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资源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2016·海南地理)下图示意一固定沙丘某年5~9月土壤水分含量(%)随深度的变化。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据此完成1~3题。

1.该固定沙丘( )

①浅层土壤含水量低 ②深层土壤含水量低 ③6~8月土壤含水量低 ④6~8月土壤含水量高

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

2.6~8月,该固定沙丘土壤含水量明显不同于其他月份的原因是( ) ①风速较大 ②蒸腾量较大 ③气温较高 ④降水量较少 A.①② C.③④

B.②③ D.①④

3.为维护生态安全,毛乌素沙漠的南缘适合( ) A.植树 C.栽灌木

答案 1.C 2.B 3.D

解析 第1题,从空间分布上看,随着沙丘深度增加,土壤含水量逐渐增加,说明浅层土壤含水量较低。从时间分布上看,6~8月土壤含水量大多在4%以下,含水量较低。第2题,该地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夏季气温较高,降水量相对较多,但蒸发量更大,导致土壤含水量较低。第3题,该地人类活动干扰少,保护该地生态,最佳办法是顺应自然,让其自然演化。

4.(2016·全国文综甲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是我国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该地区曾经是重要的林木采伐区,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后有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1998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下图示意1976年、1987年和2000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B.种草 D.自然演化

(1)描述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2)分析导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 (3)说明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

答案 (1)20世纪70年代(1976年),栖息地连成一片;到80年代后期(1987年),栖息地面积退缩,碎片化严重;90年代至21世纪初(2000年),栖息地面积有所增加,碎片化趋势减弱,分布范围有向北、向西扩展的趋势。

(2)大规模采伐森林(对植被破坏大),导致栖息地缩小;修建道路(国道、省道以及林区采伐道路),导致栖息地碎片化;人类干扰活动大幅减少(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108国道秦岭隧道通车等),植被得到了较快恢复,促进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与扩展。

(3)合理规划,道路选线尽量避开野生动物栖息地;在经过野生动物栖息地时,建设野生动物穿越道路的生态廊道;修建道路时尽量减少对周边植被的破坏,修复因道路施工遭破坏的植被。

解析 第(1)

题,描述大熊猫栖息地的变化应从其分布面积的变化、是否集中连片及缩小或扩

展的方向等方面分析。第(2)题,森林是大熊猫的主要栖息地,导致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主要从区内森林的采伐与保护及道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第(3)题,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应从道路选址、在建设中注意预留野生动物穿越通道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等方面分析。

1.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森林破坏、草地退化、湿地干涸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2.结合复习线索,巩固核心知识

3.水土流失问题 (1)水土流失的一般原因

地形:地形崎岖的山地、丘陵区气候:夏季多暴雨

①自然原因植被:植被稀少

土质:土质疏松不合理的耕作制度

②人为原因毁林开荒、乱砍滥伐等

工程建设和开矿

工程措施:护坡工程等

(2)一般治理措施生物措施:植树种草等

农业技术措施:改变农业种植模式等4.荒漠化问题 (1)荒漠化在我国的分布

①土地荒漠化——“三北”地区(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 ②石质荒漠化——西南喀斯特地区。

③次生盐渍化——华北半湿润区、西北干旱灌溉区。 (2)土地荒漠化的原因

基础条件:气候干旱,降水少,植被稀疏

①自然原因物质基础: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动力因素:大风日数多,风力大②人为原因

a

.根本原因:一是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二是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

过度利用和不合理利用。

b.直接原因:过度樵采;过度开垦;过度放牧;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 (3)具体防治措施

①合理利用水资源:农作区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盐碱化;牧区减少水井数量;干旱内陆地区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在绿洲外围沙漠边缘,封沙育草、营造乔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在绿洲内部建立农田防护林网;在缺乏水源的地区设置沙障工程,拦截沙源,固阻流沙。

③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配置农林牧业,优化林业结构。

④开发新能源:改变西北农村以生物能为主的能源结构,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开发农村沼气等能源,改善农村能源结构。 方法技巧

1.生态环境问题的判断方法 (1)根据材料信息判断

材料中如果出现“干旱”“过度农垦、放牧”等词语,则初步判断是荒漠化;材料中出现“植被破坏”“过度樵采”,则可能出现的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材料中出现与“围湖造田”类似的词语,则可能出现的生态问题是湿地破坏等。 (2)根据区域来判断

如果试题以区域图为切入点,先要进行区域定位,通过区域环境特征判断环境问题。具体如下:

通过分析图表所包含的地理要素来判断,如图表材料显示的是耕地面积和湖泊、河流面积变化,则可能表示的生态问题是湿地减少或破坏;如果显示的是森林与河流含沙量的关系,则可能表示的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如果显示的是放牧数量与植被疏密关系,则可能表示的生态问题是荒漠化等。 2.生态问题成因的分析方法

题点一 荒漠化问题的成因分析[预测题型:选择题或综合题] 读“内蒙古地区年降水量与植被分布示意图”,回答1~2题。

1.影响内蒙古地区年降水量与植被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C.地形地势

B.海陆位置 D.大气环流

2.年降水量200mm~400mm的地区目前突出的环境问题是( ) A.水土流失 C.森林锐减 答案 1.B 2.B

解析 第1题,由图示信息知,内蒙古年降水量从东部向西部逐渐减少,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递变规律。所以主导因素是海陆位臵。第2题,年降水量200mm~400mm的地区属于半干旱区,植被以草原为主,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目前突出的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 题点二 湿地的分布、开发与保护[预测题型:选择题]

湿地率是某区域湿地面积与该区域面积之比,下图示意黄河流域湿地分布与降水量的关系。读图回答3~4题。

B.土地荒漠化 D.大气污染

3.该流域湿地率最大区域的年降水量是( ) A.600~800mm C.300~400mm 4.该流域( )

A.湿地的水源直接来自大气降水 B.上游兴修水库有利于下游湿地的保护 C.限制河口湿地发育的主要因素是蒸发量 D.影响中下游湿地稳定性的关键因素是人类活动 答案 3.A 4.D

解析 第3题,结合湿地率的定义,可直接读出该流域湿地率最大区域的年降水量。第4题,湿地水源直接来自河流水;上游兴修水库不利于下游湿地的保护;限制河口湿地发育的主要因素是上游来水;由于人类不合理活动,导致中下游湿地呈现不稳定性。

核心点二 区域自然资源开发

B.400~600mm D.200~300mm

(2016·江苏地理)下图为“华北某城市2003年和2013年供水、用水对比图”。读图回答1~2题。

1.与2003年相比,2013年(双选)(

)

A.水资源循环利用率提高 B.供水总量增大

C.用水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 D.生活用水增幅最大

2.南水北调对该市的影响有(双选)( ) A.利于改善生态环境 B.水资源短缺得到解决 C.降低用水的使用成本 D.利于减少地下水的开采 答案 1.AC 2.AD

解析 第1题,由图1可知,从2003年到2013年,地表水、地下水的供应量均下降,而再生水供应比例明显提升,说明水资源循环利用率提高;2003年供水总量为35.8×108m3,2013年供水总量为33.3×108m3,供水总量下降;由图2可以看出,从2003年到2013年用水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环境用水增幅最大。第2题,南水北调能缓解该市用水紧张的局面,但不可能解决缺水问题,由于地表水和地下水供水量呈下降趋势,而更多使用南水北调的供水,会增加该地区的用水成本。

3.(2015·浙江文综)根据下列材料,完成(1)~(3)题。

材料一 图1为长江下游部分地区略图。图2为长江江苏段岸线资源结构图。岸线资源包括港口和工业生产等所需的相关水域和陆域,一级岸线优于二级,二级优于三级。

材料二 苏州地处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分布大量的出口型组装制造企业,拥有较为完善的生产配套。在当前社会经济条件变化的背景下,部分企业面临迁移或不迁移的选择。 (1)说明该地区建设众多引排工程的主要原因。

(2)长江江苏段________岸岸线资源条件较好,说明利用岸线资源适宜发展资金密集型工业的主要原因。

(3)苏州某组装制造企业研究是否迁往安徽的方案。如迁移,其生产条件有何变化?若不迁移,其需采取什么应对措施?

答案 (1)径流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较大;地势低平;旱涝灾害多发;人口和城市密集,经济发达等。

(2)北 原料和产品多为大宗商品,宜采用水运;用水量较大,沿长江分布,用水便利;环境容量较大。

(3)变化:生产成本降低;配套不完善;运输成本上升。措施:提高自动化生产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

解析 第(1)题,图1区域是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大,所以河流径流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较大;位于东部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旱涝灾害多发;人口和城市密集,工业经济发达,消耗水总量多;因此需要众多引排工程保障用水的安全。第(2)题,用图中数据判读岸线资源的优劣,发展资金密集型工业的原因从岸线资源的优势方面考虑。第(3)题,本题属于开放性问题,注意从迁与不迁两方面考虑。如迁移到安徽,则因为安徽劳动力工资水平低,生产成本降低;但迁入地区配套不完善,距市场远,运输成本上升。如不迁移,则应从降低生产成本角度入手分析。

1.自然资源的主要类型

可再生资源(土地、水、生物、气候资源等)和非可再生资源(主要指矿产资源)。 2.知识线索

开发条件评价→开发利用过程中的问题→综合开发措施。 3.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一个地区内的资源状况影响着区域的发展方向,而对区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则事关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状况不同,其所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基础也不同,因而其开发利用的方式和方向也不相同。

区域资源能源的开发可从基础好、拉动强、有保证三方面分析。

资源:储量大、分布广、质量好、厚度大等

(1)基础好

开采条件:埋藏浅等位臵:距消费市场近等

(2)拉动强

市场:市场广阔

(3)有保证:有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等。

题点 区域矿产资源开发 [预测题型:选择题或综合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山西多年来发展了煤炭、冶金、电力、焦炭、化工和建材等以资源为核心的资源型产业,其中煤炭、冶金、电力、焦炭成为四大核心传统主导产业。

材料二 2015年以来,受国内外市场需求明显下降、国际煤炭钢铁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跌等影响,山西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剧,成为影响经济和就业稳定的一个突出问题。山西的钢铁、煤炭行业压产能、调结构的任务迫在眉睫。

材料三 山西省煤田分布图(图1)和山西省煤炭的综合利用图(图2)。

(1)分析山西形成四大核心传统主导产业的区位条件。 (2)简析山西钢铁、煤炭行业要压产能、调结构的原因和措施。 (3)说出山西煤炭综合利用的意义。

答案 (1)煤炭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政策支持。 (2)原因:国内外煤炭、钢铁市场需求下降;煤炭、钢铁价格下跌;行业产能过剩。 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美化环境;改善交通;发展科技。 (3)有利于山西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延长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有利于改善区域环境。

解析 第(1)题,从自然资源、交通、劳动力、市场和政策等方面进行分析。第(2)题,从煤炭、钢铁市场需求、价格和产能等方面说明原因。从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美化环境、改善交通、发展科技等方面采取措施。第(3)题,从对煤炭产业本身及对当地社会、经济和生态等方面的影响说明意义。

核心点三 河流的综合开发与治理

(2016·全国文综甲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罗讷河发源于瑞士境内的冰川,在法国境内的流域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94%,历史上曾是一条“野性”河流,经常洪水泛滥。19世纪以来,法国对罗讷河进行多次整治,并于1931年成立“国立罗讷河公司”,作为罗讷河综合整治和开发的唯一授权机构。下图示意罗讷河流域的地形。

(1)分别指出罗讷河上游(瑞士境内)、北部支流(索恩河)和地中海沿岸支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

(2)下表中列出罗讷河整治不同阶段的主要措施。请在下列整治和开发目标中进行选择,完成表格。

整治和开发目标:防洪 改善水质 发电 增加生物多样性 土地开发 开采河沙 改善航运条件

(4)说明“恢复弯曲河道及河道分汊”对恢复河流生态的作用。

答案 (1)上游(瑞士境内):有春汛,夏季径流量大,冬季为枯水期。北部支流(索恩河):全年径流量比较稳定,无明显枯水期。地中海沿岸支流:夏季为枯水期,冬季为丰水期。

(2)①改善航运条件 防洪 ②发电 改善航运条件 土地开发(防洪)

(3)因为河流跨多个行政区,涉及水资源利用、航运、防洪、发电、土地利用等多方面的利益,由国家唯一授权机构才能协调各行政区、各部门的利益,并从河流整体进行综合整治,以实现整治效益最大化。

(4)恢复河流的自然状态(自然河道、沿岸湿地等),扩展河道宽度,延长河流长度,降低河水

流速和洪水峰值;恢复河流生态系统,增加生物多样性;增强河流的自然生产力和对污染的净化能力。

解析 第(1)题,流域的自然背景决定了河流的水文特征。罗讷河上游位于瑞士境内,主要靠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其径流量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径流的季节变化大。春季积雪融化形成春汛,夏季冰川消融,径流量大,冬季为枯水期。北部支流(索恩河)位于法国境内,其流域主要位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降水季节变化较小,径流量变化不大。地中海沿岸为冬雨夏干的地中海气候,河流汛期为冬季,枯水期为夏季。第(2)题,主要考查河流的整治措施及其作用。整治河道,裁弯取直,消除河道分汊可以加快洪水下泄,从而达到防洪的目的,同时也具有改善航运条件的作用。进行梯级开发的主要目的是发电,同时起到改善航运条件的作用,而整理河谷滩地是土地开发的重要措施。第(3)题,罗讷河流域面积广,跨越行政区多,涉及部门众多,成立“国立罗讷河公司”可以进行统一管理,实现全流域的综合治理。第(4)题,恢复弯曲河道及河道分汊可以减缓河水流速,增加湿地面积,增强河水的自净能力,从而起到恢复河流生态、增加生物多样性、改善水质的作用。

1.基本概念

干流、支流、流域和分水岭等。

2.知识线索

流域的综合开发→开发条件评价(流域位置、自然环境、人口及经济发展基础)→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防洪、发电、航运、灌溉、旅游、土地利用、提高水质等)→综合开发措施和效益(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协调发展)。

方法技巧 流域开发建设与综合治理的分析 了解流域概况,分析流域发展的地理条件

↓ 综合有利因素,分析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

↓ 针对不利因素或存在问题,研究制定综合整治措施

(1)分析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一般要考虑流域位臵、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自然地理条件和人口、经济发展基础等人文地理条件,注意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进行客观分析。

(2)分析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时要综合考虑其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得出流域开发的有利条件,从而制定出其开发方向。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应以河流的利用和治理为核心,结合资源条件对流域进行综合开发,同时要对流域内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与治理。具体内容一般包括防洪、发电、航运、灌溉、养殖、旅游、土地利用、提高水质等。

(3)分析流域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时,首先根据流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确定制约流域发展的不利因素,然后根据制约因素探索综合治理的对策。综合治理的主要措施见下表:

生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发展。

题点 流域的综合开发与治理[预测题型:选择题或综合题]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罗讷河是欧洲的一条重要河流,发源于瑞士伯尔尼山的罗讷冰川,先由东向西流经日内瓦湖后进入法国境内。从源头至日内瓦湖,罗讷河为冰川、峡谷河段,两岸巍峨陡峭,河水奔流直下,将泥浆水倾入清澈的日内瓦湖。罗讷河是“吐纳”日内瓦湖水的主要河流。

在瑞士日内瓦的附近,罗讷河与阿尔沃河在此交汇。从日内瓦湖流出的罗讷河水在左侧清澈见底,而从欧洲第一高峰勃朗峰流出的阿尔沃河水在右侧却湍急浑浊,两河交汇形成非常明显的界线,成为“泾渭分明”的奇特景观(左下图)。右下图示意罗讷河部分流域。

(1)判断图中罗讷河、阿尔沃河交汇处形成“泾渭分明”的奇特景观最可能出现的季节,并分析其原因。

(2)简述罗讷河对日内瓦湖的影响。

(3)根据罗讷河流域特征,说明其在瑞士境内的主要开发方向及理由。

答案 (1)夏季。 原因:罗讷河上游河流搬运来的泥沙在湖中沉积,使得该河流出湖时泥沙含量大大减少,河水清澈;阿尔沃河源自阿尔卑斯山区,夏季冰雪融化量大,径流量大,由于地势落差大,水流湍急,冲刷强烈,导致该河含沙量大,河水浑浊。

(2)罗讷河是日内瓦湖的主要补给水源;携带泥沙在湖中沉积抬高湖床;也是日内瓦湖水的下泻通道。

(3)发电和漂流(旅游)。

瑞士境内以山地为主,河流落差大,流量大,水流急,水能资源丰富,适宜水电开发;境内山清水秀,风光秀丽,对游客吸引力大。

解析 第(1)题,结合罗讷河和阿尔沃河流经地自然特征,在分析其水文特征的基础上说明“泾渭分明”景观出现的季节和成因。第(2)题,根据罗讷河与日内瓦湖的相对位臵,结合二者相互补给关系进行说明。第(3)题,结合罗讷河流域自然环境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确定其开发方向并说明理由。

核心点四 资源跨区域调配

(2014·浙江文综)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把长江的水调往北方的调水工程,调水线路主要为大运河。读“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调水线路图”,完成1~2题。

1.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①可以解决华北平原的盐碱化问题 ②有利于改善丙地大运河航运条件 ③丙至戊段可以自流引水 ④可缓解戊地的用水紧张

A.①②

C.①③ B.③④ D.②④

2.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对长江可能带来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可提高社会对长江水质的关注

B.可促使长江的泥沙向海洋输送

C.可降低甲地咸水入侵发生的可能

D.可改变长江口外海洋潮汐的规律

答案 1.D

2.A

解析 第1题,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主要是缓解华北地区的用水紧张状况,④说法正确;根据图中的地势特征,黄河以北段才可以自流引水,③说法错误,排除B、C;京杭大运河丙段作为南水北调通道,调水会抬高其水位,改善航运条件,②说法正确,故选D。第2题,南水北调作为国家级战略性大工程,其调水水质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调水使得长江下游入海水量减少,江水携带泥沙能力降低,不可能促使泥沙向海洋输送;长江口入海水量减少,水位降低,海水倒灌的可能性升高;潮汐规律主要与天体间的引力有关,与调水无关。

3.(2012·江苏地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图甲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线路示意图,图乙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水南调工程线路示意图。

材料二 加利福尼亚州北水南调工程年调水量52亿立方米,受益于该调水工程,加州发展成为美国人口最多、灌溉面积最大和粮食产量最高的一个州。

材料三 黄淮海流域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1%,有2亿多人口不同程度存在饮水困难,工农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我国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计划于2014年底通水,将大大缓解黄淮海地区的用水紧张状况。

(1)试对两调水工程进行比较,完成下表。

(2)(3)要缓解黄淮海地区的用水紧张状况,还应采取哪些节水措施?

答案 (1)

(3)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调整产业结构;适当提高水价;提高节水意识等。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正确的区域分析步骤,首先从经纬度入手分析气候差异的原因,然后从等高线入手分析调水的难易。第(1)题,我国南水北调中线的起点是丹江口水库,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较多;终点是北京市,属温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少。美国西海岸,北部属于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南部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南北降水差异明显,南部降水少,北部降水多。单位调水量耗能的多少主要与地势有关,自流则耗能少,若需要逐级提水则耗能多,从图中的海拔可以做出相应的分析。第(2)题,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就是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三个方面做出分析。第(3)题,审题时注意是“节水”措施,不能回答“开源”措施。关于节水的措施要从生产到生活、从意识到行动等方面考虑。

1.

知识线索

资源跨区域调配→原因分析(资源的地区分布差异、资源的地区供求关系差异)→线路选择(沿线自然环境特点、人口密度、城市分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

)→重要意义

(

调入区、调出区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2.案例分析(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1)原因

①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不平衡。

②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③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2)影响

(1)调配原因:主要是资源分布区与消耗区的差异,即明确该资源分布规律及分布较多的地区;同时明确该资源紧缺区紧缺的原因,包括为何分布较少,为何需求量大,以及利用过程中存

在的问题等。

(2)解决该资源短缺的途径:包括提高利用率,节约资源,寻找替代品和跨区域调配资源等。

(3)资源跨区域调配线路的选择:要保证稳定、安全的资源供应;要考虑线路的造价;要考虑沿线地形、河流等自然条件和城市分布等社会经济条件;要尽量避免造成严重的生态问题。

(4)资源跨区域调配的重要意义

资源调配工程的实施,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可从以下两方面分析: ①对于资源调入地区而言,资源的大规模调入,缓解了资源、能源不足的问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的相对充足,又保障了社会的安定与繁荣,促进了该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等。

②对于资源调出地区而言,资源的开发和工程的建设将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题点 资源跨区域调配及其影响[预测题型:选择题或综合题]

读“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路线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①⑤资源调出区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分别是( )

A.荒漠化、水土流失

B.空气污染、水土流失

C.地面塌陷、土壤盐碱化

D.土壤盐碱化、空气污染

2.对图中②所示资源调出过程描述错误的是( )

A.改善了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B.沿途将经过河南、河北等省区

C.调出区是从长江干流直接取水,水量丰富

D.该项目对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均能产生积极效应

答案 1.A 2.C

解析 第1题,结合图示资源跨区域调配线路知,①为西气东输,②和③为南水北调的中线和东线,④和⑤为西电东送的中部和南部通道。①资源调出区为我国新疆,⑤

资源调出区为

珠江上游地区,它们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分别是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第2题,②线为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其调出区为横跨湖北和河南两省的丹江口水库。

探究点 区域资源开发和环境问题分析类试题的答题技巧

(2016·上海地理)撒哈拉沙漠南缘的11个国家正联手打造一条横穿非洲大陆的绿化带。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条被称为“绿色长城”的绿化带,计划总长度为7100千米,宽15千米。

材料二 绿化带沿线地区的天然树木旱季落叶。新建的绿化带要求树木种植的密度比较大,且树木旱季不落叶。沿线国家计划在毛里塔尼亚建立一个植物园,为绿色长城项目筛选、引进适应性树种。

(1)图示的非洲“绿色长城”大致是沿着哪两种气候类型区的交接带延伸?

(2)解释“绿色长城”沿线荒漠分布的自然原因。

(3)为遏制荒漠化发展,除建设“绿色长城”外,沿线国家还可以采取什么措施?

(4)从气候的角度,分析11个国家研究选择适应性强的树种的原因,并说明该类树种的基因特性。

(5)对11个国家采取的合作行动做出评价。

答案 (1)热带沙漠气候区与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区。

(2)地处热带,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来自大陆内部的东北信风带交替影响,终年高温,蒸发量大,降水稀少,不利于植被生长;北面是面积广大的撒哈拉沙漠区,在东北信风驱动下,风沙易于向南移动。因此,绿色长城沿线分布有荒漠。

(3)防止过度的开垦与放牧;控制过快的人口增长。

(4)原因:绿化带地处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区北缘,这里旱季干旱,土壤水分含量低,本地原有树种无法密集生长,且旱季落叶,起不到遏制荒漠化发展的作用。

特性:比本地原来树种更加耐旱,且旱季不落叶,以利密集种植,并能有效抵御风沙。

(5)荒漠化问题是绿色长城沿线国家面对的共同问题,只有大家共同行动,才能有效遏制荒漠化的蔓延。因此,这一项目体现了相关国家面对共同的问题采取的国际合作精神。

解析 第(1)题,图示绿色长城北部地处副热带,终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是热带沙漠气候;南部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是热带草原气候。第(2)题,绿色长城地处热带,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来自大陆内部的东北信风带交替影响,盛行下沉气流和离岸风,终年高温,蒸发量大,降水稀少,不利于植被生长;北面是面积广大的撒哈拉沙漠区,在东北信风驱动下,风沙易于向南移动,扩大了荒漠影响范围。因此,绿色长城沿线分布有荒漠。第(3)题,本区气候干旱,荒漠广布;非洲人口增长快,粮食需求量大,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是人为荒漠化的主因;因此要防止过度的开垦与放牧;控制过快的人口增长。第(4)题,原因:绿化带地处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区北缘,这里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向热带草原气候的过渡带,旱季干旱,土壤水分含量低,本地原有树种无法密集生长,呈稀树草原景观;旱季树木落叶,起不到遏制荒漠化发展的作用。第(5)题,荒漠化问题是绿色长城沿线国家面对的共同问题,只有大家共同行动,才能有效遏制荒漠化的蔓延。11个国家采取合作方法治理荒漠,这一项目体现了相关国家面对共同的问题采取的国际合作精神;也遵循了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

方法技巧 综合分析近几年的高考命题,对区域资源开发和环境问题的考查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与区域图相结合,以地理统计图表为载体切入,分析某种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其答题思路如下:

(2)多以区域图为载体,以区域特征与发展状况为背景材料,分析区域能源、矿产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其答题思路如下:

(3)多以区域环境问题分布图为载体,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类型、分布及成因。其答题思路如下:

(4)多以区域图为载体,以区域发展为背景,分析区域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其答题思路如下: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下图是我国东北部分地区,这里有我国最大的湿地沼泽,在历史上曾被称为“北大荒”。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国家对该地区进行大规模开垦,使东北地区成为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

(1)分析乙附近区域湿地广布的主要原因。

(2)乙地区是我国著名的商品谷物农业区,你是否赞同乙地区继续大规模开垦,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3)简述甲地煤炭开发对当地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

答案 (1)地势低平,排水不畅;纬度高,气温低,蒸发量小;冻土广布,地表水难以下渗;河网密集,地下水位高。

(2)赞同。理由:平原地势平坦开阔,土地集中,土壤肥沃,宜农荒地面积大;开垦经济成本低,开垦后有利于提高我国粮食供应量和保障粮食安全等。

不赞同。理由:继续开垦导致湿地资源进一步减少,湿地的环境调节功能和生态效益下降,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等。

(3)剥离表土,破坏草场,矿坑易造成地面塌陷,煤炭堆放会污染环境。

解析 第(1)题,结合该地区地理位臵、地形、气候、土壤及地下水等形成湿地地理环境的条件进行分析。第(2)题,这是一开放性问题,在明确观点的前提下,只要将论证过程和论点有机结合即可。第(3)题,煤炭开发将对当地土壤、植被和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一、选择题

读“我国北方地区主要外力作用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①②③④各区域的主要外力作用依次是( )

A.风力沉积、风力侵蚀、流水沉积、流水侵蚀

B.风力沉积、风力侵蚀、流水侵蚀、流水沉积

C.风力侵蚀、风力沉积、流水侵蚀、流水沉积

D.风力侵蚀、风力沉积、流水沉积、流水侵蚀

2.为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图中a、b、c、d各区域采取的措施,正确的是( )

A.a地植树造林,防治风沙

B.b地退耕还草、退牧还草

C.c地种植苹果、柑橘等水果

D.南水北调后,d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答案 1.C 2.B

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①处外力作用为风力侵蚀;②处为风力沉积;③位于高原地区,以流水侵蚀为主;④位于华北平原,外力作用主要是流水沉积。第2题,a地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水分条件差,应以种草为主。b地水分条件比a地好,应以退耕还草为主,防止荒漠化进一步发展,合理利用草场。c地位于黄土高原,水热条件不能满足柑橘的生长。我国华北地区缺水严重,南水北调主要是解决工业和生活用水及部分地区的农业用水,应以发展节水农业为主。

2015年美国航空航天局使用卫星第一次以三维方式量化了非洲撒哈拉沙漠尘埃被搬运到南美洲亚马孙雨林的数量,这些尘埃中包括沙子和南美洲亚马孙雨林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磷等。据此回答3~5题。

3.非洲撒哈拉沙漠尘埃被搬运到亚马孙雨林地区主要借助于下图中的( )

A.①B.②C.③D.④

4.撒哈拉沙漠尘埃中的沙子、磷进入亚马孙雨林生态系统,可以( )

A.促进岩石风化,释放养分

B.随雨水带来可溶性养分

C.促进地表径流,带走养分

D.促进土壤的淋溶作用

5.亚马孙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其所指的生态环境效应是( )

A.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水平衡

B.调节全球气候,维护生态平衡

C.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大量氧气

D.地球上功能最强大的生态系统

答案 3.D 4.B 5.C

解析 第3题,撒哈拉沙漠位于非洲北部,北半球东北信风的侵蚀搬运作用,将沙漠尘埃搬运到亚马孙雨林地区沉积下来。第4题,岩石的风化与温度、降水有关,与沙漠尘埃无关;撒哈拉沙漠尘埃中的沙子、磷进入亚马孙雨林生态系统,可随雨水带来可溶性养分;地表径流与降水、下渗等因素有关;土壤的淋溶作用与降水有关。第5题,森林可以很好地吸收二氧化碳,然后释放出大量氧气,故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

2016年2月20日国务院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我国部分行业去产能的原则、路径和保障政策。下图为“某煤炭基地发展模式图”。据此完成6~7题。

6.该基地去产能的关键是( )

A.压缩煤炭开采规模

B.转移机械制造工业

C.关闭化工化肥工业

D.重组建筑材料工业

7.去产能政策实行后,该基地最具发展潜力的是(

)

A.环保产业群

B.服务业产业群

C.制造业产业群

D.服装业产业群

答案 6.A 7.B

解析 第6题,结合图示,煤炭开采是该生产基地发展的基础,据此判断其去产能的关键。第7题,去产能政策实行后,该基地最具发展潜力的是服务业产业群,该产业群包括食品服务业和旅游观光业,市场前景广阔。去产能后,产量减少、排污减少,环保产业群、制造业产业群、服装业产业群的潜力将受到限制。

读“长江中游某支流某河段分布图”和“该河段河水水位年变化曲线图”,完成8~10题。

8.下列关于该河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A等高线的值是70m

B.丙处夏季地下水补给河水

C.丙处的人们可以看见河里的行船

D.甲处修建公路平时有利于人们游览,汛期有利于防汛物资的运输

9.下列有关图中河流地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处为三角洲

C.丙处为堆积平原 B.乙处为冲积扇 D.丁处有沙洲

10.据图分析乙地开发利用的方式合理的是( )

A.可以种植油菜

C.建设为滨河公园

答案 8.D 9.C 10.A

解析 第8题,结合图示等高线和示坡线分布可知,图示等高距为5m,图中A

等高线的值B.可以种植水稻 D.利用荒地植树造林

是65m;该河段位于长江中游,为地上河,丙处夏季河水补给地下水;由于受大堤阻隔,丙处的人们无法看见河里的行船;甲处位于长江支流堤防上,修建公路平时有利人们游览,汛期有利于防汛物资的运输。第9题,结合上题分析,该河段位于长江中游,丙处为堆积平原。第10题,乙地位于沿河宽阔地带,在此处种植油菜可在河流汛期前收获。

“引汉济渭”工程地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穿越秦岭,使汉江和渭河联系起来。工程建成后,将大大缓解关中地区用水问题。下图为“‘引汉济渭’工程示意图”。据此完成11~13题。

11.“引汉济渭”工程的意义不包括( )

A.缓解西安的用水紧张状况

B.改善渭河流域生态环境

C.缓解汉江流域的旱涝灾害

D.增加关中平原灌溉面积

12.“引汉济渭”工程受水地区的地形成因是( )

①断裂下陷 ②地壳抬升 ③流水堆积 ④流水侵蚀

⑤风力堆积 ⑥风力侵蚀

A.①③B.①⑤C.②④D.②⑥

13.关于汉江和渭河水文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

A.都受温带季风气候影响,形成夏汛

B.受长江干流水量影响,汉江的流量更大

C.汉江和渭河冬季都无结冰现象

D.渭河含沙量大,汉江含沙量小

答案 11.C 12.A 13.D

解析 第11题,引汉济渭的意义主要是增加渭河流域(关中平原)供水,包括为西安、咸阳等城市生活和工业供水,增加生态用水、农业用水等。该工程造成汉水径流量减少,可能产生干旱。第12题,受水地区为渭河平原,其成因为内力断裂下陷,外力流水堆积。第13题,

汉江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汉江注入长江干流,水量不受长江的影响,流域内降水丰富,

植被覆盖率高,河流含沙量小;渭河处于温带,冬季结冰,受黄土高原的影响,河流含沙量大。

二、综合题

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运城盐池被称为“中国死海”,位于山西省唯一的内流区内,地处中条山山前断陷带。运城盐池自古就是中国食盐生产重地,有“南风起,盐始生”之说,近来考古学家在盐池附近发现了古代“池外有堤,堤外有滩,滩外有渠”的护宝堤堰体系。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运城盐池由食盐生产逐步转为盐化工生产。下面为运城盐池相关区域图和盐池护宝堤堰体系示意图。

(1)描述运城盐池的形成过程。

(2)判断运城盐池晒盐的主要季节并说明理由。

(3)分别说明护宝堤堰体系中各部分对保护运城盐池的作用。

(4)推测运城食盐生产兴衰的原因。

答案 (1)岩层断裂下陷;流水在低洼处汇集成湖;地处内流区内,流水带来的盐分长期在湖泊内累积,形成盐池。

(2)夏季。 理由:夏季气温高,蒸发强,利于晒盐;盐池地处中条山北坡,为夏季风背风坡,降水较少,晴天多,光照时间长。

(3)堤:阻挡山洪(洪水)进入盐池;滩:发生洪水时,起到蓄洪、滞洪的作用;渠:发生洪水时,将洪水引入涑水河,起到导流和分洪作用。

(4)兴起:古代食盐来源少,市场广阔;运城盐池盐度高,出盐量大(运城盐池食盐晒制的条件好)。

衰落:廉价海盐的大量开发,冲击了运城盐池食盐市场;食盐生产附加值低。

解析 第(1)题,结合题干信息,从地质构造和湖泊特征分析盐池形成原因。第(2)题,根据晒盐需要的条件,结合盐池所在位臵进行季节判断并说明理由。第(3)题,盐池护宝堤堰由堤、滩、渠组成,分别起着阻水、蓄水和泄水的功能。第(4)题,从食盐来源渠道、市场和盐池自身条件说明兴起原因;从海盐开发及食盐生产的经济效益说明衰落的原因。

15.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人民胜利渠于1952年建成,连接河南省武陟和新乡,是新中国第一个大型引黄水利工程,主要承担灌溉和向城市供水的任务。

材料二 “焦作现象”是指河南焦作市以发展自然山水旅游代替日益枯竭的煤炭资源开发,实现社会经济全面转型,并取得成功的现象。

材料三 下图为某区域图。

(1)图示地区冲积扇面积广阔,分析其形成原因。

(2)说明人民胜利渠修建的优势自然条件及其在利用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3)从可持续发展角度阐述“焦作现象”对当地产生的积极影响。

答案 (1)河流上游流经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泥沙含量高;河流水量较大,输沙能力较强;河流流出山口后,地势平坦开阔,河流流速减慢,水面展宽,河流搬运的泥沙在山麓地带沉积。

(2)条件:黄河干流水量较卫河大;黄河河床较高(或南高北低或地势平坦)便于引水。 问题:黄河水带来大量泥沙,渠道易淤塞等。

(3)实现产业结构调整,调整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促进旅游业发展,提供就业机会,增加人民收入;改善大气质量(减少排放),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发展。

解析 第(1)

题,读图知,该区域的河流流经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河流水量较大,当流

出山口后,受地势、流速、水面展宽等影响,泥沙堆积形成冲积扇地貌。第(2)题,从人民胜利渠处水量和引水条件说明优势条件;从黄河河水的泥沙含量及对渠道影响说明存在问题。第(3)题,焦作现象有利于该地实现产业结构调整,调整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等的良性发展。

(2016·海南地理)下图示意一固定沙丘某年5~9月土壤水分含量(%)随深度的变化。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据此完成1~3题。

1.该固定沙丘( )

①浅层土壤含水量低 ②深层土壤含水量低 ③6~8月土壤含水量低 ④6~8月土壤含水量高

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

2.6~8月,该固定沙丘土壤含水量明显不同于其他月份的原因是( ) ①风速较大 ②蒸腾量较大 ③气温较高 ④降水量较少 A.①② C.③④

B.②③ D.①④

3.为维护生态安全,毛乌素沙漠的南缘适合( ) A.植树 C.栽灌木

答案 1.C 2.B 3.D

解析 第1题,从空间分布上看,随着沙丘深度增加,土壤含水量逐渐增加,说明浅层土壤含水量较低。从时间分布上看,6~8月土壤含水量大多在4%以下,含水量较低。第2题,该地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夏季气温较高,降水量相对较多,但蒸发量更大,导致土壤含水量较低。第3题,该地人类活动干扰少,保护该地生态,最佳办法是顺应自然,让其自然演化。

4.(2016·全国文综甲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是我国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该地区曾经是重要的林木采伐区,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后有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1998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下图示意1976年、1987年和2000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B.种草 D.自然演化

(1)描述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2)分析导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 (3)说明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

答案 (1)20世纪70年代(1976年),栖息地连成一片;到80年代后期(1987年),栖息地面积退缩,碎片化严重;90年代至21世纪初(2000年),栖息地面积有所增加,碎片化趋势减弱,分布范围有向北、向西扩展的趋势。

(2)大规模采伐森林(对植被破坏大),导致栖息地缩小;修建道路(国道、省道以及林区采伐道路),导致栖息地碎片化;人类干扰活动大幅减少(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108国道秦岭隧道通车等),植被得到了较快恢复,促进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与扩展。

(3)合理规划,道路选线尽量避开野生动物栖息地;在经过野生动物栖息地时,建设野生动物穿越道路的生态廊道;修建道路时尽量减少对周边植被的破坏,修复因道路施工遭破坏的植被。

解析 第(1)

题,描述大熊猫栖息地的变化应从其分布面积的变化、是否集中连片及缩小或扩

展的方向等方面分析。第(2)题,森林是大熊猫的主要栖息地,导致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主要从区内森林的采伐与保护及道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第(3)题,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应从道路选址、在建设中注意预留野生动物穿越通道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等方面分析。

1.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森林破坏、草地退化、湿地干涸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2.结合复习线索,巩固核心知识

3.水土流失问题 (1)水土流失的一般原因

地形:地形崎岖的山地、丘陵区气候:夏季多暴雨

①自然原因植被:植被稀少

土质:土质疏松不合理的耕作制度

②人为原因毁林开荒、乱砍滥伐等

工程建设和开矿

工程措施:护坡工程等

(2)一般治理措施生物措施:植树种草等

农业技术措施:改变农业种植模式等4.荒漠化问题 (1)荒漠化在我国的分布

①土地荒漠化——“三北”地区(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 ②石质荒漠化——西南喀斯特地区。

③次生盐渍化——华北半湿润区、西北干旱灌溉区。 (2)土地荒漠化的原因

基础条件:气候干旱,降水少,植被稀疏

①自然原因物质基础: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动力因素:大风日数多,风力大②人为原因

a

.根本原因:一是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二是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

过度利用和不合理利用。

b.直接原因:过度樵采;过度开垦;过度放牧;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 (3)具体防治措施

①合理利用水资源:农作区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盐碱化;牧区减少水井数量;干旱内陆地区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在绿洲外围沙漠边缘,封沙育草、营造乔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在绿洲内部建立农田防护林网;在缺乏水源的地区设置沙障工程,拦截沙源,固阻流沙。

③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配置农林牧业,优化林业结构。

④开发新能源:改变西北农村以生物能为主的能源结构,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开发农村沼气等能源,改善农村能源结构。 方法技巧

1.生态环境问题的判断方法 (1)根据材料信息判断

材料中如果出现“干旱”“过度农垦、放牧”等词语,则初步判断是荒漠化;材料中出现“植被破坏”“过度樵采”,则可能出现的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材料中出现与“围湖造田”类似的词语,则可能出现的生态问题是湿地破坏等。 (2)根据区域来判断

如果试题以区域图为切入点,先要进行区域定位,通过区域环境特征判断环境问题。具体如下:

通过分析图表所包含的地理要素来判断,如图表材料显示的是耕地面积和湖泊、河流面积变化,则可能表示的生态问题是湿地减少或破坏;如果显示的是森林与河流含沙量的关系,则可能表示的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如果显示的是放牧数量与植被疏密关系,则可能表示的生态问题是荒漠化等。 2.生态问题成因的分析方法

题点一 荒漠化问题的成因分析[预测题型:选择题或综合题] 读“内蒙古地区年降水量与植被分布示意图”,回答1~2题。

1.影响内蒙古地区年降水量与植被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C.地形地势

B.海陆位置 D.大气环流

2.年降水量200mm~400mm的地区目前突出的环境问题是( ) A.水土流失 C.森林锐减 答案 1.B 2.B

解析 第1题,由图示信息知,内蒙古年降水量从东部向西部逐渐减少,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递变规律。所以主导因素是海陆位臵。第2题,年降水量200mm~400mm的地区属于半干旱区,植被以草原为主,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目前突出的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 题点二 湿地的分布、开发与保护[预测题型:选择题]

湿地率是某区域湿地面积与该区域面积之比,下图示意黄河流域湿地分布与降水量的关系。读图回答3~4题。

B.土地荒漠化 D.大气污染

3.该流域湿地率最大区域的年降水量是( ) A.600~800mm C.300~400mm 4.该流域( )

A.湿地的水源直接来自大气降水 B.上游兴修水库有利于下游湿地的保护 C.限制河口湿地发育的主要因素是蒸发量 D.影响中下游湿地稳定性的关键因素是人类活动 答案 3.A 4.D

解析 第3题,结合湿地率的定义,可直接读出该流域湿地率最大区域的年降水量。第4题,湿地水源直接来自河流水;上游兴修水库不利于下游湿地的保护;限制河口湿地发育的主要因素是上游来水;由于人类不合理活动,导致中下游湿地呈现不稳定性。

核心点二 区域自然资源开发

B.400~600mm D.200~300mm

(2016·江苏地理)下图为“华北某城市2003年和2013年供水、用水对比图”。读图回答1~2题。

1.与2003年相比,2013年(双选)(

)

A.水资源循环利用率提高 B.供水总量增大

C.用水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 D.生活用水增幅最大

2.南水北调对该市的影响有(双选)( ) A.利于改善生态环境 B.水资源短缺得到解决 C.降低用水的使用成本 D.利于减少地下水的开采 答案 1.AC 2.AD

解析 第1题,由图1可知,从2003年到2013年,地表水、地下水的供应量均下降,而再生水供应比例明显提升,说明水资源循环利用率提高;2003年供水总量为35.8×108m3,2013年供水总量为33.3×108m3,供水总量下降;由图2可以看出,从2003年到2013年用水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环境用水增幅最大。第2题,南水北调能缓解该市用水紧张的局面,但不可能解决缺水问题,由于地表水和地下水供水量呈下降趋势,而更多使用南水北调的供水,会增加该地区的用水成本。

3.(2015·浙江文综)根据下列材料,完成(1)~(3)题。

材料一 图1为长江下游部分地区略图。图2为长江江苏段岸线资源结构图。岸线资源包括港口和工业生产等所需的相关水域和陆域,一级岸线优于二级,二级优于三级。

材料二 苏州地处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分布大量的出口型组装制造企业,拥有较为完善的生产配套。在当前社会经济条件变化的背景下,部分企业面临迁移或不迁移的选择。 (1)说明该地区建设众多引排工程的主要原因。

(2)长江江苏段________岸岸线资源条件较好,说明利用岸线资源适宜发展资金密集型工业的主要原因。

(3)苏州某组装制造企业研究是否迁往安徽的方案。如迁移,其生产条件有何变化?若不迁移,其需采取什么应对措施?

答案 (1)径流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较大;地势低平;旱涝灾害多发;人口和城市密集,经济发达等。

(2)北 原料和产品多为大宗商品,宜采用水运;用水量较大,沿长江分布,用水便利;环境容量较大。

(3)变化:生产成本降低;配套不完善;运输成本上升。措施:提高自动化生产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

解析 第(1)题,图1区域是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大,所以河流径流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较大;位于东部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旱涝灾害多发;人口和城市密集,工业经济发达,消耗水总量多;因此需要众多引排工程保障用水的安全。第(2)题,用图中数据判读岸线资源的优劣,发展资金密集型工业的原因从岸线资源的优势方面考虑。第(3)题,本题属于开放性问题,注意从迁与不迁两方面考虑。如迁移到安徽,则因为安徽劳动力工资水平低,生产成本降低;但迁入地区配套不完善,距市场远,运输成本上升。如不迁移,则应从降低生产成本角度入手分析。

1.自然资源的主要类型

可再生资源(土地、水、生物、气候资源等)和非可再生资源(主要指矿产资源)。 2.知识线索

开发条件评价→开发利用过程中的问题→综合开发措施。 3.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一个地区内的资源状况影响着区域的发展方向,而对区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则事关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状况不同,其所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基础也不同,因而其开发利用的方式和方向也不相同。

区域资源能源的开发可从基础好、拉动强、有保证三方面分析。

资源:储量大、分布广、质量好、厚度大等

(1)基础好

开采条件:埋藏浅等位臵:距消费市场近等

(2)拉动强

市场:市场广阔

(3)有保证:有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等。

题点 区域矿产资源开发 [预测题型:选择题或综合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山西多年来发展了煤炭、冶金、电力、焦炭、化工和建材等以资源为核心的资源型产业,其中煤炭、冶金、电力、焦炭成为四大核心传统主导产业。

材料二 2015年以来,受国内外市场需求明显下降、国际煤炭钢铁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跌等影响,山西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剧,成为影响经济和就业稳定的一个突出问题。山西的钢铁、煤炭行业压产能、调结构的任务迫在眉睫。

材料三 山西省煤田分布图(图1)和山西省煤炭的综合利用图(图2)。

(1)分析山西形成四大核心传统主导产业的区位条件。 (2)简析山西钢铁、煤炭行业要压产能、调结构的原因和措施。 (3)说出山西煤炭综合利用的意义。

答案 (1)煤炭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政策支持。 (2)原因:国内外煤炭、钢铁市场需求下降;煤炭、钢铁价格下跌;行业产能过剩。 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美化环境;改善交通;发展科技。 (3)有利于山西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延长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有利于改善区域环境。

解析 第(1)题,从自然资源、交通、劳动力、市场和政策等方面进行分析。第(2)题,从煤炭、钢铁市场需求、价格和产能等方面说明原因。从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美化环境、改善交通、发展科技等方面采取措施。第(3)题,从对煤炭产业本身及对当地社会、经济和生态等方面的影响说明意义。

核心点三 河流的综合开发与治理

(2016·全国文综甲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罗讷河发源于瑞士境内的冰川,在法国境内的流域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94%,历史上曾是一条“野性”河流,经常洪水泛滥。19世纪以来,法国对罗讷河进行多次整治,并于1931年成立“国立罗讷河公司”,作为罗讷河综合整治和开发的唯一授权机构。下图示意罗讷河流域的地形。

(1)分别指出罗讷河上游(瑞士境内)、北部支流(索恩河)和地中海沿岸支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

(2)下表中列出罗讷河整治不同阶段的主要措施。请在下列整治和开发目标中进行选择,完成表格。

整治和开发目标:防洪 改善水质 发电 增加生物多样性 土地开发 开采河沙 改善航运条件

(4)说明“恢复弯曲河道及河道分汊”对恢复河流生态的作用。

答案 (1)上游(瑞士境内):有春汛,夏季径流量大,冬季为枯水期。北部支流(索恩河):全年径流量比较稳定,无明显枯水期。地中海沿岸支流:夏季为枯水期,冬季为丰水期。

(2)①改善航运条件 防洪 ②发电 改善航运条件 土地开发(防洪)

(3)因为河流跨多个行政区,涉及水资源利用、航运、防洪、发电、土地利用等多方面的利益,由国家唯一授权机构才能协调各行政区、各部门的利益,并从河流整体进行综合整治,以实现整治效益最大化。

(4)恢复河流的自然状态(自然河道、沿岸湿地等),扩展河道宽度,延长河流长度,降低河水

流速和洪水峰值;恢复河流生态系统,增加生物多样性;增强河流的自然生产力和对污染的净化能力。

解析 第(1)题,流域的自然背景决定了河流的水文特征。罗讷河上游位于瑞士境内,主要靠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其径流量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径流的季节变化大。春季积雪融化形成春汛,夏季冰川消融,径流量大,冬季为枯水期。北部支流(索恩河)位于法国境内,其流域主要位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降水季节变化较小,径流量变化不大。地中海沿岸为冬雨夏干的地中海气候,河流汛期为冬季,枯水期为夏季。第(2)题,主要考查河流的整治措施及其作用。整治河道,裁弯取直,消除河道分汊可以加快洪水下泄,从而达到防洪的目的,同时也具有改善航运条件的作用。进行梯级开发的主要目的是发电,同时起到改善航运条件的作用,而整理河谷滩地是土地开发的重要措施。第(3)题,罗讷河流域面积广,跨越行政区多,涉及部门众多,成立“国立罗讷河公司”可以进行统一管理,实现全流域的综合治理。第(4)题,恢复弯曲河道及河道分汊可以减缓河水流速,增加湿地面积,增强河水的自净能力,从而起到恢复河流生态、增加生物多样性、改善水质的作用。

1.基本概念

干流、支流、流域和分水岭等。

2.知识线索

流域的综合开发→开发条件评价(流域位置、自然环境、人口及经济发展基础)→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防洪、发电、航运、灌溉、旅游、土地利用、提高水质等)→综合开发措施和效益(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协调发展)。

方法技巧 流域开发建设与综合治理的分析 了解流域概况,分析流域发展的地理条件

↓ 综合有利因素,分析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

↓ 针对不利因素或存在问题,研究制定综合整治措施

(1)分析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一般要考虑流域位臵、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自然地理条件和人口、经济发展基础等人文地理条件,注意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进行客观分析。

(2)分析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时要综合考虑其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得出流域开发的有利条件,从而制定出其开发方向。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应以河流的利用和治理为核心,结合资源条件对流域进行综合开发,同时要对流域内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与治理。具体内容一般包括防洪、发电、航运、灌溉、养殖、旅游、土地利用、提高水质等。

(3)分析流域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时,首先根据流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确定制约流域发展的不利因素,然后根据制约因素探索综合治理的对策。综合治理的主要措施见下表:

生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发展。

题点 流域的综合开发与治理[预测题型:选择题或综合题]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罗讷河是欧洲的一条重要河流,发源于瑞士伯尔尼山的罗讷冰川,先由东向西流经日内瓦湖后进入法国境内。从源头至日内瓦湖,罗讷河为冰川、峡谷河段,两岸巍峨陡峭,河水奔流直下,将泥浆水倾入清澈的日内瓦湖。罗讷河是“吐纳”日内瓦湖水的主要河流。

在瑞士日内瓦的附近,罗讷河与阿尔沃河在此交汇。从日内瓦湖流出的罗讷河水在左侧清澈见底,而从欧洲第一高峰勃朗峰流出的阿尔沃河水在右侧却湍急浑浊,两河交汇形成非常明显的界线,成为“泾渭分明”的奇特景观(左下图)。右下图示意罗讷河部分流域。

(1)判断图中罗讷河、阿尔沃河交汇处形成“泾渭分明”的奇特景观最可能出现的季节,并分析其原因。

(2)简述罗讷河对日内瓦湖的影响。

(3)根据罗讷河流域特征,说明其在瑞士境内的主要开发方向及理由。

答案 (1)夏季。 原因:罗讷河上游河流搬运来的泥沙在湖中沉积,使得该河流出湖时泥沙含量大大减少,河水清澈;阿尔沃河源自阿尔卑斯山区,夏季冰雪融化量大,径流量大,由于地势落差大,水流湍急,冲刷强烈,导致该河含沙量大,河水浑浊。

(2)罗讷河是日内瓦湖的主要补给水源;携带泥沙在湖中沉积抬高湖床;也是日内瓦湖水的下泻通道。

(3)发电和漂流(旅游)。

瑞士境内以山地为主,河流落差大,流量大,水流急,水能资源丰富,适宜水电开发;境内山清水秀,风光秀丽,对游客吸引力大。

解析 第(1)题,结合罗讷河和阿尔沃河流经地自然特征,在分析其水文特征的基础上说明“泾渭分明”景观出现的季节和成因。第(2)题,根据罗讷河与日内瓦湖的相对位臵,结合二者相互补给关系进行说明。第(3)题,结合罗讷河流域自然环境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确定其开发方向并说明理由。

核心点四 资源跨区域调配

(2014·浙江文综)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把长江的水调往北方的调水工程,调水线路主要为大运河。读“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调水线路图”,完成1~2题。

1.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①可以解决华北平原的盐碱化问题 ②有利于改善丙地大运河航运条件 ③丙至戊段可以自流引水 ④可缓解戊地的用水紧张

A.①②

C.①③ B.③④ D.②④

2.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对长江可能带来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可提高社会对长江水质的关注

B.可促使长江的泥沙向海洋输送

C.可降低甲地咸水入侵发生的可能

D.可改变长江口外海洋潮汐的规律

答案 1.D

2.A

解析 第1题,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主要是缓解华北地区的用水紧张状况,④说法正确;根据图中的地势特征,黄河以北段才可以自流引水,③说法错误,排除B、C;京杭大运河丙段作为南水北调通道,调水会抬高其水位,改善航运条件,②说法正确,故选D。第2题,南水北调作为国家级战略性大工程,其调水水质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调水使得长江下游入海水量减少,江水携带泥沙能力降低,不可能促使泥沙向海洋输送;长江口入海水量减少,水位降低,海水倒灌的可能性升高;潮汐规律主要与天体间的引力有关,与调水无关。

3.(2012·江苏地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图甲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线路示意图,图乙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水南调工程线路示意图。

材料二 加利福尼亚州北水南调工程年调水量52亿立方米,受益于该调水工程,加州发展成为美国人口最多、灌溉面积最大和粮食产量最高的一个州。

材料三 黄淮海流域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1%,有2亿多人口不同程度存在饮水困难,工农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我国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计划于2014年底通水,将大大缓解黄淮海地区的用水紧张状况。

(1)试对两调水工程进行比较,完成下表。

(2)(3)要缓解黄淮海地区的用水紧张状况,还应采取哪些节水措施?

答案 (1)

(3)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调整产业结构;适当提高水价;提高节水意识等。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正确的区域分析步骤,首先从经纬度入手分析气候差异的原因,然后从等高线入手分析调水的难易。第(1)题,我国南水北调中线的起点是丹江口水库,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较多;终点是北京市,属温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少。美国西海岸,北部属于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南部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南北降水差异明显,南部降水少,北部降水多。单位调水量耗能的多少主要与地势有关,自流则耗能少,若需要逐级提水则耗能多,从图中的海拔可以做出相应的分析。第(2)题,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就是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三个方面做出分析。第(3)题,审题时注意是“节水”措施,不能回答“开源”措施。关于节水的措施要从生产到生活、从意识到行动等方面考虑。

1.

知识线索

资源跨区域调配→原因分析(资源的地区分布差异、资源的地区供求关系差异)→线路选择(沿线自然环境特点、人口密度、城市分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

)→重要意义

(

调入区、调出区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2.案例分析(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1)原因

①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不平衡。

②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③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2)影响

(1)调配原因:主要是资源分布区与消耗区的差异,即明确该资源分布规律及分布较多的地区;同时明确该资源紧缺区紧缺的原因,包括为何分布较少,为何需求量大,以及利用过程中存

在的问题等。

(2)解决该资源短缺的途径:包括提高利用率,节约资源,寻找替代品和跨区域调配资源等。

(3)资源跨区域调配线路的选择:要保证稳定、安全的资源供应;要考虑线路的造价;要考虑沿线地形、河流等自然条件和城市分布等社会经济条件;要尽量避免造成严重的生态问题。

(4)资源跨区域调配的重要意义

资源调配工程的实施,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可从以下两方面分析: ①对于资源调入地区而言,资源的大规模调入,缓解了资源、能源不足的问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的相对充足,又保障了社会的安定与繁荣,促进了该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等。

②对于资源调出地区而言,资源的开发和工程的建设将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题点 资源跨区域调配及其影响[预测题型:选择题或综合题]

读“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路线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①⑤资源调出区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分别是( )

A.荒漠化、水土流失

B.空气污染、水土流失

C.地面塌陷、土壤盐碱化

D.土壤盐碱化、空气污染

2.对图中②所示资源调出过程描述错误的是( )

A.改善了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B.沿途将经过河南、河北等省区

C.调出区是从长江干流直接取水,水量丰富

D.该项目对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均能产生积极效应

答案 1.A 2.C

解析 第1题,结合图示资源跨区域调配线路知,①为西气东输,②和③为南水北调的中线和东线,④和⑤为西电东送的中部和南部通道。①资源调出区为我国新疆,⑤

资源调出区为

珠江上游地区,它们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分别是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第2题,②线为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其调出区为横跨湖北和河南两省的丹江口水库。

探究点 区域资源开发和环境问题分析类试题的答题技巧

(2016·上海地理)撒哈拉沙漠南缘的11个国家正联手打造一条横穿非洲大陆的绿化带。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条被称为“绿色长城”的绿化带,计划总长度为7100千米,宽15千米。

材料二 绿化带沿线地区的天然树木旱季落叶。新建的绿化带要求树木种植的密度比较大,且树木旱季不落叶。沿线国家计划在毛里塔尼亚建立一个植物园,为绿色长城项目筛选、引进适应性树种。

(1)图示的非洲“绿色长城”大致是沿着哪两种气候类型区的交接带延伸?

(2)解释“绿色长城”沿线荒漠分布的自然原因。

(3)为遏制荒漠化发展,除建设“绿色长城”外,沿线国家还可以采取什么措施?

(4)从气候的角度,分析11个国家研究选择适应性强的树种的原因,并说明该类树种的基因特性。

(5)对11个国家采取的合作行动做出评价。

答案 (1)热带沙漠气候区与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区。

(2)地处热带,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来自大陆内部的东北信风带交替影响,终年高温,蒸发量大,降水稀少,不利于植被生长;北面是面积广大的撒哈拉沙漠区,在东北信风驱动下,风沙易于向南移动。因此,绿色长城沿线分布有荒漠。

(3)防止过度的开垦与放牧;控制过快的人口增长。

(4)原因:绿化带地处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区北缘,这里旱季干旱,土壤水分含量低,本地原有树种无法密集生长,且旱季落叶,起不到遏制荒漠化发展的作用。

特性:比本地原来树种更加耐旱,且旱季不落叶,以利密集种植,并能有效抵御风沙。

(5)荒漠化问题是绿色长城沿线国家面对的共同问题,只有大家共同行动,才能有效遏制荒漠化的蔓延。因此,这一项目体现了相关国家面对共同的问题采取的国际合作精神。

解析 第(1)题,图示绿色长城北部地处副热带,终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是热带沙漠气候;南部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是热带草原气候。第(2)题,绿色长城地处热带,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来自大陆内部的东北信风带交替影响,盛行下沉气流和离岸风,终年高温,蒸发量大,降水稀少,不利于植被生长;北面是面积广大的撒哈拉沙漠区,在东北信风驱动下,风沙易于向南移动,扩大了荒漠影响范围。因此,绿色长城沿线分布有荒漠。第(3)题,本区气候干旱,荒漠广布;非洲人口增长快,粮食需求量大,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是人为荒漠化的主因;因此要防止过度的开垦与放牧;控制过快的人口增长。第(4)题,原因:绿化带地处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区北缘,这里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向热带草原气候的过渡带,旱季干旱,土壤水分含量低,本地原有树种无法密集生长,呈稀树草原景观;旱季树木落叶,起不到遏制荒漠化发展的作用。第(5)题,荒漠化问题是绿色长城沿线国家面对的共同问题,只有大家共同行动,才能有效遏制荒漠化的蔓延。11个国家采取合作方法治理荒漠,这一项目体现了相关国家面对共同的问题采取的国际合作精神;也遵循了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

方法技巧 综合分析近几年的高考命题,对区域资源开发和环境问题的考查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与区域图相结合,以地理统计图表为载体切入,分析某种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其答题思路如下:

(2)多以区域图为载体,以区域特征与发展状况为背景材料,分析区域能源、矿产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其答题思路如下:

(3)多以区域环境问题分布图为载体,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类型、分布及成因。其答题思路如下:

(4)多以区域图为载体,以区域发展为背景,分析区域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其答题思路如下: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下图是我国东北部分地区,这里有我国最大的湿地沼泽,在历史上曾被称为“北大荒”。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国家对该地区进行大规模开垦,使东北地区成为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

(1)分析乙附近区域湿地广布的主要原因。

(2)乙地区是我国著名的商品谷物农业区,你是否赞同乙地区继续大规模开垦,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3)简述甲地煤炭开发对当地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

答案 (1)地势低平,排水不畅;纬度高,气温低,蒸发量小;冻土广布,地表水难以下渗;河网密集,地下水位高。

(2)赞同。理由:平原地势平坦开阔,土地集中,土壤肥沃,宜农荒地面积大;开垦经济成本低,开垦后有利于提高我国粮食供应量和保障粮食安全等。

不赞同。理由:继续开垦导致湿地资源进一步减少,湿地的环境调节功能和生态效益下降,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等。

(3)剥离表土,破坏草场,矿坑易造成地面塌陷,煤炭堆放会污染环境。

解析 第(1)题,结合该地区地理位臵、地形、气候、土壤及地下水等形成湿地地理环境的条件进行分析。第(2)题,这是一开放性问题,在明确观点的前提下,只要将论证过程和论点有机结合即可。第(3)题,煤炭开发将对当地土壤、植被和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一、选择题

读“我国北方地区主要外力作用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①②③④各区域的主要外力作用依次是( )

A.风力沉积、风力侵蚀、流水沉积、流水侵蚀

B.风力沉积、风力侵蚀、流水侵蚀、流水沉积

C.风力侵蚀、风力沉积、流水侵蚀、流水沉积

D.风力侵蚀、风力沉积、流水沉积、流水侵蚀

2.为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图中a、b、c、d各区域采取的措施,正确的是( )

A.a地植树造林,防治风沙

B.b地退耕还草、退牧还草

C.c地种植苹果、柑橘等水果

D.南水北调后,d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答案 1.C 2.B

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①处外力作用为风力侵蚀;②处为风力沉积;③位于高原地区,以流水侵蚀为主;④位于华北平原,外力作用主要是流水沉积。第2题,a地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水分条件差,应以种草为主。b地水分条件比a地好,应以退耕还草为主,防止荒漠化进一步发展,合理利用草场。c地位于黄土高原,水热条件不能满足柑橘的生长。我国华北地区缺水严重,南水北调主要是解决工业和生活用水及部分地区的农业用水,应以发展节水农业为主。

2015年美国航空航天局使用卫星第一次以三维方式量化了非洲撒哈拉沙漠尘埃被搬运到南美洲亚马孙雨林的数量,这些尘埃中包括沙子和南美洲亚马孙雨林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磷等。据此回答3~5题。

3.非洲撒哈拉沙漠尘埃被搬运到亚马孙雨林地区主要借助于下图中的( )

A.①B.②C.③D.④

4.撒哈拉沙漠尘埃中的沙子、磷进入亚马孙雨林生态系统,可以( )

A.促进岩石风化,释放养分

B.随雨水带来可溶性养分

C.促进地表径流,带走养分

D.促进土壤的淋溶作用

5.亚马孙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其所指的生态环境效应是( )

A.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水平衡

B.调节全球气候,维护生态平衡

C.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大量氧气

D.地球上功能最强大的生态系统

答案 3.D 4.B 5.C

解析 第3题,撒哈拉沙漠位于非洲北部,北半球东北信风的侵蚀搬运作用,将沙漠尘埃搬运到亚马孙雨林地区沉积下来。第4题,岩石的风化与温度、降水有关,与沙漠尘埃无关;撒哈拉沙漠尘埃中的沙子、磷进入亚马孙雨林生态系统,可随雨水带来可溶性养分;地表径流与降水、下渗等因素有关;土壤的淋溶作用与降水有关。第5题,森林可以很好地吸收二氧化碳,然后释放出大量氧气,故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

2016年2月20日国务院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我国部分行业去产能的原则、路径和保障政策。下图为“某煤炭基地发展模式图”。据此完成6~7题。

6.该基地去产能的关键是( )

A.压缩煤炭开采规模

B.转移机械制造工业

C.关闭化工化肥工业

D.重组建筑材料工业

7.去产能政策实行后,该基地最具发展潜力的是(

)

A.环保产业群

B.服务业产业群

C.制造业产业群

D.服装业产业群

答案 6.A 7.B

解析 第6题,结合图示,煤炭开采是该生产基地发展的基础,据此判断其去产能的关键。第7题,去产能政策实行后,该基地最具发展潜力的是服务业产业群,该产业群包括食品服务业和旅游观光业,市场前景广阔。去产能后,产量减少、排污减少,环保产业群、制造业产业群、服装业产业群的潜力将受到限制。

读“长江中游某支流某河段分布图”和“该河段河水水位年变化曲线图”,完成8~10题。

8.下列关于该河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A等高线的值是70m

B.丙处夏季地下水补给河水

C.丙处的人们可以看见河里的行船

D.甲处修建公路平时有利于人们游览,汛期有利于防汛物资的运输

9.下列有关图中河流地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处为三角洲

C.丙处为堆积平原 B.乙处为冲积扇 D.丁处有沙洲

10.据图分析乙地开发利用的方式合理的是( )

A.可以种植油菜

C.建设为滨河公园

答案 8.D 9.C 10.A

解析 第8题,结合图示等高线和示坡线分布可知,图示等高距为5m,图中A

等高线的值B.可以种植水稻 D.利用荒地植树造林

是65m;该河段位于长江中游,为地上河,丙处夏季河水补给地下水;由于受大堤阻隔,丙处的人们无法看见河里的行船;甲处位于长江支流堤防上,修建公路平时有利人们游览,汛期有利于防汛物资的运输。第9题,结合上题分析,该河段位于长江中游,丙处为堆积平原。第10题,乙地位于沿河宽阔地带,在此处种植油菜可在河流汛期前收获。

“引汉济渭”工程地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穿越秦岭,使汉江和渭河联系起来。工程建成后,将大大缓解关中地区用水问题。下图为“‘引汉济渭’工程示意图”。据此完成11~13题。

11.“引汉济渭”工程的意义不包括( )

A.缓解西安的用水紧张状况

B.改善渭河流域生态环境

C.缓解汉江流域的旱涝灾害

D.增加关中平原灌溉面积

12.“引汉济渭”工程受水地区的地形成因是( )

①断裂下陷 ②地壳抬升 ③流水堆积 ④流水侵蚀

⑤风力堆积 ⑥风力侵蚀

A.①③B.①⑤C.②④D.②⑥

13.关于汉江和渭河水文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

A.都受温带季风气候影响,形成夏汛

B.受长江干流水量影响,汉江的流量更大

C.汉江和渭河冬季都无结冰现象

D.渭河含沙量大,汉江含沙量小

答案 11.C 12.A 13.D

解析 第11题,引汉济渭的意义主要是增加渭河流域(关中平原)供水,包括为西安、咸阳等城市生活和工业供水,增加生态用水、农业用水等。该工程造成汉水径流量减少,可能产生干旱。第12题,受水地区为渭河平原,其成因为内力断裂下陷,外力流水堆积。第13题,

汉江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汉江注入长江干流,水量不受长江的影响,流域内降水丰富,

植被覆盖率高,河流含沙量小;渭河处于温带,冬季结冰,受黄土高原的影响,河流含沙量大。

二、综合题

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运城盐池被称为“中国死海”,位于山西省唯一的内流区内,地处中条山山前断陷带。运城盐池自古就是中国食盐生产重地,有“南风起,盐始生”之说,近来考古学家在盐池附近发现了古代“池外有堤,堤外有滩,滩外有渠”的护宝堤堰体系。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运城盐池由食盐生产逐步转为盐化工生产。下面为运城盐池相关区域图和盐池护宝堤堰体系示意图。

(1)描述运城盐池的形成过程。

(2)判断运城盐池晒盐的主要季节并说明理由。

(3)分别说明护宝堤堰体系中各部分对保护运城盐池的作用。

(4)推测运城食盐生产兴衰的原因。

答案 (1)岩层断裂下陷;流水在低洼处汇集成湖;地处内流区内,流水带来的盐分长期在湖泊内累积,形成盐池。

(2)夏季。 理由:夏季气温高,蒸发强,利于晒盐;盐池地处中条山北坡,为夏季风背风坡,降水较少,晴天多,光照时间长。

(3)堤:阻挡山洪(洪水)进入盐池;滩:发生洪水时,起到蓄洪、滞洪的作用;渠:发生洪水时,将洪水引入涑水河,起到导流和分洪作用。

(4)兴起:古代食盐来源少,市场广阔;运城盐池盐度高,出盐量大(运城盐池食盐晒制的条件好)。

衰落:廉价海盐的大量开发,冲击了运城盐池食盐市场;食盐生产附加值低。

解析 第(1)题,结合题干信息,从地质构造和湖泊特征分析盐池形成原因。第(2)题,根据晒盐需要的条件,结合盐池所在位臵进行季节判断并说明理由。第(3)题,盐池护宝堤堰由堤、滩、渠组成,分别起着阻水、蓄水和泄水的功能。第(4)题,从食盐来源渠道、市场和盐池自身条件说明兴起原因;从海盐开发及食盐生产的经济效益说明衰落的原因。

15.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人民胜利渠于1952年建成,连接河南省武陟和新乡,是新中国第一个大型引黄水利工程,主要承担灌溉和向城市供水的任务。

材料二 “焦作现象”是指河南焦作市以发展自然山水旅游代替日益枯竭的煤炭资源开发,实现社会经济全面转型,并取得成功的现象。

材料三 下图为某区域图。

(1)图示地区冲积扇面积广阔,分析其形成原因。

(2)说明人民胜利渠修建的优势自然条件及其在利用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3)从可持续发展角度阐述“焦作现象”对当地产生的积极影响。

答案 (1)河流上游流经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泥沙含量高;河流水量较大,输沙能力较强;河流流出山口后,地势平坦开阔,河流流速减慢,水面展宽,河流搬运的泥沙在山麓地带沉积。

(2)条件:黄河干流水量较卫河大;黄河河床较高(或南高北低或地势平坦)便于引水。 问题:黄河水带来大量泥沙,渠道易淤塞等。

(3)实现产业结构调整,调整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促进旅游业发展,提供就业机会,增加人民收入;改善大气质量(减少排放),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发展。

解析 第(1)

题,读图知,该区域的河流流经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河流水量较大,当流

出山口后,受地势、流速、水面展宽等影响,泥沙堆积形成冲积扇地貌。第(2)题,从人民胜利渠处水量和引水条件说明优势条件;从黄河河水的泥沙含量及对渠道影响说明存在问题。第(3)题,焦作现象有利于该地实现产业结构调整,调整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等的良性发展。


相关内容

  •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 区域:是指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区域的基本属性:1地球表面一部分,占有一定空间2区域具有一定范围和界线3区域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4区域是客观存在的 区域的划分:按概念划分:一种是区域内部空间特性的一致性和相似性,并以此来区别其他区域, ...

  • 区域可持续发展
  • 区域可持续发展 一.什么是区域可持续发展 2002年,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上,把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列为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区域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以保护区域自然生态环境和资源持续利用和改善为基础,以激励区域经济增长和培植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主导,以改善区域内部人口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 ...

  • 赵岩-浅谈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 东北农业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学号:[**************] 浅谈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Discussion on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regional water resources 学生姓名:赵 岩 指导老师: 所在院系:网络教育学院 所学专业:水利水电工程 ...

  • 针对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 针对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目前已有不少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产生较为丰富的成果.然而这些成果多数均集中于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和如何保护生态环境上,对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关注得相对较少,特别缺乏区域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机制的研究.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梁若皓先生的<资源产业生 ...

  • 甘肃省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评价_郭智强
  • 第33卷 第2期中 国 沙 漠 2013年3月JOURNALOFDESERTRESEARCH Vol.33 No.2 Mar.2013 ]::/郭智强,陈强强,窦学诚,等.甘肃省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评价[中国沙漠,J.2013,33(2)419-425,doi10.7522.issn.j694X. ...

  • 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区域协调功能研究
  • 长期以来,同质化政府对异质区域进行同质化管理引发区域发展的不协调。针对这种状况,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通过主体功能区划,加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分类指导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本文在分析同质化政府管理引发的区域发展不协调现象的基础上,对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区域协调功能进行研究,并提出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促进区 ...

  • 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的量化方法研究
  • 第16卷第4期1999年12月长江职工大学学报 JournalofChangjiangVocationalUniversityVol.16 No.4 Dec.1999 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的量化方法研究 王中根 夏 军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 武汉 430072) 3 摘 要 从环境承载力有关理论出发,. ...

  • 湖南省主体功能区划分及发展策略研究
  • 湖南省主体功能区划分及 发展策略研究 熊鹰,李艳梅 (长沙理工大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系,长沙410114) 摘要:根据湖南省区域发展状况,参照"十一五"规划<纲要>的主体功能区划分基本思路,从资源环境承载力.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因素出发,确定|r区域主体功能区划分的指 ...

  • 广东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8-2015年)
  • 广东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 (2008~2015年) 广东省人民政府 二○一○年四月 目 录 一.矿产资源现状及形势 (一)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二)矿产资源现状 (三)矿产资源供需形势分析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主要目标 三.矿产资 ...

  • 新时期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和机制
  • 新时期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和机制 2012-07-24 摘 要:当前中国区域发展已经进入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区域发展差距正在朝着不断缩小的方向转变.在新时期,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区域协调发展需要赋予新的内涵,即实现全面的和可持续的区域协调发展,构建一种长效的新型协调机制.这种新型机制包括市场机制.补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