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应该怎样读书

  世界上最动人的皱眉是在读者苦思的刹那;世界上最自得的一刻是在读书时那会心的微笑。   ——高希均   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一幅画面:二战时期,英国伦敦遇到德军的空袭,很多房子被炸塌了,有一处图书馆也已倾颓,地面满是尘土和砖石。然而,令人震撼的一幕出现了,几位穿着得体的英国男人,竟然不顾敌机刚刚离去,钻进图书馆的废墟,挑选自己喜爱的书,然后全神贯注地看了起来。   我们听说英国男人素有绅士风度,在上面这幅画面中,我们从他们读书时流露出的神情上可以看得出来。英国人酷爱读书,就像英国著名戏剧家莎士比亚说的,“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在英国人的家里,书是必备的。英国人认为,读书是一件有“面子”的事儿,在朋友高谈阔论时,如果谁没读过某本畅销书,谁就会觉得很尴尬。可见,他们读书没有那种功利色彩,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觉的习惯。   去过俄罗斯的人都会注意到,无论是在候机大厅、车站、码头,还是在公园、地铁,处处可以看到手捧书读的俄罗斯人,成为这个民族独特的一道风景。高尔基说:“我扑在书上,就像一个饥汉扑在面包上。”或许在俄罗斯人看来,书籍和面包同等重要,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的一部分。   反观中国人读书,一个很大的误区就是功利心太重,他们总是抱着实用主义的观点来看问题。就好比你写诗、写文章,有人会问你,这有什么用?你若告诉他,只是喜欢而已,没有什么用。那人听了就会摇头,用一种异样的眼光看你,或许还会说,有闲时间干啥不好。如果你和他说,写东西能赚稿费,还能出名呢!那人就会对你另眼相看,赞许地说,有头脑啊,这年头琢磨挣点儿钱才是正事儿。读书的情形亦是如此。   就说古人吧,“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他们之所以这么执著地读书,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考取功名。在那个“学而优则仕”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只是为了当官、做“人上人”才经年累月埋头苦读。一次考不中就考二次、三次……有的人甚至考白了头,直到考不动了,才很不甘心地放弃。《聊斋志异》作者、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一生热衷于科举,他19岁成为秀才,以后的几十年里都在考试,却名落孙山,直到72岁才成为贡生。而吴敬梓笔下的“范进”,也是读书人的一个典型。他追求功名利禄,20岁起屡试不中,直到54岁才得了个秀才。后来,当范进得知他真的中举,不曾想他却疯了!   今天的中国人,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家长和老师都会向他们灌输这样一种思想:“只有好好学习,将来才能考上大学,找份挣钱多的好工作。”中国人读书似乎就是为了一纸“文凭”,找份好工作。   社会的现实也让我们意识到,倘若没有文凭,没有这块“敲门砖”,即使你多么有才能,也会被许多门槛无情地挡在外面。而在诸多的职业中,公务员备受大学生们的青睐,全国各地每年报考公务员,都会出现异常火爆的场面,竞争之残酷,非亲历者是无法感受到的。只有考上公务员,才能进政府机关,无异于现代版的“科举制度”,也是“学而优则仕”在今天的再现!   中国人读书往往来自外界的诱惑,如“千钟粟”“颜如玉”“黄金屋”等等,倘若一旦得不到,则会高呼上当。因此,中国人读书大多是一种被动的行为。   而以色列人却不是这样。他们犹太民族自古以来就崇尚知识和智慧,爱好读书是这个民族的优良传统。据说他们至今还保留着一个风俗,刚开始教孩子读书时会在旁边放一罐蜂蜜,让孩子边看书边舔食。潜移默化,久而久之,孩子们的头脑中有一种“书是甜蜜的”意识,自觉地爱上书籍,并在阅读的快乐中成长。   那么,中国人应该怎样读书呢?就心态和动机而言,中国人应该走出读书的误区,培养一种平和、超脱的气度,少一些急功近利,将读书视为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成为一种习惯。   一个人,不仅要有物质生活,还要有精神生活。当他的衣、食、住、行等最基本的物质需求满足以后,他就会追求一种精神上的需求。而读书则是精神生活的一种方式,同时又满足了我们的这个需求,让我们的精神生活丰盈起来。   其实,纯粹的读书无关名利,完全是发自内心的,它就像精神的面包,为我们生命所需。吃饭可以强健我们的身体,读书则可以强大我们的精神。一个人,即便骨骼健全,倘若精神上有缺陷,也很难说他是一个健康的人。一个民族亦是如此,而读书能够弥补其不足。很难想象,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如何拥有智慧、文明和伟大?所以,中国人应该把读书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将其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中国人热爱读书,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习惯。诚如前国家总理温家宝所说的那样:“我愿意看到人们在坐地铁的时候能够手里拿上一本书。”

  世界上最动人的皱眉是在读者苦思的刹那;世界上最自得的一刻是在读书时那会心的微笑。   ——高希均   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一幅画面:二战时期,英国伦敦遇到德军的空袭,很多房子被炸塌了,有一处图书馆也已倾颓,地面满是尘土和砖石。然而,令人震撼的一幕出现了,几位穿着得体的英国男人,竟然不顾敌机刚刚离去,钻进图书馆的废墟,挑选自己喜爱的书,然后全神贯注地看了起来。   我们听说英国男人素有绅士风度,在上面这幅画面中,我们从他们读书时流露出的神情上可以看得出来。英国人酷爱读书,就像英国著名戏剧家莎士比亚说的,“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在英国人的家里,书是必备的。英国人认为,读书是一件有“面子”的事儿,在朋友高谈阔论时,如果谁没读过某本畅销书,谁就会觉得很尴尬。可见,他们读书没有那种功利色彩,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觉的习惯。   去过俄罗斯的人都会注意到,无论是在候机大厅、车站、码头,还是在公园、地铁,处处可以看到手捧书读的俄罗斯人,成为这个民族独特的一道风景。高尔基说:“我扑在书上,就像一个饥汉扑在面包上。”或许在俄罗斯人看来,书籍和面包同等重要,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的一部分。   反观中国人读书,一个很大的误区就是功利心太重,他们总是抱着实用主义的观点来看问题。就好比你写诗、写文章,有人会问你,这有什么用?你若告诉他,只是喜欢而已,没有什么用。那人听了就会摇头,用一种异样的眼光看你,或许还会说,有闲时间干啥不好。如果你和他说,写东西能赚稿费,还能出名呢!那人就会对你另眼相看,赞许地说,有头脑啊,这年头琢磨挣点儿钱才是正事儿。读书的情形亦是如此。   就说古人吧,“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他们之所以这么执著地读书,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考取功名。在那个“学而优则仕”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只是为了当官、做“人上人”才经年累月埋头苦读。一次考不中就考二次、三次……有的人甚至考白了头,直到考不动了,才很不甘心地放弃。《聊斋志异》作者、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一生热衷于科举,他19岁成为秀才,以后的几十年里都在考试,却名落孙山,直到72岁才成为贡生。而吴敬梓笔下的“范进”,也是读书人的一个典型。他追求功名利禄,20岁起屡试不中,直到54岁才得了个秀才。后来,当范进得知他真的中举,不曾想他却疯了!   今天的中国人,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家长和老师都会向他们灌输这样一种思想:“只有好好学习,将来才能考上大学,找份挣钱多的好工作。”中国人读书似乎就是为了一纸“文凭”,找份好工作。   社会的现实也让我们意识到,倘若没有文凭,没有这块“敲门砖”,即使你多么有才能,也会被许多门槛无情地挡在外面。而在诸多的职业中,公务员备受大学生们的青睐,全国各地每年报考公务员,都会出现异常火爆的场面,竞争之残酷,非亲历者是无法感受到的。只有考上公务员,才能进政府机关,无异于现代版的“科举制度”,也是“学而优则仕”在今天的再现!   中国人读书往往来自外界的诱惑,如“千钟粟”“颜如玉”“黄金屋”等等,倘若一旦得不到,则会高呼上当。因此,中国人读书大多是一种被动的行为。   而以色列人却不是这样。他们犹太民族自古以来就崇尚知识和智慧,爱好读书是这个民族的优良传统。据说他们至今还保留着一个风俗,刚开始教孩子读书时会在旁边放一罐蜂蜜,让孩子边看书边舔食。潜移默化,久而久之,孩子们的头脑中有一种“书是甜蜜的”意识,自觉地爱上书籍,并在阅读的快乐中成长。   那么,中国人应该怎样读书呢?就心态和动机而言,中国人应该走出读书的误区,培养一种平和、超脱的气度,少一些急功近利,将读书视为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成为一种习惯。   一个人,不仅要有物质生活,还要有精神生活。当他的衣、食、住、行等最基本的物质需求满足以后,他就会追求一种精神上的需求。而读书则是精神生活的一种方式,同时又满足了我们的这个需求,让我们的精神生活丰盈起来。   其实,纯粹的读书无关名利,完全是发自内心的,它就像精神的面包,为我们生命所需。吃饭可以强健我们的身体,读书则可以强大我们的精神。一个人,即便骨骼健全,倘若精神上有缺陷,也很难说他是一个健康的人。一个民族亦是如此,而读书能够弥补其不足。很难想象,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如何拥有智慧、文明和伟大?所以,中国人应该把读书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将其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中国人热爱读书,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习惯。诚如前国家总理温家宝所说的那样:“我愿意看到人们在坐地铁的时候能够手里拿上一本书。”


相关内容

  • 初中生怎样读课外书
  • 初中生怎样选择和阅读课外书 这是我们的第三堂班会课,我想和大家说的是关于读书的问题.我们来学校读书,这个意义上的书泛指科学文化知识,而我今天要说的读书指的是课外书. 读课外书可以丰富你们的知识,增长你们的见识,培养你们的写作能力.一个喜欢或者是善于读课外书的人,他的语文不会很差,也不容易写错别字.一 ...

  • 研究生应该怎样学习
  • 研究生应该怎样学习.科研及培养自己的能力 学习.工作(科研).能力对研究生来说应该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读书的时候看了很多这方面的书,尤其是<华罗庚科普著作>中一些谈治学的内容,我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从头读一遍.现在我开始带研究生了,还在考虑这个问题,因为现在我每天也要学习.工作,也在培养自己 ...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设计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认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了解当时的社 ...

  • 韩剧告诉我们怎样读书阅读答案
  • 篇一:韩剧告诉我们怎样读书阅读答案 袁跃兴<韩剧告诉我们怎样读书>初中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作者:追风789 文章来源:会员上传 袁跃兴<韩剧告诉我们怎样读书>初中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①韩剧<来自星星的你>热播后,不仅"炸鸡和啤酒"成为流行生活方式, ...

  • 如何学习好语文
  • 如何学习好语文 我念小学和初中时对语文学习的感觉,用李清照的词来说,就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非常发愁,怎么努力也不见提高,有时越努力成绩越低.现在,我学了17年语文,教了9年语文,才越来越深切地认识到,语文学习是一个缓慢而渐进的过程,因此,求快速提高的做法都是违反语文学习规律的,什么快速作文. ...

  • 中学教师读书心得大全
  • 中学教师读书心得大全 目录: (一)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读书心得 (二)<陶行知文集> 读书心得 (三)叶圣陶<教育与人生> 读书心得 (四)<中国教师读本> 读书心得 (五)<论语> 读书心得 (六)<道德经>读书心得 (七)<大教育家 ...

  • 青春的"悦"读
  • 青春好时光,必须多读书. 2.青春时光,该读哪些书. 3.怎样开展青春时的阅读. 读书的重要性凡是崇尚读书的民族,大多是生命力顽强的民族.全世界读书最多的民族是犹太族,平均每人每年读书64本.以色列的人文发展指数居全世界第21位,是中东地区最高的国家.酷爱读书使犹太人成为一个优秀的民族.现在一些发达 ...

  • 恰同学少年观后感
  • <恰同学少年>观后感 本周五我们共同观看央视励志片<恰同学少年>的前两集,虽只有短短的两集,却让我们内心颇受鼓舞.同为大学生,这部电视剧的青春,激昂,同我们的思想深处产生了共鸣. <恰同学少年>是以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五年半的读书生活为主要表现背景,展现了二十世纪 ...

  • 静下心来好读书
  • 静下心来好读书 文章来源: <党建> [作者:吉炳轩] 发布时间:11-12-12 15:55:32 148 冰天雪地无去处,静下心来好读书.就读书问题,我曾专门谈过一次,主要讲了读书的原动力问题,谈到了读书很苦.读书很累.读书很难,但读书也是快乐.也是幸福,根本原因是主动读书还是被动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