德之问,今天的道德底线究竟在哪

感动与疼痛并存,谴责与反思交织,忧虑与希望同在——这正是2011年中国一系列道德事件勾勒出的复杂图景。时至年末,道德话题再次成为舆论热议的焦点。

近年来,关于道德的讨论从未停止,但从未达到今年的深度和广度。2011年,有理由被看作中国道德建设一个标志之年。

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十周年、改革开放步入第四个十年的大背景下,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回访了2011年广受关注的道德事件当事人,试图历史地、辩证地审视当代中国社会道德状况。

【一问】为何道德事件如此触动国人神经?

2011年10月中旬,一段监控视频带着一种尖锐的刺痛进入了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广东两岁女孩小悦悦相继被两车碾压,而18名路人视而不见,扬长而去。令人震撼的不仅是见死不救者的麻木与冷漠,最后一刻,58岁的拾荒阿婆陈贤妹把一双温暖的手伸给了小悦悦。

这个持续时间只有7分钟的场景仿佛一面多棱镜,引发了多侧面的解读,而每个国人也从中照见了自己。

“道德”,是2011年人们谈论最多的关键词之一,不仅因为小悦悦的遭遇,还因为一连串新闻事件一次又一次地触动着国人的神经,比如大学生药家鑫杀人案,比如集中曝光的食品安全问题。这些事远非“道德”二字所能概括,一些极端案例已经滑向了违法犯罪。

2011年道德事件并非只有灰暗的记忆。“7·23”动车事故中的特警邵曳戎、杭州“最美妈妈”吴菊萍,让人们再次见证了人性的光辉。

还有那些并非“非黑即白”的事,比如激起“助人为乐反被诬陷”争论的天津“许云鹤案”。

2011年道德景观的多面性指向一个难题:应当如何把脉当今中国社会的道德状况?

记者回访了“小悦悦事件”18个“见死不救”者,看到的是一种高度警惕的眼神。对于他们,邻居评价:平时多少都有接触,也不是那种特别冷漠的人。

如今,人们谴责的矛头已不再集中指向那18个路人,更多的人扪心自问:换了我又会怎样?这场波及全社会的谴责和反思本身就证明,中国人并未陷入集体麻木,中国人良知尚存。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民主、效率、开放、平等、人道等现代理念注入了人们的内心,激发了社会空前活力。但同时,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也比较突出。

中国市场经济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厚的物质财富,生活条件改善了,日子过好了,人们开始把更多的目光聚焦到精神层面。不久前,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的重要论断。 2011年,中国现代化进程走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关口,“道德重建”成为时代的呼唤。

【二问】今天的道德底线究竟在哪里?

“道德底线”一词,在2011年被反复提及。尽管突破底线的只是少数人,但对整个社会道德建设带来的危险却不可忽视。

“地沟油”流向餐桌,被认为是部分行业道德底线缺失的典型案例。为什么不法分子敢于铤而走险?记者见到河南惠康油脂有限公司制售“地沟油”案主要犯罪嫌疑人柳某时,他承认,收购泔水油成本每吨约5000元,加工

后卖价约8200元。据此算来,利润率约为40%。

这验证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引述的那段话:“一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会非常胆壮起来”。更值得深思的,是柳某这样的心理基础:“又不是只有我一家干这个。”

由此,人们看到的是一种“破窗效应”:在某种“不道德行为比道德行为获利更多且没有得到惩戒”的潜规则之下,一些人从事不道德行为,便竞相效仿,纷纷突破道德底线。

中央党校教授周熙明认为“如果作为现代制度得以正常运行的道德基:

础结构被破坏,则必然会造成公民信心的丧失。”一旦底线失守成为常态,我们将付出巨大代价,不论整个社会还是每个人。

值得欣慰的是,突破底线的行为并没有成为主流。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今天,尤其需要对基本道德底线形成共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总有一些基本准则人人都应当遵守。比如这样一些品格:爱国、诚信、守法、善良、友爱、敬业、公正、平等、孝敬父母、尊重他人、清正廉洁、关爱生命„„ 这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集体品格的传承,也为人类社会所广泛认同。

【三问】重建道德,我们每个人应当做些什么?

回访杭州“最美妈妈”吴菊萍时,记者对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印象深刻。吴菊萍经常会上班早一点,到办公室先给十几个同事电脑打开,这样运转速度会快一点,同事上班时就可以直接用了。

她这样做的理由很简单:“一个关心社会的人,首先要关心自己身边的人吧?”

的确,我们的社会不仅需要英雄惊天动地的壮举,更需要这样一点一滴的友爱与温暖的积累。

不论发生了多少不道德的极端案例,“世界上还是好人多”仍是大多数

人的牢固信念。而好人之所以被称为好人,就是因为一些举手之劳的小事,每个人都能做,区别仅仅在于他们做了,而我们没有,忘记了“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千年古训。

2011年诸多道德争议事件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批判这样一种态度:在网上是义愤填膺的批评者,在现实中又是冷漠麻木的旁观者。河北青县公益志愿者团队“快乐阳光QQ群”群主“小静”说:“与其围着几件坏事争来吵去,不如用心多去做点好事。”

周熙明说:“重新回归常识、常理、常情,那么我们这个时代、这个社会的道德秩序就会更加完善。”

重建道德,没有人能够置身事外。理应回归一个朴素的道理: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重建道德,需要人人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所谓“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四问】善良是美好的,也是脆弱的,该由谁来保护?

维护一个社会的道德秩序,仅靠良知是不够的,还需要硬性的约束。正如中央党校教授卓泽渊所说,“善良是美好的,也是脆弱的,它需要强有力的保护”。

一种保护来自于法律。法律自然不能与道德混为一谈,但是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对道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记者回访天津“许云鹤案”当事人发现,目前此案还不能定性为“助人为乐反遭诬陷”,二审仍未结束。而天津市红桥区人民法院的一审判决书却被舆论质疑为“和稀泥”式的裁判:推论已经隐含了“没撞”的判断,却宣判没撞人的人赔钱,无怪乎双方不服。

且不论具体是非,可以确定的是,某些司法环节把握不当挫伤了公众的

道德情感。

不能用法律强制道德,但法律的主旨是惩恶扬善,惩治了恶,也就张扬了善。如果没有做到这一点,就无异于鼓励了非道德。如何从法律、制度着眼,增加不道德行为的成本,让“想恶者不敢恶”,已成当务之急。

另一种保护来自于政府部门的有效引导。与此相关的是,各级领导干部理应成为道德表率。

媒体也对道德建设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何弘扬社会正气、推动道德重建,主流媒体尤其需要有更多担当。同时应当防止偏离道德底线、炒作负面新闻的现象。

对道德的关注和讨论,是一个民族的道德自觉,也是文化自觉。事实上,关于道德的讨论几乎伴随了市场经济诞生、发育的全过程。

中国伦理学会名誉会长陈瑛认为,面对社会道德在转型时期的波折,历史上诸多有识之士没有焦灼、冲动,更不只是叹息、悲观,而是清醒地看待、理性地分析,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道路和方法。这理应是我们当下的选择。


相关内容

  • 2012各地高考作文和点评
  • 一.2012年高考全国卷作文:放下顾虑 周末,我从学校回家帮着干农活.今春雨多,道路泥泞,我挑着一担秧苗,在溜滑的田埂上走了没几步,就心跳加速,双腿发抖,担子直晃,只好放下,不知所措地站在那里. 妈妈在田里插秧,看到我的窘态,大声地喊:"孩子,外衣脱了,鞋子脱了,再试试!" 我脱 ...

  • 2013年高考作文四川卷"过一种平衡的生活"素材运用解析
  • 2013年高考作文四川卷"过一种平衡的生活"素材运用解析 [命题解读] 四川卷所给材料短小且没有太多的叙事成分,没有明确的态度和褒贬,旨在引导考生思考个人如何在现实生活中看待自己与周围的关系及结合社会现象来如何对待个人价值实现方式及自我追求过程中心态的保持问题.此题贴近现实.贴近 ...

  • 2012高考热点素材
  • 热点素材入文得分要诀 热点素材,包括最新的人物事件.新闻热点.时事焦点等,整合.加工热点素材.并使之有效成文,称为热点素材入文.热点素材入文,既能使文章内容富有时代气息,也能彰显考生对社会生活.对国内国外新闻极强的敏感性.因而常常受到阅卷老师的好评.但是,由于有的热点过于新闻化,有的热点事件繁杂,头 ...

  • 2012年时事作文素材
  • 1 黄山市黄山区谭家桥镇一景区重现的鬼子进村场景:一群身着侵华日军军服的人,手握"三八大盖",押解着几位"村妇",其中的"日军军官"手提军刀坐在三轮摩托车上,"侵华日军"们的脸上都露出开心的笑容.在这个集体参与的旅游项目 ...

  • 2013年高考作文热点话题
  • 2013年高考最有可能考的作文题:"正能量" --2013年高考作文展望 高考作文在命题上一直是以稳为主,稳中求变.例如山东卷从08年的"春来草自青",到2009年的"见证"2010年的"光与影",再到2011年的&qu ...

  • 2012年高考作文十大猜想
  • 2012年高考作文十大猜想 [作文猜想一]寒门难出贵子? 一.作文素材 1.2011年8月3日,一位自称"做了15年老师"的网友在天涯社区发表<这个时代寒门再难出贵子>一帖,掀起网上热议,甚至有网民表示"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的现象日趋严重.与 ...

  • 原创高考语文复习备考资料 高考满分作文素材选择力
  • 2013高考满分作文素材选择力技法一:话题百搭 每年高考都有标杆作文,其实考场上同样有标杆素材.有许多热点素材,因其百搭而备受考生青睐.但并不是所有热点素材都百搭,只有那些具备话题普适性.符合高考作文几大类母题特征的素材才具备这样的性质.在此,我们精心选择最新的热点精华素材,为同学们做出示范.选择热 ...

  • 关于高考作文的考前友情提醒
  • 一.命题预测 1.总体原则:贴近生活.以人为本.张扬个性.书写真情. 2.命题规律:摒弃偏怪.观照人性.审慎创新.稳中求变. 3.核心主题:"人"的活动.思想.情感.责任.使命.道德.成长等话题,应是高考作文永恒的主线和核心话题. 4.以下五个方面写作范围和100个核心话题值得广 ...

  • 2012年高考作文广东卷阅卷手记
  • 笔者有幸参与2012年广东省高考语文卷的作文批改工作,现今工作结束,便作此文,以兹总结,并希冀此文对明年高考作文有所裨益. [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醉心于古文化研究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他愿意出生在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因为当时那里处于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