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

课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与生态文明

建设

院系全称:化学与化工学院

专业名称: 材料化学

姓名:厉国庆

学号:2013411929

上课时间:星期五,上午一二节

上课地点:综合楼205

交稿日期:2014年12月20日

摘要: 生态文明是人类对工业文明造成的生态危机反思的结果,

是我党在马克思生态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形成的旨在扼制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的最新成果,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倡导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而生态文明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的新的起点。

人类社会经过大约四百万年的发展,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

明、工业文明三个时期。

就人和自然的关系而言,原始文明是“自然中心主义”的文明。在那个时期,自然界与人既是直接同一的,又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与人相对立。人类对自然界基本上处于依赖、顺从、恐惧、神化的状况,只是为了生存而被动的适应自然,因此不会对自然生态系统做出大的破坏。农业文明被称作“亚人类中心主义”的文明,在此期间,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发明,使人类有了一定的支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表现出一定的主观能动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完全依赖自然的状况。虽然在其发展过程中也造成了一些局部地区的环境破坏,但是,由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并没有造成整个生态环境的恶化,农业文明仍属于绿色文明。工业文明是人类利用科学技术来控制和改造自然的时代,人们凭借知识的力量,以自然的主人自居,自然沦为机械的被征服和掠夺的对象,因此这一时期被学者们称作“人类中心主义”时期。工业文明虽然创造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极大的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由于人类因眼前的利益对自然肆无忌惮地掠取达到无以复

加的地步,导致自然资源枯竭、生态环境恶化,使人类的发展陷入困境,连基本生存都岌岌可危。2O世纪60年代卡逊的《寂静的春天》、7O年代初罗马俱乐部的《增长的极限》等文章相继引发了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新思考和对环境保护的重视。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布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1992年提出了全球性可持续发展战略,都是人类为解决工业文明造成的生态危机所产生的积极成果。然而,工业文明是以“控制自然、自然是为人而存在”为核心思想的“人类中心主义”,因此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人类开始有意识地寻求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和文明范式。

二、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

生态文明是21世纪人类对工业文明时代所造成的生态危机从思想观念、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反思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既是马克思生态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生态文明的核心内容。从存在论的角度来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自然界先于人类存在,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本身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没有自然界就没有人类。“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是“站在牢固平稳的地球上吸入并呼出一切自然力的人”, “自然界就它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来生活。”同时,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以及人类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都要以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为前提条件,劳动只是人与自然进行交换的中介,是一种自然力

的表现。说明人不能离开自然而存在,受自然的约束,破坏自然就是破坏人类的“无机的身体”,因此要尊重、爱护自然,与其共生共荣,协调发展

以实践为中介来说明人、自然、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马克思

主义认为,社会实践是人与自然联系的中介,通过实践来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劳动过程„„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一般条件,是人类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条件。”实践,是人类生存的基本形式,只有通过实践,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的变换才有可能发生。也只有在实践活动中人才能把自身之外的自然变成了自己活动的对象,变成自己的客体,自然才有以人类生活为判断尺度的为人的存在意义,同时,“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

活。”„实践是连接人、自然与社会的桥梁,环境对人类的制约性以及人类对自然的主动性通过实践达到统一。然而,在工业文明中,人们在实践中把“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片面的理解成“控制自然”,过分张扬人的主体能动性,造成人与自然的分离。滥用科技,资本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生产和消费方式不合理,造成社会内部利益对立,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就是人类自然力的滥用以及自然资源的浪费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没有按制自然规律和人类需要相结合的原则来调整、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导致其扭曲断裂,从而造成对生态环境无法弥补的破坏。生态文明重视人的主观能动

性,也强调人类的活动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要超越自然生态系统自动调节的阈值范围,与自然为伴,共同发展。

马克思关于人、自然、社会之间的矛盾的最终解答。马克思在《资本论》提到,“从一个较高级的社会经济形态的角度来看„„他们只是土地的占有者,土地的利用者,并且他们必须像好家长那样,把土地改良后传给后代。强调土地的使用者要善待土地,以便子孙后代的永续利用,生态文明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由此而来。马克思同时提出,要想实现这种可持续发展,必须进行社会制度的变革。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因此,要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首先要解决人类社会中的根本矛盾和主要矛盾。而共产主义社会会使“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 ‘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本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本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历史之迷的解答„„”我们现在虽然没有实现共产主义,但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却给我们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指南,而生态文明建设则为实现共产主义储备了条件。

三、生态文明的内涵及特征

我国中央领导集体针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以及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资源和环境的巨大压力,把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与中国现代化建设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在“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同时,保持对自然—社会一经济之间关系的清醒认识,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程度地发展了马克思的生态思想,最终形成了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基本内容,以重建新型的天人和谐为目标的理论创新。

生态文明,“一般而言,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做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它表征着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它是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理念、态度及生活方式,是对应于工业文明并以其为总结基础的时代性扬弃,是人类最终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的文明发展里程。”在理念上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生态文明,一般限于经济方面,即要求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与发展;而广义的生态文明,则囊括了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这不仅要求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而且也要求实现人与人的和谐,是全方位的和谐,尤其追求社会公正。在内涵上,生态文明既包含人类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安全的意识、法律、制度、政策,也包括维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技术、组织机构和实际行动

“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生态文明的基本理念,体现在可持续发展、公平和整体原则上。江泽民在十四届五中全会中明确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

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改变传统的发展思维和模式,树立新的发展观,实现经济持续发展、资源永续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协调统一。可持续发展为我们新时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从而使人类能够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个良性循环的生存环境,实现代际之间的持续和公平。生态文明的公平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公平、当代人之间的公平以及代际之间的公平,其中代际公平是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整体原则,生态文明不仅强调人、自然、社会一体,而且认为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和非生命都是同一个大家庭的成员,彼此之间构成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人类的命运与其它生物的命运戚戚相关,因此,我们要尊重、爱惜和我们生存在同一地球上的其它生物。同时要求地球上所有的国家,放弃“小我”,以人类共同的利益为重改变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变革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共同解决环境危机问题,为人类创造“诗意”的生存环境。

四、由斗争转向和解:生态文明对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人与自然是对立统一的辩证体。工业文明时期主张向“自然

开战”、“控制自然”,斗争性占主导,急功近利,只知道向自然索取,不懂得尊重、补偿和保护自然,结果出现劳动自然和人的本质的“异化”,导致自然对人类报复一出现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举步维艰。生态文明则是同一性占主导,人与自然走向和解。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资源增殖的基础上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经济,是一种“自然一经济一社会”的整体生态经济价值观。当然,强调同一性并不是否认对立,生态文明观认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的主体能动性的增强,以同一性为导向,改变人的思维方式、观念,改革不合理的政治经济制度,调整不利于人类生存发展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在量变中达到质变,使人类与自然生

态系统朝着和谐健康、持续发展和价值最大化的方向发展。 我国目前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唯GDP论和高消费的生活方式造成部分地区环境恶化、资源短缺,阻碍了和谐社会的建设。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法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十七大把“生态文明”写进党的政治报告充分说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和构建生态文明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性。因此,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建构有利于人和生态环境共存共荣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时刻关注着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而社会发展又会为理论的发展创造物质力量,在实践中检验和丰富着马克思主义理论。21世纪是生态文明的世纪,生态文明是人类自我拯救的需要,

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我们要以这一理论为指导,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课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与生态文明

建设

院系全称:化学与化工学院

专业名称: 材料化学

姓名:厉国庆

学号:2013411929

上课时间:星期五,上午一二节

上课地点:综合楼205

交稿日期:2014年12月20日

摘要: 生态文明是人类对工业文明造成的生态危机反思的结果,

是我党在马克思生态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形成的旨在扼制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的最新成果,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倡导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而生态文明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的新的起点。

人类社会经过大约四百万年的发展,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

明、工业文明三个时期。

就人和自然的关系而言,原始文明是“自然中心主义”的文明。在那个时期,自然界与人既是直接同一的,又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与人相对立。人类对自然界基本上处于依赖、顺从、恐惧、神化的状况,只是为了生存而被动的适应自然,因此不会对自然生态系统做出大的破坏。农业文明被称作“亚人类中心主义”的文明,在此期间,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发明,使人类有了一定的支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表现出一定的主观能动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完全依赖自然的状况。虽然在其发展过程中也造成了一些局部地区的环境破坏,但是,由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并没有造成整个生态环境的恶化,农业文明仍属于绿色文明。工业文明是人类利用科学技术来控制和改造自然的时代,人们凭借知识的力量,以自然的主人自居,自然沦为机械的被征服和掠夺的对象,因此这一时期被学者们称作“人类中心主义”时期。工业文明虽然创造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极大的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由于人类因眼前的利益对自然肆无忌惮地掠取达到无以复

加的地步,导致自然资源枯竭、生态环境恶化,使人类的发展陷入困境,连基本生存都岌岌可危。2O世纪60年代卡逊的《寂静的春天》、7O年代初罗马俱乐部的《增长的极限》等文章相继引发了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新思考和对环境保护的重视。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布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1992年提出了全球性可持续发展战略,都是人类为解决工业文明造成的生态危机所产生的积极成果。然而,工业文明是以“控制自然、自然是为人而存在”为核心思想的“人类中心主义”,因此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人类开始有意识地寻求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和文明范式。

二、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

生态文明是21世纪人类对工业文明时代所造成的生态危机从思想观念、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反思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既是马克思生态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生态文明的核心内容。从存在论的角度来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自然界先于人类存在,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本身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没有自然界就没有人类。“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是“站在牢固平稳的地球上吸入并呼出一切自然力的人”, “自然界就它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来生活。”同时,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以及人类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都要以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为前提条件,劳动只是人与自然进行交换的中介,是一种自然力

的表现。说明人不能离开自然而存在,受自然的约束,破坏自然就是破坏人类的“无机的身体”,因此要尊重、爱护自然,与其共生共荣,协调发展

以实践为中介来说明人、自然、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马克思

主义认为,社会实践是人与自然联系的中介,通过实践来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劳动过程„„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一般条件,是人类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条件。”实践,是人类生存的基本形式,只有通过实践,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的变换才有可能发生。也只有在实践活动中人才能把自身之外的自然变成了自己活动的对象,变成自己的客体,自然才有以人类生活为判断尺度的为人的存在意义,同时,“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

活。”„实践是连接人、自然与社会的桥梁,环境对人类的制约性以及人类对自然的主动性通过实践达到统一。然而,在工业文明中,人们在实践中把“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片面的理解成“控制自然”,过分张扬人的主体能动性,造成人与自然的分离。滥用科技,资本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生产和消费方式不合理,造成社会内部利益对立,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就是人类自然力的滥用以及自然资源的浪费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没有按制自然规律和人类需要相结合的原则来调整、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导致其扭曲断裂,从而造成对生态环境无法弥补的破坏。生态文明重视人的主观能动

性,也强调人类的活动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要超越自然生态系统自动调节的阈值范围,与自然为伴,共同发展。

马克思关于人、自然、社会之间的矛盾的最终解答。马克思在《资本论》提到,“从一个较高级的社会经济形态的角度来看„„他们只是土地的占有者,土地的利用者,并且他们必须像好家长那样,把土地改良后传给后代。强调土地的使用者要善待土地,以便子孙后代的永续利用,生态文明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由此而来。马克思同时提出,要想实现这种可持续发展,必须进行社会制度的变革。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因此,要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首先要解决人类社会中的根本矛盾和主要矛盾。而共产主义社会会使“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 ‘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本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本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历史之迷的解答„„”我们现在虽然没有实现共产主义,但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却给我们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指南,而生态文明建设则为实现共产主义储备了条件。

三、生态文明的内涵及特征

我国中央领导集体针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以及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资源和环境的巨大压力,把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与中国现代化建设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在“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同时,保持对自然—社会一经济之间关系的清醒认识,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程度地发展了马克思的生态思想,最终形成了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基本内容,以重建新型的天人和谐为目标的理论创新。

生态文明,“一般而言,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做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它表征着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它是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理念、态度及生活方式,是对应于工业文明并以其为总结基础的时代性扬弃,是人类最终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的文明发展里程。”在理念上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生态文明,一般限于经济方面,即要求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与发展;而广义的生态文明,则囊括了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这不仅要求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而且也要求实现人与人的和谐,是全方位的和谐,尤其追求社会公正。在内涵上,生态文明既包含人类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安全的意识、法律、制度、政策,也包括维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技术、组织机构和实际行动

“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生态文明的基本理念,体现在可持续发展、公平和整体原则上。江泽民在十四届五中全会中明确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

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改变传统的发展思维和模式,树立新的发展观,实现经济持续发展、资源永续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协调统一。可持续发展为我们新时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从而使人类能够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个良性循环的生存环境,实现代际之间的持续和公平。生态文明的公平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公平、当代人之间的公平以及代际之间的公平,其中代际公平是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整体原则,生态文明不仅强调人、自然、社会一体,而且认为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和非生命都是同一个大家庭的成员,彼此之间构成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人类的命运与其它生物的命运戚戚相关,因此,我们要尊重、爱惜和我们生存在同一地球上的其它生物。同时要求地球上所有的国家,放弃“小我”,以人类共同的利益为重改变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变革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共同解决环境危机问题,为人类创造“诗意”的生存环境。

四、由斗争转向和解:生态文明对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人与自然是对立统一的辩证体。工业文明时期主张向“自然

开战”、“控制自然”,斗争性占主导,急功近利,只知道向自然索取,不懂得尊重、补偿和保护自然,结果出现劳动自然和人的本质的“异化”,导致自然对人类报复一出现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举步维艰。生态文明则是同一性占主导,人与自然走向和解。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资源增殖的基础上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经济,是一种“自然一经济一社会”的整体生态经济价值观。当然,强调同一性并不是否认对立,生态文明观认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的主体能动性的增强,以同一性为导向,改变人的思维方式、观念,改革不合理的政治经济制度,调整不利于人类生存发展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在量变中达到质变,使人类与自然生

态系统朝着和谐健康、持续发展和价值最大化的方向发展。 我国目前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唯GDP论和高消费的生活方式造成部分地区环境恶化、资源短缺,阻碍了和谐社会的建设。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法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十七大把“生态文明”写进党的政治报告充分说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和构建生态文明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性。因此,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建构有利于人和生态环境共存共荣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时刻关注着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而社会发展又会为理论的发展创造物质力量,在实践中检验和丰富着马克思主义理论。21世纪是生态文明的世纪,生态文明是人类自我拯救的需要,

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我们要以这一理论为指导,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关内容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实践论文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实践论文 2012级环境工程专业2班 学号:3125701036 姓名:李慧敏 摘要:实践时间:2013年11月 内容:人们的一切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最终都是由人的需要产生的,而中国要快速稳定的发展,需求与利益尤其突出.这点明显的体现出哲学,利益与需求的关系.万物的发展繁衍生息与 ...

  • 河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河北工业大学
  •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培养计划 (110104工程管理专业) 一.学院:管理学院 二.学制:四年 三.专业:工程管理 四.学位:管理学学士 五.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管理学和经济学基本理论,具有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的专门知识,了解工程建设政策法规,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能够在 ...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论文
  • -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的发展共存 摘要: 与人类命运息息相关的马克思主义,始终以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总体过程.时代特征.一般规律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必须扩展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在坚持的基础上继承.丰富和发展劳动价值论,这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中国化.改革.创新 在这个学期我们系统的学习了马克思主 ...

  •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课实践报告及格式求
  • 上海杉达学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社会实践报告 实践论文题目: 学 院: 姓名及学号: 专 业: 职称: 指 导 教 师: 年 月 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 社会实践环节的实施方案 关于主题: (选题自拟或师生共同商定,以下仅供参考) 1. 调查现阶段大学生面临的主要 ...

  • 安全工程专业
  • 安全工程专业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宽厚数理化基础,熟练掌握外语.计算机和现代热安全高新技术,徳智体全面发展,能从事热灾害过程的机理.模拟及仿真研究,智能化热安全工程技术与系统研究,热安全性能设计.评估.管理方面的高级专业人才. 学生毕业后将获得工学学士学位,能在能源利用.灾害防治.安全评估.建筑设 ...

  • 化学工程与工艺课程设置
  • 大一上学期课程 大学计算机基础 大学外语1 高等数学III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大学语文 计算机基础自主学习 大学英语自主学习 体育与健康 无机与分析化学 基本操作与化学基础实验 军事理论与入学教育 形势与政策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导论 健康教育 大一下学期课程 C 语言程序设计Ⅱ 大学外语2 高 ...

  • 科学技术哲学- 培养方案
  •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10108) 一.培养目标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将培养适应中国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科技哲学及其相关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能够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体说来,将为高校.科研机构及其他社会事业部门培养出具有较高能力和水平的,能够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人才,或为更高一级的学 ...

  • 自考金融本科考试科目
  • 专业代号:B020106 主考学校:深圳大学 专业名称:金融(独立本科段)* 开考方式:面向社会 报考范围:全省及港澳地区 类型序号 001 课程代号 03709 课程名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学分 4 类型 必考 考试方式 笔试 002 0418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5 必考 笔试 ...

  • 材料物理专业培养方案
  • 材料物理专业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旨在培养学生具有坚实的数理基础.广博的材料学基本知识.系统扎实的材料学基础理论.基本实验方法和技能,了解材料学科发展的前沿和科学发展的总体趋势,熟练掌握英语和必要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受到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的训练,具有一定的科学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及科技管理的综 ...

  • 日语专业培养方案
  • 贵州大学2011本科人才 日语专业培养方案 *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扎实的日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日语在外事.经贸.教育.文化.科技.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日语复合型人才. * 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受到日语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良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