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散文阅读

散文阅读复习专题

江苏省宜兴中学 邵然

第一课时

散文复习几个意识

文体意识

明确各种文体的相关特点。不同的文体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不同的结构、不

同的表达方式,不同的语体色彩,因而也有不同的解读方法。

①记叙性散文—记人叙事—细节描写—反映世态

②抒情性散文—咏物状景—借物抒情—言志抒情

③议论性散文—议论见长—典型言行—杂感随想

系统意识

考试现代文阅读题失分较多,一方面是因为相关知识不系统,概念不清晰;

或者是训练不系统,指导不到位。因此要做好下面三项工作:

1.构建阅读与鉴赏的相关知识系统。如: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相关知识系统:

⑴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等8种;江苏6种)。

⑵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

⑶表现手法(想像、联想、象征、渲染、衬托、对比等)

⑷选材特点(典型、真实、新颖、详略)

⑸结构特点(线索、首尾方式、铺垫、呼应、悬念等)

另外人称变换的作用;文句在文头、文中、文尾的作用等。

2.指导阅读和鉴赏的一些常见的方法。如:对于一般文章中的关键语句的搜

寻,就可以有以下常见的方法。

⑴从内容上看,要抓住能揭示文章题意、主旨的语句,抓住每一个段落中那些能

概括段意的语句。

⑵从表达方式上看,要注意文章那些直接抒情或间接抒情的句子,注意那些发表

议论的语句。

⑶从结构上看,要注意领起后文或收束前文的语句,前呼后应、承上启下的语句,

有重要指示代词的语句,位于全文或全段开头、结尾处的语句等。

⑷从修辞上看,要注意那些运用了比喻、反问、排比等手法以及语意比较含蓄的

语句。

3.系统编制各类文体考查要点。

整体意识

就是鸟瞰全局,把握整体,亦把握文章的主旨,即主要内容或中心思想,把

握了它,就能运用它直接或间接地答题。如不从整体上把握而去解题,容易犯“盲

人摸象”的笑话。建议坚持按照我们今天散文阅读课的形式培养阅读习惯。

文本意识

打破现代文阅读的神秘感,要有“答案就在(都在)原文中”的理念。纵观

近年来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绝大部分题目以选文的句、段为命题点,且要求考

生充分利用原文词句写出正确答案。在理解重要语句、概括内容要点时,要坚持

把词语置于其语言环境中去分析;同时要尽量用原文中的话或稍加修饰的概括的

话作答。实际上,一套阅读题,四个题目,句义理解以及内容要点概括这两道题,

都可以在原文本中找到答案的,就是赏析题和探究题这两道题目也是要紧扣文本

的。考生必须有较强的文本意识和语境意识,练就从原文中把答案“抠”出来的

本领。

规范意识

语文考试不仅考查会答,还有一个严格的要求是规范。语言要符合语法、逻

辑和修辞,力避①②③④文理不通,且书写要工整。答题要有针对性,要针对题

目要求答题,不要乱答,答非所问。表达要有呼应性,即题目有几问,你就要有

几答,题目问“几个方面”你就要答几个方面;题目问“为什么”,你就要用“因

为”“所以”来呼应。

同时,我们的答题往往犯不全面的错误。由于阅读老师往往是采点给分,为

了达到“写”的全面性,一个方法是:近年考卷取消了字数的限制,可以多答一

些。依据答题的赋分,分点作答,4分往往要答两点,6分往往要答3点以上。

同时做较高的概括性题目时要设等序数号来回答,这样明白、清晰,可以让阅卷

老师一目了然。•

一、思路结构类试题

1.考查的普遍性及重要性。

散文阅读愈加重视结构思路的考查,高考这类命题极其广泛:绝大部分试卷

都有此考点。

如果作个纵向比较,近年来命题的设计原则已经发生改变,命题布局不再是

过去由词义理解到综合分析、再到鉴赏的过程;而是开始重视先从分析作品结构

上入手。之所以如此重视,本义无非是通过行文脉络的梳理考查是否读懂了文章。

思路结构毕竟是一篇文章的骨架。

2.命题类型: ⑴要求分析全文的行文思路(或结构) ⑵局部某句话、某处叙述、描写文字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⑶开头有什么作用(“开头为什么要从„写起”)

⑷文中某处景物描写的作用。(或在开头,或在中间)

知识储备:

※开头段:

(1)如开篇点题,首段作用:总括全文,点明主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

种感情。

(2)如开篇没点题,首段作用: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做铺

垫。

(3)如开篇景物描写,首段作用:结构上,它起铺垫作用;景物描写上看,勾

勒环境,提供背景,或渲染气氛。

(4)如开篇连续发问,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的作用。

(5) 如开篇连续感叹,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 ※结尾段:

(1)一般是总结全文,照应题目,点明主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

之。

(2)也可能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

(3)也有暗示主题或者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

※中间段:

(1)比较短,作用:承上启下(过渡)。注意要答出上下文的内容。

(2)比较长,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作用: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

(3)如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一致,作用:衬托(或烘托、铺垫)。如不一致,作用:反衬。

【温馨提醒】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

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例题(一):

上善若水

张笑天

去都江堰,一进入成灌高速公路,“上善若水”的巨型横幅扑面而来。这是指水吗?是褒扬都江堰吗?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岷江从雪山一路蹒跚走来,负荷着黎庶的厚望,伴随着历史的沧桑。人不可能在不同的时间趟过同一条河流,大概就是这种带有哲学意味的思维,令人频生感悟。

上善是最高的善。水滋润万物,使之生长,又从不与万物竞高下、论短长,所以老子认为“上善若水”。这种品格接近于他心中至高至圣的“道”了。

在喷吐着雪浪的离堆前,在散射着彩虹光芒的水雾屏幕上,我仿佛看到了重重叠叠的人影,杜甫、岑参、陆游„„他们的诗篇传诵千古,历久弥新。譬如那玉垒山,本非雄峰峻岭,之所以名扬天下,还是仰赖诗圣的两句诗:“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而2200多年前蜀郡守李冰“低作堰、深淘滩”,劈山引水修筑的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史记。河渠书》记载,李冰凿离堆,“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溉,百姓飨其利”。

李冰靠火烧、靠水浇,切断玉垒山,开凿离堆,修飞沙堰,今天看来实在原始。然而,原始有原始的好处。它绝不污染环境,绝不危及生态;它不会像现代水库几百米的高坝那样既令人惊叹。又令人隐隐不安。都江堰不会切断鱼类洄游的线路,人们用不着把鱼捞起来,送到大坝上头的水库里去产卵,再把孵化的幼鱼捞起来送回下游。人很累,鱼也很累。

都江堰是历史的遗存,既能防洪,又能灌溉,是人类利用大自然的神话。与之同时的郑国渠早已成了需要史学家考证的遗迹,而都江堰仍旧生机盎然,滋养着天府之国的子民。难怪道教尊李冰为“妙源清君”,这也暗合了老子“上善若水”的精髓吧。在都江堰,流淌着两条河,明的是岷江,暗的是流水孕育的文化。 伫立水边,听着震耳欲聋的涛声,望着清幽的水跳跃奔流,我的心与波涛一同律动,我被那至清的水融化了,与晶莹和透明合而为一。

一想到黄河将成为泥河、长江将成为黄河、淮河将成为黑水河,众多我们赖以生息的湖泊和近海频频告急,我仿佛是那快要窒息的鱼,无处安身。何处有生命之泉?何处有可供自由呼吸、可供安枕的绿洲?

好在都江堰有。

原生态的都江堰干净、持久,李冰“分四六、平涝旱”的科学治水方法,使它青春永驻,从容运转,成为几千万人民的生命甘露。李冰的众多后任,总会追踪李冰的足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疏浚、修缮都江堰。诸葛亮、高俭、卢翊、阿尔泰、丁宝桢„„这些确保天府之国旱涝保收的官员们,生前也许没有立过德

政碑,但后人有情。如今,他们就矗立在伏龙观前堰功道两侧,供人瞻仰。都江堰成就了他们,他们与都江堰同辉。

临别的晚上。我们在郡府楼上吃着关味的河鲜,窗外是涛鸣的和弦,真是一种久违的幸福。

11.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5分)

12.文中说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6分)

13.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6分)

14.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6分)

例题(二):

麦天

雷抒雁

一过清明,绿油油的麦苗就像睡醒吃饱喝足了的孩子,噌噌地往上窜。只几番风摇雨洗,麦子便扬花了,又几日暴晒,先前绿毡一般的田地,就显出些杏黄色了。

从麦子泛出杏黄色开始,农家的节日也就开始了。和着端午节的临近,路上走亲戚的人也便多了起来。“麦梢黄,女看娘”。穿得光洁鲜亮的女子,先前有步行的、骑驴的;如今,有骑自行车、摩托车的;村子通了公路,也有一招手上了公共汽车的。出嫁的女儿,每每这时候,赶在忙前这段空闲,要走走娘家。母女们,别管多见面,少见面,一聚了头,就有说不完的话。到了饭时,女儿又随娘入厨,像先前末嫁时,熟盆熟碗地做一顿好饭,孝顺父母。

女人去看娘,男人守在家里忙麦收前的杂事。开镰前最后一集是“忙农会”, 各类夏收物资一应俱全挤满市场。县里剧团也到集市凄凑热闹,急锣紧鼓要唱《喜开镰》。树荫下,男人们三个一堆,五个一团,聚在一起聊天。无非是说,今年麦子长得厚,费镰费胳膊,吃苦的日子到了。脸上却是掩不住心里的喜悦。先前,从甘肃上来的麦客,早早就往关中赶。一路上,从西往东赶,跟着麦熟先后,次第割过来,叫赶麦场。那种人头攒动,此呼彼应,熙熙攘攮,煞是热闹,构成关中麦天一最。如今,麦客们少了,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麦秸香。收麦的时问由此大大缩短,种田人只需跟了机器,张开口袋,哗哗装满运回家就是。

早晨起大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妻子心疼丈夫,这些天,得把饭食做可口。先是锅盔、面,只两顿,男人就说:吃不进去,有些汤水便好。女人另想法子,买些精肉,配上黄花木耳菠菜豆腐,做成酸酸辣辣的臊子;然后,使出看家的本领,把面和硬揉匀擀薄切细,如同俗语说的“薄如纸细如线,下到锅里莲花转”。一碗香喷喷的臊子面端给男人,看着他三口五口一碗,吸得滋滋溜溜响,女人心里别提多舒坦。改目,又变丁花样,在瓷盆里泡成酸菜酸汤,再割一把鲜鲜嫩嫩的水芹菜,将那芹菜切碎,配了油、葱花在锅里一炒,倒进酸汤,烧滚放凉,细白的面条浇上这酸菜汤,叫浆水面,热天吃丁,落汗下火。男人吃完一老碗又一老碗,嘴里吱咂有声,身上却硬是不出汗,你说怪不!

新麦入囤,满屋子都是麦香、馒头香、锅盔香。忙了一季子的男人,长剌剌躺在炕上,望着麦囤,嘴里哼着秦腔。想啥?啥都不想,忙活了一年,身子脑子

都该歇歇了。偶一抬头,望见窗外,黑云朦朦,渐渐沥沥落下雨点来,睡意便水一般弥漫上来。

妻子会在炕头做些针线活,猛地推一把懒洋洋躺着的丈夫:“去,割二斤肉来,妈妈这两天该来追节了。”

“追节”,什么节?“看忙罢”。回应忙前女看娘,这回该娘看女了。 麦天,一年一度,忙碌着,喜悦着,把农家的日子濡染得鲜鲜亮亮,有滋有昧。

1.文中叙写了如今关中“麦天”的那些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2. “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麦秸香。”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 。

3.“ 男人虽然不再耍镰费胳膊,毕竟还是五黄六月,头项一团火球,身上汗不断。早晨起大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这些叙写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

4.文中最后说麦天的忙碌,喜悦把农家的日子濡染得鲜鲜亮亮,有滋有味请联系全文,简要说说你对“鲜亮”与“滋味”的理解

例题(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壁 画

贾平凹

①陕西的黄土厚,有的是大唐的陵墓,除了挖掘出一大批稀世珍宝,三百平方米的壁画就展在博物馆的地下室。墓主人都是皇戚贵族,生前过什么日子,死后还要过什么日子,壁画多是宫女和骏马。

②壁画中的宫女个个个头高大,耸鼻长目,丰乳肥臀,长裙曳地,仪表万方,再看那匹匹骏马,屁股滚圆,四腿瘦长刚劲,便得知人与马是统一的。唐的精神是热烈,外向,放恣而大胆的,它的经济繁荣,文化开放,人种混杂,正是现今西欧的情形。可叹唐以后国力衰败,愈是被侵略,愈是向南逃,愈是要封闭,人种退化,体格羸弱。说唐人以胖为美,实则呢,唐人崇尚的是力量。马的时代与我们越来越远了,我们的诗里在赞美着瘦小的毛驴,倦态的老牛,平原上虽然还有着骡,骡仅是马的附庸。 ③我爱唐美人。

④我走进地下室,一直往里走,从一九九七年走到五百九十三年。这些宫女,古与今的区别仅在于服饰,但那丰腴圆润的脸盘,那毛根出肉的鬓发,那修长婀娜的体态,使我感受到真正的人的气息。看着这些女子,我总觉得她们在生动着,是活的,以致看完这一个去看那一个,侧身移步就小心翼翼,害怕走动碰着了她们。她们是矜持的,又是匆忙的,有序地在做她们的工作,或执盘,或掌灯,或挥袖戏鹅,或观鸟捕蝉,对于陌生的我,不媚不凶,脸面平静。这些来自民间的女子,毕竟已是宫中人,不屑于我这乡下男人,而我却视她们是仙人,万般企慕,又自惭形秽了。《红楼梦》中贾宝玉那个痴呆呆的形状,我是理解他了,也禁不住说句“女儿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看呀,看那《九宫女》呀,为首的梳高髻,手挽披巾,相随八位,分执盘、盒、烛台、团扇、高足杯、拂尘、包裹、如意,顾盼呼应,步履轻盈。天呐,那第六位,简直是千古第一美人呀,她头梳螺髻,肩披纱巾,长裙曳地,高足杯托得多好,不高不低,恰与婉转的身姿配合,长目略低,似笑非笑,风韵卓绝,我该轻呼一声“六妹”了!这样纯真高雅的女

子,我坚信当年的画师不是凭空虚构的,一定是照生前真人摹绘,她深锁宫中,连唐时也不可见的,但她终于让我看到了,我看到了已经千年的美人。

⑤“美人千年已经老了!”同我去看壁画的友人说。

⑥友人的话,令我陡然悲伤。对于美人老的态度,从来都是有悲有喜的两种情怀,而这种秉性可能也正是皇戚贵族的复杂心理,他们生前占有她,死后还要带到阴间去,留给后世只是老了的美人。这些皇戚贵族化为泥土,他们是什么狗模人样毫无痕迹,而这美女人却留在壁画里,她们的灵魂一定还附在画上。灵魂当然已是鬼魂,又在墓穴里埋了上千年,但我怎么不感到一丝恐怖,只是亲切,似乎相识,似乎不久前还有过匆匆一面?

⑦参观完了壁画,我购买了博物馆内摹古壁的画作印刷品,我不愿“六妹”千余年在深宫和深墓,现在又在博物馆,她原本是民间身子,我要带她到我家。我将画页悬挂室中,日日看着,盼她能破壁而出。我说,六妹,我不做皇戚贵族宫锁你,我也没金屋藏匿你,但我给你自在,给你快乐,还可以让你牧羊,我就学王若宾变成一只小羊,让你拿皮鞭不断轻轻打在我的身上。

11.概括文中唐壁画的特点。(4分)

内容多是宫女和骏马,(1分)生动逼真,(1分)体现了热烈、外向(或“开放”)、放恣而大胆(或“充满力量”)的唐代精神。(2分)

12.简要赏析第④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4分)

运用外貌、神态、动作等描写手法,(1分)点面结合地(1分)再现了“九宫女”生动的宫中生活场景,(1分)表达了作者欣喜、企慕、倍感亲切的心情。(1分)

或:整散结合,语言既典雅又灵动;(2分)“呀”“呐”等语气词的运用,(1分)表达了作者欣喜、企慕、倍感亲切的心情。(1分)

13.分析第③节和第⑤节在行文中分别有什么作用。(6分)

第③节由描绘唐壁画过渡到描绘唐美人,(1分)直抒胸臆,为下文对唐美人的描绘奠定了基调。(2分)第⑤节友人的惋惜引起了下文对美人老的悲喜两种情怀的议论,(2分),使文章由抒情转入沉思。(1分)

14.探究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情思。(6分)

(1)对热烈、外向、充满力量的盛唐精神的赞颂(或“向往”“仰慕”“企慕”),对盛唐精神不再的叹惋;(2分)(2)对美的赞美和怜惜;(2分)(3)表明美是禁锢不了的,是永恒的。(2分)

例题(四):

彩色的荒漠

雷雁抒

①从库尔勒出城不久,车子就离开国道,进入石油公路。新修的石油公路,像一支黑亮的箭镞,直直地射向前方。前方,是茫茫的戈壁,是黄沙漫漫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举世闻名的西气东送的第一口气井。车子全速奔驰在戈壁上。在我们的视野里,地平线的远处,是无遮无拦的穹窿和淡淡升腾着的云朵。开阔的戈壁,像是一方棋盘,偶尔看见一团两团圆圆的草棵,像是刻意摆下的一局残棋。生存与死亡,在这里艰难地进行命运的博弈。我们来到这里时,已是深秋时节,灰色,到处是灰色。

②沿着公路,我们向塔中油田进发。这条路将劈开塔克拉玛干沙漠直通塔里木盆地的中心。那里,将是另一种风景,另一幅图画,另一样色彩。

③塔里木河是一条河岸散乱的河流,夏季过去,汹涌的河水已变得平静和细

瘦。河的两岸,是密密麻麻的胡杨树林。这些树,多数已经飘落了黄色的叶子,呈现出一种刚劲和苍凉。车子向前,茂密的树林,渐次变得稀疏。树的脚下,已经薄薄厚厚的铺上一片黄沙。独立的树木,有的如石雕,有的如铜铸;虽然,它们也许已经死去,年复一年的风沙,折断了树枝,剥开了树皮,可是树的残干依然挺立,像是一群强悍的舞者,向天空和大地顽强地倾诉着它们的意志和信念。我喜欢这些树,视它们为上天兆示给人类的精神榜样。和我一样,石油工人们也喜欢胡杨树,曾经为了保护26棵胡杨,他们7次挪动井位,多花费了200万元人民币。渐行渐远,塔里木河水显然已无力哺育这些植物,塔克拉玛干高大的沙丘,已愈来愈稠密地拥挤在道路的两边。

④可是,这一条沙漠公路却宽阔、平坦,不逊于我在内地看到的任何一条道路。笔直的道路随沙丘的起伏,上上下下。炎夏地表温度可以达到60℃—70℃。你尽可以想象炎热、干燥、漠风会怎样折磨工人们的血肉之躯;但你无法想象,他们以怎样的智慧固定流沙,夯实路基,让这路像与生俱来地生长在沙漠中一样。

⑤翻过几座沙山,眼前一亮,只见一片银灰色的油罐塔高耸,巨大的弯弯折折的银灰色管道在塔间穿绕;还有一些雄伟的建筑和这些油塔管道比肩而立。阳光下,银色、金色、棕色,各种由建筑物放射出的光芒,让人顿时抖落了长途奔驰的困倦与疲惫。塔中油田到了。仰望那些建筑,那一瞬,脑海突然闪现出唐僧师徒历尽波折,看到了西天胜景时的那番惊讶和喜悦。明知一切都是真实的,你有时还不得不问自己:这会不会是幻觉?

⑥在这一切色彩中,最鲜艳夺目的,是石油工人身上工装的红色。那是一种让人肃然起敬的颜色。红帽、红衣、红裤,有如朝霞,有如春花,更似共和国飘扬的旗帜,照耀着这一片沙漠。在油田,我看到最显眼、最有气势的两句话:“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这话被写在墙壁上,刻在石头上,嵌在沙丘上。是心声,也是写照;是鼓动,更是诺言。

⑦我们的终点是伟大的西气东送工程的起点——克拉2号气井。和沙漠地貌截然不同,这里是犬牙交错、怪石林立的雅丹地貌。没有路,钻井的迁移甚至不得不动用直升机。石油工人硬是在这乱石中,打下了井,钻出了气,修成了路,铺下了管道。当我把耳朵贴近输气管道,听见丝丝的天然气奔走的急促喘息声,那一刻,真有点让人激动。它们翻山越岭,渡江跨河,要到数千里之遥的上海、北京。那一刻,我真想让北京的亲友知道,当你们为做午餐轻轻转动天然气灶的开关旋钮时,我能听见那清脆快活的声音,我的心跳正激荡在这离你们遥远而又亲近的地方。

⑧虽说是深秋,草木尽枯,但我却看到了荒漠里最令人难忘的色彩。

14.文章第一段描写了戈壁滩的哪些特点?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4分)

答:

【评分答案】1)①环境的恶劣,②戈壁滩色彩的单调

2)①为表现石油工人为祖国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埋下伏笔,②与下文要写的彩色的沙漠形成鲜明对比,③先抑后扬,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备考答案】(1)①环境的恶劣:黄沙茫茫,辽远的天空,开阔,缺乏生机②色彩的单调:到处都是灰色。

(2)作者这样写写的用意:①为下文写塔里木河边上的胡杨树及其精神做铺垫,为下文写石油工人的奉献精神作铺垫②与下文写石油城的彩色荒漠形成鲜明的对比③沙漠是灰色,再写石油城的沙漠是彩色,欲扬先抑,引起读者的阅读

兴趣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信息筛选和总结归纳能力和结构鉴赏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E级。

【试题解析】根据题干的要求,考生需要在文中找到作者对戈壁滩的描写的相关信息,并进行简要地总结归纳。与本题相关内容出现在文章第一段。第一段是对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整体描绘。文中有“前方,是茫茫的戈壁”的提示,之后所作的描写应该是提供答案信息之处。作者作者以行进过程为序,写出了戈壁滩的两个特点:一是通过写戈壁滩黄沙漫漫、无遮无拦的穹窿、淡淡升腾着的云朵、戈壁的开阔、生与死的博弈写环境极其恶劣;二是写秋天到来这里到处是灰色写戈壁滩色彩的单调。第二问要求联系全文谈这样的用意,可以从内容和形式方面回答:1)开头与题目的照应:题目是“彩色的沙漠”,开头却从戈壁滩的恶劣的环境和单调的色彩写起,作用是与下文写石油城的彩色形成对比2)为下文做铺垫:下文写塔里木河边上的在恶劣环境下的胡杨树的顽强的生命和意念,又写到像胡杨一样的石油工人为了西气东输工程而作出的卓越的贡献。因此可以概括为“为下文写塔里木河边的胡杨树和表现石油工人为祖国为人民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作铺垫/埋下伏笔”3)与主题的关系:本文的主题是赞颂石油工人的精神,而从恶劣的环境和单点的色彩写起,在写法上属于欲扬先抑,吸引读者。

15.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6分)

(1)我喜欢这些树,视它们为上天兆示给人类的精神榜样。

答:

(2)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

答:

【评分答案】(1)在恶劣环境中的胡杨树,仿佛被上天赋予了顽强的意志和信念,具有吸引人的力量。

(2)尽管沙漠是荒凉和单调的,但是,人们却可以通过劳动让人生变得丰富多彩。

【备考答案】(1)在恶劣环境中的胡杨树,虽然已经死去,但是树的残干依然挺立,显示出顽强的意志和信念,给人以精神的启示

(2)沙漠是环境恶劣和色彩单调的的,但是,在荒凉的环境中,人生可以凭借顽强的意志和信念,通过辛勤的劳动让人生变得丰富多彩。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文章的重要语句含义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试题解析】第一句话出现在文中第三段。理解这一句话应该将其放在作者作者对胡杨树的描写及对其精神的赞美的的语境中。所以,结合上下文,要抓住两个要点解释:一是我为什么“喜欢这些树”,二是“上天兆示给人类”什么样的“精神榜样”。第一个问题,第三段原文有“树的脚下,已经薄薄厚厚的铺上一片黄沙。独立的树木,有的如石雕,有的如铜铸;虽然,它们也许已经死去,年复一年的风沙,折断了树枝,剥开了树皮,可是树的残干依然挺立”,这些语句勾勒出了胡杨树的形象,形象地回答了第一个问题;“像是一群强悍的舞者,向天空和大地顽强地倾诉着它们的意志和信念”一句,则概括地表达了“精神榜样”的内容。

第二句话出现在文中第六段的末尾。同样要注意上下文语境。第六段主要描写彩色沙漠中的红的。作者先写石油工人身上工装的红色,然后围绕“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这句话展开议论:“是心声,也是写照;是鼓动,

更是诺言。”理解这一句话,要注意两个“荒凉”的含义:“只有荒凉的沙漠”中的“荒凉”指的是戈壁滩荒凉的环境,即恶劣的环境、单调的色彩,“没有荒凉的人生”中的“荒凉”是比喻义,从上下文看,是单调的、没有色彩的、无意义的。结合语境“是心声,也是写照;是鼓动,更是诺言”,表明这是石油工人的追求,也是他们的行动:即使在艰苦的环境中,也要通过自己的劳动实现自己的价值,让人生像这多彩的沙漠一样丰富多彩。

16.作者为什么说,在他所看到的一切色彩中,最鲜艳夺目的是石油工人身上工装的红色?(6分)

答:

【评分答案】①相比荒漠和油田建筑的色彩而言,石油工人工装的红色更加耀眼夺目②工装的红色如花如霞,表达了了对石油工人美好心灵的赞颂和敬仰③工装的红色如同共和国旗帜的颜色,寄托了作者的爱国之情。

【备考答案】①在银色、金色、棕色的建筑物的颜色中,衬托出石油工人身上工装的红色最鲜艳夺目②③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的理解,以及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解析】对文内各种逻辑关系的把握是考查文意常用的方法。这类题往往从词语或者句子的角度切入,既要理解词语或句子的含义,又要揭示出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因此,要在把握句子的因果关系的基础上,分析每一个重要词语或句子的含义,揭示作者的观点态度。

在题干中,有两个词语需要特别关注:“一切色彩”“红色”。“一切色彩”指向第五段的色彩和工装的色彩,即银色、金色、棕色、红色,银色、金色、棕色是各种建筑物放射出的光芒,而红色是工装的颜色,因此,从表层意义上说,因为工装的颜色是红色,不同于建筑物的颜色,作者才认为他“鲜艳夺目”;作者认为这是一种使人“肃然起敬”的颜色,把工装的红色比作朝霞和春花,实际上暗合上文对胡杨树的描写,赞颂了工人的精神;又把红色与共和国旗帜的颜色作比较,其寓意不言自明。

17.在文章最后,作者是采用哪些方法来写克拉2号气井的?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8分)

答:

【评分答案】

(1)作者采用对比、排比、比拟和想象的方法来写克拉2号气井

(2)①通过对克拉2号气井所在的雅丹地貌和荒漠地貌的对比,表现了石油工人充满激情,不畏艰险,克服困难的精神②通过对不同劳动情景的排比,表现了石油工人坚定的决心和一往无前的气势③通过对管道天然气声音的比拟,表现了石油工人为西气东输所做的巨大贡献④通过对远方亲人的召唤,表现了作者对石油工人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备考答案】①②③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作者情感态度和表达技巧的赏析。能力层级为E级。

【试题解析】文章的最后部分,是指原文的第七八两段。一般而言,文章的结尾部分往往是作者集中抒发感情的地方,散文与议论性文章不同,主题表达具有含蓄性的特点,因此,作者在描写客观景物的同时,往往蕴含了自己的感情。因此,作者采用的描写方式也是情感态度的表现方式。具体解题思路是条分缕析:

作者用什么方法,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和沙漠地貌截然不同,这里是犬牙交错、怪石林立的雅丹地貌。”采用了对比的写作方法,写雅丹地貌比沙漠地貌环境更为恶劣;突出环境的更加恶劣,实际上是为了表现石油工人的精神——不畏艰险、克服恶劣环境等困难的精神。“石油工人硬是在这乱石中,打下了井,钻出了气,修成了路,铺下了管道。”连用四个相同的句式,构成排比句式,写石油工人的艰辛劳动,表现出了石油工人的气概。“当我把耳朵贴近输气管道,听见丝丝的天然气奔走的急促喘息声,那一刻,真有点让人激动。它们翻山越岭,渡江跨河,要到数千里之遥的上海、北京。”通过对管道天然气声音、行动的比拟,写出石油工人造福北京、上海,表现了石油工人为西气东输所做的巨大贡献,“那一刻,我真想让北京的亲友知道,当你们为做午餐轻轻转动天然气灶的开关旋钮时,我能听见那清脆快活的声音,我的心跳正激荡在这离你们遥远而又亲近的地方。” 通过对远方亲人的召唤,想象远方亲友使用天然气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对石油工人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第二课时

二、语句赏析题:

命题方式: 1、画线部分描写了„„,请分析其表现特色。

2、某段写到了的情景,请具体分析这一段描写的表达特色。

3、本文在写作上有很突出特色,请简要分析。

题型解密:要对表达技巧这一概念的理解到位、准确,表达技巧这一概念不但指表现手法(如衬托、抑扬、渲染、虚实等),还应包括叙述的人称、叙述的方式(顺叙、倒叙、插叙),修辞手法,结构的安排以及各种描写等等。针对与“手法”相关概念纠结混乱的情况,江苏卷做了巧妙的回避,运用“表达特色”“艺术特色”等大概念来处理,由此我们可以把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作为几个小从属概念来处理。

方法指津:这类题目,一般来说以鉴赏景物描写的居多,我们可以按照①修辞手法②描写景物的角度和感官③表现手法④表达方式⑤语言风格几方面逐一进行排查,把符合该指向要求的写下来,没有该指向的删去。

知识储备:

◎修辞技巧 :

比喻 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比拟 拟人亲切感人,感情鲜明;拟物新颖别致。生动形象

借代 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形象代抽象,委婉含蓄又生动形象

夸张 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对比 揭示好同坏,善同恶,美同丑的对立,使人们在比较中得到鉴别;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对偶 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排比 内容集中,气势酣畅;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衬托 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

反复 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增强旋律美

设问 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反问 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双关 表意丰富,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描写景物的角度和感官:远近高低、动静结合、视听结合、色彩等 ◎表达方式的答题术语

叙述 叙述人称

(1)运用第一人称

特点:“我”既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又是其中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 好处:真实亲切,拉近小说与读者的距离,便于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不足: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受到一定的限制,是“有限的讲述”。

(2)运用第二人称 特点: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运用第三人称 特点:叙述人只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并非故事情节中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叙述人站在故事我外部,以旁观者的身份讲述故事,视角或有限也可无限。

好处:叙述自由,超越时空,无所不知。

不足:叙述缺乏亲切感,使小说与读者之间产生距离。

叙述方式

运用顺叙方式 故事的基本因素交待清楚,使叙述自然顺畅

巧用倒叙方式 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运用插叙方式 使内容充实,故事情节更加完整、清晰

运用补叙方式 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描写

工笔细描(详、繁) 绘形绘声绘色,淋漓尽致地表现人物的形象性格或事物的完整面貌

粗笔白描(略、简) 廖廖数笔,勾勒出人物、事物的神韵

正侧结合

正面描写 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神态、心理、细节、语言、动作,使人物或事物形象更加生动逼真,栩栩如生。

侧面描写 通过旁人或景物、环境来有力的烘托某一人物或事物的形象。

细节描写 人物、事物某一细小的神态、动作 关注细节,于细微处见精神;以小见大,更能表现人物或事物的神韵。

典型的场景描写(选取典型的代表性事物)

写景技巧

移步换景,定点换景,定景换点;形声色味触结合;由远而近,由近而远;由动而静,由静而动;动静结合,以动衬反衬静,以有声反衬无声;从高到低,从低到高;从上到下,从下到上;由表及里,由外而内

其它描写笔法

主次结合,相得益彰;虚实结合,虚实相生;先抑后扬,引发好奇;对比衬托,有力突出 夹叙夹议 叙述是议论的基础,议论是叙述的升华,使文章既有形象性又有哲理性

抒情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情感浓烈饱满,直接感染读者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情感抒发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议论

1.开头或结尾的议论点明文章的主旨。

2.文章中间的议论常起过渡、引出主旨的作用。

说明 (不作要求)

◎表现手法的答题术语

托物言志(象征) 借此言彼,生动形象;巧妙寄托,耐人寻味;委婉含蓄,引人联想

借古讽(喻)今 借古人古事针砭今人今事,委婉含蓄,发人深省

以„„自比 委婉含蓄地表达了„„

善于联想想象 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虚实相济,增添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选材技巧的答题术语

以小见大;点面结合;虚实结合;由古而今,从中到外;形散而神不散 ◎语言技巧的答题术语

遣词技巧

①善用叠词或拟声词,既有形象美,又富音韵美,读起来琅琅上口; ②十分注重炼字(或推敲字词),有力地表现了„„

造句技巧

①句子长短相间,整散交错,既有整齐匀称之美,又有流动变化之美,使行文自然流畅,音韵和谐,极富艺术感染力。

②善于运用X(X=排比、对偶、反复、反问、设问)句,„„地表现了(突出了)„„(句子的主要内容)

例题(一):《麦天》

文章见前面

2. “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麦秸香。”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 。

例题(二):《画壁》

文章见前面

12.简要赏析第④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4分)

运用外貌、神态、动作等描写手法,(1分)点面结合地(1分)再现了“九宫女”生动的宫中生活场景,(1分)表达了作者欣喜、企慕、倍感亲切的心情。(1分)

或:整散结合,语言既典雅又灵动;(2分)“呀”“呐”等语气词的运用,(1分)表达了作者欣喜、企慕、倍感亲切的心情。(1分)

例题(三):

雪中六盘

张承志

①我感谢六盘山。

②离开沙沟乡和西吉滩,离开了头戴六角帽的哲合忍耶回民的黄土山庄,在大雪纷扬中,我们穿过了一片片斑驳错落的村寨,来到了单家集。一罐茶只喝了一口,我们便又穿过杨茂、姚杜,在暮色中的好水川旁冻硬的土道上,急急地前进了。白雪使晚暮中的好水两岸依然明亮,干燥的雪在脚下“喳喳”作响,迎接着我们的到来。一路小村瓦顶的高房静静地屹立在

庄院一角,切开的山坡上偶有一排废弃的窑洞,仿佛大山的眼睛,含情脉脉地注视着我这个多年前的老友。我们踏着硬硬的薄雪,体味着这一切,继续走向这苍茫雪谷的纵深处。背上行装迈开大步,搭上手扶拖拉机快速前行,我们的心已在六盘。

③人间的事就是这样,当一切都已远逝,当新的世界像江河浪涛一样卷持着自己浮沉而下的时候,人们有时会回忆起一个遥远的印象。随着成年,随着见识和缺憾的积累,人们会开始懂得这印象、这心境的可贵。因为它只这么闪烁一瞬,然后就消失,就熄灭,就永远失而不得了。它在消失和熄灭的时候,带走了你的一份青春和历史,当你知道已经真的失去了它的时候,你会感到额头上又添了一道皱纹,你的生命又衰老了一分。

④我感谢六盘山。因为在我顺着它腰肢的崎岖小道向上攀登时,它为我唤醒了已经沉睡了的一个印象。那是一个十八岁的我,背负着六十斤重的行囊,在岷山山地的一座高山上行走的印象。那一天,我和一个背着一篓煤炭的农民并肩走在大雪覆盖的岷山道上。那农民被压弯的背和煤灰染黑的流淌着道道汗水的脸,还有那双在黑污中朝我闪着善良憨实的目光的眼睛,曾经给年轻的我带来过撞击般的感触。从那以后近二十年过去了,荒凉的岷山道,雪封的远山近村,脚上的冻伤和背上的重负,连同那个脸膛黑污、眼睛和善的驮炭人,都被忙碌的生涯淘去了,淡忘了。我只是朦胧中觉得自己心里似乎还存留着什么,它常常使我在奔波中稍稍定神的一瞬感到惶惑。

⑤所以我感谢六盘山。哪怕是短暂的接触也好,哪怕我还远远不能洞知和理解;尽管我仍然只能再去投身于我的奔波世界,尽管我深知当我们在顶峰欢呼雀跃之后,朝下山道上迈出一步就有可能是对这座山峰的永诀。

⑥我仍然感谢六盘山。它在我成年的心里唤醒的那个印象已经再也不会沉睡了。当我望着在雪幕后雄伟地缓缓升起的、那颜色灰蒙的静默大山,望着它身上鳞甲般的丛丛树木,望着它襟裾下茫茫无际的大地上不可思议的梯田村庄的地图时,我久久地想着这近二十年的时光里经历的一切。从岷山道上那背炭的农民开始,一直到沙沟乡面容坚忍的哲合忍耶回民,许许多多的熟识面影,仿佛在向我启示着什么。

⑦来到和尚铺,回首望六盘,顶峰和山口已经被山峦遮住了。想起昨天夜宿的杨河乡,只觉得天关难越。眼前路道分三岔,固原城举步可接。我知道,此别六盘山就是告别西海固;前面虽路程尚远,但我这次严冬远行的计划已经结束。

⑧巍巍六盘山还在冬雪中无言地默立着,荒瘠的岭脉沿着路左一字排开。我没有多少惊喜或可数的收获,但我的心中是一片踏实的宁静。

⑨再见,我质朴、刚强的六盘山!

(选自《风土与山河》,有删改)

11.文中的六盘山有哪些特点?请加以概括。(4分)

【答案】 ①道路崎岖;②山势雄伟;③植被茂盛;④质朴、刚强。

12.文章第②段画线句描写了作者前往六盘山途中所见之景,请分析其表达特色。(6分)

【答案】选取“白雪”“窑洞”等山中代表性景物(1分),按由下到上顺序(1分),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等角度(1分),运用拟人、比喻修辞手法(2分),展开描写,使人如临其境,语言表达富有感染力(1分)。

13.文章第④段叙写“我”在岷山道上与背炭农民相遇之事,从全文结构看有何作用?(4分)

【答案】 (4分)运用细节描写,说明背炭农民给“我”的印象之深(1分);插叙相遇之事,丰富了文章内容,拓展了行文思路(1分);承上启下,既与上文“回忆起一个遥远的印象”等议论抒情相呼应(1分),又为下文作者“感谢六盘山”提供了有力的依据(1分)。

14.作者在文中反复表达“感谢六盘山”,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6分)

【答案】①六盘山唤醒了作者心中已经淡忘了的美好印象;

②六盘山让作者思考过往的人生历程;

③六盘山让作者汲取了前行的力量;

④六盘山启示作者关注底层百姓的生存状态;

⑤六盘山激发了作者的寻根意识。

(评分建议: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得满分。)

例题(四):

缸中日月

张金刚

①缸,或泥或陶,或大或小,或精致或粗糙,或年轻或老迈,皆如农家一员,静坐屋里屋外,角角落落。承载着农人的辛勤与汗水,存储着季节的收获与更迭,与数辈几代相伴日月,见证千滋百味的岁月流年。

②不知是何材质煅烧,是何工艺打造,何时陆续进家,缸,就这样融入农家,参与着琐碎的烟火生活。缸,无言,却如睿智的老者,用或空洞或殷满的肚量激励着农人的干劲,过出火红的日子;缸,无声,却如魔术般神奇,占气候之天时,与时间交挚友,融调料入食物,发酵、腌制出醇厚的美味,积淀成舌尖上的故乡。

③缸,堪称农家的脸面;撩开缸,便可知家况。新脱粒的小麦、玉米、芝麻、谷类,刚下场再上房,晾晒风干,绽放一片金黄。满满地盛入簸箕,扬高、倾倒,但闻“刷”的一声延音,粒粒粮食如疾雨般欢快地滑入缸底;接续,慢慢堆积;留在簸箕里的顽皮颗粒,跳跃、滚动,拨动着喜悦的心弦。

④一家人,欢聚忙乱,片刻间,丰收的粮食,盛满了大缸小缸,冒着尖儿;用手抹平、轧实,盖上盖子,便储下了一年的收获、来年的希望。取粮时,打开缸盖,一股粮食的清香扑面而来,心中荡起自足的涟漪。串门的乡亲,习惯望望别人家粮缸的大小、多少,或者干脆揭盖观瞧,咂舌夸赞一番,主人家自是喜笑颜开。

⑤母亲攒下的生鸡蛋,洗净、控干;将盐、花椒、大料放入水中,熬煮、晾凉;取小缸清冼、抹净、晾干。将鸡蛋整齐码入缸内,灌入盐水,没顶,盖盖儿;只待腌过时日,捞出煮食。腌制越久,味道越美;略带臭味,越品越香。煮熟的咸鸡蛋,用水拔凉,敲开剥食;或纵切两片,用筷挑食。蛋清细腻滑润,蛋黄鲜艳流油,或泛青呈黑,滋味悠长,令人回味。时常受缸内腌鸡蛋的牵引,回到老家,亲近那口缸;母亲总会颤巍巍捞出,煮好,给我带上,那滋味铭心一生。

⑥秋末冬初,大小缸集中亮相。罢园的黄瓜、豇豆、辣椒、韭菜、番茄,精切细作,佐以配料,分别腌制在缸缸罐罐中,打造出五彩缤纷的精制小咸菜,清新爽脆、风味独特,成为食粥、吃肉、卷饼的绝配。最隆重的当属腌萝卜、制泡菜。将成堆的新鲜萝卜洗净、晾干,分层码入大缸、撒上块盐即可;芥菜、洋芋、胡萝卜、大白菜、卷心菜等随意搭配,精心调味即成。菜在缸中奇妙地发酵成酸爽利口的腌泡菜,丰富了农家一年的餐桌。

⑦杀年猪,腌腊肉,好似过年的序曲。方块五花肉、条状排骨肉,大锅煮好;糖色着色,沸油炸烧,裹上细盐,盛于缸内,灌上猪油;腌制的腊肉,美味喷香,随时可炒、烩、炖食。生活清苦的童年,母亲会趁农闲翻山越岭,采摘大量酸枣,泡在大缸内,制成清淡的酸枣醋;舀上一勺直接饮用,酸爽解暑。新摘的柿子,麻涩难食;置于缸内,在院中围上秸秆、锯末,定时点燃加热沤制数日,柿子便可变得甘甜爽脆,颇为神奇。

⑧这些缸,一如农人的品性,朴实无华、默然无语,盛放着农家的智慧和日子。小城一酒店院内,放置两口大缸,清水悠悠、浮萍朵朵、游鱼款款;白天映着红日,夜里盛着皎月。我甚是欣喜,一时勾起了无尽的遐思。忽觉这缸,已植入我的血脉,映照出不老的日月,更盛满了浓浓的乡愁。 (选自《甘肃日报》,有删改)

11.文章第①段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4分)

点题:缸与农家相伴日月。(2分)总领全文:缸见证岁月流年。(2分)(只写“点题”“总领全文”不给分)

12.请简要分析第③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5分)

运用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2分)从视觉和听觉多角度描写,(2分)语言表达形象生动,富有韵味。(1分)

13.文中说缸“见证千滋百味的岁月流年”“积淀成舌尖上的故乡”,请概括文中写了哪些“舌尖上”的滋味。(5分)

咸鸡蛋的香味;咸菜的清爽风味;腊肉的喷香;酸枣醋的清淡味;沤柿子的甘甜爽脆。(每点1分)

14.本文写了与缸有关的人和事,请探究作者的情感取向。(6分)

①缸无言无声,一如农人的品性:对朴实无华品质的赞美;②农人用缸储粮腌菜等:对农人辛勤智慧的赞颂;③回忆母亲、农村生活场景:对亲情与乡情的珍视;④无尽遐思、缸植入我的血脉:对农村生活的热爱。(每点2分,写出3点得满分)

散文阅读复习专题

江苏省宜兴中学 邵然

第一课时

散文复习几个意识

文体意识

明确各种文体的相关特点。不同的文体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不同的结构、不

同的表达方式,不同的语体色彩,因而也有不同的解读方法。

①记叙性散文—记人叙事—细节描写—反映世态

②抒情性散文—咏物状景—借物抒情—言志抒情

③议论性散文—议论见长—典型言行—杂感随想

系统意识

考试现代文阅读题失分较多,一方面是因为相关知识不系统,概念不清晰;

或者是训练不系统,指导不到位。因此要做好下面三项工作:

1.构建阅读与鉴赏的相关知识系统。如: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相关知识系统:

⑴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等8种;江苏6种)。

⑵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

⑶表现手法(想像、联想、象征、渲染、衬托、对比等)

⑷选材特点(典型、真实、新颖、详略)

⑸结构特点(线索、首尾方式、铺垫、呼应、悬念等)

另外人称变换的作用;文句在文头、文中、文尾的作用等。

2.指导阅读和鉴赏的一些常见的方法。如:对于一般文章中的关键语句的搜

寻,就可以有以下常见的方法。

⑴从内容上看,要抓住能揭示文章题意、主旨的语句,抓住每一个段落中那些能

概括段意的语句。

⑵从表达方式上看,要注意文章那些直接抒情或间接抒情的句子,注意那些发表

议论的语句。

⑶从结构上看,要注意领起后文或收束前文的语句,前呼后应、承上启下的语句,

有重要指示代词的语句,位于全文或全段开头、结尾处的语句等。

⑷从修辞上看,要注意那些运用了比喻、反问、排比等手法以及语意比较含蓄的

语句。

3.系统编制各类文体考查要点。

整体意识

就是鸟瞰全局,把握整体,亦把握文章的主旨,即主要内容或中心思想,把

握了它,就能运用它直接或间接地答题。如不从整体上把握而去解题,容易犯“盲

人摸象”的笑话。建议坚持按照我们今天散文阅读课的形式培养阅读习惯。

文本意识

打破现代文阅读的神秘感,要有“答案就在(都在)原文中”的理念。纵观

近年来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绝大部分题目以选文的句、段为命题点,且要求考

生充分利用原文词句写出正确答案。在理解重要语句、概括内容要点时,要坚持

把词语置于其语言环境中去分析;同时要尽量用原文中的话或稍加修饰的概括的

话作答。实际上,一套阅读题,四个题目,句义理解以及内容要点概括这两道题,

都可以在原文本中找到答案的,就是赏析题和探究题这两道题目也是要紧扣文本

的。考生必须有较强的文本意识和语境意识,练就从原文中把答案“抠”出来的

本领。

规范意识

语文考试不仅考查会答,还有一个严格的要求是规范。语言要符合语法、逻

辑和修辞,力避①②③④文理不通,且书写要工整。答题要有针对性,要针对题

目要求答题,不要乱答,答非所问。表达要有呼应性,即题目有几问,你就要有

几答,题目问“几个方面”你就要答几个方面;题目问“为什么”,你就要用“因

为”“所以”来呼应。

同时,我们的答题往往犯不全面的错误。由于阅读老师往往是采点给分,为

了达到“写”的全面性,一个方法是:近年考卷取消了字数的限制,可以多答一

些。依据答题的赋分,分点作答,4分往往要答两点,6分往往要答3点以上。

同时做较高的概括性题目时要设等序数号来回答,这样明白、清晰,可以让阅卷

老师一目了然。•

一、思路结构类试题

1.考查的普遍性及重要性。

散文阅读愈加重视结构思路的考查,高考这类命题极其广泛:绝大部分试卷

都有此考点。

如果作个纵向比较,近年来命题的设计原则已经发生改变,命题布局不再是

过去由词义理解到综合分析、再到鉴赏的过程;而是开始重视先从分析作品结构

上入手。之所以如此重视,本义无非是通过行文脉络的梳理考查是否读懂了文章。

思路结构毕竟是一篇文章的骨架。

2.命题类型: ⑴要求分析全文的行文思路(或结构) ⑵局部某句话、某处叙述、描写文字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⑶开头有什么作用(“开头为什么要从„写起”)

⑷文中某处景物描写的作用。(或在开头,或在中间)

知识储备:

※开头段:

(1)如开篇点题,首段作用:总括全文,点明主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

种感情。

(2)如开篇没点题,首段作用: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做铺

垫。

(3)如开篇景物描写,首段作用:结构上,它起铺垫作用;景物描写上看,勾

勒环境,提供背景,或渲染气氛。

(4)如开篇连续发问,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的作用。

(5) 如开篇连续感叹,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 ※结尾段:

(1)一般是总结全文,照应题目,点明主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

之。

(2)也可能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

(3)也有暗示主题或者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

※中间段:

(1)比较短,作用:承上启下(过渡)。注意要答出上下文的内容。

(2)比较长,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作用: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

(3)如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一致,作用:衬托(或烘托、铺垫)。如不一致,作用:反衬。

【温馨提醒】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

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例题(一):

上善若水

张笑天

去都江堰,一进入成灌高速公路,“上善若水”的巨型横幅扑面而来。这是指水吗?是褒扬都江堰吗?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岷江从雪山一路蹒跚走来,负荷着黎庶的厚望,伴随着历史的沧桑。人不可能在不同的时间趟过同一条河流,大概就是这种带有哲学意味的思维,令人频生感悟。

上善是最高的善。水滋润万物,使之生长,又从不与万物竞高下、论短长,所以老子认为“上善若水”。这种品格接近于他心中至高至圣的“道”了。

在喷吐着雪浪的离堆前,在散射着彩虹光芒的水雾屏幕上,我仿佛看到了重重叠叠的人影,杜甫、岑参、陆游„„他们的诗篇传诵千古,历久弥新。譬如那玉垒山,本非雄峰峻岭,之所以名扬天下,还是仰赖诗圣的两句诗:“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而2200多年前蜀郡守李冰“低作堰、深淘滩”,劈山引水修筑的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史记。河渠书》记载,李冰凿离堆,“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溉,百姓飨其利”。

李冰靠火烧、靠水浇,切断玉垒山,开凿离堆,修飞沙堰,今天看来实在原始。然而,原始有原始的好处。它绝不污染环境,绝不危及生态;它不会像现代水库几百米的高坝那样既令人惊叹。又令人隐隐不安。都江堰不会切断鱼类洄游的线路,人们用不着把鱼捞起来,送到大坝上头的水库里去产卵,再把孵化的幼鱼捞起来送回下游。人很累,鱼也很累。

都江堰是历史的遗存,既能防洪,又能灌溉,是人类利用大自然的神话。与之同时的郑国渠早已成了需要史学家考证的遗迹,而都江堰仍旧生机盎然,滋养着天府之国的子民。难怪道教尊李冰为“妙源清君”,这也暗合了老子“上善若水”的精髓吧。在都江堰,流淌着两条河,明的是岷江,暗的是流水孕育的文化。 伫立水边,听着震耳欲聋的涛声,望着清幽的水跳跃奔流,我的心与波涛一同律动,我被那至清的水融化了,与晶莹和透明合而为一。

一想到黄河将成为泥河、长江将成为黄河、淮河将成为黑水河,众多我们赖以生息的湖泊和近海频频告急,我仿佛是那快要窒息的鱼,无处安身。何处有生命之泉?何处有可供自由呼吸、可供安枕的绿洲?

好在都江堰有。

原生态的都江堰干净、持久,李冰“分四六、平涝旱”的科学治水方法,使它青春永驻,从容运转,成为几千万人民的生命甘露。李冰的众多后任,总会追踪李冰的足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疏浚、修缮都江堰。诸葛亮、高俭、卢翊、阿尔泰、丁宝桢„„这些确保天府之国旱涝保收的官员们,生前也许没有立过德

政碑,但后人有情。如今,他们就矗立在伏龙观前堰功道两侧,供人瞻仰。都江堰成就了他们,他们与都江堰同辉。

临别的晚上。我们在郡府楼上吃着关味的河鲜,窗外是涛鸣的和弦,真是一种久违的幸福。

11.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5分)

12.文中说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6分)

13.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6分)

14.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6分)

例题(二):

麦天

雷抒雁

一过清明,绿油油的麦苗就像睡醒吃饱喝足了的孩子,噌噌地往上窜。只几番风摇雨洗,麦子便扬花了,又几日暴晒,先前绿毡一般的田地,就显出些杏黄色了。

从麦子泛出杏黄色开始,农家的节日也就开始了。和着端午节的临近,路上走亲戚的人也便多了起来。“麦梢黄,女看娘”。穿得光洁鲜亮的女子,先前有步行的、骑驴的;如今,有骑自行车、摩托车的;村子通了公路,也有一招手上了公共汽车的。出嫁的女儿,每每这时候,赶在忙前这段空闲,要走走娘家。母女们,别管多见面,少见面,一聚了头,就有说不完的话。到了饭时,女儿又随娘入厨,像先前末嫁时,熟盆熟碗地做一顿好饭,孝顺父母。

女人去看娘,男人守在家里忙麦收前的杂事。开镰前最后一集是“忙农会”, 各类夏收物资一应俱全挤满市场。县里剧团也到集市凄凑热闹,急锣紧鼓要唱《喜开镰》。树荫下,男人们三个一堆,五个一团,聚在一起聊天。无非是说,今年麦子长得厚,费镰费胳膊,吃苦的日子到了。脸上却是掩不住心里的喜悦。先前,从甘肃上来的麦客,早早就往关中赶。一路上,从西往东赶,跟着麦熟先后,次第割过来,叫赶麦场。那种人头攒动,此呼彼应,熙熙攘攮,煞是热闹,构成关中麦天一最。如今,麦客们少了,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麦秸香。收麦的时问由此大大缩短,种田人只需跟了机器,张开口袋,哗哗装满运回家就是。

早晨起大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妻子心疼丈夫,这些天,得把饭食做可口。先是锅盔、面,只两顿,男人就说:吃不进去,有些汤水便好。女人另想法子,买些精肉,配上黄花木耳菠菜豆腐,做成酸酸辣辣的臊子;然后,使出看家的本领,把面和硬揉匀擀薄切细,如同俗语说的“薄如纸细如线,下到锅里莲花转”。一碗香喷喷的臊子面端给男人,看着他三口五口一碗,吸得滋滋溜溜响,女人心里别提多舒坦。改目,又变丁花样,在瓷盆里泡成酸菜酸汤,再割一把鲜鲜嫩嫩的水芹菜,将那芹菜切碎,配了油、葱花在锅里一炒,倒进酸汤,烧滚放凉,细白的面条浇上这酸菜汤,叫浆水面,热天吃丁,落汗下火。男人吃完一老碗又一老碗,嘴里吱咂有声,身上却硬是不出汗,你说怪不!

新麦入囤,满屋子都是麦香、馒头香、锅盔香。忙了一季子的男人,长剌剌躺在炕上,望着麦囤,嘴里哼着秦腔。想啥?啥都不想,忙活了一年,身子脑子

都该歇歇了。偶一抬头,望见窗外,黑云朦朦,渐渐沥沥落下雨点来,睡意便水一般弥漫上来。

妻子会在炕头做些针线活,猛地推一把懒洋洋躺着的丈夫:“去,割二斤肉来,妈妈这两天该来追节了。”

“追节”,什么节?“看忙罢”。回应忙前女看娘,这回该娘看女了。 麦天,一年一度,忙碌着,喜悦着,把农家的日子濡染得鲜鲜亮亮,有滋有昧。

1.文中叙写了如今关中“麦天”的那些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2. “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麦秸香。”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 。

3.“ 男人虽然不再耍镰费胳膊,毕竟还是五黄六月,头项一团火球,身上汗不断。早晨起大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这些叙写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

4.文中最后说麦天的忙碌,喜悦把农家的日子濡染得鲜鲜亮亮,有滋有味请联系全文,简要说说你对“鲜亮”与“滋味”的理解

例题(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壁 画

贾平凹

①陕西的黄土厚,有的是大唐的陵墓,除了挖掘出一大批稀世珍宝,三百平方米的壁画就展在博物馆的地下室。墓主人都是皇戚贵族,生前过什么日子,死后还要过什么日子,壁画多是宫女和骏马。

②壁画中的宫女个个个头高大,耸鼻长目,丰乳肥臀,长裙曳地,仪表万方,再看那匹匹骏马,屁股滚圆,四腿瘦长刚劲,便得知人与马是统一的。唐的精神是热烈,外向,放恣而大胆的,它的经济繁荣,文化开放,人种混杂,正是现今西欧的情形。可叹唐以后国力衰败,愈是被侵略,愈是向南逃,愈是要封闭,人种退化,体格羸弱。说唐人以胖为美,实则呢,唐人崇尚的是力量。马的时代与我们越来越远了,我们的诗里在赞美着瘦小的毛驴,倦态的老牛,平原上虽然还有着骡,骡仅是马的附庸。 ③我爱唐美人。

④我走进地下室,一直往里走,从一九九七年走到五百九十三年。这些宫女,古与今的区别仅在于服饰,但那丰腴圆润的脸盘,那毛根出肉的鬓发,那修长婀娜的体态,使我感受到真正的人的气息。看着这些女子,我总觉得她们在生动着,是活的,以致看完这一个去看那一个,侧身移步就小心翼翼,害怕走动碰着了她们。她们是矜持的,又是匆忙的,有序地在做她们的工作,或执盘,或掌灯,或挥袖戏鹅,或观鸟捕蝉,对于陌生的我,不媚不凶,脸面平静。这些来自民间的女子,毕竟已是宫中人,不屑于我这乡下男人,而我却视她们是仙人,万般企慕,又自惭形秽了。《红楼梦》中贾宝玉那个痴呆呆的形状,我是理解他了,也禁不住说句“女儿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看呀,看那《九宫女》呀,为首的梳高髻,手挽披巾,相随八位,分执盘、盒、烛台、团扇、高足杯、拂尘、包裹、如意,顾盼呼应,步履轻盈。天呐,那第六位,简直是千古第一美人呀,她头梳螺髻,肩披纱巾,长裙曳地,高足杯托得多好,不高不低,恰与婉转的身姿配合,长目略低,似笑非笑,风韵卓绝,我该轻呼一声“六妹”了!这样纯真高雅的女

子,我坚信当年的画师不是凭空虚构的,一定是照生前真人摹绘,她深锁宫中,连唐时也不可见的,但她终于让我看到了,我看到了已经千年的美人。

⑤“美人千年已经老了!”同我去看壁画的友人说。

⑥友人的话,令我陡然悲伤。对于美人老的态度,从来都是有悲有喜的两种情怀,而这种秉性可能也正是皇戚贵族的复杂心理,他们生前占有她,死后还要带到阴间去,留给后世只是老了的美人。这些皇戚贵族化为泥土,他们是什么狗模人样毫无痕迹,而这美女人却留在壁画里,她们的灵魂一定还附在画上。灵魂当然已是鬼魂,又在墓穴里埋了上千年,但我怎么不感到一丝恐怖,只是亲切,似乎相识,似乎不久前还有过匆匆一面?

⑦参观完了壁画,我购买了博物馆内摹古壁的画作印刷品,我不愿“六妹”千余年在深宫和深墓,现在又在博物馆,她原本是民间身子,我要带她到我家。我将画页悬挂室中,日日看着,盼她能破壁而出。我说,六妹,我不做皇戚贵族宫锁你,我也没金屋藏匿你,但我给你自在,给你快乐,还可以让你牧羊,我就学王若宾变成一只小羊,让你拿皮鞭不断轻轻打在我的身上。

11.概括文中唐壁画的特点。(4分)

内容多是宫女和骏马,(1分)生动逼真,(1分)体现了热烈、外向(或“开放”)、放恣而大胆(或“充满力量”)的唐代精神。(2分)

12.简要赏析第④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4分)

运用外貌、神态、动作等描写手法,(1分)点面结合地(1分)再现了“九宫女”生动的宫中生活场景,(1分)表达了作者欣喜、企慕、倍感亲切的心情。(1分)

或:整散结合,语言既典雅又灵动;(2分)“呀”“呐”等语气词的运用,(1分)表达了作者欣喜、企慕、倍感亲切的心情。(1分)

13.分析第③节和第⑤节在行文中分别有什么作用。(6分)

第③节由描绘唐壁画过渡到描绘唐美人,(1分)直抒胸臆,为下文对唐美人的描绘奠定了基调。(2分)第⑤节友人的惋惜引起了下文对美人老的悲喜两种情怀的议论,(2分),使文章由抒情转入沉思。(1分)

14.探究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情思。(6分)

(1)对热烈、外向、充满力量的盛唐精神的赞颂(或“向往”“仰慕”“企慕”),对盛唐精神不再的叹惋;(2分)(2)对美的赞美和怜惜;(2分)(3)表明美是禁锢不了的,是永恒的。(2分)

例题(四):

彩色的荒漠

雷雁抒

①从库尔勒出城不久,车子就离开国道,进入石油公路。新修的石油公路,像一支黑亮的箭镞,直直地射向前方。前方,是茫茫的戈壁,是黄沙漫漫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举世闻名的西气东送的第一口气井。车子全速奔驰在戈壁上。在我们的视野里,地平线的远处,是无遮无拦的穹窿和淡淡升腾着的云朵。开阔的戈壁,像是一方棋盘,偶尔看见一团两团圆圆的草棵,像是刻意摆下的一局残棋。生存与死亡,在这里艰难地进行命运的博弈。我们来到这里时,已是深秋时节,灰色,到处是灰色。

②沿着公路,我们向塔中油田进发。这条路将劈开塔克拉玛干沙漠直通塔里木盆地的中心。那里,将是另一种风景,另一幅图画,另一样色彩。

③塔里木河是一条河岸散乱的河流,夏季过去,汹涌的河水已变得平静和细

瘦。河的两岸,是密密麻麻的胡杨树林。这些树,多数已经飘落了黄色的叶子,呈现出一种刚劲和苍凉。车子向前,茂密的树林,渐次变得稀疏。树的脚下,已经薄薄厚厚的铺上一片黄沙。独立的树木,有的如石雕,有的如铜铸;虽然,它们也许已经死去,年复一年的风沙,折断了树枝,剥开了树皮,可是树的残干依然挺立,像是一群强悍的舞者,向天空和大地顽强地倾诉着它们的意志和信念。我喜欢这些树,视它们为上天兆示给人类的精神榜样。和我一样,石油工人们也喜欢胡杨树,曾经为了保护26棵胡杨,他们7次挪动井位,多花费了200万元人民币。渐行渐远,塔里木河水显然已无力哺育这些植物,塔克拉玛干高大的沙丘,已愈来愈稠密地拥挤在道路的两边。

④可是,这一条沙漠公路却宽阔、平坦,不逊于我在内地看到的任何一条道路。笔直的道路随沙丘的起伏,上上下下。炎夏地表温度可以达到60℃—70℃。你尽可以想象炎热、干燥、漠风会怎样折磨工人们的血肉之躯;但你无法想象,他们以怎样的智慧固定流沙,夯实路基,让这路像与生俱来地生长在沙漠中一样。

⑤翻过几座沙山,眼前一亮,只见一片银灰色的油罐塔高耸,巨大的弯弯折折的银灰色管道在塔间穿绕;还有一些雄伟的建筑和这些油塔管道比肩而立。阳光下,银色、金色、棕色,各种由建筑物放射出的光芒,让人顿时抖落了长途奔驰的困倦与疲惫。塔中油田到了。仰望那些建筑,那一瞬,脑海突然闪现出唐僧师徒历尽波折,看到了西天胜景时的那番惊讶和喜悦。明知一切都是真实的,你有时还不得不问自己:这会不会是幻觉?

⑥在这一切色彩中,最鲜艳夺目的,是石油工人身上工装的红色。那是一种让人肃然起敬的颜色。红帽、红衣、红裤,有如朝霞,有如春花,更似共和国飘扬的旗帜,照耀着这一片沙漠。在油田,我看到最显眼、最有气势的两句话:“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这话被写在墙壁上,刻在石头上,嵌在沙丘上。是心声,也是写照;是鼓动,更是诺言。

⑦我们的终点是伟大的西气东送工程的起点——克拉2号气井。和沙漠地貌截然不同,这里是犬牙交错、怪石林立的雅丹地貌。没有路,钻井的迁移甚至不得不动用直升机。石油工人硬是在这乱石中,打下了井,钻出了气,修成了路,铺下了管道。当我把耳朵贴近输气管道,听见丝丝的天然气奔走的急促喘息声,那一刻,真有点让人激动。它们翻山越岭,渡江跨河,要到数千里之遥的上海、北京。那一刻,我真想让北京的亲友知道,当你们为做午餐轻轻转动天然气灶的开关旋钮时,我能听见那清脆快活的声音,我的心跳正激荡在这离你们遥远而又亲近的地方。

⑧虽说是深秋,草木尽枯,但我却看到了荒漠里最令人难忘的色彩。

14.文章第一段描写了戈壁滩的哪些特点?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4分)

答:

【评分答案】1)①环境的恶劣,②戈壁滩色彩的单调

2)①为表现石油工人为祖国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埋下伏笔,②与下文要写的彩色的沙漠形成鲜明对比,③先抑后扬,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备考答案】(1)①环境的恶劣:黄沙茫茫,辽远的天空,开阔,缺乏生机②色彩的单调:到处都是灰色。

(2)作者这样写写的用意:①为下文写塔里木河边上的胡杨树及其精神做铺垫,为下文写石油工人的奉献精神作铺垫②与下文写石油城的彩色荒漠形成鲜明的对比③沙漠是灰色,再写石油城的沙漠是彩色,欲扬先抑,引起读者的阅读

兴趣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信息筛选和总结归纳能力和结构鉴赏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E级。

【试题解析】根据题干的要求,考生需要在文中找到作者对戈壁滩的描写的相关信息,并进行简要地总结归纳。与本题相关内容出现在文章第一段。第一段是对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整体描绘。文中有“前方,是茫茫的戈壁”的提示,之后所作的描写应该是提供答案信息之处。作者作者以行进过程为序,写出了戈壁滩的两个特点:一是通过写戈壁滩黄沙漫漫、无遮无拦的穹窿、淡淡升腾着的云朵、戈壁的开阔、生与死的博弈写环境极其恶劣;二是写秋天到来这里到处是灰色写戈壁滩色彩的单调。第二问要求联系全文谈这样的用意,可以从内容和形式方面回答:1)开头与题目的照应:题目是“彩色的沙漠”,开头却从戈壁滩的恶劣的环境和单调的色彩写起,作用是与下文写石油城的彩色形成对比2)为下文做铺垫:下文写塔里木河边上的在恶劣环境下的胡杨树的顽强的生命和意念,又写到像胡杨一样的石油工人为了西气东输工程而作出的卓越的贡献。因此可以概括为“为下文写塔里木河边的胡杨树和表现石油工人为祖国为人民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作铺垫/埋下伏笔”3)与主题的关系:本文的主题是赞颂石油工人的精神,而从恶劣的环境和单点的色彩写起,在写法上属于欲扬先抑,吸引读者。

15.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6分)

(1)我喜欢这些树,视它们为上天兆示给人类的精神榜样。

答:

(2)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

答:

【评分答案】(1)在恶劣环境中的胡杨树,仿佛被上天赋予了顽强的意志和信念,具有吸引人的力量。

(2)尽管沙漠是荒凉和单调的,但是,人们却可以通过劳动让人生变得丰富多彩。

【备考答案】(1)在恶劣环境中的胡杨树,虽然已经死去,但是树的残干依然挺立,显示出顽强的意志和信念,给人以精神的启示

(2)沙漠是环境恶劣和色彩单调的的,但是,在荒凉的环境中,人生可以凭借顽强的意志和信念,通过辛勤的劳动让人生变得丰富多彩。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文章的重要语句含义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试题解析】第一句话出现在文中第三段。理解这一句话应该将其放在作者作者对胡杨树的描写及对其精神的赞美的的语境中。所以,结合上下文,要抓住两个要点解释:一是我为什么“喜欢这些树”,二是“上天兆示给人类”什么样的“精神榜样”。第一个问题,第三段原文有“树的脚下,已经薄薄厚厚的铺上一片黄沙。独立的树木,有的如石雕,有的如铜铸;虽然,它们也许已经死去,年复一年的风沙,折断了树枝,剥开了树皮,可是树的残干依然挺立”,这些语句勾勒出了胡杨树的形象,形象地回答了第一个问题;“像是一群强悍的舞者,向天空和大地顽强地倾诉着它们的意志和信念”一句,则概括地表达了“精神榜样”的内容。

第二句话出现在文中第六段的末尾。同样要注意上下文语境。第六段主要描写彩色沙漠中的红的。作者先写石油工人身上工装的红色,然后围绕“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这句话展开议论:“是心声,也是写照;是鼓动,

更是诺言。”理解这一句话,要注意两个“荒凉”的含义:“只有荒凉的沙漠”中的“荒凉”指的是戈壁滩荒凉的环境,即恶劣的环境、单调的色彩,“没有荒凉的人生”中的“荒凉”是比喻义,从上下文看,是单调的、没有色彩的、无意义的。结合语境“是心声,也是写照;是鼓动,更是诺言”,表明这是石油工人的追求,也是他们的行动:即使在艰苦的环境中,也要通过自己的劳动实现自己的价值,让人生像这多彩的沙漠一样丰富多彩。

16.作者为什么说,在他所看到的一切色彩中,最鲜艳夺目的是石油工人身上工装的红色?(6分)

答:

【评分答案】①相比荒漠和油田建筑的色彩而言,石油工人工装的红色更加耀眼夺目②工装的红色如花如霞,表达了了对石油工人美好心灵的赞颂和敬仰③工装的红色如同共和国旗帜的颜色,寄托了作者的爱国之情。

【备考答案】①在银色、金色、棕色的建筑物的颜色中,衬托出石油工人身上工装的红色最鲜艳夺目②③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的理解,以及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能力层级为C级。

【试题解析】对文内各种逻辑关系的把握是考查文意常用的方法。这类题往往从词语或者句子的角度切入,既要理解词语或句子的含义,又要揭示出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因此,要在把握句子的因果关系的基础上,分析每一个重要词语或句子的含义,揭示作者的观点态度。

在题干中,有两个词语需要特别关注:“一切色彩”“红色”。“一切色彩”指向第五段的色彩和工装的色彩,即银色、金色、棕色、红色,银色、金色、棕色是各种建筑物放射出的光芒,而红色是工装的颜色,因此,从表层意义上说,因为工装的颜色是红色,不同于建筑物的颜色,作者才认为他“鲜艳夺目”;作者认为这是一种使人“肃然起敬”的颜色,把工装的红色比作朝霞和春花,实际上暗合上文对胡杨树的描写,赞颂了工人的精神;又把红色与共和国旗帜的颜色作比较,其寓意不言自明。

17.在文章最后,作者是采用哪些方法来写克拉2号气井的?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8分)

答:

【评分答案】

(1)作者采用对比、排比、比拟和想象的方法来写克拉2号气井

(2)①通过对克拉2号气井所在的雅丹地貌和荒漠地貌的对比,表现了石油工人充满激情,不畏艰险,克服困难的精神②通过对不同劳动情景的排比,表现了石油工人坚定的决心和一往无前的气势③通过对管道天然气声音的比拟,表现了石油工人为西气东输所做的巨大贡献④通过对远方亲人的召唤,表现了作者对石油工人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备考答案】①②③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作者情感态度和表达技巧的赏析。能力层级为E级。

【试题解析】文章的最后部分,是指原文的第七八两段。一般而言,文章的结尾部分往往是作者集中抒发感情的地方,散文与议论性文章不同,主题表达具有含蓄性的特点,因此,作者在描写客观景物的同时,往往蕴含了自己的感情。因此,作者采用的描写方式也是情感态度的表现方式。具体解题思路是条分缕析:

作者用什么方法,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和沙漠地貌截然不同,这里是犬牙交错、怪石林立的雅丹地貌。”采用了对比的写作方法,写雅丹地貌比沙漠地貌环境更为恶劣;突出环境的更加恶劣,实际上是为了表现石油工人的精神——不畏艰险、克服恶劣环境等困难的精神。“石油工人硬是在这乱石中,打下了井,钻出了气,修成了路,铺下了管道。”连用四个相同的句式,构成排比句式,写石油工人的艰辛劳动,表现出了石油工人的气概。“当我把耳朵贴近输气管道,听见丝丝的天然气奔走的急促喘息声,那一刻,真有点让人激动。它们翻山越岭,渡江跨河,要到数千里之遥的上海、北京。”通过对管道天然气声音、行动的比拟,写出石油工人造福北京、上海,表现了石油工人为西气东输所做的巨大贡献,“那一刻,我真想让北京的亲友知道,当你们为做午餐轻轻转动天然气灶的开关旋钮时,我能听见那清脆快活的声音,我的心跳正激荡在这离你们遥远而又亲近的地方。” 通过对远方亲人的召唤,想象远方亲友使用天然气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对石油工人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第二课时

二、语句赏析题:

命题方式: 1、画线部分描写了„„,请分析其表现特色。

2、某段写到了的情景,请具体分析这一段描写的表达特色。

3、本文在写作上有很突出特色,请简要分析。

题型解密:要对表达技巧这一概念的理解到位、准确,表达技巧这一概念不但指表现手法(如衬托、抑扬、渲染、虚实等),还应包括叙述的人称、叙述的方式(顺叙、倒叙、插叙),修辞手法,结构的安排以及各种描写等等。针对与“手法”相关概念纠结混乱的情况,江苏卷做了巧妙的回避,运用“表达特色”“艺术特色”等大概念来处理,由此我们可以把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作为几个小从属概念来处理。

方法指津:这类题目,一般来说以鉴赏景物描写的居多,我们可以按照①修辞手法②描写景物的角度和感官③表现手法④表达方式⑤语言风格几方面逐一进行排查,把符合该指向要求的写下来,没有该指向的删去。

知识储备:

◎修辞技巧 :

比喻 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比拟 拟人亲切感人,感情鲜明;拟物新颖别致。生动形象

借代 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形象代抽象,委婉含蓄又生动形象

夸张 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对比 揭示好同坏,善同恶,美同丑的对立,使人们在比较中得到鉴别;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对偶 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排比 内容集中,气势酣畅;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衬托 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

反复 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增强旋律美

设问 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反问 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双关 表意丰富,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描写景物的角度和感官:远近高低、动静结合、视听结合、色彩等 ◎表达方式的答题术语

叙述 叙述人称

(1)运用第一人称

特点:“我”既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又是其中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 好处:真实亲切,拉近小说与读者的距离,便于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不足: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受到一定的限制,是“有限的讲述”。

(2)运用第二人称 特点: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运用第三人称 特点:叙述人只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并非故事情节中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叙述人站在故事我外部,以旁观者的身份讲述故事,视角或有限也可无限。

好处:叙述自由,超越时空,无所不知。

不足:叙述缺乏亲切感,使小说与读者之间产生距离。

叙述方式

运用顺叙方式 故事的基本因素交待清楚,使叙述自然顺畅

巧用倒叙方式 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运用插叙方式 使内容充实,故事情节更加完整、清晰

运用补叙方式 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描写

工笔细描(详、繁) 绘形绘声绘色,淋漓尽致地表现人物的形象性格或事物的完整面貌

粗笔白描(略、简) 廖廖数笔,勾勒出人物、事物的神韵

正侧结合

正面描写 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神态、心理、细节、语言、动作,使人物或事物形象更加生动逼真,栩栩如生。

侧面描写 通过旁人或景物、环境来有力的烘托某一人物或事物的形象。

细节描写 人物、事物某一细小的神态、动作 关注细节,于细微处见精神;以小见大,更能表现人物或事物的神韵。

典型的场景描写(选取典型的代表性事物)

写景技巧

移步换景,定点换景,定景换点;形声色味触结合;由远而近,由近而远;由动而静,由静而动;动静结合,以动衬反衬静,以有声反衬无声;从高到低,从低到高;从上到下,从下到上;由表及里,由外而内

其它描写笔法

主次结合,相得益彰;虚实结合,虚实相生;先抑后扬,引发好奇;对比衬托,有力突出 夹叙夹议 叙述是议论的基础,议论是叙述的升华,使文章既有形象性又有哲理性

抒情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情感浓烈饱满,直接感染读者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情感抒发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议论

1.开头或结尾的议论点明文章的主旨。

2.文章中间的议论常起过渡、引出主旨的作用。

说明 (不作要求)

◎表现手法的答题术语

托物言志(象征) 借此言彼,生动形象;巧妙寄托,耐人寻味;委婉含蓄,引人联想

借古讽(喻)今 借古人古事针砭今人今事,委婉含蓄,发人深省

以„„自比 委婉含蓄地表达了„„

善于联想想象 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虚实相济,增添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选材技巧的答题术语

以小见大;点面结合;虚实结合;由古而今,从中到外;形散而神不散 ◎语言技巧的答题术语

遣词技巧

①善用叠词或拟声词,既有形象美,又富音韵美,读起来琅琅上口; ②十分注重炼字(或推敲字词),有力地表现了„„

造句技巧

①句子长短相间,整散交错,既有整齐匀称之美,又有流动变化之美,使行文自然流畅,音韵和谐,极富艺术感染力。

②善于运用X(X=排比、对偶、反复、反问、设问)句,„„地表现了(突出了)„„(句子的主要内容)

例题(一):《麦天》

文章见前面

2. “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麦秸香。”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 。

例题(二):《画壁》

文章见前面

12.简要赏析第④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4分)

运用外貌、神态、动作等描写手法,(1分)点面结合地(1分)再现了“九宫女”生动的宫中生活场景,(1分)表达了作者欣喜、企慕、倍感亲切的心情。(1分)

或:整散结合,语言既典雅又灵动;(2分)“呀”“呐”等语气词的运用,(1分)表达了作者欣喜、企慕、倍感亲切的心情。(1分)

例题(三):

雪中六盘

张承志

①我感谢六盘山。

②离开沙沟乡和西吉滩,离开了头戴六角帽的哲合忍耶回民的黄土山庄,在大雪纷扬中,我们穿过了一片片斑驳错落的村寨,来到了单家集。一罐茶只喝了一口,我们便又穿过杨茂、姚杜,在暮色中的好水川旁冻硬的土道上,急急地前进了。白雪使晚暮中的好水两岸依然明亮,干燥的雪在脚下“喳喳”作响,迎接着我们的到来。一路小村瓦顶的高房静静地屹立在

庄院一角,切开的山坡上偶有一排废弃的窑洞,仿佛大山的眼睛,含情脉脉地注视着我这个多年前的老友。我们踏着硬硬的薄雪,体味着这一切,继续走向这苍茫雪谷的纵深处。背上行装迈开大步,搭上手扶拖拉机快速前行,我们的心已在六盘。

③人间的事就是这样,当一切都已远逝,当新的世界像江河浪涛一样卷持着自己浮沉而下的时候,人们有时会回忆起一个遥远的印象。随着成年,随着见识和缺憾的积累,人们会开始懂得这印象、这心境的可贵。因为它只这么闪烁一瞬,然后就消失,就熄灭,就永远失而不得了。它在消失和熄灭的时候,带走了你的一份青春和历史,当你知道已经真的失去了它的时候,你会感到额头上又添了一道皱纹,你的生命又衰老了一分。

④我感谢六盘山。因为在我顺着它腰肢的崎岖小道向上攀登时,它为我唤醒了已经沉睡了的一个印象。那是一个十八岁的我,背负着六十斤重的行囊,在岷山山地的一座高山上行走的印象。那一天,我和一个背着一篓煤炭的农民并肩走在大雪覆盖的岷山道上。那农民被压弯的背和煤灰染黑的流淌着道道汗水的脸,还有那双在黑污中朝我闪着善良憨实的目光的眼睛,曾经给年轻的我带来过撞击般的感触。从那以后近二十年过去了,荒凉的岷山道,雪封的远山近村,脚上的冻伤和背上的重负,连同那个脸膛黑污、眼睛和善的驮炭人,都被忙碌的生涯淘去了,淡忘了。我只是朦胧中觉得自己心里似乎还存留着什么,它常常使我在奔波中稍稍定神的一瞬感到惶惑。

⑤所以我感谢六盘山。哪怕是短暂的接触也好,哪怕我还远远不能洞知和理解;尽管我仍然只能再去投身于我的奔波世界,尽管我深知当我们在顶峰欢呼雀跃之后,朝下山道上迈出一步就有可能是对这座山峰的永诀。

⑥我仍然感谢六盘山。它在我成年的心里唤醒的那个印象已经再也不会沉睡了。当我望着在雪幕后雄伟地缓缓升起的、那颜色灰蒙的静默大山,望着它身上鳞甲般的丛丛树木,望着它襟裾下茫茫无际的大地上不可思议的梯田村庄的地图时,我久久地想着这近二十年的时光里经历的一切。从岷山道上那背炭的农民开始,一直到沙沟乡面容坚忍的哲合忍耶回民,许许多多的熟识面影,仿佛在向我启示着什么。

⑦来到和尚铺,回首望六盘,顶峰和山口已经被山峦遮住了。想起昨天夜宿的杨河乡,只觉得天关难越。眼前路道分三岔,固原城举步可接。我知道,此别六盘山就是告别西海固;前面虽路程尚远,但我这次严冬远行的计划已经结束。

⑧巍巍六盘山还在冬雪中无言地默立着,荒瘠的岭脉沿着路左一字排开。我没有多少惊喜或可数的收获,但我的心中是一片踏实的宁静。

⑨再见,我质朴、刚强的六盘山!

(选自《风土与山河》,有删改)

11.文中的六盘山有哪些特点?请加以概括。(4分)

【答案】 ①道路崎岖;②山势雄伟;③植被茂盛;④质朴、刚强。

12.文章第②段画线句描写了作者前往六盘山途中所见之景,请分析其表达特色。(6分)

【答案】选取“白雪”“窑洞”等山中代表性景物(1分),按由下到上顺序(1分),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等角度(1分),运用拟人、比喻修辞手法(2分),展开描写,使人如临其境,语言表达富有感染力(1分)。

13.文章第④段叙写“我”在岷山道上与背炭农民相遇之事,从全文结构看有何作用?(4分)

【答案】 (4分)运用细节描写,说明背炭农民给“我”的印象之深(1分);插叙相遇之事,丰富了文章内容,拓展了行文思路(1分);承上启下,既与上文“回忆起一个遥远的印象”等议论抒情相呼应(1分),又为下文作者“感谢六盘山”提供了有力的依据(1分)。

14.作者在文中反复表达“感谢六盘山”,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6分)

【答案】①六盘山唤醒了作者心中已经淡忘了的美好印象;

②六盘山让作者思考过往的人生历程;

③六盘山让作者汲取了前行的力量;

④六盘山启示作者关注底层百姓的生存状态;

⑤六盘山激发了作者的寻根意识。

(评分建议: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得满分。)

例题(四):

缸中日月

张金刚

①缸,或泥或陶,或大或小,或精致或粗糙,或年轻或老迈,皆如农家一员,静坐屋里屋外,角角落落。承载着农人的辛勤与汗水,存储着季节的收获与更迭,与数辈几代相伴日月,见证千滋百味的岁月流年。

②不知是何材质煅烧,是何工艺打造,何时陆续进家,缸,就这样融入农家,参与着琐碎的烟火生活。缸,无言,却如睿智的老者,用或空洞或殷满的肚量激励着农人的干劲,过出火红的日子;缸,无声,却如魔术般神奇,占气候之天时,与时间交挚友,融调料入食物,发酵、腌制出醇厚的美味,积淀成舌尖上的故乡。

③缸,堪称农家的脸面;撩开缸,便可知家况。新脱粒的小麦、玉米、芝麻、谷类,刚下场再上房,晾晒风干,绽放一片金黄。满满地盛入簸箕,扬高、倾倒,但闻“刷”的一声延音,粒粒粮食如疾雨般欢快地滑入缸底;接续,慢慢堆积;留在簸箕里的顽皮颗粒,跳跃、滚动,拨动着喜悦的心弦。

④一家人,欢聚忙乱,片刻间,丰收的粮食,盛满了大缸小缸,冒着尖儿;用手抹平、轧实,盖上盖子,便储下了一年的收获、来年的希望。取粮时,打开缸盖,一股粮食的清香扑面而来,心中荡起自足的涟漪。串门的乡亲,习惯望望别人家粮缸的大小、多少,或者干脆揭盖观瞧,咂舌夸赞一番,主人家自是喜笑颜开。

⑤母亲攒下的生鸡蛋,洗净、控干;将盐、花椒、大料放入水中,熬煮、晾凉;取小缸清冼、抹净、晾干。将鸡蛋整齐码入缸内,灌入盐水,没顶,盖盖儿;只待腌过时日,捞出煮食。腌制越久,味道越美;略带臭味,越品越香。煮熟的咸鸡蛋,用水拔凉,敲开剥食;或纵切两片,用筷挑食。蛋清细腻滑润,蛋黄鲜艳流油,或泛青呈黑,滋味悠长,令人回味。时常受缸内腌鸡蛋的牵引,回到老家,亲近那口缸;母亲总会颤巍巍捞出,煮好,给我带上,那滋味铭心一生。

⑥秋末冬初,大小缸集中亮相。罢园的黄瓜、豇豆、辣椒、韭菜、番茄,精切细作,佐以配料,分别腌制在缸缸罐罐中,打造出五彩缤纷的精制小咸菜,清新爽脆、风味独特,成为食粥、吃肉、卷饼的绝配。最隆重的当属腌萝卜、制泡菜。将成堆的新鲜萝卜洗净、晾干,分层码入大缸、撒上块盐即可;芥菜、洋芋、胡萝卜、大白菜、卷心菜等随意搭配,精心调味即成。菜在缸中奇妙地发酵成酸爽利口的腌泡菜,丰富了农家一年的餐桌。

⑦杀年猪,腌腊肉,好似过年的序曲。方块五花肉、条状排骨肉,大锅煮好;糖色着色,沸油炸烧,裹上细盐,盛于缸内,灌上猪油;腌制的腊肉,美味喷香,随时可炒、烩、炖食。生活清苦的童年,母亲会趁农闲翻山越岭,采摘大量酸枣,泡在大缸内,制成清淡的酸枣醋;舀上一勺直接饮用,酸爽解暑。新摘的柿子,麻涩难食;置于缸内,在院中围上秸秆、锯末,定时点燃加热沤制数日,柿子便可变得甘甜爽脆,颇为神奇。

⑧这些缸,一如农人的品性,朴实无华、默然无语,盛放着农家的智慧和日子。小城一酒店院内,放置两口大缸,清水悠悠、浮萍朵朵、游鱼款款;白天映着红日,夜里盛着皎月。我甚是欣喜,一时勾起了无尽的遐思。忽觉这缸,已植入我的血脉,映照出不老的日月,更盛满了浓浓的乡愁。 (选自《甘肃日报》,有删改)

11.文章第①段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4分)

点题:缸与农家相伴日月。(2分)总领全文:缸见证岁月流年。(2分)(只写“点题”“总领全文”不给分)

12.请简要分析第③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5分)

运用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2分)从视觉和听觉多角度描写,(2分)语言表达形象生动,富有韵味。(1分)

13.文中说缸“见证千滋百味的岁月流年”“积淀成舌尖上的故乡”,请概括文中写了哪些“舌尖上”的滋味。(5分)

咸鸡蛋的香味;咸菜的清爽风味;腊肉的喷香;酸枣醋的清淡味;沤柿子的甘甜爽脆。(每点1分)

14.本文写了与缸有关的人和事,请探究作者的情感取向。(6分)

①缸无言无声,一如农人的品性:对朴实无华品质的赞美;②农人用缸储粮腌菜等:对农人辛勤智慧的赞颂;③回忆母亲、农村生活场景:对亲情与乡情的珍视;④无尽遐思、缸植入我的血脉:对农村生活的热爱。(每点2分,写出3点得满分)


相关内容

  •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教学计划
  • 根据新颁布<高中语文教学大纲>的内容,通过深入学习体会<大纲>精神,并结合学生实际,特制定如下一系列教学工作计划,以便使自己的工作能有序地开展. 一.学生状况及成绩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高三(5).高三(10)两个班的语文科教学工作,高三(5)班为普通班级,有学生53人,高三(1 ...

  • 高三语文备考组教学工作总结1583
  • 1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高三语文备课组教学工作总结高三语文备课组 戴祖武紧张忙碌的高三教学因高考而划上了句号,静心反思和总结一年来的教学,回顾平日教学的情形,探索问题解决的办法现将我们备课组老师的集体智慧化为朴素平实的语言诉诸自己和来者,以期继往开来 一.制定备 ...

  • 高三语文教学计划
  • 高三语文教学计划 小编寄语: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计划,只有有计划,我们的工作才能更好地开展.语文教学,尤其是高三语文教学更应该有计划.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高三语文教学工作.下面小编为大家提供高三语文教学计划,供大家参考. 一.指导思想 1.以课本作为培养学生能力的载体,以2008年<考试大纲> ...

  •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具体措施 发言稿
  •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的具体措施 四川省邻水金鼎实验学校 屈亚飞 一.高考语文前瞻(成都树德中学:邓文光) 基本稳定,大框架不变:新课程思想体现得更充分:试题选材会有变化:体现 1. 基础知识选择题:词语题的变化(还原以前) •2. 小阅读 小阅读题型上是否有大的变化: 细节和整体理解; 强化思维考查 ; ...

  • 高三暑期计划
  •  近50天的假期将给同学们带来很大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如何充分有效地利用好这段时间是每位即将步入高三毕业班的学子必须思考和践行的问题。假期“未雨绸缪”,高三才能“大显身手”。下面我就语文学科假期复习谈几点个人的想法,供参考。   多理多思,夯实基础。“多理”即多整理,多梳理。利用十天左右的时间归类整理 ...

  • 高三语文 散文阅读 讲.评.答
  • 散文阅读答题思路整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文章开头说"我对它却怀着一份敬意与留恋",请结合全文内容,概括作者对芦苇怀着一份敬意与留恋的原因. ①记载着美好的童年时光 ②守住心中的信念与生命的尊严,在生命的激流中永不倒下 ③淡泊从容,朴索洁净,坦荡高昂 ④无私 ...

  • 高二语文备课组下学期工作计划
  • 高二语文备课组下学期工作计划 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学校教学工作总体安排为依据,以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为参考,切实提高教师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业务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落实常规教学工作,夯实学生语文基础,增加课外阅读量,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 ...

  • 写作素材积累
  • 变废为宝,发挥余热 --考卷中阅读材料的"二次利用" 一份语文试卷到教师评讲结束,生命基本宣告完结.即便是有些学生在一段时间过后会复习试卷上语基部分的知识点,但后半部分的阅读理解部分绝对无人问津是,成为名符其实的"鸡肋".但我们可以另辟蹊径,充分利用好阅读材料 ...

  • 高三古代散文阅读训练二
  • 高三古代散文训练二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目. 张益州①画像记苏洵 至和元年秋,蜀人传言,有寇至边,边军夜呼,野无居人.妖言流闻,京师震惊.万命择帅,天子曰:"毋养乱,毋助变,众言朋兴,朕志自定.外乱不作,变且虽起,既不可以文令,又不可以武竞.惟朕一二大吏,孰为能处兹文武之间,其 ...

  •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
  •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 一.积极听课,认真备课,善于反思 听课,不仅开阔了思路,也为备课过程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各种鲜活生动的事例,各种教学方法.模式的展示,微小细节之处的精彩处理,使我在丰富课堂教学的同时,也改变了学生对学习感到枯燥.单调.脱离实际的成见.为了能及时发现和改正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我有意识的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