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的分封

《西周的分封》说课稿

龙山县召市镇初级中学 陈雪东

一、教材分析:

课题: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六课《西周的分封》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以下知识点:商纣的残暴统治 牧野之战 商朝灭亡和西周的建立 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西周的灭亡 平王东迁

2、通过阅读课文,绘制简单的西周分封示意图,提高阅读课本,了解历史现象和运用不同方式表述历史知识的能力.

3、结合具体史实,思考、讨论商朝和西周灭亡的原因,提高具体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识读《西周时期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图》,增强读图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阅读课本、绘制简单的《西周分封示意图》,能够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了解周王是如何通过分封制加强统治的.

2、 搜集、讲述商纣王、周幽王荒淫残暴统治的故事,讨论商朝、 西周灭亡的原因.

3、识读《西周时期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图》,了解西周主要诸侯国的地理位置、西周的疆域,并注意古今地名的不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知道西周分封制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利用亲情(血缘)、藩属的关系,编织成了一个严密的社会网络,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权力的消长和利益矛盾的变化,它逐渐松弛和遭到破坏.从而认识任何制度都不是万能和一劳永逸的,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采用与之相适应的制度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能墨守成规.

2、通过商、西周、东周的更替,懂得重用贤才、虚心纳谏、爱护民力、发展经济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保证,初步树立亲和人民、服务人民的人生态度.

3、在课中问题的讨论中,培养自主精神和合作精神,增强团队意识.

二、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预读课文尽可能地搜集有关纣王荒淫残暴的故事,周文王重用贤能的故事;并简单了解牧野之战,周朝的建立及西周的分封制.

课堂导入:

屏幕展示并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人是谁吗?” 教师指出他就是商朝最后一个国君纣王.就是他把商朝带向

灭亡的.那么他当政期间又实施了那些残暴统治呢?是谁灭了商朝,灭了商朝后又建立了怎样的国家,这个国家又是怎样在组织自己的统治的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西周的分封》吧.

(一)、武王伐纣

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加重赋税,用酷刑镇压百姓和对他不满的王室大臣.例如:高筑“鹿台”、处死鄂侯制成干尸示众,将叔父比干挖心处死等.

屏幕展示并提出问题:

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简单归纳:

周文王:即姬昌,武王灭商后追尊为文王.他在位期间勤于政事,礼贤下士,重用姜尚为军士,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积极进行灭商准备,为武王灭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姜子牙,又名姜尚愿为商朝的士大夫后追随文王任太师辅佐文王、武王完成了灭商大业.

周武王:西周的第一位国君,约公元前1046年亲率大军讨伐商纣,在牧野之战大败商军.建立西周,定都镐京.

屏幕展示:

教师指出:牧野之战是周武王灭掉商朝的关键性战役,并简单介绍战争的情况以增强学生对战争的印象.

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不对.

宠爱妲己,沉湎于酒色,荒废朝政是商朝灭亡的原因之一,其次还有周的势力的强大.

二、分封诸侯

屏幕展示并提出问题:

读此图让学生说出商朝的疆域及周边的少数民族.接着提问:作为商朝的一个小小的方国的首领周武王,在灭商以后,怎样统治好这辽阔的国土呢?在学生试着回答的同时展示出下面这幅图. 教师指出他实行的是分封制.同时让学生阅读“分封诸侯”一目,并提出问题:

在学生阅读、思考后,教师引导学生回答:

1、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加强对全国广大地区的统治.

2、首先提出“周王对那些人进行分封为,为什么要封这些人做诸侯,当时的主要侯国有哪些,周王与他们的关系怎样,他们在自己的封地上又进行怎样的统治?”让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

被分封到各地做诸侯的,一是王族,二是功臣,三是旧贵族的后代;分封王室子弟,是利用宗亲的关系,来维护姬姓王朝的统治;分封功臣,一则是对他们忠于周王,建功立业的报答,二则是利用固有的君臣关系,使其忠心耿耿地为王室效力;分封贵族的后代,让其管理原有的部族、邦国,保持政局的稳定,并能加强对边远地区的统治;

主要的侯国让学生看着上图回答即分别有卫、齐、鲁、晋、

宋、燕等;

周王与他们的关系:全天下的土地都归周天子所有,受封的诸侯享有土地的管理和收取赋税等权利.诸侯必须绝对服从周王的命令,要定期朝见天子,缴纳贡物,战时要带兵随周王征战.周王对诸侯有赏罚予夺的大权.

诸侯在自己的封地内又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卿大夫,卿大夫再将自己封地的一部分分赐给士.这样层层分封,形成了宝塔式的严密的统治网络.同时指出“西周规定天子、诸侯、卿大夫等职位,只有正萋所生的长子才有资格继承,这叫做嫡长子继承制.”

3、第一,它通过血缘关系,把政权与族权紧密结合,加强了周王室与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巩固了对原来商朝地区的统治;

第二,密切了西周与周边部族的关系,扩大了统治范围; 第三,保证了政局的稳定,也加强了各地的经济文化联系,加速了全国经济的发展.(如: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同时让学生阅读小字部分,以证实.)

三、平王东迁

教师先引导学生讨论:西周的分封制“固若金汤”,是不是就能保证王位的万世永固呢?从而把学生带人西周灭亡的教学中.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展示屏幕,同时指导学生阅读小字部分

并要求学生了解周历王和周幽王各是什么样的人.

教师归纳:周历王的残暴统治引起了镐京平民暴动,西周从此走向衰落.即西周后期统治者昏庸残暴是其走向灭亡的主观原因;客观上讲是当时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

屏幕展示:

前770年 周平王东迁

然后教师指出: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结束.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络邑,东周开始. 小结归纳:

武王伐纣→西周建立→分封诸侯治— 西周衰落→西周结束(前771)→平王东迁,东周开始(洛邑)(前770年)

《西周的分封》说课稿

龙山县召市镇初级中学 陈雪东

一、教材分析:

课题: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六课《西周的分封》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以下知识点:商纣的残暴统治 牧野之战 商朝灭亡和西周的建立 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西周的灭亡 平王东迁

2、通过阅读课文,绘制简单的西周分封示意图,提高阅读课本,了解历史现象和运用不同方式表述历史知识的能力.

3、结合具体史实,思考、讨论商朝和西周灭亡的原因,提高具体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识读《西周时期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图》,增强读图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阅读课本、绘制简单的《西周分封示意图》,能够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了解周王是如何通过分封制加强统治的.

2、 搜集、讲述商纣王、周幽王荒淫残暴统治的故事,讨论商朝、 西周灭亡的原因.

3、识读《西周时期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图》,了解西周主要诸侯国的地理位置、西周的疆域,并注意古今地名的不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知道西周分封制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利用亲情(血缘)、藩属的关系,编织成了一个严密的社会网络,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权力的消长和利益矛盾的变化,它逐渐松弛和遭到破坏.从而认识任何制度都不是万能和一劳永逸的,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采用与之相适应的制度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能墨守成规.

2、通过商、西周、东周的更替,懂得重用贤才、虚心纳谏、爱护民力、发展经济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保证,初步树立亲和人民、服务人民的人生态度.

3、在课中问题的讨论中,培养自主精神和合作精神,增强团队意识.

二、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预读课文尽可能地搜集有关纣王荒淫残暴的故事,周文王重用贤能的故事;并简单了解牧野之战,周朝的建立及西周的分封制.

课堂导入:

屏幕展示并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人是谁吗?” 教师指出他就是商朝最后一个国君纣王.就是他把商朝带向

灭亡的.那么他当政期间又实施了那些残暴统治呢?是谁灭了商朝,灭了商朝后又建立了怎样的国家,这个国家又是怎样在组织自己的统治的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西周的分封》吧.

(一)、武王伐纣

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加重赋税,用酷刑镇压百姓和对他不满的王室大臣.例如:高筑“鹿台”、处死鄂侯制成干尸示众,将叔父比干挖心处死等.

屏幕展示并提出问题:

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简单归纳:

周文王:即姬昌,武王灭商后追尊为文王.他在位期间勤于政事,礼贤下士,重用姜尚为军士,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积极进行灭商准备,为武王灭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姜子牙,又名姜尚愿为商朝的士大夫后追随文王任太师辅佐文王、武王完成了灭商大业.

周武王:西周的第一位国君,约公元前1046年亲率大军讨伐商纣,在牧野之战大败商军.建立西周,定都镐京.

屏幕展示:

教师指出:牧野之战是周武王灭掉商朝的关键性战役,并简单介绍战争的情况以增强学生对战争的印象.

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不对.

宠爱妲己,沉湎于酒色,荒废朝政是商朝灭亡的原因之一,其次还有周的势力的强大.

二、分封诸侯

屏幕展示并提出问题:

读此图让学生说出商朝的疆域及周边的少数民族.接着提问:作为商朝的一个小小的方国的首领周武王,在灭商以后,怎样统治好这辽阔的国土呢?在学生试着回答的同时展示出下面这幅图. 教师指出他实行的是分封制.同时让学生阅读“分封诸侯”一目,并提出问题:

在学生阅读、思考后,教师引导学生回答:

1、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加强对全国广大地区的统治.

2、首先提出“周王对那些人进行分封为,为什么要封这些人做诸侯,当时的主要侯国有哪些,周王与他们的关系怎样,他们在自己的封地上又进行怎样的统治?”让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

被分封到各地做诸侯的,一是王族,二是功臣,三是旧贵族的后代;分封王室子弟,是利用宗亲的关系,来维护姬姓王朝的统治;分封功臣,一则是对他们忠于周王,建功立业的报答,二则是利用固有的君臣关系,使其忠心耿耿地为王室效力;分封贵族的后代,让其管理原有的部族、邦国,保持政局的稳定,并能加强对边远地区的统治;

主要的侯国让学生看着上图回答即分别有卫、齐、鲁、晋、

宋、燕等;

周王与他们的关系:全天下的土地都归周天子所有,受封的诸侯享有土地的管理和收取赋税等权利.诸侯必须绝对服从周王的命令,要定期朝见天子,缴纳贡物,战时要带兵随周王征战.周王对诸侯有赏罚予夺的大权.

诸侯在自己的封地内又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卿大夫,卿大夫再将自己封地的一部分分赐给士.这样层层分封,形成了宝塔式的严密的统治网络.同时指出“西周规定天子、诸侯、卿大夫等职位,只有正萋所生的长子才有资格继承,这叫做嫡长子继承制.”

3、第一,它通过血缘关系,把政权与族权紧密结合,加强了周王室与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巩固了对原来商朝地区的统治;

第二,密切了西周与周边部族的关系,扩大了统治范围; 第三,保证了政局的稳定,也加强了各地的经济文化联系,加速了全国经济的发展.(如: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同时让学生阅读小字部分,以证实.)

三、平王东迁

教师先引导学生讨论:西周的分封制“固若金汤”,是不是就能保证王位的万世永固呢?从而把学生带人西周灭亡的教学中.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展示屏幕,同时指导学生阅读小字部分

并要求学生了解周历王和周幽王各是什么样的人.

教师归纳:周历王的残暴统治引起了镐京平民暴动,西周从此走向衰落.即西周后期统治者昏庸残暴是其走向灭亡的主观原因;客观上讲是当时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

屏幕展示:

前770年 周平王东迁

然后教师指出: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结束.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络邑,东周开始. 小结归纳:

武王伐纣→西周建立→分封诸侯治— 西周衰落→西周结束(前771)→平王东迁,东周开始(洛邑)(前770年)


相关内容

  • 第1课学案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 第1课 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编制 刘文波 审核 刘勇 2010.9 [课标要求]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基础巩固] 1.在西周初年,下列哪个人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 ) A.甲是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落进攻,兵败后降周 B.乙是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 ...

  • 第一单元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 第一单元 第1课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教案编写人:陈滨 审核人:王红卫 使用时间:2014-9-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内外服制度.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相关史实,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能力目标 (1)正确理解阐释历史概念,如宗法制,通过对概念的理解,掌握特定时期的政治制度概况.培 ...

  • 西周的盛衰初中一年级教案
  • 武王伐纣的经过.性质:西周的分封制.等级制的内容及作用:西周的农业和手工业的状况:国人暴动,共和行政,西周的灭亡,东周的建立. 通过学习武王伐纣这一战争的原因和经过,让学生分析这场战争的性质,从而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对武王伐纣原因.经过.性质的分析,使学生更好 地理解得道 ...

  • 如何看待井田制的生产方式
  • 如何看待井田制的生产方式 井田制的产生 井田制度是奴隶制国家的经济基础,体现了我国奴井田制度是奴隶制国家的经济基础,体现了我国奴隶社会生产关系的主要部分.它与宗法制度紧密相连,在西周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周天子在名义上是全国土地和人民的最高主宰者,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 ...

  • (西周史3-4)西周初期的分封制
  • (2007-01-18 20:18:55) 转载 分类:史海撷英 一  周文王重视分封制 周文王善于使用前来投奔的异族贵族,如太颠.闳夭.散宜生.南宫括等人,但总的来看,还是特别重用本族的人,主要有: 1.文王父一辈的人,主要是"八虞": 2.文王同一辈的人,主要是"二 ...

  • 西周分封制
  • 西周分封制 材料一 据史料记载,周武王病死后,子成王诵继立.成王年幼,武王弟周公旦辅政,而带兵驻守在殷都周围的管叔.蔡叔等贵族怀疑周公有夺取王位的意图,对周公极为不满,致使纣子武庚有机可乘,拉拢二叔,又联合东方的徐奄等部起兵反周,经过三年苦战,才被平定.战后,周公意识到分封势在必行,在"吊 ...

  • 分封制.宗法制.郡县制与井田制及其相互关系
  • 分封制.宗法制.郡县制与井田制及其相互关系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实验中学 夏克传 邮码:528100 发表在<中学生学习报 历史周刊 高一人民版 2009年12月第25期> 一.分封制 1.概念: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等分派 到各地,广建子国. 2.目的:巩固周 ...

  • 邹玉峰 李惠军 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
  • 引入史料要游刃有余,解读史料要掘井及泉 --以<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为例 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 邹玉峰 李惠军 [背景分析] <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是上海华师大版高一第2册第1单元第4课课题.相关内容在国内现有四个版本中均有涉及,只是表达方式.素材选择各异而已. 先说说&quo ...

  • 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教案11(岳麓版必修一)
  • 第1课 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教案(岳麓版必修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内外服制度.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能力目标 (1)正确理解阐释历史概念,如宗法制,通过对概念的理解,掌握特定时期的政治制度概况.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