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 人民的选择

人民的选择:政治宣传中的媒体

1

发现一、中心组与控制组的调查结果没有显著差异,即说明重复调查本身对选民投票决策和行为没有造成干扰,调查的误差小,效度高二、分项1发现:选民的社会属性特征不同,投票既有倾向和结果也不同。

[社会属性特征包括:社会经济地位(socio-economicstatus,SES),宗教信仰,城乡差别,职业,年龄等]

1.SES较高的人更有可能投共和党的票2.蓝领比白领相比更少投共和党的票

3.如果SES相同,“职业”对投票既有倾向没有什么影响

4.对自我身份的认知会影响投票既有倾向:自认为属于“商业阶层”的人一般会投票给共和党;自认为属于“劳工阶层”的人更偏向于民主党5.天主教徒倾向于投给民主党,新教徒倾向于投给共和党6.年轻人总是倾向于投给民主党,老年人倾向于投给共和党7.选民的政治既有倾向指数(IPP)与投票意向有显著相关

宗教信仰、城乡差别三项指标而得出的预测选民将投票给共和党人还是民主党人的可能性指数。依据IPP的分值,将选民划分为六个类型(坚定的共和党支持者、普通共和党支持者、容易动摇的共和党支持者、容易动摇的民主党支持者、普通民主党支持者、坚定的民主党支持者)]

三、分项2发现:

1、激活效果:媒体的政治传播能激活漠不关心的受众潜在的政治既有倾向。受众会选择性地接受与自己既有倾向一致的媒体讯息。但这一比例只有14%,约50%的选民在开展调查之前(5月份)就已明确了投票意向。

2、强化效果:媒体的宣传强化了那些早就确定了投票意向的选民的态度,使之维持自己的态度立场。

3、改变效果:媒体的宣传只能让少数选民(8%)最终改变态度立场

4、媒体的政治宣传讯息在选民中的被注意/接触程度(或者说选民对媒体的政治宣传讯息的注意度/接触度)并不是平均分布的,而是集中于人口中的同一群人:意见领袖(OpinionLeader)那里,即那些兴趣度很高、早就做出决定、SES值较高的人那里。观点经常从广播和印刷媒体流向意见领袖,然后再从他们流向不太活跃的人群,即“两5、意见领袖的人际影响在很多时候比更正式的大众媒体所发布的讯息更有效。

原因:

(1)意见领袖没有说服的功利目的,可信任度高(2)人际传播形式灵活,可抵消抵抗

(3)接受人际影响可以获得感情回报,而大众媒体没有6、广播与报纸一样是对做出投票决定最有“帮助”的媒体;

但在促成投票决定上,广播是“最重要的”媒体,比报纸作用大,(而民主党人更喜欢广播,而共和党人更喜欢报纸);杂志在选举中的作用很小

[政治既有倾向指数(indexofpoliticalpredisposition,IPP)是主要根据选民的社会经济地位(SES)、级传播”(two-stepflowofcommunication)

8.选民对选举的兴趣度与投票的参与度有显著相关;越是对选举感兴趣的人越早做出投票决定9.交叉压力推迟了选民做出最后投票决定的时间。造成投票决定时间推迟的最主要因素是家庭

10.犹豫不决经常“改主意”者一般会回到最初的选择上;

开始有一个明确的投票意向,但最后却转向另一方的人则很少再改回来

结论

1、发现了选民的社会属性与投票既有倾向存在显著的关系,总结了大众媒体的政治宣传对选民的若干效果作用(激活效果、强化效果、改变效果)

2、更重要的是,发现了大众传播(媒体)效果的有限性,否定了魔弹论,发现了社会属性产生选择性影响,发现了“意见领袖”,提出了“两级传播”理论,发现了人际传播的影响比大众传播的影响更大

积极意义1、是社会科学发展史上最成熟、最富想象力的调查研究之一,是大众传播史上最有影响的研究之一2、突破了以往的共时调查方式,运用固定样本,结合实验法,成功的实现了纵向历时的调查研究

成果《人民的选择:选民是如何在总统选举中做出选择的》(ThePeople’sChoice:HowtheVoterMakesUpHisMindinaPresidentalElection)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48年出版

2

人民的选择:政治宣传中的媒体

1

发现一、中心组与控制组的调查结果没有显著差异,即说明重复调查本身对选民投票决策和行为没有造成干扰,调查的误差小,效度高二、分项1发现:选民的社会属性特征不同,投票既有倾向和结果也不同。

[社会属性特征包括:社会经济地位(socio-economicstatus,SES),宗教信仰,城乡差别,职业,年龄等]

1.SES较高的人更有可能投共和党的票2.蓝领比白领相比更少投共和党的票

3.如果SES相同,“职业”对投票既有倾向没有什么影响

4.对自我身份的认知会影响投票既有倾向:自认为属于“商业阶层”的人一般会投票给共和党;自认为属于“劳工阶层”的人更偏向于民主党5.天主教徒倾向于投给民主党,新教徒倾向于投给共和党6.年轻人总是倾向于投给民主党,老年人倾向于投给共和党7.选民的政治既有倾向指数(IPP)与投票意向有显著相关

宗教信仰、城乡差别三项指标而得出的预测选民将投票给共和党人还是民主党人的可能性指数。依据IPP的分值,将选民划分为六个类型(坚定的共和党支持者、普通共和党支持者、容易动摇的共和党支持者、容易动摇的民主党支持者、普通民主党支持者、坚定的民主党支持者)]

三、分项2发现:

1、激活效果:媒体的政治传播能激活漠不关心的受众潜在的政治既有倾向。受众会选择性地接受与自己既有倾向一致的媒体讯息。但这一比例只有14%,约50%的选民在开展调查之前(5月份)就已明确了投票意向。

2、强化效果:媒体的宣传强化了那些早就确定了投票意向的选民的态度,使之维持自己的态度立场。

3、改变效果:媒体的宣传只能让少数选民(8%)最终改变态度立场

4、媒体的政治宣传讯息在选民中的被注意/接触程度(或者说选民对媒体的政治宣传讯息的注意度/接触度)并不是平均分布的,而是集中于人口中的同一群人:意见领袖(OpinionLeader)那里,即那些兴趣度很高、早就做出决定、SES值较高的人那里。观点经常从广播和印刷媒体流向意见领袖,然后再从他们流向不太活跃的人群,即“两5、意见领袖的人际影响在很多时候比更正式的大众媒体所发布的讯息更有效。

原因:

(1)意见领袖没有说服的功利目的,可信任度高(2)人际传播形式灵活,可抵消抵抗

(3)接受人际影响可以获得感情回报,而大众媒体没有6、广播与报纸一样是对做出投票决定最有“帮助”的媒体;

但在促成投票决定上,广播是“最重要的”媒体,比报纸作用大,(而民主党人更喜欢广播,而共和党人更喜欢报纸);杂志在选举中的作用很小

[政治既有倾向指数(indexofpoliticalpredisposition,IPP)是主要根据选民的社会经济地位(SES)、级传播”(two-stepflowofcommunication)

8.选民对选举的兴趣度与投票的参与度有显著相关;越是对选举感兴趣的人越早做出投票决定9.交叉压力推迟了选民做出最后投票决定的时间。造成投票决定时间推迟的最主要因素是家庭

10.犹豫不决经常“改主意”者一般会回到最初的选择上;

开始有一个明确的投票意向,但最后却转向另一方的人则很少再改回来

结论

1、发现了选民的社会属性与投票既有倾向存在显著的关系,总结了大众媒体的政治宣传对选民的若干效果作用(激活效果、强化效果、改变效果)

2、更重要的是,发现了大众传播(媒体)效果的有限性,否定了魔弹论,发现了社会属性产生选择性影响,发现了“意见领袖”,提出了“两级传播”理论,发现了人际传播的影响比大众传播的影响更大

积极意义1、是社会科学发展史上最成熟、最富想象力的调查研究之一,是大众传播史上最有影响的研究之一2、突破了以往的共时调查方式,运用固定样本,结合实验法,成功的实现了纵向历时的调查研究

成果《人民的选择:选民是如何在总统选举中做出选择的》(ThePeople’sChoice:HowtheVoterMakesUpHisMindinaPresidentalElection)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48年出版

2


相关内容

  • 上海大学[传播学通论]考研辅导笔记
  • 04年上海大学<传播学通论>考研辅导笔记 教材:<传播学通论> 第一章 第一节:传播与生俱来 一.关于传播的定义 1.共享说:传播信息的过程就是分享信息的过程. 2.劝服说:传播是有目的的行为,突出了传播的功能性. 3.反应说:传播是一个有机体对于某种刺激的各不相同的反应. ...

  • 传播学总论
  • 三.文本分析 文本指的是具有独立性的某个传播内容,讯息shi构成传播内容的最小单位. (一)文本分析的流程 1.符号分析 索绪尔对符号的剖析强调了其内部结构,即能指和所指:也强调了外部结构,即纵向聚合与 横向聚合. 2.再现分析 再现可以被理解为一个基本的认知过程,即人们如何把一些不同的符号放在一起 ...

  • 传播学推荐书目
  • 陈力丹鼎力推荐传播学权威参考书目 <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美]赛弗林·坦卡德等,华夏出版社,2000年 <人类传播理论>(第7版),[美]斯蒂芬·李特约翰,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传播理论>,[美]斯蒂文·小约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l ...

  • 一些传播学书目
  • <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美]赛弗林;坦卡德等,华夏出版社,2000年 <人类传播理论>(第7版),[美] 斯蒂芬;李特约翰,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传播理论>,[美]斯蒂文;小约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g ...

  • 三雄极光"光健康"义诊活动公关策划书
  • 三雄·极光"光健康"义诊活动公关策划书 10402班 11号 张明月 目 录 一. 活动背景分析-----------------------------------------------------------------2 二. 公关活动目标---------------- ...

  • 传播学书目
  • 1.<传播学教程> 郭庆光 人大(1999) 2.<传播学引论> 李彬 新华(2003第二版)(1993) 3.<传播学概论>(美)威尔伯·施拉姆 威廉·波特 陈亮等译 新华(1984)(<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概论>1982:1973< ...

  • 传播效果与分析
  • 传媒的传播效果及社会责任 --关于媒体对电荒危机报道的一点感想 摘要:对于中国目前出现了大面积的电荒媒体对其进行了全方面的报道,而且在电荒发展的不同阶段,媒体报道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不同阶段的报道又产生不同的效果.在此事件中充分反映了大众传媒在当今社会中的角色和其所应负的责任. 关键字:传播效果,电荒 ...

  • 公共关系学答案
  • <公共关系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1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公共关系(P5黑体字) 2. 公共关系观念(P6) 3. 揭丑运动(P35第二自然段前六行) 4. 爱德华•伯尼斯,奥地利籍美国人公共关系学的创始人,他的妻子也是一位著名的公共关系专家.他们共同在公共关系的实践和理论两方面都作 ...

  • 李彬:中国传播学,掠影三十年
  • [内容摘要]本文对传播学在中国研究与教学的历史进行细致的梳理和回顾,总结三代传播学学者的群体特征.理论贡献与利弊得失,并从一线研究者的切身经验出发,提出中国传播学在新时期发展亟待解决的两个问题:如何确立.形成并完善中国本色的传播理论,以及如何破解方法论拜物教的思想桎梏. [关键词]传播学 新闻教育 ...